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1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
                                参考评价语: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www.cn910.net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www.cn910.net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忆江南》教学片段评析

      作者:李霞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断一](调起来)
            师: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生: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师: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评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片断二](沉下去)
            师:江南之春,独具魅力,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词:《忆江南》……(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诵起来,有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江南之春,究竟美在何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词,细细地去寻找、感受江南的春天。生自找合作伙伴研读《忆江南》,读后交流)
            生:江南之春,美在“江花”。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胜过了燃烧的火焰。
            生:“江水”也很美: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理解“江花”,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性。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俩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
            师:现在,你们明白“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沉下去”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沉下去”,突现学生主体。用“沉下去”来形容上述教例,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学习。上述教例中,教师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去寻找和感受春天的美就体现了这一点。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当教学中学生理解出现异义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其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解决问题。在这一堂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研读、讨论来理解“江花”的正确意思,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片断三](放出去)
            师:江南之春仅仅美在“江花”和“江水”吗?你还从哪一个字中看出江南春天的美丽?
            (生很快找到了“好”字)
            师:“江南好”,“好”在哪儿?透过这个“好”字,你还看到了哪些江南春天的美景?
            (出示课件: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你也能学着作者用自己的诗句来赞美江南的春天吗?(多媒体屏幕上江南春天的画面不断变化)
            (生重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填到横线上)
            [评析]抓住一个“好”字,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随着变幻的画面,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朵万朵压枝低”“草色遥看近却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美妙的诗句,并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这一“放”,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江南春天的感知,而且,不仅仅是就诗学诗,还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得以提取与巩固,使知识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片断四](收回来)
            师:想起如此美丽的江南,作者怎“能不忆江南”?这个“忆”是什么意思?
            生:是怀念、想念的意思。
            师:这“忆”与题目中的“忆”是同样的意思吗?
            生:题目中的“忆”是“回忆”,而这里的“忆”表达的感情更深了。
            [评析]“放”的目的是“收”,感受江南春天的美丽是为了体会作者对江南春天的思念与赞美之情。在上述教例中,教师抓住一个“忆”字,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晴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支玉恒《桂林山水》 课堂实录

师:我给写两个字,谁敢讲?别管我写什么。那位同学先举手,你起来,看我写什么。(教师板书“桂林”)请讲。

生:桂林,在中国。

师:(对另一举手的学生)你起来。

生:桂林是我国的一个城市。

师:对,在哪里?

生:..

师:(对另一生)在哪里?

生:在广东的那边。

师:往西说。广东往西到哪里了?

生:在广西。

师: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国家整个方位来看,在我们国家的西南。知道了吗?谁再来给讲讲这两个字?(教师板书“山水”)你说。

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师:有山有水才叫山水吗?没山没水能叫山水不能?

生:..

师:我画了一幅画,上面就一片平地,有小树林有两间小草房,那叫不叫山水?

生:不叫。

师:你们答对了吗?

生:答对了。

师:错了。当然光看山是山,光看水是水。但是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指风景、风光。“桂林山水”描写的是桂林的什么?

生:风光。

师:对,山水画是什么画?

生:风景画。

师:有些诗人专爱写山水诗,那么他写诗的内容是什么?

生:风景。

师:描述风景描述风光。所以我刚才说有一幅画,画了一片平地,上面有小树林两间茅草房,也许还有两个在下棋。这也叫什么画?

生:风景画。

师:也叫山水画,别看它没山没水。当然这篇课文主要还是介如桂林的什么和什么?

生:山和水

师:因为桂林所以作为名胜,它主要是山和水。知道了吧?读过课文吗?

生:读了。

师:现在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最少每人能背会一段,背你最喜欢的一段。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一段,或背你背会的一段。

生:(读第一段,语气不太好)

师:我要求你朗诵。朗诵和背书的区别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朗诵要求有声有色,什么叫色?“有声”当然是指要有一种很好的声音,“有色”呢?你说。

生:有感情。

师:对了,有感情。有声有色,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这个大海不够壮阔,(师有感情地示范此句)这才算怎样?

生(齐):大。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静的西湖..”

师: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教师示范读此句)一个要高昂,一个要柔美。重新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静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你看见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不舒服?

生:舒服。

师:(教师示范此句)你再读。

生:(读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好像你一点也不激动啊!水清得连江底的沙石都可以看见,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么表现自己内心的惊喜呢?(教师示范此句,此生学读)对,你要激动是奔放的状态;你要静就是比较柔比较慢。徐缓的柔和的;你要读惊奇的,就要比较快了,读。

生:(读文)“漓江的水..岸在后移。”(其间教师又范读指导两个短句)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我给打拍子,人家唱歌打拍子,我们读书也打拍子。知道我手势的含意吗?其实你一看就懂。

生:知道。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教师手势指导)

师:谁来再朗读这一段?你来,到前面,能背下来吗?

生:背不下来。

师:拿上书,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岸在后移。”(教师时有伴读和指导)

师:因为你没背下来,所以表情就不好表达,还得惦记着下面是什么,谁行?最后一位女同学。

生:(重读此段,此生感情表达较好)

师:好,大家再来一次。注意啊,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此段)

师:好,就像这样把这一段有声有色地再练习读一次,各读各的。(学生各自读文)谁觉得自己有进步?举手的都站起来。还有没有?你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肯定自己,好了,大家再读一遍。(学生齐读此段,教师在关键处提示:欣慰、惊喜、赞叹)好,请坐。你们觉得这段课文写得好吗?

生:好。

师:我觉得不好,我觉得有多余的句子。这段是不是主要在写漓江,在写桂林的水,对不对?

生:对。

师:那写桂林的水就写桂林的水得了,还拉拉扯扯写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海”,写“水平如静的西湖”干什么?写就直接写吧,写大海写西湖干什么?我觉得有点多余。你说呢?

生:大海是非常浩瀚的,在这里写大海已经是很好的了,西湖也是美丽的,他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它们都要好。

师:你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大海、比西湖要好?是这样吗?杭州的西湖如果不好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说。

生:在这儿说漓江与大海一样,比大海..

师:比大海还大?

生:用大海来比喻桂林山水。

师:不是比喻,你说。

生:是漓江的水特别美,比大海还美。

师:不一定是美,美和美是不一样的。

生:就是写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水非常秀丽。

师:好像还不是。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那么漓江..你说。

生: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

师:对了,漓江和它们都不一样。一个事物和别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什么?

生:特点。

师:看出来没有?

生:看出来了。

师:谁看出来了,你说。

生: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师:你用漓江“又又又”说一句话。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啊?

生:对。

师:对了,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什么?

生:特点。

师: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生答清,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生答绿)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

生:翡翠。

师:那是用翡翠的颜色来说漓江的水色,还有直接说它的颜色的句子。“舟行什么?”

生:碧波上。

师:对,哪个字是说绿的?

生:碧。

师:碧就是绿(教师在“静”、“清”后写“碧”)我在这里写“碧”行吗?

生:行。

师:好了,这一段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了。

师:谁还想读或者背诵哪一段?

生:我背的是最后一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师:多美呀!(教师有感情地重读此句,再重来。

(此生接读此段,期间教师指点、示范)

师:不错,大家一起来背。开始。(学生齐背诵此段,教师随机指导)再找个同学背一遍,你来。(此生重背此段,感情表达很好)多好啊!谁还来?你来。(另一生重背此段)

师:越来越好,我真想再听你们背这一段。还想背吗?(生答想)好,大家一齐再背这段,开始。(学生齐背此段)

师:刚才读第二段的时候,说那是写漓江,桂林的水是吧!第三段大家读过一次了,那是写桂林的什么?

生:山。

师:对,那这第四段写什么?你说。

生:是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把山和水怎样?合在一块写。但我对作者的写法没有理解。合在一块写就合在一块写吧,比如一开始完全可以这样写:“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多好啊,还罗里罗嗦“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加四个“这样”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说。

生:这样的山很美,这样的水很静。

师:不要四个“这样”就不美了?

生:不要这几个“这样”就好像不是这样..(笑声)

师:还没讲清楚,你说了一句绕口令。(笑声)

生:“这样”是说桂林的山水很有特点。

师:特点前面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为什么非得用四个“这样”来强调?你想起什么来了?

生: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和别的山水特别不一样,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

师:你心里明白但没说清楚。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能怎么样啊?

生:美。

师:对了。桂林的山你把它搬到戈壁滩上还美吗?

生:不美。

师:是啊,让戈壁的太阳一晒,大风一吹,过不了多久就成了秃山,再过多少年,风化了!桂林的水,漓江,你把它放到黄土高原上美吗?

生:不美。

师:又变成另一条黄河了。当然黄河有黄河的美,但还具有漓江“这样”静、清、绿的美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这样”的山配上“这样”的水才是桂林。对不对呀?

生:对。

师:这就告诉了我们,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

生:不能。

师: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

生:离不开。

师:它们山和水互相怎样呢?好像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儿相依为命是吗?

生:是。

师:这叫什么,山水..

生:相依。(教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对了,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这是整体的关系,所以你不要单说桂林的山最美,也不要单说桂林的水最美。是桂林的山加上桂林的水,山水相依才最美。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么课文的最后一句大家再朗读一遍。“真是..”

生:(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三个字。

生:画中游。

师:对,(教师板书“画中游”)山水相依感觉像是在画中游。画中游,那么你在画中游览,你也变成这幅画中的什么啦?

生:人物。

师:画中人了。你们提前背了第四段,我们顺便就学了第四段。还有哪一段没有仔细读,仔细学呢?

生:第三段。

师:后边的那位同学,你举手要说什么?

生:我读第三段。

师:很好,大家注意,第三段是全课中比较难读的一段,大家注意听他读,也注意听我读,听我说,好吗?你开始吧!

生:(背诵)我攀登过..

师:要有声有色。再来。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师:泰山峰峦雄伟,你读得雄伟吗?想想刚才读大海波澜壮阔那句话是什么气势。再重来。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教师插范读)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教师插话:好多了!)游览过红叶似火的..

师:“红叶似火”什么景象,到处一片红叶,层林尽染,多么壮美,(范读:红叶似火的香山)好,学着我读。

生: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这样读,这山还奇吗?(范读:桂林的山真奇啊!)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范读: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好,你再读。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师:他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一座又像一头巨象,心中更加惊奇;可是,一不小心又一座山,像骆驼。他心中越来越怎样?

生:越来越惊奇。

师:对呀!怎样表现这越来越惊奇?(教师打了三个手势,一个比一个高扬)懂了吗?跟着我的手势读。

生:(读文,教师打了手势)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山奇的总结,听我怎么读(范读)你来。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插话:很好!)桂林的山真秀啊..

师:“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丽。

师:秀丽,那就赞美它,(范读:桂林的山真秀啊)那个“秀”后面的“啊”,读“哇”的音。大家看这里,这个“啊”作为语尾助词时它的读音有变。怎么变呢?跟前一个字的发音有关系。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啊”前面是“奇”字,“奇”字最后一个韵母是“i”,就把i 和ɑ,快读在一起,读成“呀”的音;桂林的山真奇呀;“真秀啊”,“秀”字尾韵是“u”,就读“uɑ”,真秀哇;“真险啊”,“险”的尾韵是“n”,就读“nɑ”,真险哪。第二段的“真静”“真清”不变,还读“ɑ”,因为不能把“gɑ”拼成“嘎”来读,不符合语言习惯,所以还读“ɑ”,但“真绿啊”,“绿”的尾韵是“ü”,也要变读为“呀”的音。这是一点小小的规律,一般可以这样来变,有些例外,不说了。能记住就记住,记不住也没关系。(教师讲这段话时,顺手板书了一些拼音,从略)我打断你好半天,有意见了吧?(生笑一笑)好吧,你接着读。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师:这个“危峰”的“危”是什么意思?

生:危险。

师:是危险吗?“危楼高百尺”,你们学过的,危楼是危险的楼吗?

生:高楼。

师:对,危在这里当高讲。“兀立”,直直地立着。好读吧。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栽倒下来,你不害怕吗?

生:怕。

师:我听你读得一点也不怕!(笑声,教师范读)你再读(生读)你读这一次,我打断你这么多次,这么长时间,对不起!

生:没关系!(众笑)

师:为什么没关系。

生:您教了我很多知识。(众笑)

师:谢谢你。大家再来一起读、背,能背的就背。

(学生各读、背)

师:各自自己再练一次。(学生各自读练)

师:这一段中有个“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奇形怪状的石头..

师:奇形怪状的石头突出、裸露,一块叠着一块。好,下面我要问一句:谁有自信地读?自己站起来(学生纷纷站起),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好,请坐。刚才在研究桂林的水时,你们说他所以写大海写西湖,是告诉我们漓江有漓江的特点,这写桂林的山,又写泰山又写香山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还是告诉我们桂林的山和别处的山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桂林的山很有特点。那么谁告诉我这该怎么写?(指板书“静、清、碧”的下面)

生:秀。

师:上来就是“秀”吗?

生:奇。

师:奇(教师板书“奇”)还有什么?(生答秀,板书“秀”)还有一个?(生答险,板书“险”)是这三个字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么现在合起来说,漓江的水有几个特点?

生:三个。

师:三个什么?

生:又静又清又碧。

师:桂林这一带的山三个特点,是什么?

生:又奇又秀又险。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第一段还没有怎么读,现在开始。

生:(齐读)“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作者是看着地图介绍漓江好,所以他才去,是这样吗?他是怎么去的,你说。

生:他是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才去的。

师:什么叫“甲天下”?

生:天下第一。

师:在天下数第一。甲、乙、丙、丁它排第一,对不对?

生:对。

师:名气大不大?

生:大。

师:也就是他听说这儿名气大,他才去的。谁能找一个词,叫什么而来?或者叫什么名气?听说这儿有名气,他就去了。你说。

生:闻名而来。

师:可以,最好再换个词。你说。

生:闻言。

师:不是,我告诉你们一个词,(板书“慕名”)慕名而来,去干什么?荡漾在漓江上来干什么呀?

生: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观赏。(板书“观赏”)什么叫观赏?“观”就是?

生:看。

师:“赏”是什么意思?

生:欣赏。

师:写“观看”就行了,还写“观赏”干嘛?你说。

生:观赏就代表观看与欣赏。

师:对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用欣赏这个词啊?

生:给人欣赏的舒服的东西。

师:什么样的东西使你感到舒服?

生:美的。

师:对,看这么美的,甲天下的,当然要欣赏。怎么去呢?是步行吗?

生:乘船。

师:(板书“荡舟”)我说荡舟行不行?

生:行。

师:荡什么舟?是大船吗?

生:小舟。

师:换一个字。

生:木舟。

师:再换一个。(板书“轻”)“轻舟”行不行啊?

生:行。

师:(指板书)读一下这一行,(生读“慕名观赏荡轻舟”)你们看这意思,这是要干什么呀?

生:写诗。

师:下面这一行(指静、清、碧),中间加两个词就是诗了,是不是啊?看我怎么加。(教师板书“水”)静静的水当然流起来是清流,(板书“流”)到处是绿悠悠的。(板书“悠悠”)把这一行读一下。生:(读板书)静水清流碧悠悠。

师:第三行呢,是奇峰(板书“峰”),一个比一个秀美,互相争着美,那叫什么?(板书“竞”)“竞秀”是什么意思?看你美还是我美!这儿呢,他为什么感觉山险呢?因为拔地而起,(板书“拔地”)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行不行。

生:(读此行板书)奇峰竞秀拔地险。

师:好,把整个板书读一下。

生:(齐读)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师:(指第一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一段。

师:(指第二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段。

师:(指第三句诗,生答三;指第四句,生答四)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现在把书扣起来,我让你们看一张图片,看这个图片使你想起了什么?(教师放桂林山水整体图片①)使你想起了课文中的哪些话?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看书说。看见这图片,你想起书上哪些句子,或哪个词?

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师:非常正确,谁还有?能想起别的句子吗?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翡翠。”

师:瑕是什么呀?

生:干净。

师:不是干净,无瑕才是干净。瑕是玉石上的瑕疵,也就是玉石上的斑点、污点、缺陷等等。无瑕就是没有这些缺点。绿得像无瑕的翡翠,多美呀,一大块没有任何缺陷的碧玉,铺在大地上!还有哪句?你说。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还有吗?

生:“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还有吗?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就会栽倒下来。”

师:谁还有!

生:“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可以,不多说了,再看另一张。(教师换图②)这座山在桂林的市中心,叫伏波山,是不是危峰兀立,这就叫拔地而起,突然平地就起了一座山。你想起什么句子了?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好,请坐,再看看这张(教师换图③)你说。

生:像骆驼。

师:这就是驼峰山,在桂林的一个公园里面。再看这个。(换图④)你说。

生:像大象。

师:像大象,现在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看不太清楚,其实前面是象鼻子,后面是大象的身子,还有小道可以上去。再看这个(换图⑤),这样的山怎么样啊?(生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一座座..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跟咱这儿的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咱们这儿的山都连着。好了,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咱们该下课了吧!趁着大家有兴趣,咱们再读一次板书的诗吧!

生:(齐读板书)

慕名观赏荡轻舟,

静水清流碧悠悠。

奇峰竞秀拔地险,

山水相依画中游。

师:还有兴趣吗?(生答:有)我再给你写一首“桂林山水诗”想看吗?(生答:想)想看我就写出来(教师写诗)大家也来读一次。

生:(齐读)

幕名观赏荡舟行,

静水清清碧玉凝。

奇山含秀危峰险,

人入画中更添情。

师:好了,现在下课吧。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桂林山水》教学案例及评析
作者:丛新珠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曾听过同一个老师执教的两节《桂林山水》,感受颇深。
  案例一:
  在品读“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这一部分时,教师是这么处理的。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静、清、绿。
  师:你能把它的静、清、绿读出来么?
  生:能。(学生齐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师:同学们读的还不错,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生读,可是感情还是不到位。师只好继续往下进行下面的内容。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这个老师出发动机是好的,她极力想让学生能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在情感上和文本产生共鸣,即使是在学生朗读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她也想通过自己的表扬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效果甚微。毕竟,学生对漓江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和课文融为一体。她忽略了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自然升华。所以,造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失败。
  这位老师是一个工作不服输的人,在经过认真的反思之后,她又在别的班级上了这堂课,她是这么处理的。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感觉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
  生2:我知道了这部分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师:说得不错。你能用感叹的语气说说吗?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语气平淡)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读,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朗读这三个感叹句)
  师:大家读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静、清、绿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想象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生:还要把它读具体才能让人感受到。
  师:这样吧,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投入。)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好么?
     生1:我是边想象边读的。
     生2:我注意了语气的变化。
     生3:我是怀着深深的赞美之情读的。
     生……
     师:原来读好书有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练一练,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师:漓江水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带着你刚才的感受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读。
     (这次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听课老师都热烈的鼓起掌来。)
     这次的教学,教师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情境,而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漓江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作者简介:丛新珠,1971年生。小学高级教师。教务处主任。除了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常和教师们一起讲课、评课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曾获区语文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指导教师执教的优质课也多次获得市、区级奖励。
     姓名:    丛新珠
     作者单位:威海竹办中心小学
     职称:    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威海竹办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3563109509  
     电子邮件地址:cx-zhu@163.com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8自然段。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索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生3: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生4:小船是这样通过孔隙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生5:进洞时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还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6:经过孔隙时心里既好奇又紧张。
      4、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5、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探究问题二(让学生读第6自然段)
      1、提出问题: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适当时候展示石钟乳和石笋图片)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内洞一团漆黑,非常宽广。
      生2: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美丽神奇。
      生3: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生4:我觉得有的石笋像一座塔,有的石钟乳像一个蘑菇。
      ……
      探究问题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小组读文讨论
      3、探究结果展示:
      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师:对,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罗嗦。
      探究问题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1、提出问题: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怎样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具体。
      生2:因为这三处景点特别美,所以作者把它写得很具体。
      生3: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具体。
      生4:我认为外洞很美,我要介绍给游客们。游客们,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双龙洞的洞口。瞧,它多宽呀,像个大桥洞,据说,在这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会,也不会觉得拥挤。站在这儿外看,风景更是迷人。你们看,这座山多高啊,山上树林茂盛,整座山气势雄伟。
      ……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内洞、孔隙、外洞三处特别美,因此写得很具体,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双龙洞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主要内容具体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同学们回去根据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
      三、探究学习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才是一篇好文章。
      生2:我懂得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景点,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祖国的美丽景物介绍给大家听。
      生3:我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生4: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游记要按游览顺序写清楚。
      生5:我学会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介绍景点。
      生6:通过自己做实验,更有趣,理解更透彻。
      生7: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感到学得更生动,记得更牢固,兴趣更浓厚。
      ……
      师小结:这节探究学习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做得很仔细,想得很开阔,较好地完成了探究学习任务。希望大家在今后探究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6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指12)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 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6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和反思



      作者:苏君英          教学案例
      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反思:
      通过本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明白了要想写得生动而具体,就得学会使用恰切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同时景物描写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层次清楚。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也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探究发现,积累语言文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7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七月的天山》片断赏析之一

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7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之一
      山西省太原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程惠萍

