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整理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4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整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青龙第一实验小学    李艳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就是说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今年我任教的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高,主要表现为:1、学生说的欲望不高,欲言又止;2、辞不达意,不知如何表达;3、想象力不丰富,口语表达枯燥无味。

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我根据自己学生的现状,加以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理解了“坐井观天”的含义,领悟了青蛙的狭隘、小鸟的广博。这时我提出:青蛙和小鸟争执后会怎么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小鸟用激将法让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不断地向小鸟致谢。有的学生说:青蛙固执己见,任凭小鸟怎么劝说,他就是不出来,直至老死在井里。死时长叹一声:好孤独的一生。有的同学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跳出井口。但是长期的懒惰,让他怎么也跳不出来。小鸟只好每天把自己的见闻说给他听。两个人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在这里,我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激发他们说的欲望。给孩子创造机会,适当引导,让他们有说的兴趣,有说的欲望,有说的内容。

二、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

我发现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所以我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在教学《回声》一课时,充分借助教材的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说一段话。刚开始,学生东一句、西一句。言之无物、言之无序。我适时的加以点播: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远处的树和近处的树有什么不同;由岸边的花你想到了什么;两只青蛙在说些什么。经过我的不时点播,学生说的话越来越有序,越来越精彩,最后写出精彩片段。

三、激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我在教学第三册课文《假如》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想画点儿什么?模仿课文续说一小节。学生想象力较丰富:我想帮妈妈画一台洗碗机,帮奶奶画一张年轻漂亮的脸,帮失学的孩子画很多钱,帮大西北的人画很多宽阔的马路……。想的较丰富,在根据文章形式,仿说就容易了。反复训练,学生说的有声有色。

本来很难的说话训练,这样学生先进行大胆想象,然后再说,就容易多了。

四、重视实践,积累说话素材。

如前段时间刚下了一场雪,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雪景的美丽。星期一专门利用一节课组织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有丰富的素材,发言十分踊跃,描述得生动而形象。接着我又指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用笔写下来或画下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读读看看,修改修改,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把话说明白、说准确,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说的欲望强烈了,说的内容丰富了,想象力也让我感到很惊讶。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现在还很稚拙,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继续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引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5
早晨的欢乐我手拿一本书,离开尚在沉睡的家屋,轻轻走下楼梯,太阳才刚刚升起,斜挑在楼顶的尖角,像一个硕大的红气球。我踏着小路,来到小区的园林散步,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是最早,合欢花已像刚醒的雏鸟,雀跃着立于枝头,一枚枚羽毛似的复叶,似乎眨眼间就会飞翔出去,还有几只青翠欲滴的小蚂蚱,也在草丛里跳荡着。还有许多人也已经先于我分享了这一段的美妙时光了。音乐悠悠地响着,人们随之做出曼妙的动作,因了一抹雾霭的缘故,人们手中的彩扇、银剑便格外地鲜明起来,粉红、翠绿、雪白,一闪一闪地漾你的眼。有的人围着花园跑步,有的人如我一样漫步,我边走边伸展身体,清新的空气透过毛孔沁入体内,融进血液。草坪尚,十几个水龙正旋转着喷射水花,给这一个青葱的季节以最深的滋养,一种温润芳馨的气息弥漫开来。马路上汽车的轰鸣声、拖拉机的马达声不时响过,但丝毫没有打破这清晨的和谐宁静。就像粼粼的水面,虽然被风划破,但旋即又波平如镜了。我坐下来,打开书,一行字跳跃着向我飞来,"我最大的乐趣是黎明时去迎接草地的苏醒。”天,这是自然奖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大声读起来: "阳光沐浴的紫藤散发着清香,蜜蜂嗡嗡地叫着,绿色的百叶窗打开了。对于别人这是一天的开始,可是我同这一天已经秘密分享了一段漫长的时光了。” 很自然地,我同法国女作家一起,欢乐着她的假期,我的早晨。我又和费奥多罗夫一起体验飞行的快乐。"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跳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 我还和邱吉尔在一起漫步,体味他告诉我的新鲜有趣之极的感受:"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然不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镀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 我沉醉在里面,沉醉在我独有的欢乐。直到它的突然出现。清风调皮地翻弄着我的书页,我索性把书放在石台上,你翻吧,尽情地翻吧,没有人会怪你"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一行汉黑精灵般游动的蝌蚪们在清风的唱和下,更欢快地灵动着,雪白的页边唰唰立起又放下,宛如一片片竞逐的白帆。一会儿,风止了,那未来得及收拢的页面又像一只飞倦了的蝴蝶,翘着双翼,轻轻地立在那儿,但你能感觉到那轻微而急促地翕动,是胸腹间一颗最充满活力的心。一只很小的叭狗不顾主人的呵斥,在喷过水的草坪上欢跑,还不时翻上几个跟头,这可爱的小生命。空中一只不知名的伶俐的鸟儿箭一般地掠过黄杨树梢,又直直升起,再下落,莫非就是百草园中那轻捷的"叫天子”…… 太阳升起来了,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5
另一种温柔>>    坐在鞋摊前的小凳上,看修鞋师傅用钳子和镊子使劲把闹别扭的一条拉锁往里面挤,好让它们再次咬合,重新亲密地铺设一条轨道。看得很专心,竟至于被突如其来的一个声音吓了一跳,浑身一颤。 "师傅,车子修好了吗?” 抬头一看,笑了。原来是王范――我们学校的后勤主任兼体育老师。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先说外貌,如果你没有幸见过亚非拉的人,那么可在他面前一观,满足一下好奇心。他可真够黑的,而且就是那种黧黑,深陷的大眼,厚厚的嘴唇,再加上卷曲的头发,如果坦胸赤膊,腰间围一圈树叶,手中持一把小弓,绝对是亚马逊土著原版。他做事也像他的人一样,黑面无情。每次去开票领点东西,都要听他的唠叨。什么"你们干什么用的,前天刚领过,现在又要,是吃了还是喝了?”什么"只知道用的时候来拿,用完了也不放回来,丢了再来领。在你们家也这样。”实际上不过就是几包打印纸,几盒回形针罢了。为此,学校很多老师都说他"抠”,也尊称他为"实验小学的红管家”,自然,在贬义中还是带有一份敬意的。印象中他总是以校为家,每一个水管,每一处开关,他都细细查过,烂熟于心,甚至于每天学生离校后他都要把水管总闸关掉,次日清晨学生到校前再打开,只是为了节约用水。他还是学校的保卫兼校医,毕竟学校虽小,却生活着一千多个孩子,安全责任大于山啊!所以有个磕着碰着,擦着伤着,就都去找他,就在他惯常的恶声恶气的唠叨中:"跑那么快干吗?又没有老虎在后面追你……”孩子的伤处却被他细细地喷洒上了药物。他,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人,又是一个让人很放心的人,看见他,就觉得安全、踏实,有保障……但绝对不会和"温柔”联系在一起,和他相映的形象总是一块黑铁,一方巨岩,一座千年不化的冰山。可是,我笑了。因为他粗大乌黑的手指间竟捏着――一小盒蛋糕。那细腻滑润的奶油花同粗糙坚硬的手指相衬:矛盾到极点,又和谐到极点。他见我看着蛋糕,又咕哝了一句:"小孩这两天身体不太好,不想吃饭……” 铁树开花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5
时报情我与时报结缘,得益于文字。做为一名语文老师,闲时喜欢涂抹几笔,一是下水练笔,二是充实自己,一来二去,也就攒了几篇小文,零零碎碎见诸于报端,但都是兴之所至,终不成气候。后来在学校订阅的《教育时报》上看到了教师周末版,便寄去了几篇稿子,没想到《美丽的露珠》很快便发了出来,欣喜之余,又陆续寄去了几篇,又发了一篇《用脉搏计时》,但对时报,仍像一个淡淡的朋友,相识并不相知。可是有一件事情却打动了我,那是一天上午,办公室的老师告诉我,《时报》的徐老师找我,诧异中,我按照电话号码拨了回去,线的那头是一个很好听的男声,普通话很标准,有些北京口音。这在河南是不多见的,原来是徐结怀老师,他告诉我,由于我经常投稿,稿子也还不错,所以准备给发一期专辑,让我准备一张照片和一份小历寄过去。放下电话,可一颗心还在噗噗嗵嗵地跳,是因为要发专辑,挺激动,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编辑对作者的稿子是这样认真负责,在我的想象中,如果稿子不合适的话,肯定顺手就扔垃圾筒了,否则,那么大的来稿量,编辑不被淹没在稿件堆中才怪呢!可是当亲耳听到了徐老师说"你寄来的稿子我们都存着”时,心便一寸寸柔软起来,被这种重视、尊重的感觉,轻轻地包着、托着、裹着、浮着,而且,寄得并未曾在稿子上留过电话,徐老师又是怎么查到的呢?想着这些没有亲见的故事,顿觉无比的幸福恬适。再以后,收到的样报上便有了徐老师的签名,默默地注视它,像见到了一个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虽然我们仍不曾多来往,但心底却很接近,不过自己便额外多了一份任务,比以前更加勤奋了,而且首先寄的就是《教育时报》,感觉不是为了发表,而是让朋友知道我的讯息,读读我的文章。有时心情竟像一个小学生费尽心力写了一篇自己非常满意的作文而等着老师批改一样,没想到,无心插柳,柳已成阴。仅2003年来,除时报外,我就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报》《教师博览》《师道》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随笔等20余篇,每当接到编辑老师对我的热情鼓励时,我总是在心底里默默地说一句:"谢谢时报,谢谢徐老师。” 后来,收到一封签名霍波的信,从名字上来看,气宇轩昂,尤其是霍姓,受《霍元甲》的影响,马上想到一位英雄好汉,可是再看字体,却小巧秀气,柔弱无骨,便笑了。因为忙于事务,便放下了。可是几天后便接到了电话,又让我吃惊了,原来霍波和我同性,看来是侠女了,于是马上霍波姐姐地叫开了,毕竟姑娘们在一起有话说,可是又跌眼镜了,原来霍小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妹妹,比我妹妹还小一岁呢!就这样,又认识了一个时报人,热情、细致是他们一贯的印象,也给了我许多启迪,在教学时对学生又多了几份耐心。 记录下来,这一份生命历程中的感动,怕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忘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5
“快乐的语文课”



