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国标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整套下载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标题: 国标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整套下载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国标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整套下载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苏教版九年级下知识拓展与延伸(备课资料)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单元分析与提示
??  单元概述
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我们读到的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是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具有其它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它要供舞台演出,要受多方面的制约,这样,便产生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般特点:一是时间、空间的集中性,二是尖锐的矛盾冲突,三是语言个性化。本单元选编的四篇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剧,并可尝试改编或创作戏剧、表演戏剧,从中体味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
??  学习目标
① 了解戏剧基本知识,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
② 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能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 学会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④ 学会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与辨析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⑤ 能尝试表演戏剧,体味戏剧之美。
⑥掌握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能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根据生活创作短小的剧本。
??  课时按排
《威尼斯商人》(节选)                                                                        (三课时)
《江村小景》                                                                                                (一课时)
《陈毅市长》选场                                                                                        (两课时)
《一厘米》                                                                                    (两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含写作)                                                                        (三课时)
诵读欣赏                                                                                                        (一课时)
??各课教学简案
1、威尼斯商人
?? 学习目标
1、        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
3、学会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的性格特征。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5、能说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资料助读,增强感性认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精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戏剧冲突。
? 教学设计
? 课文导入
同学们,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资料助读
认识戏剧
戏剧基础知识:
1.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2.        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徽)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认识《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全剧剧情简介:鲍西亚,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
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希望安东尼奥能借给他这笔钱。
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被迫向另外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这笔钱。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欢夏洛克也因为他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鲍西亚送给他一枚戒指,安东尼奥发誓将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与此同时,鲍西亚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葛来西安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和珠宝。
而夏洛克也因为失去自己的女儿和钱财心情烦乱……当他得知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样,鲍西亚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爱人是否专心,她们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为偿还。最后,真相大白,安东尼奥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
认识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20岁后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威尼斯商人》是他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喜剧。
?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
    学生交流词语积累情况:
恻(cè)         豁(huò)       癖(pǐ)        凛(lǐn)   
腌臜(ā zā)    庖(páo)      霖(lín)       契(qì)   
爵(jué)           怜悯(mǐn)           磅(bàng)
逞(chěnɡ)   诉讼(sònɡ)    刽子手(guì)
钧裁:恭请作出决定。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稽:查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 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简述剧情。
明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最后夏洛克败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
? 精读课文  把握戏剧冲突
1.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要求:复述时应注意三个环节:夏洛克出场前、夏洛克出场、鲍西娅出场。讲清每个环节的主要人物的活动情况,语句应通畅,表达要流利、自然。
2.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
      明确: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
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固执与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发生。
夏洛克一上场,双方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断然回绝了公爵要他“仁慈侧隐”的规劝,接着拒绝了巴萨尼奥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继而再次回绝了公爵要他发“仁慈之心”的劝说,最后得意忘形,磨刀霍霍,准备动手,并对葛莱西安诺的怒骂加以讥讽、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咄咄逼人,决心不顾一切实施报复。夏洛克在双方交锋中占尽了上风。
鲍西娅在关键时刻上场。她欲擒故纵,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她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还款的态度;然后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医生来为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此时的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洋洋,似乎左右了鲍西娅,安东尼奥受处罚已势在必行。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凶相毕露、欲下毒手之时,她宣布只准割肉不准出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否则就要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制止了夏洛克毫无人道的报复行为。剧情由此急转直下,夏洛克进退无路,要求撤回对他不利的诉讼。最后鲍西娅根据威尼斯对谋害本城公民的异邦人的惩处规定,请求公爵没收夏洛克的财产。夏洛克彻底败诉,受到应有的惩罚。
? 布置作业
1.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2.课外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
第二、三课时
?? 教学内容
演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仿句训练,学习莎翁的语言表达技巧,品味诙谐、生动、优美的戏剧语言;赏读课文,感受莎翁所采用的戏剧技巧的表达效果,学习评论戏剧。
? 教学设计
? 精彩戏剧我来演
表演戏剧,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课前四个小组依次表演,全班选出最佳小组在课上演出。
2.小组成员表演完后,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允许相互争论辩驳。
教师可导评: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价:(1)表演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神;(2)演员对原作形象是否把握得准确;(3)服装、道具是否符合原作内容;(4)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5)针对原作,表演作了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理;(6)整个演出过程是否流畅、完整,还需要哪些改进等等。
2.        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印证。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主要角色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的扮演者,其余同学点评或补充。
(1)提问:请谈谈你对夏洛克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
能言善辩:
——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
老于世故:
——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肯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您了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
惟利是图:
——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冷酷狡诈:
——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
——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
提问:既然夏洛克惟利是图、凶残冷酷,为什么置双倍的偿还于不顾,而偏执于一块“腐烂的臭肉”呢?如何理解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
明确: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给予他多少理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夏洛克属于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安东尼奥属于新兴资产阶级商人,慷慨仁厚,重义轻利。他们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利益冲突,但其中也杂有民族、宗教矛盾,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偏见。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所指出的那样:“(夏洛克)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于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所以对于夏洛克,我们既鄙夷他的贪婪狠毒,憎恨他的残酷,又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2)提问:请说说你心中的鲍西娅。
明确:鲍西娅是莎翁塑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崇尚正义,注重友情,慈悲为怀,执法如山;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贪婪凶险的夏洛克,她表现出惊人的果敢、沉着、博学、聪慧。既规劝夏洛克要仁慈,又从法律上认可夏洛克行为的合法性,诱使夏洛克一步步落入陷阱。
聪明机智:
——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
——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他堵住伤口,费用归你负担,免得他流血而死。
——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
行事果断:
——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
善良仁慈: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3)提问:你对莎翁笔下的“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明确:安东尼奥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愿冒着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忍”“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他是一个慷慨大方、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的人。
但是,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又显得很懦弱,缺乏战斗精神,表现出了软弱、妥协的一面。如“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优美语言大家品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
    如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诙谐幽默。 还有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
教师总结: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和形象”,同时他本人也大胆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他的剧作中,妙言佳句比比皆是。品味莎剧语言,犹如品味琼浆玉液,让人沉醉,使人入迷。
1、        仿写句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请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以所给的词语开头,说一段话。
例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仿句:承诺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 经典剧本大家评
1、教师提示:该剧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生动,诙谐又不失严肃,轻松中暗藏杀机。作为著名的喜剧,我们该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
学生自由发言。提示:
*这场戏的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喜剧性。特别是的西娅出场,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步步生险,波澜迭起,让人称绝。
      *剧中巧用夸张:借款到期不还,居然有人提出以割肉为赔偿;提出之后,居然有人答应;这样的官司,法庭居然慎重考虑;而最后又因借约未曾注明出血字样,而竟被全部推翻。似此情节,形同儿戏,确实让人难以相信,莎翁写起来却得心应手,让人称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剧中巧用穿插。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巴萨尼奥激情表白,愿意献出生命、妻子以及整个世界来救出安东尼奥,鲍西娅一句幽默的答话增添了喜剧气氛:“尊夫人要是就在这儿听见您说这样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感谢您吧。”葛莱西安诺希望妻子马上归天求告上帝,尼莉莎一句诙谐对白“幸亏尊驾在她的背后说这样的话,否则府上一定要吵得鸡犬不宁了”调节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剧中巧用对比、有仁慈与残忍、友谊与仇恨、复仇与报应、宽容与凶残、善良与邪恶的尖锐对立,借此寄托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的人文主义理想。
*剧中运用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表达技巧,使剧情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
2.请大家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角度应小,内容应精当,切忌泛泛空谈。可以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评论其中某个人物,还可以评析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
    教师应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发表独到的见解。“夏洛克——法庭阴谋的牺牲品”“鲍西娅——巧舌如簧的诡辩者”,只要言之成理则可。
? 布置作业
完善课上的戏剧评论写作练习。
2、江村小景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所展示的主题,以及表现剧本主题的形式。
2.学习欣赏剧本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3.能说出剧本结构的严谨。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精练通俗的语言;教学难点:关于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惯于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欣赏台词,分析结构,评析人物,探究主旨。
?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还记得曹植在《七步诗》中发出的痛心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田汉在《江村小景》中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同根生”的兄弟手足相残、同归于尽的故事。这一曲悲剧,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会让你沉思,会让你震憾,会让你看到旧中国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
?作者、背景简介
1、        简介作者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他还与聂耳、洗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惨遭残害,病死狱中。
2、简介背景:1927年,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同年,田汉被推选为上海艺术大学校长,开始了中国戏剧运动开拓新道路的奋斗,为举办“艺术鱼龙会”演出活动,他创作了《江村小景》、《苏州夜话》等数部作品。1920年—1927年间主要的军阀混战:1920年,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被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打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又打败了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又打败直系,控制北京政权。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检查生字词
积攒(zǎn)   针黹(zhǐ)  开差(chāi)  畜生(chù)   剿匪(jiǎo)  蚌埠(bù)  一炷香(zhù)
?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简要介绍戏剧情节;说说本剧冲突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剧本的结构及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情节简介: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
戏剧冲突:兄弟矛盾冲突。
剧本结构:全剧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做必要的交代和铺垫。
第二部分(“已而闻叩门声”到“匆匆下”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主要通过母子对话交代长子的经历同时表现长子的性格。
第三部分(“长子(在室内四望……)”到最后)写兄弟互相残杀。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高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结构的欣赏:结构紧凑,情节集中,矛盾主线清楚,冲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内,对白交代情节,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运用巧合,误会等戏剧艺术技巧。
?台词鉴赏
仿照示例,鉴赏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对一些人物台词的理解。
  ①你二哥不能帮你,你不做工行吗?人家会白白地给你书读吗?穷人有书读的日子还早着呢。
赏析:表现母亲对生活的失望,实质上也就是对那个战祸不断的时代的不满。②天啊!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也不能送我的终,我倒送了他们的终了。
赏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令人深思,母亲老泪纵横的哭喊不只是对自己命运的哀叹,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抨击。
?人物分析
根据剧本台词,试分析人物形象。
母亲:善良本分,对生活没有奢求,对社会感到绝望
女儿:对生活充满憧憬。有理想。
长子:爱母亲,留恋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满身兵痞气和流氓习气,品行恶劣,是非不明。
次子:比哥哥善良,关心妹妹,孝敬母亲
长子与次子的相同点:都是内战的牺牲品,灵魂扭曲,从次子答应妹妹要带她去南京读书可以看出,他也把前途寄托在所投靠的军阀身上;从最后他和长子的对骂和冲突中可以看出,他也是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场判断是非,所以说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是一种互补关系。
?质疑问难
1、        联系全文,试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有何不同,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这一部分在气氛上和第三部分不同。第一部分尽管是动乱年代,但母女的对白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这和第三部分兄弟互相残杀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古人评论的话来说,是以喜写悲,愈见其悲。
2、        长子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长子的当兵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歹,不知是非,养成了一种土匪习气和兵痞性格。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他即使不是死在弟弟的枪口之下,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
3、剧本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
小结:有人认为,这个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一是巧合太多,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二是长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也不合情理,但一般认为,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更追求的是结构的紧凑与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式的发展。
4、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参考:母亲的理想是给儿子结婚,延续香火。但她这样普通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主旨探究
这幕独幕剧所揭示的主旨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反映出来?
参考: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弟兄之间的枪杀的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朗读品味
分角色朗读,结合对时代的理解,品味语言的精练及剧本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对兄弟相残一段可请学生表演。
3、《陈毅市长》选场
●○学习目标
?能通过对剧情矛盾冲突和人物对话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想象训练。
?能感受陈毅市长的政治家胸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难点: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及陈毅、全剧及本剧前场相关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并逐层深入探究。
?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由《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导入。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大家可以把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到的有关于陈毅、作者及剧情、背景等资料展现出来
陈毅简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烩炙人口的诗是陈毅(1901年—1972年)当年负重伤后在梅岭被国民党军围困时所作,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陈毅字仲弘。 1901年 8月 26日生于四川。少年时在成都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春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
1928年 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 4月,与朱德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先后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参与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 1月,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订古田会议决议。
1940年 10月,指挥黄桥战役,取得军政全胜。
1947 年 5月,指挥孟良固战役,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七十 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 5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徐州、南京、上海、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1
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1949年5月,兼任上海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筹建华东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加强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同时领导上海人民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和抗美援朝作战。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8年后兼任外交部长。1966年 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受到严重迫害。
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陈毅文武双全,博学多才。他撰写的军事论著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已收入《陈毅军事文选》。他的诗词作品已收入《陈毅诗词选集》。
沙叶新简介:当代剧作家,回族,1939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进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研究班。1963年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担任专业编剧。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发表的剧本有《一分钱》《焦裕禄》《假如我是真的》《论烟之有用》《陈毅市长》等十多个剧本。其中《陈毅市长》获1980年话剧创作一等奖,《宋庆龄》获1986年“十月奖”,《尊严》获1988年文化部优秀剧目奖。
全剧简介:
《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陈毅同志在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入场戏,写了陈毅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陈毅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陈毅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陈毅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
2、提问:读过了一遍课文,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发生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事件?
参考:陈毅夜访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工作。
3、剧本根据情节的发展,剧本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
参考:打电话、按电铃,夜访被拒(开端)——进门后限制谈话时间,大谈“化学”(发展)——破例延时长谈,化学家起了“化学变化”(高潮)——委以重任,秉烛夜谈(结局)。
?逐层深入  仔细揣摩
1、陈毅的拜访顺利吗?一起来看看戏剧开端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
提问:①在这一部分里,剧中人物有没有产生矛盾呢?②他们初次交往有一段饶有趣味的谈话,从中又能看出人物怎样的个性呢?
    学生比较容易地能够归结出:他们一见面就掀起波澜——一个登门拜访,一个闭门谢客。这里的陈毅,坚定、自信、幽默;齐仰之,固执、清高、不问政治。
2、同学们就情节的发展部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有代表性的语言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会归结出:两人的矛盾冲突依旧存在——一个严守“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一个巧用“激将法”让对方自破其例。这里的喜剧化成分和人物的个性想必会再次吸引大家的目光。
3、陈毅是怎样把原本十分固执的齐仰之说服,并最终聘请他主持筹建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这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也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有很多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地方。请同学小组品味鉴赏:
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
同学可品味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剧本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对个性化语言进行品味。想像力训练。
? 教学设计
?演剧本  谈感受
课前请同学作好充分准备,同学自己谈谈演出感受及剧本表演的理由,同学点评。
?品语言   析人物
分析“打电话”一情节
同伴学习法,模拟打电话。
问:齐仰之接电话的台词表现了他什么心理、性格?
齐仰之:
固执、清高、朴直、倔强、不讲情面
找出最能表现(陈毅))个性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陈毅:        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填充:
              的陈毅通过             使原本             的齐仰之          。
问题探究:
作者如何增强语言(人物台词)的表现力?
a、恰当使用修辞手法。b、注意人物的身份、学识。c、注意根据人物性格设计语言,人物语言体现性格。d、注意前后照应。e、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语汇。
?齐策力   群探究
1、围绕“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问题,文章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设置在该话剧中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2、陈毅市长面对一个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运用高超的谈话艺术打动了一个固执清高的学者,你觉得你可以从陈毅市长身上学到哪些谈话艺术?
3、做齐仰之的思想转化工作,难度非常大,陈毅市长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据文本   妙想象
根据剧本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试对下面情景发挥想象进行设想:陈毅走后;齐仰之建药厂;一年之后,陈毅再次来访齐仰之……


