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37
标题: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声现象》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声现象,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不同介质的传声性能与传声速度不同及传播特点;了解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了解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



  中考命题热点: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回声测距;实际问题中声音三要素的识别;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
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
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3.声音在介质中以___     的形成向远处传播。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_____    ,超声波还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 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5.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
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
s。



  6.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嗽叭,经4s钟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
m。



  7.频率为
Hz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频率为
Hz以上的声音为超声波。



  8.噪声强度如果在
dB以上,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如果在
dB以上,长时间会造成对人的听力的伤害。



  9.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

产生的。



  二、选择题



  1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11.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



  D.岸──水──鱼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月球上的宇航员可直接用语言交谈



  C.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14.信息1: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在墙壁内传播



  D.利用回声加强原声



  16.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



  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17.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传出



  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种树木花草



  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18.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1-1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



  B.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19.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21.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响度

较响

较响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1-2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祛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






  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4)请你将小李他们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猜想③ 的实验.(写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



  2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左右,声具有



  (4)短文B中所填的物理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是



  四、应用题



  23.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38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声现象》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响度   音色   音调



  2.空气   音色



  3.声波  振动  能量



  4.2250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5.甲  11



  6.660



  7.20



  8.70  90



  9.振动



  二、选择题



  10.D



  11.D



  12.C



  13.C



  14.C



  15.A



  16.C



  17.C



  18.C



  19.C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机械闹钟  A  泡沫  锡箔纸  衣服



  21.(1)低;(2)控制变量法;(3)改变弦长、改变音调;(4)增加粗细不同但长度、材料与实验中弦一样的琴弦。



  22.(1)超声波   频率(音调);(2)次声波;(3)20HZ  能量;(4)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四、计算题



  23.固体   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38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
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
,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
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
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
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
侧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13.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反映的一共性是



  二、选择题



  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A.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白墙变黑,且刷不净



  B.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



  C.打开装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



  D.煮稀饭时,米粒在沸腾的水中翻滚



  15.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A.16.2℃



  B.18.1℃



  C.19℃



  D.20℃



  16.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主要原因是(



  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剧烈



  C.植被破坏,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土地荒漠化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7.如图2-3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18.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19.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D.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20.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21.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如图2-5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23.如图2-6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






  (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



  (2)这种合金是
物质(填“晶体”或“非晶体”);



  (3)合金的熔点是
℃;



  (4)图中BC段表示合金处于
状态。



  2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文中句子

物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晶莹的露







凝华











  25.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解决资料后面的问题.



  资料:如图所示,冰箱的致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致冷剂氟利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蒸发器中迅速蒸发

热,使冷冻室内温度

,气态的氟利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在此致冷剂液化

热,液态的致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③



  (2)小明发现家里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的质量有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3)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那么在室内多放几台打开冷冻室门的冰箱能不能降低室内温度?



  26.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入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
成小冰晶或
成小水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27.如图2-8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根据图象可知:






  这种晶体的名称是
,其熔点是
,液态名称是
,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
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
状态,加热8分钟
时,此物质的温度是
,此时进行的物态变化是
,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
分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39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热水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2.18℃,-16℃



  3.分子间有间隙



  4.汽化、液化



  5.提高温度  扩散



  6.液化



  7.汽化   液化



  8.温室   热岛



  9.遇冷  液化



  10.乙   50   升高



  11.升华  内   凝华



  12.液化  雾   凝华   霜



  13.凝固  熔化  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不变



  二、选择题



  14.D



  15.D



  16.C



  17.D



  18.B



  19.D



  20.A



  21.C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液化  小水珠  液化放热



  23.190℃  晶体  210℃  固液共存



  24.略



  25.(1)吸  降低   放热;(2)没有道理,因为电冰箱的工作是间隙工作,所以电冰箱的背部时冷时热;(3)不能。



  26.升华   凝华   液化  熔化



  27.冰  0℃ 水  固液共存  液体  100℃  (汽化)沸腾  3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了解光的色散;了解光的三原色;了解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常识性应用;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相关的光现象;知道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中考命题热点:



  光的色散说明了什么;不同颜色物体透光和反射光的特点;红外线热效应大、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感光;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利用光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解释简单现象;根据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光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电影、幻灯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其优点在于:—是利用
使剧场里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
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2.人在河岸上观察到水中有白云,这是由于光的
现象造成的;如果观察水中的鱼,所看到的鱼的位置要比它的实际位置
(选填“深些”或“浅些”),这是由于光的
现象造成。



  3.水平桌面上放着一块平面镜,一只小球沿桌面向平面镜滚去,结果人从平面镜中观察到小球的像是竖直向下运动的.由此可知,平面镜与桌面的夹角是
度。



  4.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3-1所示:光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细束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器接收;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
(选填“上升”或“下降”);当液面升降高度一定时,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有没有关系?答
。(选填“有”或“没有”)






  5.如图3-2,MM′是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既发生反射也发生折射。由图可知,A0
光线,OB
光线,OC
光线,∠N′0C
角。






  6.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两岸风景如画,上午七八点钟的时候,某同学想用照相机拍一张带有水中倒影的风景照片,那么该同学应站在河的
岸(选填“东”或“西”)拍摄,这一选择是根据光的
规律而作出的。



  二、选择题



  7.如图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中的






  8.如图3-3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A.光射到像上,所以像变亮了



  B.光反射到物体上,物体变亮了,所以像也变亮了



  C.光使整个空间变亮了,更便于观察像,所以像变亮了



  D.光使镜子更明亮了,所成的像也就变亮了



  9.在照相机中,胶卷(底片)相对于镜头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在大于镜头2倍焦距的地方



  B.一定在大于镜头焦距、小于镜头2倍焦距的范围内



  C.一定在小于镜头焦距的地方



  D.胶片与镜头的距离没有限制,可以任意调节



  10.如图3-4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



  11.如图3-5,用自制的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这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12.蜡烛处在凸透镜前2倍焦距以外,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若将蜡烛向透镜移近一些(距离仍大于2倍焦距),要想再次观察到清晰的像,下列所述做法和观察到的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A.将光屏稍远离透镜一些,观察到的像比原来的像稍大些



  B.将光屏稍远离透镜一些,观察到的像比原来的像稍小些



  C.将光屏稍移近透镜一些,观察到的像比原来的像稍大些



  D.将光屏稍移近透镜一些,观察到的像比原来的像稍小些



  三、作图题



  13.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使一细束光的光路发生如图3-6的改变,请在图3-7(A)(B)(C)中分别画出示意图,






  14.如图3-8中,MM′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P是一个物点,P′P的像点,图中画出了由P点射向界面的两条光线,请画出这两条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与探究题



  15.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9(a)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大小约为_________cm;若将一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2cm处,如图(b),则透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16.假期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其中四位游客在同一地点,分别用不同型号的甲、乙、丙、丁相机(焦距不同),对着同一景物一亭子各拍了一张照片,如图3-10A、B、C、D所示。我们可以判定:照片
是用甲拍摄的,照片
是用丙拍摄的,照片
是用丁拍摄的,照片
是用乙拍摄的。






  17.寻找“往日之光”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想像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1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也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10 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各种动物无声的前来饮水,空中百鸟飞翔,日夜在交替,季节在变化.身居闹市,扰如别墅。”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幻想,但关键是要降低飞驰的光的速度,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一种想象及其依据。



  



  18.现在,一些大厦都用许多大块的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幕墙”),这种外墙既能透射光线也能反射光线。



  (1)如图3-11所示三幅图中,哪幅图能真实反映太阳光线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的传播途径。答:___________(填选项中的字母)






  (2)小明同学路过某大厦楼前,从侧面往玻璃膜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膜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如图3-12所示。他经过分析,认为产生这种错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下两块之间镀膜玻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所造成的。请你利用简易器材,运用模拟的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它,要求写出这个实验所需器材和简述实验过程。






  (3)玻璃膜墙会给人们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请举一例。



  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0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漫反射  各种



  2.反射  浅些  折射



  3.45



  4.上升  没有



  5.入射  反射  折射  折射



  6.东,反射



  二、选择题



  7.D



  8.B



  9.B



  10.D



  11.A



  12.A



  三、作图题



  13~14题.略



  四、实验题



  15.3  倒立  放大



  16.D;A;C;B



  17.(1)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2)常温下制成超导体。依据:超导材料与温度有关(其他想象和与其对应的依据正确即可)



  18.(1)C;(2)略;(3)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泄露隐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体的运动、力、力和运动》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体的运动、力、力和运动,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参照物的意义,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知道速度的意义及常见单位的换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知道平均速度的意义;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图示表示力;会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知道如何探究重力、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能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中考命题热点:



  参照物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简单的速度、路程、时间的运算;探究运动的特点;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作力的图示、示意图;联系实际考查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释与惯性有关的常见现象;利用二力平衡求(或判断)未知力的大小。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如图4-1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






  2.图4-2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可知:甲做的是
运动,乙做的是
运动;3s时,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什么?






  3.某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突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小女孩,他马上用10N的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为
N。



  4如图4-3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跳板发生
。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
发生改变。






  5.如图4-4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4-4乙所示),则推力F2=
N。






  二、选择题



  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物体受力的同时也一定在施力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7.有些同学放学时骑自行车行驶太快,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是因为(



  A.运动快所以惯性大,因此难停下来



  B.刹车时产生的惯性不够大,所以难停下来



  C.由于惯性,即使紧急刹车,也需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



  D.刹车时来不及克服惯性,所以难停下来



  8.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上,下列的几对力中,哪一对是平衡力(



  A.人的重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电梯的压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C.电梯的重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D.电梯的重力与电梯对地球的吸引力



  9.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入泥里,小红和小君来帮忙,小君采用帮忙拉车的方法,小红采用捯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法合理,实际效果(



  A小君的好



  B小红的好



  C一样



  D无法判断



  10.如图4-5所示,重力为3N的物体P挂在测力计下,其下端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现拉动物体P竖直向上运动,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为3N,下列能正确反映物体P运动情况的纸带是(    )






  11.如图4-6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上固定一块磁铁,人用木杆吊着一块磁铁,始终保持两块磁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且不变,则小车的状态是(






  A.向左运动,越来越快



  B.向右运动,越来越快



  C.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D.有时快有时慢的直线运动



  12.如图4-7所示,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车仍保持静止,则(






  A.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小孩对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小孩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小孩对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三、作图题



  13.小花把一个长方形小纸箱放在南海广场的手扶电梯上,如图4-8所示,小纸箱随着手扶电梯匀速上升,请你画出小纸箱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14.如图4-9所示,用细绳将重为12N的均匀实心球挂在墙上,在图中用力的图示画出此球所受重力。



  15.如图4-10所示是长在枝条上的苹果,请你在图中画出苹果受力的示意图。



  16.如图4-11所示,工人用200N的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将一个物重为300N的木箱推上斜面,请作出木箱受到的重力和推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与探究题



  17某中学九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用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塑料薄膜,细绳以及回形针制作了一些降落伞,如图4-12所示。其中,有的同学在降落伞挂一枚回形针,有的挂两枚甚至更多的回形针。同学们将降落伞从教学楼4楼阳台(距地高度10m)释放降落伞,并测量其降落至地面的时间。(塑料薄膜和细绳自重忽略不计)






  (1)请说出可能影响降落下落时间的一个因素。



  (2)预测这个因素变化(增大或减小)时,降落伞下落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方案,检验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并写出实验步骤。



  ①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应该选用哪些实验器材?



  ②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运动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摩擦。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A.带钩的长方体木块;B.带钩的正方体木块;C.表面平整的长木板;D.几条毛巾;E直尺;F.弹簧测力计;G.几支圆钢笔。



  (1)下表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到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接触面

压力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1

木板面

4N

0.5N

2

木板面

6N

0.75N

3

毛巾面

4N

1.5N



  比较第1、2次实验得出结论:



  比较第1、3次实验得出结论:



  (2)因为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你用上面器材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器材:
(选填上面器材的字母)



  主要探究过程:



  



  四、计算题



  19如图4-13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体的运动、力、力和运动》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同的路程中所用时间  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越来越快的加速)运动  这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恰好相等



  3.5  5



  4.形变
运动状态(速度)  5.0  12



  二、选择题



  6.C



  7.C



  8.A



  9.B



  10.A



  11.C  



  12.B



  三、作图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



  17⑴伞下挂回形针的数量(或塑料薄膜面积的大小);(2)数量增大时,下落时间减少;数量减少时,下落时间增加。(塑料薄膜面积增大时,下落时间增加;塑料薄膜面积减小时,下落时间减少;(3)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测量时间或相互比较)



  ①不同数量的回形针(或薄膜面积不同的降落伞)、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



  ②方案一:直接测量降落伞下落的时间。其步骤为:



  A.任选一只降落伞从阳台释放,测量其下落时间t1。。



  B.改变降落伞(所挂回形针数量不同或塑料薄膜面积不同)重复实验,测量其下落时间t2,比较t1与t2的大小。



  方案二:两个不同降落伞(所挂回形针数量不同或塑料薄膜面积不同)同时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比较落地的先后。实验步骤略。



  18.(1)相同接触面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相同压力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A、C、F  步骤略。



  四、计算题



  19(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t=30min=0.5h;



  (2)轿车从A 地到B地的路程   SAB=SA-SB=120km-70km=50km;



  (3)轿车从B地到达南宁用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2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质的物理属性》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质量、密度,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会使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并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中考命题热点:



  随机结合相关问题命题;会作简单的密度计算;结合液体压强、浮力等命题。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将一铁丝钳断后,剩余部分的密度       ,将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剩余氧气的密度       。



  2.在“测量不规则金属块的密度”实验中,已给出的器材有:天平和砝码、细线、直尺、金属一块、水一杯.上述器材中,多余器材是      ,还必须补充的器材是      。在测得这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后,应当用公式ρ=       求得这金属块的密度。



  3.市场上出售的“金龙鱼”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______kg。



  4.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调节平衡时,发现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这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填“左”或“右”)。用调节平衡后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5-1所示,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        g。







  5.用一个2.5L的瓶子装满食用调和油,油的质量为2kg,由此可知这种油的密度为        kg/m3;油用完后,若用此空瓶来装水,则最多可装     kg的水。



  6.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的重力,将一个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kg,则所需铝的质量是       kg。(ρ钢=7.9×103 kg/m3、ρ铝=2.7×103kg/m3)



  7.小明同学有一副木质象棋,为了知道该木质材料的密度,他取来一只量筒,盛水后先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是180mL,接着他将一枚棋子投入量筒中,稳定后棋子漂浮在水面上,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是192mL,最后他用一根细铁丝将棋子按入水中,使其被水完全浸没,稳定后再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是200mL,请你根据以上数据,帮小明同学算出该木质材料的密度,你算出的密度值是ρ=           kg/m3。



  二、选择题



  8.观察图中曲线,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A.ρB>ρ水>ρA



  B.ρB>ρA>ρ水



  C.ρA>ρ水>ρB



  D.ρ水>ρA>ρB



  9.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



  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C.相当于在左盘中加小砝码



  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10.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哪项操作不是必要的?(    )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了作台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C.称量时左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右盘放置砝码



  D.判断天平横粱是否平衡,一定要等指引完全静止下来



  11.把一金属块浸没在盛有酒精的杯中时(ρ酒精=0.8g/cm3),从杯中溢出16g酒精,若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



  A.一定是20g



  B.可能是16g



  C.一定是16g



  D.可能是24g



  12.欲称出约39g物品的质量,应顺次往天平的右盘中添加的砝码是(   )



  A.30g、9g



  B.30g、5g、4g



  C.20g、10g、5g、2g、2g



  D.20g、10g、5g、4g



  13.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之比是1:3,体积之比是2:5,则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



  A.5:6



  B.6:5



  C.2:15



  D.15:2



  三、实验与探究题



  14.小军同学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5-2a所.,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小军同学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的细沙的盘子和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4-2b所示。经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质量m/g
体积V/cm3
下落高度h/cm
坑的深度 d / mm

1
20
7.5
50
2.6

2
20
7.5
60
3.5

3
20
7.5
70
5.0

4
20
2.5
70
11.3

5
20
1.8
70
12.4

6
60
7.5
70
14.6

7
85
7.5
70
15.9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_____________有关。



  (2)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



  (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问题提出另外一个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华要判断一块金属是哪种物质,物理中鉴别的方法很多,小华选择了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他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如图5-3所示。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表一进行分析判断,完成表二中的内容。







表一:几种常见金属密度表

材  料
密度/×103kg·m-3


11.3


8.9

钢、铁
7.9


2.7




表二:数据表

金属块的质量/g
水的体积/cm3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cm3
金属块的体积/cm3
金属块的密度/g·cm-3
构成该金属块的可能物质


  
  
  
  
  




  16.妈妈在做菜时问小刚,你知道花生油的密度是多少?



  (1)小刚想:花生油是油类,它的密度应该比水小。于是他滴了一滴油在水中,发现油浮在水面上,由此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是    的。







  (2)到学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为150g,然后将一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再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质量为107.6g,读出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如图5-4甲所示,最后算出花生油的密度,请你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花生油的总质量(g)
花生油的质量
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cm3)
花生油的密度(g/cm3)

150
107.6
  
  
  






  (3)图4-3乙是他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时的情景,其中操作不规范的是                   。



  17.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1)分析下表中实验序号1与2(2与3、l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实验序号
体积(cm3)
质量(g)
质量/体积(g/cm3)


l
5
9
1.80

2
10
18
1.80

3
15
27
1.80


4
5
4
0.80

5
10
8
O.80

6
15
12
0.80




  (2)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                                        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



  四、计算与应用



  18.某煤气公司的价格牌上写着: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有关资料显示:冬季煤气的密度为0.88×103kg/m3,夏季煤气的密度为0.8×103kg/m3,煤气瓶的容积是0.015m3。有人看了煤气公司的价格牌,认为夏季煤气降价了,对此你有何看法?说明理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2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质的物理属性》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不变
变小



  2.直尺
量筒 



  3.4.6



  4.左  112.2



  5.800 2.5 6.54



  7.0.6×103



  二、选择题



  8.C



  9.D



  10.D



  11.D



  12.C



  13.A



  三、实验探究题



  14.(1)下落高度;(2)3 6 7;(3)越小;(4)与月球的表面情况有关。



  15



  16.(1)正确或对;(2)42.4  53  0.8;(3)用手直接拿砝码。



  17.(1)同种物质,体积增大到几倍,质量也增大到几倍;(2)1与4、2与5、3与6;

(3)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或: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四、计算与应用题



  18.分别计算冬季和夏季一瓶煤气的质量,按质量计算单价,可知实际上是涨价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3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压强》专题训练




  本专题为压强,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能确定简单情况的压力大小;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同时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的关系;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液面上气压对沸点的影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中考命题热点:



  压力的图示;简单的压强计算;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探究有关规律的方法;能利用基本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自然现象及应用于简单的生产技术。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啄木鸟用它的喙敲击树干时,听声音就知道有没有害虫住在里面。它的喙很尖,啄木时能减少了与树木之间的
,从而增大对树木的
,这样就利于将树木啄破,取出害虫食之。



  2.水平桌面上放一质量为100g、底面积为75cm2的圆柱形茶杯(杯的厚度不计)杯中有10cm深的水,则水对杯底的压强为
Pa,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为
N,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a(g取10N/kg)。



  3.如图6-1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容器,侧壁上有一开口弯管,弯管内的液面高度h1=O.8m;其顶部和底部的面积均为0.1m2,顶部到底部的高度h2=0.6m,容器中的液体密度为1.2×103kg/m3,则液体对容器顶部的压力为
N。(g取10N/kg)






  4.保温瓶中热水不满而盖紧瓶塞,过一段时间,瓶塞不易拔出.此现象表明:体积一定时,气体的温度       ,气体的压强     ,假定外界大气压为1.0×105Pa。



  5.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的一只平底鞋放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的形状如图6-2所示,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2cm的正方形,数一下鞋底覆盖的方格数(不满一格的都计为半格),可算出这只鞋底的面积约为
cm2,小明穿上这双鞋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
N,以此可以估算出双脚对地面的压强为
Pa。






  6.小明想用如下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强:将一个面积为1×10-3m2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如图6-3所示,然后计算大气压强。若大气压强为1.01×105P,则吸盘受到的大气压力是
N。小明发现不能用这个测力计完成测量,其原因是






  7.上世纪中叶,深水潜艇“的里亚斯特2号”在马利来纳海沟潜到至104m深处时,受到海水的压强是
Pa。潜水艇浮出水面后,发现潜艇的直径竟被压缩了1.5mm,这一事实说明力可以产生
的作用效果。(ρ海水=1.03×103kg/m3,g=10N/kg)



  二、选择题



  8.如图6-4所示,一个空的平底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F1、p1;如果把它倒扣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F2、p2,则(






  A.F1>F2    p1=p2



  B.F1=F2    p1<p2



  C.F1<F2    p1=p2



  D.F1=F2    p1>p2



  9.同学们背书包时,肩部会有受压的感觉,所以,小红选择了一种双肩背的宽带书包.书包带宽5cm,与肩部接触部分长度为35cm,总质量为7kg,小红选择这种书包的理由及她肩部所受压强大小正确的是(  )



  A.减小压强;2×103Pa



  B.增大压强;2×102Pa



  C.增大压力;0.245Pa



  D.减小压力;2.45Pa



  10.把同种未于料制成的甲、乙两个正立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如图6-5所示,把甲放在乙的上面,则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A.pl+p2



  B.



  C.



  D.



  11.如图6-6所示,是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图像。设液体甲的密度为甲、液体乙的密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是(






  A.甲 =



  B.甲<



  C.甲 >



  D.无法确定



  12.某同学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同一深度,并将金属盒朝向不同方向,实验结果如图6-7所示.那么,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A.在水中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B.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压强不相等



  C.在水中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D.在水中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不相等



  13.下列实验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14.用压力锅煮稀饭,能节省时间,最主要的原因是(



  A.锅内气体压强大,使稀饭容易沸腾



  B.锅内气体压强大,依稀饭不易沸腾



  C.压力锅传热快,使稀饭容易沸腾



  D.压力锅密封性好,使稀饭容易沸腾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制作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6-8所示的两幅广告中各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甲图错误:
,它违背了
;乙图错误:
,它违背了








  16一静止在海面的潜水艇模型,在启动之后,4min内匀速竖直下潜20m,而后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又运动4min。请在坐标系中画出潜水艇模型8min之内所受海水压强和时间的关系图像(,潜艇模型体积和大气压均不计)。






  17.小明的父亲是一名潜水员。有一天,小明发现了父亲某次潜入水库时,在水面下各深度处的压强记录,如表一所示:



表一

深度(m)

3

5

9

12

15

20

压强(Pa)

1.31×105

1.50×105

1.89×105

2.21×105

2.49×105

3.01×105



  小明很感兴趣,好学的他利用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很快算出水库中对应的深度处的压强(g=10N/kg),如表二所示



表二

深度(m)

3

5

9

12

15

20

压强(Pa)

0.3×105

0.5×105

0.9×105



1.5×105

2.0×105



  请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小明计算压强的公式是P
,小明还有一次压强计算未完成,请你帮他完成,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二中的空格处。



  (2)小明父亲的测量值与小明的计算值在每个相同的深度都有差异,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差异:
原因:



  四、计算题



  18.如图3,平底茶壶的质量是400g,底面积是40cm2,内盛0.6kg的开水,放置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试求:(1)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解:(1)∵茶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水对茶壶底的压力F1=G水=m水g=0.6×10=6N;



  (2)茶壶的重力G壶=m壶g=0.4×10=4N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2=G水+G壶=6+4=10N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你认为上述解题过程中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加以订正。



  19.如图6-9,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它省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1)为了防止出气孔堵塞致使高压锅发生爆炸的危险,放气孔是它的第二道安全防线。放气孔封口是易熔片(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试说明采用易熔片的物理道理。



  (2)小明测得家中高压锅出气孔的直径为4mm,压在出气孔上的安全阀的质量为80g,取g=10N/kg,计算安全阀自重对出气孔处气体所产生的压强。



  (3)当高压锅内气压增大到某一值时,锅内气体就能自动顶开安全阀放气。在外界为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该高压锅内的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少?对照图所示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线,说明利用这种高压锅烧煮食物时,可以达到的最高温度大约是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4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压强》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受力面积  压强



  2.103  8.5  1133



  3.2.4×102



  4.降低(或减小)  减小



  5.160~172均可  500



  1.4×104~1.6×104均可



  6.101  需测量的力大于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7.1.03×108    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选择题



  8.B



  9.A



  10.C



  11.C



  12.C



  13.D



  14.B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茶水倒出来了(茶壶液面比壶嘴低)  连通器原理  调羹看起来是直的  光的折射规律



  16.略



  17.ρgh



  1.2×105    在每个相同的深度,测量值与计算值的差值都基本相等,约为1.0×105Pa  这是由于计算值未考虑大气压造成的



  四、计算与应用题



  18.略



  19.(1)高压锅一旦安全阀失效,出气孔就被堵塞,锅内气体压强就会过大,沸点也随之升高,当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就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放气孔喷出,使锅内气压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发生;(2)6.4×104pa;(3)1.64×105pa,最高温度取115℃~118℃皆认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5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浮力》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浮力,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能利用重力差法及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浮力计算。



  中考命题热点:



  侧重于应用;一般结合密度、液体压强命题。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如图7-1(甲),逐渐把物块往下放,在物块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逐渐变小的,这说明物体浸入液体中越多,受到的浮力就
;当物块全部浸没到液体中后(见图乙),让物块在液体中缓慢地平移或上下移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所说明的问题是:






  2.一个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挂钩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若将物体浸到水中,静止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8N。由此可知物体重为
N,水对物体的浮力是
N。



  3.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将物体浸没到某种液体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恰好回到了零刻线,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若剪断挂物体的线,则物体在液体中将会



  4.将一只质量为20g、密度为0.5×103kg/m3的实心球放在容积为300mL的容器内,往容器里加水,最多可以加
g的水。






  5.如图7-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
N;如果直接将该物体投入水中,该物体将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从图乙、丙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有关。






  6.在如图7-3所示的装有水的杯中漂浮着一块冰,冰块内有一实心小铁块。当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液面将会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二、选择题



  7.将两个物体同时浸没到某一液体中,结果它们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这说明它们必有相同的(



  A.密度



  B.质量



  C.形状



  D.体积



  8.某农户生绿豆芽时,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浮力大于重力



  B.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浮力等于重力



  C.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浮力等于重力



  D.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浮力小于重力



  9.如图7-4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A.1.8N



  B.1.6N



  C.0.2N



  D.0N



  10.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到水中,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减小值相同。由此可以判断(



  A.两物体受的浮力一定相同



  B.两个物体一定是等重的



  C.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相同的



  D.两个物体一定处在液体中相同深度



  11如图7-5所示,质量相等的A、B、C三个小球,放在同一液体中,结果A球漂浮,B球悬浮,C球下沉到容器底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则它们的体积可能相等



  B.如果三个小球的材料相同,则A、B两球一定是空心的



  C.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则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为FAFBFC



  D.如果三个小球都是实心的,则它们密度的大小关系为ρAρBρC



  12.某学生做以下实验:先在一只玻璃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将盛有一些小石子的塑料小船放入水里(如图7-6所示),测得船底到液面的距离为h,再每隔一定时间向水里加食盐并搅动,直至食盐有剩余。问在他所绘制的吃水线至船底距离h随加盐量而变化的图象中(如图13所示)正确的是(
 )






  



  13.如图7-7所示,一个木块浮在容器中的水面上.设想将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并取走,那么(






  A.剩下的部分木块会下沉,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



  B.剩下的部分木块会上浮,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



  C.剩下的部分木块不上浮也不下沉,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三、实验与探究题



  14.新鲜的冬瓜内盛有5%的NaCl溶液,现将小木块放入这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木块露出水面部分高h,如图7-8所示.一段时间后,h值与原来相比怎样变化?试加以说明。






  15.物理课上教师建议大家自己想办法测测常见物品的密度,小红打算利用家里的生活用品动手测牛奶的密度。能用得上的器材只找到了:弹簧测力计、可乐瓶、茶杯、石块、还有一些线绳。



  (1)请你帮助她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按要求填入下表.



所用器材

实验步骤(并写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的符号 )

计算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2)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6.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的大小、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否有关”。



  实验提供如下器材:实验桌、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各一个;水、盐水、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



  (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出你需要的器材:



  (2)实验步骤:



  (3)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探究结论。



  四、计算与应用题



  17.如图所示,是小明为防止家中停水而设计的贮水箱.当水箱中水深达到1.2m时,浮子A恰好堵住进水管向箱内放水,此时浮子A有体积露出水面(浮子A只能沿图示位置的竖直方向移动)。若进水管口水的压强为1.2×105Pa,管口横截面积为2.5㎝2,贮水箱底面积为0.8m2,浮子A重10N。求:






  (1)贮水箱能装多少水?



  (2)浮子A的体积应多大?



