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2
标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识字学词学句(一)1》教学设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2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应该把“识字”同“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等综合起来。应该在识字中培养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表达本真的童趣,放飞童稚的想像,张扬自由的个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这种编排形式学生在第二册已学习过,已经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另外,教材“字”“词”“句”结合的编排形式有很丰富的潜在的教学资源。
  培养目标
  1?知识领域:学会14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
  2?方法、能力:进一步认识并掌握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培养这种识字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个性化的语文实践,增强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
  4?情意领域: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其热爱汉字,渴望识字。
  教学程序

  一、动手--做上标记
    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把“躲藏”起来的生字“朋友”找出来,学生自己喜欢的标记很丰。
    在游戏式的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上了标记。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就形成了,学生潜在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始挖掘出来。
  二、动口--读
    学生基本上能借助拼音拼读生字并通读课文,但个别字音读得似是而非、不到位。应结合方言习惯,针对性地正音。
  三、动脑--悟
    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形声字。如人--认(原文),还有相关的“让”“识”“议”“记”“诗”“诚”等等,从大量的表象中悟出形声字声旁表音(声调变异),形旁表意(笔画变形)的特点,悟出学习形声字的一般方法--从形旁去猜想字义,从声旁去猜读字音。
    另外,还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表象走向方法,从方法走向能力。如本课可以这样拓展:出示学生未见过的形声字(声旁是学过的字)“城”“盛”“炮”“袋”“棚”等,让学生探究讨论,大胆猜一猜它们的读音、字义。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延伸了课堂识字教学过程。
  四、实践--把“识字”与“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综合起来
    启引学生给生字(认)组新词,再说句:
    人--认(认路)蚂蚁的认路本领十分了不起。我家屋yán下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它们的认路本领真shénqí!
    人--认(认真)老师常常表yánɡ作业认真的同学。
    我一定要认真写好字。
    这样的教学很成功地挖掘出了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时时喷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有动手的情趣,有动口的乐趣;有静的思考,有即兴的口语表达;有知识的巩固,有方法的训练,有能力的培养;有课内的学习,有课外的尝试。学生以多种认知功能参与学习,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表象认识,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其次,把“识字”“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等语文“细胞”联系起来,并贯穿以创造性、个性化,提高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达到了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3
标题: 《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和拼音学会14个生字,8个词语。
  ??2.通过看图和读儿歌,初步认识8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
  ??3.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8种树木。
  ?教学难点
  ??掌握汉字规律,了解形声字特点,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准备
  ??植物园图片若干,本课8种树木的教学挂图及树叶标本,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北京植物园吗?前几天,老师去北京学习,参观了北京植物园。带回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玩赏。”
  ??2?图片显示:茫茫林海,树木丛生。
  ??3?描述画面:“这里是北京植物园,在这里生长着各个地域的不同树木:有北方的云松、塔柏、大叶杨;有南方的樟树、榕树、椰子树;有法国梧桐;有日本樱花……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块认识几种树木,好吗?”
  ??二、看图识字,认识树名
  ??1?看图读拼音,读准字音,记住树名。
  ??2?分别出示8种树木的图片,请学生逐一说出每种树木的名称。
  ??3?抽读生字卡片,组词识记树名。
  ??三、分析字形,把握特点
  ??1?板书生字,观察字形。
  ??2?区别异同,把握特点。
  ??四、自主探究,掌握规律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这些字都是木字旁?
  ??②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形?
  ??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
  ??2?小结:总结形声字的特点和识记规律。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利用形声字规律记忆字形。(同桌合作)
  ??2?观察课后生字表或课后练习,想一想:这些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哪几点?(小组讨论)
  ??3?小结。
  ??4?重点指导“杨、榕、棉”的书写。
  ??5?独立完成课后练习2前8个字的写字练习。
  ??六、复习巩固,尝试运用
  ??1?分组读词语。
  ??2?做游戏:找朋友。(把词语卡片贴在相应的挂图下面)
  ??3?运用形声字规律自学生字“椿、柚”。
  ??七、课堂小结,环保教育
  ??1?小组讨论:树木的作用。
  ??2?总结谈话。
  ??3?赠送格言:爱护树木,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认读上节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出示树木图片,请学生口述树名,其他学生书空写词语。
  ??二、读儿歌,学生字
  ??1?轻声自由地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圈出本课要学会的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请个别学生试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生字“壮、装、掌、像、季、披”。
  ??①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壮、装、披”。
  ??②认清字形。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字形,如:利用“壮”记“装”,利用歌诀“掌中有一口,小心盖住不松手”记“掌”等。
  ??③理解字义。联系儿歌及相关插图理解“壮”,借助手势动作理解“掌、装、披”,联系生活实际,口语组词理解“像、季”。
  ??④指导书写。强调:上下结构的字“装、掌、季”不要写得太长,左右结构的字“壮、像、披”不要写得太宽。
  ??⑤独立完成课练习2的写字练习。
  ??三、再读儿歌,了解树木的不同特点
  ??1?熟读儿歌。
  ??2?讨论:儿歌所介绍的几种树木都是什么样子?结合相关插图和树木标本说说每种树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还认识哪些树木?他们的外形或树叶有什么特点?
  ??四、再读儿歌,体会感情
  ??五、看图作画,抒发感受
  ??1?谈话激发作画兴趣。
  ??2?学生自由画画,要求写上树名,注明作者。
  ??3?评画。(以鼓励为主,培养兴趣。)
  ??六、巩固练习
  ??1?复习生字、词语。
  ??2?背诵儿歌。
  ??3?口语交际训练。每个人把自己比作一种树木向大家介绍自己。
  ??扩展性实践
  ??1?办画展,让学生把自己的画作配上一点文字,在班上展出。
  ??2?组织郊游。带学生去郊外认识一些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树木,以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4
标题: 识字学词学句(一)3》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应该把“识字”同“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等综合起来。应该在识字中培养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表达本真的童趣,放飞童稚的想像,张扬自由的个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这种编排形式学生在第二册已学习过,已经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另外,教材“字”“词”“句”结合的编排形式有很丰富的潜在的教学资源。
  培养目标
  1?知识领域:学会14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
  2?方法、能力:进一步认识并掌握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培养这种识字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个性化的语文实践,增强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
  4?情意领域: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其热爱汉字,渴望识字。
  教学程序

  一、动手--做上标记
    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把“躲藏”起来的生字“朋友”找出来,学生自己喜欢的标记很丰。
    在游戏式的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上了标记。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就形成了,学生潜在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始挖掘出来。
  二、动口--读
    学生基本上能借助拼音拼读生字并通读课文,但个别字音读得似是而非、不到位。应结合方言习惯,针对性地正音。
  三、动脑--悟
    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形声字。如人--认(原文),还有相关的“让”“识”“议”“记”“诗”“诚”等等,从大量的表象中悟出形声字声旁表音(声调变异),形旁表意(笔画变形)的特点,悟出学习形声字的一般方法--从形旁去猜想字义,从声旁去猜读字音。
    另外,还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表象走向方法,从方法走向能力。如本课可以这样拓展:出示学生未见过的形声字(声旁是学过的字)“城”“盛”“炮”“袋”“棚”等,让学生探究讨论,大胆猜一猜它们的读音、字义。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延伸了课堂识字教学过程。
  四、实践--把“识字”与“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综合起来
    启引学生给生字(认)组新词,再说句:
    人--认(认路)蚂蚁的认路本领十分了不起。我家屋yán下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它们的认路本领真shénqí!
    人--认(认真)老师常常表yánɡ作业认真的同学。
    我一定要认真写好字。
    这样的教学很成功地挖掘出了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时时喷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有动手的情趣,有动口的乐趣;有静的思考,有即兴的口语表达;有知识的巩固,有方法的训练,有能力的培养;有课内的学习,有课外的尝试。学生以多种认知功能参与学习,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表象认识,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其次,把“识字”“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等语文“细胞”联系起来,并贯穿以创造性、个性化,提高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达到了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4
标题: 《识字学词学句(一)4》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14个生字,在学习中初步感知会意字的组字规律,边学习边总结识字规律。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把会意字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大家都特别喜欢猜谜语,老师下面说两个谜语,看你是否能猜出是什么字?
  (1)把火盖住是一个什么字?(灭)
  (2)一人躺在树桩下休息?(休)
  老师边说边把“灭”、“休”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师问:一人躺在树桩下休息。为什么是“休”字呢?请大家观看课件。看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字叫会意字。
  二、学生自学生字
  1、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读本课字、词、句,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相互纠正字音。
  3、看看本课的生字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生字的由来?
  三、小组学习
  1、4人为一组,组长带着组员读生字。
  2、分析字形,组词,说句。
  四、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计形式如下:
  1、会意字识字
  (1)学生可以边说边演示
  “灭”字的由来:着火了,人们急中生智把一个东西盖在火上,火就灭了。这就是“火”的由来。
  “尘”字的由来:小土一般肉眼都看不见,落下来就是尘土。
  “歪”字的由来:不正就是歪。所以把身子不正的人或不正的物品都称为歪。
  “信”:人们把要说的话写纸上,通过邮局送到对方的手里,就是信。
  “休”:一个人躺在树桩下休息,就是“休”。
  讲解了这5个字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字都与古人造字的道理分不开,这些字我们给他起一个名字——叫会意字。有的同学会问了什么是会意字——会意,是我国古代造字法的一种,把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会意字就是利用“会意”的方法所造的字。
  (2)谁说一说在学习时怎样记住会意字?(只要我们根据字理去想,就会记得又快又好)
  2、品字结构的字
  请你再看一看下面的4个字(品、晶、众、森)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4个字都是由一个相同的熟字组成的。
  (1)你是如何记忆这类字的?
  “众”:一人为人,两人为从,3人为众。众是人多的意思,比如群众、观众、都是说有很多人。
  (2)这个同学在学习时,不仅学习了一个“众”字,还把这个字的组成告诉大家,还为我们分析了这个字的意思。谁还能像他一样,分析其它的字?
  “品”:一个口我们一般说尝一尝,3个人坐在一起喝茶,我们一般叫品茶。所以“品”字有3个口。
  “晶”:一个太阳就够亮的,3个太阳放在一起,就是亮晶晶的。
  “森”:一个木是一棵树,很多的树在一起,远远望去就是一大片森林。
  (3)记忆这些字可以编顺口溜
  如:一木木,二木林,三木森,林火焚;一日旦,二日昌,三日晶,日月明;小土尘,小大尖,竹毛笔
  黑土墨……
  3、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甘、甜、舌“的?
  (1)“舌“是独体字,舌头在人的嘴里,所以古代的古,上面加一撇,就是舌头的舌。还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千人一口。谜底——舌。
  (2)“甘”:草字头,小横连,表示的是嘴,一横,表示的是一样甜的东西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
  甘还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记。
  (3)“甜”字的由来:味道一般是用舌头尝出来的,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用舌头一尝,是甜的。因为甘是甜的意思,所以“舌、甘”为“甜”。
  4、其它字的记忆方法
  (1)“亮”:可以用换一部分的方法,用高字的上半部分,加上秃宝盖,再加上几个的几,合起来就是“亮晶晶”的“亮”。
  (2)“息”:自己的“自”加上“心”就是“息”;自己的心放松,就是休息。
  还可以用猜谜的方法记忆:身残心不残。身去掉下半部分,加上心就是“休息”的“息”。
  (当学生说字形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五、复习巩固
  1、老师说字理,同学回答对应的生字。
  2、一个同学说字理,大家猜是哪个字。
  3、同学说字理,老师猜生字。
  六、认识“防、糖、演、束、鼓”五个生字
  七、朗读句子
  1、大家已经掌握了生字,请你自己读一读句子,看有什么不懂?
  2、小组里互相解决问题,小组里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可能会有“品茶”、“甜菜”不理解。
  品茶:喝茶,仔细辨别茶的好坏。如:我爷爷可会品茶了。
  甜菜:一种草本植物,根可以制糖。北方主要用甜菜制糖。
  3、自己读句子,看谁读的正确。
  4、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八、学习造句
  1、下面老师读几个句子,你听一听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词,你能不能给找出来?
  (1)甜菜可以制糖。
  (2)读书看报可以长知识。
  (3)我可以把这些句子读得很好。
  2、这三个句子中都有“可以”一词。那你能不能也用“可以”造一个句子。看谁的句子新颖。
  (1)坐飞机可以周游世界。
  (2)打球可以锻炼身体。
  (3)我们可以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老师相信大家还有更多更好的句子,下面把你自己想的句子写在书上15页第4题上。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
  九、作业
  (1)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了14个生字,回家后,把这种方法教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你们家邻居的小弟弟、妹妹们。
  (2)请你观察我们学校的各个地方,如:板报、标语里有没有会意字,找出来同学互相说一说。
  附: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会意字——熟字+熟字=字的意思
  mi8
  灭——图
  ch6n
  尘——图
  p!n j9ng s5n zh^ng
  品——晶——森——众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重点讲解汉字占格的位置以及如何把字写得美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读对后,请同学把生字贴在黑板上。
  2、,谁能把这14个生字分一分类?
  二、指导书写
  好,你们说我们先写哪一部分?按学生的意思指导书写。
  1、上下结构的字
  (1)如:“歪”字的写法,老师就可以说不正字就会歪,我们同学写“不”字时,就应该把它放正,怎样就放正了,下面的正字最后一笔应该写长些,可以稳稳地托住上面的东西。
  (2)重点指导“息”字:在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后,老师进行小结。注意“息”字的上半部分,左边有一竖,一撇被挡住。“自己”的“自”,要写短撇,撇不出头。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抱着”的“抱”,右半部分是左边没有撇,一撇可伸出,指的是写长撇,撇出头。
  (3)注意在写“尘”字时第一笔不是竖钩,应该是竖。
  (4)自己练习写一个。
  (5)指导“亮”字书写。
  2、请学生说一说,品字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1)上面部分要写在上半格中间,下面部分的两个部件要写匀称。
  (2)在这些字里,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老师写出一个“众”字,请学生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上面的人字是捺,下面的两个人字有变化,左边的人字的捺变成了点。
  3、独体字的指导
  (1)“甘”字的笔顺要注意。每一笔要注意先进人后关门。写后自己与范字对照一下,再写第二个。
  (2)自己写一个。同桌帮助看一看。
  4、左右结构的字上节课重点指导过,自己写。(休、信、甜)
  老师可以教给学生顺口溜:左右两边是一家,讲团结,讲谦让,你争我让紧挨上,比例得当字漂亮。
  三、自己完成作业
  1、15页第3题。
  读读比比,再组词语。
  古(古代)尖(笔尖)火(火车)
  舌(舌头)尘(尘土)灭(消灭)
  品(品味)从(从来)林(树林)
  晶(亮晶晶)众(观众)森(森林)

  附: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
                 xiu x9
                 休息 —— 图 —— 范字
                 w1i
                 歪  ——      范字
                 zh^ng
                 众  —— 图 —— 范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5
标题: 《让我告诉你》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把自己暑假里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讲给同学听,并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2?学习与同学进行友好交谈。
  ??3?能把自己讲的活动写下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互相交流感兴趣的活动,并将感兴趣的部分说具体,语意连贯,符合口语规则和语言习惯。
  教具准备
  ??1?以图中人物为原型,制作电脑课件,使人物的眼睛、嘴、手动起来,同时配以对话。
  ??2?小记者证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要举办一期“暑假快乐共分享”节目,事先派记者到各班去采访,选出将暑假中感兴趣的活动讲得好的小朋友去广播站广播,你们想不想去?你们知道别人是怎么接受采访的吗?
  ??(接受采访时应该身体站直,有礼貌地看着记者,先听清记者的问题,然后再回答,回答时要把话说清楚。)
  ??二、示范引导,教给学生与同学友好交谈的要领
  ??1?谈话: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召开“让我告诉你”(相机板书课题)小记者招待会吧。刚才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怎么接受记者采访,那么现在让老师当一回记者,采访大家,行吗?
  ??2?示范:(老师戴上记者证从旁边上,挥手。)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到这儿来,想让大家谈谈暑假中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愿意吗?(走到事先已有所准备的一学生面前)你好!暑假你一定过得非常快乐吧?请谈谈暑假中你最感兴趣的活动,好吗?(交谈时,老师适时提问点拨,注意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部分说具体,语意连贯,符合口语规则和语言习惯。)谢谢你接受采访!
  ??3?从学生接受采访时态度的大方、声音的洪亮、语言的有礼貌等方面评价鼓励。
  ??三、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图中几个小朋友的交流为例,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回忆暑假生活
  ??1?(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的暑假生活真快乐呀!瞧,小东、小丽他们谈得多开心哪!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一定有意思极了。听,他们在谈些什么?(播放动画及对话)
  ??小东:嗨,小丽!你暑假过得好吗?
  ??小丽:很好,我在暑假里还参加了英语学习班呢!
  ??小朋:真的?快说给我们听听。
  ??小丽:好吧,我告诉你们:英语班讲课的是一位高鼻梁、大眼睛的外籍教师,他教的有趣极了。我念几句英语给你们听听……
  ??小东:哇,太棒了!
  ??小朋:看来,你的收获真不小!
  ??……
  ??2?(引导回忆)你在暑假里参加了哪些活动?快把你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讲给同学听。(学生自由交谈,教师相机指导,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主动交流,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四、设计情景,练说促写
  ??1?现在,“让我告诉你”小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请第一批小记者戴好记者证开始采访。(学生自由组合轮换当“记者”和“被采访者”,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巡视指导并注意发现讲得好的同学。最后,请几组同学上台展示采访过程。)
  ??2?鼓励学生把自己讲述的内容写下来。
  ??老师:同学们参加的活动是那么丰富,收获是那么大。老师想办一期《多彩的暑假生活》专版墙报,大家愿意投稿吗?
  ??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评析】 马兰/评析宁夏回族自治区教研室
  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无拘无束、自主自愿地进行交际,体现出:“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在《让我告诉你》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用富有热情和鼓动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个交际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起来。教师扮演记者采访学生,学生互相交流暑假里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学并互换角色,在双向互动的训练过程中,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学会文明礼貌地与人交往,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又一特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7
标题: 《让我告诉你》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把自己暑假里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讲给同学听,并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2?学习与同学进行交谈。
  3?把自己讲的活动写下来。
  二、教材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通过图画营造了一个同学之间在交谈的情境。图下面的一段文字提出了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形式。即把自己假期里最感兴趣的活动讲给别人听。
  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互相交流感兴趣的活动。
  三、教学建议
  (一)看图,以图中两个同学的交谈为例,启发学生的谈话内容,激发学生的交谈欲望。
  (二)由老师设计“学游泳”、“学电脑”的交谈内容进行示例。如果学生当中有在暑期“学游泳”、“学电脑”的,最好请这些同学进行交谈,老师给以适当的指点。
  (三)让学生回忆自己暑假里参加的活动,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做好交谈前的准备。
  (四)交谈的形式要多样,可以同桌交谈,也可以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交谈。交谈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提问。
  (五)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
  (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讲得好的同学。最后,可请几名学生作示范发言。
  (七)鼓励学生把自己讲述的内容写下来,不必要求字数,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7
标题: 《悯农》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背诵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悯农(一)》?学了这首古诗,我们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古诗,想象图画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
  1?一边读古诗,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的读音。2?用生字卡片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四)了解词义,指导朗读。
  通过看彩图和讨论,大概了解“粟、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犹饿死”的意思和诗文的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五)品读背诵。
  借助彩图(或投影),采用各种形式的反复吟诵(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诗文描绘的悲惨情境,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绅:字公垂(772—846),唐代诗人,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唐诗歌的创作与繁荣,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曾写过《新题乐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传。李绅的诗,感情朴实、语言平易近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6 07:48
标题: 教案-悯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

1 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   闲   饿   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3、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语文教案-悯农(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1
标题: 《蚕妇》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读读、背背、写写”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2.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修订大纲精神,放低内容理解的要求,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全班背诵古诗,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课题。拼读生字“蚕”(cán),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蚕妇”是什么人?
  生:“蚕妇”指养蚕的妇女。
  师:是养蚕的妇女。准确地说是古代靠养蚕维持生活的妇女。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詹老师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试着读整首诗。
  (学生自由试读)
  2.学习生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蚕、归、泪、罗、绮、者”,学生拼读。
  巩固读音。大屏幕上飘下写有生字的汽球,学生读准字音汽球自动爆裂。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通、读好,在读中自悟,余下的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看,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很在乎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原定学习步骤是读通后议内容。学习中学生会读了马上要接下去背诵,也是顺理成章之举。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面向全体不好操作。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默写
  1.先练难写的字。
  师:课文会背了,想干什么呢?
  生:默写。
  师:好的,默写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会写的字多写几遍。哪个字不好记?
  生:“妇”和“归”不好记。我这样记,它们右边都是横山,妇女的妇是女字旁,归字左边和师字左边一样。
  生:“蚕”字是“天”字头,不是“夭”字头。
  2.全班同学安静地默写。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业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写的全部对,而且字很端正。
  生:(同上)我竖着写,大人写古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
  【评:喜欢表现是儿童的天性。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五、讲书
  1.粗通诗意。
  师:同学们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
  生:请问老师,“罗绮者”是什么意思?
  (师点击“罗绮者”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罗绮”“罗绮者”“遍身罗绮者”)
  师:第一句有两个字:城市。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分析判断。
  (师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1〉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北京、福州、宁德等;〈2〉城市:城指城里,市指做买卖。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记住了吗,“城市”在诗中是两个词呢。
  2.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六、延伸
  1.补充6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歌让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蚕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惟一一首写妇女的古诗。但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为我们写下了许多有关妇女形象的诗,使我们知道历代妇女是怎样生活的。老师从这类诗中选出6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6首诗是《幼女词》《新嫁娘》《富贵曲》《田家三咏》《闺怨》《为女民兵题照》。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6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新大纲指出,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教学环节就是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这节课根据新大纲要求,放低了古诗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等要求,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特别突出以下几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谈得上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师心中装着全班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习机会,不搞一刀切,允许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学生既可以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还可以借软盘回家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时间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等机会。
  3.较好地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力求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唤起学生对蚕妇的同情心,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1
标题: 《蚕妇》综合资料之二
一、词语积累
   1.市:①集市。课文中指赶集。
       ②城市。如:西安是一座大城市。
   2.罗绮者: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归--回遍--全满--全
    反义词:归--去入--出
  三、难句讲析
   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昨天去城里赶集,回来时泪水却浸湿了手巾。
   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全身穿满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的劳动者。这句话提示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2
标题: 《蚕妇》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二、教材说明
    《蚕妇》这首诗分两层来写。第一层两句,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境:一位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回来的时候哭得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向读者补述了蚕妇痛苦的原因:她看到全身上下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人,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带。
  2?让学生了解养蚕以及由蚕丝到绸缎的大致过程,了解其中的辛劳。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蚕”是平舌音,“者”是翘舌音,“遍”的声母是“b”,不是“p”,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着重提醒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满: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两”。
  养:共9画。笔顺是养。
  “昨、者”:可以利用熟字“作、都”识记。
  “妇、归”:右半边相同,左边偏旁不同,注意区分字形。
  2?写字教学。
  满:左窄右宽,不要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下边。
  遍:先写“扁”,后写走之。
  蚕:第三笔“撇”和第四笔“捺”要舒展。
  罗:上短下长,“”的起笔位置要适中。
  (三)词句教学
  诗句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读和悟进行点拨。“市”指集市;“巾”指手巾;“罗绮者”指穿绸缎的人。
  在理解“为什么养蚕的人穿不上蚕丝织的衣服,不养蚕的人却全身上下穿着绸缎”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朗读、背诵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间的停顿与重音,示例如下: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诗意、反复朗读古诗的过程中进行背诵。可以了解一句背一句,也可以学完后由看图提示背诵过渡到直接背诵。
  (五)练习提示
  第一题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第三题抄写时,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抄,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出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教师出示蚕妇图,向学生介绍蚕妇就是养蚕的妇女。
  (二)正确朗读,提出疑问。
  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问。
  (三)动口、动脑、动手,读懂古诗。
  1?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辅以直观形象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如学习第一行诗时,可让学生先读诗句,再出示相应的剪贴图,让学生按照诗意把蚕妇的剪贴画放入集市图中去。了解“市”是做买卖或赶集的意思。学习第二行“归来泪满巾”,学生可以边读边动手把蚕妇慢慢移至农舍中,再给蚕妇的脸上、手帕上添画上泪珠。让学生懂得“泪满巾”是泪水把手帕都浸透了,说明蚕妇十分伤心。
  2?讨论:为什么养蚕的人穿不上蚕丝织的衣服,不养蚕的人却能全身上下穿绸缎?
  (四)学生借助图画背诵古诗。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张俞:宋代诗人。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著有《白云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2
标题: 《蚕妇》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蚕  妇  昨  归  泪  遍  满  者  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蚕、妇、昨、遍、养”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   养蚕   昨日    归来    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


2 蚕妇(张俞)

难字:  昨   蚕   妇   满   养

                  归   茫   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3
标题: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3
标题: 《夜宿山寺》片断赏析
师:(出示挂图)请大家看看图,再读一读古诗,你觉得这座寺庙有什么特点?
  生:这座寺庙非常的高。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寺庙很高的?
  生:我从“危楼高百尺”看出来的,有一百尺那么高,很高,很高。
  师:那这一句怎样读呢?
  生:危楼──高──百──尺。
  生:我从“手可摘星辰”看出来的。寺庙很高,站在上面都能摘到星星了。
  生:我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看出来的。天上的神仙就好像在我们的头上,不能大声说话,不然就吵醒他们了。
  师:那该怎样读呢?
  生:(轻声细语地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生:我是从图上看出来的。你看,云朵就在半山腰,星星就在旁边,多高啊!
  师:你的观察真细致呀!
  师:那么“危楼”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高”的意思。
  师:我觉得是“危险”,这座寺庙是危房,快倒塌了。
  生:不对,要是快倒了,诗人还敢住在上面吗?
  生:是因为这座寺庙太高了,站在上面往下看,觉得很危险。
  ……

  评析:
  低年级教学古诗要不要理解?当然要。但这种理解不是架空的文字分析,而是通过诵读感悟,从整体上去理解。教者在教学《夜宿山寺》这首诗时,让学生围绕山寺的“高”这一特点,通过观察、想象、朗读来理解、体会,没有过多的分析,更没有逐字解释,但学生的理解是到位的、深刻的,因此在解释“危”的含义时,学生不仅能说出“高”的意思,也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这种险峻之感。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4
案例《夜宿山寺》课堂教学描述:

  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教师的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我们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研究生成教学,也是实践新课标的最基实的阵地和途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4
标题: 读写吟画——《梅花》教学设计
 《梅花》(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四课)是北宋王安石咏梅的一首名作,写了梅花洁白幽香的特点,赞扬梅花不畏寒冷的坚强品质。全诗仅20个字,但读后令人眼前宛然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低年级小学生喜读善背,好动爱模仿之特点,引导他们用各种感官与古诗打交道,全方位领会诗歌意境。因此,我们可采取读一读,写一写,吟一吟,画一画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读一读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梅花图。师生共赏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吟颂全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然后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诗,可大声读,也可小声念,形式不一。学生划出本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组评议后再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模糊,什么不懂。小组反馈后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二、写一写
  让学生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对《梅花》一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他们划出生字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学习本课生字,记住字形。经过一番的讨论,学生很快由“海”、“楼”推及“梅”和“数”这两个生字,又把“独”分解为“犭”和“虫”,把“暗”分解为“日”与“音”。因此,在学习本课生字的重点应该是“墙、寒、遥”三个生字,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字形结构后,放手让学生试写。教师再板演示范,以此指导书写。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每个笔划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学生动手写上两个。书写前,教师强调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把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评价。这样将写字教学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
  三、吟一吟、唱一唱
  1、吟一吟。拖腔拉调学古人,吟出样子吟出情。教师先示范,小组尝试交流,全班尝试交流,互相评议,追求完善。学生在吟的过程中摇头晃脑,努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沉醉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2、唱一唱。教师拉起二胡,伴着优雅的弦音,唱起古诗。学生仿佛看到梅花在寒冬中开放,好象闻到一股幽香。这重醉人的情境,令学生唱诗的欲望激发得淋漓尽致。学生一边吟唱一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吟唱得十分投入,非常有感情。一时间整个教室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弦音不断,学生陶醉在快乐的海洋中。
  四、画一画
  在学生吟唱之后,每个学生画上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个个兴致勃勃,任意涂鸦。画后组织交流评议,展示其中优秀作品。这样一来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梅花》一诗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旧规教学,做到一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5
标题: 《梅花》教学设计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5
标题: 《梅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梅墙数寒独遥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第五笔是“竖”
  遥: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línɡ( )寒  yáo( )远
      ( )巧    ( )动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每( ) ( )
      ( ) (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4 梅花(王安石)
       难字: 墙 遥 寒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
  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中的第三题。
  2、自己写一首描写梅花的诗,配好插图。(选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6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6
标题: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7
标题: 《江雪》教学设计之二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8
标题: 我教《江雪》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其中的许多优秀篇目已列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小学第九册的教材中,也安排了四首唐诗:有杜牧的《山行》、柳宗元的《江雪》、张继的《枫桥夜泊》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此,我想谈谈我是怎样教《江雪》的。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更是诗人想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首诗,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
  一、我的教学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师要注重鼓励,善于引导和评价;
  3、重视诵读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我采用的方法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根据以上方法学习古诗,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也尝试着去培养。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的注释和〈〈词语手册〉〉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后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伴,在这互相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获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
  3、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由于古诗的体裁受限,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相差甚远、用词考究且极具想象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象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大人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孩子们,孩子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孩子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4、利用音乐和绘画来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怎样才能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其境呢?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因为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其次,我为学生配上了音乐。〈〈江雪〉〉这首古诗的意境是凄凉、空灵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节奏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来衬托那凄凉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再次,我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自古以来,诗画本为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体会诗歌的意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些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不要强加于他了,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以上这些是我对《江雪》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古诗是孩子们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尝试,去挖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8
标题: 认识 继承 发扬——《江雪》说课设计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
  虽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辍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者之间总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携手共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9
标题: 《江雪》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错了一个音)
  老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
  学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老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
  学生:“径”是“小路”的意思。
  老师:整个词呢?
  学生1:许多路。
  学生2:成千上万条路。
  老师:刚好是一万条路吗?
  学生:不是,这是一种夸张。
  老师:是的,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学生:“千山”。
  老师:那么意思就是——
  学生:许许多多的山。
  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两名学生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学生齐读。
  老师(指着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
  学生:蓑。
  老师:头上戴着的是——
  学生:笠。
  老师:整个词的意思就是——
  学生: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老师: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
  学生齐读。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学生:弄懂诗的意思。
  老师: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1:多读几遍。
  老师:哦,朗读品悟。
  学生2:可以了解一下诗人的历史情况。
  老师: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生3:先理解重点词,再把它们串起来。
  老师:这就叫“串词连句法”。但是碰到解决不了的字或词该怎么办?
  学生1:查字典。
  学生2:找资料。
  学生3:问老师。
  老师:其实古诗下面的注解也是你的好帮手。接下来,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试着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试讲,教师巡回倾听。
  老师:谁来试着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许多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许多路上的人都不见了。只有一条孤单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独自在寒江上钓鱼。
  老师:看得出他的自学很有成效。谁还想来说一说?
  学生2: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脚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老师:呵,进步很明显呢!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说得好?
  学生1:“踪”是脚印的意思,这个字解释得准确。
  学生2:把“蓑笠翁”的意思说明白了。
  学生3:“冒着风雪”这个词用得好。
  老师: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一学生犹豫举手: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讲老翁独自钓雪吧?
  众学生笑,老师却竖起大拇指: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你看,诗中不就是讲“独钓寒江雪”吗?
  学生沉思。
  学生1:可能是结冰了。
  学生2:要不就是钓不到鱼。
  老师:还是让老师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底吧。在古代诗歌中,为了使诗歌表达更精炼,读起来更上口,诗人常常使用“倒置”的方法。在解释的时候,我们就要对诗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你看——
  课件演示:把“独钓寒江雪”改为“寒江雪独钓”。
  老师:所以这句话在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说成——
  学生:在寒冷的下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
  老师:看来大家很有收获。谁还想把整一首诗的意思再说一说?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老师: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一读。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我感觉这个老翁很孤独。
  老师:你的感受很准确。
  学生:我觉得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
  老师:哦!你的感受比较独特。
  学生: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老师:嗯,你很会品味。我们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嗬,好大的雪。我还看到了一个老翁,能读出他的孤单吗?
  继续请学生读。
  老师:哎,真是形单影孤。
  老师: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学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老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板书:1、捕鱼为生)
  学生2: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老师:那就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呢!(板书:2、独享清静)
  学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板书:3、排解忧伤)
  学生4:我想是他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的冷了。
  老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板书:4、喜爱钓鱼)
  学生五:可能是作者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了。
  老师:他也与老翁一样孤单了。(板书:5、心中孤单)
  老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学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学生2:我感受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老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老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一脸严肃,心里一定是有什么不痛快。
  再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抬着头,似乎有一股傲气。
  老师:能背出来吗?
  三个学生分别背。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运用注释,通过朗读,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诗意。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要求提供王士祯的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指名两个学生说。
  老师课件出示简图。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图吗?
  学生1:加一筐鱼。
  学生2:最好在船上放一壶酒。
  学生3:在江边添上一些落叶。
  学生4:再画上几笔火红火红的枫叶。
  老师:看来每一个的理解不同,心中画出的图景也不同,所以想象也是体会诗意的一种好办法。
  老师: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条。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1:相同点: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不同点: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老师: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还有补充吗?
  学生代表2: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老师:也就是景色也不一样。
  学生代表3: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老师:你的发言真有水平。你是怎么知道王士祯是怡然自得的?
  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喝酒,能不高兴吗?
  学生:从诗人的简介中也可以了解。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
  老师: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
  学生:我感受到虽然都是独钓,但是他们表达的却不一样,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
  老师:你体会得更深了。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自己喜爱的诗。
  老师: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沈大安老师课后评价:(部分)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他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那么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师不能简单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19 08:09
标题: 《江雪》古诗解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他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一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句并不难懂,意思也明确。这首诗令我震撼的是方智范教授曾经讲过的故事。他说,材料上记载了这样事实:曾经有一位蒙受不白之冤、身处逆境的知识分子,在他走投无路,即将在一个大雪天投水自尽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幼年时读过的《江雪》。他想:这位江上渔翁都能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顽强不屈、凛然无畏,我为什么要自绝于人民呢?于是,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最终得以平反昭雪。

  语文能给人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8 19:28
标题: 《秋天里》教学设计
《秋天里》是第三册复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内容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秋天特有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写景物的三句话中含有“远处、近处”的实际,引导学生最好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一、课前绘画,丰富话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秋天。如果是城里的学校,组织一次郊游,乡村的学生则让学生留心周围的景物,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提供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二、歌曲导入,启发说路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引导:同学们,歌曲里的小朋友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的呢?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春天?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个别汇报,小结:从“红花”、“绿草”、“黄鹂”等景物中,我们可以找到春天,因为“红花”在春天里开放,“绿草”在春天里发芽,“黄鹂”在春天里歌唱。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读一段话,看看从这段话中,能不能找到春天。媒体出示:“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了们在捡红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一组展开讨论:
  ①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春天?为什么?
  ②我们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是怎么找到的?
  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相机板书“秋天里”。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以“秋天里”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就这个题目,我们能说些什么?让学生讨论,汇报,一小结,可以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秋天里的景色,比如,“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这是秋天才会有的景色。二是说秋天里人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在捡红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这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通过上述环节,意在让学生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时候能抓住秋天的特点。
  三、就近交流,借画学说
  1.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课前自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画中秋天的景色、要求:①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秋天的景色。②刚才所读的几个句子见了“远处”、“近处”显得有条理,大家说的时候,最好也能这样有条理。
  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的是不是秋天的景色,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上述两点要求展开,对发言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和语言是否规范也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接着,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说的景色和说法最好与前一对同学不一样”的要求,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随后,可以提出“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秋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必须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画中以外的秋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秋天里的有趣的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秋天的景色或者秋天里有趣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8 19:29
标题: 《秋天里》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观察自然景物。
   2?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与别人进行交流。
  二、教材说明
   (一)图意: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子们在捡落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
   (二)图下有两道题。第一题提出了“观察”和“说”的要求;第二题具体提出了互相讨论交流的内容,重点要突出“有趣”。
  三、教学建议

  (一)观察
  这是一次观察口语交际活动,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好开展一次“找秋天”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观察的要求,活动中引导观察、启发想象。观察的内容如:
  秋天的气候:气温、风、雨、阳光、云……
  植物:树木的枝叶、花草、农作物……
  动物:大雁(或其它候鸟)、牛羊、蝴蝶……
  其它景物:山、江河、公园、田野、城镇街道、农家小院……
  人们:衣着、神情、活动……
  (二)看图
  培养仔细观察图画的良好习惯。指导看图时,可设计几个问题: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看出是什么季节?让学生自己独立看图,然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交流
  学生在交流图画内容时,教师板书“秋天里”。接着让学生先分小组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色、有趣的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多启发,多指导,可采取互问互答互评的方式,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交流的机会。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一两名同学在班上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录下同学讨论交流的发言,然后放录音评议,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交流的效果。
  (四)扩展活动
  1?观察、交流、评议之后,可让学生绘一幅“秋天里”的图画。
  2?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歌词换成秋天的有关内容,唱一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8 19:30
标题: 看读说写——《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一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可以通过“看”、“读”、“说”、“写”进行教学设计。

  一、看——了解图意
  “看”,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弄懂图意。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再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说说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样子;燕子、小鱼、蚂蚁都在干什么。这样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口头表达的条理性。最后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秋天?学生答出稻子成熟和树叶变黄往下落这两点即可,至于秋天的天空显得更高更蓝一点可在课文中进一步说明。

  二、读——弄懂课文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划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二段可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蓝”、“白”、“黄”是秋天的色彩,描绘出秋天碧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成熟的稻田,真是秋高气爽,丰收在望。这时教师可问: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秋天这美丽的丰收景色,我们应用高兴的、赞美的语气去读。
  课文三、四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个比喻句都与小动物有关。一是“小鱼藏在树叶底下,……”,二是“蚂蚁爬到上面……”,三是“稻田那边飞来两只燕子……”这三句话把动物生动活泼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草枯叶黄的秋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游、藏、爬、跑”等几个动词要重读,“伞”、“运动场”、“电报”这几个喻体前要稍作停顿。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三、说——训练表达能力
  “说”这个环节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看图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句说图上有什么。在讲读课文时,可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如(1)“蓝天上飘着白云”和(2)“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这两句比较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两句的不同,再说说加上“高高的”和“几朵”有什么作用。在句子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说话要说得具体生动。课文结束后,可问:除文中所说秋天的特点,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来了?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受以及课外观察所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强化课堂练笔
  学完本课,可让学生模仿《秋天》语句,以《找秋天》为题,写出二三种植物秋天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秋天已经来到。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课堂练笔,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8 19:30
标题: 《秋天》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5
标题: 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
一、复习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的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板书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崐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崐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崐个读,订正。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崐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个读、男生读、齐读。是的,他不崐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崐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崐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

  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

  我请一个孩子读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变黄落下来,这多可惜。

  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五、练习

  这有一练习题,请同学们自己填空。

  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5
标题: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的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板书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个读,订正。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个读、男生读、齐读。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
    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
    我请一个孩子读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变黄落下来,这多可惜。
    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五、练习
    这有一练习题,请同学们自己填空。

  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6
标题: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认识“计,算”等13个字,会写5个字。
   2 正确,较流利的朗读课文。
   3 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的心情和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
  二、学习重点:识字
    学习难点:书写美观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四、学习准备: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有谁知道邓爷爷的故事?(指名说一说)
    2 概括介绍邓小平的生平。
    3 揭题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看拼音或问问同学认一认
    2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 检查是否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表现读。
     读后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三)自读自悟
    1 自读课文
    2 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1)知道朗读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看出邓爷爷是怎样的人?邓爷爷的话该怎样读?
     (3)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我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我会想些什么?怎样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们对邓爷爷有种怎样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巩固13个生字,会写其余5个字。
   2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提高对计算机的兴趣,能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学习重点:朗读
    学习难点:识字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为主
  四、学习准备:田字格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课文
    1 指名朗读课文,自由选择读的内容,同学评议
    2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
  (二)复习生字词
    1 认读生字词
     计算机 展览馆 紧张 怦怦的 握手 笑语 普及 兴奋 灿烂
     A 学生自读
     B 读词语中的生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 巩固生字词
     A 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B 给生字组词。
     C 开火车读出生字,并组词
  (三)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四)积累运用
     读课后词语,并选择词语说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6
标题: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3、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的重大。
  重点: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情,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重大。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你还记得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身影吗?还记得他说过“”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吗?今天我们又要和邓小平爷爷见面了,他会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难忘的一天》,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读了课题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思考。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了解了什么?学生汇报。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3、自读课文,圈出难读和不认识的生字。然后拼读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生字,认真读一读。
  三、识字写字。
   1、读准字音:指名读,领读,比赛读,重点指导读准:“算、怦、容、灿”几个生字。
   2、识记字形。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可能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也可以用组词竞赛识字,还可以瘵带有生字的句子板书,让学生读句子或造句识字。
   3、写字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写法,自已先试着描红,然后老师示范提醒:
    A、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B、“及”字的笔顺是先写ノC、“身”字的第六笔右边不出头,最后一笔右边要出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部分词语学生认读,巩固识字。单个读,学生领读,开火车读.
   2、今天我们继续来看《难忘的一天》这个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已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自已的体会,再读课文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
   3、边指导朗读,边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一开始比较紧张,后来就平静了下来?
    2)文题对照,说说“我”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
     围绕第一个问题,着重体会“我”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和邓爷爷的和蔼可亲,抓住“怦怦地”、“慈祥的微笑”、“高兴地”、“紧紧地”、“和蔼可亲”等词语进行品读。
     围绕第二个问题,着重体会“我”在这一天的最大收获是得到邓爷爷的鼓励,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见到了邓爷爷”、“邓爷爷和蔼可亲”、“我受到了邓爷爷的称赞”等比较表面的理解,上升到“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抓住“沉着地”、“顺利地”、“仔细地”、“赞许地”、“兴奋地”、“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等词句进行品读。对于“肩上担负的责任”,学生不易理解,学生需懂得要从小学好计算机,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就可以了。
     最后一段,细读,理解“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这一句的写作意图。是不是天和阳光真的变了呢?为什么和开始的不一样了呢?
  三、实践活动
    通过阅读课外书、向别人请教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事迹、故事或他说过的一些名言,在班上展示、交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6
标题: 《难忘的一天》综合资料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通过读课文,知道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反映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
    课文共六段。第一段讲1984年2月16日,“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第二段讲“我”见到邓爷爷之前紧张、激动的心情。第三段讲“我”和邓爷爷见面的情景。第四段讲“我”进行计算机表演。第五段讲表演后邓爷爷询问情况,并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第六段讲这一天让“我”终生难忘。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国家对青少年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如:“算、连、队、晨”和“展、览、责、任”等。
  分析字形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注意提示下面几个字。
  算:中间是“目”,不是“日”。
  业:笔顺是业。
  连:先写“车”,后写走之。
  各:上边是折文儿,不是反文儿。
  2?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时,要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临写。要利用田字格帮助学生写好字。
  晨: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爷:第三、四两笔要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盖住下面的“”。
  算、意: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以免字体过长。
  计、忙、队:要注意左窄右宽。
  (三)词句教学
  “难忘”是本课的重点词语,不要以词解词。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我”能为邓小平爷爷做计算机表演,邓爷爷看后很满意,并且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等内容来体会“难忘”的意思。
  学习“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两个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邓小平爷爷的和蔼可亲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现代技术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语言明白流畅,可以由学生自己朗读、体会进行学习。注意读好“想到马上……跳个不停。”“邓爷爷来啦!”“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体会“我”见到邓爷爷时的激动心情,并从中领悟到国家对青少年的期望,青少年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巩固生字词,可让学生先读一读,把自己认为难记的多读几遍,记下来再抄写。抄写时,应以词为单位,记一个词语写一个词语,不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
  第四题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先自己读读每个词,再认真读读连线的题例,然后自己口头上试着连一连,读一读,有把握了,再动笔。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设问。
  “难忘的一天”会是怎样的一天?什么事会令人难忘?可以围绕这两个问题学习全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再次自读课文,从课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检查生字读音,全班订正。
  4?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5?指名轮读全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三)再读课文。
  1?自己或与同学合作解答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2?汇报各自或小组学习的情况。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7
标题: 窦桂梅教学实录——《难忘的一天》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哎呀,真愿意听呀,不光对我,包括台上台下的老师都愿意听。你愿意向谁问好,  就向谁问好。(生向窦老师问好)
  师:不要都对我说,也对台下的老师说。现在是两点多钟,该怎么说?
  生:老师下午好!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加上我的姓再向我问好。
  生:窦老师下午好!
  师:你们声音真大,老师真喜欢你们!
  师:你们这么热情,让我想起我以前的事故事,那是六年前的事了,你们想听吗?
  那么小眼亮起来,小脸红起来,小手翘起来。
  (师讲述一个难忘的故事)
  师:那么长的时间都忘不了,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
  生:难忘
  (师板书“难忘”并指导“难”字的写法,生书空)
  师:老师有难忘的事,你们有吗?
  生:窦老师给我上课,我难忘。
  师:这事要等我们上完课再说。
  生:妈妈和别人打起来了我难忘。
  生:……
  师:看来难忘的事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给人启迪的,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也有一件难忘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那难忘的一  天。(师板书课题)
  师:谁愿意读第一节
  (生读,读得像唱歌)
  师:哎哟,像唱歌一样,好听是好听,谁能像一样地读。
  (生读,读得很好)
  师:节奏感多强啊,来,掌声!不过有几个音要正正
  (正音,齐读)
  师:继续往下读
  (生读,读得不错)
  师:多长的段落,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来,我和你握手!你们还想不想和我握   手,继续往下读
  (生读,师正音)
  (这样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读完全文)
  师:想听老师的评价吗?你们读得很正确、流利(竖起大拇指夸)
  不过有几个句子还要再读几遍。
  (读“我”心情变化的三个句子)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几句话。齐读第一句
  (出示句子: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谁想读,举手读(生读)
  师:“紧张”相反的词是什么?
  生:放松
  生:轻松
  师:对,就像你这样的放松、轻松。
  为什么文中的“我”这样紧张,不放松,不轻松呢?请联系前文想想看。
  生:他想见邓爷爷
  师:为什么见邓爷爷就紧张呢?
  生:邓爷爷是国家领导人
  生:邓爷爷是军事家
  生:邓爷爷是国家主席
  生:……
  师:邓爷爷的原名是什么?
  (生齐说:邓小平)
  师:(有感情地讲述邓小平有关事迹)
  就是这样的一位领导人要来看我表演计算机,我能不紧张吗?
  那他为什么激动?
  生:他想马上能见到邓爷爷了。
  师:你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了吗?因为又紧张又激动,所以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把手放在胸口,来读一读。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的心理感受都一样,但窦老师的感受不一样,老师这样读,行吗?
  假如我是一个很外向的人,我这么读(师读)
  生:不行!
  师:假如我是一个很内向而富有诗意的人,我这么读(师读)
  生:不行!
  师:那好,我保留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句子)
  师:在大家又紧张又的时候,邓爷爷来了(出示邓小平图片)
  快向邓爷爷问好!
  (生纷纷说“邓爷爷好!”)
  师:能不能语言丰富些?
  生:邓爷爷,见到您很高兴。
  生:邓爷爷,您辛苦了!
  生:邓爷爷,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生:邓爷爷,您是国家领导人,我很欢迎您。
  师:快摆起手来,向邓爷爷问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问好)
  师:邓爷爷高兴了,你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高兴
  生:欢乐
  生:带着慈祥的微笑
  生:笑容满面
  生:和蔼可亲
  师:我们看第二个句子,“我”的心情怎么样了?
  生:“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
  师:再摸摸胸口,谁想读
  (生读)
  师:紧张的反义词在这句话中藏着呢,是什么?
  生:平静
  师: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
  师:我会这样读(师读,分别强调“我”,强调“紧张”,强调“一下子”)
  这样读行吗?
  生:不行。
  师:我这样读(师读,强调“平静”)行吗?
  生:行!
  师:来,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读)没听够,再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生再读)
  师:读第3句(生读)出示句子: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就这句话你能提出些问题来吗?
  生:为什么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师:很好,兴奋就是--
  生:高兴,快乐,开心,愉快
  师:为什么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现在大家读课文,待会儿老师让你失学文中的“我”,  老师来采访一下。
  (生自由读)
  (下课铃响)
  第二课时
  师:采访开始,你好!
  生:窦老师好!
  师:你为什么这么兴奋?
  (生答不上来)
  师:你太兴奋了,兴奋地都答不上来了。再请个人。
  生:邓爷爷表扬了我
  生:你怎么给他表演的?
  生: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唾面自干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师:(向另一学生)你好,祝贺你!邓爷爷问你们什么了?
  (生答)
  师:邓爷爷听了后怎么说?(生答)
  大家一齐大声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师板书: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你理解了吗?(生再读)
  (生答不上)
  师:你们现在马上到台上台下去交流,采访一下现场的老师们,请他们谈谈对这句话的  理解,赶紧问。
  (生走位问)
  生:就是小时候开始学计算机
  生:小时候就要开始学,长大就会了。
  生:大家从小就会打电脑,幼儿园小朋友也要会。
  师:他这话是1984年说的,现在是2002年,都过去多少年了。我们请这位电教老师来  谈谈这句话说了18年之后的感受。
  (一旁摄影的电教老师说话)
  师:(满情深情地讲述)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说了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就像使用钢笔一样地使用电脑;就是  这样一位老人,说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走向素质化;就是这样一  位老人,在深圳划了一个圈,那里就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城,一座座金山;就是这  样一位老人,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才顺利回归;这是这样一位老人,  提出改革开放,我们温岭才有这样快的发展。此时此刻,让我们平下心来,再看看  邓爷爷,让我们来表达对邓爷爷的爱。
  (音乐《春天的故事》响起,投影出示图片)
  生:想器,因为邓爷爷帮我们国家走向富强。
  师:想哭就哭吧!
  生:感动,因为邓爷爷
  ……
  师:一句话,邓爷爷,我们爱您!
  所以,我们看第一段,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文章的作者现在已经28岁了,但他忘不了1984年2月16日的这一天,因此,他特  别兴奋
  (引读第6节)
  师:“我”忘不了1984年2月16日,忘不了我为邓爷爷作计算机表演,忘不了肩上担负  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责任”。
  (师板书,生书空)
  师:你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
  生: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师:邓爷爷对你们爱化作一种责任,我们忘不了邓爷爷对我们的---(生齐说“爱”)
  师:难忘的一天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刻骨铭心”(师板书)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师:老师加了“!”,又该怎么读?
  (生再读课题)
  师:下课了,后会有期。
  让我们为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喝彩,让他们带着这份责任走下台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8
标题: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8
标题: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上新课前曾老师要带着小朋友们一同乘上特快列车到我们祖国以及世界各地去欣赏一番那里各式各样的桥。(播放桥的图片,师解说)
    这些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而有一位叫兰兰的小朋友今天要过几座与众不同的桥,让我们跟兰兰一起去看看吧。首先请小朋友们把课题响亮的读一读——9、兰兰过桥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教师随机教学生字的读音。
    归纳学生对课题提出的三个最好的问题。让学生带上其中的两个问题再次预习课文,然后自己解决。
  三、学习潜水桥部分:
    过渡: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座桥,并说出理由。随机出示小秘诀:先找出哪些自然段写了自己所喜欢的那座桥;再反复读,找出表示桥特点的词句。
    喜欢潜水桥的学生根据小秘诀说理由,其他学生质疑。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词句教学,归纳出潜水桥的特点:结实、透明。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四、教学第五自然段:
    过渡:走过潜水桥,兰兰和爷爷又来到了哪儿?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轻声自由读,想想有什么想弄明白的?
    生质疑,解疑。
  五、教学塑料桥部分:
    过渡:喜欢塑料桥的小朋友站起来。老师相信你们刚才已经很认真地自学过写塑料桥部分的内容了。现在请你们按照“小秘诀”来给其他小伙伴介绍介绍塑料桥,可以吗?先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是——?
   1、第7自然段:
    (出示写桥特点的句子)请一生读句子,读时要注意让其他小朋友听完你的朗读,就知道塑料桥的特点。
    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塑料桥的特点:轻巧
   2、第8自然段:
    (出示写桥特点的句子)请一生读句子,读时要注意让其他小朋友听完你的朗读,就知道塑料桥的特点。
    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塑料桥的特点:平稳
   3、第9自然段:
    看电脑动画,理解塑料桥使用过程。
   4、编儿歌:
  六、教学第十自然段:
    生质疑,解疑。
  七、总结延伸:
    如果你是桥梁专家,你打算造什么样的桥?
    小朋友真会想,可是你们和爷爷设计的桥在现实生活中都还没造出来,要想让你们的梦想成真,你们应该怎么做?
  八、作业:
    将自己设计的桥画下来。

  板书:
                 结实
            潜水桥
                 透明
     9、兰兰过桥       轻巧
            塑料桥
                 平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8
标题: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29 07:49
标题: 兰兰过桥 综合资料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新型的桥,激发学生发明创新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科幻故事,讲兰兰的爷爷带她外出途中经过的两座桥,一座是架在水中的奇特的潜水桥;另一座是能折叠的方便携带的塑料桥。课文给学生新奇的想象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发明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汽车在潜水桥上行驶的投影片或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重点指导读准以下几个字的音。
     座:不要读成zhuò。
     结:多音字,在本课读jiē,不读jié。
     实:本音是二声,在“结实”一词中读轻声。
     专:不要读成zuān。
      “座、实、提”,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
     结:右边上面是“士”,不是“土”。
     野:右边不要写成“矛”。
   2?写字教学。
     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
     兰、专: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座:广字旁的“撇”要长,包住里边的“坐”。
     野:左短右长,“里”的最后一笔要变成“提”。
  (三)词句教学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词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如:“原野”,可借助图来理解;“结实”,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特别”,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也可以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总之,要视词语来定方法,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爷爷告诉她,这种桥叫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就像一幢长长的房子”“爷爷把像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新型桥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感受桥梁工程师爷爷发明、创造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向往科学和发明创造的兴趣。
  (四)朗读指导
    本课长句子比较多,要指导读好句中的自然停顿。
    注意朗读体会下面的句子:
    “兰兰,下车看看大桥吧!”
    “别急,我带着桥呢!”
    “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
    在这三句话中,前两句表达出爷爷为自己的设计、发明感到自信、骄傲的心情。第三句中的“真是”含有对爷爷的敬佩之情。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练习口头组词语时,可鼓励学生多组一些,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第四题读两组句子,意在让学生通过对用了比喻和没用比喻的两个句子的比较,从中感受到用了“像……”的句子能更形象更具体地反映出桥的形状,加深对桥的神奇印象。
  (六)扩展活动
    组织“我是小小发明家”的活动。先让学生找出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去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未来的桥或其他的建筑会是怎样的。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桥?还听说过什么样的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借助课文题目,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兰兰过了几座桥?引导学生分两部分学文。
  (四)学习一至四段,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描述潜水桥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种新型桥的特点、作用。
  (五)学习五至九段,了解塑料桥小巧轻便的特点。
  (六)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七)分析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八)完成课后练习。
  (九)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位桥梁专家,你会造出什么样的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心里想的桥画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6:57
标题: 《打电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练习,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知道通电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明,口齿清楚。
   3、学会打电话并懂得打电话中的礼貌用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难点:打电话内容集中,语气简洁。
  三、教学过程:

  1、提问激趣,导入课题。
    小朋友,三(1)班王小红同学因为学校组织看电影,要迟点回家,又怕妈妈在家等她。你们能帮她想个办法,怎样让她妈妈在家里知道这个事儿?(引导学生明白打电话比较快、方便)
  2、读一读。
  (1)读1—2自然段,想想打电话首先要做什么?
  (2)你知道怎么样拨号码吗?
  (3)怎样知道号码已经拨通了?
  3、听示范电话,思考问题。
  (1)听录音——电话对话。
  (2)思考讨论:
   A、录音是谁与谁的电话对话?
   B、王小红想告诉妈妈什么?
   C、改:你觉得打电话中应注意什么?
  (3)师小结:A、通话时,做到内容集中,语言要简明扼要。
         B、通知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试一试(分角色)
    同桌之间——学生上台表演——师检查(选2名中下生演)
  5、练一练。
  (1)阅读课文第3部分,思考:
   A、王林要打电话给谁?怎样称呼?
   B、告诉王林妈妈什么事?
   C、这个电话你该怎么打?
  (2)检查
  (3)在说C的基础上,各自设计对话。
  (4)自愿上台表演,共同评议。
  (5)师小结。
  (6)同桌练习。
  6、作业(选择一题)
  (1)给班主任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给远方的亲戚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学会了打电话。
  (3)给本地少年宫打个电话,问问有关事项。

  板书:
             打电话
      先:   拿耳机,拨号码  接通电话
     接着:     向对方问好  问清单位
      再:   请对方找通话人  作自我介绍
     然后:      开始通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6:58
标题: 打电话---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激发兴趣,引入正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谁家有电话呢?请举手。
  (十几位小朋友举起了手)
  教师:谁打过电话?请说说你是怎么打电话的好吗?下面请打过电话的小朋友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注意听。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型“转变为”平等的合作型”。教师的切入及时、准确,启发得力,确实调动了学生学打电话的积极性,所以小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可见,兴趣已被激发,思维更加活跃。如果教师只是按图索骥,看图说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要被限制,就不能充分体现双方面的互动性。教师应即时表扬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这对被赏识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自尊心、上进心就能更好地发挥。]
  二、初步了解打电话的知识
  教师:请王淳小朋友先讲。
  学生1:那天,我大舅来电话,找我妈有事,妈妈跟大舅说话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跟大舅说几句话好吗?”妈妈把话筒给了我。我拿到话筒放在耳边,就听到大舅的说话声,“你是淳淳吗?”我高兴地说:“是我。”“你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过年我就奖励你。”我说:“我记住了。”
  教师:谁还能说一说?
  学生2:星期天,我正在做作业,电话铃声响了,是爸爸来电话了。嘱咐我在家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
  学生3:我看见妈妈跟我小姨通电话。妈妈先拨通了号码,然后拿起话筒:“喂,你是秀丽吗?请你有时间到我家来玩吧!”小姨说:“姐姐,下星期天,我一定去。再见!”“再见!”
  (踊跃发言的一个接着一个……)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那么,打电话应注意什么呢?请你们认真听讲。
  [学生的介绍能够说明通话的过程,较好。即使有个别学生的某个词“不规范”或“有毛病”,也不用批评,允许他重新换个词再说一遍。但他们介绍过程中,没有说出开头问好,结束再见等礼貌用语。由于教师已经较好地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堂气氛也较为融洽,因此,学生参与的热情普遍高涨,教师在一边的听与指导,尤其显得重要。这里教师的听与指导,是教师搜集学生交流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不断转换、反馈的过程,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让位,这便形成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打电话的乐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跟谁玩电话游戏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更不是给叔叔阿姨,而是给你的好朋友小亮打电话。为什么要打电话呢?因为今天是小亮的生日,你要通过电话来表达对好朋友小亮生日快乐的祝愿。请小朋友记住,通话时要热情大方,用礼貌语言,并且语言要简洁明了。讲话时要面带微笑,声音不要过高。不要忘了开头问好,结束说再见。
  小朋友,打电话时注意的问题,记住了吗?
  学生:(齐)记住了。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玩打电话的游戏。
  [教师适时强调打电话的要求和注意的问题。原来那种教师强调‘,注意听”的呆板模式,被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取代。这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可更高了。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四、模拟表演,尝试成功的喜悦
  教师:小朋友们请观看王淳和王健的表演。
  (王淳表演小亮,王健表演小亮的朋友)
  学生:王健拿起话筒用手比划一下,表示拨通了电话。
  “喂,你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向你表示祝贺,祝你学习进步!”
  “谢谢你!”
  “再见!”
  “再见!”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
  “喂,你是小亮吗?”
  “我就是。”
  “今天是你的生日,在你过生日的日子里,我代表我们全组的同学向你表示祝贺!”
  “谢谢!”
  “不客气!”
  “再见!”
  “再见!”
  (参加表演的一对接一对,小朋友们真正陶醉了。可是王彩云小朋友始终未敢向前参与,在老师的示意和鼓励下,王彩云终于拿起了话筒。开始说话不连贯,心情有些紧张,经老师的一再鼓励,她才大胆地与好朋友小亮通了电话。全体师生为她鼓掌,加油。)
  (课后,小朋友们深有体会地说:“老师,这节课,我玩得真开心哪!”)
  [小学生的表演很形象。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小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手脑并用,培养了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实际上课堂重心已发生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向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要重视日常的举止谈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评析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6:58
标题: 《练习3·口语交际》片断赏析之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言语交际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言语情境中进行言语活动,才能从模拟的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激发他们交际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想说、爱说、敢说。
  打电话是一种十分便洁的通信方式,两个人在电话的两方交流着信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练习3中的口语交际课就是《打电话》,对于这个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我还是在课前找来了两部电话机,并在课末设计了三个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师:一天,你忘记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想打个电话问问你的好朋友。谁来扮忘记作业的同学?谁来演他的好朋友?
  宋振佳(忘记作业的学生):喂,你是我的好朋友顾志新吗?
  顾志新(忘作业学生的好朋友):我是顾志新,请问你是谁呀?
  宋振佳:我是你的好朋友宋振佳,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忘记了,你知道吗?
  顾志新:今天的语文作业是朗读第8课,还要抄写生字;数学是做练习册第33页。你知道了吗?
  宋振佳:知道了。谢谢你!
  顾志新:不用谢,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宋振佳:再见!
  顾志新:再见!
  师:谁来说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们打电话时很有礼貌。
  师:是的,他们成功了完成了教师布置的打电话任务。接下来,我们再来玩电话的游戏。这次是,爸爸出差了好几天了,你很想念爸爸,想给爸爸打个电话。这次,老师做爸爸,谁来给爸爸打电话?
  一些学生笑过之后,纷纷举手。
  生(孩子):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师(爸爸):快了,大概还要两天吧。
  生:爸爸,别忘了给我买故事书,你答应好几次了。
  师:好的,这次决对不会再忘了。孩子,快要期中考试了吧?
  生:是的,下星期五。
  师:爸爸不在家,可要用功学习啊!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
  生:早就完成了,今天考试,我还得了98分呢。
  师:不错!不错!
  师:跟老师爸爸说得这么亲,相信你一定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可是,奶奶身体一直不好,你又和奶奶住得比较远,怎么办呢?
  生:打个电话问候奶奶。
  师:这次,沈老师做孩子,谁来演奶奶?
  师(孩子):喂,是奶奶吗?
  生(奶奶):是呀,你是冬冬吧?
  师:是的,奶奶。您现在身体好些了吗?
  生:好些了。
  师:奶奶,注意身体,别忘了吃药。
  生:谢谢你关心。
  师:对了,奶奶,今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家来,到时就可以看到您了。
  生:真的吗?那太好了。
  师:真的,奶奶,我是听爸爸说的。到时候再说吧。再见,奶奶!
  生:再见,孩子。

  至此,作为教师,应从管理者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名合作者,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人,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那么,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想说、爱说、敢说。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我们孩子的言语一定也会更加精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6:59
标题: 《捞月亮》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要求:
  1.会看拼音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课文,能正确回答课后第2题,会复述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育学生遇事多动脑,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猴子们捞月亮前的表现,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童话故事《捞月亮》。(板书课题)
   2.“捞”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怎样捞?捞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一群猴子不懂得井里是月亮的影子,盲目地到井里捞月亮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刚才提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就仔细读课文,看看猴子们到底为什么要捞月亮,怎样捞的,结果怎样?
    请按下面的学习方法读书。
    (1)找出对应的内容读一读。
    (2)画出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集体讨论。
    (1)指名读1—4自然段,说说猴子们为什么要捞月亮?(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都发现月亮掉到井里,所以他们大叫,准备捞月亮。)
    提示:大家看看,这些猴子大叫之前,有哪些不相同的词,请拿笔画出来。(跟着,也跟着,大家跟着)想想他们叫之前,动脑筋想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一看”接着就叫起来。这些词说明它只看了一下,没仔细看清楚就叫起来)其余的猴子呢?(都和这个小猴子一样,没有认真动脑筋,看一眼就跟着叫起来)他们叫时什么心情?(小猴子惊奇、焦急,其他猴子着急)大家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他们很焦急?
    试读、自由体会、教师指导、指名读。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找、画、说、读。
    (2)那么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结果怎样?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再学。
    学习5—6段时,教师要半扶半放,帮助学生找出“倒挂、拉住、接、伸”,看图解释一下这些词,说说他们按什么顺序排列,为什么这样排列?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猴子是怎样捞月亮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己说说捞的结果,指导朗读,注意把猴子在“月亮不见了”时他们伸着脖子找月亮的心情表达出来。
  四、再读课文,体会中心。
   1.提问:刚才同学们仔细读了课文,知道猴子们并没有捞到月亮,那他们为什么没有捞到月亮?错在哪?(提出问题)(因为小猴子不动脑筋,看见井里的月亮就叫起来,大猴子该想一想,老猴子更应该动脑筋了,数它有经验,可它们都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喊,急着到井里去捞月亮,结果是水中捞月一场空,白费劲儿。它们错就错在,遇事不动脑筋,就盲目跟着去做。)
   2.揭示学习方法:
    (1)自己再从头到尾读课文,小声说一说。
    (2)小组讨论。
    (3)全班讨论。
  五、学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从)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看图复述故事。
  三、综合练习。
   1.组词。
    挂(   )  到(   )  候(   ) 劳(   )
    娃(   )  倒(   )  猴(   ) 捞(   )
   2.填写并回答问题。
   (1)填空:猴子们(   )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   )在树上,(   )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   )着,(   )另一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   )一直(   )井里头,小猴子(   )最下面。
   (2)猴子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倒挂的?(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6:59
标题: 《捞月亮》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①猴子看见月亮的影子后在井边叫嚷;
    ②一只猴子接一猴子倒挂着捞月亮。
  3、朗读录音带。猴子头饰多个。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学习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月亮在天上。可是有那么大群猴子,却从井里捞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寻起来读一该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
       2.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注意检查下面字的读音:
     “捞、另”的声母是边音,“另”还是后鼻韵母;
     “咱”是平舌音,读“劝”,不能读翘舌音,或“劝”;“伸”前鼻韵母,翘舌音;
     “碰”是后鼻音。不要读成“pong”;
     “喘”读翘舌音“chuan”。不要读成“chan ”。
    2.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记忆生字。
    3.如“捞、咱、倒、另”,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
    4.学生反复读记生字。
    5.用抽读的方法检查学生是不是把课文读通了。
  (四)、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下面的字:
    猴:左右结构,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时候的“候”字少中间一竖。左右要写紧凑些,
    暖:后一笔是“捺”,不是“、”。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匀称,{“”和“”都比中间部分长;中间部分的下面,是“土”不是“土。
    脚:中间的“去”高于两旁,“去”在几乎全字二分之一处起笔。’
    接:右下的“女”写大些,托住上方的“立”。
  (五)、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课生字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集中起来,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2、解答小组里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四个“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可引导学生想象猴子看到井里的月着急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可借助插图体会。前两个“糟啦”连接紧一些,第二、、三个字的声音稍拖长,突出喊叫时的着急。
    最后一段老猴子说的话,应表现出喘着气、很累的样子。第一个“不用捞了”后面是逗号,但根据内容及语气表达的需要,停顿时间可稍长一点;表现出老猴子喘着气说话的样子。后一句可这样停顿:,月亮/好好地/挂在/天上呢!
  (四)、扩展想象,分组交流。
    1、听到老猴子说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时,下面那些倒挂着的猴子有什么反应,后来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许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经成了老猴子了。当它和儿孙们一道坐在井边面对那轮明月时,它会怎样说,怎样做。’’
    3、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归纳出本课要让学生懂得的道理,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第4题。
  (六)、课堂订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0
标题: 《捞月亮》教学设计之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规范书写。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猴附掉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观察:
     教师从讲台桌上拿一支笔,问:这个动作叫什么?(拿)
     教师从地面上捡起一张纸,问:这个动作叫什么?(捡)
     教师板书:“捞”,让学生说说什么意思?
   2、揭示学习内容:在捞后面加上两个字:“月亮”,全班齐读。月亮怎么能捞呢?现在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跳读)
     捞 猴 井 掉 附 咱 倒 另 伸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1)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猴子咱们附近倒挂井里捞月亮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另:上面是“口”,下面是“力”。
     捞:左右结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劳”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猴:左右结构。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侯”字。注意与“候”字区分。
     掉:左右结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不是“桌”字而是“卓”。第五笔是横。
     附: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单人旁,右边是“寸”。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3)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猴子看到井里有月亮以为月亮掉到了井里,于是猴子们倒挂起来,捞月亮。小猴子伸手一摸月亮不见了,老猴子抬头一看,发现月亮就在天上呢!)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加偏旁变新字再组词
    劳——()——()力——()——()
    到——()——()自——()——()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10 捞月亮
           捞 猴 井 掉 附 咱 倒 另 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培养理解句子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让学生读这篇故事,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大胆的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读这篇故事,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
   2、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知识:
   1、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附咱倒另伸
   2、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词语:(教师出示卡片)
   3、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子不动脑筋,看见井里月亮的影子后,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就叫了起来,别的猴子也不动脑筋,跟着叫了起来,他们到井里去捞月亮,结果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
  二、学习: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
     投影打出学习提示:
     1)自己默读课文,在书中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与同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指名读课文,而后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大家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问题:猴子为什么要到井里捞月亮?
     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他们捞到月亮了吗?
     ……
   3、重点学习一至四自然段:
    1)学生小声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组织好语言,做好发言的准备。
    2)学生间开展交流:(在交流时:先读出有关的语句,而后说明自己读懂的地方。)
      教师参与以下几个地方的交流:
    1)糟啦,糟啦!月亮掉到井里了”体会小猴子为什么这样叫?
    2)谁跟着叫起来了?后来呢?
    3)进行比较:猴子叫起来的这四节中,哪些话是相同的?哪些词语不同?进一步加深体会。
    板书:
       
    4)指导学生朗读:
     a 与同桌一起分角色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在哪应加重语气,结合有关语句谈自己的想法。
     b 听配乐朗读,结合自己读书情况找出问题。
     c 师生间分角色读书,大家进行评议。
   4、五至七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分工。
     a先交流各自的问题。
     b小组内解决问题。体现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c提出共性的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让学生亲手制作教具,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猴子的图片,标上: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及一群猴子,然后边读书边粘贴,知道哪个猴子在上哪个猴子在下。)
  三、开展交流活动:
   1、通过读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启发想像:
    1)老猴子抬头一看,喘着气说了什么?
    2)小猴子、大猴子及一群猴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这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总结:
    井里有月亮的影子,猴子们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他们就想办法,依次倒挂起来,想把
    月亮捞上来,因为井里是月亮的影子,所以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月亮仍然在天上。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知道遇到事情一定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
  五、布置作业:
   1、听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给这篇课文续加结尾(选做)。

  板书设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0
标题: 《捞月亮》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lāo yuè liang  hǒu zi   shuǐ jǐng   diào le
    (         ) (     )   (       )  (      )
    zán men   lìng wài   shēn shǒu   fù jìn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组成本课生字,再组词语。
    劳( )(   )  力( )(   )
    到( )(   )  自( )(   )
  三、选字填空。
   1、小猴子( )手去捞月亮。(伸 深)
   2、附( )的猴子听见了,都跑过来看。(进 近)
  四、判断对错。
   1、井水中确实有个月亮,小猴子手碰到水,月亮不见了。( )
   2、井水中只有月亮的影子,小猴子手碰到水,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月亮的影子不见了。(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他往井里一看里面有个月亮
   2、咱们快把它捞上来
   3、小猴子伸手去捞月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1
标题: 《捞月亮》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看见井中月亮的影子,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大声叫嚷。听到的猴子一个接一个都跟着叫嚷,并且想法到井里捞月亮,结果什么也没捞着,后来发现月亮在天上。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至四段讲猴子们看见井中月亮的影子,都在叫嚷。五至七段讲猴子们一只接一只倒挂着捞月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或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捞、另”的声母是边音,“另”还是后鼻韵母;“附”是第四声,不要读成fǔ;“伸”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倒”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ào,不读dǎo。重点引导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猴:左右结构,右边是时候的“候”字少中间一竖。
    掉:右半部上边不要写成“十”。
    “捞、咱、倒、另”,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猴:不要漏写“亻”,最后一笔是“捺”。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亻”和“”都比中间部分长。第八笔是“提”,不是“横”。
    井、另: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三)词句教学
    课文的语言浅白,比较好理解。“喘着气”一词可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理解。“老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对“也”字的理解,可承接前面小猴子、大猴子的叫来理解,表示老猴子没有思考,同样地叫起来。
  (四)朗读指导
    注意指导四个“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的朗读。可引导学生想象猴子看到井中月亮那着急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并进行体会。朗读时两个“糟啦”连接紧一些,第二个“啦”字的声音稍拖长点,以表现出猴子喊叫时着急的心情。四个句子的朗读速度可以逐渐加快,反映出焦急紧张的气氛。最后一段老猴子的话可以用喘着气、很累的语气进行朗读。第一个“不用捞了”后面的逗号,根据内容及语气表达的需要,停顿时间可稍长一点,表现出老猴子喘着气说话的样子。
  (五)练习提示
    课后第三题是加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语。学生只要对照本课的生字就不难完成,只是“另”的偏旁“口”加在上边,其余的都加在左边。组词语的时候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组与本课不同的词语。
    第四题是三个“也”字句,学生通过读这几个句子,可以进一步体会“也”字的用法。如果学生能用“也”字练习说话,教师应当鼓励。
  (六)扩展活动
    想象说话或编故事
   1?听到老猴子说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时,下面那些倒挂着的猴子有什么反映,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2?许多年以后,当年参加“捞月亮”的小猴子已经成为老猴子的时候,当他和儿孙们坐在井边面对井里那轮明月时,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谁捞月亮、谁在哪里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是怎样捞的、结果如何,等等。
  (二)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分小组学习,互相讨论、解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自学生字。
   1?同桌两个学生互读互听,互相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2?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识记生字字形的,给学生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捞月亮》的故事。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进行扩展活动。
   1?收集有趣的童话故事,开一次故事演讲会。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2
标题: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狐狸的一些故事吗?谁知道狐狸的本性是什么样的?(狡猾)你们见过乌鸦吗?它和别的鸟,如黄鹂、孔雀、百灵鸟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吗?它的叫声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看看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带生字的词语,看拼音多读两遍。)
  1.检查自学情况。读下面句子,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wō),狐狸住在大树底下的洞(dòng)里。
  (2)狐狸对乌鸦说:“您的羽(yǔ)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就差(chà)多了,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jǔ))吧!”
  (3)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唱起歌来。哇(wà)……她刚一张嘴,肉(ròu)就掉(diào)下来了。
  2.抽读生字、生词卡片。(先带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指导学生学会生字词。
  窝洞羽毛差多了
  肉哇几句掉下来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了一只狐狸骗取了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语:狐狸是怎样骗到乌鸦嘴里的这片肉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分段读讲课文,重点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经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话?从这里你知道什么?(两句话。知道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他们是邻居,彼此是了解的。)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
  思考: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找出最能说明原因的句子。(乌鸦找到一片肉,高兴地站在树枝上,狐狸见了直流口水,想吃这片肉。点拨“直流”的意思。)
  3.重点讲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思考:
  (1)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乌鸦每次听了狐狸的话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应?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结合看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狐狸“想了想”,它想什么呢?(狐狸暗暗打主意,想鬼点子,让乌鸦张口把肉掉下来。)
  狐狸对乌鸦说了三次话:
  第一次:“笑着”是装出一副笑脸,“您”是“你”的尊称,为的是讨好乌鸦。
  第二次:称“亲爱的乌鸦”、问孩子好,表示亲近、关心,再次讨好乌鸦。
  第三次:“羽毛漂亮”、“嗓子好“,会唱歌,为了奉承,别有用心地吹捧——使乌鸦张口。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第一次:“不作声”,觉得狐狸的话虽然好听,但嘴里有肉不便回答。
  第二次:“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乌鸦有点动心了,但还是怕丢了肉,还有所警惕。
  第三次:得意极了,高兴得把一切都忘了,也忘了嘴里的肉,结果乌鸦受骗了,狐狸的骗局得逞。
  4.朗读指导:结合教师上述点拨之处,理解课文,体会狐狸和乌鸦各自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狐狸:第一次,尊敬、问候的语气。(讨好)
  第二次,亲近、关切的语气。(献媚)
  第三次,夸奖、赞美的语气。(巴结)
  乌鸦:表现是愿听好话,越听越高兴,读“哇……”时,声音要适当放低、拉长。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学二人分角色朗读。
  2.全班指名分角色朗读。
  有条件的班级,可带头饰,进行课本剧表演。
  二、理解寓意。思考:
  1.课文中写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一只怎样的乌鸦?
  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什么道理?(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乌鸦。懂得别有用心的人做坏事,总要采用狡猾的欺骗手段,花言巧语,阿谀奉称,如果你只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就容易失去警惕,受骗上当。)
  三、识记字形。
  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肉:共6笔,和“内”相比较记忆。
  差:半包围结构,和“着”相比较记忆。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2—4题作业,并能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
    
        狐狸    ——和——    乌鸦

               写字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读4个独体字,复习独体字的笔顺及笔画名称。
  2.比较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变化,观察独体字做偏旁时在田字格的位置。
  3.把字写得正确、端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体字和合体字。
  抽读字卡:1.女、舟、西、雨
  2.始船要露
  二、观察比较:(由扶到放)
  1.两组字相比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第一组都是独体字,第二组都是由独体字所组成的合体字。)
  2.请同学们观察:“女——始”。“始”的左偏旁和独体字“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女”字做偏旁时,第三笔“横”要改为“提”。)
  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第三笔由横中线下往上提。“始”右边的“台”上下大小差不多。“口”要写得上宽下窄。(请同学们照写、仿写、默写各一个)
  3.用上面的方法,观察比较后三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字能力。)
  (1)“舟”是“船”的左偏旁,第四笔“横”要改为“提”。书写时,“船”左边第一笔起笔略高于右半边。
  (2)“西”做“西字头”,第五笔“竖弯”要改为“竖”。“要”书写时,下边是“女”字,不是“女字旁”,上边“西字头”要写得略扁。
  (3)“雨”做偏旁时,第三笔“横折钩”变为“横钩”。“露”上边的“雨字头”要写得略扁(占全字的三分之一),下边的“路”,要写得左窄右宽,整个字要写得紧凑。
  要求:各照写、仿写、默写一个合体字。同桌二人,互相评价每个字的优点与不足。
  三、课堂练习。
  1.书写比赛。
  2.填字、组字游戏。因班而宜,自行设计。(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2
标题: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狡猾的狐狸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前三段讲乌鸦和狐狸是近邻,乌鸦给孩子找到一片肉,狐狸想吃乌鸦叼着的肉。第四至第八段具体讲狐狸骗取乌鸦那片肉的经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狐狸的3次施计和乌鸦的3次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对寓意的理解是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一)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狐狸的本性是什么吗?(狡猾)你们见过乌鸦吗?它和黄鹂、孔雀、百灵鸟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吗?(不漂亮)它的叫声好听吗?(不好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狐狸和乌鸦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了这一课之后大家就知道了。
  (二)板书:狐狸和乌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把带生字的词语圈出来读两遍。
  2.在自然段的前面标出序号。
  3.边读边思考:狐狸是怎样把乌鸦叼的肉骗到手的。
  4.看看课文插图画的是哪一自然段的内容。
  三、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卡片,用指名读或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
  2.检查“一”字的读音。出示卡片:一天、一眼、一片、一看、一张。
  3.提问: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然后请8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小结:大家在这节课学习得很认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会更积极主动。
  作业: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各自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一)学习一至三自然段。
  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听第一自然段的录音,提问:你通过听和看知道了什么?(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它们是邻居,互相比较了解。)同时利用插图认识“窝”和“洞”。
  导言:这两个邻居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课文。
  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边听边想: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乌鸦找到一片肉,心情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狐狸看到乌鸦叼着肉怎样了?它心理会想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大家齐读:
  
  很高兴还可以怎样说(特别高兴、十分高兴、很得意。)从哪儿看出乌鸦很得意?(它叼着肉站在树枝上,正在显示自己。)
  乌鸦正得意,被谁看见了?(狐狸)。狐狸看见肉后怎样了?(馋得直流口水),直流是什么意思?(不停地流)这说明狐狸馋到了极点,想马上把肉吃到嘴。
  (二)学习四至八自然段。
  导言:狐狸馋成这样,会怎样做呢?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四、五、六、七自然段。
  提问:开始狐狸是怎样做的?(它想了想)“想了想”是指狐狸在干什么?(在暗暗打主意)你知道它在想什么?(我得想个办法,让乌鸦张嘴把肉掉下来。)接着它又是怎样做的呢?(它向乌鸦说了三次话。)让学生画出狐狸说的话和乌鸦听后有什么反应的句子。
  理解重点词句。
  提问: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了什么?说话时表情怎样?狐狸为什么要笑着对乌鸦说话,为什么要用“您”“亲爱的”这些词?(表示亲近、友好,想得到乌鸦的好感。)这时乌鸦有什么反映?(不作声)它为什么不作声?(因为嘴里叼着肉,不便回答。)
  提问:看见乌鸦不作声,狐狸又说了些什么?它问候乌鸦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关心乌鸦的孩子讨好乌鸦)这回乌鸦又有什么反应?(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看了狐狸一眼”说明什么(说明乌鸦有些动心了。)
  提问:狐狸看到乌鸦有些动心了,接着又说了什么?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奉承、吹捧乌鸦,让它更加得意,好张嘴唱歌。)乌鸦听了狐狸的话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张嘴唱歌,肉被狐狸叼走了。)
  小结:狐狸不用向乌鸦要,也不用抢,而是通过亲近、讨好和吹捧,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狐狸怎么样?(狡猾)爱吸奉承话的乌鸦怎样了?(上当了)

