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打印本页]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3
标题: 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初三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况积累素材呢?主要方法有三条:
  一,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二,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三、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上述讲到的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大量的阅读,这可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3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让读者对文章一见钟情——先入为主原理与开头技巧




(目标取向)
1.  认识开头在文章中的地位。

2.  掌握开头的基本原则。

3.  结合阅读积累,归纳开头的若干种方法。

4.  根据表达的需要,能自如地写出不同样式的开头。

5.  进入更高的境界,能写好富有个性的开头。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每次作文,我都不知道怎么开始,其实一旦我把开头写好了,后面写起来倒是很快的。开头有没有一些公式好套一套呢?

  (问题描述二)

——“谁没有成长中的故事呢?相信每一位对这个题目都有很多话。下面就是我成长的故事。”老师,这样的开头为什么不好呢?

——说了与没有说一样,不如不说。

——那我该怎样写呢?

  (问题描述三)

老师总是说我的作文头重脚轻,开头写一大段,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笔墨,真是吃力不讨好。可是我总觉得如果开头不讲清楚,后面就更难写了。

  (问题描述四)

       “我的家庭可不寻常了!”老师却说我这样的开头抒发的感情过于强烈,往往后继乏力,还说这就像唱歌起调起高了,很难上去。

  (方法指导)

       在会见陌生的客人之前,人们习惯上要打扮一下,目的是希望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写文章也一样,文章的开头就是见面时的第一印象,因此,要花一些力气把开头写好,争取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开头的基本原则:

1.          开头的句子或段落是文章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层次。开头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话题,另一方面要提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这两个目的都要求文章的开头要简短有力,古人用“凤头”来形容,是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有的同学可能因为担心作文的字数不够,想在开头多写一点凑数,于是东拉西扯的一大堆,后面应该突出的重点却草草了事,这不仅混淆了轻重主次的关系,还很容易使题目偏离离题。还有的同学喜欢这样开头:“看到某某这个题目,我一时不知道写什么好,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一件事来。。。。。。”。看到题目半天还没动笔,说明你的作文水平有限,这样写正好暴露了你的短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用“看到这个题目。。。。。。”这样的开头。

2.  开头要与题目想呼应,并且最好能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初中生的作文一般都只要求写六七百字,文章的中心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凸出来,需要很多因素,诸如选材,结构等等。而在开头呼应标题,就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文章入题很快!这也就意味着文章的推进快,表达主要的意思文字效率高。如果结尾处再能够呼应题目,文章就如同一个环,自成一体(至少给人的整体感觉上是这样)。

同样的道理,开头的内容还能让读者隐隐约约知道你接下来要写的内容,这样一环套一环,前后的文气紧紧相连,结构就严谨起来。

常见的开头方法:

虽然说文章的开头贵在创造和变化,但是在大方向上也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在这里,我们举几种常见的开头技巧。

开门见山法。即直接又概括地写出文章要介绍的对象——人,事,景,理。“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是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例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巍巍《我的老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谈骨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接近法。开头先不描写文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有关的话题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从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物等开始,逐渐引出主题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灯》)是时间接近;“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吴承恩《西游记》)是空间接近。老舍的《再烈日和暴风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开头则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

类比法。就是用相对或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引出文章的主角。比如,“人人都喜欢春天,而我却更喜欢冬天 ”(老舍《济南的冬天》);“花鸟草虫,凡是 上的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像鲁迅的《一件小事》,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从下相对的一个对象入手,引出要写的事物。

描写法。从最有特征,最扣人心弦的人物或情节入手,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天刚黎明,火箭发射场区一片紧张的战斗气氛,。。。。。。高大的发射塔架,环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场上。”(《 飞向太平洋》)

议论法。以精辟的议论引出话题。如“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吴伯萧《菜园小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引用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意境高远。当然,引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力求准确,避免出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给老师“熟面孔”的印象。

比喻法。开头设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加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物或议论的道理。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开头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石拱桥的喜爱。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设疑法。先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或者倒叙事情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或者先设问点题,引起说明或议论。例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端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有增加文章的波澜。

其实,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开头的技巧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最重要的原则是既新颖,又快速入题,激起人们进一步读下去的兴趣。不管哪种方法,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人。有人说,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这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不妨在文章的开头上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开头示例

    有些人,有些事像风一样,经历过了,掀起一些尘土,等时间一过,却又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而有一些事,却久久地留在我们心中。

那时,我正在。。。。。。

——《往事》用的是议论式开头。

“已经是深秋季节,了无生气的枝头上零零落落挂着几片黄叶,被冷风抽打得悉悉索索地哽咽。苍白的残阳斜射在街头,没有一些暖意。忽然。。。。。。”

——《忘不了街头那一幕》用的是描写式开头。

“朋友,你喜欢读书吗?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使你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你塔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人生的支点》用的是设疑法开头。

“我的语文老师姓高,30岁左右,长得小鼻子小眼睛小身材,可以说小巧玲珑,唯一称得上大的是她的嗓门。。。。。。

——《我的老师》用的是开门见山式开头。

“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瘦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新了吗?你想错了。。。。。。

这是电影《简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我个人的内心写照。。。。。。

——《规矩》用的是引用式的开头。

“哎,快起床,都几点了?”

“把牛奶喝光!”

“把中午吃饭别挑食,保证营养。”

我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我的一天》,使用的是对话式描写的开头。

实践训练

评一评

1.朗读下面的几段文字,选择一至两个你喜欢的开头,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再想一想,从下面几个开头的内容中,你怎么知道作者接下来要写什么吗?

《勇敢地跨出了那一步》的开头:

  小河在树林中静静地流淌。它不比参天大树高大,它不比花朵艳丽,但它那清澈的河水不停地流着,发出潺潺的声音,使我为之沉醉,便时常来看它。

〈〈夏夜喜雨〉〉的开头:

  你有过在农村的夏夜里观赏雷雨的经历吗?

  我有过。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那天下午五六点钟。。。。。。

〈〈秋日。读书。感悟〉〉的开头: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落叶缤纷,这是我所喜爱的季节。

〈〈书房〉〉的开头: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不少文学家的书房,正对着小窗,小窗外面是一片绿色惬意的世界,偶尔也会冒出一点点红,一点点黄,颇有诗意的梦幻和深邃;四臂都是书架,使人一进入书房便油然感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的身心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宁静。

〈〈阅读父母〉〉的开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孩子脑中。待到孩子成年以后,在回想父母,便像品味香槟一样,回味无穷。

   《人生考题》的开头: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题。朋友,你害怕吗?你也许不会说:“不怕是假,人非神仙嘛!”

    是的,人生面对的考题太多,它就想天空中的星星数不完;人生的考题太严,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最好的开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记叙文《珍惜》的 开头,你看过之后有那些评价?也许你马上就会说,太长拉,不错,是太长。小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还有其他的评价吗?

   世上仅有的两套聚集着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正以天价出售,购买者是为富不仁的首富甲和为富且仁的次富乙。首富甲在众多警察的守护下把书运进了炸弹也炸不穿的保险柜,并采用现代化的科学,在声纹,磁卡,指纹,密码上设置了20道“锁”的基础上,又在柜口层层加了10把地地道道的锁。他大言不惭地对工人说:“你们看,我是多么珍惜知识,谁也无法触摸到属于我的知识了!”次福乙在几个工人的帮助下,把书搬进了他的软件公司的制造车间,不久,全书以光盘软件在全世界销售,其价格低得让人难以置信——次富乙笑着说:“知识是全人类共有的,我珍惜它,但我更要希望全人类和我一样,都来珍惜它。”

  显然,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但它却给人们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何为珍惜?是首富的保险柜,还是次富乙的光盘软件?