       
        课前谈话:
        老师昨天跟同学们说,老师是干什么的?大家一起大声说(生:交朋友)
        师生问好,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从遥远的北方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出示汽车模型)大家喜欢吗?收到礼物你们心情会怎样?
        生:我收到礼物一定会送一份见面礼给老师。
        生:我收到一定会很快乐。
        师:这节课,我要用最特殊的方式把这辆小汽车送给最会学习的孩子,是不是每一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中彩那天》。注意写好每个字,(师板书课题)注意“中”字的读音,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教师看大家教师让大家在预习中摘录的生字和词语,谁愿意给大家展示(出示一位同学词语,让这位同学领读词语)
        (随机表扬:真了不起,多音字读准了)
        师: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词语,这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谁说说“拮据”的意思。
        生:经济情况不好,困窘。
        师:他把字典上的意思念出来了,看来还是不懂。我们看看课文中是出现的?
        (出示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生:生活很困难。
        生:困难到靠父亲工作维持六人的生活。
        师:把字典中查来的意思放到课文中理解,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词语。
        师:什么又是“梦寐以求”?
        生:很想要。
        生:做梦的时候都想要。
        师:什么时候都想要,吃饭、走路都想要,修汽车,连做梦都想要,那才叫“梦寐以求”。有些词语要联系生活实践来理解更准确。课文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
        生:第3段到第8段。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3——8段。
        (出示汽车模型)
        师:老师把汽车放在谁的面前,这辆车就是谁的了。这辆车是你的了,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谁能找出课文中中彩时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待一会儿,谁读得最激动,这辆车就属于谁的了。
        (学生自由读句子)
        (指名读句子)
        师:如果你突然得到一辆汽车,你心里高兴的表现、表情会怎么样呢?自己找伙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伙伴吧!(学生走位读句子)
        (再指名读句子)
        师:请你接着往下读一读,你觉得最奇怪的是什么?
        生:我奇怪爸爸中彩了,得到一辆汽车,却不高兴,我觉得很奇怪。
        师板书:不高兴?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再读读课文。
        生:因为爸爸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问题。
        师:同学们边读书边想就解决了问题了,那你又有什么问题?
        板书?)
        生:爸爸面临着的是一个怎么样的道德问题?
        生: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道德难题?
        师:大家再读读课文,第7,第8段,注意默读是边读边想的好办法。
        生读文。
        师:到底遇到一个什么道德难题?
        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淡淡的K字。
        好长的一个句子,怎么读那么长的句子呢?老师告诉大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一生读句子,读得不顺,另一学生帮助,师生一起读句子)
        师: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了中彩的彩票上有淡淡的K字。
        生:中彩的是库伯,不是爸爸。
        师:读书时要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生:我通过“仔细地看”才看出来。
        生:我通过看了一遍又一遍(找出“看了又看”)
        生:我从“终于”这个词上看出来。
        师:同学们,这才叫读书,一定要边读边想,不能光看书上写的什么就是什么了。那么,这时候,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是淡淡的K字?
        生:我想问:这淡淡的K字代表什么意思?
        师:现在大家再把这四句话读一读,也许能帮你们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读句子。
        师:现在你把你读懂的告诉伙伴,把不懂的问题也告诉伙伴,如果还有不懂的就请问大朋友了。
        (生走位学习/教师机动巡回学习。)
        师:刚才的问题解决了没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7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当思想插上技术的翅膀——何黄海老师《中彩那天》教学赏析

    2005年5月13日在富阳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何黄海老师执教的《中彩那天》,赢得了一片掌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老师一直以来在追求的“如何将教师自己解读的文本价值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达到让学生理解接受并升华”的教学思想在本堂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思想与技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何老师的教学正趋向于“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杭派风格。以下是何老师的课堂实录,穿插一些笔者的浅思拙虑:

    课前谈话:买过彩票吗?如果你中了彩,会怎样?揭示课题

    [谁都希望自己中彩,中彩之后当然是令人欣喜若狂的。何老师的这个导语设计很成功,首先是初次见面谈些轻松话题有利于师生心理的认同,为接下去合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谈话能为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主人公心里,理解主人公的道德难题作好铺垫。笔者思考,能不能来个假设:如果有人在你去买彩票时随口说让你给他带一张,既没付钱给你,也没放在心里,后来根本就忘了这事。但偏偏你自己决定的打算给他的那张彩票中了大奖,你会怎么办?这样的设问会不会使开头显得太长了些。]

(发放课文)

师:先读为快,放出声音读一读,明白吗?

生:明白。

(学生自由读,但声音较轻)

师:看来还有许多同学不明白,这位女同学明白了。(将话筒递到该生前,让其响亮的读书声音突出)

师:下面的人都不明白?拿到课文就放声地读。

(学生放声朗读。教师深入到学生去指导帮助,并板书“捎”“拮据”及读音。生读完后,纠正读音)

师:课文都读完了,注意两个字:(指板书)读——

生:(拼读)SHAO

师:再读——

生:SHAO

师:还有一个词语

生:JIE  JU   拮据

师:再读——

生:JIE  JU   拮据

师:好。读得非常不错,读了课文以后,你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个别学生举手)

[指导初读课文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而且初读的目的很明确,读正确每个字,读通顺每句话。但何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出“正确流利”的要求,而是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大声朗读的要求,这样的操作性更强,字音主要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

师:不急,每人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课题的旁边,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明白吗?开始。

(生写,师巡视,1分钟后交流)

生1:我十分敬佩文中的父亲,他是精神上的富有者。

师:你很会读书,而且很有自己的思想,何老师佩服你。

生2:那位父亲真讲信用,十分的诚实。

师:请坐。  谁还想说。

生3:诚实无价,人生最宝贵的宝藏就是诚实,我们应该向那位父亲学习。

师:你不仅会读书,更会写。谁还想说,好,你说。

生4:我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人,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师:你很会读书,你也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好,看来我们第一次读书,收获就很大。(一生举手),你还想说什么?

生5:我想说文中的父亲不贪小便宜,实事求是,这种精神是最宝贵的。

师:你认为一辆崭新的奔驰车是小便宜,是不是啊?(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笑声)(该生点头)

师:是吗?有可能你家真富有。好,很有思想。

[珍视第一次阅读的感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何老师在学生首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珍视学生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感觉非常到位,显性的文本主元价值学生已完全领会,这就为教师后来的多元解读主题拓展创造了条件。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定学,在这里,何老师意在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值得一提的还有两点,一是教师的评语很有针对性,颇具鼓动性,学生一开始就得到了老师由衷地赞赏和鼓励,接下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二是第五个学生的发言是在教师想进入下一环节的情形下补充进去的,教师对这位学生的举手不仅没有视而不见,还恰到好处地幽默了一把,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指出学生的不恰当处让人感觉有如春风拂面,多么小心翼翼地呵护啊!]

师:既然我们读书读出了这么多的思想,我们再来读。来,请这位小姑娘读一读,她很会读书。(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细心体会,动笔写写:

    课文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特别注意?从这些句子或词语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读要有层次,初读的目的是感受,所以要大声朗读,再读的目的是细究,思考,所以要默读,静静地品读。同时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的思考较大的自由度,学生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兴奋点是有别的,关键是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生读:课文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特别注意?从这些句子或词语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请把上面红色的也读一读,行吗?

     生读:默读课文,细心体会,动笔写写

师: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拿起笔,开始。

(生默读思考,师巡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字组学习情境。”在这里,何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由衷地赞赏和鼓励,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不再罗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的指令既清晰又干脆。]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特别注意?好,你说。

生1:引起我的注意的句子是:“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从这句话我知道了有了许多钱财不是真正的富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宝贵的,人们可遇不可求的。

师:说的多好啊,精神上的富裕者是最大的富裕者,是吗?我也有同感。好,谁还想说。

[“我也有同感。”对学生来说这是多么高的褒扬。学生的阅读情趣被激发,说的同学当然就更多了。]

生2: “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从这句话中我懂得了人一定要城实,诚信是第一,诚实是无价的。

师:请坐。

生3:“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我从中知道了这位母亲说的对啊,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莫过于诚实和信用。拥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谢谢!

(出示第一自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读:

(生齐读)

师: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红色的字:全、生活很拮据)预备,读:

(生再齐读,)

师:经过两次读,你对这段话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你说。

生1:这句话说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的工作,他们家人就是父亲维持生计,可是他们中了彩票却不要。

师:不好意思,这里还没有中彩票。请坐。不过,这位男同学讲到了很清楚的一点,你开始说什么?你说。

[此处可以说是一个小瑕疵,完全没有必要去否定学生,学生感悟到的主要就是父亲承担的家庭重任。教师注意到了,并提醒该生在说一遍,你一开始是说什么?可惜指名站起来的马上换了另一位同学。]

生2:我还想说,这户人家里非常穷,非常节省,

师:说的好,非常非常的穷,极度的穷。非常非常的、极度极度的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你说。

生:我从“生活很拮据”。

师:对,生活很拮据,维持生计,但是正是在这样贫穷的状况下,母亲还常常安慰家里人,读:

(齐读):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学生读得到位,因为教师引导得当。语文是富有情感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会以自己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师:对这位母亲,你想说什么?

师:对这样一位母亲,你想说什么?你说。

生1:我觉得这句话虽普通,却包含着哲理

师:你说说什么哲理。

生1: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对呀,

500万一辆汽车哪比得上诚实。

师:请坐。好,请女同学来说。

生2:我从这里我还想说,这位母亲真善良,她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向她学习。

师:说的多好,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负责任的母亲。何老师相信你也能成为这么善良的母亲。

[新课标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何老师的评语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富有创意,课堂语言充满激情。]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特别注意?还想说吗?好,这位女同学。

生3:“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我知道了这位父亲是一位好父亲,为了家人,工作非常卖力。

师随机课件出示: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师:你是一位非常懂得父亲心的好女儿。请坐。

师:我们一齐读这段话: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读:

(生齐读)

师:注意,梦寐以求。最后一句话大家一起读,他,预备,齐: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你们没有读出梦寐以求,你们只不过是在白天想梦,想想而已,没有晚上做梦都想。谁来读一下,连晚上做梦都想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好,这位男同学。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8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指导朗读的语言是那么巧妙,那么具体,学生马上心领神会,何老师的确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男生读              

师:好象漏了一个字,是吧,再读第2次。

男生再读。

师:多好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是父亲一直的心愿。何老师刚才听了这么多引起同学特别注意的句子。我推荐一句引起何老师特别注意的句子,想不想看一下?

[为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研读课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齐:想。

出示: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师:轻轻地读一下,

(生自由读)

师:看起来平常的句子,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信息。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看),我们再来一遍。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谈谈的K字。读:

(生齐读)

师:谁很有眼光,能从看似平静的句子中看出不平静的东西。

师:你的手举得很高,看来你很自信。

生1:我看出那位父亲想拥有那辆汽车,可是他想到诚实是无价的,刚擦了一半就不擦了。

师:你很厉害,他想的东西你都看出来了。请坐。这里有一个细微的动作,什么动作?

生齐:擦。

师:擦。何老师想大家设想一下,父亲在彩票上写的那个K字是用什么写的?

生齐:铅笔。

师:你擦过是用铅笔写的字吗?

生齐:擦过。

师:感觉起来怎么样?

生齐:很容易

师:很轻松,一擦就没了。但父亲擦了却还留下谈谈的痕迹,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   来,我看你很像父亲。

生1:他当时心里很不平静。他想擦掉K字,想有汽车,但他非常诚实,不想这样做,可是为了汽车他还是这样做了。他心里不平静。

[引导学生回顾体验用橡皮擦铅笔字的经历,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出当时父亲的不平静的心理]

师:这位同学很有眼光,眼光犀利。我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想下去。他看出了父亲内心的不平静,其实,何老师感觉,岂止是不平静,简直是惊涛拍岸。谁继续来讲,看出父亲哪些不平静。好,你说。

生2:他刚刚擦的时候,又想到了诚实,他又没有继续擦下去,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师:为什么没有继续擦。擦多么简单啊。

生2:因为他要诚实,这张彩票是给库伯买的,不是他自己的。

师:谢谢,请坐。很多人都有想法,我们呆会儿继续。

师:大家看到过奔驰汽车吗?

生齐:看到过。

(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学生发出嘘声,赞叹声)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何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非常精巧的,面对诱人的奔驰车,让父亲找理由留下来,既然有理由留下,最终父亲却没有留下,可见父亲的为人品格。教师就是要学生体会这一点。]

(生读出声音)

师:默读,快速默读,快速寻找。找到一个继续找第二个,找到第二个继续找第三个,有很多很多的理由。

(生默读找理由)

师:如果你作为父亲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用上这句话:出示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    能说吗?谁来说理由。你的手又举的这么高。

生1:因为我们家里非常穷,而库伯家非常富有,所以,也许我可以将这辆车留下来。

师:板书穷。请坐。谁想继续说。                     

生2:因为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这辆车留下来。          师:板书忘。请坐。谁还想说,你说。

生3:因为商店的扩音器里叫着的是我父亲的名字,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车留下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父亲中奖镇上所有人都知道,是吧?板书人人尽知

师:谁想继续说,你说。

生4:因为有K字的那张是我爸爸的,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这辆车留下来。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这张彩票是父亲替他捎来的。                  

板书捎

谁还有理由?

生5:因为这辆车是我梦寐以求的,所以也许我可以把它留下来。   

师:板书想。还有吗?你说:

生6:因为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穷,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这辆车留

下来。

师:劫富济贫是不是啊。好,同样是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文中父亲真实的做法是怎么样的?是拿起电话给库伯

生齐:打电话。

师生:把这辆车还给库伯。

读这一段话,读:

出示: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齐读)

师:请大家注意这个词,(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父亲在经历了心灵的抉择以后,他心安理得地把车还给了库伯。而且觉得特别的高兴。你觉得是真高兴还是假高兴?

生:真高兴。

师:对,是一种心平气和的真高兴。那么同样是面对这些理由,父亲真实的想法会是怎样的呢?

[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先让学生替父亲想留下车的理由,再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真实想法,两者的思想碰撞是那么激烈,这就为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诚信打下基础,为父亲的行为折服。]

(生思考)

师:父亲不可能回避如此多的把车留下来的理由,父亲也不可能回避这辆对自己家来说如此重要的奔驰牌汽车。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出示句式:

就算……我也不能……

师:谁能用这句话来推翻黑板上的这些理由。你说。

生1:就算我非常想要得到这辆奔驰牌汽车,我也不能失信于库伯。

师:请坐,谁继续说。

生2:就算我家再穷,我再想要这辆汽车,我也不能失信。

师:请坐,你说。

生3:就算有再多的理由,我也不能把这辆车留下来。

师:下面何老师增加点难度,两个就算谁能说,谁会说。

出示: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生1:就算我们家里穷,我也不能把奔驰车留下来,就算库伯把这件事忘了,但我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师:说的很好,请坐。你说。

生2:就算我梦寐以求想得到这辆汽车,我也不能愧对于我的人性,就算人人皆知我得到了这辆汽车,我也不能对不起库伯。

师:说的很好,父亲就是这么想的。接下去,三个组合,能说吗?

出示: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那是因为……

师:很难,很难的机会留给人人。把这段段话写在文章下面,快速写,把理由串联起来,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师巡视指导:写好后轻轻读,把自己的感受真切的表达出来

交流:

生1:就算我家很穷,我也不能失信;就算我十分想要这辆车,我也不能拿别人的;就算我们都忘记了,我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那是因为这张彩票是库伯让我捎的。                             

师:读的很好,请坐。谁继续。

生2:就算我想得到这辆汽车,我也不能违背良心;就算我们家再穷,我也不能欺骗我自己;就算库伯把这事忘了,我也不能占有这辆轿车,那是因为这车本来就是库伯的,我不能做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生3:就算我想要汽车,我也不能留下奔驰汽车;就算我家很穷,我也不能欺骗库伯;就算库伯把这件事忘了,我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那是因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把妻子的话用上去了。看来,好妻子很重要。说得多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能欺骗。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你的理由,开始:

(生大声地读自己写的理由)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前面的用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到后面的层层推进的的句式“就算……我也不能……”体现了何老师作为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要将人文感悟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可以看到,何老师将两者结合的十分巧妙,特别是后面的一步步推进,层次鲜明,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提升。]

师:好,在这篇文章当中,有一个人物很容易让人忽略。你们猜一猜是谁?

生:库伯

师:(板书库伯),看来,你们很聪明,聪明的像何老师一样聪明。

(听课老师会心地笑)

师:这篇文章当中关于库伯的话,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

出示: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师: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齐读)

师:请再读。

师:作为父亲(教师口误,应为库伯),巨大利益的受惠者,注意,我这个惠是恩惠的惠,不是那个贿,父亲会说些什么?

(生举手)

师:不用举手。请你把你真实的想法写下来,可以吗?

[有时候,何老师在课堂上也会有些“霸气”,不容置疑,不要举手说,要你动笔写,其实质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

出示:想象写话:假如你是库伯,你会怎么做?请你接下去写一写。

此时此刻,这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就停在大院里,我看了又看              

                                                                 

                                                                 

                                                                 

师:把你自己作为库伯,把你自己作为拿到一辆崭新奔驰汽车的库伯,此时此刻,这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就停在你家大院里,你是看了又看……

(生写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轻轻读

师:作为库伯,你会怎样说

生1:(将父亲取名为诚信)虽然这辆奔驰汽车是属于我的,但这辆汽车是诚信帮我捎的,他是我的恩人,既然我家这么富有,我就把这辆车送给诚信当作一件小小的礼物吧。

师:你多有爱心,希望你这样的人多一点,社会会更美好。

生2:同事真是讲诚实,守信用,不是他的东西他坚决不要,可是这辆奔驰车终归是我的,我觉得也不能白送给人家,但是同事这么将诚信,我还是让他开上几天过过车瘾吧。

(听课教师笑)

师:你讲的更切合实际。你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的独特体验。”何老师对本文的人文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学会感恩),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尊重并肯定学生的思想,现实中的人本来就是有差异的。]

生3: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并不是因为得到奔驰汽车而激动,而是领会到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诚信。我对他说:“王同志,这汽车对我而言并不是很重要,而您却是一万个需要他,您就收下吧,就当是我送您的。”说完,我留下汽车消失在烟雨当中。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说得多好啊,何老师可以想象,父亲听了库伯这么一番话,他收下的不仅是汽车。

[成功的教师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评语带有伸展性,激励学习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此处点评的多么到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好”字,一个“不错”。]

好,最后何老师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守住了诚信的纯洁;也许,我们更会像库伯一样有幸成为他人诚信行为的受惠者。面对来自他人的利益和恩惠,我们必须让自己学会心存感恩,并且,要把这份感激之情付诸行动——爱的链条不能在我的手中断裂!

师:轻轻地读。

(生自由读)

(齐读)

其实,中彩这种事情一般人是不太碰得到的。何老师摸彩票摸了5年了,最多只中了20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把别人那里接受到的爱传达给更多的人,比如说你的同学帮助了你,你的父母帮助了你,你的老师帮助了你,你说“谢谢”了吗?并且你谢了以后同样你去帮助他人了吗?例如传达你的爱,你说谢谢了吗?何老师希望我带给大家的不仅是这篇课文,而是更多的东西。能接受吗?

生:能。

师:谢谢大家,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何老师通过这节带给大家的营养是全面的,有幸听到这堂课的学生

和老师都会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总体感受:

一、体现了何老师对教材挖掘的高度和深度,教学思想深刻。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才有可能上出有思想的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令人浸染一番的课,语文味十足的课。何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睿智的语文老师。最最欣赏的就是他的用心经营的钻劲,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执着追求着自己的教学信念,践行着自己的教学理想。拜读过他的几篇教学论文,颇有见地,深受启示。今天的这堂课就是他对语文教育本质理性解读之后的成功实践。何老师认为,根据文本的特点,语文教学取得成功有五胜:“以情胜、以理胜、以智胜、以趣胜、以语胜”,教师不必奢求将短短40分钟做成“满汉全席”,一堂课如果能达到“五胜”的一胜就算成功了。笔者赞同这个观点,语文教学搞成大杂烩经实践证明是很难行通的,这就如同“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样是不现实的。那么,何老师这堂课最大的胜是什么呢?是“情”胜!——诚信之情,感恩之情。一开始何老师几次三番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说声“谢谢”,也许还给人以作秀的感觉,但课上到最后,终于明白了,原来何老师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告诉学生做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他钻研教材的高度与深度,《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个主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在首次接触文本时就已解读的很到位。当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补充一些相关阅读材料,对于学生理解诚信,并将诚信的种子深埋于学生心中是大有益处的,而且也能体现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但何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独具慧眼地抓住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作为最大利益的受惠者,假如你是库伯,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慢慢将一颗心存感激的心灵种到了学生心里。显然,这里何老师自己的心灵首先是被文本的这句普通的句子刺痛了,扎伤了,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在享受着各种恩惠的同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诚如喻其君老师所说的何老师对文本传达的人文主旨的质疑,提出了“学会感恩”这样一个现实的、撞击学生心灵的教学思想。试想,如果不是何老师自己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如果没有何老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层个性解读,如果何老师不曾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进行深刻的思考,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关注这样的很不起眼的句子,但何老师关注了、挖掘了、做足了,这就是心中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心中有学生的语文老师。课的最后,他对学生说:“何老师希望带给大家的是更多的东西。”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语文老师!

