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文化苦旅》一余秋雨先生的自我告白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9-12-2 20:21
标题:
读《文化苦旅》一余秋雨先生的自我告白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一种开阔的享受,他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是有极大的发言权的,因为他辞职实地考察过很多中国有文化历史的地方。而文化苦旅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不易,人类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是高楼大厦吗?是金银财宝吗?是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从文化苦难中找到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余秋雨先生说: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记得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ー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 Richard Schechner比我大二十多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毫无倦色,连城隍庙时竟象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给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与刚满八岁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着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我把这本书插在他那厚厚一叠名扬国际的学术著人帮着解决了,又不存在研讨会旅游的烦。于是理出那些邀请书,打开地图,开始研究路线。我暗笑自己将成为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
就这样,我一路讲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实在不少。旅途中
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舍里,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象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已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