  其实,答案是很明确的。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4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怎样把事例用活
例证法,是中学生最常用也最喜欢用的论证方法,但往往用得机械且带有随意性,因而把事例用活是写出议论文特色的致力点之一。
  引例是议论文中的叙述,不要认为只要把可用的事例照搬进去就行了,而要认识到这种叙述不同于记叙文,它力求简洁,并根据论证的需要作技术性处理。我们知道,同一个事例可以证明若干个道理,比如“滴水穿石”,可以说明勤奋的道理,也可以说明持恒的道理,还可以说明专一的道理,那么我们在讲述“滴水穿石”故事的时候,就应该根据所要说明的道理而有所侧重,不应当是同一种叙述。引述事例要突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的部位,除必要的交代外,删去与论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把事例典型化。
  夹叙夹议是用活事例的高招。议论文是为了讲道理,用事例是为讲道理服务,把一个事例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其论证效果非同寻常。下面这个片段就是把事例一分为二,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请看:
  学海无涯。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古文字?纵横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试问“识遍天下字”的人,还敢以“识遍天下字”自居吗?这太多太多的字所组成的太多太多的书,还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毫。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用排比法连引事例,既有广度又有力度,既简洁明了又增强气势,富有艺术性。《说“疑”》中有个典型例段:“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茶壶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个例段连举牛顿、瓦特、伽利略三个事例,巧妙地构成排比,言简意赅,一气呵成,论证有力。
  运用事例论证,要善于把概括举例(不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只叙述某种现象或某类事情)和具体事实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繁简搭配。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辅助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连引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熟例供例(命题材料)用简笔。一篇之间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4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三项注意一个都不能少




1. 审题,答必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关。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耽误时间,对题目至少逐字逐句地读两遍,弄清本题的要求是什么,然后下笔。如选择题一定要搞清是选“是”还是选“非”;是选“单项”还是选“多项”。问答题一定要弄清所问的是什么。作文题一般包括题目、提示、要求三个部分。除对文题的题材、体裁、范围进行审查外,还须认真阅读“提示”和“要求”。

2.先易后难,绝不放弃。

在试卷设计中就有难、中、易三种程度不同的题。对每个考生来说,因复习情况的不同,也会出现自己认为比较困难的问题。遇到自己一下子答不出的题(难题)不妨先放一放,把自己会做的有把握的题先做完,回过头来再做难题。这样精力集中可以攻破难关。但不要轻易放弃。即使不能回答圆满,也应把知道的尽最大努力答出来。阅读试题一定要十分认真、仔细,对印在试卷底边或角上的试题,尤其应该注意,千万不要漏答。

3.注意掌握时间,重视复查。

考试时间是紧张的,平时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把时间分配好。语文试卷基础知识和阅读可以算一部分,写作算一部分。考生的情况不同,对时间的使用分配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地说,或叫经验之谈,基础知识和阅读占考试时间的30%-40%,作文占考试时间的40%-50%,再留的时间进行复查。答完试卷,复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时间充裕可逐题复查。复查时一定要先看题目,再查答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针对问题回答了,切忌只看答案不看问题的做法。如果时间紧迫,可对重点问题(分值高的)进行重点复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能确定是错误的就坚决改正;拿不准的就跟着第一感觉走,不可涂来改去,越改心里越没底,或许会把对的改错了。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5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运用语法知识解读中考文言句子诵读节奏试题
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2004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用“/”标示出“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的诵读节奏试题。从阅卷结果来看,不少学生没能读懂句意,不了解句子的结构,只是凭着平时阅读的节奏感觉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而不是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结果造成了失分。

只凭文言词句节奏的感觉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文言诵读节奏,这是不少学生的通病。由于,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已不作为中考的内容,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读这类题时可以先确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首先,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就是先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食之/不能尽其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别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得以体现。

②“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

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吾与汝/毕力/平险。这里“争”修饰“奔走”;“毕力”修饰“平险”。

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④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词“意”、“心”、“秋(时刻)”,均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次,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已而/夕阳在山”、“故/君子有不战”、“惟/大叫以行”等。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行不知/足所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可以”、“知足”、“中间”、“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③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另外,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总之,从以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的解读来看,只要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从句子的“意义单位”入手,读懂句子,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再照顾到上下句的音节,就能正确解读了。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5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关于文言文阅读
  语言含量增强需积累“打底”

  近几年来,文言文考试的发展趋向,大致走过了3个阶段:先是读读背背、加强积累和感悟迁移;然后考在现代语言中有生命力的词(如“夫大国难测也”中的“测”字,即使考课外语段,2003年考的“徐”和“顾”两字,也说明了这一点);直至去年考开放性试题(谈谈对“强不知以为知”片面认识的看法)。可以说文言文考试的发展变化跨度较大,它只用5年时间走完了现代文试题要用10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考试一方面分值增加,另一方面近两年已拓展到考课外语言材料。

  鉴于此,考生除了读好各自版本的课本,背好、默好各自指定的篇目外,还得注意积累。其中包括:一、生活的积累,尽管时代变迁,但有些基本词还是一致的,如“山”、“水”、“人”等。二、长期阅读文言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上述提到的考题“徐”和顾“两个字都学过。三、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山之阳为南,阴为北;河之阳为北,河之阴为南。你只要记住江阴是在江南,依次反求,全部掌握。

  同时要把握好文言实词的几个特点:一、一词多义。二、通假。三、古今异义。四、词性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运用好这些原理可以顺利地驾驭课外文言文材料。

  关于现代文阅读

  理解性试题更需整体理解

  由于考试时间减少,因此两个语言材料的篇幅可能较以前略短些,试题也可能少些,而每题分值可能有所增加。几年来,现代文阅读呈现这些特点:

  题材宽广,内容多样化,反映时代风貌。以2000年至2004年为例,其中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问题。既有讲工作态度问题,如2000年的《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又有说人格的问题,如2003年的《成全一棵树》和2004年的《最完美的礼物》;有反映生态平衡的,如2000年的《沙尘暴敲响了警钟》,也有介绍西部开发的,如2001年的《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等等。

  开放性题目份量加重。从2000年的对《沙尘暴敲响了警钟》一文论述的中心的讨论开始,一直坚持质疑和创新。

  鉴赏性试题贯穿始终,并有加强的趋势。较早的是2001年的对《山村传圣火》的评价性文字,到2002年的写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而2003年已提高了要求,从细节角度进行鉴赏,到了2004年则干脆写150字的片断,或点评或写感想。

  理解性试题增加,纯知识性题目减少。阅读考你理解文章的能力,而不是考你对文章中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阅读理解,建议大家掌握整体理解的阅读手法。它大致上包含: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一、理解词句在文章中的意义。二、把握文章中关键的词句。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识别、筛选文章的信息材料。六、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对于如何进行整体理解,可以从这样几方面进行:一、从题目着手,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精华,带有提示意义。二、从文章框架着手,文章框架最能显示结构层次。三、从诵读和语感着手,平时要加强朗读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声地读。四、从文体着手,记叙文的特点是形象性,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议论文的特点是逻辑性。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6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

    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总括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找准概括的角度,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指向,确定好概述总括切入口。二是明确概括范围,根据哪些内容去综合,按照哪些要点做归纳;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正确。三是梳理概述总括的要点。中考阅卷评分,都是按照概述总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点是否完整,直接影响到得分高低,因此概述总括时必须要梳理内容的要点,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概述总括的操作思路是:

  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例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概括中心的句子在篇首,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显示这个中心,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写了自己的交往品味,也写了自己高雅悠闲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中心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例如郑振铎写的《海燕》(节选):

  ①“燕子归来寻旧垒”。②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之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③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末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命运的蹇劣呢。④这便是我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春天的小燕子!

  我们寻找不到语段中表达中心内容的句子,因此,我们要从它每个句子中提炼出要点:①句引用民谚,说明燕子“寻旧垒”,人要怀故里。②句和③句说明燕子和主人的亲密关系,暗示燕子和故乡的浓厚情谊。④句点明“故乡的小燕子”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喜悦,寓意游子同乡亲们友好与融洽。四个句子从三方面表明“寻旧垒”,以此抒发作者怀念故乡的感情。

  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文字表述不能懈怠

  概述总括的成绩好与坏,往往和试卷上的文字表述有关。要想阅读题得分有突破,表述意识必须大大加强。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在文字表述前,我们要将自己的阅读结果进行多方位的审视,想一想有没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地方,有没有与题目的要求相比较偏大或偏小的情况;有没有偏离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在解读作答过程中还要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广,就是避免对文章理解和题目把握上的遗漏。因为阅读应试的评分,在很多情况下是依据答题的小点给分的,遗漏了,没有想到或没有写出来,那是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分数的。想得深,就是要不断地设问: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答案吗?等等。

  想清楚以后,我们在文字表述时也不能懈怠。言多必杂,言多必失。一般情况下,表述文字越多,费时越多,就越容易慌张出错。而且表述文字越多,往往容易在话语中暴露出漏洞,带出一些本来可以不必说出的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的内容。何况,有些阅读试题要求我们作扼要的解答,很多时候还限定了字数,所以我们的文字表述应该力求精练。

