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八册)全册教案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38
标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八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手挽手
  教材分析?
  1.铜管乐合奏《祝你快乐》?
  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曲,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
  乐曲首先以主题旋律的最后4小节为引子,乐队齐奏:然后出现了完整的主题:贯串于主题的前半拍休止的弱起节奏,使音乐更显活跃,富有动力。这一主题通过配器的变化反复一次。?
  这一部分的副题,节奏较为舒展,旋律线条作上下回旋,富有歌唱性。巧妙的是,副题开始的两个音与主题起始相同,但节奏增长,使主、副题之间衔接自然:?在主题再次反复后,进入抒情、优美的中段,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最后,乐曲再现主题,在欢乐、酣畅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又由词作家晓光填词改编成歌曲。歌中的歌词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乐曲的内容。
  2.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
  歌曲基本上由两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采用较短的句式,旋律的重复以及切分和八分休止的节奏,显得活泼、轻快。这里看似对景物的描绘——艳阳、白云、七色彩虹,采用写实的手法,实质上是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们纯洁无邪的快乐心情,同时也为第二段中虚拟的“七彩桥”作了铺垫。?
  第二段是歌曲表现的主题所在,以化实为虚的手法倾吐了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渴望友谊交流的强烈愿望。旋律的前半部分包含两个气息悠长的句子,每句为8小节:?后半部分则采用了第一段中后半部分音调的素材,活泼、轻快,情绪热烈:生动地表现了海峡两岸儿童隔岸相望、遥相问候的殷切之情。?
  3.歌曲《拍手拍手》?
  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4.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精炼,含意深刻,它表现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以五声音调为主,上下句对称,节奏生动活泼,明朗的音调表现了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欢乐心情。每句句末都采用了“”节奏型,突出了“手”、“走”二字,表达了与太阳共牵手,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充满着信念。第二乐段运用合唱的形式,明亮的大调式曲调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唱出了“阳光,阳光”情绪热情而又奔放,“”节奏型再现,使全曲风格统一,最后,结束在高音“”上,五拍的时值再一次突出了“走”字,情绪更为坚定。
  教学目标?
  1.“阳光牵着我的手”,大家“拍手拍手”,我们衷心祝贺“祝你快乐”,向“海峡两岸小朋友”问声好。人们的友情传递、表达,莫过于音乐。本课四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2.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及《彩桥架到台湾岛》歌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与现代舞进行表演。
  3.在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拍手拍手》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4.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祝你快乐》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
  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
  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二、聆听《彩桥架到台湾岛》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歌曲: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2.细听歌曲,讨论上述问题。?
  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
  5.学唱“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6.设问:用相隔一小节轮唱形式演唱,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两岸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问好,急切地盼望祖国统一,象征全国小朋友的团结与友谊……)?
  7.用热烈的情绪,表演这一片段。?
  8.合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地用现代舞动作表现,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小结: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第二课时
  三、表演《拍手拍手》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什么场合会出现掌声??
  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设问:歌曲有什么特征?(以拍手掌声穿插在歌曲中间。)?
  3.再听一次范唱。听一听歌曲有几部分组成?(二部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
  4.学唱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设问:这部分曲调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每句的开始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第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学唱第一部分曲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纠正,注意八度大跳的音准。?
  (3)齐唱第一部分曲调,在间奏处加入拍手(××)。
  5.学唱第二部分:?
  (1)奏一奏、听一听、唱一唱:(口风琴与竖笛)??
  (2)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声部曲调。(把全班学生分为二个声部学唱。学唱时开始可以放慢速度,当音准、节奏有把握时逐步恢复速度。)?
  (4)这句有困难时,可以改为以降低难度。?
  (5)加入重音记号,加入拍手,唱好第二部分的曲调。
  6.完整地、欢快热情地唱好全歌曲调(注意二声部和谐)。
  7.填入歌调,有感情地演唱。?
