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四年级科学《制造平衡》说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9-6-11 23:43
标题: 四年级科学《制造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朱文荣,来自文明路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单元中的第二课《制造平衡》,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教法学法、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要求: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制造平衡》是大象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中的第二课,属于探究活动课。这节课是在上一课《机械是什么》的基础上,具体感知杠杆的平衡。本课的学习目的不仅是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规律,还为下一课《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平衡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但学生更多的只是感性的生活经验,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更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进行过科学规律的探索。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习目标:
1.认识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了解杠杆尺各部分的组成部分。认知平衡,能准确判断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
2.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探究过程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3.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问题。
(四)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衡的条件。
难点:分析、整理数据,归纳出平衡的规律。
三、说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二)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归纳整理学习过程,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说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举生活中的实例,检测目标3的达成。
五、说学习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设计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一上课时,我先设计了两个游戏:
1. 我能坚持多久?
游戏规则:
①闭上眼睛,单脚站立,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一人做,一人计时。
游戏后思考:为什么闭上眼睛后单脚不能长时间站立?怎样才能长时间站立?
2.尺子能不掉下去吗?
游戏规则:
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个手指上,能不让它掉下去吗?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或硬币,还能保证尺子不掉下去吗?
这两个游戏不但简单而且好玩,学生都能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这两个游戏,学生可以感知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自然会想:怎样才能保持平衡呢?从而引出课题“制造平衡”。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怎样才能平衡呢?今天我们将借助一些器材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器材,学习用法
介绍本节课我们研究平衡现象借助的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铁架台。在介绍这些器材时,展示它们的使用方法。
①在左边第一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第一格也处挂两个钩码,杠杆尺就能平衡了?
②指名上台试一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便于老师指导学生操作生实验器材,具有示范作用)
③分组尝试。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等臂平衡实验
学生学会使用器材后,我又提出问题:在左边第二格挂3个钩码,想想在右边第二格处应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如果在左边第三格挂3个钩码呢?要求小组内一人操作,一人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试一试、说一说这三个步骤使学生较容易归纳出等臂平衡规律。)
等臂平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因此费时不多。
(2)不等臂平衡实验
我又提出一个更难的问题:“将两个钩码固定挂在在左边第三格上,能找到多少种方法使它平衡?看哪个小组先找到平衡的规律?”
这一问题是开放性的,也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怎样在实验中找到平衡规律呢?
学生猜测后分小组继续进行实验探究,把小组的发现及时填写实验记录表。
不等臂平衡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教学时我准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耳倾听, 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规律。)
(三)交流分享,发现规律。
1. 认真观察实验数据间的联系,把自己的发现在组内交流,组内分享。
2.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出平衡的规律,再把自己小组的发现在全班交流,全班分享。使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杠杆平衡规律的理解。
左边钩码个数×格数 = 右边钩码个数× 格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操作与探索中得以培养,也使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发现规律提供了学习保障。)
(四)制造平衡,验证规律。
规律找出来了,学生都很兴奋,那规律是不是对的呢?这时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规律来制造平衡,小组内轮流一人说,一人演示。
再次验证规律。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我设计了两项练习:
1、让学生再次回到前面的那个游戏,鼓励学生利用平衡规律,寻找不同方法让平放在手指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尺子再次回到平衡。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玩跷跷板的两个小朋友、走在平衡木上的体操运动员、人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停留在电线上的小燕子等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两项练习,可以让整堂课前后照应,也可以让学生时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衡现象,平衡现象就在身边,实现了学以致用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9-6-11 23:43
(六)板书设计:
制造平衡 左边钩码个数×格数 = 右边钩码个数×格数 |
因为这节课我采用的是使用多媒体,用课件展示学习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板书不多,只需要把题目和发现的规律写出来,为学习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这样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