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梅花魂》听课笔记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28
标题: 小学语文《梅花魂》听课笔记评课记录
公开课《梅花魂》评课稿
黄老师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上给我们展示了一节以“读写结合”为主题的新模式课例。新颖的内容截取,精心的设计,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学期,学校把教研活动的主题定位在语段的教学上。这节课上,黄老师就围绕这个主题,对文本大刀阔斧,精心截取了第13自然段作为教学内容,抓住语段特点,以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体会梅花的喻意,进而延伸到“写”,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下面,我就“读写结合”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读写结合,“读”法得当。

在这课教学中,“读”是“写”的铺垫,黄老师对文本的“读”法设计真可谓是层层深入,学生步步得法。在教学初始,黄老师先让学生读通语段,感知内容;接着让学生品词析句,先品梅花的句子,再悟写有气节的人的句子,然后感悟梅花和有气节的人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读句中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在交流中体会梅花的精神,在体会文意中逐渐得法——借物喻人的方法。在引导得法的过程中,黄老师对“读”的教学设计,真是独具匠心,使这个语段成为“写”的有效范本,使这个过程成为“写”的有效铺垫。

二、读写结合,内化活“写”。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了许多典型段式结构,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等。学习了这些段落,在学生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内容,以课文为模板,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仿写训练,以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在这一课“写”的教学环节中,黄老师就是以课文的13自然段为模板,让学生以“借物喻人”为方法,进行读写结合。这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非常有层次,从“拓展欣赏”到“拓展说话”再到“拓展写话”,学生在“赏”、“说”中再一次感悟“借物喻人”的方法,并对这种方法做了初步实践。随后的“写”就是水到渠成了。在尝试写话中,黄老师还特别细心地设计了“写话二选一”,为中下学生铺了写话的“阶梯”,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总之,在这堂课中,黄老师依托语段的教学进行片段读写一体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读”与“写”结合的这样“天衣无缝”,真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1
《梅花魂》实录及评课
执教人:朱拉拉   记录人:王青梅
师;梅花是我们的国花,曾经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同学们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外祖父。

师: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外祖父几次落泪。

生;三次。一次是叫我读古诗时,二次是无法回国时,三次是送我回国时。

师;谁来读第一次落泪

生读

师:谁知道这三首诗都是谁写的,表达了什么?

生:看到每逢团圆的时候,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思乡之情

师;外祖父为什么偏偏喜欢这几句诗

生;因为外祖父不能回国

师;你能读读这些诗吗?

生读

一起读

师:文中第二次描写外祖父落泪的时候,是哪一段。

生读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到祖国,于是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文中哪一件事写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真爱。

指生读

学生一起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外祖父已经彻底地寄托在梅花身上。

师: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生:分外

师:什么是分外?

生:特别

师:为什么偏偏喜欢这幅墨梅图

生:因为代表着外祖父对祖国的喜爱。

全班读

师: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能够看出对梅花的真爱。就连她喜爱的外孙女也有生以来。

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梅花有品格,有骨气,

师: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骨气,最有精神的 ,我们面对这样的梅花怎么能不为之动容,感动呢?让我们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我们中华五千年中,出现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梅花代表着什么?

生:祖国

师:你知道我们中国代表着有气节的人物吗?

生:屈原   

生:朱自清。

师:让我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老师介绍人物,学生读相关诗句。

师:苏武 一个使臣

  文天祥一个抗金将领

  朱自清,一个有名的散文家

  抗日英雄赵一曼

  抗日英雄,杨靖宇

  江姐,具有钢铁般的精神。

师: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是精神的象征,让我读出中国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魂。

全班读

师:此时此刻,我们作为一中国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师: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都要顶天立地,不能低头折节

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师: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面对中华儿女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爱,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这番话不仅是老人内心的独白,带着我们的敬意再来读这一段。

生再读。

第三次落泪(出示音乐)

生读

师:船快开了,此时的老人早已泪眼朦胧,老人把珍爱的印着梅花手绢送给了我,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举动,难道老人就不再思念老人了嘛?

生:希望我能像梅花一样有气节

生:希望借助外孙女之手,表达他的眷恋之情。

他想让我把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去,让他也魂归祖国。

师:当轮船渐渐远去,带走了外祖父深爱祖国的心,也带去了对故乡无限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在这首《故乡》中再去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吧。

读故乡这首诗。

师:故乡是我们每个心灵的港湾。假如你二十年之后,你回到自己的故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写到你的本上。

生:二十年后,我来到故乡,我来到天南海北……

师;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生:二十年 ,我回到故乡……

师:无论多少年后,无论故乡发生多少变化,故乡的亲人依然是我们的牵挂。

生;二十年后,一切都变了。

师:无论我们身居海外,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依然眷恋着祖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1
评课

