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流程 | 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 入 新 课 | 想一想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本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 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
教 学 新 课 | 比一比 | 要求学生读冬季风图、夏季风图,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特点及影响范围等。 | 培养学生读图比较能力。 |
议一议 | 要求学生读“我国的季风区图与非季风区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小组讨论: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根据什么划分的?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至以什么山脉为界?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后,教师再利用课件演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展示厦门市降水柱状图和乌鲁木齐降水柱状图加以印证。 | 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看一看 | 利用课件演示动画“锋面雨的形成”,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9页短文“锋面雨”,完成:锋面雨是怎样形成的?“梅雨”和“伏旱”发生在什么时间,是怎样形成的? | 动画形象生动,有利于突破难点。 | |
想一想 | 1.课件展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2.课件展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图,设问:两地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 提高学生读气候直方图的能力,强化地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 |
课 堂 总 结 | 理一理 |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 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本课内容的总结。 |
课 外 探 究 | 查一查 | 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