  文字表述精练的前提条件是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要高,如果已经准确地理解了文章,那就要求在表述上下一番功夫。将自己认为理解正确的结果在头脑中浮现一下,再对照题目的要求,审视一下有没有不妥当的语句影响答案的正确率。因为少写、多写、漏写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能造成写出的与理解的大相径庭的后果。有些同学平时“听写”答案习惯了,懒得动笔。一旦考试,写起来疙疙瘩瘩,或词不达意,或曲解原意。因此,要开展经常性的读写训练,避免考试时笔不听使唤。再有,考试时没有十分把握,不在文字表达上玩弄花样。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6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捕捉中考满分佳作亮点:选材、见解和语言
 先来看这篇得“五颗星”的好文章,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我的视线

  上天赐给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用我的视线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与感动。


  那个菜场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污浊的泥水、满地的菜皮和被压扁的螃蟹尸体竟成了铺路石。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那个宁静的角落落进了我的视线。卖鸡的摊位用几根木棒搭成,锈迹斑斑的鸡笼里鸡的聒噪倒更显出这个老板的沉默寡言。他是那种望一眼便能确定是个农民的人,黑色的皮肤中透着通红,像调色盘中干了的颜料。我无法计算他的年龄,也许岁月的齿轮早就磨光了他的青春。

  买鸡的人们夸他实在,他憨厚地一笑。我第一次被这单纯的笑容感动,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知足与随遇而安,是勤勤恳恳干活的回报。我便在这条必经之路上,经常去看看那人勤劳的身影。

  禽流感的袭来像风暴般席卷了所有的家禽和饲养者,使他(它)们一同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再经此地,那个摊位已是紧闭大门,那块写价钱的木板在风中瑟瑟发抖,敲出凄凉的声响,我不禁为摊主的命运担忧。

  依然嘈杂的菜场,没有人注意那一隅。我习惯地一望,看到那里成了卖水产的摊位,店主大声吆喝的叫卖声让这里没有安静的角落了。

  突然,一个熟悉的背影再一次抓住了我的视线,是卖鸡的店主。他正将一袋袋米扛到更小的店面去。依然黝黑的脸颊透出生活的艰辛。他没有年轻人值得骄傲的青春,有的只是坚强的意志与体魄;他没有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凭,有的只是对艰辛生活的奋发和努力;他没有富人对生活的奢侈,有的只是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那双被风干的手,粗犷地一抹汗,向洒向泥土的汗水告别。

  我伫立在那里。这里辛勤劳动的人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低微的收入在他们对生活的坚强与乐观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贫穷的人们并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坚毅得如同百年树藤,他们辛劳得如同采蜜蜂蝶。农民,这是一个令有些人不屑一顾的词,而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证明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是他们不变的目标。

  不再厌恶这个嘈杂的菜场,我的视线不只容下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另一个角落即使遵循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它依然伟大,因人而伟大。我感到我的视线变得开阔起来———既然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大都市,我们的视线也应容纳为生活拼搏的人们,并为这一美景而感动。

  打分:★★★★★

  [点评]

  这道题规定了“我”的立足点和观察范围。可以写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写一个人静静地伫立窗前,体味视线所及的某个地方引起的回忆、向往和内心的波澜等。在一定的场合你观察到的同学、老师、亲人,或者都市一角、农村一墟、山山水水都可成为题材;写人记事,写场面,写风景,描写抒情都可。当然也可以将视线伸向某个领域,根据你的兴趣爱好和涉及的深浅程度,作一番观察思考,作一段欣赏评价。

  因而,这是一个容易写而且可以纵笔驰骋写得好的题目。

  阅卷中欣喜地看到这一题的好作文相对较多,上文就是一篇得到满分的佳作。

  这篇文章有三个主要的“亮点”:

  第一,“选材恰当,有新意”(A等的评分标准)。文中“我的视线”捕捉到的是菜场一位“农民小贩”的“美与感动”。这样的选材在考场作文中是极为少见的,“物以稀为贵”,因而也就显得耀眼。

  第二,“对生活的认识正确,且有自己的见解”(A等的评分标准)。文章不是停留在描摹层面,而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欣赏与评价。作者的认识与见解集中体现在第8段:“辛勤劳动的人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是他们不变的目标。”一位生活在大城市中、条件相对优裕的初三学生能有这样入木三分的思考,能有如此真挚动人的感受,实属难能可贵!

  第三,“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A等的评分标准)。语言的精湛在文中处处可见,例如,对文中主人公农民小贩的外貌描摹:“黑色的皮肤中透着通红,像调色盘中干了的颜料。我无法计算他的年龄,也许岁月的齿轮早就磨光了他的青春。”“那双被风干的手,粗犷地一抹汗,向洒向泥土的汗水告别。”寥寥数笔,将一位经日晒雨淋、艰辛勤劳的农民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依然黝黑的脸颊透出生活的艰辛。他没有年轻人值得骄傲的青春,有的只是坚强的意志与体魄;他没有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凭,有的只是对艰辛生活的奋发和努力;他没有富人对生活的奢侈,有的只是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三个“没有……有的只是……”,赞美了农民小贩的精神品质,将“我的视线”捕捉到的“美与感动”淋漓畅酣地表达出来,足以见得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7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略谈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文言文的继承学习。近三年来,北京各区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考查所占分数在6—12分,占试卷总分的5%—10%左右。初中语文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为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设置了范围,重点着眼于:诵读方面,也就是对文言文的读音的考查;理解内容方面;背诵,即积累方面(该类题专设在积累默写一类,故不包括在文言文阅读中)。比较近三年的中考题,文言文阅读呈
以下几大趋势。
  一、平实基本的考察仍是主要内容。

  平实基本的考察即指对文言文词语音、义及句义的考查,这在各区中考题中均有显现。考查音、义的词语多为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或多义词。

  例: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素:sù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 亡 wáng 死亡

  C尉果笞广 笞:chī 用竹板打 D被坚执锐 被:bèi 同“披”

  (2002年朝阳区中考题 《陈涉世家》)

  例: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2003年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

  1. 翻译句子的目的在于考查句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例: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 《桃花源记》)

  这道题的意图在于考查古今异义词“妻子”“绝境”“无论”的含义。

  2. 所译句子是个特殊句式。

  例: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 (2001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陋室铭》)

  3. 所译句子在理解上有难度。

  例: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01年东城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

  4. 所译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

  例: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002年宣武区中考试题《醉翁亭记》)

  该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在翻译时既要将语言组织好,还要注意句式的对称。

  二、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

  在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中考题中,每一个区县都涉及到这一考点,有些区的文言文阅读甚至只设了理解性阅读题,可见该题型的重要程度。各区理解阅读的题型有以下几个特色。

  从答题形式上看:

  (1)从原文摘取信息点。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2002年海淀区中考试题《出师表》)

  (2)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2001年宣武区中考试题 《活板》)

  从答题内容上看:

  (1)概括选文内容。

  例: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___________,自娱自乐,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2001年朝阳区中考题 《陋室铭》)

  例: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2003年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

  (2)对文中人物(或主角)的理解。

  例?押选段表现屠户的特点是 。狼的特点是 。

  (2001年崇文区中考试题 《狼》)

  例: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002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

  (3)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例:结合本段内容简要答出:曹刿“远谋”体现在哪?

  (2001石景山区中考试题《曹刿论战》)

  例: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桃花源记》)

  三、开放拓展题的逐渐介入。

  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就是开放拓展题的登场。这也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具有新意的题型。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是对个人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的一个尊重。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简要回答“叹惋”什么?

