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1
标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贺新郎·读史》








  这是毛泽东于1964年春所作的一首词。词的内容为: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2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上帝造人








  这一神话故事出自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创世纪》。传说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女人夏娃,让二人配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他们住在神圣的伊甸园,生活美满和谐。但后来他们受蛇的引诱,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羞耻,心明眼亮,聪明起来,因而受到上帝惩罚,被逐出伊甸园,到人间受难。从此世上有了劳苦、灾难。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女娲造人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造人传说出自《风俗通义》。《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叙女娲造人的故事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意思是,盘古开辟天地以后尚未出现人类,女神女娲抟黄泥造出人,一个一个制造太费劲,于是采取了一种简便的方法:用一根藤绳从泥水中一抽,出来不少泥点变成一个个小人。于是人类就产生了,这些最初的人类就跟着大地母亲女娲生活。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从猿到人的转变








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古人类学家们发现,最早的古猿大约生活于距今3500万~1000万年之间。这些古猿大小如猫,均栖息和攀援于林间,与人相去甚远。大约在一二千万年前,由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些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逐渐稀疏,一部分古猿不得不成群地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他们用前肢抓握树枝,采集树上的果实,挖掘地下的植物块根,有时候它们也用石块投掷野兽,并用后肢支撑身体。久而久之,古猿在这种萌芽状态的劳动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前后肢日益分化,前肢不再支撑身体和行走,变成专门用作劳动和抓握的器官,演变成手和臂;而后肢也逐渐丧失了抓握的功能,成了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器官,成了腿和脚。这样,渐渐地,他们开始能够直立行走,由此迈出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两足行走成为区分人和猿的重要标志。



两足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以致有一天能用来操纵工具,因而具有进化的巨大潜能。例如,从生理上来说,直立使脊柱逐渐发展成S形弯曲,上半身的重心向后移、全身的重心向下移,保证了行走和活动的稳定性;直立使胸廓向两侧发展,胸腔扩大,使上肢的活动更加自如;直立也使得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进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早期猿人








人类学家根据猿向人演变过程中体质的变化,把人类的早期时代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发展阶段。从1960年起,人类学家就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和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先后多次发现了大批石器和古人类化石并存的遗迹。它表明大约在250万年前东非古人类已能制造工具而不仅是使用工具,因而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能人”(意思是有技能的人)阶段,人类学家们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肯尼亚1470号人和坦桑尼亚“能人”,同时,也把同一阶段的人统称为“能人”。



在坦桑尼亚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块长约2.5厘米的石片,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工具,这个时期发现的石器还包括大量砍砸器、刮削器及各种多边器,显微观察发现这些石片上有多种不同的擦痕,可能是割肉、砍树、割草时留下的。那么,制造工具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意义何在?有人曾对黑猩猩进行教其制造石片的试验,发现它在制造石片时“表现出创新的思维”,但却不能重复最早的工具制造者曾经利用过的系统打制石片技术,说明最早的工具制造者具有超过黑猩猩的认识能力。因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工作,打制石片必须选择一块形状合适的石头,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打击,且打击动作本身需要多次实践,这就需要工具制造者有较高的心智能力。所以,生活于250万年前的“能人”,其脑子大约比猿脑大50%。由于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出现于非洲,因此,有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晚期猿人








  随着人类体质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在150万年前至50万年前,能人便已演化为“直立人”即晚期猿人,其主要特点是完全用两足行走。直立人有两个著名代表:一是“爪哇猿人”,1891年由荷兰医生尤金·杜布瓦发现于中爪哇附近,是一个类似猿的人类头骨;二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从1928年起由加拿大解剖学家D.布莱克和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后发现于周口店一洞穴中,是一颗人类的牙齿和头盖骨。此后,这类直立人化石,也相继发现于肯尼亚的图卡纳湖东岸,以及亚、非、欧许多地方。直立人在思维和语言上比能人均大为进步,他们大大超过南方古猿和能人。除了能创造制作工具的工具而外,直立人进化发展的另一大突破是火的使用,它首先发现于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的山顶洞。所以,在直立人形成后,不仅人类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亚、非、欧各洲,而且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的来源也更丰富多样了。但无论是“爪哇猿人”还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都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并未完全脱离动物的范畴。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4:5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出现于约20万至10万年前,其脑容量达到1400~1500毫升左右,与现代人相差无几,因而获得了“智人”的称呼。其早期代表是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尼安德特人,而晚期代表则是1868年发现于法国维泽尔河流域的克罗马农人。考古资料表明,此时人类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工具的专业化更为明显,并且有了地区性差异,如莫斯特文化中的标枪头是专门用作投掷的,还有用处不同的单边刮削器、锯齿状石片和尖状器等等。大量事实表明,人类的进化已达到智人的边缘。而我们知道,在克罗马农人遗址中,不仅脑容量达到1600毫升水平,而且在体质结构上与现代人无异,还发现了很高水准的洞穴壁画。毫无疑问他们已是完全形成的人。中国丁村人也属于早期智人。丁村人遗址发现于1954年,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及其周围地区,由著名古人类学家、北京人的发现者之一贾兰坡院士主持发掘。丁村人遗址共发现了三枚古人类牙齿化石,据研究可能是出自出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石器,共有两千多件,其中只有不到7%的石器有人工加工的痕迹。石器种类很多,有手斧、石球和砍斫器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种三梭大尖状器,后被考古学界称为“丁村尖状器”。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3 15:01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各方面的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农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二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前者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克罗马山洞,后者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经达到1300~1500毫升。山顶洞人的体格特征和现代人极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59米左右。根据种种特征,古人类学家们推测,山顶洞人应该属于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别,可能是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人们在山顶洞遗址发现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骨角器比较多,有些是工具,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原始装饰品,如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山顶洞人还知道用赤铁矿的粉末染色,使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前一时期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说明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有人认为,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洞内,以及在尸体周围洒上赤铁矿粉末,意味着山顶洞人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旧石器时代和火的出现








使用工具并能制造工具是人与猿区别的重要根据,学者们根据早期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能力,把早期人类社会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顾名思义,“旧石器时代”是以石器为主,但也有木制、骨制和陶制工具。由于体质和智力水平的限制,当时人类所使用的工具都还是石制的,且其制作方法主要采用打制法,在学术上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在由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由于人类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界,也由于人类所具有的智力水平还较低,其生活资料主要靠狩猎和采集来提供,其食物构成主要是野生动、植物。据人类学家研究,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遗物中,至少可以清理出96种动物的遗骨;而原始人遗址中,虽然由于植物容易腐烂难以留下,但各地原始人食用过的植物亦不下几十种。这可从人类学家对当今生活于南非的孔桑人的食物的研究得到佐证,据说孔桑人所知道的可食植物不下85种。人类学家相信,虽然各地原始人遗址中清理出的遗存以动物居多,但大多数原始人的生存更多依赖于采集,而不是狩猎。当然,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因各地环境和条件而异。虽然同属石器工具,但随着人类体质的不断进化,人类因分布而引起的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因智力提高所形成的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制造石器的原料、质量和目的都有所不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韵味。“能人”作为“能干的人”,首先就是他们会制造工具。其早期代表是肯尼亚1470号人,其年代至少在180万年以前,或许还要长久一些。因为在该遗址中发现过一些砍砸器、刮削器和边缘锋利的石片,那显然是人工打制的产物。但早期猿人石器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存在于200万~170万年前的奥都威文化,它首先发现于坦桑尼亚。这个文化的典型石器是砍砸器,其数量占全部石器的51%,砍砸器有拳头大小,以卵形砾石为原料制成,所以也称“砾石文化”。其主要制作方法,是用一块石头打击另一块石头,因而还比较粗糙,既有单面打击的也有双面打击的,可见,他们在制造这些工具时,已对其功能和作用有所考虑。



大约20万~4万年前,人类由晚期猿人进化为早期智人,旧石器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以法国莫斯特文化为典型,其遗址发现于多尔多涅地区的莫斯特洞穴,是古代尼安德特人的遗存。与以往各类文化不一样,莫斯特石器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类型上,都更为复杂和先进,出现了以前没有的“复合工具”,即用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产品,如矛头、矛杆和将它们捆在一起的绳组成的矛,有了细致修整的尖状器和刮削器。在尼安德特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墓穴,而且还在墓葬旁边发现了完整的熊的骨架,说明当时人类已有了某种死后去向的迷信或宗教观念的萌芽。



大约4万~1万年前,晚期智人出现,即完全形成的人或现代人。与此同时,由于智力的提高,石器文化也达到新的高度,使旧石器文化达于顶点。其主要特征是石叶工具占据首要地位,出现标枪、长矛、骨针、鱼叉。枪矛等新工具,骨制品明显增多,还产生了绘画、雕刻等艺术品。石叶工具虽也以石片打制而成,但长度是宽度的至少两倍以上,石器的两个边几成平行。存在于1.9万~1.7万年之间的梭鲁特期的桂叶形石器,其器壁之薄几乎呈透明之状。以兽骨、鹿骨、象牙制成的工具或武器,其特点是规格大小变化自如,由于骨质坚韧不易折损断裂,还可根据需要刻成不同形状,与其他构件连结或拆开,构成“复合工具”。如鱼叉、枪矛等。这不仅增加了工具的品种和类型,也提高了工具和武器的功能和作用,以致有人估计石叶工具的利用率,高出能人的砾石工具200多倍。这是不难想象的。树木作为工具自古猿起就已有使用,旧石器时代早期使用的木制工具在东南亚的适宜环境中被保存下来,旧石器时代晚期发明了弓箭。骨器在石器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存在,考古学家们早就发现南方古猿已经在使用骨器。