二、思想与技术的融合使课堂产生了美的效果。

如果说“把握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钻研教材准确把握主旨,超越教材挖掘以生为本的更有效信息”算是第一步的话,更难的还是在后面,因为文本思想、教师思想在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因学生阅历经验、情感距离多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偏差,甚至碰撞。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系统的支持,好的思想还要有佳的技术,思想是身体,是灵魂,技术是翅膀,没有好的翅膀,思想飞不起来,飞不遥远。何老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说这堂课是稍偏向于人文感悟的,这正说明本课的最大成功是“以情胜”,诚信和感恩同时流淌于学生的心底。仔细想来,在这节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样是出彩的——“以语胜”。语胜促进了情胜,语胜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素养。给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何老师逐步增加的按句式说话写话练习: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那是因为……

这一语言实践的安排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很好的融合,技术支持了思想的实现。又如 想象写话:假如你是库伯,你会怎么做?请你接下去写一写。

此时此刻,这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就停在大院里,我看了又看(     )。

这里,为了让教师解读的思想、文本价值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何老师设计了精妙的写话练习,精在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感怀善良,让诚信美好的心灵不吃亏;妙在一举两得(人文感悟和语言实践双提升),妙在润心细无声,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流露、顿悟——学会感恩。笔者认为“语胜”是何老师本堂课最高明的为实现思想而采用的技术手段。远不止如此。如果你真实地的看到何老师精选的也是本堂课唯一的一幅图片,听到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嘘”声,你就会为他的又一技术手段所折服。面对这样一辆上百万的崭新鲜亮极为豪华的名牌奔驰汽车,有几人能不心动?更何况是一位梦寐以求有自己的一辆汽车的普通修车技工。出示图片后紧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找能将汽车留下来的理由,又是何等高超的教学智慧。父亲面对这样诱人的车,面对这么多的“正当”理由,还能将车送给库伯,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啊!这一切何老师就让学生在一看一找中完成了,高明。

还有何老师上课时的胸有成竹、激情语言、干练指令、大气风度,和谐的一举一动将学生放在心中,精致的一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切皆使思想的实现有了精湛的技术保证。

富阳市教研室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8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我教《中彩那天》

课前谈话:买过彩票吗?如果你中了彩,会怎样?揭示课题
(发放课文)
师:先读为快,放出声音读一读,明白吗?
生:明白。
(学生自由读,但声音较轻)
师:看来还有许多同学不明白,这位女同学明白了。(将话筒递到该生前,让其响亮的读书声音突出)
师:下面的人都不明白?拿到课文就放声地读。
(学生放声朗读。教师深入到学生去指导帮助,并板书“捎”“拮据”及读音。生读完后,纠正读音)
师:课文都读完了,注意两个字:(指板书)读——
生:(拼读)SHAO
师:再读——
生:SHAO
师:还有一个词语
生:JIE  JU   拮据
师:再读——
生:JIE  JU   拮据
师:好。读得非常不错,读了课文以后,你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个别学生举手)
师:不急,每人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课题的旁边,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明白吗?开始。
(生写,师巡视,1分钟后交流)
生1:我十分敬佩文中的父亲,他是精神上的富有者。
师:你很会读书,而且很有自己的思想,何老师佩服你。
生2:那位父亲真讲信用,十分的诚实。
师:请坐。  谁还想说。
生3:诚实无价,人生最宝贵的宝藏就是诚实,我们应该向那位父亲学习。
师:你不仅会读书,更会写。谁还想说,好,你说。
生4:我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人,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师:你很会读书,你也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好,看来我们第一次读书,收获就很大。(一生举手),你还想说什么?
生5:我想说文中的父亲不贪小便宜,实事求是,这种精神是最宝贵的。
师:你认为一辆崭新的奔驰车是小便宜,是不是啊?(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笑声)(该生点头)
师:是吗?有可能你家真富有。好,很有思想。
师:那么我们既然读书读出了这么多的思想,我们再来读。来,请这位小姑娘读一读,她很会读书。(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细心体会,动笔写写:
       课文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特别注意?从这些句子或
词语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读:课文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特别注意?从这些句子或词语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请把上面红色的也读一读,行吗?
生读:默读课文,细心体会,动笔写写
师: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拿起笔,开始。
(生默读思考,师巡视。)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特别注意?好,你说。
生1:引起我的注意的句子是:“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从这句话我获得了有了许多钱财不是真正的富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宝贵的,人们可遇不可求的。
师:说的多好啊,精神上的富裕者是最大的富裕者,是吗?我也有同感。好,谁还想说。
生2: “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从这句话中我懂得了人一定要城实,诚信是第一,诚实是无价的。
师:请坐。
生3:“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我从中知道了这位母亲说的对啊,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莫过于诚实和信用。拥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谢谢!
(出示第一自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读:
(生齐读)
师: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红色的字:全、生活很拮据)预备,读:
(生再齐读,)
师:经过两次读,你对这段话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你说。
生1:这句话说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的工作,他们家人就是父亲维持生计,可是他们中了彩票却不要。
师:不好意思,这里还没有中彩票。请坐。不过,这位男同学讲到了很清楚的一点,你开始说什么?你说。
生2:我还想说,这户人家里非常穷,非常节省,
师:说的好,非常非常的穷,极度的穷。非常非常的、极度极度的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你说。
生:我从“生活很拮据”。
师:对,生活很拮据,维持生计,但是正是在这样贫穷的状况下,母亲还常常安慰家里人,读:
(齐读):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对这位母亲,你想说什么?
师:对这样一位母亲,你想说什么?你说。
生1:我觉得这句话虽普通,却包含着哲理
师:你说说什么哲理。
生1: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对呀,
500万一辆汽车哪比得上诚实。
师:请坐。好,请女同学来说。
生2:我从这里我还想说,这位母亲真善良,她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向她学习。
师:说的多好,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负责任的母亲。何老师相信你也能成为这么善良的母亲。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特别注意?还想说吗?好,这位女同学。
生3:“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我知道了这位父亲是一位好父亲,为了家人,工作非常卖力。
师随机课件出示: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师:你是一位非常懂得父亲心的好女儿。请坐。
师:我们一齐读这段话: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读:
(生齐读)
师:注意,梦寐以求。最后一句话大家一起读,他,预备,齐: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你们没有梦寐以求,你们只不过是在白天想梦,想想而已,没有晚上做梦都想。谁来读一下,连晚上做梦都想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好,这位男同学。
一男生读              
师:好象漏了一个字,是吧,再读第2次。
男生再读。
师:多好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是父亲一直的心愿。何老师刚才听了这么多引起同学特别注意的句子。我推荐一句引起何老师特别注意的句子,想不想看一下?
生齐:想。
出示: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师:轻轻地读一下,
(生自由读)
师:看起来平常的句子,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信息。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看),我们再来一遍。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谈谈的K字。读:
(生齐读)
师:谁很有眼光,能从看似平静的句子中看出不平静的东西。
师:你的手举得很高,看来你很自信。
生1:我看出那位父亲想拥有那辆汽车,可是他想到诚实是无价的,刚擦了一半就不擦了。
师:你很厉害,他想的东西你都看出来了。请坐。这里有一个细微的动作,什么动作?
生齐:擦。
师:擦。何老师想大家设想一下,父亲在彩票上写的那个K字是用什么写的?
生齐:铅笔。
师:你擦过是用铅笔写的字吗?
生齐:擦过。
师:感觉起来怎么样?
生齐:很容易
师:很轻松,一擦就没了。但父亲擦了却还留下谈谈的痕迹,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   来,我看你很像父亲。
生1:他当时心里很不平静。他想擦掉K字,想有汽车,但他非常诚实,不想这样做,可是为了汽车他还是这样做了。他心里不平静。
师:这位同学很有眼光,眼光犀利。我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想下去。他看出了父亲内心的不平静,其实,何老师感觉,岂止是不平静,简直是惊涛拍岸。谁继续来讲,看出父亲哪些不平静。好,你说。
生2:他刚刚擦的时候,又想到了诚实,他又没有继续擦下去,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师:为什么没有继续擦。擦多么简单啊。
生2:因为他要诚实,这张彩票是给库伯买的,不是他自己的。
师:谢谢,请坐。很多人都有想法,我们呆会儿继续。
师:大家看到过奔驰汽车吗?
生齐:看到过。
(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学生发出嘘声,赞叹声)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何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
(生读出声音)
师:默读,快速默读,快速寻找。找到一个继续找第二个,找到第二个继续找第三个,有很多很多的理由。
(生默读找理由)
师:如果你作为父亲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找怎样的理由。
请大家用上这句话:出示句式:
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
    能说吗?谁来说理由。你的手又举的这么高。
生1:因为我们家里非常穷,而库伯家非常富有,所以,也许我可以将这辆车留下来。
师:板书穷。请坐。谁想继续说。                     
生2:因为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这辆车留下来。          师:板书忘。请坐。谁还想说,你说。
生3:因为商店的扩音器里叫着的是我父亲的名字,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车留下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父亲中奖镇上所有人都知道,是吧?板书人人尽知
师:谁想继续说,你说。
生4:因为有K字的那张是我爸爸的,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这辆车留下来。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这张彩票是父亲替他捎来的。                  
板书捎
谁还有理由?
生5:因为这辆车是我梦寐以求的,所以也许我可以把它留下来。                    师:板书想。还有吗?你说:
生6:因为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穷,所以也许我可以把这辆车留
下来。
师:劫富济贫是不是啊。好,同样是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文中父亲真实的做法是怎么样的?是拿起电话给库伯
生齐:打电话。
师生:把这辆车还给库伯。
读这一段话,读:
出示: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齐读)
师:请大家注意这个词,(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父亲在经历了心灵的抉择以后,他心安理得地把车还给了库伯。而且觉得特别的高兴。你觉得是真高兴还是假高兴?
生:真高兴。
师:对,是一种心平气和的真高兴。那么同样是面对这些理由,父亲真实的想法会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
师:父亲不可能回避如此多的把车留下来的理由,父亲也不可能回避这辆对自己家来说如此重要的奔驰牌汽车。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出示句式:
就算……我也不能……
师:谁能用这句话来推翻黑板上的这些理由。你说。
生1:就算我非常想要得到这辆奔驰牌汽车,我也不能失信于库伯。
师:请坐,谁继续说。
生2:就算我家再穷,我再想要这辆汽车,我也不能失信。
师:请坐,你说。
生3:就算有再多的理由,我也不能把这辆车留下来。
师:下面何老师增加点难度,两个就算谁能说,谁会说。
出示: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生1:就算我们家里穷,我也不能把奔驰车留下来,就算库伯把这件事忘了,但我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师:说的很好,请坐。你说。
生2:就算我梦寐以求想得到这辆汽车,我也不能愧对于我的人性,就算人人皆知我得到了这辆汽车,我也不能对不起库伯。
师:说的很好,父亲就是这么想的。接下去,三个组合,能说吗?
出示: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就算……我也不能……
那是因为……
师:很难,很难的机会留给人人。把这段段话写在文章下面,快速写,把理由串联起来,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师巡视指导:写好后轻轻读,把自己的感受真切的表达出来
交流:
生1:就算我家很穷,我也不能失信;就算我十分想要这辆车,我也不能拿别人的;就算我们都忘记了,我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那是因为这张彩票是库伯让我捎的。                             
师:读的很好,请坐。谁继续。
生2:就算我想得到这辆汽车,我也不能违背良心;就算我们家再穷,我也不能欺骗我自己;就算库伯把这事忘了,我也不能占有这辆轿车,那是因为这车本来就是库伯的,我不能做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生3:就算我想要汽车,我也不能留下奔驰汽车;就算我家很穷,我也不能欺骗库伯;就算库伯把这件事忘了,我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那是因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把妻子的话用上去了。看来,好妻子很重要。说得多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能欺骗。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你的理由,开始:
(生大声地读自己写的理由)
师:好,在这篇文章当中,有一个人物很容易让人忽略。你们猜一猜是谁?
生:库伯
师:(板书库伯),看来,你们很聪明,聪明的像何老师一样聪明。
(听课老师会心地笑)
师:这篇文章当中关于库伯的话,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
出示: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师: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齐读)
师:请再读。
师:作为父亲巨大利益的受惠者,注意,我这个惠是恩惠的惠,不是那个贿,父亲会说些什么?
(生举手)
师:不用举手。请你把你真实的想法写下来,可以吗?
出示:
        想象写话:假如你是库伯,你会怎么做?请你接下去写一写。
             此时此刻,这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就停在大院里,我看了又看                                            
                                                            
                                                            
                                                            
师:把你自己作为库伯,把你自己作为拿到一辆崭新奔驰汽车的库伯,此时此刻,这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就停在你家大院里,你是看了又看……
(生写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轻轻读
师:作为库伯,你会怎样说
生1:(将父亲取名为诚信)虽然这辆奔驰汽车是属于我的,但这辆汽车是诚信帮我捎的,他是我的恩人,既然我家这么富有,我就把这辆车送给诚信当作一件小小的礼物吧。
师:你多有爱心,希望你这样的人多一点,社会会更美好。
生2:同事真是讲诚实,守信用,不是他的东西他坚决不要,可是这辆奔驰车终归是我的,我觉得也不能白送给人家,但是同事这么将诚信,我还是让他开上几天过过车瘾吧。
(听课教师笑)
师:你讲的更切合实际。你读:
生3: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并不是因为得到奔驰汽车而激动,而是领会到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诚信。我对他说:“王同志,这汽车对我而言并不是很重要,而您却是一万个需要他,您就收下吧,就当是我送您的。”说完,我留下汽车消失在烟雨当中。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说得多好啊,何老师可以想象,父亲听了库伯这么一番话,他收下的不仅是汽车。
好,最后何老师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守住了诚信的纯洁;也许,我们更会像库伯一样有幸成为他人诚信行为的受惠者。面对来自他人的利益和恩惠,我们必须让自己学会心存感恩,并且,要把这份感激之情付诸行动——爱的链条不能在我的手中断裂!
师:轻轻地读。
(生自由读)
(齐读)
其实,中彩这种事情一般人是不太碰得到的。何老师摸彩票摸了5年了,最多只中了20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把别人那里接受到的爱传达给更多的人,比如说你的同学帮助了你,你的父母帮助了你,你的老师帮助了你,你说“谢谢”了吗?并且你谢了以后同样你去帮助他人了吗?例如传达你的爱,你说谢谢了吗?何老师希望我带给大家的不仅是这篇课文,而是更多的东西。能接受吗?
生:能。
师:谢谢大家,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8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学习目标
   1、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出: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有信用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难点是理解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创设情景引入
    (师)大家见过彩票吗?(出示实物,并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彩票、存根、号码)如果所买奖券号码跟抽奖出的号码相同,可以获得奖金或奖品的就叫中彩。
    (出示汽车模型)这是一辆汽车模型,大家喜欢吗?在我们上新课之前,老师准备进行个小型的抽奖仪式,而这辆模型汽车将作为奖品送给我们其中的一位幸运儿。现在,就以大家的座号作为兑奖号码,我们的抽奖开始!(屏幕显示学生座号-颁发奖品-让学生谈谈中彩后的感受)
  (二)揭题读题
     是不是每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板题)。注意读准第一个字中。(生齐读题)
  (三)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什么事呢?(出示导读提示)
     1、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理解词语,难理解的可以查字典。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中彩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
   生自由读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幻灯)指生认读生词
     财富cái fù赠给zèng gěi拥挤yōng jǐ参与cān yǔ道德dào dé
     难题nán tí彩票cǎi piào回忆huíyì存根cún gēn 崭新zhǎn xīn
     兴奋xīng fèn 教诲jiào huì方式fāng shì
     奔驰牌bēn chí pái修理厂xiū lǐ chǎng迷惑不解mí huò bù jiě
     注意财、赠、存是平舌音,崭、厂、式是翘舌音。
     全班齐读
    2、指生认读难理解词并做解释:拮据精湛捎带梦寐以求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理解后全班齐读
    3、课文题目是《中彩那天》,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呢?(3-8自然段)
  (四)学重点段落,直奔中心
   1、生齐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
    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解决。
   2、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
    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
    师:(出示图)本来中彩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
    生:他的神情严肃。
    师: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
    生:车是别人的。
    师:是谁的?
    生:是库伯的,父亲的朋友。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母亲告诉我的。
    (出示句子)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
    生:看了两张彩票和那个淡淡的K字。
    (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师: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K字为什么是淡淡的?
    (出示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师: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生:把它擦掉,车就是我的了。
    师:父亲想留车是有他的理由的,让我们联系前面的句子读一读(出示句子):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生:这样一来,他的良心会不安。
    师:(回到原来的句子)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
    师: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有没有作决定呢?
    生:有,他打电话给库伯,第二天库伯派人来把汽车开走了。
    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生读第九自然段)
    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生:父亲打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是因为……
    (出示句子)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
    师: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
  (五)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原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六)作业
   1、熟读生词和课文。
   2、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19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  诚实  /打
                    诚﹨有信用/电
                     信↘↙话
                      高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5 07:39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尊严》教学实录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尊严的含义。
  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放映课件)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曾经和一群逃难者来到一个小镇上。年轻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疲惫不堪,此时,他是多么希望能够美美的吃上一顿饱饭啊!可是,当杰克逊大叔递给他食物时,年轻人却坚持先劳动再吃饭。二十年后,这个年轻人住进了豪华的别墅(放映课件),拥有让所有美国人乃至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财富!他就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
  生:我想说,哈默你真棒!
  生:我想问,哈默为什么能成为石油大王?
  生:我想问,哈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师:谁愿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在逃难中,不愿意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坚持工作后才接受帮助,得到主人的赞赏。
  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生:课文第2-5自然段。
  师:请同学看课文第2-5自然段,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生:对话。

  三、分析课文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生:默读课文,找出三次对话。
  师:谁愿意来说说第一次对话在课文的哪一部分并读出来。
  生:第一次对话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并读给大家听。
  生;第二次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全体男同学读。
  生:第三次对话再课文的第4、5自然段,全体女同学读。
  (二)、分析第一次对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quot;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不卑不亢,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板书:自立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三)、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
  师:谁来说说第二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
  生:三个不字更加加重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非常讲原则的人。
  师板书:讲原则
  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
  师: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师读年轻人,学生来读杰克逊大叔。
  师生互评。
  师: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讲原则,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的给杰克逊大叔捶背?quot;感受到:年轻人特别的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的对待。
  师:年轻人还有哪些动作?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板书:自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师:杰克逊大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通过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生:应用高兴的语气读,因为他很惬意。
  师再找一组来读(加上自己的理解、动作)。
  师: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
  指两组上台前来带头饰表演。
  师生互评。
  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
  生: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知识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
  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quot;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quot;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23、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作者:杜学娟   文章出处:哈尔滨锅炉小学


作者: 赵丽    时间: 2008-6-15 10:18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与本地教材不符,我怎么去借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3
标题: 回复 17F 赵丽 的帖子
明年用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自然之道》实录(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教师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的地点变了,上课的老师也变了,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紧张!
师:来,伸出你的右掌,我们来击掌一下!我把信心通过掌心传递给了你,你还紧张吗?
还有吗?
师:高兴!能不能把你的高兴表现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生:兴奋!
师:告诉你哦,此刻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
师:先来背背古诗,字正腔圆,不错!!再来一首!声音真响亮,真有感情!
接下来,要开始上课了,准备好了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请看课题,一起来读读!这个题目有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大胆的来猜猜!
生:……
师:这是你的理解;有点道理;
师: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好,开始!(生自读)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陈老师发现想要读好这篇课文确实有点难度,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谁来?学习的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你最积极,我请你读第一自然段。
生:……
师:加拉巴哥岛:是个外国地方,比较拗口,我们一起来读读!继续!(生读)这里有个新筑巢孵化:不对——这个词比较难读,请你再读!筑巢孵化知道吗?
对——这里有个新词,大家注意一下:筑巢孵化知道吗?(生讲不出来——筑巢指的是什么?孵化是什么?(好——读的字正腔圆,很流利;看来你在朗读上是下了功夫的,不错的!不好——他很认真读完了这段!)
生:做窝……
师:对啊!第二小节谁来?好,你来! (好——读的字正腔圆,很流利;看来你在朗读上是下了功夫的,不错的!不好——他很认真读完了这段!)接下来谁读?把难度增加,第3、4小节连起来请一个同学来读!要想读好这两个小节,先要读准这两小节里的4个新词,自己先来读读;谁来?
踌躇不前:踌躇不前的“踌躇”这个词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读!再读!再读!
嘲鸫:这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
颓丧:这个颓字也是要注意的;
侦察:
谁再来读读?(指名)
师:现在有把握读课文了吗?我请你来!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生读)
师:你的心情是怎样?(3—4)
生:……
师;是啊!……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画面及文字:你们看,这就是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A:“一只……”
“突然”: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这个“突然”这么强调,说说你的理解!(生说)是啊,出
乎意料!谁来读?始料不及啊!再来!
啄:“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谁来读?多狠啊!你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生读的慢,同学们,眼看幼龟就要被嘲鸫吃掉了呀!还会这样慢悠悠吗?再来!(速度快点!)还有哪些地方?
B、“欲出由止”: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生回答)它的出是为了什么?
(生回答)对啊,那么止呢?(生回答)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
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生:踌躇不前)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
完全是有道理的,你看:“一只……”
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师:“突然……”
师: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课文的第4小节,去找找,去划划!
师:我和同伴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很焦急
师:那焦急地来读读同伴说的话!
生:……
师:着急啊!谁再来!
生:……
师:万分焦急!再来!
生:……
师:我们焦急万分!而向导呢?
生:若无其事!
师:若无其事,理解吗?
生:没有事!
师: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无动于衷的向导,铁石心肠的向导,无情的向导,残酷的向导!)
师:读到这,你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生说)
师:(不要管它,随它去吧……)“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
生:……
师: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
师:苦苦的哀求;发自内心的劝告;你对他进行了指责;……
师: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一幕发生!老师请全体女同学读同伴说的话,全体男同学来读向导说的话,请一位同学来读叙述者的话,我们班谁的朗读最棒,推荐一下!准备好了吗?
生:……
师:同学们,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巡视,写好的人叫他站起来)
师:对我们的援助幼龟表示了感谢;这是你的美好愿望!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对生命是这样的珍爱!……
师:从同学们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那颗善良、真挚的心!但是,陈老师要想告诉大家的是,故事的结尾还在老师手中,请同学们快速的传递下去,静静的看,默默的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
师:看到同学凝重的表情,听到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
师:是啊,太悲伤了!意想不到!!真是让人震惊,另人触目惊心啊!
生:……
师:我们错了!我们错在哪里?去课文中找出来,把它读一读!
生:……
师:谁来读?所以痛心的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小绿龟震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
师:是啊,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可是我们却(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现在你对向导的话,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
对!要遵循这种规律
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自然之道的含义,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是,陈老师还有个疑惑,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3个小节呢?
生:……
师:真是残不忍睹,血淋淋啊,震惊啊!……
小结:是啊!这3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3小节,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的那份复杂的情感!



