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 学 案 设 计 | 我 的 创 新 |
一、激情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宽广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第一组课文。 二、感知单元主题: 1、 默读单元导语,感知单元主题。 2、 指名朗读导语。 3、 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感知单元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中的四篇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重点引导读第二课中的二、三自然段,第三课中的五、六自然段,师适时范读精彩段,激发朗读兴趣。 四、明确学习方法: 1、 体会本单元课文的特点。 2、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游记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五、师生共同明确单元目标: 六、布置学习任务: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写在积累本上。 1、桂林山水、溶洞、天山的资料。 2、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 | 二、生默读圈画导语中的重点句子,概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1、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 1、生通览四篇课文。明确在这个主题下有那几篇课文。 2、生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并说说自己初读感受。 3、选择自己喜欢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激情朗读。 提示学法: 1、 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写法。 2、 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 3、 体会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排比) 五、单元目标: 1、掌握29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 背诵文中精彩的语段。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4、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单元训练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
教学设计 | 学案设计 | 我的创造 |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迈,他的诗意境奇特,语言轻快,强烈的表现自我。谁能背几首李白的诗句呢?从诗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古诗,看从这首诗中你有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二、通读古诗,感知诗意 1通读古诗,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在读全诗自由质疑 4、背诵古诗 三、解独悟独,体会情感 分句朗读,从诗句中找出体现孤独的字词,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作者李白的情感。 四、练习拓展,安慰孤寂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2、如果你现在在李白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孤独寂寞的李白呢? 五、总结 这首诗你是怎样学习的? | 1、学生背诵学过的李白诗随机点拨 《静夜思》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想象力丰富的李白。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诗题,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独) 二、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能正确流利的朗读。 2、结合注释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读诗,读出自己对诗句的感受。 三、1、结合“尽、闲”感受孤独。 2、鸟飞、云去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现在会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补充背景材料《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3、泛读诗句学生想象画面,那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她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4、再读古诗,读出李白的孤独寂寞。 四、1、学生读诗理解汇报 2、学生结合李白的诗句以及自己的独特理解尝试说话。 五、学生汇报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
教学设计 | 学案设计 | 我的创造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导入:洞庭湖景象迷人,有许多文人墨客被他深深地吸引,今天让我们走进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组内合作自学古诗: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读通古诗,理解诗意,结合插图,想象画面,感受洞庭湖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学欣赏《望江南》 1、用所学习的方法,自学《望江南》,想象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古诗。 四、作业: 1、默写《独坐敬庭上》《望洞庭》。 2、积累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 一、1、学生背诵古诗。 2、汇报上节课所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1、组内互读古诗,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的最美。 2、汇报交流。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结合汇报想象把湖面比作“镜未磨”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诗人把洞庭湖描写的这样美,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面对这样美丽的洞庭湖,你有怎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 5、背诵古诗。 三、1学生利用所学方法独立学习古诗, 2、汇报交流:(诗句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 3、结合画面以及自己的实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望江南》。 |
教 学 设 计 | 学 案 设 计 | 我的创新 |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猜一猜这篇课文可能写了什么? 2、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导语: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美,使它足以称霸天下呢?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游览桂林山水。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二)、班上交流。 1、字词关: (1)、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新词。 重点强调:“澜”和“峦”读音不同。“屏障、画卷、擦伤”读音的指导。多音字:“卷、似” (2)、字形:重点指导“攀、澜、泰”的写法,区别“棉—绵—锦”、“瑕—暇”、“拔—拨”。 2、读文关:指生逐段读文,指导读通顺,读正确,并概括段意。 3、师指导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指导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交流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四、积累好词佳句。 1、美读自己喜欢的一段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试着背诵。同桌检测 3、抄写描写自然景物的四字词语 | 一、谈话导入 1、由文章题目想开去 2、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自由交流。 二、交流预习成果 1、在组长组织下,汇报交流本课生字、词语、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及朗读课文等。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交流写作思路。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总) 画中游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佳句、段落。 1、美读自己喜欢的一段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试着背诵。 2、同桌检测 |
