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教学资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3
标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教学资源
《师生情》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4
《师生情》是看图学文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三位女同学在老师生病时,代表全班同学,冒雨去医院看望老师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
  图上画的是医院病房门口,三位女同学挤在一起扒在玻璃门上向里看的情景。在她们身边放着满满的门房立着一把雨伞。
  在看图学文的过程中朗读,边创造。要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边学文边
  1.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老师的美德。
  2.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理解词句和重点、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今天我们学习《师生情》,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既要学会观察图画,又要读懂课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对图画进行观察,怎样看懂一幅图呢?看图要按——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人到物……一步一步观察,要注意图中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图上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师生情》这幅图究竟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呢?请同学看图。
  二、指导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上画的谁、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天下着雨,放学后三位女同学冒着雨,提着一篮鸡蛋.到医院看望生病的老师。引导学生从图上找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如从背着书包知道是学生,从输液的吊瓶知道是在医院,从雨伞、斗笠知道是雨天,从篮子里的鸡蛋知道是来看望病人的。)
  三、边看图,边想象,
   1.她们为什么来看望老师?
   2.她们透过门上的玻璃,向屋里看,想一想:她们看到了什么?此刻她们会想到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再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尊 累 玻 璃 顺
    (2)字形难点。
     尊:中间一横不能去。
     匆:最后一笔是“、”。
     璃:右下是“””,不要写成“””。
    (3)理解词语。
     和蔼:和气,和善。
     尊敬:重视而恭敬地对待。
     劳累:疲劳,疲乏。
     “过度劳累’’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谁“过度劳累”?
     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
     打扰:扰乱。本文指影响、干扰。
     急匆匆:急急忙忙。
     祝愿:表示良好愿望。
     肯定:一定。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踮起: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看图说说准踮起脚尖?干什么?
  五、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心意”是什么意思?
     “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
    (1)急匆匆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她们是“急匆匆’’赶到医院的?
     (图上的雨伞、斗笠、三个人还背着书包。)
    (2)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呢?画出有关语句,读给大家听。
      ①什么是和蔼可亲?想象:王老师平时对学生是怎样和蔼可亲的?
      ②什么是日夜操劳?想象:王老师又是怎样日夜操劳的?
    (3)她们商量了哪几点?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①为什么首先要告诉老师“班里一切都好”?
      ②全班同学一个一个地凑鸡蛋,希望什么?
      ③从她们商量的这三点意思,说明什么?
       (同学们很听话,很懂事,很懂得体贴别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4)有语气地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看图,学习三位女同学在护士不让进病房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这一段文字,体会师生情。
    (1)3位女同学在护士不允许进病房打扰老师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用简短的话叙述图意‘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用笔画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3)引导学生抓住“顺从”、“轻轻放”等重点词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体会同学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①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汇报读,大家评议。
     ③集体朗读,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2.看图,抓住课文略写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体会师生情。
    (1)出示“三个人顺从地点点头……争着向屋里看。”请学生读后,看图思考要是让你写,你会怎样介绍这幅图?
      (每个女同学的具体做法。)
    (2)边看图边进行合理的想象:每个女同学在病房外是怎样做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看到什么?心中会想什么?
      同桌互相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图,抓住重点句“她们也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三位女同学争着往里看,可能看到了什么?
    (2)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憔悴”、“深情”、“祝愿’’等词,使学生爱师的情感受到激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重点句,请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三位同学对老师的关心。)
     ①同桌练读。
     ②评读。
     ③请学生谈体会。
    (4)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周围的老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一、看拼音写词。
  二、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背)书包
        ______雨伞 ______提子 ______鸡蛋
        ______起来 ______身体 ______情况
     例:(安心)地养病
        ______地走来 ______地点头
        ______地祝愿 ______地注视
  三、给下面宇组三个词。
    体( ) ( ) ( )
    补( ) ( ) ( )
    顺( ) ( ) ( )
  四、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照先后顺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看到这种情景,我想:不要堆雪人了,我赶快扫雪吧。
    (  )只见他赶快爬起来。扶起车,接着又有几个人滑倒了。
    (  )放学后,雪停了。
    (  )我正玩着,突然听见“啪嚓”一声,原来是一位骑自行车的叔叔摔倒了。
    (  )我在家门口高高兴兴地堆雪人玩。
  五、按课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见到老师,( )要告诉她,班里——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 )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 )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她补养身体。
    1.她们商量的内容有( )个意思。
    2.你从“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体会出什么?
    3.用“首先;….‘然后……最后……”练习写一段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4
标题: 《师生情》教学设计之二
 知识能力目标:
   1. 会认15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意”、“急匆匆”、“和蔼可亲”、“顺从”、“尊敬”、“深情”等词语;学会用“首先……然后……最后”写句子。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4. 培养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人文教育目标: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们尊敬、爱戴哪些人时,你们肯定会说—父母、老师。老师像父母、似朋友,在细心呵护我们成长,倾心培养我们成材。他们的无私赢得了学生衷心的爱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再一次感受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
  板书课题:师生情
  二、引导看图,感知图意。
  1、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看图时,你还注意到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时,一要有序(可以按照先人后物的观察次序),二要有重点(着眼于人)。(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三、自主读书,读通课文。
  1、范读,边欣赏边画出生字。
  2、自由练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做好学习笔记(圈画关键词句,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读书感受),为交流做准备。
  (1)分辨清楚课文哪些是图上画的内容,哪些是写作者观察图画后联想到的内容。
  (2)通过自读,你明白了什么?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4、填空练习,了解句式。
  用“首先……然后……最后”造句子。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对学生拼读不准确的生字要正音。
  2、指导书写要求学会的字,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读书。
  学生自由读,自主选读。教师应鼓励不敢表现自己的或读书不够好的学生朗读。
  二、图文对照,读懂内容。
  1、自由练读,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2、对照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说说原因,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小组探究,怎样读好第四自然段。
  4、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5、感情朗读。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任选一题讨论交流:
  (1)文中的“心意”指什么?
  (2)“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说说她们在祝愿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一起讨论,然后推选代表汇报。
  四、拓展活动。
  教师节到了,给老师写几句心里话,以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句话。

  教后小结:
  在让孩子们用“首先……然后……最后”说话时,我发现两个问题:
  一、意思过于简单。如:“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三年级了,说话意思应该更充分一些。于是,我问:“什么时候,你这样做的?”
  学生继而改进:“来到教室,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这就好多了。就这样,学生逐渐把意思说充分了。
  二、思路较窄。大多数学生只是说在学校、回到家,内容极其相似,不能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运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说说怎样浇花?你还能用它说做哪些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想:课堂上,教师有时就是一把钥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5
标题: 《师生情》自主性练习设计
 [题旨说明]
   1.第1题是一个综合练习题,要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其中,看图、读课文、找句子、说体会,要围绕“师生情”进行。既是综合,一定不要再去单—强调某一点。
   2.第2题,理解词语意思的练习。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汉语词典理解,或从具体语境中感悟,再比较其意思的异同。练习的重点,一是确定近义词;二是比较的能力。
   3.第3题,理解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4.第4题,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练习。要让学生用普通话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悟理和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本课的朗读应体现学生对老师饱含深情、充满敬意的那种感情。

  [自主性练习设计]
   1.看图,读课文,填空;并体会下面的句子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有怎样的感情。
    (1)一天下午,天下着____________。放学后,三个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____________去看望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住院的王老师。 
    (2)她们把一篮子鸡蛋____________放在地上,把雨伞立在门边,____________起脚,透过门上的玻璃,____________向屋里看。  
    (3)护士不让他们打扰王老师,她们____________地点点头。
    (4)因为王老师总是那么____________,为了同学们的____________,所以同学们都非常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她。
   2.把下面各组词中意思不相近的词语画上横线。
     和蔼 和平 和气   |    心意 情意 心情
     顺从 顺利 服从   |    肯定 一定 决定
     尊重 尊敬 尊严   |    深情 深入 深刻
   3.选段精读。
    她们三个一边走一边商量着:见到老师,首先要告诉她,班里一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然后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最后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地补养身体。
    (1)她们“商量”的内容包含了三个意思:一是要告诉王老师班里的情况,请她“____________”;二是向王老师转达“____________”;三是表达同学们对王老师的情意,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____________”。
    (2)用带点的词造句。
       首先……然后……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与交流: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是画面上没有而合理想象出来的?

  [评价指导]
   1.第l题,要在学生看懂图意、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最后两个空格已对问题答案作了暗示:表达了同学们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感情。
   2.第2题可以讨论完成,各组都有两个词语意思相近。应画线的词是:和平、心情、顺利、决定、尊严、深情。
   3.评价的重点应在第1题的综合性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6
标题: 《亲人》教学设计之一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6
标题: 《亲人》教学设计之二 [附评]
知知识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和学文,分清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联系全文,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相处,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学习少先队员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在看懂图意、感悟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策略:
   结合看图和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习。
  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亲人》。谈谈你有哪些亲人?
  2、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看看图上画的亲人有什么特点?
  3、提出预习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看书上的图,想想图上的两个人分别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他们在干什么。读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图上情景的句子画下来。
  4、学生预习。
  二、指导看图
  按照人物——周围事物——整幅画面的顺序进行观察,后师生交谈。
  想想整幅画面表现了什么?(小姑娘尊敬老人,为老人洗衣服,老人非常感激和疼爱小姑娘。)
  课文哪些地方是描写图上的情景的?
  三、指导初学课文
  1、谈话。画面表现了这一会儿工夫的情景,但
  事情的前前后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读全文了解。
  2、自己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画出来。小组讨
  论解决。
  3、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指名轮读,正音。
  (2)交流自学情况。让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四、作业
  1、把课文读熟。
  2、把生字新词写会。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一节课时学习的内容,衔接过度。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8课《亲人》。(板书课题)
  2、回忆图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这一部分,想想通过阅读,对小姑娘和老奶奶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学习后,组织汇报讨论。要明确三点:
  (1)“我”家是苗寨的唯一汉族。
  (2)老奶奶孤独一人生活在苗寨,虽然身体硬朗,但年时已高,需要有人照顾。
  (3)具体地讲了老奶奶生活中遇到困难。
  (4)分析词语。
  老奶奶常常遇到哪些困难?(学生说后出示投影片。)
     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能()做,该做的不能()做。
  填空,读一读,想一想,没有括号里的词能不能说清楚,加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注意把“毕竟”“及时”强调出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明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
  2、妈妈仅仅是自己热心肠吗?(还教育“我”要帮老奶奶做事情。)
  3、引读这一段,通过读感悟妈妈和“我”是如何尊敬老人、照顾老人的。
  四、习五、六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直接写了图画上的内容,请同学们再看看图,然后自己读课文,看谁通过读,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
  2、小组练习读。
  五、再读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1、自由读。
  2、提名读。
  3、想想:全文没有出现“亲人”这个词。为什么课文以“亲人”为腾题。(以“亲人”为题,深刻反映了“妈妈”、“我”对“老奶奶”的关心照顾胜似亲人。)
  六、升华主题,拓宽理解
  1、谈话,这篇课文写的是汉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之间的事情。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
  2、出示56个民族挂图。
  小结:大家看图上的多姿多彩的我国各民族的代表,他们分散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虽然各个民族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就像我们课文中的汉族和苗族一样,都是“亲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用“及时”、“照顾”造句。
  板书设计:          18 亲人
              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妈妈帮助     不是亲人
      一个苗族村寨  邻居老奶奶生活   胜似亲人
              中常常遇到困难
  教后小结:
  从本课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后要加强预习之后的交流。孩子们预习之后,非常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因此,预习之后的交流成为我语文课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们在预习中汇报学习收获,体验自学的快乐;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把学习的舞台真正还给学生,于是,学生成为学生的老师,学生成为学生的学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8
标题: 《灰雀》教学设计之一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它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39
标题: 《灰雀》教学设计之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1、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2、开展爱鸟周活动,举办一期鸟的图片、图画展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8 08:40
标题: 《灰雀》片断赏析
师:下面,咱们来个朗读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最好。我这里有几张书签,上面有的写着“赛葛兰”,有的写着“赛夏青”。葛兰和夏青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是朗读艺术家。谁读得好,我就奖给他一张书签。大家练习一遍。
  (学生认真练习读。然后,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推荐1人参赛;最后老师又请大家推荐两名胆子小、在班里很少站起来读书的学生朗读。比赛完毕,让全班同学评选优胜者。大家一致同意前4名同学为优胜者。)
  师:“评委”们要求严格,不讲私情是好的。但是最后参赛的两位读得比以前怎么样
  生: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他们不敢读,读书声音小。
  师:同学们,就凭“好多了”,应该不应该奖励
  生:(齐)应该!
  师:好!现在请这6位同学上来领奖!(掌声。老师将写有“赛夏青”的书签赠给男生,将写有“赛葛兰”的书签赠给女生。大家又鼓掌。)

  [评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就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进学主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上述教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课前举行朗读比赛,让全班学生当“评委”,这就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朗读比赛谁读得好,就奖给谁一张书签,这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读书兴趣,更加努力读书。老师特意提出让两名胆于小、在班里很少站起来读书的学生参赛,并给予奖励,这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必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读书积极性,并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1 07:31
标题: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
   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
   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沉甸甸胳膊晃荡)
   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注:板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
   7、在板书的过程中,写字指导“聪”
    ①、提醒老师注意在田字袼中写字该注意什么?
    ②、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③、师生同写,看谁写的字既快又好。
    ④、评价。
  三.学习课文2、3、6自然段
   1、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划好后好好读一读。
   2、示三句话的小黑板,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妈妈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练习读)
   3、朗读指导
    ①、抽三生读,读后评议。(你认为谁读的好,为什么?)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一桶水很重?
   2、用朗读表现出水很重。
   3、如果你看见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4、质疑:三位妈妈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课文的(由学生得出9、10、11自然段)
  五.学习第9、10、1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
     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老师觉得你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孩子的表现,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说三个,那就太了不起了!)
     (设计的目的: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质疑: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人人都认为应该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可一个孩子却发表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一桶水连妈妈都提的腰酸悲痛,儿子怎么能提得动呢?我觉得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现很好,他们想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妈妈忘记疲劳。)
    (孩子真的很能干,我备课的时候虽也想到,可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往这方面去想。)
  六.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让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孝敬父母当然也是。)
   2.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第三个孩子下的“没什么特别”改成“孝敬父母”,并画一颗红红的爱心。
   3.学到这儿,吴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出示: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七.拓展内容,课外延伸
   1.读课外故事《乌鸦爱妈妈》,谈谈感受。(由于时间不允许,未交流)
   2.总结:课外也可以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细细阅读,相信能给你们很多的启发。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此时,铃声响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1 07:32
标题: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孩子应该成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能将课文变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爷爷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在家里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二、自读课文。
  三、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案
   1、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将课文变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
   2、师生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制定学习、续演的方案。
    1)理解课文,体会老爷爷的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情节、环境、人物的言、行、情等进行合理想像。
    4)场景中的布置、人员的安排。
    5)表演中,组员如何默契配合,灵活应变。
   3、汇集意见,筛选、确定方案。
  四、根据学习方案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并将不明白的地方打上标记。
   3、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相机点拨。
   4、全班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讨论交流。
   5、小结。
   6、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五、将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
   1、小组讨论。
    1)根据课文情节、环境、人物的言、行、情等进行合理想象。
    2)确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3)设计场景的布置。
   2、各小组演练,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课本剧表演。
   4、互评互议。
  六、课后拓展
    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1 07:32
标题: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1 07:33
标题: 《三个儿子》片断赏析
1.拓展。
    (1)如果前面两个孩子,听了老爷爷的话,看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是啊,这三个儿子都是妈妈的好孩子。
    (2)那你们呢?把你的“特别的表现”先告诉你的同桌。
   2.读文与学文。
    (1)学习妈妈的话。小朋友的表现都很好,这么短的时间里记住了所有生字,妈妈看了一定会夸奖你的.她会说些什么?
    (2)看了第三个孩于的表现,听了老爷爷的话,前两个孩子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3)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在家里是爸妈的好孩子吗?告诉你的同桌吧!

  ●1.重点读第6自然段:“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也许是说她的儿于既不聪明,也没有力气。
      生2:也许是说她的儿于既不会唱歌,嗓子也不好听。
      生3:也许是她的儿子太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
      生4:也许是她妈妈不愿在别人面前夸耀她的儿子,要留一手。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个妈妈。
      生二:你的儿子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吗?
   2.表演(想象补充,四人小组合作)。
    当这个孩子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时,这三个妈妈会怎么说。
    生1:瞧,您的孩子多么疼你!唉,您有一个好儿子。
    生2(羡慕地):您还说您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生3(微笑着):他还经常帮我干活,经常对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3.实践活动。
    小记者访谈:实话实说
    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有什么新想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1 07:33
标题: 《三个儿子》综合资料
一、教材简说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
  本课中的在个儿童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朝阳区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本课生字不多,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读音方面注意“躁”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可出示带生字的词句,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如:
  (1)嗓子、晃荡、沉甸甸、拎着水桶
  (2)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些容易写错,特别是诸多的“点”,最容易被忽视。如,“拎”字最后一笔(点),“桶”字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点,都容易漏写。“荡”字也是易写错的字,学生往往写成左右结构,指导时应特别强调。
  (2)写美观。
  写“桶”字时,右上的“横撇、点”不宜大;“晃”字中间的横不能太长,下面的撇、竖弯钩要写舒展。写好“停”字的关键是写好右边,右边部件多,要写紧凑,口尽量扁,给下边的秃宝盖和“丁”字留出位置。“膊、荡”二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二)朗读感悟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尽情也不同。因此可按“阅读欣赏的形式”来学习本文,培养听读欣赏的能力。
  1.听全文录音,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2.听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读。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在听朗读的同时做上记号。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
  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调平稳。
  (2)自由模仿朗读。
  (3)请三位同学分虽读一读三个妈妈的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听课文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4.听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想一想,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正确读出老爷爷说话的语气。
  5.分大组朗读并评价。
  (1)请一半的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课文,另一半学生仔细听,指出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2)两组交换朗读,并互相评价。
  6.集体朗读全文,请老师配上音乐,老师评价应该改进的地方。
  7.指名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写一篇日记。
  (三)积累运用
  1.你一言我一语。
  你一定会打电话吧!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再实践一下,看看你填的对话合适吗?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小强:“喂,你好!小华在家吗?” 小华:“____”
  小强:“我是小强。” 小华:“____”
  小强:“____” 小华:“____”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
  练习说话时,应允许学生使用“个”、“只”以外的量词。
  (四)实践活动
  分角色表演本课的故事。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朗读感悟
  (一)自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借助拼音力争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内读书,朴素帮助
  1.一个一个地读,相互学习,相互指正。
  2.分角色读课文。
  (三)自读自悟
  思考问题:文中出现了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四)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五)进入角色,感情朗读
  1.用自豪的语气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感受母亲无私、无我的爱。
  2.用平稳的语气读第三位妈妈的话,表现出她平和的心态。
  3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读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
  4.练习读好老爷爷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六)真诚面对,谈谈感想
  说说你读了课文,想到了什么。
  (七)提出要求,付诸行动
  倡议同学们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1 07:34
标题: 读出一方新天地——《三个儿子》说课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三个儿子》是第五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但只有一个儿子接过妈妈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串连一、二组教材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的小结运用,又将对第二组训练重点"多读多想,读通课文"作好铺垫。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略读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老爷爷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这既为上课的对比做好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身边的事例基础上,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妈妈、当老爷爷、当儿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三个儿子》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与父母的关系说起,说平日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也谈自己在父母繁忙时的一些做法。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三个儿子》过程中,要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初读生疑
  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有关母(父)子情深及其他材料,为课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生活中,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孝敬长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三个儿子》。
  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正确,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弄不明白。在此环节中,可结合读文,让学生当"小老师",解决文中新字、新词的认读。
  2、精读探究
  梳理疑难,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问题:明明是三个儿子走过来,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在精读过程中,可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①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②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③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只有能帮助妈妈分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从而弄清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3、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玩味。尤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通过赏读,让学生明白"母亲总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她们情愿负重,也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那个用实际行动来分担母亲重担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道理。
  4、活读延伸
  学生在以文本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后,引导其说出心中的感受将变得水到渠成。在活读阶段,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在此间,可通过设置"凡人名言"栏目,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并由此形成一个课堂高潮。而后,再让学生完成弹性作业:回家后,认真地完成一件家务事,把做的、想的写下来,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并以此带动形成家庭"亲情高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2
标题: 古诗三首 江畔独步寻花 游园不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3
标题: 《江畔独步寻花》综合资料之一
一. 文章概述
  《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二. 分析理解
  古诗虽离我们较远,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读诗句,弄懂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所查资料和上下诗句理解难句,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背诵,加深理解。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有几个生字、新词,通过预习查字典已经初步掌握了它们的意思: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下面请你连起来说说句意。
   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句诗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
     你知道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所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丽而自由、欢快的景象。
     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在江畔,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能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景象,一定会陶醉其中,细细观赏。
     但是你知道诗人杜甫吗?
     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这首诗就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
     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