雷州市唐家镇中心小学  王燕飞



语文课前我把学校发的桔子放到了讲台上,一则家里有不少桔子,二则想用它来作为我今天的习作材料。

上课铃响过,刚跑进教室的学生就议论开了:

“啊,桔子,这么多桔子!”

“我馋得直流口水,真想拿一个尝。”

“咦,语文课怎么会有这么多桔子,莫不是老师请我们做游戏!”

“今天的语文课文中没有桔子呀!”……

望着讲台上的桔子,学生们脸上一个个升起了疑云。正在大家迷惑不解、议论纷纷时,我没有作声,只是扫视了学生一遍,然后示意大家停止讨论,要求学生把刚才教室中的场面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此时,每位学生手中的笔都飞快地在本子上转着。在3分钟写作后马上交流,效果极佳。学生们一个个生气盎然,妙笔生花。此时,我乘胜追击:“请大家猜猜,老师用这些桔子来干什么?”猜测的方案就更多了。我又让学生马上进行描写。又是一个个精彩的描述片段:

“大概王老师加工资了,今天请我们客。”

“莫不是王老师拿桔子做奖品,但我们都六年级了,怎么还这么幼稚啊!”……

最后,我道出了真相。“学校里发了20斤桔子,老师一个人吃不了,就拿给大家吃了。味道不好,但心意到了。”

“啊,原来如此!”

“大家上台来拿吧!”

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台拿桔子。这时的桔子,好像特别大,特别甜,有的同学好像从来没有吃过桔子。有的摸着桔子,有的抛起了桔子,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剥起了桔子,更有的已把桔瓣塞进了嘴里,边吃边叫着“真甜”!……教室中一片欢腾。我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看看别人都在干什么!”同学吃着、笑着、叫着……教室里热闹极了。

桔子吃得差不多了,时机已成熟了。我问学生:“如果要把今天的事儿写下来,取个什么题目?”

“《一堂有趣的课》”

“《谜!谜!谜!》”

“《王老师真怪》”

“《耍花样的王老师》”……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

“好,今天的回家作业是把作文写好!”

“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没有一个叹气,没有一个皱眉头。要知道,这可是以前没有过的现象!期待着明天看孩子们的佳作!

