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册物理教案合集下载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标题: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册物理教案合集下载
      本套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册物理教案合集下载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八年级上册全册物理教案.rar (63.12 KB, 下载次数: 4208)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奇妙的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产生要学的愿望。
2.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生疑发问。并在此学习过程中喜爱物理学,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及克服办法:
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用具:
蜡烛2支,高、低磁针支架各一个,玻璃钟罩1个,火柴1盒;圆底烧瓶一只,水,金鱼二条;磁铁、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
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社会里,大家都会感觉到科学的神奇力量!繁华的街市夜景、潜水艇发射导弹、发射卫星,这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离开了物理知识,就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稳固的国防、人类就无法实现登天的梦想。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奇妙的物理世界吧!
二、新课教学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但有些物理现象有很大的随机性,不是你想观察就能观察到的(举例:闪电、霜冻)。所以我们现在要观察这些现象,我们只好通过实验来观察,再现这些物理现象。
1、演示实验:磁的屏蔽
用玻璃板、课本、搪瓷、塑料板等物品分别隔着磁体和铁钉观察磁体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实验:不听话的丝条
学问学问,就是要用心看,要善于提问。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他就想: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下掉呢?最后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注意到肥皂膜上变幻的色彩时,他又产生了疑问,物体的颜色是怎么回事儿呢?最后揭开了颜色之谜。有人问爱因斯坦,说:“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爱因斯坦说:“假如有人叫我和别人一起到麦垛里去找一粒豆子,别人可能找到一粒后就不找了,而我则要翻遍整个麦垛,看看有没有其它的豆子。”我希望同学也有这样的精神,在下面的实验中仔细地看,大胆地想——看见别人没有见过的现象,问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把我问倒了,是你们的光荣。我们要比比看,谁发现的现象多,谁提出的问题多。
现在我让你们自己来作些研究,体验一下怎样做学问。我们分成小组实验,待一会儿,要同学起来说说你们看到的现象,并说说你有哪些疑问。我要求大家心要细一点,胆子要大一点。这一堂课上只要大家体会一下做研究的两项基本功: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不要求大家弄清问题的答案。谁观察得仔细,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深刻,就光荣!
将一根平时用来捆扎物体的塑料绳(聚丙稀)上端打个结,然后把它剖成许多细丝条。用右手捏住上端的结,左手的手指插在丝条中从上捋到下端。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提问:(1)放开左手后,这些丝条出现了什么情况?(丝条不仅没有合拢,反而向四周散开)
     (2)当你的左手靠近这些丝条时,又看到什么现象?(不少丝条被手吸过来了)
     (3)如果你用手抓住丝条,从上捋到下,想使这些四散开来的丝条合拢,你能如愿吗?发生这种现象你料想到了吗?
3、学生实验:拉不开的书
将两本厚度差不多的书,象洗牌那样使尽可能多的纸相互交叉叠在一起,把书放平在手上拍几下,然后两只手抓住两本书的装订边,向两边用力拉(只可以拉),你能把两本书轻而易举的分开吗?
4、演示实验:钟罩里的蜡烛
教师取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和一个玻璃钟罩,点然蜡烛。在罩上钟罩时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蜡烛会熄灭、并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以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
师:刚才大家都作出了猜测。猜对猜错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勇于调动自己的经验系统、知识系统作出猜测。当然,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作出了这样的猜测?
(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大胆的猜测给予肯定。并相机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设法检验自己的猜测。)……我有一个怀疑,高的蜡烛先熄灭,会不会是质量问题呢?——我得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测。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怎样来检验我的猜想?(让学生讨论,但不一定非得学生想出办法。)
教师把短的蜡烛垫高,高的蜡烛割短。点燃,再做一次。……
生:确实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跟蜡烛本身没有关系。
师:蜡烛的高矮是一个因素,也不排除有其它的因素起作用并导致其它结果。所以猜短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也不一定就错了。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其它因素呢?
生:……
师:怎样检验你们的猜想?不能靠空想,要靠实验!就请你们课后去做一做吧。我来放一个图片……(多媒体演示:人爬着通过着火的走廊。)为什么要这样呢?……
师:每一个物理现象后面都有一个道理,每一个道理都会有它的用处,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仔细地研究。
5、演示实验:烧瓶里的金鱼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出示装有金鱼的盛水烧瓶,酒精灯)下面我要火烧金鱼,金鱼会不会被烧死呢?(学生猜测……)……没办法,弄不好,我们也只有让金鱼为科学献身了。
瓶颈的水烧开了,但金鱼仍在烧瓶中自由地游动。
(有些学生可能已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师要抓住时机质疑。可能的问题非常多:为什么上面的水开了下面的水还是冷的?为什么放在烧瓶的底部加热就会把金鱼烧死?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沸腾?……)
师:一个现象可能很平常,要是能注意这个现象,这个人就不平常;要是能对这个现象产生疑问,并去研究它,这个人就很不平常了。你们能不能说说,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
6、学生探索: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
师:我们交流一下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生:书离杯子很近的时候,书上的字变大了。书离得比较远的时候,字好象变小了,也看不清楚了,好象起了奇异的变化……再好象是字的左右倒过来了。
生:(再交流,说出观察到的其它现象。)……
师:(对学生的发现表示鼓励,并在黑板上简要地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记下来。这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同时也向学生示范一种记录方法。)我们再来一个竞赛,大家分成小组讨论,把你们想到的问题写下来,我看哪一组写得最多。(组织学生讨论)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我很高兴。这些问题你们想弄明白吗?(生:想!)好!今后我们一定好好研究。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的发现一定会有价值的。再引伸一下刚才的实验——透过眼镜看字,是不是也有变化?——眼镜,就运用了我们的实验中所隐藏的道理。
三、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最后我想请大家议一议,生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物理现象?生:(议论)……
四、课外作业
布置学生课外调查一下自己周围有哪些有存的物理现象,并提出问题。再做一做课本上第3页的第二、三两个实验,并把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记录在作业本上。第二天上课时检查、交流。