  《作业指导》
  《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畔独步寻花》主要写了春天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3
标题: 《江畔独步寻花》课外作业设计一例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兴趣。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越高。而大量的枯燥的、单一重复的作业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降低训练的效果。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要讲究技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之中的作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联系春游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

  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抄写、默写解释字词、抄写大意等等单调而乏味的机械作业形式。既让学生回忆了春天的景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的旧知识,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光景象时的心情,真正把思维活动贯串于语文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动笔绘画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他们在作业时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从而进一步陶冶了情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4
标题: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一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4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 音节 │ 音序 │ 部首 │ 再查几画 │ 组两个词 │
  ├───┼───┼───┼───┼─────┼─────┤
  │   │   │   │   │     │     │
  │  陡 │   │   │   │     │     │
  ├───┼───┼───┼───┼─────┼─────┤
  │  攀 │   │   │   │     │     │
  ├───┼───┼───┼───┼─────┼─────┤
  │  念 │   │   │   │     │     │
  ├───┼───┼───┼───┼─────┼─────┤
  │  勇 │   │   │   │     │     │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  暑假
    发颤  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 )片  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5
标题: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二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5
标题: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三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读读议议。
    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愉快的假日结束了,班级开展“假日活动汇报”活动。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都峰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交流课余生活
   1、前几天我们安排的记录课余生活的活动进展如何?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学生展示交流,师生评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6
标题: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
师:来,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说个绕口令。一棵柳树搂一搂,两棵柳树搂两搂,三棵……来,谁先来试试。
  几个学生读。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老师一口气说到十二棵柳树。
  全体鼓掌。
  师:我说得不错嘛,对不对,同学们,老师也需要鼓励一下。
  生:是。
  师:好,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次见面,希望大家能从不同的途径收集黄山的资料,大家带来了吗?
  师:给大家看一看。
  生:我搜集的是文字资料。
  师:给大家念一念。
  生念。
  师:你带的什么资料?
  生:照片。
  师:这么美的资料如果不给大家展示真可惜,来,到这来。
  投影出示照片。
  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感谢您搜集的资料,大家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大家能不能给教师一个机会,让我也展示一下我收集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黄山的资料。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天都峰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读书。放开声音读书。读吧,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书读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卡片合作学习本课生字。各组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利用生字卡片,学得最好。
  小组学习生字。
  师:有的同学已经进行了第二遍了,先停下来。我发现咱们八个组的小组长都非常负责任。我们来接读课文。
  生读。
  师:好,请坐,我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字非常容易志错,现在谁来当小老师来带大家读。
  出示:攀
  师:一起读。
  生读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内容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子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生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所画的天都峰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同学作品。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天都峰的高。
  师:来,你说。
  生:画出天都的石级,铁链。
  师:谁来补充?
  生:就是画出了险。
  师:为什么险?你自己来说说,想通过这幅图想体现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体现天都峰的石级,铁链。
  师:看来同学们只是看到了这段天都峰的石级,铁链,谁再来展示。
  展示学生画的图片。
  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哪幅好,为什么?
  生:第二幅图山很多,又画出了太阳,比较好。
  生:第二幅图好,是因为他把第二自然段的云彩那句话画出来了。
  师: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天都峰非常高,在云彩上面呢,并把他的想象画出来了。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你们能把他读出来吗?自己来试,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
  生读。
  师:读的这个地方多好了,这样读就把天都峰的高读了出来。谁能来读,读得比他更好。
  生读。
  师:哪位同学也能像刚才老师一样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呀?
  生:读得流利、响亮。
  师:你来说说?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里有感情?
  生:他读得好的地方就是真叫人发颤的颤。
  师:现在谁还想读,而且比前边两个同学读得都要好。好,你来读。
  生读。
  师:谁来评?
  生:和前边一样,颤读得有感情。
  师:有没有听出不一样的呢?
  生:他读出了害怕的感觉。
  师:读得好,评得妙,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段呢?来,放开声音,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现在我邀请我们班同学读这一段,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更好。
  生读。
  师:读得好。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小姑娘站在天都峰的脚上她在想,我爬还是不爬,她犹豫了。
  师板书:犹豫
  师:正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这三段话,告诉老师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呀!
  生:分角色表演。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现在就请我们三人一组分头学习,马上开始吧!
  投影出示这一段。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读的情况。你来。
  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怎么样啊?
  生:读得比较流利有感情。
  师:你的标准比较宽松。
  生:我觉得读得不太好。
  师:老师也觉得这组同学没有读出最高水平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感情呢!
  出示:用标点符号提示句子语气。
  师:读到人物语言时,心里就要想一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小组读。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里,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说说。
  生:老爷爷说:小朋友你也爬天都峰。老爷爷在想,小姑娘会不会也能跟他一起爬。
  师:他为什么会怀疑小朋友是来爬天都峰的呢?
  生:因为前边课文讲了她犹豫。
  师:是啊,前面讲了天都峰那么险,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谁能说说小朋友见到老爷爷会怎么想?
  生:那么老的老爷爷都来爬我也应该爬。
  师:那这句应该怎么读呢?
  生: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那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又是怎么想的?
  生:咱们一起爬吧。
  师:对,为什么?因为他想这个老爷爷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所以他想努力一起和老爷爷爬天都峰。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坚定些。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三句话的语气,现在三个人再开始朗读。
  生读。
  师:现在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展示给大家。来,你们三人来。
  三人小组读。
  师:小爷爷和作者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向天都峰爬去。请大家一起读。
  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老一小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信心百倍,那你们把他们的勇气都读出来了吗?准备一下,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一老一小经过努力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我们向他们祝贺,这节课开头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汲取是什么意思?
  生:汲取力量。
  生:汲取爬天都峰的力量。
  生:汲取了鼓舞。
  师:受到了鼓舞,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一老一小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天都峰,同时,我们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我们不明白的内容。同学们请课下利用我们查到的资料出一期壁报,下节我们继续学习。
  结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6
标题: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一
课题:动手做做看
  授课时间:2003年3月9日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伊琳娜(出示生字卡片,随即学生字)。
  教师个案:
   1、直接揭题。
   2、设疑: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xx。生答:我是x,xxx。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哄骗
   6、写字指导。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教师个案:
   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和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说说你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
     板书这些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⑵识字游戏:①师说生字偏旁,学生猜字;学生说偏旁学生猜字。
          ②小兔开门游戏。
    ⑶认读生字词语。
   4、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5、初步感知课文。
    ⑴课文讲了朗志万和伊琳娜的一件什么事?
    ⑵出示朗志万的话:一个杯子装满……这是为什么?
     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可做以下引导:别的东西指什么?但是放什么水不会漫出来?
     用句式“除了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其他东西,水都会”
    ⑶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
  四、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教师个案: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教师个案:
   1、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有关句子,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板书:同意
   3、你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4、伊琳娜是怎样想的?
    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他们”指的是谁?代进去读一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板书:不同意
    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会有什么想法?
    从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人云亦云,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样的品质?
    (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盲从)
   5、遇到问题,你是怎么做的?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如:查资料、请教等等都是学习的好方法。
    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自己动手做做看!
    理解“光”字。
   6、伊琳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7、互动:
    此时此刻的伊琳娜会怎么想、老师当记者来采访。
   8、朗读伊琳娜说的话: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理解“哄骗”,多种形式读。
   9、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为什么他会笑?你从他的话里知道了什么道理?
   10、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
    教学名言:实践出真理!
  三、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教师个案:
  三、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四、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教师个案:
    收集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为
              变?——!
  教师个案:
   金鱼图其他小朋友(同意)
   朗志万水杯图
   水不会漫出来伊琳娜(不同意)水漫出来了
   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作业布置: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何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7
标题: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二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渎课文,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
  2.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条金鱼。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做法。那么,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呢?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 哄() 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四、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二、指导阅读第四至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妈妈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三、指导阅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小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课内练习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问题( )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 越     越 越     越 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7
标题: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三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以前呢,大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生字,并将生字认会,那么今天老师不参于大家的学习之中,小朋友们通过自学能否将本课的生字给消灭掉呢?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 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5)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三、写字指导。
    进行写字教学时,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继续学习本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提问。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日积月累
    积累自已对自已有帮助的词和句。
  四、实践活动
    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2 07:58
标题: 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能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过程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具学具
    鱼缸、金鱼、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装有沙的小盆。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实录与反思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7、动手做做看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悬念就吸引住了学生,并相机提出了读书要求。学生兴致盎然,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勾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学生学完以后)谁来读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一名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不仅找得正确,而且读得流利,声音也响亮,真不错!还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甲:是因为鱼的重量很轻,它浮起来,水就溢出来了。
  生乙:是因为杯子很小。所以水会溢出来。
  生丙:是因为鱼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溢出来了。
  生丁:要知道答案,就应该做做实验!
  ……
  评析:给学生充分说话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二、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师:看来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同学们说得好,百说不如一做,我们做做实验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
  生:(兴奋地齐答)水溢出来了!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很高兴,知道了朗志万说的话是不对的。
  生乙:通过做实验,我知道了如果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做实验。
  评析: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烦琐的分析讲解,而是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活动化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师:伊琳娜和我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生:(找到伊琳娜对朗志万说的话)小声自读,并陆续举手。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
  生甲:我觉得应该用生气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因为伊琳娜觉得自己受了骗。(生用生气的语气读。)
  生乙:我觉得应该用质问的语气来读。(生大声用质问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生丙:我觉得应该读出急匆匆的感觉,因为伊琳娜一定是跑着去找朗志万的,她想知道朗志万为什么骗他们。(生用较急促的语气读这句话)
  ……
  (师表扬他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他们的体会各不相同,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独特感受,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齐读这句话。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生: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请一组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话。
  生:一组同桌起来朗读。
  评析:师让其他同学评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
  生甲:他们读得很流利,但我认为第二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得肯定一点,像我这样读
  (生大声读,师表扬他的自信与对角色的理解)
  生乙:我还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
  师引导: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生: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她说——
  生:“动手做做看”
  师:伊琳娜做了实验,觉得朗志万说的不对,她找到朗志万,大声质问他说——
  生:“你为什么要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生:“我不是……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评析:教师毫不吝惜地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的激励语言无疑为学生注入了催化剂,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样认真,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自豪感。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概括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又凸现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师:现在,你们赞同“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师板书)
  生甲:我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生乙:我也同意这句话,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可能出错!
  ……
  评析: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师合理地、科学地处理了文本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饱含哲理的话,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拓展实践,深入探究
  师: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那其他名人说的话是否都是对的呢?
  (向生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两个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生:自由发表对论断的看法(气氛十分热烈)
  师:看来,对这个论断,大家都有疑问,用什么方法解决现在的疑问呢?
  生:做实验!
  师:提出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把装有沙的小盆放在课桌底下,实验者两只手腕放在课桌边缘,以尽量保证两个铁球处于同一高度,然后在一名同学的口令声中同时将铁球放下。其余同学观察实验结果。做实验至少两次以上,才能填写实验报告。
  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师巡视)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后,师让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生甲: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个铁球中小的先着地。
  生乙:我们的实验结果和他们不一样,是大的先着地。
  生丙: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对实验结果不做评判)意大利的数学家伽俐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你们想知道实验结果吗?
  生:(迫不及待地)想!(师出示题目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短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
  师:用波浪线勾出实验结果,横线勾出人们从伽俐略做实验这件事中明白的道理。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短文,并勾画答案。
  (生完成后,师让生汇报)
  生:(一生站起来回答)伽俐略的实验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们从伽俐略做实验这件事中明白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板书)
  评析:
  在对教材内容理解后,“两个铁球”的问题是教师设置的又一个悬念,掀起又一次学习活动的高潮。和前面一样,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读书,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形成综合能力。
  但是,作为语文课,在仅有的40分钟内开展了两次自然科学实验,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对本课教材的阅读理解时间。是否将这一环节延伸至课外更合理?值得研究。
  六、联系生活,以知导行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板书)都会对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这时候,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小组内交流。
  生:组内交流
  (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
  生甲:我哥哥告诉我说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我不是很相信。后来,我看《探索》这个节目才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墓。(师板书:看)
  生乙:我同学说蝙蝠是一种鸟,后来我看了一篇童话故事,才知道蝙蝠是哺乳动物。(师板书:读)
  生丙:我外婆说用手指月亮,月亮就会割你的耳朵,我问老师才知道,根本不会这样。(师板书:问)
  生丁:爷爷告诉我说天上打雷是因为雷公和雷母生气了,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雷是由于带着不同极的云相撞才形成的。(师板书:查)
  ……
  师:看来,其他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而同学们也采用“看、读、想、问、查”等也是“动手做做看”,真不简单。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总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听到别人表达自己意见时,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把心中的问号变成经过实践解决后的大大的感叹号!(完成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中朗志万对伊琳娜说的话,相信你一定有了新的感受!
  生:齐读
  评析:始终不忘教学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启迪学生以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又一次体现。
  七、静思名言,深化认识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师出示名言)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名言,背诵名言。
  评析:既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又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
  八、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我们实践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老师这里有三个论断,如果你们心中有疑问,希望你们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去探究。相信你们都会成功!
  (师出示三个论断)
  1、鸟多的是,是不会灭绝的。
  2、鱼靠尾巴在水里游动。
  3、吸毒对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
  评析:课文学到这儿,按理可以结束了。但是,教师又留下了三个有关自然界的、人类的问题,又一次给学生提供实践研究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评:
  该课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改革充满期望,倾注热情,正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实践《小语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主要特点如下:

  1、该课教师发挥了创新精神,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也具备一定的整合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把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个人学与集体学结合起来,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
  2、教师努力凸现现代教学理念,较好地转换了角色位置。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干,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3、但是,该课在仅有的40分钟内开展了两次自然科学实验,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对本课教材的阅读理解时间。如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阅读和实验延伸至课外是否更恰当。

  反思:
  该课也客观地反映了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努力实践《小语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的过程中有失偏颇。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的结合,否定“教材中心论”是对的,但课本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应避免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早、过多地进行表演、画画、科学实验等非语文活动。小语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需要进一步准确理解和体现。

  附板书:
          7、
          动  看      科学家
          手  读      哲学家
          做  想      其他人
          做  问      不一定都是对的
          看  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4
标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一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进行的一次意外危险时刻的心理测试实验。实验的成功反映了三个学生懂得要团结,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第1自然段):讲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要在三个学生中做个游戏。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实验取得成功的过程。在这部分先讲实验前的准备,取出实验用品;再讲教育家向三个接受实验的学生说清实验的程序和要求;最后讲实验取得成功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讲教育家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为小学生的优秀品德使他的实验第一次成功而万分激动。
  1.读课文,知道教育家给小学生做了个什么实验。
  2.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并从中受到要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次实验。
   2.请上三位学生。教师介绍实验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实验结果。(三位学生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
   4.同样的实验,课文小的三位学生就获得了成功。你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吗?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教育家做了———个怎样的实验。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系(着绳子不假()思索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顺利:在事物的发展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
   3.说说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这个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次当你面临意外危险时刻时的心理测试实验。)
  四、再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这次实验是具体怎样进行。
   2.从课文中画出写实验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语句,出声读一读。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这次实验的结果是获得了成功。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2.从全文中找相关语句,分析体会。
    (1)一位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讨论: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当时怎么想的?
      (从“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句话分析。如果我们三个人都争着往外拉铅锤,产生的结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谁也脱离不了危险。如果一个一个地提,让他俩先上,我最后上,我们就能顺利地脱离危险。)
    (2)“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团结协作,紧密配合。)
    (3)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思考讨论:从这个“先”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险时刻,心中想着别人。)
   3.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不要强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险时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险时刻相互关心,团结一致;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这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这个实验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这个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为学生心里有他人的优秀品德而激动。)
  三、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着别人。)
  四、总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5
标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二、教学内容: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一个玻璃瓶、三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
  七、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就不会成功。实验为什么会成功呢?<学生说>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和实验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2、学生轻声读课文,画批下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解决的地方。
   3、质疑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可适当做副板书。)
   4、老师订正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铅锤:chu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5、自由读课文,在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说一说外国教育家给我国小学生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了解课文内容。)
   7、小组合作讨论:这次成功的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感悟的时间。)
   8、分组反馈讨论结果。
     重点指导:
     1)“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三名学生中一个叫小梅的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快……’教育家的‘三’字刚刚喊完,三个小学生依次迅速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
     2)“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小梅如实地告诉了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遇到危险,当然让别人先离开!’小梅不假思索地说。”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通过读书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反馈的结果不强求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9、实验感知。
     3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3人合作取出乒乓球。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危险、紧张的情况,再次理解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
   10、再次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1、作业: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19 一次成功的实验
            铅锤:chuí。不假思索
          3人取铅锤 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成功
             (团结、心中有他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5
标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三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了解实验过程,领悟文中女孩先人后己的合作精神。
  人文目标:要具备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准备:文中实验所需要的瓶子和六个小铅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
   2、小声读课文,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说,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问题来源于学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的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多字、漏字。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解词)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
     读后学生汇报,可以各抒己见,不要强求统一答案。(问题在学生中解决,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这次成功的实验的过程,并想想这次实验与教育家以往的实验的不同。
   2、学生汇报交流,找出有关的内容读一读。
   3、指名操作两种实验过程。(教师扮演教育家与学生合作完成)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小女孩的话:“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让学生自由读这句话。再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同桌间互相交流读了这句话的感受,最后全班交流。
   4、小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认为教育家所说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由按次序、合作成功的角度体会成功的愿意)
  四、总结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一谈再写下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6
标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习题精选
[url=]
习题精选