  8.设问: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9.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10.小结:我们大家手挽手,发扬文明新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38
第三课时
  四、音乐知识:重音记号
  1.认识重音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2.结合歌曲《拍手拍手》的实践,掌握重音记号。
  (1)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2)对比实践:用重音记号与没有重音记号进行试唱实践对比。从实践中掌握重音记号的唱法及其作用。
  五、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教学基本要求?
  1.欣赏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
  2.再听范唱。?
  设问:“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
  (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同座学生相互唱曲调,交流自学成果,相互纠正。?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全班分成两部分,各唱一个声部。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的曲调。?
  (1)各声部学生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第二声部。?
  (2)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音列:
  (3)重点练习两个乐句:
  (4)唱好第二乐段二声部曲调,注意音准与和谐。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7.填入歌词(合唱部分学生分声部唱一次)。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口风琴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一、二支口风琴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设问:“阳光”、“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师生讨论。
  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小结:大家手挽手,团结友谊朝前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39
第二课 快乐的舞蹈?
  教材分析?
  1.《马刀舞曲》?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
  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由定音鼓、军鼓及弦乐器等用急板速度奏出节奏强烈的4小节引子,形成炽热的舞曲气氛。随后,木琴、木管、圆号奏出由同音反复及小二度半音进行构成的旋律:后两小节的旋律由长号用滑音与木管交替奏出,相互呼应。在反复一遍后,主题又移高小三度再次响起,情绪更为热烈奔放。?
  接着由中音萨克管和大提琴奏出与前一主题作鲜明对比的抒情旋律:?
  这一旋律重复一次后,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再现。乐曲的结尾轻巧灵活,先作半音阶式的下行,再以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为结束,颇有东方的情调。
  2.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第一段以“”这样的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
  “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但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
  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特色纷呈。
  3.钢琴曲《小步舞曲》?
  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在他卷帙浩繁、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精深、规模宏大的作品,但他也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些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类似今天的钢琴,钢琴的前身)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其中11首被后人收集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成为钢琴学生的启蒙教材。其中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又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乐曲为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
  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接着音乐又趋平静:?
  乐曲充满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
  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还加入巴赫所写的另一首《小步舞曲》,由于是g小调,所以与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形成了调性、调式的色彩对比。前者显得更为明朗,后者则给人以淡雅柔情之感。最后,《G大调小步舞曲》再次出现,构成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听来也别有意趣。?
  乐曲用弦乐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作曲家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歌曲《我和提琴》?
  这是一首D大调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三、四两乐句旋律同样完全重复。曲中出现了“”节奏,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第五乐句在第四乐句间的五度大跳更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的高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
  5.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基本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欢快跳跃,富于舞蹈性,情绪热烈欢快,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欢唱舞蹈时的欢乐情景。第二乐句曲调作了五度的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欢乐的情绪时起彼伏,把新疆塔塔尔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和欢乐舞蹈的热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
  4.继续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马刀舞》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
  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
  二、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教学基本要求??
  1.谈话导入:新疆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大家来唱唱《娃哈哈》,边唱边跳。
  2.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的风格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为什么??——欣赏乐曲。
  3.学生讨论——新疆风格的音乐——伴奏的音型具有新疆节奏的风格。
  4.再欣赏一遍。?
  设问: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5.学生讨论——手鼓。
  6.全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为钢琴独奏伴奏。?
  7.小结:这是一首反映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音乐。
  三、表演《我和提琴》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知识导入: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设问: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歌曲是几拍子的??
  3.学唱歌曲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一、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4.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5.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
  6.将《平安夜》3/4拍改写成3/8拍。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
  2.复习2/4、4/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
  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
  4.结合《我和提琴》的演唱,学习3/8拍。?