二、体验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终结性目标: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科学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
2.过程性目标: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认识了一些物理现象。请同学们再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的例子。(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钢铁巨轮可以漂浮在水面,而一个小铁块却在水中下沉?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为什么能传递各种信息等)
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新课教学
1、阅读“读一读”后回答问题
师: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来的?
(2)对偶然发现的问题,伽伐尼做出什么样的解释?
(3)伏打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实验来收集证据的?
(4)伏打的实验证据说明了什么?
(5)生物电探究的成果产生了何种影响?
(6)了解了他们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请一位同学作为代表,说说应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偶然发现――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创造发明)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和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实验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探究活动03“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主要内容
目的:激发学习物理和参与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
策略:猜想,实验——出其不意
方法:分组(约4人一组,分工);猜想,记录;实验,记录;组内讨论;
老师提醒:在杯子里装满水后,放回形针之前,请大家先来猜猜看最多能放多少枚水会溢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动手做做看,看看到底最多能放多少枚?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师:好了,大家实验做过之后,一起思考一下:最多能放多少回形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生:跟杯子大小有关;跟杯子材料有关;跟水(液体种类)有关;跟液体的温度有关;跟有没有风有关;跟水的多少有关;跟杯子的形状有关 …
教师选择一个因素给学生探究:例如探究验证所能放入最多回形针数与杯子的大小有关。
需要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似的杯子,材料相同,两个杯子分别装满水,放入回形针,记录最多能放的枚数,进行比较。若两次数目相同说明与杯子大小无关;否则说明与杯子大小有关。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参与,体验了一下科学探究的过程。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练习
课本3W


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
2.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了解声音是一种波,知道声波具有能量。
4.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和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及声能
实验器材:
  音叉、橡皮锤、铁架台、细线栓着的乒乓球、水槽、水、两个小石块、塑料弹簧、蜡烛、火柴、音响、一张纸、一个笔帽、衣架、细线。
一、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是怎么知道上课了的?
师:铃声为我们提供了上课、下课的信号。此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是常见的、平凡的,但自然界的声音又是千差万别、变化莫测的。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活动:我这儿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提问:这些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吗?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2)做一做:A.人说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B.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否感觉音叉在振动。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填入课本上)      
(3)活动:用手敲桌面能发出声音,桌面有没有振动呢?你们有哪些方法能证明它发声时在振动呢?同学再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的振动很明显的看出来呢?(桌面上的纸片振动了,这一种把微小现象扩大的方法叫转化法,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
演示:慢慢舞动一根小棒,小棒在振动吗?你听到声音了吗?快速舞动小棒,你听到声音了吗?轻轻挥动时,小棒有没有产生声音呢?
总结: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只要有物体振动,就一定会产生声音。
(4)声源
我们把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提问: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呢?请举例。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在黄河大合唱中有这样一句歌词: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有哪些声源?(空气、马的喉咙、黄河水)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提问:那么这些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去呢?(通过空气)
(1)学生实验:图1-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活动: 将衣服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同学用铅笔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这时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去的?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双耳,重复上述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初步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实验:图1-3   
提问:谁能用讲台上的器材,来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你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些介质传到耳中的?你还能哪些事例或实验证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在水中摇铃、在水里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钓鱼时不希望别人在岸上走动、大声讲话等。)
(3)演示实验:图1-4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听到的手机铃声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是一种波
把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水波会从石头击中的地方向四周传播,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人眼看不到。
(1)阅读课本,介绍声波
(2)介绍共振现象。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介绍声能的利弊。     
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席葆树发明的阻挡射流扬声器, 可用于机场驱雾1999年被评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类)。当然,声波在生活中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登山运动员在登山时不能大声叫喊,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这节课探讨了声音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训练
1、假如没有声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举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2、完成3W
           
           