4   一厘米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 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3、 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体谅父母,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4、 能从不同文体学习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能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能鉴赏主旨深刻的台词,小组合作概括出剧本的主题。
?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检查预习
1、请你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6)矜(jīn)持:拘谨,拘束。
(7)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8)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9)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0)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1)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灵活地运用速读、默读、朗读或者同学小组分角色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说说剧本基本情节及戏剧有哪些冲突,哪一个是主要冲突。
基本情节略
冲突主要有3个:一是陶影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冲突;二是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三是陶影和丈夫的冲突。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应是戏剧的主要冲突,主题在这一对冲突解决中得到了体现。
?分析人物
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        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        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        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台词鉴赏
仿照示例,鉴赏台词
示例:
陶影:  总算到家了。小也,今天的事情是这样的,你不够高……
小也:  哼!我才不信你!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我早就知道你的坏心眼了,你就是想不买票
赏析:陶影的话表现她在和红衣青年冲突以后始终想和小也澄清真相,小也则在让街上老奶奶量过身高以后对妈妈彻底失去了信任。这一段对白表现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加剧,表现了陶影内心的痛苦和小也对妈妈“不诚实”的强烈不满。
?主题探究
剧本围绕“一厘米”叙写曲折的情节,写这样的小事有何意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参考: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极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迁移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 教学设计
?写法探究
1、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2、找出剧本的几处对比,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3、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品为何反复渲染小也买票以及对妈妈不信任的行为及思想?
这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比较阅读
阅读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回答下列问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6、试将本文与《一厘米》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综合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比较与辨微的方法,对所学四个剧本在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方面在表中列出它们的不同点。
2、 能说出四个剧本中的感人之处。
3、 能说出台词美在哪里,并能恰到好处地读出来或指导别人准确朗读学。
4、 能把一些其它文学作品样式改编成剧本或根据自己生活进行短小剧创作。
??教学重点
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运用比较与辨微的方法,在在表中列出四个剧本在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方的不同点。议议四个剧本中的感人之处。能品味台词美。
?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饱食了一顿剧本大餐,品味并亲身体验了剧本之美。戏剧,它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样作为真、善、美的载体,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并亲身去创作,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之中也产生几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呢!
?比较、辨微
回顾前文,完成下表:
      项类
篇目        主题        矛盾冲突        情节安排
《威尼斯商人》节选                       
江村小景                       
《陈毅市长》选场                       
一厘米                       
?品味感动
小组交流,说说四个剧本各有哪些感人之处。
?反刍台词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说说四个剧本有哪些语言你最欣赏,为什么,应该怎样读才好?
第 二、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写作指导、写作实践和写作修改。
?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复习剧本基础知识,了解剧本文学样式的写作特点和体例。
?它山之石
提供范文
智取生辰纲(戏剧对白)
话说那日烈日炎炎似火烧,有诗为证:“斜阳煅铁,热浪稍歇,这偷来的风儿,教槐树吃去大半,怎地又鼓噪声张?”姑且不表。况姑夫乎。一干军人坐那纳凉,杨志问道:“蝉声织锦,倦意嚼蚕,汉子你这酒,莫非从市中沽来,要到别处去卖?”  
    [汉子大惊]莫非你是?  
    [杨志笑道]来来挑上冈来,休得罗唆唱喏,我正是梁中书手下贴身虎将杨志;中书之女欲抢我为夫,我至死不从,遂命我随军解一什物上那东京去。  
    [汉子佩服]果然好帅!这飘柔的秀发,非你莫属!  
    [志]正是!由于我发质较好,我卖那假冒伪劣破刀,一割就断,江湖人都知道我秀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以为我用的是飘柔牌的洗发水,其实不是的,我用的毛宁做广告的名人洗发水,所以我这么有阳刚之气。  
    [汉子迅速把衣服扣好]好热啊。你一定不少挣钱吧?  
    [志]真不意思,欺骗了那么多的乡亲,很多乡亲听说用了我的刀每人每年可获利两万元,回家后却只能轧猪草,有的猪草都没轧碎,猪都去消协提意见了,说简直把他们当猪猡对待。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在商言商,无商不奸嘛。  
    [汉子汗颜]我急着赶路,军爷稍爷。  
    [匪兵甲]大人,天这般热,我嘴里都快淡出个鸟了,怎生不让买这酒喝?  
    [匪兵乙摇扇看天]下吧下吧,我要开花;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旁白:军爷此时正在生锈,他经不得那场大雨,  
    经不得雨夜里,何仙姑那惊鸿一瞥。  
    [杨志一脚挑射,乙急促的唉呦一声]正中你面门,我叫你再声张。  
    [甲跑来,杨志耳语]最近山西出了不少假酒,我是卖假货起家的,什么猫匿能骗的了我 ;仔细这酒里有药。  
    [甲大惊]美人赠我蒙汗药?  
    [杨志]他是流氓他怕谁?  
    [匪甲明白]待我告与众兄弟。  
    汉子挑酒便走。行贩上。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贩白]白云飘飘官路遥,溪水流韵真逍遥;侠客岛里没酒喝,情感世界空寂寥。  
    [兵甲对乙]你看这行尸走肉,又在讽刺我们没得解渴。什么玩意儿,他肩上挂着十五贯,八成是个总经理,一点也不自卑,真有意思。  
    [兵乙]总经理也没什么好自卑的 ,现在总经理多了 ,我参军前,村里羊种牛总什么的几十个,街上下象棋的十个有九个都是总经理,谁也甭自卑了,都混到这份上了,怨谁呢。  
    [杨志大怒]谁在说我?  
    [兵甲与乙互视]哦,老总,我们不是说你的,正编排那行贩。  
    [杨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不是家里困难,谁出来当什么妓女啊总经理啊什么的?你们一点阶级感情都没有!  
    [志喊]兀那汉子!休得罗唆唱喏,看这天色尚早,我于你斟酌些辛苦。  
    行贩白一眼,喊住挑夫。  
    [贩]你那酒且与我一瓢,我尝尝可曾甘冽。酒钱你只声张。  
    [贩长出气,作满足状]东南西北中,好酒就是中!  
    几人上得坡来,众军士闲坐打量,疑是行贩一伙。  
    [嫌疑贩甲]绿荫下凉快,待我先搁这行装,透口燥气!  
    [嫌疑贩乙]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嫌疑贩丙]我阿炳瞎子见酒眼睁开,这颜色真不错啊,金樽美酒琥珀光,它就是它,晶晶亮。  
    [嫌疑贩丁]瞎说!你就是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说话一点风范也没有,你要有金樽,还来当总经理啊?  
    [阿柄黯然神伤]我爸爸要知道了,非打死我。  
    [丙凄楚地对丁,突然绝望的大哭]你才是总经理呢!你全家都是总经理!(说着以手扯襟,对天号啕)  
    [杨志看]哦,怪不得呢!你胸有大痣啊!  
    [众军士纷纷看]哦,真的,原来你是有痣青年!  
    [丙看着自己]恩?  
    [疑贩丁]别将那瓢夺破了,还留我一瓢,我只取一瓢饮。。。  
    [众军士难耐]杨总再不与我等酒喝,任打死我也不走了!  
    [一股青烟从杨志口中冒出]好好好,只要高兴就好,谁最帅谁先喝。  
    一片镜子的强光刺的杨志睁不开眼,尘埃落定地下已躺倒一片。杨志探探鼻息,方才放心,欲拿瓢。  
    [行贩]这酒都叫你兄弟喝完了,这瓢怎地也叫我先喝。  
    [杨志火起,追随]快把瓢给我 ,小心你脑袋!  
    [行贩至林中,志夺回瓢]你敢让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你以为你是谁啊,你是我难忘的初恋情人吗?  
    林中晁盖身上爬慢了蚂蝗,吴用没事,拣起一条扔进嘴里。  
    [晁盖]费这么大劲策划这个案件,那杨志究竟何人?  
    吴用激动,一只蚂蝗堵住了他的喉咙。  
    [吴用站起来一手叉腰,一手手心向上直指远方]他是梁中书手下猛将,经常贴身跟卫,官封哼哼左后卫;另一员猛将常跟在右边,人称哈哈右偏轻,一哼一哈曾夺了多少人命,端的了得!  
    [晁盖]有这么动人的故事,讲讲先。  
    吴用把自己的心往晁盖那推了一下,把肚子放在晁盖腿上。  
    [用]由于他太帅,梁中书的女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想强行霸占他,他拿起剪刀自卫,梁女悻悻而去。这一夜他以泪洗面,第二天他把此事告知梁中书,梁中书只说了一句话:“她会对你负责的 。”从此失势于梁中书。这次命他押解生辰纲就是一看他忠实可用,二如有差池则寻他性命。这右偏轻最近由于汽车轮胎右边偏轻,在修理厂公干,听说他比较喜欢梁中书的女儿,有次强奸不成反被奸,现在每日坐在河边痴笑。路人皆以为惊奇。  
    [晁盖]果然了得!  
    [吴用]莫怕莫怕,待俺使些手段,于你开眼。  
    [小探来报]那杨志已经中计,军师快去!  
    [吴用等至]倒也!倒也!  
    [杨志迷迷糊糊]这是谁,怎知我是当初卖刀的 倒爷?只怕我已中计 ,好在我只喝了半瓢。  
    [吴用]壮士你可知我?水泊梁山军师吴用。  
    [杨志勉强提提裤子]啊?又姓梁?  
    [吴用]这次由不得你,便是我好汉们要邀你入伙,从与不从,都是你了!  
    [杨志掏出一极小的算盘]事已至此,只好如此了,这生辰纲就作与兄弟们的礼物。  
    [吴用腰间蛙叫,吴用掏出]哦,是宋头领在呼我,他说今天是你的生日,让用这生辰纲请你卡拉一下,还特意为你点了一首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杨志问白胜]你的手帕借我用一下先。  
    [晁盖颇有领导风范]来来来,喝杯青酒,交个朋友。  
    [志大惊]啊?害我丢了生辰纲,还敢喝啊?  
    [晁盖拍拍杨志的肩膀]小杨,钱是王八蛋,千金散尽还复来嘛,我们的梁山泊道路咨询有限公司和开封府房间清理有限公司,生意也很好嘛,中央对我们已经很重视了。何况这丢的是高太尉的不义之财,落得我兄弟逍遥。  
    [公孙胜打开箱子,眼球变成铜钱状]真是天凉好个球啊!  
    [众壮士各开一坛酒]喝了咱的酒啊,上下通气不咳嗽。