评课地点:课题室

评课人:两个吴校长以及全体语文老师

朱拉拉:今天这节课跟预想的不一样,看到娃娃紧张我也紧张了。重点抓住三哭来讲,通过两件事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今天讲的太快了。

郭珊:设计三哭以及两件事,构思挺好,,细节处理的比较快。三句诗处理的太简单了,是最有代表的古诗。出示有气节的资料,如果能稍微讲一下背景资料,可能会更容易走进情感。

田浦洨:我感觉第二件事,书房里有更多古玩,是更值钱的,而外祖父却特别喜欢墨梅图。如果一对比,就会体会到外祖父的珍爱。

郭雯婧,前面情节都大致相同,只是后面的写二十年后回故乡,与本文的思乡感情不太相符。

陈菲:我要学习朱老师的这种思路,老师挺从容,只是课堂有点平铺直叙,如果有点起伏就更好了。

吴少旋: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外祖父想回祖国但不能回国的那种思乡之情,我想学生的感情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思乡之情。

谢娜:课题是梅花魂,魂就是精神。外祖父为什么看到梅花就想到了祖国,他们的相同点有什么。没有讲出来。

賀佩佩:梅花不是祖国而是像梅花一样的中国人。

张聪:重点是几件事,难点是像梅花一样的中国人。介绍人物就是要表达中国人的品质。还有音乐也待考虑,《我的中国心》会更好,还有余光中的乡愁会更好。

吴振中校长: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只是时间段,没有充分发挥。个别学生读不太好,应该在晨诵课上,语文课多加训练。

吴继红校长:拉拉消除不了公开课的的心里,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比较自然。开课比较重要,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认为每节课都有激发兴趣的作用。一、任何时候都要变着法子把头开好。二、需要老师去激发学生。让学生融进去,去渲染。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的表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1
《梅花魂》听课评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2
《梅花魂》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听了杨老师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活动中注重“溶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课堂上,杨教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二、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这堂课杨老师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杨老师问: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一颗爱国心啊!同学们,当他把这手绢郑重地递到我手中的时候,他想说些什么呢?你们能把这位老人心里想的嘴上想说的写下来吗?引导学生去想像,“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杨老师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但遗憾的是,老师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少了些,课堂缺少生生对话。

三、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巧用多媒体

1、杨老师利用“梅花傲放”的图片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

2、杨老师用“我的中国心”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2
《梅花魂》听课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争取地理结合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听完王少云老师的〈〈梅花魂〉〉,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优点

  1、设计思路新颖,层次清楚,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朗读训练

  课堂上以背诵歌颂梅花的古诗入课,使学生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爱梅花,歌颂梅花。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那么喜爱梅花呢。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认识到这些事都和梅花有关,为重点感悟做了铺垫。再直插重点段(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画批,读一读,渗透学习方法,对文字进行深刻感悟,找到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是:喜爱梅花那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认识到梅花的气节与品格,就象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先举例说说有骨气的中国人,再做四个愈的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产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进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国、热爱祖国。通过有语气地朗读表达情感。再由重点段扩展到其内容,找一找哪还能看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让学生结合找到的句子,谈理解,有语气朗读,体会到外祖父把爱国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课题的含义,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国心。

二、不足

  一是课堂内容太少,一节课分析的课文内容太少,觉得会影响以后的教学节奏。二是处理随机情况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总之,听后受益匪浅,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3
《梅花魂》听课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争取地理结合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听完王少云老师的〈〈梅花魂〉〉,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优点

  1、设计思路新颖,层次清楚,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朗读训练

  课堂上以背诵歌颂梅花的古诗入课,使学生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爱梅花,歌颂梅花。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那么喜爱梅花呢。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认识到这些事都和梅花有关,为重点感悟做了铺垫。再直插重点段(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画批,读一读,渗透学习方法,对文字进行深刻感悟,找到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是:喜爱梅花那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认识到梅花的气节与品格,就象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先举例说说有骨气的中国人,再做四个愈的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产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进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国、热爱祖国。通过有语气地朗读表达情感。再由重点段扩展到其内容,找一找哪还能看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让学生结合找到的句子,谈理解,有语气朗读,体会到外祖父把爱国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课题的含义,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国心。

二、不足

  一是课堂内容太少,一节课分析的课文内容太少,觉得会影响以后的教学节奏。二是处理随机情况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总之,听后受益匪浅,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3
《梅花魂》听课反思
  每讲一次公开课,就会紧张好几天。学校组织老师集体听课,我讲了五年级的《梅花魂》。讲完后,自己心里乱糟糟的,感觉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太差。

    下午评课,老师们肯定了自己的一些优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自己总结一些以促以后的教学。

    1.课堂结构设置合理,其实很感谢外出听课的机会,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的的收获,其次,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学习机会。看视频、看课件、看教案。对课的设计很有好处。