  一、比一比,再组词。
  锤(

利(

验(


  垂(

丽(

捡(


  二、多音字组词。
  
  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顺利 ——(

思索 ——(

获得 ——(

  反义词:危险 ——(

顺利 ——(

  答案:
  一、
  锤(铁锤)
利(胜利)
验(实验)

  垂(垂直)
丽(美丽)
捡(捡起)

  二、
  
  三、
  近义词:顺利——(顺畅)
思索——(思考)
获得——(取得)
  反义词:危险——(安全)
顺利——(波折)
[/url]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7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一
本课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全文共6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述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这是全文的中心。第二段(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进行具体介绍。作者从色彩、景物、物产几个方面来写的。第三段(第6自然段)在分述的基础上,用“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作总结。紧扣题目,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准备
   1.一幅《中国地图》。
   2.课文插图。
   3.师生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人: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小兴安岭”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3.教师说: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小兴安岭的。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i1 r6ng XIan Snen SUOn
      融化献出人参酸甜可口
    (2)字形难点
      融、溪、大、献、散、鼠
    (3)理解词语。
      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
      欣赏:观赏美好的事物,感到愉快。
      苍翠:草木等深绿的颜色。
      宝库:储藏珍贵物品的地方。课文中指的是物产丰富的地方。
      葱葱茏茏: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严严实实:很严密很结实。
  三、再读课文,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本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说: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2.读后讨论。
    (1)“数不清”一词说明什么?(树多)
    (2)省略号表示什么?(树的品种多)你能再说出几种树的名字吗?
    (3)“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树占据的面积很大)
   3.读后,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海)
  三、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四季美。
    1.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
    2.指导学习“春天美”。
     (1)自读本段。
     (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
       (如:”春天,树木抽中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和下——分句语言的重复。学生可体会“汇成”、“淙淙’,等同语,)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小结本段学习方法:通过读、画、找、析的方法来理解、体会。
   3.运用上段学法分组选学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
   4.集体汇报,重点体会。
    (1)“夏天美”: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封”字用得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2)“秋天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冬天美”: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5.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生练渎、评读)
  总结:
    1.从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中,看出什么?(虽四季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
    2.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
    3.总结语: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7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执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收集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1小节。
   2、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多读多想,读懂了哪些问题,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借助地图介绍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海拔600-1000米,长约400千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交流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
    归纳主要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2、默读第一小节,想一想,从几个地方看出树很多?
     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
   3、练习朗读,体会“绿色的海洋”的美丽。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特点,从而激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多读多悟,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再现小兴安岭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小兴安岭什么最多?朗读第一小节。(板书:林海)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春天景物投影片)这一小节主要描写了这些景物。它们是按顺序列出的。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景物什么样?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1)读这一句,想想:春天的树长得什么样?
    (2)出示句子,比较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样?学生自学汇报。
   5、看图想像春天的画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一段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画下来,对照图画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怎么样,怎么美?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学汇报。
   4、练习朗读。
  五、以自学为主,学习第五、六小节。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2、学生自学:
    (1)体会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读这两段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3、秋天。重点理解秋天“飞舞”的落叶和丰硕的“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4、冬天。重点体会“刮”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六、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特点。
  七、齐读最后一小节。
  八、学习拓展:
    两者任选一道
   1、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板书:
                  9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树木嫩绿  春水涨满
                 夏   树木茂密  野花盛开  美丽的花园
          绿色的海洋  秋   落叶飞舞  野果成熟  巨大的宝库
                 冬   积雪覆盖  野兽进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8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创新目标: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学生分析:学生在上一单元已经学习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把课文读通,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再加上课文里对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描写,更能使学生理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3.创新点: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格。
   4.空白点: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喜欢的内容。
  课前准备:
    因为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构建课内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这一课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从心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教学方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没有去过小兴安岭吧,那里的景色可美啦!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小兴安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二、提供信息点拔启发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学生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提问:你最喜欢那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为什么?
  三、学生研究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共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讨论后填写研究报告单)
   2、学生汇报结果,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又喜欢上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了?
   4、学习了2一5自然段,你认识中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5、讨论: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6、师主共同讨论研究,并一起完成板书。
  四、反思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学会了什么?
  五、研究性作业
    假设你有机会成为小兴安岭这幅美景中的一员,你希望你会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都能将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棵草、一滴水、一个小生命,那么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我们生存的空间。
  六、板书
           9、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夏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出示
         秋
         夏

  课后点评
  授课者本着“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思想,竭诚为学生提供热情而合适的服务,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在研究学习中取得了成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8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设计之一
【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写的是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说目标】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点,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阅读,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记叙和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可设计教学目标4。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掌握景物的特点。

  【说教学】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温故求新。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的美丽景色,为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领略过苹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曾游览过首都北京的古老时尚,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这段话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学生自然会想起前面学过的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紧扣中心,整体感知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讨论,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学生找出后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哪个词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说说“景色诱人”是什么意思。本课比喻句较多,我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本课作者比喻的精当,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解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说明花草树木多,非常美丽;比作宝库说明物产丰富,非常富饶,再沿着“美丽、富饶”这条中心线索,理解课文顺序和作者的思路就容易了。
  三、抓住题眼,突出重点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提问: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课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教师要采用“教、扶、?”的方法,重点知道学生学习“春、夏”两段,辅导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本段,边听边仔细观察“春季图”,然后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我要引导学生品位比喻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丰富。最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和背诵课文,也可采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读:春天,树_。山上的积雪_。小鹿_。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学完本段后,我要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寻了重点,给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扶学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抓住景物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这段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我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此较理解“封”、“挡”、“遮”的意思,重点演示理解“密密层层”、“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这里把、阳光、野花分别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夏之美”来。
  由于描写“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一部分,我还将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画而,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录像进行比较,说说想象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仿照教师小结“春季”段的句式,自己小结本段段意。
  3 、总结学习方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自学四、五自然段前,我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用投影机打出学习方法:先找哪些景物,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的,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学方法,分小组自学,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对学习的效果要及时反馈检查,可利用练习题的形式完成。
  (1)四、五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填表:
季节 描写的景物
春天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
夏天  树木、晨雾、阳光、野花
秋天   
冬天   
  (2)四、五自然段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描写的?填空:
  ()的松柏()的山葡萄
  ()的棒子()的蘑菇和木耳
  ()的人参()的积雪
  (3)分别概括四、五自然段意
  补充句子: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秋季的特点,选取了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秋天_的景象;第五自然段作者抓住冬季的特点,选取了_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象。
  四、设疑引入,以读代讲
  学习完重点段后,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时都写到了哪种景物?(树木),为什么?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我将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先让学生自由读段,要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以读代讲,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哪儿读出的?最后再让学生概括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说效果】
  通过看图,体会句子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在课堂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感知—品位—想象—自学”四步学文,由浅入深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学生了斤毫亿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安排了一项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闭上眼听老师读,想象一下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这样就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的趣味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9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由于电教设备出现了故障,设计的课件无法使用,有关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没有欣赏到,缺乏对景象的直观认识。学生对四季美景感受不够,特别是对冬天大雪纷飞,黑熊躲进洞里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等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这个问题上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三:课后练习中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当时,我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背哪些段落,而是完全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结果在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抽出了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段落,要求学生按原文填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背诵这两段,白白地丢掉了十几分。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49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探究活动(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结构顺序,以描写一处景物或场面等为内容,练习说一段话。

  一、总分式
  总分式结构的段,是先总述,后全述。这种段的优点是把要写的事物先总括地说一下,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再分述,使人读了这样的段,首先明确了这段要写的是什么,而后在这个意思的引导下去读分述部分,能很容易地明白这一段要写的是什么意思。
  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小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简评:这段话先总述松鼠是美丽的,讨人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分别从四肢、面孔、毛、尾巴四个方面把松鼠美丽、讨人喜欢的外形特点写出来了。
  练习:
  1、我们的校园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的小狗可逗人喜爱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总式
  分总式结构的段,是先分述后总结。这种段式的优点是先把要写的事物分几方面具体地描绘、介绍以后,再总的写分述的几个方面共同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意思,这样也有利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例:“啪”的一声发令枪响,全场为之震动。顿时,“加油”声此起彼伏。运动员像一群骏马,昂首奔驰。果然不出人们所料,高明一路领先,且越跑越起劲,其他队员却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剩下最后50米了,队员们都已作好了冲刺的准备。这时,场上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第六道的王彬突然加速,跃居第五、第四、第三……他的速度越来越快,和高明的距离也越来越小了。好!他已经和高明并驾齐驱了。这时,啦啦队不喊了,同学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裁判也都瞪大了眼睛。
  快到终点了,好!到了,冲刺!两个人几乎同时撞线,不过王彬的脚首先越过终点线,裁判与观众呆了半天才醒悟过来,顿时,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嘿!好一场激烈的八百米比赛。
  简评:这段话先写了观众站角助威的热烈场面,然后写高明越跑越起劲,接着是王彬出人意料地超水平发挥,在紧张、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终于获胜。看来比赛真够激烈的。文章结尾点明了这一点。
  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图书馆,因为这里是知识的宝库。
  2、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就是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

  三、总分总式
  总分总式结构是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段式。这种段式的总述部分与总分式的总述部分一样,是对分述部分的概括。一般都用一句简练的话,其中都有一个高度地概括本段内容或中心的中心词语,可能使人很容易地掌握本段的基本内容。分述部分是围绕总述句展开的,一般都是并列地从几方面表述总述句的内容。结尾部分的总结句,一般是在前面总、分部分描写的基础上,对本段意思进行总结、深化、完善或补充。可以帮助读者对本段叙述的事物本质得到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例: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当空,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简评:这段总述以一个设问句的形式概括出春天要从大自然中去寻找。然后分别从枝头、空中、水里、田间四方面展开了大自然的春色,最后强调:“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既是对分述的总结,又对总述句的设问作了完善的回答。
  练习:
  1、足球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班的足球队员真棒!
  2、第三展室是“菊花的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这些活灵活现的造型,游人无不交口称赞。

  提示:每种段式里都有两个练习,同学们可任选一个,先练习说,然后作为小练笔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50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听课记录
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付山小学邢慧清老师指教的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宝鑫小学宋杰老师指教的五年级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研室曹志广老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四点意见。最后教研室晏景主任做了重要讲话。现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3 07:50
标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段落分析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这段介绍小兴安岭的概貌,讲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在“我国东北”以及树木数量多,种类多,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的特点。

  第二段(2—5自然段)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作者抓住了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紧紧围绕“美丽”“诱人”进行具体介绍。

  第二自然段: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
  春天,作者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来描写。树“抽”新枝,枝“长”嫩叶;积雪“融化”,汇成“小溪”,小鹿出来“散步”,这些都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反映了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勾画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写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
  夏天,作者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先写夏天树木“葱葱茏茏”,枝叶“密密层层”。接着描绘森林的晨雾。一个“浸”字写出了早晨整个森林浓雾迷漫的特点。然后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太阳出来、晨雾散去的森林景色。最后用“各种各样”写出在森林的草地上野花盛开的美丽景色。

  第四自然段:写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
  秋天,作者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写。从白桦、栎树的叶子“变黄”,松柏更“苍翠”,落叶在林间飞舞,说明秋天的森林色彩美丽。同时用一个“献”字告诉人们,森林里的野果成熟了,这里的特产正在被采集利用。

  第五自然段:写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
  冬天,作者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先讲小兴安岭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然后讲“黑熊”躲进洞里,“松鼠”在枝头散步,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生趣。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以此结尾,紧扣题目,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18
标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复述课文内容。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懂得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试着把故事内容复述一下。先自已复述一遍,然后复述给同桌听。
  二、品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认真写好批注,等一会我们交流。
  三、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再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先自己讲一遍,然后讲给同桌听。可以一个人单独讲,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讲。
  四、拓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我们将自食其果,自我毁灭。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五、环保行动。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19
标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交流资料,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三、学习课文2—6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板书,练习表达。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板书,然后给大家讲解自己所设计的板书。
  板书一:
             
    树木被斧头一棵棵砍倒,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柴火等。突然有一天洪水来临,使人们辛辛苦苦用树木换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板书(二)
           
    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19
标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四、设置悬念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四、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后扩展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个手抄报。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村庄  (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 
             锋利的斧头  (房子、家具……)
            什么都没有了  (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0
标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我们昨天已经是朋友了,你们这个班是个充满自信的班级,你看他们的眼睛大大的,腰板挺得直直的。(生眼睛睁大,腰挺直)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上课。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不太喜欢这种称呼。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师:好,孩子们,咱们今天学习一个新的课文,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像:小村庄原来的面貌。
  师:这就是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一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荫之中,就是这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就在课文里呢!请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讲了什么故事呢?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
  师:我们把生字都勾划出来,和同桌读。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给同桌听,赶快行动。
  生读。
  师:不少孩子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啊。都读好了吗?回答我的问题时声音要大一点。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出示词语:斧头
  指名读。
  师:请大家跟着他读。下一个——
  生:盖房
  师:会读的一起读这个词。这个词可不好读,读什么?
  生读:造犁
  师:我不喜欢你们齐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非常好,平翘舌都读得很准。咱们城市的孩子没见过犁,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词,一起读。
  生读:造犁
  师:下面这个词又不好念。
  生读:裸露。
  师:是这样读吗?你来读。谁来教他读。
  生教读。
  师:大家一起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下面一个词谁愿意读。
  生:柴烟。
  开小火车读。
  不断减少扩大家具随着冒出柴烟
  师:真不愧是火车头,读了两个词都读对了。刚才有个生字,大家可要注意,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出示:冒出
  师:谁来提醒大家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千万不要把上面的日字写成目字。
  师:是日字吗?
  生:不是。
  生:上面那个日字下边不用封口。
  师:日字是扁的吗?
  生:不是。
  师:这个字写时注意什么?
  生:下边的目字要写得窄窄的。
  师:再仔细看,第三笔和第四笔写时注意什么。我在黑板上写,你们在本子上写。你写一个不满意就再写一个。
  指导书写。
  投影出示学生写的生字。
  师:好了,咱们继续往下读。你会读你要抢着读。
  抢读:洪水何处包括……
  师:真不简单,全都读对了,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了不起!这回再读课文我们就不怕了。读课文,待会儿选择你最熟的段落,读给每个老师听。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来,我们男女生赛读。
  女生读。
  师:咱们女孩子读得真好。来,男孩子读。
  男生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
  师: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听第六自然段了。来,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
  师: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生:指那个小村庄,外面下着雨,下了五天五夜,把小村庄没了,
  师:他说小村庄没了,谁来补充,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哪些?
  生:这些房子和树木都被树木冲走了
  师:你是说用斧头砍下的树变成了房子
  生:就是砍下的树家具都被冲走了。
  师:应有具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那些靠斧头得到的东西,包括这个小村庄都没有了,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村庄啊,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的脑子里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冲走?
  师:你善于提问题,是聪明的小朋友。
  生:树木减少会造成如此恶劣的环境吗?
  师:你很会提问题,说明你认真读书了。我觉得刚才那个孩子提得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这个问题我们仔细读课文就可以知道,大家仔细读课文,把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开始!
  生读。
  师:好,不少孩子已经找到答案。下面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师:因为什么呀!
  生:他们把树都砍掉了,所以得到了惩罚。
  生:他们把树砍掉了,变成一片草地所以得到了处罚。
  师:说得真好,把书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棵棵?是吗?看看。
  生:不是,二三棵,五六棵。
  师:家家都这样砍行吗?
  生:不行
  师:村子的人们砍树砍得特别多。是数量多(板书:数量多)太不像话了,砍那么多树,行吗?一年年一代代,可见他们砍树的时间怎么样?
  生:很长。
  师:这样不停的吹下去,土地就怎样——
  生:裸露
  师:一起看看这。
  出示: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板书:裸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土地在悄悄地变化。
  师:树砍了,土地变化了,小村庄就没了吗?你说。
  生:因为盖房。
  师:还有吗?
  生:把树全砍了。如果有树,小村庄就不会被冲走了。
  师:第几自然段写的是小村庄被冲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感受那洪水中的小村庄。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不幸降临到那曾经美丽的小村庄。滚滚洪水(课件临时有点问题,没能放完。)
  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那洪水中飘摇的小村庄,我们只能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读。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美的小村庄啊,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什么都没有了。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生:小村庄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来说。
  生:我觉得小村庄这样做对环境很不好。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心里不好受。
  师:读出你的心里感受,读吧。
  生读。
  师:请坐,想读的一起读,读出你们各自的感受。
  生齐读。
  师:亲爱的小朋友,先前那个小村庄的故事结果是那么令人遗憾,引人痛惜,但给人们留下的是更深的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思考,好吗?下节课老师要检查你们课外搜集的环保的资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0
标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综合资料
一、教材简说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学习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澈、湛”(翘舌音)、“湛、栋”(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湛”读成“shèn”,将“裸”读成“guǒ”。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利用多种方法加强识字的巩固。比如,可以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包+口——咆”、“牛+利——犁”、“木+东——栋”。要求会写的生字如:“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同样是“木”这个部件,在“森、栋、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很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具体形状要发生改变,如“葱”中的“心”、“砍”中的“石”等。
  3?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很清楚: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小村庄为水卷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学生在归纳出小村庄的变迁过程之后,可以根据这个变迁过程逐步领会其变迁的原因: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说“过度地”砍伐树木,要结合小村庄的变迁过程来了解:这个“过度”,是逐渐地显示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只“裸露”几片土地,是不会造成“村毁人亡”的后果的;正是由于人们最开始时并未认识到过度砍伐树木的危害,于是接着又“一年年、一代代”砍伐,“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砍伐的树木不断增多,造成砍伐的“过度”。但是,人们仍未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树木变得异常稀少,村庄为洪水卷走为止。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它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这“一棵一棵”表示的不确定数目,既然是不确定,就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现”和“裸露”,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这是向着环境恶化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人们没有注意的话,环境的破坏将无法避免。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树木的一种方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又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也是一种对当时情况的实实在在的说明,但是其中的一个“还”字,却表达出了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意味大不相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它生动地反映了在失去树林的保护之后,洪水是多么的肆虐,突出了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严重后果。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一个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词语“什么”的运用,突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
  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材当中通过学习伙伴的泡泡作了相应的提示,试图通过举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个学习伙伴说“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在领会了上述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那些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比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读到“谁家、拎起、一棵一棵”时,语气要略微舒缓、加重。
  4?课后安排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关于小村庄发生的变化比较容易交流,但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在这两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提出如何保住小村庄的建议。
  体会、积累语言的题目,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例句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在“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学生抄写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出每一个句子深刻意思。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护森林、增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除了意思深刻的句子之外,还可以积累运用得得体、恰当、优美的词语或者片段。
  这篇课文是有关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文章,学生在学完之后,可以紧密联系本组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动植物有无增减,这种增减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周围有无新的建筑和工厂,它们对环境有何影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状况,它们对动植物、大气和水等的污染;政府和个人对上述污染或者环境破坏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
  5?本文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意在提醒学生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之后,对材料、成果进行整理,为后面的交流和展示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是如何开展活动的,然后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具体的材料不同,整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先将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比如动物、植物、空气、水、光、噪音、工厂污染等等;然后就反映同一种情况的材料按其所属性质分类,比如可以分成文字、图片、声像、图表等等;最后考虑同一种情况中的不同材料如何搭配,以便将其整合起来,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说明,比如,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上述工作做完后,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可以参考如下的角度:第一,调查时间、地点、人数、调查方式和所受污染的种类、程度;第二,借助手头整理之后的材料,对所受的污染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第三,根据整理之后的材料,为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供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对自己的或小组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以便交流和展示。材料整理的形式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采用富有创意的、多样的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其学习中的自主、探究意识。