1.2音色 声速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影响音色的因素。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能估测声速。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4.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不能区别。
2.学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教学器材:音响、音乐。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 辨别声音
(1)(欣赏音乐)播放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音乐。
提问:在这段音乐中用到几种乐器演奏?你能说出他们是什么乐器吗?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
师:这就是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2)你能举例说明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征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1)提问:决定音色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呢?
(2)阅读课文相关。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补充:曾候乙编钟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钟组成的原因是为了使音域宽广。
3、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1)提问:如果有一架飞机从你头顶飞过,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你立即抬头向你的头顶看去,能否看到飞机呢?为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2)试验设计:
如果只用秒表、尺子和人耳作为测量工具,你将怎样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呢?说出你的测量方案。
方法:可利用回声测速
介绍什么是回声: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回声比较模糊,因为声音的震动会向四处散开,能量会散失。而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如隧道),反射的声音不会跑掉,所以回声很大。
原理:站在离高墙较远的地方(事先测出你到高墙的距离)大声地喊一下,在你喊的同时按下秒表,当你听到自己的回声再按一下秒表,这样一来,你的喊声从你那儿到高墙打了一个来回,你只要把上面说的你跟高墙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的一半,这声音的速度也就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人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声音有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所以你与墙的距离,至少不得少于17米才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障碍物)。
(3)知识拓展:
回声和声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声学是研究房子的形状和发出声音的物质,对声音的品质有何影响的学问。声学在音乐厅和剧院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声音必须被听得很清楚。
如果在墙壁和墙壁之间有太多回声来回地弹来弹去,那么观众就会听到一大堆混乱的杂音。这就称为交混回响。为了减少交混回响,音乐厅可以建造成特殊的形状,并用木材这类吸音效果好的质料来建造。
海底的回声
回声可以用来测鱼群、潜水艇和沉到海底的船。有些船上装有回声测深器,这种仪器会把声波送到海里。而回声传回船上所花的时间,可以用来算出船下任何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它也可以用来画出海床的深度和轮廓。这种技术称为声纳,意思是声音的航行和测距。声纳是很灵敏的,它可以分辨一条大鱼和一群小鱼。
动物的回声
蝙蝠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再用灵敏的耳朵收集周围传来的回声。回声会告诉蝙蝠附近物体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物体是否在移动。这种技术称为回声定位法。它可以帮蝙蝠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以及捕捉猎物(如飞行中的昆虫)。蝙蝠尖锐的回声我们是听不到的,但蝙蝠发出的其他声音有些是我们能听得到的。
(4)说明: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15℃),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 m/s,在钢铁中的速度更快,速度可达5200 m/s。
(5)介绍速度单位m/s。
4、声速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
(2)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三、课堂练习
(1)夏天,下雷雨时,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为什么?
(2)3W
四、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关内容。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乐音和噪声的区别,认识噪声、噪声的来源极其危害。
2、 技能目标:培养防治污染的五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3、 情感目标:激发培养学生对噪声的重视,积极参与控制和减少噪声危害的讨论,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护环境、维护公共文明秩序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辩证的看待乐音和噪声,通过试验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新课教学: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难听的噪声,让变幻莫测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烦人的噪声一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二、新课教学
1、 信息快递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讨厌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举例:如果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考试,教室外录音机里传来了一首美妙的乐曲,音量很大,你愿意听吗?
结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提问:你能在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噪声的来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工业机械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问题。近年来,噪声已经被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污染着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
请学生结合课本插图1-17,概括噪声的类别。
三大来源:(1)工业噪声 (2)交通噪声 (3)生活噪声
介绍:中国车流量仅为国外大城市繁忙车流量的1/10,但噪声高出10dB。
3、 噪声的危害
  (1)测一测:在安静的情况下测量脉搏每分钟的次数,然后播放强度较大的噪声(如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再测量一下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次 数           内        容            脉搏数/min
   1        在安静的情况下         
  2        听过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后         
比一比:脉搏数有什么变化?
(2)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
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90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
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的影响(见附表)
         常  见  声  音        声级/dB        影响
火箭导弹发射        160        短时间会导致永久性耳聋
喷气式发动机(附近)        140       
喷气式飞机起飞(100)        130        鼓膜振痛
高强度的摇滚乐        120       
电锯风钻        110        长时间会导致永久性耳聋
大型载重汽车        100       
摩托车汽车喇叭        90        特别烦人
一般城市的交通噪声        80        令人讨厌干扰交谈
大声呼喊        7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4