善良归家(独幕话剧)
     时间:寒冬的一个早晨。
     地点:一片茫茫的荒原上。
     人物: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画外音: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良身边急驰而过,金钱上,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善良:停车!停车!(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金钱:你是谁呀?为什么在这半路上挡我的车呢?(边说边探出头来。)
      善良:我是善良啊!我也不知道被哪些人扔到这儿了,你能带我回家吗?
      金钱:(大惊失色)什么?善良!不行,不行!我就是因为没有你才筑起了一座金山,如果有了你,我的金山不垮才怪呢!你去找别人吧。(说着一阵烟似地跑了。)
      善良叹了口气,只好又继续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上艰难地走着。
      (远处有一辆宝马骄车向着善良飞奔而来,地位上,善良似乎再次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善良:停车!停车!(边喊边用力地挥着手。)
      地位:你是谁?为什么在这儿挡我的车呢?(说着停车开了车门。)
      善良:我是善良,不知被哪些人扔到了这荒原上,你能带我回家吗?
      地位:(非常吃惊)什么?善良!不行!不行!我就是因为没有你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如果有了你,我的地位怎么保得住呢?你去找别人吧。(说着风一样地溜走了。)
      善良长叹着,只好一个人继续在茫茫荒原上艰难地走着,眼眶里不由涌出了委屈的泪水。 (画外音:伤心的善良能不能回家呢?)
      (远处有一辆红旗轿车从善良身边急驰而来,权力上。)
      善良:停车!停车!(善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再次挥动着沉重的双手。)
      权力:你是谁啊?怎么这样狼狈呢?(慢慢地摇下了车窗。)
      善良:我是善良,我被人们抛弃了,你能带我回家吗?(语气已经近乎乞求了。)
      权力:(大怒)什么?善良!不行!不行!我就是因为没有你才有了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有了你,我怎么保得住它呢!你还是呆在这儿吧。(话一完就不见了。)
      (善良仰天长叹,一屁股坐在地上,两眼泪汪汪的,冻得直发抖。突然,一位老人出现在善 良身边,并给善良披上了一件大衣。)
      时光老人:孩子,穿上吧,请跟我一道回家吧。
      善良:(惊奇)您是谁?
      时光老人:我是时光老人,是特地来带你回家,把你带回人心中的。
      善良:您为什么要帮我?先过去的三位都很怕我,难道您不怕我吗?
      时光老人:因为只有我知道你才是最宝贵的。(在他们一道回家的路上,时光老人指着路边四轮朝天的三辆车哈哈大笑。)
      时光老人:你看,他们没有你,金山再高也会垮掉,地位再高也会掉下来,权力再大也不会持久。我正是因为拥有了你才能长留世间,世间只有你才是永恒的!
(剧终)
?写作实践
就文本所提供的三个题目,任选一题进行作文。
要求:1、要有戏剧冲突
      2、台词语言精炼有内蕴
      3、要有舞台提示
      4、人物形象鲜明
?作文评改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诵  读  欣  赏
文笔精华(七)
古诗二首

??  学习目标
1、能通过页下注和同学、教师的帮助,读懂全文。
2、能反复品味,领悟莎剧独白精妙以及两首古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能熟练地背诵全文。
?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查阅陶渊明、李白以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雅典的泰门》相关的文字资料。
?资料展示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找寻的相关资料
哈姆雷特简介
在丹麦王宫里,四具王公贵族的尸体躺在血泊中,满面悲伤的霍拉旭向人们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在几个月以前,老王神秘地死去,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并娶了原来的王后,即他的嫂子。邻国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乘机发兵,想报杀父之仇,并夺回割让的土地。
年轻英俊、正直善良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死使他痛不欲生,而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就匆匆改嫁,他感到屈辱,气愤地喊道:“就是畜生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哈姆雷特从好友霍拉旭那听说城堡露台上连续几天都出现鬼魂,好奇心促使他们在一个阴森可怖的夜晚登上了露台。原来那鬼魂就是哈姆雷特的父亲。鬼魂把他引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向他诉说自己被害的经过:原来,他在午睡时,被自己的弟弟用毒药灌进耳朵而亡,他要哈姆雷特替他报仇。怒火中烧的哈姆雷特从此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失了一切旧的记忆,只让失复仇大事留在脑海中。
哈姆雷特疯狂地爱上了首相的女儿奥菲利亚,而世故的波洛涅斯阻止女儿和他来往。一天,哈姆雷特突然找到她,在她面前做出了许多癫狂的举动。从此,宫中谁都知道王子为爱情而发疯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老奸巨滑的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态,派哈姆雷特的的好友波洛涅斯和他的情人奥菲利亚去试探王子的心。其实,哈姆雷特并没有疯,只是性格忧郁、优柔寡断的他看透了人世间的丑恶,不肯轻易的相信别人。他便开始对一切都产生怀疑,甚至对鬼魂的话也产生怀疑,是真?是假?对母亲又恨又爱,对鬼魂将信将疑,对生活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忍受命运的折磨,还是反抗人世的苦难?仇恨一直吞啮着他的心,复仇的信念始终一忘,可他总感到敌人是那么的强大,而自己又是那么的弱小,他为不能替父报仇而感到痛心疾首。矛盾重重的哈姆雷特在焦灼的内心和冷酷的现实之间不得安宁,濒于疯狂,他索性半真半假地装起疯来。他终于明白了:世界是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一个戏班到宫中献艺。哈姆雷特趁机安排他们上演《贡扎古之死》,加了几段情节,把戏名改成《捕鼠机》。台上,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害了他,夺走了王后。台下,做贼心虚的克劳狄斯大惊失色,起身就走,哈姆雷特证实了鬼魂的话。当天晚上,哈姆雷特在去见母亲的途中,突窥见了克劳狄斯正在祈祝寿。他想趁机杀了他,但因为他怕在他祈祷时杀了他,会使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而没有下手。
哈姆雷特来到母亲的卧室,母亲劝他不要再疯狂下去了。哈姆雷特怒火中烧,他猛地拿起镜子,要母亲照照自己的灵魂。这时帐后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哈姆雷特以为那偷听者是奸王,一剑刺激过去倒在地上的却是波洛涅斯。他痛诉母亲失去了理智,当了情欲的奴隶,违背了同父亲的誓言,玷污了贞节,亵渎了爱情。此时鬼魂又出现了,他一面鼓励王子坚定复仇的决心,一面让王子安慰他正在内心冲突中惊惶失措的母后。
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秘密地嘱咐英王将王子处诀。王子在途中偷拆开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雷特在混战中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王子的出走与父亲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唱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煽动民众攻打王宫,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老奸巨滑的克劳狄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他们得知哈姆雷特回国,便定计谋害他。
哈姆雷特让霍拉旭陪他去王宫,途经墓地时,就赶上奥菲利亚的葬礼。看见情人的尸体,内心的悲愤一下子暴发出来,他失去了控制,冲过去跳进墓穴,与雷欧提斯在墓穴里打了起来。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不顾霍拉旭的劝阻,接受挑战。决斗开始了,哈姆雷特占了上风。在第一回合中,他击中对方一剑,斟上一杯毒酒,以示祝贺。王子急于进行比赛,就把酒放在一墨守成规第二回合中王子又获得了胜利。王后十分高兴地替王子饮下了这杯毒酒。雷欧提斯深知他手中毒剑的厉害,一直不肯轻易往王子身上刺。他在克劳狄斯的煽动下,一剑刺中哈姆雷特。同时哈姆雷特手中的也刺伤了雷欧提斯。
就在这时,王后大叫着倒在地上,中毒身亡。奄奄一息的雷欧提斯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当众揭发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举起手中毒剑刺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仇人,自己也毒性发作倒下去了。让把王位传给福丁布拉斯。
《雅典的泰门》简介
《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大约写于1607-1608年。雅典富有的贵族泰门慷慨好施,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些阿谀奉承的“朋友”,无论穷人还是达官贵族都愿意成为他的随从和食客,以骗取他的钱财。泰门很快家产荡尽,负债累累。那些受惠于他的“朋友们”马上与他断绝了来往,债主们却无情地逼他还债。泰门发现同胞们的忘恩负义和贪婪后,变成了一个愤世者。他宣布再举行一次宴会,请来了过去的常客和社会名流。这些人误以为泰门原来是装穷来考验他们的忠诚,蜂拥而至,虚情假意地向泰门表白自己。泰门揭开盖子,把盘子里的热水泼在客人的脸上和身上,把他们痛骂了一顿。从此,泰门离开了他再也不能忍受的城市,躲进荒凉的洞穴,以树根充饥,过起野兽般的生活。有一天他在挖树根时发现了一堆金子,他把金子发给过路的穷人、妓女和窃贼。在他看来,虚伪的“朋友”比窃贼更坏,他恶毒地诅咒人类和黄金,最后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

