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小常识三 [打印本页]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3
标题: 语文小常识三
有趣的惯用语







  


同学们在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摘自《小学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4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有趣的“回文联”







  


有一种可顺读倒念的对联,读起来趣味无穷。如:


江苏连云港云台山的花果山水帘洞中有一副回文联:


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福建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湛江德邻里的一副回文联是: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相传北京天然居饭庄也有一副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人体名称妙喻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


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


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


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心腹: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心尖儿:父母用来称自己最喜爱的儿女。


心肝: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如“心肝宝贝”。


心脏:比喻中心,如“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


骨头:比喻人的品质、气概,如“懒骨头、硬骨头”。


骨干:比喻在集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如“她是班里的文艺骨干”。


骨架: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工地上耸立着楼房的骨架”。


骨肉:指亲人,如“骨肉团聚”。


腰杆:比喻靠山。


手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如“他逃不出我的手心”。


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如“耍手腕骗人”;也可以指本领,能耐。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


臂膀:比喻得力助手。


脚跟:比喻立场,如“站稳脚跟”。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精巧多趣的绕口令







  


绕口令,也叫“急口令”“拗口令”。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语言游戏。绕口令把声,韵、调容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而准确地念出来。它的有趣之处就在于绕口。自古以来,劳动群众就喜爱创作和传说绕口令,不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许多绕口令还编写得十分精巧,有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使人乐于颂读。如: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有趣的绕口令,受成人欣赏,更受儿童欢迎。课间假日,茶余饭后,和家人说上几段绕口令,既活跃家庭气氛,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常说绕口令,对于锻炼口齿、提高音质和话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作用。同学们在练习说普通话的时候,念几段绕口令,就能较快地掌握难音,使舌头更加灵活,说起话来更加流畅,另外还能学到一些口语,增加学习兴趣。


读一读下面的绕口令,看你能读准吗?


《糊灯笼》


红红糊红粉灯笼,


给军属送光荣灯;


芬芬糊粉红灯笼,


给军属送灯光荣;


红红糊完红粉灯笼,


糊粉红灯笼;


芬芬糊完粉红灯笼,


糊红粉灯笼。


《灰损肥》


一堆肥,


一堆灰,


肥混灰,


灰损肥,


不要肥混灰,


防止灰损肥。


《算算看》


老杜和老顾,


齐走富裕路。


老杜养了兔,


老顾养了鹿。


老顾给老杜十只兔,


两家平等同只数;


老顾给老杜十只鹿,


顾家是杜家一半数。


请问老杜养了多少兔,


再问老顾养了多少鹿。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怎样背“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们在电影里、小说中常听到、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在和敌人打仗无力抵抗时,以跑开为上策。现在有时也用来比喻事情棘手不好办就回避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你知道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吗?你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三十六记吗?读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们不但能知道三十六条妙计,还能学到一个妙法来记住三十六计。


有一位学生爱好文史,又有才智。有一天,他从邓拓的《燕山夜话》里一篇题为《三十六计》的文章中看到三十六计的名目,很感兴趣。其中有些计策脍炙人口,像空城计、连环计、苦肉计,还有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等。他想把三十六计熟记下来,可是近四十条计策怎么记得住呢?他把三十六计抄写下来,看来看去一直没想出个巧妙的办法。这天,他又在拿着抄写的三十六计边看边思索,目光不觉落在桌面的一本唐诗上,他灵机一动:对!从三十六计的每一计中各取一个字,编成一首诗来记,不就容易记住了吗?可是从每一计中取哪个字好呢?又如何串连在一起?这可真得动一番脑筋呢!经过精心地琢磨、推敲,反复地排列组合,终于编成这样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guó)。


相传三十六计是檀公辑录的,所以诗的开头是“金玉檀公策”。这首诗里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个字都包含了一条妙计,按照诗中的顺序是: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这真是一诗巧藏三十六计。同学们,你有更好的办法记住“三十六计”吗?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7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神话传说是怎么回事?







  


在课文《太阳》中,讲了一个神话故事:原来天上有十个太阳,把河流烤干,大地烤裂,人们干得受不了。后来有个叫后羿的人射箭很准,就从天空射下了九个太阳,成为现在这样,天空只有一个太阳。


真的有这样的事吗?没有。这只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什么是神话传说呢?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远古时代,人们了解的科学知识很少,有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如为什么会有风云雷电?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往西落?水为什么都向东流?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传说。


我国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2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许多少年朋友都喜欢读诗,特别喜欢学习课本里的古诗、现代诗。不少人还参加了业余朗诵小组,每当节日来临,他们总会为联欢会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诗朗诵。诗歌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呢?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有一种音乐美。它音调和谐、动听,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所以人们总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作“诗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问世的。《诗经》从音乐角度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都是民间诗歌,《雅》《颂》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都是先有乐,后填词。到了后来,乐谱流失了,音乐也逐渐进化了。那些歌辞独立存在,脍炙人口,流传下来成为优秀的诗篇。如《诗经》中有一篇名叫《采葛》的诗这样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一首怀念的诗,诗人想象他所怀念的人正在采葛、采萧、采艾,虽然只一天没见面,就像隔了三月、三秋、三岁一样。全诗反复吟唱,表达了离别后殷切想念的心情。