               第三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
  二、指名读全文
  三、指导朗读
  1.读狐狸说的三次话。
  第一次说的话要用友好、尊敬、问候的语气读。
  第二次说的话要用亲近、关切的语气读。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赞美和请求的语气。
  2.读乌鸦发出的声音“哇……”时,声音要适当放低、拉长。
  四、讨论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别有用心的人做坏事,总爱采取狡猾的欺骗手段,花言巧语,奉承讨好,如果只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就会上当受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1.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2.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的书写。
  肉:共六画,笔顺是冂、内、肉。
  掉:右上是“上”,不是“十”。
  窝:不要写成宝盖儿。
  羽:两个“习”要写窄些。
  3.每个生字写两遍。
  4.指导完成课后第二、三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3
标题: 《狐狸和乌鸦》片断赏析之一
使用教材: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表达等语文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懂得寓意,在读中培养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辅材料:简笔画、动物贴图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师:童话王国的大门又向小朋友们打开了。我们看看今天的主角是谁?(出示动物贴图并板书:狐狸、乌鸦)
  师: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生:狐狸非常狡猾,一肚子的坏主意。
  师: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乌鸦的羽毛乌黑乌黑的,叫声又粗又难听。
  师: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初读正音,了解大意。略)
  二.进入情境,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读本段,读懂内容。(老师板画大树,占据整个黑板)
  师:(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贴图)狐狸和乌鸦的家在哪里?请把它们送回家,并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贴图)狐狸的家在大树底下的树洞里。乌鸦的家在大树上。
  生:乌鸦住在楼上,狐狸住在楼下。(众笑)
  师: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齐答:邻居)
  师:这对邻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往下读课文。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一段)
  师: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这里为什么不用“拿”、“取”,而用“找”?
  生:用“拿”、“取”都不好。如果用“拿”和“取”,说明乌鸦已经知道这片肉在那里,就用不着“找”了。
  生:我从“找”字看出,乌鸦肯定是东瞧西看才发现这片肉的。
  生:“找”字说明这片肉来之不易。
  师:乌鸦妈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肉却不肯吃,要留给自己的孩子。读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生:她真是一位好妈妈!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本段)
  师:这时狐狸出来了。(贴图)他“谗得直流口水”,那谁能画一画狐狸的口水?(生板画,在狐狸的嘴巴下画了很多滴口水)
  师: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为狐狸谗得一个劲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
  师:(赞许地)画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谗的狐狸呀。读读这一段,读出狐狸的谗。(生练读,略)
  4.学习四——八自然段
  师:嘴谗的狐狸“想了想”,仔细读书,联系下文猜猜看,他会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狸想:—————————。)
  生:狐狸想:多肥的一片肉啊!如果能当我的午餐就好了。
  生:狐狸想:呵呵,一顿美餐来得全不费工夫!
  生:狐狸想:对!有办法了,如果我能让乌鸦张嘴,那块肉就是我的了。
  ……
  师:狐狸只“想了想”,就想出了这么个坏主意。说明——
  生:狐狸太狡猾了!
  ………………

  教后记:
  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自己总结了一下,有四点做得不错。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 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第二自然段从“找”字入手,通过比较辨析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动笔添画,准确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紧扣“狐狸想了想”一句,联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内容,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添画理解,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3
标题: 狐狸和乌鸦》片断赏析
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乌鸦和狐狸也是邻居,他们这对邻居相处的怎么样呢?让我们看看录像就知道了。(观看录像)
  师:刚才,同学们看的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好,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读课文的2至6自然段,看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你们想带着那些问题来学习?
  生:我想知道狐狸为什么骗乌鸦?
  生:我想知道狐狸是怎样骗乌鸦的?
  师:(板书问题)会提问题也是一种本领,你们小小的年纪就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老师相信你们能提出问题也能解决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师: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
  生:第一个问题(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师:那就尊重你们的选择,请你们边读边思考,然后,找你喜欢的伙伴一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吧!
  生:(边读边画、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快,把书拿起来,把你读懂的内容告诉大家。
  生:(汇报“肉、站、流、高兴”三字一词。从字形、音、义及句子方面来说。)
  生:听到你们出色的回答,老师真高兴。
  生:我读懂了狐狸为什么骗乌鸦。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谗了,于是就想骗乌鸦。
  生:(生分别模仿乌鸦和狐狸的样子读这段课文)
  生:老师,我还能把他们当时情形表演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演)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真是太聪明了。那么你们想对乌鸦和狐狸说点什么吗?
  生:我想对狐狸说:“狐狸你太谗了!”
  生:我想对乌鸦说:‘千万别上狐狸的当!“
  生:我想对狐狸说:“你做坏事,不会有人和你做朋友的。”
  师:你们说得真棒!我们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
  ……
  师:听了你们的读,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想试试。如果觉得老师读的好就配合老师表演一下小乌鸦。如果不好给老师指点一下好吗?
  师:(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谁能读的比老师还好?
  生:(读课文)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夸夸乌鸦好不好?
  生:(齐读)
  师:狐狸一共说了三次讨好乌鸦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下面让我们分角色读读好不好?
  生:(分角色读)
  师:嗯,读的真好,狐狸骗乌鸦是说尽了好话,想尽了办法,结果怎样呢?下面让我们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乌鸦得意极了,竟然唱起歌来。
  师:对,“得意极了”又可以怎么说?
  生:得意忘形。
  师:“得意忘形”是一句成语,为什么不用成语而用得意极了?
  生:这样写表现得更生动,更形象。
  师:对,一个“极”字传神地写出了乌鸦忘形的样子。同学们在以后写作文时要注意用词准确。
  生:肉掉下来了,狐狸叼走了。
  师:肉掉下来了,狐狸可再没有心情听乌鸦唱歌了。没有了观众的乌鸦心情会怎样?它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时狐狸会怎么想?怎么做?下面我们以最后一句为开头,续编故事。
  ……

  评析:
  1、转变了学习方式,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本课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2、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不仅使学生感到有趣而且凸现了人文教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4
标题: 《狐狸和乌鸦》教学实录之一
 使用教材: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表达等语文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懂得寓意,在读中培养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辅材料:简笔画、动物贴图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师:童话王国的大门又向小朋友们打开了。我们看看今天的主角是谁?(出示动物贴图并板书:狐狸、乌鸦)
  师: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生:狐狸非常狡猾,一肚子的坏主意。
  师: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乌鸦的羽毛乌黑乌黑的,叫声又粗又难听。
  师: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初读正音,了解大意。略)
  二.进入情境,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读本段,读懂内容。(老师板画大树,占据整个黑板)
  师:(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贴图)狐狸和乌鸦的家在哪里?请把它们送回家,并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贴图)狐狸的家在大树底下的树洞里。乌鸦的家在大树上。
  生:乌鸦住在楼上,狐狸住在楼下。(众笑)
  师: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齐答:邻居)
  师:这对邻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往下读课文。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一段)
  师: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这里为什么不用“拿”、“取”,而用“找”?
  生:用“拿”、“取”都不好。如果用“拿”和“取”,说明乌鸦已经知道这片肉在那里,就用不着“找”了。
  生:我从“找”字看出,乌鸦肯定是东瞧西看才发现这片肉的。
  生:“找”字说明这片肉来之不易。
  师:乌鸦妈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肉却不肯吃,要留给自己的孩子。读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生:她真是一位好妈妈!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本段)
  师:这时狐狸出来了。(贴图)他“谗得直流口水”,那谁能画一画狐狸的口水?(生板画,在狐狸的嘴巴下画了很多滴口水)
  师: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为狐狸谗得一个劲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
  师:(赞许地)画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谗的狐狸呀。读读这一段,读出狐狸的谗。(生练读,略)
  4.学习四——八自然段
  师:嘴谗的狐狸“想了想”,仔细读书,联系下文猜猜看,他会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狸想:—————————。)
  生:狐狸想:多肥的一片肉啊!如果能当我的午餐就好了。
  生:狐狸想:呵呵,一顿美餐来得全不费工夫!
  生:狐狸想:对!有办法了,如果我能让乌鸦张嘴,那块肉就是我的了。
  ……
  师:狐狸只“想了想”,就想出了这么个坏主意。说明——
  生:狐狸太狡猾了!
  ………………

  教后记:
  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自己总结了一下,有四点做得不错。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 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第二自然段从“找”字入手,通过比较辨析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动笔添画,准确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紧扣“狐狸想了想”一句,联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内容,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添画理解,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0 07:04
标题: 《狐狸和乌鸦》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4?知道乌鸦上当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听奉承话。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能表示狐狸用好听的话骗取肉这个过程的课件或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乌鸦、狐狸的头饰。
  3?让学生课前了解狐狸、乌鸦的特点,收集有关资料。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流、肉”的字音容易读错,要注意正音。在字形识记上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叼:左右结构,右边不要写成“刀”。
  雀:上下结构,上边是“少”字少一撇,下边的笔顺是:雀。
  流:右上是“”不是“亡”。
  “洞、漂、极、张”都是左右结构,可以引导学生用偏旁加熟字(或熟部件)的方法识记。
  2?写字教学。
  肉:同字框要写方正,里边是“撇、点”,不是“撇、捺”。
  流:右下的三个笔画间隔要匀称。
  漂:右下的第二横要写长一点,托住上面的部件。
  差:羊字旁里面是“工”,不是“土”。
  (三)词句教学
  本课没有难理解的词。应重点抓住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反复朗读,从而体会狐狸是怎样骗到肉的,乌鸦是怎样上当的。第一次,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这是狐狸对乌鸦假惺惺的问候和亲近。“想了想”是指狐狸在打那片肉的主意。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想了些什么?朗读第二次狐狸的话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段体会为什么狐狸要问候乌鸦的孩子。读狐狸第三次说的话,可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比较乌鸦难听的叫声和狐狸夸奖的话。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狐狸说这些不符合事实的话是别有用心,故意奉承,使乌鸦放松警惕,达到让乌鸦开口的目的。
  (四)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学生喜爱朗读的课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悟出其中的道理。朗读重点是四至八段。狐狸第一次说的话要用尊敬、问候的语气读。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读音应略高于第一次。第三次夸乌鸦的话要读出赞美的语气。读乌鸦的声音“哇……”时,声音适当放低、拉长,把省略号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一句“钻进洞里去了”应有些耐人寻味的感觉。朗读时,应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对确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以范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表演时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应给以肯定。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看拼音填空后再读句子,所填的都是含有生字的词语,注意写正确所填的词语。在朗读这两个句子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语气。第一句应读出狐狸奉承、恭维的语气。第二句应读出乌鸦得意忘形的语气。
  (六)扩展活动
  1?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为开头续编故事。
  提示:
  (1)乌鸦的肉被骗走了,她会怎么想,怎么做?
  (2)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以后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后乌鸦还会上当吗?
  2?利用活动课搞“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会或关于“狐狸和乌鸦”故事的专场表演。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找出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再读课文,找出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检查时,以“每次都是怎么说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狐狸说话的有关句子。可以出示乌鸦和麻雀的投影片,比较谁的羽毛漂亮;播放乌鸦的叫声,听听它的叫声是否好听。让学生通过实例感悟狐狸的狡猾。
  (三)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读词语卡片,用生字口头扩词。
  2?启发学生识记分析字形。
  (五)用田字格指导学生写字。
  (六)完成课堂练习。
  (七)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创造发挥。
  (八)引导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平时,你听到、看到过像狐狸和乌鸦这样的事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2
标题: 《坐井观天》教案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学生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学生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3
标题: 坐井观天 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并且在教法上有大胆尝试呢这节课的总的教学设想是:自读、自悟。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读得好。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会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会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会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靠小朋友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教师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生:(齐答)能!
  师: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开,先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动笔勾画出有几个自然段,等会来比一比,男生和女生哪边读得最好。现在大家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
  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师:(学生读完之后)哪位小朋友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大家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
[教师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读课文基础上动笔勾画出自然段。为激励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开展男女生朗读比赛。]
(一个男生站起来朗读)
  师:读得真好,请坐。你们听出来了吗他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读错了的字。(学生举手)请你说一说。
生甲:我觉得他“说大话”的“大”字没读好。
生乙:“那么远”的“远”字没读好。
  师:(请学生读“说大话”“那么远”以后)我另请一位女生与刚才那位男生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师: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
[教师让学生自我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订正读中的错误和不足,这对学生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很有必要。教师不仅注意让学生齐读,还重视个别朗读。]
  师:认为男生代表读得好的拍掌(掌声);认为女生代表读得好的拍掌(掌声)(女生代表读完之后掌声特别响亮)
  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面各画上一面小红旗)老师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结合课后思考题想一想,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解决。
[教师很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读书,把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下来。]
(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有哪些不懂。
[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这样教师就把学生摆到了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利于克服教师教学时牵着学生走的毛病,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生甲:我不懂“坐井观天”的意思是什么
生乙:什么是“井沿”(板书:井沿)
生丙:我不懂什么叫“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
生丁:我不知道什么是“大话”(板书:大话)
生戊:老师,我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
(板书:争论)
  师:这位小朋友是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在争论一件什么事呀!真能干!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板书:谁对)
  师:他是不知道谁说得对还有吗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一百多里
  师:谁知道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生:一百里是……
  师:说明小鸟飞得怎么样
  生:飞得很远。
  师:你知道了吗
  生:什么叫“不信”
  师:谁知道“不信”是什么意思
  生:不信就是不相信。
  师:真能干!你知道了吗(询问提问的那位学生是否还有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善于梳理,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能者为师,讨论式地解答。]
  生: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争论这个问题
  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好,自己再读,找答案。
[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能解答所提出的疑问,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放手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去读读,议议,练练。]
(自由朗读,读完的学生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井沿”(指板书)这个词在哪个自然段请你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你找得真准。我们联系图,想一想什么是“井沿”。(教师出示挂图,边贴边讲)这是一口井,谁能说一说“井沿”在哪儿(指一男生)你来说。
  生甲:井活就是井的边沿。
  生乙:井沿是井口的边。
  师:哪个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画上的井沿究竟在哪儿并且帮老师把小鸟和青蛙按各自所在的位置摆一摆(出示小鸟和青蛙图),老师请你来吧(指一名学生)。哪里是井沿用手画画。青蛙坐在哪里小鸟在哪里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教师充分利用书中放大的插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井沿”,弄明白了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位置。]
  生:井沿在这儿。(先用手指出井沿)青蛙坐在井底。(贴图)小鸟从天上飞来,落到井沿上。(边说边比画,再贴小鸟图)
  师:他说得好不好,贴得对不对(生齐声“对!”)表扬他。
  师:“无边无际”这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中请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特别大,看不到边。
  师:说得好。这个词是指非常宽广,看不到边。你们还可以从小鸟的哪句话中看出天是无边无际,大得很。(指一生)你说。
  生:从第三段中小鸟回答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这句话看出天大得很。
  师:对!从这儿是可以看出天非常大,无边无际。那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觉这位小朋友读得最有感情,请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很好。天真大啊!小朋友们,像他一样,把天很大很大的语气读出来。“小鸟说,你弄错了……”开始。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可是青蛙却认为小鸟说的那些话都是大话。谁知道什么是大话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教师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转折过渡十分自然。从理解“无边无际”到理解什么是“大话”,教师循着学生质疑的顺序依次解疑。并对每个疑问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己见,尊重不同意见,直至理解到位。]
  生甲:大话就是吹牛。
  生乙:大话就是做不到的事,也要把它说出来。
  师:就是做不到,偏要这样说,是吧那就不符合实际了,对不对你来说。(指另一生)
  生:大话就是没有根据的话。
  师:没有根据的话,而且这个话怎么样
  生:假的。
  师:好的,请坐,你来说。(另指一生)
  生:大话就是太夸张了。
  师:大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还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你们也试着争论一下吧!
(生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好了!刚才你们像小鸟和青蛙一样争论了一下。谁来说说争什么呀
  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的问题。
  师:天的什么问题能不能再说具体一点谁来帮帮他你来说。(指一生)
  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师:它俩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我们请两位小朋友读,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大家听他俩的争论。
(一男生读青蛙说的话,一女生读小鸟说的话,把争论天有多大的句子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只有一处读错了。跟老师读“不信”。他俩在读的时候,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分角色读安排了三次,第一次同桌分角色读,第二次指名读,第三次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生争论起来,男女生各说自己读得好。)
  师:老师觉得是男生读得好。全班小朋友来学习小鸟和青蛙争论一下天有多大。注意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这次看哪边读得好。“青蛙”准备。青蛙看到一只小鸟落到了井沿上,于是它就问道……
(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真不错。这一次两边小朋友都可以画红旗。(教师在黑板画红旗)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俩在争论什么了,谁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全班举手)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啊,全班同学告诉老师。
  生:(齐答)鸟说得对。
  师:小鸟说的是对的,那青蛙说的肯定就——
  生:(齐答)错了。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请大家先读一读小鸟说的话,然后同桌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会说对啊
[教师提出了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代替了本来想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这种启发式教学代替了注入式的教学,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这个问题的讨论,为思考题“学了这篇课文,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奠定了基础。]
(生读后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师:刚才帮小鸟找原因的时候,讲到了青蛙,现在只是帮小鸟找一找他为什么能说对的原因,再讨论。老师听哪个小朋友说得最好。
(生继续讨论)
  师:好了,谁来帮小鸟找一找说对的原因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真会想,请坐。还有没有男生真会想,女生着急了,女生说一说。
  生:我觉得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左飞右飞的,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他每天都不断地飞,还没看见边,他每天懂得的知识就更多了。
  师:根据刚才几个小朋友说的,老师帮他找找原因。因为小鸟飞的地方多,见识广。他都见过什么啊,请大家看录相。
(放动画片)
[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作适当小结,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片,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小鸟为什么说得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师:小鸟都去过哪些地方啊请你说。
  生:飞过海洋。
  师:(许多学生举手要说)说过的就不说了。你来说。
  生:飞过雪山、草地、村庄、田野……
  师: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请大家先看动画片。(放多媒体软件)先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
(生读)
  师:大家读了青蛙说的这段话,联系图想一想,他的话错在哪儿
  生:因为那个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了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在这里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的视线范围很小,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小朋友们,谁最聪明,能用青蛙的表情和根据它说的话,再帮青蛙找一找它还有什么错呀
  生:它笑着说:“我不会弄错的。”
  师:还有什么错
  生甲:自以为自己是对的。
  生乙:青蛙不相信别人说的。他每天关在井里,被井壁挡住了视线。(该生用左手指卷成圆筒状的洞,再用左眼从洞里看出去,表示被井壁挡住了周围的视线。)
  师:这位小朋友不仅会想,而且还用自己的小手做了小实验。(教师比划刚才那个同学做的动作,很多学生也跟着做)从 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经过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逐步认识了青蛙的错误,进而深究“坐井观天”的含义。]
  生甲:坐在井里观察天。
  生乙: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上课前张老师说过了,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教师对应课题,又联系课前课后,启发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生:批评自以为是的人。
  师:对的,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生: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批评看得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师:说得好!表扬他。(齐鼓掌)哪个小朋友能把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得更完整一点
生甲: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发言的学生有些紧张,教师鼓励他:“别慌,你会说好的。”)
  生乙:坐井观天就是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天,批评了自以为是的人。
  生丙:批评见识少还自以为是的人。
  师:小朋友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就请你吧!(指一生)
(生读课文)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请哪个小朋友说。(指一生)
[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后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初步做法,值得提倡。]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师:你学得真好,你来说。(指另一生)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多学一点知识,见识要广一点。
  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
  张老师这堂课,是一堂很成功的课。说成功,主要体现在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由于教师启发、诱导得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张老师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师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张老师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张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教师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教师的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在组织学生讨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这一问题时,老师强调要求学生把先后几个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完整一些……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执教教师简介

张启惠,女,生于1973年1月,1995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云南师大附小工作已5年。小学高级教师。工作期间每年均获“优秀班主任、辅导员”称号。在 1999年云南省实验小学阅读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999年10月,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3
标题: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一
一、复习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
   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4
标题: 《坐井观天》说课设计之一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4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坐井观天”。“井”是生字,看老师写,大声念——井。对,是后鼻音。读准了,写对了。谁坐井观天?
  生:青蛙坐井观天
  师:(指着图背第一段)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哪儿是井沿?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中的井沿上写上“井沿”。
  生:(写“井沿”)。
  师:井沿就是井边。那么桌子旁边叫什么?
  生:桌沿。
  师:你还能说什么“沿”?
  生:床沿、河沿一一
  师:对,很能干!我们看课文,读小鸟飞来这句话,你说说干嘛说它落在井沿上?不说它停在井沿上。
  生:我知道,因为小鸟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所以说它落在井沿上。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来读读看。
    “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我们往下读课文。完成这个填空。
    (  )和(  )争论(  )。
  生:读课文,完成填空。
    (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
  师:那么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我们自己来读懂,会吗?哪一节课文说青蛙的?用手势表示。
  生:(举4个手指)
  师:对了,第四节是写青蛙的,我们读读。
  生:(读第四节)
  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思是——
  生: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
  师:很好。你把问号改成了句号。(出示问句和陈述句)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
  生:(练习说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你明白吗?它认为哪一句是大话。请读读第三节。
  生:青蛙认为“小鸟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是大话,因为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你觉得小鸟是在说大话吗?
  生:不是。小鸟天天飞来飞去的,不像青蛙只待在井底。小鸟当然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好,现在我做青蛙,你做小鸟,我们对着读。好吗?(师生对读1—3自然段,读出语气)
  师:刚才你说天无边无际,什么意思呀?
  生:无边无际就是说天很大很大,大得没有边。
  师:是吗?我们把小鸟说的话读一遍。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我不明白了,究竟是谁错了?你明白吗?
    请完成这个填空:
    青蛙认为天(  ),是因为(  )。
    小鸟认为天(  ),是因为(  )。
    (请学生自学后完成填空,交流评价)
  师:能说说青蛙错在哪里吗?
  生: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小鸟告诉它了天无边无际,它还要说自己不会弄错的,那就不应该了。
  生:它不能那么肯定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它应该跳出井口看看,再说对还是错。
  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们来表演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它会说些什么?你们谁愿意表演跳出井口的青蛙?
  生:(纷纷表示愿意)(演跳出井口的青蛙)
  生:呀!天原来有这么大。
  生:阿!小鸟说得对,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蓝、这么高、这么大。
  生:啊!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5
标题: 小马过河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二、教材说明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与课文插图内容相应的课件或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课前观看老牛、小马、松鼠的外形,了解其身高。

3?老牛、小马、老马、松鼠的头饰。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如、然”是翘舌音,“挡”是后鼻音,“突”是第一声,不读tù。着重指导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匹:外边是三框儿,里边是“儿”字。笔顺是匹。

袋:衣字底,上下结构。

突:上边是穴宝盖,下边是“大”字加一点。

然:上半部左边不是“夕”。

低:可用熟字“底”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写字教学。

如:右边“口”的高矮要掌握好。

突: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袋:上短下长,上面是“代”字,不要写成“伐”。

愿:下面的“心”字要写扁些。

(三)词句教学

1?“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为难了”,“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2?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一个说“水很浅”,一个说“深得很”,这是摆在小马面前的一对矛盾。可以借助牛、松鼠的图或教学课件演示,了解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的原因。

3?“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这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意思是要小马自己动脑筋想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最好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明白:要听别人说,也要动脑想,还要自己去实践。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对话很多。富有儿童情趣,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读老马的话要语调平和,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如:“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读出商量的语气。“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要读出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语气。小马的话则应读得天真活泼。“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没……没想过。”应表达出因为小河挡路,没有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时不好意思的心情。老牛的话应显得不在乎。松鼠的话应当急促,给人以紧张的感觉。

(五)练习提示

课后第一题中“说说小马过河以后会说些什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说。可以先分小组说,后指名在班上说,使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

第三题是用带点字口头组词。可以采取看谁组得对、组得多的比赛激励学生动脑筋多组词语。

第四题是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近义词“立刻”和“连忙”。可以让学生交换这两个词语的位置再读一读,看它们的意思改变没有,如果没有改变,就证明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

(六)扩展活动

1?戴上头饰,表演《小马过河》。

2?以“小马过河”为题另编一个童话故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看谁想得新,想得与众不同。

3?假如有一只小猴子要过河,会怎么样,以“小猴过河”自编故事。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一读。

读出三个层次:(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通顺。(2)细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然后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可参加学生的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拨。(3)熟读课文。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情感。

(二)演一演。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适合儿童表演。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让学生演一演,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马过了河会说什么?回到家怎样对妈妈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把这些想象加进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三)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四)完成课后练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5
标题: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议自练的形式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因此,我设计了“听读说演”四大块教学方案。

  一、听——听课文录音
  老师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马交上朋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读——读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分析,课文其他内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3、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之间的对话,在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故事的寓意。

  三、说——说个人看法
  读,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而说,则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说理。同样一条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这是为什么?如果大象和小白兔也要过河,你应该对它们怎么说?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与大象、小白兔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

  四、演——演故事精髓
  学生通过“听读说”三步,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达到了内化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组织,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则是一个由内化到诠释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6
标题: 李吉林教学设计——《小马过河》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范读课文。再自学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练习。
  第三课时:读讲第三段,总结课文学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体裁,无需解说,直接提示课题,情绪即被激起。)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同学们是很喜欢读的。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哪几个角色。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马连蹦(beng)带跳地驮着麦(mai)子向磨坊(mofang)跪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mo)小腿,能蹚(tang)过去。”
    松鼠(shu)说:“当然啦(la)!我的伙伴就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想,如(ru)果妈妈在身边,那多好啊!他叹(tan)了口气回家了。
    老马说:“哦(o),自己不动脑筋(naojin),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学“连蹦带跳”时,增教“蹦蹦跳跳”、“一蹦一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二、范读课文。
    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
  三、再自学课文、分段(通过下列提问,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小节说的什么?
   2.小马过河,他到河边去了几次才过河?
   3.课文中写小马第一次过河从哪儿到哪儿?第二次呢?
   4.那么课文可分成几段?
    第一段:小马整天不离开妈妈。
    第二段:小马第一次没敢过河。
    第三段:第二次小马终于过了河。
  四、练习。
   1.写生字词。
   2.给下面的句子加冒号和引号。
     小马对妈妈说我是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提示注意点:引号成对用,句末标点点在引号里面。

               第二课时
  一、轻读第一段。
  二、读讲第二段。
   1.自学。
    提出要求:课文中写了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对话,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课文中写他们的对话时,还写出了他们说话的动作、神情和语气。你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吗?例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就把小马说话时的动作、高兴的样子写出来了。自学时你就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2.找出提示语,为指导表情朗读作好准备。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小马老牛小松鼠老马
    连蹦带跳地说嗒嗒地跑过去,问道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头说说拦住它大叫认真地说高兴地说亲切地说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点,并结合指导朗读:假如有一天,我们来到小河边,听到小马与老马,还有老牛、松鼠的对话,说话时,他们的神情、动作以及语调生动极了,这一场对话真有趣。它们一个个怎么说,你能学得起来吗?(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读课文带有饱满的真实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表情朗读就很容易达到要求,而且对提示语所显示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理解。)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高兴。还可以换上什么词儿?(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马也是“高兴地说”,老马、小马、都很高兴。不过,一个像大人,一个像小孩。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心里怎么想的?该怎么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现在请女同学扮小马,男同学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读:“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些。(再读)
    ⑤“小马吃惊地问”,如果没“吃惊地”,那是一般地发问。现在是“吃惊地问”,吓了一跳,表示出小马的害怕、紧张。(示范)
    ⑥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深、浅)
    ⑦小马听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课文中哪两个词说明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动脑筋?(立刻、连忙)
    ⑧练习朗读三、四两节。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⑨比较:如果省掉这些表现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语,变成“小马说……老马说……松鼠说……”你们觉得怎么样?
    ⑩指点“说”“问”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儿,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虽是指导朗读,却把课文中的主要的知识点突出,而且通过对这些词语、标点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这就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4.练习。
    填充:
    我高声( )喊小林飞快( )跑
    他轻轻( )问我认真( )写字
    小红高兴( )说妹妹大声( )唱着歌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教师微笑着说:“小朋友说!”让学生加以描述。
    △指名一同学蹦跳着进教室,连声喊:我们班上得了红旗了。然后要把学生把这一情境加以描述。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生字。
  二、学习第三段。
   1.小马怎么过了河?(自学课文)
   2.老马怎么说的?(反复朗读老马的说)
     出示妈妈的话: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3.现在请你为小马动动脑筋,他当时怎么想就对了?
     同一条河,老牛说“深”,松鼠说“浅”,你们说哪个说得对?为什么?
     (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剪贴片(见右图)并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____,所以___;因为松鼠___;所以___”的句式回答。)
     (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
   4.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出示小马的剪贴片,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现在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要……”这样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
     (做事情要动脑筋,要去试试才行?)
   4.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实地去试试。
  四、再现课文情境,分角色复述课文。
   1.各自准备。
   2.指名分角色复述。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表演。
  五、结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诗。
    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出示古诗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6
标题: 演示·启智·明理——《小马过河》片断赏析
【教例】 二年级《小马过河》