火的使用是人最终脱离猿的一个重要标志,距今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猿人遗址中就已经有炭屑的痕迹,中国古人类学家还认为距今23~46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知道要管理火堆,保护火种了。但使用火的最典型遗迹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其灰烬厚达几层共几米。在匈牙利的韦尔特斯泽勒斯,也发现了原始人使用火的灰烬。原始人最早使用火可能是在打制石器或刮削木棒时,逐渐察觉到燧石相撞会出现火星,木棒磨擦也会发热。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劳动经验积累,人们终于掌握了取火的方法。可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原始人学会了磨制技术和钻孔技术,他们也掌握了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的方法,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陶器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诞生的,在捷克多尔尼·维斯托尼发现的窑坑和烧制的人和动物陶像,存在于2.8万年之前,说明人类此时已有了制陶技术。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根据发掘出来的北京人骨骼化石,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中年妇女的头像。头像的面部相对比较短,前额低平,眼眶上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着双眼。她的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整个头部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山顶洞人的发现








  山顶洞人是1933年发掘北京人洞穴时意外发现的,因为位于龙骨山上部山顶,又是一个洞穴,故名山顶洞,洞中出土的人类化石便叫做山顶洞人。山顶洞出土的遗物有:完整的头骨3个,头骨碎片、下颌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生产工具中有石器25件,制作都较粗糙,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碳-14方法测定,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为距今约18000年,但另一数据为距今一万年左右。所以精确地说,应为距今18300~10500年。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后来,农业逐渐成为人们较为稳定的衣食之源。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中发展起来的。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狗、羊、牛、猪、马等较温顺的动物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打猎收获可靠。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就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半坡出土的纺轮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个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半坡人面鱼纹盆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陶盆是以细泥为原料,捏成型后着彩放在窑里烧制而成的彩陶器。盆的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较深。盆内壁光滑,外表粗糙。盆的内壁和口唇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陶盆本身是红色,盆上的花纹是黑色。红底黑花表现了当时绘画艺术水平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人面鱼纹盆内壁的人面作圆形,头顶有三角形高髻或头饰。五官部分近似人面的形象,口衔双鱼。人面的耳部各绘一条鱼,衔着人耳。鱼形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用交叉斜线画出鱼身、鱼鳞。整个陶盆的构图,人面居主位,鱼纹居人面纹两旁,表现了人与鱼之间的亲密关系。半坡人面鱼纹盆的发现,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造彩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河姆渡氏族遗址








  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在遗址的居住区发现了木结构建筑遗迹,出土的木构件总数在千件以上。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骨耜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用个体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制成的一种翻土工具。出土的陶器制作粗糙,质地松脆,品种不多。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还出土了一件陶猪、一件陶羊和一些水牛骨骼,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饲养猪、羊和水牛。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山顶洞人的兽牙项链








  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发现了用穿孔狐牙、狼牙、獾牙串成的装饰品。他们可以把装饰品像项链那样套在颈上,这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勇敢、灵巧为美的风俗。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舞蹈纹彩陶盆








  出土于我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原始歌舞的生动写照。其图纹描绘了15个跳舞的妇女,分为3组,每组5人。她们头部垂有发辫,身后飘有尾饰,携手踏歌,顿足为节,轻盈环舞,表现了原始人庆祝丰收的喜悦。如果在这彩纹盆里放半盆清水,舞蹈的妇女身影倒映在水面上,显得更富有情趣。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原始歌舞乐








  音乐和舞蹈是在原始人共同劳动和集体生活中产生的。原始人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创作了劳动号子,并逐步发展成为歌曲。他们披上兽皮,摹仿野兽姿态,再现人们狩猎的动作,形成了最早的舞姿。乐器的出现,比歌舞晚些。由于狩猎的需要,原始人创造了诱捕禽兽的拟声工具,经过加工改造后成为原始乐器,如陶埙、骨哨等,原始人常常把歌、舞、乐互相配合,形成了原始歌舞。原始歌舞乐不断地发展,成为原始人欢庆胜利、祭神祭祖、歌颂生活、增强团结的重要社会活动形式。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代的图腾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观念的形成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人阿尔昆琴部落语“toten”,词意是“他的族类”或“他的氏族”。原始人的知识十分贫乏,对日月的运转、风云的变幻、动物的出没、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不能做出正确解释,就把自然物加以神化。他们惧怕自然力量,就幻想自己的氏族与某种自然物有着亲属关系,甚至把某种自然物看成是本氏族的祖先、保护神,并将其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族徽)。这种自然物就被称为图腾。在我国考古发掘中,一些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绘有鱼、鹿、蛙等图像,可能就是某些氏族的图腾。



原始人对图腾的信仰称为“图腾崇拜”。在氏族中,人们对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动植物都倍加保护,不准随意伤害,还有一套崇拜图腾的仪式和禁忌。图腾崇拜曾遍布各大洲,它对氏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除了图腾崇拜以外,对祖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还有自然崇拜。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之后,人类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中分辨出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力量来崇拜,例如土地、雨、水、太阳、月亮等等,就是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对于原始宗教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吉尔伽美什》








  史诗把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描写成一个极其勇武、智慧而又英俊的七分像神三分像人的角色。他关心城市的安全,让人们修筑城墙。可是他性情骄傲、暴戾,使人难以忍受。人们向天神安努祷告,天神就下令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都来和他抗衡。可是他们两人在激烈搏斗之后竟然成了好友。他们两人一同杀死了口喷烈火的松林妖物洪巴巴,杀死了女神伊什塔尔派来寻衅的神牛。结果他们的行为激怒了诸神,诸神决定让恩吉都患一种病,痛苦地慢慢死去。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伤。后来他历尽艰险去寻求不死之方,结果徒劳一场。史诗通过吉尔伽美什这个人物形象,描写了人对神意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人总不能战胜神,不能免于死亡。这篇富于悲剧色彩的史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命运作斗争的悲壮情怀。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华夏








  “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这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此外,《淮南子》上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黄帝及其属下发明的古史资料








  关于衣食住行,《路史》记载黄帝:“正衣裳,制衮冕……深衣大带,玄衣裳。”衮冕是古代帝王的礼服冠帽,玄衣是黑色上衣, 裳是浅红色下裳。《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新语》说:“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古史考》记:“黄帝作车,引重致远。”他的部下仓颉造字,则有《世本》的记载:“仓颉作书。仓颉,黄帝之史官。”《吕氏春秋》载伶伦编乐谱,有“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和“命伶伦与荣将(人名)铸十二钟,以和五音”等。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蚩尤部落








  我国古代东夷族的一支,活动在今天的鲁西南,又称九黎族。古代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铜头铁额”“兽身人语”,骁勇异常。这大概是指他们共有81个氏族结合成联盟,并以铜做兵器,身上包上护身的皮衣。古书《山海经》有一段叙述蚩尤攻黄帝的神话:“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从这段记载看,蚩尤简直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风雨之神(风伯、雨师)都来帮他打仗。后来,黄帝请来一个名叫魃的天女才止了雨,战胜了蚩尤。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黄帝、炎帝和蚩尤三个部落的战争与融合








  黄帝,号轩辕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的首领。炎帝,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的首领,九黎原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帝、黄帝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结成了新的联盟。黄帝、炎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陕西黄帝陵








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陵高3.6米,陵墓周长48米,陵墓上种满松柏。陵前有一座四角飞檐的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简称黄陵。据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后,人们将他的衣冠埋在这里。



黄帝陵位于桥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前数十米处有一座高台,台旁石碑书“汉武仙台”。相传,这是汉武帝征朔方回来时所筑的祈仙台,在这里祭祀黄帝。黄帝陵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据史书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因此,桥山黄帝陵被公认为是黄帝的埋葬地。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黄帝陵的祭奠








  对黄帝陵的祭奠在我国由来已久,表达了我国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和对华夏之祖的敬仰之情。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曾到桥山黄帝陵祭祀过黄帝,至今尚有他筑的祈仙台。现黄帝庙内有70块石碑,记载着各朝各代皇帝祭祀黄帝的祭文。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的清明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有一次大规模的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当时边区政府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这次民族扫墓盛典,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保卫中华民族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共同撰写了《祭黄帝文》。近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到此祭奠自己的祖先。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尧、舜高尚品质的史料记载








  《韩非子》载:“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大意是说:“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就的屋子里,屋子里的柱和梁都是山上采下来的粗糙木头架成的,连刨都不刨光一下;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就加上一件鹿皮衫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些土碗土钵子。”关于舜的谦让品德对周围人的影响,《史记》记载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大意是说: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雷泽地区打鱼,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尧、舜、禹的禅让