第二天,我批着孩子们一篇篇佳作,简直是一种享受。我哪里会想到我这小小的桔子,会有如此神奇的妙用。一句句发自学生幼小心灵深处的话语,仿佛使我看到了那一颗颗真诚的心灵。那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桔子,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它又一次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真情在课堂上流淌。

摘录几句让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学生习作中的话:

“桔子,哪个人没吃过,也许一天要吃上几个,但今天这只桔子特别的甜,是我吃到的桔子中最甜的一个。”

“语文课老师拿这么多桔子来,同学们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它是用来干什么的,王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这样的语文课,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一位平时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在他的习作中这样写道“说句实话,很多同学的家中都有桔子,我在家里吃得嘴都起泡了,其实我们并不想要吃桔子,我们要的是师生之间的那份情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6
“问”出来的精彩



湛江市第十九小学      张奕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

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描绘了诸葛亮的顾大局、识大体和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启迪智慧,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了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在即将结束教学时,却发生了意外的惊喜。

在学完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理解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当学生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回答后,另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这十万枝箭明明是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课题却叫‘草船借箭’,而不叫‘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赶紧肯定这个学生的提问有价值,有深度,立即引导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是应该叫‘草船借箭’。因为‘借’字用得巧妙,突出了诸葛亮巧妙取得十万枝箭,从容不迫,神机妙算。”许多学生也跟着附和。提问的学生立即反驳:“有借必还,如果叫借箭,那么诸葛亮什么时候把箭还给曹操呢?”不少学生也跟着点头,话音刚落,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这一点也不难,下次打战的时候,把箭射向曹兵,不就把箭还给他了吗?”教室里立刻发出一阵赞同声。发问的学生一时无语,虽然还未被说服,但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我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精彩。还有不同的见解吗?”沉默了片刻,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也认为应该叫‘草船借箭’,因为‘借’在这里含有褒义,而‘骗’则含贬义。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应该叫‘草船借箭’。” 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掌声。我激动地称赞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反思: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     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6
插嘴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湛江市遂溪县桃溪小学   戴少娟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老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让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老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老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前段时间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好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他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我相应板书“得意洋洋”,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正当我和学生读得投入的时候,忽然听到学生当中有人在大声嚷道:“错了!错了!”我让学生停下来,发现在乱嚷的是陈文智,我笑着问:“你在说什么错了?”“老师,您黑板上‘得意洋洋’的‘洋’字写错了,应该是‘飘扬’的‘扬’字。”听了文智的话,我看看自己的板书,再次笑着说:“没错,就是这样写。”我并不认为我写错了,因为连续三年教六年级语文,我的头脑里就是“得意洋洋”而不是“得意扬扬”。正当我又准备发言时,文智又在喊了:“老师,你真错了。不信你看看课本。”一看书,课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得意扬扬”。我当时被弄糊涂了,教室里也开始骚动起来,有的同学说:“《田忌赛马》一文中齐威王赢了田忌,得意洋洋用的就是黑板上写的这个字。”有的同学说:“我在刊物上也看到这个词和老师写的一样。”有的同学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的“得意扬扬”和课本里的一样。”……就这样,短暂的一节课被我写错的字、被学生的插嘴扰乱了。我先是感激地对文智说:“你敢于指出老师的缺点,你真勇敢!老师应该感谢你,你教会了老师怎样写‘扬’字!”随后,我把字改过来,诚恳地向同学们道歉,并提出了学习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解决这个包袱,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查相关的资料,看看谁完成的好,我们一起解开这个谜团。

第二天语文课,孩子们脸上阳光灿烂,出现了下面精彩的描述:

小A:我查阅了成语词典得知:“得意洋洋”就是“得意扬扬”,“洋洋”原为“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小B:我查阅了大字典,没有课本中“得意洋洋”这个词,只有昨天老师板书的那个词,不过我又查阅了“飘扬”的“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6
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思考

 

湛江市麻章中心小学  黄进辉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经验的灵魂。这里的“先学”,是在教师的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后教”的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课堂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1、讲明自学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还没弄懂的问题、

容易搞错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掘深入,直到“挖到水为止”,旨在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也可以让优秀生代替老师去教。)

3、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般是围绕学生容易弄错的地方

来设计的,也可以结合学生手头上的资料来布置练习。之后,进行“一帮一”、 “兵”教“兵”的活动。)

下面以教学课文《鸟的天堂》为例谈谈。

基本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自学的要求,并结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读通课文,想一想,练一练。

(1)    最容量读错的字是哪些?最难读的句子有哪些?多练几次。

(2)    最容量写错的字是哪些?哪里容量写错?练写一下吧。

(3)    最难理解的词语有哪些?查字典,查资料,借助图片、录像,联系

上下文,联系实际去理解。之后,还有哪些弄不明白?请作好记号。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几次到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

   (2)那株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哪些语句写得最精彩?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巡视中发现学生读错字音“不可计数”的“数”、“兴奋”的“兴”。

要特别提醒。

   2、小组合作讨论“那株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再指

导读悟重点段落——第八自然段,品赏重点语句。

三、巩固练习

   第十一册《尖子生题库》的第97页的第四、五题。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找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动静结合”

的表达方法。

3、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6
唱 好 课 堂 小 插 曲



麻章区湖光镇新圩小学  陈秀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我已在三尺讲台耕耘了14年。14年来,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打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接着是“八字”教学要求、“六进课堂”,现在是新课标。每次的教学改革,我都认真学习。经过几年的课改培训,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课堂上,要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象、创新,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教互学。比如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能正确驾驭,就像一首首美妙的旋律,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这学期,我在进行《荔枝》一课教学时,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我感受很深。

《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作者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课程标准的理念。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爱呢?经过几个小时的准备,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讲台。课堂上,教学过程按我备课的各个环节有序地进行着,我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小组内交流,初步感受母亲的爱,接着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就在师生的互教互学进入高潮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阿庭,你还没吃早餐,吃了早餐再上课吧。”话音刚落,几个还冒着热气的面包飞到了映庭同学的桌子上。顿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门口的一位穿着不那么整洁的中年妇女身上,跟着是哄堂大笑,中年妇女赶快走了。调皮的春鹏同学站起来怪声怪气地说“阿庭,你还没吃早餐,吃了再上课吧。”又是一阵大笑。六年级的学生自尊心极强,春鹏同学的话可能伤了映庭同学的自尊心,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也站起来反唇相讥,其他同学不时附和着,全然不顾讲台上的老师。我不出声,想着如何唱好这首课堂小插曲。如果是以前,我早已大发雷霆了。这时,不知哪个学生喊了一声:“别吵了,这是上课时间。”学生们意识到闯了祸,都乖乖地坐好来,教室里恢复了平静。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微笑着问映庭同学:“刚才的阿姨是你什么人?”“妈妈。”映庭同学低着头说。我赶紧说:“映庭同学的妈妈多疼爱孩子啊﹗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对你们怎么样?谁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又活跃起来,连平时不敢发言的梅清同学也举起了手,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马上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胆地说:“我妈妈也疼爱我,夜里常为我盖被子。”看着一双双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课后再动笔写下来。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母亲说的话,由于有了刚才精彩的小插曲,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读起来感情充沛,并从读中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关爱父母的心。