   1.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2.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3.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为让学生理解上面三句话,教师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教者在一口玻璃缸里盛了适量的水当作一条河。先把老牛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把松鼠整个淹没了。最后把小马(背上画有半口袋麦子)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里,水刚没小马的大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比较老牛、松鼠、小马的平面模型,明白了老牛为什么说水“浅”,松鼠为什么说水“深”,小马试了过后为什么说水不深也不浅。由此,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去试一试的道理。

  【评析】

  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占较大优势。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位教师的直观演示,形象生动。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忽闪着眼睛,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难点,创设了一个“场景”。学生亲临“场景”,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思维火花迸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7
标题: 《识字学词学句(二)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l.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了解这几种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3.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的精神的培养:
   4.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用音形义的特点科学地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动物资料、动物图片、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1.将许多有趣的动物图片发给学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认识小动物。
   2.将图片翻过来,学生合作试着认认后面的动物的名字。
   3. 生读自己已会的词语,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多认字。
   4.揭示课题,交待任务。

  教学实录:
  师:很高兴认识在座的小朋友,今天,邹老师要和大家共同来上一节语文课,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我,更希望你们在这节课中学得轻松愉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一个个这样精神,老师好喜欢你们,我这有许多有趣的动物图片奖励给你们看看,高兴吗?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带领,共同来看,好吗?(学生合作看图片)
  师:多有趣的小动物呀!下面请你们把图片翻过来,后面写的就是这种动物的名字,你们试着认认这些字,看看哪些字不用老师教,不用拼音你就认识。哪些字不认识,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认认这些字,好,开始。(小组内试着认生字)
  师:老师发现咱班有的小朋友真棒,认识那么多字,有的小朋友还特别聪明,没有老师讲,通过和小朋友流就自己会了好几个字。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你们了。这样,谁勇敢地站起来,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
  生:我认识黄鹂。
  生:我认识“狗”字……
  师:你们认了这么多字,能不能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生:因为我属狗,所以认识狗字。
  生:我是看书认识这些字的……
  师:你们都很善于学习,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场所比如书上、牌扁、广告、小朋友的名字等,只要你做个有的人,就会在不经意间认识很多字。就像刚才那几位小朋友那样,自己认那么多字,多棒呀!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几个非常有趣的字,来学习识字学词学句二中的第一课,好,快快打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哪些。

  二、自读小短文,画出生字词。
  1.打开书,从卡片中找出本课要学的几种动物,小组合作将动物分类。并说说分的理由。
  2.看看书上的图,知道书上是怎么写的。再读读本课的小短文,把本课要学的生字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3.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合作读一读小短文。
  4.检测学生阅读短文情况,是否读准生字词的音,并在读文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实录:
  生:今天我们要认识9个小动物,学习十一个生字。
  师:书上的那九个小动物就是老师刚刚发给你们图片上的动物,请你们根据小动物的不同特点,在小组内试试给他们分分类,开始。(学生合作在小组内给动物分类)
  师: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们组分成了三类,一类是鸟类,一类是虫类,一类是家畜类。
  生:我们组是按腿分的,第一行是两条腿的,第二行是多条腿的,第三行是四条腿的。
  师:你们分的都有道理,打开书,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分的。(打开书)
  师:书上分了三类,那么书中为了很好地介绍这三种小动物,还配了一首小儿歌,想读读吗?
  生:想
  师:那你们在读儿歌时遇到不会的字和词该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
  生: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师:那好,请你拿出笔,一边读儿歌,一边把不大会的字画出来,在小组内合作认认生字,合作读儿歌,开始。要认真准备,一会老师可要检测你们学习的情况。(生合作读儿歌画生字学习)
  师:你们学得非常认真,好,谁愿意站起来读这段儿歌。(出示第一段儿歌)生读
  师:这段儿歌里有几个生字呢?谁说说。
  生:有鹊、杜鹃、鹂。
  师:读准了这些字的字音,我们再来读一读儿歌。(生读)
  师:点击“搭窝”,注意这个词要读准。现读一遍。
  师:点“飞翔”,什么是飞翔呀?你能不能做这个动作。(生做动作)
  师:好,谁能加小动作和表情来读读这段话,表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找一名学生来读)
  师:‘好,第二段,你们再来读一读,再看看生字。
  师:我们来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注意这个字念“蝉”不是“蚕”,如果你读成了平知音,别人肯定会把字误认为另外一种小动物,瞧瞧,老师手里就拿了一个蚕蛹,那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谁知道,可以说一说,老师这有一段关于蝉生长过程的小资料片,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录相)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儿歌,注意要把“结网”读准了,怎么读?对了,再读一遍,你见过蜘蛛结网吗?
  生:我见过……
  师:其实有很多人讨厌蜘蛛,因为它长的很丑,但蜘蛛默默地为人类做了许多贡献,其实蜘蛛不是昆虫,但只要有昆虫的地方,就会有蜘蛛,它控制着昆虫的数量,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没有蜘蛛,昆虫的数量不知要多多少倍。了解了这些,你自己再读一读儿歌,一齐大声有感情地读。
  师:那第三小段,你们就自己读一读。巴,读的时候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师:好,这回谁能完整地把儿歌给大家读一读。

  三、观察生字,发现规律。
  1.在欢乐的音乐中做找朋友的游戏,小组合作将词语放在相应的动物图片下面
  2.观察生字找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的生字大多是形声字。而且第一行的生字大多是鸟字旁的字,第二行的字大多是虫字旁的字,第三行的字大多是反犬旁
  3.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三个形旁“乌”“虫”“犬”的演变过程,了解造字的规律,知道鸟旁的字一般与鸟有关,虫旁的字一般与虫有关,犬旁的字一般与兽有关。激发兴趣,进一步了解形旁表义的功能。
  教学实录:
  师:你们读得真好,下面我们轻松的活动一下好不好?要求把问题卡片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读一读。
  师:我们把儿歌读全了,又读准了生字、词的字音,这回该干什么了?
  师:好,我们来观察一下本课的生字词,你发现了什么?
  师:好,我们再看一看,老师再给你看一样东西,请你注意看一看,想一想。
  师:这回谁再能说说这些字的规律。

  四、利用规律,合作认识生字。
  1.演示“鹂”字的课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字,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的字是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识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识字方法。
  2.其实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的形声字,你们看看今天学的生字中还有哪个字也是形声字?学生说哪个。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哪个生字。
  3.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生字都是形声字,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也可以采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识记。
  4. 生生合作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学习其它生字。
  5.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6.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7.指导书写其中两个字。
  教学实录:
  师:好,我们再看一看,老师再给你看一样东西,请你注意看一看,想一想。
  师:这回谁再能说说这些字的规律。
  师:好,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个字,鹏,你看到了什么?
  师:像这样的字,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意,它呢叫做形声字,在我国的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你们也学过许多,谁能举一个例子?
  生:妈
  师:对了,你们再看看今天要学的字还有哪个是形声字。
  生:晴
  师:好,你们来看看这个字,演示…老师告诉你们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希望今后大家识字时多多用用这种方法。老师告诉你们剩下的这些字都是形声字,下面你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合作来认认这些字,可以组组词、连造句、看看图片,看谁学得认真,记得牢。开始。
  师:好小朋友们先停一下,刚才有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说“狗”字“鹃”字不是形声字。你们看看右半部分“句”这个字念什么?本课的字都是形声字,只不过几千年的变化中有的表音了,不表音的那部分字,你喜欢用哪种办法记你就用哪种办法记,好,我们接着学。,
  师:好,你们学的非常好,刚才在下面学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猜到今天生字中的“枚’字,可能跟树有关,他猜对了,有一种树名字叫杜树,老师告诉你们有一种植物名字也叫杜鹃,你们谁见到过?
  师:你们学得真好,老师考考你们。
  师:我们写一写今天学的字好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哪个字最难写就写一写哪个字。

  六、课外延伸,扩展知识。
  l.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做精字的游戏。
  教学实录:
  师:下面我做个小练习(出示涓、绢、娟让学生猜字意)
  生:我知道涓字肯定和水有关。
  生:我觉得娟肯定和女人有关。

  七、自主设计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实录:
  师:最后,我们设计一下下节课该干什么?
  生:我还想学几个形声字。
  生:我想写写字。
  生:我想查查动物的资料。
  师:好,下节课老师就按你们说的内容和你一同学习,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上堂所学的生字词句子,书写本课生字,处理书后习题。并进行学生自主设计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8
标题: 《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引导学生感受马戏的精彩,同时了解这些精彩的马戏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辛勤训练的结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彩色挂图、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
   2、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文字投影片。
   3、让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表演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动物表演。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动物表演的节目,结合你们收集的有关动物表演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给大家讲讲。(学生可展示图片,看着图片作介绍)
    动物的表演真精彩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作者,再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3、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1)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正音。
    (2)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相互正音。
       注意“精”读后鼻音。“重、阵、叔”读翘舌音。
    (3)教师抽查。
   4、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通过读句子,同伴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图画初步理解词义。
   5、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6、识记要求掌握的生字字形。
     学生交流学字的情况。(“笨、阵、团”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来记)
     教学相机指导,比较字形:光——先精——睛金——全。
   7、指导书字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戏、球、重”的书写。
     “戏”的斜勾要给学生示范。
     “球”不要丢掉最后的“点”。
     “重”要摆在正中,“丨”应在竖中线上。
   8、学生练写,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学生的执笔、书写姿势要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巩固练习
  一、复习生字
  二、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1、出示彩色挂图或计算机课件。
   2、学生一边看图或计算机课件,一边听教师范读。
   3、要求学生说图意,可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
   1、《精彩的马戏》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节目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课文,用笔画出节目的名称。
   2、让学生板书画出的节目名称或学生说教师板书。
   3、重点读议课文第2——4自然段。
   4、在这几个节目中(教师指板书的前三个节目),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
   5、根据学生喜欢的节目,选择学习伙伴,组合学习小组进行重点读议。
     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你们是读了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才感觉到这个节目精彩的?让学生先看图、读文,再讨论:为什么喜欢这个节目?理解不同节目的精彩之处并在小组内朗读。
   6、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第二段文字并相机指导朗读。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确实精彩:猴子的打扮让我们觉得猴子好玩儿;猴子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惊异;猴子的表情让我们感到猴子顽皮的天性。难怪观众会被它逗得哈哈大笑呢!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节目的精彩。
    (1)自己试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读。
    (3)抽读。(抽同学读,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计算机课件或投影片)
       提示:现在请你们再来看看“猴子爬竿”这个节目,说说自己的感受。
    (4)齐读。
       教师小结:课文给我们介绍“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时,先给我们介绍了节目名称,又介绍了猴子的动作和样子,最后介绍了观众的反应,让我们如同亲眼看见一般,真切地感受到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的精彩。其他节目也很精彩,你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7、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学生集体试读第三、四自然段。
   8、喜欢“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这两个节目的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并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读好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9、再仔细读读课文,你一定发现了观众在观看这两个节目时的不同的反应。让我们再像课文中的观众一样,被笨重的黑熊那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为山羊演的绝技大声喝彩!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哄笑”、“喝彩”,从而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11、(出示课文插图四)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生共同解疑。
     小结:是啊!动物们表演的节目个个都很精彩。小观众选了三个他最喜欢的节目来写,其他的节目就一句话带过,留给我们去想象,多好啊!动物们能表演这么多精彩的节目,都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的功劳!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四、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或收集到的其他节目进行交流
  五、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第3、4题。
  六、课堂订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8
标题: 《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材分析
  这篇看图学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着重写了猴子、黑熊和山羊的精彩表演。课文最后指出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精心训练的结果,说明还是人有办法。
  课文共分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简单交代了什么时间,什么人(谁和谁)去看马戏。
  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叙述了三种动物的精彩表演,各项表演的特点写得很突出。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猴子爬竿,突出了猴子的顽皮。它穿着小孩的衣服,在高竿上“倒竖蜻蜒”用“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活像个顽皮的孩子在逗人发笑。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熊踩木球,突出了黑熊的紧张。笨重的黑熊要爬上木球再站起来,还要滚动木球过跷跷板,一不小心,表演就会失败,它那极度紧张的样子,引起观众一阵哄笑。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山羊走钢丝,突出了山羊技巧的高超、出色。它在细细地钢丝上能稳稳当当地走来走去,它把四只脚踩在碗口大圆板上的绝技,博得全场观众的喝彩。
  这三个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层次清楚,都先讲是一个什么节目,再讲怎样表演,最后讲观众的反应。词语的运用也有特点:如分别用“大家”“人们”“观众”指看马戏的人,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呆板,用“直笑”“哄笑”“喝彩”写观众对表演的反应,确切地表现出表演的特点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猴子的表演天真而滑稽,人们自然笑个不停;熊的表演呆笨而可爱,紧张而有趣,当然惹得好多人同时发笑;而山羊的表演则熟练而惊险,是所有表演中最好的一个,人们怎能不大声叫好呢?
  第五自然段简略写了小狗、猴子和马的表演很有趣。
  第六自然段写马戏团的叔叔阿姨训练动物真有办法。
  以上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联系起来的。先写“我”去看马戏,再写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最后写“我”的想法。课文段落分明,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全课有四幅图。第一幅图画的是猴子在高竿顶上“倒竖蜻蜒”,眼睛睁得圆圆的,顽皮可笑。第二幅图画的是黑熊已经把大木球滚到跷跷板的中心点上,到了胜败在此一举的关键时刻了,所以黑熊的面部表情非常紧张。第三幅图画的是山羊在钢丝上表演绝技,这是一项高难度的表演,但山羊从容不迫,一点也不紧张。第四幅图画的是马戏团的演员在指挥马钻火圈,猴子骑车,小狗做算术题。这四幅图与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相对应,图给文做形象描绘,文给图做具体描写,两者互相照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低年级儿童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图画,理解各段中体现动物表演特点的词句和观众看表演反应的词语,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十分精彩。教学难点是:①字词方面:“喝彩”的“喝”读hè,“好奇”的“好”读hào,要据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叔”的左上是“上”不是“止”,“猴”的右边是“侯”不是“候”,要认清字形;“踩”和“彩”同音形近不同义,容易混淆;“绝技”一词不好理解:“直笑”和“哄笑”,“喝彩”和“精彩”意思容易混,要加以区别。②句子方面:有的长句易读破。如:“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山羊小心的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等;有的句子中出现了三声连用的字,不好读。如“熊踩木球也很好玩”。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得精彩有趣,都是演员们精心训练的结果。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图画的能力。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每幅图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精彩”、“小心的”练习说话。
  4.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段。

  三、教案
  1.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图文,理解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从整体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学习本课生字,进行课堂训练。
  2.课时教案范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你们看过马戏吗?谁表演的节目叫马戏?(原指人在马背上做的各种表演叫马戏,现在把动物经过人的训练做的各种表演都叫马戏。)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24.精彩的马戏)
  (二)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图文。
  1.《精彩的马戏》是一篇看图学文。先引导学生看一遍四幅图在课文中的位置,然后听老师读课文,要求做到老师读哪个节目,就看哪个节目的图,把图和文结合起来。
  2.让学生自己看图读课文。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后指名认读生字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边记:课文一共写了几个节目,什么动物表演什么节目?读后回答。
  (三)图文结合,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自然段】
  齐读后提问:“精彩”是什么意思?(特别好的,最出色的。)
  【第二自然段】
  1.出示“猴子爬竿”的挂图,让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然后带着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段内容。
  指名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板书:猴子爬竿)教师说明:先写谁表演什么节目。(板书:先)
  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这两句话写的是什么。教师说明:再写猴子怎样表演。(板书:再)
  指名读第四句,说说这句写的是什么。教师说明:最后写观众怎样。(板书:最后)
  2.引导细读猴子怎样表演的句子。
  (1)请学生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
  (2)出示写有第二、三句话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图轻声读,然后说说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怎么精彩。(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人们一看就喜欢,这是其一;猴子爬到高竿顶上“倒竖蜻蜒”(板书:倒竖蜻蜒)做的还是单手倒立,很不容易,可它却用好奇的眼睛瞅着观众,表情顽皮逗人,这是其二。)
  (3)指导有语气地读。
  先听老师范读,再叫学生仿读。范读时,带点的词语要重读,以突出节目的精彩。
      
  3.提问:观众看了猴子的顽皮表演怎样?(板书:直笑)“直笑”是什么意思?(一直笑,不停地笑)说说猴子的表演哪些地方逗得大家直笑。
  4.指名学生有语气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猴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5.看板书词语。
          
  练习用课文中的句子讲“猴子爬竿”这幅图,加深理解本段内容。
  【第三自然段】
  1.出示“黑熊踩木球”的挂图,让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说明:这一段和上段写的顺序一样,请按以下问题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这段先写谁表演什么节目。(板书:黑熊踩木球)
  黑熊怎样表演?(读第二、三、四句)
  观众看了怎样?(读第五句)
  2.提问:①什么叫“哄笑”?(板书:哄笑。教师可带学生先按音序查字法,弄清“哄”是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之后,再指名说“哄笑”的意思。)②观众看黑熊表演什么时候发出一阵哄笑?(板书:过跷跷板)③观众笑黑熊什么?看图说说黑熊怎样紧张?(大木球刚滚过中心点,跷跷板的那一头掉下来,突然球向下滚动,黑熊紧张极了,它睁圆了眼睛,嘴巴张得大大的,前肢撑开,身子向前倾,后肢紧换步子,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来。黑熊紧张的样子太逗人了。人们发出一阵哄笑)
  3.指名有语气地读第三自然段,读出黑熊紧张笨重的样子。
  4.看板书词语用课文中的句子讲“黑熊踩木球”这幅图,加深理解本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继续按自然段理解课文。
  【第四自然段】
  1.出示“山羊走钢丝”的挂图,让学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课文,边读边想:这一段和前两段写的顺序一样吗?学生回答后,指名三人按“谁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怎样?”三部分读课文。
  2.让学生看图读山羊表演的句子,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羊表演得很出色。读后议论,教师做必要指点。
  山羊的出色表演可从以下两句话引导体会。一是“在细细的钢丝上,山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二是“山羊小心地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身子弯得像一座拱桥”。这是山羊表演的绝技,(板书:表演绝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钢丝上的金属圆板只有碗口那么大,比山羊的身体小得多,山羊要把四只脚都放在上面站稳,就得把身体弯得像一座拱桥。(出示拱桥图)这个动作难而惊险,可山羊却一点儿不慌张,稳稳当当站在圆板上向观众致意。这是其它动物比不上的,独一无二的高超技艺,因此是山羊的绝技。
  3.提问:观众看了山羊表演的绝技怎样?(板书:喝彩)喝彩是什么意思?(大声的叫好)
  4.指名读:要把山羊的出色表演读好。
  5.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6.把课文二、三、四段连起来读,教师读谁表演什么节目,三个学生分别读猴子、黑熊、山羊的表演,全体学生读观众表现。通过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个段落的结构写法基本相同。
  【第五自然段】
  看书上插图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又写了哪些节目,表演得怎样?
  【第六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1.自己轻声朗读全文,同时指名做看拼音填空练习。
             dào shù qīng tíng     zhí xiào
  猴子爬到高竿顶上表演(             ),逗得观众(       )。
             guǔ qiāo qiāo bǎn         hōng xiào
  黑熊爬到大木球上表演(             ),人们发出一阵(       )。
            jué jì           hè cǎi
  山羊在钢丝上表演(      ),全场观众都为它(      )。
  2.订正看拼音填空练习。
  让学生读自己做的填空,订正后教师小结:三个填空都是在前面说动物表演什么,后面说观众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动物的表演和观众的表现两个方面看出节目很精彩,所以本课的课题是《精彩的马戏》。(在精彩下点红色圆点)
  3.指名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要把马戏精彩的地方读好。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精彩”、“小心地”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本课生字。
  1.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书上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或词语,想想意思。画完后就读词语卡片,纠正画错的地方。
  2.按难易分组学生字,着重指导认清字形。
  第一组字是“猴、叔、直、踩”。其中“猴、叔、直”易多笔 少笔;“踩”。
  第二组字是“精、熊、板、狗、算”。可让学生自学,字形分析清楚后看字帖练习写一写。
  3.试着听写本课生字。订正后,针对自己出现的错误练习写字。
  4.朗读全文,注意生字在课文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意思。
  (二)指导用“精彩”和“小心地”练习造句。
  1.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进一步体会词义和用法。
  2.口头做词语搭配练习,活跃思维。可结合生活实际练
  什么什么
  习说:精彩的( )或( )得精彩:小心地干什么事( )等,为造句打基矗
  3.分别用“精彩”和“小心地”练习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三)教学提示。
  1.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把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时时将图上内容同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使图尽可能发挥理解文的作用。
  2.要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围绕全文的中心词“精彩”,着重抓两个方面的词语:一是最能体现各种动物表演特点的词语;二是抓观众对表演反应的词语。要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有较深入的理解,从而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很精彩。
  3.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虽然各异,但结构和写法基本相同,教学时可采取教、扶、放的方法,逐步增加自学因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9
标题: 《精彩的马戏》同步训练
【双基同步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cǎi  dǎ bàn  mù qiú  zhèn dì
    (      )  (     )  (    )  (     )
    bèn zhòng   shū shu  quán chǎng  mǎ xì tuán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hǎo(   )  hē(   )   hōng(   )
    好        喝        哄
     hào(   )  hè(   )   hǒng(   )
  三、读一读,写一写。
    1.黑熊踩木球很好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猴子倒竖蜻蜓挺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羊走钢丝非常出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比一比,再组词。
    精(   )  战(   )  扮(   )
    睛(   )  戏(   )  纷(   )
    情(   )  站(   )  粉(   )
  五、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1.精彩……
   2.表演……
   3.好奇……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在高竿顶上( ),那( )的样子,( )观众哈哈大笑。
   2.( )的黑熊爬到( )上,身子( )起来,( )地移动着双脚。
   3.山羊走钢丝,( )得也很( )。在( )的钢丝上,山羊就像在( )一样,稳稳当当地走( )走( )。