  在史前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推荐共工,尧虽然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诺亚方舟的故事








  《新约全书》里记载说:从前一个叫诺亚的人,一天他听到了神的声音。神说,由于人们的罪恶,将有洪水到来灭绝人世。神叫他造一只大船,说这样,就可以死里逃生。他在神的授意下,造了一只长方形的大船,叫方舟。船上还有狮子、老虎、兔子、鸽子等动物。过了许多日子,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诺亚打开笼子,放出一只鸽子。当鸽子飞回来的时候,嘴里衔着一片新拧下来的橄榄叶,他知道危险已经过去。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现在联合国徽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的,由各缔约国政府申请,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遗址、建筑、自然景观或其结合体。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和自然景观。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9
标题: 回复: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我国于1982年11月19日公布并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了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根据规定,下列各项应由国家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知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中国的世界遗产(截至2003年11月)

类型
遗产名称
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平遥
古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
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布达拉
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
窟、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明
孝陵)、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莫
高窟、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
落、云冈石窟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
世界文化与自然
遗产
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武夷山
文化景观
庐山
人类口述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4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遗产的围城



陈零初




截止到2000年,平遥的旅游人数和门票收入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递增,旅游接待人数从1997年的11万增至48万,旅游门票也达到700多万元,成绩喜人。而平遥县政府针对申报成功之后制定的“以旅游业为龙头,加速发展平遥经济”的规划中明确提到:实现将平遥建设成为集旅游、商贸、影视为一体的“三城”方案,计划投资10个亿。



另外,结合目前平遥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县政府也作了详细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以古城风貌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平遥的旅游景点过于分散,程式单一,层次不高,缺乏王牌、名牌景点,即便是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也无法与故宫、兵马俑等著名景点相媲美;其次,平遥的旅游资源有限,很难让普通旅游者长时间逗留,从而也就制约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档次相对较差,也缺乏吸引游客的旅游商品。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发现加速平遥发展的根本在于提高档次,强化产业运作意识,而最终实现发展的契机还在于大规模的投入。



因此,平遥县政府于2001年8月正式成立了以政府为主管部门的平遥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包括城墙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交给公司,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同时政府提出让利于民,鼓励个人和集体以投资的形式承包文物景点,以盘活平遥发展初期的经济渠道。另外以城墙等文物景点为载体举办各类大型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宣传平遥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多方面吸引外资的目的。



公司运行了一年多,似乎没有任何改变。但就在这平静的同时,一封60余名平遥文物工作者集体签名的上访信被传真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以及山西省文物局。其中罗列了很多在公司经营过程中不合乎规定的做法,包括管理上的漏洞,账目上的疑点以及破坏古城风貌的行为。例如:距城墙不足100米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神庙被政府转让给邮政部门,并盖起了办公大楼,破坏了古城墙的风貌;为筹备新春赏灯会,在下西门到北门的城墙段,乱扯滥钉钢丝铁钉,严重破坏了城墙墙体。



政府希望能够尽快使平遥发展起来,以适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却再一次对垒在城墙的两端。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50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三峡文物应无恙



邓全伦 夏桂廉




春节一过,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再度吹响号角,进入攻坚战。被文物界列为地面文物“三大件”的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巫山大昌古镇的保护工作目前全面进入关键时刻。



白鹤梁:建“水下博物馆”



2月8日,记者从重庆涪陵区博物馆获悉,备受关注的涪陵白鹤梁题刻主体加固工程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的兴建即将动工。



三峡水中一号保护文物──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梁上的题刻、图像有1200多年的历史;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有“水下石铭”美誉。同时,它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淹没于长江水下。为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用“无压容器”概念修建水下原址保护工程的总体规划已获通过。按照这个“就地保护方案”,将在白鹤梁中段题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建一座水下博物馆。



因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放水过程中形成的紊流,将冲蚀破坏题刻表面和淘蚀题刻的裂隙凹槽,而水位提高后又会使题刻区梁体的稳定性减小。为了消除这些隐患,文物工作者去年开始对白鹤梁本体及题刻表面进行加固保护,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工程即将动工,据悉两个枯水季节可将该工程的关键部分完成。



张飞庙:原样异地搬迁



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云阳张飞庙的搬迁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已全部搬到云阳县张飞庙新址的建筑原件将被一一复原。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山流水”等12处石刻周围已被全部清理干净,做好标记。位于原址上游30千米处的张飞庙新址建设已完工。



目前,文物工作者对张飞庙旧址的拆除、考古工作已经完成,拆除面积约1604平方米,大的构件约10余万件。除了建筑构件,馆内丰富的碑刻字画等文物也已丝毫无损地拆下来。



大昌镇:搬迁复建



大昌古镇,这座具有1700多年的“袖珍古镇”,是三峡库区上百处珍贵居民建筑的代表作。它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和洋溪河的交汇处,是“三大件”中惟一一个不在长江边上的文物,也是小三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座古镇,除了北街外,东、西、南3条街道和3座城门都保持明清风格,是三峡库区境内少有的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镇。



三峡成库后,长江水将通过大宁河倒灌进来,淹没整个古镇。当地政府为了配合文物部门做好古镇的搬迁复建工作,已经投入20多万元,在大宁河下游的邓家岭征地3公顷,用于整体原样搬迁古镇。搬迁过程中,文物部门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5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对35处需要搬迁的古建筑,他们将进行分类编号,同时对整个拆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确保复建时能准确地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50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敬畏文物



自庶




文物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其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物凝聚着先人的辛劳、智慧、情感、荣耀,甚至血泪。走近文物,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悟。历史的斑驳色彩,社会的生活画面,先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在文物中呈现出来。凭借文物,我们可以补缀“洪荒莫传”的历史;凭借文物,我们可以恢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凭借文物,我们可以演绎“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凭借文物,我们可以解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诸多奥秘;凭借文物,我们可以体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文物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也负载着民族的精神。无怪乎有国外名人在面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时,感慨地说:创造过如此辉煌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文物给国人以自信,文物又赢得世人的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难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在前进中不断创造,又不断丢失,昔日的辉煌“难觅”。“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息中”。昔日“殿东两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的阿房宫早已灰飞烟灭。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只是阿房宫毁灭千年之后的唐代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了。在艺术品中,现在传世最早的书画作品是晋陆机(261~303年)的《平复帖》。晋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顶峰,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一百五十多年间,著名书家近二百人,可是有几件作品流传下来?东晋王羲之是“书圣”,其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唐太宗亲撰《王羲之传论》,并收藏其真迹三千六百纸。可是,流传下来的有几张?赫赫有名的《兰亭序》,相传被埋在了李世民的坟墓中,怎能见得天日呢?而魏晋时期著名画家戴逵、顾恺之、陆探微、张僧鲧等未留下一件真迹。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后人摹本,落难到了大英博物馆,其《洛神赋图》(宋摹本)也流落到美国。唐代出现了一大批画家,“百代画圣”吴道子,未留下任何真迹;阎立本以“丹青神化”著称,据称为其所作之《历代帝王图》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唐另一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宋摹本)亦藏于此馆。前几年,我一博物馆代表团前去该馆看画,馆方只同意看了《捣练图》,想看《历代帝王图》而不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名作《辋川图》(元摹本)深藏于日本一寺院中。……历史的淘洗,人为的毁坏,堙灭的,流失的何其多也!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罢。对于现今存世的文物,能够历经劫难而独存,不能不说是莫大的幸运,也是历史的奇迹。今天看到始建于唐代的大雁塔、小雁塔那唐风古韵,体会唐人登塔所写“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景象,怎能不令人感叹这历史的恩赐!这两座千年古塔历经七十余次地震而屹立不动,特别是小雁塔曾因地震而“自顶至足中裂尺许”,后又经地震而“神合”,怎么不叫人惊叹!《平复贴》《游春图》两件国宝,在国难当头的时日流落到民间,全赖张伯驹先生毁家纾难,卖掉房产,重金收购,精心呵护,至解放后献给国家。相传由唐玄奘从印度带回的象牙造像,是榆林窟镇窟之宝,为保护它,五任道长四死一伤,最终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时,将王献之《中秋帖》、王 《伯远帖》携出后,流落海外。解放初期,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用重金购回。“文革”时期,在扫“四旧”的名义下,大批文物遭到毁坏,又有很多人挺身而出,用各种方法使部分文物得以挽救。……



现存的文物,穿越时空,经历坎坷,遭逢了多少幸运,躲过了多少劫难。有多少人为之呕心沥血,有多少人为之耗尽生命。面对文物,我们读到了太多的故事,我们感受到太多的神奇,我们体认了太多的尊荣,我们更感谢太多的幸运!



文物是先人创造的,它属于前人,也属于今人,更属于后人。我们要尊重先人的创造之功,要尊重前人的保全之力。我们欣赏、借鉴、使用文物的时候,绝对不可有任何疏忽、轻慢。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尽量完好地传之后代。这是对前人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责任的尊重。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的链条,我们这一代人只不过是这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庄严地担负着责任和道义。继承文化,保护文物,薪火相传,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那种把祖宗留下来的“金饭碗”当作破铜烂铁一样拿到市场上去叫卖换钱的做法,是对历史的背叛,是对文化的亵渎!