上完课,我感觉到学生感受很深,收获很多,于是叫他们回去就《荔枝》写一篇读后感。而我,通过这节课,对新课标的理念认识更深刻了,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进行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产生,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要把握时机,让这些突发事件成了课堂中动听的交响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6
给学生以个性的天空,让学生显自己的光彩



吴川市塘缀中心小学    杨吴萍



新的课程改革认为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活跃思维,畅所欲言,敢于发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教师要创造一种环境,给学生一个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在个性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并且把自己的这种独特的体验说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不断地完善、丰富、提高、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兴致勃勃,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张扬,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激发,从而尽显自己的光彩。

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教学接近尾声了。我就让学生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就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明白了,像狐狸那样狡猾是没有好下场的。”有的说:“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人。”有的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像狐狸那样的人肯定会有报应的。”我面露赞许之色,刚想总结时,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从课文中明白了,我们做人不能像老虎那样笨,否则会被人骗的。狐狸其实挺聪明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双眼凝视,等待老师的解答;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得有道理。这时我走到孩子的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大家给他点掌声。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讨论讨论。”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孩子这样说道:“老虎不是笨的动物,它很凶猛,这次受骗主要是狐狸太狡猾了。”也有孩子这样说道:“课文中说老虎是半信半疑的,东张西望的,老虎还是有点会动脑筋想想的,它不算笨。”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总结说:“刚才同学们都动了一番脑筋,说得非常好。从老虎最后还是被狐狸骗了来说,我们可以说老虎是不够聪明。但是这个寓言主要是要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了。让我们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不能被这样的人骗了。”

个性的凸显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产物。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激发,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创新的火苗在碰撞中点燃。在上例中,当一学生说出与课文主题不一致的看法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此时我明白,孩子应该享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也知道此刻重点保护的是孩子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执着,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向那个男孩走近,给他微笑,甚至是掌声。”这更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成就而自豪,而激动!老师的一言一行,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激起其他学生敢于说“不”的兴趣,最终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张扬。我们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尽情地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哲人说过:“世界上是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让每一片叶子尽显自己的光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6
教学随笔之教学要“实”


麻章湖光中心小学  蔡立卫



(一)

      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好教材、学生这一关,深入研究,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相关内容以及学情。一篇课文的内容,学生有的是不懂的,有的是模糊的,有的是错误理解的。固我们的教学要追求“实”。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白杨》一课时,学生遇到这样不懂的问题“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确实,这个问题是较难的,这也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在课堂上,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进行争吵,猜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也随着这个问题飞跃。当时,我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再加上我适当的点拨,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你看这个过程多么有价值呀!
    又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学生对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内容,显得理解不透,有点模糊。学生只是知道白杨树就是这样,而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介绍,这样有什么作用。其实,这个内容也是理解上一个问题的条件。老师就应该紧抓住这个内容,让学生从模糊到清晰。当时,我是这样指导的;一、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时的神态的语句,即是“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二,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白爸爸的神态为什么这样变化?当时,学生先是沉默,然后是各抒己见,甚至互相之间争吵、不满、猜疑、否定等。三,在此基础上,我再问,这篇文章的主人翁是谁呢?所以,写白杨其实是为了写谁呢?经过学生自读自悟,以及我的点拨,学生明白了爸爸介绍白杨并不是只是介绍杨,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呵,这个过程多真实可靠呀!
    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甚至会出现学生理解错误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这点,不能顺其自然,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弄正确。例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学生对最后一段话就出现了理解错误,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当时,我根据这段话的特点,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写谁?2、爸爸在沉思什么?3、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结合这三个问题,联系全文,自读自悟。最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其实是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
    诚然, 教学就是需要这样真实的过程。



(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我们应该重视,不能刻意追求学生的个性理解而忽视了正确的引导。因此,老师就应该充满愛心地循循善诱,真诚地引导帮助,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小语第十册《乌塔》一课时,学生就有这样的认识偏差,乌塔应不应该独自一人外出旅游。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甚至有学生就说也想独自一个人外出旅游,像乌塔那样勇敢。看到此情形,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一个人独自外出旅游确实危险,也确实让自己得到锻炼。我想,现在让认为危险的同学议一议一个人外出旅游会有哪些好处,认为会有好处的同学说一说一个人外出旅游会有哪些危险。”这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样做有利有弊。紧接着,我与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商量总结出外出旅游如何做到既安全又得到锻炼。在我充满愛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样也不会出现心血来潮的学生私自盲目外出旅游。如果当时,我没有对学生做出引导,而盲目地追求讲解课文,而追求没有实用的花架子,会有可能使一些学生认识错误,而导致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充满爱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是极其重要的。这样就能使学生都经历了“真实学习过程”。
                                          (三)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的老师总是“黑着脸”“批判”那些犯错的学生,使课堂气氛压抑;对那些有精彩表现的学生也只是板着脸干干巴巴地表扬“好”。极无情调,也不真实。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真情实感地批评,用真情感化学生,真真实实地指出学生实实在在的错误,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心的。这样,学生就没有抵触情绪,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有一学生知道乌塔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很是兴奋,就迫不及待地想出发。我发现了苗头之后,并沒有马上批评他,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其利弊。然后,我特意请那位学生讲讲独自一人外出的危险。待讲完后,我微笑着摸着他的头说:“还想随便独自一人外出吗?”该学生红着脸说不敢了,这样太危险了。对于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发自内心地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是真心的,从而心情舒畅,充满自信。就如上面讲到的那个学生,当他说完后,我充满激情地说:“讲得多好啊!我们还等什么呢?掌声啊!!”这时,教室里暴起了热烈的掌声,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这样,学生就能明明白白地、真真实实地、轻轻松松地、愉愉快快地学习。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要丟开那些花架子,要实实在在地教学,努力去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7
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叙事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7
明确了的作业要求

   

雷州市雷城第二小学  林巧亭



     我们经常这样给学生布置作业:“把某页某题做了.”回家听写某某词语:“写一篇日记.”“写一篇与某某有关的作文.”当老师检查作业时,又批评学生这样没做好,那样没达到要求,进而抱怨起来:“哎,现在这些孩子......”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四句话:

    “给.”

    “给你.”

    “我会给你的.”

    “我一定会把这个精美的礼品送给你的.”

    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字,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是谁给谁,给什么;第二个句子只知道接受人是你;第三句话知道给予者和被给予者,但不知道给什么东西;只有第四句说得清楚,而且知道给的是什么(礼品).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别人听了才会明白你要说些什么;写作文也要把句子写通顺,把意思写明白,别人看了,才知道你要表达些什么.

