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独唱团》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18 00:53
标题:
《独唱团》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独唱团》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买这本书之前突然觉得这情形和初中时期的《萌芽》相似。
不过又有不同,当年是爱学习的好学生,视《萌芽》为洪水猛兽,以为都是群神经兮兮的SB孩子。后来也买过一两本,觉得不过尔尔,清新和非主流的气息。现在却是很想脱离群众了,觉得有必要确定自己作为一个单独的人存在。
《独唱团》带一丝暧昧的味道,好像文艺青年和愤青必备似地,我最怕和最厌恶这样。幸而看来不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特意买来丢在实验室里大家当闲书看。
看完我要说,让我们放下文艺的架子,权当一本故事会来看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18 00:53
《独唱团》读后感
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独唱团》的出版,但一直没买。因为没想买。直到看到它停刊的消息。当即就托朋友打电话去书店订购。新年的第一天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独唱团》。
先说看到它的一瞬间我就被它的朴实设计所吸引,很简单的牛皮纸封面,几排小黑字。随手一翻,里面的设计也简介明了,字比一般杂志的小很多,不是主流的那种字大行稀,配无关图片,读起来像吃泡水的面包。
夜读。
第一页摘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接着是书中文章的作者照片,按先后顺序排的,韩寒排在最后,两大张寸照中,韩寒的这张最有感觉。
第一篇:周云蓬的《绿皮火车》,题目是盲文,我不认识,是看了前面简介的才知道。作者真实平静的叙述让我触到一个坚实自由的灵魂。
所有人问所有人,这个栏目的创意棒极了。真实的声音。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人,你都可以向任何人提问,提任何的问题。
……
《独唱团》停刊了,疑惑的声音,猜测的纷纭。读了这本我知道了,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18 00:53
《独唱团》读后感
韩寒作为文坛上一位杰出的青年作家,他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偶像,由他担任主编的《独唱团》在还未出版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广大文学爱好者抢购,我想正是因为他具有其他作家不曾有的犀利,这才奠基了他在文坛的地位,《独唱团》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是所有人独唱的一个舞台,但我更宁愿理解为这是韩寒在用他自己微博的力量来给所有人一个特别的舞台。
《独唱团》的第一辑倾注了韩寒太多的心血,他拼命的在为我们想和世界谈谈的人搭建那个特别的舞台,当我从新华书店捧回那本带着油墨香味的书时,开篇韩寒写的几句话就注定那本书里必将是个独唱团,周云蓬,石康,彭浩翔等等,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老表达自己关于这个社会的感情和想说的话。
韩寒一直是幽默的表达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他的语言里有着自己的幽默。
在书本的最后韩寒在书上写了篇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这或许才是韩寒主编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在所有人的眼里,他有着自己的逻辑和思想,他在用自己的力量和世界谈谈,来表达自己关于生活,关于社会的感想和觉悟。
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无论舞台的繁华还是落寞,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而独唱团则是一群有着特别思想的舞台,让人们在上面可以所有人问所有人,正如书里那个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栏目一样,让我总有种心动的感觉,似乎一下子看见了那本书的生命和灵性。
当从网上听说《独唱团》的第二辑胎死腹中时,突然我的某跟神经似乎被什么东西震了一下,心想独唱团真的会成为千古绝唱吗?韩寒搭建的那个独唱的舞台还会在有吗?我想不会,只能说我希望不会。只能在心里问一句,韩寒还会和这个世界谈谈吗?又谈些什么哪?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18 00:53