文物创造不易,文物保护更难。传到我们手中的文物,是文物的幸运,更是我们人类的幸运!文物的脆弱性,以及其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的特点,就要求人们要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这不是神话,而是文明,是修养,是职责,是历史的良知,是神圣的使命。



敬畏文物,就是要精心呵护文物、保全文物,决不可“视民族文化如敝屣,以古人遗宝为利薮”(郑振铎语)。保持文物纯粹的文品格,远离商业功利主义的侵染,让文物及博物馆永远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4 07:50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公元前3500年,小国林立;农业的发展为埃及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统一;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18次远征,将埃及推向顶峰,埃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大帝国;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征服。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5 14:0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尼罗河及灌溉系统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由源于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和源于塔纳湖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最后注入地中海,河谷宽3~16千米不等,以白尼罗河源流卡盖拉河的最上源头算起,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灌溉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埃及人运用常年积累起来的筑堤坝开沟渠的经验,发展起独特的灌溉系统。每逢7月中旬河水升起、洪水到来之时,依靠堤坝内挖掘的人工渠把河两侧各个盆地淹没,同时依靠河谷自然坡度修建的一系列运河,把河水引向那些洪水不及的地区,采用主动泄洪的方式,减缓水的流速,并使洪水中夹带的泥土在田野中更多地沉积下来。这种防洪和灌溉体系是古埃及文明的根基所在,使古代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此作出了最精确的概括,他说:“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5 14:0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收割者图








  取自古埃及森缪丹墓中的壁画《伊阿鲁的乐园》,《伊阿鲁的乐园》表现的是墓主及其妻室在上界神圣的土地上劳动以及与诸神同住的内容。根据《死者之书》第110章“伊阿鲁的乐园”记载,死者通过俄赛里斯神裁判之后方可平安进入“真理的殿堂”,在五谷丰登、凉风习习的上界与神同住。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和俄赛里斯一样再生。此画表现的就是这一朴素的神学信念和意境。画面共分五层展开,底下两层为繁茂的树木和花果,第三层为墓主夫妇在收集纸莎草,耕地,播种;第四层为墓主夫妇在收割麦穗;最上层为真理的殿堂。墓主夫妇与诸神同住。此图下半部分是第二层,上半部分是第三层,墓主在赶牛扶犁耕地及其随后播种,人物神态虔诚,画面气氛宁静,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5 14:0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埃及简史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埃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为埃及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初步统一了古代埃及,而把埃及推向顶峰的则是埃及“新王朝”时期最著名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图特摩斯三世就驱使着埃及的战车和弓弩手,进行过18次远征,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并且把国境向南拓展到尼罗河的第四瀑布。埃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大帝国。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征服;公元前332年,第31王朝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吞并,从那以后,创造世界最古老文化和宗教的埃及人相继为许多外族入侵者所统治,最初是希腊──马其顿人,其后是罗马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最后是英国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埃及才摆脱英国的统治而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5 14:0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代波斯








  波斯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它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濒临波斯湾。波斯高原西部曾经先后兴起过埃兰和米底,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领导波斯人反抗米底,于公元前550年灭亡米底王国,随后向外扩张。公元前538年征服新巴比伦王国,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大流士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曾进行改革,但由于波斯帝国内部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帝国日渐衰落,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波斯。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5 14:0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希腊人把两河流域称为美索布达米亚,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都发源于今土耳其亚美尼亚群山之中,两河的上游地区为山地,两河流域是指中下游地区,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伊拉克共和国。两河流域处于干旱地带,农业灌溉需要利用河水。每年春季,上游山区的溶雪流入两河,造成河水泛滥。两河流域北部多山,河岸高起,所以河水泛滥只能淹没沿岸地带。南部则是一片冲积平原,两河相距较近,河水泛滥时,大部分地区被水浸灌。古代时期,两河河道相距比今天近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底格里斯河的河道稍稍东移,幼发拉底河的河道微微西移,成为今天的形势。而两河各自的入海口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在古代,两条河是各成水系分道注入波斯湾的,但今天它们在入海前就已经合流为一了。河口一带由于泥沙淤积,海岸线也向外推移了。因此,历史地图上的两河与现代地图相比略有不同。古代两河流域大概以今天的巴格达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南部是苏美尔,北部是阿卡德。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5 14:0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奠基者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掌握了利用河水灌溉的技术,并且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以两河文明为代表的西亚文明也是依靠大河的灌溉而孕育出的农耕文明,也是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两河流域和埃及同为世界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在时间上早于古埃及。在地理上两河流域与埃及相隔不远。两河流域即今天的伊拉克所在地。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0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








两河流域是个大熔炉,在那里,许多不同的部族都由竞争角逐而趋于融合。当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趋于衰落时,原先居住在叙利亚一带的塞姆族,叫做阿摩利人,乘势由西向东侵入到两河流域。在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以幼发拉底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王国,即历史上所称的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君主──汉谟拉比,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东征西讨统一了两河流域,把两河流域带进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巩固统治,他感到有统一法律的必要,汉谟拉比在即位的第二年,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详备的成文法典。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0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希伯来、以色列、犹太国家








  公元前三千年代,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定居,从事农业,也有了城市。公元前13世纪,游牧者希伯来人(犹太人古称)战胜了迦南人,把迦南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同时也受迦南人的影响,转入定居的农业。公元前约11世纪,希伯来人建立国家,第一个国王是扫罗。他的儿子大卫统治时期,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大卫城(今耶路撒冷)。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时期。所罗门死后,约公元前935年,以色列—犹太王国分裂,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部为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所灭,大批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为奴。约在公元前539年,波斯攻战巴比伦,释放犹太囚徒,当时约5万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并入罗马帝国版图,绝大多数犹太人被贩卖为奴。公元66~70年和131~135年,犹太人两次反抗罗马大起义均被镇压,几十万犹太人被杀,幸存的犹太人再次被逐出巴勒斯坦,散居世界各地,他们就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中世纪以后,阿拉伯人长期占据了巴勒斯坦。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家成立,把巴勒斯坦的一百多万阿拉伯人赶走,造成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1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印度的早期居民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以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其中最主要的是达罗毗荼人,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就已经从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有了城邦政治组织。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1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雅利安人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越过帕米尔高原迁入印度河流域,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是游牧部落,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和当地土著民族混合后,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征服者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到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在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重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化,过去以血缘为联系的村社变成了以地域为联系,由若干村组成的农村公社,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与发展,印度最初的国家形成了,恒河流域从此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2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考古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它们是印度河流域的两个中心:摩亨佐·达罗在印度河中下游;哈拉帕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之地”。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其文化是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出来的,当时达罗毗荼人还处在“金石并用”时期。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把它们称为“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从公元前2500~前1750年。它在时间上晚于埃及的古文明和苏美尔的古文明,但它们却同为远古时期伟大的文明。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2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这座古城是有计划地建造的,呈长方形,周围约5千米。它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政治中心,筑有用来防守的高墙和塔楼,有宏大的“议事厅”和大型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区,有宽阔的大街和相当完备的下水设施,沿街是繁华的工商业区。约有居民三四万人。



哈拉帕的古城遗址,与摩亨佐·达罗的遗址大致相仿,但哈拉帕可能遭过战争的惨祸,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垣断壁。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印度的列国时代和摩揭陀王国








公元前6~前4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因为佛教在此时产生,所以史学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列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摩揭陀国越来越强大,逐渐发展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期,摩揭陀国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即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他在位的时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宣布以佛教为国教。随着阿育王的胜利,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恒河流域传到印度各地,并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国。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良渚文化的象征──玉琮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



有的研究者认为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16 10:5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关夏代年代学的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5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的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二里头遗址








中国青铜时代的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面积 3平方千米。1959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堆积属二里头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一般分为四期。



在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基址和墓葬及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遗迹。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为方形,占地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面阔 8间、进深3间、四阿重屋式坐北朝南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是大门,中间是广庭。2号宫殿形制基本相同,规模略小。这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宫殿。目前尚未发现与宫殿相称的陵墓,但有不少中小型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中型墓一般有棺有椁,随葬铜、玉 、陶、石、漆器等。小墓多有棺,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些死者无一定葬式,被弃置坑穴之中,均无随葬品,有的双手被捆绑,属于非正常死亡者。埋葬方式的差异,反映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文化遗物除铜、玉、陶、石、漆器外,还有骨、蚌器。青铜器包括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器。其中鼎、爵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都用复合范铸造,制作技术已较复杂。用200多粒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是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在陶器、骨片上发现刻划符号20多种,有的可能是原始文字。卜骨出土数量多。乐器有陶埙、石磬、铜铃等。这些遗物是反映当时居民精神生活的宝贵资料。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图特卡蒙及其随葬品