这一节语文课便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的难点“自然之道”的内涵也深入人心。听课老师都以为这是一节毫无争议的“优质”课了,却不想风波乍起,这节课在评委组中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  
声音一:语文之道不能抛弃
??这节课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在实践新课标时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母语教育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这节课违背了“语文之道”!语文之“道”是什么?语文之道就是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这堂课把文本拦腰一刀,分二次呈现文本,这是肢解了文本,腰斩了文本,先从“部分”入手,没有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本,一个整体感知,这是不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的。
声音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如果按照常规教法,让学生先整体感知,通读文本,学生就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整个故事的变化和结局,就会很难提起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的情感就会波澜不惊,对于“自然之道”的内涵理解也是泛泛而谈。就好像你已经知道了电视剧的大结局后,你对情节的曲折发展的关注就兴味寡然了。而陈老师能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了“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创造性地重组,二次呈现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是巨大的“情感冲击波”和“视觉震憾力”。学生主动地去填补、完善、建构,激活原本凝固的文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然之道”的内涵,并且这种道理的悟得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参与的,更显得刻骨铭心。一堂课好不好,发展是硬道理!
??并且这样做并没有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并没有违背“语文之道”,因为最后的教学还是回归整体,前后映照,只是文本呈现的时间、呈现的手段、呈现的方式有所了,哪能上纲上线到方向性的错误呢?

转载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简简单单 实实在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评析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概括出各自然段的段意。

  (学生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并全班交流。)

  师:你采用了哪些方法概括段意?

  生:我采用了归纳法概括段意。

生:在概括第六自然段的段意时,我采用了找本段中心句的方法。

  生:我读课题时,产生了许多疑问,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变化后又是什么样子?这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我们应该怎样拯救黄河呢?然后,我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在相应的段落找到了答案,由此概括出了各段的段意。

  师: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你的方法真好!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的是哪些自然段?

  生:课文重点写了3、5、6、7自然段。

  师: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把这几个自然段的段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给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黄河变化前的样子……

  师:(打断学生的话)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1、黄河变化前的样子;2、黄河……

  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好不要用条款式,它应该是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再来试试。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

  师:接着——

  生:接着写了黄河变化后的样子,再写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了黄河的治理方案。

  师:真能干!我认为把前两句合成一句,更简练些,你认为呢?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黄河变化前、后的样子,以及变化的原因,最后写了怎样治理黄河。

师:这样的概括内容完整,语言简洁明了。现在请同学们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先读课文,把各自然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将主要段落的意思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另外还有很多方法,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本课还有其它方法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老师,我发现课文的3、5、6自然段都是围绕第2自然段的问题来写的。所以,我还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

  师:你真是个读书肯动脑筋的孩子!抓住课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自然段,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一种好方法。

评析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一、简简单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射洪太和二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二小 陈淑兰
主要内容提示: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要求: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放CAI课件(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生:我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认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认为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点评:课前由有关黄河资料的CAI课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作铺垫。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

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板书)

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生进行的第一步,这样做是为确定探究学习目标作准备。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自由分级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点评:课前学生们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是为探究性学习建立学习包,提供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在探究学习,协作攻关过程中提供了资源,辅平了道路。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

生: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板书:摇篮)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用疼心的语气来读。

生: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

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祸河)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4米、10以上。

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能!

师:好!瑞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齐读写两个原因的句子。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条件变化)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板书:人为的破坏)

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生: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生: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生: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

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必须治理她。(板书:治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点评:学生讨论每一个探究学习目标时,既没有脱离课本又结合了课前准备的学习包,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切。学生们在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离的过程。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是啊,同学们,主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拓展练习(或叫开放性练习)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

1、开一个治理黄河的讨论会。

2、请同学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写一份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

点评:课后开放性的作业,是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是把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完全的探究。

总评:这是一堂探究性学习部分探究的实验课。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依照探究性学习实验的要求,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建立学习包,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学习资料。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是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其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言语和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再次是交流讨论学习情况,达到成果共享;最后设计的开放性作业是把探究性学延伸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运探究学习,这既突出了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又凸现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自然条件变化 保护环境

摇篮 →祸河→治理→

人为的破坏 保护大自然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导读悟随机拓展——《蝙蝠和雷达》教学两例








教法一

自读自悟做中理解

南京朱瑛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

莫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教法二

问题导读读中感语

福建尹世凤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比赛完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

3.谈话导入: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蝙蝠)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灵巧地避开。(多媒体演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了试验。(板书:试验)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个试验报告。请打开课本第103页,自由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4、5段,划出有关内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

4.生齐读这句话。

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你是从文中哪句话读懂的,把它读一遍。(板书:研究)

12.师述:“反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反复……终于”说一句话?

13.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

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

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板书:18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在课题中加“和”?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案例

作者:刘丹霞

教育360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且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起笔于大自然,落笔于启示,写的是作者在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开头两段由“春天的嫩芽”起笔,描绘“大自然的变化”及“无穷的生命力”给“我”的震撼。

开头部分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抒发对大自然无穷生命力的赞美。但事实上,本文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文章自然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描写了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地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飞,“鸟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不安地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生活中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花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到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地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

“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

“在这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池水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云的不断变化和不同形态,目的显然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新的希望。

本文以大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情趣。

本文抓住大自然中的一些细小事情,展开丰富的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第一部分以小花小鸟来反衬人类的生活方式,第二部分以石头与回声来类比人生的付出与获得,第三部分以云朵的变化来比拟人生的际遇,最后一部分与开头相照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中学生呼吸视听都染上了都市化的色彩,离大自然也似乎越来越远,眼前的景和物,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少有留心,多数时候则是熟视无睹。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本文,引导他们“留心处处皆文章”,带他们走出书本的象牙塔,留心眼前的景和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感悟的好习惯,并且学会借助一定的写作手法将之变成书面文字。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初步了解并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会相互合作探究,从而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的,它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然和生活,学会多观察,多思考,从而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或教益。

[设计理念]

1、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体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悟,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及价值取向。

3、运用个人质疑、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质疑的学习习惯,学会相互合作、探究,体验学习之乐。

4、崇尚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并能够用一定的句式哲理化表达出来。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听一听,巧捕字眼拟标题

教师播放事先制好的配乐朗读磁带(课文中作者的启示部分未读),让学生关上书本,听录音,根据听到的内容,捕捉关键字眼拟制小标题。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筛选并抓住关键词语乃至语句。)

师:本文标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同学们听了录音后,想想作者写了大自然的哪些景或物,能够根据你们听到的内容,加上适当的修饰语,拟制小标题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所拟标题,教师点评、完善后板书小标题。)

风雨中的花鸟

声音不一的池水

变幻莫测的云

二、想一想,自然画面悟启示

师:(肯定学生拟制的小标题后)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很多很多东西,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任选一幅画面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情感体验和真情实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留心生活,关注自然,生发感悟。)

学生自选画面,自由发言交流,崇尚个性,不求雷同,言之成理即可。

三、比一比,感受认识更深刻

师:同学们的感悟因为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体验,所以独到、深刻。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认真朗读课文,勾画出朗读磁带中没有的语句和段落,想想老师为什么没有朗读?

生:没有朗读部分是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示。

师: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启示。教师因势利导,将“物”与“志”自然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了解。)

师:(明确)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思想或感情的一种写作技法。同学们可以将自己从所选择的画面中获得的感悟与作者的启示比较一下,看看有何不同,想想为何不同?

(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懂得自身经历、体验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展示课前查阅、收集到的有关作者松下幸之助的资料,结合他的经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体会作者从大自然获得的这些启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明白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师:因为经历不同,我们获得的启示虽然与作者的略有出入,甚至有的完全不同,但那也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和情感体验,是我们经历的累积,思想的沉淀,更是我们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每一份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四、问一问,不懂之处自质疑

师:发现一个问题比回答一百个问题更有价值。让我们再研读、揣摩课文,读出问题来,相互探讨。

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方法: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研读、讨论、揣摩,先将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第二步:小组间相互交流、探究。

第三步:个别疑难处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的共识。

(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热情探究的精神。)

五、说一说,学完文章谈收获

师:本文标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全文起笔于大自然,落笔于启示,写的是作者在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对人生理性的思考,那么学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有何收获呢?

提示:收获可以是思想上的,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用“学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懂得了,知道了)……”的句式哲理性地提升认识,升华思想。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此交流应注重开放性。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想,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个性化体验。)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适当点评。

六、练一练,留心观察细描摹

师: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的确受益匪浅,老师也有很大的收获,你们想不想知道?(师生交流)

老师的收获便是:大自然乃一本神奇的书,天的高远,地的辽阔,山的高峻,海的深沉……无不包含着睿言哲语,但是需要我们有一双留心自然、留心生活的眼睛,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学会细腻详尽地描摹,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或教益。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观察眼前的景和物,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联系人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获得启示,丰富思想。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求知欲和表现欲都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教学中应把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向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并因势引导,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几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先口头,后书面)。

教师小结: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营造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合作探究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并深刻体验到学习语文之乐。)

[教学后记]

其实,教无定法,最合适的、最有效的便是最好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之乐。

课堂上,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自由质疑,自由探讨,寻求答案。针对质疑的地方,开展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而且各个组员都很愉快地参与探究,在相互解答中共同分享成功所带来的自豪与喜悦。

2、崇尚个性化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自由选择画面个性化表达,因为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探索人生真谛、获得人生感悟、形成人生价值的关键时期,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有助于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悉心感悟,将对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思考融为一体。

3、注重了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相辅相成,活学活用。

教师通过精心选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学会运用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技法,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体验,把自己从图片中获得的启示、感悟哲理化表达出来。

有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曾说过:“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他觉得自己演的每部电影,事后看起来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遗憾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只有经常反思,不断探索,才能让课堂上的遗憾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少。

但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精神的领引下,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示自我的风采。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6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特级教师支玉恒课堂实录《夜莺的歌声》

第一课时(2)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Z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小语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么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U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里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3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1Y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v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1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

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t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报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6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实录及评析

作者:山西 张曦红   文章出处:人教社

【评析白建华】
    师:上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在课外收集来的有关资料,并且已经做了认真的自学。这节课,我们就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认识,品读欣赏。现在请大家打开书,自由速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评析:开门见山,交待清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走的“路”,而不是盲然地跟着教师跑。〕
    (生朗读课文,思考发言)
    师:下面谈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小夜写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谁来说说文章的思路?
    生(甲):这篇课文是按照事倍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共分为四段。第一段讲了军官让小夜莺去苏蒙塔斯村;第二段就是讲小夜莺把敌人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第三段写小夜莺用暗号向游击队报告敌人的憎况;第四段讲游击队歼灭了敌人,小夜莺正在等待着新的任务。
    生(乙):这篇课文是按照叙事写人的方法来记叙的。
    生(丙):我也分四段,和他的分段一样。第一段是说小夜莺被一个军官盘问,军官让小夜莺给他们带路,小夜莺一边学夜莺叫,一边带军官去苏蒙塔斯村;第二段讲军官产生了疑问,小孩子装作不懂,军官就不再问了;第三段讲了小夜房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为暗号把敌人引入了游击队的埋伏圈;第四段讲德国军队被打败了,小夜莺仍是坐在河边唱着夜莺的歌声等待新的任务。
    生(丁):王灿(生丙)第一段有一点说得不正确,他说:“小夜莺边吹着口哨,边带着军官到苏蒙塔斯村”而这一段还没有讲到带军官到苏蒙斯村呢。
    师:你的耳朵非常灵!对了,第一段还没有讲呢,是吧?咱们就比比谁的耳朵最灵。(一生举手)你有什么要讲的?
    (评析:间接地提示学生要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甲):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是因为它出现了好几次。在第一段中,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夜的沉寂,这就是说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来引诱敌人;而第二段中,小孩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这是文章为给游击队员报告情况做铺垫,他开始学夜莺唱,后来他用夜莺的歌声报告情况,敌人就不起疑心了;第三大段;小夜莺还是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员报告借报,使游击队员了解敌情;最后小男孩又是用夜莺的歌声来完成新的任务。
    师;大家同意吗?
    生(乙):老师,我同意。我也认为是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来记叙的。首先是写夜莺用歌声吸引敌人;然后是小夜莺用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最后写完成任务以后,他又用夜莺的歌声来继续完成新的任务。
    师:好,请坐。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两种情况符合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种是叙事的顺序;第二种是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先讲了孩子用夜莺的歌声来接近敌人;然后讲孩子又借此来麻痹敌人,为报告敌情做准备;接着写孩子用夜莺、杜鹃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敌情;最后写孩子唱着婉转的夜莺的歌声执行新的任务。思路非常清晰。
    下面,同学们,请结合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和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来品读欣赏,畅谈你的体会和感受,谁愿意先说一说呀?
    (评析:认为哪部分内容精彩就欣赏哪部分,有什么样的体会感受,就谈什么样的体会感受,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
    生(甲):我认为课文第一段写得好,我来读一读你们听(生读第一段)。从文中的“黑色的碎瓦”、“烧焦的批垂头丧气”也可以看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和敌人的野蛮;再联系下文“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就更突出了德国兵的野蛮。
    生(乙):我觉得第一小节不仅表现了德国兵的野蛮,也可以反衬出小夜莺是十分勇敢的。联系后文,小夜莺很自然地和德国兵对话,很巧妙地去讽刺德国兵,都表明了这一点。
    生(丙):这段环境描写和文章的后文可以反衬出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残,也表现了小夜莺的勇敢,机智。
    师:这三个同学有个共同的认识,他们欣赏了第一段,这一段是对什么的描写?
    生(齐答):环境描写。
    师:可见任何环境的描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评析:画龙点睛)
    生:我认为第五自然段中,从小孩的动作──“赶紧放”、“抖抖”、“走”这些词语可以充分表现出小孩当时十分镇定,一点儿也不慌张。一个孩子,正在削着木头,突然听到有人在叫,而且是军官在叫,他不慌不忙把小刀放进口袋,还整理了整理自己的形象,抖抖身上的木屑,由此表明,小孩经常送情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师:表现出他非常勇敢、沉着。
    [评析:帮助学生将一般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生(甲):我对课文第15自然段有所体会,尤其是这两句“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师:能读一下吗?
    生(甲):(读)“人哪?战争一开始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野兽来了”不是指什么狮子、老虎、野猪来了,而是指这些杀人狂魔。这些德军杀了许多苏联人,就像野兽一样,甚至连野兽都不如。这个小男孩虽然小,但他对祖国热爱,对德军痛恨。
    师:形象的语言描写。
    生(丙):我觉得从这一自然段的描述,体现出了小男孩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自己国家的群众,而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用简单一句话戏弄了敌军官,这句话也透露了小夜莺对德国强盗的痛恨。
    (许多学生要发言)
    生(丙):“不慌不忙”突出了小夜莺机智、勇敢,是位很会伪装自己的小英雄。
    师:很会“伪装自己”?大家有没有给她修改的地方呀?
    生(丙):应该是“隐藏”自己。
    生:“掩护”自己,是吧?
    [评析:对于学生不妥当的认识,教师不是马上纠正,简单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在认识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教师再给予明确的评价,这就是水到渠成。〕
    愿不愿意把这几段话读一读,分角色读。
    (生分角色朗读6-20自然段)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有一句话让老师感触很深,军官说:“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此时的军官怎么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看有没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读:“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师:你来谈一谈。
    生(甲)我认为军官“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他看见小男孩子做的哨子,觉得村子里肯定有人,所以他就冷笑了一下。他想小男孩会把他带到有人的地方,从而获得好的“收获”。
    生(乙):军官说:你做得挺巧哇。表面是夸这个小孩子巧,实际上是增加小孩对他的信任,带他们去苏蒙塔斯村。“转眼间,他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从“冷笑”一词,进一步说明军官阴险、狡诈。而“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说明军官认为小孩子吹得这么好,一定是有人教他。
    生:军官问“谁教你吹哨子的”就是要打探这个村子里有没有人。
    师:嗯,你说呢?
    生(丙):我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说法。小孩子能做出这样精巧的口哨,这个军官一定会认为村子里还有其他的人,他说“挺巧的哇!”表面是一种赞扬,而实际是在怀疑。他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可能把村里的情况告诉他,使他获得更大的收获。
    师:我想把我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这是不是一种由衷的赞扬呢?(生:不是)老师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种感觉,觉得这是对“做的挺巧”的一种赞扬。转眼间,读到“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瞬时,军官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时才发现,敌人产生了怀疑。

    【总评】:
    这是一节“自学·交流探究”课,侧在于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如何使学生的交流探究有深度,即层层引深?如何在学生交流探究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张老师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品读欣赏(精彩片断语言感悟)”的主线,步步深入来进行交流探究的。重点放在第三步,体现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使学生从中悟到了读书的方法,也就是说应该按照怎样的一种思路去读懂一篇文章。
    交流探究始终是以学生为主。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从而得到提高,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学生为主不等于教师彻底放手,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一节课中,如果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能够获得不少知识的话,那么,教师的主导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主导作用发挥得是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导得适时,导得适当,导得形式多样,分别起到了引导、疏通、归纳、提高的作用。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其次要备课充分,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可能出现的偏差一定要估计充分。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导”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导”到点子上。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6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小英雄雨来》教学实录

作者:张萍   文章出处:舟山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细细品读,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体会课文写景与表达中心思想的关系,并背诵其中的一个片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上第2、3点。
   难点:以上第3点。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屏幕(大屏幕出示有关画面),当我们的眼前出现那茂盛的芦苇、飘飞的芦花时,你想起了什么?
  生:看到这熟悉的画面,我想起了位于河北中部的白洋淀、采蒲台。
  生:我想起了采蒲台那位宁死不屈的中年男子。
  生:我想起了在采蒲台芦苇荡里为掩护地下党组织而置自己孩子的生命于不顾的那群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
  生: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游击队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打鬼子的镜头。
  生:我想起了使鬼子闻风丧胆的冀中著名的抗日游击队——翎雨队。
  师:是的,这里的确是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现代作家管桦爷爷也出生在这里。他和我们熟悉的孙犁爷爷一样,在这里生活、战斗,他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对敌的事迹写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认识一位名叫“雨来”的小英雄。请同学们把课题朗读一遍。
  生(齐读)小英雄雨来
  师:请大家再读一遍,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读出来。
  生:(再读)小英雄雨来
  师:昨天,同学们在课外自学了课文,学懂了字词,初步研究了课后的问题,那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生: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生:我对刚才这一同学的问题已了解了。但我不了解雨来为什么能成为小英雄?
  师:你们真会思考!现在张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悟自练,注意做到:一、专心致志;二、边读边思考;三、做点记号。(教师边说,大屏幕边出示以上内容)读书时间为7分钟,请大家抓紧时间读吧,老师看一看,谁最投入,谁学得最好。
  (学生自学课文)
  师:学习时间到了。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十分认真,可见大家很会学习。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雨来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小英雄,是因为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进行了顽强地斗争,不管鬼子如何哄骗、威吓甚至毒打,他始终不动摇,他是一位真正的小英雄。(教师板书:英勇对敌)
  师:你讲得真好!
  生:老师,我对他的发言有补充。我认为人们称雨来为小英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师:你读书真仔细!(教师板书:热爱祖国)谁能把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概括起来说一说呢?
  生:雨来非常热爱祖国,他把爱国的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鬼子进行了顽强地斗争,所以,人们称他为小英雄。
  师:说得太好了!
  生:雨来能成为小英雄,我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雨来在夜校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他同鬼子作斗争的思想基础;二是他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里,爸爸妈妈是他学习的榜样。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雨来与生俱来的机智灵活。
  生:是的,雨来的机智灵活的确是他成为小英雄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机智与灵活主要也是靠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有道理!有几个同学已经有些激动了。是啊,面对着这样一位小英雄,我们心中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充满崇敬?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被感动的原因。好吗?
  (学生自由品读后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谁想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呢?
  生: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我就选其中的一处来说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来)“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搬会原地。”雨来原本可以脱身的,但他为了掩护李大叔,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最后遇险,落入鬼子的魔爪。
  生: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这一处内容来看,充分说明了雨来是一个非常机灵的人。这个“!”也反映了雨来当时回答得十分果断,毫不犹豫。
  师:你真会读书!
  生:反映雨来机智的情节还有好多处。如当鬼子问他有没有看见人跑进来时,他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生:当敌人拿糖和金戒子利诱雨来时,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糖和金戒子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啊。可是雨来具有坚强的意志,根本不为这些所动。
  生:雨来的勇敢、坚强令人敬佩。雨来被鬼子毒打后,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都反映了雨来有着顽强的意志。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这一段不仅说明雨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顽强的意志,而且还说明了雨来之所以能这样做的思想基础,那就是雨来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课文中两次写到了同样的一句话,(大屏幕出现字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反复描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读者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正因为爱国,雨来才能做出掩护李大叔的举动;正因为爱国,雨来才能面对鬼子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屈,可以说,正是爱国主义给了雨来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意志。下面让我们像雨来那样充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朗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面对鬼子的哄骗、威吓甚至屠刀,他始终不说出交通员的藏身之处。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下面让我们怀者无比敬仰的心情一齐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没看见!”(大屏幕出现这段话)
  师:从同学们朗读时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篇课文生动的情节所
  吸引,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打动,是啊,这确实是篇好文章。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深深地吸引了你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点点、圈圈、画画、写写。
  (学生自学,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为了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感人,情节更精彩,作者三次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
  师:哪三次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好吗?
  生:第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河边有一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色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第二处写在雨来“牺牲”以后。“蓝色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第三处在最后一部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前流去。”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色呢?
  生:我认为第一处描写还乡河,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二是反映了雨来家乡美丽可爱,反衬践踏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可恶。
  生:第二处描写有三个作用:一是点明时间,承上启下;二是依然写出了家乡的美丽可爱;第三呢,我想还乡河上红色的“红绸子”和“鸡冠花”暗示着雨来死得伟大。
  师:你的分析有独到见解,真令人刮目相看!谁再来分析一下第三处描写呢?
  生:雨来牺牲了,还乡河仿佛也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小英雄而哭泣。也衬托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师:大家都挺会学习的,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真不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课文中的写景不但仅仅是写景,而是为刻画雨来这一英雄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大家喜欢这些写景的段落吗?
  生:喜欢!
  师:那请大家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出来,好吗?
  生:好!
  (学生背诵,时间大约3—4分钟)
  师:谁愿意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
  (很多同学举手,老师先后请了4位学生,学生背诵时,大屏幕配以画面)
  师:听了大家的背诵,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这篇小说还有什么地方也吸引你呢?
  生:这篇小说前后照应用得特别好。四次描写“识字课本”,不仅表现了雨来爱学习,更体现了他爱祖国。
  生: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还有好几处。如开头写雨来游泳本领高照应结尾英勇脱险。前文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照应下文他与鬼子作英勇斗争。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不错。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半个多世纪前,在还乡河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美丽的芦苇,还有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请大家在以下的作业中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项:
  1、为雨来写一则人物小传;
  2、积累文中的象声词,并体会其作用;
  3、课外阅读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大屏幕出现以上作业)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7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创造性地感受、探究。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感悟,在对话中探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

生:他向谁发出呼声?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认真听朗读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叫雷利的中国孩子,他的爸爸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他非常痛苦,就向加利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我觉得那个中国孩子是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你们听出了孩子为什么要呼吁吗?