  18.如图7-10所示,将一块重为3N,体积为100cm3的石块,用细线系着浸没在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容器中水的深度由10cm上升到12cm。(容器的重力和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计,g=10N/kg)。求:






  (1)石块所受浮力;



  (2)容器中水的重力;



  (3)细线松动,石块沉到容器底静止后,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19.小莉家中有一金属块,不知是什么金属。恰逢学校举办科技周,于是她进行了如下实验:先用细线吊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如图甲;然后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如图乙。问:






  (1)这块金属块所受的重力是    N。



  (2)小莉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通过计算,初步判定这是金属铁.她是根据     
 
来判定的。



  (3)利用弹簧秤上的示数,除了能求(1)中金属块重力外,你还能求出有关金属块的哪些量(至少算出两个,并写出计算过程,g取10牛/千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6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浮力》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专题训练七




  一、填空题



  1.越大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所处的位置无关



  2.3



  1.2



  3.4.5  悬浮



  4.280



  5.1  下沉
密度(或种类)



  6.降低



  二、选择题



  7.D



  8.B



  9.B



  10.A



  11.B



  12.D



  13.B



  三、实验与探究题



  14.综合生物知识。一段时间后,由于冬瓜的细胞液浓度小于NaCl溶液浓度,冬瓜会失水,致使NaCl溶液浓度变小。木块浸入NaCl溶液的体积变大,露出的部分变小,即h值与原来相比变小。



  15.(1)略;(2)可乐瓶的质量不可忽略不计,测量时水和牛奶的体积必须相等。



  16.(1)①实验桌、弹簧测力计、水、细线、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



  ②实验桌、弹簧测力计、量筒、水、细线、橡皮泥。



  (2)①a、用线拴好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铜块的重G1,将铜块浸没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求出铜块受到的浮力F浮1=G1-F1 b、同理: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2=G2-F2。



  ②将橡皮涨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块橡皮泥用细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G1,将小块橡皮泥浸入水中,记下水面升高到的刻度V,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地F1,求出F小浮=G1-F1,同理,可得到F大浮=G2-F2。



  (3)①比较F浮1与F浮2的大小,如果相等,则浮力与重力无关;若不等,则浮力与重力有关。



  四、计算与应用题



  17.解:⑴V=Sh=0.8m2×1.2m=0.96m3  M=ρV=1.0×103㎏/m3×0.96m3=960㎏;



  ⑵当浮子恰好堵住出水管时,F浮=GA+F压,  F压=pS=1.2×105Pa×2.5×10-4m2=30N



  ρ水Vg= GA+F压=10N+30N,    V=6×10-6m2。



  18.解:(1)F浮=ρ液gV排=1×103kg/m3×10N/kg×100×10-6m3=1N;



  (2)      V水=Sh=50cm2×10cm=5×102cm3



  G水=m水g=ρ水gV水=1×103kg/m3×10N/kg×5×102×10-6m3=5N;



  (3)



  19.(1)4.7;(2)该金属块的密度;(3)①能求出金属块的质量m=0.47kg;②能求出金属块在水中的浮力F浮=0.6N;③能求出金属块的体积V=0.6×10-4m3;④能求出金属块的密度ρ≈7.8×103kg/m3。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7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简单机械》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简单机械,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能判断动力、阻力的方向;会作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种类及其应用;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和特点;理解滑轮组的特点及应用;知道F=(G物+G动)/n的适用条件。



  中考命题热点:



  会作力臂;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能设计和应用简单的滑轮组;会解答简单实际应用题。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图8-1中,
图的握法更有利于拧紧或松开螺帽。






  2.如图8-2为一根硬棒,棒上标出了ABC三点,把它作杠杆使用.那么,当以棒上的
点为支点、动力作用在
点、阻力作用在
点时,最省力.






  3.如图8-3所示,某人用滑轮先后以甲、乙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匀速提升重物。如果该人的体重为800N、手臂所能发挥的最大拉力为1000N,滑轮重和摩擦均忽略不计,则以图甲方式最多可提升重为
N的物体;而以图乙方式最多可提升重为
N的物体。






  4.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8-4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比较B、C、D三图可知:



  5.如图8-5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一重G=60N的物体,在A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F=N;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到B位置的过程中,力F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二、选择题



  6.下图中的铡刀、瓶盖起子、手推车、铁锨都属于杠杆,其中费力杠杆是(



  



  7.下列四个民间熟语对应的物理知识不正确的是(



  A.人多力量大──杠杆原理



  B.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C.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D.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8.如图8-6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A的物体,B端挂重为G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GA=GB



  B.GA<GB



  C.GA>GB



  D.无法判断



  9.用钓鱼杆钓鱼的时候,鱼钩已经钩住了鱼。鱼还在水中时,感觉鱼很轻,刚把鱼从水中拉离水面就感觉鱼变“重”了。对钓鱼过程的下列几种解释,错误的是(



  A.鱼离开水后,失去了水的浮力,使人感觉鱼变重了



  B.鱼离开水后,鱼的重力增大,使人感觉鱼变重了



  C.鱼离开水后,钓鱼线对钓鱼杆的拉力会增大



  D.钓鱼杆是一种费力杠杆



  10.如图8-7,绳及滑轮重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若已知用F=30N的拉力可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那么,下列所求物理量正确的是(






  A.可求物体重为60N



  B.可求物体重为90N



  C.可求物体受的摩擦力为60N



  D.可求物体受的摩擦力为90N



  11如图8-8所示滑轮组,正方体A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已知A的边长为1dm,密度为2×103kg/m3,动滑轮总重为2N,若使A对水平地面产生600Pa的压强,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为(忽略摩擦和绳重,g=10N/kg)(






  A.4N



  B.5N



  C.1N



  D.22N



  三、作图题



  12如图8-9所示,作出力F的力臂。






  13.如图8-10是斜拉旅行箱的简化模型。画出它的动力臂L和阻力臂L



  14.现将一石磙推上台阶,请你在图8-11上画出最小力的示意图。



  15.用图8-12所示的滑轮组成滑轮组提升重物,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滑轮组的绕线。



  四、实验与探究题



  16.“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可采用图8-13所示的装置.实验前,应调节横杆AB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若当时观察到B端偏低,可将B端螺母向
边调。若实验时在E处挂三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则在C点应挂
只钩码杠杆才能平衡;若C点不挂钩码,改在D点用弹簧测力计拉,为使杠杆平衡,这时弹簧测力计的最小读数应为
N,拉力的方向应






  17.下表是小王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值。(每个钩码质量为50g,g=10N/kg)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8

1



2



6

1.5

8



  在本次实验课的总结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8-14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钩码下方再各加挂一只相同的钩码,释放后观察到的现象将是什么?






  小王认为,杠杆仍能保持平衡;小李认为,杠杆将顺时针转动;小赵认为,杠杆将逆时针转动,你的观点是



  18.阅读方框中的新闻报道,其中出现了一处科学性错误,请在错误的字句下面画上横线;如图8-15所示,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在两根光滑木棒上绕几圈,一小朋友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竟撞在一起了。这幅漫画说明了






  四、计算与应用题



  19.下表给出了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与沸点的对应关系.技术员设计了如图8-16所示的锅炉水温控制装置,图中OC为一可绕O点旋转的横杆(质量不计),在横杆上的B点下方连接着阀门S,阀门的底面积为3cm2,OB长度为20cm,横杆A点处挂着重物GOA长度为60cm.对水加热时,随着水温升高,水面上方气体压强增大。当压强增大到一定值时,阀门S被打开,使锅炉内气体压强减小,以保证安全。当重物G挂在不同位置时,锅炉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可达到的最大值不同,从而控制锅炉内水的最高温度。






压强(Pa)

1.0×105

1.4×105

2.0×105

2.7×105

沸点(℃)

100

110

120

130



  (1)当锅炉内水的温度达到120℃沸腾时,锅炉内气体的压强是多少?



  (2)当外界大气压强为1.0×105Pa时,将G挂在A位置,锅炉内水沸腾的温度为120℃。求此时阀门底部受到的气体压力和上部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差值是多少?(计算时可认为阀门上、下底面积相等)



  (3)当大气压强为1.0×105Pa时,要使锅炉内的水温度达到100℃时沸腾,应将G挂在离O点多远处?





  20.电气化铁路的高压输电线,无论在严冬还是盛夏都要绷直,才能使高压线与列车的电极接触良好,这就必须对高压线施加恒定的拉力.为此,工程师设计了如图8-17所示的恒拉力系统,其简化原理图如右图所示.实际测量得到每个水泥块的体积为1.5×10-2m3,共悬挂20个水泥块.已知水泥块的密度为2.6×103kg/m3,g取10N/kg.(1)请指出图28中的动滑轮、定滑轮;(2)每个水泥块的重力是多少?(3)滑轮组对高压线的拉力是多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0:47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简单机械》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b



  2.A  C  B



  3.800  2000



  4.略



  5.30   不变_



  二、选择题



  6.D



  7.A



  8.B



  9.B



  10.C



  11.A



  三、作图题:略



  四、实验与探究题



  16.可避免横杆自重的影响,并便于从横杆上读出或测出力臂  左  六  3  竖直向上



  17.4  2   杠杆将逆时针转动(或小赵观点正确)



  18.失去惯性  使用滑轮组能省力



  五、计算与应用题



  19.(1)查表可知,锅内气压为2.0×105Pa;(2)压力差为30N;(3)应将G挂在离O点24cm处。



  20.(1)图中C是动滑轮,A、B是定滑轮;(2)390N;(3)2.34×104N。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7:0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功、机械能》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功、机械能,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正确使用W=FS计算功的大小;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计算功率,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理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会用η=W有用/W总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中考命题热点:



  与运动、功率等知识结合命题;结合功、功率、运动、机械效率等知识综合命题;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结合功、功率等知识命题;用能的转化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建水电站时要让水轮机产生出较大的功率,在流量一定的条件下,需要水流有较大的流速,而河流流速一般都不很大,因此就要在河中选择合适的地方修水坝。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下列物体中:A.挂在屋顶上的电灯;B.被拉开的弹簧门;C.空中飞行的小鸟;D.在冰场上滑行的运动员;E.从斜坡上滚下的石头;F.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具有动能的是
、只具有势能的是
、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



  3.图9-1中,重为500N的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150N,为使物体匀速移动,必须在绳端加以60N的水平拉力,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_____。若物体移动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J。






  4.用如图9-2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物重为120N,加在绳子端的拉力F=50N。若被提升物体匀速上升速度v=0.1m/s,则拉力F做功的功率P=__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_。






  5如图9-3所示,已知物重等于G,请你补充一个物理量,用物重G和补充的物理量求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补充的物理量名称和符号:
;机械效率=。






  6.工人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9-4,汽车车厢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现用力F沿斜面把重箩筐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
N;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






  7.如图9-5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为
J。






  二、选择题



  8.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P=W/t可知,功率跟功成正比,所以只要做功多,功率就大



  B.功率跟时间成反比,所以只要时间短,功率就大



  C.功率大的机器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



  D.甲每小时做的功比乙每小时做的功多,甲的功率比乙的功率大



  9.如图9-6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A.50J



  B.25J



  C.100J



  D.200J



  10.如图9-7是使用汽油打捞水下重物示意图,在重物从水底拉到井口的过程中,汽车以恒定速度向右运动,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四位同学画出了汽车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11.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假设:(1)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2)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物重有关;(3)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4)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与承重绳子段数有关。然后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9-8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则该实验验证的假设是(



  A.(1)



  B.(2)



  C.(3)



  D.(4)






  12.邀游太空21小时,绕地球14圈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时。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地面一定高度时需点燃反推火箭的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那么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的过程中,返回舱的(



  A.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D.动能不变,势能增大



  13.“蹦极”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如图9-9所示,一端系住人的腰部、另一端系于跳台的是一根弹性橡皮绳。当人下落至图中Q点时,橡皮绳刚好被拉直。那么,在人越过Q点继续向下的过程中,人的动能变化情况是(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



  14.某人用如图9-10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260N的物体,所用的力为100N,物体提高1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拉力做的有用功是100J



  B.拉力做的总功是260J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5%



  D.物体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



  三、实验题



  15.小雪和小红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好如图9-11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1)小红
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并由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为0.5N,同时小雪用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为0.1m,以上测量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的数据如下表:



钩码重(N)

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2

0.4

0.2

0.2

100%



  (2)小雪和小红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100%,他们意识到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助找出原因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4)若提升的钩码重增加到6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填变化情况)






  (5)有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滑轮组中细绳的绕法有关。根据探究目的,他们先通过实验测算出如图9-12(甲)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请你在图9-12(乙)中画出下一步实验所需的组装图。



  四、计算与应用题



  16.工人用一个动滑轮,将质t为20kg的货物竖直提高了2m.己知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求工人的拉力。小明解此题的思路是:因为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F=1/2G=1/2mg;又因为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F/F/,故所求拉力F/=F/η,即得。请判断小明的思路是否正确?若正确,请按其思路代入数据,解出此题;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里?然后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求出拉力。



  17在一些建筑工地、港口常见到各种大型起重机。图8-16所示是一种起重机的简图,为了保证起重机起重时不会翻倒,在起重机右边配有一个重物m0,已知OA=10m,OB=5m,起重机功率为30kW,起重机本身重力不计。求:






  (1)要使起重机吊起6×103kg的货物时不会绕支点O翻倒,右边配重m0至少为多少千克?



  (2)若机机械效率为80%,把5×103kg的货物沿竖直方向匀速提高15m,需要多少时间?



  18.节能是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同一辆汽车每百公里的消耗与行驶速度的快慢是否有关呢?星期天,小明乘坐叔叔的汽车去上海,于是他决定借此机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去时走高速公路,回来时走320国道,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去上海

回嘉兴

平均速度(km/h)

90

60

里程(km)

108

116

耗油量(L)

8.5

11.2



  (1)分析数据后,下明觉得这与他事先的猜想相吻合。你认为小明的猜测应该是




  (2)请你算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108km消耗的汽油质量。(ρ汽油=0.8kg/L)



  (3)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动机的功率为60 kW,那么汽车行驶108km,发动机做的功为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7:01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功、机械能》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重力势能   动能



  2.D、F    A、B    C、E



  3.80%   2160



  4.15   80%



  5.解法一:拉力F;;        解法二:动滑轮的重G动;;



  6.900   75  



  7.80%   1800



  二、选择题



  8.D



  9.B



  10.C



  11.B



  12.B



  13.D



  14.C



  三、实验题



  15.(1)匀速;(2)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值有错误;(3)80%;(4)变大;(5)略。



  四、计算题



  16.略



  17.(1)1.2×104kg;(2)31.25s。



  18.(1)汽车速度快则耗油量较低;(2)6.8;(3)72000J。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7:0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内能》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内能,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能解释与比热容大小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热值,会进行简单计算;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



  中考命题热点:



  联系比热、内能、热量计算等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科技、环境等实际问题。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火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擦燃。前者是用
的方法使火柴燃烧起来,后者是用
的方法使火柴燃烧起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改变物体的
。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
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热量表示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的



  2.目前,世界各国对控制污染、保护环境非常重视,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是排出
和产生



  3.如图10-1所示,在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然后再向密闭的瓶内打,当塞子跳起来时,瓶内会出现雾,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推动瓶塞
时,内能
,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4.有一台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消耗了10g汽油(热值为4.6×107J/kg),这些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是
J。若这台汽油机的效率为30%,则一个工作循环中输出的有用机械能为
J。



  5.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的厨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煤球炉、沼气灶和液化气灶等灶具已走进家庭。液化气与煤相比,热学方面突出的优点是
;环需要燃烧
m3 的液化气。[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液化气的热值是5.0×107J/ m3 ]



  6.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
J,这是用
的方法增加了水的内能。



  7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107kg,水温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c水)则砂石升高的温度将
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火力发电厂“吃”的是煤,“发”的是电,在整个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如下,请你在方框中填入相应的能量形式:






  二、选择题



  9.在图10-2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10.如图10-3所示,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11.在标准大气压下,1kg20℃的水吸收了3.78×105J的热量后,其温度为(



  A.80℃



  B.90℃



  C.100℃



  D.110℃



  12.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石蜡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10-4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13.有质量相同的两块金属铜和铝,已知铜的比热容小于铝的比热容,则(



  A.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铝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铜放出的热量



  B.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一定大于铝吸收的热量



  C.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铝降低的温度一定大于铜降低的温度



  D.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铜的末温一定高于铝的末温



  14.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有些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只有一个冲程是不用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这个冲程是(



  A.压缩冲程



  B.做功冲程



  C.吸气冲程



  D.排气冲程



  15.很多机器在工作时温度升高,为保护机器,往往用水来冷却,水冷却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的比热容大



  B.水放出的热量多



  C.水的温度低



  D.水容易取,不需花钱买



  16.铝比铜的比热容大,这说明(



  A.铝块一定比铜块具有的热量多



  B.铝块一定比铜块具有的内能多



  C.铝块的温度一定比铜块的温度高



  D.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升高相等的温度时,铝块比铜块吸收的热量多



  17.把一铁块放在火炉上加热一段时间后,下列物理量中不变的是(



  A.铁块的体积



  B.铁块的比热容



  C.铁块的内能



  D.铁块的密度



  18.火箭是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的,这是因为液态氢具有的优点是(



  A.比气态氢易燃烧



  B.传热本领较小



  C.热值较大



  D.热膨胀较小



  19.质量相等的铁块和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把铁块投入水中,则(



  A.热从铁块传给水



  B.热从水传给铁块



  C.铁块与水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由于怕饭菜太烫,来不及冷却而影响小明的早餐,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了。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10-5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
的。小明想用“冷却速度”(用字母V代表)来定量表示冷却的快慢程度,请你给物理量下个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冷却速率。



  (4)小明又仔细分析了冷却速度变小的原因,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________的影响。






  (5)根据(4)中的分析,小明终于找到了一个用水使物体快速冷却的办法,并且举一反三,明白了工业生产中使用流水喷淋法冷却高温物体的好处:①
;②



  四、计算与应用题



  21.杨洋同学家原来是用液化石油气烧水的(每天至少用65℃的热水100kg),参加“探究性学习”活动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制作了一台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这台热水器6月份平均每天可将100kg水从15℃升高到65℃。



  (1)若液化石油气的热值为8.0×107J/kg,改用太阳能热水器后,6月份平均每天可节约液化石油气多少千克?[液化石油气燃烧放热的70%被水吸收、C水=4.2×103J/(kg·℃)]



  (2)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比使用燃料烧水,除了节约能源外,还有哪些优点?(至少写出两点)



  22.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年均发电量预计为8.5×1010kW·h,这些电能将送往江苏、上海等九省市,所以人们说“三峡可‘照亮’半个中国”。专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一个每年消耗5×1010kg煤的火力发电站的年发电量,而且是廉价、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1)已知煤的热值为2.9×107J/kg,求5×1010kg煤完全燃烧将放出的热量。



  (2)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三峡水电站与同等供电量的火力发电站相比,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1010kg,已知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1.98kg/m3,求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的体积约为多少m3。



  (3)设火力发电站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能为E,它在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燃料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为,求火力发电站的效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4 17:02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内能》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热传递  做功  内能  内能  转移  改变量



  2.废气  噪声



  3.做功  减小



  4.4.6×105



  1.38×105



  5.热值大  污染少  0.0126



  6.1.008×107  热传递



  7.8.4×1010  大于



  8.内能  机械能



  二、选择题



  9.C



  10.B



  11.C



  12.C



  13.A



  14.B



  15.A



  16.D



  17.B



  18.C



  19.D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1)质量、初温;(2)放在水中冷却比在空气中冷却效果要好;(3)慢;相同时间内下降的温度;(4)水温;(5)略。



  四、计算与应用题



  21.解:(1).375kg;(2)答:①无污染②安全 ③光能取之不尽。



  22.(1)Q=1.45×1018J;(2)V=6.1×109m3;(3)η=31.1%。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4:59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电路初探》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电路初探,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能识别常见的串联、并联电路、会根据电路连接画出电路图和由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知道这些物理量的单位;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能够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中考命题热点:



  识别串联、并联电路及电路的状态;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和电路连接;基本概念的理解;能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以及滑动变阻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的关系;总电阻与各电阻关系;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总电阻与支路电阻的关系。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电阻的。如图甲所示,当滑片向C断移动时,它的电阻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电阻箱是一种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如图乙中电阻箱的读数是
Ω。






  2.如图11-2所示的电路里,在圆圈a、b、c上连接适当电表,使灯L1和L2并联且能发光,那么a应是
表;b是
表;c是
表。






  3.某同学在做“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所用电路11-3如图甲所示,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并接通开关S后,电流表A1、A2的计数如图乙,则A1读数是
A;A2的读数是
A;那么R1:R2=。






  4.某同学用有两个量程为电压表(0~3V和0~15V)测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电压,记录是10V.他出现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实际电压应是



  5.如图11-4所示,若滑动变阻器的滑PC端滑动时,小灯泡变亮,说明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

接到电路的MN两端。






  6.手边有一根1m长的均匀合金电阻丝,加在它两端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为0.24A。现在要截取阻值为10Ω的一段,则应截取______cm长的一段。



  7.某导体接在电压为3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15A,若把它接在6V电路中,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



  8.如图11-5电路中,闭合开关,若在电路ab两处接入电流表,其读数分别是2.3A,1.6A,则将电流表接在C处时,其读数应为
A。






  9.如图11-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6V,电压表Vl的示数为Ul=1.5V,则电压表V2的示数U2=。






  二、选择题



  10.在图11-7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电流表只测L2电流的是(






  11.在图11-8所示的电路中,电压U
不变,开关K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表的读数增大



  B.电流表的读数减小



  C.电压表的读数增大



  D.电压表的读数减小



  12.在图11-9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图11-9b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A.4.8V,1.2V



  B.6V,1.2V



  C.1.2V,6V



  D.1.2V,4.8V



  13.给你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线、一个电源、一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若干根导线,现需要研究的课题有: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②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的关系;③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材料的关系。由上述实验器材,可以完成的研究课题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②



  D.①、②和③



  14.如图11-10的电路中,闭合开关,电压表V1的示数为6V,电压表V2的示数为3.4V。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知电源电压为6V



  B.可知L1两端电压为2.6V



  C.将电压表V2换成电流表,则L1亮,L2不亮



  D.将电压表V2换成电流表,则L1与L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上的电流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如图11-11所示,是小强和小华两位同学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实验时连接的电路。其中,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2.5V,通过的电流不得超过0.3A;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A”字样。






  (1)滑动变阻器上标着“20Ω、1A”的含义是



  (2)小强同学正准备闭合开关实验时,小华同学发现实验电路连接存在错误或不恰当之处,及时阻止小强的操作。请你指出电路连接的错误或不恰当之处:



  a



  b



  c



  16.给你下列器材:一只红灯泡、一只绿灯泡、一只电铃、一个电池组、两只开关S1和S2,若干导线;请按要求设计一个报警电路,要求是:合上开关S1时,绿灯亮,表示平安,合上开关S2时,电铃响同时红灯亮,表示有情况,请你根据上述要求在方框中画出电路图。






  17.我们知道,测量时总存在误差,通常将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叫做绝对误差。初中电学实验中所用电流表的准确度等级—般是2.5级的.2.5级电流表的含义是,用该电流表测量时的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满刻度值的2.5%。下表给出了用2.5级电流表测量电流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与百分误差(即最大绝对误差与电流表读数之比的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

量程为0~0.6A电流表的读数

百分误差

满刻度

0.60A

2.5%

满刻度的二分之一

0.30A

5.0%

满刻度三分之一

0.20A

7.5%

满刻度四分之一

0.15A

10%

满刻度十分之一

0.06A

25%

满刻度二十分之一

0.03A







  (1)上表中的最后一空处相应的百分误差应是__________%。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的角度越大,百分误差__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3)如果用准确度等级是2.5级的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求百分误差小于3.75%.则该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应大于满刻度的_________。



  18.如图11-13所示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






  (1)图中虚线框内的装置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_____________;



  (2)图中R是电学中的什么元件____;



  (3)油量表是用______________表改装的;



  (4)当油箱中的浮标向上运动时,R的电阻值将
,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将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四、计算与应用题



  19.如图11-14甲所示,S闭合后,A1、A2、V三只电表的指针均如图乙所示,已知V表接入的是“-”、“15”,请回答:






  (1)电源电压,L1、L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2)通过L1、L2的电流为多大?(以上答案均需要说明理由)



  20.如图11-15甲所示,用电流表测电流。






  (1)若将线头M、N都接到电流表为“0.6”接线柱上,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测的是哪盏灯的电流?大小为多大?



  (2)将线头M、N如何连接,才能使电流表的示数最大?若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两次电流表示数相减,可得流过哪盏灯的电流,大小是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4:59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电路初探》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  变小  427



  2.电流  电压   电流



  3.0.5 1.6 5:11



  4.用小的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  2V



  5.A或B和C



  6.40



  7.20



  8.0.7  9.4.5



  二、选择题



  10.B



  11.A



  12.A



  13.C



  14.D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1)最大阻值为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2)电流表不应接大量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未放在阻值最大位置;电池只能用两节串联,不能用三节串联。



  16.略



  17.(1)50%;(2)越小;(3)四分之三。



  18.(1)杠杆;(2)滑动变阻器;(3)电流;(4)减小 减小  增大。



  四、计算与应用题



  19.(1)U=6V  U1=U2=6V;(2)I1=0.96A  I2=0.24A。



  20.(1)测L1的电流I1=0.5A;(2)M接“3”,N接“-”;相减可得L2的电流;I2=0.4A。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5:0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欧姆定律》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欧姆定律,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会运用欧姆定律求解电流、电压、电阻。



  中考命题热点:



  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特点,运用欧姆定律求相关物理量,“伏安法”测电阻。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如图12-1所示,每个导体的电阻均为R,在A、B、C、D四个接线柱中任选二个接入电路,可得到
种不同的电阻值。






  2.如图12-2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两灯都正常发光,两电表指针都有偏转,示数稳定。已知电源电压为8V,灯L1的电阻为16Ω,灯L2的电阻为12Ω,则甲电表的示数为
,乙电表的示数为




  3.图12-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D端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
,电压表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12-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2V保持不变,电阻R1=5Ω,R2=10Ω.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A1的示数是
A;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A2的示数是
A。






  5.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
,实验结论是
;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
,实验结论是
.这两个实验所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6.如图12-5是R1和R2两个电阻中的电流随它们两端电压变化的IU图象。从图象可知,电阻R1
R2(选填“<”、“>”或“=”)。






  7.如图12-6所示的电路中,当S闭合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4V,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电流表A的示数为1A,且将R2和R3对换位置后,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不变,则电源电压为
V。






  二、选择题



  8.探究物理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常用运用到许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下列过程中运用了“等效替代”方法的是(



  A.测量一张白纸的厚度



  B.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C.曹冲称象



  D.牛顿总结出惯性定律



  9.关于公式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都无关



  10.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C.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



  D.保护电路



  11.如图12-7所示,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是电压表时,示数之比U甲:U乙=3:2,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都是电流表时,则两表的示数之比I甲:I乙为(






  A.2:1



  B.3:1



  C.2:3



  D.1:3



  12如图12-8所示, 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图中位置向a点移动时,电表V1、V2、A的示数变化正确的是







  A.V1减小,V2减小,A增大



  B.V1增大,V2减小,A增大



  C.V1增大,V2减小,A减小



  D.V1减小,V2增大,A减小



  13.如图12-9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后,移动滑片P,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从6V变化到2V,同时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从0.5A变化到1A,定值电阻R0阻值和电源电压分别为(






  A.4Ω  8V



  B.6Ω  12V



  C.8Ω  10V



  D.16Ω   10V



  14.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15.小明同学在物理实践活动中,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种用电流表或电压表示数反映弹簧所受压力大小的电路,其中R’是滑动变阻器,R是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四个电路中有一个电路能实现压力增大,电表示数增大,这个电路是(






  16.小明按图12-1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探究性实验,实验时电阻R1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是20Ω,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三、实验与探究题次数

A1示数A

A2示数A

V1示数(V)

V2示数(V)

V示数(V)

1

0.4

0.4

4

8

12

2

0.6

0.6

6

6

12

3

0.8

0.8

8

4

12





  请回答:(1)图12-11电路是
电路,电压表V测
的电压。



  (2)比较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可得结论:



  (3)比较三只电压表示数,可得结论:



  (4)比较电流表A1(或A2)和电压表V1示数,可得结论:



  (5)定值电阻R1=,第三次实验中R2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6)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1示数将
,电压表V1示数将
,电压表V2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某校课外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图12-12所示电路进行了一次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此实验中使用了如下器材:6V蓄电池组一个;学生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5Ω定值电阻一个;0~10Ω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探究步骤:



  ①先使滑片在滑动变阻器最右端,闭合开关,读出并记录此时电压表示数V1和电流表示数I1;



  ②调节滑片的位置,使它移动到滑动变阻器中点(假设可精确调节),读出并记录此时电压表示数V2;



  ③调节滑片的位置,使它移动到滑动变阻器最左端,读出并记录此时电压表示数V3和电流表示数I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上的探究步骤,填出该小组读出的电压表的三次示数。



探究步骤




电压表示数单位(V)

V1

V2

V3









  (2)滑片在滑动变阻器最右端时的电流表示数I1和滑片在滑动变阻器最左端时电流表示数I3的比值是



  (3)该小组进行的实验是探究在串联电路中
一定的情况下,
关系.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探究出的结论应该是:



  四、计算与应用题



  18.在图12-13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Ω.闭合电键S,电流表Al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19.如图12-14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R1=6Ω,R3=4Ω,当S1、S2均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求:(1)R2的阻值;(2)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3)仅合上S1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5:00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欧姆定律》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3



  2.0.5A  8V



  3.变小  不变



  4.0.4  0.6



  5.电阻  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电压  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6.<



  7.7



  二、选择题



  8.C



  9.D



  10.C



  11.D



  12.C



  13.C



  14.C



  15.B



  三、实验与探究题



  16.(1)串联  电源;(2)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3)串联电路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4)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5)10  5;(6)变小  变小  变大。



  17.(1)2V  3V  6V;(2)1:3;(3)电阻  电压与电阻之间  串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四、计算与应用题



