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环境标志图形及寓意 |
![]() 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10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10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
我们已经知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只有当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才能发生。 可见,记住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可以查阅书后的附录1。从附录1“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是可溶的;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外,多数是可溶的;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余多数是可溶的;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铰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外,其余都难溶。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都难溶。 ![]() |
几种矿石介绍(图) |
闪锌矿 ![]() 金红石 ![]() 孔雀石 ![]() 蓝铜矿 ![]() 黄铜矿 ![]() 自然金 ![]() 黄铁矿 ![]() 褐铁矿 ![]() 磁铁矿 ![]() 赤铁矿 ![]() |
金属的钝化及应用 |
上蔡师范学校 赵喜梅 |
金属铁、铝在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会产生钝化现象,即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金属继续与浓酸发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接受“钝化”事实的同时,常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例如:金属元素中为什么只有铁和铝能产生钝化现象?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产生钝化?本文简单介绍有关知识。 1 金属钝化的原理 金属与浓硝酸或浓硫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金属转化为氧化物;第二步飞氧化物转化为相应的盐。大多数金属都能进行第一步反应,至于第二步,只有当该金属氧化物的稳定性小于其相应的盐的稳定性时才能发生。 金属表面不仅能在浓酸中形成氧化膜,许多金属还可以在其它氧化剂中,甚至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问题的关键是要看这些氧化膜是否起着保护作用。如果在空气中形成的氧化膜具有保护作用,那无疑这种金属在空气中是相当稳定的。要使金属在浓酸中形成氧化膜并且具有保护作用,即在浓酸中产生钝化现象,就要求形成的氧化膜必须是连续的,也就是生成的氧化物的体积大于所消耗的单质的体积,这时,氧化膜才是连续的,能遮盖住金属表面,起保护作用。反之,氧化不是连续的,无法遮盖住金属,因而起不了保护作用,也就不能产生钝化现象。 2 金属钝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中的应用 工业上为了防止钢铁制品生锈,常采用发蓝(或发黑)处理。通常是将钢铁工件放在一定温度的碱性氧化 物溶液(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钠和亚硝酸钠)中加热,进行氧化处理,在工件表面生成一层呈现亮蓝色或亮黑色 的致密的氧化膜,它不仅能防锈,并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工业上还常用NaNO2(2%~20%)和Na2CO3(0.3%~0.5%)的溶液作为防锈水。钢铁工件在70~80 ℃的防锈水中,由于NaNO2的氧化作用,可在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薄膜。 铝的表面在空气中自发形成的氧化膜仅有10-5厘米厚。工业上为了使铝制品表面膜更致密,常把铝制品浸在20%的硫酸钠和10%的硝酸溶液中,使这层钝化膜再加厚。 除去铝壶水垢,人们往往使用灼烧铝壶使水垢裂脱,或用稀盐酸、稀硝酸来溶解等方法。前者高温下铝与空气的氧化反应: 4A1+3O2 后者虽然水垢被除去,但铝也要溶解一部分:![]() 2A1+6HC1=2AlC13+3H2↑ 若用铝在浓硝酸中的“钝化”来处理,不仅能有效地除去水垢,而且还能使铝壶得到保护,效果极佳。其化学方程式如下:2HNO3 + CaCO3 == Ca(NO3)2 + H2O + CO2↑ 2HNO3 + MgCO3 == Mg(NO3)2 + H2O + CO2↑ 应该注意的是,钝化应在冷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除垢过程要在冷水浴中进行。 |
细菌“吃”出来的金属 |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一中 徐金明 |
金属的冶炼方法很多,教材中介绍了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般方法:热分解法(如Hg,Ag的冶炼等)、热还原法(如Fe, W,Cr等的冶炼)、电解法(如A1,Na等金属的冶炼),另外在“资料”中介绍了湿法金(也称水法冶金),此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请做下面一道题: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现在生物工程学家已能利用微生物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在铜矿石中提取铜便是一例。铜矿石中,铜往往与其他元素(特别是硫)结合在一起。有些铜矿中铜的含量很低,以致于冶炼过程十分困难,冶炼成本很高。在此,细菌能帮助我们,某些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氧来氧化硫化亚铜矿石,将不溶性的硫化亚铜转化为可溶性的硫酸铜,同时,这些细菌还利用氧化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将CO2等无机物合成C2H12O6。因这些细菌能侵蚀铜矿石,所以被称为“吃岩石的细菌’。在矿石堆里已经有细菌存在,喷洒稀硫酸后,通过细菌的作用使硫化亚铜矿石被氧化成为硫酸铜,从低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提取金属铜。水则可以循环利用,再回到矿石堆中: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这种“吃岩石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什么,它们与绿色植物相比较,同化过程中所需能量的最初来源有何不同? ( 2)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该种细菌能否称为“分解者”? (3)举出由硫酸铜制得金属铜的两种方法(用文字叙述) (4)在细菌作用下硫化亚铜被氧化的离子方程式: (5)普通生产铜的方法其中一步是在空气中锻烧硫化亚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并得副产品亚硫酸钠,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锻烧硫化亚铜时产生的气体。请计算锻烧1吨含硫化亚铜8%的矿石时,用l m30.8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反应产生的气体,能得到亚硫酸钠多少吨?(列式计算) 解析 ![]() (2)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该种细菌不能称之为“分解者”,因为该细菌能将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异养型的。 (3)从硫酸铜制得金属铜的方法很多:如初中学的“湿法炼铜”即用Fe和CuSO4溶液发生反应,高中学了电化学知识后可用电解溶液的办法制得等。 (4)由于细菌作用时借助了“喷洒酸水”因此其离子方程式可写成: 2Cu2S + 5O2 + 4H+ (5)普通生产铜的方法是![]() ![]() (6)SO2 + 2NaOH = Na2SO4 + Na2SO3 + H2O SO2 +Na2SO3 +H2O = 2NaHSO3 n(SO2)=n(Cu2S)=106 g·8%/160 g·mol-1=500 mol n(NaOH) = 1 m3·103 L·m-3 ·0.8mol·L4=800 mol 方法一:设生成Na2SO3 x mol NaHSO3 y mol 由“S”守恒有x+y = 500;由“Na”守恒有:2x+ y=800 解之得:x=300 m(Na2SO3)=300 mol×126 g·mol-1 = 37 800 g=0.378 t 方法二:利用化学方程求解。 方法三:利用溶液中电荷守恒求解,设Na2SO3为x mol,由电荷守恒有:n(Na+)=2(SO32-)+n(HSO4-) 即800×1=2x +(500-x)×1,x=300,其他同方法一 另外:还可以利用平均化学式求解,利用特定系数法求解,等。 |
闪锌矿 |
![]() 金红石 ![]() 孔雀石 ![]() 蓝铜矿 ![]() 黄铜矿 ![]() 自然金 ![]() 黄铁矿 ![]() 褐铁矿 ![]() 磁铁矿 ![]() 赤铁矿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