  四、参考资料
  犁耕翻土壤的农机具。中国春秋时代就有用牛为动力的畜力犁,由犁辕和装在其前下方的铧式犁体等构成。现代机引犁由工作部件、犁架、调节机构、牵引或悬挂装置等组成。按工作部件分铧式犁、圆盘犁、驱动型耕作机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1
标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尝试用以下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在激趣引题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庄说说画画,学生非常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中了。接着就课文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了:1)“一切”是什么?2)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

  第二步:解疑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让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基本上把问题解决了。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我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深入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通过探究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学会了联系其他知识展开想象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按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基本上体现出探究的意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2
标题: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三、完成《一课一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2
标题: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二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2
标题: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三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
     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后小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3
标题: 《在南极的日子》教学设计之一
到南极去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本文作者来到南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
  第一篇日记写的是我们登上了乔治岛。长城站的叔叔们跑出来迎接,个个激动万分。
  第二篇日记写的是李叔叔带领我们去西海岸,我们看到了一群象海豹。
  第三篇日记写的是我们拜访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的情景。
  1.读课文,了解作者在南极乔治岛上的所见所闻。
  2.初步了解写日记的目的、内容和格式。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出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有人说:天下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自古长眠的世界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玉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3.本文的小作者来到了南极,并把自己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思考。
    (1)哪些内容是小作者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小作者听到的?
    (2)想想哪些地方描写了“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再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皮肤() 气氛() 吓唬() 俱()乐部
   2.学生交流讨论思考题。
    (1)出示句子:
      长城站的叔叔们都跑出来迎接,见到我们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个个激动万分,有的眼圈都红了。他们仔细地看着我们。我们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向考察队员们问好。
    (2)体会画线的部分的意思。
    (3)想象当时的情景。长城站的叔叔们和“我们”会说些什么?分组想象练习,集体汇报。
  四、信息资源交流会。
   1.分组交流学生查找的有关南极的知识。
   2.组内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如:南极的地理位置;南极的自然资源;长城站的介绍;考察队员在南极乔治岛上的一些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找三名同学读课文。 
  二、初步了解写日记的知识。
   1.写日记的内容。
    (1)分析课文中的每一篇日记,想想作者记录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篇日记表达了“我们”和考察队员的深厚感情;第二篇日记表达了“我们”见到象海豹后的喜悦心情;第三篇日记表达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撒在了两国儿童心里。)
    (2)小结:
     日记应该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反映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2.写日记的格式。
     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日记,明确首先要写清: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情况。 
  三、班上同学日记交流活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3
标题: 《在南极的日子》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
   2.学习日记的写法和格式,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3.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日记的写法
  教学准备 关于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2、谁来谈一谈南极在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
   1、带上所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把自己读懂得内容跟同桌说说,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体会感情
   1、在南极度过了这么多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1月14日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说说日记的内容。
    (2)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怎么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分组朗读。然后在班上交流体会,师生评点。
   3、分四大组分别读后四天的日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4、各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四、整体回归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2、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
   3、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第二课时

  一、总结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
   2、复习关于南极的知识,加深对南极的印象
  二、了解日记的格式
   1、课文写的真实感人吗?为什么?
   2、把每天值得写的事记下来,叫日记。
   3、通过学习,你认为日记该怎样写?
  三、迁移练习
   1、我们也来练习写日记。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师生教平展示优秀日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4 07:24
标题: 《在南极的日子》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 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  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  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  在南极的日子
                冰 雪 → 洁白无瑕
                象海豹 → 憨态可掬       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 → 热情、好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21
标题: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园北撤)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22
标题: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园北撤)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2
标题: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综合资料
一、教材简说
  读罢寓言两则,感悟出几个“好”,几个“真”。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枯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真痛苦——种田太无味、干活太劳累;真幸运——野兔撞桩,啥力也不费;真敢想——每天捡一只,野兔肥又美;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規伤悲——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真愚蠢——死守旧经验,丝毫不知变。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如:(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  )”跟“串(  )”、“锄(  )”跟“助(  )”读音的区别。
  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有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  )”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1)认读字音。
  (2)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3)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帮学生理解词义时,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总是读课文。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
  2.感悟上面提示的问题。
  3.选择一则细读体会。
  (三)小组合作讨论
  1.同选一则寓言的一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3.小组代表综合同学意见,整理讲稿。
  (四)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
  1.看图讲述寓言故事。
  2.读课文中带讽刺性的词句。
  3.体会寓意。
  (1)联系课文谈体会。
  (2)联系周围实际谈体会。
  (五)朗读比赛,大胆质疑
  1.两组比赛朗读。
  2.质疑。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七)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2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坏人的花言巧语,不受其蒙骗。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
   2、理解老山羊几次说话的意思,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教学难点 
   1、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
   2、理解老山羊几次说话的意思,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带、课文挂图、分角色朗读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狼是怎样的动物?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严文井爷爷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都读懂了什么?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读一读,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汇报不理解的词语,讨论解决。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指名分小节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新学的生字和多音字的音。
   4、理清文章的脉络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狼和山羊的哪几次对话?并动笔画出具体的段落。
     全班交流反馈。
   5、组内讨论,发表见解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写的狼是一只怎样的狼?你又觉得这里的羊是一只怎样的羊?
  三、学习小结
    通过初步阅读课文,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中写的狼是一只怎样的狼,羊是一只怎样的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你们的看法对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地学习,加深对狼和羊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坏人的花言巧语,不受其蒙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
   2、理解老山羊几次说话的意思,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教学难点 
   1、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
   2、理解老山羊几次说话的意思,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文我们继续学习14课文《会摇尾巴的狼》。请大家打开书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狼和第、老山羊的几次对话来写的。
  二、深入讨论,分析形象
  (一)理解第一次对话内容。
    1、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
      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
      第二个句子加上“怎么爬也”,表示爬了好多次都不成,没有办法爬上来。
    2、结合上下文,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狼为什么连忙打招呼?狼是老山羊的好朋友吗?它为什么这样说?)
    3、老山羊听了狼的话,怎么想的?怎么说的?(不知怎么回事,问。)
  (三)提问:狼几次说自己是狗,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狼三次说到自己是狗。)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1、我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
    2、我是狼狗,所以有点像狼。我的性情温和,跟羊特别亲。
    3、我的的确确是狗。不信,你看我还会摇尾巴。
      分别说说狼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第一次,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便趁他不了解情况时说自己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
      提问:这一次狼共说了几句话?为什么这么说?
      这次共说4句话,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
      第一句:先用一个反问句,说明他和羊早就认识,显得彼此很亲热。
      第二句:再用一个感叹句,表明自己是狗,是羊的好朋友。
      忠诚为主人尽心尽力。驯良——和顺、善良,听从主人使唤。
      第三句:用救小鸡的慌言标榜自己的勇敢、善良,以骗取老山羊的同情。
      毫不犹豫——犹豫,拿不定主意。毫,一点儿。毫不犹豫是一点也不迟疑的意思。课文里狼说自己在救鸡时丝毫没有迟疑,主意一下子就拿定了。
      第四句:恳求老山羊对他发发善心。
      善良——心地好,纯洁正直。
      提问:通过这几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先指名朗读,后回答。
      可以看出狼的伪善和狡猾。
      提问:老山羊听后,为什么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
      老山羊看到了狼眼的凶光。
      怎么知道的?
    1、老山羊说之前“看了狼几眼。”
    2、老山羊说后,狼连忙半闭上眼睛。
      第二次,狼听老山羊说自己“很像狼”,忙“半闭着眼睛”以掩饰狼眼的凶光。还用“狼狗”来辩解,接着又是讨好,又是发誓。
      课文中用“……”表示什么?表示狼还想说下去,只是被老山羊打断了。
      老山羊为什么打断狼的话?
      老山羊看出狼的狡猾,不像狗那样老老实实。指出狼是在用“花言巧语”骗人。
      第三次,是狼见老山羊识破了他的花言巧语,想用摇尾巴来证实自己的的确确是狗。
      的的确确——完全确实,课文中是指狼用来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会不会摇尾巴是狼和狗的一个显著区别,狗的尾巴比较灵活,柔软,可以上竖或下垂,摇起来很轻松;而狼的尾巴较硬,很难摇动。)
      从课文中怎么看出是狼的尾巴?(使劲“扑扑扑”逼真地表现出狼尾巴的特点和狼着急的心态,说明是伪装的。)
      老山羊看到了这条硬尾巴,心里完全明白了。(老山羊明白了什么?)
    1、“你再会摇尾巴,也是凶恶的狼”老山羊完全识破了狼的真面目,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狗,实际是只狡猾的狼。他前面说的全是假话,只想哄骗别人搭救它出陷阱罢了。
     比较句子:你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再”表示不论怎么会摇,结果都是一样的。
    2、“你干尽了坏事,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狼是做尽坏事的家伙。我不会救你,别人也不会救你。
  (四)提问:狼的真面目被识破后他怎样了?老山羊又是怎样做的?
     指名朗读最后一次对话。
     “狼终于露出了凶相”,“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狼的凶相是固有的,只是先前把凶相隐而未露,伪装被识破后,露出了本来的凶相。
     “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轻蔑”是什么意思?
     轻蔑——轻视,瞧不起。
     “你不会活多久,猎人会来收拾你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收拾——惩罚的意思。本课指猎人把狼杀掉。
  (五)结合板书小结故事内容
     狼——伪装羊——怀疑
     狼——暴露羊——认清
  三、默读思考: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认识狼的本来面目的?
   1、老山羊听见有谁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便上前询问。
   2、老山羊看见狼装出可怜的样子,又听狼说自己是驯良的狗,但狼眼露出凶相,产生了怀疑。
   3、老山羊从狼的辩解中,听出狼在用花言巧语欺骗。
   4、老山羊从狼的硬尾巴上肯定他是狼,并指出它干尽了坏事。
   5、老山羊蔑视狼的凶相,料定狼不会有好下场的。
     询问——怀疑——听出——明白——蔑视
     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他的骗。
  四、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凶恶的狼有时装出一副老实可怜的样子,要善于认识。
   2、凶恶的狼是非常狡猾的,他爱用花言巧语骗人,不能轻信。
   3、凶恶的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老山羊要是把狼救上来,狼一定要把羊吃掉。(恶狠狠地叫嚷。)
     寓言有比喻性,这则寓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呢?你懂得道理是什么?
    1、把狼一样的坏人比喻成狼。
    2、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他,不要被他的假象所蒙骗。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2、在课外阅读、电视、电影及日常生活中,大家见过“会摇尾巴的狼”一类的人吗?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你会怎样对待他们呢?

  板书
               14 会摇尾巴的狼
               狼       羊   
               善于伪装  仔细观察
               狡猾凶恶  认真思考
               装可怜      问 
               半闭眼      看
               摇尾巴      说
               暴 露    认 清
             本性不会改变  要善于识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3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的”;理解“毫不犹豫”、“善良”、“花言巧语”、“狡猾”、“叫嚷”、“轻蔑”等词语,注意“嚷”、“蔑”的笔画笔顺,会用“毫不犹豫”、“的的确确”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是怎样欺骗老山羊,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认识狼与狗有什么不同。
   3.学习准确运用词语,把句子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结合上下文认真读懂课文中的句子。
   4.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不管怎样伪装,他们的本性都不会改变,要善于辨别真伪,不上当受骗。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狼和老山羊的5次对话,从狼的伪装、欺骗到暴露的过程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弄清老山羊怎样逐步识破狼本来面目的。
  教学思路:
    生字教学,课前解决字音,课中解决生字词义,课后解决字形。
    预习时让学生明白狼、狗、老山羊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狼为什么要伪装成狗作铺垫。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按次序分析狼与老山羊的5次对话,从中认识狼与狗有什么不同,狼的本性是什么,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注意理解对话中的关键词句。具体体会狼的狡猾、凶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狼和老山羊感情变化的过程。最后揭示寓意,巩固学习寓言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学习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读生字,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1.认读15个带拼音音节的生字卡。
   2.齐读下列词语(小黑板)
    善良性情得救狡猾使劲凶恶
    叫嚷收拾毫不犹豫花言巧语的的确确
    提示注意“善”、“的”、“劲”的读音。(“的”是多音字。)
  二、试读课文。
   1.试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拼音小声练读课文。)
   2.用序号标注出各个自然段。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简述狼、狗、羊三者之间的关系。
    狗善良,保护羊,是羊的朋友。
    狼凶恶,伤害羊,是羊的敌人。
   2.狼与狗在外表上有相似的地方,但狼不会摇尾巴,狗会摇尾巴,而课文的题目是“会摇尾巴的狼”,这是为什么?自己读课文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3.默读课文。
  四、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1.从课文题目上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学课文。(重点:狼不会摇尾巴,为什么说它会摇尾巴?它到底会不会摇尾巴?)
   2.齐读课文。
   3.说说狼与老山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狼掉进陷阱里,装成狗,想欺骗老山羊救它,老山羊识破它,没有被狼欺骗。)


                第二课时

  一、
   1、朗读课文,分清狼和羊的5次对话。
   2.要求学生按划分了的自然段划分5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1——2自然段
    第二次对话3——4自然段
    第三次对话5——6自然段
    第四次对话7——9自然段
    第五次对话10——11自然段
  二、分析5次对话,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次对话(1-2自然段)。读后回答:
    狼为什么连忙打招呼?狼是老山羊的好朋友吗?它为什么这样说?(想逃身。欺骗老山羊,并不是老山羊的好朋友。)比较句子,加深理解。
    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
    狼掉进陷阱里,怎么也爬不上来。
    老山羊的态度是什么?(询问、不认识。)
   2.分析第二次对话(3—4自然段)。读后回答:
    狼怎样解释掉进陷阱的?(用反问句表示亲热,把自己装成善良的狗,为救小鸡掉进陷阱。)
    理解:毫不犹豫、善良。
    老山羊的态度是什么?(看了几眼,怀疑)
   3.学习第三次对话(5—6自然段)。读后回答:狼为什么半闭着眼睛辩解?狼为什么说那么多好听的话?(掩饰自己是狼。讨好老山羊。)
    理解:性情、得救、花言巧语、狡猾。
    老山羊的态度怎样?(认出,不相信。)
   4.分析第四次对话(7—9自然段)。读后回答:狼用什么方法证实自己是狗?老山羊相信吗?(会摇尾巴。老山羊不信,从硬尾巴上认出了狼。)
    老山羊怎样认出它是狼?(抓关键词:使劲、扑扑扑、硬尾巴)看插图形象理解。
    课文写老山羊心里完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狗的尾巴灵活柔软,摇起来轻松,而狼的尾巴硬,明白了狼不是狗,是伪装狗的狼。)
    比较句子,加深理解:
    你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理解:的的确确、使劲、凶恶。
    从老山羊的话里,你认识到狼的本性是什么?(凶恶、干尽坏事。)
   5.齐读第五次对话(10—11自然段)。
    “终于”说明了什么?
    用书上语句说说狼的凶相。
    (狼想装成狗,怎么装也装不像,最后总会暴露真相的。凶相:咧着嘴、龇着牙、恶狠狠、叫嚷……)
    理解:叫嚷、收拾。
    老山羊的态度是什么?(蔑视)
   6.小结5次对话。
    先说说狼几次说自己是狗,欺骗老山羊,再说说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引导学生利用板书归纳总结。)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基本内容。
  1.从狼与老山羊的5次对话中,你觉得狼与狗的本性有什么不同?(狗:老实、忠诚、善良……狼:狡猾、凶恶……)
  2.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狼的狡猾、凶恶。(先在书上勾出,再回答。)
  3.老山羊发现它是狼后是怎么做的?你喜不喜欢老山羊?
  二、复述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1.按5次对话的次序复述课文内容。
  2.从这篇寓言故事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要认识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能同情像狼一样的坏人。)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让学生领悟规律。
   1.学习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和《会摇尾巴的狼》三篇寓言,你感兴趣吗?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和启发。
   2.老师归纳:
    (1)做事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2)做事不能怀侥幸心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得到收获;
    (3)看问题不要看表面,要认识像狼一样的坏人,不上当受骗。这些都是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读准生字的字音,分析字形,说出难写的字的笔画笔顺。(书空“嚷”、“蔑”)
   2.用下列几组字组成词语。
    狼()毫()猾()犹()
    狠()豪()滑()优()
   3.读课文,根据意思用书上的词填空。
    (1)狼掉进()里,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打招呼,称老山羊是(),狼装出一副又()又()的模样,说自己是又()又()的狗。用()讨好老山羊。还装作狗会摇尾巴,把尾巴()摇了几下。狼欺骗不了老山羊,终于露出了()。
    (2)老山羊路过陷阱,不认识掉进陷阱里的狼,觉得它不像(),倒很像(),不相信它的(),知道狗都是()的,不像它这样()。老山羊看到了狼摇的(),心里完全明白了它是()的狼。
   4.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附:板书设计
                 会摇尾巴的狼
                  狼   老山羊
                 打招呼——询问
                 装成狗——怀疑
                 说好话——认出 
                 摇尾巴——明白
                 露凶相——蔑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3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的伪装,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2、熟读课文,按课后练习l的提示(与狼和老山羊的神态动作有关的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友情、忠诚、驯良、可怜、毫不犹豫、善良、温和、收拾、轻蔑、改变”等词语。写出“善良”“犹豫”“暴躁”的反义词。能用“只要……就……”仿写句于。积累词语10个。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按提示(狼和老山羊的神态、动作有关的询语),熟读课文,学会详细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学课文,粗知内容,理清脉络。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狼和小羊》,就认识了一只凶恶的狼,它蛮不讲理、故意找碴儿,吃掉了一只小羊。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是讲狼和一只老山羊的事,老山羊的命运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21、会摇尾巴的狼”(板书)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理解“驯良、赌咒”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进入
   1.自由朗读课文,请你初步谈谈你对狼和老山羊的印象,以及读了这则故事的体会。
     狼:伪善、狡猾、凶恶。(指名读写狼的句子,读出语气。)
     老山羊:警惕性高、聪明、善于观察思考(指名读老山羊的句子,读出语气。)
   2.完成课后题2看拼音写汉字,交流出示:
     我们要善于识破坏人的伪装,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圈出“蒙”,注意读音第一声。
   3.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抓出主线:
     ①完成课后题1:
      从哪些地方可看出狼的伪善、狡猾和凶恶,它耍了什么手段?
      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本性的?
     ②交流,板书:
          狼           老山羊
          连忙 招呼       问
          老实 可怜       看
          半闭着眼        盯
          不耐烦         指
          叫嚷          轻蔑  
      男生读描写狼的小节,女生读描写老山羊的小节
   4.熟读课文。
   5.根据板书详细复述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并且详细复述了课文。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3节
  1.轻读第1~3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发现出狼对老山羊亲热得很?
  2.狼为什么把老山羊称作“好朋友”?
  “我,你不认识了吗?”狼为什么要把“我”放在最前面?
  3.“掉”与“跳”有什么区别?
  4.朗读读1~3节
  (二)学习第4~7节
  1.默读4~7节,思考:狼为什么装出狗的样子。
  2.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装出来的?(语言、动作)齐读有关的句子
  3.师:狼努力地想装成狗,但老山羊盯着狼的尾巴,识破了狼的伪装。
  4.读4~7节
  (三)学习第8~9节
  1.狼说了哪些漂亮话?(漂亮话是指那些听来十分好听、感人的假话。)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狼说的话。
  2.用“只要……就……”来说话
  3.齐读第8~9节。
  (四)学习第10~1l节
  1.当狼感到老山羊救的可能不存在了,就凶相毕露。哪些词语写出狼的凶恶?
  2.老山羊并没有害怕,相反却轻蔑地看了一眼,说了什么?
  三、分小组编排课本剧,评议
  四、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完成课后习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4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用绕口令引导学生想象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不能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坏人的当。

  师:对。老师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编成了一首顺口溜,下面,老师就带大家来读一读。

  (教师将顺口溜用幻灯放出来,带学生边拍手边读。)

  有一只掉进陷阱的狼,

  遇到一只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他的心很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看透了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同学样好好想一想!