  18.(1)0.2A;(2)3V;(3)15Ω。



  19.(1)RL=6Ω;(2)电压表V1读数为12V,电压表V2读数为0V,电流表A读数为4A;(3)电压表V1读数为12V,电压表V2读数为0V,电流表A读数为2A。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5:0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电功和电热》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电功和电热,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能求出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会用“伏安法”测用电器的电功率;会读出电能表示数;能运用电能的有关公式求电能;了解电能和其它能的转化;能够正确画出家庭电路的电路图;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会进行电路故障的判断分析。



  中考命题热点:



  会求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及额定功率;测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实验;会求电流通过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识别电能与其它能量间的转化等;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正确连接;会判断电路故障及生活用电中的电能计算。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小兰的奶奶觉得家里的电褥子太热了,小兰就把电褥子的电阻线截掉一小段,这样电褥子在使用时就
热了。(填“不”或“更”)



  2.某家用电能表上标有“220V 10A 3000R/kWh”字样,当家中用电器全部工作时,电能表1min转了60转,由此可估算出该家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为
W;若该家全部用电器工作时的总电流不超过电能表的额定电流,还可以再增加
W以下的用电器。



  3.把标有“6V 3W”和“6V 6W”的两盏电灯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如果让其中一盏灯正常发光,另一盏灯的实际功率不超过额定功率,则该电路两端的电压应为   
     
V,两灯消耗的实际总功率为
W。



  4.如图13-1所示,已知电源电压保持4.5V不变,电压表量程0~3V,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20Ω,小灯泡L标有“2.5V  1.25W”的字样。闭合开关后,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它的阻值为
Ω,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Ω。若小灯泡的电阻不变,在此电路中小灯泡工作时的最小功率为
W。






  5.小明家中有40W日光灯5盏,25W白炽灯4盏,100W彩电、1200W空调、700W电饭锅、1000W电水壶各一只,他应选择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
A的熔丝接在进户线上。目前我市已实行新的分时电价政策,8∶00到21∶00电价为0.55元/度,其余时间电价为0.30元/度,若他家平均每天用电水壶烧水1h,小明将烧水时间由中午改在21∶00以后。这样,一个月(30天)他家能节约电费
元。



  6.如图13-2所示,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电阻R的阻值为30Ω,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24Ω。电流表的量程为0.6A.当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允许调至的最小值为
Ω。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小功率为
W。






  7.某台电饭锅说明书中所列主要数据如表: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频率

50Hz

额定功率

440W

额定容积

2.0L

额定煮米量

0.7kg



  (1)这台电饭锅在额定电压下使用,通过的电流是________A。



  (2)电饭锅正常工作15min消耗电能
kw·h,产生的热量是



  二、选择题



  8.有两盏正在使用的白炽灯泡甲和乙。若乙灯比甲灯亮,则(




  A.乙灯的灯丝电阻一定比甲灯的大



  B.乙灯两端的电压一定比甲灯两端的大



  C.电流通过乙灯做的功一定比甲灯的多



  D.相同时间内乙灯消耗的电能一定比通过甲灯的多



  9.在图13-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闭合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当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时,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电压表V的示数为2V,则关于该电路,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电源电压是2V



  B.灯泡的额定功率是1W



  C.若滑片再向右滑动,灯泡有可能被烧毁



  D.若滑片再向右滑动,电流表示数将减小,电压表示数将增大



  10.如果加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从8V增加到10V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相应变化了0.2A,则该定值电阻所消耗的电功率的变化量是(



  A.0.4W



  B.2.8W



  C.3.2W



  D.3.6W



  11.如图13-4是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功率的实验电路图。小灯泡正常工作时,两电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连接电路时,应将开关断开,并将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值



  B.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0.72W,此时的电阻为8Ω



  C.如果将滑片P向a端滑动,则电压表的示数将变大



  D.如果将滑片P向b端滑动,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将大于额定功率



  12.小明家新买一规格为“800W”的电热水壶,他经过几次使用后发现:晚饭后烧开一壶水总比早晨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晚间电热水壶两端电压低于早晨电热水壶两端电压



  B晚间大气压升高,水的涨点升高,需要的热量比早晨高



  C晚间环境温度比早晨温度偏低



  D晚间烧水的热量散失比早晨多



  13.如图13-5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18Ω。有四只白炽灯泡L1、L2、L3、L4,它们的规格分别为“3V2W”、“6V2W”、“12V2W”、“24V2W”。当把它们分别接在电路中的M、N两端时,实际功率最大的是(






  A.L1



  B.L2



  C.L3



  D.L4



  14.电工师傅常用一只标有“220V 40W”的灯泡L0(检验灯泡)取代保险丝来检查新安装的照明电路中每个支路的情况,如图13-6所示。当只闭合S、S1时L0不亮;当只闭合S、S2时,L0和L2都呈暗红色;当只闭合S、S3时,L0正常发光。由此可以判断(






  A.L1所在的支路短路



  B.L2所在的支路断路



  C.L3所在的支路短路



  D.各支路均完好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晚上,婷婷自己在家,她把空调、电视机都开着,厨房里的微波炉正在加热中午剩下的“比萨”饼,“对了!再用电热水壶烧点水喝吧。”婷婷刚一插上电水壶,家里的保险丝就断了,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电热水壶是利用电流的
效应工作的,它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
能,婷婷家里保险丝断熔断的原因是



  (2)在黑暗中,婷婷想:为什么电热水壶可以将水烧开,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一点也不热?答:因为电热水壶和导线
联(选填“串”或“并”),通过它们的电流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电热水壶的电阻比导线
(选填“大”或“小”),根据公式
可知,当
一定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例,因此电热水壶可以将水烧开,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一点也不热;



  (3)婷婷修好了保险丝,婷婷想知道电热水壶的有关问题,她找出了说明书,数据如下:



型 号

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

加热方式

壶体容积



LCJ-27

220V

600W

电发热

800mL

170×170×195cm3



  请帮婷婷计算一下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电阻,如果烧开一壶水大概要15min,那么烧开一壶水需要消耗
J电能?



  16.小明同学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所用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电路原理图和实物图如图13-7所示。按实验要求,他测出了一组实验数据,并记录了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电压/V

2.00

2.50

2.80

电流/A

0.27

0.30

0.32

亮度变化

暗→亮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则小灯泡额定功率是
W。



  (2)闭合开关,接通电路后,电流表、电压表工作正常,示数均不为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不随着发生变化,则可能的原因是



  (3)改正电路后进行实验,测得某次实验结果如图13-8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A,电压表的示数为
V。






  (4)在实验(3)中,你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操作不妥之处是
,改进的办法是
。还可以发现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5)小明完成实验整理好器材离开后,他的伙伴小刚接着做同样的实验,小刚合理地连接好电路,并按正确的顺序操作,但闭合开关后灯不亮,聪明的小刚猜想有下面几种可能:A.可能是灯丝断了;B.可能是变阻器断路;C.可能是小灯泡短路;D.可能是电流表断路。



  根据小刚的猜想,借助图中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小刚的猜想,将电压表、电流表示数情况填入下表。



猜想

电流表的读数将

电压表的读数将

如果A成立





如果C成立







(6)小刚解决疑问后,忽然发现电压表0~3V档量程已损坏,小刚仍想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他仔细观察电路,发现电源电压为6V,请你帮小刚设计一个电路,把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按照新设计的电路图,在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读数为
V。










  四、计算与应用题



  17.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3-9所示。






  (1)由图可知,元件
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2)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V的电源两端,求元件A的电功率及通过A和B的总电流。



  18.摩托车有左、右两个转向灯L左、L右,它们的规格均为“6V 9W”,仪表上另有转向指示灯L,规格为“6V 1W”,电源电压为6V。当开关拨至左边时,L左正常发光,提醒行人摩托车将要往左转,而另一侧的L右与L组成如图13-10所示的电路,L发光用来提示司机L左亮了,但此时L右不发光,把开关拨至右边时的道理和左边一样。求:






  (1)分别求出转向指示灯L和转向灯L左、L右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求出图13-10中通过L右和L的电流(不计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



  (3)图13-10中,L右虽有电流通过,但不发光,试通过计算说明此时L右不发光的原因。



  19.下表是某电辅式太阳能热水器的部分参数,夏天用温度为20℃的水将保温桶充满.假设热水器接收到的太阳能有50%被水吸收,在最好的日光充分照射下,试求:



保温桶容积L

150

采光面积

2.5

水温()

夏天

45—90

冬天

40—60

电热管

220V 2000W



  (1)当水温恰好达到最高时,需要多少太阳能?



  (2)若晚间无阳光时用电热管加热,达到同样要求,在电热管不计热量损失的情况下需热多长时间?



  (3)请简要说出一条太阳能热水器的优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5:0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电功和电热》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1200  1000



  3.9



  4.5 4.5  4  0.5



  5.15 7.5



  6.15 1.5



  7.2  0.11 3.96×105J



  二、选择题



  8.D



  9.B



  10.D



  11.D



  12.A



  13.B



  14.C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1)热

电路中总功率过大;(2)串  相等  大  Q=I2Rt  电流、通电时间;(3)5.4×105。



  16.(1)图略  0.75;(2)滑动变阻器连接错误,没有变阻作用;(3)0.2 1.2;(4)电流表量程选错了  把电流表换用0~0.6A的量程;



  (5)

猜想

电流表的读数将

电压表的读数将

如果A成立

为0

接近电源电压

如果C成立

较大

为0



  (6)略



  四、计算与应用题



  17.(1)A;(2)0.8W  0.7A。



  18.(1)转向指示灯电阻:



  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通过和L的电流:



  (3)的实际功率:



  ∵的实际功率远远小于额定功率
虽有电流通过,但不发光。



  19(1)8.82×107J;(2)6.125h;(3)节能;无污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5:0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电磁转换》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电磁学,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什么是磁极;了解磁体磁感线的分布;知道磁场的基本性质;会判断电磁铁的磁极;知道电磁铁的优点及应用;知道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了解电动机和发电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中考命题热点:



  判断磁体的磁极;根据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确定磁场方向;知道改变电磁铁磁性强弱的方法;知道电磁铁的单间应用;识别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结构装置图,说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磁体周围存在着
,指南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它受到了
的作用。



  2.如图14-1所示,当闭合开关S时,小磁针将向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磁铁的磁性将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3.在“畅想家乡美好未来”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奇想妙设,纷纷出计献策。王林同学设计了城市未来磁悬浮轨道列车交通方案,图纸如图14-2所示,请你分析该方案中中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只要求写出两条)(1)
(2)






  4.发电机是利用
现象制成的,直流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
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5.如图14-3所示是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比较甲、乙两图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与
有关;比较甲、丙两图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与
有关。






  6.如图14-4是一种单元防盗门门锁的原理图。其工作过程是:当有人在楼下按门铃叫门时,楼上的人闭合开关,门锁上的电磁铁通电
衔铁,衔铁脱离门扣,这时来人拉开门,进入楼内。在关门时,开关是断开的,衔铁在
作用下,合入门扣。在合入门扣的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二、选择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机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B.话筒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C.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



  D.蓄电池不能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8.如图14-5甲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体,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能表示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关系的是如图14-5乙中的(
  )






  9.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受地磁场的作用,静止的小磁针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的北方



  B.高层建筑物顶端装有避雷针



  C.行驶的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后倾倒



  D.阳光下人们用近视眼镜取火



  10.如图14-6所示,在“山”字型铁芯的B端绕有一通电线圈,则它的磁极位置(






  A.A端为N极,C端为S极



  B.A端为极C端为N极



  C.A、C两端均为N极,B端为S极



  D.A、C端均为S极,B端为N极



  11.电动机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动力设备,下面四幅实验装置图中,对电动机有直接影响的是(






  12.安培在科学院做了一个小实验,引起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图14-7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请你想一想会发生的现象是(






  A.通电螺线管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静止



  B.通电螺线管转动,直到A端指向南,B端指向北



  C.通电螺线管转动,直到A端指向北,B端指向南



  D.通电螺线管能在任意位置静止



  13.回顾所用的科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固体分子看成是一些用弹簧连接的小球,这是模型法



  B.发现导线太长而采取缠绕的方式从而制成滑动变阻器,这是利用了缺点列举法



  C.为观察玻璃瓶的形变,采取观察瓶塞上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这是用了放大法



  D.由电生磁想到磁能否生电,这是一种控制变量法



  14.如图14-8(甲)、(乙)中,MD导体运动,请分析下述各种情况下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是(






  A.在图甲中,MD导体沿纸面向左或向右运动



  B.在图乙中,MD导体沿纸面向左或向右运动



  C.在图甲中,MD导体垂直纸面向里或向外运动



  D.在图乙中,MD导体垂直纸面向里或向外运动



  三、作图题



  1.在一个圆纸盒里有一个条形磁体,圆纸盒外放着一些小磁针,各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如图14-10所示,请在圆纸盒里画出磁体并标明它的N、S。






  2.请标出图14-11中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导线中的电流方向。






  3.如图14-12中两个通电螺线管相互吸引,画出这两个螺线管线圈的绕法。






  4.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如图14-13所示,图中标出了地磁场的N极和S极,请在图中标明地球表面的磁感线的方向,画出放在a、b两点处的小磁什并标出小磁针的南北极。






  四、实验与探究题



  5.图14-14中的电磁铁为一个中间有抽头的电磁铁的示意图,小明为了研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通电电流的大小及线圈匝数的关系。他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为:






  (1)先连接好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较小,记为I1,发现电磁铁吸引住大头针的数目较少;(2)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到I2,发现电磁铁吸引住大头针的数目增加;(3)再按图(乙)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保持为I2,发现电磁铁吸引住大头针的数目进下一步增加;



  从以上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①



  ②



  在实验步骤(3)中为什么要强调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2)中电流表的示数(I2)保持相同?



  6.小宇在用茶杯接开水时,因为和同学说话,结果开水溢出茶杯,将手烫伤.通过这次事件,小宇决心在茶杯上安装一个报警器,使得当水快满时茶杯发出警报声进行提醒。现在,给你茶杯、小电铃、橡皮膜、细线、导线、电池、金属片、直径约30mm的玻璃管等器材,请你帮小宇解决这一问题。请画图说明制作方法,简单介绍工作过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5 15:02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电磁转换》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磁场
地磁场



  2.顺时针  增强



  3.略



  4.电磁感应
磁场



  5导体切割磁感应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
磁感线方向



  6.吸引
弹簧(或弹力)
弹性势  动



  二、选择题



  7.C



  8.D



  9.B



  10.D



  11.C



  12.C



  13.D



  14.C



  三、作图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



  19.(1)同一个电磁铁,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2)外形相同的电磁铁,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因为,当电磁铁的强弱与通过的电流和匝数两种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磁性强弱与匝数的关系,应控制电流相同。



  20.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6 08:53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一:声现象与简单运动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6.如图1所示,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防止噪声,保护环境的是(






  7.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8.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20m/s的是(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9.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



  C.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越大,说明速度越大



  D.物体越运动,速度越大



  11.南京红山动物园“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关于比较它们俩运动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①看台上的观众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②由于兔子自恃奔跑能力强,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最先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③物理学中是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的运动快慢程度;④物理学中是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兔子运动快慢程度。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



  12.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8m/s



  B.9m/s



  C.10m/s



  D.11m/s



  1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2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2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在甲前面0.6米处



  D.在甲前面1.2米处



  1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15.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二、填空题



  16.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17.如图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4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在欣赏交响乐的演奏时,就是得用
来辨别各种乐器在舞台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立体感的。我们戴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时,感觉声音是从
传来的。



  18.如图5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图4       乙            a           b      图5   c          d



  19.如图6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20.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小芳同学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运动,以小芳同学为参照物,路旁树木向
运动。



  21.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7-(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_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简答题



  22.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2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做何种运动?



  四、实验与探究题



  24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_____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较响

较响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

较长





  25.如图8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8



  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26.如图9所示为某辆赛车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赛车从赛道的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照相机开始拍照(如图9甲所示),以后赛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如图9乙所示)。




9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赛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1.0s到达E处.请你认真思考后完成:



  (1)填写表格中所缺的三个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

起点

A

B

C

D

E

时间/s

0

0.2

0.4

0.6

0.8

1.0

路程/m

0

1

4









  (2)分析在这段时间内赛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知路程和

成正比。



  五、计算题



  27.如图10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9时0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9时35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28.某同学测得散步时每分钟跳动80次,平均每走3步通过两米的距离,他测得走完某段路程正好45步,脉搏跳动40次,求:



  (1)这段路程有多长?



  (2)他散步的平均速度多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6 08:53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二: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图1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1



  2.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100C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冰,则(



  A.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B.冰水温度都升高



  C.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D.冰水温度都不变



  3.可以用铁锅来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来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比锡的硬度大



  B.铁比锡容易传热



  C.铁的熔点比锡高



  D.铁不能被烧化



  4.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面图2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A               B                 C              D

2



  5.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6.在图3四个图像中,表示海波熔化的图像是(




图3



  7.日本札幌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它位于日本北部,冬天非常寒冷。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记者在札幌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公路上一点积雪都没有,但是路旁的积雪却足足有两三尺高。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几种解释,你认为最有道理的是(



  A.道路上的车太多了,雪来不及覆盖路面



  B.积雪都被风吹到路旁去了



  C.道路下面都铺了温泉管道,路面温度较高



  D.路面是黑色的,水蒸气不能形成雪



  8.如图4,在家中用电热水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腾,(第一次为细线,第二次为粗线)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9.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溪流



  B.夏天,冰箱门口飘出的“白气”



  C.秋天,草丛之上晶莹的露珠



  D.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



  10.寒冬,自来水管往往因管内水结冰膨胀而破裂。在自来水管外捆扎发泡塑料,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这是因为发泡塑料的(



  A.硬度较小



  B.导热性好



  C.隔热性好



  D.导电性好



  11.我国古代的饮器中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通过液化方式获得水



  12.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是固液并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凝固时温度也不变



  C.熔化时不断吸热升温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非晶体熔化时,是由固态变成液态



  14.为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D四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实验材料是相同的胡萝卜),如图5示,这四组实验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图5



  15.根据下表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二、填空题



  16.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若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17.如图6,观察下方的“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18.如图7所示是两种物质的凝固图像,图像中
是晶体(填A或B),从图中的凝固曲线可以看出凝固需要的时 间为
,物质凝固过程中,其状态处于
,它需要不断的
,温度保持
,图中可以看出其凝固点为



  19.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        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现象,此现象是一个_________热过程。



  20.如图8,下面两幅图是从某交通宣传栏和某冷饮厂广告宣传片中选取的。请你任选一幅并指出其中违背科学规律之处:



  21.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水珠或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__________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______。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______成小水珠,这就是
。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面,就形成了
。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汽直接________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9



  22.如图9所示,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
,过一段时间,容器B中的水温
(填“升高”、“降低”、“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




  三、简答题



  23.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大厅里的雪花



  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科学解释。



  ⑴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什么?



  ⑵舞会上小姐晕到的原因是什么;



  ⑶读过此文后,你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的认识是什么?



  24.某医院的急诊室里,进来了一个因为发高烧而痛苦地哭叫着的幼儿。初诊后,护士遵照医嘱,先给幼儿输液;接着把那些紧紧裹着幼儿的厚厚的衣服解开,然后用纱垫醮着酒精在幼儿身体的不同部位小心地擦拭。—会儿,幼儿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了。



  请你回答,上文中画了横线的操作应用了哪些物理原理或知识?



  四、实验与探究题



  25.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上表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
体(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
,开始加热10min时,物质处于
态。



  (3)在下图表中用笔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6.如果小华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



  (1)如图10所示,是小华实验中使用温度计时,不当之处是:
;其中
水沸腾时的气泡现象如图11中的
  
图所描述一样(选填“甲”或“乙”),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会   (“继续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读数如图12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



  (3)实验中小明实际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可能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7.在家庭内,让食物快速降温,一般可以把食物放在空气中冷却;或者把食物放在水中冷却。那么,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如图13所示)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




13



  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_______的(选填“快”、“慢”或“保持不变”)。



  (4)小明又仔细分析了冷却速度变小的原因,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____          ____的影响。



  28.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

温度/℃

100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



  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图14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14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_℃左右。



  (2)根据右图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6 08:54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三:光现象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入射到镜面,若使入射角减少10°,则(



  A.反射角是10°



  B.反射角是30°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20°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60°



  2.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起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则他应该(






  A.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把穿着的鞋的脚抬高



  D.弯腰或下蹲



  3.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从任何方向射向尾灯时,它都能把光线“反向射回”,如图1所示是四种尾灯的剖面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是(




1



  4.如图2所示NN1是水与空气的界面,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是(






  5.下面四幅图中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2



  6.如图3,下面是光线通过各种透镜后的光路图,哪个是正确的(




3



  7.观赏水面风景照片时,总发现景物的“倒影”比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A.“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差



  B.人射水面的光线有一部分折射入水中



  C.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



  D.冲洗照片质量有问题



  8.如图4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图4



  9.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阳光照射浓密树叶,在地面出现光斑



  B.潜水员在水面下看岸上的景物“升高了”



  C.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D.人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桌椅



  10.下图5中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5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11.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实像时,像一定比物小



  B.成虚像时,像一定比物大



  C.成实像时,像和物一定在透镜的两侧



  D.成虚像时,像和物一定在透镜的同侧



  12.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同学拍照时,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半身像,现要改拍全身像,则应该(



  A.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13.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14.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15.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绝对平行



  C.白糖水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二、填空题



  16.夜晚,我们在池边可看到岸边路灯倒映在水中,这是光的___________造成的,若池水深2m,路灯到水面的距离为8m,则灯在水中的像到灯的距离应为___________m。



  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若将物品遮挡在遥控器前,就不能实现遥控,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若将遥控器对准墙壁,也能实现遥控,这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古籍《淮南万毕术》记有这样一段文字:“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这是利用_______________原理来观察周围景物,它类似于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



  18.小明在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活动规律时,要使看到的蚂蚁的像更大些,应将放大镜离蚂蚁_______。在圆形鱼缸里养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其原因是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所看到的“鱼”是鱼的_______像。



  19.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是常用的光学器材,如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___镜,老花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_____镜,教学投影仪上反射镜是_____________镜。



  20.如图6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光现象做的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说明的物理现象是:B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1.如图7,这是一个电子手表在平面镜成的像,则实际的时间是:___________。




图7



  22.如图8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之间的夹角应为____________。






  23.如图9,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图9



  三、简答题



  24.如图10,伽利略160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5km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和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3km的时间。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伽利略的实验未能成功。这个方法在原理上对不对?请你分析伽利略失败的原因。




图10



  25.如图11所示,这个眼睛存在什么视力问题?要想使这个眼睛得到矫正,应该配戴什么透镜?为什么这样做能使眼睛看清楚物体?




11



  四、作图题



  26.如图12,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其中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试画出这条光线。




图12



  27.如图13,一条光线从左边入射,经过方框内的光学元件作用后,从右边出射.请在方框内画出所需的光学元件及光路图(包括法线)




13



  28.如图14,下图是射到凹透镜上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上画出这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




14



  29.如图15,在图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并完成光路。




图15

  五、实验与探究题



  30.杨光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16中画出蜡烛AB的像A’B’;



  (2)杨光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下表中:




图16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hs的关系图象。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hs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31.如图17所示,小李同学按如图甲所示的方法把一束光射在平面镜M上,在背景板上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当他将背景板的右半面以法线为轴向后偏折后(如图乙),发现背景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可知,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法线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步骤可以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成的像的
,同时还可以确定




17



  32.近视眼是青少年常患的一种疾病。近视眼究竟是怎么回事?某校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






  如图18-甲所示,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使光屏上映出清晰的像,标出光屏位置,表示近视眼的视网膜位置。拿开眼镜,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再标出光屏位置。观察眼球结构图如图乙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



  (1)你猜想眼球中晶状体相当于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时,看见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_(填“前方”或“后方”)。



  (3)矫正近视眼应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第1小组

第2小组

凸透镜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距/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距/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题:



  1.高老师戴着眼镜正在批作业,听到远处有学生叫她,为了看清该学生的容貌,高老师立即摘下眼镜跟这位学生打招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B.高老师是近视眼



  C.高老师不戴眼镜看近物时,物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方



  D.高老师的眼球前后径可能过长或晶状体曲度可能过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6 08:54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四:物质物理属性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使用氧气瓶内的氧气进行气焊的过程中,以下有关瓶内氧气不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内能



  2.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4.用同一把刻刀在一圆形木头上雕刻花纹,比在大理石上雕刻同样的花纹省力,是由于木头和大理石(    )



  A.密度不同



  B.状态不同



  C.形状不同



  D.硬度不同



  5.一个物体的质量是300g,这个物体可能是(    )



  A.一张课桌



  B.一本书



  C.一支铅笔



  D.一个学生



  6.质量相等半径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各一个(铜>铁>铝),则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球是(  )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B.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量不变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



  D.1kg的铁与1kg的棉花质量一样大



  8.如图1所示,A、B、C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分别将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盐水三种液体倒入容器中。根据下表中提供的有关数据,试判断A、B、C三个容器中分别装的是(    )







  A.硫酸、盐水、酒精



  B.盐水、酒精、硫酸



  C.酒精、硫酸、盐水



  D.硫酸、酒精、盐水



  9.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A、B、C和水密度水之间的关系是(  )







  A.A>B>C,且A>水,



  B.A>B>C,且A<水,



   C.A<B<C,且A>水,



  D.A<B<C,且A<水,



  10.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总)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线如图所示,在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铜的密度是8.9×103 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9×103 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12.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时,下面的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B.用量筒“量”出小钢珠的质量



  C.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



  D.用量筒“量”出0.2kg的酒精



  13.下列关于“海陆风”形成原因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的缘故



  B.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大于水的比热容的缘故



  C.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砂石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缘故



  D.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砂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缘故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5.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二、填空题



  16.在下列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一片药片的质量约为100    ,大理石的密度是2.7×103    ,铁的比热容是4.6×102    。



  17.甲乙两实心金属块,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1,将它们分别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  ;若将甲切去,乙切去,那么甲和乙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是      。



  18.产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空气对流;二是城市水面小,水的蒸发吸热        (选填“多”或“少”);三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      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四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       和       。



  19.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微小粒子,且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请任选两位,在横线上写出他们名字及主要贡献。如下图:





查德威克         卢瑟福          盖尔曼         汤姆逊



  20.通过“从粒子到宇宙”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粒子世界的结构,请尝试完成下列结构图:







  2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2.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



  三、简答题



  23.将一匙白糖慢慢加入满满的一杯水里,糖熔化,整杯水变甜了,可是水却没有溢出来,这是为什么?



  四、作图题



  24.请在下面空白处用图形的方式,画出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的包含关系。



  五、实验与探究题



  25.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







  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比较1、2或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看出                       。



  (2)分析比较            (填烧杯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3)实验中可看出,水和煤油的“容热本领”不一样,除了用比热来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表示物质的“容热本领”吗?试写出其中的一种方法:                              。



  (4)综合分析实验记录,可以发现,物质吸热的多少取决于质量、比热容和          。



  26.妈妈在做菜时问小刚,你知道花生油的密度是多少?



  ⑴小刚想:花生油是油类,它的密度应该比水小。于是他滴了一滴油在水中,发现油浮在水面上,由此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1分)



  ⑵到学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为150g,然后将一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再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质量为107.6g,读出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如下图甲所示,最后算出花生油的密度。请你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烧杯和花生油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花生油总质量(g)
花生油质量(g)
量筒中花生油体积(cm3)
花生油密度(g/cm3)

150
107.6
  
  
  






  ⑶上图乙是他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时的情景,其中操作不规范的是                                                         。



  27.小冬、小飞、小丽三位同学在做“用天平、量筒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每人都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小冬:A.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B.用烧杯取适量的被测液体称出总质量m2;C.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杯中,读出液体的体积V;D.用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ρ液。



  小飞:A.在烧杯中盛被测液体,称出它的质量m1;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的液体体积V;C.称出烧杯及杯中剩下液体的质量m2;D.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ρ液。



  小丽:A.将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V;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C.再将液体倒入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总质量m2;D.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ρ液。



  实验室周老师看到他们的实验方案后,是这样评价的:你们的实验方案都能测出液体的密度。但其中有一种方案最好,能使测量的误差减小。要求小冬、小飞、小丽他们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三种方法中最恰当的方案的设计者是    。按最恰当的方法进行实验,试用实验步骤中给定的数据表示这种液体的密度值:ρ液=        。



  (2)说出另外两种方案的缺陷有什么?



                                                                       




  六、计算题



  28.体积是30cm3的空心铜球质量m=178g,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m总=314g,问注入的是何种液体?



  29.为了判断一个小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ρ铁=7.9×103㎏/m3)



铁球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水/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总/ml

79
60
75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测量器材?



