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下载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39
标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下载
       本套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下载WORD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导学案.rar (53.45 KB, 下载次数: 3653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0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2-3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2、我知道1米=(    )厘米
3、我能填: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厚是(  )厘米。
3、读教材第2-3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     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得出1厘米=(   )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             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        .本节我学会了: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1)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 跳绳长200(   )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
7). 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
课后
1.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0

《毫米的认识》教案
1.        课标细化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2.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学习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4.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前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6.学习时间:一课时
7.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2)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毫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       
宽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二.班级展示。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生: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三、质疑探究
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生1: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要,1厘米=10毫米。
生2、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四、自悟自得
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 跳绳长200(   )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
7. 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课后
八.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测量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毫米的长度
九.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分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4-6页,动手实践,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1、我用直尺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厘米。
2、我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3、我观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   厘米就是1分米。
4、我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多长。
5、我闭上眼晴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6、以分米、厘米为单位,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分米    厘米,课桌面的高是    分米     厘米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我会填:1分米=(   )厘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茶杯的高约1(   )
(2)跳绳的长约2(   )
(3)直尺的厚约(   )毫米
(4)我的身高是(   )厘米
※3、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        .本节我学会了:


2)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一.填空
1)、想一想,填一填。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    )         一块橡皮长约4(    )   一只曲别针长约5(     )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2米○19分米        
3米○3000分米         6分米○7毫米
3)、填上适当的数。
8米5分米=(         )分米    
8848毫米=(   )厘米
59厘米=(     )分米(      )毫米     
100分米-80厘米=(       )分米   
二、排排队
(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 400厘米   30米    20分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000毫米  200厘米    1米    5000米,

三、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一课桌高约(     )。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2、 水杯 的高约1(    )。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A 、毫米    B、 厘米   C、 分米
4、一枝钢笔长大约14(    )。     A 、分米    B、 厘米   C、 毫米
5、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 数学书
6、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    A 、分米    B 、米    C、 千米
四、列式计算
1、  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                       

五、画一画
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六、用数学
1、一层楼高约(  )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


2、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少长?


3、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

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分米的认识》教案
一.课标细化
《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前准备:直尺,米尺,回形针
六.学习时间:一课时
七.学习过程
1.小组合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一小组为单位来个"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师:幻灯逐一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 )和( )三种长度单位
  (2)1米=( )厘米 (板书)
  (3)1厘米=()毫米(板书)
  (4)13厘米-7厘米=( )厘米
  (5)10厘米—3毫米=()毫米
  (6)用手势表示出1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2.班级展示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也知道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应该用毫米来作长度单位.
质疑探究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看到它,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知道1米是多少毫米.
  生2:我觉得厘米和毫米之间离得很近,米和厘米之间离得有些远.
  生3: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了!
  师:对,人们也认为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你知道
  生: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分米就是把米分开.(你解释得真形象啊!)
  师: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 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略)
  师: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长度.
  师: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3.自悟自得
在这节课中了我们认识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
4.达标测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测量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的长度
九.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8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一、课前
学案自学
1、笔算下列各题:
85+47=                  29+36=
     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                                         。
2、自学课本18页上的内容:
观察第18页例2的统计表,并填一填:
       爬行类有(    )种,两栖类有(   )种,你们先估一估,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多少种?
376≈(   )   284 ≈(   )  376+284≈  (     )
3、进行计算:
   376+284=
      376
     +284
   —————
4、填一填:计算376+284时,
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
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
再算十位(      )+(      )=(       )
笔算时要(                  )对齐,从(  )位算起
5、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
二、课中
小组合作
1、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
2、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每个组员的自学成果。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3对于本组出现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
班级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哪个组有不同的看法,请积极发言。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课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评
1、        做一做: 165          509
                +398         +876
               ————      ————

2、        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
135             427             162
  +69             +543            +959
————         ————        ————
   825             960            1011
3、        笔算986+114你是怎样算的?计算这类题你应注意些什么?

4、        笔算
638+93     697+235    475+726

5、        比较大小
(1)234+168   188+199(2)588+623    765+486
三、课后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案
课标细化: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会解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8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一、        学案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初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        小组合作
四人一组,有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以下任务。
1、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
2、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每个组员的自学成果。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3对于本组出现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
三、班级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哪个组有不同的看法,请积极发言。
四、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五、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课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六、达标测评:
6、        做一做: 165          509
                +398         +876
               ————      ————

7、        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
135             427             162
  +69             +543            +959
————         ————        ————
   825             960            1011
8、        笔算986+114你是怎样算的?计算这类题你应注意些什么?

