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 彼得一世改革 | 1861年农奴制改革 |
背景 | 沙俄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 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②农奴暴动频繁。 |
时间 | 18世纪初 | 1861年 |
领导人 | 彼得一世(地主阶级) | 亚历山大二世(地主阶级) |
目的 |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 |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
性质 |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
内容 | 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生活方式上: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 ①人身权利:农奴获得 人身自由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财产权利: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
影响 |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社会);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项目 |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具体措施 | |
巩固政权措施 | 政治 | 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
军事 | 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 |
经济 |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外交 |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
意义 | 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
领土 |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
军事 |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
政治 |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
赔款 |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
殖民地 |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实质) |
山东权益 |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
项目 |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
农业 |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商业 |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
工业 |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
项目 | 具体措施 |
整顿金融体系 |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
调整农业政策 |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
推行“以工代赈” |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定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
国家 | 意大利 | 德国 | 日本 |
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重创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复仇情绪强烈 | 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二二六兵变 |
时间 | 1922年 | 1933年 | 1936年 |
标志 |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
政党或组织 | 法西斯党(墨索里尼) | 纳粹党 | 军部 |
方式 | 武力夺权 | 通过选举方式上台 | 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军部控制内阁上台 |
表现 |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于1936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 ①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籍;③残酷迫害犹太人(德国籍爱因斯坦流亡美国);④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⑤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 ①制定《国策基准》,把入侵中国及东南亚定为国策。②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七七事变 |
影响 | 使世界局势更加紧张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会议 | 开罗会议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
目的 | 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 ||
时间 | 1943年11月 | 1945年2月 | 1945年7月 |
地点 | 开罗(埃及) | 雅尔塔(苏联) | 波茨坦(德国) |
参加者 | 美、英、中三国首脑 | 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 |
内容 | 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 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的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
影响 | 为二战后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和处置日本法西斯提供了依据。 | ①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德日法西斯的灭亡。对战后成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 加速了日本投降。 |
改革 | 赫鲁晓夫改革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原因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 ||
时间 | 1953年 | 1964年 | 1985年 |
领导人 | 赫鲁晓夫(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第一人) | 勃列日涅夫 | 戈尔巴乔夫 |
内容 |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改革重心在农业) | 在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改革重心在重工业。 |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取得效果不佳。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体制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 “公开性” 和 “政治多元化”)。 |
结果 | 失败 | ||
评价 | 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是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 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 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
形成时期 | 国际格局 | 特点 |
一战后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
二战后 | 两极格局 | 美苏冷战 |
冷战后 | 多极化趋势 |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一超多强”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