  测量器材:                                                 。



  (2)该小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写出依据。



  (3)若小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6 08:56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五:力与运动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力就不存在



  B.一个物体受力,同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C.马拉车向前,同时车也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后拉马



  D.从空中下降的雨滴不受力的作用



  2.关于重力,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没有支撑的物体都要下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这个力叫重力



  B.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物体的重心有的可能不在物体上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重力方向可能不互相平行



  D.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地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方向都互相平行



  3如图1所示,弹簧秤的称钩和提环上分别用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A.B两个物体且处于静止状态.A和B的质量都是0.5千克,则弹簧秤的读数为(




1



  A.零



  B.0.5N



  C.4.9N



  D.无法确定



  4.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如图2所示。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正确的是(




2






  5.下列说法,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火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地面上滚动的小球,速度逐渐变慢



  C.重物被吊车沿直线向上匀速吊起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6.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有(



  A重力和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



  C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D重力和下滑力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手提水桶感觉很累,原因是水桶的重力作用在手上了



  B.鸡蛋砸石头,鸡蛋碎了,原因是鸡蛋受到的力大



  C.推出去的铅球,可以在空中飞行,原因是铅球始终受到推力的作用



  D.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原因是足球受到了摩擦力



  8.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如图3所示的三种情况下:①甲图中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②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上述三种情况下物体A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3



  A.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不受力



  B.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且受力相同



  C.①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②、③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不同



  D.①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②、③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相同



  9.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



  C.铅笔盒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



  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10将一薄铜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力去推它,使其发生如图4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  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大小有关的的图是(



    

a        b       c           d

图4



  A.a和b



  B.a和c



  C.a和d



  D.c和d



  11.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要把拧得很紧的瓶盖扭开,在手和瓶盖间垫一块毛巾



  B.手表上用于调节指针的旋钮该有凹凸不平的条纹



  C.为把玻璃窗擦的更干净些,要用更大一点的力压抹布



  D.移动较重的货箱时,在货箱下面垫上几根圆木



  12.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有关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13.一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子都被举高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石块有重力势能,小石子没有重力势能



  B.大石块没有重力势能,小石子有重力势能



  C.大石块、小石子都有重力势能



  D.大石块、小石子都没有重力势能



  14.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大力士不能凭空把自己举起来,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说明车此时没有惯性



  D.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15.如图5所示,在一辆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表面光滑的小车上,静止放置质量为m1、m2的两个小球(m2>m1)。当车从静止状态突然水平向右启动时,则两个小球(




图5



  A.一起向左运动,且m2的速度大于m1的速度



  B.一起向右运动,且m2的速度大于m1的速度



  C.一起向左运动,且m2的速度等于m1的速度



  D.对地面仍保持静止


  二、填空题



  16.图6中的(a)、(b)、(c)三图分别表示打棒球的三种情况,观察图中的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6



  18.如图7,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流动起来,这说明力能_______________;同时小车将向_____运动,原因是___________;类似的装置可应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试举一例___________。这类交通工具在月球上是无法工作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8,水平传送带正将一袋大米从车间运送到粮仓。重500N的一袋大米静止放到传送带上,米袋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米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5倍。米袋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

(左或右),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17.如图9,使用一只的弹簧测力计测力时,首先观察弹簧测力计得到: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最大测量值是_________。




9


  20.如图9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范围是______,指针所示被测物重力是_____N。



  2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此时木块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N。



  22.如图10-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则推力F2=_________N.




10



  23.竖直向空中抛出一个小石子,石子离开手后仍继续向上运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石子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24.由于车辆超载,每年给我国公路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元。汽车载质量超过标准载质量的一倍时,如果在沥青公路上行驶一次,对路面的损坏程度相当于标准载质量时行驶256次;国务院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此条例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为治理超载营运提供了法律依据。请你从两个方面解释:车辆超载为什么会加快路面损坏?



  四、作图题



  25.有一个木球在水中上浮,在图11中画出木球竖直方向所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图11



  26.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常用传送带传送工件,如图12所示,一个工件与传送带一起以O.3m/s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工件受力的示意图。




12



  五、实验与探究题



  27小明为了测出一支钢笔的重力G,他向老师借了一根轻质弹簧(弹簧的伸长与其外力成正比),一个质量为m0的钩码,再利用自己的直尺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把钩码挂在弹簧的下端,用直尺量出弹簧的长度为L1;



  (2)再把钢笔挂在弹簧的下端,用直尺量出弹簧的长度为L2;



  (3)接着他应做第三步是:



  (4)钢笔重力的表达式G=。



  28.某校物理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第一组:探究物体重力的大小跟物体形状的关系,他们用橡皮泥为实验对象,用小刀将橡皮泥雕刻成各种形状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一所示。



表一

被测物体

形状

重力

橡皮泥

正方形

4.8N

圆形

4.2N

三角形

3.6N



  分析实验数据,第一组的同学得出实验结论: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他们的结论正确吗?请你对此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评价。



  评价:

  



  第二组:探究物体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他们找来了三个质量不同的木块甲、铁块乙、橡皮泥丙。请你帮他们设计这次探究的全过程,完成如下工作:



  (1)猜想: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



  (2)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请你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9、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图13



  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



  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_________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30.如图14所示,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体积相同的实心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和铁块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示数为F木和F铁,若F木<F铁 则木块的下表面比铁块更粗糙。小明的方案是否合理?请你做出评价。




14



  六、计算题



  1.质量为10吨的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所受到的牵引力是车重的0.2倍,则汽车所受的阻力是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8 11:37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六:压强与浮力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下列实例中,增大压强的是(






  2一个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A.102Pa



  B.103Pa



  C.104Pa



  D.105Pa



  3.下列事例中能够增大压强的措施是(



  A.铁轨铺在枕木上



  B.书包背带做宽一些



  C.载重汽车多用几个轮子



  D.木桩的下端削成尖形



  4.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完全相同两个小球分别放入容器中,两球静止时,液面相平,球所处位置如图1所示,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甲、P乙,则(




1



  A.P甲&lt



  B.P甲&gt



  C.P甲=P乙



  D.无法确定



  5.图2中所示各种应用中,不是应用大气压强的是(



  

图2



  6.同一木球漂浮在不同液体面上,那么(



  A.浸没的体积较大时受浮力较大



  B.露在液面上的体积较大时所受浮力较大



  C.不论浸没的体积多大,所受的浮力一样大D.无法判断浮力的大小



  7如图3所示的密度计,若把它放入密度为ρA的液体里,静止时,液面在密度计A刻度处,密度计受到浮力为FA。若把它放入密度为ρB的液体里,静止后,液面在B刻度处,受到的浮力为FB则有(  )




图3



  A.在两种液体里受到的浮力是FA<FB



  B.两种液体的密度是ρA>ρB



  C.两个刻度的读数是A<B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A、B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铜球,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当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A,FB,则比较浮力的大小是(



  A.FA>FB



  B.FA=FB



  C.FA<FB



  D.无法比较



  9.潜水艇在海水里匀速竖直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海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浮力变大,重力小于浮力



  B.浮力不变,重力小于浮力



  C.浮力不变,重力等于浮力



  D.浮力和重力同时变小,但浮力和重力始终相等



  10.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实心球a和b,它们都漂浮在水面上时,a球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b球有1/2的体积露出水面。那么两球的密度之比(



  A.2:1



  B.2:3



  C.3:2



  D.1:8



  11.下列哪种情形不能够运用“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进行解释(



  A.乒乓球运动员拉出的弧圈球能急速旋转而下沉



  B.将氢气球放手后,它会漂向空中



  C.直升飞机能够停在空中一定高度处



  D.船舶航行时应避免两艘靠近的船并排前



  12.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3,且ρ1>ρ2>ρ3,则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1、F2、F3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不能确定



  13.如图4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4



  Ap<p



  Bp=p



  Cp>p



  D无法判断



  14.—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铁块从图5-(甲)所示的实线位置(此时该立方体的下表面恰与水面齐平),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则图(乙)中能正确反映铁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大小F和铁块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像是(




图5



  15.在冬季,剩下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其主要原因是



  A.软木塞受潮膨胀



  B.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而把瓶塞粘住



  D.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瓶塞压紧



  二、填空题



  16.一个重量为68千克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70厘米2,这个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帕斯卡,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帕斯卡。



  17.木块的密度是O.6×103kg/m3,冰块的密度是O.9×103kg/m3,若它们质量相等,都漂浮在水面上,则木块受到的浮力
冰块受到浮力。若把质量相等的实心木块和实心铁块,放入水中静止后,木块受到浮力
铁块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8.在北京某科技馆内,有一个风洞实验室,一架模型飞机固定在托盘测力计上(如图6所示)。无风时,托盘测力计示数为15N;当迎面吹着飞机的风速达到20m/s时,托盘测力计的示数为7N,可以判定飞机受到了一个新的力。根据你的分析,飞机受到的该力大小为___N,方向






  19.质量相同、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三个容器,倒人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体,液面高度相同,如图7所示,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pA、pB、pc的关系是___________;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p'B、P’c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小组同学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液体甲


液体乙

序号

金属盒



  深度(cm)

U形管两侧液



  面高度差(cm)

实验



  序号

金属盒深度(cm)

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cm)

  1

    10

    6

  4

    10

    7

  2

    20

    ll

  5

    20

    13

  3

    30

    15

  6

    30

    18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相同的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三、作图与简答题



  21.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几条“载重线”,俗称“吃水线”,轮船满载时,水面不能超过规定的载重线。如图8所示为一艘远洋轮船载重线的示意图,其中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一下这种标识说明了什么?




图8



  四、实验与探究题



  22.给你如图9-甲所示器材,其中A和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圆柱体,C是泡沫塑料。请你根据如图乙所示的场景,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图9



  23.如图10所示,密闭的玻璃罩内放有三个小实验装置:一个充气的气球,一个是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另一个是装满水的杯子,杯口用塑料薄片履盖并倒置悬挂在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充气的气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玻璃杯中的水和塑料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晓刚小组同学从家里带来了一些物品:①小铁钉、②小玻璃瓶、⑧蜡烛、④橡皮泥、⑤塑料块、⑥橡皮塞、⑦苹果、⑧小石块。



  (1)请你猜想:以上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可能会下沉的是(只填序号)



  (2)为了弄清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需要测量并计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细铁丝、溢水杯、塑料袋。请你选择实验器材,来测量上浮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以一段蜡烛为例)。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晓刚小组同学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时所测的部分数据,请你填写空格中的项目。(g取10N/kg)



物体名称

质量

m/g

浸没时

V/cm3

重力

G/N

浮力F浮/N

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物体的运动状态

苹果

193

222

1.93

2.22

F>G



小瓶1

15.7

15

O.157

O.15

F<G



小瓶2

9.8

17

0.098



F>G

上浮

塑料块

39.5

36



0.36

F<G

下沉

橡皮

14.1

1O

O.141

0.10

F<G

下沉

腊块

35.2

37

O.352

O.37

F>G

上浮



  25.小明所设计的“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图11



  ②如图11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移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观察并记录注射器筒上所标明的容积V,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



  (1)根据以上实验方案,用测得和记录的物理量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应为p=_________。



  (2)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测得的大气压强的值,往往会比大气压强的实际值偏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6如图12所示,重为20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的底面积S=2×10-2m2,高h=O.4m.当容器装满水时,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4×103Pa,(g=10N/kg,ρ水=1.0×103kg/m3)






  求:①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吊着一重为4N的物体,当物体全部浸没在该容器的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该物体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大?



  ②容器中水受到的重力。



  27.小王同学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10-2m2,请根据图13中某些情况下的压强数值估算:






  (1)小王同学的重力;



  (2)小王同学平躺时与床面的接触面积;



  (3)小王同学背着重力为40N的书包行走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8.如图14,平底茶壶的质量是400g,底面积是40cm2,内盛0.6kg的开水,放置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试求:⑴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⑵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解:⑴∵茶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水对茶壶底的压力F1=G水=m水g=0.6×10=6(N)



  ⑵茶壶的重力G壶=m壶g= 0.4×10=4(N)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2=G水+G壶=6+4=10(N)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你认为上述解题过程中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加以订正。



  29.如图15所示,将一块重为3N,体积为100cm3的石块,用细线系着浸没在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容器中水的深度由10cm上升到12cm。(容器的重力和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计,g=10N/kg)。求:




15



  (1)石块所受浮力;



  (2)容器中水的重力;



  (3)细线松动,石块沉到容器底静止后,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8 11:38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七:简单机械与功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如图1,下图中可视为费力杠杆的是 (  )



    

A      B     图1     C         D



  2.如图2所示是自卸车的示意图,车厢部分可视为杠杆,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2



  A.B点是支点,液压杆施加的力是动力,货物重力是阻力



  B.B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C.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后部可省力



  D.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3.一根轻质杠杆,在左右两端分别挂在200牛和300牛的重物时,杠杆恰好平衡。若将两边物重同时减少50牛,则杠杆(?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然平衡



  D.无法确定



  4.如图3所示,杠杆上分别放着质量不相等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相同的水平移动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一点距离,则杠杆(? )



  A.仍能平衡



  B.不能平衡,大球那端下沉



  C.不能平衡,小球那端下沉



  D.无法判断



  5.如图4示,人的前臂可视为杠杆,当将茶杯沿箭头方向举起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臂是省力杠杆,阻力臂变大



  B.前臂是省力杠杆,阻力臂变小



  C.前臂是费力杠杆,阻力臂变大



  D.前臂是费力杠杆,阻力臂变小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6.如图5所示,林雨将两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01J



  B.0.1J



  C.1J



  D.10J



  7.如图6所示的轻质杠杆,AO小于BO,在A、B两端悬挂重物G1和G2后杠杆平衡。若将G1和G2同时向支点O移动相同的距离,则(



  A.杠杆仍保持平衡



  B.杠杆的A端向下倾斜



  C.杠杆的B端向下倾斜



  D.无法判断



  8.如图7所示,AOB为一杠杆(自重不计),O为支点(OA<OB,OD=OA),在A端悬挂一重物G,那么(



  A.在B点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一定是省力的



  B.在C点用力不可能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



  C.在B点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沿竖直方向最省力



  D.在D点悬挂一个与G完全相同的物体能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



  9.如图8所示,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图8



  A.在ab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在bc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在cd的过程中,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在ad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10.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经常用到它,工人师傅小波和小新分别用如图9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将同样的物体搬上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



  A.甲方法不可以省力,但能省功



  B.甲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C.乙方法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D.乙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11.甲比乙高,如果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时间相等,如图10示,则(




图10



  A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12.如图11所示,是工人师傅往高处运送货物的两种方法。物重均为500N,滑轮重均为10N,不计摩擦和绳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1



  A.甲图中的拉力等于乙图中的拉力



  B.甲图中的拉力小于乙图中的拉力



  C.甲图中的机械效率小于乙图中的机械效率



  D.甲图中的机械效率大于乙图中的机械效率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机械做功一定越快



  B.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C.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一定越多



  D.做功越快的机械,功率一定越大



  14.李明同学快速地由一楼跑到三楼的过程中,他的功率与下列哪个值最相近



  A.5W



  B.50W



  C.500W



  D.5000W



  14.关于滑轮组的叙述,较全面的是(



  A.一定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一定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有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有时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5陷进沼泽的汽车,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此过程



  A.发动机对汽车没有做功



  B.发动机对汽车没有作用力



  C.司机对汽车做了功



  D.地面的摩擦力对汽车做了功



  二、填空题



  16.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kW,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台机器的实际功率之比为5:1,则做同样的功所需的时间之比是________。



  17.利用定滑轮提起重物,沿着如图13所示方向的F1、F2、F3来施力拉绳子时拉力大小的关系是F1______F2______F3(以上两空选填“=”或“≠”),这是因为F1、F2、F3的力臂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




13





  18.小婷跳绳时所穿鞋的总质量为0.4㎏,她1min跳绳180次,假定每次双脚抬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均为5㎝,则每上升一次,她对鞋所做的功为________J。跳跃时若上升所用的时间占每次跳跃时间的0.3倍,则每上升一次,她对鞋做功的平均功率为________W(g=10N/㎏)



  19.杠杆的应用非常厂泛,如图14所示的两种剪刀,正常使用时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剪刀(填甲、乙)根据功的原理,使用这两处剪刀都不能省______;工程车上的起重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如图15所示),使用它的好处是能够省________;如图16所示,A装置是____滑轮(选填“定”或“动”),它的实质是_________,使用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20.如图17所示,重为100牛的物体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0.4米/秒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为5牛,不计滑轮、绳子、弹簧秤的重力,忽略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A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为________牛;若物体A匀速运动2秒钟,拉力F做功为________焦,拉力F的功率为________瓦。



  21.如图18-(甲)所示,小华同学用水平力F拉着木箱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了距离L,则小华对木箱所做的功为W1=_______。小昕同学沿如图(乙)所示的斜面用同样大小的力F 拉着同样的木箱在力的方向上也运动了距离L,小昕对木箱所做的功为W2,则W2W1(填“>”、“<”或“=”)。




图18



  22.如图19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图19               图20



  23.如图20所示,OA是起重机的吊臂,可绕O点转动。在距O点6m远的B处吊有重3000 N的物体,为保证吊臂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绕过定滑轮斜向下的拉力F为_____N。



  将吊臂缓慢拉起,使用A点升高2m的过程中,拉力变______。(绳重、吊臂重、摩擦均不计)



  三、作图与简答题



  24.请画出图21和图22中杠杆所受力的力臂。




图21                       图22                 图23



  25.如图23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重木箱上楼。



  ①作出木箱的受力示意图;②以木箱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F后;③要使两人用力相等,应怎样抬?



  四、实验与探究题



  26.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如图24,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动力F1 / N

动力臂L1 / cm

阻力F2 / N

阻力臂L2 / cm

1

1.5

10

1



2

1

20



10

3

1

20

1.5

10



  (1)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交流与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德圣中学的同学,利用如图25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了“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以后,进行了小组交流,下表是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




25



实验小组

钩码重G(N)

动滑轮G′(N)

拉力F(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

0.4

0.35

47.6%

2

0.5

0.4

0.38

43.9%

3

1

0.6

0.62

53.8%

4

1

0.8

0.71

46.9%

5

2

0.6

0.98

68.0%

6

2

0.8

1.06

62.9%



  请你对表中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两个小组的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原因不可能是(



  A.滑轮和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



  C.测拉力时拉力的方向没有竖直向上



  D.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3)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写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8“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普遍使用的起重设备。如图26,AB是竖直支架,CD是水平臂,期上OC段叫平衡臂,C端装有配重体,OD段叫吊臂,E处装有滑轮组,可在OD两点间移动,滑轮组重力及摩擦忽略不计。OE=15m时,若用此“塔吊”能起吊重物的最大质量是0.8t,则当滑轮组移到D点(OD=25m)时能够安全起吊重物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图26



  29.如图27所示,木块重200N,前进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为40N,求:




27



  ①不考虑滑轮的自重和摩擦,木块匀速前进2 m时拉力F做了多少功?



  ②如果这个装置的机械效率是80%,拉力F的大小等于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8 11:38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八:机械能与内能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小红在学习中收集了一些与机械能有关的实例,如图1所示,其中机械能增大的是(




图1



  2.中国跳水队被人们称为“梦之队”,图2是跳水运动员跳水时的情景,运动员在离开跳板到落入水的过程中(




2



  A.他的动能一直增大,机械能不变



  B.他的重力势能一直减小,机械能减小



  C.他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不变



  D.他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增大



  3.体积相同的实心钢球和铝球,钢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铝球则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匀速运动,由此可知(  )



  A.两球的势能相等



  B.两球的动能相等



  C.两球的机械能一定不等



  D.两球的机械能可能相等



  4.如图3所示,轨道ABC光滑,弹簧固定在水平轨道末端,小球从A处由静止滚下,撞击弹簧后又将沿水平轨道返回,接着滚上斜面。在这整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的情况是(  






  A.重力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B.动能→弹性势能→动能



  C.动能→势能→动能→势能→动能



  D.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5.“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飞向太空。完成任务后于次日凌晨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地区。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一段时间后,由于受空气阻力做匀速运动。返回舱匀速下降过程中(



  A.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内能增加



  B.机械能减少,动能不变,内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内能不变



  D.机械能不变,动能不变,内能增加



  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B.抛在空中的球只具有机械能,不具有内能



  C0的冰块不具有内能



  D.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7.在下列过程中,由于做功而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变热



  B.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水加热



  C.山芋在炉膛内烤熟



  D.烧开水时蒸汽将壶盖项起



  8.下面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砂轮磨刀时,刀的温度升高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停地跳动,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D.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时,筒内空气的内能转移到筒上,使筒壁温度升高



  9.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铜、铁、铝三种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终温的高低是(已知c铝>c铁>c铜)(



  A.铜最低



  B.铁最低



  C.铝最低



  D.都相同



  10.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是(




图4



  A.a的比热大,是水



  B.a的比热大,是酒精



  C.b的比热大,是水



  D.b的比热大,是酒精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值大的燃料比燃烧值小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



  B.柴油机工作时,燃料燃烧每放出1焦的热量就可得到1焦的机械能



  C.热机的效率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



  D.柴油机的效率一般比汽油机高,就是说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柴油机所用燃料完全燃烧放出能量比汽油机少



  12.五一黄金周,吴昊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花果山,在他们乘坐旅游车沿盘山公路下山的过程中,发现司机师傅要不时地踩踏刹车踏板,当车行驶至中途还要停下来,让工作人员用水龙头向车轮闸片部位喷水。吴昊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  



  ①喷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车闸的温度,以防车闸因温度过高而损坏;②下山过程中,机械能不变;③下山过程中,重力对汽车不做功;④刹车过程中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你认为这些看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小明家最近开通了天然气,细心的小明发现,现在烧开一锅水比过去他们家用液化气所用的时间少了,你觉得这是由于这两种燃料具有不同的(



  A.质量



  B.比热



  C.密度



  D.热值



  14关于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在压缩冲程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②在做功冲程中,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③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④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的是空气和汽油混合物。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



  D.只有①②③④



  15.在热机工作过程中的各类能量损失中(  )



  A.散热损失的热量最多



  B.燃料不完全燃烧带走的热量最多



  C.克服摩擦损失的能量最多



  D.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



  二、填空题



  16.“流星”进入大气层后速度越来越快,这是
能转化成了动能,同时它与空气摩擦引起温度升高,这个过程中除了动能增大之外,它的
能也增大。



  17.如图5所示,在试管中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去。在这个过程中,酒精燃烧将
能转化为
能,并传给水和水蒸气。水蒸气把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
能转化为塞子的
能。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木塞冲出去的同时,它的周围出现一团“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
而形成的。






  18.把两块冰相互搓擦,冰会熔化,这表明通过_______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将冰块放在温水中也能熔化,这是通过______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验表明这两种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是________。



  19.行车下坡时,不蹬脚踏板速度也会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自行车的动能逐渐
,自行车的重力势能逐渐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人工湖和城市绿化带均能有效地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其中的道理(说明2点):



  (1)



  (2)



  21.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__ ___      和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完全燃烧10kg的汽油可以放出____   _  J的热量(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的厨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煤球炉、沼气灶和液化气灶等灶具已走进家庭.液化气与煤相比,热学方面突出的优点是
;环保方面突出的优点是



  三、简答题



  22.观看杂技里的绷床表演时,发现演员从高处落下接触绷床时都下蹲,而上跳时又要用力蹬绷床,说明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



  四、实验与探究题



  24如图6所示,在“研究物体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A、B、C三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的高处滚下(mA=mB<mC,hA=hC>hB),推动纸盒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6



  (1)在此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各小球动能的大小?



  (2)从图中可以看出A、B、C三个小球刚到达水平面时,
球的动能最大。



  (3)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我们应选择
两图来进行比较。



  (4)比较图A和C,得出的结论是:



  2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王艳同学发现学校运动场地上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铅球,如图7所示,于是他想利用这些器材亲自体验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7



  (1)请你帮他设计应如何去做。



  (2)说明该实践中怎样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26.下表列出了几种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燃料种类

无烟煤

酒精

煤油

干木柴

氢气



3.4×107

3.0×107

4.6×107

1.2×107

1.4×108



  (1)那么,完全燃烧1g的酒精,可放出热量        J;放出相同的热量,完全燃烧干木柴与氢气的质量比是



  (2)为了探究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燃料的种类有关,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方案如下:



  ①你为小名同学在实验时所选用燃料种类应  
,质量应(选填“相同”或“不同”)



  ②若燃烧放出的热量用水吸收,则实验中,除了盛水容器相同,水的质量要相等外,你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③通过比较
,可以得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五、计算题



  27.家庭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储存在钢罐里,钢罐顶部有一个阀门开关,罐内气压大于大气压。石油气泄漏时易发生中毒、爆炸和火灾事故,已知石油气热值为3.5×107J/kg,烧水时,设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只有60%被水吸收,问:(1)将质量为5kg,初温为20OC的水加热到100OC,需完全燃烧液体石油气多少克?(2)当发现家中钢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为防止事帮的发生你应采取哪些措施?



  28南京呼应西气东输早作谋划 ,预计将在三年内用天然气将取代煤气。表格中是某燃气热水器的技术参数:其中“温升25℃热水产率8L/min”含义是:每分钟进水8L,并可使水的温度升高25℃;“额定热负荷16kw”表示的含义:是热水器每秒钟能够产生的最大热量是16kJ。



产品名称

燃气热水器

燃气种类

天然气

温升25℃热水产率:

8L/min

额定热负荷

16KW



  (1)热水器正常工作一分钟时水所吸收热量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8×107J/m3,热水器每分钟消耗的天然气为26.25dm3,那么热水器的效率η为多少?



  (3)你认为在南京推广天然气的有益之处是什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8 11:39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九:简单电路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如图1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与左边的实物图对应的是(




图1



  2.如图2所示的电路图中,开关S闭合后仅有L2灯能亮的是图(




图2



  3.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甲、乙、丙是三只相同的小灯泡,则(






  A.S1断开,S2闭合时,丙灯不亮,甲、乙亮



  B.S1、S2都闭合时,甲、乙、丙都亮



  C.S1闭合、S2断开时,甲不亮,乙、丙亮



  D.S1、S2都断开时,乙、丙不亮,甲亮



  4.如图4所示,要使灯L1和L4串联,则关于1、2、3、4四个接线柱的连接,正确的是(




4



  A.只需连接1和2



  B.只需连接2和3



  C.只需连接3和4



  D.只需连接1和3



  5.如图所示,为了使灯泡L1与L2串联接在电源上,下列做法中可行的是(






  A.只闭合S1



  B.只闭合S2



  C只闭合S3



  D只闭合S1 和S3



  6.如图5所示,两个灯泡始终完好,当开关S断开时,两个灯泡都发光,当开关S闭合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L1不亮,L2亮



  B.L1和L2都亮;



  C.L2不亮,L1亮



  D.L1和L2都不亮。



  7.一个学生使用电流表的时候,本应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但误将“-”和“0.6”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而电流还是从“0.6”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这样做的结果是(



  A.电流表的指针转过的角度变小了



  B.电流表的指针不动



  C.电流表的指针转过的角度变大了,电流表可能损坏



  D.电流表的指针反向转动



  8.教室里有4盏电灯,去掉其中任意一盏灯泡,另外三盏电灯都能继续发光,则这4盏灯(  



  A.一定是串联



  B.一定是并联



  C.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D.无法判断



  9.甲、乙两个办公室为了互相传呼方便,在两个办公室各装了一个电铃,要使两个办公室的任何一方按开关都能使对方的电铃发声,正确的电路图是(图6中的虚线表示房间的墙壁)(






  10.如图7示,当开关S闭合时,关于三只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示数,正确的是(  )




7



  A.A1表的示数最大



  B.A2表的示数最大



  C.A3表的示数最大



  D.三只都要被损坏



  11.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三只不同灯泡,合上开关S后正常工作。三只电流表A1、A2、A3的示数分别为I1、I2、I3,则这三只电流表示数间的关系是(




图8



  A.I1=I2+I3



  B.I2=I1—I3



  C.I1>I2>I3



  D.I1<I2<I3



  12.如图9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灯L1和L2均正常发光,某时刻,两灯同时熄灭,电压表示数明显增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图9



  A.L1发生短路



  B.L2发生短路



  C.L1的灯丝烧断



  D.L2的灯丝烧断



  13.如图10所示的电路中,当S闭合后,电压表V1示数为7V,V2的示数为8V,若电源电压为12V,则灯L2两端的电压为(




图10



  A.4V



  B.3V



  C.5V



  D.8V



  14.某同学在进行实验时,按照如图11连接好电路。当S1、S2均闭合时,却发现仅有L2发光。产生这一故障的原因是(




11



  A.电源两极跟电路接触不好



  B.连接S2的导线头松脱



  C.连接L1的导线头松脱



  D.连接L2的导线头松脱



  15.一根铜导线和一根镍铬合金线,它们的长短、粗细都相等。把它们串联到电路中则(



  A.铜导线电流大



  B.两根导线电流分别相等



  C.铜导线电流小



  D.镍铬导线通过电流小



  二、填空题



  16.小明同学在利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偏转到右边最大位置;小刚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指针向左边偏转,则小明出现这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刚出现象这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明在家中调查家用电器的电流时发现他家的电饭锅煮饭时的电流为4.2_______;他手上带的电子表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μA,则电饭锅煮饭时的电流大约是电子表工作时电流的_________倍。



  18.在图12-甲所示的电路中,合上开关S,电流表A1、A2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灯L1中的电流为__________A,灯L2中的电流为___________A。






  19.如图13示,开关S闭合,S1断开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电流表A的示数为0.3A,则通过灯L2的电流为______A,若开关S1闭合,则电流表__________可能会烧坏。






  20.如图14,在甲图中,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4A,则灯L1中通过的电流为
A,L2通过的电流为
A;在乙图中,
当开关S闭合时,通过灯L1、L2、L3的电流分别是0.25 A.0.4 A.0.5A,则电流表A的示数为
A。




图14



  21.某同学在做“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所用电路如图15-甲

所示,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并接通开关S后,电流表A1、A2的计数如图乙,则A1读数是_____A;A2的读数是_____A。




15



  22.如图16所示,电源电压是5V且不变,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为3V,则灯L1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V;灯L2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__V。






  23.有一仪器中的电路如图17所示,其中带金属细杆的金属滑块M与两侧金属弹簧相连接并接入电路中,金属块M与弹簧套在光滑绝缘水平细杆上。现将该仪器固定在一辆汽车上,当汽车启动时,
亮(选填“红灯”或“绿灯”);当汽车急刹车时,
亮(选填“红灯”或“绿灯”)。






  三、作图与简答题



  24.如图18示,小明同学在研究电路时,在实验室的桌上有两个灯泡和一个开关,它们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上无法看到,他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均亮,断开开关时,两灯泡均熄灭,他想知道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还是并联连接?能能否帮他做出判断。






  25.如图19示,按要求画好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在右边连接出对应的实物图。电路要求:



  (1)L1与L2组成并联电路;(2)S1控制L1,S2同时控制L1与L2。




图19



  26.图20是一个理发用电吹风的实物简图,其中当开关S1闭合时,电吹风吹冷风,只有电动机工作,电热器(电阻)不工作;当S2也同时合上时吹热风,此时电动机工作,电热器也工作.请你以笔代线把未画好的部分图补充完整.