9、        笔算
638+93     697+235    475+726

10、        比较大小
(1)234+168   188+199(2)588+623    765+486
七、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八、板书设计:
376+284=660
376
                     +284
                     ——
                      66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周长》导学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册第41页上的例1。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我要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得联系,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知道周长的概念;
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学前准备
表盘、各种形状的纸和树叶、绳子、软尺、卷尺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1、预习课本41页内容。
2、动手做一做: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     。
⑷让你的家人也摸一摸腰的周长在哪。
课中
★小组合作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表盘、各种树叶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小组内互相指一指。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描一描。
★班级展示
1、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2、出示

3、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指出它们的周长在哪。并说出周长的概念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吗?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如: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自悟自得: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达标测试: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


3.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课后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措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周长》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册第41页上的例1。
课标细化
课标教材着重理解“封闭图形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使学生知道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就是各边之和。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学法指导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初步感知了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一些特征等一些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二年级相比,三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在低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学前准备
表盘、各种形状的纸和树叶、绳子、软尺、卷尺
本课的教案和导学案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5分钟)
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每个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小组内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记录下来,等待班内解决。
讨论的问题: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表盘、各种树叶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小组内互相指一指。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描一描。
★班级展示(10分钟)
1、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2、出示

3、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指出它们的周长在哪。并说出周长的概念
★质疑探究
在学案自学时,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吗?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如: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自悟自得(5分钟)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        达标测试:(10分钟)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

3.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板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导学案
1、        学习目标: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2、        学习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3、  学法指导:①结合问题导学自学课本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法则。②针对预习自学及合作探究找出的疑惑点,小组内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课前:(学案自学)
学生观看教材49页主题图
(1) 我会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我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                                       
(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内容。我想到了什么?
自学例1
(3)阅读教材50页,我理解图意。
从布置会场场面图中看到有      盆花,每组摆     盆      
(4) 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15   ÷   5  =    [   ]  (组)
(自学书50页)通过自学我会在下面的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  
(      )....... 5  ......(                 )
15  ......(            )
                   0
课中:
1.        小组合作:要求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下来。
2.        班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织整理,有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3.        质疑探究:还有什么新的困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        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本节课我学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29÷3     41÷5     26÷4

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1

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案
学习目标: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学法指导:①结合问题导学自学课本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法则。②针对预习自学及合作探究找出的疑惑点,小组内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教学过程
学案自学
学生观看教材49页主题图
(1) 我会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我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                                       
(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内容。我想到了什么?
自学例1
(3)阅读教材50页,我理解图意。
从布置会场场面图中看到有      盆花,每组摆     盆      
(4) 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15   ÷   5  =    [   ]  (组)
(自学书50页)通过自学我会在下面的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  
(      )....... 5  ......(                 )
15  ......(            )
                   0
课内探究
5.        小组合作:要求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下来。
6.        班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织整理,有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7.        质疑探究:还有什么新的困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8.        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本节课我学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29÷3     41÷5     26÷4
5、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除数 )....... 5  ......(  被除数    )
   15  ...( 3和5的积    )
                     0


