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5-6-5 18:11
标题: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 “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 ”。( )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2.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4.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杨坚为相
6.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二、材料题
7.(上)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中的“上”“魏子”指的是谁?
(2)材料中提到的“三镜”指的是什么?
(3)为何他会感到“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唐太宗。
根据教材可以这样来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他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并且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他统治的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5-6-5 18:12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
①大兴土木 ②多次发动战争 ③滥用民力 ④酷虐残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丞相制 D、军机处
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
A、《水经注》 B、《隋律》 C、《齐民要术》 D、《唐律疏议》
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 ( )
A、合并州县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
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
(2)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3)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4)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DD 6 A
二、材料题
(1)唐太宗 魏征
(2)无论父系母系,都是贵族,有头有脸、有身份地位的人物。显赫的世家,给世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贵族是当时社会的主导部分,属于社会精英。世民出身于这样的家庭, 耳濡目染,自会与人不同。他视野开阔,气质高贵,富含文化教养,善于自我克制,比较体贴尊重下级等,应该说,都与家庭出身有关。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玄武门之变。
(3)请同学们参考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回答。
(4)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法律上,修改法令,编写《唐律疏义》。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