20



  27.如图21示,某同学设计一个楼梯电灯的电路,要求闭合或断开S1或S2都可控制电灯。由于该同学忘记了连导线,请你在图上将电路连接好(用笔作线当导线)




21



  四、实验与探究题



  28.如图22示,某同学利用电流表研究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结果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的指针都能偏转,并且位置相同,他仔细检查两个电流表,都完好,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9.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看到实验桌上的器材有:学生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导线若干,他们交流后决定:



  ①由甲同学向老师报告,要求增加的元件是__________,同时撤掉_________换取__________。



  ②甲同学率先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表的指针迅速达到最右端,乙同学立即切断电源,经检查发现在连接电路时没有将____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甲同学注意了上述问题,同时又调节了电源后,将电流表接在串联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表的指针向左偏转,乙同学发现了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调整后再次闭合开关发现只有一个小灯泡发光,电流表有读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乙同学的协助下,甲同学终于完成了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正确连接,甲同学读取电流表的示数后,感觉比其它实验小组的读数大一些,于是他断开开关又仔细观察发现电流表还有0.04A的读数,这时才意识到使用电流表之前还必须将__________________。



  ⑤乙同学接着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正确选择量程后,刚闭合开关电流表的指针也迅速达到最右端,并且两灯泡都不亮,甲同学立即切断电源,经检查发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故障排除后,乙同学很快完成了实验,并总结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I总与支路电流I1及I2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甲同学按乙的方法重复了一遍,由于时间紧张,只测了干路电流和通过灯泡的电流,没有认真读数就整理了器材,只记得两次电流表指针偏转到的位置一样,都是12个小格,乙同学灵机一动帮助甲同学算出了通过灯泡的电流是_________A,通过灯泡的电流是_________A。



  五、计算题



  30.小名同学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如图23所示的探究性实验。他在实验中进行一切正常(操作正确,各电路元件完好),各电表的示数如图23—甲、乙、丙所示(在实验中小名用了两节干电池串联作为电源)。




图23   甲




  (1)通过灯L1、L2的电流大小分别为多大?通过计算并说明理由。



  (2)灯L1、L2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为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9 09:03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欧姆定律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R=U/I,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为零时电阻就等于零



  B.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没有电流通过时就没有电阻



  C.导体的电阻等于加在它两端电压跟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1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3.如图2示,AB和BC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段导体,串联后连入电路中,比较这两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它们的电流的大小,有(




2



  A.UAB>UBC,IAB<IBC



  B.UAB<UBC,IAB=IBC



  C.UAB>UBC,IAB=IBC



  D.UAB=UBC,IAB<IBC



  4.如图3示电路,当滑片P向左滑动时,电表读数的变化是(  )




3



  A.电压表读数增大
电流表读数增大



??B.电压表读数减小
电流表读数增大



??C.电压表读数不变
电流表读数不变



??D.电压表读数增大
电流表读数不变



  5.如图4所示,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关于电路中两只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4



  A.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减小



  B.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



  C.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都增大



  D.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都减小



  6.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C.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



  D.保护电路



  7.两个相同的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为12欧,若接在某电源上,电路中电流为I1。若将它们并联起来,接在相同电源上,干路上电流为I2,则I1与I2之比为(



  A.1:1



  B.1:2



  C.4:1



  D.1:4



  8.两根粗细和长短都相同的铜导线和镍铬合线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则(



  A.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大,电压也大



  B.通过两导线的电流一样大,镍铬合线两端的电压大



  C.通过两导线的电流一样大,铜导线两端的电压大



  D.通过镍导线的电流大,但镍铬合金线两端的电压小



  9.如图5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左向右滑动时,安培表和伏特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小



  B.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



  C.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大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10.已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在如图6—甲所示的电路中,ab为粗细均匀长为L的电阻丝,滑片Pab接触良好的并可自由滑动,R0为定值电阻.若以电压表示数U为纵坐标,Pa点的距离x为横坐标,当闭合开关S后,Ux变化的图线应为图14--乙中的(电源电压不变) (  )



      

图6-甲           A.  
 B.

  C.     D.



  11.如7图所示,灯泡L1标有“3V、0.3A”的字样,灯泡L2的电阻为8.33Ω,电源电压为6V。当S1闭合,S2断开,滑片P滑至中点C时,灯L1正常发光,正确的说法是(




7



  A.通过L1的电流和通过R AC的电流都是0.3A



  B.灯泡L2两端的电压也是3伏



  C.滑动变阻器AC两端,此时的电压是3伏



  D.灯泡L1的电阻10欧



  12.如图8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200Ω,R2的电阻为50Ω,电源电压为10V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a滑到b时,电压表的读数变化范围是(




8



  A.2V~0



  B.10V~0V



  C.10V~2V



  D.5V~1V



  13.如图9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电阻为R/,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U;调节P的位置,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为U/2,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9



  A.2R/



  B.R/



  C.2R1+R/



  D.R1+2R/



  14.如图10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两电表的示数都变大,则该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10



  A.灯泡L开路



  B.灯泡L短路



  C.电阻R开路



  D.电阻R短路



  15.如图11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压表(  )




11



  A.V1示数增大,V2的示数增大



  B.V1示数减小,V2的示数增大



  C.V1示数减小,V2的示数减小



  D.V1示数增大,V2的示数减小



  二、填空题



  16.在图1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电键S由断开到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将_____,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将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2



  17.如图13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V的示数变(“大”或“小”或“不变”)  
,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不变”或“小”)  
,A2的示数变(“大”或“小”)  




13



  18.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B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4所示。则由图可知,元件A的电阻为  ____Ω;将A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AB的总电流是  ___  A




14



  19.如图15所示,电源电压为6V,R2=30Ω,R1为0~120Ω的变阻器,求S闭合后,P从中点向左端滑动时,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




15



  20.若导体两端电压为6V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0.1A,若两端电压为零,则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_Ω。



  21.在修理电子玩具时,需要用一个75Ω的电阻,现手边有阻值为300Ω、100Ω、60Ω、40Ω、35Ω及15Ω的电阻各一个,他可以选择其中
Ω和
Ω两个电阻
联来获得。



  22.一个电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0.5安,电阻为 9欧姆,现把它接入电压为10伏的电路中,为使电铃能正常工作,应____联一个阻值为______欧的电阻。



  23.如图16,一根阻值为R=27Ω的粗细均匀的电阻线弯成一个圆,A、B、C是三等分点,若将AB接在5.4V的电源上,求整个电路中的电流
A。




图16

  23.如图17,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在某一位置时,R/、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U2,当滑片P在另一个位置时,R/、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U2/,U1=┃U1-U1/┃,△U2=┃U2-U2/┃,则△U1△U2(填 “>”“=”“<”




17



  三、作图与简答题



  24.如图18,已知黑箱中有两个阻值均为R的电阻,RBD=0,RCD=3Ω,RAC=3Ω,RAB=6Ω,请画出框内电路,并标出R的值。






  25.某中学初三年级课外兴趣小组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小灯泡标有“2.5伏”字样),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一组UI的数据: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灯泡两端的电压U(伏)

0.5

1.0

1.5

2.0

2.5

3.0

通过灯泡的电流I(安)

0.18

0.22

0.26

0.30

0.32

0.34

灯泡发光情况

微亮→逐渐变亮



??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灯丝中电流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灯丝的电阻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四、实验与探究题



  26.用如图19所示的电路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他先后将5Ω、15Ω和2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A、B两点间,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I与电阻R并不成反比。




图19



  (1)该实验中选错了什么器材?请你说出应换用的器材:



  (2)为保证实验正确进行,还需要什么仪器?



  27.如图20所示为用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电路中电流约为0.4A,待测电阻为10Ω。



   

图20



  (1)如图20,用笔画线做导线,将题中实物图按电路图连线,开关在闭合前,图中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位于变阻器的_________端(填a或b)。



  (2)电压表应选__________的量程,电流表应选__________量程。



  (3)小名同学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如图21所示,则电压表的读数是
V,电流表的读数是
A,被测电阻Rx的阻值是
Ω。




21



  (4)全班为小名同学首先获得测量结果而高兴。小名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你认为他的实验真的结束了吗?为了得到更可靠的结果,你认为接下去他的具体操作应是



  你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



  (5)某次实验过程中发现:闭合开关前电流表的示数为0,电压表的示数为6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电压表的示数仍为6V,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实验中所用器材良好,但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的示数较大,则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将待测电阻换成小灯泡,实验中测量电流、电压值后,通过计算得出三次小灯泡的电阻不相等,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五、计算题



  28如图2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V,电流表示数相应的变化范围是1.5A~1.0A,求:1)R2的阻值;(2)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伏?




图22



  29.如图23-甲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1=40Ω,电源电压及灯L的电阻保持不变。当滑片滑到b端时,将S1.S2均闭合,电流表A1.A2的示数分别为如图23乙、丙所示;当S1.S2均断开且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0.4A,求:(1)电源的电压;(2)R2的电阻;(3)灯L的电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9 09:04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一:电功与电热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 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约为2kW,则它可能是(



  A.电风扇



  B.电视机



  C.空调器



  D.电冰箱



  2.如图1所示,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是一个定值电阻,在a、b两点间接入一个标有“3V 2W”功灯泡L1,它恰能正常发光;若在a、b两点间换接入标有“3V 3W”的灯泡L2,则该灯泡(




1



  A.也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等于2W



  B.也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等于3W



  C.不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小于3W



  D.不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大于3W



  3.串联在电路中的两盏灯L1和L2的电阻分别为R1、R2,若Rl>R2,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L1、L2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它们的关系是(



  A.Wl<W2



  B.W1=W2



  C.W1>W2



  D.无法确定



  4.小明利用电能表测量某一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一个用电器连续工作时,测得在1h内,消耗的电能为1.2kW·h,那么这一个用电器是



  A.电冰箱



  B.普通白炽灯



  C.彩色电视机



  D.挂壁式空调机



  5.家庭经常用到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如图2所示。下面接法正确的是(




2



  A.1孔接地,1脚接用电器外壳



  B.2孔接地,2脚接用电器外壳



  C.3孔接地,3脚接用电器外壳



  D.不论哪孔接地,哪脚接用电器外壳都可以



  6.标有“220V 25W”、“110V 40W”、“36V 40W”、“36V 60W”四种规格的灯泡,若都在正常工作,其中最暗的灯是(



  A.“220V 25W”



  B.“110V 40W”



  C.“36V 40W”



  D.“36V 60W”



  7.一个电热器的电阻为R,当它两端电压为U,通电时间为t时,消耗电能为W。若要使它消耗的电能为4W,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电阻R不变,电压U不变,通电时间t变为原来的2倍



  B.电阻R减半,电压U增大1倍,通电时间t不变



  C.电阻R不变,电压U增大1倍,通电时间t不变



  D.电阻R减半,电压U不变,通电时间t不变



  8.有两个灯泡,L1标有“6V 3W”字样,L2没有标记,测得L2的电阻为6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入某一电路,两个灯泡均能正常发光,那么该电路两端的电压和L2的电功率分别是(



  A.12V,3W



  B.12V,1.5W



  C.9V,3W



  D.9V,1.5W



  9.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变阻器滑片滑到c点时,电压表示数为4V,灯L正常发光;当滑片P滑到b点时,电压表示数为8V,已知灯L的电阻为4Ω,电阻Rac=Rab/4,则灯L的额定功率是(




3



  A.16W



  B.8W



  C.4W



  D.2W



  10.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中点向右移动时(




4



  A灯泡的实际功率不变



  B.电路的总电阻变小



  C.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D.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11.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当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比额定电压高1/5时,此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是(



  A.36:25



  B.25:36



  C.5:6



  D.6:5



  12.如图5,a、b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的水,水中的电阻丝阻值分别为R1和R2,R1<R2,则闭合开关S后,a、b容器中水温上升较快的是(



  A.容器中的水



  B.b容器中的水



  C.a、b容器中的水温上升快慢一样



  D.无法判断



  13.图5是甲、乙两物体做功与所需时间的关系图像、由图可以判断,甲物体的功率P甲与乙物体的功率PL.的大小关系足(




图5



  A.P甲=P乙



  B.P甲&gt



  C.P甲&lt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4.如图6所示,R:=2R2 ,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当开关断开时,电阻R1的功率为P1,当开关闭合时,电阻R1的功率是P′1,则P1:P′1为(




图6



  A.2:3



  B.2:1



  C.4:9



  D.9:4



  15.学生宿舍电路中的熔丝是按规格安装的,但经常被烧断,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A.电路中某处有短路



  B.某个灯座内火线与零线直接相触



  C.有一个寝室经常使用大电炉



  D.进入宿舍的电压经常低于220V



  二、填空题



  16.已知R1:R2=5:4,把它们串联后接在电路中,加在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把它们并联后接在电路中,通电相同时间后,R2上产生的热量为500J,则Rl上产生的热量是
J。



  17.照明电路敷设完毕后,电工师傅常取一只灯泡来初步检查电路是否有故障。具体方法是:将电路中的总开关、各支路开关都断开,取下总熔断器内火线上的熔丝,把一只额定功率较大的灯泡L0接在熔断器的两个接线柱上,如图7所示;若检查L1支路,则闭合总开关S和L1支路开关S1。试根据以下几种现象判断L1支路是否有断路、短路故障,或者是正常的。




7



  那么,若L0正常发光,说明L1支路

若L0发光较暗,说明L1支路



  18.甲灯泡“220V  25W”跟乙灯泡“110V  60W”相比较,若灯丝的长度和材料都相同,则灯丝较粗的是
灯泡,若将它们串联后接在220V的电路中,发光较暗的是
灯泡。



  19.电能表是测量
的仪表,某同学家电能表上月10日和本月10日两次的示数如图8所示,它家一个月用电
度。若有个灯泡标有“PZ220-40”字样,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
V,在110V的电路中,额定功率是
W.实际功率是
W。




8



  20.小明利用标有 “6V  6W”的灯泡L1和“6V  3W”的灯泡L2进行串联。当L1正常发光时,通过L1的电流为
A。如图9—甲示:A、B分别为通过灯泡L1和L2中的电流随两端电压变化关系曲线。现将两灯连入图乙所示电路中,使其中一个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消耗总功率为
W。






  21.如图10所示,电源电压保持12V不变,小灯泡标有“3V 1.5W”的字样,电流表的量程是0~0.6A,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50Ω  1A”,为了保证电路各元件都能安全使用,则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至少是
Ω,在滑片移动过程中,整个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是
W。




10



  22.如图11—甲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片P由b端滑到a端,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则可判断电源电压是
V,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
Ω定值电阻能达到的最大功率为
W。




11



  三、作图与简答题



  23.将图12中的开关、电灯、二孔插座和三孔插座正确接入电路,并符合安全用电的原则。


图12



  24.小红和小明分别用图13所示的装置,探究电流一定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他们分别将两段阻值不同的电阻丝()密封在完全相同的烧瓶中,并通过短玻璃管与气球相连。(设他们所用的各种同类器材性能相同)




图13



  (1)在这个实验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什么现象体现出来的?



  (2)他们同时开始进行实验,在a、b、c、d四个气球中,鼓起来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



  (3)小红和小明的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是错误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四、实验与探究题



  25.图14—甲所示的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电路图。图乙是实验所需的电学元件,其中电源为两节新的干电池,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灯丝的电阻约为10Ω。




图14



  ①用笔画出导线,按电路图将元件连接成实验电路。



  ②王明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③李宁同学按电路图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特别亮,这表明他在闭合开关前没有



  ④为了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应调节
,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V,如果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0—21(丙)所示,则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实验时,小梅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测出三组小灯泡电压、电流数据,算出功率的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请你指出小梅做法的错误之处:



  某同学在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过程中发现,灯泡变亮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灯泡变暗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增大。经检查所用器材均完好。你认为



  ⑦开关闭合后,观察到小灯泡两端电压小于它的额定电压,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则滑片P应向
方移动(填“左”或“右”)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V为止。



  26.现有以下器材:一只电压表、一只10Ω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四节干电池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若于导线。利用这些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测额定电压3.8V灯泡的额定功率?画出设计的电路图,写出测量的办法及所测的物理量和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





  五、计算题



  27小明家买了一台电烤箱,有低、中、高三个档位的发热功率。如图15,是其内部简化电路图,开关S1可分别与触点a、b接触。已知:R1=48.4Ω,R2=96 .8Ω,电源电压保持不变。请分析和解答以下问题:




15



  (1)当开关S1,置于b端、S2断开时,电烤箱处于什么档位?并简述理由是什么?



  (2)电烤箱在中档位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3)电烤箱在高档位工作时,对食物加热6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



  3.小明研究导体的电阻,得到比“导线越长,电阻越大”更进一步的结论: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接着,他研究了图16所示的电路,图中的圆环(粗细均匀)是同导电的陶瓷材料制成的,活动触头P可在a、b间的上半圆环移动,电源电压恒定.他观察到:当把P移到c点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小明的研究结果替他作出预告:若小明把P移到圆环上的e点,圆环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图16



  4.小华同学查阅课外资料时,获得一幅“220V 40W”白炽灯泡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图象,如图17所示。从图象上能推知,白炽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电阻值。小华想:若将两只相同的这种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源上,两只灯泡实际消耗的总电功率会是多少呢?小华与小明同学交流了这一想法。




17



  小明给出以下解答:



  一只灯泡的电阻



  两只灯泡串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消耗的总电功率为:



  你认为小明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你说明不正确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附加题:5.一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线圈两端所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O.8A,电动机正常工作。



  (1)在求电动机正常工作l min所消耗的电能时,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法



  小明解:W=UIt=2V×O.8 A×6Os=96J



  小华解:W=I2Rt=(O.8A)2×1Ω×60s=38.4J



  你认为哪位同学做得对,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求电动机正常工作lmin所转化的机械能是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9 09:05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二:电与磁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如图1所示,一只小磁针自A点开始沿圆形轨迹绕条形磁铁缓慢移动一周又回到A点的过程中,小磁针绕自身的转轴转动的圈数为(




1



  A.1圈



  B.2圈



  C.3圈



  D.4圈



  2.判断两根钢条甲和乙是否有磁性时,可将它们的一端靠近小磁针的N极或S极。当钢条甲靠近时,小磁针自动远离;当钢条乙靠近时,小磁针自动接近,由此可知(



  A.钢条甲一定有磁性,钢条乙可能有磁性



  B.两根钢条均有磁性



  C.钢条甲一定有磁性,钢条乙一定无磁性



  D.两根钢条均无磁性



  3.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指南北是因为(



  A.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B.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C.指南针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D.地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



  4.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



  ①研究一个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引入合力的概念;



  ②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③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



  ④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上述几个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下列关于地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北极附近有地磁北极



  B.地理南极附近有地磁南极



  C.地磁方向是不定的



  D.地理北极附近有地磁南极,地理南极附近有地磁北极



  6如图2所示,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




2



  A.悬挂磁铁的弹簧伸长



  B.悬挂磁铁的弹簧缩短



  C.悬挂磁铁的弹簧的长度不变



  D.悬挂磁铁的弹簧可能伸长,可能缩短



  7.要改变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可以(



  A.增大电流



  B.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或对调磁铁两极



  C.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



  D.增强磁铁的磁性



  8.在图3中,要使铁钉磁化后的磁性加强,采取下列哪些措施能达到目的(  




3



  A.改变电流方向



  B.减小通过导线的电流



  C.增大通过导线的电流



  D.减小绕过铁钉上导线的圈数



  9.二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水雷,它是由一个可以绕轴转动的小磁针来控制起爆电路的,军舰被地磁场磁化后就变成一个浮动的磁体,当军舰接近磁性水雷时,就会引起水雷的爆炸,其依据是(



  A.磁体的吸铁性



  B.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10.为了确定电源的正负极,小明用了如图4的方法,则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4



  A.若d端为南极,则电源a端为正极



  B.若c端为南极,则电源a端为正极



  C.若c端为南极,则电源b端为正极



  D.若d端为北极,则电源b端为正极



  11.某同学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如图5。ab是一根直铜丝,通过导线接在量程为3A电流表的两接线柱上,电流表指针指零。当把ab迅速向右运动时,并未发现电流表指针明显偏转。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图5



  A.感应电流太小,无法使指针明显偏转



  B.铜丝太细,换用铜棒便能使指针明显偏转



  C.应把ab改为向左运动



  D.应把ab改为上下运动



  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铃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



  B.奥斯特实验说明了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C.发电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D.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13.下列方法中,能改变通电螺线管极性的是(



  A.增加通电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B.在通电螺线管内插入铁芯



  C.减小通电螺线管的电流



  D.改变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14.某同学在做“探究电磁铁”实验中,使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绕制成电磁铁进行实验,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6



  A.要使电磁铁磁性增强,应将变阻器的滑动片向右滑动



  B.电磁铁能吸引的大头针越多,表明它的磁性越强



  C.电磁铁B线圈匝数多,所以通过B的电流较小



  D.若将两电磁铁上部靠近,会相互吸引



  15.安装正确的直流电动机模型。在接通电源,线圈中有电流时,电动机不转,不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线圈刚好处在平衡位置



  B.轴受到的摩擦力太大



  C.电源的正负极相反



  D.电源电压太低



  二、填空题



  161831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
的发明,从而开辟了人类电的时代



  17.我国正在筹建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线路,磁悬浮列车是利用__________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实现悬浮的。写出利用电磁铁工作的另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



  18.小明做了一个这样的电磁铁,如图7所示:电磁铁上线圈的中间接点与电源正极相连。当开关S与A闭合时,电磁铁右端的磁极是______极;当开关S与B闭合时,电磁铁右端的磁极是______极。




7



  在航模大赛上,小松制作的小船能朝某一固定方向行驶。小明想知道里面到底是用什么控制小船。于是他让小松拆开小船,发现里面结构如图8所示。该船应该朝______(填方向)行驶,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用漆包线在笔杆上绕制一只螺线管,接入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要使螺线管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增多,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________端移动(填“a”或“b”),此时灯泡的亮度_________(填“变亮”“变暗”“不变”),螺线管的_______端是N极(填“上”或“下”)。




9



  21.如图10所示,A为螺线管,B为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条形磁铁,当开关S断开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将_________。




10



  22.甲、乙、丙三个同学用长导线作为“绳子”,按图11所示的情景进行跳绳游戏。当甲、乙同学沿何方向站立摇绳时,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才最明显。原因是。




11



  23.如图12所示,甲、乙两线圈宽松地套在光滑的玻璃棒上,可以自由移动,当电键S闭合,两线圈将
(选填“靠近”或“分开”)。




12



  24.如图13所示,闭合开关S,烧杯中水面上浮着一个空心小铁球,将盛水的容器放在电磁铁上方,此时电磁铁A端为
极,将滑片P向右滑动,空心小铁球所受浮力将_______




13



  三、作图与简答题



  25.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及方向如图14所示,请标出它的N、S极以及电源的正负极。




14



  26.要求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15所示,请你设计左端螺线管的合理绕线。




15



  27.如图16所示,连接电路。要求:开关S断开时,电铃不响,电灯亮;开关S闭合时,电铃响,电灯不亮。




图16



  28.小明在操场上捡到一根钢条,他想知道这根钢条是否有磁性?请你帮他设计2套不同的判断方法。



  四、实验与探究题



  29.图17中的电磁铁为一个中间有抽头的电磁铁的示意图,小明为了研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通电电流的大小及线圈匝数的关系。他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为:




17



  先连接好如图17—(甲)所示的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较小,记为I1,发现电磁铁吸引住大头针的数目较少;



  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到I2,发现电磁铁吸引住大头针的数目增加;



  再按图17—(乙)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保持为I2,发现电磁铁吸引住大头针的数目进下一步增加;



  从以上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①



  ②



  ③在实验步骤(3)中为什么要强调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2)中电流表的示数(I2)保持相同?



  30.随着“神舟五号”裁入飞船的成功巡天,华夏儿女的下—个目标是登上月球,关于月球上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同学们提出很多问题和猜想,有关月球周围的磁场问题,洋洋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和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



  洋洋的猜想:



  月球可能像地球一样,本身就是一十巨大的磁体,在它的周围存在磁场,并且也有“月磁”南极和“月磁”北极。



  洋为检验上述猜想所拟定的实验方案:



  (1)取一个小磁针用细线悬挂在月球表面附近,如果它静止时指向某一方向,则可表明月球周围存在磁汤;



  (2)小磁针静止时,它的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月磁”的北极。



  你认为洋洋为检验猜想所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应该改进或改正的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31.一台小型电动机接在220V的电源上,已知线圈的电阻是20欧,求:



  (1)当输入电动机的电流是2A时,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是多大?



  (2)要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最大,应输入多大的电流?此时输出的最大功率是多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9 09:05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三:电磁波与现代通讯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B.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不同



  C.频率高的电磁波其波长较长



  D.电磁波的频率由接收电路的接收装置决定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无线电波的波速是3×108m/s



  B.电磁波的波速始终为3×108m/s



  C.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速约为3×108m/s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下列关于信息的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光和电磁波中,只有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



  B.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



  C.摄像机拍得的物体图像,直接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传播信息



  D.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4.关于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的能量是接收电磁波的装置提供的



  B.电磁波的能量是发射电磁波的装置提供的



  C.电磁波的能量是传播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的



  D.电磁波传播过程中没有能量的传播



  5.光纤的主要用途是(



  A.照明



  B.输电



  C.导热



  D.通信



  6.下列不属于电磁波的应用的是(  



  A.飞机上的飞行员和指挥部对话



  B.微波炉加热食品



  C.蓝牙技术(短距离无线电通信技术)



  D.用B超检查身体



  7.关于光纤通信,小明同学曾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漫长的线路上,光纤免不了要拐弯、缠绕,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通信信号怎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呢?后来在“研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终于明白了:激光信号在光纤中(



  A.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



  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传播那样



  C.不断地经光纤壁反射而向前传播



  D.不断地在光纤中折射而向前传播



  8.关于核电站,小明总结了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核电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



  B.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它是以铀为燃料的



  C.核电站的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D.核电站不适用于缺少煤、石油、水能等能源的地区



  9.2004年3月,一种新型太阳能公共卫生间落户北京东郊民巷,该卫生间的能源全部由位于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提供,它还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里,这种能量转化和储存的方式是(



  A.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D.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



  10.关于能源及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我国的煤和石油的储量十分丰富,所以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在我国并不十分重要



  B.能源的利用过程,实质上是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



  C.现在人类社会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



  D.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能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



  11.在下列能源中,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核能、生物质能、水能



  B.电能、汽油、柴油



  C.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D.煤、石油、天然气



  12.关于核能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



  B.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生猛烈爆炸



  C.氢弹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武器



  D.原子弹是利用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而制成的核武器



  13.下列能源中,不来源于太阳辐射能的是(



  A.石油



  B.天然气



  C.江河水流能



  D.核能



  14.节约能源主要的措施是(



  A.大力开发新能源



  B.大量利用太阳能、地热能



  C.大量利用水能、风能



  D.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更新落后的技术装备



  15.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它可以向一定方向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当遇到障碍物时要发生反射。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时,在荧光屏上分别呈现出一个尖形波。如果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发射和接收的尖形波如右图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O-4s,则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最接近(






  A.4.5×104 m



  B.6×104m



  C.9×104 m



  D.1.2×105m



  二、填空题



  16.如图1是一列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形图,若OA =1.02m,则这列波的波长为m,周期为
s,频率为
HZ。(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17.电磁波是向
传播的,它的传播速度和
相同,在真空中是
m/s;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频率越大的电磁波长



  18.受控核聚变的核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具有显著的优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现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能量,并且种类多样,如(1)电能;2)太阳能;(3)化石能;(4)核能等。下列是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器具或生产工具,其中分别用到了哪种能量,填入序号。



  a 太阳能热水器__________________; b煤气灶_______________;c 电冰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原子弹_______________。



  20.人类历史上的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以
为标志,导致了以柴薪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第二次能源革命,以
为发明为标志,导致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能源转化为化石能源,第三次能源革命,以
的发明为标志,促使核能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成为常规能源。



  21.物理学家20世纪40年代,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
,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



  22.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其中一部分被大地和空气吸收了,温度升高,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了,那么大地和空气吸收的那一部分太阳能转化成
能,被植物吸收的太阳能转化成
能。



  23.举出以下四种电磁波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事例(每种电磁波各举一例)



  示例:红外线: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



   (1)无线电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  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外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射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图与简答题



  24.小红在家收听收音机,经常听到“咔咔”的杂音,影响她收听广播,她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她发现:冰箱启动、停机工作时会听到杂音;开闭电视时会听到杂音;开关电灯时会听到杂音。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5.请你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假如世界上没有电能可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写出三个合理的场景。



  四、实验与探究题



  26微波炉是一种方便洁净的炊具,但是如果微波炉发生微波泄漏则容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请你利用手机和微波炉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家里的微波炉是否有微波泄漏。



  27.下表列出了1973~1995年世界能源生产的变化情况,利用表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能源

产生能源的单位(1973)

产生能源的单位(1995)


1498能源单位

2179能源单位

天然气

964能源单位

1775能源单位

水电

107能源单位

242能源单位

核能

54能源单位

646能源单位

石油

2730能源单位

3228能源单位

总能源合计

5353能源单位

8070能源单位



  (1)数据解释:1973~1995年,世界能源总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2)计算:1973年核能生产占能源总量的百分之几?1995年呢?算完后谈一下你的感想。



  (3)1995年,哪种能源最重要?