  (2002年丰台区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把握全文后,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具体情况来合理设想桃花源中的人叹惋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7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 文言文总复习5天计划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含《七步诗》和《古代诗歌三首》),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另外养成良好的积累诗句的习惯也是形成你的厚实文化积淀的必做功课之一,同时这些诗句也可在写作中引用,增添文章的色彩。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的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又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部分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会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8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今日由王广惠老师讲解今年语文中考的趋势。他首先提醒考生要调整好心态,其次,要用“心”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王广惠:北京十三中高级教师,精华听课网语文主讲教师。多年担任西城区兼职教研员和区中心备课组成员。连续担任语文教研组长27年,教初三26年。所教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多次名列西城区第一。曾参与区中考命题工作,并参加北京市教委考试院语文中考题库命题  
工作。

  侧重基础知识

  就中考而言,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考内容,考查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学习中须牢牢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语音:能根据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常用字。

  (2)汉字:①能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②能够辨识简单的形似字;③理解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语音和意义;④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

  (3)词语:①理解掌握“文章示例”所列文章中的常用词语;②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③能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④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4)句子:能够正确运用句子表情达意。

  (5)识记“文章示例”所列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6)背诵规定的篇和段。

  要有文体意识

  阅读现代文应该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三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四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含义。

  在做阅读题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强烈的文体意识,要知道,不同文体的特点是很鲜明的,中考阅读题对不同文体区分也大。比如记叙文就是考语言、结构、思想等;说明文无非就是考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言之有序特点的体会;议论文是考论点、论据、论证和议论文语言方面的特点。所以要准确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基本写法,要知道不同文体的规律。

  关键还是写作

  将平日自己的好文章进行梳理,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感知平时对作文命题的理解和确定要害的方法,领悟如何选材以表达自己真实健康的思想感情,并使文章条理清楚、中心明确,从而找到取得作文好成绩的“妙方”。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8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备战中考语文冲刺之文言文阅读(上)


一、能力要求
  1.顺畅朗读基本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好停顿。2.了解一些文言文的主要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4.结合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5.能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二、出题方向

 ?1.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实词的读音、意义,虚词的用法等。2.整篇阅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对文言的翻译、内容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语言特色等。

 ?三、真题再现

 ?1.解释画线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书:书信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亵:亲近而不庄重

  【专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意义的把握。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答案为B项。

  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专家分析】:

  (1).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本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妻子、绝境、无论。这两句话可以译为:A.带着妻子儿子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B.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29 07:58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冲刺全攻略之文言文阅读(下)


四、专家建议
  1.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的文言篇目,掌握文中常用实词的读音、意思,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比如“也”“之”“乎”等。

  2.掌握一些句式特点,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各种问句等。


  3.可以阅读一些浅易的课外文言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五、自我检测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文略)

  1.解释“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的句子。

  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哪一项?()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选出与“故五月渡泸”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出题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临崩寄臣以大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称帝之明

 ?C.遂许先帝以驱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以彰其咎

  【答案】

  1.先帝不认为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探望我,向我询问当前的大事。

  2.C 3.D 4.D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31 07:53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讲堂:如何正确排列语序



挑选相同的句式排序
  有些排序题变换成给出题干和一部分内容提示,并空出一个或几个空,在下边列出几个选项,然后让答题者从选项中挑一个句子补充到所缺空中的形式。针对这种题型,我们
可采取根据题干中的内容分析句式,然后从选项中挑选出与题干句式相同的选项。

  例1.从选项中挑选出恰当的句子填入所缺的空中,使句意连贯、合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并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答:( )

  分析:由题干中“平凡的努力,并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我们了解到,它是一个转折复句。选项A、C均为转折复句,只是前半句有点区别,而答案又不能有两个。我们把A、C这两句的前半句与题干中的前半句作比较,发现只有A的前半句“细小的石子并不显眼”与“平凡的努力并不惊人”句式完全一样,所以可以确定A即为答案。

  答案:A

  例2.选择恰当的语句填空连句: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

  ( )。

  A.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C.牢记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

  D.不能忘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 )

  分析:题干中提示句的句式是“XX的XX不能XX,”选项中A、B、D均为“牢记(不能忘)XX的宗旨”的句式,只有B“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与所提示的句式相吻合,所以答案应选B。

  答案:B

  例3.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适当的语句填空: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

  A.没有一个不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没有一个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C.每个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D.人人都为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答:( )

  分析:从题干提示语中,我们看出“没有一个不佩服”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式。选项中C、D均为肯定句,所以不选。可选的只有A和B。那么,A和B到底应选哪一个呢?再作深入分析。A和B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白求恩的精神”,一个是“他的精神”。联系题干,题干中前边也提到白求恩,后边就不能重复其名,只有用第三人称代词“他”来代替,所以答案应选B。

  答案:B

  例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我徜徉在镇中的集贸市场,货物目不暇接,有鲜嫩翠绿的蔬菜、水果,______,更有那水乡特有的“鱼龙阵”。

  A.有散发出阵阵清香的山肴野蔌

  B.有山肴野蔌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C.有散发出山肴野蔌的阵阵清香

  D.有山肴野蔌在散发出阵阵清香

  分析:题干中的前后句均为“有XX的XX(具体实物)”的句式,四个选项均为此种句式,但B、C、D中的“清香”不为具体实物,只有A中的“山肴野蔌”为具体实物,与前句中的“蔬菜、水果”及后句中的“鱼龙阵”相呼应、相协调,所以答案应为A。

  答案:A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31 07:54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解析 教你对号入座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关于基础知识部分中的文学常识试题,根据题干对于选项的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正确、不正确(或错误)、不完全正确,答案均为一个。如何做好此题呢?我想就上述三种要求分别作以简要分析。

  一、题干要求选一个正确的

  例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都德——法国

  B.《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清代

  C.《曹刿论战》——《左传》——司马迁

  D.《分马》——《暴风骤雨》——周立波

  (广西1999年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题干分析:既然题干中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我们可以根据选项的具体内容,采用一锤定音法或排除法做题。

  一锤定音法:即从选项中一眼选中正确答案的方法。(此法一定要在对选项中正确的一项内容十分熟悉、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使用。)

  排除法:即就选项中的每一项内容均作具体地分析,然后将不正确的选项逐一加以排除,最后选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不能直接采用一锤定音法的情况下进行。此法的最大优点是稳妥、把握性强、正确率高,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答题方法。)

  解题分析:题干下的四个选项给的是作品、作家、国籍(或朝代)这样几方面内容,我们不妨先采用排除法做一做。

  A项考查的是学生对外国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本项中《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本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而此项中的作家却写成了都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首先将A项排除;再看B项,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作品的熟悉和掌握情况。此项中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施耐庵写的,但是作家所处的朝代写错了,不应为清代,应为元末明初,故B项也要排除。我们接着看C项,它考的是一篇文言文的出处及作者。此项中《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一书,没错;但是关于作者一项却写成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显然就不对了。关于《左传》一书的作者目前虽尚无定论,但传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作,也绝不可能是司马迁作的。所以,这一项也应排除。A、B、C、D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已被排除,那答案只能选D了。我们再对D项作一下分析。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小说方面的常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课本中《分马》一文节选自小说《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完全正确。答案选D也就毫无疑义了。

  如果我们对有关《分马》一文的文学常识特别熟悉,在纵观四个选项的基础上,一眼就看出D项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采取一锤定音法,将符号D直接填入题干后的括号中。

  答案:D

  例2.文学知识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木兰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叙事诗。

  B.《背影》和《春》都是朱自清的散文;《藤野先生》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最后一课》和《竞选州长》都是短篇小说,前一篇的作者是都德,后一篇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们都是法国人。

  D.《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和《石壕吏》的作者杜甫,都是唐朝人。

  题干分析:题干要求从选项中找出文学知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那选项内容中一定有正确的成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为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每一项内容,只要其中有错误的成分或部分,就应给予否定。最后,从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题分析:A项考查的是诗歌类别方面的知识。其中,前一句,“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没有问题,是正确的。而后一句中“《木兰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叙事诗。”就有问题了:《木兰诗》是叙事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却为抒情诗。为此,A项不是完全正确的选项,不选。B项考查的是作品、作家及作品出处和所属文体。此项中,前一句,“《背影》和《春》都是朱自清的散文”是正确的判断;后一句“《藤野先生》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个不完全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一句中的《藤野先生》属于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所以,B项也不是入选答案。C项考查的是作品、作品类别、作家及国籍。此项中前边几个判断都是正确的,惟独最后一句“他们都是法国人”出现了问题:都德是法国人;马克·吐温不是法国人,他是美国人。所以,C项也是不完全正确的项,也不能入选。最后,看D项,它考查的是作品、作家及朝代。读完之后,一看没有问题,所以,答案就非D莫属了。这就是运用排除法解决此题的。当然,这道题也完全可以采用一锤定音法去做。

  答案:D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31 07:54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承载一种理念的题型--中考语文背诵默写题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的背诵默写题成为承载这种理念的题型。
  纵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题,背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直接型默写题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又称“机械型默写题”,它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或是出上句对下句,出下句对上句,或是出两头写中间。这是难度最低的一类题,也是各区中考中都出现的题型。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2003年北京市中考题)