正常交谈        50        安静舒适
空调机        40       
轻声耳语        20        极静
正常呼吸        10       
刚刚引起听觉        0         
(3)噪声的危害大致分三方面:对人心理效应;对人生理效应;物理效应。
4、 噪声的控制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
  (1)控制噪声的声源----改变、减小或停止声源的振动。
  (2)阻断噪声的传播----隔声、吸声和消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  耳罩  头盔等
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完成图1-19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种。
举例:如果某班正在上体育课,很吵,影响了我们的上课,你会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噪声的?
5、学生活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目的:比较不同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
器材:闹钟、 鞋盒、 衣服 、 报纸、锡箔  纸、塑料袋、 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  
材料                                         
性能                                         
比较结果:按隔声效果最好到最差的顺序列出你所使用的材料
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材料隔声性能较好?(蓬松多孔性材料)
三、课堂总结
1、小结
2、完成3W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用途,了解决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3)知道次声波的特点、危害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利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什么是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用手慢慢摇动一根木棒,问学生有没有听到声音?为什么?
原来有些声音是人耳听不见的(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1)可听声:20Hz-20000 Hz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4)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提问:蝙蝠、海豚、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少?你知道人们养狗看家的道理吗?
介绍:西方人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犬笛吹出的是 25000Hz的声音,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口令行动了是因为小狗能听到超声波的声音。
2、超声波
(1)介绍蝙蝠与超声波,了解超声波的发现。
(2)超声波的特点:A方向性好:如利用声纳水中测量和观察,可以发现潜艇、鱼群等。
B穿透力强:如对对人体脏器做病变检查、结石检查、B超等
C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如对硬质材料作切削、焊接、凿孔及清洗、消毒等。
(3)超声波的运用:A.声纳    B.超声波诊断仪    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D.超声波清洗器    E.超声波焊接器    F.HIFU聚焦刀
3、次声波
(1)学生阅读课本
(2)提问:次声波的特点是什么?(没有什么障碍物能阻挡它;传播距离远。)
(3)次声波的危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等。
(4)次声波的运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三、课题作业
完成3W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并能运用其解释弦乐器的“调弦”过程。
2、通过研究影响弦乐器高低的因素,知道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长、粗细、松紧的关系。
教    具:吉他
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中的一个大家族(还有管乐器、簧振乐器、电子乐器),所谓的弦乐器,顾名思义就是指乐器上有弦(通常是用钢丝或尼龙做成的),通过弦乐器的振动发声的。有许多弦乐器结构简单(如:二胡、胡琴、古筝、吉他等)却能演奏出美妙、变化多端的曲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以吉他为例,来研究弦乐器是怎样控制音调的高低的。
二、新课教学
1、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吉他的结构
猜想:弦乐器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可能跟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材料等有关,吉他有6根粗细不同的弦,通过旋转琴轴可以改变弦的松紧,手指按在弦上不同的位置,就可以控制弦的长短)
2、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怎样的关系呢?
(1)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A.保持弦的粗细、长短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松紧的关系;
B.保持弦的粗细、松紧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的关系;
C.保持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的关系;
小结:搞清了有关吉他的这些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他弦乐器是如何发出不同音调声音的道理了。
(2)提问:演奏家是怎样奏出音调高低不同的美妙的音乐的?弦乐器为何要安几根、甚至几十根粗细不同的弦(如:古筝)?
3.小实验
在玻璃杯倒入不等量的水,也能奏出交响乐。玻璃杯怎么会奏出每妙乐曲地的?请同学们回家自己试做。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教学器材:演示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学生温度计、烧杯、冰块。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从保温瓶中取出一小块冰,放入烧杯中,举其摇晃,发出撞击声。
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这种结果?(酒精灯)
二、讲授新课
1、学会使用酒精灯
在实验室我们往往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提问:现在我们能否开始试验呢?(不行,要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学生阅读“信息快递”
(2)请一个学生上台操作,正确使用酒精灯,其他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3)总结使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1)演示试验: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提问:从开始到加热到水干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实验完成想一想。
演示:液态的水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气态水形状不固定,体积也不固定。
总结: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水的三种状态称为水的三态,其他物质一般都有三态。
提问:○1你还能举出一些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2你觉得物质以何种状态存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3云、雨、雾、露、霜、雪、冰雹都是水的化身,你知道它们都处于什么状态吗?
3、探究温度计的实验方法
(1)请学生阅读课本“说明书”,回答问题。
提问:○1简述温度计的构造?
○2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3你所观察到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4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5温度计刻度的单位是什么?
(2)介绍“信息快递”
(3)完成课本“议一议”。
(4)学生实验:请学生分别测出冰块、自来水和温水的温度。纠正错误的测量方法。
提问:你的估测温度准确吗?
(5)你还知道其它温度计吗?
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回答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它有哪些危害?怎样控制?
(2)什么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三、课堂巩固
1、回顾本课知识点
2、完成“3W”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2.观察水的沸腾,了解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变化。
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滴管、打火机、手表。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
一、新课引入
课前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
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过一会儿,酒精没有了。
提问:1、水和酒精到哪儿去了?涂酒精的地方有什么感觉2、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3、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从液态变成气态)
板书:汽化
二、新课教学
1、汽化的方式
(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正在加热的热水)这些水过一会儿都会变少吗?汽化方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自学自学回答:蒸发和沸腾
2、蒸发
下面我们先一起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以晒衣服为例,要使衣服干得更快些,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方法?
总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够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些因素有关?

师:“坎儿井”为什么能够节水呢?能否用刚才的知识解释。
师:刚才在手上擦酒精时,同学们为什么感觉到比较凉爽呢?
演示: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支包沾有酒精的棉花球,一支不包,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结论:蒸发要吸热,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3、沸腾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汽化的第二种方式:沸腾。我们每天都要喝开水,开水就是烧开的水,就是沸腾的水。回忆一下水烧开时的有关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介绍试验装置,提醒要观察到沸腾现象消失后才能结束试验,两人分工,一人计时,一人读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准确,以减少误差。强调:小心操作,切勿烫伤。

巡回指导。

试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数据,在课本表格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像。

师:引导学生看数据表:几种液体的沸点。记住酒精、水银等常见液体的沸点。
提问:为什么表上标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字样?

师:简述: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高压锅就是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制成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后再学习。

三、课堂小结
1、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一)共同点:

(二)区别:
1、发生部位:
2、温度条件:
3、汽化程度:
4、影响因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都会变少,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冷水汽化慢,热水汽化快,汽化方式不同。



生: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夏天,湿衣服晒变干了






生:挂在通风口;晒在太阳下面;把衣服摊开等。




生:晒稻谷、把路上的积水扫掉等

学生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体会“坎儿井”的节水妙用。


学生自由发言,能否设计试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学生试验探究,明确目的,动手试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生:描出图像,并总结试验,将结论填入书中空格处。









学生尝试回答。




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汽化现象
2、需要吸收热量。

蒸发:
1、        液体表面
2、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        缓慢的汽化
4、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
1、        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2、        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达到沸点)
3、        剧烈的汽化
4、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液 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一、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
1、探究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19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2、液化的方法
请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用降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降温才能使气体液化吗?
提示:家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也是降温得到的吗?