  【实践能力训练】
   《精彩的马戏》一课中的猴子、黑熊、山羊,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一段话完整地说一说,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49
标题: 《精彩的马戏》说课设计之一
《精彩的马戏》是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有趣的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是在看图学词学旬的基础上安排的,它是让学生在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理解词语和旬子的基础上,增加初步理解自然段的能力,同时为基础训练:,初步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这个说话要求作准备,更为以后学习复杂的看图学文打下基础。
  课文讲述了一场精彩的马戏,文章着重讲了猴子、黑熊和山苹的精彩表演,最后点明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说明了还是人有办法这个道理。从题目来看就已经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文中四幅图展现了节目的精彩,课文又围绕如何精彩展开叙述。
  根据教材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精彩”、“好奇”’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动物表演的节目精彩以及这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会用“精彩”、”表演”说话,同时感受精彩,陶冶情趣。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图画和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让学生完成练习,并指导他们背诵课文第四段。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准备突破第二和第三个目标。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才能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由于课文中的二、三、四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和改变。为此,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准备用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首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导、扶、放”教学法进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马戏吗?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注意,马戏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边看边想都有哪些动物表演节目,你觉得这场马戏表演得怎么样?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看完之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在黑板上帖出“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这三幅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精彩”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在欣赏中整体感知了课文,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在这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采用情境导入和配像录音,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不足的地方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希望通过情境和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马戏的精彩。
  第二步,选耿例段,重点导读,揭示规律,李洁迂移
  由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
  我主要精讲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我准备采用抓住关键词,直奔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猴于的顽皮,感受节目的精彩。教学时,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明白谁表演节目,怎样表演,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接着让学生齐读课文,弄清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抓住第四旬话中的“顽皮”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二、三、四句话的内容,并让他们勾画和朗读最能表现猴于表演精彩的旬于,“它爬到高竿顶上,在上面倒竖靖蚊,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在找出重点词语“倒竖靖蜓”和“大笑”后,我进行板书。最后,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指定学生按照体现这一段层次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是怎样表演的。为后阶段教学中的说话练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理解了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回想出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并逐步提示他们让学生在我的辅助下试着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后的第四自然段在我口头,总结学习方法:①看图②读文③勾画④说话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我作适当点拨,并指导他们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在第二步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每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观众对猴子,黑熊和山羊的表演反映不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教第五自然段时,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从而达到这堂课的高潮。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动物表演的节目,要求学生带着“谁表演?”“怎样表演?”“观众有什么反应?”这几个问题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表演的节目。观察后,同桌仿照前三段说话,接着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说话,最后指定学生用“精彩”和“表演”来说说这场马戏表演得怎么样。
  以上这步教学过程,我结合直观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仿照前三段进行说话练习,希望使他们在想象、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步,总结全文
  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动物们之所以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明白还是人有方法这个道理,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幅板书要在体现文章的思路的同时,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以便学生根据板书,把握中心,加深理解。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接收能力,设计了这幅板书,是希望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达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进一步深化《精彩马戏》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7-31 07:50
标题: 《精彩的马戏》说课设计之二
《精彩的马戏》是浙江省义务教材语文思想品德第四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共六段。第一段写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第二到第四段以相同的结构写了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三个节目。第五段简单介绍猴子骑车、马钻火团、小狗做数学题三个节目。第六段写了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它要求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本课的十二个生字,会读两个多音字,理解“喝彩、稳稳当当”等l 6个词语的意思,初步懂得一段话由几句话组成。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开始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体会马戏的精彩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又是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的,并从动物能表演那么精彩的节目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知道还是人最有办法。我们在感谢动物给人们作了精彩表演的同时,更应该感谢马戏团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知道2—4段都是按先说谁演什么,再说怎样演,最后说观众怎样的顺序写的。
   3.读懂课文中描写马戏精彩的句子。
  为什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上几个内容呢?我想: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是由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新的大纲虽然不提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但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前三年完成大部分任务,充分说明了识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二年级是识字量最大的一个年级,要在一年级已掌握基本笔画笔顺,有了一定识字量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以后快速地、大量地独立识字打下基础。所以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要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上。把读懂一段话作为教学重点是由编者所提出的训练目标确定的。l一4册教材到了这一课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题目:课文第二段有几句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而把读懂课文中描写马戏精彩的句子作为教学重点,则是由课文的内容决定的。课文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人感受到马戏的精彩。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无法知道马戏的精彩,体会不到语言文字是怎样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无从谈起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
  字音:笨 稳 插
  字形:插 滚
  词义:出色 绝技 哄笑
  朗读:把课文读通顺,特别要读好几个长句子。
  因为这课有12个生字,2个多音字,12个带读字,也就是说在20 0字左右的课文里有生字26个,占l O%左右,对学生朗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有的句子较长,中间停顿较多。
  本课我打算用三个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共写了六个马戏节目、其中三个作了具体介绍。同时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第二教时:重点学习怎样读懂一段话;理解写马戏精彩的句子。
  第三教时:知识的拓宽与运用,完成课后练习。
  我在这三个教时中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呢?
  识字的任务我是这样完成的:
  识字教学分三步走:1.字音:初读课文时感知生字的字音,然后通过检查朗读生字和分节朗读课文,强化生字的读音。
  2.字形:在读字、渎课文中初步感知字形,不作具体分析(目的是避免打乱学生思路)。在第一教时即将结束时安排一个复习巩固字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识记字形,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字形,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字形等,在识记完后安排书写练习。在第二教时开始时让学生
  进行生字、新词的听写,目的就是达到音和形的统一。在第三教时安排字词练习,就是让学生会用。3.字义(词义):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如:“喝彩”可以查字典,而“绝技”一词学生通过查字典难以理解,就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那么,如何让学生知道一段话的写作有一定的顺序,培养他们读懂一段话的能力呢?
  我把这个教学重点放在第二教时去完成,指导学生运用一定方法读懂第二段。先让学生看看图画,说说谁在演什么?然后读读第二节,找找哪几旬是具体写猴子怎样表演的、用( )括起来。想想哪些地方表现猴于演得精彩,用“——”找出表现猴子演得精彩的动词。最后问学生,你能不能从别的地方看出猴子演得精彩?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知道了第二段先写谁演什么,再写怎样演,最后写观众怎样。然后通过分三部分朗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句子之间的联系。
  接下去就引导学生学习相似的两段,知道3、4段也是按这一顺序写的。最后我们也可以在第三教时安排让学生根据这一顺序来写第5段中简单介绍的节目。这里就运用了迁移的规律,教师从“扶”到“放”,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于”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仿写是一道选作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应该有这个能力,不过很多孩子没看过马戏,没有观察的基础,学生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让学生看几个马戏节目,在观察基础上写就不难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4
标题: 《骆驼和羊》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借助图画理解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训练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图,观察想象来理解课文。
   2.以自己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3.以讨论、总结的方式来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出课题。
  ⑴出示关于两条关于骆驼、羊的谜语。
  ⑵板书课题《骆驼和羊》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你一边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生:骆驼和羊都认为自己长得最好,所以争论起来。
  2、指导朗读。
  ⑴骆驼和羊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用“------”画出骆驼说的话,用“~~”画出羊说的话。
  ⑵小声读读骆驼和羊说的话,想想它们说话时会用什么语气?
  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⑷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骆驼和羊的话,大家评议。
  如:
  “长得高好”读出了肯定的语气,还特别骄傲。
  “不对,长得矮才好呢”读出了不服气地语气。
  “我可以……证明……”这句应读出自信肯定、又有些瞧不起羊的语气。
  “我也可以……证明……”这一句应读出不服气,不认输的语气。
  ⑸男女生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有语气。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图文结合理解第二句。
  ⑴小声读读第二句。然后从图中找到“围墙”,想想“围墙”是什么意思?(如:围墙是围绕园子建起来的墙。)
  ⑵边指图边提示第二句的内容。
  师:园子里种了——
  生:许多树。(一起回答,以下同)
  师:茂盛的枝叶____
  生:伸出墙外来。
  师:茂盛的枝叶——
  生:长得特别好的枝叶。
  (教师相机板书)
  ⑶指导朗读。(谁能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一句?)
  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
  3、图文结合理解三、四句。
  ⑴从图上哪些地方能看出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⑵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四句,边读边想边画出羊吃树叶的动作。(如:抬、扒、伸)
  ⑶看图说说“扒在墙上”的样子?
  (如:羊用前脚使劲抠着墙,生怕脚滑下来。它上半身的力气都用在墙上了……可怎么也够不到树叶,真急人。能简单说出所看到的就可以)
  ⑷谁能把骆驼和羊吃树叶时的样子有语气地读出来。
  ⑸骆驼用这个办法证明____
  生:高比矮好。
  (教师相机板书)
  4、指导朗读第五句。
  ⑴想想骆驼现在是什么心情?(很得意)
  ⑵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骆驼的心情吗?
  “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
  5.“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不肯认输”是什么意思?
  如: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
  6、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学。
  2、羊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根据学法小组自学。
  思考提示
  ⑴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
  ⑵羊怎样走进园子吃青草?
  ⑶骆驼在门前有什么表现呢,请你画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
  3、小组自由学习讨论,教师随机指导。
  4、学生汇报。
  (1)生:骆驼和羊来到又窄又矮的园门前。
  师:看图把又窄又矮的门和骆驼的身子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门还没有骆驼的身子宽,骆驼前后腿之间形成的半圆都比门宽。)
  (这个又窄又矮的门还没有骆驼腿高呢!)
  (2)生:羊大模大样走进园子。
  师: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理解“大模大样”这个词?
  (羊走进园子时一点也不费劲,它很得意,因为它知道骆驼进不去。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模大样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
  师:有语气地读一读第二句。
  “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
  (3)生: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
  表示骆驼动作的词有“跪、低、钻”。
  师:有语气地读读第三句话。
  (4)小组比赛朗读第3自然段,看谁读得最好。
  [四]学生讨论:
  1、自由讨论到底高好还是矮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2、可能有以下4种观点:
  ⑴高好。因为长得高才能吃到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树叶。
  ⑵矮好。因为个子矮才能走进又窄又矮的园门。
  ⑶都好。理由同⑴、⑵。
  ⑷都不好。长得太高钻不进园门,太矮也吃不到树叶。
  3、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第4自然段中老牛把你们的看法做了总结。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老牛是怎样评理的呢?(生读课文有关句子)
  2、老牛的话是什么意思?理解:“长处”、“短处”
  3 你能用不同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句型:……只看到……而看不到……(学生能谈出1、2点就可以)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到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4、你认为怎样做才对?(出示:___,这才是对的)补充完整,注意不要与别人说的一样。
  5、如果你就是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谈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6、如果骆驼和羊再次相遇会怎样?
  生:它们会互相帮助,用我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用你的优势弥补我的劣势。
  7、你能续编一段故事吗?
  学生自由发言
  [六]拓展思维
  1、大家想一想,在你所认识的动物中,它们行为往往都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能用两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说明只要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办好吗?
  如:鸡和鸭可以互相帮助。
  2、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有哪些事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三)小结
  (四)作业设计:
  续写故事: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

  板书设计
           高(长处)  (短处)矮
      骆驼和羊
           高(短处)  (长处)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5
标题: 《骆驼和羊》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三、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
  四、教学设计:

  (一)谜语揭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今天出大事儿了!你看,动物法官牛伯伯家门口围着一大群动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牛伯伯在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评理呢!
  生:老师,到底是谁在争论呢?
  师:这个呀,老师也不知道啊!不过,牛伯伯给大家出了两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就知道了!
  课件:谜面1——?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开口叫妈妈。
  谜底——(图片)山羊
  谜面2——?沙漠一只船,船上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呱呱。
  谜底——(图片)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就是:(板书)
  骆驼和羊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俩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两种动物的对比图。(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
  听两种动物的对话。回答:骆驼和羊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起来了?
  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师:两只动物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他们分别会怎样去做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骆驼心里想,山羊啊山羊,你等着瞧吧,我会让你相信个子高才好的!于是它做了这样一件事——
  请看屏幕:
  课件(课文图一)
  2、仔细观察,回答:骆驼把羊带到哪里?骆驼想要干什么?此时此刻它们分别会想些什么呢?
  (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
  (羊很不以为然地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
  3、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把羊带到这里来?羊为什么不服输?
  (骆驼想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来贬低羊。而羊认为个子矮才是优势,所以不服输。)
  5、再齐读课文。
  小结:尽管羊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骆驼还是证明了“高比矮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总会证明给你看的,等着瞧!
  2、出示课件(课文图二)
  3、仔细观察,回答: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此时此刻,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羊得意地想:进来呀!你那么大个子能进来吗?哈哈……认输吧你!)
  (哼!得意什么!你刚才还不是输了吗?)
  4、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5、讨论:这次,羊为什么要把骆驼带到这里来呢?为什么骆驼也不服气呢?
  小结:尽管骆驼也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羊还是证明了“矮比高好”。
  四、小结第二、三自然段
  1、这两段的叙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来到什么地方,再写看到什么、分别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最后写对方的态度。
  2、出示课件——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
  3、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结果啊!哎——!没办法,他们只好去森林法庭找牛伯伯评理。
  想不想去看看结果如何呢?(想!)森林法庭往哪里走啊?你知道吗?(不知道!)
  4、课件:小鸟:“我知道,我知道!小朋友们,跟我来。咱们出发!”
  音乐起。课间活动。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仔细观察图画,理解老牛说的话。
  1、师:森林法庭到了,来听听牛伯伯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课文图三)听录音。(理解:长处、短处)
  2、看图观察羊和骆驼的神情,思考:
  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以后,会怎么想?(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牛伯伯的话。
  说一说牛伯伯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朗读全文。
  (四)表演课本剧。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可真算没有白来这动物法庭,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这件事情,让大家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六)布置作业
     回家把《骆驼和羊》这个故事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的道理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一听。

  板书:
           7.骆驼(图)    和   羊(图)
             高             矮
           伸出围墙的树叶一抬头就吃到  吃不着
           (长处)           (短处)
           又窄又矮的门钻不进去     大模大样
           (短处)           (长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5
标题: 《骆驼和羊》片断赏析之一
师:骆驼和羊都不认输,此时,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假如我在场,我会劝他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
  生:我觉得这不是什么互相谦让的事,应想办法弄清楚到底谁输谁赢。
  师:奥!看来要平息这场争论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谁还有什么妙计吗?
  生:我认为骆驼和羊都有一种不认输的精神,遇到对手,不甘落后,所以我会夸奖他们。
  生:我会先表扬他们,在帮他们找到各自的错误。
  师:你们想法都不错,都能先看到别人的身上的闪光点,这是珍贵的。可是骆驼和羊却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优点,你能不能帮他们找一找缺点呢?
  生:老师,我找到了。骆驼个子高虽然好,但也有不好的时候,比如,它看见墙上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跪下前腿,低下头,怎么也钻不进去。
  生:羊也一样,看到茂盛的树叶伸出墙外,它的脖子伸出老长,还是吃不着。
  生:我想,应该先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不争了。
  师:骆驼和羊争论不休,只好找老牛评理。谁知道什么叫评理。
  生:评理就是说好话。
  生:你说得不对,应该是说公道话,就是谁也不偏向谁。
  师:你说得真棒,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牛是怎么评的理呀?
  生:(齐答)想。
  师:(模仿老牛说的话,同时用幻灯出示动画图片,课文插图3,使老牛在说话时头一动一动的。)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师:听了老牛的话,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叫“长处”和“短处”?
  生:我知道,“长处”就是好的。是优点,“短处”就是不好的,是缺点。
  师;你说得真不错。
  生:为什么说骆驼和羊都不对?
  师:谁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生:骆驼和羊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师:对。那么,骆驼和羊听了老牛说的话之后,会怎样想?怎样说?
  生:(分组表演)
  师:谁愿意和老师表演?
  生1:(头戴骆驼头饰)羊老弟,真对不起,我只看到自己个子高好,其实个子高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啊。今天我输了。
  生2:(头戴羊头饰)骆驼大哥,是我不对,我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我输了。
  师:(头戴老牛头饰)不,你们谁也没输,而是并列第一,因为你们俩能够知道知错就改,不仅看到了别人的长处,还能勇于承认自己的短处。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重视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的同时,又注重了对育人道理的渗透,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适时、点拨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师生的积极交往互动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1、注重了教学情境的铺设。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由想象自己处于现场到听了老牛的话后谈感想,再到师生共同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至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中避免了教师空洞直白的讲述,而是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片断“想——说——做”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
  2、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提倡集思广溢,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开拓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6
标题: 《骆驼和羊》教学实录之一
一、课前准备:古诗接龙。
  二、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最后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也是选读课文中的最后一篇。按照我们学习独立阅读课文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
  生:读文!
  师:第二步——
  生:赏文!
  师:第三步——
  生:品文!
  师:好!按照这三个步骤,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骆驼和羊》。
  三、读文。
  师:打开书,翻到最后一课。(表扬动作迅速的同学)首先我们读文,第一个步骤是大家自由读。在自由读之前,庞老师有个提示,你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角色的声音的处理。一会儿看谁把声音处理得最恰当。开始自由读。
  (生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师下台仔细听学生朗读。)
  师:现在你们听我读一句,来看看我读的这句话是课文里的哪个主人公?(模仿骆驼粗粗的语气)“长得高好!”
  生(异口同声):骆驼!
  师:再听!(模仿小羊细细的声音)“不对!长得矮才好呢!”
  生(抢着说):羊!
  师:两种声音有什么区别吗?
  生:有!
  师:骆驼的声音——
  生:粗!
  师:为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因为骆驼高大!
  师:羊的声音呢?
  生:小!细!
  师:又是为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因为羊很矮小。
  师:而且你想羊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呢?
  生(开心地):咩—咩—
  师:这就是它们不同声音的处理。自由读时,我看见有些同学也在这么做,但做得不够理想,一会儿我们还有机会,你要练得更好些。(稍顿了顿)课文的第一主人公是——(生:骆驼),第二主人公是——(生:羊)。我请两个同学写在黑板上。
  (两生上台写粉笔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怎样用笔,娟秀的字迹赢得同学老师的热烈掌声。)
  师:美满是第一次写“骆驼”两个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两个字,“羊”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同学写得都很好。刚才他们写字的时候,我们的教室里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鸦雀无声!宁静!
  师(指板书):齐读。“骆驼、羊”它们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呢?
  生: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长得矮好”,它们就这样争论起来了。
  师:为了什么争论起来?
  生1:为了高矮争论起来了!
  生2:为了争论高矮哪个好争论。
  师:骆驼认为——(生:高好!)请同学写上去。羊认为——(生:矮好!)再请一位。
  (两生上台板书)
  师(指着板书):那到底怎么好呢?我们读好课文再研究。
  四、赏文。
  师:读的第二个步骤,小组合作读,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合适,最好的方法来读。四人小组合作,我有两个条件:小组中必须有男生和女生,必须有高个和矮个的同学。看哪组合作最快最好!
  (学生兴致勃勃地一起合作读,老师深入到小组观察引导。)
  师:我们请小组上来读,下面的同学要仔细听,还要有个准确的评价。第二组我请听得认真的同学。
  (第一组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读,读得十分投入。)
  师(引导学生评价):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生:津津有味、兴高采烈、滔滔不绝、精神饱满
  兴高采烈——师:你的意思是指他们精神很饱满是吗?
  师: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
  (生争着报同学的名字。)
  师:哪一个人,哪个地方,哪一句给你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应书洁读羊的声音时很细。
  生2:我觉得应书洁羊的声音读得好,钟艳泓旁白读得很清楚,姚稼昊的老牛声音很粗,骆驼的声音也很像。
  师(鼓掌):你看我们周婧多厉害,谁都不得罪,给每个人找了个优点。那你能不能说得具体点,比如钟艳泓旁白读得好,我觉得她有一句话读得最好。你能找到吗?
  生1:“骆驼摇了摇头……”
  (生摇头“不对!”)
  生2:“羊把脖子伸得老长……”
  师:好点,还有比这句读得更好的。表情也好,读得也好。
  生3:“骆驼低下头……”
  生4(站起来):我觉得她找的是对的。
  师:恩,我的想法也跟你一样。看来我们这几个同学最会听。(师范读句子)那这四个人中,哪一个人分角色朗读读得最好?(何子安)
  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老师表扬会倾听的同学,强调“扒”字读音,做动作。)
  师:请第二组同学。这次看谁找的问题最准确?
  (第二组学生展示读。)
  师:这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部分):有气无力。
  师:不是有气无力,好象是——
  生:好象能看见一幅画。
  师:你说能看见一幅画,你真厉害,庞老师就没看出来。
  (生笑。)
  师:别人的感受呢?说出你心里真实的感受。
  生:不舒服。
  师:是有点儿不舒服,怎么不舒服呀?
  生:他们读得疙疙瘩瘩的。
  师(紧接):恩,疙疙瘩瘩的,让你们听得(作着急样)——
  生:很着急。
  师:我也有和你一样的感觉,着急得都恨不得自己上来读了。所以他们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生:疙疙瘩瘩,不流利。
  师:具体的问题是什么?
  生:让人很着急。
  师:那是感觉。问题是什么?他们有没有把整篇课文读得一字不差?
  生:没有。他们一会儿多字,一会儿丢字。
  师:对了,这是读课文最严重的问题。但是他们中间有一个同学我们要好好表扬的。
  生(异口同声):林智!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要表扬林智呢?
  生:因为她读课文时有表情。
  师:好!还有没有?
  生:还有她是声音比较像羊。
  师:恩,也就是说今天林智读得很认真很投入。我们给她鼓鼓掌。
  (全班热烈鼓掌,林智也开心地笑了。)
  师:要努力的是谁?
  生:王景琳!
  (师指出她读音不准的字“园子”,“院子”比较读音,全班读,王景琳读。)
  师:最后一组自由组合,怎么样?
  生(兴奋地欢呼):好!
  (学生自由组合读课文。)
  师:我要表扬这些同学-----,他们听得很认真。尤其是---,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得出,他听得也很投入。刚才廖敏健读旁白的时候,大家都在笑,庞老师想送给他两个词。
  生(争着答):认真、投入-----
  师:对了,我送他第一个词——投入。(师板书)虽然他读得有点疙疙瘩瘩,但他读得很认真很投入。我再送给他第二个词,因为他读得那么投入,所以这是表达我现在对他感觉的词。
  生:自信!
  师:那是对他的评价,我对他感觉的词是什么?
  生:知音!
  师(微笑):谈不上知音,我觉得他读的样子太——
  生:聪明。
  师:我看谁是我的知音。廖敏健读得这么好,我觉得他怎么这么——
  (边说边板书“可爱”,学生齐读)
  师:对啊,我觉得他太可爱了。但他也有个明显的问题,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大模大样!
  (师生一起耐心指导他读,直至学生完全读准为止。)
  师:四个人中有一个读得特别好的,让人听了特别“解渴”的。(陈伟鑫)他读的是一只怎么样的骆驼?
  生:骄傲!
  师:是啊,这只骄傲的骆驼就认为——
  生:高好!
  师:羊就认为——
  生:矮好!
  师:倪裳云最厉害了。她是个女孩子,把老牛的话读得特别好。我们给他们再鼓鼓掌。(生鼓掌)
  五、品文。
  师:大家如果都能够拿出廖敏健那个认真劲来读这篇课文,我相信你们会比他读得更好!刚才我们欣赏了同学们美妙的朗读,下个环节我们进入——
  生:品文!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要思考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师:我们应该——
  生:取长补短。
  师(板书):才能——
  生:相得益彰!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我们要在看到自己的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师:刚才大家说的“取长补短”,包括——(引导学生一起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包括取己之长,补人之短。(师板书。)这个道理,还能用个什么成语来表示?
  生:互相谦让、各具特色。
  师:各具特色是什么?大家到《识字四》里去找找。
  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板书):就是课文的最后老牛的那句话。
  (师生读老牛的话。)
  六、拓展。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庞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这是一则《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狮子和鹿》。
  生:我听过。
  (老师请学生讲,但讲得不够明白。)
  (师先表扬他课外知识丰富,接着指出他的不足—未完全弄明白故事的意思。老师讲故事《狮子和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师:这个故事同样也告诉大家这个道理,美丽的鹿角和细长的鹿腿各有所长。鹿角漂亮是长处,但它却差点使鹿送了命;细长的腿是短处,可是跑起来却很快。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你的长处去弥补你的短处。(以学习生活中出黑板报为例进一步论证这个道理。)
  师: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希望它能引导你以后的生活。我再推荐大家一个故事《陶罐和铁罐》,大家也可以和邵纪凯一样,回去查一查,它和我们今天的课文,和《狮子和鹿》都有关。

  简评:
  每次听师傅的课总有一些新的收获,她总会在深入钻研教材中不断创新。这堂课上无论是学生漂亮的粉笔字或是琅琅的吟诗声,还是教师深厚的基本功,都令人眼前一亮。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教师深入浅出、别具一格的问题引导方式,这同时也是其他老师争议最大的地方。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请学生猜老师的的想法,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1、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体验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爱猜,把“猜”当做一种游戏,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也给他们猜的机会时,他们猜得兴致勃勃,全班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在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时,我看到了学习兴趣的火把被点燃,学生不但体验到猜的乐趣,也体验到猜对的成就感。
  2、 “猜”得有目的性,有方向性。若是让学生尽情猜,容易偏离学习主题,还有可能出现乱猜的现象。教师让学生猜她心里的想法,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去揣摩老师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认真听他人朗读,细细揣摩课文本身。通过他们自主体验与学习,激励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评价,有效地“猜”。实际上,学生“猜”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理解课文的过程,是学生认真倾听与思考的过程,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而是激励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想,在反复引导与实践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 学生处于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烈的学习状态,在思考与交流合作中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课堂有生成。
  4、 学生为了同一个目的而活跃着,课堂上有一种无形的合力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同样的方法我也在自己班用过,只要教师自己心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学生不会抛开课文去纯粹地猜老师的答案,同时感觉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参与这样的课堂活动。我们常强调,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只是这堂课中小小的一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6
标题: 《诚实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瓶、碎、承、谎、邮、递”6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做诚实的孩子的好品质。
   3、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明白要做诚实的孩子的道理。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

  一、简介列宁
  二、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记住
  三、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
   1、齐读生字卡片,教师注意纠正个别读音。
     宁:鼻音。声母是“n”,不是“l”。
     诚、床:读翘舌音。
   2、同桌检查生字读音,互相订正。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姑、妹”,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习这两个字的。
      (姑妈和妹妹都是女的,所以是女字旁)
    (2)出示“诚”字卡片,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个字的。
    (3)出示“互”字,你觉得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教师指导笔画笔顺:横、撇折、横折、横。第二画“撇折”从竖中线起笔,字要写在田字格中间)
    (4)出示“宁”、“客”,你认为写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宝盖头要写得合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出示“间”、“床”。
      教师告诉同学,这两个字属于半包围结构,“床”字的“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左上要包住右下。
  四、学写生字
   1、学生在课后练习第2题的田字格里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五、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列宁是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为什么?
    (下节课解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扩展练习

  一、复习生字
  二、继续上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大家已读了课文,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书,在书上找出签字。
    (1)列宁是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并能说出根据课文是从哪里知道的)
    (2)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除了列宁写信给姑妈承认打碎花瓶的事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
   2、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够说明列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的词语。把它写在小纸条上。
   3、教师从纸条中筛选后板书:
     低声说 没有笑 不说话(不高兴) 写封信 承认
   4、请同学们想一想,打碎花瓶后,列宁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表情和语气怎样。自己边读边体会。
   5、指板书小结: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打碎花瓶后心中很不安,姑妈问起时没有承认(低声说),当姑妈说花瓶是自己打碎的时候,别的孩子都笑起来,列宁(没有笑),列宁回家后,心里很难受(不说话),后来给姑妈(写封信)(承认)了错误。
  三、进一步理解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你能看出图上谁是列宁吗?
   2、教师检查。
   3、小组讨论:花瓶自己会打碎吗?姑妈为什么要这样说?
   4、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的意见。
  四、指导朗读
   1、教师引导:列宁打碎花瓶后心里很难受。姑妈知道列宁一向不爱说谎,出于爱护,才说花瓶是自己打碎的。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表情和语气来读列宁和姑妈的话。
   2、自己试着读一读第3自然段,然后同桌再互相分角色读一读。
   3、教师扮姑妈,学生自愿扮列宁,全班同学扮表兄弟表姐妹,读课后练习第4题的句子。
  五、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想一想,列宁给姑妈的信会怎么写?请你把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写下来,等会儿念给同桌听一听。
   2、指名读给同学听。
   3、听了x x同学读的信后,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4、齐读姑妈的回信。
  六、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拓展
   1、教师用红粉笔板书: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2、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有时候做错了事,当时没有勇气承认。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谁愿意把这些小秘密告诉老师和同学?
    (每当同学讲完自己的故事时,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
   3、小结:我们大家都喜欢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就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7
标题: 《诚实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小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
   2.理解词和句;掌握12个生字和有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教具】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诚实的孩子指的是谁呢?为什么说他是诚实的孩子呢?请打开书看课文。
  (二)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课文。
     每读完一个自然段,教师出示在本段中出现的生字词的小黑板或卡片,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岁”“做”是平舌音,“承”是翘舌音。“宁”是声母是n,不要读成l。
  (三)指名一句一句地读课文,指导把每个字音读准。
     对长句子,要指导断句。教师作示范或领读。如,“列宁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在每段的开头写上序号。读完问学生: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五)初步了解每段说的是什么。
     同座二人为一组,甲读一个自然段,乙说说这段讲的是什么,甲补充订正。而后乙读、甲说,两人交叉读、说,直至全文结束。
  (六)指名逐段读课文,说每段讲的是什么。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七)练习读第三自然段姑妈和孩子们的对话。
  (八)读生字生词卡片,要求做到见到每个生字,能准确读出字音。
  (九)作业:
     认真读两遍课文。识记田字格中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二)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注意讲的是列宁多大时候的事,是在哪儿发生的事。弄懂“做客”的意思:到别人家,自己是客人。提醒学生“做客”的“做”,是“做工”的“做”。然后,自由读第一段。知道这段讲的是列宁小时候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发生了什么事。(一只花瓶打碎了。)
     问:姑妈家的花瓶是怎么打碎的?要抓住“不小心”这个词,使学生知道,在捉迷藏的时候,列宁没留神,碰了一下桌子,桌子一晃动,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由“不小心”这个词可以看出,列宁不是故意打碎花瓶的。
     然后,自由读第二段。知道这段讲的是列宁在姑妈家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
  (四)指名读第三段,想想这段一共有几句话。
     问:第一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孩子们没注意打碎花瓶,还在互相追赶。要抓住“正玩得起劲”“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等词语,使学生明白这时表兄弟、表姐妹都没有发现列宁打碎了花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问:第二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姑妈看到了,问花瓶是谁打碎的。要指导学生读好姑妈的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问: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的回答。表兄弟、表姐妹的回答用的是感叹号,说明语气十分肯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肯定的语气。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呢?要让学生注意,虽然答话相同,但是低声说的,后面用了句号,语气不十分肯定。因为列宁是顺着表兄弟、表姐妹的话说的,他知道自己说了谎,所以不敢大声回答姑妈的问话。通过“低声说”和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列宁不是爱说谎的孩子。
     问:第五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姑妈笑着说的话。要让学生知道,姑妈嘴上这样说,但心里明白花瓶是小孩子打碎的。
     问:第六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孩子们听了姑妈的话的反应。
     列宁为什么没有笑?因为列宁正在为自己说了谎感到难为情,所以他没有笑。这又可以看出列宁一向是个诚实的孩子。
     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先讲花瓶打碎后孩子们没有注意,再讲姑妈知道了问是谁打碎的,接着讲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然后讲姑妈听了孩子们的回答说的话,最后讲孩子们的不同反应叙述的顺序十分清楚,句与句的联系十分紧密。
     问:这段主要说了什么?主要说的是列宁当时没有告诉姑妈花瓶是他打碎的。
     读讲这一段,要指导学生观察挂图、投影片或课文插图。借助图画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五)指名读第四段。
     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决心改正错误?“不说话”“不高兴”说明心里难过。“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说明认识到说谎是不对的,决心改正错误。
     再自由读这一段,知道主要说的是列宁写信向姑妈认错。
  (六)指名读第五段。
     问:姑妈在信上说了什么?
     “你做错了事”,这里的“事”指什么?(指打碎花瓶和说了谎话)
     想想看,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上说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从“妈妈叫他写封信……承认自己说了谎”和姑妈回信的内容可以知道)
     再自由读第五段,知道说的是姑妈称赞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
  (七)自己读全文,再联系实际说说向列宁学习什么。
  (八)作业:
     读两遍课文。练习把花瓶是怎样打碎的说一说。