  2.有亲和力,对女老师来说这些都比较容易做到。多肯定学生,给学生愉快的感受。

3.课堂教学缺少学生质疑,其实,自己也想到让学生质疑,但是因为是公开课,害怕因为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己无法灵活处理会打乱教学过程,所以,只好自己提出了问题。

4.学生朗读缺乏感情,刚刚接触这个班的学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梅花秉性时,没有很深的感染学生,没能很好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梅花的品质。

5.语文素养的欠缺,虽然老师一直在鼓励、表扬我做的还好,但是自己明白,课堂中很多的词语、诗句都是背诵的,并不是脱口而出,或者存在脑海的,课堂结束时,就是因为忘记了事先想好的句子,而重复了好几句话,以至于慌神了,匆匆忙忙的结束了课。

6.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与其说是学生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如说自己还没有能力驾于课堂,自己讲课收放还是不自如,不够灵活处理教学新生成的问题。

  总之,每次讲课都会有点点的进步,也暴漏出自己的不足,希望以此为戒,更上一层楼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4
《梅花魂》评课稿

语文组组长黎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课——《梅花魂》。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所作,作者借物抒情,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这堂课中,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清晰、重点突出、诱导得法、教学轻松、学生活跃、语言得当。板书精炼、效果良好。我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做得特别好: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课标指出各个年级段都要注重读的训练。在课堂上,黎老师关注了读,读的过程分初读、细读,最后是表达。读贯穿于课的始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课堂上,也采用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读,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而且每次读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初读课文是注重对课题的读法,开始就让学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在细读时先让学生用心读课文,找出充分说明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也就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这样,发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指向更加明确。在处理这些重点段落时,教师还注意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研读“弄脏墨梅图,大发脾气”时,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紧紧抓住“轻轻刮”“慢慢抹”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

   二、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一个“感悟和对话的课堂”。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这几个主体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话教学实现了这几者相互的沟通:不仅仅拘泥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而更在于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这节课中,黎老师较好地实现了“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教态自然,语言简练,始终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了与学生的沟通,做学生的引导、促进和激励者。
  另外还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1、能否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增强合作意识。2、能否创设一个更利于学生感悟的课堂氛围。3、写外祖父心声这个表达练习比较好的,最好不要省去。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课,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感谢黎老师给了我们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5
《梅花魂》评课
(1)情穿全课。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了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情感,从而设计了吟诗入情,赞梅生情,对话抒情的三个大环节。针对每一处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过渡语,老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而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本。老师教学的情感线是很清晰的,强烈的。(2)浑然一体,过度自然。《梅花魂》一课讲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老师利用因果关系,一一带出,推着情感不断深化、强化使情感达到顶峰,最后化作了一曲《中国心》结束。(3)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老师从(1)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上课伊始,丛老师在检查预习后,引领学生总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1、吟诵诗词,黯然流泪 ; 2、弄脏梅图,大发脾气 ; 3、不能回国,痛哭流泪 ; 4、临别之际,送墨梅图; 5、离开星岛,送绣梅绢。(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丛老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十三自然段时,丛老师适时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以自己的这种感受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处理这些重点段落时,丛老师还注意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研读“弄脏墨梅图,大发脾气”时,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紧紧抓住“轻轻刮”“慢慢抹”这些词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尤其可贵的是能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包括外祖父教我唐诗宋词中的诗句都是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词。这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丛老师还用她那亲切的教态、带磁性的嗓门、柔和腔调、甜美的声音、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热情、激情,把整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因此丛老师的这种设计理念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达到了读书育人的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读”来评价:今天教师指导读书归纳起来是三大亮点1、巧用过渡语,使学生想读。2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读。3巧变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美中不足,仅供探讨

在本课教学达到目的之际,我以为可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以文中老华侨的爱国心来联系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悟。如:梅花有傲霜斗雪的品格,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应当怎样像梅花一样做人,怎样像老华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只要能以梅花的精神对照自己的以往和将来都行。这样学生的品格能进一步得到熏陶和升华。

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外祖父想回祖国但不能回国的那种思乡之情,我想学生的感情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思乡之情。



纵观丛老师这堂课,板块分明,层层推进,形式多元。如果课堂里能多点朗读,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如果文本的情感挖掘与孩子的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够架构起更平坦,能将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尊重学生自主学习,那课堂会更加完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6
《梅花魂》 评课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3:36
听了杨老师的《梅花魂》,虽然我不熟悉教材,没上过这篇课文,但被老师的激情感动。老师在整个课堂激情澎湃,始终以自己饱满的感情感染着学生,各环节间的过渡语也非常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即引领着孩子们去思考又创造了新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这是杨老师的一个亮点。



纵观杨老师这堂课,板块分明,层层推进,形式多元。如果课堂里能多点朗读,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如果文本的情感挖掘与孩子的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够架构起更平坦,能将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尊重学生自主学习,那课堂会更加完美。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