    以前,我曾经采用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努力把字写好,也曾采用展示作业的方法鼓励学生,还找了个别学生作单独讲解、辅导,可一到他们完成作业时,字写质量就不尽如人意了。有一天,我把平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要求写进题目里,没想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居然比我想象得好。这个题目是:“写一篇工整又漂亮的字。”第二天收起作业看时,不仅人人都很认真,而且许多学生书写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次,我针对学生写日记时爱写错别字、错用标点的问题,出了一道这样作业题:“请写一篇句子通顺、标点正确、字写工整的日记。”没想到,效果也出奇的好,以前常见句子不通顺、标点错得多、书写潦草的现象居然少了。这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容易。要知道,这可是我经常挂在嘴边,并且在作文本上常常提醒学生要努力克服而学生都没有克服的毛病啊!一个要求明确的作业题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效果,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件事,让我兴奋了好久好久。

    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教学“仰卧在小船里进入内洞”这段时,学生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不容易理解,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就更无人举手来朗读了。于是我就把它换成“你怎样来朗读这句话?”问题变简单了,学生明白了问题的意思,知道该怎样做了,举手的人也多了。

    其实,人人都希望别人把话说明白。老师是这样,学生更是如此。当学生知道作业的具体要求时,他们就按这个要求去认真完成。而当作业要求不明确时,他们的作业就会变得很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因此,要叫学生把作业做好,题目就应该明白清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8
践行新课程 ,累并快乐着

---新课程下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邱一红



课前热身:

1、选择1—2句话,形容新课程带给你的感受

◆向左走,向右走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你就像那一把火,星星火焰,照亮了我

◆想说爱你不容易        

◆ 爱你没商量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2、提到新教材,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你此时的感受)

一、关于课改

▲语文新课标凸显的十大关键词:

   人文、实践、素养、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综合、资源、开放   

二、新课程观念的八大转变

   1、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教育

   3、新课程将带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

4、新课程着力于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5.教学要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6.教学重要的是带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7.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8.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三、关于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提倡“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于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拼音。

关于识字教学



识字

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

2.创设识字的环境,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

3、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识字

(1)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匾等识字。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

(3)认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认字。



关于阅读教学

从教材中的变化看理念(《翠鸟》)

(一)关于阅读教学的“读”

1、 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潜心读书,要有书声琅琅的课堂。

     朗读指导中不要作过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再从感悟中读。应避免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

2、要有层次,有目的,多样化地读;

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自由朗读,读正确。

b.再读课文,尝试朗读,读流利。

c.精读课文,披文入情,仔细品味,读出语感。  
3、要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月光曲》)

(二)阅读教学如何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

1、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2、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三)阅读教学如何凸现一个“活” 《地震中的父与子》

(四)阅读教学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五)课堂教学要注意拓展有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归纳)

一、语文就是让学生读书

  要让学生潜心读书,人人有机会读书;

  要让有时间读书;

  要书声琅琅。

  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读书,而不是盲目地  读书。

  要让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权利。

  要个性化阅读,但不是教读,一般是自己读,而不是齐读、唱读,跟随别人读。

二、语文就是让学生对话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关系。

三、语文就是让学生感悟

?读书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读书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读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读书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读书要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

四、语文就是让学生熏陶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

?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五、语文就是让学生积累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要引导学生读整课的书、整段的书;

?要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要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六、语文就是让学生创造

?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放飞想像;

?要利用教材载体发展学生语言;

?要运用合适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七、语文就是让学生快乐

?课堂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课堂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课堂要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

?课堂要体现活动性和趣味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8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常见的问题:

      听话能力问题,表达能力问题,应对问题能力问题,参与意识,倾听习惯,说话态度,说话策略问题等方面,比如,不专心听别人说话,听不明白别人的话,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不敢当众表达,或者语气语调不恰当;不愿意参与讨论,或者讨论时不善于合作,只顾自己说,说话不得体,没礼貌。

关于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

关于作文教学



◆  解决“愿意写”的问题  

◆  解决“善于写”的问题



感言 共勉

践行着新课程,有你的努力,有我的努力,幸福一定会像花儿一样在心灵深处尽情绽放,因而累并快乐着……

                                    

       小语第十一册21课《凡卡》教学谈



雷州市白沙镇机关小学  郑宏涛



小语第十一册21课《凡卡》一文的篇幅较长、索多、结构复杂,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采用了“变序法”进行导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它以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为线索,叙述了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故事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按顺序串讲法,采用了“变序法”来教,把课文分割为故事的叙述、书信的内容和插叙三大块,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来讲读:首先把故事的叙述和插叙部分撇开,将书信的内容连接起来集中讲读,在分辨书信内容时,抓住了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进行。如“写道”、“接着”、“写道”、“继续写道”这些提示性词语及其后面双引号的内容。

讲读书信的内容时,我采用“直奔中心法”,即要求学生把书信连接起来默读一遍,在初步理解书信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然后以中心句为突破口,讲读书信的内容并提出“指望”是什么意思?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凡卡连狗都不如?课文通过凡卡写信给爷爷叙述自己的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等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点拔,让全体学生真正理解了信的内容,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我把凡卡回忆“爷爷守夜”以及“爷爷砍圣诞树”这两处插叙进行单独讲读,指导学生分辨课文插叙部分时,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想象着”、“想起”这些提示性词语后面的内容,讲读插叙部分时,先让学生默读,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具体、细致,然后把有关句子、词语画出来,再想想这些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如“爷爷守夜”这个插叙中“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缩成一团……耸着肩膀……”通过学生的思考,终于明白了这些细节描写,说明了爷爷守夜很冷。又如“爷爷砍圣诞树”这个插叙中,描写爷爷的动作:“咳、抽、吸、逗”这些细节,反映了凡卡回忆跟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欢乐。

最后,我把叙述写信过程连接起来,作为一件完整的故事来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思路:“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这样可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读写信前这一情节,只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凡卡什么时间写信,在怎样的环境里写信,准备写信时的神态怎样的有关答案就达到目的了。

学习写信时这一情节,我要求学生把描写凡卡写信时描述神态的词找出来:“叹了口气”、“抽噎了一下”、“伤心地叹了口气。”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体会凡卡的悲惨处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讲读写信后这一情节,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凡卡做着美梦为结尾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的孩子美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通过《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善变,不应“循规蹈矩”不能运用“千篇一律”的教法,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常规”、“改变格局”大胆改革教学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8
浅谈写作背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雷州市客路中心小学  李丽梅





    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一段优美雅致的景物描写,是沉醉于大自然美色的真情流露;一个义愤填膺的议论,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一句朴实无华的引述,又是那么别具匠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恰如其分地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的实用意义。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自主性程度不高,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氛围的创造十分重要。对此,写作背景的介绍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如在第八册《雪猴》一课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介绍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名随军记者,有一次他到边防去采访,在地处偏僻、荒凉地带的边防哨所中结识了一群特别的朋友,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些朋友是怎样的?”学生被教师所设悬念吸引着,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倍增。

    又如在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这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带来的哀伤色彩,格调低沉,讲授这篇课文时课堂气氛的渲染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充分发挥了写作背景的作用,先引导学生谈周总理生平事迹,然后放一段悲伤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向学生说明:“1976年1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去世了,举国悲痛。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总理遗体火化那天,首都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听到这里许多学生表情有所变化,视线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书本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进入心里的最佳状态,促进整个阅读过程的优化。

二、抛砖引玉,辅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含义深刻句子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找到其中的窍门-----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而文章的中心又与作者写作背景紧密联系。何不充分发挥写作背景在这个理解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呢?

