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1-19 10:04
标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学生了解、收集有关孙中山和武昌起义的故事(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课、读书指导、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媒体)】
电脑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程】
导入新课:
(用电脑屏幕显示孙中山像。师问)请看,他是谁?(生答孙中山。师又问)知道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吗?(生答辛亥革命。师引导)这场革命是怎样组织发动的?结果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显示或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师讲)“酝酿”是一个组织和准备的过程,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组织的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展等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革命团体的建立。
(师讲)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清军惨败。在此严重危机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抗争。(课件显示。同时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1、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建立人、宗旨、性质
(师指出)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团体,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联合的革命团体、领导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意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解读)在这里,“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总之,因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这个纲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过渡)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请问是哪三大主义?它与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关系如何呢?(课件显示、板书要点。)
3、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问: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归纳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那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运用武装起义的方式,不断展开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并最终推翻了大清王朝。(课件显示第二个大标题)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开端----武昌起义
(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答出革命党人为起义所做的准备工作,教师适当说明后,课件播放《武昌起义》录像片段或幻灯放映《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边请学生回答问题边出示板书要点。)
1.准备:
2.经过:1911.10.10开始
武昌起义→武汉三镇→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912.1.1 南京孙中山 1912.3 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
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向学生介绍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方法,强调《临时约法》的性质。指导学生阅读课后“史海拾贝”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过渡)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废除。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课件出示板书标题)
(三)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即可)
(过渡)虽然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革命中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伟大的意义。(课件出示第三个大标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师问)辛亥革命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命?(让学生讨论,引导启发学生从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对象、成果等方面去分析,然后出示板书内容)
1、 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特别向学生强调:“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
(师讲)虽然辛亥革命成果突出,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但革命的果实却被代表封建地主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袁世凯窃取,这说明辛亥革命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是失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启发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社会性质、革命任务等方面去分析,最后出示板书内容。)
3、不足: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师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让学生讨论,引导启发学生从主观、客观、社会性质、救国道路等方面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可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革命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
【小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的革命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达到高潮,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封建君主制度,不是封建制度,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课堂训练】(知识抢答)
完成达标训练上本课的练习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1-19 10:05
教学课例心得: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
学习了文老师教学的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感触非常多,受益非浅,没想到历史科的教学能够如此的生动和别具一格。下面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些有关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简单的说一说:
第一点,课堂引入(课件显示孙中山像并提问学生)和课堂结束的方式(知识抢答),既总结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式和内容高度结合,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是听过的历史课最独特的特点。
第二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的课堂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点,整个课堂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为线索,主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自己动手画示意图弄清“同盟会的16字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四点,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观摩课都重视表演,对当堂课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并没留时间给学生消化。而文老师最后安排了时间给学生及时复习并进行了课堂提问和抢答。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有限,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来讲,要跟上课堂的节奏可能很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影响。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教研课,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争当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