        生:因为他的爸爸牺牲了。

        生:因为他的爸爸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他不希望别的孩子的爸爸也牺牲,所以他发出呼吁。

        师:你们真会听话!是啊这个孩子他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伤心。

        生:痛苦。

        生:悲伤。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文中的哪些语句表明了我非常悲痛呢?请找出来画上标记,并大声朗读这些语句。

        生认真做标记,部分学生大声朗读所找出的语句。

        

三、  品读语句,深刻感悟。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读语句的时候,表情显得很忧伤。

能谈谈你的感想吗?(能)

生:这个孩子的爸爸跟他约定凯旋的那天,一定送他一顶蓝盔,可是现在却不能了。孩子该多失望啊!

生:这个小孩的爸爸不能再回来和家人团聚,别人家过节很热闹,而这个小孩却只能和妈妈相依为命。

生:我觉得“我们如约捧着鲜花……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几句最让我感动。

师:是啊!当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公园游玩嬉戏时,当我们在爸爸妈妈身边撒娇时,雷利,这个可怜的孩子却永远的失去了他最亲爱的爸爸,往后,他只能在梦中看到爸爸的笑脸,只能在梦中感受爸爸的爱了。你们说,他痛苦吗?(痛苦)让我们怀着痛苦的心情再次读课文吧。

生齐读2、3段。

四、感受战争,呼吁和平

师:是什么让这个小孩失去了他亲爱的爸爸?

生:战争!

师:你身边还有战争吗?

生:有!

师:请举例说明。

生:美国去年侵占伊拉克。伊拉克死了很多人,美国只死了几百人。(师:可是后来)有很多伊拉克人用自己的身体做炸弹,炸死了很多美国人。

生:2000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炸倒了美国的世贸大厦,死了很多人。

生:去年,俄罗斯的恐怖分子闯进一所学校抓了很多学生,还杀了很多学生。有的学生还没有我大。好可怜啊!

师:是啊!战争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使多少妇女、儿童流离失所,使多少老人无依无靠。战争是残酷的、恐怖的,它是一个魔鬼!!!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可是(生: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我们应该怎样呢?用文中的话来说。读

生:我们一定要像……保卫和平。

师:因为憎恶战争,小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

指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用你饱蘸感情的笔墨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写封信,或者给雷利写封信。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8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片断赏析

作者:陈建妹   文章出处:凤城中心小学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吧。
  (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解说,感受战争的场面。)
  师:看了以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自己的感受,还有的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也和雷利一样,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和平。现在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倒数两个自然段,更好地体会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师:读后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做来表示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把你们的做法写下来,每组派两个代表说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加以肯定。)

  评析: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用收集资料,利用图片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师通过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神圣的职责。教师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教师用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轻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情不自禁地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从学生的畅所欲言中,从学生愤然的眼神中体验到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一个孩子的呼声是代表着世界热爱和平的所有人的呼声。教师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交流反馈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的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6 06:48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案例反思

      作者:王蓉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威胁"的"胁"是个生字,你想怎么记住它?

        生:我是这样记的--把"协助"的"协"的"十"字旁换成"月"字旁就行了。

        师:嗯,你用的是换偏旁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着八根"肋骨"的样子来记住它。(众笑)

        师:哈哈!这个办法有创意。我们来给它取个名称吧。

        生:我想叫"想象记忆法"。

        生:叫"画面记形法"。

        生:叫"望形生景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喜欢哪个名称就叫哪个名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准备编一个故事来记住它--在漆黑的小巷里,有八个歹徒拿着八把刀抵住一个过路人的肋骨说:"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杀了你!"(学生紧张地睁大眼睛)

        师:(追问)那后来呢?

        生:后来……嗯,正在这时,有八个警察闪电般地出现了。手里还拿着枪呢。那些歹徒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把刀子扔了,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学生都舒了一口气,笑了)

        师:好险啊!大家发现没有,他很聪明,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把"威胁"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你能给这种办法取一个名字吗?

        生:就叫"故事联想法"吧。

        生:我还能用一句话来记住它--月亮掉下来了,我们怎么办?

        师:(惊奇)有意思!不过,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月亮"的"月"和"怎么办"的"办"合起来就是"胁"字,而且月亮如果掉下来,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众鼓掌)

        师:好!了不起的想法。老师帮你取个名称吧,就叫"赵明识字法"。(该生叫赵明)(众大笑,继而热烈鼓掌。该生得意地坐下)

        师:接下来,我们也像赵明同学这样,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其它的生字,好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评析]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课改一个支点,课改才能有质的飞跃。"那么,课改的支点在哪里呢?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这个引导不是将学生引到自己事前准备好的答案上去,比如让学生说出"胁"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事项等。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没有强加于人的痕迹。

        其次,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重视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记住字形的方法和规律。在寻求字形特点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多种观点不断碰撞,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从而获得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另外,教师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当学生发现除了拆字法,还可以想象成八根肋骨来记住它时,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一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成记忆方法。学生受到鼓励,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从而产生了"月亮掉下来,我们怎么办"这一令人称绝的奇思妙想。

        因此,我想只有彻底转变学习方式,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课改的支点,才能真正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1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触摸春天》课堂实录

      作者:陈立萍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 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 ”重点来体会。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设情入境,导入课文。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清香袅袅的早晨里,一个叫安静的盲女孩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这节课让我们和安静一起寻找她创造的奇迹,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
      学生:齐读课题。17、触摸春天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悟
         1、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把他们圈点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课本上。
         2、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
      三、品词析句、全班交流
      (一)、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与同伴交流是快乐,与大家分享是更大的快乐。那么谁来说说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二)、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并结合重点句子进行深入体会。
         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1)学生:我认为这句话是写安静创造奇迹的“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教师:“那你能说说你认为是奇迹的原因吗?
      学生:安静是一个盲孩子,她的眼睛看不见,可是她在花丛中还是走得那样流畅,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2)教师:其他同学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文中的句子“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学生:联系上文,我知道安静非常喜欢花,所以她才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走得很流畅,我想她一定每天都在练习走路,所以才会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教师:认真读书了,才会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也许是安静活泼聪慧,也许是安静对春天无限的热爱,所以她才会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从中穿梭。
      (3)齐读此句。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读后指名评价。再指名读。
      教师:读的真好,尤其“磕磕绊绊”这个词,读的很有味道。那么接下来安静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出示“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学生:我找的是“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月季花,这太神奇了,因为她根本看不见,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2)比较句子:
      教师:为了使大家体会的更深刻,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两个句子,请大家读一读。
      ①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②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教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两个词“慢慢、极其准确”。
      教师: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那同学们觉得哪句更好,能说说原因吗?
      学生:我觉得第二句好,慢慢,因为她是一个盲孩子,安静不可能像我们那样速度很快。所以作者用词很准确。
      学生:极其准确就是非常准确的意思,安静在花香的引导下准确地伸向月季花,这真是一个奇迹。
      教师:是啊,从安静的慢慢、从安静的极其准确,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用词精确,我们更不难体会出安静为我们创造的奇迹。
      (3)读这两句话。
      教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
      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读、男女生比赛)
      教师:男女生真是不分上下,老师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那么安静又创造了哪些奇迹呢?
      3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学生:我认为描写安静奇迹的句子是“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2)教师:老师把这个句子打在屏幕上,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思考,“竟然”是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
      教师:“竟然”是什么意思?
      学生:出乎意料。
      教师: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
      学生:意想不道。出乎意料。居然。
      教师:可以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学生回答。
      (4)教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安静,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放飞我们的想象。你可以边想象边做动作。“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5)教师:当“神奇的灵性”跳到你眼前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蝴蝶,当安静的手心悄然合拢时,你明明是睁着眼睛的,怎么不飞走呀?你在想什么呢?)
      学生:我想安静也许从来没有见过蝴蝶,我就故意飞到她的手心里,让她体验一下,我飞进她的手掌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我想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这么喜欢春天,虽然她看不到,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春天,我被安静所深深的感动,所以我想在安静的手心里多多的停留一会儿。
      学生:我想和安静成为好朋友。
      教师:你们真是一只善解人意的蝴蝶,是啊,与其说蝴蝶是被安静的手掌拢住,还不如是说她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无限憧憬,才会使那只蝴蝶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着句话。
      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
      4、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学生:我觉得是这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2)教师:你能做一个张望的动作吗?(学生做动作)
      同学们,此时,如果你刚刚放飞了一只蝴蝶,当你仰起头张望,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我能看到蝴蝶那对美丽的翅膀。
      学生:我能看到蝴蝶往哪个方向飞去。
      学生:我能看到蝴蝶五颜六色的图案。
      (3)教师: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安静也许永远都不会看到了,可是她仍要仰起头来张望,因为她与我们一样,也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老师,能给老师一个抒发内心感受的机会吗?(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感情朗读。
      四、梳理总结,情感升华。
      1、教师过度:我没有惊动安静。齐读。
      大屏幕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投影出示本节课师生共同体会的句子。
      (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2)“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4)、“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5)“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生共同总结出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展开想象、抓住重点词、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体会。
      3、学生练笔:学习了本篇课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者是感悟?请写下来。
      4、教师巡视,相机在班级中推荐。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1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触摸春天》听后反思

听过几位教师《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感觉教师理解教材深度欠缺,谈几点自己的理解,望有助于您。

一、全文紧紧扣住“触摸”一词。 安静是个盲女,她对春天的认识是靠自己独有的方式: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灵去体验、去感受,最终在心灵深处展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她对春天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细细体会,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1、“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能做到“极其准确”,能“在花丛中穿梭”正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反映出安静是一个快乐的女孩,是一个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女孩。2、“安静的手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女孩的灵性不是因为她特有的聪明,而在于“悄然”,这是对月季花的呵护,对春天的呵护,对生命的呵护。

二、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对于安静来说,当她不经意地拢住了蝴蝶,她充满了惊讶。她对“春天”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春天不仅仅有花草树木,还有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活力的,这是安静从没有体验过的。所以“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正是盲女用心触摸春天的全新过程:蝴蝶在手心里煽动着翅膀,安静感受着它柔弱的身躯,感受着它想挣脱束缚,追求生命的力量。于是,安静放飞了蝴蝶,想象着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三、张望——盲女心灵的独白。盲女张望来自于对春天的再认识,来自于蝴蝶划过的那条优美的曲线。她张望到什么呢?是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是多姿多彩的春天,是一个绚丽的世界,同时女孩放飞的是一种快乐的心情,对春天、对生命的热爱。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二

作者:张美华   文章出处: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媒体:课件

    一、导语:

    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放映2004年感动中国的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教师相机讲解。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器官移植的感人至深的文章(板书《永生的眼睛》)
    生:齐读课题
    师;看了题目,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器官移植的故事?你最想弄明白什么问题?
    生:1、眼睛移植
        2、谁在做眼睛移植?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可以拿出笔,在文中做一些标记。
    生:读课文,交流
    师:板书       母亲       父亲         女儿(温迪)

    三、细读课文:

    师:当14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态度是(强烈反对),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生: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出示课件)朗读
    师引导:老师被你地朗读中深深地打动了,当世界上你最挚爱地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地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地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琳达失去亲人强烈的痛苦使她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生:改变了
    师:是什么令她改变了?
    生:是父亲的话
    师:你能找到这段话吗?可以边读边划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生:同桌交流,班级交流。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却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出示课件)
    师引导:老师想问问同学,你有没有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答
    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答
    同学们,大家刚才谈到珍贵的东西,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可是有一种东西,送给别人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那就是我们身体的 器官, 因此老师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给别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很有爱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有感情地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女儿怎样的影响?
    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振聋发聩”?
    师: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生:连耳聋的人都听的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师:父亲还有那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地影响?
    生:交流父亲的话
    师:读着父亲的话,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美妙情境!
    生: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
    师:他们的家人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那我们就快乐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朗读父亲的话
    师: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当初强烈的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
    师: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
    生:是女儿温迪
    师: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受影响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
    生: 骄傲
    师:
    引导: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什么人令自己骄傲或者自己做过什么骄傲的事?
    生:交流
    师;你当时的神情、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
    生;交流
    师:温迪却以自己有这样一位外公而骄傲,为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
    生:交流,朗读(反复的读)
    师: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
    生:父亲的爱心;父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留给家人的骄傲!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
    师;那我们就骄傲地读一读吧
    生;读
    师: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小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多么善良的女孩,多么崇高地精神阿!是女儿的行为再次深深地感动了琳达,让琳达的态度彻底发生了转变。
    三个月后,温迪不幸车祸,琳达遵从了女儿的心愿主动的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

    四、升华情感:

    温迪死后捐献的眼角膜成功地为四个人做了角膜移植,使他们重见天日。下面请听一位接受捐献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 。

    (配乐朗诵)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

    师: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
    师: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引导: 温迪外公、外婆还有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他们无私的爱, 是他们的奉献的精神
    生: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兰色的星球,永远有绿色的和平,  祝福这斑斓的世界 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执教:厦门英才学校  许勇顺   

          评析: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 高玉



一、盲人的渴望——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去听听盲人的心声。(配乐播放flash《盲人》和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请你们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

生:我希望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生:我希望有一双重见天日的眼睛,去看望我的父亲和母亲。

师:你是个孝子。

生:我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永生的眼睛。(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和配有爱心图案的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以本组第一篇文章《触摸春天》的盲童为引子,联系中国的盲人现状,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数百万可怜的盲人的生活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联系了旧知识,自然地由文本内容向现实生活过渡,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睛,感动了孩子的心灵,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和阅读的氛围。加上角色式地闭眼体验,又近距离地走近盲人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渴望化为自己的感受,画面、心灵相互转化,体验自然真切。最后在盲人的渴望中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水到渠成,一下子又从现实生活的世界拉回了文本的故事。)

师: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早读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许老师来考考你们,是否把字词读准了,把课文读通了。(屏幕出现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突如其来 笼罩 呵护 不由自主 孤零零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捐赠 酷爱 屡屡获奖重见光明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遵从遗愿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领悟

师:读词,一,读准字音。来,一组读一列,比赛一下,看哪一组读得准确、大声?(三组学生分别读三列词语,一组比一组读得准确、大声)

师:读词,第二步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老师示范读突如其来、笼罩、呵护、不由自主,充分应用体态语言和语气变化,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生:(学生齐读,老师用手势和表情暗示,让学生尽量想象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体态语言和不同语气表现出词语的含义。)

师:读词,三,要记住难点的笔画。请同学们看“酷”和“遵”哪一笔容易出错?

生齐:不要少了一横。

师:再看“突”、“零”、“获”和“热”,要注意什么?

生齐:不要少了一点。

师:提笔,把六个加点的字各写一遍,注意刚才提到的难点笔画。(学生写六个难点字,写快的同学再把这些词几遍)

师:好,最后老师考考你们有没有记住这些成语?(老师念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不假思索、不顾一切、屡屡获奖、重见天日、重见光明、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夺眶而出等成语的前两个字,学生不看书说出后面两个字)

(点评:词汇是语文的基石,任何阅读教学都不应该忽略,但许多观摩课中,老师往往出现或舍弃不理、或讲解过多、或机械操练、或只讲不练等,尤其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许老师恰好针对这些弊病,总结应用了学词的三步骤:一读准确、大声,二读出意思,三记住难点笔画,而且每个步骤都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有效的示范与暗示帮助理解记忆。尤其对于词语的朗读,不是简单读准字音,而是在体会意思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体态和语气把词汇读活,读出感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而有趣的好法子。同时,针对孩子容易写错别字的问题,老师特别在难点笔画上提示,并让学生及时练笔巩固,培养他们观察识记难点笔画的好习惯。最后又让孩子接读成语,即学即测,生成显得迅速而富有有效。)

师:好。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否还记得故事主要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主要讲了琳达和他的爸爸,还有温迪。爸爸答应警察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最后自己也把眼睛角膜捐给了盲人。

师:还有谁?一起说。

生齐:温迪。她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

(板书): 妈妈——捐赠眼睛角膜

爸爸——捐赠眼睛角膜

温迪——也要捐赠眼睛角膜

(点评:阅读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善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即围绕一条什么样的主线,抓住哪几个环节。许老师在这点上,思路非常清晰,线索简洁自然:围绕三个人捐赠眼睛角膜展开三个环节的教学,一分钟完成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快速地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爸爸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一家为什么都想捐赠眼睛角膜?让我们一起走进琳达一家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他们三代人是如何对话的?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再现当年的对话场景。(挑选了一个“警察”,一个“琳达”,一个“温迪”)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语气,再想象他们当时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三位学生模拟表演警察、琳达和爸爸的对话情节。)

师: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出来了,琳达在捐赠角膜这件事情前后思想上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发生的变化大吗?(大)从小时候,对爸爸要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出去,她感到非常的……

生:惊讶。

生:痛苦。

生:很生气。

生:坚决不同意。

师:你说,她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齐:不能!

师: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让我们来听一听琳达的心声。哪位同学读出伤心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声音低沉地读)

师:谁来读一读不满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非常焦急、生气的样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不理解的琳达。(老师引读,领着学生“不理解”地齐读)

(点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阅读要有个性化的体验,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体验”和“个性化”。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角色感受,它不仅能再现人物表面的言行,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许老师正是利用了角色体验的作用,为学生呈现了文本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真实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感受。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个性了、丰富了、多元了,譬如“惊讶”、“痛苦”、“生气”、“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师在交流中并没有束缚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导着他们共同体验更多、更复杂、更打动人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面对父亲的做法,琳达不理解,很不满。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假如人死掉了,眼睛还可以用吗?

师:眼睛角膜取出来以后,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给盲人进行角膜移植。

师:假如你们是琳达,你们会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会一直哭,对爸爸很生气。因为妈妈很爱我,我不想让妈妈没有了眼睛角膜,痛苦地离去。

师:让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完整。你是一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生:我不同意,因为妈妈很爱我。如果把妈妈的眼睛角膜取出来了,那这样妈妈在九泉之下就没有眼睛了。

生:我同意。因为就算妈妈在世的时候,她也同意把她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

师:你们说,妈妈爱琳达吗?

生齐:爱!

师:琳达爱妈妈吗?

生齐:爱!

师:真正的爱就是互相理解。你理解了妈妈,支持了妈妈,就是对妈妈最大的爱。

(点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必须做出许多抉择。“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老师的假设又给了孩子一次角色体验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次关于生命和爱的思索与抉择。孩子有说同意的,有说不同意的,但是都是为了爱——对妈妈的爱,对盲人的爱。在这里,老师也没有评判选择的正误,而是机智地将两种意见融到了一个主题上——真正的爱是互相理解。这不仅是对文章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最好的亲情和爱的教育?)

师:咱们再往下看,当琳达长大了,爸爸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时候,琳达感到怎样?

生:感到自豪。

师:最后,当听到女儿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

生:无比的骄傲。

师:这就是琳达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直到长大后,她才明白父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屏幕出示父亲的话,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舍己为人,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给别人。

生:我觉得爸爸很关心别人,因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立刻帮助他们。他看到盲人失去光明,自愿为他们奉献自己的角膜。

师:你们说,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是不是最珍贵的?(对)还有比身体的一部分更珍贵的吗?(没有)你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是不是最大的奉献?(是)爸爸的做法有意义吗?