  师:狼的下场会怎么样呢?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

  生:老山羊走后不久,猎人就来了,他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狼在陷阱里,没有人来救它,它没吃的,没喝的,最后死了。

  生:老山羊来到大森林里,把坏蛋大灰狼掉进陷阱的消息告诉了其他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恨透了大灰狼,他们来到陷阱旁,朝陷阱里扔石头,把大灰狼砸死了。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评析]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总要经历一个由集中到逐渐分散的过程。这个教学片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顺口溜,把学生趋于分散的注意力又集中起来。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既概括了课文内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4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说课设计之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篇文章来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五册,本册书有两个训练重点,其中一条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本组课文有寓言也有童话,用具体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体会课文的寓意,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和做人处世的教育。本文借助狼和山羊的对话来寓示:像狼一样的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不被假象所蒙骗。本文借助动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一种语气,情感。另外,文章对话并不是很难,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读懂,但是在理解语言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去指导,我相信在指导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运用以前的知识积累,采取“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
  2.教材的内容
  这是课文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用尽欺骗和威胁的手段,企图让老山羊救它。但是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中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这篇课文我们认为有这两种目的,一、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意识;二、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对话,初步体会说话语气,表达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内是了解狼和羊的几次对话,从对话中看出狼是如何花言巧语进行欺骗的,老山羊又是怎么样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识破狼的真面目的。
  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注重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去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去着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学习要点)。并且还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思维的广度,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了解狼和羊的本性,了解狼和羊的五次对话的语气、语调。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采取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寓意:明白像狼一样的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不被假象所蒙骗。
  重难点:
  通过阅读狼和羊的五次对话,体会狼和羊语气语调,从而得出狼的狡猾、阴狠和羊的善良、机警与聪明。在明白内容的基础上去理解深刻的寓意。

  教法与学法:
  1.化静为动、走向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精神。在本课学习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在让他们小组合作(四人一小组)体会其中一两句话(狼和羊的对话),然后在全班交流学习五次对话,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同时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
  2.自主阅读、边读边想。读通课文
  在教学中我采取你喜欢读哪一句你就读哪一句的方法,让他们去深刻的理解自己想要理解的话,这样就可以引诱学生学习以下几句话,而不需要老师生拉硬拽了。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还能从实际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3.巧用练习、巧设问题,理解课文
  比如说在课的开始就说“狼在什么情况下向老山羊说话的?”引出“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在这里强调狼的困境。在联系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比较“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句子的不同。这样可以取得理解课文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的一石二鸟、一举两得的作用。
  4.抽丝拨茧、挖掘深层,直捣中心
  这课主要围绕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来写的,在教的同时我也围绕这五句话来理解文章,然后从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来抽出其中的一根“丝”即狼的狡猾与凶残,羊的机警、聪明不被假象所骗。在围绕这根“丝”来编织课文。
  5.文以载道,追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我不仅仅理解文章的意思,还力求让学生在记忆或媒体中找到与之类似的事情,达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把握课文,说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根据语文的应用,我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导入形式,即在多媒体新闻发布形式导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借助字典,整体把握课文(初读课文)
  新闻发布后我趁热打铁,把学生的阅读本文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去看这篇课文,这样可以给他们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感受。然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概述狼和羊的个性特点,为学好本课打下基础。
  3.质疑思考、个性学习,理解语句(二读课文)
  再由整体把握的结论来渗透课文,提出是怎么样看出来的。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中的任意一句对话,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肯定有很多中看法,同时也能让讲出该句对话的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该句。还能在其他人的叙述中激发渴求欲望。
  4.讲求合作、讨论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再读课文)
  在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中,总结得出板书。这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四人)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汇报成果与不懂的问题,再让其他学生讨论解决,争取有效的课堂学习时间,,在这里不求知识的完整,让他们去探索的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体会。
  5.适当迁移、拓展学习,学以致用
  学习本课结束,我根据板书来总结说明,体会狼骗的越觉得好,它在陷阱里就陷的越深。老山羊就站的越高。这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你见过像“会摇尾巴的狼”的人么?学生纷纷欲说,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而且还能端正学生的为人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板书设计:
                   再会摇,也还是凶恶的狼
              骗不了我 
          不像狗
    羊 你是谁                          机警、聪明
    狼 好朋友                          阴狠、狡猾
          我是狗
              我是狼狗
                   我会摇尾巴
  6.呼应拓展,开放学习,找学语文的信心
   最后我让布置两个作业:第一、请学生给这个故事续个尾;第二、让学生把这则寓言故事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中强调“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我把这一点放到课外,根据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相信学生都会去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去学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5
标题: 学会问,认识狼——《会摇尾巴的狼》教学后记
《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觉得收益最大的是教学生学会问,从而认识狼的本质。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狼说的第一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然后提出问题:“狼为什么连忙打招呼?他为什么这么说?”来让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当有价值,如:(1)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2)为什么课文中反复用上了“连忙、赶忙”来描写狼呢?(3)狼明明知道它根本吃不到老山羊,为什么还要说要吃掉老山羊呢?(4)老山羊走后,狼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听了学生的提问,作为老师,我真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思考能力、动脑能力之强。我不禁想:假如所有问题都由老师包办代替,这不就是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吗?

  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多动口、动脑,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5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片断赏析之一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不能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坏人的当。
  师:对。老师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编成了一首顺口溜,下面,老师就带大家来读一读。
    (教师将顺口溜用幻灯放出来,带学生边拍手边读。)
    有一只掉进陷阱的狼,
    遇到一只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他的心很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看透了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同学样好好想一想!
  师:狼的下场会怎么样呢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
  生:老山羊走后不久,猎人就来了,他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狼在陷阱里,没有人来救它,它没吃的,没喝的,最后死了。
  生:老山羊来到大森林里,把坏蛋大灰狼掉进陷阱的消息告诉了其他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恨透了大灰狼,他们来到陷阱旁,朝陷阱里扔石头,把大灰狼砸死了。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评析]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总要经历一个由集中到逐渐分散的过程。这个教学片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顺口溜,把学生趋于分散的注意力又集中起来。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既概括了课文内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6
标题: 《会摇尾巴的狼》教学实录之一
 师:今天早晨,老师听到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成立一个“小金星”剧团,聘请老师担任团长。这节课,老师在你们当中选几名出色的小演员,你们想参加吗?(想)可是,老师有一个录取的条件,就是要演好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
  师: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背熟台词。
  生:要准备道具。
  生:表演时要有感情,不能紧张。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么为了演好课本剧,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狼为什么会要尾巴?
  生:我想知道狼要尾巴时是什么样?
  生:狼不会要尾巴,为什么课题却是《会要尾巴的狼》?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小故事。(想)那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认真看,想一想,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我听明白了狼想让羊救它。
  生:我听明白了这个故事写的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一只羊从这里路过,狼用花言巧语骗老山羊,而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生:我听明白这是狼和老山羊的故事。
  生:我明白了狼很狡猾,羊很聪明。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语文中的第14课,请同学们翻开书,再默读一遍,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有有11个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
  生:我读懂了狼的本性非常凶残的。
  生:我不懂“花言巧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言巧语”是说好听的话,一般指坏人说的假话。
  生:我不懂“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轻蔑”就是瞧不起人的意思。
  师: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提了很多问题,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学习了。老师恭喜你们!这篇课文重点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有)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想)好,下面就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自由地学习其中的一次对话,看那组学的得出色!
  (生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学习的是哪次对话,请用手势打给老师好吗?(生打手势)咱们按顺序从第一次开始汇报,行吗?哪组愿意先汇报?

  A组:
  生:“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可以看出狼爬了很多次,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爬上来。所以狼很着急。
  生:我知道狼说的是假话,因为它和羊根本不是好朋友,上学期,我们学了狼和小山羊,狼欺负小山羊,还想吃小山羊呢!
  生:我觉得读狼说的话应该用假惺惺的哀求的语气来读,我给大家试试。(读)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我来试试。(读)
  师:这组的同学学得很有特色,老师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也学着他们他们的语气练一练。
  师:狡猾的大灰狼怎样才能获得老山羊的信任呢?哪组愿意接着汇报。

  B组:
  生:我组想给大家演一演,希望大家能给我们评议一下。(表演)
  生:XXX演得好,他读出了大灰狼又老实又可怜的摸样,装得很像。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再肯定些,我给大家读读。(读)
  师: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老山羊看了狼几眼,同学们猜一猜,老山羊会看到什么?会想什么?
  生:老山羊会看到狼的眼睛里闪绿光,它会想狗的目光没这么凶狠,它好象是狼。
  生:老山羊会看到它的大尖牙,心想狗的牙没这么锋利,它不像狗。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爪子,心想狗的爪子不是这样尖尖的,它好象狼。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硬尾巴,它会想狗的尾巴总是向上翘,它的尾巴为什么又粗又硬呢?它可能是狼。
  师:同学们真聪明,所以老山羊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狼听了这句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C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我读狼,这一次狼还是说骗人的话,也应该带着假惺惺的语气读。(读)
  生:我读羊,老山羊的话应该坚定一些,我俩给大家分角色读一读。(读)
  生:我想提个问题,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
  生:因为狼的眼里有凶光,它怕老山羊看到。
  师:刚才XXX同学读大灰狼讨好的语气老师觉得还差了一点,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掉进陷阱的大灰狼,老师就是那只次、聪明的老山羊,你会对我说些什么讨好的话。如果说的好,我会考虑你上来。
  生:亲爱的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全世界都给你。
  师:吹牛,不救。
  生: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蛋糕、糖、苹果都送给你吃。
  师:我老山羊只吃青草,不稀罕你那些破玩艺,不救。
  生:老山羊,我家有一块漂亮的红宝石,如果你救我上去,我就把它送给你。
  师:我最喜欢宝石了,别着急,一会儿我救你。
  生:我有一块宝地,那里有很多鲜嫩的青草,那青草吃完就长,如果你带我出去我就带你去。
  师:真有这样的宝地吗?我现在就救你。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讨好的语气读读大灰狼的话。
  生:我还能背诵,我给大家试一试。
  师:你值得大家学习,同学们夸夸他。
  生:嘿,嘿,你真行,我比你还行。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提议你们男女生进行一次比赛,怎么样?男生读狼,女生读羊,老师读旁白。看谁读得最好!
  师:(评价)男生读的不错,女生读的更好。
  师:大灰狼见老山羊还不上当,心生一计,又想出了一个可笑的鬼主意,是什么呢?

  D组:
  生:我组想背一背的方式汇报。
  生:XXX背狼的话。XXX背老山羊的话,XXX背旁白。
  生:我还想给大家表演摇尾巴的动作。
  师:看,他表演得多买力呀,看来这摇尾巴的差事对于不会摇尾巴的人太难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文中的大灰狼是怎样摇尾巴的?
  (课件:大灰狼摇尾巴把土都扫起来)
  师:如果你是老山羊,我就是这只摇尾巴的狼,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生:大灰狼,你太可恨了,这大好时光我还不如回家吃睡觉呢?
  生:这可狠的大灰狼,闹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得回家吃饭去了。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指责大灰狼的语气读读老山羊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这是大灰狼再也装不下去了,情不自禁地露出本来面目,哪组愿意接着说。

  E组:
  生:我们组想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我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下大灰狼的动作,请同学们跟我学(做动作)谢谢同学们的表扬。
  师:我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最后一次对话)。
  师:我是动物园的小记者,刚才你表演的真出色。我想采访一下,此时,你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呢?
  生:唉!好险啊,如果我不认真观察,把它救上来,它一定会吃了我,那不就成了东郭先生了吗?我真聪明!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这只正在走开的老山羊,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不认真识别,还以为它是一只驯良的狗呢?
  生:狼怎么狡猾怎么装也不像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生:哎呀,幸亏我及时识破了这只狡猾的狼,不然我会被吃掉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这篇课本剧很有意义,你们想不想连起来演一演。(想)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演一演这个课本剧,老师选出最好的一组,评为剧团小演员。
  师:同学们学得太棒了,为了表达心意,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儿歌,想听吗?(想)
  (投影出示,生拍手配合)

           有只掉进陷阱里的狼
          遇到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自己心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识破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大家好好想一想

  师:同学们,你们想出来了吗?
  生:狼被猎人打死了。
  生:小动物听老山羊说狼掉进陷阱里了,每人拿了一块石头,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猎人打死大灰狼之后抬回家,煮着吃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讨厌狡猾的大灰狼,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的本性不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高度警惕,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识破狼的阴谋诡计,相信我们的同学会比老山羊更加聪明,对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6
标题: 《群鸟学艺》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  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  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  不 仅   而 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7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7
标题: 《群鸟学艺》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学习,才能学好本领的道理。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了许多鸟,可是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它们搭的地方和窝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学《群鸟学艺》这篇课文,了解鸟儿们是怎样学本领。
   2、质疑课题
   (1)、什么是群鸟?
   (2)、"艺"的意思是什么?
   (3)、群鸟学的是什么本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三、读画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按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找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做上记号提出来。
    (2)、你从哪句话中学到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时候请提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1)、有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它们各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
   3、过渡句:我们来看看小燕子怎样向凤凰学搭窝?
   4、请一位同学朗读6--7自然段。
    讨论:
    (1)、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凤凰教小燕子搭窝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用" "标出。
    (3)、能用上?quot;先……再……然后这个并联词说一句话。
   5、认为要学好搭窝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无论学什么,只要虚心好学,认认真真,有耐心就能学到本领?
  四、读演结合,感悟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推荐代表朗读,分角色带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3、你们认为谁表演最精彩,为什么?
  五、总结、扩展延伸;
   1、指导看图编故事:
    (1)、分小组讨论
    (2)、本组组长讲故事
  六、联系实际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群鸟学艺
                      想     做
                猫头鹰  有什么   飞走了    仍旧不会
                老鹰   挺简单   飞走了
                乌鸦   我也会   得意 粗糙
                麻雀   和我想的一样转身
                小燕子  认认真真  漂亮 结实 暖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8
标题: “凤凰”教学的启迪——《群鸟学艺》教学案例分析
《群鸟学艺》这篇阅读课文是一篇童话。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上课了,满以为学生会向文中的小燕子那样认真地听我讲课。

  师:凤凰老师讲课,哪些鸟飞走呢?所以……
  (讲到这里我往下环视一周,大部分学生都向猫头鹰、老鹰的一样,无精打采。我气极了,正准备敲我的“惊堂木”。但我马上想到,凤凰为什么没说完,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会飞走了。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也碰到的:学生的心也不是飞了吗?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也向凤凰那样,不管有多少学生听都说下去……
  我灵机一动,马上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有话说了,学生的兴趣来了。)
  生:我想知道哪些鸟不会搭窝,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
  师:有哪位同学帮他解决问题?
  (得到老师的“恩准”,举手的人多了。)
  生:猫头鹰和老鹰不会搭窝。
  生:乌鸦与麻雀搭的窝很粗糙。
  生: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
  (课堂气氛开始升温了,连平时不愿开金口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此时此刻,我不忘在旁推波助澜,把课堂气氛掀起另一个高潮。)
  师:同时向凤凰老师学搭窝,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呢?
  生:猫头鹰听了凤凰的话,心想:“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表现出它看不起凤凰,根本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
  生:猫头鹰还没等凤凰老师说完就飞走,它这样做是不尊敬老师的。
  生:老鹰也不尊重老师,它听了凤凰一句话后,心想:“挺简单,也飞走了”。表现它认为搭窝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自以为是。因此,我相信老鹰也不会搭窝的。
  生:乌鸦也好不了多少,它听了凤凰的话后,心想:“原来就是垒树枝,我会了”“得意地飞走了”,反映它认为搭窝没什么可学,态度不虚心。
  生:麻雀听了凤凰的话,心想:“和我想的一个样”“转身飞走了”反映麻雀自鸣得意的神态。即使它学过搭窝,我相信它们搭的窝都比较粗糙。
  生:小燕子就不同了,它自始至终都认真地听,最后“唱起动听的歌向凤凰表示感谢”,说明了小燕子认真、虚心的态度。所以,它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
  (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把重点解决了,我是始料不及。为了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有意把话题一转。)
  师:作为老师,看见学生听课不认真,甚至不愿上自己所教的课,多难受。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让所有的鸟都认真听课,都学会搭窝的本领?
  (话门打开了,学生的话如洪水泛滥,滔滔不绝。)
  生:凤凰老师不要只说,要给时间学生问。
  生:凤凰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搭窝本领,制成动画片。
  生:凤凰老师在教搭窝之前,先搭好,让小鸟们去参观,相信他们看见这么美的窝,都想搭。
  ……

