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课后反思教学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1
标题: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课后反思教学随笔
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后记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2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教室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2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注重生活经验

  "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出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又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我还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

  (二)重视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淘教案网 taojiaoan.com]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又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节课我让学生"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等.所以我在这里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2
三下《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但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

  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情景来描述“千米”,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是能够建立起“千米”的概念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举出了学生上体育课跑步的例子,我们的操场200米,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使学生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习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第二个例子中,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千米联系起来,逐步生成千米的概念。在形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从说说2000步能从哪儿走到哪儿,到1000人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有多长,再到100个10米是从教室到哪儿,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数学教学呼唤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二个例子我都是突出了活动的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3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3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较多的长度单位,其中包括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等等,他们已经基本了解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意义。所以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大的一个长度单位。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3
《千米的认识》一课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特别是低、中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环境,去感受不同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帮助学生发现、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在熟悉的环境里寻找生活原型。

   在《千米的认识》一课的设计中,我选取的素材多是学生感兴趣的、每日都经历的事情。首先,从学生喜欢的跑车入手,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千米(公里)这一新的数学符号,“汽车行驶的路程用什么做单位?”“用米和厘米表示好不好?”教师逐步启发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千米”这一数学符号,再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介绍、补充,不断明确千米的含义。

    “1千米”是个较抽象的长度,很难凭空想象。只有谈及学生经常接触,或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物才能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准确的建立表象。我发现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小操场,想到了他们每天上学走过的路,和他们各自不同的活动场地,加工和提炼后得到了:“绕你上体育课的小操场走10圈,大约就是1千米;从学校出发向北、向南分别到三家店和城子社区服务中心大约是1千米;你10分钟能从哪儿走到哪儿?你走过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并配以图片、录像、课间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一一再现。

二、探索熟悉的情境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课中,我让每位学生利用自己上学路上所用时间、及走路的平均速度,分别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折合成千米。换算中学生遇到了不同问题:整千米的;不足整千米的;不足1千米的情况,怎样处理?我并没有直接把换算的公式教给学生,而是通过我们共同的探讨、解决了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换算方法,进一步感知千米的长度。

三、运用熟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了千米的相关知识,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卷尺帮体育老师测量1千米的跑道,他们想出各种方法,又快又准确的完成了任务。还根据各地的路程,选择不同的旅游城市,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设计两日游方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但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的发言倾听得不够,一些语病和语言错误并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给后面的学生以错误的引导。同时,学生的反馈还要处理得当,适当引导,从中发现问题。

    另外,关于小组合作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准确地交代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特别是合作方式的交代,及合作中成员的配合方式,表达一定要准确,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表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课中我的表扬还远远不够,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氛围有些沉闷。这些都是今后教学要注意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4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一米大概有多长?
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小学到中学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0个1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
    2千米=(     )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     )米
6千米30米=(    )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    )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    )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    )千米(    )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     )米
5830米=(      )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 12(    )
小冬肩宽 30(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
一本数学书厚8(    )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 (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 (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
A、680毫米      B、4分米        C 、2米       D、216厘米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 个例子)。
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4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刚刚接触小学三年级数学,对学生对教材都有些陌生。经过前面几节课与学生的交流,分米和毫米似乎是很容易掌握的数学量。但在上《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
1、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200米,1千米也就是绕操场一周。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 这个单位换算。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我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学校门口到涉外经济学院的大门口大约1千米。但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所以在课后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让学生回家后真切地去感受1千米的距离到底是多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非常配合,完成的很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4
《千米的认识》反思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这节课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首先,本课老师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感性认识,上课始教师也有目的进行了复习,自然地过渡到“千米”。
其次,课前布置了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做了一下几个体验:1、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需要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2、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 3、1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时间,并做好记录。4、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时间,并做好记录。5、在200米的操场上跑了5圈。”让学生体验10米、100米、1000米的长度,从而能够直观建立起“千米”的概念的。
第三、通过估一估,算一算,从直观到抽象,把学生的已有体验与千米联系起来,逐步生成千米的概念。比较10米、100米、1000米走多少步?分别要多长的时间呢?通过推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间接地体会到1000米与100米、10米比较到底有多长。
第四,通过大量的实例,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千米”认识。
整节课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5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查阅大量的资料,提供给学生熟悉的、具体形象的素材,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1千米的长度。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对1千米有多长概念还是很模糊,特别是估计从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长,没有一定的量感,分析课堂,也许是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充分。

第一|、数学学习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千米”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一些跟“千米”有关的东西,充分准备后进入课堂才会得心应手。

第二、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索、实践等数学活动,因此我觉得必须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比如走跑道四圈大约要多长时间;让父母开车带孩子行1千米、2千米、3千米......亲身体验才会有感觉。

第三、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教师要结合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只是举出了学生上体育课跑步的例子,我们的操场200米,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学生想明白了答案,但对1千米只是停留在数字的感觉上,并没能联系到从某地到某地也是大概1千米。,课堂中缺乏对学生思维挑战的环节,缺少一种估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对1千米当然模糊了。

   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5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1.情境的“巧设”:在本课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创设两大教学情境,一是引入校门口到加油站距离1千米的录象,二是在练习设计中引入“‘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录象的引入,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已经对1千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引入来源于生活实际—校门口至加油站的录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更具体的1千米,学生可以进一步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加深和明确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样,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参照,懂得多长的距离就是1千米,这样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具体的、持久的;对于“‘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我的想法是,三年级孩子都是比较活泼的、好动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感官刺激,一定的视觉冲击,基于这节课孩子们已经接触过了,所以我不再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而在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方面下工夫,我设计了5道练习,并以“‘数学大餐’菜单”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学生来“点菜”,“点”到什么,就“吃”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同时,很认真地完成了相关的练习,明显看得出,这样的“数学大餐”很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2.结构的前后呼应:在课始,以“马虎小子的数学日记”来引出千米,课末布置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并提醒学生不要犯马虎小子的错误,这样的设计让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3.教学的有效实在: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孩子们的学习结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挺有效、很实在的,孩子们“三维目标”方面掌握还是相当不错的。
教学缺失:
  1.关于课前调查:在课前,我发给孩子们一张调查表,要求学生配合父母调查你走?步大约是1千米,你走?分钟大约是1千米,摩托车中速行驶?分钟大约是1千米,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走1千米,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于是就出现了走200步是1千米,走3145步是1千米的答案,我想,这应该算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吧!
  2.关于预设与生成:一直以来,总是认为不需要太多的预设,看到很多老师写一课时的教案就达8、9页,自己很是不解。这次教学让自己有了深刻感触,预设是根本,有了精心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因为在“‘数学大餐’菜单”练习方面根本没有去预设,结果出现了很多诸如重复、罗嗦、遗漏等问题。希望引以为戒。
  3.关于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教学语言,需要精炼、简洁、准确、有逻辑性,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在预设上面下些工夫,注意数学语言的逻辑、精炼。
  4.关于教学评价: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应该进行适时、有效的评价。在这方面,自认为做的不够好。我想,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单纯的一节公开课中是无法一躇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要注意积累评价语言,结合课堂实际灵机应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2 10:05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薛城区实验小学     彭新华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结合这一理念我认为《千米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最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让学生到教室外走一走、量一量这一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教学时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让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米,走1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走1千要多少时间,大约多少步进而让他们走一走,体验1千米。我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想象1千米的距离,建立1千米的观念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