  二、理解型默写题

  这一题型在默写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它的难度要比直接型默写题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因为它把从前死记硬背的检测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

  例:《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宠辱不惊”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2002年朝阳区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概括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001年西城区中考题)

  三、迁移型默写题

  这类题是新出现的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由内引外,注重迁移,更注重考查的灵活性、综合性。考生只有具备一定知识的储备量时,才能从容不迫。这类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2001年东城区中考题)

  例:“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邑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

  四、运用型默写题

  重在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默写题亦然。只有在灵活运用中才能真正检验出对所积累内容的理解。运用型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需要考生借助联想,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入其中。这类题重在运用,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因有语境的限制,其答题范围也往往是有限的。

  例:这次分手,我们再见面的机会也许微乎其微,但是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又何必在乎山水之隔呢?(用初中教材里学过的诗句填空)(2001年朝阳区中考题)

  例:朋友分别,如果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行,则略显伤感,不妨借用王勃《杜少府三任蜀州》中的诗句“,”来表达一种豪迈情怀。(2001年石景山区中考题)

  五、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这类题注重考生的情感、态度,重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考查他们对古诗文的初步鉴赏能力。这类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凭考生自己的喜好在诗文中选择语句作答。这类题更具有开放性和主观性。

  例:你在课内或课外一定学过或读过一些描写春天的古代诗句,请写出你喜欢的两句。(2002年石景山区中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这一题型会帮助青少年在记忆力的鼎盛时期为自己建造起民族语言文化的金字塔,并受益终生。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31 07:55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指导:整体阅读 把握细节


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语言测试材料,主要为记叙、说明、议论3种文体,以课外为主,阅读材料力
求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一是认读能力,即对文字的感知认识和辨析能力;二是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三是质疑、迁移和创新能力。纵观近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向,不难发现,现代文语段的教学和考查越来越强调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进行质疑、迁移和创新,题型也进一步趋于开放、多样。

  如何具备良好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专题从阅读角度及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语段的命题趋向加以分析。

  如何阅读体验整体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整体,在考场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从全局看它讲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某区语文中考模拟测试中的现代文阅读(一):(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化妆师接着作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感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1)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这个语段中,女化妆师用其人生经验启发了“我”对于生命真谛的感悟———从内里改革才能真正改变表相,非独化妆然,天下物皆然。正确完成本文考题的关键,在于从整体阅读,把握好作者“悟”的内容。

  例如,一考题中提到“第(3)节提到的两个问题,其目的、实质是什么”,许多同学很容易简单地认为,“我”只是在询问化妆的知识,但纵观全文,就不难理解,这是“我”在质疑化妆业、鄙视化妆业,以先抑后扬的手法,为后文“我”的感悟作铺垫。

  再如,另一考题问“第(8)节化妆师说‘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的最后一件小事’该怎样理解?”答案要求提到一流的化妆在生命,二流的化妆在精神,脸上的化妆是三流的,因此这只是“最后一件小事”。许多同学答题时仅提到三流的脸部化妆,而缺乏对生命和精神的理解,显然以偏盖全了。

  因此从整体上感悟全文,把握主旨,是正确回答考题的关键。

  如何从整体入手,既快又准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旨所在呢?无疑,标题是最好的着眼点。

  2003年上海市中考现代文语段(二)的标题是《成全一棵树》,以此为点,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联想到以下几个问题:“谁成全了一棵树?”、“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时候,也就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和创作意旨的时候。另一篇现代文阅读分析语段《读书养气写作》,其标题就向考生暗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起到指引阅读的作用。

  其次,准确把握全文以及各段的中心句、关键词,也是提高整体阅读效果的重要抓手。尤其对于思路严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和说明文,找到这些词句无疑就是找到了把握文章主旨的钥匙。

  近年中考着眼点把握细节,注重深层感悟

  近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语段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文学因素的凸现,往往选用“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试题设计上,也尽量运用较为形象生动的语言,突出了人文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很好把握这一点,注重细节在全文中的渲染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深层次上得到感悟,以适应这一方向。

  这里所谓的细节,对议论文而言,主要指各种论据应用的逻辑性和论证方法使用的严密性;对说明文而言,主要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对记叙文而言,则重点要求把握具体词句和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深层感悟内涵。

  以说明文《假如没有病毒》的一节为例:如果没有病毒,生物不会如此进化。病毒在人类的进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生殖。科学家发现,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在进化中与哺乳动物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DNA中的组成部分。这些ERV是一些病毒的残余,它们在很古老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如今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的基因组成部分。

  文中“如此进化”隐指“哺乳动物”和“高级哺乳动物”的区别,阅读时须予以充分注意,而“非常亲密”显然指ERV“如今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的基因组成部分”。这样的阅读,对理解病毒促进哺乳动物乃至人类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整体阅读是细节把握的基础,把握细节是更好地感悟全文的关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今年中考方向开放题型,强调主体意识

  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增加开放性试题是近年中考现代文语段命题的又一重要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这里例举几种常见的题型:(一)想象类如:请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3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画面。

  围绕中心、联系语境,鼓励思维的新颖性,是这类题考查的目标。做这一类题时要力求写出个性、写出特点,力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仿句类如:紧接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下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______。

  仿句类题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做这类题要注重分析原型,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格式,并关注句式和修辞运用得是否恰当。

  (三)拓展类例1: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31 07:55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每年中考,总有相当多的考生重复前几届考生屡犯的失误,最终酿成不必要的失分,为使考生避免差错,提高得分,本文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作文等三部分,就近年来中考答题中的典型失误,作一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失误主要表现在“默写”、“释词”、“解释句子意思”和“内容理解”等方面。

  “默写”方面的失误主要是出现错字、别字。如2003年中考,有的考生将“竹喧归浣女”中的“喧”,错写成“暄”。究其原因,一是不了解字义,二是不辨字形。

  “释词”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即没有结合句子来解释。如去年中考试题,要求解释“躬耘于南阳”中的“躬”,“壮哉我中国少年,无国无疆”中的“疆”,有些考生将“躬”解释为“弯腰”、“鞠躬”,把“疆”解释为“边疆”,若联系句子意思来释词,便不会出错。

  “解释句子意思”的失误主要是没有落实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如去年中考,要求考生写出课外文言短文《楚人学舟》中“遂从为尽操舟之术”和“椎鼓径进”两个句子的意思,答案分别是“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而有些考生将“操”误释为“操作”,将“径”错释为“已经”,这样,句子的意思便“走样”了,导致失分,势在必然。

  “内容理解”一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文章告诉了读者什么道理等。这类试题在答题中的失误主要是不到位,或表述空泛,或表达罗嗦,或表述疏漏。如去年中考试题,要求考生读了《爱莲说》一文,写出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作者对什么品行的追求,对什么世风的厌恶,答案是“洁身自好”品行、“追名逐利”世风,有的考生答题空泛,写成“高尚”品行,也有的考生表述罗嗦,答成对“贪慕富贵、追求名利、冷漠炎凉”世风的厌恶。

  现代文阅读

  考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最大、最重要的失误是,缺乏对文章整体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在答题中的具体表现为不周全,不严密。

  所谓整理理解和整体感知能力,是指能否概述出整篇文章的内容,能否分析出文章内容的具体表述过程,能否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否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如2003年中考试题,要求考生阅读《成全一棵树》一文后,就文中第4段中“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这一句子,联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写出母亲复杂的目光。有的考生仅从“这棵树能长大吗?”这个句子出发加以理解,答成“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树不会长成一棵大树”,而另外两点却回答不出。有些考生由树联想到孩子,由树的“病态”,想到了孩子的残疾,再加上一方面:“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担心孩子的将来前途”,还缺少第三方面的答案。如果从整篇文章的内容上再加以考虑,从残疾的孩子种先天不足的树这一角度理解,就能答出“母亲担心孩子天天半夜给树喂童子尿的做法,可能没有结果。”须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十分注重整体理解和整体感知,即使是一个单独的知识点,也是从整体理解的角度出发,加以命题的。

  作文

  考生在作文中的最大失误在于,一是对命题缺乏正确把握,二是所写的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去年中考作文题为《我想唱首歌》,有的考生就事论事地写自己所喜爱唱的一首歌,也有的同学机械地把这一命题换为“我的老师”、“我尊敬的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缘于考生没有正确把握这一命题。“我想唱首歌”这一命题,首先应明确是“我”想唱,其次考虑为谁而唱,为什么想唱,唱什么歌,“歌”的含义是什么,作了这些思考后,才能正确把握命题思路。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5-31 07:55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磨枪篇:如何精通“之、乎、者、也”




