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龙的传人》课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9 18:52
标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龙的传人》课后反思
《龙的传人》教学反思
郑卫锋
执教了《龙的传人》,感到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教材的定位应更精准。既然已经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那么,网络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学生对龙的精神的内涵理解是否只能停留在文本所呈现的层面,还是应该运用网络,进一步的拓展?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上网浏览、汇报交流过后,脑海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人文内涵要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的高度: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然而,在本课教学中,对“龙”的精神层面的认识并没有加以升华。因而,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偏低的,或者说是单一的。
(2)语文味虽浓,但文化味不足。课堂上虽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但是这种语文味应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味”上,否则,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显然,本堂课的课堂上只有对文本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没有深层次的引导感悟,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可能是教师本身对“龙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就能避免教学时出现的“浅尝即至”的现象。在教学拓展阶段,笔者认为能否利用网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教学更具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围绕“龙”这一主题有四篇课文,本文是第一课,因此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握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文的学习应有助于其他3篇课文的学习。
(3)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龙”并非是学生陌生的东西,“龙”的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牢牢抓住这一点,特别是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以及第一段学习的时候,明显的受制于教材,而没有有效地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人们对“龙”的喜爱这一话题的讨论交流。与其看图片,不如出示有关龙的艺术品、生活日用品、装饰品的实物,也许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理,使文本第一段更具说服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9 18:52
《龙的传人》教学反思2
课堂上的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在《龙的传人》的乐曲中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学生跟随着王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真正体现的是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起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让学生了解龙的九个特征时,将龙的八个部位与八种动物放在了一起,使学生能直观地明白它的特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整堂由于浏览网页交流所得占去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冲淡了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悟。最后学生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不是十分强烈。我觉得在前面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结合观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我_____,因为我是龙的传人,____________。让学生将积淀的民族自豪感化为语言文字写下来,将语文的双基训练落实到实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9 18:53
《龙的传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育教学目标: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河山、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演唱和欣赏的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龙的传人》
(2)让学生初步认识五线谱,理解音名和唱名的概念。
(3)理解拍号的含义。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提供相应的图片故事,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唱歌比赛等,使学生受到乐曲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 教具:多媒体课件、手风琴
布置作业
1. 查找有关西洋管弦乐队、西洋乐器的相关知识(包括乐器的分组、乐器的性能、音色、特点等)。
2.分组讨论《龙的传人》的演唱形式。
教学反馈:
1、用提问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主动思考问题,较深刻地了解本歌曲的内涵。
2、运用实物或学生身边的东西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得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增加。
3、乐曲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的唱歌兴趣浓厚,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加深。
教学内容、过程
(在课前5分钟播放流行音乐《龙的传人》)——吸引走进教室的学生,给他们感受一下此曲的旋律。
一、 教学流程:
(一)乐理知识的讲解
1. 音名和唱名
(1)什么是音符的音名和唱名?
师:钢琴一共有88个键,白键52,黑键36,在两个黑键为一组的左边的这个白键我们称呼它为C,从C开始,用七个英文字母表示,排列顺序往下依次为C、D、E、F、G、A、B,它们在钢琴键盘上是循环使用的。这就是音符的音名。
(2)如果用唱的话,应该怎么唱呢?就唱成“do、re、 mi、 fa 、sol 、la 、si 、do”,这就是C、D、E、F、G、A、B这几个音的唱名。
2. 节拍
师:接下来再学一个新的乐理知识——拍子。
①什么是节拍? 师:在乐曲中强弱拍的循环出现而形成的节奏规律称为节拍。
②最常用的节拍分为哪几种?(2/4、 4/4 、3/4 、6/8)。
③每一小节只有一个重拍。
2/4 四二拍 强 弱——一般多用在较为庄严的进行曲,如国歌等
4/4 四四拍 强 弱 次强 弱——一般多用在较为抒情、缓慢的乐曲里面。
3/4 四三拍 强 弱 弱——一般多用在比较活泼欢快的舞曲性质的乐曲上。
3/8 八三拍 强 弱 弱
6/8 八六拍 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 “课文”中的图片并朗诵图下文字。)
①“龙”指的是什么?(长城)
师: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②龙的来历:
师: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③龙是形象:师:龙的形象是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
(三)学唱新歌——《龙的传人》。
①聆听《龙的传人》
②学唱歌曲《龙的传人》
A.轻声地唱,让学生将歌曲旋律与歌词配上。
B.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C.曲式分析——这首《龙的传人》根据旋律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两句,海外华人思念祖国,思念自己的家乡。《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D.分组讨论本歌曲演唱的形式,共同实施讨论后的方案,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③手风琴伴奏,令学生再一次合唱或分小组唱,令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④总结本堂课上讲的所有乐理知识。
三.教学反思:
1、歌颂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音乐等。
2、复习作为一个切入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让学生主要记住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4、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学会唱《龙的传人》,并且能够体会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能够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来对乐曲进行曲式分析。
5、利用分组讨论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唱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为学生理顺本堂课讲过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
6、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9 18:53
《龙的传人》课后反思
东田中心小学:林志远
《龙的传人》这篇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开头以“中国人莫不以龙为骄傲,并自称为龙的传人”点题引入,结尾又以“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扣题呼应,前后连贯一致。今天我上了《龙的传人》这堂课。课前布置学生课前查阅关于“龙”的资料,了解有关龙的传说,教学中能充分应用学生查找的资料,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围绕“质疑、解难,读书、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教学,通过听歌导入,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激趣,乐中求知”,通过自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使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同时教师的相机点拨,又突出了重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