《独唱团》读后感
做为一个很长时间不看文学类书籍的工科学生,我对韩寒却一直是在关注着的。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没能第一时间看到韩寒的作品,所以在文学类中看到《独唱团》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惊喜的。《独唱团》做为韩寒主编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杂志,虽然其中的很多文章都并不是出自韩寒之手,却也可以同样感受到他们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的笃定。
一口气在电脑上看完所有的文章,可以看出韩寒对他的杂志的定位还是十分新颖明确的。仅仅开篇的那一小段序,就让人对后面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简简答单的几个字,却让我在沉默中反思自己。很小的时候梦想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宇航员;再后来希望自己可以子承父业成为老师;现如今,我只是和许许多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一个个生活的岔路口上与理想分道扬镳,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那个陪伴自己走过许多艰难岁月的理想,回过头却只能看见那些为了生活甚至生存打拼的身影,和自己那所剩无几的后青春。所以好多80后听到《老男孩》时都会有共鸣,此篇序亦如此。文字中空出的锤子模样,我想就是为了能敲醒读者沉睡的儿时的梦想,随着独唱团中的作家们一起感受他们那些逝去的理想和内心的往事吧。
之所以挑选这本书的另一个理由之一就是从小对长篇文章有种恐惧心理,加之记性本来就不好,任长篇文章人物情感多丰富,内容剧情多曲折,看到最后都只剩下酸涩的眼睛和看到结局的满足感。倒是杂志的形式可以挑选自己想看的长短适中的作品欣赏。
看得出韩寒做为一个赛车手对交通工具情有独钟。独唱团中有许多跟铁路,公路有关的内容,还有许多作者回忆当年骑着摩托车的经历。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经过的风景再美也不用贪恋,因为我们都在路上,一刻也停不下来。经过下一个路口,也许可以看见更美的风景,也许只有冰冷林立的高楼,也许和现在没什么两样,谁又知道呢?唯有一边对现实妥协,一边怀着理想前行,笑看自己的潮起潮落。也许有一天,理想会不小心敲错门找到我也不一定。
正如表面乐观的人也会非常悲观一样,杂志中也有一些灰色的文字和漫画,也许是想宣泄自己的不满,也许是想表达自己的无奈,不管怎样,都可以让迷茫的我们找到共鸣。尽管这种黑色幽默有些悲观。
独唱团变成绝唱团确实让人觉得遗憾,不过如果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能不能成功呢?更何况,没有独唱团,那些文章还在,只不过换个归宿而已。正如他所说,此事既无关死亡,也无关永别,而冬至花败,春暖花开,都是生活常态,所以并无需惋惜。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旅程。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18 00:53
《独唱团》读后感
偶然听到消息,说韩寒要办期刊。说是期刊,我个人觉得也许不是,是个误传。因为照我个人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常常无法做到定期完成,因为慵懒,也因为需要思考。我相信韩寒招呼的这帮笔杆子,可能也是需要思考的。因此,除非在一个大样本的空间里,能够选择出乐于独唱且已经独唱的作者,否则,如期而至都是很困难的。我看到其他期刊。因为要如期,所以常常有拼凑有江郎已无才的感觉。而贸然拼凑硬硬地赶着日子,可能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意义。人生如此,那思想的火花是偶然来到的,来时让人觉得热血沸腾,不来时我已学会平平常常地过日子,等着。《独唱团》要办下去,也许要破了期刊的传统。
说是期刊,我个人觉得也许也对。毕竟是否出于本意,韩寒已经成了媒体公众中某种行为特征的符号。当代鲁迅也好,80后也好,我是凡客也好,在需要符号的当代社会,在需要偶像的当代社会,至少有一群人们等待着韩寒以及他的伙伴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做点什么。这种和时间漫去相匹配的行为,我们称为“期待”。韩寒办了刊物,人们期待,因此成为“期刊”。用这个很多莫名情绪包裹的动宾词组来组合表达、表达组合,《独唱团》还是很有探索的空间。