  5.通过把3/4拍《平安夜》改写成3/8拍,巩固这一音乐知识。
  四、聆听《小步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谈话:《马刀舞》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2.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象。
  3.再欣赏乐曲,教师作简要介绍:?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巴赫。?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4.如能放一段录像(宫廷小步舞曲场面),配合乐曲,效果一定更佳(再次聆听)。
  5.“舞曲”体裁说明。
  6.小结:这两首舞蹈音乐,描绘两个时代背景,两种风格特征。请回家收集本地区的舞曲,我们将在下节课交流。
  五、表演《我和提琴》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知识导入: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设问: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歌曲是几拍子的??
  3.学唱歌曲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一、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4.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5.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
  6.将《平安夜》3/4拍改写成3/8拍。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
  2.复习2/4、4/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
  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
  4.结合《我和提琴》的演唱,学习3/8拍。?
  5.通过把3/4拍《平安夜》改写成3/8拍,巩固这一音乐知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0
第三课时
  六、表演《跳吧,跳吧》教学基本要求?
  1.图片导入:出示新疆儿童歌舞的图片。?
  设问:图中儿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他们在做什么?
  2.介绍一首短小精悍的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仅仅两句,但非常欢快,听两遍就能唱,一唱就能记住,唱了还想跳。不信你试试——欣赏歌曲范唱。
  3.大家说说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范唱曲调,大家看着歌谱。?
  设问:这个短曲中有哪两个主要音?这两个主要音是怎样行进的?
  5.师生讨论。?
  答案:一个“2”(re)一个“5”(sol)。?
  教师提示:我们学过上行、下行,那么re与sol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平行。?
  6.放慢速度,划着2/4拍指挥图式,每人自选一句即第1-4小节或第5-8小节,有困难举手,老师过来教。唱会了就停止划拍指挥动作,说明你会了。?
  7.请自学第1-4小节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进行二句接唱。
  8.交换自学另一句→交换接唱→齐唱(按原速要求)。?
  9.填入歌词歌唱(教师分别用四种节奏型手鼓伴奏),请同学们在练唱中选择伴奏型。?10.表演《跳吧,跳吧》,请学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合着歌声即兴
  舞蹈。(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间的可能,可以表演数次,让更多学生参与,体验新疆地区载歌载舞的风格。)?
  11.小结:音乐与舞蹈一体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12.结合本地区舞曲跳一跳、唱一唱,进行相互交流。
  七、学吹竖笛?
  1.复习“567”五音指法及乐曲《划小船》[见四(上)第七课教材]。?
  2.跟我学:?
  (1)按本教材中的谱例,由教师示范,学生跟学,吹好“567”三音。?
  (2)教师任意在“567”五音内变节奏变音型,让学生跟着学吹。?
  (3)分小组由学生轮流任小老师,即兴吹奏五音,其他学生跟着学吹。?
  3.练习吹奏二声部长音[教材(一)谱例],注意声音平稳持续、二声部和谐。?
  4.吹奏乐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1)教师示范。?
  (2)全体学吹。吹奏要注意曲调的流畅,注意十六分音符及附点音符节奏。?
  (3)在熟练的前提下,可请一部分同学以新疆舞的动作表演“竖笛与新疆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0
第三课 家乡美?
  教材分析?
  1.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喷涌而出。?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声乐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唱:指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同一个曲调,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若干拍子进入。?
  重唱: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其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领唱: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因独唱部分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领唱形式常见于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如号子、秧歌)中。?
  合唱: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一乐曲。可分为同声(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少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最常见者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混声四部合唱。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2.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战士对乡土的热爱,更寄寓了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崇敬。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展现了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
  歌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乐段。前乐段的四个乐句句式为3+3+4+4(小节),均为八分休止的弱起,使四个乐句承接紧密,欲止不能,一气呵成,表达了战士热爱家乡的深情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后乐段的旋律舒展流畅,回旋起伏,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这片英雄的土地。?歌曲的中段速度加快,节奏鲜明,带有进行曲风格,表现了战士手持钢枪,巡逻在山路、河边,英勇地守卫国土的勃勃英姿。?
  最后歌曲再现了第一部分中后乐段的音调,再次倾吐了学习红军,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3.合唱《东方明珠》?
