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第一教研•新课标研修心得】 | 立足素养 以乐育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9-10 08:34
标题: 【第一教研•新课标研修心得】 | 立足素养 以乐育人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之前课程标准相比较,最大的突破是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而且以核心素养为纲。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新课标该如何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呢?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最在意、最关注的事情。暑假期间,全体老师们积极开展“新课标”的深度学习,我们的学习不追求大而全,要求聚焦核心点,紧密联系我们的教学教研,努力让高屋建瓴的理念更加接地气、让骨感理性的新课标多一分感性,以更好地指引我们的教学教研。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第一,以“审美”为核心,培养“欣赏力”。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美感知识和文化理解素养。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让良好的音乐欣赏力体现在生活中。

第二,以“激趣”为核心,培养“表现力”。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唱趣让学生欣赏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小学生是天真烂漫、极富表现欲的,但他们之间又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掌握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表现音乐中表达思想和情感,提升艺术表现力。

第三,以“实践”为核心,培养“创造力”。在创新实践中快乐唱活自信创造美,新课标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将音乐知识和音乐实践相结合,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学会创造美。学生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思想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第四,以“融合”为核心,培养“理解力”。音乐教学要打破学科壁垒,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9-10 08:34
从2022版新课标的总体设计和构想不难看出,它更加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优化课程设置, 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其中,从文字层面我们看到,非常注重“幼小衔接”,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除了音乐鉴赏、参加艺术类演出以外, 有一项要求被单独提了出来——要熟悉乐谱、能视唱。从学生一年级开始,这项要求就放在了学业质量描述当中,可见视唱对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性。我们从音乐本体角度 ,无论任何音乐作品识谱的问题,犹如一个孩子学习母语时的“识字”问题,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一定要掌握的。

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前沿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实践探究,内化于行,找准方向,落脚于课堂。愿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们,能形成一种全面艺术教育的意识,全民音乐教育意识。在即将到来的实施阶段中,予以反思、验证,修正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只要我们每个教育者身怀大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音乐素养巧妙融合,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彰显思想性、艺术性、导向性和引领性,定能培养出既能立足当下,又能在未来勇于担当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