6、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秒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内容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单位秒的含义。
2、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秒产生的意义和秒与分的关系。
学习难点:
1、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时间长度。
2、秒与分的进率。
课       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59——61页内容
一、复习: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和(     ),1时=(    )分。
2、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
3、分针从3走到6是(    )分。
二、自主学习:
1、有些钟面上有(    )根针,又细又长的是(    )针。
2、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1大格是(     )秒,走1圈是(    )秒,也就是(    )分。所以1分=(     )秒。
3、1秒钟能做些什么:(              );(              )等。
课        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
2、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
3、5分=(     )秒                      120秒=(      )分
二、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40(     )                  2、做一次深呼吸要3(      )
3、每天大约睡9(     )              4、烧一壶开水大约需要20(     )
5、小明50米跑成绩是10(     )
三、绕操场跑一圈,王刚用59秒,小明用1分零2秒,谁快些?
课       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秒的认识》学案设计
课标解读:《新课标》倡导学习数学生活化,因为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把这些事例与体会时间的多少结合起来,作为课程资源供学生去发现、去理解,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学习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单位秒的含义。
2、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秒产生的意义和秒与分的关系。
学习难点:
1、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时间长度。
2、秒与分的进率。
学习时间:40分
学具准备:相关课件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请读一下下面的这几个时刻。
生认读。
师:以前我们计量时间一般用分或时做单位,那如果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秒”。
师:关于秒,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秒,什么时候用到过秒?
生: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运动会上给运动员计时,红绿灯……(学生边说,老师边点击课件出示场面。)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秒,体验秒。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2、班内展示
3、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三、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
2、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
3、5分=(     )秒                  120秒=(      )分
二、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40(     )           2、做一次深呼吸要3(      )
3、每天大约睡9(     )    4、烧一壶开水大约需要20(     )
5、小明50米跑成绩是10(     )
三、绕操场跑一圈,王刚用59秒,小明用1分零2秒,谁快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5秒、10秒、15秒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时间的计算》导学案设计
学习内容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2—63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1、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2、        时间的计算方法。
3、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课       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62——63页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例1
看主题 2时等于     分,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      分,所以2时是                ,也就是      分,所以2时=      分。
2、学习例2
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           离家,          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了           ,你是怎样计算的?                  。
课        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     走到      走了     大格,每大格是      
分,所以一共是      分;也可以这样想:        减        也就是        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对不对。
3、新闻联播       开始,         结束,一共播放的时是            。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2时=(     )分        4时=(      )分     4分=(     )秒
8分=(      )秒      180分=(     )时      240秒=(      )分
二、比大小
4分○40秒        3时○100分       210秒○5分      4时○240分
三、王叔叔从北京来郑州办事,本来火车是下午3:40到站,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什么时候到达郑州?


四、爸爸每天早晨7:40上班,中午11:40下班,下午2:00上班,5:00下班,爸爸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课       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时间的计算》学案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2—63页。
学习目标: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学习重点:
4、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5、        时间的计算方法。
6、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学习时间:40分
学具准备:相关课件
学习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时钟)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钟面模型,提问:
⑴谜语中:①矮子指的是什么?(时针)
②高个指的又是什么?(分针)
⑵回顾:  ①“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1分)
②“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  (60分)
③“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1时)
④“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  (12时)
⑶教师:  ①1时等于多少分?(60分)
②“1分等于多少秒”?(60秒)
板书:  1时=60分         1分=60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2、班内展示
自主学习:
1、学习例1
看主题 2时等于     分,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      分,所以2时是                ,也就是      分,所以2时=      分。
2、学习例2
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           离家,          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了           ,你是怎样计算的?                           
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     走到      走了     大格,每大格是       分,所以一共是      分;也可以这样想:        减        也就是        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对不对。
3、新闻联播       开始,         结束,一共播放的时间是            。
3、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三、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2时=(   )分   4时=(     )分        4分=(    )秒
8分=(     )秒      180分=(     )时   240秒=(   )分
二、比大小
4分○40秒     3时○100分     210秒○5分    4时○240分
三、王叔叔从北京来郑州办事,本来火车是下午3:40到站,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什么时候到达郑州?


四、爸爸每天早晨7:40上班,中午11:40下班,下午2:00上班,5:00下班,爸爸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三、课后反思
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2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上还可以更多样。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笔算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 、通过自学P74内容 ,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竖式的列法。
2 、通过自学P74-75内容,理解乘法笔算的一般方法,会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
   2、 竖式的列法及熟练应用。
   3、 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难点:数学竖式熟练运用和正确使用。
学法指导:
   1、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采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
学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1、复习回忆上节所学的口算方面的内容。
整十、整百与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口算。
2、出示卡片
30×5=        80×7=          200×8=
5×11=        3×23=          6×39≈
4×298≈       6×302≈
3、自学课本74页内容
提示:认真阅读例1图画的内容,你能看懂题意吗?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④        结合例题,想一想﹕
从_位算起,依次向十﹑百位乘入,积的结果写法要与上面的位置相对应,个位对__位,十位对__位……
4、 P75 ⒈看图﹕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5 、P75  3看图﹕每一边放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课中
1、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中出现错误的人在组内学会。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自学1﹑2﹑4﹑ 5)
2、 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有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①        本节课我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
②        掌握不太好的是:
5、测评反馈:
①        摘苹果

②        鸽子送信
                       

                                                                                                       