教学设计 | 学案设计 | 我的创新 |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关 同桌互检生字读音,重点强调:“擦伤、浙江”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转( )动 转( )学 走了一转( )旋转( ) 2、字形关 重点指导:“臀、擦、蜿蜒、蜒—庭” 3、读文关 同桌互读,互检。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图。 五、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所见景物。 1、作者见到了什么?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 (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反复朗读句子,体会作者心情。 六、积累语言 | 一、展示资料,了解溶洞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溶洞的资料。 2、解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记什么意思?作者都可能记下了什么? 二、交流预习收获 1、在组长组织下,汇报交流本课生字、词语、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及朗读课文等。 2、边读文边概括段意。 3、浏览课文,快速概括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填空: 游览顺序:作者先写——接着写——再写——最后写—— 五、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所见景物。 1、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2、抓住两对反义词,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体会句子因果关系。 3、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4、抄写词语。 |
教学设计 | 学案设计 | 我的创新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换偏旁再组词 桐( )( )( )( ) 稍( )( )( )( ) 据( )( )( )( ) 3、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直奔重点,读中感悟 1、自主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在书中批划标注。 三、汇报交流 (一)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 (二)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1、重点研读作者怎样把孔隙的窄小写具体的,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 -擦伤鼻子”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汇报内洞特点 介绍内洞的特点 重点研读“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也很值得欣赏。” 四、拓展延伸 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 一、1、听写词语。 2、同桌检查更正 3、师随机板书: 二、生默读思考,圈划标注。 三、汇报交流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 有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出洞 1、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 -擦伤鼻子”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练习复述内洞的景象。 4、练习用“即使- - -也”说话。 5、小导游介绍双龙洞的一个景点,注意把景点的特点介绍具体。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时间、地点 途中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 有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出洞 按游览顺序 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
教 学 设 计 | 学 案 设 计 | 我 的 创 造 |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七月的天山 板题 二、明确学习要求 默读阅读提示,看看他们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总结归纳 三、初读课文 1、分段读文,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3、七月的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四、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语句,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的描绘出来的? 2、图文结合感受景物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3、从作者描写天山的语句中你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五、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2、抄录文中优美词句。 附: 4、七月的天山 雪峰 密林 美 (热爱) 深处 | 一、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从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 二、1、学生默读、勾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读,总结归纳。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积累优美的语句。) 三、1、分段读文,汇报(雪峰、密林、天山深处) 2、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自己的初读感受。 四、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 (雪峰的无限生机,密林的幽暗,天山深处的美丽三方面)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重点句子: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的云彩就像白端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洞,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引导学生从两个“从”字和“飞泻”感受雪水的气势,感情读,读出美感。 C、马走在花海中,闲的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闲的格外精神。 结合“矫健”“精神”“浮”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感情读。 |
教学设计 | 学案设计 | 我的创新 | |||||||||||||||||||||||||
一、回顾单元内容: 1、第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围绕走遍祖国千山万水这一主题,我们学习了那些文章? 3、四篇文章的体裁及表达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写法:
二、复习单元基础知识。 三、交流课外阅读收获。 师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进行阅读交流。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明确了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还交流了课后阅读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你的习作当中。 | 1、回顾单元主题并再次浏览本组课文。 2、生汇报交流。 1、听写本单元的重点词语。 2、背诵本单元的重点段落。 3、背诵“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并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诗句。 4生在班上交流阅读的内容并谈谈阅读的收获。 |
教 学 设 计 | 学 案 设 计 | 我的创新 | ||||||||||||||||||||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听,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看,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柳枝抽出点点嫩芽。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做什么?(春游)为了让我们的春游更开心,咱们一起来做个春游计划吧。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师指导生读课本15页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要求。 三、小组内分工合作,制定春游活动计划表。
四、班上汇报交流。 1、师指导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进行适时点评。 2、师指导生统一各小组意见,达成共识,完成班级春游计划表。 五、总结。这节课,大家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制定出了这个春游方案。待到春游的那天,我们就按照大家制定的方案进行。 | 1、生默读并思考。 2、归纳口语交际要求。 3、由小组长组织大家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人、汇报人等。 4、合作完成春游活动计划表。 5、根据各小组的推荐,轮流上台发言。 6、听的同学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交际氛围。 |
教 学 设 计 | 学 案 设 计 | 我的创新 |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美丽的校园已经生活了三年多了,对它可是再熟悉不过了。校园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出它的美丽吧。 二、小组内交流。 师课前布置观察任务及要求,课堂上引导生交流。 1、准备写校园里哪一处景物(花坛、草坪、树丛) 2、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3、按什么顺序来写?(远—近) 4、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 三、拟写草稿。 师巡视,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作中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写具体;二是按照一定顺序写。 四、点评修改。 师选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作一次修改。 五、总结。 | 1、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丰富内容。 2、根据小组内交流的内容拟写草稿,接受老师指导及时调整习作。 3、生对例文进行点评。 4、根据例文及老师的指导,对习作进行修改。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