法老的金面具是埃及法老图特卡蒙墓葬中的陪葬品。图特卡蒙是3000多年前埃及的一个法老,但据考证他非常年轻就死了。在埃及漫长的法老时代中,他名不见经传,但在今天,他的名字却非常响亮,曾经轰动全世界,其原因就是他的陵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没被偷盗过的法老陵墓,陵墓完好保存了3000多件随葬品,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图特卡蒙墓非常简陋,大部分地方的墙壁上没有装饰,只在墓室的墙上绘有神像。墓室里放着一个石棺,棺里是一个贴金的木棺,雕刻成法老的形状。法老的四层贴金木棺,一层套一层,棺面雕刻着精美的文字和图画。还有一个贮藏图特卡蒙木乃伊内脏的小金棺,周围有女神雕塑保护,里面有放着木乃伊内脏的四个玉的坛子,坛子口都是美丽的女神头像雕塑,整个玉雕精美绝伦,举世闻名的图特卡蒙纯金面具约有20多千克重,这个面具罩在图特卡蒙木乃伊的脸上,是按图特生前脸形铸成的。图特卡蒙的面孔年轻而清秀,眼睛很大,看上去亲切而安详。另外,图特卡蒙陵墓的陪葬品有各种各样的首饰、神像、权杖、护符等,琳琅满目,其做工的精美一点儿都不亚于当今。



木棺里安放着图特卡蒙法老的木乃伊,木乃伊曾经在发现后被送到开罗大学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解剖,解剖后木乃伊开始有腐烂现象。陵墓的精华都转移到了埃及博物馆里,埃及博物馆里有好几间屋子里放着图特卡蒙陵墓的陪葬品。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九州与九鼎








  据《左传》记载,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州指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商朝的墓葬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武官村一带王陵区,先后共发掘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武官村大墓只是王陵之一,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墓形像一个“中”字,分墓室、南墓道、北墓道三部分。墓室中央的方坑是室,整个大墓的布局以室为中心。室底下的一个小方坑叫腰坑,内埋一执戈武士。室顶上的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东边是男的,西边是女的,他们都是商王的侍从或亲信。南、北墓道埋有许多随葬犬马。在此墓道的品字形的三个坑里分别埋着16匹装饰富丽的马和2个执戈守卫。南墓道也有三个坑,共殉葬12匹马,坑内还有一只狗,中间还有一个跪着的守卫。在墓室的中层,埋有25只鹿、猴等兽类。墓室的上层,整齐排列着30多个面向中央的被斩下来的人头。上层、中层虽已掘开,但此图不能看到。在陵墓外围的南面,有附属的奴隶杀殉坑四排共16个,每坑约埋葬10个被砍头的奴隶。杀殉坑南面还有许多埋葬坑,埋着每年祭祀王陵时被惨杀的人牲。埋葬坑共9个,合计埋有50多个奴隶。大墓规模很大,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在这座大墓的里里外外,人殉以及追祭时的人牲约计300人。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妇好








  商王武丁之妻,商代著名女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她的墓葬。除了课文中的兵器外,在其墓中还出土了600余件玉、石器和三件高达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品,集中反映了商代工艺水平。课文中的钺的器身呈斧形,刃口为弧形,平肩,肩部有对称的两个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饰虎扑人头纹,人头居于两虎之间,圆脸尖下巴,大鼻小嘴,双眼微凹,两耳向前;虎作侧面形,大口对准人头,作吞噬状,以雷纹为底地,虎后有一夔。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894年开始,到第六代帝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日趋繁盛,已占有了两河流域的整个中下游地区,强盛的国势一直延续了近300年。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一位具有军事天才和卓越治国才能的君主,他让大臣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编写成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法典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维护其统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石碑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像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09:5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商代的刑罚








  商代刑罚制度基本沿袭夏代,并有一些发展。商代刑罚制度已成体系,并直接影响到后世。根据文献记载,这一刑罚体系仍以五刑为主,包括墨、劓、刖、宫、大辟等。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发现许多表示五刑的文字,可见,商代五刑制度已得到实物证明。除五刑之外,商代还有很多非常残酷的刑罚手段。如醢刑,将人剁成肉酱;脯刑,把人晾成肉干;剔刳,割取人皮肉;剖心,挖取人内脏;炮烙,令犯人在火烧的铜柱上行走;劓殄,死刑株连罪人后代等。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20 10:00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由于为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当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由不大的家族或氏族集团组成的时候,人们的交际需要只靠有声音的语言来满足;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形成,就产生了把语言传达到远处并流传下去的需要,于是,人类用图画来弥补语言的不足,但文字画毕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把文字画逐步地加以简化、整理,把繁复不易刻画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形、音、义。这就是世界各种文字的共同来源。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等就有不少是图画性很强的。图画和文字本质是不同的,从符号刻画演变到象形文字是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二里头遗址








中国青铜时代的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面积 3平方千米。1959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堆积属二里头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一般分为四期。



在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基址和墓葬及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遗迹。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为方形,占地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面阔 8间、进深3间、四阿重屋式坐北朝南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是大门,中间是广庭。2号宫殿形制基本相同,规模略小。这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宫殿。目前尚未发现与宫殿相称的陵墓,但有不少中小型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中型墓一般有棺有椁,随葬铜、玉 、陶、石、漆器等。小墓多有棺,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些死者无一定葬式,被弃置坑穴之中,均无随葬品,有的双手被捆绑,属于非正常死亡者。埋葬方式的差异,反映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文化遗物除铜、玉、陶、石、漆器外,还有骨、蚌器。青铜器包括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器。其中鼎、爵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都用复合范铸造,制作技术已较复杂。用200多粒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是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在陶器、骨片上发现刻划符号20多种,有的可能是原始文字。卜骨出土数量多。乐器有陶埙、石磬、铜铃等。这些遗物是反映当时居民精神生活的宝贵资料。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图特卡蒙及其随葬品








法老的金面具是埃及法老图特卡蒙墓葬中的陪葬品。图特卡蒙是3000多年前埃及的一个法老,但据考证他非常年轻就死了。在埃及漫长的法老时代中,他名不见经传,但在今天,他的名字却非常响亮,曾经轰动全世界,其原因就是他的陵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没被偷盗过的法老陵墓,陵墓完好保存了3000多件随葬品,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图特卡蒙墓非常简陋,大部分地方的墙壁上没有装饰,只在墓室的墙上绘有神像。墓室里放着一个石棺,棺里是一个贴金的木棺,雕刻成法老的形状。法老的四层贴金木棺,一层套一层,棺面雕刻着精美的文字和图画。还有一个贮藏图特卡蒙木乃伊内脏的小金棺,周围有女神雕塑保护,里面有放着木乃伊内脏的四个玉的坛子,坛子口都是美丽的女神头像雕塑,整个玉雕精美绝伦,举世闻名的图特卡蒙纯金面具约有20多千克重,这个面具罩在图特卡蒙木乃伊的脸上,是按图特生前脸形铸成的。图特卡蒙的面孔年轻而清秀,眼睛很大,看上去亲切而安详。另外,图特卡蒙陵墓的陪葬品有各种各样的首饰、神像、权杖、护符等,琳琅满目,其做工的精美一点儿都不亚于当今。



木棺里安放着图特卡蒙法老的木乃伊,木乃伊曾经在发现后被送到开罗大学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解剖,解剖后木乃伊开始有腐烂现象。陵墓的精华都转移到了埃及博物馆里,埃及博物馆里有好几间屋子里放着图特卡蒙陵墓的陪葬品。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九州与九鼎








  据《左传》记载,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州指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商朝的墓葬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武官村一带王陵区,先后共发掘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武官村大墓只是王陵之一,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墓形像一个“中”字,分墓室、南墓道、北墓道三部分。墓室中央的方坑是室,整个大墓的布局以室为中心。室底下的一个小方坑叫腰坑,内埋一执戈武士。室顶上的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东边是男的,西边是女的,他们都是商王的侍从或亲信。南、北墓道埋有许多随葬犬马。在此墓道的品字形的三个坑里分别埋着16匹装饰富丽的马和2个执戈守卫。南墓道也有三个坑,共殉葬12匹马,坑内还有一只狗,中间还有一个跪着的守卫。在墓室的中层,埋有25只鹿、猴等兽类。墓室的上层,整齐排列着30多个面向中央的被斩下来的人头。上层、中层虽已掘开,但此图不能看到。在陵墓外围的南面,有附属的奴隶杀殉坑四排共16个,每坑约埋葬10个被砍头的奴隶。杀殉坑南面还有许多埋葬坑,埋着每年祭祀王陵时被惨杀的人牲。埋葬坑共9个,合计埋有50多个奴隶。大墓规模很大,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在这座大墓的里里外外,人殉以及追祭时的人牲约计300人。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妇好








  商王武丁之妻,商代著名女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她的墓葬。除了课文中的兵器外,在其墓中还出土了600余件玉、石器和三件高达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品,集中反映了商代工艺水平。课文中的钺的器身呈斧形,刃口为弧形,平肩,肩部有对称的两个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饰虎扑人头纹,人头居于两虎之间,圆脸尖下巴,大鼻小嘴,双眼微凹,两耳向前;虎作侧面形,大口对准人头,作吞噬状,以雷纹为底地,虎后有一夔。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894年开始,到第六代帝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日趋繁盛,已占有了两河流域的整个中下游地区,强盛的国势一直延续了近300年。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一位具有军事天才和卓越治国才能的君主,他让大臣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编写成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法典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维护其统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石碑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像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商代的刑罚