中考文言文部分包括了文言诗文默写、加点字解释以及课内、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佳句的积累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考查对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及常见语言现象的把握,考查对相关课内重点篇目文学常识、句子解释、阅读理解等知识能力的掌握,考查对文言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迁移的能力。
  文言诗文的默写


  能背诵、默写规定的文言诗文篇目,做到无错、漏、添、改;对其中的名言佳句要做到了然于心,熟练掌握;对记诵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并能作恰当运用。例如:

  1、土地平旷,____ ,____ 。

  2、“____,____”。

  两句诗写出了人们除旧更新的欣喜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1题的答案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本题为直接默写题,是传统而常用的测试形式。平时复习时就要求学生对古诗文中写景、抒情等名句熟练记诵。第2题的答案是“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题为理解性默写,需学生对诗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归纳出诗文句子的一般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平时背默即应该留意于此,只有读懂诗文,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把握了命题指向,才能答好此类试题。

  文言诗文默写的内容一般为名言佳句,切忌粗枝大叶,错、漏、添字或语序颠倒均要失分,此外也需注意书写习惯。

  加点字的解释

  要把握常用实词的确切含义及其用法。要注重理解古今词义有所变化的词语,确切把握其意义;要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要注意认识通假字。值得一提的是,加点字的解释还应该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正确求解。例如:

  1、香远益益清()2、扁鹊望桓侯而还还走走()()3、汗汗牛塞屋()第1题的答案为“更加”,这是文言文中出现较多的一个字,而《出师表》中有“斟酌损益”却作“增加”解,一词多义,必须加以关注;第2题中“还”通“旋”,解释为“转身”,通假字是古人写文章时所借用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用以代替表示本义的字,一般比较固定,须反复记忆;第2题中的“走”则为古今异义,应理解为“跑”;第3题中的“汗”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出汗”,词类活用在初中文言诗文中有一定数量,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用法,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加点词解释,除了熟练掌握常用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外,还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反复记诵,举一反三。

  课内文言语段的阅读

  课内文言语段的阅读着重考查学生以下相关知识和能力:能用现代汉语解释(翻译)文言诗文句子的意思,熟悉一些文言诗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行文思路,概括大致意思;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中心思想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蹩。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引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著名文学家  (人名)。2、“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斯役”  指的是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3、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号呼而转徙(2)以尽吾齿4、选文中,作者列出了三组对比的内容:(1)  和;(2)  和;(3)  和。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中“  ”这句话展开的。第1题考查的是本课的文学常识,选文出自课文《捕蛇者说》,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对于一些名家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必须熟记。第2题考查的是代词指代内容,指文中的“捕蛇”,文言代词“之”、“其”、“是”等,也可以这样考查。第3题之(1)须理解“号呼”对“转徙”的修饰作用,译作“哭喊着辗转迁移”;(2)则要求对“齿”的含义“年龄”、“岁月”等有确凿的掌握,虚词“以”理解为连词“来”,可译为“来过完我的岁月”。第4题测试的是阅读理解语段的最大写作特点———对比,以时间段和句内包含的时间因素为着眼点,找出三组对比分别为“蒋氏以捕蛇独存”与“乡邻非死则徙”、“乡邻之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鸡狗不宁”与“蒋氏弛然而卧”,而后半题的答案:“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理所当然是该语段的中心句。

  文言句子的解释要在掌握重要实词的基础上,学会调整词序和适当地增删相关句子成分,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对文言诗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时,要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去,理清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把握语段的结构和行文的特点,并且还要关照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琢磨句子的言外之意。

  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

  2003年中考开始出现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今年仍将保持相对的稳定。课外文言语段一般选择篇幅较为短小的、有一定的情节、蕴含某些道理的篇章,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文言知识、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知识的能力。以2003年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为例:

  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徐()(2)乃四顾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第1题中“徐”、“顾”等词,在现代仍频频被用,如“徐徐上升”、“瞻前顾后”等,“徐”且与“疾”相对,理解为“慢”是题中之义,“顾”是“看”的意思。第2题⑴中只要懂得“尽”意为“完全学会”,句意“于是认为已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方法”就不难表达。⑵解的“椎”名词用作动词,注释已有说明,“径”即“直”,故句子应解释为“径直向前驶去”。第3题答案可有多个角度,从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等方面理解均可。

  上述课外语段中考查的加点实词“徐”、“顾”对学生来讲并不生疏,例如,“顾”曾在《狼》一文中出现,“顾野有麦场”的“顾”即作“看见”解;而句子解释“椎鼓径进……”中的“椎”正是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因此课外文言语段阅读理解和课内文言诗文的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6-1 07:12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考前梳理



中考在即,同学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作一番考前梳理,做到心中有谱,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文言文重在分门别类

  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为默写、解释字词、解释句子、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外
文言文基本内容理解等方面。默写分为共有篇目默写和H版、S版分叉篇目默写。共有篇目的默写应该是有章可循,即H版、S版两套教材中均需背诵的篇目,具体说来,是五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少年中国说》、《小石潭记》、《曹刿论战》、《桃花源记》)和八首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元日》、《渔歌子》、《论诗》、《山居秋暝》、《武陵春》、《清平乐·村居〉)。分叉默写的篇目较多,H版为10篇文章27首诗词,S版为8篇文章27首诗词,这里须指出的是,文言文的默写要学会抓重点,一般说来,那些生命力较强且沿用至今的,以及能揭示全文中心题旨的句子,往往是默写的重点,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

  解释字词、解释句子,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按照命题要求,不涉及诗词,只从文言散文中选取材料,而文言散文又必须是H版、S版的共同篇目。据此,我们的复习范围应该在14篇共同学过的文章内,具体说来,是《爱莲说》、《陋室铭》、《河中石兽》、《扁鹊见蔡桓公》、《少年中国说》、《小石潭记》、《刻舟记》、《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桃花源记》、《曹刿论战》、《愚公移山》、《出师表》、《登泰山记》等14篇文章。解释词语,主要是实词,以语境中所反映的意思为主,如2003年试题中“躬耕于南阳”中的“躬”,不能解释为“弯腰”、“鞠躬”,联系句子这一语言环境,应该解释为“亲自”。文言文阅读理解一般有下列内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概括文章的中心、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解释句子的意思、感受文章所要表明的道理等。需要指出的是,解释句子的意思不是考查翻译能力,只要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不必字字落实。一般说来,对理解文章有指导作用、有警示意义、能引起人们思考、给人以启迪、长期流传的句子是考查的重点,如2003年中考试题,要求考生解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便是一例。

  课外文言短文基本内容理解所考查的内容与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基本相仿。课外文言文所选的材料不会很难,估计要比课内文言文还要浅显,与初三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较为接近。所选的材料大多与课内读到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所涉及到的某些句子意思的解释,其中的重要词语必定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如果有冷僻的字词,会有相关的注释,以帮助考生理解语句。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考查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代文重在感悟体验

  “整体感悟”贯串于阅读全过程。它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感知、领悟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或见解。二是对体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感情或见解的有关语句的感悟。三是辨析有关语句内在联系后所产生的感受。

  整体感悟是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首先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的感情、所表达的见解是通过哪些关键语句体现出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有关语句,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如2003年中考试题《成全一棵树》一文中,多次出现孩子“一拐一拐”的有关语句,既强调这是个残疾的孩子,又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其次要认真阅读选文的标题,认真理解标题的含义,通过标题去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成全一棵树》一文中的标题,就是以物喻人,实际上是写母亲成全了一个残疾的孩子。此外,还应认真阅读题干,了解试题所考查的要求,明确每道试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有针对性地答题。

  除了整体感悟外,还必须重视个体的体验,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知,而应该是主动地唤起自己(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活动。应该说,重视个体的体验是方兴未艾的考试重点,这着眼于考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考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说来,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文章中感人的事件或人物形象,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用150字的篇幅,表达出自己情感体验、内心感受。