《哈姆雷特》语言赏析

莎士比亚是世界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戏剧成就中,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戏剧常在表面字义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涵义。表面字义实际上已经满足一般观众的要求了,但任何作品只有字面意义而无深一层意义时,则缺乏引人入胜的永恒情趣。莎士比亚之所以在当代一直到今天还使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他的剧本具有许多层更深的涵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变化多端,娴熟灵巧的遣词择句勾勒出给人无尽遐思的丰富意象、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和各具特色的鲜明的人物特征。莎士比亚根据人物身份与处境的不同而选用不同语体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从而使人物的语言形象化,使剧中三教九流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在莎士比亚所有的这些形象化的语言中不可或缺地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之一。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自然体现了作者独有的风格。主人公哈姆雷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大臣波洛涅斯等人物的鲜明性格,都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的。《哈姆雷特》的语言主要运用了丰富的人物独白、双关语、比喻等的手法。
一、        丰富的人物独白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它既可以起到交待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于其性格的复杂性而成为评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中,都有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通过这些独白,我们可以进入这位丹麦王子的灵魂深处,理解什么使他忧郁、痛苦、矛盾。
他说:“人事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对他深爱的母亲,他也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的感慨。哈姆雷特以前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回国之后,却变成了“忧郁的王子”。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的他,怎么突然变得如此消极、痛苦?一方面极力否定自己,甚至要化成一堆微不足道的露水。另一方面,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又极力地赞美人类,认为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见,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同时又极具丰富性。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的语言风格上,采用了大量运用独白的方法。
从以上哈姆雷特的几段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哈姆雷特性格发展的曲折历程。哈姆雷特形象的魅力是无穷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欣赏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时,独白对我们理解这一人物的性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品运用独白,不仅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且也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独白独白对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矛盾的深刻揭示,是其它艺术手段难以代替的。
二、        双关语的妙用
双关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在莎士比亚剧中,许多台词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易于理解,其实其中暗示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这成为莎剧一个显著特征。这显然是莎士比亚用来突出哲理性思想或实质,借以发人深省的艺术手段。
双关语既是一种文字游戏,又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它常利用词语的音与义的关系,同时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在莎剧中双关语不仅用来插科打诨,还用来表达各种严肃话题。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既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渊源的肥沃土壤,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哈姆雷特》的双关语种类丰富,使作品读起来有妙语连珠之感。《哈姆雷特》第五幕中有两个丑角在为奥菲利娅掘墓,同时插科打诨,互开玩笑。
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当国王问哈姆雷特“过得好吗?”的时候,他又说了一句“疯话”:“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答非所问,却足以令国王惊慌。
莎士比亚诙谐而又不乏诗意的双关语,不仅使剧作充满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他卓越的语言才华,而且其本身也是莎士比亚作为莎剧这样一个特定文本的创造者主体意向的真实映射。
三、        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形象地把事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莎剧人物常常是用作者的语言形象说话的,因此从人物语言中频频出现的比喻里,会找到很多表现人物心理特征的材料。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娅这样形容哈姆雷特:“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象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奥菲利娅对哈姆雷特发疯一事的痛心,就好比以为音乐家听到不和谐的音乐般痛苦。又如第四幕的第六场,国王对雷欧提斯说:“爱象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以后,它的火焰也会由微暗而至于消灭。”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恒古不变的。但在国王克劳狄斯心目中,它却是如此卑微。难怪他在手足之情和利益的天枰上失衡,残忍地把兄长杀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莎士比亚的语言充满着智慧和深刻的情感,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他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的高深造诣和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力。《文心雕龙》说:“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用这两句话来评价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征是非常恰当的。在刘勰看来,为文要达到如此境界必须“根盛而颖峻”。我认为,如果把这句话用在莎士比亚身上,那么这个“根”当为莎士比亚的修辞艺术。可以肯定地说,修辞是莎士比亚语言艺术的根基,如果没有巧妙机智、炉火纯青的修辞艺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不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灿烂巅峰。《哈姆雷特》也就无法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反复诵读
一、初读——读懂
1、在教师或听录音范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断句、朗读。
2、结合页下注初步理解课文,对有疑难的词句或者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或者询问教师。
3、读出诗歌节奏。
4、讨论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刍读——读透
就文中所提到的观点赏析、点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谈自己的感悟。
对文章的写作特色略加点评
三、吟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
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
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
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
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
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
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故 乡》        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        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3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        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请简要谈谈。        自由发言
二        感知        1.交流小说的常识和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小说的三要素。
(2)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感悟、品味、欣赏
(3)读小说的几个要点:了解小说的要素;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线索;品评小说的细节;评价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2.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按照下列提示整理文学常识。

课题        作者        主要
人物        主要
情节        反映
时代
                               
                               
                               
                               

3.以“亲近文学大师”为主题,搜集本单元作家的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最突出的成就。
4.自由谈谈本单元中你最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        交流补充








阅读课文,了解常识。









搜集资料,介绍作家。

自由谈论。
三        确立
专题        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再读小说,确立或讨论专题。


《故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你能例举一些诗词谈谈吗?         例举诗词
二        感知        1.组织学生根据“我”的见闻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
    故乡——    故乡——    故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2.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84段。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面对现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归纳。        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2.表述自己的感受
三        研读(一)        1.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找出写出景物特点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最为传神。

故乡的景        过去        现时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思考归纳:景变、人变



研读有关句段,完成表格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反映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四        研读(二)        3.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还可添加项目),分析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


        少年时        中年时

土        外貌特写               
        动作重现               
        生活状况               
        精神追求               
                       
        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五        小结        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如今又怎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讨。        共同回顾,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研读(三)        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有关文字,自行设计表格反应杨二嫂前后的变化。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组织交流,归纳。
        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和内容的填写。
小组交流。

二        研读(四)        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圆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探讨故乡变化的原因。
交流明确: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经济凋敝,无论是作为农民的闰土还是作为小资产者的杨二嫂都承受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挤压的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总之,是时代赋予了故乡苦痛的因子。
三        研读(五)        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阅读最后三段, 结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谈谈对“希望”的理解。
        熟读最后三段文字。
讨论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背诵最后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真情讲述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讲述》栏目录制一期节目。
1.出示提问要求:
(1)必须切合文章内容,切合人物身份。
(2)尽量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
(3)尽量关注细节。
2.问题示例:(对闰土)二十多年后,当你和迅哥儿重逢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你还管迅哥儿叫“老爷”,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我”)当你听到闰土叫你“老爷”时,你当时好像打了一个寒噤,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对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却有这么大的变化?
3.教师巡回指导,着重对主持人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
4.组织一到两组同学进行讲述并作适当评价。

这一环节也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请三位同学担任嘉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现场再让学生补充一些。
        小组分工,选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嘉宾分别扮演“我”、“闰土”、“杨二嫂”。
主持人设计问题,其余准备相关内容。

讲述,评价。
二        拓展延伸        1.“我”对故乡的昨天满怀眷恋,对故乡的今天倍感凄凉,对故乡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采用细节描写,向我们沉痛地讲述了故乡的变迁史。请同学们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标题,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变化。
2.组织交流评价,对采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文章予以重点表扬。        作文
交流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及对悬念的分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体会蕴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无比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又是如何抓住“变”字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听,思考。
二        感知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复述故事情节。        读课文,复述。

三        研读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2.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从不同的称呼上,反映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请在括号上填上适合的词。
(  )于勒——赞于勒——遇于勒——(  )于勒
4.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中你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人际关系?
5.有人评价“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是此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再读课文,就此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交流归纳:
(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
(2)小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连结尾都是一个悬念,引人入胜。
(3)于勒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对于勒的描写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
(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
……        1.默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交流明确: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探究原因。

3.再读课文,交流看法,体会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研读        1.言行是折射一个人心灵的一面镜子。请你找出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的语句,并据此为他们写一份《行为心理鉴定书》。示例:
菲利普        言行        心理或性格
               