一直听说这个名字,直到某日我从地铁冒出,发现自己坐错了站台。街边有一个卖书的三轮车,上面密密麻麻摆放着很多名气很大、装订精美但一眼望去就是盗版的书籍。我看到了更完美的包装,用封好的玻璃纸装着的《独唱团》。我一度犹豫这是否盗版,因为韩寒经常有一些出人意表有所寓意的言行。是否用了人海的战术,在盗版的渠道里发行正版?这个命题其实很有意思。知识或者阅读的快乐,是很多人需要的;但越来越贵的价格是很多人纠结的。三轮车往往有很强的气场,且属于流动性很强的渠道,在我们最可能经过的街口,在围追堵截略有松懈的黄昏,我们极有可能出现在三轮车旁,用几分之一的价格满意地得到几本书,然后更加满意地接受其间的错字和低劣的复印插图。既然很多书都言之无物,极为匮乏的精华词语偶尔出现在字里行间还要看我们阅读时的心情,那么我想,为此付出少一点的金钱,且并不考虑这资金的流向,正是有所抗拒有所妥协的我的缩影,显得十分狡猾。可要是反其道而为之,韩寒也许利用了人们这个心态,发行的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传递,也是可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反讽场地。
当然,最终我还是隐约觉得,我买的是盗版。不过基于以上理由,我只是有一点点惭愧。我想,我虽然在精神上有所保留地支持了韩寒,但在物质上,我成为了他最厌恶的群体。是不是人们都如此?精神上如何、言语上如何,都是两肋插刀、兄弟义气,到了谈钱的时候,像我一样,变得有些忐忑甚至猥琐了呢?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18 00:53
地铁是很好的阅读空间。戴上耳机。一页一页。一站一站。一日一日。我忘记我看了多久。但是今天上午,我在地铁上看完最后那个牢笼套牢笼的漫画后,我看完了整本的《独唱团》。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一点欣慰、一点快乐、一点忧郁、一点犹豫、一点困惑、一点担心,甚至有一点恐惧。
欣慰:我发现有人在和我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是在这个社会中一边干着要维持生计的勾当,一边自娱自乐地精神旅行。我们都满足于生计带来的生活质量,我们也都不满足于精神的虚空和无法交流。因此,我们都选择了书写,并且用一种近似于流水账一般的语言,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我为能够表达而欣慰。
快乐:此快乐并非韩寒在扉页中书写的那样。他说,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也许是我段位不够的原因,我坦言《独唱团》既未让我觉得写作者在不遗憾,也未让我读后摸到理想。但我依然是快乐的,因为在地铁上,我终于有一段时间,可以在另外一种文字氛围中度过,远远地将手捧免费报纸的人群甩在身后。
忧郁:《独唱团》中很多文字,都是忧郁的。那覆盖社会已经暴露给我们的残酷,以及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残酷,都从不同文体中逼迫着我。是的,我想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我们十分无奈地看到一个现实的社会,与我们小时候梦想的大不相同。甚至与我们小时候经历的也大不相同了。忧郁,来自于我们虽有权利处置自己,却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按照潮流的方式处置自己,至少是肉体。因此,忧郁。
犹豫:那么生活中明亮的东西有没有呢?我们是完全出于黑暗的角落,那阳光仅仅是惊鸿一瞥么?我们还是在半明半暗的状态下,学会转身就学会幸福呢?表达和记录,有时要忠于自己的体验,有时也需要超越自己的体验,甚至幻想改变自己的体验。这并不是谎言,而是我们需要遗忘和埋葬,需要将那些负面的东西丢弃,如此,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放松,轻装前行。但这种视而不见,是不是违背了我能够表达而承担的义务呢?
困惑:青春逝去的痛楚,往往是到了一定沉淀才会领悟。但青春逝去而迎来的领悟,也是另一种必需的精神食粮。我看到《独唱团》中有很多试图表达、表达得很感人的东西,我也看到很多我无法理解的言语像一个个谜语。比如《人人都是谬误家》,我确实没有看懂。我觉得自己使劲看也没有看懂。也许作者在期待知音,而我不是。是的,每个人都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我困惑在于我们表达的时候,要不要尽量地给常人留有余地。
担心:坦白地讲,这担心也许是多余的。因为从自由主义的角度看,我们歌颂这样的勇士:将这世界明明弥漫的龌龊不堪解剖了,告诉这世界的人们有很多不同的错误存在着,同时努力着要改变,不论是通过言语的影响力还是行动。我们也鄙视唯唯诺诺、躲躲藏藏、影影绰绰的表达或行为,深刻地认为那是虚伪、那是不敢阳光的外在表现。可担心也来自于此,呐喊在警醒的人群,是号召;呐喊在疯狂的人群,也许不合时宜。要出事的。
恐惧:我担心自己从《独唱团》中得到的上述启发和情绪,在某一个时点爆发,写出格外生硬格外尖刻格外另类的文字。我相信那也是真实的表达,但我恐惧在于,我失去了欣赏别的表达、遗忘世界缺憾、发现明媚蔚蓝的平和。我也恐惧,自己明明要坚持着完善自己,在精神花园里耕耘,而生活终有一日将我改造,最后还是一个捧着书在地铁里偶尔发呆偶尔明亮的常人。
总之,我觉得《独唱团》的探索不错,在文学和表达都功利化的年代,韩寒做得有意义。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