在我国北方冬季低温时可达-40摄氏度,那时滴水成冰,哈气成霜,但在这样低的温度还远远不能使二氧化碳液化。氧气、氢气的液化温度更低,这么低的温度,很难达到,人们就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
引导学生质疑:压缩体积真的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20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举例:
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是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三、全课小结
请学生回忆本课知识点,讨论总结判断液化现象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研究有关“白气”的形成问题:1、严冬,在室外谈话可看到谈话者的嘴里冒“白气”。
2、夏天,剥去棒冰纸可看到棒冰在冒“白气”。
3、水沸腾时,壶周围冒“白气”。点拨: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份,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人们看到的这种“白气”已经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形成的。所以“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5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5-6题。
        学   生   活   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





观察实验,简述实验现象
讨论解释: “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填空:P37看一看,想一想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⒈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⒉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⒊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象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⒋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⒌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松香、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消融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
二、新课教学:
1、熔化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故此我们得出两个概念: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教师出示一装有碎冰的烧杯,问:我能否随意地将冰变成水,然后再将水变成冰,就像魔术师表演一样?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猜想。
教师提问:现在,每人桌上都有冰块和松香这两种物质,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过程,找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内容,你们认为固态怎样才能变成液态?在变化过程中其温度将怎样变化?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1)学生实验:观察松香的熔化。
  说明: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少量的松香。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松香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松香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松香的温度,并观察松香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松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观察的时间/min        起点        1        2        3        4        5        …
温度/℃        60                                                …
(2)学生实验:观察冰的熔化  
  说明: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碎冰块。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计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杯中冰状态的变化,知道冰块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观察的时间/min        1        2        3        4        5        …
温度/℃                                                …
(3)将几组学生的数据及图象进行投影,师生共同进行分析,在图中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4)让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出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如下:
固体        不同点        相同点
松香               
冰               
同样是固体,为什么松香和冰块的熔化过程却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有些固体如海波、冰、金属,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种固体叫做晶体;而有的固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这种固体叫做非晶体。晶体熔化的温度就叫做熔点。
⑷教师投影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铝        66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95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灰铸铁        1177        萘        80.5        固态氮        ―210
铜        1083        硫代硫酸钠        48        固态氧        ―218
金        1064        冰        0        固态氢        ―259
问题:a)在寒冷的北方,最低气温是―40℃,为什么不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b)熔化锡块时,可以把锡块放在铁锅里加热,但在熔化铁块时,为什么不能把铁块放在锡锅里加热呢?
在对图象分析、讨论、思考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2、凝固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据此,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对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进行思考,与熔化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结论。
液体        不同点        相同点        有无凝固点
熔融状的晶体        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放热        有
熔融状的非晶体        凝固过程温度        放热        无
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熔融状态的晶体的两个凝固条件,缺一不可:①达到凝固点②放热
对于同一种晶体,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上述推论,同学们再课后可利用电冰箱进行验证。
3、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1)观看课本插图
(2)介绍: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②认识透镜,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的各种折射现象,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探究透镜的奥妙,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3)通过阅读、联想的方法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光折射的特殊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态度,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培养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   具:烧杯,水,水槽,光具盘、玻璃砖,三棱镜、激光、小喷雾器、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将一支铅笔放在杯里,出示一幅杯中不盛水的图片,在出示一幅杯中盛水的图片。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光从空气中杯中,学生观察。
提问:光是否沿直线传播的?为什么?
演示实验:向杯中加水,观察光在分界面上光的传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反射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偏折呢?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归纳、总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利用电脑图解学生认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
2、光的折射规律
(1)学生观察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
入射光、折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将如何变化?
什么情况下,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2)通过观察实验和多媒体模拟,让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3)多媒体演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学生总结出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的应用
(1)学生解释为什么杯中加水后筷子变弯的现象;(多媒体显示图片)
(2)练习(多媒体显示)
4、生活、物理与社会——太阳奇观
三、知识小结:谈谈你这一课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3W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4.2   透    镜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会用一定的方法辨别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5)以探究活动和阅读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
(6)学会简单方法估测老花镜的焦距,了解度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5
教学资源:手电筒,各类透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教师引课:上面实验中,我们实际上是制作了一块冰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是透镜,效果完全相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
(1)出示一些透镜,学生观察后,请学生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2)定义: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3)通过凸透镜。凹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的成像区别。
发现: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4)观察并比较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试验:一束光线透过两种透镜,观察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起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设计可行方案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学生说出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2)总结:一摸二看三照
(3)尝试:分辨近视眼睛和远视眼镜。
(4)提问:还有哪些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呢?
“晃”的方法和“叠合”的方法。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1)名词解释
光  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球面球心的直线。
焦  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焦点。
焦  距: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焦距用字母f表示。