汉代产生的“乐府”,也是合于乐可以唱歌的诗。最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机关。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汉武帝建立这样专司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词。到了魏晋六朝时就将乐府所唱的诗,简称为“乐府”,从此“乐府”就由一个机关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而且是唱出来的。


到了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这种诗很讲究韵律。律是指语言运用有严格的规定。韵是韵脚,指诗句尾字主要韵母带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因此它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它是合乐歌唱的。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诗出现了。自由诗不好谱曲,所以诗与音乐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了。但是一些优秀作品还是讲究音乐美。因为新诗虽然没有严密的格式,但是有节奏,有丰富的感情和联想,语言简洁精炼,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


由此看来,不管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新诗,都与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和歌就是这样不可分。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语文里的数字







  


[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据医学界证实,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0.1秒。现在人们常用“一眨眼”形容时间很短。


[例句]我对戏曲的了解很肤浅。


据医学专家测算,人类皮肤的厚度由眼皮的0.25毫米到背部的5毫米不等。现在人们常用“肤浅”一词,形容学识浅,理解不深。


[例句]他走路慢得简直像蜗牛。


据科学家测定,蜗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2.2米。现在人们常用蜗牛爬行来比喻速度很慢。


[例句]1.弹指一挥间;2.刹那间,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3.一瞬间,小刚便冲到终点。


据《僧智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由此推出,一昼夜为24万“瞬间”或480万“刹那”,一夜为86400秒,故而得知,一刹那约为0.018秒,一瞬间约为0.36秒,一弹指为7.20秒。现在“刹那”“弹指”“瞬间”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时间很短。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我国文字知多少







  


我国有56人民族,目前使用着85种语言。那么,又有多少种文字呢?


据统计,除了汉字之外,我国55个民族中,有20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它们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满族、锡伯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傣族、彝族、景颇族、拉枯族、纳西族、拉祜族、苗族、佤族、俄罗斯族、壮族。


但是,上述20个民族中,傣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分别使用两种以上文字,因此,实际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种,现在经常使用的,只有22种文字。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1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话说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谁读了这则谚语不打心眼里热爱北大荒呢?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三、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四、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多学习一些谚语,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又能为作文添彩。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1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为成语、谚语找朋友







  


成语和谚语都是固定词组,都是生动精炼的语言。成语带有书面语性质,谚语更接近于我们的口语。有时一样的意思,可以用成语表达,也可以用谚语表达。如:


张公帽子李公戴——张冠李戴


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丘之貉


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擎易举


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


井水不犯河水——风牛马不相及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成语、谚语可以成为朋友呢?如果找到了,别忘了告诉我们!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网场”,在建城以前,满族渔民常到那里的江边晒渔网。


吉林:是满语“吉林鸟喇喇”的简称,意思是沿江,这里的“江”是松花江。


齐齐哈尔:是达呼尔族语,意思是“天然牧场”。


呼和浩特:是蒙语“青色之城”的意思。


包头:是从蒙古族牧民所叫的“包克图”转音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拉萨:藏语是“圣地”的意思。


乌鲁木齐:是维吾尔族语,意思是“美丽的牧场”。


乌兰浩特:是蒙语“红色之城”的意思。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五花八“门”







  


1.屋门、家门——自己房屋的门,引申为一个家族。


2.豪门、朱门——有钱人家的门。


3.柴门、寒门——穷苦人家的门。


4.空门、佛门——佛教的门,引申为宗教派别之一。


5.歪门、邪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不正。


6.窍门、法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优异。


7.热门——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8.冷门——不被人注意或不时兴的事物。


9.闭门——不会见客人,有谢客之意。


10.登门——有事求上门来。


11.拜门——上门虚心求教。


12.后门——比喻一些不正之风。


13.班门——比喻十分内行。


14.权门——权势人家的门。


15.山门——寺庙的门。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童话和寓言







  


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一、从篇幅繁简区分


寓言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语言简练,通常只有几十字、几百字。而童话情节比寓言更丰富、更多变化,更生动有趣,结构也更复杂,篇幅更长一些。


二、从表现重点区分


寓言着力表现内含的讽喻和教训,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告诫的意思。而童话则重在刻画形象,教训意味不那么强,教育意义往往寓于整个故事之中,不直接点出来。科学童话则重在知识的传播。


三、从情节结构区分


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四、从幻想法则区分


童话的幻想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的结合也必须和谐、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寓言则不那么严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于葡萄,改变了原来食肉的习性。这个寓言赋予了狐狸以“人”性,却违犯了狐狸的“物”性,这在童话中是不可以的。


五、从写作对象区分


童话的对象是儿童,寓言的对象就不限于儿童,不少是为成人借鉴的。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







  


在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三”或“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云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带有“三”和“九”的词语。


你知道这些诗句和词语里的“三”和“九”是什么意思吗?它们不是“三”和“九”这两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多数“的意思。那么,“三”和“九”为什么能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叫“李耳”,字“伯阳”,人们也叫他“老聃”,后人称他为老子。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