  分析:
  这节课,学生高度的归纳,精辟的回答,确实让我感到惊讶。使我尝到教学成功的甜头。但假如我像“凤凰”那样,不管有多少学生在听,不管他们听得怎么样,只是拼命地唱独角戏,会有这样精彩的一课吗?《新课标》是硬梆梆的道理,要想学生真的活起来,除了要有“凤凰”那样的真本领外,我们老师也应该学会随机应变,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因为我们不可像“凤凰”那样只是培养“一枝独秀”的小燕子,我们的课堂教学培养的应像春天的花园那样,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5 09:38
标题: 《群鸟学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鸟学艺》(板书课题)。哪位小朋友说说“群鸟”是什么意思?“学艺”又怎样理解?
  生:“群鸟”是说很多鸟,“学艺”是学本领。
  师:理解得很正确。现在我来读课文,你们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群鸟跟凤凰学搭窝的事。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许多鸟跟凤凰学搭窝的事。它们怎样学的,结果怎样,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指名读第一小节)大家考虑这一小节写的是什么内容?许多鸟指哪些鸟?(生结合插图学习)
  生:这一小节写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都到他那儿学本领。
  生:许多鸟指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和小燕子。(师板书这些鸟名)
  师: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看图知道的。
  师:大家再看插图,猫头鹰、麻雀、老鹰、乌鸦和小燕子正站在凤凰对面,准备听凤凰教搭窝呢。
  师:它们学没学会搭窝,学习的结果怎样呢?
  生:它们有的没学会,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只有小燕子学会了,而且搭的窝很好。
  师: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指名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
  生:两句话。第一句写有的鸟仍旧不会搭窝,有的鸟搭的窝很粗糙;第二句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
  师:“仍旧”“粗糙”是什么意思?“不仅……而且……”什么意思?
  生:“仍旧”是“仍然”的意思;“不仅……而且……”是“不但……而且”的意思。“粗糙”是不精细不光滑的意思。
  师:“仍旧”是说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本课指一些鸟原来就不会搭窝,现在还不会搭窝。“不但……而且……”是关联词,说明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本课是说小燕子搭的窝不光漂亮,还很结实很暖和。“粗糙”和“精致”是反义词,如这个花蓝非常精致,那件工艺品雕刻得很粗糙。
  师:这段话中的有些词,我们是作为重点理解的,读时要加重语气。如:“都”“仍旧”“只有”“不仅……而且”,请大家用笔在这些词下加上着重号(·),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教给方法,导读理解
  师:许多鸟都向凤凰学搭窝,为什么学得结果不一样呢?它们各自是如何学习的呢?这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写群鸟学搭窝的。(生找出第2棗6小节)
  师:(指名读2棗6小节)看这一部分写什么内容?
  生“写群鸟学搭窝的经过。
  师:因为这几小节分别写了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和小燕子跟凤凰学搭窝的,所以可以归纳为一段,就是写群鸟学搭窝的经过。这一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老师引导大家读读议议,学习讨论。
  生:(读第二小节)
  师:这一小节写谁向凤凰学搭窝?
  生“写猫头鹰向凤凰学搭窝。
  师:现在大家默读课文,找出凤凰教猫头鹰搭窝说的话,用“棗”标出;再找出猫头鹰听凤凰说话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用“●”标出。
  生:(读凤凰说的话)
  师:“耐心”怎么讲,凤凰说的话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心理不急躁,不厌烦。
  师:对。这是凤凰告诫群鸟要想学一样本领,首先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板书“耐心”)
  生:(读写猫头鹰想的和做的话)
  师:“不见得”一词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猫头鹰什么态度?
  生:不一定的意思。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猫头鹰看不起老师,骄傲自大的态度。
  师:从文中哪些词还能看出猫头鹰骄傲自满?
  生:“话刚开个头”“只是”“不见得”“有什么好学的”。
  师:以上这些地方说明猫头鹰不虚心,读时要加重语气,速度适当放慢,把它傲慢的态度表现出来。
  师:猫头鹰学会搭窝了吗?
  生:猫头鹰没听完就飞走了,没有学会搭窝。(师板书“不会搭”)
  师:刚才大家跟着老师按凤凰怎样教和猫头鹰怎样学这两个方面,抓重点词语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你们用“‖”把文章按“教”和“学”分开。(生学习分层方法)
  师:下面按上述学习方法,自学第3棗5小节。要求:1.找出各小节是写谁向凤凰学搭窝的;2.按“教”和“学”两层意思用“‖”把文章分开;3.抓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生自学、交流学习情况)
  师:老鹰学会搭窝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学会。(师板书“不会搭”)因为它没有耐心听完凤凰说的话就飞走了,(师板书“飞走了”),自以为是,不虚心,所以没有学会搭窝。
  师:乌鸦和麻雀学会了吗?为什么?
  生:搭得不好。(师板出:粗糙)因为乌鸦不懂装懂,麻雀也自以为是,它们都没有耐心地把凤凰说的话听完就飞走了(师板书“飞走了”),所以它们搭的窝很粗糙。
  师:老鹰、乌鸦、麻雀都没有按凤凰开始教导的话去做,没有耐心地把话听完,而且看不起老师,骄傲自大,一知半解,所以都没有学到真本领。

  三、挖掘内涵,深入理解
  师:下面学习第6小节。默读课文,找出表示凤凰教小燕子搭窝先后顺序的词语,在下面画“棗”;再找出描写搭窝动作的词语,在下面画“●”,认真体会凤凰说的话。
  师:凤凰怎么教的?它的话有几个意思?
  生:(读凤凰说的话)小燕子说搭窝要不怕苦和累,先叼泥再垒,垒好后还要叼些草和毛放在窝里。
  师:小燕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要想学好一样本领,除了要耐心,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板书“不怕苦、不怕累”);另一个是搭窝要一步一步按顺序进行,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再垒,垒好后,还要修整,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这样住在里面才舒服。从这里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舒适的环境、幸福的生活要靠艰苦的劳动来创造。
  师:小燕子学会了吗,为什么?它是怎样学习的呢?
  生:小燕子认认真真地听(师板书“认认真真”),对老师很尊重、有礼貌,态度诚恳,学完后还唱着歌向凤凰表示感谢。
  生:小燕子耐心地听完了凤凰说的话,所以它学会了搭窝。
  师:(引读凤凰从头至尾教搭窝说的话后小结)小燕子虚心拜师,专心听讲,了争了搭窝的全过程,并且记住了凤凰谆谆教导的话,学一样本领,既耐心,又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所以它学会了搭窝,而且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

  四、联系实际,以理导行
  师:学习了这个童话故事,你们受到了哪些启发,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对老师有礼貌,要尊重老师。
  生:不本要有耐心,不能骄傲。
  生:学本领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
  生:学本领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师:看来大家收获很大,谈得都很好,体会得很全面。你们都应该以小燕子为榜样,无论干什么事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把事情办好。

  附板书:
               群鸟学艺
          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 不怕苦不怕累
      猫头鹰
      老 鹰  不会搭 飞走了
      乌 鸦  粗糙
      麻 雀
      小燕子 认认真真 漂亮 结实 暖和

  点评
  《群鸟学艺》系六年制三年级上期阅读课文。老师根据大纲的要求、课文的类型,年级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颇具特色。
  一、抓重点,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课文是介于讲读和独立阅读之间的“桥梁”课文。因此,老师没有逐字逐句、一问一答地进行讲解,而是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学习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讲读第一小节时,是让学生自己看图读懂的。接下去,老师没有讲第二小节,而是提出问题,(它们学会没有?学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到书里找答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读书,很快便找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这段话。而后学习课文2棗6小节(重点学)。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是教方法读懂的(分层次、抓重点、找联系),其余几小节是让学生读、议自学。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教给了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始终让学生处于紧张愉快的学习气氛之中。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老师紧紧抓住与课文中心联系密切的词语,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如课文第一句话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理解的。讲“耐心”一词是让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的。讲“粗糙”一词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的。讲解复句“不仅……而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的。这样理解词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三、重视年级特点,突出段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与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老师指导思想明确,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跳跃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学完第一段后,接受最后一段(让学生读书,说说有几句话,每句话谈的什么内容,指的又是什么,两句话合起来怎么理解)。最后集中力量学习重点段。这样很自然地学生便知道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三大段)。在学习重点段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用“棗”标出凤凰是怎样教的语句,用“●”标出各种鸟是怎样学的语句,这样把每个自然段又分为两层,并用“‖”标出,不仅便于理解,而且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抓联系“深入理解,渗透思想教育
  在这一节课教学中,老师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如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到本领。而燕子不仅态度端正,还不怕苦,不怕累,所以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同时,老师又让学生把各段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理解,更突出了燕子的学习态度。到此,老师并未停止,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完全文后自己受到什么启发。此时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谈:要以小燕子为榜样,不论干什么事都要耐心,要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由于老师熟悉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科学安排教学进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1
标题: 《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 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地回答课后习题第1、2题,所提出的4个问题。
  3、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习题3的三个句子。
  4、 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而感到快乐的思想感感情,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德。
  二、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课时教学目标
  (1) 决全文生字读音及词语意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课文1、2自然段,会回答课后习题1的两个问题。
  (3) 学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二) 教学过程

  (1)听歌曲,谈话揭题。
  板书课题:七色花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思考:A、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B、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课文
  要求:A、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思,并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B、带着课后1、2两题的4个问题在读课文,思考并试着划出有关句子。
     C、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检查部分自学情况。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B、讨论没弄懂的词语意思。
     C、指名回答习题1的两个问题。
  (5)学习1、2自然段。
     A、齐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B、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C、1、2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1、2自然段。
  (7)作业。
     A、给下列带点字注上拼音。
       (ní) (sī)     (suì)   (jiāng)  
      珍 妮   撕 下   打 碎   冻 僵    
     B、用一句话写出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11自然段,会正确回答习题2两个问题。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习题3的三个句子,正确朗读3-11自然段。
  (3)感受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而感到快乐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质。  
  (二)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2) 提问找出重点段。
    1)、 珍妮用七色花的7片花瓣帮她做了7件事。
    2)、 你认为哪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3) 学习10、11自然段。
    1)、 找出写最后一片花瓣的有关段落。
    2)、 轻声读。思考并讨论:这部分内容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读第10自然段。想象,当时珍妮会怎么想。
    4)、小男孩站起来,高兴地跑啊跳啊。这时,为什么珍妮心里充满快乐?
    5)、用“珍妮碰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时,就撕下一片花瓣帮她做了什么事”的格式说说这部分主要内容。
    6)、朗读。
  (4) 总结学法。分5步:
    1)、 找(找相应段落)
    2)、 读(读有关内容)
    3)、 思(思考几个问题)
    4)、 概括(概括主要内容)
    5)、 朗读
  (5) 用同样的方法自学3~9自然段。
  (6) 讨论交流。
  (7) 3~7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用两个字概括。
    板书:用花
    看板书回答习题2的两个问题。
  (8) 总结全文。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谈谈读后感。
    3)、 质疑。
    4)、 如果你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会用它帮你做哪些事?
  (9) 作业,复述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1
标题: 《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七色花》
  谁见过七色花?(没见过),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七色花什么样?哪些地方与其它花不同?谁有七色花?这七色花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作用?……)
  过渡:刚才同学们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很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读解决。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说一说,你读了一遍课文知道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课文主要讲珍妮意外地从老婆婆手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她利用七色花的花瓣实现了自己的种种愿望,并且用它帮助了一位有残疾的小男孩的事。)
  三、快速默读,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秩”:应读“zhì”,不要读成“chì”。
  “跛”:应读“bǒ”,不要读成“pǒ”。
  2.理解词义。
  陌生:生疏,不熟悉。
  合拢:合在一起。
  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靠。
  眨眼功夫:形容时间极短,瞬间。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跛子:跛脚的人;瘸子。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四、引导探究性学习
  1.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后,一定会有许多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请你再快速读浏览一遍课文,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用“﹏”画下来;有疑惑的句子用“—”画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解决问题。
  以下句子要重点理解: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
  (这句话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时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说明她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义及作用不大,因此,对最后一片花瓣显得格外地珍惜,她要让最后一片花瓣充分发挥作用,把它用在可用之处,用在有意义之处,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
  (2)珍妮想买巧克力糖,买蛋卷……可是吃过就没有了;买三轮小车,买电影票……不,等一等,让我再想想看。
  (这句话写出了当剩下最后一片花瓣时,珍妮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她脑中闪过了不少念头,然而又被她一一否决了,因为她发现如果买吃的,“吃过就没有了”;买玩的,玩一段时间就腻了;看电影,看过就完了……“让我再想想”,说明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有意的帮助……)
  五、指导朗读
  课文中有一句话“飞吧,飞吧!我要……”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每次出现情况都不相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每次出现的具体情况,联系上下文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前几次七色花满足了珍妮的愿望,她感到很开心,要用轻松的语气读。用最后一片最珍贵的花瓣为小男孩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多么快乐啊!在朗读时,先要读出小珍妮心情沉重,认真思考的语气,最后要表现出小珍妮帮助了别人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六、讨论
  1.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样用?
  2.我们周围有什么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举出具体实例,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2
标题: 《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阅读要求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回答问题。
  三、自学汇报
   1、指名分小节朗读,汇报朗读情况。
   2、汇报自学的词句。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从这篇课文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
  四、全班交流,精读解疑
   1、练读小姑娘使用七色花的经过,分析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说珍妮的每片花瓣都是如何使用的?体会小姑娘的心理变化。
   3、你认为珍妮是个怎样的人?注意读一读珍妮所想、所说的话,仔细分析,认真思考,要把你的观点和看法讲清楚。
  五、课堂小结
  六、想象拓展
   1、要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注意写完后读一读,把语句写通顺。

  板书
               16  七色花
          迷 路      第一朵 ━ 回家
           ‖       第二朵
         得到七色花     第三朵
           ‖       第四朵   任性
          使用七色花    第五朵     
                   第六朵
                   第七朵 ━ 帮助别人,最有意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2
标题: 《七色花》教学札记之一



  今天和一个老师交流,《七色花》一课,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当时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来,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帮助了全城的人。……老师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
  我说,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位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不等于不引导,他随便瞎说也不管。我说,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能说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请看这位老师跟我说的她做的这样一个小实验。她说,昨天给学生发了一个通知:“告家长书家长同志:您好!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教育局党委定于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组织全系统听党课,我校为大会主会场。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周四中午12:10分放学,下午不上学,在家里完成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学* 月*日”让学生找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找了好多条,诸如十六大胜利召开;组织听党课;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课。
  为什么会这样?对孩子来说,下午不上课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值得为这个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们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种感觉吧。为什么孩子们都找不到这一句,老师觉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太差了。
  我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找,他们是在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找什么。老师希望我们找的肯定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的怎么能找出来,那不是意味着我不爱上学吗?那位老师频频点头。
  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爱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悲哀,让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色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3
标题: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3
标题: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之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3
标题: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之三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4
标题: 《小摄影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昨天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了解高尔基,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高尔基是苏联的大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写过《童年》、《我的大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师:实际上爸爸妈妈就是你们最好的——
  (生答,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上网查到的。
  师:上网查资料的确能找到很多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诗《海燕》特别好,老师非常喜欢。给大家朗诵一下。
  (师朗诵《海燕》的片断)
  师: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喜欢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高尔基的文章《小摄影师》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读完了吗,读好了吗?知道这个故事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生: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小男孩要为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的事。
  (师随机板书)
  师:这个故事喜欢读吗?(喜欢)那就继续读吧!注意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反反复复读几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好,那就大声地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会读吗?课文里有的生字都会读吗?请看生字
  出示:格媚躬按胶辆
  师: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
  (指名生读生字,正音,集体读)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躬”,看看字形,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弯着腰,因为左边是身,表示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师:有些形声字就能看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集体再读其它生字:摄志桌社侧)
  再出示生字:……
  师:看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词语:摄影,同志,突然,鞠躬,……(生齐读)
  再次出示生字:……
  师:你们觉得哪些生字最难写?
  生:“鞠”,因为这个字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菊”字去掉草字头。
  生:这个字左窄右宽。
  师:大家写字的时候,要五笔一画地认真写,只要多几遍就能写好字,同学们同意我的看法吗?
  (师范写)
  师:你们看老师写的时候认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觉得老师写得好不好?那每个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两个,给老师看看。
  (生写字)
  师: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漂亮。
  师:有些同学坐得特别端正,字也写得很好。有哪些同学感到比较满意的,请举手。有哪些同学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自己不满意。
  师:对自己写的字不够满意,说明你知道了这个字怎么写更好,如果对自己写的字还不够满意的,平时再多练几,就一定能写好了。
  师:同学们字词都会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能不能读好啊!谁来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师:大家一起读,谁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大家知道高尔基说话,我觉得不够好,男孩站在他面前请求,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答应的语气。
  师:说话应该比较亲切,让我们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师:你的声音是非常好听,样子也很可爱,但是有一个词读得不好,你知道吗?“很久很久”,应该怎么读?
  指名再读,齐读。
  师:“怎么了”该怎么读?
  生:刚才小男孩不是好好的吗?现在哭了,感到很奇怪。
  师:那就用奇怪的语气来读。
  齐读。
  师:高尔基见孩子跑出去时叫喊的时候,该怎么读?(师范读)
  师:这节课大家读书读得不错,下节课我们继续再读,好不好?
  多读一读,就能把书读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4
标题: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5
标题: 《小摄影师》自主性练习设计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练习。指导学生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通过默读,归纳表现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非常尊重小男孩意愿的句子。
   2.第2题,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练习。可告诉学生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再让他们说出这些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3.本文的朗读既要表现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热爱和尊敬的感情,又要表现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慈爱的感情。朗读时,要从语气、重音、语凋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4.“△”是选作题。学生可自行选择做还是不做。“表演”的要求不可太高,能分角色朗读加上必要动作即可。

  [自主性练习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重视的句子。
    ①高尔基拿了张纸,____________
    ②高尔基走到窗口,____________
    ③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____________
   2.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他再来,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不来,少先队的墙报怎么办?选择其中一种结果,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再说给同学听。
   3.语文活动:“学演课本剧”。
    先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以后,配上恰当的动作,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看谁演得最生动形象。