(2)提问:凸透镜和凹透镜有几个焦点?焦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介绍实焦点和虚焦点)
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射向凸透镜,折射光线将怎样传播?为什么?画出光路图。
4、设计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甚至探索着去测量凹透镜焦距)
(1)我们常说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300度500度,什么是度数呢?大家一起阅读P99页,看谁先懂这方面的知识?
(2)很多同学今天带了眼镜来,你知道它是多少度吗?你会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远视眼镜的度数吗?
(3)指导学生完成测量远视眼镜的焦距并计算度数的实验。
5、探究透镜的奥秘
(1)学生观察:将一束激光射向三棱镜,观察这束光在三棱镜中和离开三棱镜后行进的路径。学生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光路图。
(2)学生猜想:把两块三棱镜组合在一块,平行光经它们折射后,出射光线如何?
(3)联想:可以把透镜看作是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的,所以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三、课堂作业
3W
四、家庭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4、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
5、培养学生分析试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收集有关数据,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学具:小组试验: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并逐渐将凸透镜远离课本,仔细看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交流后,提出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中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介绍试验装置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
提问:应该怎样安排、蜡烛和光屏的位置顺序?为了让蜡烛成的像呈现在光屏上,我应该注意什么?(三心等高、共线)
(2)设计试验
使蜡烛从距凸透镜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向,观察向的大小、倒正如何变化。将读出的物距和像距填入课本表格中。(提醒要多做几次)
(3)分析论证
通过比较物距、像距、焦距和2倍焦距,找出其中的关系。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u>2f, f<v<2f,物像异侧。
2.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 u=2f, v=2f,物像异侧
3.倒立放大的实像时,f<u<2f,v>2f,物像异侧
4. 正立放大的虚像时,u<f, v>u,物像同侧
3、讨论
(1)凸透镜成像时,在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
(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减小时,像距怎么变化?
(3)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的一部分,猜一猜,光屏上的像可能发生什么变化?自己在做一做,看看你的猜想对不对?
(4)在试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5)在试验中,你能发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三、课堂练习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实验)调节像距,使窗外的景物成像于光屏上,说出此时所成像的特点?属于凸透镜成像的哪种规律的应用?
2、完成3W。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教学目标:
1、知道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
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老光眼)的成像特点和产生原因。
3、知道用凸透镜或凹透镜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4、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培养从相关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会用一定的方法探究用凸透镜、凹透镜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6、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个人用眼的好习惯。
教学要点: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学器材: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提问: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2、你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些含有凸透镜部件的物体分别利用了凸透镜的哪种规律成像的吗?
今天我们就围绕u >2f的应用,来认识一下照相机与眼睛。
二、新课教学
1、原理
请学生利用讲台上的试验器材模拟出照相机原理的模型。
提问:谁能指出照相机中相当于凸透镜和光屏的部件的名称和位置?(板书)
出示人眼睛的图片,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提问:(1)你能说出人眼中相当于照相机镜头和胶片的组织的名称和位置吗?(板书)
(2)照相机成的像与眼睛成的像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凸透镜u >2f的成像特点是否一致?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介绍光圈和快门:控制曝光量,改善摄影效果。(举例:如今天是阴天,阳光不是很充裕,这时就应将光圈口径调大,使单位时间内光通量增大;同时将照相机快门的开闭时间延长.)
提问:我刚拍完全身照,现在想拍一个半身照,应该怎样调焦照相机?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调焦。
简单介绍视觉的成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眼睛是怎么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呢?
这个就是眼睛的神奇之处了,它的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是可以调节的,根据我们前面学
过的知识可以知道,当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改变时,它的焦距也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眼睛可以让它的像距保持不变,而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来达到让清晰的像成在视网膜上。也就是说眼睛是一个复杂的调焦系统。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2、试验:认识视力的缺陷
用讲台上的试验器材在做u >2f的试验,当光屏成清晰的像后:
(1)将光屏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观察现象,认识近视眼。
(2)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一些,观察现象,认识远视眼。
总结和比较:两种视力的缺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试验器材按照课本土4-15进行操作,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总结:近视眼需配凹透镜,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远视眼需配凸透镜,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
3、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电影与视觉暂留。
请学生在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以解释。
三、课堂作业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谁不希望有一双清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那么应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呢?
2.完成3W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望 远 镜 与 显 微 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和主要组成和基本原理。
2.        初步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及其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的热爱。
3.        初步了解显微镜的发展情况及应用前景,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器材:
焦距为50mm和300 mm的凸透镜各一个,焦距是-75mm的凹透镜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提问:1、怎样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有几种方法?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分别有哪些应用?
3、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呢?
二、新授
1、目镜和物镜
望远镜能是远处的物体在近处出成像,用一架好的双筒望远镜可以清晰的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还可以看见许多平时看不到星星。
通常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可看做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2、学生试验
引用问题: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利用讲台上的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要求说明:用的是哪两个透镜,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看到的是怎样的像。
引导学生改变透镜的间的距离或交换位置后在观察。
交 流:期望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1)以凹透镜为目镜,以f=300 mm的凸透镜为物镜,调整目镜,观察远处,可观察到物体的正立虚像。(伽利略望远镜)
(2)以f=50 mm的凸透镜为目镜,以f=300 mm的凸透镜为物镜调整目镜,观察远处,可观察到清晰的倒立的像。(开普勒望远镜)
(3) 以f=300 mm的凸透镜为目镜,以f=50 mm的凸透镜为物镜调整目镜,观察细小物体,可观察到放大的虚像。(显微镜)
3、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史
(1)望远镜的发明,有点偶然性。介绍荷兰眼镜制造师利佩尔席于1608年发明望远镜。在荷兰发现的必然性。
(2)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进行科学探索。
(3)开普勒望远镜
(4)射电望远镜
(5)哈勃空间望远镜
提问:伽利略望远镜与开普勒望远镜有什么不同点?
(伽: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焦距较大,成正立的虚像,视场较小,便于观察地面上的远物;开:目镜是凸透镜,焦距较小,物镜也是凸透镜焦距较大,成倒立的虚像,视野较广,特别适用于观察行星和月球)
4、显微镜的制作
  用望远镜可以看到把远处的物体,我们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细小的物体。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毕竟很小,人们利用显微镜可以看清肉眼看不见的微笑物体,如微生物、动植物的细胞等。
(1)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2)学生活动:制作成凸度不同的水透镜,比较观察到的现象。看哪组同学制成的水透镜的放大倍数高。
放大镜的倍数和它的焦距有关。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焦距短,镜面的凸度必定大,一滴水就是一个凸度很大的透镜。)
交流:
1.        观察到的像"走样"
2.        凸度越大,"透镜"越要靠近被观察物体
3.        凸度越大,能看清楚的范围越小]
在我们的组合透镜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利用两个凸透镜可以看到物体放大的虚像,我们可以来自制一个显微镜。
阅读课本P93的活动步骤,讨论制作要点。(培养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能力)
1.        水滴是物镜,通过水滴看到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注意调整水滴与物体的距离,或改变水滴的直径)
2.        通过目镜观察到放大的像
学生活动:自制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细小的东西
三、课堂作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3、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在生活中,你们都遇到过哪些测量?(身高、体重、温度、远近、时间等)
总结: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板书)
二、教学内容
1、学会比较
请两位同学站起来(一高一矮)。
提问:(1)他们两个人谁高、谁矮?你是怎么判断的,用的什么方法?(比较)
请学生一下子比较出课桌的长与宽和长与高。
提问:(1)你是怎么判断的?(目测)
(2)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拃或课本的宽度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请一生用一乍的长作为一个标准,测量桌子的长度,教师再用一乍测出桌子的长,得出不同的结论。
提问:(1)两个人得出的结论不同,你们说谁对谁错?
(2)问题出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应选择统一的标准量)
2、单位
单位:公认的标准量。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的量进行比较。
提问:(1)(教师指着一本书)我们以后就以这本书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行不行?为什么?
讲述: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使用的单位各不相同,以长度为例,有:尺、英尺、寸、米等。
为了便于国际文化科技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阅读课本122页,了解1米是如何规定的。
提问:(1)1米大概是多长?请学生示范,然后用尺测量。
(2)你知道平时我们还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其中比米大、比米小的分别有哪些?
(3)请大家找找,在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1分米、1米?
(4)请学生写出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在说说与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同桌相互背背。
3、练习:
(1)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2)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_______cm。
(3)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13____=2.013______。
(4)万里长城大约是6.7×103____
750nm=        m;25km=     m;80mm=      m;98cm=        m.
学生阅读P103图5-4,并比较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数量级的差别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长度的特殊测量,正确记录物体的长度和测量的时间。
教学器材:刻度尺、学生用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提问:(1)什么是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必须要借助于工具,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刻度尺有哪些吗?
二、教学内容
1、认识刻度尺
给学生观察一把刻度尺,
提问:你能从这把尺上获得哪些信息?(分度值、量程、零刻度线)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请大家结合前面学习的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来说一说应该怎样使用刻度尺?学生自由回答,后阅读课本。
方法: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2)请学生用学生用尺,量出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提问:我们能否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为什么?应该如何测量?讨论出方法后,学生实际操作。
交流: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有时估读值偏大,有时估读值偏小,这样会产生误差。
讨论:如何减少误差?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1.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2.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3.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总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这样可以减少误差。
提问:误差是否等同于错误?
4、测量工具的选择
提问:为什么服装师裁减衣服时常用厘米刻度尺,做家具的木工要用毫米刻度尺?
(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提问:划玻璃时应该选择精确到什么程度的刻度尺?量操场呢?
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时间的工具: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分(min)和小时(h)等。
1min=60s;  1h=60min=3600s
(2)通过提问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测量时间的工具,并进行点评(点评中须明确提出用手表测时间的方法。例:某同学在早晨6h55min30s离开家,7h04min15s到校,他在路上花的时间应是8min45s)
(3)研究如何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秒表的使用说明,并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回答:
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
6、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三、课堂练习
完成3W。