  商代刑罚制度基本沿袭夏代,并有一些发展。商代刑罚制度已成体系,并直接影响到后世。根据文献记载,这一刑罚体系仍以五刑为主,包括墨、劓、刖、宫、大辟等。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发现许多表示五刑的文字,可见,商代五刑制度已得到实物证明。除五刑之外,商代还有很多非常残酷的刑罚手段。如醢刑,将人剁成肉酱;脯刑,把人晾成肉干;剔刳,割取人皮肉;剖心,挖取人内脏;炮烙,令犯人在火烧的铜柱上行走;劓殄,死刑株连罪人后代等。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文字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远古时代人类没有文字时,口语是语言的惟一存在形式,但口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了文字以后,口语可以记录下来,传给远方和后世。



文字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恩格斯说过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所以,社会的存在虽然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字,但是一个发达的社会必须有文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从属于语言,但反过来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促进或阻碍语言的发展。文字是以不同的形体去记录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的,因而任何一种文字都具有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文字的最大特性之一就是“约定俗成”。任何一种文字都是在比较长期的历史时期中经过约定俗成形成的。文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表形期、表意期、表音期。当今世界大多数文字都已发展到表音阶段。我国的汉字本质上属于表意文字。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由于为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当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由不大的家族或氏族集团组成的时候,人们的交际需要只靠有声音的语言来满足;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形成,就产生了把语言传达到远处并流传下去的需要,于是,人类用图画来弥补语言的不足,但文字画毕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把文字画逐步地加以简化、整理,把繁复不易刻画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形、音、义。这就是世界各种文字的共同来源。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等就有不少是图画性很强的。图画和文字本质是不同的,从符号刻画演变到象形文字是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人已使用了象形文字,它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如⊙(日)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还具有表音的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例如,埃及人把猫头鹰叫做“姆”,它的图形即表示猫头鹰,又表示“姆”这个声音。在这个基础上,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所以每个音节字读音时,把某些辅音元音化。它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通常是由右向左书写,但也可以由左向右书写。古代埃及的神庙墙壁、陵墓、石柱、石碑、悬崖岩石至今还保留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但由于时代久远,后世人对它的释读一直无能为力。1799年,法国士兵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发现了一块公元前2世纪初埃及祭司为国王树立的颂德碑,上刻三种文字:埃及象形文、俗体文和希腊文。1824年著名文字学家商坡良经过艰苦深入的研究,出版了《象形文字概论》一书,对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进行了成功的释读,从而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奥秘。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楔形文字








  大约于公元前3000多年,两河流域苏美人发明了文字。起初,用图形表示简单的意思,一符一义。为了便于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后来又出现了由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的词组。字符从2000多个减少到500多个。最古的楔型文字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型侧转90度。人们就地取材,用黏土制成泥版作为“纸”,每块约重1千克。他们用削成三角形状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棍当“笔”,在泥版上勾勒出各种符号。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或“箭头字”。书写好的泥版,用火烤干,质地十分坚硬,不受虫蛀,不会腐烂,可以保存数千年。目前已经出土的泥版文书约数百万块,是研究西亚历史的宝贵资料。但同埃及象形文字一样,楔形文字的释读也在后来失传。1835年,英国人罗林生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附近的贝希斯顿山岩上发现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的记功碑,碑文用三种文字写成: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经他研究后破解了古波斯文,以后又破解了巴比伦文字,由此楔形文字逐渐被后人所知。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阿卡德、巴比伦、波斯对它略加修改,今天它成为西亚等国的通用文字。它写成后要用火烘干,故不怕虫蛀与腐烂,更无火烧之虞。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长达2500年左右,至今已发掘出数十万片泥版,内容包括许多西亚两河流域的传说、寓言、神话、诗歌,主题多为歌颂神灵、英雄或君主,最著名的长诗是《吉尔伽美什》。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金字塔的建造,正是这种“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念的产物。在当时,法老死后都要将其尸体做防腐处理而制成“木乃伊”,安放在人形棺中,置于金字塔内。这样做有其特殊宗教信仰含义,即确保法老在死后其灵魂有一个载体与归宿,以便在阴间继续生活。另一方面,金字塔还具有显著的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修建金字塔,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与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庞大的金字塔向世人展示,作为专制君主的法老,其神圣权威并没有因其肉体的死亡而消失,他在阴间仍然统治着人们的灵魂。金字塔的塔形逐级向上,顶端呈现尖锥形,则显示法老借此而深入天国与太阳神合一。建筑金字塔采用了叠砌法,不用泥灰而只是靠石块自身压力的挤压来垒砌,缝隙弥合得相当紧密,即使是最薄的刀片也无法插入。塔的内部结构复杂而精密,北部高出地面13米处有一入口,它是由四块巨石支撑的三角型拱门,可以分载上面巨石的压力而不至于倒塌。塔内共有三个墓室,第一墓室距拱门约有一百多米,在地面以下三十米,有一条下坡甬道相通,没有任何陈设。离入口处约二十米的地方又有一条上坡甬道,通往约6米高的第二个墓室。第三个即是胡夫的墓室,在高出地面四十多米处。墓室高约6米,室内有石棺一口,墓室顶是用9块重达400吨的大石块盖成的。在墓室上面还有一个五层缓冲室,最上面一层的顶盖是三角形的,用来减轻墓室所承受的压力。金字塔证明了埃及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当时尚无铁器,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只能用较为简陋的铜石工具在较远的地方开采石块。石块的运送与起降,需要相应的机械,涉及不少力学原理。金字塔的外部形状与内部构造设计也很复杂,没有比较精确的数学计算知识是很难完成的。此外,工程修建需要大量人力与物力,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整个工程共用了10万人左右,花了30年才完成。显然,如果缺乏较有力的技术支持与牢固的物质基础,金字塔的建造是不可能的。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成的,他面朝东方,高达20米,长约57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颌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使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造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人面狮身像矗立在尼罗河畔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甲骨文








甲骨文是公元前16~前11世纪我国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因其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故称为甲骨文。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很长时间内,被中医当作“龙骨”入药。1899年(清朝光绪年间)才被学者王懿荣偶然在中药店认识,后经罗振玉调查,方知出自河南安阳小屯。1928年,民国政府作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多万片。然而,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大量出土的甲骨文流失海外。甲骨文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是商王盘庚迁殷到纣王亡国这273年间的遗物,内容涉及农牧业、田猎、战争、生产、祭祀、出巡、生育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对殷商王朝的王室世系、战争、天文、历法、医学等都有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殷商社会的极其珍贵直接史料,随着这些珍贵的文字逐渐被解读,终于找回了一部消逝已久的历史。



契刻卜辞的甲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从广义上讲,是最早的书籍形式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了三万五千余片甲骨,是世界上最大收藏单位。它的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和流沙坠简、敦煌遗书一样,不但是中国历史的瑰宝,而且也构成了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三千五百字,能够认识的约一千五百余字。甲骨文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其字体以由单体趋向合体,并且有了大量的形声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解放后,除殷墟外,在其它地方也有个别发现。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的发现使我国有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信史。甲骨文研究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叫“甲骨学”。



甲骨文已经是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要达到这样的程度非有2000年左右的时间不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甲骨文也为中国五千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近年来在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中,馆藏甲骨文的释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古代埃及的太阳神崇拜