  [评价指导]
  课本剧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编自演,教师作些指导。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使其具有自信心。要特别偏爱基础差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演出,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5
标题: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
   2、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沉默就是不说话)
   3、齐读课题,质疑。师: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句子做上记号。
    (4)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
      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检查自学情况,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理解词义。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情绪: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阻止:使停止行动。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依然:依旧。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期待:期望、等待。
    追逐:追赶。
    沉默不语:不说话。
    瞥了一下:很快地看了一下。
    赦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继而:接着。
    稚拙:幼稚笨拙。
   3、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一节课上,老师询问家长给学生们过生日的情况,大家情绪热烈,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长的生日时,教室里立刻沉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2)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以下结论。)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16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第二段:(17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18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4、学习内容,理解重难点。
    (1)请学生把课文中孩子们在叙说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时的表现,用笔画下来,再读读,体会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也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从“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盼右顾”,“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索性站起来”,“快乐地交谈”等体现了孩子们得到父母的爱的幸福。
    (2)“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极为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3)老师后来提了什么问题,使这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沉默无声?完成下面练习,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课件出示: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他们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足足一分钟”,表明“沉默”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面对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个话题,一下子从“十分热闹”变得“沉默不语”,“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并且脸上流露出犯了错误的神色,这恰恰是他们可爱的地方。说他们可爱,是因为他们在觉察到自己错了之后,毫不掩饰,坦诚地流露在他们的神色之中。)
  (5)“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这句话是“我”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像获得赦免一样”,形容孩子们的错得到老师的原谅,心情轻松了许多;“躲躲闪闪的目光”,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敢于看老师了。)
  (6)老师提示了大家回报父母爱的方法,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到底哪儿不一样?
  (前面是说父母如何爱自己的而热闹,后面是为回报父母的爱想办法而热闹。)
  (7)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两种不同的热闹。
  (8)“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堂课成功了,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我”听到家长会上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正是孩子们在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自己的结果,这也正是为师的快乐。)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要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五、总结。
  师:我们自学、合作学习了课文内容,并且有语气地朗读了全文,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
  (孩子们在沉默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很多很多;孩子们在沉默中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孩子们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孩子们在沉默中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的道理。)
  师归纳小结:沉默是因为孩子们知道他们错了,沉默是对错误的承认,是对错误的反思。如果错了不承认,反而振振有词,强词夺理,就不是好孩子了。另外,沉默之后有补救错误的办法,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并且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这个沉默是可贵的……
  六、谈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不仅要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事情。在他们的生日之时,或者母亲节、父亲节之日,送上一句问候语,做张贺卡、写封信表一表心意,对于他们来讲将是一种多么大的快乐与幸福呀!除了父母,我们还应该爱身边所有的人,懂得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懂得给与将比得到更快乐。)

  板书设计: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      ↑       ↑
           兴奋地感受爱  思索     沉默地回报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6 07:15
标题: 《可贵的沉默》综合资料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们祝贺;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和关心别人。
  课文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思路——对比入手,展开情节。这是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由兴奋到沉默,由沉默又回到热闹的过程。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不仅要感受到父母的爱,还应当去了解、关心和爱戴自己的父母。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有意识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三、教学建议
  1.课文中有许多生动精炼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提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一读,想一想,也可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如词语:神气十足、左顾右盼、沉默不语、四面八方、七嘴八舌。
  如句子:(1)孩子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感受爱了”说的是什么?“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从这句话你懂得了“老师”的心意了吗?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可爱”之处指的是什么?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从“目光”“又回来了”你知道孩子们心里想什么吗?
  (4)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联系前文想想“沉默”包含着孩子们的什么?“享受”表达了“老师”怎样的心情?
  2.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一次思考: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叫“可贵的沉默”?使学生明白:沉默是因为孩子们知道他们错了,沉默是对错误的承认,是对错误的反思。如果错了不承认,反而振振有词,就不是好孩子了。所以这是可贵的沉默。
  3.朗读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要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4.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向自己的爸爸妈妈祝贺生日,或表示关心。可以用贺卡、写一封信,也可以帮爸爸妈妈做点事,或是一句问候,用实际行动表示对父母的爱。也可以向老师、同学、邻居表示关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日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08
标题: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汇报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生质疑
    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四、整体感知
   1、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过课文之后,对哪句话印象最深?并说出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课文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的。)
   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
     (为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口述)
  三、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一)讲读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一起到父亲的中彩现场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幅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书上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联系前两个小节,试着提出问题。
       中了大奖,心情当然应该很高兴,他为什么神情如此严肃?
       家里很穷,终于有了一辆汽车,更应该高兴啊!
       说说你的理解:(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他买的两张彩票里有一张中彩,恰恰是一辆奔驰牌汽车,而那张中彩的彩票又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那一张,并作了记号。而库伯先生早已把此事忘记了。如今中彩了,父亲拥有这辆车,不但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08
标题: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之二
一、以题生疑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课题导入后,同学生交流一下:“中彩是什么意思?你见过的中彩者什么样?”(生活)“文中谁中彩啦?他是什么样?”(课文)通过课前这样的联系,明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
  [意图:由生活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构建大语文观的意识。]

  二、以文议疑
  将生活里中彩者的“欢天喜地”与书中父亲的“神情严肃”相对比,很快就能发现中奖后的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那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读读文章,找找原因。
  [意图:]由矛盾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

  三、小组合作解疑
  1.读一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意图]:通过朗读,把握脉络,突出重点,使学生能以第六自然段中的“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作为理解的着力点,联系上下文感知。
  2.想一想,画一画。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一想,文中前后哪些对比体现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并用不同的符号把有关语句标出来。
  通过文章的前后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父亲面临着许多矛盾:生活的拮据与意外的中奖对比;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与中奖后拥有奔驰车对比;帮同事买到了中奖的彩票与同事已忘记相对比;自己家里的贫穷与库伯家里的有钱相对比;归还彩票得到的精神财富与这一生拥有物质财富而心理上的惴惴不安相对比。就是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
  [意图]:通过着力点的上挂下连,找出矛盾之处,体会父亲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做好辅垫。
  3.读一读。学生在文章当中找到有关的语句后,通过交流、讨论,自然就会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然后全班讨论、交流,并进一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评价,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
  [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上,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有机会评,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是否读出了这些矛盾,是否体会到了父亲的心情。

  四、课外延伸,深化主旨
  本课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文眼。在理解此处时,不仅要结合本课父亲的表现,还要通过向课外、社会的延伸,扩展思路,力图通过课本中的人物,通过生活中的实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诚实、有信用是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意图]:再一次向课外延伸,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作业
  回家以后,搜集有关财富的名言。
  [意图]: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09
标题: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策略
   本课拟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
  过程与方法

  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二、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教后小结:
  学生质疑,如何释疑?方法很多:过去传统的做法都是:教师释疑或学生释疑,其实,师生合作释疑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采用这种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生生互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资源来自中华教育资源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09
标题: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之一
课前谈话:
  老师昨天跟同学们说,老师是干什么的?大家一起大声说(生:交朋友)
  师生问好,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从遥远的北方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出示汽车模型)大家喜欢吗?收到礼物你们心情会怎样?
  生:我收到礼物一定会送一份见面礼给老师。
  生:我收到一定会很快乐。
  师:这节课,我要用最特殊的方式把这辆小汽车送给最会学习的孩子,是不是每一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中彩那天》。注意写好每个字,(师板书课题)注意“中”字的读音,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教师看大家教师让大家在预习中摘录的生字和词语,谁愿意给大家展示(出示一位同学词语,让这位同学领读词语)
  (随机表扬:真了不起,多音字读准了)
  师: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词语,这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谁说说“拮据”的意思。
  生:经济情况不好,困窘。
  师:他把字典上的意思念出来了,看来还是不懂。我们看看课文中是出现的?
  (出示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生:生活很困难。
  生:困难到靠父亲工作维持六人的生活。
  师:把字典中查来的意思放到课文中理解,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词语。
  师:什么又是“梦寐以求”?
  生:很想要。
  生:做梦的时候都想要。
  师:什么时候都想要,吃饭、走路都想要,修汽车,连做梦都想要,那才叫“梦寐以求”。有些词语要联系生活实践来理解更准确。课文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
  生:第3段到第8段。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3——8段。
  (出示汽车模型)
  师:老师把汽车放在谁的面前,这辆车就是谁的了。这辆车是你的了,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谁能找出课文中中彩时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待一会儿,谁读得最激动,这辆车就属于谁的了。
  (学生自由读句子)
  (指名读句子)
  师:如果你突然得到一辆汽车,你心里高兴的表现、表情会怎么样呢?自己找伙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伙伴吧!(学生走位读句子)
  (再指名读句子)
  师:请你接着往下读一读,你觉得最奇怪的是什么?
  生:我奇怪爸爸中彩了,得到一辆汽车,却不高兴,我觉得很奇怪。
  师板书:不高兴?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再读读课文。
  生:因为爸爸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问题。
  师:同学们边读书边想就解决了问题了,那你又有什么问题?
  板书?)
  生:爸爸面临着的是一个怎么样的道德问题?
  生: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道德难题?
  师:大家再读读课文,第7,第8段,注意默读是边读边想的好办法。
  生读文。
  师:到底遇到一个什么道德难题?
  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淡淡的K字。
  好长的一个句子,怎么读那么长的句子呢?老师告诉大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一生读句子,读得不顺,另一学生帮助,师生一起读句子)
  师: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了中彩的彩票上有淡淡的K字。
  生:中彩的是库伯,不是爸爸。
  师:读书时要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生:我通过“仔细地看”才看出来。
  生:我通过看了一遍又一遍(找出“看了又看”)
  生:我从“终于”这个词上看出来。
  师:同学们,这才叫读书,一定要边读边想,不能光看书上写的什么就是什么了。那么,这时候,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是淡淡的K字?
  生:我想问:这淡淡的K字代表什么意思?
  师:现在大家再把这四句话读一读,也许能帮你们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读句子。
  师:现在你把你读懂的告诉伙伴,把不懂的问题也告诉伙伴,如果还有不懂的就请问大朋友了。
  (生走位学习/教师机动巡回学习。)
  师:刚才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这淡淡的K字代表什么?那爸爸为什么做上记号,又把它擦了?
  生:因为过后,俩人把这件事忘了。师:库伯忘了什么事?那爸爸把那记号给擦掉意味着什么?
  师:那么爸爸在擦这个记号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生:擦了就是我的车了。
  生:如果我是爸爸的话,我会想,我不会擦得太干净,因为这不是我的。
  生:我想,这彩票虽然是库伯的,但我要是把它擦掉的话,他也不会知道的,那车就是我的。
  师:你们说的都有理由,都是想把车留给自己。
  (下课铃声响)
  师:爸爸是个诚实的人,留和还都有理由,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那么这时候,你又有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只要有了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小朋友们在脑海中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们也一定还有一连串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再读书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0
标题: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真诚、善良的情感,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互助。
  教学难点  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们善良的美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词句,认识生字。
   2、带着提示的要求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
   2、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汇报自学的词句。
   4、从这篇课文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质疑。
  四、读懂课文
   1、结合学生质疑的情况,老师提出思考题:
    (1)失业者“总在柜台前溜达”要干什么?“他正往外走”说明什么?“他伸出手握住我的手”干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明什么?
    (2)失业者的神态描写在文中两次出现。流露出的神态,表明失业者的处境如何,他神态的变化说明什么?
    (3)我是怎样成功地处理这件事的,我当时是怎样想的?
    (4)从这二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2、学生结合思考题,读书解疑
  五、填补空白
   1、学生自由练读两个人的对话,从字里行间体会当时他们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为文中的两个人补上心理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课文小结
    说说对“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的理解。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感悟“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美好品质。
  板书
           20  第六颗钻石
               弄丢
         我  ———  第六颗钻石 
         相信 ‖     归还 ‖ 拾到
         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 失业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1
标题: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独立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含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纸折的五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出示有关钻石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钻石)“漂亮吗?”“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对钻石的了解。”(金刚石,硬度很高,很值钱)“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问家长等)“这样的方法真不错,使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播放一组采矿的活动场面及钻石改变人们生活的画面。师:“钻石虽然漂亮,但它们的得到也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也显得特别昂贵。可以说一颗钻石往往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钻石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师:“钻”是一个什么字?(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zuān)组什么词?真不错。
  二、阅读课文、讨论释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要求:借助拼音、字典,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写在记录本上,与老师一同讨论。
    3、抽生分段读并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用“”勾出来。学生进行反馈,引导找出“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并同桌互相朗读。
  (二)、明确要求,落实目标。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生自由朗读。
    2、师:“阅读提示”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3、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钻石到哪里去了
       (2)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3)练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
       (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
  (三)、抓住重点,品析感悟。
    1、钻石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勾出两人谈话的句子,练读。
      (1)、抽读。(纠正字音)
      (2)、同桌分角色读。调动情感体会思想感情。抓住“急忙”“焦燥不安”“不自然”“友善”等词语进行体会。
      (3)、引读:四个引读问题: 钻石不见了,我来之不易的工作可能会失去,因此非常着急地喊到……?失业者见自己被发现的,很不自然地说……?因为我想起妈妈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相信他一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真诚地说……?失业者也正如母亲说的那样,心地的确是善良的,他用实际行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赢得了我的尊重,他说……?
      (4)、同桌按照对话内容进行表演,体会“我”与失业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与动作应协调,师作指导。
      (5)、齐读。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现在请你们来谈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自由说,师引导归纳:人的心地大都是好的,如果偶尔犯错,只要相信他本质不坏,能够改正,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2、联系实际举出事例。
     (1)、在生活中,你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吗?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你遇到了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的处世方法。板书:学会宽容
     (3)、评选班里的“宽容星”并把这颗星挂在教室醒目位置。让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标准进行评比,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四、总结谈话,拓展练习。
    师: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位姑娘一样理解、宽容别人,相信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那么事情的结局会让人满意的。有一句叫“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五、课后拓展。
    任意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练习: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问问他们的看法。
    2、如果别人弄坏了你心爱的玩具,说说自己是如何对待的,把心理话记在日记本上。

  板书:
             20 第六颗钻石
              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学会尊重理解宽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1
标题: 《第六颗钻石》片断赏析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别人。
  教学重、难点
   能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生1:第六颗钻石有个什么故事?
  生2:第六颗钻石怎么了?
  ……
  [教学反思: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题,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欲望,学生积极性较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合作释疑
  1、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合作解决围绕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学生能充分读通课文,并围绕“阅读提示”的要求来解决问题,气氛较热烈,问题也解决比较到位。但过后我觉得能否不要用“阅读提示”的框来限制他们,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会不会更好些?]

  三、再读课文,解答疑难
  1、整理各小组提出的较重点的问题
  2、谈谈对“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谈体会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能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但谈得不深,不能直接和课文联系起来。我便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悟,通过读来体会作者当时对失业者的宽容与理解。]
  3、说说“我”是怎样让失业者交出第六颗钻石的”
  [教学反思:有了对上一句的理解,大家都能轻易说出答案。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结合实际,加深认识
  1、说说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宽容别人、尊重别人的事例。
  2、想想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写在日记里。
  [教学反思:对于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设计这一环节,但总发现学生,谈得不深或者无话可谈,这究竟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呢?师者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五、总结谈话
  课后深思:为了让学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我在第三环节理解重点句中花费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这在略读课文中是否有必要?略读课文究竟应当讲到或放到何种程度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2
标题: 《第六颗钻石》练习设计之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比一比,再组词。
    惜( ) 偶( ) 忧( ) 躁( )
    借( ) 遇( ) 优( ) 燥( )
    顿( ) 托( ) 睛( ) 抽( )
    吨( ) 拖( ) 晴( ) 袖( )
  三、多音字组词。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惜—()  偶然—()
    迅速—()  忧郁—()
    友善—()  焦躁—()
  五、根据意思选词语:
    吩咐 关照 严格 焦躁 偶然
   1.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2.制度、标准、要求等认真,不马虎。()
   3.关心照顾;互相照应,全面安排。()
   4.口头指派或命令。()
   5.焦急烦躁。()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他无可奈和地摇摇头走开了。()
   2.大桥在明眉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3.我们则耳倾听,一列列火车鸣鸣的鸣笛声。()
   4.在这煤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许多光辉者作。()
   5.课堂上,大家全神惯注地听老师讲课。()
   6.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卸山上的寒风。()
  七、请你帮个忙,把“二”和“两”放到合适的方格里去。
   1.这栋楼房只有()层。
   2.小民住三楼,我家住()楼。
   3.做作业不能三心()意。
   4.我身高是一百四十()厘米。
   5.这广场可容纳()万多人。
   6.这所学校后有()百多学生,()十个教职人员。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偶 然) (友 善) (忧 郁) (珍 惜)
    (停 顿) (临 时) (焦 躁 不 安)
  二、比一比,再组词。
    惜(爱惜) 偶(偶然) 忧(忧郁) 躁(急躁)
    借(借阅) 遇(遇到) 优(优秀) 燥(干燥)
    顿(顿时) 托(托盘) 睛(眼睛) 抽(抽签)
    吨(万吨) 拖(拖拉) 晴(晴天) 袖(袖口)
  三、多音字组词。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惜—(爱惜)  偶然—(偶尔)
    迅速—(快速)  忧郁—(忧虑)
    友善—(友好)  焦躁—(急躁)
  五、根据意思选词语:
   1.(偶然)
   2.(严格)
   3.(关照)
   4.(吩咐)
   5.(焦躁)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何)
   2.(媚)
   3.(侧)
   4.(著)
   5.(贯)
   6.(御)
  七、请你帮个忙,把“二”和“两”放到合适的方格里去。
   1.这栋楼房只有(两)层。
   2.小民住三楼,我家住(二)楼。
   3.做作业不能三心(二)意。
   4.我身高是一百四十(二)厘米。
   5.这广场可容纳(两)万多人。
   6.这所学校后有(两)百多学生,(二)十个教职人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2
标题: 鹿柴》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 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鹿柴 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此篇教案在沈河区教研网开展的教案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3
标题: 《鹿柴》的“柴”为什么读“zhài”
《鹿柴》这首诗的“柴”为什么读“zhài”呢?