               
               
2.你能为他们开一份“心灵处方”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也很精彩?请找出来推荐给大家。        找出描写主人公语言行为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

自由发言。
二        拓展        遇于勒是小说中最出人意料的情节。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又会怎样呢?请根据老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口头续写故事。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想像作文
口头交流
三        作业        假如在船上,于勒发现了我们一行,并追了上来,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请改编《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与结局。        书面作文。
四        链接        向学生推荐关于金钱或亲情话题的优秀文学作品:
莫泊桑《项链》《漂亮朋友》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高尔基《童年》
《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记下书目,课后选读交流。

《在烈日和暴雨下》

学习目标
1.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3.学习领会课文中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看到“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个题目,你是否想起曾经感受过的某次烈日或暴雨的景象,请作口头描述。
那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在烈日和暴雨下》感受一番。        自由发言。


二        感知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小说三要素,完成填空:
    在烈日与暴雨下           
哪些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哪些是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据此划分情节。
        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三        研读一        1.组织学生找出对“烈日”的描写的句子和段落,并朗读体会。提问:你最喜欢哪几句?哪些词用得传神?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从修辞手法、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等方面分析。)
2.把在烈日下祥子所受的煎熬和心理活动找出来,圈出用得传神的词语,在书上批注人物内心的感受。
        细读课文,勾画词句,
作好批注,交流评价。
四        研读二        1.假如要把“在暴雨下”拍成一部由三四个镜头组成的短剧,由你担任摄影师,你会怎样拍摄?请根据下列提示写一份拍摄计划。
镜头        画面内容        拍摄理由
一               
二               
三               
四               

2.根据上述画面内容想像,如果你是祥子,联系当时的处境,说说你的心理感受。
        再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
想像交流,体会人物的悲酸心理。
五        作业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请仿照示例作一点评。
例: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一个“砸”字,突出了雨点之大,写出了雨点的气势和威力。
1.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了过去。
2.因为中了暑,或是发了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3.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点评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研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2
“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又坐了一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有人说,祥子的悲惨遭遇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他呆在家里或另谋出路,结果就会不一样。请你根据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联系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及祥子的身世来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二        探究        1.根据下面三段文字,写出你的发现。
①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②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③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的响动。
2.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感受是否仅来自于自然界的烈日和暴雨?根据提供的五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① 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② “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③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3.末句“他哆嗦的像风雨中的树叶”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三        诵读        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请摘抄下来,反复诵读。        摘录,诵读。
四        拓展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也有日晒雨淋的经历,请你选择最厉害的一次,详细描述“烈日”或“暴雨”和人的心理活动、感受。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借鉴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适当运用修辞。        写作交流


《多收了三五斗》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说出本文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当代农村生活的见闻。
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即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农民们也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        自由谈谈当代农村的生活现状。
二        感知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米行粜米——街头购物 ——船上议论三件事。)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三        研读        1.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组织学生围绕“米行粜米”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
2.请你将朗读时感受到的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用词语表达出来。
        先熟悉“米行粜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最后由一两组在全班朗读。学生相互评价。

概括并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
四        探究        1.“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口袋里正需要洋钱。”请从文中提供的信息,说说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
2.从上面的讨论中,你能发现旧毡帽们丰收成灾的原因吗?
3.小说为什么要塑造旧毡帽群像?如果只塑造几个有姓名的人物来展开故事,与原文写法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4.课文结尾句说:“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先独立阅读、思考,再交流明确。
五        拓展        今天上课时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见闻,新旧社会的农村的确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当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果你是一位当权者,你会采取哪些办法?        自由发言。


综合学习与探究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赏析小说中经典传神的语言,领悟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对整篇小说的作用。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学会对一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初步了解一些赏析小说的角度和方法。
3.能在熟悉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书信的格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见解。

课堂学习

课时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语言品析课        结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对本单元各作品中的语言(包括语段、句子和词等)进行品析,
1.推荐各作品中最生动传神的语言,在旁边写上赏析的话。
2.将自己认为的经典语言摘录在积累本上。
3.小结在作文中如何借鉴作家的语言表达技巧。
        赏析
摘录

第二课时        专题研究课        1.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
参考题目:
A.相同的悲,不同的情——同组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比较
B.“变”是不变的手法——对小说中变的艺术的探讨
C.让人物在细节中闪光——浅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D.无巧不成书——谈本单元各小说中戏剧性情节
E.浅谈环境描写在小说的重要作用
……
2.同一专题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展示并汇报专题研究成果。        选择专题研究。
同组交流。
展示成果,并相互评价,补充。
第三课时        书信写作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1.以“与文学大师的亲密对话”为主题,就本单元的文学家,任选一位与其对话。要求:
(1)必须结合文学家的具体文学作品;
(2)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
(3)格式要求采用书信体;
(4)注意用语的得体。
2.组织交流评价修正。        写作
交流
评价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初读        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
了解大意。
提出疑问。
2.组织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3、组织全班交流
指名朗读,正音。交流大意,探讨疑问。
        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记下疑问。



互读、释疑
二        品读        1.出示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两首诗各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感情?(3)诗歌的章法有何特色?

2.组织交流。
3.组织朗读比赛: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朗读品味
三        诵读        结合章法特点,找出每一章节的异同,反复诵读诗歌。        诵读

名著推荐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领悟作品的内容、写法和深刻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趣
导入        介绍人们对于《格列佛游记》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它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特别是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今天,我们就先对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一睹为快吧。)        听讲
二        先睹
为快        组织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宫廷游戏》,说说其精彩之处。        自由阅读,交流感受。
三        关注
背景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对作者及作品的介绍文字。
2.交流作者的概况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        唤醒
期待        1.组织学生确立阅读的关注点:
①荒诞的情节②有趣的人物
③讽刺的手法④深刻的主题
2.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去品读这部小说,然后就上述你最关注的一点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说说自己的阅读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情
交流        1.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关注点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将主要观点记录下来。
2.组织阅读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组织学生总结阅读小说的视角与方法。        交流体会
总结方法
二        梦幻
之旅        青春正是梦幻的季节。请你借鉴作者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像,写一段你自己的梦幻历程。        作文
三        作品
推荐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与《格列佛游记》,比较两个主人公性格的不同。        课后阅读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质疑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与水平。
2、        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
3、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送行》                     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             2课时   
《台阶》                     2课时
《呼兰河传》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互动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留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和探究,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设疑法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
《送行》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感受生活的美好,明白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会关心别人、热心帮助别人。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电影中剪辑的几个经典送别的场景,引出送行的话题,请同学谈谈对于送别的看法。(也可由学生背诵送别诗导入。)
        观看图片,进入送行的意境,思考并发言。        《魂断蓝桥》、《城南旧事》的影片剪辑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
1、圈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如:目的、场面、效果)
3、读完此文,关于送行,你一定会有什么想法要跟同学和老师交流,大胆说出来,好吗?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质疑。       
2        开辟友情提醒栏目:请学生自由上黑板演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或意思。        上黑板作友情提醒。       
3        请学生比较课文描述的几种送别情景的不同点。(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如:
1、        家中送客(亲切自然、真诚忧伤)
2、        车站送客(拘谨尴尬、笨拙滑稽)
3、        我们送客(局促尴尬、勉强做作)
4、        勒罗送客(大方自然、真诚感人)        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思考比较的结果。       
4        请学生谈谈初读此文后关于送行的感想        谈关于送行的感想       
       
三、学会质疑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疑为学之始”,阅读贵在有疑,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运用圈点批注法在文中划出有疑问处,先自己独立思考,如仍不能解疑,可放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阅读、观察、思考、质疑、解疑。       
2        1、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再进行分组讨论。
2、        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各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课文,质疑解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在学生充分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出几个要点问题,用投影打出,有重点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1、我的朋友起身前往美国,作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为什么在车站送行时竟会如此尴尬拘谨,我们和朋友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感情?为什么?
2、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的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对于英美社交处“送行员”这一特殊职业,结合你的生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投影的问题。        板书:
勒罗的眼泪:
惜别之泪?
同情之泪?
职业之泪?
角色之泪?
……
2        探究课文的主旨:
结合课本第131练习四,请同学选择自己比较赞成的观点说说理由,鼓励学生能有自己的独特新观点。        思考,交流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一次送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其实,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真情,有一首歌,人们年年都唱,唱起它,就禁不住泪水盈盈,请欣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送别》,请同学谈谈这首军营送别歌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欣赏歌曲《送别》,思考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        引入:你有过送行的经历吗?请用文字把你送行的场面、经过和当时的感情描述出来。               
课后学习:1、课后搜集整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或文章,探究人们的情感。

《给我的孩子们》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子恺画集》中漫画若干,引出关于孩子童真童趣的话题,导入课文。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        观看图片,思考。




解读生字词。        《瞻瞻的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浏览任务:
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作者情感:对孩子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美,对这种天性将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的悲哀。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讲述: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
请研读课文第一部分,领略作者笔下孩童自然率真的天性,并与作者笔下的成人世界作比较,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听教师讲述
心理换位,体验童真
对比中揣摩作者情感
对孩子:“尤其可佩服”、“对你们更要愧死”、“不安心得很”
对成人:“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你们(孩子)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你(孩子)一定轻视我”       
2        布置课后学习:
1、你有自己的童趣小故事吗?父母是怎样对待你的童趣的?把它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2、你能选择其中的一则,学一学丰子恺,用简单的漫画描画出来吗?        1、课后交流自己的童趣,及父母对自己童趣的态度。
2、用简单的漫画描画自己的一个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展示“我的童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童趣故事和自己绘制的漫画,挑选3则全班交流。        交流童趣故事和漫画       
2        教师小结,引入下一内容的学习:无拘无束的童年纯真而快乐,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面对童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二、联系生活,体会失去童真之悲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学生思考:
1、这一部分里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生活与孩子生活的?
2、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3、有人说《子恺画集》这名太普通,如请你给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例:《黄金时代》、《金色童年》、《纯真时代》、《蜘蛛网落花》、《舐犊情深》……突出童真的可贵或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1、听学生朗读体会作者溢于言表的“悲哀”。
2、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3、给画集取名并讲述理由。       
2        组织学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孩子生活:出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成人世界:俗务缠身、身不由己、无奈随俗。
作者真正的悲哀:看见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他们很快就会长大,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这种悲哀是难以克制的。        交流并作笔记       

三、学会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贵有疑,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情感复杂,针对下列句子,请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之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2、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学生品味、质疑、探讨、解疑,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四、诵读课文、体会丰子恺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
真情直白、亲切自然、毫不矫饰。        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       

课后学习:1、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你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同时拥有吗?为什么?