  早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古埃及就流行多神崇拜,普遍崇拜太阳神。太阳神在各地的称呼不同,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赫里俄波利斯被称为赖神,而在底比斯则被叫做阿蒙神。在埃及神话传说中,赖神被说成是宇宙、人和神的创造者。到了古王国时期,随着法老中央集权的建立,处于统治中心地位的赖神被奉为最高的神灵。法老自称是太阳神—赖神之子,甚至是赖神的化身。到了中王国时期,由于底比斯统一了埃及,太阳神—阿蒙成为全国的最高神灵。它与赖神合称为“阿蒙—赖”神,由于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被认为是太阳神庇护的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批战利品包括土地、奴隶、金银、宝石献给太阳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不断添造,底比斯的阿蒙神庙终于成为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占地达18万平方米。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是发端于印度但却流传于整个东亚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前483年)创立了佛教。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大雄宝殿里“如来”“大雄”都是他的称号。佛教认为,宇宙、人生都是时刻变换、刹那生灭的现象。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暂存的,可以通过克服内心的欲望而得到解脱。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完全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不承认其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认为 “众生平等”主要表现为“业报轮回”的平等,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修了善业的来世将生于富贵人家,修了恶业的来世将生于低贱人家。但佛教并不主张取消种姓,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事实基本上是认可的。释迦牟尼后来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门徒,宣传佛教四十年,八十岁去世。他的遗体经过火化后,骨灰结成若干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八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制的,用金、银、玛瑙、珍珠等七种宝物装饰的宝塔中供奉,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一般认为,佛教的传播分成南北两路:北传经西域入于中国,渐次于朝鲜、日本、越南;南路独盛于锡兰,后来缅甸、泰国、柬埔、老挝等国家的佛教也属于南传佛教。这样,佛教就成为影响巨大的世界性宗教。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阿育王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已形成16个国家,史称列国时代。16国互相兼并、争霸,印度逐渐趋向统一。公元前3世纪,摩羯陀王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公元前273~前236年),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除半岛的极南端外,印度基本统一。阿育王统治的四十多年间,孔雀王朝进入全盛时代,国家的统一,使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灌溉工程扩大,铁制工具普遍使用,还修筑四通八达的道路等。为了培植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他大力提倡佛教。据传阿育王并不信佛,在对南部的羯陵伽进行征服时,除杀死10万人外,还俘获15万人,并将他们都沦为奴隶。征服羯陵伽后,阿育王对战争残酷杀戮感到厌恶,后遇一沙门,经其劝说,遂生悔悟,放弃了对外扩张政策,皈依佛教,决心以佛教治国。他大肆宣扬佛教并定佛教为国教。他在全国各地修建很多佛寺,把教谕刻在悬崖上、山洞里或柱子上。他还在华氏城召开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佛教大集结,召集高僧千人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以求解决佛教各派之间的争端。此次集结后,他派遣许多官员和佛教徒到国内外边远地区进行布教,足迹不仅抵达南印度,更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东入缅甸、暹罗(今泰国)等地,南向渡海入锡兰(今斯里兰卡),西北出阿富汗至中亚,并经波斯而抵地中海东岸,远达非洲埃及。他在位时,佛教流行大抵限于恒河河岸,后经有计划的传播,佛教逐渐在许多地区植根。阿育王死后,印度再次发生分裂。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7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空中花园








  古代东方七大建筑之一。传说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建立的。公元前7世纪末,新巴比伦联合米底军队攻灭亚述。后来,米底王的女儿阿密蒂斯,成了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的妻子。但过惯山林生活的阿密蒂斯犯了思乡病。为了讨好王后,尼布甲尼撒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它周长500多米,建在23米高的人造山上,其中种满珍贵花木,宛如人间仙境。后人将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以弗所的“阿泰密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并称为“世界七大奇迹”。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埃及太阳历








  早在6000年前,埃及的太阳历就可能问世了。它的创立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有关。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水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水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根据,埃及人把一年分成泛滥期(7~10月)、播种期(11~2月)和收获期(3~6月)三个季节,这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天,岁末再加5天宗教节日,这样一年就有365天。这与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回归历的误差仅有1/4天。古埃及人已经知道这种误差,由官方作临时调整。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埃及的太阳历传入欧洲,经过格利高里十三世的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认识,制定了太阴历。即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儿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这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儿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一年12个月中有6个月,每月30天,另6个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 天,这同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11天多,过两三年就要差一个月,对这个“年日不足”的问题,苏美尔人就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加以解决。就是每两年或三年加一个闰月,即一年有13个月。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政府命令规定置闰,以后逐渐有了固定的周期。苏美尔人还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其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把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他们设计每天有一位星宿值勤,七天一个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分别用日、月、火、水、木、今、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神值周的日子。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后人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的来历。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木乃伊的制作








  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古代埃及人有一种灵魂不死的宗教迷信思想,因此千方百计保存尸体。制作木乃伊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历史》一书中,介绍了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先用钩子把死者的脑浆从鼻孔里取除,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他部分。接着,在尸体的腹部左侧用锐利的石片割一切口,把内脏全部取出来,用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再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添满,然后按原样缝好。再把尸体浸在小苏打、盐水或其他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过70天后,把尸体取出清洗、晾干,安上蓝宝石眼睛,然后用麻布紧裹,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制成了,可以保持数千年不坏。今天,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内保存的出土木乃伊接近30具,其中就有几具是古代埃及法老的木乃伊。木乃伊的制作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医学防腐技术和人体解剖技术的高超。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8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蓝田人








指100万年~50万年前生活在今天陕西省蓝田县境内的远古人类。蓝田人遗址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蓝田发现的。在蓝田人遗址周围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反映了蓝田人生活时代的自然环境。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这些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主要成员。这么多的南方森林性动物,一方面表明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时的秦岭不像今天这么高,还未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榆林地区治理沙漠化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








陕北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过去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极其严重,大片农田牧场和村庄被流沙侵蚀,建国初期林草覆盖率仅为1.8%。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固沙治沙,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6年底,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46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8.9%,沙漠腹地营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总长1500千米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固定、半固定流沙600万亩,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与50年代相比,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沙丘年移速从5米~7.7米降为1.68米,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一半以上,全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晋陕蒙生态脆弱区环境因开矿严重恶化








晋陕蒙“黑三角”地带,有小煤矿300余处,年产煤100万吨,就业人员1万余人,大规模的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据陕西神府煤田水土保持考察组推算资料,到1990年矿区每年移动土石及矿渣1100万吨,其中流失330万吨。相应配套的铁路、公路修建共移动土石方3550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流失142万立方米,折合256万吨。神府煤田开发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使这一地区荒漠化发展十分严重。据调查,灵武煤田荒漠化面积1053平方千米,占煤田面积的86.7%;神府—东胜煤田荒漠化面积13259平方公里,占煤田面积的81.8%。



作者: xwnh    时间: 2008-7-31 08:39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生态灾难与经济高速发展周期的关系








据《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报告分析,我国解放以来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次的年际变化,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变化之间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基本建设增长很快,60年代前半期,泥石流与崩塌、滑坡发生的频次都很高。60年代后半期,调整期大量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灾情也随之降下来。70年代初又一次出现经济过热,基建投资猛增,同时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许多工矿迁入山区,动工修建了许多铁路、公路,崩塌、滑坡、泥石流随之增加。跟着又是整顿时期,灾情随之减缓。80年代经济发展很快,灾情也特别突出,出现了大的周期性生态破坏连锁反应。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语出《荀子·王制》。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山林就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用不完的木材。荀子还认为,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他们不断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几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生长而老百姓有吃不完的粮食。池塘、水泽、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先秦两汉时期,这类注重保护环境的生态哲学思想很多,比如,《管子·八观》有“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吕氏春秋·义赏》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些都属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制天命而用之








意为要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指出了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无为的,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荀子认为,人不应该只是仰慕、颂扬自然的伟大和等待自然界的赐予,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自然界的变化,利用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他说:推崇天的伟大而思慕它,何如蓄养万物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何如驾驭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好的天时而坐待自然界的恩赐,何如顺应天时而使自然界为人服务;听任万物自然增长,何如发挥人的能力去促使万物增长?总之,荀子认为不能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天的问题,“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自然界的问题,就失去了万物的真情。荀子还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三种平行的力量并提,提出人要以自己的努力与天、地相配合,参与整个宇宙的变化。荀子这些思想,表现了人对自身力量的觉醒和新兴力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高度信心。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3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一起把瘰疠症也传播进来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天府之国”沙漠逼近?








20世纪之末,1999年之初,成都传出一条惊人信息:市政协将“水危机”列为一号提案!消息传出,全市近千万市民一片震惊:成都──“天府之国”竟然缺水?!接着,又从科学家那儿传出更加“爆炸”的新闻:“天府之国”已成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有关资料显示,沙漠将逼近成都!据报纸报道:专门从事生态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生物所茂县生态站提供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成都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像黄河一样的季节性断流也已开始初现苗头,岷江上游森林消减率高达0.47%(而整个亚马逊森林的森林消减率才0.65%);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的44%,大大超过整个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平均水平,上游出口处输沙量已逾1000万吨;年平均径流系数下降0.04,洪枯流量变幅可高达100倍,最小枯水流量已减至60立方米/秒;泥石流、滑坡多达一千余处;干旱河谷面积已由1980年前后的二十余万亩扩展到现在的3万多公顷。所有这一切,都已显示出“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特征。正因为这样,昔日的“天府之国”已被国际有关部门昭示为“沙漠化潜在危险区”。



这接踵而至的“生态警报”,令人目瞪口呆,如此下去,“天府之国”不是便将彻底消失了么?!



“天府之国”的美名怎么来的?曾被誉为“绿色生态屏障”“天然调节水库”的岷江上游,由于原始森林茂密,水土保持好,自古以来孕育了“天府之国”的核心──成都平原。历史上,中国西部原本有两个“天府之国”:一是千里成都平原,另一个是八百里秦川。岷江是长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因为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再加上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合力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洪减灾,引水灌溉,致使蜀都沃野千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号为“天府”,确实名不虚传,留存至今,膏民万代!而另一个“天府”八百里秦川,远古时代也曾是鱼米之乡、西部“粮仓”,繁荣过相当一段时间。只因黄河流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兵祸,人类非正常活动加剧,造成原始森林锐减乃至消失,水土大量流失,清河于是变成“黄河”。随之而来的,便是这黄河流域的“天府之国”的不再存在,甚至这代人和上上代人都已不复记忆了!只在古籍中还有着一些记载,诉说着秦川“天府”的啜泣和黄河波涛的哀怨……



今天,硕果仅存的蜀都“天府”,莫非也将步秦川“天府”的后尘,重蹈其可悲的覆辙吗?!