在古代还有一本书叫《周易》。这本书是周代人们吉凶的占卜之书。这本书中有八种基本图形,为八卦。由“——”和“――”符号的不同排列组成。以“——”为阳,以“――”为阴。《周易》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其中的“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在八卦中卦象“三”(三这个数)代表乾,也就是天。卦象“三三”(六这个数)代表坤,也就是地。把两象重合便为“”(九这个数),代表乾坤,也就是天地万物。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也就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所以也代表“多”。


这就是“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的原因。知道了“三”和“九”在古文中的意思,当再听到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就不会误会为“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了。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格言赏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基础训练5”里学习的句子。这些语言脍炙人口,在世间广为流传,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


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的可以作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它说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刻出玉器。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借别人、别地、别国的先进事物或经验,来搞好自己的工作。


百尺竿头须进步。


出自北宋《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充满宇宙的最高境界。


“百尺竿头须进步”现在也说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2.教导人们坚韧有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


出自《苟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骏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锲、镂:雕刻。意思是说,良马跳跃一下,达不到十步远;劣马拉十天车却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不停地走的结果。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也能将金石雕刻成器。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绠:绳子。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水并不是钻石头的钻,绳索也不是锯木头的锯,但是一点一点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断了。它告诉人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出自《后汉书·耿弈传》。耿弈收复齐地,立下大功,光武帝刘秀赞扬他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


3.教育人们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出自《荀子·劝学篇》。跬:一举足的距离,半步。意思是说,走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成为江海。说明学习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也说明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4.包含辩证法,富于哲理性,给人深刻启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千丈长的河堤,可能因为蝼蛄、蚂蚁一类的小虫钻洞而被大水冲破;百尺高的房屋可能因为烟筒缝里冒出的一点烟火而烧毁。它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事说,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后来那匹丢失的马回来了。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来说明事物一分为二的道理,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4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唐代诗人是怎样发表自己的作品的







  


我们今天写一首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得以发表。那么唐代诗人的浩瀚诗篇,在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


1.即席赋咏


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


2.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有些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的诗吟诵给杜甫听。


3.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流传颂扬。


4.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合的墙壁和柱头,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5.“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以后的一种方式。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飞过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当时也很普遍。


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道士诗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诗装在葫芦内,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颂扬。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4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


却是罗贯中所起。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


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


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


《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


,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


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


传》。


摘自《文摘报》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5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歇后语







  


你有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习惯吗?如果有,那么一定有人会说:“你这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


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木头眼镜——看不透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


下雨泼街 刮风扫地——假积极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


“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其实“打破砂锅”和“问到底”毫无关系。但是为什么把它用在一块了呢?原来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砂锅的特点是打破裂纹直到锅底,人们将“问”代替了“璺”(wèi),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言在“打破砂锅”,意在“追问到底”,非常巧妙。这样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在写文章时,能恰当的运用一些歇后语,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歇后语的运用要和文章的风格一致。写严肃的事情,在庄严的场面不宜使用。另外,也不要使用内容庸俗、不健康的歇后语。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5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胡说一词的由来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


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


“胡来”“胡说”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胡人是古


人对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


走了西晋统治者,主宰了西晋。


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


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不以汉人的说话、办事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


称之为“胡说”“胡来”。到后来,把汉人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称之


为“胡说”“胡来”了。这两个词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一种岐


视。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2:35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座右铭”的传说







很多少年朋友喜欢抄一些名言警句放在自己的书桌上、铅笔盒里,用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我们把这些名言警句叫做“座右铭”。


这种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或其他地方的格言为什么叫座右铭呢?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宋朝时有个叫吴介的人很喜欢史书。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事,他都抄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称之为“座右铭”。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惕自己的文字。时间长了,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以后就慢慢地传开了。“座右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可以借鉴的往事,形式也不仅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边了。


另一种说法是有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了,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庙堂里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装酒的器皿。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把液体装进一半就直立起来。这种酒具叫欹器。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一个倾斜的酒器,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书房里的铭文也并不都是金属戒训文字,还包括许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铭”这个词却一直用到今天。


你是否有座右铭呢?下面向你推荐几条勤奋与珍惜时间的座右铭。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刘老师    时间: 2008-1-23 20:25
标题: 回复 4F 咫尺天涯 的帖子
第一次看这么完整的,很有意思
作者: 匕首    时间: 2008-2-6 22:1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很好
作者: 天涯    时间: 2008-3-29 17:5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收获不少
作者: 555    时间: 2008-4-3 14:0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支持支持顶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4-9 16:1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看看有收获
作者: hao123    时间: 2008-4-11 07:4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多读一遍
作者: hao123    时间: 2008-4-11 07:4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有好处
作者: hao123    时间: 2008-4-12 11:2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学学习
作者: 杨柳依依    时间: 2008-4-18 11:4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学习学习有用的。
作者: 清风明月    时间: 2008-4-30 16:4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语文小常识不小
作者: 清风明月    时间: 2008-5-3 16:3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三
不学习落后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