生齐:有!因为他让盲人重见了光明。

(点评:父亲的话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老师的追问“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又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自我思索。不管孩子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认识和理解。而父亲的言行正是学生最好的心灵对照,从他的话里,孩子们领悟到了奉献的意义与美好。)

师: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

生: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是多么希望……(屏幕出现父亲的话,学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

生:很美。

生:栩栩如生。

生:就像真的一样。

师:女生,咱们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女生朗读父亲这句话的前部分:“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地读。(男同学语气高昂地、自豪地朗读父亲的话:“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两句话)

(点评:父亲的心愿多么美好,栩栩如生的马儿成了他心愿的焦点。许老师借助插图的观察和女生的模读,意在展现马儿的可爱美妙,让父亲的心愿显得真切可感。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着学生感受父亲的自豪,从男生的朗读开始,情绪渐渐高涨,到全班的齐读,将父亲无比自豪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当中,老师的朗读导引和不同朗读形式的穿插安排,自然地推动着学生的情感和语气一步步生成、浓烈。)

三、温迪的心愿——永生的眼睛。

师:我们都为琳达的父亲感到自豪。同学们,琳达的妈妈走了,她留下了什么?

生:眼睛角膜。

师: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

生:眼睛角膜。

师:除了眼睛角膜,他们是否还留下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同桌分角色对话。一个当琳达,一个当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屏幕出现合作学习单)

合作学习

1、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2、想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当温迪,女生当琳达,角色对话。)

男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女生:“这令你骄傲吗?”

男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请看第二题,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他们还看不见……

生:看不见人世间每一个美好的事物,也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掌声)

生:看不见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见美丽的景色,也看不见父母慈祥的面容。(掌声)

生:看不见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不见装满知识的书本,也看不见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掌声)

生:看不见美丽的春光,看不见缤纷的彩虹,也看不见父亲笑得灿烂的面孔。(掌声)

生:看不见祖国发达的样子,看不见周围的高楼大厦,看不见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

师:我们学过,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地方的山?

生齐:桂林的山。

生:看不见清香袅袅的早晨,看不见夜深人静晚上,也看不见现在发达的世界。(掌声)

师:看不见清澈见底的泉水,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看不见同学们游戏的样子。(掌声)

师:好!看讨论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一种爱心。

生:还留下了一颗善良又朴实的心。

生:留下了一种引发后人深思的美好的品质。

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盲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心,这是多么美好的奉献的品质。父亲的话永远地留在谁的心中?(琳达)我们也一起牢牢地记住父亲的话。(学生齐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

(点评:开展合作学习,绝非形式主义的贴标签,绝非学习方式的简单调节。合作一定要有价值,合作更要注意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空壳的摆设,只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从许老师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三个题目的设计都是必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训练。第一题角色对话,非合作不可,通过对话再现人物的言行,体验人物的心理,当然不可或缺。第二题想象盲人看不见什么,这是对温迪心理世界的补充拓展,也是孩子对盲人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一方面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一方面又是一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不知不觉中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第三题的讨论更是引导着学生直达父亲的心灵深处,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有了充分的讨论,才不至于只看到父亲的表面言行,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白“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善良的品质。正是由于许老师多样化、细致化的合作设计,使学生读得透,议得深,说得到位,从而在交流中生成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回答。)

师:我们都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故事说到这,你们是否知道温迪有没有实现她的美好心愿?(有)许老师昨天查阅了一篇文章,这是琳达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今天,我不得不把这个令人无法接受的结局告诉你们。(《爱的奉献》音乐响起)在这篇文章里,琳达写到……

(屏幕出现琳达的文章,连同温迪的课文插图。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地讲述温迪车祸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的眼圈湿润了,他们的心灵也像这永生的眼睛一样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师: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请提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作为《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结尾。(学生在《爱的奉献》的音乐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感到,如果每个人失去生命以后,能把眼睛角膜献给盲人,那么以后我们中国就不会有500万盲人,而是只剩下500个,50个,10个,1个,甚至没有了。只要每个人都能献出角膜,我们中国一定会一个盲人都没有的。

师:许老师问你们,中国有多少人口?

生齐:13亿。

师:如果每个人都献,够不够?

生齐:够!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会在每个失明者的心中永存,你将永远地保留在人间。(《爱的人间》音乐响起)

师:我想,它也将永远地留存在你的心中。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让沉浸在黑暗中的盲人重见了光明,你让沉浸在痛苦中的盲人把悲伤永远地忘掉。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点燃了奉献的火焰,你激奋了我们美丽的心灵。(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把光明送给了失明者,你把善良带给了失明者。(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你照亮了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如果全世界的盲人都重见光明,那多么美好啊!(掌声)

(点评: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长长的故事,一种情感可以生成无尽的感动。拓展,为文本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温迪的意外车祸,那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在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崇敬地讲述中,所有的听课者都动容了,温迪的美丽心灵连同那只可爱的马儿一起印入了他们的心。情到深处自然流,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和“工具”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那么我们那些可怜的盲人就不会在黑暗中度过他们的一生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爱的人间》。(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音乐旋律轻唱《爱的人间》第二段,并再次观看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生:“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师生深情的合唱,把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

师: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下课!

(点评:课上到这,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的音乐《爱的奉献》、《爱的人间》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跟着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红花和绿草,还有小鸽子一起飞向美好的人间。那一刻,从孩子们凝然的眼神中,从他们深情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心底涌动。我想:这就是语文课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感动。)

总评:无疑,这是一堂充满爱的感动的语文课。许老师对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深刻解读和有效落实,为孩子的思想情感渗透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丰实的舞台。更值得欣赏和借鉴的是,许老师总是善于根据各种内容、各种情境,针对性地穿插使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避免了单调乏味,更是巧妙地突破了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最动人心魂还是许老师为文章补充的一系列“生命”画面——从盲人的数据,到盲人的生活,到温迪的车祸,到爱的歌唱,有信息,有故事,有声像,多种资源合理搭配,适时应用,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一个个由“爱”组成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片段)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给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






一、预备准备

二、导入: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生命 生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飞蛾求生 种子生长 感受心跳三个小故事,讲述了生命的存在。谁来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读一读课题。

生1:读

生2:读

师:不错,大胆地读。

学习第一个故事

师:把生命读到心里去,回味课文中三个小故事。谁来读一读第一个小故事。

生1:读

师:不错!拿起笔。这个故事中哪一句让你感到震惊,请你划出来。

生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有没有听到震惊?把“震惊”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这样更好。

生2:再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师范读。)来,请你来读。

生3:再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你比刚才好多了。再来!

生4:再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好!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心中的飞蛾,会怎么想?

生5:感到要逃出去!

师:那你来读。

生5: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有没有要逃出去的感觉?

生6: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读,再读。

生: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求生的飞蛾,你会怎么说?

生“救命!”

师:就一个“救命”?

生:救命!救命!……

师:引读“我挣扎着”

生:齐读“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如果你是那只求生的飞蛾,你会怎么做?

生:翅膀摆动,极力挣扎。

生:先装死,然后,趁他把我扔掉了,逃走了。

师:读“我挣扎着……”

生:齐读“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伸出双手。(师生都伸出双手)有一只飞蛾在你手心,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翅膀在使劲的挣扎。

师:感到生命的力量。

生:我感到手上痒痒的。

师:飞蛾在求生。求生让我感到震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范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生:齐读。

师:你知道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平均9天,只有9天。,它却为了9天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

生:生1:它要活下去

生2:它还要做很多事。

生3:生命只有一次,为别人做贡献!(师纠正:至少是为自己!)

生4:见家人一面。

生5:产卵抚养孩子。

师:求生多么强烈!让我们带着求生的欲望和渴望读一读题目。

生:读



学习第二个故事。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小节,大声地读!拿起笔,哪个句子感到特别震惊也请你划出来,读一读。

生1:“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师:纠正“既”和“即”的读音。这是你找的句子,还有吗?

师:你划出哪一句?

生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句“那小小的种子里……” (师引读)

生:齐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师:为什么让你感到特别震惊?震惊在何处!

生:有阳光、泥土才能生长,而那种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却长大。

生:“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还要冲破外壳而出,这样的成长让我震惊。

生:“冲破”已经不错了,可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情况下,还成长。

师:你认为这是怎么的种子?

生:坚强

师:小小的种子和坚硬的外壳抗争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新芽撞坏了,却还是出来了。

生:破了脑袋。

生:很累很累。

生:种子的芽折断了。

生:也许……

师:很多很多困难,也许有很多很多的也许……是啊,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师:是啊,“即使仅仅或了几天”,现在你就是这种子,有了生命力,可上天对你不公,因为你是生活在砖缝里的种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长成一颗茁壮的芽。

生:一定要坚强活下去。

生:让我的子孙过的好一点。

生:我一定要坚强活下去。

生:虽然命苦,但会竭力生长。

师:这么多顽强的种子,带着对生命的期盼,一起读课题。

生:再读。

师: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种子一样顽强抗争?

生:蚂蚁,会召来同伴把东西搬掉。

生:蚯蚓,我把它后面(身体)踩扁了,它前面的(身体)继续爬!

生:知了,有一次,我把知了抓住了,可它还是继续抗争!

师:有植物的吗?刚才是说动物。

生:被人踩的小草,不放弃生的希望。

师:有句描写小草的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爬山虎

师:播放多媒体。这些小生命要经过多少的风吹雨打,才能绽开鲜艳的花朵;蛋壳中的小鸡要     才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毛毛虫怎样挣扎才能破茧而出,刚出生的小马驹到千里马怎样迈出艰辛的第一步。

师: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呢?

生:小马驹刚开始站都站不起来,后来勇敢地站起来成为千里马。小鸡要看外面的世界使劲往外面钻。毛毛虫要怎样挣扎才能破茧而出。花被风吹烂了,坚持要绽开。

师:小马驹从站不起来到站起来,这些小小生命为了生存,为了生命,努力拼搏,努力挣扎,更何况人类呢?



学习第三个故事

师:自己读读第三个故事,拿起笔,哪一句话让你震撼,划出来。

生: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这是你感到震惊的句子。

生:“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单单属于我的。”

生: 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单但属于我的。”

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震撼。

师:读

师:还不够。

师:男同学,你来!

生:男读

师:后面这句话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读。

师:预备读。

生: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单但属于我的。

师:(播放多媒体心跳声。)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这样的心跳在你的心口跳了10年,注意过他的存在吗?这样的心跳在你心口跳了3650天,感觉过它的存在吗?这样的心跳在你的心口跳了87600小时你关注过吗?这样的心跳在你心口跳了525600分,你知道吗?这样的心跳在你心口跳了4100480次,你又曾经注意过多久?现在感受那一声声沉稳,规律地跳,最想说什么?

生:恐怖!怦怦跳!

师:恐怖?

生:感到生命在有规律地跳。

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谢谢自己的生命,你不辞辛苦地为我服务。

师:用书上那句话说说。

生: 

师:

生: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范读。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全场的人吧!

生:激动。

师:你读一读。

生:又激动又快乐。

师:请你又激动又快乐地读一读。

生:自豪。

师:读一读。

生:感谢。

师:读一读。

师:让我们带着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一起读。



师:这样的生命属于我自己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努力不努力?(生:自己)快乐不快乐?(生:自己)幸福不幸福?(生:自己)利用每一分钟,谁来决定?(生:自己)

师:是啊,这样的生命,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你必须对自己负责。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读一读。

师:俞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就是作者杏铃子,一起听听他的故事吧!介绍相关事迹。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要说?

生:顽强的生命力,对写作有兴趣。

生:写了401多本剧本和散文,我真佩服他。

生:病中清醒的时候还能写下这么多散文,真厉害!

师:生命仅仅是活着还有写作?写作是为了什么?

生:唤起别人对生命的热爱。

生:唤起珍惜生命。

生:有限生命,无限价值。

生:生命来之不易。

生:写那么多剧本,让大家看到,他鼓励大家站起来。

师:鼓励了一批又一批人,珍惜生命。生命光彩有力。

师:体验了生命中三个习以为常的小故事,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想,一起读。

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范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让……

生:接读。“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浓缩成8个字“生命有限,价值无限。”齐读,再读。

师:你准备把这8个字送给谁?

生:全世界的人。(师:真为你高兴。)

生:病人,虽然生命可能就要尽头了,还是不要放弃。(师:你真善良。)

生:孤寡老人,为了他们不在孤独中死去。

生:生命仅仅只有几个月或几年的人。

师:你读读。(生: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生:残疾人,让他们不要浪费生命。

师:你读一读。(生: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生:有病的人,穷苦又有病在身的人。(师:你来读一读。)

生:得了绝症的人,让他们对生命有希望,(师:你来读一读。)

师:一起来。(生: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师:也把这8个字送给自己,一起读。(生: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师:读了这三个生活中的故事,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思考?可以写一写,这话也可以成为你的座右铭。

生:生命因为大家而美丽。(师:没个人都拥有光彩美丽。)

生:生命因为精彩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付出和爱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自信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强烈和鲜明而美丽。

师:还有吗?说说你的思考。

生:生命因为充满希望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奉献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激情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爱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关怀而美丽。

生:生命因为信心而美丽。

师:让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生活,努力进取。

师:在快乐中要感谢生命,痛苦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痛苦又何尝不是美的呢?为了生命的美丽,我们再一次呼唤(生齐读)《生命 生命》!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

作者:曹保华 王朝华    来源:武穴小桥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第八册《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武穴市小桥小学 王朝华 曹保华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花的勇气》——花的心情



《花的勇气》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正值春天百花盛开时,丝丝入林的牡丹花,井舟的校园摄美,给予我灵感,借机窃取,改为课件。在此,表示感谢!)

     在导入新课时,问: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花是什么花?

   学生纷纷回答:我喜欢康乃馨,它象征母爱;我喜欢荷花,它很纯洁;我喜欢牡丹花,她是花中之王,特别艳丽(随机展示丝丝入林送的牡丹花,引来一阵啧啧声。)。

    师:牡丹富贵,荷花纯洁,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赞美。我们学校也有花的知音——展示井舟的校园作品。

    学生情不自禁脱口赞叹:学校真美啊!

    师:联系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说几句话表示一下吧。

    生:生命是盛开的杜鹃花。生命是含苞的花蕾;生命是破土而出的新生竹笋;生命是枝头的嫩芽……

    生:花儿带来春的芳香;花儿给我们美的享受……

   师:徐老师能从校园捕捉花的信息,冯先生从维也纳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聪明的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同学们很快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不攻而破:

    生:只见绿地不见花,(绿地泛滥花不见。)——失望

        见到花儿藏草下,(扒开草丛见到花。)——惊奇

        不见花儿冒出来,(即离不见花儿现。)——遗憾

        再见花儿遍原野,(原野盛开七色花。)——震撼

     (此刻,我异常欣喜,是花儿给予的灵气?是花儿给予的勇气?学生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 、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聆听着孩子们的充满激情的朗读,我有点儿陶醉。

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学生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年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反思:1、上以情感为线索的文章,适当的铺垫非常重要,怪不得好多名师课前有那么多的“废话”。我可得好好研究。

   2、课件的恰当运用,有时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譬如,今天的课堂,一反常态的热烈。可惜,我做课件水平太臭。

    3、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整理材料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很有必要。本学期来,我要求学生每个单元制作一张小报,回顾近期学习及拓展的内容。因为有准备,有内容,学生做起来并不难,不是很重的负担,但效果不错。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乡下人家》课堂实录

                               执教者:江北实验小学  蔡 波

引课

师:我们先来聊聊天吧,(出示照片)蔡老师在哪里?

生:乡下。

师: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生:有很多的油菜花。

师:春天,花儿都开放了,金灿灿的一片。

生:乡下人种田技术很棒。

师:这是他们的职业。

生:乡下人家很和睦。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和睦的家庭气氛。

生:家畜特别多。

生:乡下人家都用柴来烧饭。

师:你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生:乡下人家的人知识面很广,知道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农业知识。

师:那是因为他们经常与庄稼打交道。

生:乡下的东西比城里好。

生:乡下人家人很热情。

师:你还了解了乡下人家待客的特点。

师:看来,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乡下去看看,好吗?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导入

师: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想要画一幅画,该用什么来画呢?

生:应用绿颜色画。

生:用红颜色画。

师:除了用各种颜色画,应该……

生:用毛笔来画。

生:用彩笔来画。

生:用蜡笔来画。

生:用铅笔画。

师:大家说的都是笔,有的还带有色彩。其实,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一支奇特的画笔呢?唐代大诗人王维,他的诗就被苏东坡称为“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师: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一起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就是一篇“文中有画”(板书)的美文。想不想通过朗读来发现文中蕴涵着的“画”,了解乡下人家的特点呢?

生:想。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先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

1、媒体出示读文要求。(师读要求)

⑴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想, 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

2、生读文

3、交流难读的句子

师:跟同桌间交流一下难读的句子。(生同桌交流难读句子)

师:有难读的句子吗?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读句:101页第2自然段“有些人家……农家风光。”

师:是难读,这里有个字没读准,听出来了吗?

生:老师你说的是不是“场”,我查过字典了,“场(cháng)”是指农家的空地,而场( chǎng)指较大的场所,这里应该读cháng。

师:你给蔡老师上了一课。为什么说这句难读呢?

生:因为这里的多音字特别容易混淆。

师:一起读读这句。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真美啊,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鲜花开放的画面。(板书:鲜花开放)

师: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生:100页中间“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绿绿的叶。”

师:你都读对了,为什么还说难读呢?

生:结是个多音字,有些人会读错。

师:还有吗?

生:101页第三自然段“鸡,乡下人家照例……”“例”不要读成“列”。

生:10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月明人静的夜里……进入梦乡。”里面的歌曲难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意逗号,要注意停顿,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纺织娘唱歌的画面。(板书:纺织娘唱歌)

4、概括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读课文,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概括后随机在黑板上板书)

生:乡下人们在门前吃饭的情景。

师:乡下人吃晚饭。

生:鸭子戏水的情景。

生:花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瓜藤满架”的情景。

生: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

师:春笋破土。

生:有些人家在门前种花。

生:我看到了雄鸡在踏步。

生:我看到了天边红霞、微风、鸟儿。

生:妇女在河边捣衣服。

生:母鸡带着小鸡觅食。

师:还有一个画面同学们没有发现。

生:屋后种着几十枝竹。

师:绿竹成阴。

(板书画面:鲜花开放  纺织娘唱歌  鸡群觅食  乡下人吃晚饭  鸭子戏水  瓜藤满架  春笋破土  雄鸡踏步  天边红霞  向晚微风  归巢鸟儿  妇女捣衣  绿竹成阴)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读出了那么多画面。这些画面你都找到了吗?轻声读读黑板上同学们找出来的画面。

(生齐读画面)

5、概括乡下景色特点。

师:是啊,乡下人家有这么多的美丽画面,有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所以说(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句子。

师:知道独特的意思吗?

生:特别的。

生:独一无二。

生:举世无双。

师:迷人是什么意思?

生:美丽。

生:使人陶醉。

生:惹人喜爱。





三、品读课文

师:那么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哪呢?

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出示要求)细细深入品味,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道道怎样独特、迷人的画面。你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式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示句式:乡下人家                   ,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读文体会。

交流:

句1

生:“乡下人家……青的、红的瓜……可爱多了。”很可爱。(出示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它的独特迷人表现在哪呢?

生:这些成熟的吃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了装饰,很有趣。

师: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读读这句话。(生读句)

师: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每件事物都生机勃勃的。

师:你来读读。

生:城里人家门前有装饰的旗杆和石狮子,乡下人家的装饰非常与众不同,很优美。

师:想想石狮子、旗杆给你什么感觉,而花架呢?

生:石狮子让人感觉严肃,而花架很美。

师:请你美美地来读读这段话。(生读句)

师:是啊,花藤满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啊!带着这一感受读给同桌听,让他也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风景。

同桌互读句子。

师:我们继续交流。

句2

生:“乡下人家他们把桌椅……吃起来,真是一道……”城里人家都在家里吃饭,而乡下人家却在门外,在天高地阔的环境里吃饭。(师出示句子)

师:天高地阔表现在哪里?

生读“天上的红霞……田园风光”

师:老师眼前有这样一幅画面:天上红霞片片,鸟鸣声声,周围花儿朵朵,绿竹摇摇,身边微风习习,笑声串串,这样天高地阔地吃饭,能说不独特、迷人吗?一起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还不够自然、和谐、轻松,再自己练练,把你的感受融入到其中去。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特别的温馨、柔和。

生读句。



句3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我从花儿感觉到乡下人家的独特。城里的花要不很朴素,要不很华丽,而乡下的花儿朴素中还带着华丽,朴素和华丽融合起来了。

生:城里的花一起开,一起谢,而乡下人家的花儿有顺序地开放。

师:这种花谢了,那种花开了。哪里是说乡下人家的花是轮着开的?

生: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花儿轮着开,推门便是景。自由读读这句话。(生读句)

师:对这句话还有补充吗?

生:城里人种的花是单一的,而他们的花是多姿多彩的,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

师:城里人也种花,但没有像乡下人那样一种就种上一大片。每个季节都能看到大片的花,自然是美丽独特的。



句4

生:乡下人家总是要养几只鸡的。城里的人都是买鸡后杀了,而乡下人家是把它养起来。

生:读句“或是瞧见耸着尾巴……走来走去。”我从这句话种体会到乡下人家的雄鸡十分的高傲。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大踏步”可以看出来。

师: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读句)

师:那母鸡呢?

生:乡下的母鸡带着孩子出去觅食是非常从容的,像带领着自己孩子走来走去,而城里的鸡是关在笼子里的,很可怜。

师:你来读读这部分,你一定能读好。

生读句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句5

生:“乡下人家的屋后倘若……它们也从不吃惊。”一般城里的人们都很要面子,鸭子都被训练乖了。乡下的鸭子都被养得很有野性。

生:城里的鸭子见到了人是惊惶失措的,而乡下的鸭子见到妇女捣衣,一点也不吃惊

师:知道什么是捣衣吧?