  作文重在读题审题

  近几年来,上海中考作文皆是全命题作文,如2001年《有家真好》、2002年《为自己竖起大姆指》、2003年《我想唱首歌》,据此,今年中考全命题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近年来的作文命题,对文体均不作限定,只要求考生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有人称之为淡化文体。然而,淡化文体并非不要文体,而是为了让考生有更大的写作空间,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所命的作文题应先确保可以写记叙文,因为初中学生长期来所进行的写作训练是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近三年来的中考作文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即都可以写成记叙文。从考生角度来看,如果这一作文题三种文体均可以写的话,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任选一种文体行笔成文,阅卷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就中考而言,考生还是以写记叙文为宜,这一文体的写作容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考生拿到作文题后,重要的是积极思考、认真读题,读题的过程就是理解文题的过程,读题必须读深、读透,切忌匆匆一瞥便盲目下笔。如2003年中考作文题《我想唱首歌》,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明白“我”是叙述的主体,文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想”是一种心理活动,不能写成“正在唱”或“唱过了”;“唱”是颂扬、赞美,要明白“为谁而唱”、“为何而唱”;“首”是量词,表明所唱的内容必须集中;“歌”是唱的内容、对象,即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有人认为,全命题作文题意明确,可不必读题,这是一种不妥的见识。

  为了让考生做读题训练,不妨列举下列三道全命题作文让同学们认真思考:

  1、这也是财富
    2、献上一曲动人的歌
    3、最完美的答卷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6-1 07:13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这一方法是由山西卫东升老师实验并总结的。

“整体三段式”的复习方法,是根据学生感知知识的具体过程,形成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这样一个线性系统。定向,即揭示复习目标或重点;自读,即学生按照提示的目标或重点独立阅读(这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研讨,即师生围绕复习目标或复习重点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讨论(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将显示出特殊作用);归纳,即概括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即触类旁通,学生运用规律性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反馈,即总结运用“环节的得失”,作为进一步重点复习活动“定向”环节的参照。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1.定向——自读,建立单册知识结构框架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着眼于教材结构的整体性,快速通读整册教材,认真概括归类,从宏观上建立起鸟瞰式的全册知识的框架,对应掌握的知识了然于胸。同时由于把握了知识要点,也就获得了学习主动权,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大大增加。譬如复习初中五册语文,通过快速整体阅读,迅速建立起这样的知识框架:

(1)诗歌常识。包括诗歌的特点和读诗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诗歌的一般表达手法(第一单元)。

(2)议论文常识。包括要素、论证方式、结构特点及常用的论证方式(第二五单元)。

(3)说明文常识。包括各种说明方法,以及五种表达方法的区别和应用(第三单元)。

(4)记叙文常识。包括四要素和六要素提法的区别,以及散文、报告文学、传记等文学体载的特点(第四单元)。

(5)小说常识。包括要素、特点、要求、分类以及刻画人物的各种表现手法(第七单元)。

(6)古汉语常识。包括常见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以及说、记的体裁特点(第六、八单元)。

(7)句式变换的规律及方法。

(8)句群知识。包括:特点、人类及应用。

这就不仅了解了初中五册语文的知识要点,而且通过回顾联想,又相应理顺了其它几册的相关知识,获得了复习的主动权。第二步是理解性的细读每个单元的具体课文,充实知识框架的具体内容。

如框架之一应补充:(一)诗歌的具体表达手法和作用:a、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使诗歌情景交融;b、对比法。使诗中形象更加明显;C、反复法。使诗的意义得到强调;d、象征法。使诗歌储蓄、曲折、回味无穷;e、用典寓意。使诗歌寓言深刻;f、直抒胸臆。使诗歌感情真挚;g、形象描绘。可增强诗中形象的生动性。(二)诗的感情形象:①激越豪壮。(《沁园春·雪》、《海燕》)②深情赞扬。(《有的人》、《你,浪花里的一滴水》);③慷慨悲壮。(《革命烈士诗三首》)。

框架之二则应补充:(一)三要素的要求、关系及应注意的问题。(二)具体的论证方法。就论据的形式而言,有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就论证的逻辑性来说,有对比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三)议论文三段式结构方式的特点和意义。

这样,框架里的知识内容就更加充实、具体,而且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内涵上的交叉、补充及其界限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形成具体的技能和能力。

2.研讨——归纳,理顺全部教材的知识体系

要重视对各册的知识框架深入研讨,进一步提炼概括,分类归纳,进行有系统的、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使之成为科学的、内容上有着必然联系的系列结合,形成规模性的知识和方法体系。一般按照组成教材的两条线索来研讨归纳。

基础知识序。内容包括教材涉及到的全部语法、修辞、逻辑及古汉语知识。要求在系统组合上既要体现它的纵向逻辑关系,又要能看出它的横向外延。

基本常识序。内容包括各种文体及应用文的常识。具体方法是:先排出记叙、议论、说明三种文体的知识纵线,并在其结构点上标出教材涉及到的外延文选。再以文学体载的知识纵线把文选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消息等类。第三步是排出应用文的知识的纵行结构示意图,然后分类研讨,找出同类文章的共同之处,归纳出一般规律。

这样,两条线索分明,教材的知识链便展示出来。既可验证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又使他们在更深层次上明确了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的交叉、渗透、互为表内的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3.应用——反馈,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知识迁移

它是寓知识于趣味的科学训练,通过这一活动既要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又要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发散,使其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语文技能。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1)利用点滴时间进行“见一想几”活动,进行单项定向小组合训练。如见到某一作家的一篇作品,就想到他的其它作品;见到某一时代的一位作家,就想到与其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从中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2)自疑命题,进行自测或互测。由简单作答到自疑命题,转换了一个角度却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定向命题,测试综合语文能力。事先划定命题范围,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定向命题测试,此法不宜多用,一般是在整册或阶段复习完成的情况下使用。

(4)知识竞赛,培养语文应变能力。“整体性三段式”复习法的特点是始终注意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建立了充分的反馈通道,突出了发展的观点,促使学生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式的、单纯的“采花撷蕊”为自觉栽培自己的“知识树”,有利于学生由知识型向智力型发展。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6-1 07:14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复习以及有针对性地准备是考生们的关注热点。写一些心得和备忘,供考生们参考,祝大家考出优异的成绩,特别是语文。
  一、心理调节是必要的,要有比较合理的心理暗示。语文是一门很特别的学科,既有规范的识记内容,又有相当灵活的理解分析,更有体现综合能力的作文。在考前如果对识记部分已经比较有把握,就可以大胆地心理暗示自己:语文是考验点滴功夫的,不要指望临时突击。在复习上,做到有数即可,做到头脑清晰是最为关键的。敢于放弃漫无目的的零散复习甚至敢于对自己说,随时可以战斗了。

  二、审题比做题更重要。很多学生考试出来都说自己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答得挺顺利的,谁知分数下来却是误差巨大,对于考后估分来说,影响不必多言了。所以沉心静气地仔细审题,搞清楚每一道题考的究竟是哪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就会很有针对性地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解答。例如“请简要概括文段的大意,连标点不超过40个格子(2分)”。这道题的提问很简洁,恰恰是考生觉得最不要研究的,而事实上,这类型的题失分率却很高。仔细推敲一下,拿到题后,第一件事就是应该在试卷答题处找到第40个格子,在里面打一个句号,提醒自己。第二件事就是整理文段的大意,记叙文抓六要素,议论文,说明文抓段落中心句,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规范而条理清晰的解答才能保证得分率。

  三、古诗文当中的名句要理解意思,不要认为会默写就可以了,在有要求填空当中,杜绝默写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四、课外古文翻译是一个难点,确实看不太懂某个字的意思时,多结合语境去“猜”,不要小看“猜”这个技巧,它比起一些学生放弃填写更体现出一种考试经验和情商。翻译时尽量采用组词法,慎用换词法。例如“卸”这个字出现在语段中,翻译成“卸下”要比翻译成“搬”、“脱”等意思效果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五、阅读题中说明文是阅读障碍最大的,但恰恰这种文体的结构最理性,之所以产生难度大的错觉是因为许多考生总是在大量的专业术语面前纠缠不清,总觉得不搞明白就做不出题。而事实上,专业术语是属于专业领域的,考试考的是语文能力,是对文字的理解,对结构的整体把握。考生完全可以把什么“分子”、“血红蛋白”、“流线型”等词汇看成1234或者ABCD,根本就不必花工夫去研究,造成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六、记叙文是个人情感色彩比较浓重的文体,阅读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作者本身的情感点,不要过多地受命题者的题目影响,简言之,就是做记叙文阅读要在先不看题目的情况下整体阅读一遍全文,心里问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了基本概念后再看题答题。