速   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3)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
(2)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5

教学难点:
(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举例:两人从我们学校沿同一路线去如皋,一人乘汽车去,一人骑自行车去,一般情况下谁先到达?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汽车比自行车运动得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举例:某同学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另一个同学,从家到校走了700米,你能判断出谁运动得快谁运动得慢吗?为什么?
那我们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活动5.5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 ,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提问:(1)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相同距离比时间)
(2)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相同时间比路程)
(3)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
如果回答相同,则提问:“观众也记时间吗?”
如果回答不同,则提问:“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2、速度及其测量
(1)举例:甲纸片从10米高度下落,到地面用了5s,乙纸片从8米高度下落,到达地面用了2s,请问哪张纸片下落得快。
刚才我们将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纸片运动,都算成了“相同时间”,然后比较路程,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一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时间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1秒,符号为s
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很好,可是怎么知道速度大还是小呢?这里我们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应该数学上早就学过这个公式,就是 :v=s/t  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3、单位换算
(1)比一比1km/h 与1m/s 哪个速度大?
1km/h=1000m/3600s=1/3.6 m/s  因为
1m/s=(1/1000km)/(1/3600h)= 3.6km/h
(2)练习:20 m/s=                   =       km/h
72 km/h=                    =       m/s
4、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1)活动: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现在就运用它来做“活动5.6”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用哪些实验仪器?设计表格并算出纸片的下落的速度。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速度 ?
在学生回答如何设计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常见的几种表格形式:
实验次数   高度/m  时间/s  速度/m/s
   1
   2
   3
(2)阅读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可以由它的速度表直接读出。见书上P110。
5、例题,讲解解题格式
(1)规范的计算题格式:
已知:s=180Km    v=100Km/h
求:t
解:由v=  得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2)练习:书后习题第一条
(3)阅读课本,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大赛夺取金牌的成绩和速度,速度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书P111。
三、课后练习
练习册相关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6