                 第三课时
  (一)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让学生从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生字“列、相”,进行识记。要注意“列”左宽右窄,“相”左窄右宽。然后,对照田字格指导书写。
   2.找出左中右结构的生字“做”进行识记。书写时要求三部分挨紧,不要把字写散。
   3.找出上下结构的生字“宁、岁、客、兄、音”进行识记。书写时注意前四个字上小下大,“音”上下相等。
   4.识记内外结构的生字“间”。书写时“门”要写得宽一些。
   5.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识记、书写:
    “表”共8画。第三笔竖和第五笔撇是分开的,不要写成一笔。
    “互”共4画。注意指导笔顺。
    “承”共8画。先写中间,后写两边。中间是三横。
  (二)指名读全文,然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出示作业3的提纲,先让学生根据提纲一部分一部分地练习复述,指名一部分一部分复述;再练习讲这个故事,要把花瓶是怎么打碎的和列宁是怎样认错的讲清楚。
  (四)读生词卡片,书写生字词。
  (五)练习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六)作业:每个生字写3遍,每个词语写2遍。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 08:37
标题: 《诚实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
   2、理解词和句;掌握生字和相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同桌可讨论解决。
    (出示书后练习3的提纲,讨论与自然段对应起来)
  六、分段细读课文。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列宁小时侯做错事后来又主动认错的事。要想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读课文。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哪几个人出场了?)列宁去姑妈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是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瓶是怎么打碎的?(提醒:注意“不小心”)
   3、讨论:花瓶是怎么打碎的?结合朗读句子回答。(板书“不小心”)
   4、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第一句突出高兴;第二句注意在房间里;第三句读时要突出“不小心”,读的轻一点、打碎了可以读慢一些,读出惋惜的语气。
     花瓶碎了有人承认吗?有人看见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读后面的课文。
  七、小结。
  八、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课后练习2的所有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知道在姑妈家列宁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有人看到吗?今天我们继续读下面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
   1、花瓶打碎了,孩子们发现了吗?他们还在你追我赶,姑妈进来了出现了怎样的场面?练习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
   2、指名分角色朗读。首先讨论:A、姑妈的话应该怎么读?B、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说的都是“不是我”三个字,语气一样吗?(提醒:他们的心理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读第一句话的重音应该在哪个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语气是否正确。
   3、评议。结合理解“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感觉列宁是个爱说谎的孩子吗?注意“也低声”“都笑只有列宁没有笑”看书上的插图观察个人的表情。
   5、列宁确实不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场面表演出来,(一个同学做列宁,一个演姑妈,两个男的两个女的演表兄弟表姐妹)评议。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谈想法,
   2、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写了什么?读姑妈的信,理解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读课题,结合课文再一次理解“诚实”的含义。列宁做错了什么事?(1、打碎花瓶;2、当时没有承认。)
  五、识记生字。
    出示书后的生字。
   1、边读边记,特别注意:”岁表房互“这几个字形。”互“字的笔顺。
   2、指导书写”表、互、岁、房“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
  六、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默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练习复述课文。
   1、出示作业3的提纲,每小组说一部分,先说完的可以多说。
   2、各小组派代表说。评比那一组最好。、
   3、练习说全文。重点说花瓶怎么打碎的,列宁怎样认错的。
  三、完成作业2的听写和造句练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听写。
   3、理解互相、注意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造句
  四、作业。
   1、用”互相、注意“造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对列宁的看法、

  板书设计:
                3、诚实的孩子
               做客
               捉迷藏  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   认错不说话
               姑妈回信 认错诚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4
标题: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3、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第五段,理解“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齐读后问“读了课题你有疑问吗?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问,教师对问题做出评价并按排解决时间)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齐读。强调:“术”、“桌”是翘舌音。“经”是后鼻音。“拿”的声母是N,不是L。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什么。读前指导长句子的停顿和断句,出示长句子练习。
     指名读,读后评议。(字音正确,无添字漏字现象,无断句)
   3、快速看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向-----借绿铅笔,结果-------)
  四、分段细读课文。李丽怎么会画出蓝书叶,林园园真是个不愿帮助别人的孩子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借绿铅笔?
   2、讨论。理解第三句中“正要”“可是”两个词;
     (1、老师让画树,画树叶要用绿铅笔;2、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3、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自读体会。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还仔细读了第一自然段,知道李丽借绿铅笔的原因。那么李丽为什么最后还是画的蓝树叶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仔细读后面的课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想办法记字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发生了什么事?
  二、继续阅读课文。
    自读课文二至四段,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用铅笔画出她们之间的对话,多读几遍,注意读出正确的语气。)
   (一)、学生读、画,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二)、逐段阅读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听:李丽看到林园园把树画好了,对林说了什么,用怎样的语气?林园园呢?他读的语气是否正确,应该怎样读?
    2、讨论。
      (抓住“小声”、“吞吞吐吐”)理解“吞吞吐吐”,结合课文理解。
      (提示:她真的没画完吗,她想说什么?)应该怎样读她的话,练读,指名读。评议。
    3、林园园说她还没画完,不肯把绿铅笔借给李丽。自读这一自然段的三句话,体会她们说话时的心理。
    4、等林园园全部画完后,李丽再借时她又说什么?
      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她们的对话练习朗读。A:指名分角色朗读;B:讨论评议。
    5、在李丽答应小心后林园园痛快的把绿铅笔借给她了吗?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注意体会她们的语气。
    6、自己读,找出她们的语言,并画出表示她们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的词语,练习朗读。
      (林园园的一句话中有三个“不要”,你听了会感觉到什么?她又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她是真的在问李丽吗?你感觉到什么?林园园感觉到了吗?)
    7、快速把二、三、四段连起来读一读,结合板书李丽和林园园的语言和态度,想一想: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三)、分角色朗读二至四段。
    1、分小组练习。
    2、指名读。读后评议。
  三、阅读第五自然段。
    李丽知道林园园舍不得把铅笔借给她,她会怎么做。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林园园看到什么脸红了?她会想什么?
   2、填空.、(书后练习3)
     李丽拿起自己的()铅笔,()地画着()。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脸红了。
     先填空,练读,注意突出括号中的词语。
   3、讨论林园园脸红的原因。她会怎么想,还会怎么做呢?
  四、总结延伸。(联系实际,谈谈各自的想法。)
  五、识记生字。
    大部分生字都可采用分部件记忆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说,教室作必要的指导。
   1、特别注意:“铅”的右半部分,上面没有钩;“桌”分部件强调。“由”的一竖要出头。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并用带点字口头组词。(书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 蓝树叶
               李丽        林园园
               小声 吞吞吐吐 怕把笔尖弄断
               “要……不要……不要……不要”
               连忙皱着眉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5
标题: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惹、皱、脸”3个字。
   2、理解林园园为什么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会脸红。
   3、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体会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难点: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不同颜色的树叶。
   2、生字卡片。
   3、一张用蓝色画的树与小草的风景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疑,引入新课,初读感知
    教师问:你们寻找到了哪几种颜色的树叶呢?
    教师把一幅用蓝色画的树和小草的风景画贴在黑板上。仔细看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为什么画树叶和小草用的是蓝色?为什么要用蓝色画树叶和小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用生词卡片抽读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抽学生逐段轮读,学生间相互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3、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感知课文写了谁和谁的什么故事。(板书:李丽 林园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你们能自己读懂吗?
     讲了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李丽找不到绿铅笔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
  四、出示课文第一幅图的放大图
    教师:美术课上,李丽按老师的要求正在画一幅风景画。她画好了近处的房子,远处的小山。正要画树,可是怎么啦?(学生齐答,绿铅笔找不到了)李丽可着急啦!她看见林园园画的画“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就向旁边的林园园借。李丽和林园园说了什么?
  五、学习第2、3、4自然段
   1、自由小声读第2、3、4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林园园说的话和李丽说的话。再读读,体会她们各自的心情。
   2、学生汇报画的情况。
     分别出示学生画的句子。
   3、自读体会。
    (1)自读体会李丽的话。
      师:找不到绿铅笔的李丽,在借铅笔的过程中,她说这些话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小声、行吗、现在可以、小心、只”等词,体会出李丽那种十分想借绿铅笔的心情。
      教师引读李丽的这几句话。
    (2)教师引读体会林园园的话。
      李丽十分有礼貌地一再商量着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是怎样的态度?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教师引读李丽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表情朗读林园园的话。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吞吞吐吐”的意思。理解林园园此时说和话,是她不想借,但又不好意思直说而找的一些借口。
      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林园园是怎么说的?李丽是怎么回答的?用适当的语气把林园园和李丽的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从三个“不要”中体会林园园向李丽提出了许多要求,确实很不情愿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让学生做出“皱着眉头”的表情,体会林园园当时十分不高兴,根本不想借笔给李丽的心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4、分角色表情朗读李丽与林园园的对话,教师读旁白。评议学生读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再抽学生分角色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教师读第五自然段,学生看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问: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铅笔?林园园为什么后来脸红了?......
   2、争论抓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互相启发,并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有所创新。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七、谈谈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拓展练习、识字
  一、表情朗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的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各个角色该怎样表情朗读。
   2、分角色表情朗读,在小组、班级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兴致勃勃地学会读课文。
  二、拓展想象
    假如课文还有第六自然段,你想写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做法、想法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师生交流书写生字应该注意的地方
    重点指导:
     等: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寺”,第四笔要写得长一些。
     眉:半包围结构,“目”字上面不要写成“尸”。
   3、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习2。
  四、自由选择内容,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如:继续进行生字、新词的练习。
      表情朗读课文。
      用收集的树叶贴出不同的图案,并把图画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选择适合的话题,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5
标题: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本课中的意思,能认读“惹、皱、脸”三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绿色、红色、黄色、棕色)
   2、那么,谁见过蓝色的树叶呢?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 课,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板书课题:《蓝树叶》。
  二、进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借、吞、吐、趴、等、盒、削、眉、由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3)自己练习读
    4)指名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
    5)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吞: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容易写成撇,教学时应注意提醒学生。
     盒:这是一个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的“合”与“盒”字同音,下边是一个皿字底。
     削: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声右形,右边是个立刀旁,用刀子削。
     眉:学生容易将“目”写成“日”,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眉”的下边为什么是“目”。
   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3)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三、练习巩固:
   1、小组为单位共同练习:
    1)请你们小组共同复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目考查,合作学习小组长留下进行监控。
     例如:
      看拼音写词语;
      听写词语;
      组词;
      读句子;
      读课文;
      ……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2)让学生说说眉、借、由的占格情况。
    3)在书中练习描写。
    4)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难字、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中林园园认识到自己没有帮助同学而感到羞愧这件事,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助人为乐,互相帮助。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了解人物的特点
   3、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给你一片树叶,请你为它涂上颜色,你会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绿色、红色、黄色……根据树叶在不同时间的颜色不同而定。)
   2、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李丽画了一片蓝树叶这是为什么呢。
   3、齐读课题《蓝树叶》。并进行板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
     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丽是怎样向林圆圆借绿铅笔的?
   2、指名说一说:
     (第一次李丽小声问林圆圆可不可以借绿铅笔用一下,林圆圆说自己还没有画完;第二次李丽等她画完向她借,她担心李丽把她的笔尖弄断;第三次林圆圆再三嘱咐李丽要注意这注意那,李丽一再表示会小心,只画树叶和小草;第四次林圆圆皱着眉嫌李丽画得太多,这一次,李丽没有再接林圆圆的铅笔。)
   3、整个借笔过程,课文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写具体的。自由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体会。
   4、根据所画内容,练习有语气的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李丽的话应读的比较温和,是耐下心来尽可能按照林圆圆的意思办,尽量不给林圆圆添太多麻烦,她一心想画一片漂亮的绿树叶,所以在林圆圆显示出不愿借的情况下,李丽尽量迁就、忍耐;林圆圆不愿帮助别人,当李丽向她借时,她是吞吞吐吐,想办法拖时间或找别的借口,面对同学,她不好意思不借,但心里又舍不得,于是小气的她就嘱咐这嘱咐那。读她的话,应读出那种不情愿、小气、挑剔的语气。)
    3)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有表情的朗读。
    4)全班范围内有语气朗读。
    5)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5、当林圆圆看到李丽本上的蓝树叶时,不由得脸红了。此时她会怎样想?
    后悔自己的小气。
    从来都没见过蓝树叶,李丽把树叶画成蓝色,也是迫不得已。这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因为树叶是蓝色的影响李丽的成绩,那自己真是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李丽是我的同桌,现在同桌有困难,我却推三阻四,真是不应该。
    如果哪天我忘带彩笔,李丽也这样对待我,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
  (三)、联系实际,说说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结合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
     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不会有蓝树叶的遗憾。
  三、有语气的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
   3、进行全班展示:分角色朗读,最后评价。
  四、作业: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6
标题: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3.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准12个生字的字音,区别字形。
  (二)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三、教学过程

  (一)以提问式,引出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
     (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蓝树叶”。板书课题。树叶怎么是蓝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
        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问题的答案。
     生:因为图画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画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色画笔画树叶了。
     过渡语:为了很好的学课文,我们还是先学习生字。
  (三)读课文,划不认识的字。
  (四)自学生字。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带音节读生字。
    2.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
    3.齐读不带音节读生字。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记每个字的?
      老师抓重点字指导。
    (1)用比较方法记字形。
      “术”与“木”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两个字不同点就是“术”比“木”多一个“丶”。
      “李”与“季”比较不同点是什么?
      生:“李”比“季”多一“”。
      “已”与“己”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已”竖弯钩出头,“己”竖弯钩不出头。
    (2)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怕:“白”加忄旁。
      拿:“合”加手字部。
      连:“车”加辶旁。
      忙:“亡”加忄旁。“亡”的第二笔要出头。
    (3)重点指导笔顺。
      铅:右半部的写法,上面是“”,第二笔是“”没有钩,下面是“口”。
      由:共五笔,。“由”和“电”二字的区别。
   5.理解意思。
    她:第三人称(女的)。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怕:害怕;畏惧;担心。
    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
    连忙:赶忙、急忙。
    不由得:不禁。
   6.口头组词。
    术:技术 医术 战术 算术
    铅:铅笔 铅芯 铅字 铅铁
    经:经过 经验 经常 经理
    桌:桌子 桌面 桌角 餐桌
    怕:害怕 不怕 恐怕
    连:连长 连接 连续 连队
    忙:连忙 农忙 很忙 帮忙
    由:理由 由于 由此 自由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六)巩固生字。
   1.把下面的8个字组成4个字,看谁说的快。(投影)
     木 女合 辶子 也手 车
    (   )(   )(   )(   )
   2.看音节把字补充完整。
  (七)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二)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2~4自然段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二)教育学生从小要助人为乐。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蓝树叶。
     问: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习这课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的疑问,学习课文,找出理想的答案。
  (二)老师讲蓝树叶的故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讲故事。
    思考:这篇课文讲谁和谁一件什么事?
    过渡:李丽为什么跟林园园借绿色的画笔呢?我们一起先学课文的第1自然段。
  (三)细学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生边读边找答案,用“——”划在书上。
   (3)看图1,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4)指名说答案。
     生: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
     过渡:林园园借给李丽绿铅笔了吗?最后她画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你从课文的第几段看出来的?(第5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学习第5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问: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2)观察图2。
      问:林园园看什么?脸色怎么样?心情怎样?又是怎么想的?
      生:林园园看见李丽画的蓝树叶,脸红了。十分难过,暗暗地想:自己没有借给李丽绿笔太不对了,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可自己却没有那样做。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见同学有困难,应该伸出热情之手,去帮助同学。
   (3)观察完图后,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指导朗读。
     我们读这段应该把李丽认真画的态度读出来,还要把林园园羞愧的语气读出来。
     试读 指名读 齐读
     过渡语:为什么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画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2~4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问:李丽向林园园借画笔,林园园愿意不愿意借给她,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林园园不愿意借给她。因为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好了。李丽跟她借绿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有画完呢?”从林园园的语言可以看出不愿意借给她。
     理解:“已经、吞吞吐吐”的意思。
   (2)看图1。
     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3)指导读对话。(有语气)
     过渡语: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问: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画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李丽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3)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过渡语: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借给李丽铅笔没有?我们继续往下学。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
     思考:
     ①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
     ②当李丽说还要画小草时,她又说什么了?怎么说的?
     ③“皱着眉头”说明什么?
   (2)分小组讨论3个问题。
   (3)指3个小组汇报结果。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6.指3名同学每位同学读一段,读2~4段。
    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指名回答问题。
  (四)读全文(分角色)。
     讨论:林园园做得不对,你应该怎样做?
     老师看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6
标题: 《蓝树叶》说课设计之一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7
标题: 《蓝树叶》练习设计之一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小朋友按课文文字口头填空(括号内是应填内容)。
  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学生齐读)
  师:林园园看了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生:因为林园园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才画了蓝树叶,所以林园园的脸红了。
  师:林园园这时会想些什么?
  生:她会想:都是我不好,没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我太对不起她了。
  生:她会想:老师常要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今天李丽有困难,我没帮助她,同学们会怎样看我呢?
  生:她会想:我太小气了,今天都怪我不好。
  师:林园园能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你们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齐:她还是个好孩子。
  师:对了,她还是个好孩子。她知道自己错了,以后肯定会改正的。
  现在,老师假设有这样一件事,请小朋友思考一下,那时,林园园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小黑板:“一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叫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纪方方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她会怎样呢?”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用一段话说出事情的经过。
  (学生读题、思考、讨论)
  生:美术课上,纪方方没有彩纸,林园园看见了,连忙抽了几张彩纸递了过去,小声说:“方方,拿去用吧!”纪方方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剪了,你用什么呢?”林园园着急地说:“快别这样说,你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吧,我这儿还有呢!”
  生:我还有补充,纪方方接过彩纸说:“园园,你真好。”林园园摆摆手说:“这是应该的,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学生继续发言)
  教师布置书面作业:把刚才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以及发展思维于一体,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7
标题: 《买文具》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1、你们瞧,已有两位小朋友比我们先去文具店买东西了。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3、师生评议。(他们表演得过且过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都很讲礼貌,顾客表达也很清楚。师:说得真好。)(板书:文明礼貌,表达清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个这样的顾客呢?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学习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习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习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特别能干,学会了怎样买自己所需要的文具。回家后,能不能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妈妈购买一些日用品?
    (小黑板出示)实践题——帮妈妈买日用品

  附板书设计:
             买文具
          售货员   顾客
          文明礼貌  表情达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8
标题: 多少钱要不要管
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口语交际《买文具》时,设计了买卖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各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第一位“顾客”说:“阿姨,请问练习本多少钱?”“营业员”说:“小朋友,十元钱。”正当教师夸他们有礼貌时,不知何处冒出一句:“要十元钱吗?”“多少钱就不用管了!”教师对这一“冷枪”显然很不满意,说了一句就匆匆过去了。

  多少钱教师要不要管?从执教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学会购买文具)来看,用十元买一本价值仅零点五元的练习本,能称得上学会购买文具吗?我认为应该好好管一管,能鉴别物品的价值,能合理地进行讨价还价等都应是学生学会购物的方面。如今,社会上的奸商还是很多的,他们为了获取暴利,以次充好、胡乱标价,昧着良心赚钱。学生是社会的一员,随时都参与社会的买卖。但他们还很稚嫩,思想十分单纯,更容易受骗。因而,教给学生学会鉴别物品、讨价还价的方法也就至关重要了。

  倘若教师能紧扣“要十元钱吗?”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本应有的价值,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合理地讨价还价,那学生的购物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8
标题: 《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


《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

厚德路小学       张铭洁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本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交流讨论读文,知道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并从中感悟到大自然变化的神奇,体会四季景色的美,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掌握要点字“脚、夏、舞、蹈”等字的正确书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说中体会诗的意境,感悟大自然景色变化的神奇和美丽。
三、教具准备:有关四季的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交流体验,从中感悟四季变化的神奇和美丽。
  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加深体会。自学生字,重点字形指导书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欣赏图片
    1.一年有四个季节,四个季节美丽而神奇。春天鲜花盛开,夏天蝉儿欢叫,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飘舞。每个季节的来临是那样的悄悄,又是那样的令人惊喜。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四季的脚步去领略那美丽的四季。
    2.齐读课题“四季的脚步”。
    3四季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精美的图片,请大家欣赏。课件演示四季景色的变化。
    4看完这些美丽的图片,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说明观察很仔细,那么我们来听听书中的小诗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你们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2、大自然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大家试试。
    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字音多读几遍,把它读准来。
    3、老师想考考大家生字认读的情况,谁想试试。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全部读完后齐读。
    4、谁愿意美美地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三、交流资料,实践体验
    1、读了课文,你觉得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昨天老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喜爱收集一些四季的资料,带了吗?
    2、请喜欢春天的同学到第一组来,把你收集的资料跟你的小伙伴分享,互相交流。然后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喜欢夏天、秋天、冬天的分别坐二、三、四组。
    3、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你喜欢春天的理由?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想现在大家一定对这首诗歌有了更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自己喜欢的季节的部分。等一下我们来开展诗歌朗读比赛,看谁读的更好。
    2、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朗读比赛。老师这有四朵美丽的花,应该献给谁呢?等大家读完以后我们来评一评。
    3、结合朗读,随机解决并板书:悄悄地、丁冬、知了、刷刷、呼呼。
    1)“悄悄地”:请二位学生分别表演轻轻地走、重重地走,区别他们的不同。强调这就是四季的脚步,要读的轻些、慢些。“笑着走来”要读的稍微重些、高兴些。
    2)溪水的歌儿多好听呀,你会唱吗?齐唱:丁冬、丁冬。
    3)金蝉是怎样唱歌的,你们听――(课件演示蝉的鸣叫)。大家一起来学学金蝉的歌儿:知了、知了。
    4)你能模仿落叶的声音吗?同桌讨论:为什么说落叶铺成了金色的小道?
    5)北风是怎么吹的?大家唱一唱:呼呼、呼呼。
    4、评选读的最好的四位学生并请他们美美的读一遍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5、全班配乐美美地朗读整首诗歌。
    6、质疑。
五、深入拓展,启发创新。
    1、作者给我们写了一首优美的诗,如果请小朋友们也来当诗人的话,老师相信,你们的诗句也会很精彩!不信,我们试试看!
               春(夏、秋、冬)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         )唱起了歌儿
               ————(     ),(     )
             (                               )。
六、课后延伸,加强体验
    刚才,同学们说的话就是一首首美丽的小诗。你们都是小诗人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下课以后把你刚才做的小诗写下来,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喜欢绘画的同学也可以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画出来。
附:板书设计
                                     春
                                    丁 冬
               夏        四季的脚步        秋
            知 了        悄 悄           刷 刷
                                       冬
                                  呼 呼
                                     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9
《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本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交流讨论读文,知道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并从中感悟到大自然变化的神奇,体会四季景色的美,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掌握要点字“脚、夏、舞、蹈”等字的正确书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说中体会诗的意境,感悟大自然景色变化的神奇和美丽。
三、教具准备:有关四季的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交流体验,从中感悟四季变化的神奇和美丽。
  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加深体会。自学生字,重点字形指导书写。

第一课时(设计一)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5分钟)
1、板画脚丫,增添情趣。
你们知道这只可爱的脚丫是谁的吗?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优美的描写四季的诗歌。板书课题,齐读。
2、四季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精美的图片,请大家欣赏。课件演示四季景色的变化。
3、看完这些美丽的图片,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四季的脚步去看看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你们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2、大自然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大家试试。
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字音多读几遍,把它读准来。
3、老师想考考大家生字认读的情况,谁想试试。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全部读完后齐读。
4、谁愿意美美地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三、交流资料,实践体验(8分钟)
1、读了课文,你觉得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昨天老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喜爱收集一些四季的资料,带了吗?
2、请喜欢春天的同学到第一组来,把你收集的资料跟你的小伙伴分享,互相交流。然后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喜欢夏天、秋天、冬天的分别坐二、三、四组。
3、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你喜欢春天的理由?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12分钟)
1、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想现在大家一定对这首诗歌有了更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自己喜欢的季节的部分。等一下我们来开展诗歌朗读比赛,看谁读的更好。
2、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朗读比赛。老师这有四朵美丽的花,应该献给谁呢?等大家读完以后我们来评一评。
3、结合朗读,随机解决并板书:悄悄地、丁冬、知了、刷刷、呼呼。
1)“悄悄地”:请二位学生分别表演轻轻地走、重重地走,区别他们的不同。强调这就是四季的脚步,要读的轻些、慢些。“笑着走来”要读的稍微重些、高兴些。
2)溪水的歌儿多好听呀,你会唱吗?齐唱:丁冬、丁冬。
3)金蝉是怎样唱歌的,你们听――(课件演示蝉的鸣叫)。大家一起来学学金蝉的歌儿:知了、知了。
4)你能模仿落叶的声音吗?同桌讨论:为什么说落叶铺成了金色的小道?
5)北风是怎么吹的?大家唱一唱:呼呼、呼呼。
4、评选读的最好的四位学生并请他们美美的读一遍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5、全班配乐美美地朗读整首诗歌。
6、质疑。
五、展开想象,强化感受(5分钟)
四季的景色真是太美丽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春姑娘、夏姐姐、秋婆婆、冬爷爷说几句赞美的话吧!
例:如果我是春天的小草,我想对春姑娘说……
如果我是夏天的……,我想对夏姐姐说……
如果我是秋天的……,我想对秋婆婆说……
如果我是冬天的……,我想对冬爷爷说……
六、课后延伸,加强体验
刚才,同学们说的话就是一首首美丽的小诗。你们都是小诗人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下课以后把你刚才做的小诗写下来,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喜欢绘画的同学也可以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画出来。
附:板书设计 春 丁冬
夏 知了
四季的脚步 秋 刷刷
冬 呼呼


设计二

一、词语归类,导入课题。

1、     师:现在我们来快速记忆!

桃红柳绿 荷塘月色 桂花飘香 蜡梅怒放(课件出示)

金风送爽 阳光和煦 冰天雪地 烈日炎炎(课件出示)

指名说词语

2、     师: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8个词语分成4类,看谁分得既合理有准确,时间只有10秒钟。倒计时开始10、9、8、——

学生看屏幕分类,指名回答说理由

3、  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3、     师:看!四季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当每个季节到来的时候,大自然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就让我们伴随着四季的脚步去看看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边说边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老师相信只要你读上一边就会喜欢上它!请你自由轻声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四季的美妙景色!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2、      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3、      读了这篇诗歌你发现了什么?