③在一段公路的一边种树。现在起点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34棵。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课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及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举一些实例,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社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笔算乘法》教案
学习目标 :         
1 、通过自学P74内容 ,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竖式的列法。
2 、通过自学P74-75内容,理解乘法笔算的一般方法,会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主动参与,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讨论。
学习重点:
   1、  竖式的列法及熟练应用
   2、 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难点:数学竖式 熟练运用和正确使用。
学法指导:
   1、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采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
2、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1、复习回忆上节所学的口算方面的内容。
整十、整百与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口算。
2、出示卡片
30×5=        80×7=          200×8=
5×11=        3×23=          6×39≈
4×298≈       6×302≈
3、提示:如果把口算内容扩展到笔算,又该怎么计算?
4、自学课本74页内容
提示:认真阅读例1图画的内容,你能看懂题意吗?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12×3=﹍﹍(枝)
①        12+12+12=36
②        10×3=30
  2×3=6
  30+6=36
③还可以列乘法竖式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提示﹕竖式计算的过程,计算时乘的顺序以及积的书写位置
⑤        结合例题,想一想﹕
从_位算起,依次向十﹑百位乘入,积的结果写法要与上面的位置相对应,个位对__位,十位对__位……
5、 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6、 P75 ⒈看图﹕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7 、P75  3看图﹕每一边放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8 、P75  4 200×4+300           213×2-312
9、 P75⑵  14×2       33×3           21×4
          423×2       213×3         221×4
课中
1、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中出现错误的人在组内学会。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自学1﹑2﹑4﹑5)
2、 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有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和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①本节课我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
②掌握不太好的是:
6、达标测评:
①        摘苹果

②        鸽子送信
                       

                                                                                                       

③        在一段公路的一边种树。现在起点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34棵。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
例1    每盒12枝,共3盒一共有几盒?
10×3=30         1 2            
2×3=6           ×3
30+6=36          3 6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及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举一些实例,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社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笔算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P76例2,P78例3,P79例4 ,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及连续进位笔算。
2 、通过自学P76-82内容,理解进位乘法的计算以及相应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算理。
3 、主动参与,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讨论。
4 、体会两位数成一位数的计算以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
   2、竖式的列法及熟练应用
   3、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计算。
难点:
  1、连续进位计算
2、数学竖式熟练运用和正确使用。
学法指导:
   1、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采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
2、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前准备:小棒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1、口算:10×6       10×8
            40×6       60×8
           500×6       700×8
   2.笔算:21×4     14×2     33×3
           221×4     423×2    212×3
3、口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要求回答竖式要领。
4、自学课本P76页例2。         
5、做一做:
    27               15              214
  × 2             × 5             × 3
6、自学P78例3
    2 4
  ×  6
7、做一做:137×6=
学生表演方阵有四个,其中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4个方阵是隐含的条件)
8、自学P79例4
6 3 4
  × 2  3  8
5 0 7 2
9、P79做一做
278×4=?
10、巩固练习
P77练习十七 1 2    P80练习十八 1 5 7 8 9
课中
1、小组合作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自出现错误在组内学会。发言要有秩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自学1 2 3 5)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由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①本节课我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三位数(多位数)与一位数的进位及连续进位的计算。
②掌握不太好的是:在连续进位计算时如何保证自己的准确率?这也是学习本课的基本技能要求。
5、达标测评
①口算 50×8=      2×7+8=
      12×4=          6×9+20=
      33×3=          3×6+5=
      6×40=          6×8+3=
②        在竖式计算中,如:2 4
                   ×  3  9
2 1 6
个位4×9=36,进     在十位上,然后十位上,2×9=18,再加上个位上进的      ,共得     。所以结果应为     。
③笔算:64×8=        146×9=
       73×5=         425×6=
课后
课后反思:
1、教师要尽可能举一些实例,因这部分内容多以数字计算为主,可能会比较枯燥,这样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多位数乘一位数有很多技巧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尽量用形象的例子把每部分的计算技巧向学生展示清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些计算技巧的特殊作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笔算乘法》教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P76例2,P78例3,P79例4 ,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及连续进位笔算。
2 、通过自学P76-82内容,理解进位乘法的计算以及相应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算理。
3 、主动参与,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讨论。
4 、体会两位数成一位数的计算以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
   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
   2、 竖式的列法及熟练应用
   3、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计算。
难点:
  1、连续进位计算
2、数学竖式熟练运用和正确使用。
学法指导:
   1、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采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
2、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前准备:小棒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1、口算:10×6       10×8
            40×6       60×8
           500×6       700×8
   2.笔算:21×4     14×2     33×3
           221×4     423×2    212×3
3、口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要求回答竖式要领。
提示: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就是把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竖式计算要从(个位)算起,按照竖式列法即可。
4、自学课本P76页例2。
1 8
× 3          提示:认真理解简单进位计算的算理。
5 4
5、做一做:
    27               15              214
  × 2             × 5             × 3