生:拿木棒打衣服,把衣服洗干净。

师:这在城里可看不到,是乡下人家河边一道独特的风景。读读句子。

(生读句)



句6

师:夜深了,乡下人家还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夜深时纺织娘在唱歌,让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甜甜地进入梦乡。

生:乡下人家把它当做催眠曲。

师:老师和你配合来读读,好吗?(师生配合读句)

师:想体会这种甜甜蜜蜜进入梦乡的感觉吗?这可是乡下人家独有的,和同桌配合着来读读。

学生同桌配合读,请一桌学生读。

师:这首催眠曲有点欢快,能不能来首舒缓的,能让人甜甜蜜蜜进入梦乡的。

再请一桌学生读。



四、小结,句式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发现了一幅幅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再来读读这句话,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齐读句子。

(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的理解是把我们刚才理解的每一幅画面结合着说,乡下人家,不论早晨、中午、夜里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春、夏、秋、冬,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房前还是屋后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是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方,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五、拓展

师: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你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式来写,也可以用自己的句子写。

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写。

交流:

生:乡下人家都是用柴火烧饭的。

师:那样煮出来的米饭一定有独特的清香。

生:每到夏天都会有许多“小鸭子”在水里嬉戏。

师:“小鸭子”是指乡下人家那些顽皮的儿童吧。

生:乡下人家纺织娘唱歌。

生:洗衣服的妇女不会打扰水里的小鸭子。

师:要写课文以外的。

生:一两只大白鹅在河里耀武扬威地游来游去。

师:“耀武扬威”用得好。



六、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节课,你们还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它写作上的特点,还要把今天写的一道风景也变为一道道风景。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牧场之国》教学案例(片段)

] 体会荷兰牧场白日的生动和谐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

生:我从“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中感觉到的。给人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视线能看到的地方,就全都是黑白花牛,整个牛群如同一个大家庭,在没有人的低地上,老牛像一个威严的家长似的,管理着草地上的牛群。整个低地似乎就是它们的天下。

生:我从“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这儿感到的。“赞许”的意思是因为感到好而加以称赞。他肯定是在绿草地上生活的自由、快乐、满足才赞许的吧!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如果猪会说话,它会怎样加以赞许啊?

生:他一定会点着头说:“多么广阔的绿草地啊,你是我们快乐的家。”

生:它也许会说“在这里,没有人类来打扰我们,也没有敌人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我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啊!”

生:它可能没说那么多,只是一个劲儿地像个粗汉子似的嘟囔:“哦,我的家,我的家!”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会这么说?

生:因为书上不是说:“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呼噜”就和我们人喃喃自语差不多吧!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到猪的快乐,也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真是一幅生动和谐的家畜家禽游憩图呦!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要让我们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7 07:2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49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段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49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0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教例]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教例]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0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巧用别字妙笔生花《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0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下面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一下你们学习的收获吧!(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们先来。我们小组是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工作的,我们可以到前面表演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法很有创意。
      (学生表演罗丹全神贯工作的注片段)
      师:表演得不错,谈谈你的感受。
      生:当模特太累了。(生笑)
      生:我觉得罗丹在工作的时候太投入了。
      师:大家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罗丹演得很好,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手在空中乱舞,动作很逼真,表现了罗丹痴狂的工作状态。
      生:“罗丹”演得不错,但我觉得除了表现动作外,还应注意神态的变化,那样会更生动。
      师:你能到前面来表演吗?
      生:行,但我要请我的同桌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好,请吧!(生鼓掌)
      生:(一生朗读,一生表演,表情丰富,极有感染力)
      师:(笑着问学生)你为什么为他们鼓掌?
      生:他们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表演生动形象,很有意思。
      师:我也觉得他们表现得很棒,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体会这一段,看你能想象出什么?看谁有“罗丹”的想象力。
      (学生用各种形式体会,有表情的朗读的、表演的、自读自悟的、小组交流讨论的……)
      生:“罗丹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这是描写罗丹动作、语言,我想他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怎样修改“左肩偏了一点”这毛病。
      生:“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和谁热烈的争吵。”这是罗丹想到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好像又在反复的推敲。
      生:“他对着那座女像发痴的微笑,然后,轻轻地叹了口气。”我想是罗丹看到自己修改的作品感到非常的满意,很高兴。
      师:同学们想象很合理,读得也很投入。
      生:还有一句“他好像喝醉酒了一样,好像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了。”我认为这句话充分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像,以至忘了茨威格的存在。
      师:说得好,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众生议论、交流,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奥数题,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咬笔杆,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很急燥,有了方法高兴得跳了起来,认真得写呀,算呀,连妈妈走到我身边都没发觉。
      生: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次,为了准备校舞蹈比赛,身为文艺委员的我总想着编排舞蹈的动作,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还边走边比划,竟忘了自己是在街上了。(众生笑)
      师:你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感受,很好。大家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说不定,将来你们之中会出现数学家、舞蹈家、文学家呢!全神贯注做事,这不正是罗丹成功的基础吗?
      生:(笑着说)对,有可能。……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学习活动的构建上我都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重情境、重活动、重体验、重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创意地演,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鲜活,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1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对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作客时发生的一件事的描述,进而说明这种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重要,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要解决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修改塑像?”要到哪儿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描写,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半个句子。读一读,划下来。
                                  (学生自己读书,划一划,轻声读起来了。)
                                  生:老师,我来读。“罗丹一会儿上前……好象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跟他划的一样的同学请站起来。
                                  (有十几个学生站起来。)
                                  师:你们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兴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罗丹修改塑像非常认真。
                                  生:应该说是全神贯注。
                                  师:你扣紧课题,很好!
                                  生:因为罗丹“上前”是看塑像有什么细小的毛病,“往后退”是为了看整个塑像。
                                  师:你真聪明了!罗丹上前看是为了看清楚塑像细微之处有没有毛病,往后退却是为了从整体上看塑像是不是更完美。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罗丹嘴里叽里咕噜,他在跟谁说话呢?文章没有写出来啊?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那么,你们能想象一下,罗丹他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谁来上台学一下?
                                  (学生在思考,部分学生开始互相比划、对话。)
                                  生:老师,让我来学一下(学生走到讲台前,模仿起罗丹说话的动作、神态。)
                                  “恩,整体上看还可以,左肩也不偏了,就是鼻子高了点,脸上……”
                                  (台下学生认真倾听、微笑。又有几个学生争着要上台表演。)……
                                  生:老师,我更喜欢这一句“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不少学生一起轻声跟读。)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小声跟读,说明有很多人喜欢这句话,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罗丹修改塑像时非常认真,都入迷了。
                                  生:罗丹是聚精会神在修改塑像,把其他一切都忘了。
                                  师:罗丹把一切都忘了吗?
                                  生:不是,他是整个人沉醉在塑像身上,好象喝醉酒一样。
                                师:喝醉酒的人会怎样?
                                生:有时会哭,有时会笑。
                                生:有时还会骂人、打人,失去控制。
                                师:那为什么说罗丹好象喝醉酒一样?
                                生:因为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跟喝醉酒的人很像。
                                  生:他是全神贯注修改塑像,他的心中只有塑像,没有别的了。
                                  师:同学们可真棒!读书读得很认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评析:
                                  1、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充满生命和活力的个体展示自己的个性,共同协作,相互影响和提升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体都主动参与,这是促使主动学习关键。老师在教这节课时就设计了“自主读书”这一个环节——“找出你感兴趣的一处描写,读一读,划下来。”这样,给学生阅读自由度,开拓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同时、同等参与学习的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改变了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问题的办法。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课文中并没有写出罗丹在自言自语说些什么,这无疑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因而,老师的一句“你能想像一下,罗丹他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变成课文中的人物,学生的想象翅膀打开了,灵感被激发,创作欲望被唤起,孩子们纷纷上台表演,演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3、《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读书、感悟、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在“铺路搭桥”,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地读书、大胆地说话、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演,真正实现“口、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解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1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教学实录纪实与点评

指导:  黑河市第六小学   刘金梅)

(设计:  黑河市第六小学   王  威)



教学内容:《全神贯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教材分析: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初步学习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2、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

  3、能力目标: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并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设计理念: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所以本课我采用研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以研究性阅读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四大板块来自主学习。“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让学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学习或做事时特别投入,特别专注的时候?

生:有一次,我看电视入了迷,妈妈喊我吃饭几次我都没听到,于是妈妈气的大吼一声:“吃饭了!!”我才听到妈妈的话。

生: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我看书的时候,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到我。

生:我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大概画画太认真了,连妈妈回来了都不知道。

师:那老师告诉你们,这就叫“全神贯注”(师板书课题)

(点评: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来理解新词,同时揭示了课题,)

师:你们认为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全神贯注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我妈妈在做饭的时候,由于不专心,盐放过了也不知道,还放,结果菜咸的吃不了。

生:我们上课的时候,如果不专心听课,就不会有好成绩。

    师:是呀,法国雕塑家罗丹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品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6课、全神贯注   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罗丹的这种宝贵品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点评:导入自然直接,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来揭题,同时交待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124页,看课题旁边有米字花,表明这就是一篇什么课文?

生:表明这是一片略读课文。

师:那略读课文应该怎样来学?

生:我们平时学习略读课文时都是按“自渎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四大环节来学习的。

  师:好,请同学们好好读读文前引言,看看本课每一环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自读准备阶段我们应该自读课文 ,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生: 默读探究阶段我们要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生:交流研讨阶段,我们应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生:品读拓展阶段我们要再读课文,谈收获(两方面的,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师:下面我们就按同学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点评:略读课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爱读书并会读书,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编者的意图。所以制定的学习略读课文的几个大环节便于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有据可依,然后在学习不同类型的课文时再根据文前的提示制定每一环节的具体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读议结合,研究学习课文的重点句段。

      第一板块:自读准备。学生自读课文 ,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谁做好准备了,汇报一下吧!

生:我能给大家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生:我能组词。

生: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径自”的意思,我昨天回家查字典了。

生:我知道罗丹是法国雕塑家。14岁随勒考克学画,后随巴里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刻5年。

生:我知道罗丹的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农民》等。

生: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生:茨威格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里的焦灼》等。

师:看来同学们回家都作了充分预习,老师要表扬你们,个个都是会学习的孩子。

(点评:学生在读书准备和交流中解决了难字生词,对课文的背景和人物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默读探究。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点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找找、画画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原本方式,也是有效读书的手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把课文中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语言、动作、神态画出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板块:交流研讨。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那么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的是对罗丹动作的描写“只见他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里对罗丹动作的描写很准确,同时作者还利用联想,使罗丹全神贯注的样子就在眼前。

生:我找的是“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仿佛在跟谁争吵”我来给大家读一下。

    我觉着这句话是对罗丹的神态描写,并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罗丹在全神贯注创作时那种投入的样子,也是利用了了一个比喻,把罗丹研究作品时,想这样改,不行,应该那样改的内心世界写出来了。

生:我找的是“他越干越起劲,就象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似乎已经消失了。”

    这是对罗丹的神态描写。很准确,我都能表演出当时的样子。(生表演,其他学生也跟着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点评: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资助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第四板块:品读拓展。再读一遍课文,谈收获(两方面的,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看来你们在交流中已经学懂了课文,下面我们再来好好品读一下课文,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想分段给同学们读这篇课文。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最大的感受是:罗丹真是个做事全神贯注的人,所以他才有那样的成就,我这方面就差多了,平时学习总是拖拖拉拉,散散慢慢的,看来要改改了。

生:我认为作者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非常准确。

生:在描写中恰当的运用联想和比喻也能再现当时的情景,使描写的事物更加传神。      

师:学习本课,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全神贯注做事的人,将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三)拓展:

     师:最后,我们当场来创造一个情景,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谁愿意来?其他同学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和适当的比喻联想把全神贯注学习的这位同学的样子描写出来。

生:表演

生:李冰玉真是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只见她一会眉头紧锁,一会笑容满面,就象喝醉了酒一样,嘴里还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

生:李冰玉学习真专心啊,你瞧她眉头紧锁,像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嘴里还叽里咕噜的仿佛在跟谁争吵,只见她突然一拍脑门,笑容立刻浮在脸上,又拿起笔刷刷地写起来,就连旁边李刚那么大声的拍球声,都听不到。

(点评:最后创设情景,进行写作训练一环节,很巧妙地做到了读写结合。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让学生迅速掌握并运用本课作者展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并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启迪,最后内化生成为自己的技能。)

师:同学们表演得很逼真,描写时也能用到书中大量的语言,这也是一种收获,也叫学以致用。回家把这个小片断写在小练笔本上。

总评:

1、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而本课采用研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形成。

2、本教案的设计能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全神贯注”,课文是怎样体现了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人物品质的,并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学生的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自能读书的能力。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研究学习。“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让学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也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3、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够熟练。而本篇课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课文。而本课教师能及时把握这一训练点,并在课后及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教学观。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 X X。”

  “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

  “学习是我们的母亲。”

  (“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

  ‘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胆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

  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把名言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指教。”我只能从那些老师会心的微笑中去想象……



  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

  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没了,滔滔不绝的讲和昏昏沉沉的听没了,千奇百怪的问和挖空心思的答没了。走过于老师的课堂,你看到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读,在“随心所欲”地写,一位和善幽默的大朋友在肯定,在激励,使学生永远保持浓浓的兴趣,这儿的教学是民主的,开放的。

  A:“你有没有信心?做两次深呼吸,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再迅速准备一下,读吧!”

  “‘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学生读书遇到困难时,于老师总是这样耐心地等待并鼓励。

  B:“你们四人当组长,帮他们,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他们带走。”(组长带走参赛同学,班上其他同学未动)

  “你们都坐在这儿干什么呀?都去呀!”

  学生纷纷加入小组互助读书活动,课堂上空无一人。(众笑)

  于老师就是这样幽默,这样出奇不意,这样的开放,让学生永远感到有趣。

  C:“千万别紧张!”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

  这是第一次读书比赛前,本组的成员对参赛队员的叮咛和嘱咐,他们的言行似乎在告诉你:我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D:老师与学生比赛读书,为了决定先后次序,学生提出猜拳决定,老师请一名同学帮猜拳。

  “我第几?”师问。

  “第二(顿一下)倒数的。”学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

  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比赛读书,课堂上竟然也猜拳,学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这一切让你感到什么——宽松、民主、开放。这种氛围里创造的火花怎能不闪现!



  四、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

  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于老师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于老师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于老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于老师的课就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情趣,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异曲同工。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三年级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谁来读课题?
  (生读题)
  师: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雕塑。
  师:雕塑,恰当吗?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些词语,连成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就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罗丹修改什么样的塑像?
  生:他干吗要修改塑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他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位同学的要好多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加上了课题——“全神贯注”,这样就好多了。
  生:我还有个问题要提,修改后,塑像成了什么样?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刚才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中,哪几个问题最重要?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
  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件事,这事不难也不容易——就是快速地读全文,一段一段地跳读,读后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有信心做好吗?(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我先说,课文先写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
  师:用四个字来说就是——
  生:发现毛病。(板书:发现毛病)
  师:你很聪明。就用四个字接下去说。
  生:接着写“修改塑像”,再写在修改塑像时忘记了自己的挚友。
  师:注意用最简炼的话来说。
  生:再写“修改塑像”和“忘记挚友”。(板书:修改塑像忘记挚友)
  师:你顺便说说,什么是“挚友”。
  生:最好的朋友。
  生:最后写茨威格有很深的感触。
  师:用四个字怎么说?(生沉默)
  师:老师提示你一下,深有——
  生:深有感触。(板书:深有感触)
  师:我们回到刚才提的问题,为什么罗丹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
  (生自由读第一段,师鼓励学生大声读)
  师:谁来谈谈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站起来就说,不要我点名。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塑像。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一读。
  (生读:“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这个句子里头有个词——“端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的意思。
  师:怎样地看?
  生:认真、仔细地看。
  师:好,现在我就是罗丹,谁愿当塑像,让我端详端详?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还站了起来。老师叫一女生上前。)
  师: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是怎样端详女塑像的。
  (师配以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对着“女塑像”读句子——“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读后,对“女塑像”)不过,你在老师心目中,左肩也没有偏,脸上也没有毛病,你是爸爸、妈妈的杰作,是北京市培新小学的杰作。(生笑)谢谢你!
  师:谁愿像老师这样来读的?
  (生纷纷欲试。)
  师:愿读的都站起来读。
  (生读,老师观察到大部分学生读的时候没带动作和表情。)
  师:(面带笑容地)能加上动作和表情吗?有勇气加上动作和表情的站起来读。
  (生表情丰富地读,有的皱眉,有的摇手,有的*腰......)
  师: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解决了。
  师:谁来做总结,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不过,这次要加点难度,用上“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
  生:虽然这个塑像仪态端庄,但是左肩偏了点儿,脸上也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生:虽然这座塑像非常好——
  师:好到什么程度?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生答:杰作)
  生:虽然这座塑像是杰作,但是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师:第一个问题已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师:到哪儿去解决这个问题?
  生:第2自然段。
  师生:会读吗?(学生接:会)会背吗?(学生摇头)想听老师背吗?(学生接:想)如果老师背不出来怎么办?(学生接:我们给你提个醒)万一我背错了怎么办?(学生接:给你指出来)
  (师出示塑像图片,对着塑像,在学生的“提醒”、“帮助”下把第2自然段背完。老师背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哇!同学们给掌声了,谢谢同学们!——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描写,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半个句子。读一读,划下来。(学生读、划)
  生:老师,我来读——“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跟他划的一样的请站起来。(十多位同学站了起来)
  师:(问刚才读句的那位同学)你为什么对这处描写感兴趣?
  生:我觉得罗丹修改塑像时非常认真,入迷了。
  师:用课题来说就是——
  生:全神贯注。
  生:我觉得罗丹聚精会神地,非要把塑像修改好不可,把一切都忘了。这是全神贯注。
  师:罗丹把一切都忘了吗?
  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业。
  师:你这里的职业就是指他的工作吧?也就是——
  生:修改塑像。
  师:他心目中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忘记,是什么?
  生:女塑像。
  师:此刻,罗丹心中有且只有塑像。可见——(学生接:他在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还有划别处的吗?
  生:(读)“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你能把它读好些吗?先听我读(师范读)
  生:(再读后说)我觉得很有触感。(生笑)
  师:你看,同学们都笑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很有感触,因为罗丹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塑像修改好了,轻轻吁了口气(生做吁气的样子,双手一摆,一副轻松的样子),(老师接:说明他这时——)心情很轻松,很舒服。
  师:你能读出罗丹开心、舒服的感觉来吗?
  (生很有语感地读句:“过了一个多小时……轻轻地吁了口气”)
  师:读得很好。(面向全体)我们也像他一样地读出舒服、开心的感觉来,好吗?(学生接:好)请对着女像(图片)读。(生齐读:“过了一个多小时……轻轻地吁了口气”)
  师:(幽默地)呀,同学们都被塑像迷住了,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痴笑给老师看。(生笑)好,笑出来了。就带着这样的痴笑再读一次。
  (生痴笑地、舒畅地读句)
  师:还有哪处描写是你感兴趣的?
  生:“罗丹一会儿上前……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为什么感兴趣?
  生:我觉得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挺好玩的。
  师:挺好玩的!(生笑)是不是挺好玩的?
  生: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看塑像有哪些毛病。
  师生:上前看,是看——(学生接:细微的毛病),往后退,是为了看——(学生接:整体),向前往后都是为了把塑像修改得——(学生接:更完美)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一刻钟过去了……情绪更加流动。”我从“半个多小时”看出罗丹很有耐心。
  生:罗丹情绪激动,时间越长干得越有劲,更加说明罗丹干得入迷,是全神贯注。
  师:还有其它句子吗?(生沉默)“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老师自言自语地)跟谁说悄悄话呢?
  生:他是在自言自语。
  师:呀,你真聪明,是跟自己说话,为什么不是跟茨威格说悄悄话?
  生:因为茨威格站到一边去了。
  师:你能想象他在说什么话吗?
  生:让我学一下。(学生走到讲台前,对着图片上的塑像,模仿起罗丹说话的动作、神态)整体上看还可以,左肩也不偏了,就是鼻子高了点儿,脸上……?
  (该生表演后,又有两个学生争着表演读说)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说明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转入学习3、4自然段)
  师:谁自告奋勇地读3、4自然段?
  (生纷纷举手,师走到一女生前,该女生本节课里较少表现,可能是一个性格较内向的学生)
  师:你说老实话,你读书读得怎样?
  生:不算好。
  师:告诉我,在班里,谁读书读得最好?(生指一女同学)
  师:请你站起来。
  师:(问读书不算好的学生)你有胆量跟她比一比吗?(生点头)真不错,有胆量,请给她掌声。(生鼓掌)
  (两生分读3、4段,老师适当指导)
  师:有没有比她俩读得更好的?
  (又有几对学生自荐或推荐地站起来读)
  师:这里头写了件什么新鲜事?
  生:写罗丹修改完塑像后,走出门去,还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他的朋友感到莫名其妙,罗凡这才……
  师:你能说得简单些吗?
  生:能。写罗丹差点就把茨威格锁在屋子里了。
  师:是故意的吗?
  生:不是。是因为罗丹修改完塑像后,忘了朋友。
  师:从这件事,你看出点什么来了?想到的,站起来就说。
  生:罗丹修改塑像时特认真,忘了朋友。
  生:这事确实新鲜,罗丹竟然把自己的朋友锁在屋子里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事。
  生:我来补充,这说明他确实是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对这件事,茨威格有很深的感触,他的感触是什么?
  (生读第5段)
  师:茨威格说的话里,有一句是最重要的,能看出来吗?把它划下来。
  (生读划句子)
  师:谁愿读?(生举手)愿读的都站起来读。
  (生读:“人类的一切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生:这句话,你觉得茨威格说得对不对?(学生接:对)在这篇课文里,罗丹认为什么事值得去做?(学生接:修改女塑像)他认为应该做好吗?(学生接:是)所以就(学生接:全神贯注地做)
  师: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地上。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也是全神贯注地上课,所以把这节课上好,真的谢谢同学们,谢谢!
  师:(指板书)谁能用上关联词把“发现毛病”和课题“全神贯注”连起来说句话?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罗丹就全神贯注地修改起来。
  师: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些?
  生:因为发现毛病,所以罗丹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对,就这么说。谁接下去说?
  (生依次把“修改塑像”、“忘记挚友”、“深有感触”和“全神贯注”连起来说一句话)
  师:(指板书)谁用上关联词把“发现毛病”和“修改塑像”连起来说句话?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修改。
  师:谁把“修改塑像”和“忘记挚友”连起来说名话?
  生:因为罗丹全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所以忘记挚友。
  师:谁接下去把“忘记挚友”和“深有感触”连起来?(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老师,我!我!”)
  师:我知道你们能行,(走向最后一排一女生前,充满鼓励地)但我更相信她也能行。
  生:(有些迟疑地站起来,沉默)
  师:(启发地)这里先写什么事?(学生接:写罗丹发现毛病。)所以就——(学生接:修改塑像),又因为罗丹修改时是全神贯注地,所以就——(学生接:忘了朋友),这就使他的朋友——(学生接:深有感触)。
  师:谁能把“发现毛病”、“修改塑像”、“忘记挚友”、“深有感触”都连起来说一段话?(生面带难色)好,都开口练练吧,看怎样组织这段话。(生练习)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就修改起塑像来。因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所以就忘记了挚友,挚友对这件事就深有感触。(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我们再来看看,“深有感触”和“发现毛病”能连起来说句话吗?
  (生有说能,有说不能,此时,下课铃已响)到底能不能,这个问号就留给同学们下课后去讨论好不好?(好)下课!