  《鹿柴》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田园组诗《辋(wǎng)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辋川集》是作者在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别墅(shù)所作的一些诗,全都是咏写辋川一带景物的诗作。原集有序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ào)、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与裴(péi)迪(dí)闲暇(xiá),各赋(fù)绝句云尔。”从这里可以知道,“鹿柴”是王维辋川别墅附近的一处胜景。

  古诗文中的“柴”有两个读音,柴薪(xīn)的“柴”读chài;柴篱(lí)的“柴”一作“砦”,同“寨”,读zhài,作“栅(zhà)篱”解,也指有篱落的村墅。所以,作为地名的“鹿柴”的“柴”就读zhài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4
标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综合资料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教材选择了前者。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宦游无成的孤寂之感,气韵流畅,音调谐美,词句研练精密,景色冲淡闲远。其流传于世的诗中,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最为有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5
标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5
标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课前谈话,揭题。
  1、师生交流:同学们,休息的时候,你们最想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游玩?
  2、师:今天,洪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个好地方。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地方,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波光粼粼,海底更像是奇妙的公园,海滩上有捡不完的贝壳,最有趣的是可爱的大海龟,海岛上群鸟纷飞,绿树成荫。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板书:西沙群岛)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 分析第一自然段
    3、了解西沙群岛的位置。出示:中国地形图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师:知道目的地在什么地方了,咱们现在是不是可以去旅游了?
师:自由朗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好,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2、检查自学情况:师:同学们能接受老师的检验吗?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读一读。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3)读了文章,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师随机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师:西沙群岛的物产这么丰富,大家说也说不完,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富饶的西沙群岛呢!(板书:富饶的)学生齐读课题
三、学习第二段
    1、情境导入:根据咱们的游程安排,今天我们先乘船去看海。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怎么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勾画出描写海水的句子。
    2.指名读,评一评。
    3.看录像,问:海水有那些颜色?自由说一说。这么多颜色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师:边说边画图解释)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
    4.课文用了哪个词?板书,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说。
    5.西沙群岛的海水那么美,怎么把它读出来,自由读一读。
    6.分组读。看谁读得最美。
    7.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会呈现出不同色彩?指名答。
    (1)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地形高低不平,所以______________。
  (2)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第3段
  (放录像)
  1、看完录像,师:刚才,你到神奇的海底世界去走了一圈,来给我们说说你的感受吧!
    2、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的正是海底的景色呢?自由读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 )、( )、( )。
  3、指生回答。
    4、具体了解海底的物产。   
   (1)珊瑚    
    ①、美丽的珊瑚大家喜欢吗?请找出文中描写珊瑚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A、生长地点:岩石上
     B、颜色多:各种颜色。拓展:把颜色多说具体:有( )、有( )……
     C、形状多:有的像……,有的像……
  ③、(看图片)瞧,多美丽的珊瑚呀,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名读,齐读。
    ④小结回顾:刚才我们学了写珊瑚的句子,我们是怎么学的?(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现在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写海参、大龙虾、鱼(学生自学)
 (2)海参:
  出示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懒洋洋”,了解海参的活动方式:蠕动。
    再读。读出它的可爱,读出它的懒洋洋。
 (3)大龙虾:
   读出它的威武。
 (4)鱼: 这海底世界里最多的要算什么?(鱼)
  ①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读课文中写鱼的句子,思考,从哪看出鱼的多呢?(一群群、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
  ② 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有的……有的……有的……”
   ③师:这么好玩的鱼,我们可要再读一遍,齐读写鱼部分。
  5、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师:刚才我们潜水游玩了西沙群岛奇妙的海底世界,见到了丰富的物产。你回到家里,一定要向你的爷爷奶奶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来准备准备(看录像复述)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块领略了西沙群岛一带五光十色的海水和神奇的海底世界,大家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明天,我们还将去沙滩上捡贝壳,到海岛上认识各种海鸟。好了,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结束。 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6
标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建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围绕题眼“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教学本课应充分抓住以上有利因素,做到两个突破:突破句群语段中句子之间的结构特色和逻辑关系,使题眼具体化;突破句型句式的修辞特色和表意功能,揭示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性。同时,又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大纲”要求的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突出语文教学以语言训练为重点。  

   

一、整体抓要点,明确题意。  

《富饶的西沙群岛》,题目的中心词“西沙群岛”,即描写表现的对象是西沙群岛。然而,文中的题眼是“富饶”,从四个方面或详或略,或明或隐地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其中,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海防前哨,虽然一语带过,非常简略,但却有着“富饶”的深刻底蕴:在处于太平洋的“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就显示出交通咽喉的重要地位;作为海防前哨的南大门”,“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可见是关系到祖国安全的战略重地。文中详写的两部分,一是物产丰富,一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内容,是直接明显地突出题眼“富饶”,而风景优美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富饶”无关,其实,作者除了直接写出风景的美,还用赞美的语言描写丰富的物产,在对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海里的鱼类,海滩上的贝壳、海龟,岛上的海鸟的描写中,随时可见,无处不有美的表述。  

   

二、纵向抓结构,理清脉络。  

纵观全文,本文是总——分——总结构。第一自然段为概述,点出西沙群岛具有海上交通的重要,国防战略的重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是个可爱的地方”,以“可爱”为总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就文章的结构脉络而言,这部分是按进入群岛的地点的变换,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中——海滩——岛上五方面进行分说。就对总起概述的具体分述而言,这一部分的每一自然段都各自围绕着一个意思细说。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顺着前面具体的内容即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延伸性总结,从结构上看,是第一自然段的一种后应,也作为全文的总结。  

   

三、横向抓句群,悟出规律。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凭借本课句群种类多,结构典型的有利条件,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文时,采用各种句群的表意功能,写好片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总分句群是表达一个意思时,采用总解说和分开说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总解说给人整体印象,分开说让人信服,加深印象。这种句群,总说句是句群中心意思所在,分开说的句子都是对准总说的句子展开的,其形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等,分句间用分号隔开。全文的段落安排也是总分总结构,是总分句群的放大和拓展。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并列句群有时虽然是分别写了不同的事物,但必须有一条暗线串着,即要同属一定的意义范围。如第一自然段,分别写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些动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贝壳和海龟,它们同在海滩上。文中第二、六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因果句群是用来表达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或消失的原因和结果的,两部分必须是对应和统一的,要符合科学、逻辑、常理、客观。其结构顺序有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句群有的有关联词在句首。运用因果句群说明道理、观点、现象、情况,能让人信服、清楚、明白。  

   

四、点上抓语句,引导迁移。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孝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7
标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通过理解词句,能感受到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欣赏别人。

一、激发动机,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祖国的版图
师:在我国的海南省东南部,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从杭州出发,乘飞机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去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出示课件: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师简单地配解说词)
1、 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1:我觉得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
生2:我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漂亮的地方。
生3:西沙群岛很美丽。
生4:物产丰富。
(板书学生的感受:物产丰富、美丽、可爱、漂亮等)
师:同学们有那么多的感受,真好。(板书省略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谁来读读课题?(指名、齐读)
4、课题读得这样好,相信你们等一会学课文也一定很棒。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5')
1、请大家打开书本,请你按照要求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件)
2、反馈梳理:
(1) 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生自主选择喜欢读的一段,师正音。
(2) 刚才你在读课文的时候,(3) 有没有不(4) 懂的问题?
生1: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这个问题的确很有研究价值。(板书:一半?一半?)
生2:为什么海龟每年四五月间要到海滩上来产卵?
师:哦,这和海龟的生活习性有关。
生3: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海里的温度太低,海龟要用沙子把蛋埋起来,这样就有一定的温度了。而且,这样别的动物就不会把蛋吃掉了。
师:这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一本书上看来的,而且电视上也放过。
师:你很会学习。当课文中的学习内容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就要用到课外知识了。所以平时要多看书。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我想知道为什么把西沙群岛叫做海防前哨?
生5:我知道。因为西沙群岛在我们祖国的最边缘,相当于国界。在这个地方要有人守卫,否则敌人来侵略,我们也不知道了。
生6:我有补充,刚才在地图上我看到西沙群岛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就是我国的最南边。在这个地方设立哨卡,可以防止别人来占领。所以叫它海防前哨。
师面对刚才提问的学生:现在你明白了吗?赶快谢谢帮助你的同学。(生互相道谢)
生7:我想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会五颜六色?
师:你很会提问?(板书:五颜六色?)
生8: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会有山崖和峡谷?
师:这个问题需要有地理知识的帮助,我们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板书:山崖?峡谷?)
生9:我最后一句不懂。
师:好的,等一会儿,我们也来研究研究。(板书:更加?更加?)
生10: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富饶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等到你学完课文就知道了。(板书:富饶?)
生11:英雄儿女是谁?
生12:是解放军。
生13:保卫西沙群岛的人。
生14:是那些在西沙群岛工作的人。
生15:是做出贡献的人。
师:你们都很聪明。
生16: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有那么多的颜色?
师:这个问题和刚才哪个问题是差不多的?
生17: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会五颜六色?
师:差不多意思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合并起来。这也是一种能力。
生18:为什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生19:为什么海底的岩石上能长着各式各样的珊瑚?
(师板书:各式各样?)
三、选择学习 ,品读研究:(15')
师:同学们提了那么多问题。可是剩下的时间可能只允许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有时间多,我们可以再来解决其他问题。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么现在你最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小组先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生1:我想先解决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2:我也先解决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3:我想先解决为什么海水是五颜六色的。
生4:我想先解决西沙群岛为什么是鸟的天下。
师:大家都想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吧,想解决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10多个人)想解决海水为什么五颜六色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10人左右)
想解决为什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这个问题的请举手。(3、4人)
好,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先来研究大多数同学想弄明白的问题,等一会儿时间允许,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好吗?
生:好。
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的是这里一半水这里一半鱼吗?(板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板书: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鱼很多。(师板书:鱼多)
师:都有哪些鱼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简单地画一画。(板书:画)
师:你画的是什么?
生2:我画的是头上长着一簇红缨的鱼。
师:大家看一看,他什么地方画得好?
生3:书上说“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他画得像。
师:你能看到同学的优点,不错。
生4:我画的是身上长满彩色条纹的鱼,可是我没有彩色笔。
师:哦,没关系,老师知道你已经读懂课文了。
生5:我画的是“身上像插着好些扇子”的鱼。
生6:我觉得他把“扇子”画得很美。
生7:我画的是“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的鱼。
生8:书上说“眼睛圆溜溜的”,他画出来了。
生9:课文中说“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他画得很圆。
师:你们很会欣赏别人。这些鱼真是美极了。你能找到课文中写鱼的种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什么地方读得好,值得我们欣赏?(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齐读)
师:请你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也告诉我们鱼很多,把它们圈一圈,划一划。(板书:圈划)
师:你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异口同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找得很准,咱们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
师:读了课文,画了图画,又划了词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了吗?
生1: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鱼,数也数不清,就像与海水混合在一起了。
生2:就是鱼很多很多的意思。这里是打了个比方。(应当明确指出这是夸张)
师:瞧: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读、画画、划划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读懂。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齐读。
师:还剩下5分钟,不够时间解决第二个问题了。那么这些问题就留到第二节课再来学习、研究,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来看看作业。
四、选做作业:(5')
出示作业:
1、 选抄词语:
富饶、海防前哨、山崖、峡谷、插着扇子、刺儿、肥料、随着、守卫、必将、鹿角、全身披甲
2、 课文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抄一抄。
师:这些是本课新学的词语。在写这些词语之前你有没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伴们注意的?
生1:“富饶”的“饶”不要多一点。
师:提醒得好,大家要注意了。
生2:“随着”的“随”中间的走之儿不能忘了写。
生3:“插着”的“插”右边部分比较难写。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师讲解笔顺以及笔画。)
师:好,现在开始写作业。同学们在选抄词语时特别要注意刚才提醒过的地方。

点评:
这是一节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做到了“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体现得比较好。
这节课形成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大致模式,基本的教学环节值得推广: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筛选问题,重点研读;课堂练习,分层作业。
在教学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筛选问题,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恐怕过于简单化。
2.在研读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教师要有必要的、画龙点睛的讲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8
标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练习设计
一. 把下面的词语分成四类写下来。
    海参 深蓝 大龙虾 贝壳 珊瑚 海浪
    杏黄 海龟 山崖  淡青 峡谷 海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把词语补充完整,再试着写几个带有数字的词语。
    千( )百( )  ( )( )( )( )
    五( )十( )  ( )( )( )( )
    ()()()()  ( )( )( )( )
  三. 照样子各写三个词语:
    圆溜溜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飘飘摇摇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四.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这段描写了哪些海底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珊瑚)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  )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  )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映山红
  我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它是一种美丽的花,这种花不但外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吃,酸甜酸甜的,诱人得很。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同到山上去采映山红。来到了山上,一眼望去,盛开的映山红有红红的,有白白的,有黄黄的,五彩缤纷。我被这一片美丽的花海吸引住了。
  正当我看得出神,突然,一个小伙伴大声嚷道:“喂,你还呆在那里干什么,这么美的花,你还不多采些回去。”我这才回过神来,赶忙采起花来。
  要回家了,我从一大捆鲜花中选出几枝花儿红、颜色艳的映山红扎成一束,心想:我要把这束亲自采来的映山红献给保护集体财产、与歹徒英勇搏斗而身受重伤的英雄叶老师和章阿姨,表达我们少先队员对他们俩的一片敬意……
  啊!我喜欢映山红,我更喜欢我心中的映山红--雷锋叔叔、赖宁哥哥、叶老师、章阿姨……

  1. 文中写映山红多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映山红美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9分)
  (1)出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把下面的词语分成四类写下来。
    海参 深蓝 大龙虾 贝壳 珊瑚 海浪
    杏黄 海龟 山崖  淡青 峡谷 海滩
    (1)海参 大龙虾 贝壳 珊瑚 海龟
    (2)深蓝 杏黄  淡青
    (3)山崖 峡谷
    (4)海浪 海滩
  二. 把词语补充完整,再试着写几个带有数字的词语。
    千(奇)百(怪)(五颜六色)(九牛一毛)
    五(光)十(色)(三言两语)(一心一意)
    (五湖四海)(十全十美)
  三. 照样子各写三个词语:
    圆溜溜 金灿灿 甜津津 笑味味 白茫茫
    飘飘摇摇 干干净净 大大方方 仔仔细细
  四.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这段描写了哪些海底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珊瑚)的特点:像花朵,像鹿角。
    (海参)的特点:在海底蠕动。
    (大龙虾)的特点:全身披甲,挺威武。
  五.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映山红
  我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它是一种美丽的花,这种花不但外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吃,酸甜酸甜的,诱人得很。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同到山上去采映山红。来到了山上,一眼望去,盛开的映山红有红红的,有白白的,有黄黄的,五彩缤纷。我被这一片美丽的花海吸引住了。
  正当我看得出神,突然,一个小伙伴大声嚷道:“喂,你还呆在那里干什么,这么美的花,你还不多采些回去。”我这才回过神来,赶忙采起花来。
  要回家了,我从一大捆鲜花中选出几枝花儿红、颜色艳的映山红扎成一束,心想:我要把这束亲自采来的映山红献给保护集体财产、与歹徒英勇搏斗而身受重伤的英雄叶老师和章阿姨,表达我们少先队员对他们俩的一片敬意……
  啊!我喜欢映山红,我更喜欢我心中的映山红--雷锋叔叔、赖宁哥哥、叶老师、章阿姨……

  1. 文中写映山红多的词语是:花海。写映山红美的词语是:看得出神呆在那里多采些五彩缤纷。(10分)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9分)
    (1)出神:因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
    (2)五彩缤纷:比喻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7 07:18
标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一般人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建议
  1?本课讲到的海产品较多,课前可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展览或搜集有关图片、标本。预习时要让学生查字典理解有关词语,通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本课描写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语句,用词准确,写得生动形象,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意思。
  (1)“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群岛”是一群岛屿的合称,岛屿只是许多小岛的合称。“南海上”是说西沙群岛的位置在南海。“海防前哨”就是海防的前沿哨所。全句说西沙群岛所处的位置及其重要。
  (2)“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一句讲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整体看,海面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3)“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一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讲鱼多,显得很恰当,也很形象。
  (4)“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这一句讲西沙群岛的鸟非常多,鸟儿是这里的主宰。鸟多,鸟蛋多,鸟粪也多,生动形象地作了描述。
  (5)“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可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了解西沙群岛所处地理位置。再联系整个祖国的地图,理解“海防前哨”“南大门”的意思,体会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因为西沙群岛在祖国的南端,是“海防前哨”,所以把它比作祖国的“南大门”,岛上的军民守卫着西沙群岛,不让敌人侵犯,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3?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几句话是围绕什么写的,是怎么连起来的。例如第六自然段,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思路是“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4?加强朗读与背诵。课文语言优美,朗读时,要边读边欣赏,熟读成诵。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朗读指导重点。第二自然段是对海水色彩的描写,朗读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面的瑰丽风光,可采用配画、配乐朗读的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鱼和外形奇特的鱼。
  指导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如第四自然段,要知道每句话分别写什么。第二句比较长,含四个分句,都用“有的”开头,写的是鱼的外形特征。依次写鱼的全身、头上、周身、眼睛和身上。可以把这几个词提示出来练习背诵,背好第二句,整段文字的背诵就不难了。
  5?积累与运用。通过朗读、观察,在对课文内容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摘抄了哪些词句。
  6?识字写字。本课生字较多,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识记字形,练习把字写好。
  “哨、插、守、设”读翘舌音,听学生读书时,要注意是否读得准确。要着重指导“插”字的笔画笔顺。
  7?课后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科普读物,收集资料图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四、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它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东南330公里。有宣德、永乐两岛群和其他岛礁。主要岛屿有永兴岛、赵述岛、珊瑚岛、甘泉岛、中建岛、东岛等,以永兴岛为最大。多为椭圆形珊瑚岛、礁。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鸟粪、海参、海龟等。每到渔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位,自古是我国的领海,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8 08:38
标题: 《雨》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8 08:38
标题: 《雨》中的修辞
《雨》是一篇写雨景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雨前、雨中、雨后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逼真,令人拍案叫绝。

  1.形象的比喻。雨,人们司空见惯。但是,这篇课文里对雨的形象的比喻却独具匠心,颇有特色。比如用“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来比喻整个雨幕,说明雨下得很大;用“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来比喻雨落在瓦片上溅起的无数水花,朦朦胧胧,若烟若雾;用“像断了线的珠子”来比喻顺着房檐向下流的雨水,晶莹亮丽,接连不断。这样的比喻把夏天阵雨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2.生动的摹声。摹声是运用象声词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一种修辞方式。作者在《雨》一课中,写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用“叭叭直响”摹拟雨点的声音,使人如闻其声,自然也就想到了雨点的粗大,雨势的凶猛;写“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喝个痛快”,用“咕咚咕咚”摹拟玉米苗喝水的声音,使人仿佛置身于暑天的田野,听到了玉米喜饮“甘霖”的声音,自然地也就想到了庄稼渴望雨水的无比急切,农民久旱逢雨的由衷喜悦。

  3.真情的拈连。作者在发出“真是一场及时雨啊!”的由衷赞叹时,写道:“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雨水可以流到地里,可以流到果园里,但怎么能够流到人们的心窝里呢?这里运用了“拈连”修辞,拈连词是“流”字,就是把久旱的喜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比喻成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使人们升起一个美好的希望。这里强烈地表现了“我”和许多人对雨的无限喜悦和欢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8 08:39
标题: 《雨》片断赏析之一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得玻璃窗啪啪直响。雨越下越大。窗外迷迷蒙蒙的一片,好象天地之间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雨点儿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对面的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教学这一段话,可以运用“组块教学”三字法:
  1、读。
   (1)听教师读,边听边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自己练习读,边读边体会:怎样才能将雨的大读出来?
   (3)交流读,边听别人读边评价:抓住那些词句才能体现雨大?这些词句怎样读才能充分表现雨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2、联。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发现:那些词句写得妙?(最能体现雨的大)
   (2)将“玻璃窗上----天地间---屋顶的瓦片上---房檐---地上”这几个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联系起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材料。
  3、习。
    学习运用作者的观察与描写方法,将“雾越来越浓”或“---越来越---”写具体,要按顺序写,可以象课文那样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
    学生写后进行评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8-18 08:39
标题: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播放大海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
   2、昨天,我们随着作者去看大海,在出发前老师问一下,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三、读第二、三节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读后讨论、板书
   2、出示句子1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会怎么想?
     你能读好它吗?
   3、出示句子2
     同上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愉快,站在海轮上,听着浪花的声音也觉得大海也在欢唱。
     请同学们读第三节
   5、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三节,要读出大海唱歌的景象。
  四、大家读得真好,让教师也仿佛听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么大海为什么还要唱一曲新歌呢?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法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1、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大海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划出重点句子,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自学
   4、讨论:看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5、出示句子(课后2)
   6、看到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钻探船,作者心里会怎么想?所以我仿佛听见( )
     齐读第五节,抒发感情
   7、请同学们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朗读第四、五节
  五、作者笔下的大海像一幅画,浪花飞溅的声音像一曲歌,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诗一般的语言吧。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奉献给大家。
  六、在新时代,大海的歌又有了新的内容,你能说说吗?
  七、你长大后,想为大海谱什么新歌?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