  五、计算题



  28.电磁炉以其高效、节能、卫生、安全成为新一代智能灶具,一只1500W的电磁炉正常工作时,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1㎏的水从20℃加热到刚沸腾时,需要4min,请你回答:



  (1)水沸腾时可以发现壶嘴喷出大量“白气”,在这一现象中的包含的物态变化过程是什么?



  (2)电磁炉正常工作时,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1㎏的水从20℃加热到刚沸腾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该过程电流做功多少焦?电磁炉的效率是多少?



  29.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年平均发电量预计为8.5×1010kW·h,这些电能将送往华东、华中等九省市,所以人们讲“三峡可以照亮半个中国”。据专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一个每年消耗5×1010kg煤的火力发电站的年发电量,而且是廉价、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已知煤的热值是2.9×107J/kg。设火力发电站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能为E,它在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燃料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Q,根据上述资料,试估算火力发电站的效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9 09:06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7中考专题复习十四:光学综合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关于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B.小孔成像相对于物来说不一定是倒立的



  C.小孔成的像是虚像



  D.当把小孔前后移动时,像的大小会改变



  3下列设备中属于红外线技术应用的是(   )



  A.用验钞机来识别钞票的真假



  B.医院用灯照射的方法来消毒灭茵



  C.家中的电视机可以用遥控器来控制频道和音量



  D照相机使用滤镜来照相



  4.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噪音



  B.尽可能避免因平面镜成像造成不安全因素



  C.为了造型美观



  D.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5.下图中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6.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在这里‘倒映的白塔’是(



  A.白塔的影子



  B.白塔的实像



  C.比白塔略大的虚像



  D.与白塔等大的虚像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2所示。移动后面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验证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验证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C.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D.验证平面镜成像满足光的反射规律



  8.如图3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图3



  9.如图4,光线射到平行的厚玻璃板上,在它的上、下表面发生折射,下列正确的是(


图4

  A.甲



  B.乙



  C.丙



  D.丁



  10.小乐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正确的做法是(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11.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与不用纸遮住透镜形成的像区别是(



  A.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B.像的下半部分消失



  C.像全部消失



  D.仍有原来大小的像,但亮度变暗



  12.下列事例中观察到的是物体虚像的是(



  A.晴天在树林中的地面上看到光亮的圆斑



  B.看电影,银幕上的画面



  C.看物体的影子



  D.看湖中小船的倒影



  13如图5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5



  A.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B.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C.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14.如图6,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6



  A.60cm



  B.40cm



  C.20cm



  D.10cm



  15.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



  16.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选填“三角形光斑”、“圆形光斑”或“蜡烛的倒立像”)



  17.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25°,则入射角是
度,反射角是

度。



  18.蜡烛在平面镜前10cm,它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cm,若将平面镜往蜡烛的方向移近2cm,它的像到蜡烛的距离是
cm。



  19.把一个玻璃球分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7所示,其中能使光线会聚的是


图7



  20.当凸透镜成实像时,若将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它的像到透镜的距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1.如图8所示MN是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一束光线射到MN面O处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则入射角
、折射角
MN的右方是
物质?


图8



  22.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调整好凸透镜的位置,使物距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两倍后,应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观察______。



  23.如图9所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
位置,例如
就是应用这种镜的一种仪器。




9



  24.某凸透镜焦距离为10cm,物体放在到凸透镜距离15cm处,凸透镜成的像是


像。如果将它移向离透镜30cm处,在此过程中,它的像
,像到透镜的距离
,(填“变大”、“变小”),在30cm处物体通过透镜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三、作图与简答题




  23.百米赛跑是计时员为什么一看到发令枪的“烟火”就按动秒表,而不是等听发令枪的枪声计时?



  24.这是某同学自制的一个潜望镜示意图10,请画出从潜望镜中看到的物体AB的像。


图10



  25在图11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


图11



  26如图12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12



  27.在图13中的方框中,根据射入和射出的光线,画出适当的光学器件。




图13



  四、实验与探究题



  28.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探究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2)李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
,这是为了



  (3)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4)张红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她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29.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0°

17°

24°

3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30.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图14



  (1)在A、B、C、D、E这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2)小字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15—(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15—(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15(丙)中的哪一个?(




图15—甲
图15-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9 09:08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五:电学综合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灯泡始终完好,当开关S闭合时(






  A.L1、L3亮,L2不亮



  B.L1亮,L2、L3不亮



  C.L1、L2、L3都不亮



  D.L1、L2、L3都亮



  2.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一个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引入合力的概念;②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③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④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上述几个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在图2—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图2-b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图2



  A.4.8V,1.2V



  B.6V,1.2V



  C.1.2V,6V



  D.1.2V,4.8V



  4.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3



  A.电压表示数变大



  B.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



  C.灯泡变暗



  D.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



  5.如图4是某同学做实验时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L2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则该电路中的故障是(






  A.电源正极与a之间断路



  B.a、L1、b之间断路



  C.b、L2、c之间断路



  D.c与电源负极之间断路



  6.婷婷对某些家用电器的工作参数进行了估计,其中正确的是(



  A.普通电吹风机的工作电流近似于0.3A



  B.21寸电视机的电功率约为120W



  C.微波炉连续工作1h,消耗的电能约为0.1度



  D.普通电炉子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大约为1000Ω



  7.小明将额定电压相同的两只小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如图5所示。合上开关时,发现灯L1亮而灯L2不亮;当他用一根导线并接在灯L1的两端时,发现灯L2亮了而灯L1不亮。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5



  A.灯L2短路



  B.灯L1断路



  C.灯L1的额定功率比灯L2的额定功率大得多



  D.灯L1的电阻比灯L2的电阻大得多



  8.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跟电炉丝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这是因为(



  A.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比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大



  B.电炉丝的电阻大,消耗的电能多,所以热得发红



  C.铜导线有绝缘层,所以不怎么热



  D.铜导线比电炉丝传热快,所以不怎么热



  9.要使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供热减少一半,以下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电阻丝不变,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减少一半



  B.电阻丝不变,把通过它的电流减少一半



  C.保持电压不变,把电阻丝的电阻减小一半



  D.把电热器的电阻和加它两端的电压均减小一半



  10.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安装两盏白炽电灯和两个插座,其中安装错的元件是(




6



  A.电灯L1和开关Sl



  B.插座a



  C.电灯L2和开关S2



  D.插座b



  11.家庭电路中的保险丝熔断了,以下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A.使用的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B.拉线开关中两根导线的线头相碰了



  C.保险丝的规格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D.插头中的两根导线线头相碰了



  12.如图7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钢球,将弹簧测力计自左向右逐渐移动时,其读数(




7



  A.不变



  B. 先减小再增大



  C.逐渐变小



  D.先增大再减小



  13.下列电器中,利用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原理来工作的是(



  A.电风扇



  B.电热毯



  C.电饭锅



  D.发电机



  14.如图8所示,甲、乙、丙、丁是四幅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说明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B.实验说明磁场能产生电流



  C.实验说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D.实验说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磁场中会产生电流



  15.如图9所示,A为螺线管,B为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当滑片P从左端移到右端时(




9



  A.电流表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变大



  B.电流表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减小



  C.电流表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D.电流表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二、填空题



  16.如图10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滑动变阻器RW的最大阻值为20Ω,灯L的电阻为4Ω。在相同的时间内,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点时通过灯丝的电荷量是滑片P在b点时通过灯丝电荷量的_________倍:当滑片P从a点移到b点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_________V;P在a点时,10min内电流通过灯L做的功是_________J。




10



  17.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为0.5A,工作10s电流做功180J,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______V;在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_Ω



  18.下表所示为国产XOB30—13型全自动洗衣机说明书中所列的主要技术数据。则这台洗衣机在额定电压下洗衣、脱水时,通过洗衣机的电流是_____A;如洗衣、脱水的累计时间为30min,洗衣机耗电
kw·h。






  19.把甲灯泡“12V 6W”和乙灯泡“6V 6W”串联在15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电路的电流为________A,两灯的实际功率之和为________W(设两灯灯丝电阻不变)。



  20.灯泡L1和L2分别标有“220V 25W”和“220V  15W”的字样,将两灯串联起来,接在家庭电路中,则两灯的电压之比是
,电流之比是
,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是
,较亮的灯是



  21.如图11所示,已知电源电压保持4.5V不变,电压表量程0~3V,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20Ω,小灯泡L标有“2.5V  1.25W”的字样。闭合开关后,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它的阻值为_________Ω,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_________Ω。若小灯泡的电阻不变,在此电路中小灯泡工作时的最小功率为___________W。




11



  22.如图12所示,是小新同学做“制作、研究电磁铁”实验的示意图,他在实验中发现大铁钉A比B能吸引更多的大头针。根据图示的实验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当________一定时,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________。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铁钉吸引的大头针将________(填“变多”、“变少或“没有变化”)。




12



  23.图13所示是检验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当导线ab中有某方向电流通过时,它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向上。




13



  (1)如果仅将两磁极对调位置,导线ab受力向_____________;



  (2)如果磁极位置不变仅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导线ab受力向______________;



  (3)如果同时对调磁极位置和改变电流方向,导线ab受力向____________。



  三、作图与简答题



  24.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14中的三孔插座、电灯及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到电路上。




图14



  25.某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时,所用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甲、乙两灯分别标有“3.8V”和“2.5V”字样。该同学先把甲灯接入电路,但闭合电键后,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始终不亮,电压表示数为4.5V。然后该同学把甲灯取下,换上乙灯重新实验,乙灯发光,当他把滑片移到中点处时(即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乙灯正常发光。



  (1)试分析甲灯不能发光的可能原因。(2)简述判定乙灯正常发光的理由。(3)求出乙灯的额定功率。



  四、实验与探究题



  26.如图15所示,悬挂在细金属丝上的金属棒AB处在磁场中。




15



  (1)当C、D两个线头没有接到电池组的正、负极上时,AB棒保持静止不动,而一旦使C、D两个线头接触到电池组的正、负极时,AB棒立即摆动起来,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留心的同学还会注意到,当两个线头分别接触,C、D两极时,金属棒相对蹄形磁铁向里摆动,而如果将两个线头对调一下再接触C、D两极,则看到金属棒相对蹄形磁铁向外摆动,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如果两个线头像图示那样接触C、D,而把蹄形磁铁上下翻转一下(S极在上),则金属棒也相对蹄形磁铁向外摆动,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以上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对你以后的学习和探究有什么启迪?(16分)



  27.小红和小华在做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分别采用了图16-A和图16-B两种电路进行研究。图A和图B两组实验器材完全相同;每组器材中的两个烧杯完全相同,都装满了煤油,瓶中各放一根电阻丝,且都有R甲>R。两人做实验时的通电时间相同,电路连接及操作均正确,但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图A中,甲瓶中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图B中,乙瓶中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越多”。于是他们去找老师,老师告诉他们……






  (1)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是



  (2)在右边的虚框内画出小华实验(图B)的电路图。



  (3)他们有没有谁错了?你想老师会怎样分析他们的实验结论?



  五、计算题



  28.饮水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其工作原理可简化为如图17所示的电路,其中S是一个温控开关,R1为发热板,当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时,水被迅速加热,达到预定温度时,开关S自动切换到另一挡,饮水机便处于保温状态。




17



  (1)试确定温控开关S接a或b时,饮水机分别对应的工作状态。



  (2)若饮水机加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550W,而保温时发热板的功率为88W,求电阻R2的阻值(不考虑温度对阻值的影响)。



  29.如图18所示,电灯L1标有“6V  3.6W”的字样,电源电压U=18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60Ω。






  (1)当S、S2闭合,S1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中点时,灯L2恰好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灯L2的额定功率。



  (2)当S、S1闭合,S2断开,如果电压表的量程为15V,而电流表的量程满足要求。为了保证电路安全,求滑动变阻器阻值允许变化的范围。(12分)



  30.下表是小天鹅“蓝金刚”电热水器的技术参数表,请根据表中的参数回答下列问题:



型号

XCD 50B

额定电压(V)

220

额定功率(kW)

1.5

温度设定范围(℃)

30~85

内胆压力(Mpa)

0.6

容量(L)

50

加热方式

电加热器

整机外形尺寸(mm)

930×ф480



  该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多少?



  该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将一箱50L的水从25℃加热到45℃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如果在用电高峰时,该电热水器加热24min实际消耗电能为0.486kW·h,则此时电路的实际电压是多少?[c水= 4.2×103J/(㎏·℃),不考虑箱体的吸热及热损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2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六:力学综合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说法中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是(



  A.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B.把1粒米放在一只杯子里,称出其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



  D.先称出2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2.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球,A球质量是B球质量的4倍,那么可知(



  A.A球的密度是B球的4倍



  B.B球密度是A球的4倍



  C.两球密度相同



  D.两球体积不知,无法判断



  3.如图1所示,在下图所指的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4.“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碰破,而石头却完好,这个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鸡蛋受到较大力的作用,石头受到较小的力的作用



  C.它们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锥子手柄做得又圆又粗,而锥头却磨得很尖,原因分别是(  



  A.减小压力,增大压强



  B.减小压强,增大压强



  C.增大摩擦,增大压力



  D.增大压强,减小压强



  6.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无法判断



  7.一物体浸入水中,有1/5体积露出水面,若放入某液体中刚好完全浸没,则ρ水:ρ液等于(  



  A.5:1



  B.1:5



  C.5:4



  D.4:5



  8.把质量为150克的物体,轻轻放进足够大的盛满水的容器中,后溢出70克水,则物体在水中将(



  A.漂浮



  B.悬浮



  C.沉在底部



  D.无法判断



  9.在盛满水的杯子里,轻轻放入重1牛的木块,则杯底所受的(  



  A.压强增大,压力增大



  B.压强、压力都不变



  C.压强减小,压力增大



  D.压强不变,压力增大



  10.关于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



  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手推车时,手推车的力大于车推手的力



  D.孤立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



  11.冰雪天,为了防止汽车打滑,下列措施哪种是不妥当的(



  A.在汽车轮上装链条



  B.在汽车行走的路面上撒砂子



  C.对汽车行走的路浇水



  D.在汽车行走的路面上铺煤灰渣



  12.起重机用钢丝绳拉一物体竖直上升时,钢丝绳突然断后的一瞬间,物体将(



  A.加速下落



  B.停止上升



  C.继续上升



  D.静止后下落



  13.如图2所示,用钓鱼杆钓鱼的时候,鱼钩已经钩住了鱼。鱼还在水中时,感觉鱼很轻,刚把鱼从水中拉离水面就感觉鱼变“重”了。下列几种解释,错误的是(




2



  A.鱼离开水后,失去了水的浮力,使人感觉鱼变重了



  B.鱼离开水后,鱼的重力增大,使人感觉鱼变重了



  C.鱼离开水后,钓鱼线对钓鱼杆的拉力会增大



  D.钓鱼杆是一种省力杠杆



  14.如图3所示,轻质杠杆OA上悬挂一重物G,O为支点,在A端用力使杠杆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



  A.杠杆一定是省力杠杆



  B.沿竖直向上方向用力最省力



  C.杠杆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



  D.沿杆OA方向用力也可以使杠杆平衡



  15.如图4所示,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已滑轮所做的总动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4



  A.W1= W2  η1=η2



  B.W1= W2  η1η2



  C.W1<W2  η1η2



  DW1W2
η1<η2



  二、填空题



  16.唐朝的诗人杜甫的诗作《登高》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是以
为参照物,而“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揭示着一种能量的转化关系,即



  17.若某同学用一根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实验时,在弹簧的下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对应的弹簧的长度也不同,具体数据见下表:



钩码重力G/N

0

2

4

6

8

10

12

弹簧长度l/cm

3

4

5

6

7

8

85



  (1)该同学制作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N;弹簧的原长是____cm。



  (2)请你分析表中这些实验数据,你得到的一个重要的实验结论是:



  18.如图5,甲、乙、丙三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等高的酒精、水、水银,则比较各容器底部所受压强p甲
p乙
p丙。(选填“大于”、“小于”和“等于”)




5



  19.密度计是利用_________原理来测量______的仪器。如图6,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__ρ乙。(选填“>”、“<”或“=”)






  20.重是9.8牛的木块浮在水面上,它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木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牛,要把木块全部浸入水中,需加____方向的力____牛。



  21.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将其慢慢压入水中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将____,施加的压力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球,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7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间的关系应为:F甲__F乙__F丙; 它们的密度ρ甲、ρ乙、ρ丙之间的关系是:ρ甲__ρ乙__ρ丙。(选填“>”、“<”或“=”)






  23.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桌面上静止的小球突然背向行驶方向滚动,这说明列车正在做_____运动,小球由于____,要保持原来的____,从而背向列车行驶方向滚动。



  24.你留意过以下事实吗?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人,只要一人用力去推对方,两人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嘴松开并放手,球内气体从气球嘴喷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归纳出上述现象所共同遵循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只需写两条)
(1)
;(2)



  25.如图8所示为一个紫砂壶,它工艺考究,做工精细。在壶盖上开有一个小孔,其作用是在倒水时内外的大气压
。由于壶身和壶嘴构成
,为方便装水和倒水因而要求它们的高度相平。




8



  26.工人利用如图9所示的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0.5m,工人对绳的拉力为600N,则滑轮组对重物所做的有用功W有用=________J,该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




9



  三、作图与简答题



  27.传送带上有一个物体M,质量为2kg,它与传送带一起以1m/s的速度在水平方向向右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10中画出M受力情况的示意图。




10



  28.如图11所示,杠杆O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和力F2




11



  29.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汽车在马路上快速驶过以后,马路两边的树叶会随风飘动.如图12所示,马路两边的树叶会沿着A、B、C哪一个方向飘动?请你猜想并说明理由.




12



  四、实验与探究题



  30.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与小宇通过实验已探究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这一结论。小明又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支撑面的柔软程度有关。小宇说,那我们就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现有器材有:A.细沙、B.海绵一块、C.边长为5cm的正方体铁块、D.边长为5cm的正方体铜块、E.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铁块、F.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铜块。要求:



  (1)写出所选用器材的序号;



  (2)主要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31小明认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如图13,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

次数

斜面的倾斜程度

物体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物体移动距离S/m

有用功W有/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1

较缓

5.0

0.10

1.6

0.5

0.50

0.8

63%

2

较陡

5.0

0.15

2.2

0.5

0.75

1.1

68%

3

最陡

5.0

0.25

3.1

0.5









  (1)将表格中的空白数据填上。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



  (3)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



  (4)如果小明还想要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请你与他一起来完成实验:①实验时应控制不变的条件是         



  ②实验时需要的器材有:                       



  ③主要的实验步骤是:                       



  ④请你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五、计算题



  32.一空心铜球重4.9牛,体积为500厘米3,把它放入水中后,它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如浸入密度为1.2×103千克/米3的盐水中,球静止后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33.如图14,是小亮为村里的养牛场设计的牲畜自动饮水器的示意图,设计储水箱A的蓄水深度为0.5m,阀门K处出水口的横截面积为6×,支点O到浮球球心的距离为O到B点距离的2倍,要求浮球浸入水中1/3时杠杆水平,K处的活塞即能将出水口关闭。(g取10N/kg)。




14



  (1)若不考虑活塞、杆KB、OC及浮球的重力,小亮选用浮球的体积应为多大?



  (2)实际上活塞、杆及浮球的重力是需要考虑的,若考虑它们的重力,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保证饮水正常工作?(答出一种措施即可)



  34.如图15所示,一个边长为80cm的正方体重640N,放在水平地面上,一个人站在地上利用滑轮组将重物匀速提起来。求:






  (1)人还没有用力拉之前,重物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2)要想使人所用的拉力最小,请在图上画出滑轮组上绳子的绕法。



  (3)如果人对绳子的实际拉力是32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5.要把重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小华采用了图16中的第二种方法,0.1min完成了任务。若不计摩擦,试求:(1)运沙子时的机械效率;(2)小华的功率。






  解:(1)W有用= (G沙+G桶)h=(100N +20N)×6m=120N×6m=720J   ∵不计摩擦
∴W额=G动·h=10N×6m=60J



  W总= W有用+W额=720J+60J =780J



  η==92.3%



  (2)P===7800W



  机械效率是92.3%,小华的功率是7800W。



  你认为上述解答是否有错误?如有,请你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订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3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七:热学综合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凝华



  C.凝固和液化



  D.汽化和升华



  3.小明用两个相同的铁锅来煮鸡蛋,两锅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水和个数一样的鸡蛋甲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急火来煮;乙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文火来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但省时间



  C.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时间相近



  4.在室内,用热风吹一支蘸了酒精的温度计,它的示数是(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5.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是(  )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B.我们看到的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利用干冰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6.如图1所示把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B.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大



  C.牛奶温度变化比水慢



  D.甲是牛奶温度变化图像



  7.外形和体积均相同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如果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那么(不考虑物态变化)(



  A.实心铁球温度升高得多



  B.空心铁球温度升高得多



  C.两球温度升得一样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8.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象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9.关于蒸发和沸腾,下面哪句话是错误的(



  A.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B.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液体蒸发时不需要吸热,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D.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且能继续蒸发,而沸腾时温度一降低就不能继续沸腾



  10.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现象的是(



  A.碘加热时变为蒸气



  C.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B.萘制的卫生球日久变小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对一个物体不断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



  C.青藏高原上,水不到100℃就会沸腾。因为哪儿海拔较高,气压比较低,因此要使用高压锅才能得到比较热的水



  D.一个物体的温度如果升高了,它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12.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煤油的比热容是2.1×103J/(kg·0C)],用电加热器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甲电加热器每分钟放出50J的热量,乙电加热器每分钟放出100J的热量。假设电加热器发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和煤油吸收,煤油的温度升高40℃,那么水升高的温度是(



  A.40℃



  B.20℃



  C.10℃



  D.80℃



  13.下列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上点燃火柴头



  B.冬天人们围着火炉烤火身体感觉暖和



  C.两手互相摩擦,手感觉暖和



  D.在阳光照射下,水盆里的水温度升高



  14.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C.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唯一方法



  D.温度相等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内能相同



  15你吃过冻豆腐吗?在寒冷的冬天,妈妈把豆腐放到篮子里,挂到外面,几天之后,冻豆腐就成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豆腐上多出了许多小孔,正是因为这些小孔,汤味才容易进入其中,咬一口,松软软,香喷喷,可好吃了,怎么样,流口水了吧?但是你知道小孔怎么来得吗?(



  A.豆腐遇冷,体积缩小



  B.豆腐自身体积膨胀



  C.外界的小冰晶扎入了豆腐中



  D.豆腐中的水分先凝固然后又熔化



  二、填空题



  16.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小晶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时间的顺序(min)

0

2

4

6

温度计的示数(℃)

0

0

0

2

现象

有较多的冰,少量的水

有少量的冰,较多的水

冰完全消失,只有水

全都是水



  17.把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把饺子放在油中炸,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部位“冻结”起来。这是利用了液体氯乙烷在___________时需要______热的原理。



  19.在图2所示的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汽”。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现象,雾状的“白汽”实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块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_______,玻璃片的温度将_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图2



  20.下列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都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用这几种物质做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来制造温度计。





甲 苯


酒 精


水 银

熔点(℃)

-95

328

-117

80.5

38.8

沸点(℃)

111

1740

78.5

218

357



  (1)若要测铅的熔化温度,应选______。



  (2)若要测固态甲苯的熔化温度,应选______。



  (3)若要测萘的熔化温度,应选________。

21.如图3,是给某种晶体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3



  (1)在2-5min这段时间内晶体处于
状态,
热量。



  (2)由图可知此晶体的熔点是
℃。



  22.今年冬天苏州下了近几年少有的大雪,天气寒冷,小江同学捧着热水袋才感觉手暖和,这是利用
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小李同学靠双手反复摩擦让手感到温暖,这是利用
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2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同种物质制成两个质量不等的物体,其比热容
(填“相同”或“不同”)。给一个体积是5cm3的实心铁球,是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30℃,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焦。若现有一同样大小的铁球,使它的温度由30℃升高到40℃,吸收的热量为165J,则此铁球一定是_______的(空心/实心)[铁的比热容是0.64×103J/(kg·0C),铁的密度是7.9×103kg/m3)]



  24.完全燃烧5kg的酒精可以放出
J的热量,它能使
kg的水从0℃升高至100℃。如果用干木柴,则需要____________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酒精的热值是3×107J/kg,干木柴的热值是1.2×107J/kg)



  25.小明在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他在两只相同的杯子里,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不同的液体,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给它们加热,如图4甲所示。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并画出它们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4乙所示。根据此图像,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你列举两条。



  (1)                ;(2)                






  三、作图与简答题



  26.热机(例如汽车,拖拉机的发动机等)是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热机在能的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损失一部分能量,并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您知道在热机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哪些能量的损失吗?同时指出可能造成哪些环境污染?



  27.如图5示,已知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在实验中,杯中和密封瓶中的液体都是酒精。请你帮忙判断一下哪支温度计有毛病?为什么?






  四、实验与探究题



  28.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本领,把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将瓶子包起来,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每隔3分钟测一次瓶中水的温度,收集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日照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

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分析数据可知:实验过程中,水的内能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内能变化的方式是_______,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为了探究燃料燃烧时候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小华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的方案。



  你为小华同学在实验时所选用的燃料种类应__________质量应该________(选择“相同”/“不同”)



  若燃料放出的热量用水吸收,则实验中,除了水的质量要相等以外,你认为还应该控制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五、计算题



  30.太阳能是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从有关资料获悉,在地面地表晴天时垂直于阳光表面接受到的热辐射为1.2×103 J/(m2.s)。有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可将接收到的热辐射40%用来升高水温。若该热水器接受阳光垂直照射的有效面积始终是2.1 m2,晴天晒了1h,求水箱中质量为50kg的冷水温度最多能升高多少?



  31.某中学为学生供应开水,用锅炉将200kg的水从25℃加热到100℃,燃烧了6kg的无烟煤。[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无烟煤的热值是3.4×107J/kg]试求:



  (1)锅炉内200kg的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2)6kg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3)此锅炉的效率是多少?



  32.李明同学家要买一个烧水用的水壶,超市里有两种容积相同但品种不同的铝质水壶可供选购,一种是放在液化气灶上用的,另一种是壶内装有电热器的,如图6所示。李明想比较哪一种水壶烧水更省钱。他首先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资料:当地居民用电的价格是0.5元/度;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是60元/瓶(每瓶中液化气的质量约为15 kg,液化气的热值为4.2×107J/kg),用液化气烧水的热效率约为30%,用电热水壶烧水的热效率约为90%。根据以上信息,请你通过计算分析一下用哪种水壶烧水更省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4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2008中考专题复习十八:电磁转换 电磁波与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如图1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个磁体,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能表示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关系的是图1中的(
  )




图1




A             B                C              D



  2.在一根条形磁铁附近平行放置一根与磁铁形状完全相同的棒状物体XY后,其周围磁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如图2-甲所示。将XY两端对调以后,磁感线分布情况未发生改变,如图2-乙所示,则棒状物体XY可能是(






  A.软铁棒



  B.铜棒



  C.条形磁铁,其中X端为N极



  D.条形磁铁,其中Y端为N极



  3如图3所示,在“山”字型铁芯的B端绕有一通电线圈,则它的磁极位置(






  A.A端为N极,C端为S极



  B.A端为极C端为N极



  C.A、C两端均为N极,B端为S极



  D.C端均为S极,B端为N极



  4.如图4所示,一条形磁铁的周围放着能自由转动的小磁什甲、乙、丙、丁,这四根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画错的是(磁针的黑端表示N极)(






  A.磁针甲



  B.磁针乙



  C.磁针丙



  D.磁针丁



  5.下列器材中没有用到磁性材料的是(    )



  A.录音机中使用的录音带



  B.计算机中的存储软盘



  C.计算机中的存储硬盘



  D.CD、VCD、DVD播放器中使用的光碟



  6.关于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磁体南极



  C.小磁针南极在某处受磁场力的方向,跟该处磁感线方向相同



  D.磁感线只分布在磁场外,不分布在磁体内



  7.发现电生磁的科学家是(



  A.沈括



  B.法拉第



  C.欧姆



  D.奥斯特



  8.在图5所示的四个通电螺线管中,能正确地表示通电螺线管磁极极性的是





A                    B          图5        C                   D



  9.要改变直流电动机的转向,应采取的方法是:(  )



  A.增强磁极的磁性



  B.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对调磁极位置



  C.只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D.增加电源电压



  10下列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感应现象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的



  B.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C.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D.电磁起重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11.如图6所示是电机示意图,对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绘出的是直流电动机的示意图,线圈正转到平衡位置



  B.图中绘出的是直流电动机的示意图,线圈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转动



  C.图中绘出的是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此时导线切割磁感线,线圈中产生电流



  D.图中绘出的是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此时导线不切割磁感线,线圈中没有电流



  二、填空题



  16.如图7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如图所示方向转动,则通电螺线管的a端为___________极,电源的d端为_________极,当图中滑动片向左滑动时,小磁针受到的磁场对它的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17.我国宋代的学术著作《梦溪笔谈》中有如下一段叙述;“方家(指精通某种学问的行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令南也(不是正南方向)。”以上叙述的现象证明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并且以事实说明了地球的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



  18.指南针能指南北,是由于________作用的缘故,地理的南极在地磁场的___极附近。



  19.如图8所示,通电螺线管的N极在螺线管的_______端(填“A”或“B”)。




8



  20.某同学利用如图9所示装置研究磁与电的关系,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比较a,c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三、作图与简答题



  24.在图10中画出螺线管的绕法,使小磁针在图示位置处于静止。




10



  25.如图11,试把两个螺线管串联在电路中,使电路闭合后两个通电螺线管互相排斥。




11



  26.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12中的元件连接起来(导线不准交叉),并符合以下要求:①开关S闭合后,通电螺线管的右端为N极,左端为S极。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




图12



  四、实验与探究题



  29如图13所示,是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的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电路图。




图13



  ⑴要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通过
来实现;要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观察
来确定。



  ⑵下表是该组同学所做实验的记录:



电磁铁(线圈)

50

100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A

08

12

15

08

12

15

吸引铁钉的最多数目/枚

5

8

10

7

11

14



  ①比较实验中的1、2、3(或4、5、6),可得出的结论是:电磁铁的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



  ②比较实验中的1和4(或2和5或3和6),可得出的结论是: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



  ⑶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时,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不会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有关?”