     在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如果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在战乱年代,他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揭露反动统治者的丑陋面目,号召民众奋起战争。他的笔就像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反动派非常惧怕他,限制他发表文章,还处处迫害追杀他。在这种形式下,鲁迅先生巧妙地和敌人展开斗争。。。。。。学生联系这个资料,反复诵读句子,茅塞顿开,理解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十分风趣的说法----“四周围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革命者受到敌人的迫害和追杀。

三、搭建桥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文章常常是作者有感而发,意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斟词酌句细细品味这一精髓,别有一番风味。然而,许多文章写作年代远久,写作情景特殊,如不了解写作背景,很难感觉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反之则能出色地驾驭之,得心应手。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是作者带着一身的才华、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但终无所获后,满怀一腔忧愤作客异乡,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失意人生的无奈。犹如讲故事般,我讲述着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被深深吸引,与诗人的距离渐渐拉近,对诗中的意境也有所感悟。在这个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文的内容。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身在他乡,思念家乡、思念亲友。同时指导学生体味作者的表现手法。这样铺桥引路、循序渐进,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反之,教师用干巴巴的语言去“填”去“灌”,学生似懂非懂,感觉索然无味。教学效果甚微。

  “ 教有法,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好作品产生的温床,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过程中,介绍写作背景,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8
关于“画一画”与“语文味”的几点思考



廉江市第六小学陈铭华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语文教师热衷于在阅读教学尤其是在写景散文的教学中运用“画一画”这一教学手段,意在体现新课标的相关理念和达到“尊重个体、激发兴趣、唤醒潜能、升华情感”的目的。然而,在某些貌似“形式灵活,既自然又轻松;气氛活跃,既民主又愉悦”的表象后,是否存在着对新课标理念的曲解和对文本精神的亵渎呢?在某些貌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丰导”的理念支撑下,是否失去了“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的半衡点,而使语文课异化为非语文非美术的“两不像”呢?我们麻该如何架设桥梁,通过“画一画”,让“语文味”浓起来呢?

请看以下课例片断——

在某中心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观摩课上,执教老师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荷花》一文,然后问学生:“荷花美吗?大家想画一画美丽的荷花吗?请你们拿出纸和笔来画一画吧。”于是,教室里热闹起来了……老师还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作画……折腾了二十多分钟,学生终于把画画完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又把自己的画送给听课老师提意见......

就以上课例中的“画一画”与“语文味”而言,我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在“画一画”与“语文昧”之间,没有架设第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与作者真诚对话”。

《荷花》很美,荷花更美,在这“美”与那“美”之间,是文字与生活的交融,是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与作者真诚对话的第一步,也是“画一画”的起点,更是体现“语文味”的关键。然而,课例中的执教老师,仅仅是“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一遍课文”,就要求学生“画一画美丽的荷花”。试问,这样的“画一画”,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与作者真诚对话’’吗?其立足点在哪里呢?没有“真正走进”,缺乏“真诚对话”,离开对文字的细心咀嚼与诗意感悟,何来饱满的激情?何来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画一画”,怎能不让人对其“语文味”产生质疑?没有“文本”支撑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就会失去平衡,语文课乎?美术课乎?异化了的语文课怎能不走向非语文非美术的“两不像”?

二、在“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没有架设第二座桥梁——引导学生“把精确美与朦胧美融为一体”。

《荷花》的美,美在精确——“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用词造句准确、形象、生动、优美。《荷花》的美,也美在朦胧——“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在朦胧的意境中,想象张开了翅膀,激情也随着“风吹风停”开始飞扬。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在精确美中感受朦胧美,在朦胧美中感受精确美”,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艺术形象才能更丰满,学生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才能更独特。然而,课例中的执教老师,仅仅是“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作画”。试问,这样的“画一画”是否仅仅为了指导学生临摹课文插图?其“语文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在这“折腾”的“二十多分钟”里,是否能够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是否能够体现教学时间与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呢?这样的“画画”,怎比得上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回到文本,让这“一大幅活的画”永远“活”在学生的脑海中呢?

三、在“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没有架设第三座桥梁——“珍视个体独特的感受”。

荷花“形”美,荷花“神”更美。在这“美”与那“美”之间,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情感的闸门打开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随着“风吹风停”与满池白荷融为一体。这种情景交融,怎一个简单的“画一画”了得!在以上课例中,“热闹”有了,“折腾”够了,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老师的认真观察”和“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这种缺乏以“书声琅琅”“静思默想”“真诚交流”作为基础的“画一画”,其“语文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态度的升华在不经意间被表面的浮华与内心的急躁所替代,学生的画作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双眼睛”、“同一支画笔”,如何“珍视个体独特的感受”呢?

因此,“画一画”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画一画”作为教学手段之一,是为达到体现“语文味”这一目的服务的。当“画画”能够发挥彰显师生个性、体现浓浓“语文味”的作用时,我们应该大胆运用,巧妙运用。反之,不要也罢。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热闹”而滥用“画一画”,更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误用“画一画”。

值得注意的是,“画一画”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专利”。试想:就《荷花》的教学而言,如果我们把“画”用在课前——引导学生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荷花,或者,把“画”用到课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画一画“风吹风停”中的“荷花仙子”,那么,这“画”,难道还仅仅是为了“画一画”而“画”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8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廉江市第三小学  杨石娇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深谙语文教学的规律,能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重视课文包含的真挚感情,才能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也就是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高涨,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特别深刻,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通过亲自实践和主动参与并且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知识最感兴趣,且掌握得牢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尽力上出“语文”味。

一、识字教学要教出趣味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我们在上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象开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例如有一位名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和“受尽屈辱”;在指导学习“囚”字时,按囚字的书写顺序分析给学生看,边分析边解说如果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囚犯”时,则没有了人身自由,这样的记忆则牢固多了。

二、阅读教学要教出情味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职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词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某教育刊物上看到有一名师指导学生理解完“卧薪尝胆”在课文中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后来名师举了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使我国载人飞船进入了太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接着那名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出了“我国女排卧薪尝胆了十几年,终于夺回了奥运冠军。”“刘翔通过卧薪尝胆的训练,终于成了田径飞人”……看来学生已经完全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积累指导要导出韵味

语文的特点是厚积薄发,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广泛吸取知识的琼浆玉液,真正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在涵义。如果光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多方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缘于此,我们许多的教师上完课总是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提高,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例如我们上语文课时,对那些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我们就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理解,这是非常有韵味的。我们相信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9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语文作业



雷州市南兴中心小学     邓珠荣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除了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外,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必须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各科学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那么,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呢?

