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感觉这堂课成功了。但在10分钟后,四(4)班开始的教学,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环节进行得顺利,但当进行第二环节时,在我读“have some sweets”并吃糖的时候,我听见有位学生小声说:“老师我口渴了,我想喝水。”我突然意识到:上一节是体育课学生活动剧烈,外面天气热,能不口渴吗?现在看我吃糖,肯定是“望糖兴叹”啊!
再看学生,个个脸上汗涔涔,面对这真实的表情,我想:“何不就地取材,利用办公室里暖瓶里的开水教学呢?”于是我微微一笑,赶忙向学生请了几分钟的假,快速去办公室提来暖瓶开水和拿来一些一次性口杯,赶忙倒好一杯水,对刚才小声说话的学生说:“have some water”,指指他,又指指我手中的水杯。他明白了,上来拿水喝。这下,孩子们都举着手高声喊:“have some water”。我告诉学生,如果征得老师同意,就可以喝水了。随即我又趁机引出本课重点句型 :“Can I have some water?”让学生学说并要求他们用此问句举手提问我,当我点头说:“Yes,please!”时,他们是多么的高兴和满足啊!
我感觉到知识和生活在融合,所以我调整了教学计划,满足了所有学生的“Can I have some water?”的请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同时,他们还可以拿着水杯,去征求同学的意见。我趁热打铁,提供给学生另外五个短语have some sweets\soup\fruit\cake\peanuts。到下课的时候,学生都已经自主提问了。
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将回归生活世界,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目的是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升华、完善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而要真正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教师能适时、适宜地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语境中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进行表情达意、来进行交际。然而,目前课堂上多见的是教师精心设计模拟的或者说是虚拟语言情景。例如:当学生学完诸如句型“What‘‘s your name ? How old are you? ...”以后,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询问姓名、年纪、班级等问题,显而易见是毫无信息差的交际,是明显的虚假交际。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情景和这种层次的交际也是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尽快的地熟悉语言材料并学会初步运用,为以后的真实交际打下基础;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的交际上是不够的,学生往往会误认为他们所进行的交际仅仅是为了帮助加深对新学语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显然这是本末倒置。课堂上学习语言知识是为了进行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语言交际。所以,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