  东方电视明珠塔座落于上海浦东,濒临黄浦江,是一座由11个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球体组成的独特建筑。?
  塔高468米,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塔上有旋转餐厅及观光厅等。入夜,明珠塔华灯齐放,色彩缤纷。在塔上俯瞰都市夜景,但见灯火灿烂,流光溢彩。东方明珠塔确如黄浦江上升起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的一颗宝石,她代表了上海今日的辉煌。?
  歌曲从轻弱柔美的合唱声中开始。旋律平稳并缓缓上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水波轻轻托起,并冉冉升上蔚蓝苍穹。在两小节过门后,由女声独唱,中间插入了女声伴唱,表现了欣慰、自豪的感情。当唱到“母亲,母亲,请把明珠镶嵌你的华冠……”这两句时,令人感受到一股炽热的爱国之情。接着,速度转快,在节奏活跃的间奏后,女声独唱的旋律再次出现,但节奏扩展一倍,由“”变为“”,气氛热烈,表现了人们喜庆胜利的欢乐心情和再创辉煌的坚实决心。这一部分将独唱外,还加入了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4.歌曲《杨柳青》?
  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5.歌曲《大雁湖》?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海南),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5”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11”为宜。?
  二、表演《杨柳青》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2345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1
第二课时
  ?
  三、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教学基本要求?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四、表演《大雁湖》教学基本要求?
  1.直接切入:《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第三课时
  五、聆听《东方明珠》教学基本要求?
  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2.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
  (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
  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哪个声部)?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6.请大家发表见解。?
  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
  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声乐演唱形式?
  (1)独唱?
  童声:童高音、童低音。?
  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合唱
  同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混声:四声部混声合唱、八声部混声合唱。?
  (3)图解,男女脸部,同时唱不同曲调(二个图形谱)。?
  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汇编成册,每人一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1
第四课 水上的歌?
  教材分析?
  1.歌曲《划龙船》?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届时,龙船的龙头用彩球装扮,参赛者头扎布巾,身穿素衣,精神抖擞,挥桨如飞。船头上还有一、两人边敲锣鼓、边唱歌,指挥划手划桨。岸上观众则以鞭炮声、欢呼声为比赛者鼓劲。?
  这首民歌非常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热闹场面。歌曲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由领唱高吭嘹亮的声音唱出跌宕起伏、节拍感很强、富有号召力的音调;和唱者则用句幅短小、节奏铿锵、音调上扬的歌声相应和,表现了激昂奋发的风貌。在领唱时,众人还按划桨的节奏呼喊着“”为其伴唱。在歌声、锣鼓声中,众多龙船如离弦之箭,劈波飞驶,你追我赶,煞是热烈紧张。?
  《划龙船》这首民歌的旋律刚劲有力,音乐节奏和划船动作的节奏紧相吻合,并以男声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具有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因此从民歌体裁来说,它带有号子的属性。?2.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宫廷和贵族常乘坐张灯结彩的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除四周簇拥着装饰华丽的船舟外,往往还有载着宫廷管弦乐队的船尾随其后,奏乐助兴。德国音乐家亨德尔时任英宫廷乐长,曾为这样的节庆活动写过《水上音乐》组曲。这里介绍的一首乐曲是亨德尔为英王乔治一世即位而举行的庆典所写。它是组曲中的第六首《坚定的快板》。乐曲采用三段体(ABA),快板,3/2拍。主题A带有鲜明的号角性特点,辉煌而灿烂,表现了宏伟壮观的庆典场面。?
  这个主题先由弦乐奏出,接着圆号与小号先后重复主题旋律的前半部分,然后乐队合奏主题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加强了乐曲富丽豪华的色彩。?
  中间部主题B主要由弦乐奏出,调式转为b小调,旋律轻快活泼,具有诙谐曲性质,与主题(A)的庄严宏大形成色彩的对比:?最后,主题A再现,在雄壮的号角声中结束本曲。
  作曲家介绍?