《台阶》
学习目标:
1、        阅读作品,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
2、        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父亲形象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给自己的父亲造一个比喻句,来表达对父亲的情感。看来父亲在同学们眼里都是崇高而令人尊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著名作家李森祥笔下父亲的形象。
        思考,造比喻句。       
二、诵读感知,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带着疑问朗读课文,问题设计:
1、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        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表现?
4、        父亲主要是造新屋,为什么不叫《新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请同学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学生讲述故事情节       
3        引导同学把朗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载,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整理疑问,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三、探讨作品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课件出示探讨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1、课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2、文中处处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3、你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用意?        研读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尝试着与同学展开讨论,以解决问题。       
2        组织交流、评点,解决问题:
1、父亲有着农民在温饱基础上而产生的获得地位、获得尊重的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并为之不辞辛劳地奋斗,他勤劳诚实、朴实厚道、勤俭坚韧。
2、“我”对父亲充满了热爱、崇敬、同情、悲悯,因而全文基调是感伤的。
3、父亲的形象启示我们: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景仰与赞叹的,然而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光靠父亲这样的奋斗是没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作必要的记录。       
课后学习: 1、收集自己学习或了解的农民形象,看看他们身上体现的性格特征,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课文以《台阶》为题,以“造台阶”为全文的线索,在造台阶的过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个形象,体现他的性格的呢?(细节描写)
请同学研读课文:
1、找出文章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看看他们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2、思考一下这些细节与中心的关系。        研读文本,做好圈点批注。       
2        请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讨论交流       
3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和讨论后,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重要细节如下:
1、父亲背得起三百来斤重的石板。
2、父亲总也洗不干净的脚。
3、父亲往黑瓦罐里塞角票。
4、父亲拣回一块砖一片瓦。
5、父亲在深秋早上踩黄泥。
6、父亲放鞭炮时“尴尬的笑”。
7、父亲托石板时闪了腰。
8、父亲坐台阶时不自在。
9、父亲挑水时受了伤。
10、父亲呆坐在新砌的台阶上……
小结:小说紧紧围绕刻画“勤俭坚韧”的父亲形象这一个中心,选择了恰当的细节来组织材料。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记录。       
二、在比较中明确课文的主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农民形象,比较他们与文中的“父亲”形象的异同,认识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现实意义。
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们……        交流并比较:父亲除了具有中国农民身上的共同的传统美德外,他还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三、质疑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示疑:“学贵有疑”,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疑惑,请同学们用文中的有关内容,给老师一个答案好吗?
提示:解放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学生寻找解疑的信息,并解答。       
2        请同学翻开第一课时中记载的疑问,看一下是否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如尚有未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回顾初读课文时的疑惑,对没有解决的疑惑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       
四、结束新课,并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要求:理解父辈的奋斗与艰辛,理解父辈的愿望与追求,以“我的父亲”为话题,写一点真挚感人的文字,聊以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感激与关心。        听音乐,感受父亲形象,课后写一点关于父亲的文字。       

《呼兰河传》(节选)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却与你们截然不同,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烂漫。        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2        用投影介绍作者萧红,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做到知人论文。        诵读投影内容,并作必要的 记录。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带着问题浏览课文,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3、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        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
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2、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
3、羡慕?向往?        讨论、交流       
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吧!作者把它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园却很失望,觉得事实上百草园没有那么诱人,是鲁迅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同样的,平常的大花园在萧红笔下的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        在老师引导下反复诵读相关片段,揣摩语言特色。
例:第27、28节,
1、文字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2、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
3、文字里有儿童对生命的敬畏
4、文字里充满着诗意。       
2        教师小结:本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灵气,很好地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深入探究分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字,让同学当评委,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语言风格。        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恰当地评价同学的语言特色。       
2        2、引导思考:同学们能把童年生活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离开童年并不遥远,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成年,为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记忆如此深刻,又这般的怀念呢?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鲁迅写《百草园》,思考,交流       
3        交流明确: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确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
你还能从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吗?把它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       
2        引导学生在质疑后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并明确


       
课后学习: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附:
童年的回忆
走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尽头就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儿时的梦想,留下了童真的回忆。甜甜的感觉现在还不时的涌上心头。
    村子的东南有片草地,绿油油的小草儿茂盛的长在春天的怀抱里。有条小涧流着清澈的水,水里还有鱼儿。这里不仅是放养鸡鸭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尽情的嬉闹着,骑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着其他的游戏。
    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我们便在田里捉泥鳅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抓蛤蟆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儿。折根青竹,用线吊条蚯蚓在竹头,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边鸣叫的蛤蟆的身边,轻轻的在它的后面一点一点的抖着竹子,线头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蛤蟆一看,以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们就这样吊着它四处乱跑。不过,对它来说,我们几个还不算坏了。因为,一般我们都不会把它折腾到半死就会放了它的。
    到了真正盛夏的时候,蟋蟀儿的叫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兔子,皮蛋,二丫头便会提着早就扎好了的笼子,欣然前往了。村的山脚下长满了青草,就在那石头缝隙里,它们欢快的叫着。有点黑色的是将军,有点绿的是豆蟋蟀,还有其他的名字呢,都是我们起的。抓蟋蟀还要有点方法的,听着它们声音的源头来处,屏住呼吸不要大口的喘气。悄悄的猫着腰,找准它在的地方,用手握成空拳,然后一把罩去。这样就可以十拿九稳到手了,要是一下没有抓住它而让它钻进了石头的缝隙里就不好抓了。那样的话,就要折根小树枝从缝隙里去挑它了。一般不久就可以把它挑出来的,要是还没有出来,那只有水浇了。这样它就更呆不住了,等它一跳出来就要赶快扑住。我们最喜欢抓到的就是有点黑色的将军了,因为它比其他的更厉害多了,斗起来的时候赢的次数要更多些。
    村北有条小河,水并太深,最深处也只有一人高。水里的小鱼儿到是蛮多的,只是都不很大。下午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到这条小河里游泳,捞鱼儿。皮蛋的点子最多了,每次他都会找个水面较狭窄的地方把水堵住,只在中间留出一个碗口大的孔,并用竹篮对准这个孔,让水从竹篮的缝隙间流过。然后,我们几个就到水的上游往下赶鱼。过了一会儿,他就将竹篮提起来,那鱼啊!便在竹篮里面“扑通,扑通”的跳着。望着半篮子小鱼,我们都会心奋得直跳起来。迫不及待把鱼倒出来,在空地上用树条穿鱼串做着烧烤。大口大口吃着自己烧烤的鱼串,那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当碧绿的庄稼开始染上金黄色的时候,夏天就已经要悄悄地离开我们了。河水也变得凉了,捞鱼是不可以的事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玩“跳蛤蟆”。其实,并不是真的抓个蛤蟆来让它跳的。那是用纸折成蛤蟆的样子,放在地上排成对,然后轻轻的在半蹲着的“蛤蟆”屁股上按一下,要赶快松开手。这样,它就可以跳起来了。如果是折得好,力道用的巧的话,“蛤蟆”就可以跳得老高老高。也许是因为兔子太笨的缘故吧,几乎每次都是她输似的;而大多数是我赢。输了到好了,因为我们早就约定好了,谁的“蛤蟆”跳的最高最远的人就要给输了的人当“蛤蟆”骑。没有办法,只好让让她了。呵呵!不过每次我都不会让她太高兴的,我一装摔到就可以把她摔到地上。然后,我们就欢笑着,打闹着在田间追逐。
    秋天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等着第一场雪的到来。
    雪,白皑皑的雪,均匀地洒落在村子的每个地方,没有南飞的鸟儿再也无处可藏,更难找得到食物。我们的新游戏就可以开始了。就在院子里一处新扫过的地方撒下些稻谷什么的,一个被木棍支着的大筐斜罩着下面的稻谷,木棍的下端系着一条长长的被拉紧的绳,一直通到我们藏身的地方。树上的鸟儿真傻啊!眼看着我们设制陷阱却偏偏要来自讨苦吃。它们呼啦啦的飞过来,胆大的就进了陷阱里。时机一到,我就使劲一拉绳,“扑”的一声大筐罩下来。我们就忽的一下子将筐围了起来。每次,我们都要大声的猜着筐里有几个鸟儿。皮蛋叫的最大声,叫嚷着有十只;兔子就喜欢说只有一只;更可笑的就是二丫头了,她说一只都没有的时候最多了。等到掀起一看,有时也真的最多只有两三只而已。鸟儿现在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了,有时候是养着玩;有时候是放了再抓,因为我们知道它的家人还在等着它回家呢。
    离开村子已经有好多年了,童年时发生的事好象还在昨天似的。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好的意境。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会在质疑中领会文章的精髓。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世间,一草一物皆言情,悬崖上的青松告诉我们什么是坚韧挺拔,飘飞的落叶告诉我们什么是无私奉献,哪怕是一缸红莲,也能向我们昭示生活的哲理。
        听教师讲述,进入文笔精华。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
文章借对莲的描述,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请学生酝酿后明确:歌颂母爱的伟大。        思考后明确       
三、在质疑中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初步领悟这篇散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与人生的启示。
提示:
1、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母爱。
2、可结合冰心的生活经验来体会
3、可抓住某些关键的语句来体会        欣赏课文,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发现和理解,必要时做好圈点批注。       
2        组织交流、评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交流、互评       
3        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掌握这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1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归纳速读课文的方法        归纳、交流       
2        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        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探讨第四题        学生讨论       
2        把从学生中收集的问题返回到学生中去,选择有质量的,小组探讨。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的有关“童真”“童趣”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        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整合资料,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如:征集儿时睿语趣语,编一个《当我们小时候》的小册子。       