一、作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是灵魂。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味地“死抄、死读、死记”的倾向,努力使“机械”变为“灵活”,使“死记”变为“活学”,从而使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课前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几个自己不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推想。先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讨论,再求教于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推想答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提问的机会,并且也都得到了较为具体的指点与解答。这种形式的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许多学生讨厌作业,认为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面对一种挑战,问题就出在老师没有精心布置作业。我们应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针对文本的语言特点来精心设计作业,作业的思维价值应放在第一位。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卖火柴女孩的关爱,促进求异思维品质的发展,可以让写《假如卖火柴的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业。孩子们思维十分活跃,讨论得十分热烈,他们立刻联想到自己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希望她大年三十晚上来!”“我希望她在我过生日的早上来。”“在我们春游时来,跟我们一起找春天。”当讨论到卖火柴的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怎么接待的问题时,孩子们动情地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她春天来了,我把新毛衣给她穿上;夏天来了,我给她穿上漂亮的连衣裙”;“我要把妈妈给我买的新书包送给她,和她一起上学”……学生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关爱之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些舞台,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认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把作业引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语文。”这就是说,儿童宽广而丰富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语文的场所。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之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设计作业。学习了故事性强的课文后,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可按原文复述,也可改编情节,或续写结尾;学习了短小精悍的寓言、童话后,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习了游记类的课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争当“最佳小导游”的活动;学习了古诗词以后,开展朗读比赛等等。精彩纷呈的课文类型,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想像力、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着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学习了课文(赵州桥》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喜欢制作的同学也可以制作桥的模型。第二天,有的学生用铅笔画出了示意图,两边的“护栏”上还画上了图案;有的学生为“大作”涂上了颜色;有的学生做出了实物模型,虽然比例不太协调,甚至还有些歪斜,但不难看出,件件都是作者的“倾力”之作。通过画画等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培养个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性而因材施教。据此,语文作业必须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不足的手段。

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课后.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设计一些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表现自我的天地。擅长写作的,让他们参加班级文学社、编窗报、手抄小报、墙报等;喜欢讲讲说说的,让他们参加演讲,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小小辩论会;爱好书画的,可组成美术组,担任小报的美编以及环境布置;具有演唱才能的,负责课本剧的排练;擅长搜集信息的,也可组成“小灵   通信息组”,定期向同学发布校内外新闻。

根据个体差异设计作业。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设计难度不等的作业,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比如,学完一首诗后的朗诵表演,可以分三类要求:一是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二是朗诵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欣赏的原因;三是朗诵全诗,根据诗的意境或者给诗配画,或者据诗表演,或者化诗为文。这样,既使形式活泼多样,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下放作业自主权。有些作业单靠个人难以完成,可以让学生寻找伙伴,自由结合,共同完成。比如调查报告、小记者采访、自办报纸、编演课本剧等均须依靠同学间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另外,在作业要求上也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在当日作业中,学生已掌握的部分,可以做一部分或全部不做;对作业中同一类型的题目难度较低且又熟练掌握的部分也可以不做;有的同学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找适合自己程度的课外题、提高题来做。这样给学生留出自主支配的空间,避免了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9
顺势而导,让学生主动学习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郑家宝



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有很多机会,能让我们教会学生很多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握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时机罢了。——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简单的多音字读音的争议,让我有此感触。

那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初读课文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这“没”字的读音,绝大多数把它当作“mò”来读。偏偏有一学生举手认为这字读“méi”也不错,并当场朗读了句子,结果发现句子还是通顺的。究竟该读哪个音呢?作为老师的我,并不急着表态,而是一面表扬该生读书仔细、认真,能边读书边思考,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一面又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围绕这个回题,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我。从大家企盼的眼神中,我明显地感到他们此时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释。这时,我意识到这是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好机会。现在的学生正处于若有所思而不得要领的阶段,正是启发的好时机。于是我随机引导:“为什么不问问‘老先生’呢?”(字典)于是,学生纷纷打开字典,结果在字典中双方都找到了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依据,说起话来更是振振有词。认为读“mò”的理由是:字典第一个解释就是“隐在水中”,它的例子是“没入水中”,当一样东西隐入水中时就可以读“mò”。现在在课文中可以认为是膝盖隐在水中,膝盖被水淹没了,所以应该读“mò”。认为读“méi”的不甘示弱,理由是:同样在字典上说,读作“méi”时,可以表示估量或比较、不够、不如等,它的例子是“他没(不够)一米八高。”“汽车没(不如)飞机快。”这里的“没”是表示比较,拿“他”与“一米八”作比较,发现他还不够一米八;拿“汽车”与“飞机”作比较,发现汽车不如飞机快。同样的道理,课文中的这句话是拿“水深”与“膝盖”作比较,发现水还不如膝盖深。一时间还真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经过这番讨论后,支持读“méi”的学生比刚才明显增多了,但认为读“mò”的还是占多数。怎么办呢?我向全体学生建议,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下,等学完了全文后再来讨论。于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因此,每读到这句话时,总会出现一次小小的混乱,大家都把“没”字读得特别响,好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解。

等课文学完后,围绕这个“没”字的读音,争论又开始了。争来争去,结果学生发现,其实两者相比,水的深度就相差一个膝盖的高度:如果读“mò”,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刚刚淹没膝盖;如果读作“méi”,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还不到膝盖。两者的意思都表示水不是很深,大概就在膝盖的上下吧,这与课文中“不大的水泡子”这一意思相吻合,也与“我脱掉鞋袜跳入其中”的意思是相一致的。从整篇课文来看,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说这里的鱼很多,在这个不是很深的水泡子里,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从而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这里的确物产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作“mò”或“méi”都可以,因为它们都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但是,读哪个音更好,更能表达出这里物产丰富这个意思昵?再仔细推敲,学生发现,这两个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一致,但是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这里物产丰富。那么,只要看哪个读音更能体现出这个意思,就是最佳答案了。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水深水多的地方鱼自然要多一些,也就是按常理来说,水深水多的地方鱼多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稀奇的。反之,水浅水少的地方鱼多了才会觉得稀奇,觉得不同一般。结合课文,那么当然是水越浅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鱼多,因为连这样水很浅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鱼,那么水深的地方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从而就越能说明这里物产丰富。因此,基于这样的理解,读“méi”应该更适合。说到这里,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这些只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说不定在实际生活中那水就淹没了膝盖呢。是啊,实际中的那个水泡子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有没有超过膝盖呢?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是一厢情愿呢?有学生建议是否向本文的作者刘国林先生询问一下,可惜不知道刘先生的详细地址。