  亨德尔(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因酷爱世俗音乐,后迁居汉堡,从事歌剧创作,1717年定居美国,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其中《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犹大·马卡白》等尤为著名。此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亨德尔大半生在英国度过,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伦敦。?
  3.管弦乐《船歌》?
  本曲原为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船歌”,不仅是本曲的曲名,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它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通常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常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本曲具有这些特点。?
  乐曲的引子显示了模仿水波的伴奏音型:?
  上下微微波动的旋律线在这一音型的伴随下,合着水波的节奏进行,仿佛小船上的人们轻轻地摇动双桨,划破了静如镜面的河水。?
  这条旋律线在小三度音程的范围内上下移动,显得十分平静。随后,波浪型的旋律线波幅增大,渐渐移高,小船的摇晃感增强了。?
  随着旋律的展开,音乐的情绪也逐渐高涨。随之而来的又是开始时平稳恬静的旋律,但在后两乐句时,旋律先作直线上行,这是乐曲中的高潮,然后缓缓落下,进入尾声。?????音量渐渐转弱,模仿水波的音型绵绵不断,宛如小般远去,载着歌声、桨声消逝在河湾尽头。?
  歌曲《船歌》是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开始两个乐句为齐唱,波动起伏较大的两个乐句用三度和声演唱。接着是采用模仿的复调手法:?
  尾声也使用复调手法,先由次女高音唱出,女高音紧随其后:?
  尾声的“啊”则由女高音先唱出,次女高音作应和,最后融合在一起,歌声渐弱而结束全曲,非常富有意境。?
  4.歌曲《小螺号》?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4小节,曲调规整。第一乐句的节奏型贯穿于四个乐句之中,紧凑的节奏使得旋律明快而富于弹性,情绪欢快跳跃。第三、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重复变化,尤其是第三乐句句中的七度大跳,形象地表达了螺号声声,盼望阿爸快回时的急切心情。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每句的尾音音调拉长,使人感到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然后曲调从“6-5-?3-?0”逐渐下移。最后结束在“1”音上。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5.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它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歌曲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合唱部分为短小的副歌,开始的两个小乐句采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划着双桨、轻舟前驶的情景。最后一句是第一乐段乐句的变化再现,使音乐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目标?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小螺号》教学基本要求?
  1.情景导入:也许大家没有海边打渔人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的画面中,书本的描述中想像渔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吹奏小螺号的情景。?
  2.欣赏范唱。?
  设问:歌曲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曲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3.学唱歌曲:?
  (1)曲调的学习可分为两部分,先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关键是第一乐句4小节,因此这4小节一定要准确无误,在四句都能流畅地唱好后,再加上滑音记号,讲解上滑音唱法。
  (2)在第二部分曲调中,由于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如何唱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拍,因一个完整的二拍指挥是1小节,这样既控制三拍半的时值,又有乐感。下策是数拍数一二、一二,缺乏音乐性。同样在四句12小节能完整地唱好的基础后,再加上波音记号,讲解波音记号的唱法。?
  (3)填上歌词唱歌。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对比。唱好上滑音及波音,使歌曲更有风格、特色。?
  4.学习伴奏。此项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竖笛,也有过去学习口风琴的实践,可以视班级实际水平情况灵活处理。?
  (1)“”记号说明:这一记号表示这行乐谱用乐器演奏,但不规定乐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什么乐器用什么乐器。?
  (2)先熟悉节奏型,尤其是后半拍起拍可能有困难,教师多示范、多指导。在弄清节奏的基础上再奏乐,先慢速,先与钢琴配,然后再过渡到与人声配。?
  (3)配伴奏可以采用小组与小组结对,这样有别于大面积质量提高,在训练时切忌找少数几个人,这样大部分还是没有实践的机会,要鼓励人人都参与奏乐。?
  5.表演歌曲。?
  表演可采用多种形式,集体(齐唱、领唱)要显示群体合作,个人(独唱、领唱)要发挥个性特长。总之要表现渔家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知识:上滑音、波音记号?