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
3.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具、实验器材:
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讲述: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猜想:兔子快(乌龟快)
二、新课教学
1、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直线:百米赛跑,汽车火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等。曲线:打乒乓球,过山车,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演示)
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1)提出问题:怎样用秒表来测量小气泡在运动过程中分别通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和40厘米所用的时间?
(2)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启发,让学生发现设计的方案中存在的不足。
提问:(1)将气泡运动计时起点设定在玻璃管底有什么不好?(会使启动秒表的时间把握不准。)
(2)测量小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是用刻度尺观察好呢还是先在玻璃管上做好标记好呢? (做标记好)
(3)进行实验,把数据填入书P113表格中。
(4)学生画出图像。
(5)总结运动规律,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讲述:其实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因为物体在运动时一直保持速度不变是不太可能的。就拿我们研究的小气泡来说,它在刚开始上升的一段路程里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的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顾客乘电梯、稳定行驶的火车、战斗机群摆出队列平稳地飞行等等。)
我们可以用公式v=st 来求他们运动的速度。
说明: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大小与路程多少和时间长短无关。
3、变速直线运动
(1)表格中所列数据记录了当今世界上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比赛中的成绩,记录了跑步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距离所用时间。书本P114表格
提问:(1)刘易斯在100米的比赛中是否做的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
(2)这100m的运动过程中,哪个10m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3)观察书上P114图5-30 苹果下落的运动情况。
总结:引入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介绍平均速度。
说明: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经常改变,所以我们一定要指明是物体某段路程或某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才有意义。举例。
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物体通过任意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也相同;物体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相等。变速:物体通过任意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不同;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
举例:某物体1s内通过了5m,在2s内通过了10m,3s内通过了15m,此物体一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4、运用公式计算
例1见课本
例2某同学先以1m/s的速度走了500m后,再以1.5m/s的速度走完剩下的500m,求这为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说明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3“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乌龟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兔子呢?哪个速度更快一些?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
三、教学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我们这堂课的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回答: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作业
1.P116WWW第一题
2.练习册相关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16:16


世界是运动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作品中描述的例子。
(3)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2.能力目标: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会根据参照物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器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①,激发学生兴趣:展现“布朗运动”“九大行星的运动”“火箭发射”“燃放的烟花”,形象地说明我们这个世界从微观到宏观世界,一切都处于运动之中。即:世界是运动的(板书)
二、新课教学
1、运动和静止
学生互动:让学生把笔握在手心上然后向前推行。
提问:请同学来说一说,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可以看出笔相对于手是静止的,而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这两位同学说的似乎都很有道理,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板书:运动和静止)
学生观察:播放影片,学生认真观看后,提问:
(1)这几个物体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这些物体相对于我们所选的这些物体来说,他们的位置有没有改变?
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
给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学生齐读。
讨论:若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想一想,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引导学生得出: (1)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注意:通常我们默认地面为参照物。(2)观察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2、运动的相对性
请学生看影片后,回答问题。
提问: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我们既可以说它是运动的,又可以说它是静止的?(选的参照物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参照物选取不同,同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一定相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见大屏幕)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投影)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2)不能选抽象的或不存在的物体作参照物如空气、地平线等
(3)研究地球表面物体时,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研究太阳或月亮时,通常选地球为参照物
提问:(1)当你坐在飞奔的汽车里时,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你是静止的?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你又是运动的?(2)如果以向西奔驰的汽车作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的方向如何?
提问:晋朝的葛洪曾有这么句话:“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有同学能给我讲解一下吗?说明我国古人就有运动相对性的思想,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会有所不同。
学生活动:分析下面描述运动的诗句中所选的参照物
(1)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唐•无名氏《浪淘沙》
(2)“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 葛洪《抱朴子》
(3)“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唐 李白《秋浦歌》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坐地日行八万里。
(6)“朝辞白帝彩云间”,参照物是什么?
3、运动相对性的运用
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现代社会中,运动的相对性的广泛应用。
回答问题:(1)怎样使飞机在空中正常加油?
          (2)为什么我们看同步卫星好像静止在赤道上空?
          (3)为了保证飞机的安全,机场周围不允许鸟类飞行,这是为什么?
(4)风洞为什么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4、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以上实例说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前面对光学、声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波能粉碎小石头,因为它具有能量,即声能;而光能使周围变亮,变温暖,某些光还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为光也具有光能。
提问: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你能举例说明吗?(地震能推倒房屋龙卷风能拔起大树湍急的水流可以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水电站,湍急的水能够发电,流动的风能够发电,子弹能够穿透木版;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运动的汽车有很大的破坏性)
观看影片,教师总结:运动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种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三、课堂小结
3w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