  ①你对此猜想是:



  ②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利用本题电路说出你验证猜想的方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4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专题一(基础知识)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一、刻度尺



  1.用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






  2.如图2所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图。



  二、温度计



  3.关于温度计,请你填写以下空格。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2)图3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
图是体温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
℃和
℃。






  (3)下表是几种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8.8

357

酒精

-117

78.5


0

100



  ①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8.3℃,应选用_________温度计来测量南极气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应选用_________温度计来测量沸水温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凸透镜



  4.远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对着太阳取火,这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_______作用。修理钟表的师傅戴的老花镜是____镜,修理时,细小零件放在该镜______的位置。



  5.如图4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是___________,它在投影仪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图4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实验前应先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________;实验时,当固定好凸透镜的位置并调整物距,使它大于透镜的2倍焦距后,要移动______找像。



  四、天平



  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



  (1)他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搬到另一实验桌上,则使用前:



  A.只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只要调节横梁平衡



  C.不需要再调节



  D.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调节横梁平衡



  (2)当他把天平重新调好后,就把药品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用手向左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记下盘中砝码的质量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他的操作中的错误是:




5



  (3)当他改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5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



  五、量筒



  8.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筒中的液面是凹形的,测量者的视线应与凹面的____相平(填“顶部”、“底部”)。如图6所示,其中
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mL。



  9.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由图7可知,液体的体积为_____cm3,固体的体积为____cm3。




图6                       图7                  图8



  六、弹簧测力计



  10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这是因为弹簧测力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11.甲、乙两人各用10N的力沿相反方向拉同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A.20N



  B.10N



  C.0N



  D.5N



  12.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的是: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指针要___________。使用过程中,指针、弹簧不得与外壳有摩擦。使用过程中,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如图8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指针所示被测物重是______N。



  七、密度计



  13.密度计是一种测定________的仪器。



  14.有一支密度计,浮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F1,浸入水中体积为V1;将它放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为F2,浸入煤油中的体积为V2,那么F1与F2,V1与V2相比较



  A.F1  =F2,V1  =V2



  B.F1  = F2,V1  <V2



  C.F1 >F2,V2 >V2



  D.F1 >F2,V1  =V2



  八、压强计



  15.研究液体压强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它是根据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_________来测定液体内部压强的。如果在U形管内装的是水,两水面高度差为10cm,则金属盒处的压强值为____Pa。



  16.在做“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时,如图9所示,该实验的现象说明:



  






图9

  九、电流表



  17.如果在实验中,电流表接入了0~3A量程,却错把读数按0~0.6A量程读成0.18A,则实际电流的大小是_________A。




10



  18.如图10所示电路,若电流表A1示数为0.5A,A2示数为0.9A,则通过Ll的电流为
A,通过L2的电流为
A。



  19.如图11甲所示的电路图,L1和L2是_______连接的。开关闭合时,两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乙和图丙,判断A2表的读数是________;流过灯L2的电流大小是________。




图11



  十、电压表



  20在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时,正确的是(



  A.尽可能选择大一些的量程



  B.选用大小不同的量程测量,测量结果同样精确



  C.经试触后被测电压不超过小量程挡,应选用小量程进行测量



  D.试触时电压表示数为2.8V,选15V的量程更好些



  21.如图12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不明,当电路闭合后,V1和V2的示数分别如图13所示。则V1用的量程是
V,V2用的量程是
V,小灯泡L1上的电压          V




图12                                        图13



  十一、滑动变阻器



  22.在如图14的滑动变阻器的四种接法中,当滑片P向左滑动时,电阻变大的是(




图14



  23.如图15是连入电路的两只相同的电阻箱,甲图连入电路的阻值为
Ω,乙图连入电路的阻值是
Ω。这种电阻箱连入电路的最大阻值是
Ω。




图15                                       图16



  2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滑动变阻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阻值,但不能读出阻值



  B.电阻箱不可以连续地改变连入电路的阻值,但可以读出阻值



  C.要使变阻器能改变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必须将它与用电器串联



  D.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不分正、负,因而无论怎样接入电路效果都完全一样



  十二、电能表



  25.电能表是用来测量           的仪表。小明家的电能表上的一些技术参数如下表,由表可知:小明家的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     ;持续工作的最大电流是     ;允许在短时间内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电能表的转盘第转一圏,接其后面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



单相电能表技术参数

电压

220V

电流规格

10(30)A

频率

50Hz

每千瓦时转数

3000R/kW·h



  26.关于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用电器中通过电流大小的



   B.电能表转盘转速越快,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C.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



   D.电能表的测量值是以“KW”为单位的



  27.小明家电能表和电冰箱的铭牌如下表:








BC—65B电冰箱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功率

70W

工作频率

50Hz

耗电量

0.5kW·h/24h



  根据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能是        J;



  (2)若电能表后只有电冰箱在工作,每天电能表的转盘转        转。



  十三、测电笔



  28.火线与零线是进户的两条输电线,其中与大地相连的是______线。在图16甲和乙中,正确使用试电笔的是_______图,当它插入插座左孔时,氖管不亮;当它插入右孔时,氖管发亮。则说明火线连接了插座的______孔。



  十四、电磁铁



  29.电磁铁通电时
磁性,断电时
磁性。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就越
,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



  30.如图17所示,A是螺线管内的铁芯,B是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S是转换开关,要使弹簧的长度变短,可采取
措施。




图17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5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专题一(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1.1mm;30.0mm




  2.乙



  3.(1)热胀冷缩;



  (2)甲;38.5;-5;



  (3)①酒精  酒精的凝固点低于南极的最低气温;②水银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



  4.会聚;凸透;焦距以内



  5.平面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6.高度;光屏



  7.(1)D;



  (2)物、码左右颠倒;质量未加游码的质量;用手加减砝码;



  (3)78.4g。



  8.底部;乙;60



  9.20,20



  10.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11.B



  12.指向零刻度;最大测量值;0~5N;3.6



  13.液体密度



  14.B



  15.压强计;高度差;980



  16.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17.0.9



  18.0.4;0.5;



  19.并联;0.5;0.5



  20.C



  21.15;3;3



  22.D



  23.5760,8294,9999



  24.D



  25.电功 220V 10A 30A 1200



  26.C



  27.(1)1.8×106J;(2)1500。



  28.零;乙;右



  29.有;无;强;强



  30.抽去铁芯A;滑片向右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6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专题二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1.如图1所示,是一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间隔为0.02s,闪亮时间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计。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




图1



  (1)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 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小球所作的运动是不是匀速运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 的平均速度有多大?



  2.如图2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该图象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图2



  信息一:(示例)他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




图3                                    图4



  4.我们通过如图4所示的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玻璃瓶中的手机是悬挂起来的,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铃声会     



  5.某同学在探究音调与响度有什么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图5



  (1)如图5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5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是锯条的振幅
,听其响度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6.如图6所示,是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所拍摄的一组图片,图片是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入射方向依次拍摄的。实验用的主要器材是手电筒式激光源和半圆型透明玻璃砖。图中O点为半圆型透明玻璃砖的圆心,入射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向分界面MN。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所显示的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图6



  (1)当激光源发出的光沿法线方向射向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上时(即入射光线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其传播方向



  (2)当光由玻璃斜射到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MN上时,在分界面同时产生的两种现象是



  (3)比较甲、乙两图,你有哪些发现?把你的发现都写出来。(提示:可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从各角的大小及变化情况、各线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4)观察丙图,并与甲、乙两图进行比较,你有哪些联想或猜想?你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把你的联想或猜想以及能够提出的问题写出来。



  7.如图7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进行(选填“能”、“不能”),理由是:




图7                                     图8



  8.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
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迷,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如图8所示,从AB处分别是
色光。



  9.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9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10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为了保护视力,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图9                                   图10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两个可能的原因:



            



  



  (2)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到凸透镜距离/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性质

倒立

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倒立实像



  根据上表,请你归纳出二个结论:



  ①。



  ② 。



  1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



  (1)他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搬到另一实验桌上,则使用前:



  A.只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只要调节横梁平衡



  C.不需要再调节



  D.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调节横梁平衡



  (2)当他把天平重新调好后,就把药品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用手向左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记下盘中砝码的质量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他的操作中的错误是:



  (3)当他改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1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




图11                                         图12



  (4)2007年我市油菜获得大面积的丰收,种植大户王师傅家长10m,宽8m的仓库中堆了1m厚的菜籽,王师傅请小明帮他估算这些菜籽质量。小明将菜籽样品带到学校,进行下面的实验:



  A.将托盘天平放到水平台上,把____________________,再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在左右两盘中分别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将菜籽倒入左盘中,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使用游码,使天平平衡,结果如图12所示,菜籽质量为____g。



  C.将菜籽全部倒入量筒中,轻敲量筒壁,使菜籽表面___________,读出体积为80cm3



  D.计算出菜籽密度为___________kg/m3,王师傅家仓库菜籽总质量为_______kg。



  1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一位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cm3

质量/g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g/cm3


1

10

18

1.8

2

20

36

1.8

3

30

54

1.8


4

10

8

0.80

5

20

16

0.80

6

30

24

0.80



  (1)分析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可归纳得出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他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分析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结论是:



  13.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的密度时,如图13所示,左图是用天平称金属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所放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右图所示的是用量筒测金属块体积,放金属块前、后液面的位置。请从图13中读出数据,将这些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金属块的质量m/g

金属块放入前水的体积V1/cm3

金属块和水总体积V2/cm3

金属块的体积VVV1 /cm3

金属块密度ρ/(g/cm3)
















图13



  14.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14所示。




图14                                    图15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 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为使摩擦力的测量较为准确,你有更好的改进方法吗?(请你按图14那样,利用简图表示你的改进方法)



  (4)在此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请利用图中已有器材验证小明的猜想,写出你的做法。



  15.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二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但第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比第二组的大。



表一
表二

实验序号

压力/N

受力面积/cm2



实验序号

压力/N

受力面积/cm2

1

3.0

10

4

3.0

20

2

4.5

15



5

4.5

30

3

6.0

20

6

6.0

40


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及现象,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16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序号

液体

深度/cm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

左液面/mm

右液面/mm

液面高度差/mm

1


3

朝上

186

214

28

2

3

朝下

186

214

28

3

3

朝侧面

186

214

28

4

6

朝侧面

171

229

58

5

9

朝侧面

158

242

84

6

盐水

9

朝侧面

154

246

9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提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____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17.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1)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__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______________的改变,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18.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所列实验步骤是:



  A.把钩码挂在杠杆支点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值;



  C.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几次,将数据填在表格内;



  D.求出各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数值,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该同学漏掉的重要一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三幅图是该同学实验的情况,请根据图填写表格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杠杆上每小格表示4cm,每个钩码重1N)。






  填写数据表格



实验

次数

动力F1 /N

动力臂L1 /㎝

F1·L1

/(N·㎝)

阻力F2 /N

阻力臂L2 /㎝

F2·L2

/(N·㎝)

1













2













3















  (3)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挂钩码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只有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每格等距。当在A点挂上4个钩码时(如图16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在图16中标出钩码的个数和位置。



               

图16



  19.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



  (1)实验所必需是器材有:铁架台、滑轮组、细线、钩码和________。



  (2)求有用功应测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求总功应测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测定的物理量计算机械效率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表格是两组同学实验时测得的两组平均数据,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计算表中未知的数据,并填入表中:



组别

每个滑轮组

含滑轮个数

钩码重G/N

钩码升高的高度h/m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


甲组

一个定滑轮



一个动滑轮

9.8

0.1

5.6

0.2



乙组

二个定滑轮



二个动滑轮

9.8

0.1

2.4







  20.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铅球掷得更远。



  小莉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强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θ(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小红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图17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五次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莉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_______一定时,物体抛出_______越大,抛出的距离越远。



  (2)为了验证小强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射出仰角θ为_______时,物体抛出的距离最远。




图17



  2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8所示。



  (1)图19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20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图18                        图19                        图20



  22.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但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这段时间过长,请你帮他分析这可能是
的原因造成的(任意写出一种原因即可),相应的解决办法是



  经过改进重新进行实验,该同学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⑴ 在方格纸上,以时间t为横轴,温度T为纵轴,根据记录作出水的沸腾图象。



  ⑵在3~7min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用水的沸点是
℃。






  23.某校课外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通过实验探究以下两个问题:①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的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它们的温度变化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图21



  他们在图21中的A杯装入480mL的水,在B杯中装入600mL密度为0.8g/mL比热容为2.1×103J/(kg·℃)的煤油,两液体的初温均为20℃,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表一和表二是前后两次实验探究时记录的数据。



表一

液体

体积

初温

加热时间

末温


480mL

20℃

10min

50℃

煤油

600mL

20℃

5min

50℃



表二

液体

体积

初温

加热时间

末温


480mL

20℃

10min

50℃

煤油

600mL

20℃

10min

80℃




  (1)表一的数据说明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





  (2)表二的数据说明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



  24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从海边取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



  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照射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温度/℃

海水

31.0

31.4

32.1

32.5

32.8

33.0

33.1

沙子

31.0

32.5

33.8

34.8

35.8

36.1

36.3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探究结论?



  (3)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用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中或自然中举出一个类似的现象。



  25.【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提出问题】如图22所示的并联电路中,流过ABC各处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图22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⑴按图22所示连接电路;



  ⑵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⑶为了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重复上面实验步骤。





  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



  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中的电阻(阻值不同)



  【分析与论证】



  ⑴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



  ⑵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表格补充完整后,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方法_____进行的,可以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的电流IA

B处的电流IB

C处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0.10

0.12

0.22

第二次测量

0.20

0.24

0.44

第三次测量

0.25

0.30

0.55



  26.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的电路如图23所示,他选用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8Ω,电源为两节干电池。(1)根据图23的电路图,请在图24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图23                                图24



  (2)正确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调到_______。(填写“最左边”或“最右边”)



  (3)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小明发现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压表的示数为3V,产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下列的哪几种情况:_______________。



  A.小灯泡短路;



  B.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C.小灯泡的灯座接触不良;



  D.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4)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5所示,则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W。




图25



  27.小明设计了如图26所示的电路图,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的实验,在AB 间接入下表中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U恒定,忽略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电阻丝用电阻符号表示):



序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1

锰铜合金丝

L

S

2

镍铬合金丝

L

S

3

镍铬合金丝

L

2S

4

镍铬合金丝

2L

S




图26                             图27



  (1)小明选择序号为
的两根电阻丝来探究,实验采用的方法叫



  (2)他正确选择后,将电阻丝分别接入AB间,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两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但第一次的示数大于第二次的示数,说明第一次接入的电阻丝阻值
(填“较大”或“较小”);其中第二次实验中灯泡不亮,你认为原因是



  (3)小明继续用上述电源设计了图27所示的电路图,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温度、导体长度因素除外)。他应选择序号为
的两根电阻丝分别接入所在位置。请你简述小明选择的原理及结论:



  28.小晶学习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后,就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她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开始了讨论和猜想:既然电流有大小之分、磁场有强弱之分,那么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大小是否与这两者有关呢?



  于是她们开始做实验,首先按照课堂上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实验装置重新安装了仪器,并且多串联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和电流表,以便改变通电导体的电流大小。关闭电路后先逐渐增大电流,观察导体的运动情况,发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速度变大;然后他又保持电流大小不变,换用磁性强的磁铁来实验,发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速度也变大。根据你刚才的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28



  (1)小晶从自己的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她们在实验中主要用了哪两种研究方法?             



  (3)要想让电动机运转的更快,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4)请你解释一下当电池用了很长时间后,录音机为什么拉不动录音带?



  29.下面是小宇同学在实验室中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记录,有不完整的地方,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课题: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装置及原理



  我们组的同学组装了如图29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上升的高度越



  实验过程:



  ①接通电路一段时间,比较两瓶中的煤油哪个上升得高,实验结果是:
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这表明,串联时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



  ②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原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上述实验,通电时间与前次相同。在两次实验中,比较甲瓶(或乙瓶)中的煤油哪次上升得高。实验结果:在第二次实验中,瓶中煤油上升得较第一次的
。这表明,同一电阻,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



  ③实验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瓶中煤油上升得越高,电流产生的热量越



  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找到了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和
因素有关。



  (2)应用:有许多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即为焦耳定律,请举两个例子。




图29



  30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用到如下器材:电源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1只),滑动变阻器1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设计的电路如图30所示。



  (1)这个实验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其中被控制的变量是    ,滑动变阻器R2的作用是                  



  下面是他们获取的一组实验数据:



电压U/V

2

4

6

8

10

电流I/A

0.39

0.79

1.20

1.58

2.00



  (2)实验中他们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为    Ω



  (3)请在图31坐标系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



  (4)分析表中的数据或图像,你能得出的探究结论:          




图30                                   图31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0 09:37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专题二参考答案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1.(1)0.06 s;



  (2)不是匀速运动;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



  (3)0.83 m/s。



  2.他们都作匀速直线运动;骑车者15 min运动200 m;跑步者25 min运动200 m;骑车者速度是跑步者速度的5/3等等。



  3.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4.不让手机的声音通过瓶子传播出去;逐渐减小。



  5.(1)高;高;频率;



  (2)大;大;振幅。



  6.(1)不改变;



  (2)反射和折射现象;



  (3)①入射角越大,反射角、折射角也越大;②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到;③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总在法线的两侧;④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总在法线的两侧;⑤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总在界面的同侧;⑥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总在界面的两侧。



  (4)①丙中为什么没有了折射光线?②丙中的折射光线到哪儿去了?③入射角再大些时,会有折射光线吗?④入射角再小些时,会有折射光线吗?⑤入射角多大时无折射光线?⑥丙中为什么反射光线比甲、乙的强?……



  7.(1)BA的像重合;



  (2)到镜面的距离;大小;



  (3)不能;透过平面镜不能看清背面蜡烛B的位置。



  8.光的色散;紫、靛、蓝、绿、黄、橙、红。



  9.(1)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靠近



  (2)A、C、B、D



  (3)正确的读书和写字的姿势;不在太弱或太强的光线下学习。



  10.(1)①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②蜡烛放在了焦点上;③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④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2)①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②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距相同时,透镜焦距越大,像离透镜越远;



  ③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的像……



  11.(1)D;



  (2)物、码左右颠倒,质量未加游码的质量;



  (3)78.4g;



  (4)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72  水平;0.9×103;7.2×104。



  12.(1)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1与4(或2与5、3与6);



  (3)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13.

金属块的质量m/g

金属块放入前水的体积V1/cm3

金属块和水总体积V2/cm3

金属块的体积

VVV1/cm3

金属块密度ρ/(g/cm3)

133.5

20

35

15

8.9



  14.(1)匀速;二力平衡;相等;间接;



  (2)压力;A与C;



  (3)不准确;因为在实验中,很难保证让物体作匀速运动;如下图。






  (4)利用A或B或C图的器材,用弹簧测力计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动木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15.控制变量法;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越大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16.3、4、5;1、2、3;5、6。



  17.⑴小于;(2)形状;排开水的体积。



  18.(1)在加钩码前未调平衡。



  (2)

实验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

F1·L1

/(N·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F2·L2

/(N·cm)


1

8

8

2

4

8


2

12

24

3

8

24


4

4

16

1

16

16



  (3)FL1= FL2



  (4)几种参考答案如下图:









  19.(1)弹簧秤;



  (2)G  F、n (或G、h   F、s);



  (3) (或



组别

每个滑轮组

含滑轮个数

钩码重

G/N

钩码升高的高度h/m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


甲组

一个定滑轮



一个动滑轮

9.8

0.1

5.6

0.2

87.5%

乙组

二个定滑轮



二个动滑轮

9.8

0.1

2.4

0.5

81.7%



  20.(1)1、2、5;射出仰角;速度;



  (2)2、3、4;45°。



  21.(1)冰;52℃;



  (2)吸收热量。



  22.注入的水温度太低(水太多,火太弱)
用热水(加少水,用强火)



  (1)如下图所示。






  (2)气泡由下向上,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发生剧烈的汽化,但水温不变  100。



  23.不同(或水比煤油吸收的热量多);不同(或煤油比水升高的温度高)。



  24.(1)相同的海水与沙子,哪种吸热后升温快(或沙子和海水的比热容哪种大?);



  (2)相同的沙子和海水,吸热后沙子升温快(或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小);



  (3)如:盛夏内陆很热,海边却很凉爽。



  25.(1)断开;



  (2)缺少了电流的单位;



  (3)一;各支路电流之和。



  26.(1)如下图;






  (2)B;



  (3)①0.75W;②电压越高,灯越亮(电流越大灯越亮或功率越大灯越亮)。



  27.(1)2和4;控制变量法;



  (2)较小;第二次接入的电阻大,电路电流小,灯泡的功率过小;



  (3)1和2(或选2和3)。



  A.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各用电器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B.由电路图可知,



  C.可知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的电阻其阻值不同。(若选2和3,可知同种材料在长度一定条件下,导体电阻跟导体横截面积有关)



  28.(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和磁场强弱有关,电流越大,磁场越强,作用力越大;



  (2)控制变量法 比较法;



  (3)增大通过线圈中的电流;增强磁体的磁性;



  (4)电池用久了,供电电流变小了



  29.(1)高 ①甲;多;②高;多;③多;电流的强弱
通电时间
电阻的大小;



  (2)电饭锅;电热毯;电暖炉等等。



  30.(1)电阻;通过阻值的变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R1两端的电压;



  (2)5;



  (3)如下图所示;






  (4)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1 06:1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运动和力》专题复习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李力泉
  【课标导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体会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



  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述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力的相互性、对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



  该专题讲述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考情分析



  在中考命题中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正确选择。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正确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3.知道平均速度、会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4.知道力的概念及相互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及状态的判断和应用。



  5.对惯性现象的理解与分析。



  上述考查的知识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中5~8分,占全部分数的1/6左右,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



  本部分核心内容是速度的相对性、运动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及惯性现象,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考查却很少。因此密切联系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交通、科技等方面的考查是本章知识在今后中考命题中的热点,由于新课程对运动公式的要求只达到理解的层次,因此在中考试题中一般不会出现较难的综合性计算题。



  【学法指导



  该部分知识应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用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在进行时间与长度的测量时,应注意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进行认真的测量,得到精确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物理这门课的信心。



  【知识梳理

  



  【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B.两个物体只要互相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下列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 )



  A.小明从滑梯上匀速下滑



  B.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



  C.赛车在弯道上匀速转动



  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



  3.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



  A.速度



  B.时间



  C.路程



  D.质量



  4.某同学用正常速度匀速步行30m,需40s的时间,若以正常的速度用6分30秒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 )



  A.400m



  B.300m



  C.200m



  D.150m



  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明显形变的是( )



  



  6.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7.甲、乙两列火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得出乙车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向东运动



  B.一定向西运动



  C.一定静止不动



  D.向东;向西运动或静止均有可能



  8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句诗似乎是为今天的太阳帆吟诵的。现代科学发现,光对被照射物体确实具有力的作用,科学家正力图用这一原理制造“太阳帆”,用它为太空飞船提供动力,以实现星际旅行。吹动太阳帆的“风”,不再是吹动普通风帆的气流,而是太阳光形成的“光子流”。



  研究表明,在地球附近,一个正对着太阳的面积为1.0×106m2的平整光亮表面,受到的太阳光的压力约为9N。



  关于光的压力对太空中飞船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飞船的质量很小时,光的压力才能推动它



  B.光的压力可以使飞船加速前进



  C.光的压力最多可使飞船作匀速运动



  D.太空中光的压力可能被空气阻力所抵消



  9.如图甲所示为一森林俯视图,某探险小组进入森林后在Q处迷失方向,为走出森林,他们借助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指南针的指向如图乙所示,那么他们正确的前进方向应沿着指南针所在位置的( )


  A.E方向



  B.F方向



  C.G方向



  D.H方向



  二、填空题



  10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往下凹陷,这是力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但大人和小孩同样坐在沙发上时,沙发凹陷的程度不同。大人坐时沙发凹陷得深些,小孩坐时沙发凹陷的浅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11.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板发生____________。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12.在图中,(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图(a)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分析题



  13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    



  (2)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    



  (3)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牌上的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    



  四、计算题



  14近年来,玉林市区周边城镇的道路相继改建成一、二级公路,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遗憾的是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有人猜想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


  (1)如图所示,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m处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问该同学以1.2m/s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



  (2)为了减少在岔路口发生人车相撞事故,请你分别向交警部门(或公路建设部门)、汽车司机和过路的行人,各提一项合理的建议。



  15.“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示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从交通标志牌到上桥的距离为18km,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需要用几分钟?