第4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主题、内容、语言、形式)        各组交流,评判       
2        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        组织优秀作品校园展示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继续进行诵读训练,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句义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能力。3、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4、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到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5、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文言词汇的梳理和积累。2、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3、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
学习难点:1、梳理和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课文的欣赏。
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由七篇文言文构成,这七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要重视复习与归类整理工作。首先要引导学生继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并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对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帮助梳理和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读通文章:要求读准字音(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读准节奏停顿。方法:根据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确认有关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在相关字下圈点并在字上面注音;根据句子的大意和结构特点划分句子的停顿,难读句子用铅笔在句子上划分好;同学间互读互听,相互纠正,直到读通顺为止;教师让学生把朗读中难以把握的字和句子写到黑板上,利用字在语境中的意义来确认字音,利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特点来划分停顿,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读准字音和读准句子停顿;开展班级内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课文读通顺,能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更好。(3课时)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①可/以/一战  ②再/而衰,三/而竭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⑤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⑨且/焉置/土石  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今/天下/三分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附:关于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指导例析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        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        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        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例2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
例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例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状,“像狗一样”修饰“坐”的样子,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例23、山行/六七里(“山”是名作状,“在山路上”限制“行”的处所,不能读成:山/行/六七里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例24、于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5、可以  可/以/已/大风   可/以/一战
例26、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27、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28、夫/大国,难测也
例29、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0、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3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例3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33、《范/文正公/集》
例34、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是地名)
例3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3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例37、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38、可/计日而待也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例3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例4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2、读懂文章:
(1)理解词义:阅读文中的句子,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在实词下圈点、虚词整个加圈,学会利用注解和工具书释意,把恰当的意义直接批注在有关的词上面。方法: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复习注释的解题、释词、注音、通句的功能,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虚词的一般用法;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有关词语的语境义;真正难理解的提出与教师合作探究加以解决;教师提供单篇加点实、虚词的理解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掌握情况;整个单元理解后对特殊的实词加以归类整理,对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整理。(3课时)
附:关于常见虚词的用法规律的指导例析
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把虚词的用法规律特点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加以梳理和掌握。
一、        关于虚词“之”的用法:
1、作代词。特征:动(介)+之(“之“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之”作“止”的宾语,代“愚公”)
例2、以啮人,无御之者(“之”作“御”的宾语,代“蛇的毒性”)
例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作“委”和“去”的宾语,代“城”)
例4、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之”作“毒”的宾语,代“捕蛇的差事”)
2、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作结构助词“的”,特征:(××之)+名
例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
例2、投诸渤海之尾(渤海的边上)
(2)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不译。特征:主+之+谓
例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放在主谓之间,“悍吏之来吾乡”作后面句子的主语部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例2、甚矣,汝之不惠(“之”放在主谓之间,“汝之不惠”作“甚矣”的主语部分,是主谓倒装)
例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之”放在主谓之间,“太守之乐其乐”作“不知”的宾语部分)
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放在主谓之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作“独爱”的宾语)
(3)调整音节助词,不译。特征:动(副)+之
例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例2、公将鼓之
例3、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例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特征:宾+之+动(介)
例1、孔子云:“何陋之有?”
例2、牡丹之爱   菊花之爱  莲花之爱
(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特征:名+之+(定语)
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作动词,译成“去、到、往”。特征:之+宾(处所宾语)  之+补(副词)
例1、        吾欲之南海
例2、        辍耕之垄上
例3、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例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例5、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        关于虚词“以”的用法:
1、        作介词。特征:〔以+宾〕+谓 (“以”后跟宾语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例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例2、        太医〔以王命〕聚之
2、        作连词。特征:动词短语+以+动词短语(一般表目的关系和结果关系:(1)目的关系,“以”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前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成“来、用来”。(2)结果关系,“以”后面的内容是前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成“以至”。)
例1、        属予作文以记之
例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之
例3、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例4、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        相当于“而”的用法,作顺接连词。
例1、        遂许先帝以驱驰
例2、        卷石底以出
三、        关于虚词“而”的用法:
1、        作连词  特征:“而”放于两个词、短语或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一般表前后有四种关系:①表并列 ②表承接 ③表转折 ④表修饰
例1、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例2、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例3、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表转折)
例4、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表修饰)
2、        与“已”组成复音词“而已”、“已而”。
例1、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放于句末,表语气,译成“罢了”)
例2、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表时间的副词,译成“不久”)
四、        关于虚词“其”的用法:
1、        作代词。 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成分,代人、代物、代事。包括作一般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例1、        其乡邻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代曹刿其人,作定语)
例2、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代滁州城,作定语)
例3、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代愚公,“其不已”是主谓短语,“其”作“不已”的主语)
例4、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作定语)
例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他的”,作定语)
例6、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作主语)
例7、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代蛇,作“赋”的宾语)
2、        作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表反问、猜测、程度等语气。
例1、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例2、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例3、        其喜洋洋者矣。
五、        关于虚词“于”的用法:
作介词。特征:于+宾,构成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前作状语,有时状语后置,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对象、方向、手段、方式等。
例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引进动作的对象,译成“向”)
例2、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引进动作的处所,译成“在”)
例3、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引进动作的范围,译成“在……中”)
例4、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引进动作的的某一方面,译成“在……上”)
例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译成“由于”)
例6、        苛政猛于虎也(引进比较对象,“于”放在形容词后,译成“比”)
例7、        积于今六十岁矣。(引出动作的时间,译成“到”)
例8、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是”作代词,与“于”组成介词短语,译成“在捕蛇这件事上”)
六、        关于虚词“乃”的用法:
1、        作连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相接或情理上相承。一般译成“于是、就”。有时表转折关系,译成“竟然”。
例1、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表相承关系,“于是”或“就”)
例2、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用法同上)
例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转折关系,“竟然”)
2、        作判断动词。译成“是”。是判断句的一种变格形式。
例1、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判断,“是”)
例2、        此乃勇士头也。(同上)
3、        作代词,作第二人称,译成“你”或“你的”。
例《示儿》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代词,“你的”)
七、        关于虚词“焉”的用法:
1、        作语气助词。特征:句尾+焉。只表语气,可表疑问、陈述、感叹等语气。
例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表疑问语气,译成“呢”)
例2、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表陈述语气,译成“了”)
例3、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表感叹语气,译成“了”、“啦”)
2、        作代词。特征:动(介)+焉,“焉”作宾语,代人、代物、代事。
例1、        永之人争奔走焉。(“焉”作奔走的宾语,代捕蛇这件事)
例2、        谨食之,时而献焉。(“焉”作献的宾语,代毒蛇)
例3、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作得的宾语,代《捕蛇者说》)
3、        作疑问代词。特征:焉+动(介),文言文中疑问句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因此“焉”作前置宾语即为疑问代词。
例1、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置焉”,“焉”译成“哪里”)
例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附”即“附焉”,意义同上)
4、        作合音词“于+之”。特征:动词+焉。“焉”不作动词的宾语,而是作动词的补语或状语后置。补充说明动作的处所或范围等。
例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为“于+之”,“于”是“在”,“之”代“三人”,译成:“在几个人中”。可放到“必有”之前作状语。)
例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焉”为“于+之”,“于”是“在”,“之”代“某一地方”。可译成:“在某处”。作“伏”的补语或状语。)
八、        关于虚词“则”的用法:
1、        作连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相承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例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相承关系,译成“就”)
例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假设关系,译成“如果”)
例3、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与“如果”相承,译成“那么”)
例4、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用法同上)
例5、        非死则徙尔。(“非……则”译成“不是……就是”,表选择关系。)
例6、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表转折关系,译成“却”)
2、        加强判断,判断句中用“则”表判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成“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疏通句意:在解决句子中的实虚词解释障碍后,能逐句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方法: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四、五,复习和了解几种文言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固定结构等)的特点、翻译的方法,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翻译作基础;直译意义不明的句子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其大致意义;借助页下注解通句;有真正疑难不能解决的句子同伴互助、小组合作或提出与老师共同探讨加以解决;整个单元理解后归类整理特殊句式;教师提供单篇句子翻译小检测;要求能用现代汉语顺畅地朗读每篇课文内容。(3课时)
(3)概括内容: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概括各段内容和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在文章上作批注,学生间相互交流和补充修改,再全班交流。(2课时)
(二)        深入理解。
1、知人论世:在理解文意和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从而走进经典的世界。
2、分篇探讨:“预设”与“生成”结合,教师可预设一些讨论题,也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产生问题。
《曹刿论战》:预设讨论题:(1)从齐鲁战争战前准备、指挥战争、战后回答几个内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本文中描述的两个人物一主一辅,从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指挥过程的表现中说说分别是怎样的人,作点评。(3)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预设讨论题:(1)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明治国应注意什么问题?(2)邹忌讽齐王有什么高明之处,效果怎样?(3)妻、妾、客针对邹忌的问话,回答大致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异,你能说出这细微的差别吗,为什么有这种差别?(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深刻的启示?
《孟子》二章:预设讨论题:(1) 义”是一种精神,是抽象的东西,作者是怎样来证明它的存在,并证明“舍生取义”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的?(2)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舍生取义”这一观点?(3)如何看待饿人“不食嗟来之食”这一做法,到底是命重要还是义重要?(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的观点句,与上篇文章比较看其位置有什么不同?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推出这一结论的。(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上篇比较有何异同?
《愚公移山》:预设讨论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是什么?(2)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结果怎样?(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4)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5)愚公与智叟在对待移山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到底谁愚谁智?(6)结局用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7)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出师表》:预设讨论题:(1)本文内容丰富,诸葛亮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写作意图?(2)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3)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4)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5)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6)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设讨论题:(1)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否只表达个人情感,本诗思想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2)本诗以叙事为主来抒发感情,作者怎样把那种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强烈的表达出来的?
3、单元探究学习。
探究切入点:“综合学习与探究”一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自主质疑,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给予指导。
4、阅读鉴赏:阅读要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认识,对文章的阅读可以从多角度体味和欣赏,如可以从主题立意的深刻性、意境的深远性、构思结构的巧妙性、描写人物的手法多样和巧妙性、语言的风格独特性等角度入手加以品味。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后能从自己阅读感受最深的一点谈阅读体会或写出评论性文章。
参考标题:1、《曹刿论战》:(《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照应自然,结构严谨》、《辞约意丰,言简意明》)2、《邹忌讽齐王纳谏》:(《环环相扣,情节完整》、《婉言相谏,道理深刻》、《叙事生动,描写细腻》) 3、《孟子》二章:(《逻辑严密,富于辞采》、《文短意长,思想深刻》)4、《愚公移山》:(《故事简短,寓意深长》、《善用对比,形象鲜明》、《波澜起伏,生动曲折》、《对话描写,个性突出》)5、《出师表》:(《从容不迫,分条缕析》、《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多种表达,融会一体》、《析理透辟,真情充溢》)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己及人,忧国忧民》、《蓄势陡转,构思独特》)
(三)课外延伸。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推荐阅读的篇目:《子鱼论战》(左传)、《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滕文公》(上或下有关篇目)、《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三海经)《隆中对》(陈寿)、《石壕吏》(杜甫)。(2课时)
五、写作。
“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两道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作文之前认真阅读有关文章,再作深入理解,为写作打好基础。(3课时)
六、各课教学简案: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
2、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
3、能分析说出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4、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5、梳理和积累有关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重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是弄清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2、教学难点是对古今异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教学设想: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由讲述几则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教师补充。        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的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思考:本文记述了怎样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学生自由朗读,并作圈点勾画。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感情,示范朗读。
        读课文。