蜀都“天府”湮灭并荒漠化的危险,不仅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已迫在眉睫!“天府之国”若是真的毁于一旦,若是真的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我们就将成为千古罪人,民族的罪人!就会被后代指着骨灰詈骂:“吃祖宗饭,造子孙孽!”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长江上游岷江的生态环境这座“绿色屏障”的维护至关重要,维护它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血本!整治岷江,还我绿色,保护生态,应成为我们这代人至死不懈的目标和追求!

中央已于1998年9月1日下令岷江上游停止采伐一切天然林,但偷采偷伐甚至暴力抗法毁林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消息传来,令人心惊。伐木者,醒来吧!偷伐者,放下你罪恶的斧头和油锯吧!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元谋人还认得这片土地吗?








北出昆明174千米的元谋县,因出土了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它地处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最高海拔2800多米,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900毫米;尽管植被茂密,总体上仍然干旱缺水。记者团到来的当天,昆明日最高气温22℃,元谋则达到35℃。



现在,元谋除了古猿遗迹之外,还有多处“名胜”,那就是形似路南石林的“土林”。这种土林立于沟沟壑壑之中,既奇特又丑陋,还有些悲壮,因为它是水土流失的见证。



云贵高原上这块不算大的山间盆地,在遥远的往昔曾经何等富庶,而千百年的灾害累积至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4.4%,在长江上游高居第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把这块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冲刷得一穷二白,这其中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1989年,国家将元谋县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机。12年过去了,元谋的植被覆盖率由25.5%提高到7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1元增加到1775元,县财政收入由680万元增加到2381万元。



元谋县采取的恢复生态环境的办法之一,就是对全县的“四荒”(荒山、荒坡、荒滩、荒地)公开拍卖,自愿承包。打破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承包期界限和投资经营规模与范围的界限,充分发挥国家、集体、民营企业与个人的力量。目前,全县累计购买“四荒”地4800多公顷,扶持发展了户均购买”四荒”地3公顷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157家。



8月5日下午,“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的车队在盘旋的山路上艰难地行驶,沿途看到了多块水土保持警示碑。在一处生长着成片香蕉林和其他作物的高岗上,记者见到了全国治理开发”四荒”示范户郑子琼,一位出身于元谋热坝的彝族妇女。她正站在凉棚下为远方的来客准备新摘的瓜果。她告诉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和生态恶化的家乡,曾经痛苦地折磨着她。从1990年起她打定主意用多年在外经商赚的钱回报家乡,回报大地。如今,环顾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人们很难想象这里10年前的模样。



一个女性,12个难以细述的春秋,400万元血汗投资,400公顷得到综合治理的荒山──在发现元谋人的地方,这是一个新的传奇。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爱琴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祥于爱琴海地区,因中心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现爱琴文明的遗址。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在公元前2000年中期。当时的社会处于青铜时代,出现了若干城市国家,并产生了文字。诺萨斯的势力最为强大,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米诺斯王宫。该王宫占地2公顷,多为三层建筑,宫内结构复杂,千门万户,阶梯走廊曲折相连,在古希腊有“迷宫”之称。约公元前1450年,克里特文明因遭受破坏而衰落。迈锡尼文明也属于青铜文化,并深受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公元前12世纪初衰落下去。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4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雅典








  古希腊著名城邦,位于中希腊,境内有多处良港,为航海和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公元前7世纪建立国家,前6世纪,由于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确立了奴隶主的民主制。前5世纪,打败入侵的波斯军队,政治经济出现全面繁荣,成为爱琴海地区的强国。雅典人富于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但后为争夺希腊霸权与斯巴达交战失败,雅典逐渐趋于衰落。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军队征服。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雅典的海上贸易








  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比国内商业更快,因为陆运不如海运方便而价廉,雅典的商船利用风帆与奴隶划桨,载重与运量都很大,因此逐渐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汇合点。在港口比雷埃夫斯,各国商船云集,运出阿提卡所产的橄榄油、葡萄酒、陶器、大理石、羊毛、武器、美术品等,运入拜占庭、叙利亚、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的谷物,腓尼基与意大利的肉类,黑海一带的鱼类,塞浦路斯的铜,黑海沿岸的铁,萨索斯岛与色雷斯的黄金与木材,埃及的玻璃,吕底亚、叙利亚等地的奴隶等。随着人口的增长,雅典对外来粮食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一旦对外商运切断,即会发生粮食恐慌。但无论如何,海上贸易已使雅典富裕起来,而且伴随着商货交流,促进了雅典文化的进步。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雅典民主制








  古代雅典人建立的一套高度完善的民主制度。它确立于公元前6世纪,是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改革(梯修斯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蒂尼改革)建立起来的。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雅典民主制获得高度发展,进入全盛期。此时,社会的主要管理机构有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十将军委员会。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隔10天召开一次,一年召开40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讨论通过有关城邦的内外政策、法律和法令,审查公职人员等。会上,公民可自由发言,展开辩论。提案表决时,多采用举手的方式,有关个人的选举和放逐,则用投陶片或其他方式。500人议事会的成员,最初由10个地区部落各选50人组成,后由公民抽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筹备提案,处理公民大会休会期间城邦的日常行政事务。陪审法庭有6000名陪审法官,由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产生。它是城邦的最高司法与监督机构,负责审理和判决各种重要案件,如叛国罪、渎职罪等。十将军委员会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产生,负责统帅和指挥军队,并参与行政。委员会权力后来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首席将军逐渐握有军政实权。这一时期,雅典国家的一切公职(除了十将军委员会以外),对每个公民都是开放的,包括执政官及其他所有官职都由抽签选举,任何公民都可当选。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城邦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比较公开和民主,每个公民都可以直接参政、议政,不仅协调了公民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而且充分调动了公民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这一制度在当时具有重大进步意义,对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公民权的。即使有公民权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忙于生计,也无法保证按时履行其公民义务。并且,由于私有财产引起的不平等,实际上绝大部分政治领袖都出自贵族阶层。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在位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陶片放逐法”。主要内容如下:每年春季召集一次非常的公民大会,用口头表决是否要举行陶片放逐,就是看在公民之中是否存在危害公民自由的人。假如指出了其人,便再召集第二次公民大会,那时候每个公民便在陶片壳上写下他认为危害公民自由的人的名字。如果写有同一人名的陶片数量超过6000即表示多数通过,于是,那个被大多数投票判决有罪的人,便须离开雅典的国境,为期约10年。期满之后便可以回到雅典来,同时也恢复他以前的一切公民权利。根据记载,这种放逐法实行了90年,有10人被逐出阿提卡,克里斯提尼本人也被放逐过一次,直到公元前417年陶片放逐法才废止。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5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前429年)








  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他出身贵族,早年参加反对贵族派的斗争,善于演说,具有政治眼光,逐渐成为民主派的重要领导。他主张扩大雅典海上势力范围和平民的权利。公元前443~前429年,他连任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在位期间,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出现全面繁荣。他不仅将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而且大力发展工商业,提倡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修建港口,美化雅典城,使雅典城成为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斯巴达








  古希腊著名城邦。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雅典差别较大。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东南部,境内三面环山,中间为肥沃的平原地带,适宜发展农业。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为镇压和奴役当地居民和奴隶,实行严格的军事社会生活。国家努力将每个男子锻炼成为坚强的战士,将每个妇女训练成为健壮的母亲。社会注重军事教育,男孩从7岁起便集体接受体育训练,培养纪律严明、勇敢刚强的作风。20岁后,他们就入军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斯巴达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远比雅典人逊色。斯巴达人言语简洁质朴,不善表达,历史上没出现过像雅典人那样才华横溢的雄辩家。有人曾形容说:“在斯巴达,从男孩那里比从石像还难得听到声音”。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与雅典等城邦联合抗击波斯军队的侵略,后又在战争中击败雅典,称霸希腊。公元前4世纪后,斯巴达逐渐衰落,前2世纪,被并入罗马版图。  


作者: xwnh    时间: 2008-8-3 08:46
标题: 回复: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罗马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近世考古成就揭示,罗马起源于意大利拉提乌姆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约20千米处。此地多丘陵,间有谷地,宜于农牧,又得地利交通之便。公元前1000年左右,属印欧语系的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其中一支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他们在丘顶建村落,务农牧,用铁器,居茅舍,行火葬。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临近山丘,也居茅舍,但行土葬。公元前7世纪,部落间联系增多,遂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为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的罗马人公社,并开始向城市国家和阶级社会过渡。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国家的过渡。史称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为“王政时代”。当时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并具有军事民主制各机构:库里亚(胞族)会议、元老院和王(“王政”因以得名)。但内部阶级分化、家长奴隶制和保护制关系业已发生,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传说王政时代共有7王,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塔克文王朝治下的罗马人公社可能保持某种自由,文化先进的外族统治加速了其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第6王赛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