  (2)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km,行驶速度要求为:最低限速60kmh,最高限速120kmh,小明看表此时正好是上午10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1 06:1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阅读理解类问题专题突破

江苏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刘庆贺
阅读理解类问题,就是在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理解并运用之解决有关问题。所给材料一般是学生没有学过的新东西,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能力。材料涉及的内容多以科技或生活问题为情景或信息,与学生生活贴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能力。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捕捉信息、分析推理、观察判断、归纳概括和探究等多种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应仔细审题,要逐字逐句的仔细研读,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应反复推敲,对题中的示意图、表格数据和公式,要细微观察,从而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再筛选所学的相关知识,用之解决问题。
一、例题导航
例1 《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分析:当前是信息时代,我们要注意从各种渠道获取并筛选有用的信息,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以书报中得到的资料作为背景,拟出具有导向性的新问题,并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去解答,能够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题目第3问提醒学生语言要规范、科学,这也是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等不谋而合的。当然如果阅读不细心,所学知识不牢固、不会应用,将很难作答。第4问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答案:
1.由于氮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车罐内的液态氮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实现液化的。将气体液化,可以缩小体积,便于贮存和运输。
2.液态氮发生泄露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小水珠,出现“白烟”。所以“白烟”不是氮气,而是小水珠。
3.两处不妥:一处为“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氮气是气态氮,“液态氮气”前后矛盾,应改为“液态氮”。另一处为“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空气中就含有大量氮气,照此说法,整个世界岂不冰冷一片。应改为“液态氮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
4.发生液氮泄露时,若正在现场,作为中学生,不能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不对的。首先根据掌握的知识,氮无毒无害,但液氮汽化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冻伤,所以可告诉周围人群不必惊慌,但也不要靠近。其次,应寻找泄露点,若是阀门问题拧紧即可。若不好处理,应报警。
例2 (2005 泰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1所示,以下为他的设想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在上述的设想实验步骤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属于可靠实验事实的是_______(填序号),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_______(填序号)
把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填序号)。
分析:《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注意考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本题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即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合理的想象,获取结论。在题目所述的设想实验步骤中,属于可靠实验事实的是②。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③①④。正确的顺序排列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②③①④。
例3 (2005 苏州)阅读短文: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的应用也是这样。它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副作用──电磁污染。例如,频率超过0.1MHz的电磁波的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对人体构成威胁。按照有关规定,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规定值Ie。
已知某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设该通信设备向四面八方均匀地发射电磁波,且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由数学知识可知,球面的面积S=4πr2(式中r为球半径),球半径与球面总是垂直的。
根据上述资料,可估算出人体到该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处的安全距离至少应为________,这时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才不会超过规定值。
分析:题目涉及的内容学生是陌生的,这样能真正考查学生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电磁波传到人所在地的功率仍为P,此处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为,即Ie,所以,
Ie=,算出r=
答案:
二、小试牛刀
1.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小明和小华携手前往音乐厅去欣赏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还没有进入音乐厅,他们就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小明说:“你听,小提琴的声音多么优雅动听”,小华说:“大提琴的声音也深沉浑厚”。他们很快进厅入座,沉浸在乐海中。音乐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宏亮,时而轻微。当曲终之时,他们看到,指挥家将扬起的指挥棒迅速一收,所有乐器哑然无声,全场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小明情不自尽地高声喝彩,被小华迅速制止。音乐会虽已结束,但美妙的音乐似乎还在他们的耳边缭绕,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阅读了这篇短文,能否从声现象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能否说出文中涉及了哪些我们在声现象中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2.(2005 南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 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 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c水=4.2×103J/(kg·℃),盛水容器吸热不计,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3.(2003 黑龙江)黑龙江《生活报》2003年5月2日在头版报道了这样一条科技新闻: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五位科研人员研制出一间微型非典隔离监护室。这种隔离监护室最突出的设计特点就是室内用了负压原理设计(室内的气压比室外的气压低一些),室壁设有进气孔和抽气孔,这样,保证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还可以利用真空泵将病人呼出的携带病毒的气体抽出去……
看过报道后,结合非典SARS病毒通过空气扩散而造成交互传染的特点,运用物理知识回答:
(1)微型非典隔离监护室形成相对低压的作用是什么?
(2)针对微型非典隔离室,为保护医护人员和医院周边群众的安全,为方便医护人员对非典病人的观察和护理,从物理学的角度还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提出一条即可)
4.(2003 山东烟台)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但是黑色花却很少见。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发射、吸收光有关。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较多,而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很少。
(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材料中提到“光颜色不同,热效应也不同”,请你比较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热效应强弱。
(3)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色花。请你推断白色花反射、吸收色光的情况。
5.(2003 徐州) 阅读短文,并解决文后提出的问题。
探索电磁联系的历史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老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根直导线下方,使直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通电后,若小磁针不动,则它的指向可能是( )
A.与导线平行
B.与导线垂直
C.与导线的夹角为锐角
D.与导线的夹角为钝角
1821年,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他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2)软木块由静止开始漂动起来,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心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相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探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步入了电气时代。
(3)发电机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的机器。
(4)在法拉第的实验中,磁铁和闭合导线间相对静止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6.如图2是北美草原许多犬鼠洞穴横截面示意图,洞穴深达3-4m,洞口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有隆起的圆形土堆。
(1)猜想:
甲同学猜想:犬鼠是为了建一处视野开阔的瞭望台。
乙同学猜想:犬鼠是为了作一个识别自己洞穴的记号。
丙同学猜想:犬鼠是在挖洞时就近堆放。
丁同学猜想:犬鼠是适应深处洞内生活而建立的通风设施。
你认为正确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同学。
(2)分析:
若风如箭头所示方向吹过,根据“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则__________洞口(填“1”或“2”)处气压低.
(3)结论:风从平坦的洞口__________,从隆起的洞口__________,是犬鼠的空调系统。(选填“出”或“入”)
7.(2004 山东)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沸点随气压改变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煮不了,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
图3(a):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图3(b):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提出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提出问题;E实验研究;F理论推导;G经验总结。
你认为上文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2)小明同学把图3(b)的装置改装成图3(c)的装置,注射器改为加热待水沸腾后才与胶管连接,并继续加热,目的是想通过实验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你猜想小明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应观察__________。
(3)小明的实验操作,你认为有什么危险值得注意?
8.(2004 南通)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⑴ 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⑵ 配制一大杯盐水;
⑶ 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
三、参考答案
1.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没进音乐厅就能知道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这是因为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时的音色不同)
(2)“高亢、低沉、宏亮、轻微”,表明乐音有什么特性?(“高亢、低沉” 表明乐音的音调高低不同;“宏亮、轻微” 表明乐音的响度不同)
(3)各种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为什么会突然“哑然无声”?(各种乐器是靠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会突然“哑然无声”)
(4)为什么小华要制止小明高声喝彩?(高声喝彩会制造噪声,影响他人。所以要制止)
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振动,响度,音调,音色,乐音,噪声,声波等。
感受和体会:⑴音乐是借助于声音带给人的一种信息,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文明的熏陶。⑵音乐演奏能够成功,与音乐人的合作精神是分不开的。⑶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要注意制约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的噪声影响别人。
2.(1)3×l08 (2)60° (3)金属网(答金属板也算对) (4)84%
3.(1)开病房门后,由于室内气压小于室外大气压,室外空气会向室内流动,室内空气不会向室外流动,这样可防止室内空气中的SARS病毒扩散到室外,避免医院内非典病人与医护人员的交互感染。
(2)①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把真空泵抽去的含SARS病毒的空气通入密闭的电热丝容器进行高温消毒。
②利用电能转化为光能,把真空泵抽去的含SARS病毒的空气通入密闭的紫外线消毒装置,杀死SARS病毒。
③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在隔离室设置抗压强透明观察窗口。
4.(1)红色花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2)红色光的热效应比蓝色光的热效应强。
(3)白色花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几乎不吸收色光。
5.(1)B;(2)力;(3)机械,电;(4)不能。
6.丁 2 入 出
7.(1)DEBC ;
(2)把注射器活塞往内推,增加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
(3)气体加压沸腾时,若气压过大,塞容易被冲出,甚至会使烧瓶爆裂,造成仪器损坏或伤人。
8.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 错误
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1 06:1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物理作图专题复习指导

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中学 范彦斌 郑瑾
一、光学类
例1 (2005·山东潍坊)电视机的遥控器通过反射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有时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遥控窗口,而是对着墙壁按一下,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请在图1中画出红外线经过的光路。
图 1
解析】平面镜类的作图要注意:
①成像特点:物成虚像很好看,关于镜面对称站,作图虚实要分清,箭头别忘加其中。
②物点是所有入射光线的“发光点”;像点看作是所有反射光线的“收光点”(因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都经过像点)。
例2 (2005·江苏宿迁)李华在洪泽湖乘船游玩时,发现水中有一只青蛙如图2示,他用激光笔照射到了这只青蛙。请在图中画出李华照射青蛙时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图 2
解析】作光的反(折)射光路图应明确:
①法线是反(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分界线;它还是入(反或折)射角确定的唯一标准。
②光的折射特点:直射不变斜射变,空气入水靠法线;光路可逆真奇妙,水进空气好知道;折角随着入角变,千万别忘作法线。
例3 (2005·湖北十堰)如图3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其中的两条折射光线,试用作图的方法,确定点光源S 及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
图 3
解析】透镜类的作图要了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过异侧的焦点;经凹透镜后发散,反向延长过同侧的焦点。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分析上述光线得出:从焦点发出的光线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也可看作过焦点)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不管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
可记作:凸镜会聚凹镜散,特别记住三条线;平行主轴过焦点,凸镜异侧凹镜反;光路可逆别忘掉,过焦光线能知道;光心个性真算靓,光线穿过不变向。
二、电磁类
例4 (2005·湖北宜昌)如图4所示是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的实验装置,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把实物图乙连接完整,要求电流表、电压表均接低量程。
  
甲                                     乙
图  4
解析】此类图一般采用“先通后补”的方法,即按照电路图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电流的方向顺次连通一条电流的路径,然后再把没有接入电路的元件,并联在相应元件两端。
还要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取决于下面所选的接线柱;连线应到位且不可交叉等。
例5 (2005·广东云浮)将图5中的电磁铁连入你设计的电路中(在方框内完成),要求:A.电路能改变电磁铁磁性的强弱;B.使小磁针静止时如图所示。
图 5
解析】要明确“三向归一,知一求二”,即磁场中的某点磁场的方向与这点磁感线的方向和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是一致的,知道其中之一,就能确定另外两个方向。
设计电路通常采用“尝试──检验”的方法。即先分析为满足每个条件该如何设计电路,然后合在一起。最后针对设计的电路逐个条件去检验,不妥之处再行修改,然后再检验。
例6 (2005·山西兰州)完成图6中的家庭电路连接。
图 6
解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各用电器是并联的;开关接在火线与用电器之间;插座右端接火线,左端接零线等。
例7 (2005·江苏徐州)如图7所示,是上海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请在右侧放大的图中画出轨道下方的车厢线圈的绕线。
图 7
解析】关于螺线管绕线,要据题意先判断“极、向、手” (“极”指螺线管的N极,“向”指电流的方向,“手”指右手)三者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安培定则画。画好后设想:若用手拉两端的引线,无线圈脱落才算对。
三、力学类
例8 (2005·江苏徐州)如图8所示,小明用100N的力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示意图。
图 8
解析】作图方法是:“一定标度,二定点(力的作用点),三画线段(沿力的方向),四截线,线段末端画尖尖(表示力方向的箭头),最后数值标尖边。”
此外注意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共用一个标度;表示力大小的线段是标度的整数倍等。
例9 (2005·广西南宁)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请在图9中画出此时“不倒翁”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图 9
解析】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找出支点及力的作用点)、“二定”(确定动力、阻力的方向)、“三画”(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四引”(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五标”(标出F1、F2、L1、L2)。
例10 (2005·北京顺义)用滑轮组提升重1000N的物体A,若每个滑轮重5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00N,请在图10中画出绕绳方法。
图 10
解析】先用计算承重绳子的段数,结果若是小数,应取大于该值的最小整数。若n为奇(偶)数,绕线从动(定)滑轮开始,即“奇动偶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1 06:12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物理专题复习

河北省冀州市北内漳学校 李同心
一、力学部分
1.对于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症,可用漂浮疗法减轻它,漂浮池内有一定深度的水,水中加有大量的______(盐或酒精)任何人进入池内都会漂浮起来。(2002吉林)
2.今年3月15日至17日,20日至22日北京出现了两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项目组专家透露,两次沙尘暴过程每平方米总降尘量约54g,按北京市区面积约为1×109m2计算,两次沙尘天气,北京总降尘_________t。(2002湖北省)
3.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出租车的牵引力为3×103N,下图为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出: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出租车在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4.图为电工常用的钢丝钳,请指出其中所用到的两种物理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其中就有“等效”的思想方法,在你所学过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中_________、________(举两例)适用这种思想。
6.自行车是一种简便、无污染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它的构造,想一想你的使用过程,请提出两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力、热、光、电均可以)如: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会有花纹?问题:(1)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4)____ ___。
二、声、热、光部分
1.病人发烧时,在他身上擦些酒精可以起到降温作用,这种方法叫做“物理降温法”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吉林)
2.2001年11月19日凌晨的狮子座流星雨来自于33年回归一次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慧星的碎屑高速运行并与地球相遇,部分落入地球大气层,这些碎屑在重力作用下克服与大气的摩擦做了_________使其___________能激剧增加而燃烧,形成划过天空的流星雨。(2002湖北)
3.在果品店中,可以闻到水果的香味,这是______________现象。(2002北京)
4.用高压锅煮饭,可以增大锅内气体的压强,使水的沸点__________饭菜熟的快。
5.联欢会上,小明在弹奏古筝,古筝的琴弦因为_________而发声。
6.铁匠师傅铸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响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和________。(2002江西)
7.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开成了___________像。(2002江西)
8.苏州属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9.排纵队时,如果你能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____。(2002河北)
10.北方冬天,从冰箱里拿出一条冻鱼浸没在冷水盆中,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11.夏天,游泳后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
12.早晨,我们看见太阳的视位置比它的实际位置偏高一些,这是光的_______________现象,当一个人逐渐向平面镜靠近时,他的像将___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参考答案:
一、力学部分
1.盐
2.54000t
3.略
4.绝缘,杠杆 压强 摩擦等
5.合力 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6.①自行车铃子为什么会发声?
②不再蹬车后,自行车为什么仍能运动?
③晚上汽车灯照在自行车尾部为什么自行车尾灯会亮?
④紧急刹车时为什么手要用力?
⑤车胎为什么要打气?
⑥脚踏和后轮的转动快慢是否相同?
⑦自行车运动时,前后轮所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否相同?
⑧自行车坐垫的面积是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等等。
二、声热光部分
1.蒸发、吸热
2.功、内
3.扩散
4.升高
5.振动
6.汽化、液化
7.放大、虚像
8.海水的比热大,砂石的比热小。
9.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10.盆中有一部分水结冰,鱼的温度升高。
11.夏天从水中上岸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要从人身体吸收热量感到冷,如果有风会加快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从身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会冷得打颤。
12.光的折射,不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2 10:29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 马红玲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屏显: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折射规律的应用
1.体验“叉鱼”
制作鱼模型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下叉,看谁能叉准,并让该同学说出叉准鱼的“奥妙”是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
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
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让学生再次体验折射使眼睛产生的错觉)
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播放 “海市蜃楼”、2001年北京天空出现的“三日同辉”的影像资料)
四、交流评估
1.通过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
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 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光的折射》的小论文。
2.阅读课本30页的“全反射”了解它在光纤中的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2 10:29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学 黄坤铭
教学课题

光 的 传 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2 10:3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 张晓博
一、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所以本节课首先为突出这一点而精心设计了一套演示实验器材,便于学生猜想,并引导学生实验。另外还有大量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实验是最丰富的语言,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主要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内容

实验类型

主要器材

主要目的

说明

射击比赛1

全体学生参与

激光手电、靶子。

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下个实验


射击比赛2(反射后击中目标)

全体学生参与

比上面多一块平面镜

引出光的反射


研究光的反射定律1

全体学生参与

可折叠的纸板,平面镜及激光手电,量角器

精确研究“两角相等”及共面问题


“找眼睛”

全体学生参与

直立的一块较大的平面镜。

引出“光路可逆”

体会通过反射看到眼睛是相互的

射击白纸与平面镜

学生参与演示

激光手电、白纸和平面镜

通过光斑的亮暗引出两种反射


幻灯片分别投射到白布和平面镜上

演示

幻灯机,盖有白布的大平面镜充当银幕。

比较两种反射



2.谁都明白,人在竞争中最富激情,本节课就利用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现象范围里展开竞争来充分调动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光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本节课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将生活中的物理随手拾来像“光污染”、“黑板反光”等,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
二、主要创新点
1.实验教具的创新自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制的光的反射实验模型装置如图。中间的空心塑料管长约0.4米,直径约1.5厘米(另两根与它尺寸相同),下用铁丝圈作底座支撑,使之竖直悬起;左右两根安装在长方体木块上,其倾斜角度可通过连接处灵活方便地调节,喷成红色,并可附上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其中一根的上方管口插入一个市面常见的激光棒,可使激光从管中通过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
演示实验时,从一根管口射出的激光,经下方平面镜反射后,通过调节另一根管,使反射的激光再从中射出,于是,三根管便分别代表了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反射现象可形象化,具体化。
2.详略的处理:重点突破 “等角”的问题,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后已无须多言,通过学生的探究可以有很多发现,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水到渠成。
3.节奏问题: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合理分布一节课的“闪光点”,是始终吸引住学生的关键。本节课开始部分的射击比赛引题、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两线异边”和“两角相等”、中间部分的从镜中相互找眼睛的自由活动(体会光路可逆)、激光枪射击并排的白纸和平面镜、结束部分的“光污染”、幻灯机投出的生动清晰的卡通画在白纸揭开时,从剩下的平面镜上忽然“消失”等等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合理穿插,使整节课高潮迭起,避免了“龙头蛇尾”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方法:
1.模型演示法: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突破性模型装置是帮助学生最直观的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关键。
2.竞赛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展开竞争,激发兴趣。
3.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引导、归纳教学过程。
教学器材:能发出激光的手枪一把,平面镜、白纸板各一,实验报告一生一份、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与学生交流)
师:学习是快乐的,我们获取知识,去探索、去发现,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应该其乐无穷,让我们快乐的踏上科学探究的旅程。(投影出示:让我们快乐的去探索……)
首先,我们今天来个射击比赛。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用手中的激光手电射击屏幕上的字,每组射击一个字,看哪个组射击得更准?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用到了上一节课中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要先划分好小组)
(学生兴趣高涨, 各组很快射准了目标,并回忆起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师:难分高下,都很好。下面再来比赛一场:我要求把激光手电对着桌子上的镜子,最后光斑准确地击中靶心者胜利。
(增加了游戏难度,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这一现象,并让同学们回忆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光的反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师:很好,光的反射现象是很普遍的现象,你想知道光的反射的哪些知识?
(学生带着兴趣提出他们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
(激光棒发出激光,射到平面镜上)
师:同学们看到光了吗?光看都看不到,我们怎样来找规律呢?
(同学们积极的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找办法)
师生共同总结:让光从一根管中穿出来,这根管就相当于光线?
师:好,现在看得见了吧(拿出第二根管)。你能让反射光从管中穿出来吗?请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下?
学生上台操作(学生的初步猜想)
师:为了便于观察(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我就再加上一条线(拿出第三根管,边说边放)──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一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法线。
师:一下子给出了这么多新概念,是不是有点混了?好,我们来一齐梳理梳理。
(请同学们各条光线起名字)
很美的图案,规律就蕴含在其中了,谁说说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发现的两侧,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界随入射角的变大而变大。
(说明: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这也是重视实验情景设计的价值所在)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同学不妨讨论一下,我们能否利用身边的或讲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对不对呢?
生:(讨论、设计,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说明: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一来,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
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将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根据实验,你认为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
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并总结得出的结论,下面的学生补充)
师生总结并展示课件。
师:讨论你的结论和课本上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合理?为什么?
师: 下面一段时间,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怎样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还有那些发现?彼此交流一下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开始!
生:(反思,交流,上台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有的组发现了光反射的可逆现象)
(说明:如果存在多个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归纳与讨论。因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师:这种逆向传播,我们叫它“光路可逆”。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每个同学通过前面的镜子,你看到了谁的眼睛,做完后,同学之间下位交流。
师:好的,请你自学学习资料上的小知识。
请认真阅读以下小资料:
如何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 (1)首先找到入射点,过入射点做反射面的垂线为法线,法线要画成虚线。(2) 找出入射角,并量出入射角的大小(3)过入射点和法线做一角,使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4)在反射方向上标上箭头表示方向。
然后分两组完成光路图,做完后小组间交流,并思考有什么不同。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将课件屏幕中的卡通片位置放于一平面镜后,卡通片消失),结合刚才你的作图,请你自学课本加以解释。
师:请大家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假如光线不能够被反射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2.为加强反射,到处都用平面镜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再一次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光反射的重要性,及光污染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请思考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探究报告
探究课题:
猜想:
探究记录:
实验过程中,我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2 10:3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山东邹平好生初级中学科研处 李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 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学生甲: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乙: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学生丙: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学生丁: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又照射果冻,还是看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上的简单之美。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里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生: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师: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哪些常见的光现象呢?
生甲: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壁上产生影。
生乙: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丙: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强感性认识)
(五)光的传播速度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生甲: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交流总结──得到结论──结论应用。
师:是的,刚才我们经历的探究过程,正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走过的路程,所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走过的弯路更多,付出的劳动更艰辛。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交流。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七、布置作业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2 10:31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有关问题的刍议

河北省邯郸学院物理系 王新春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由此可引入几何光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所以,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光的有关知识、认识光现象时,首先要建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概念。这节课看似简单、意义却重大,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光线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引入光的直线传播时,往往通过几个演示实验来说明,如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走过的路径。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采用在空气中吹入烟雾、水中加入牛奶等手段。但是,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说明加入烟雾、牛奶等物的作用,直接用“光线”代替“光束”来引导学生观察,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光线实际存在”的误解,也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教育的良机。
二、“均匀介质”的说明
建立“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并不难,因为小学自然课中讲过相关的知识,学生也有相应的生活经验。然而,要说明“均匀介质”却并不容易。教材中一般使用“早晨能够看到没有升到地平线上的太阳”为例,来说明介质不均匀时光线会发生弯曲,事实上,初中学生大多都不能理解,所以,该例子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由于“看到没有升起的太阳”是因为大气不均匀而造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所以完全可以用其他折射现象的例子来讲解,如海市蜃楼现象,虽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但对该现象还是比较了解的。
另外,有的教师在说明“均匀介质”时,往往加上“透明”等定语,这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介质即指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必然是透明的;另一方面,物质是否“透明”是由光线能否通过来区分的,反过来再用“透明”说明光线,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三、“日食”、“月食”现象的解释
这节课安排“日食”、“月食”的成因分析,是为了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物理现象,进而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正确性。所以,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进行说明,否则会影响本节知识重点的讲述。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化的社会。这里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说明“均匀介质”时,曾说明光在疏密程度不同的大气中沿曲线传播,而此时却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势必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从这一点上说,前面使用“早晨看到没有升出地平线的太阳”的例子也是不可取的。
四、与声音的传播进行类比
类比是物理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初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有些概念的引入,只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如电压概念的引入,从水流的形成原因──水压来类比,而不能从电势的概念引入。
在“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有的老师类比声音的传播来引入光的传播。这样做虽然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但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只具有波动性,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也是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的原因,即光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而声音必须在介质中才能传播。
由此看来,一节看似简单的课,仔细分析,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还要敢于超越教材,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2 10:32
标题: 回复: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CAI在“光的反射”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楚雄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育99级 冯悦



由于传统媒体功能的限制及光学实验的特殊性,“光的反射”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运用CAI(Compute Assisted Instruction)的方式,将光反射的各种过程生动、形象、交互地展示出来,可使学生从感性上对其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设计思场

“光的反射”一书教学目标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因此,课件的演示内容分为了五个部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演示实验1、演示实验2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部分,运用了一幅阳光穿透树叶射入密林的照片,直观地描述了前一节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内容,为下面新内容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样,“光的反射现象”部分使用了一幅湖边景物在水面上呈现出美丽倒影的图片,结合现实生活中其它光的反射的例子,让学生对光的反射有初步的认识。

光的反射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因此安排了两个实验演示反射定律的内容。演示实验1通过一段模拟光的反射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认识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演示实验2通过模拟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综合实验1、2的结论,即可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部分也采用了两段动画,描述了光线由入射到反射结束的全过程。动画结束后的画面如图1、图2所示。

2 素材设计

2.1 动画素材

考虑到光学的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性,课件中运用了大量的Flash动画,这不仅加强了课件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而且由于Flash矢量动画体积小、支持流式播放等优点,使课件的“个头”大大减小,运行也更加流畅自如。



演示实验1中,模拟光反射过程的动画运用了Frame面板中的Shape选项。反射过程结束后,采用逐帧动画的方法使光路图中各部分依次闪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光路图中各部分名称(见图3)。之后,运用Action中的go to函数,使程序跳转到第二场景(鼠标单台“转动纸板”文字)。第二场景中使用了Frame面板中的Motion选项来达到使反射光线所在平面转动一个角度的效果。



演示实验2运用set property、stop、play、tell、Target、if等函数制作了模拟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动画,界面如图4所示。用户输入入射角的角度并回车后,动画即按入射角的大小自动演示反射过程,并在“反射角大小”文本框中显示反射角的角度。由此实验可让学生明白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练习部分的习题充分体现了CAI课件交互性强的特点。例如,习题1运用了Authorware交互图标的热区响应(Hot spot)。题目给出了反射光路图,要求在图中按题目所给名称指出相应部位所处的位置(用户只需在认为正确的部位单击鼠标即可)。如所指部位正确,程序显示正确的反馈信息后自动进入下一题。如不正确,显示错误反馈信息。用户有三次改错的机会,三次后仍不正确,程序自动进入下一题。所有题目做完后,程序会给出统计信息并显示最后得分。

2.2 图像素材

由于制作的是教学演示课件,为了不分散学生注意力并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背景图像的选取以简洁、大方、能突出学科特点为标准。所选取的图片把界面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作为演示区、目录区及按钮区。

2.3 声音素材

为了给用户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使用环境,选用了一段风格轻快、节奏舒缓的音乐做为背景音乐。在集成背景音乐时,使用了Authorware的Filoction变量及WavePlay函数,这样就可以不必将庞大的声音文件导入Authorware源程序中,而且可以方便地使用自定义变量控制背景音乐的播放。

3 程序实现

本课件选用了Authorware作为程序集成工具。



为了使课件具有丰富的交互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我们采用了如图5所示的程序结构。

运用以上结构制作的程序主控界面如图6所示:



“进入程序”部分使用显示图标显示了课件的标题。使用了等待图标并将其Events选项定为MouseClock,Time Limit设为3.5s。即用户在“进入程序”界面任何部位单击鼠标或等待3.5s,程序将进入主交互界面。

第二部分是演示选择的交互部分。此部分主体为一个框架图标。为了方便用户在各分支间及分支内部实现跳转,保留了框架图标附带的导航按钮中的四个,分别为:Previous Page、Next Page及List Page。另外,在主界面左侧放置了以目录为对象的超文本键接,通过此链接,用户可以迅速选择直接进入各个分支。

第三部分是退出(quit)。为了保持程序结构的严谨,以便扩充和维护方便,也为了用户能在任意时刻退出程序,这里使用了框架图标中的Exit framework按钮。单去该按钮退出框架图标后,程序进入下一流程──片尾动画。片尾动画为一段用Flash遮罩手法制作的文字动画,呈现了制作人员相关信息的同时,起到了缓冲的效果,使程序的退出不显得突然。动画后设置了一个等待图标,在片尾动画播放过程中用户单台鼠标或接任意键或等待5s,将真正退出程序。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广泛使用了系统函数、系统变量和外部函数,使得程序控制更加简捷、灵活。由程序调试打包后的运行情况来看,用以上方案制作的光的反射CAI课件,具有思想明确、界面友好、画面细腻逼真、空间视觉感强、动态效果自然流畅的特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3 09:19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重庆市育才中学 李池 卢承霞
Ⅰ.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书的难点。
● 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找出现象后面隐藏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家在研究时所用的技能和术语。
● 实验器材
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
2、教师教具: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40瓦电灯等。
●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
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问题二]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对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③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介绍光线的概念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如图2)。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
演示;在一个圆筒形蛋糕盒的筒口处糊一张白纸,底部的圆洞上固定一个不透光的纸板人,打开后边的电灯,同学们在屏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影,让学生分析人形的形成。
②日食
由影子的成因,顺利过度到日食。
设问二: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
③小孔成像
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
设问三: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
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
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4、光的传播速度
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3×108m/s到底有多快呢?
你知道我们平时一眨眼需要多少时间吗?需要0.1秒,就在你眨眼的工夫,一个以光速飞行的超人,能够飞行3万公里。这个距离让一个普通人不停的走,大约要走250天,可见光速之大。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带领学生回忆:在观察神奇美丽的光现象的过程中,提出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在相互交流中概括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并且运用这个结论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利用它你能做些什么?
四、思维拓展
①射击时瞄准。
给你一个玩具枪和激光器,你能想到什么?
②激光准直。
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五、作业
①课后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学校旗杆的高度?
②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蜡烛所成的像放大,在什么情况下所成的像较小?并试着解释为什么?
③对日食有兴趣的同学可登录网站www.astron.sh.on
Ⅱ.对教材的认识和课后反思
1.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而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知道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
2.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3)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
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演示了光在非均匀介质路径发生弯曲的现象,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学生过去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光的路径发生弯曲),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本课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得到了来自全国的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7-13 09:20
标题: 回复: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市61中 姜增红
  教材分析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三位一体的讨论式教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碗、筷子、三种颜色的导线、铅笔、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

  教学流程图
  设计理念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二、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青岛市的透镜式教学法为授课模式。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复习引入新课
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用实验的方法复习旧知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面对实验现象,再现物理知识;

用实物建立物理模型,把复杂的光反射现象用模型显现了出来;
演示:打开激光手电,射向自制的光学盒内(光学盒的制作方法是在鞋架的四周用透明塑料膜围成的,只留一面开口。然后把纹香点燃后放在盒内,里面放一面小的平面镜;一烧杯水)

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继续演示:

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

问:关于光的反射现象,你了解哪些内容?

请你用手中的红导线、黑导线、白导线、橡皮泥分别代表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反射面把光的反射现象模拟出来。
回答:光的直线传播

观察

回答:光的反射

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

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动手操作

2.光的折射现象
尝试着让学生给物理现象下定义


采用类比的方法模拟光的折射现象


用实验作为反馈练习,既培养了能力,
又巩固了知识
演示: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和前面的两种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请你用刚才模拟光的反射现象模型的器材模拟一下光的折射现象

请你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回答:光的折射现象

回答:光是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

动手操作

展示作品

做实验
二、探究课题的过程
1.探究三线的位置关系:
通过类比的方法了解以下名词: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激发兴趣

引入探究的课题

把一个复杂的探究课题转化为一个选择题,从而又建立了一个模型。
提问:在光的反射现象中,三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三线的位置关系到底是哪一种?

该怎么办?

想办法把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研究引导
回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回答:做实验

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

先把玻璃速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在纸上光画一条分界面和一条入射光线,然后将玻璃砖平放在分界面上,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设想玻璃砖,再把折射光线用笔画下来,就可以找到折射光线的位置。
2.用水做实验当作巩固练习
用理论寻找生活中的原型
引导
做实验
3.探究两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1.定性研究

2.用“对顶角”相
等为突破口
指导设计

强调操作技巧
讨论

实验
4.探究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
展示多组光路图,找出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
实物投影几组,实验光路图
讨论

实验
5.探究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改变
严密光的折射条件
提出问题

补充光的折射的条件

板书
实验

回答
6.光从玻璃(水)斜射入空气
用光路可逆猜想,并实验验证
引导,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实验

回答
7.概括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培养综合实验能力
提出要求
讨论

回答
8.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只求懂

不求严密叙述
用课间讲解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的道理
听讲

举例
小结

探究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
  ↑                          ↓
  ←──────────────────────────

知识小结:


方法小结:模型法。

布置作业

上网查一查有关彩虹以及发生在沿海地区的“海市蜃楼”现象。搞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光的折射
  

作者: hao123456    时间: 2008-11-14 09:44
精彩
作者: rzhp6186    时间: 2013-7-31 09:44
O(∩_∩)O谢谢
作者: 760851794    时间: 2013-11-8 16:25

作者: 洱海月    时间: 2014-5-25 23:16
{:1_1:}{:1_1:}{:1_1:}{:1_1:}{:1_1:}{:1_1:}{:1_1:}:@:@:@
作者: 金强李    时间: 2014-9-6 20:54
谢谢分享
作者: 1052194051    时间: 2014-9-10 23:31
谢谢
作者: yusheng314    时间: 2016-12-7 22:59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作者: 奇遇227    时间: 2019-1-12 08: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