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国和菲律宾船只在南海对峙细节最新消息情况中方增派渔政船及飞机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5 19:01
标题: 中国和菲律宾船只在南海对峙细节最新消息情况中方增派渔政船及飞机
中国和菲律宾船只在南海对峙细节最新消息情况中方增派渔政船及飞机
菲律宾外交部14日声称,中国渔船已全部安全离开黄岩岛海域,菲方未能查扣船上的渔获。
  菲律宾海军最大一艘军舰“德尔皮拉尔号”巡逻舰近日在黄岩岛海域以涉嫌非法捕捞为由对中国渔船进行所谓“执法”,企图抓扣中国渔民,被两艘中国海监船成功阻止,继而引发双方舰船在海上对峙。菲方12日将“德尔皮拉尔号”巡逻舰撤出黄岩岛海域,改派一艘海岸警卫队搜救船前往“监视”。菲律宾外交部14日下午通过电子邮件向记者散发了外交部长德尔罗萨里奥的一份声明。德尔罗萨里奥声称,截至13日晚,中国渔船已全部离开黄岩岛的泻湖。他并证实,菲方未能查扣中国渔船捕捞的渔获。
  14日晚10时许,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对媒体表示,在已经形成了中国的渔政船和菲律宾的海外护卫舰一对一对峙的情况下,过了不到几个小时的时间,中方又重新派了一艘渔政船回到了对峙的海域。也就是说,目前是有两艘中方的渔政船和一艘菲律宾的海外护卫舰在当地对峙,同时德尔罗萨里奥还提到,中方还派去了一架飞机在菲律宾的海岸护卫舰的上空盘旋。截至当晚10时许,记者还未得到中国大使馆方面的回应。
  外交部:我对黄岩岛主权有充分法理依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
  一、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二、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三、对菲律宾声索黄岩岛的几点评论。菲领土组成和范围是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其中无一涉及黄岩岛,无一将黄岩岛纳入菲领土范围。菲在1997年以前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并且还多次表示黄岩岛在菲领土范围之外。陆地统治海洋是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
  据新华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5 19:01
中国用海监维权不用军舰是克制而非软弱

菲律宾军舰于12日上午撤出黄岩岛海域,被外媒称为中菲两国在南海领土争端方面“一次最严重对抗”的第一回合暂告一段落。但菲律宾不顾中方严正交涉与警告,再向黄岩岛海域派遣一艘海岸警卫队船只,使对峙仍在继续。
菲律宾和中国关于黄岩岛的主权纷争始于1997年5月。当时,菲律宾国会议员登上黄岩岛,竖起菲国旗,宣示所谓的“主权”。此后,菲律宾在南海争夺的动作频频。2009年菲律宾公布《领海基线法》,将我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2011年6月13日,菲律宾将南海更名为“西菲律宾海”。
与此同时,菲律宾多管齐下,增强自身在抢夺领土与资源方面的安全保障。首先是加大海空军购。菲律宾军方从美国购买了一艘大型“汉密尔顿”级巡防舰,此次闯入我黄岩岛海域的正是该舰。据称,其购买资金来自菲律宾南海石油出口的秘密账户。此外,菲律宾还由日本贷款,从日本购买12艘巡逻船,其中两艘吨位超过千吨。
其次,菲律宾还加快将南海石油开采承包给外国公司。从2011年6月开始,菲律宾就南海水域的15个油气资源区块向外界进行招标,其中的第三、第四区块就是位于九段线以内的中方水域。今年2月,菲律宾的能源部长阿尔门德拉斯专门向投资者做了保证,说这两个油气区块属于菲律宾管辖,外资可以放心地来进行开发。
中国政府始终本着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处理南海争端问题时采取了极为克制的态度,表现出了巨大的诚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解决南海问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立场。2002年,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个宣言在一段时期内基本保障了南海地区局势的相对稳定和平。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飞速发展。一些东南亚国家今天的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和中国贸易的发展,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也是相关国家无法否认的事实。
在涉及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的立场一直以来都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然而,尽管中国拥有相对的军力优势,但为了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尽量减少或避免擦枪走火的几率,中国启用海监船巡视维护权益,而不是直接动用军舰进行武力反击,这是出于克制,而不是软弱。因为,一旦擦枪走火,受武装冲突伤害的只有冲突双方以及地区的和平和发展,得意与得益的只有那些躲在背后的支持者。
中国希望自己的诚意得到南海争议各方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正告个别国家,企图通过武力对抗获取利益是极其危险和不明智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