2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出示讨论问题:
本战例(1)从齐鲁战争战前准备、指挥战争、战后回答几个内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本文中描述的两个人物一主一辅,从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指挥过程的表现中说说分别是怎样的人,作点评。(3)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4)能分析说出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学生朗读文章,思考,讨论,交流
三、领会主题,把握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曹刿从论战中所表现的战略思想以及他主动请见、请从、指挥的表现的描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可见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主题。       
讨论本文主题思想,交流发言。
2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写作特色,教师启发诱导。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3
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发言。
四、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写一篇欣赏文字        讨论,交流,写作。
2        课后阅读《子鱼论战》一文        自主学习。
五、课后学习:
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掌握环环相扣、结构完整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2、能体会和说出邹忌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表达效果,懂得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并学会这种讲道理的写法。
3、体会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之处,能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
4、能在梳理和理解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
重难点分析:
1、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写法是学习的重点。
2、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名家名篇大家谈,导入新课。组织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交流《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见教参教学建议三)
指名朗读
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学生听读
一生感情朗读
思考,交流。
二、理清情节,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指导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体会说出叙述特点。        朗读,思考,交流。
2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出示讨论问题:
(1)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明治国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邹忌讽齐王有什么高明之处,效果怎样?
(3)妻、妾、客针对邹忌的问话,回答大致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异,你能说出这细微的差别吗,为什么有这种差别?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深刻的启示?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归纳,明确。
三、综合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思考:
1、        假如邹忌用直谏的方式劝齐王纳谏会有怎样的结果?
2、        请再举几个讽谏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交流,口述。


2        就本文的阅读感受写一篇文学评论        交流,写作。
四、课外阅读:
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唐雎不辱使命》(国策)两篇文章。
五、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能掌握和积累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能分析、理解文章每段议论的内容,找出本文的论点。了解和学习“舍生取义”的道德观。
3、能分析每段运用的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并体会说出其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
4、能在理清议论思路的基础上及时朗读背诵全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的议论内容,从而理解全篇的观点。
3、品味文章运用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
4、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导入课文。        听介绍,作补充。
2        范读课文。
检查学生听读情况。        听读。
齐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讨论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读课文,布置探究任务: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再根据各段议论内容,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2、分析各段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有关道理的并体会其作用。
3、从全文看,议论的思路是怎样的。        自读,合作探究。
交流。
2        探讨问题:
1、        义”是一种精神,是抽象的东西,作者是怎样来证明它的存在,并证明“舍生取义”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的?
2、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3、        如何看待饿人“不食嗟来之食”这一做法,到底是命重要还是义重要?       


思考,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鼓励学生在理清议论的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师进一步作背诵指导,要求学生注意对比的内容和句式,层层推进的思路加以背诵。        朗读,梳理,背诵。
2        小型背诵比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能与《鱼我所欲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能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
3、能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        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写法,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学习的重点。
2、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是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从“青蛙放于滚水中跳出而生,放于温水中慢慢随水加温而死亡”的科学实验故事导入课文。        听故事、思考。


2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论述了怎样的道理。
组织小组讨论。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自由朗读,划出重要词句,小组合作解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讨,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4
找出本文议论的观点句,与上篇文章比较看其位置有什么不同?
2、        探究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推出这一结论的。
3、        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上篇比较有何异同?        寻找观点句,与上篇比较。



阅读,分析,比较,交流。
2        全班分组质疑
引导、解析。        A组,提出疑问;B组,回答。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从学校学习、家庭建设、国家治理举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思考,交流,口述。
2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也”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思考,交流。
3、        就孟子的两篇课文,从阅读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阅读,交流,写作。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能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波澜起伏,曲折多姿的特点。
2、能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3、能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的分析体会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4、能根据情节背诵片段。
重难点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学习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传统名篇,内容深刻,可以采取反复诵读,启发讲解的教法。
2、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用图画(或幻灯)显示故事场景及地理位置。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为媒介,引出本文的学习。
介绍列子及其作品。
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听讲,思考。

学生补充。
2        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怎样的故事内容。
组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故事内容。
交流
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讨,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阅读任务:
1、        梳理故事情节过程,体会情节安排特点,并加以故事复述。
2、        找出能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的句子,了解其原因和目的。
3、        找出移山困难的地方,分条归纳说出。
4、        移山的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梳理。
复述
勾画批注

勾画批注
学生朗读,思考交流。
2        深入探究:
1、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
3、愚公与智叟在对待移山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到底谁愚谁智?
4、结局用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5、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阅读《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并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2        而今你想对愚公说些什么?        思考表述。
3、        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学评论。        阅读思考,写作。
课后学习:
经典背诵片段。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        能梳理和积累本文中丰富的文言词汇和重要语句。
2、        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能分析和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对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作用。
4、        能鉴赏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感情恳切忠贞的特色。
重难点分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学习重点,欣赏美点,领会情感是难点。
教学设想:
语言方面在前面已解决,积累放于课后,阅读理解重在多读多体会多欣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感知,探究主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由朗读陆游《书愤》一诗,找出对《出师表》评价句,让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导入。。        朗读和思考。
介绍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梳理内容,体会条分缕析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        探讨主题:作者一会论形势提建议,一会叙生平表决心,一会分责任,诸葛亮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写作意图呢?
教师指导并帮助归纳。        进一步阅读梳理,归纳,自由发言。

明确写作意图。
4        深入探究:(1)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2)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3)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4)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二、欣赏美点,领悟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身处那种境地,你会怎样做怎样想?        思考,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本节课不管形式还是内容,可能使你获得了某些知识,也可能使你悟到了人生的某些道理,请谈谈,并写成短文。        交流,写作
四、课后学习:
1、        整理词汇和语句加以积累。
2、        背诵经典片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4
学习目标:
1、        能在反复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        能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        能分析和体会本诗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4、        能分析和体会本诗蓄势与陡转的艺术构思特色及其作用。
重难点分析: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体会本诗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是学习重点;体会本诗蓄势与陡转的艺术构思特色及其作用是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回顾《岳阳楼记》的思想主题及名句入手,导入本诗的学习。        回顾,朗读名句。
介绍杜甫生平、杜诗内容及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诗歌两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要求能用现代意义把诗歌的内容叙述一下。        朗读,理解,交流。
二、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1、诗歌每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2、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否只表达个人情感,本诗思想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        朗读、归纳、思考与交流。
三、朗读体味,欣赏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欣赏:本诗以叙事为主来抒发感情,作者怎样把那种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强烈的表达出来的?(提示:可以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构思等方面加以分析鉴赏)        朗读体味,欣赏,交流。
四、朗读背诵诗歌。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2、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0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雪》              1课时
《〈雪〉四人谈》     4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
作文及评改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即说从不同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其实亦如苏轼所说从不同角度看山会“横看成岭”而“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都会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更易使读者产生多种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单元选择了鲁迅先生的《雪》,并选择了四位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甚至不同领域的四位作者写的评论,目的正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是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要学会读书,正是要读出自己。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一:了解单元内容特点:
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结构与前几单元有何不同。
二: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结合单元提示,思考学习方法。教师示例,学生模仿,初步明确本单元学习方法。
三: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等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

第2课时             第19课  雪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的文字。
2、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走近文本:
   师生一起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野草》这部作品的有关资料
二、走进文本
1、读出问题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读文本后,4人一小组交流、解决困惑
2、共解疑惑  (投影显现共同疑难)
投影显示:(教师就学生问题稍加整理)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有何不同?作者对两者各持什么态度?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依据吗?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投影上的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她有着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也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3、读出自己  就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全班交流。
三、走出文本  模仿写作
《雪》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
第3、4、5、6课时    第20课 《雪》四人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4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
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突破
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步骤: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
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联想丰富,语言就丰富,就生动,就富于表现力。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联想,但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听老师点拨和总结。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论《简洁清纯的〈雪〉》
1、请同学范读课文。
其他学生听范读。
2、请学生花10分钟讨论: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讨论,明确: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3、组织课堂讨论:说说下面的一句话的含义——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化,嗡嗡地闹着;写北国的雪、北国的旷野时,作家满腔的悲壮与沉郁,如同在书写一阕敬奠的诗篇,甚至孩子们群体的快乐与雪罗汉孤独的悲哀,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认为《雪》中有着鲜明的对比,写江南的雪景时情绪欢快,而写朔方的雪,则相当悲壮。
4、请学生自由朗读这篇文章,注意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特别掌握一些常用的术语。
学生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老师提示的问题。
第五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黄蓓佳的文学评论《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1、教师请学生自读这篇文章,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看书思考,明确: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闰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对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关心与怀念,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挂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写的雪花又是那么的激情与疯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则,无一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质,咄咄逼人的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塑造一个洁净而纯美的辉煌。
2、老师启: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篇文学评论语言精练,一针见血,语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饱含着情感。同时,作者的分析一分为二,很客观,角度较新,很有说服力量。
3、请学生再次阅读本文。
学生阅读本文,再次感悟。
第六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节选)》
1、教师范读本文。
学生听老师范读本文。
2、提示学生阅读研究:本文主要指出《雪》有怎样的艺术成就?
同学们阅读后讨论,明确作者主要指出了三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3、老师启:从本文看,这三点哪两点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课文运用了夹引夹评的方法,你也能用这种方法对你喜爱的一篇作品作评论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3:14
学生讨论后交流,准备课后进行尝试。
5、总结全文
(1)教师引:《雪》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写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深奥的超前之作。这也就难怪先生生前是多么寂寞,多么缺乏交流与回应。反反复复地揣摸鲁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庞然大物是决不会放过天才的,搏斗尤其惨烈。“不生乔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难免留下了某些痕迹。然而尽管少数篇章中“文以载道”的阴影遮蔽了文学本身的光芒,但从整体上来看,《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线曙光,是这个国度里第一次诞生的“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就诞生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性。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个奇迹(很多读者都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一点),要是没有这个奇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是要下降一个档次的;而有了它,中国现代文学便在时间一流纯文学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可惜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民并不能完全认识我们的艺术,这种常规性的误解在这个国度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严重。回顾这几十年来国人对于鲁迅先生的艺术的评价,我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先生性格中的不彻底性,如果不是传统文化对他的至深毒害使他只能在创造时保留了可悲的妥协,恐怕到今天,他的文学已经被人民所忘记了。这是一件古怪的事,但戏剧性的真相就是如此残酷。
(2)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6、布置作业
学习这四篇文章的写法,给《阿长与〈山海经〉》写一个评论。
第7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一、课前准备:
进一步了解《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最好选择几篇与《雪》进行比较
二、讨论及探究
(一)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之后,你是否产生的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二)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三) 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是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四)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的好处。
以上问题,一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用分组讨论或自由选择而后交流的方式进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