三、个体练读,读中品味。

1、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指名说

2、      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读读想想,这个季节向你走来,走来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她给你带来怎样的情绪?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自己想好了,读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指名说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3、      教师巡视指导。

4、      交流:·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老师相信选择春天的小朋友一定很多。金话筒正等着你呢!谁来读?·好,就请你们俩来比一比,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欣赏他们的朗读!·小朋友们读的好,点评的也好,就让我们象他们一样也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指名一男一女生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谁还想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夏天:指名读—齐读秋天:指名一人读—点评—再读—女生读冬天:指名读—男生读  

·老师喜欢一年四季,因为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妙,我相信,小朋友们又何止喜欢一个季节呢!我们一起把这首优美的诗歌读一读,好吗?学生配乐朗读

5、      这么美的诗歌,让它留在你的心间,带回你的家庭,怎样记住它呢?瞧!四季的脚步悄悄地走到小朋友们的中间,走到了小小组的课桌里。请你们对应诗句进行添画。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你灵巧的双手,把这个季节的景色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看哪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能完成画面又能用不同的形式背诵出来,你们将获得三星级小组的称号。

四、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1、      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选四组不同季节进行交流。教师奖励。

3、      小朋友们都想把画展现出来是吗?老师有个好办法,把你们的画布置到前面黑板上来吧!4、  你们愿意看着画来试着背诵诗歌吗?

·组长介绍画面·组员合作背诵·学生贴画·学生试背全文

五、深入拓展,启发创新。

1、作者给我们写了一首优美的诗,如果请小朋友们也来当诗人的话,老师相信,你们的诗句也会很精彩!不信,我们试试看!

春(夏、秋、冬)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      )唱起了歌儿

————(    ),(    )                                   

(                       )。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季节悄悄地对自己说一说。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大家互相合作完成添画用不同形式合作练习背诵        

自己练说指名学生填空

2、小结:今天我们就上到这儿吧,好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2 07:09
标题: 《四季的脚步》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读文,知道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共四节,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序,每节讲一个季节及该季节的特色景物。第一节写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第二节讲春去夏到,金蝉(知了)在树上欢叫;第三节讲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第四节讲冬天到了,北风阵阵吹,雪花纷纷飘。大自然的变化多么神奇,四季的景色多么迷人!
  诗歌采用拟人手法,把一年四季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和背诵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准备介绍四季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四季的特色景物,准备纸和画笔。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悄”的声母是q,不是x;
  “呼”的声母是h,不是f;
  “丁”是后鼻音;
  “溪、舞、蹈”三个字笔画多,要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部件分析记忆字形。
  2?写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溪:右边由三部分组成,“”写小一些。
  舞:共14画,笔顺是舞。舞字笔画较多,上半部分要尽量写紧凑,防止上大下小。
  夏:上半部分要和“百”区别。
  蹈:右边下面的笔顺是。
  (三)词句教学
  本课有几个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如“金蝉”“金色的小道”“世界”等。教学时要注意适当点拨、讲解。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受四季的美丽景色。如在学第一节的“溪水唱起了歌儿——丁冬,丁冬”时,就要边读边想象溪水奔流的欢乐和感受溪水清脆的流淌声。学“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可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春天的明媚。
  (四)朗读、背诵指导
  句式相似、反复出现是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可以先重点指导朗读一节,接着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然后其他三节放手让学生朗读。
  全诗八次出现“悄悄”这个词,朗读时稍轻、稍慢,前后略作停顿,表现四个季节按规律在不经意中发生变化。
  “丁冬、知了、刷刷、呼呼”四个象声词要读得舒缓、清晰,重复出现后比前略重。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地表达出来,自由发挥自己的朗读技巧。
  在分节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四季顺序,抓住各季景物的特点背诵全诗。
  (五)练习提示
  第四题的目的是巩固和扩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应先画后说,这里的画只是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因此画得好与不好无所谓。说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更加丰富和完善地表达出来。
  (六)扩展活动
  1?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反映季节特点的景物替换诗歌中的景物进行创新朗诵,看谁创作得最好。
  2?让学生给自己画的画配上文字,读给同学听,表达自己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画读。
  1?自由读,画出生字,再读一读。
  2?小声读,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一练。
  3?练习默读(不指读、不出声),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二)议读。
  1?同桌或小组读,互相正音、评议。
  2?分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商议解决。
  (三)美读。
  1?老师范读或抽学生试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受四季的美。
  2?相互欣赏有感情地朗读,分享大家对美的感受。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五)完成课后练习。
  (六)进行扩展活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29
标题: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一
 课前透视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平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谜语两则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水)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0
标题: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说明:梁思琴老师(建桥小学)主讲的《我是什么》一课获汉阳区小学语文二至五年级“四优”(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说课稿、优秀课件)竞赛一等奖。]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谁。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们能帮忙猜一猜吗?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猜“我”是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三、学习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四、扩展练习。
  课件出示三项作业,你想做哪一个就做哪一个。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板书设计:
  19 我是什么
  形态汽云雨雹子雪
  水状态静动
  性格温和暴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0
标题: 《我是什么》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和第二段讲了水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态;第三段讲了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第四段讲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第五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水的不同形态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3?让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谜语和水对人类的贡献及破坏的资料。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硬:韵母是后鼻音,不要读成yìn。
  散:多音字,在本课读sàn,不读sǎn。“散”的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助:翘舌音,不要读成zù。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冲:翘舌音,不要读成cōnɡ。
  灾:平舌音,不要读成zhāi。
  2?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帮:三个部件要写紧凑。
  硬:左窄右宽,石字旁要写小一些。
  害:第七笔“竖”,上下要出头。
  (三)词句教学
  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比较多,“温和、硬”两个词,可用找反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飘浮”,可用图或课件帮助理解;“灾害、散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本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长句。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我”在池子里、在小溪里、在江河里、在海洋里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又跑到那里。
  (四)朗读指导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可以用对比的语调表达出“我”的“温和”与“暴躁”。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的目的是巩固、积累和运用词语。先读,把每个字音读准;再写,要求写得正确、工整、整洁;两个带点的词语是生活中常用的,让学生口头造句,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第四题,老师可以联系煮饭、烧水、吃雪糕等日常生活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进行说写练习。
  (六)扩展活动
  开主题班会。题目“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一想:“我”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提问:“我”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知道太阳一晒,水就变成汽,汽升到天空又变成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晚霞”。
  2?学习第二自然段,提问:“我”在什么情况下又变成了什么?让学生知道云因受冷变成雨,有时也变成“雹子”,到了冬天,变成“雪”。
  3?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会”这些拟人化的词,使学生了解这是讲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4?学习第四自然段,提问:“我”对人类做了些什么?使学生知道水对人类既做出了贡献,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害。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四)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练习说话。
  1?练习用“温和”、“帮助”说句子。
  2?联系日常生活,说说水在变的例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1
标题: 《我是什么》说课设计之一
[说明:梁思琴老师(建桥小学)主讲的《我是什么》一课获汉阳区小学语文二至五年级“四优”(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说课稿、优秀课件)竞赛一等奖。]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1
标题: 《清清的溪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读文,让学生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2、感悟到美丽的大自然是需要每一个人去保护的。
  二、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溪水又清了,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一、导言揭题,激发兴趣。
    在小兔家门前胡一条清清的小溪,可是,有一次,一场大雨过后,溪水突然变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清清的溪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围绕自学题,自学课文.
    a、自由小声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b、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③自由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内容真多,课文主要围绕着几种小动物的表现来写?(三种:野猪、大象和小兔)。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1、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在小溪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谁拔树大的画面。
   2、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种树、浇树的画面。
   3、尝试题:选一幅图说一说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指名回答,并相应出示动画:水土流失情景。
   5、对比两幅画聪明的小朋友你明白了什么?
   6、野猪和大象有这么大的转变,这是谁的功劳?(小兔)
    (1)小兔可真了不起,能说服大象和野猪,请大家把小兔和野猪、大象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读一读,填一填。
      小兔跑过去,(大声)喊:“喂,别拔啦!你们为什么拔树哇?”大象和野猪停下来,说:“这两天我们在比赛谁有力气,还没分出胜负呢。”小兔(气愤)地说:“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大象和野猪(不懈)地说:“这和小溪有什么关系?”小兔(生气)地说:“这么多树被你们拔掉了,雨水把泥土都冲进小溪里啦!不信,你们去看看。”
    (3)根据你对提示语的理解,自由朗读句子。
    (4)同桌分角色对读,一个读小兔说的话,一个读大象和野猪说的话.
    (5)理解提示语的意思,进行情境体验。
  四、总结全文,进行环保教育。
   1、读了小兔、野猪和大象的对话之后,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2、谈一谈: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3、资料交流:保护环境,除了保护树木外,还要注意什么?
  五、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并向家人宣传环保小知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2
标题: 《清清的溪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全文十一个自然段,按照“溪水变黄-变黄的原因-溪水变清”分为三部分:一场雨过后,小兔发现溪突然变黄,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賽谁有力气,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大象和野猪知错就改,重新把树栽好,溪水又变清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
  引导学生收集“环保”信息材料。如:长江、黄河、水土流失资料;林木遭到破坏的资料等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培强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
   1、结合课文的动画材料;
   2、小象、小猪、小兔头饰;
   3、课文录音带
  教法运用:情景教学 愉快教学
  学法选择:读-思-说-议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读文学词、学字(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阅读课文 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出示课题
    小兔的家门前有一条清清的溪水,可是有一天,突然变黄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清的溪水》(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溪水为什么会变黄呢?(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读课文1、2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什么?(写一场雨过后,小溪突然变黄了)
   2、小溪为什么会变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9自然段)
    a、出示动画片理解文意,大象和小猪拔树
    b、指导朗读
    c、分角色朗读
    d、理解“胜负”、“不理”词语的意思
    e、理解:拔掉树木,小溪为什么会变黄呢?
      (学生自己发言、讨论、归纳)
   3、学生齐读10-11自然段
     示幻灯,请同学们溪水双变清了,这是为什么呢?(大象和野猪又重新栽好树了)
  四、表演课文延伸文意
   1、三名学生分别戴上小白兔、小象、小猪头饰表演文意。
   2、你喜欢谁?为什么?

  板书:
               清清的溪水
            树林       小溪
            拔        黄
            栽        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2
标题: 《清清的溪水》分析
根据新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学习发展需求,本课教学设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画面,引导质疑
  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着小白兔沿着溪水往上游走,远处的小树林中大象和野猪正在拔树。第二幅画着大象刨坑、野猪栽树,把拔掉的树一棵棵重新栽好,这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层现了课文重点。教学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儿童好奇心强、逢事爱问为什么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水、树、小白兔、大象等不同变化进行质疑。这样老师就可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想解决什么,从而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知识训练点。

  二、以疑引读,抓“变”释疑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计学生质疑内容大都会放在小白兔、大象、野猪的行为举止及水的变化等方面。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围绕着“变”字深入学习,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可以疑引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变”释疑。
  1.抓水“变”之疑引谈。文中的溪水变化贯穿全文。它由“又清又甜”突然变得黄黄的、浑浑的、后来又变回清清的。这是为什么?它是学生心中的疑团。教学时,可抓水“变”之疑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让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水的句子及水变化原因的内容。①在读中探索水变化的原因,了解拔树毁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及溪水变化的关系。②在读中对比水的变化,抓住“又凉又甜”“变黄”“变成浑浑的”“又变清了”等关键词,感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抓行为“变”之疑引读。文中大象和野猪行为的先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由比赛拨树到积极种树,从不理解错在何处到主动改错,课文用了大部分篇幅描写。为了引导学生解开这一变化之疑,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释疑:①指导读好小白兔“奇怪”“气愤”“生气”等有关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小白兔心情变化的原因,感悟拔树毁林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生态平衡,而且会恶化环境,殃及人类。②读好大象、野猪接受教育认识错误的过程,从“不解地问”、大象用鼻子吸水被泥沙堵住鼻孔、野猪洗澡越洗越脏等内容的朗读中了解拔树毁林带来的恶果及大象、野猪怎样认识到错误。③细读品味重新栽树部分。让学生从刨坑、栽树、培土、浇水等一系列行动中深人体会大象野猪用实际行动认真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的态度。④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全文,进一步内化语言文字和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角色体验,入情感悟
  1.入情想像,体验角色。想像可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文中的小白兔、大象、野猪等角色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语言、行动、心里活动展开想像。①想像小白兔的言行和心情。首先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小白兔平时在小溪边喝清甜的溪水时欢快的情景。接着根据课文重点想像小白兔看到溪水变化后如何寻找原因,找到原因后当时心里怎么想,怎么把大象野猪教育过来的,然后延伸想像小白兔看到大象野猪重新栽树时的兴奋心情。②对比想像大象野猪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首先让学生看第一幅图想像他们比赛力气的情景。想像他们是怎样争先恐后、不甘示弱比谁力气大,谁拔树多,想像一棵棵树在他们的鼻子和嘴下是怎样落地,松动的泥沙在无情的雨水冲击下怎样卷进小溪里,使溪水变黄变浑……接着对比想大象和野猪在得知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时,心理变化怎样,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最后想像大象怎样知错就改、齐心协力,奋力挽救树林、保护树林的情景。③想像结果:树木成活后,怎样保护溪水,使溪水又变回原样,人和动物又喝上这清甜的溪水是如何欢乐的。
  2.角色表演,体验升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想像后,还应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表演前让学生讨论:①小白兔的动作、神情、语言和教育大象、野猪时的情景该怎样表现出来。②大象、野猪毁树、栽树的过程及语言应如何表现。讨论完让学生分组试演,然后指名上台表演。对于表演,还要及时指导学生评价是否体现文中的具体内容,如小白兔教育野猪、大象时说话的口气对不对,拔树的动作,栽树时刨坑、培土、浇水动作像不像等。让学生通过表演,从人物的内心、行为、语言变化中进一步体验角色,使学生从语言内容到思想情感同时得到升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3
标题: 清清的溪水》教学实录与评析
课前准备
??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森林与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境中积词,质疑导入
??师:小朋友们,请往这儿看。(出示课件:流动的、清澈的溪水)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
??生:溪水。
??师:小朋友们,大家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这是清澈的溪水。
??生:干净的溪水。
??生:美丽的溪水。
??师:说得真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课件:浑浊的溪水)这又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黄黄的溪水。
??生:浑浊的溪水。
??师:很好。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认识一位朋友。瞧,(出示课件:小兔子)它是谁呀?
??生:小兔子。
??师:(出示课件:小兔子站在清水旁)小兔子呀,就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水清清的,又凉又甜,小兔子在这儿过得可快乐了。可是有一天,它发现(出示课件:小兔子站在浑水边)溪水变得浑浑的了。看到这,小朋友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清清的溪水变成浑浑的了?
??生:溪水为什么变浑了?
??板书:
??清清的——浑浑的
??师:小朋友们想知道答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清的溪水》这课(板书课题),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难读的生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读,师巡视。出示课件:生字表)
??师:这些生字里有的字不容易读准,谁想提醒大家?
??(生提醒,指出哪个字容易读错,容易读错的地方在哪里。其他学生跟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清清的溪水为什么变成浑浑的了?(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三、以读为主,综合学习
??师:溪水为什么变浑?现在让我们跟着小兔子一块儿去找找原因吧。(出示课件:小兔子发现大象和野猪在拔树)小朋友们,请看,小兔子看见什么?
??生:小兔子看见大象和野猪在拔树。
??师: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生自读)现在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读好吗?看看细心的孩子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出示图文结合的课件。师读时故意把“望”与“看”对调。)
??生:老师,您读错了。您把“远远一望”读作“远远一看”,把“走近一看”读作“走近一望”。
??师:大家想一想,这里的“望”和“看”能对换使用吗?
??生:不能。在远处,应该用“望”;在近处,应该用“看”。
??师:对。作者用词多准确呀!我们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看到这情景以后,小兔子与大象、野猪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课文4—8自然段。(出示图文结合的课件。生读,师巡视。)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通过读书,你体会到小兔子当时的心情了吗?
??生:体会到了。小兔子当时很生气。
??生:很着急。
??生:很气愤。
??师:说得很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出小兔子的这种心情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练读小兔子的三句话。
??(教师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并启发点拨,分别指导学生读好小兔、大象和野猪的话。)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先把小兔子与大象、野猪的对话有表情地读一遍,然后在小组内分角色读。(生练读,师巡视。然后请一小组分角色读。)
??师:刚才这几位小朋友把动物的心情读出来了。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和大家一块儿读,可以吗?(老师读叙述部分,学生分组分别读小兔和大象野猪的话。)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有感情!能再加上一些动作表演一下吗?请大家在小组内练习一下。(生演练)
??师:谁愿意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三位小朋友上台,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三只动物。“小兔子”迅速从教室右侧跑向大象和野猪,大声喊道:喂……)
??师:“小兔子”,请问你为什么不用“走”而用“跑”,不用“小声说”而用“大声喊”呢?
??“小兔子”:因为“我”很焦急呀。
??师:作者如果用“走”和“小声说”能表现出小兔子的焦急心情吗?
??“小兔子”:不能。
??师:(对全体学生)原来是这样。(对“小兔子”)请你再来一遍。(三位学生表演)
??师:这几位小朋友的表演很精彩,我们祝贺他们!(师生鼓掌)听了他们的对话,老师懂得不少关于树和溪水关系的知识。但有一点还不大明白,想请教“小兔子”:为什么把树拔了,雨水就会把泥土冲进小溪?
??“小兔子”:因为树可以挡住雨水,把树拔了,雨水就会把泥土冲进小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电视里看到的。
??生:树根可以抓住泥土,把树拔了,泥土松了,一下雨,雨水就会把泥土冲进小溪。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的。
??师:知识呀,到处都有,只要多留心,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知识。
??四、练习表达,总结释疑
??师:学到这,小朋友知道溪水由清变浑的原因了吗?请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生:因为树被大象和野猪拔光了,泥土松了,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所以溪水就由清变浑。
??师:(将板书中的“?”擦去,改为“拔树”)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用上“清清的、浑浑的、拔树”等词语,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赛谁有气力,在小溪的上游拔树,因为树被拔光了,泥土松了,下雨时,雨水就把泥土冲进小溪,所以清清的溪水就变成浑浑的了。
??师:小溪由清变浑的原因,我们是完全弄明白了。小兔子把它告诉给大象和野猪。大象野猪相信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评析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综合,主要是把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吸收与表达熔为一炉;注重前后、内外的联系,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清清的溪水》的教学,对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综合学习作了有益的尝试。具体表现在:
??其一,内外的综合
??课前让学生动手收集有关森林与水关系的资料,从空间看,是课内外的结合;从内容看,是语文与语文之外学科的综合。通过表演,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性。这种内外的综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了语文学习的资源,借此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为课中理解溪水变化的原因和进行表达训练打好基础,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手段,获得了综合效益。
??其二,内部的综合
??导入时,不仅借助媒体设置悬念,引发兴趣,而且巧妙地把积累词语交融其中,一箭双雕。教学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时,故意把“看”和“望”互换,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实现朗读与品味的综合。当学生理解了溪水变化的原因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子,把它说出来,理解促进了表达,表达加深了理解,二者相得益彰。
??语文素养不是各种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堆叠起来的“杂烩”,而是各种要素融合而成的“合金”。综合性学习正是锻造“合金”的符合语文教育特点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综合,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3
标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法新探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运用诗歌的形式,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不同的教法授课,使学生很快了解了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从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串讲
  第一段是课文起始段,课文里难于理解的词语比较多,而学好了这一段,弄懂了课文内容,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我选用了串讲的教学方法,解答了“如果、四海为家、旅行、啥办法”等词语。学生理解了课文,读起来就琅琅上口,积极性就自然高涨起来。

  二、谈话
  课文第二段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了蒲公英,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顺风飘去,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力传播的。读了课文以后,我把课前采集来的蒲公英的绒球展示给学生看,再吹一口气,学生便见到有些种子纷纷飘走了。此时,我就选用了谈话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指出拟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降落伞”又是什么,并解释“纷纷出发”的意思,学生通过着实物,再读课文,讨论蒲公英飘散种子的情景,便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释疑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苍耳。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很少观察过苍耳。刚读完这段课文时,学生便纷纷提问:“苍耳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全身武装”“什么是铠甲呢”“动物的皮毛怎么会挂住苍耳的种子呢”我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实物苍耳来作详细解答。为取得最佳效果,我将苍耳种子画在玻璃板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一粒粒长满尖刺的种子。他们意会到这就是苍耳的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全身武装了。我用几粒苍耳种子放到学生的绒衣上,让学生走一走,跳一跳,种子却牢牢挂在身上。利用这种释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弄懂了“只要挂在动物的皮毛,就能走遍田野、山洼”的意思。

  四、演示
  课文第四段写了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粒儿蹦跳到别处。教此段时,我就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将豌豆弹射出来。这与课文里写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效果是一样的。通过这样演示,学生的疑问就全部消除了。

  五、引伸
  学习了前面几段课文后,我跟同学们一起归纳出植物传播种子“靠风吹、太阳晒、动物皮毛带”等办法,并且设疑问:“植物妈妈的办法就只有这些吗”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课文,并补充说明植物传播种子的其他方法。如有的学生说:“菱角种子随水漂流;石榴让鸟儿吃下去,种子随粪便拉到不同的地方。”还有的同学说:“桃子、杏子成熟的时候,红红的,招引动物去吃,还会从树上掉下来让动物容易吃到。动物吃了甜甜的肉,里面有一个核,咬不动,吐了。那个核在地里裂开,种子开始发芽,长成桃树、杏树。”还有十几位同学分别说出榆树的榆钱、柳树的柳絮、槐树的槐荚等等,都是借助不同的外界条件把种子传播到更多更远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获得了更多知识,从而收到了最佳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4
标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教学中应抓住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词语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信息资料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对话平台
  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这只是初读,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就要加以表扬,不能要求过高。)
  (尝试朗读,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读书的快乐。)
  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效果。)
  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与体验。)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
  (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巩固所学,达到学用结合。)
  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
  (写字是学生的重要技能,尝试之后,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增强写字效果。)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4
标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12个生字,写好"已、甲、豆"三个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一谈,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最喜欢哪些植物?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看到这题目你有话要说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并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5个小节,都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用幻灯机分别打出三幅图,说一说图中是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三、自主识字:
   1、读文,勾画生字。
   2、自主识字,交流方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一定有好多办法来记住这些字。咱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快,并且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同学们,好吗?
   3、检查识字效果,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心得,并且互相指读生字。
    ﹙1﹚、游戏"你读我贴"。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我们请一名同学随意读这些生字,另一名同学与他合作,按他读的顺序把卡片贴到黑板上。
    ﹙2﹚、游戏"读字猜词"
       师:这些卡片背后都有一个词,你们想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词吗?大家来猜一猜好吗?﹙在词中巩固生字,完成由字到词的迁移﹚
    ﹙3﹚、师:刚才我们读了很多字,又组了词,你们想不想用它们说几句话?﹙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四、再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指名读文。可分小节找5名同学来读。
   3、看幻灯片有感情的复述课文,可以加动作。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汉字,引导观察。注意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逐个范写,落到实处。学生认真观察老师范写,指出不足,教师逐步完善。
   3、学生试写,感悟交流。先描红,再试写,并且圈出自己写得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挑选典型性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评析。
  六、课堂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方法,让我们一起去观察,看谁的收获最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5
标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法新探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运用诗歌的形式,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不同的教法授课,使学生很快了解了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从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串讲
  第一段是课文起始段,课文里难于理解的词语比较多,而学好了这一段,弄懂了课文内容,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我选用了串讲的教学方法,解答了“如果、四海为家、旅行、啥办法”等词语。学生理解了课文,读起来就琅琅上口,积极性就自然高涨起来。

  二、谈话
  课文第二段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了蒲公英,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顺风飘去,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力传播的。读了课文以后,我把课前采集来的蒲公英的绒球展示给学生看,再吹一口气,学生便见到有些种子纷纷飘走了。此时,我就选用了谈话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指出拟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降落伞”又是什么,并解释“纷纷出发”的意思,学生通过着实物,再读课文,讨论蒲公英飘散种子的情景,便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释疑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苍耳。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很少观察过苍耳。刚读完这段课文时,学生便纷纷提问:“苍耳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全身武装”“什么是铠甲呢”“动物的皮毛怎么会挂住苍耳的种子呢”我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实物苍耳来作详细解答。为取得最佳效果,我将苍耳种子画在玻璃板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一粒粒长满尖刺的种子。他们意会到这就是苍耳的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全身武装了。我用几粒苍耳种子放到学生的绒衣上,让学生走一走,跳一跳,种子却牢牢挂在身上。利用这种释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弄懂了“只要挂在动物的皮毛,就能走遍田野、山洼”的意思。

  四、演示
  课文第四段写了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粒儿蹦跳到别处。教此段时,我就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将豌豆弹射出来。这与课文里写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效果是一样的。通过这样演示,学生的疑问就全部消除了。

  五、引伸
  学习了前面几段课文后,我跟同学们一起归纳出植物传播种子“靠风吹、太阳晒、动物皮毛带”等办法,并且设疑问:“植物妈妈的办法就只有这些吗”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课文,并补充说明植物传播种子的其他方法。如有的学生说:“菱角种子随水漂流;石榴让鸟儿吃下去,种子随粪便拉到不同的地方。”还有的同学说:“桃子、杏子成熟的时候,红红的,招引动物去吃,还会从树上掉下来让动物容易吃到。动物吃了甜甜的肉,里面有一个核,咬不动,吐了。那个核在地里裂开,种子开始发芽,长成桃树、杏树。”还有十几位同学分别说出榆树的榆钱、柳树的柳絮、槐树的槐荚等等,都是借助不同的外界条件把种子传播到更多更远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获得了更多知识,从而收到了最佳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3 07:36
标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片断赏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饶有趣味的介绍生物知识的科普类儿童诗。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并从小学低段儿童特点出发,适当采用“表演——体验”的教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下面摘录第二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指导朗读,引导探究
  (在复习第一节的基础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节。)
  师: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
  生:降落伞。
  (出示课件图片,认识像降落伞的蒲公英宝宝和像绒球的蒲公英妈妈。)
  师:光有降落伞行吗?还需要什么?
  生:风。
  师(看课件录像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出发了。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生:蒲公英是请风帮忙传播种子的。
  师(指导朗读):小蒲公英在蓝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是多么的自豪啊,因为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朗读时要注意读出他们的心情。
  (学生齐读,读出了欢快自豪的心情。)

  片段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请你和组里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在苍耳和豌豆两种植物中你们组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说说这位植物妈妈请谁帮忙传播种子?怎样传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还不懂的问题。
  (小组分工:组长组织讨论;检查者检查是否完成了每一项任务;监督者监督组里每一位同学是否都认真朗读和参与了讨论。)
  (各小组学习,讨论,朗读,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组织讨论帮助解决。)
  师:刚才各个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热烈的讨论,我想大家一定弄明白了苍耳妈妈或者豌豆妈妈是怎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远方去的。

  片段三:小组交流,表演体验
  (学生汇报交流。“先锋”小组喜欢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A:我是苍耳妈妈,我的孩子长大了。(“苍耳妈妈”欢快地手舞足蹈着,老师把一颗颗苍耳粘到他身上。)
  生B:我是小白兔,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生C:我是小花猫,喵—喵—喵。
  生D:我是小袋鼠,有一个大大的口袋。
  (“小白兔”、“小花猫”、“小袋鼠”分别跳着、走着经过“苍耳妈妈”的身边。)
  生A:请你停一停,能不能搭个便车带我的宝宝到远方去旅行啊?
  (小动物纷纷表示同意,把几颗苍耳粘到自己身上,离开了“苍耳妈妈”。)
  (“小白兔”把苍耳撒在田野里;“小花猫”把苍耳撒到山坡上;“小袋鼠”把苍耳撒在自己家门口。)
  师:你瞧,苍耳妈妈多聪明啊!她请小动物帮忙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了远方。小动物把小苍耳带到哪儿,哪儿就是小苍耳的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