  1.上滑音记号记于音符右方(如3)表示从该音起音调向上滑,没有固定落音。?
  2.波音记号记于音符上方如唱作。
  3.以上两音乐知识结合歌曲《小螺号》教学中穿插进行,不单独进行理论讲解。
  二、聆听《划龙船》教学基本要求??
  1.民间风格导入。?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2.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A.口令;B.演唱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
  3.初听《划龙船》。?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效益。?
  4.复听《划龙船》。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一、整齐。
  5.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每组要选出一位“指挥”担任“领唱”。?
  6.表演展示。各组出一位评委委员组成评委会。?
  合着音乐,各组同时表演,评委打分。?
  (评分标准:气氛紧张热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动作整齐。)?
  7.评委点评,宣布评比结果。?
  8.分组设计自选(自定)劳动项目,编创节奏及号子。?
  9.展示表演,评委点评亮分。?
  10.小结:中国民间“水上的歌”。?
  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图解:?
  (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
  (1)齐唱与独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齐唱与合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42
第二课时
  三、聆听《水上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1.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1)设问:18世纪早期大致年份是哪一段??
  (2)创作背景简介: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2.初听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
  设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请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3.板书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
  (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
  4.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
  设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教师可用教材中的乐器图作提示:弦乐,圆号,小号。)?
  5.聆听全曲。?
  设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
  四、学吹竖笛?
  1.复习《掀起你的盖头来》。?
  2.学吹“432”三音的指法。?
  3.连贯吹奏音列“234567”?
  4.学吹《蒙古小夜曲》。
  注意二小节换气。注意连音的吹奏技巧:保持“Tu”的口腔动作、变换各音的指法而使曲调连贯。
  5.吹奏二声部曲《春游去》。?
  (1)教师分别示范Ⅰ、Ⅱ两个声部。?
  (2)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练习Ⅰ、Ⅱ两个声部。
  (3)分二组分别练习Ⅰ或Ⅱ(教师巡视指导)。?
  (4)二声部合成。?
  (5)有感情地吹奏《春游去》。?
  创作歌曲的练习?
  1.完成二首短曲的曲调填充创作。?
  2.从现有的素材来分析应该是大调式或宫调式,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3.根据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
  4.学生以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
  5.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
  五、聆听《船歌》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形象导入:听乐曲引子部分。?
  设问:这音乐片段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像这是怎样的形象??
  2.揭题: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管弦乐《船歌》。?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4.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讲解波浪形进行。?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
  5.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复听管弦乐《船歌》,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7.这首作品的原作是女声二重唱,听听二重唱的演唱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
  (由于该歌主要是描绘爱情的情节,在教学时不必讲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下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8.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调同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9.小结:这两部作品是外国音乐家表现的“水上的歌”。
  六、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基本要求?
  1.时代歌声导入: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2.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范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电影插曲,曾获少儿歌曲一等奖等。?
  3.再次聆听歌曲。?
  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4.学唱曲调:?
  往往稍有印象的老歌,唱的准确性较差,所以为了学好这首经典的少儿歌曲要认真学好曲调。?
  (1)用2/4拍的指挥划拍法来唱准曲调的节奏,重点是弱起节奏、后半拍起唱等。开始时应放慢速度,在准确、稳速的基础上再提速。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及分句处的换气。?
  (2)学唱可分两个部分,分开学习,先齐唱部分,后合唱。必需在一部分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部分。可分小组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3)注意曲调进行的走向与声音的力度强弱成正比例,使声音有起伏,更形象地表达“荡”的情景。
  (4)二声部合唱,要告诉学生做到唱自己声部听另一声部曲调,要取得声音的协调和谐。在曲调和谐的基础上用“呣”音的发声唱,进一步取得和谐的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曲调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歌唱。?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边学唱、边听录音范唱,要求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4)深入其境,有想像、联想的,有感情的演唱、处理歌曲。?
  6.自编伴奏表演歌曲。?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