  七、作文是关键。A、无论是命题还是话题,都不会无话可说,不要紧张自己会不会偏题走题,顺着确定的中心点走,阅卷老师更看重你的创造力和由点到面的叙述能力。B、拿到试卷千万不要迫不及待地去看作文题,无论好写还是难写,都会对冷静解答前面的题目起到负面影响,一定要到最后专门的作文时间里全心投入写作。C、一定要有分段意识,大量的学生喜欢三段打天下,多分段的好处当然不是故意让大家增加空格,而是分段意识强的学生,他们的作文会传递给他人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信息。D、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者其它文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什么要像什么,很多学生在文体上的杂糅失分实在可惜。E、万一写不完怎么办,如果考场上老师说还有五分钟收卷,对你来说,在确定肯定写不完的情况下,请当机立断,把正在进行的细节描写放弃,转成记叙情节,或者取消举例证明,重新回到论点的解析上。记住,两个考生同样只写了437个字,一个结尾是“我端起手中的……”和“一切都显得美好无比。”显然后者可以解释为短小精悍,而前者只会狼狈地“告诉”阅卷老师:“对不起,我没写完”。F、选材上,稳字当头,创新为辅,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拿手的,熟悉的事物就是别人熟悉的,了解的。考试作文还是扣住情感做文章比较好,不要卖弄网络词汇,动漫术语,这样只会让老师形成阅读障碍。



作者: 今夕何夕    时间: 2008-6-1 07:14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优秀生谈学习经验:高分来自良好习惯

采访中我开玩笑说:“我从小最恨那些不用挑灯夜战,不用废寝忘食,最后却总考  
天文数字的同学。”卞宸笑着说:“我们班这种人多的是呀!”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班里的普通一员,身边很多同学都出类拔萃,中考成绩也跟他不相上下。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习惯成自然时,学习还会难吗?他们玩得“疯”,学得也投入。像今年同时参加中、高考的胡一同学也在他们班。卞宸说,自己不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也不太买辅导书,主要把精力放在上课听讲和课下研究经典例题上。他认为老师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充分了,他只要把老师的思考方法学到手,再结合老师留的作业反复琢磨、总结,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他还会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每完成一项计划,他都会非常开心。
  贵在自知重在自制

  别看年纪小,卞宸却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所在的班级,很多同学都数学特别突出,频频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卞宸在这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他很清楚,他的优势是各门课都均衡发展,总体成绩领先。所以他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每门课都一丝不苟。毕竟还是孩子,中考进入冲刺复习阶段时,看到保送的同学提前享受假期的轻松,自己却不得不埋头复习,心里也痒痒过,也不平衡过。但是他的自制力又发生作用了,他告诉自己,放弃保送机会冲击自己心仪的目标,是自己选择的路,别的同学只是走另外一条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自己通过中考之路也一定能跟他们殊途同归。

  因为“平静”所以成功

  在谈到卞宸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时,我惊讶于这个年纪小小的男孩难得的平静。

  平静面对“辅导班热潮”

  现在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可谓如火如荼。形形色色的辅导书,课外习题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很多学生迷失在辅导班和课外书的狂轰滥炸中。卞宸班级的很多同学周末都辗转于各种名师讲堂之间。面对其他同学的忙碌,卞宸平静地选择放弃,他从来不上任何课外辅导班,不买课外辅导书。当问及是否担心会落在别人后面时,他说:“不会的,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上,仔细消化老师传授的方法,回家后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复研究经典题型,举一反三就足够了。”

  平静面对初三和考试

  上了初三,周围的人可能会以一种不同以往的眼光来看待你,就像特殊保护动物一样,人为地划出许多框框,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同学的压力。卞宸说:“不要总是强调自己是初三,应该怎样怎样。平时是怎么学习的就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刻意给自己加压。很多初三生为延长学习时间挑灯夜战,卞宸却几乎在每晚10之前就上床睡觉了。周末主要是充分的休息放松,同时安排一定的学习计划,对一周来学习的内容查漏补缺。谈到令很多同学色变的考试,卞宸认为考试很大程度上是考一种心态。考前两个星期个人水平基本都大局已定,这时候调整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考前几天,在每天相应的几个小时,他会给自己安排特定的复习内容,目的使考试时思维的兴奋状态及时出现。很多同学考试时会因为紧张影响发挥,卞宸说,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正常发挥。一门课考完之后就彻底地抛开,全力以赴下面的考试。谈到是否因为父母、老师的期望而紧张时,卞宸坦陈:“考试之前和考试时都没有紧张,倒是考完之后有些忐忑不安。

  平静面对挫折

  每个人都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卞宸也不例外。初三的一次很重要的数学竞赛,班里有20多人得奖,而他却没能进决赛。他不仅失去了初三各种评优、得奖的一个重要砝码,最重要的是对于平时总是名列班级前茅的他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起初他也感到惊讶,但是理智地分析之后,他又平静下来。他觉得这不是偶然现象,竞赛是实力的体现。别人周末参加提高班,早已对竞赛题有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而自己并不熟悉竞赛出题的思路。所谓有付出才有收获,在数学竞赛方面别人付出了,收获是必然的,而自己没有付出,失去也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各门课程同时推进,争取在总分上取胜。

  父母:给自由但不放任

  如果你是一位即将参加中考学生的家长,会心安理得地看着你的孩子在考试前几天还守在电视机前看球赛而不加任何干涉吗?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卞宸的父母给他的不同寻常的自由和信任。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放任自流”!跟大部分家长不同,卞宸的父母从小就给他很宽松的成长环境。别的孩子课余时间都被钢琴、小提琴、书法等霸占了。卞宸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家长也不强迫他去学,不像别的家长那样过分束缚他,很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卞宸说,当他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不会太过奖励,失败时也不会批评训斥,而是帮他一起找原因。正是这种看似“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却培养了卞宸超强的自制力和独立性。中考之前,有一所不错的高中有意免试录取卞宸,父母觉得机会不错,希望卞宸接受。可是卞宸却坚决的拒绝了,他说:“我的目标是复旦附中,就算所有的同学都被保送了,我也要坚持自己考自己理想的学校。”虽然父母很担忧,最终还是尊重了卞宸自己的决定。

  老师:拒绝循规蹈矩

  卞宸对他的老师们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采访中,说到老师卞宸更是滔滔不绝。卞宸说:“我们老师对我们实行的是人性化教育,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物理老师总能用幽默诙谐的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理解记忆的深刻。每次批改作业都认真的一丝不苟,对于每一道出错的题,老师都把分析的原因写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的一道物理题跟参考答案不同,老师并没有武断的判我错,而是写道:你的答案可能也对,但是就目前课本所涉及的范围,还是应该按照参考答案来解答。这样就有意识地保护了创新的萌芽,而不是武断地扼杀;数学老师注重我们答题的规范性,考试前给我们整理了一套60几张的错题集,使我们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最后还给我们发了一份“最后的嘱咐”,考虑得细致周到,把每一个可能出错的小细节都嘱咐到了。

  班主任说卞宸

  宋老师是初二开始接手卞宸这个班的。这个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对数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有的时候在别的课上也做数学题,也确实有很多同学因为数学竞赛获奖而免试进入重点高中。卞宸有自己的特点。他虽然在数学方面没有某些同学突出,但他注重全面发展,总分总是班级前几名。

  卞宸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懂事,自觉性强,坚韧不拔。别的同学数学竞赛取得那么突出的成绩,对于他来说确实有一定压力,有的同学半个小时就解出的难题,他可能要花3个小时,但是他从不服输,从不气馁。他是班级的副班长,还是"财政部长",他对班级工作很热心,事情交给卞宸他总能处理得有条不紊。他很善于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有的同学遇到问题老师都说不通,他却有办法让其心悦诚服。宋老师深有感慨地说:"像胡一那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必经之路。"

  同学说卞宸

  卞宸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几乎对每种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他都能如数家珍得讲出来。他尤其喜欢足球,我们都是铁杆球迷,现在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看欧洲杯了。班长墨同学说:"卞宸平时做事很踏实,他的课堂笔记总是记得清晰而详细。"其他同学说:"我们向卞宸请教问题时,他总是非常耐心,直到我们明白为止。学校的足球比赛,卞宸虽然不是队员,但他会为班级球队出谋划策,我们也都乐意接受,因为他说得蛮有道理的。"




作者: 路漫漫    时间: 2008-6-2 16:51
标题: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做一个有心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