6、自学P78例3
    2 4
  ×  6

注意(提示):个位与十位和9相乘都要进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计算的算理。
7、做一做:137×6=
学生表演方阵有四个,其中每个方阵1128人,一共有多少人?(4个方阵是隐含的条件)
8、自学P79例4
6 3 4
  × 2  3  8
5 0 7 2
提示: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计算和前面的一样,即从(个)位开始,逐位进行进位计算,注意书写时要注意进位数字是小写,但一定不要与别的数字混。
9、P79做一做
278×4=?
10、巩固练习
P77练习十七 1 2   P80练习十八 1 5 7 8 9
课中
1、小组合作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自出现错误在组内学会。发言要有秩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自学1 2 3 5)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由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①本节课我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三位数(多位数)与一位数的进位及连续进位的计算。
②掌握不太好的是:在连续进位计算时如何保证自己的准确率?这也是学习本课的基本技能要求。
5、达标测评
①口算 50×8=     2×7+8=
      12×4=      6×9+20=
      33×3=      3×6+5=
      6×40=      6×8+3=
③        在竖式计算中,如:2 4
                   ×  3  9
2 1 6
个位4×9=36,进     在十位上,然后十位上,2×9=18,再加上个位上进的      ,共得     。所以结果应为     。
③笔算:64×8=        146×9=
       73×5=         425×6=
课后
课后反思:
1、教师要尽可能举一些实例,因这部分内容多以数字计算为主,可能会比较枯燥,这样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多位数乘一位数有很多技巧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尽量用形象的例子把每部分的计算技巧向学生展示清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些计算技巧的特殊作用。
板书设计:
2、笔算乘法
例2 : 1 8        例3 : 2  4       例4 : 6 3 4
   ×2  3              ×  3 9             ×  2 3 8
5  4              2 1 6             5 0 7 2
个位进位             连续进位           连续进位
算理:从个位算起,逐位进行计算。注意书写,积的数位要和上面因数的数位相照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2


分数的简单计算导学案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9-100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课前
一.        自主学习
1.        我会填
(1)3/4里有(  )1/4         (2) 3/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4)5/9里有( )个1/9
2.观察课本99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我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每块西瓜就是它的——
(2)哥哥吃了2块,就是2个——,妹妹吃了1块,就是1个——
(3)根据以上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
课中
二、小组合作学习例1、例2、例3
1、2/8+1/8该怎么计算呢?
想:2/8是2个——,1/8是1个——,2个1/8加1个1/8是——个——,就是——,所以2/8+1/8=
2、我会算5/6-2/6
想:5/6是5个——,2/6是2个——,5个1/6减去2个——,剩——个——,就是——,所以5/6-2/6=
3.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1-1/4=
1可以看作——个1/4,就是4/4.
1-1/4=——-1/4=
4.我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
三、班级展示
班内展示合作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四、质疑探究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
四、达标测试。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他补充,评价)
1.计算:
1/2+1/2=     4/5-2/5=    1-7/9=   2/7+2/7=  1-1/8=     3/5+1/5=
2.        一块巧克力,晓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        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
4.        有几种填法?
()/5+()/5=4/5       (  )/9-(  )/9=1/9
五、自悟自得:
今天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后
课后反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2 15:43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一、        课标细化
  教材从分吃西瓜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引导他们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在交流探讨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三、学前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课中内容。
二、班级展示、交流
班内展示合作学习内容,交流收获。对与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解决问题。
1、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4)2/8+1/8该怎么计算呢?
想:2/8是2个——,1/8是1个——,2个1/8加1个1/8是——个——,就是——,所以2/8+1/8=
  2、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想:5/6是5个——,2/6是2个——,5个1/6减去2个——,剩——个——,就是——,所以5/6-2/6
  3、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1可以看作——个1/4,就是4/4.
1-1/4=——-1/4=
三、质疑探究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咱们一块来解决。
四、自悟自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五、达标测试
1.计算:
1/2+1/2=     4/5-2/5=    1-7/9=   2/7+2/7=  1-1/8=     3/5+1/5=
2一块巧克力,晓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
4有几种填法?
()/5+()/5=4/5       (  )/9-(  )/9=1/9
板书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
2/8+1/8=3/8        5/6-2/6=3/6      1-1/4=4/4-1/4=3/4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