  [点评]
  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谢立清校长执教的《全神贯注》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遵循“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思路。在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读悟表达训练。学生提练出来的四个小标题,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轻重的处理恰到好处,重则细究,轻处淡写,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最后的回归整体,落足于单元训练重点上——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问题让学生提,以培养学生主体性探究能力。支玉恒老师就“带着问题读”曾撰文于《小学语文教学》,从主体性发展的角度对“带着问题读”作出反思,主张问题让学生提。本教例,教师没有直接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性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质疑后,老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练出两个主要问题,这无疑训练了学生“抓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
  三、读悟表达,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表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本教例体现了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问,大胆地读,大胆地演,真正实现了“脑、手、眼、口”等多种感官的解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的阅读课,教师的作用只是架桥铺路,点拨启导,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活跃,撞击出课堂教学生命火花。
  四、关注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节里中,谢老师几次关注到“坐在角落里的旁听生”,这些学生,往往是性格内向,或学习差,或平时调皮而不受欢迎,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得到锻炼。这虽然是一节参赛课,但谢老师的课中,没有被遗忘的学生,充分体现出教师高尚的人格,其爱心难能可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2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自读、自探、自议、点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本文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课时: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疑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评析: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生:(1)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的高贵品质。(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
            生:(一人读,再齐读。)
            师: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胶片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生:(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胶片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解决问题
            师: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生:“举止”指的是动作和神态。
            师:“举止特别”呢?
            生:动作和神态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师:“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生:“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举止特别。
            师: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师: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师: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
            师:谁还能再说说。
            生:从“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
            师: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生:“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师:(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师: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生: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师:(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师: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生:(齐说)小女孩。
            师: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是说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生:从“游”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生:如果鱼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鱼画得那么生动,小姑娘就不会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青年经过反反复复地看,有了金鱼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师: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生:是一个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生:(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生:青年的外貌描写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听周围人的议论一段是作者听到的。
            生:作者还用笔同青年交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总评: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3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感悟过程——《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与评析

松木坪镇小学 徐宏林
宜都市教研室 王泽斌



  《鱼游到了纸上》以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因构思巧妙而扩大了思维空间,增大了阅读难度。但课文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只要找到了理解的切入口,学生就能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读入画金鱼的聋哑青年那种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世界中去,形成深刻的感悟与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充分自读,共同讨论,认为“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是深入读懂课文的重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为了更好地围绕这一重点读书,同学们有什么思考?
  生:我觉得只有先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丰富含义,才能更好理解“鱼游到了心里”的具体意思。
  生:我同意。但还应该紧扣这两个句子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师:很好。想一想,应该提些什么问题呢?(给时间学生思考)
  生:结合前一句可以这样提问:小女孩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那么,金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生:我认为可以这样提问:金鱼真的能游到纸上来吗?女孩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这位青年为什么这样会画画?
  生:他们都提得比较好,但还不简炼明确,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女孩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金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师点头赞同)
  生:(抢着说)结合后一句可以这样提问:“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是怎样游到他心里的呢?说明了什么?
  师:(生边说边将问题要点板书在黑板上)真会质疑。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话,那么,它们的关系也就好理解了。下面给20分钟时间,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思边记。读中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和举止来琢磨。读后,同桌交流与讨论(生自读、师走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适当调控,同时给有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个别指导和帮助)。
  师:看来同学们已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读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清同学们进一步来结合课文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读书情况。
  生:我认为,金鱼肯定不会游到纸上,而是说这个青年把金鱼画活了。请同学们跟我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我挤过去一看……在纸上游动。”于是,那个女孩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因为青年把金鱼画得太生动、太逼真了。
  生:我从这段“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很快”中看出他技法熟练,从“一丝不苟”中体会出他作画非常严谨,非常认真,所以能画出这么好的画。
  生: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他能画活金鱼,我还感到这个青年画画非常投入。我结合插图看出,周围那么多人挤着看,赞叹议论,但都没有影响他,他真的好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
  师:你怎么理解“融为一体”?
  生:是说他已和金鱼走到了一起,自已好像也成了金鱼。
  生:我开始认为,因为他聋哑而没有受到干扰,其实是因为他画得太入情、太刻苦了,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第九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读),其中两个“忘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按理说那么多人拥挤着看,热情称赞,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但由于他太专注而视而不见了。
  师:体会得真好。这个青年画画的确非常投入,非常专注,真的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所以使金鱼缸的鱼——(生: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小女孩的话。(生读)
  生:读得比较好,但如果把“哟”读得短促、突出一些,“纸上来啦”读得激动上扬一些,这样就能更好地读出惊奇、赞叹的感情。请听我读。(生读)
  师:真会听、真会评,读得也好。请同学们结合他的读法,齐读一遍。(齐读)这位青年把金鱼画活了,除了他画时很专注、投入外,谁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除了他在画时认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非常爱金鱼。第四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忘我的境界”和“呆呆”、“静静”等词语体现出他观察金鱼非常认真,非常刻苦,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进去了。所以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还连自己也忘记了。
  生:第十二自然段还这样写道,他“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吃饭,忘了回家”。他不爱金鱼,是做不到这些的。他很聪明——我是从第三自然段读出的。但如果他对金鱼没有这样深入的观察也是画不出来的,金鱼也不会真的游到他的画纸上面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很会理解。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金鱼“先游到我的心里”这句话的呢?
  生:金鱼本身并不会游进聋哑青年的心里,主要是说他非常了解金鱼,熟悉金鱼。
  生:我补充一点,是说他将金鱼生动、具体的形象融合在自己心中了。这是因为他爱金鱼,对金鱼着了迷,深人观察的结果。
  师:体会得好。刚才,同学们就提出的几个问题,认真阅读了课文,深入地进行了思考,广泛地交流了意见。我想,现在我们可以谈谈“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了。谁能说一说呢?可结合板书思考。
  生:金鱼只有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才有可能游到他的纸上。
  生:这位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游到纸上来,是他热爱金鱼,全心投入,深入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
  生:只有心里先有了活生生的金鱼,手上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
  师:说得太好了!从中可见同学们读书很深入,真正读进了心里,所以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还有一点体会。聋哑青年学画一年多,就画出了这么生动的金鱼画,而我学了三年多画,也没画出一幅好画来。如果金鱼先不游到他心里,是不可能游到他纸上的。他真了不起。
  生:当作者得知他是个聋哑人时,心里不由“咯噔”一跳,当我读到这里时,也有这种感受,这个青年真不简单,我从心底里敬佩他。
  师: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都有这种体验。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在关于阅读教学的部分中指出,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本片断积极体现了新大纲精神,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抓住金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这一全文理解的重点,选择了适合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实施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了学生“会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读书思路,主动设疑,明确具体的读书指向;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经历阅读过程,深入探究,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相互合作;三是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精读品评,抓词抓句,积极感悟,展示读书过程,发表独特见解,探索读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读得活跃,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说有特点,读有味道,情感氛围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切实让学生主动经历了阅读感悟过程,走入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投入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形成了情感共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不仅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了充分训练,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意识、情感态度、思维习惯、探索精神、审美情趣、心理品质等语文综合素质进行了积极的培养。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学设计说明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本文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课时: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疑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揭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生:(1)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的高贵品质。(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
  生:(一人读,再齐读。)
  师: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胶片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生:(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胶片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解决问题
  师: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生:“举止”指的是动作和神态。
  师:“举止特别”呢
  生:动作和神态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师:“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生:“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举止特别。
  师: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师: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师: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
  师:谁还能再说说。
  生:从“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
  师: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生:“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师:(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师: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生: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师:(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师: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生:(齐说)小女孩。
  师: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是说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生:从“游”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生:如果鱼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鱼画得那么生动,小姑娘就不会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青年经过反反复复地看,有了金鱼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师: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生:是一个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生:(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生:青年的外貌描写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听周围人的议论一段是作者听到的。
  生:作者还用笔同青年交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总评: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纪昌学射》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恒心、毅力,再加上名师的指导,就一定能成功。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及对纪昌和飞卫言行的探究,学习纪昌刻苦努力的精神。并明白纪昌的成功离不开飞卫的指导有方。



教学准备:《纪昌学射》的动画短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动画,激趣导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动画片,大家想看吗?



       媒体播放:《纪昌学射》动画短片



2、故事中,你认识了谁啊?(板书:纪昌    飞卫)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媒体示课题:《纪昌学射》)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还把这个故事搬到了纸上。  大家想要这个故事吗?(快速分发课文纸)



2、那就请大家大声地、尽情地读吧!老师只要求你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三、品读、感悟纪昌的苦练精神



1、默读课文   媒体示:那么纪昌是如何学习射箭,而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呢?请你到文中一边默读,一边找答案。找到了请画上“——”。



2、讨论交流:纪昌为了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首先是怎么练得?



A、媒体示: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1)得出:练眼力   



2)示图,让生感受织布机下面的位置很小,很难受。



3)这里的“注视”该什么意思呢?(看、盯、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



4)让学生通过请睁大眼睛,牢牢地盯住这个光点,不能眨一眨来感受纪昌练眼力是多么艰难啊!(板书:艰难)大家能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那样练眼力,眼睛多难受啊,可纪昌却坚持了下来,你觉得纪昌靠的是什么?(板书:坚强的意志力   恒心    毅力)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那你能来读读这整句话吗?读出一个坚强有决心、恒心和毅力的纪昌来。指名读   齐读



B、媒体示:飞卫的话(略)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师引读:纪昌坚持练了2年,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可是他的师傅飞卫却对他说:“(            )”,这一次,纪昌又是怎样练的呢?



2)指名回答,媒体出示相应句子。



3)想象比较“虱子”和“车轮”。



4)那么小的虱子竟然让纪昌练到看起来像车轮那么大!你觉得这容易吗?那纪昌要练出这样的成绩需要什么?(需要时间,还需要纪昌的毅力和恒心)



5)纪昌看到自己经过不懈努力和勤学苦练,并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心里真(      )。



让生接下去说,开心、高兴、激动。好就请你来读读高兴、激动的纪昌。



6)你看着纪昌取得的成绩心里有什么感受吗?



       敬佩,请你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一遍。     



四、想象说话,拓展延伸



     1、取得了这样的大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这个好消息。你觉得纪昌会怎样报告这个好消息呢?



媒体示:取得了这样的大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这个好消息。他对师傅飞卫说:“                                                ”



2、听了老师飞卫的话,纪昌接下来会怎么做?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那你认为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是什么?



(纪昌自己勤学苦练基本功及学射箭时的恒心和毅力,还需老师的指导有方。)



3、认识刘翔和邓亚萍,并观看舞蹈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的录像.



4、学了今天的故事,并认识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人物,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五、拓展阅读



    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的寓言故事,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其实每一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最后江老师想再送给大家一个寓言故事,可以课外自己去读读,有什么感受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扁鹊治病》案例分析与反思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文成公主进西藏》教学实录
浙江省缙云县新建小学 徐武军

  
  一、初读理解,感知“动人”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文成公主。
  师:这样的一位女性,我们心底里为她骄傲。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读一遍举一个手指,读两遍举两个)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自由读,教师巡回。
  二、建立专题,感受“动人”
  师: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1:动人。
  生2:美丽。
  生3:动人。
  师:是的,这是一个动人、美丽的故事。文中就有一句子说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们你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说起他俩,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哩!
  师板书(动人)
  三、研读专题,探究“动人”
  师:好,让我们再次读课文,用“”划出你认为最动人的地方,并用序号标出,并想一想动人在哪?
  生按要求自由再读课文,找出句子,并体会。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几处说几处。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地方。
  生1:要离开家乡和亲人……
  生2: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进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生3:来了!来了!……
  生4: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
  师:看来文中处处动人,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不过光说动人还不行,说话得有根据,接下来我们就选其中自认为最动人的地方去研究研究,可根据幻灯片上的学习步骤:自读理解——体会想象——交流展示——朗读深化。并注意结合当时的情境去体会。
  生自主探究,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师巡回指导。
  师:哪些同学研究“要离开家乡和亲人……”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1:(读句子)她愿意远嫁他乡,建设西藏。
  生2:她为了民族的团结,忍痛离开家乡和亲人。
  师:谁有补充,或是有更深的感受?
  生3:为了民族的团结,忍痛远离开家乡和亲人,到遥远、陌生的西藏去。
  师:是啊,西藏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师:你们昨天通过上网,你们了解到西藏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多远?“陌生”在哪?
  生1:空气稀薄……平均海拔近4000米。
  生2:干季雨季分明,……
  生3: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生4:西藏距长安有3000多公里,一路上……
  师:还有那些方面和我们这里不同?
  生1:饮食习惯上不同…………
  生2:生活习惯上不同……
  生3:风俗习惯上并差异很大…………
  师:是啊,到这么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去,……可她当时只有16岁,这么小的年纪,就承担了如此沉的重任,多么的不容易啊!文中说,这么远……,可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当时,她的心里会作怎样的心理斗争呢?
  生1:为了民族团结,……
  生2:要顾大局,就要离开亲人和家乡……
  师:是啊,文成公主年纪虽小,却是这么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实在令人感动。请你们用读来展示你们的感受,好吗?
  生练读。
  生的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你从她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谁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你能否给她提个建议?(友情提示)
  师:好,你们是真正的从内心读出了你们的感受,现在我们能否概括一下“动人”在哪?
  生1:远嫁他乡。
  生2:乐意远嫁他乡(自愿的,为了民族的团结牺牲自己,动人在“乐意”。)
  师板书(乐意远嫁他乡)
  师:还“动人”在哪里?
  生1: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进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师:动人在哪呢?
  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带的是金银财宝,她却带着……
  生2:文成公主带着这些东西,为的是西藏的发展和建设。
  师补充,生交流。练读,读出感人。指名读,师生评价。
  师:一路上,千辛万苦,为了西藏的发展,你们知道文成公主具体带了哪能些东西吗?你们知道走了多久吗?(二年)
  生1:种子……生产工具……书籍……
  生2:一年多。
  师:现在我们能否概括一下“动人”在哪?
  生1:为西藏传播文明。
  生2:为了西藏的进步,民族的团结,不怕辛苦,带了那么多的……
  师板书(不辞苦传文明)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动人?
  生:来了!来了!……
  师:你说动人,说说你的理解。
  生1:受到欢迎……互相爱慕……
  师:请你读一读。(生评)
  生2:不要怕过……不要怕过……
  师:是的,这里也让我们动人,让我们一起用读把这一“动人“的场景表现出来吧!
  生1:齐读这一动人之处。
  师:这里该如何概括这一“动人”之处呢?
  生:受到热烈欢迎。
  师板书(受到热烈欢迎)
  (简单介绍“生活了四十多年”这一“动人”之处。)
  四、推理扩充,想象“动人”
  师:是啊,本文讲述的是文成公主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那么在这四十多年里,又会发生哪些动人的故事呢?请根据课文及你上网获取的信息,展开想象,写一写。
  同桌交流,编写故事,教师巡回指导。交流:
  生1:把中国的文化传给西藏人民……
  生2:和一起培育种子……
  生3:和西藏人民一起挖水渠,兴修水利……
  生4:让能工巧匠雕刻……兴建寺宇……
  ……
  五、升华拓展,感悟“动人”
  师:这个故事动人,我们也想象了“动人”,这些都是因为谁而动人呢?
  生:文成公主。
  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板书:乐意远嫁他乡历尽苦传文明
  受到热烈欢迎,都是为了民族的团结,是的,她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憾。
  师:再想想,我们是因为她的什么而动人呢?(她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1:为了民族的团结不怕苦不怕远。
  师:只是“苦”和“远”吗?
  生2: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不惜牺牲自己。
  师小结,板书(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她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外交家。像这样的伟大人物还很多,像班超、张骞、孔繁森等,有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了解他们的动人事迹。
  作业:根据已有的资料,(课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网或查资料,写一篇以《中国伟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为题写一篇文章。
  师:下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5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普罗米修斯》教学案例(片段)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24

    评价众神
            师: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
            生: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你们看,当火神让他归还火种,向宙斯认错,他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你说得好,读得也不错,读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我们都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我也谈普罗米修斯,我认为他很勇敢,他明知取火种“要冒着生命危险”,却下决心去了。并且当宙斯用那种惨不忍睹的方法惩罚他时,他始终没有屈服。
            师:你从哪看出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
            生:从“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看出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宙斯用“惨不忍睹的方法惩罚普罗米修斯,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是怎样的惨不忍睹?”
            生:读5、6自然段。
            师:(多媒体放插图或教学挂图)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
            结合你的感受,请再读一读6、7、8自然段。
            师:请继续交流。
            生:我认为普罗米修斯还很善良,当他看到人们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所以我觉得他很善良。
            师:有道理。看来大家都很敬佩普罗米修斯。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讨厌宙斯,他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心狠手辣,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方法折磨普罗米修斯。
            生:我认为宙斯作为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他也不允许有人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就给以最严厉的惩罚,就像惩罚普罗米修斯一样。
            生:我觉得火神也算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
            生:但是,他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师:你们说得真有见地。还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呢?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赫拉克勒斯不仅有力气,他还很有正义感,敢作敢为。他敢射死鹫鹰,砸了锁链,他很了不起。
            师:你们说得真是头头是道。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另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想读他的故事吗?
            生:读故事《赫拉克勒斯》。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8 06:57
标题: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师:大家都读了《渔夫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这也是渔夫急于要弄清楚的。
            生:魔鬼被关在瓶子里的时候,400年过去了,没有人救它,它恼羞成怒,发誓谁来解救它,就要杀死谁。正是因为渔夫救了它,所以它才要杀了渔夫。
            师:看来,这魔鬼还是说话算话的。只可怜,渔夫不是在400年前救了它,要不,可就发大财啦。可是,你们都相信魔鬼的话吗?
            生:我认为魔鬼说的话根本就不可信。它说谎成性,当渔夫把它关在小瓶子里时,它不是说刚才是开玩笑的吗?
            生:对,它说的是谎话。魔鬼自己说,它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那就是说,它净做坏事,哪会懂得报答别人呢!另外,杀人是它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当然要杀害渔夫了。
            师:杀就杀吧,为什么还要编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从中我们又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魔鬼十分狡猾。
            师:同学们,我们再注意一下课文的第5、6自然段,揣摩一下魔鬼的语言,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生:从魔鬼的语言可以看出它很狡猾。开始,它以为是所罗门放了它,所以就赶紧说好话。可是,一听说所罗门已经死了,面前是个弱小的渔夫,马上凶相毕露,恢复了本性,要杀了渔夫。
            生: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魔鬼是在说谎。要是它说的理由是真的,它出来就该说要杀死所罗门了,怎么会求饶呢?
            师:多么凶恶、狡猾的魔鬼啊!谁来读读魔鬼的谎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它的凶恶与狡猾。
            生:读课文中写魔鬼的谎言。
            师:但结果,我想,结果肯定是魔鬼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它又回到了那个小瓶子里,被渔夫扔回大海。我不知道,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
            生:但是,我觉得渔夫很聪明,他想了一个很好的计策,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子里的,使魔鬼上了当。
            生:渔夫临危不乱,在可怕的魔鬼要杀自己时,没有被吓得丢了魂,反而很冷静地想办法。
            生:我认为渔夫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这句话,是使用了激将法,魔鬼肯定想:你不是不相信吗?我偏让你看看,到时候你敢说不信!这样一想,它就上当了。看,渔夫多么有智慧!
            生:我补充。渔夫的智慧还可以从这里看出:当他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
            生:渔夫还很自信。我来读一读他的话:“它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它的妖气。”没有这份自信,他就不会想出那么好的计策。

作者: 游客    时间: 2009-8-24 10:30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