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这“没”字本身的读音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才是学习,那种在学习面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知识面前那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问题面前那种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已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一个小小的“没”字,一个看似平常的“没”字,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没”字,里面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再次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体会出语文中蕴含着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问。人们常说,“学贵有疑”,不管是“小疑”还是“大疑”,有疑就能进,今日有小疑,他日就会有大疑,今日对“小疑”感兴趣,他日必会对“大疑”感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这样逐步发展起来。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这样,能在无疑处生疑,能在平淡中见神奇,那该有多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在语文课上作为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条件。怎样去创造条件呢?我想:顺势而导应该是个好方法,把学生的每个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在老师或其它同学看来答案是明如白底黑字一般的问题。因为不管是怎么平常的问题,对于提问者来说,就是个大问题,是个不能理解,至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问题。问题被提出来之后,我们教师用心引导学生设法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那一次次的探求、尝试,其实就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极佳路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9
作业本---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遂溪县遂城镇第三小学  邓小玲



由来以久,作业本是学生用来写作业做“学问”的,是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之一,而我却赋予了它更深的意义,让作业本成了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这对于我们搞好教学作用很大。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每当我接手一个班时,给学生上完课,总会留一点书面作业。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给我写了一条意见:“老师您能不能讲课时,说话慢一点?”我写一个字“行”。还有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老师我胆子很小,您提的一些问题我虽然会,但却不敢举手,课堂上你能多叫我回答问题吗?”我写道:“老师会的,你也要自己给信心给自己。你看你现在就不错嘛,能鼓起勇气对老师说出来了。”我趁这一个机会,告诉学生以后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可以在作业本上问问题或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
    没想到,学生的问题和想说的话还真多,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连数学、英语课上出现的问题也写上来了。“老师我可以在家里玩电脑游戏吗?妈妈不让我玩。”, “老师,××数学学的没我好,可数学老师让他当科代表,您说这为啥?”,“老师,我记生字特准,英语单词却记不牢,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听说你作文写的好,能告诉我一些窍门吗?”……我尽可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当然有的问题不便回答,就留在课前或课间了。通过与学生在作业本上无声的交流,使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更信任老师,喜欢老师,喜欢这门课了;同学们再不把写作业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把它当成和老师交流的园地。有位同学在作业本上写道:“老师,是你给了我学习语文这门课的信心,给了我帮助,以前我总不愿学语文,看了你写给我的话,我慢慢体会,发现语文这门课也很有趣。”还有的同学写道:“我们愿把老师当朋友,老师,你就是我们的朋友。”

我认为,用作业本师生交流,不管对那一科教学都是有利无弊的。首要好处在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多了一份主动权。有的学生内向,一些话不愿说出来却愿写出来;有的学生不善言语一到老师面前就紧张说不来话;有的学生想对老师说一些知心话又怕老师没时间等等。用作业本交流可以使这部分学生“直抒胸臆”拉近师生距离。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提倡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作业本“天生”就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完成任务的工具,那么平等交流、相互信任体现在作业本上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口号。不能从“作业”了解学生更多,走“近”学生心灵,那么对于我们教学中相互理解和信任就始终是个“缺口”。
     本来学生的作业本上写的既是学生的作业也是教师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应成为唯一的功能。了解学生的意愿,了解学生的生活是教师的“作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本来完成更多的“老师的作业”。我们每天批改学生的作业,每天面对学生,每个学生的心情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强调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真情投入课堂。但我们怎样保证学生倾情投入呢?凭我们课堂上察言观色,凭课间怎能了解一个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的思想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强调“育”德为首,如果“作业”能及时了解一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我们抓住了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素质教育,“育”人是首要的,“教”人为次。这个的道理很平白、很简单,人人都懂,但做起并不容易。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把自己对学生的情和爱洒向学生,我又从学生中收获学生对老师的情和爱,我感激这一方小天地——作业本,它成为我们师生沟通的桥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9
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叙事



                   覃巴镇第二小学     钟怡斯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9
语文教学随笔



吴川市长岐中心小学   李小波

   

每当写作文的时候,班里总有小部分学生简直就是如临大敌,我采用了许多方法去引导,但他们依然是“谈文色变”。又到了训练学生作文的日子了,让孩子们写什么好呢?翻开今天所学的课文《尊严》,一个主意顿时而生。

   铃声一响,我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似乎在等待我这次让他们写什么内容。当他们看到我两手空空地走进教室时,脸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同桌之间开始议论起来,“老师今天想要干什么?”“会不会是开班会?”……那几个见作文就头疼的男孩此时乐开了花,“哈哈,今天不写作文了。”“哇塞!太好了!”……

   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清了清嗓子:“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尊严》这一课,大家都对文中的哈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默之所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信任与帮助,是因为——”

  “尊严!”

  “是呀!是哈默的尊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信任、帮助,也是尊严让他二十多年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尊严是可贵的,难怪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哈默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富翁。”我继续说到,“老师今天要给同学们带来一道‘数学题’,同学们请看——”随即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财富”、“智慧”、“健康”、“尊严”、“知识”五个词,要求学生就“你认为谁最重要”进行排序,孩子们听到我的要求后一个个都愣住了。

   “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五个词写在一块呢?”我说,“因为这都是与人生有关的,这五个词都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代表了人生的价值。”

   “那么你认为谁应该放在第一位呢?可要开动脑筋哟,说出你的理由来!”我继续说道。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老师,我认为该把尊严放第一位,没有了尊严,活着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我认为健康该放第一位,假如我们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事也干不成!”

    ……

    就在我暗暗得意于学生天衣无缝的配合,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答案不同,可以吗?”“当然可以!”我鼓励他。“可……我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放在第一位!不过您黑板上没有写,一个人的品德不好,拥有什么也没有用;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身体残疾了,也会社会做出一点事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又沸腾起来,学生们有的说该把“诚信”放第一位,有的学生说该把“友谊”放第一位,还有的学生说应该把“时间”放第一位……我拍手示意,待学生安静下来后,说:“孩子们,谁该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呢?咱们今天也争论不出结果来,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看,咱们还是把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写下来吧,最好举几个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咱们写好之后再来辩论,好吗?”

    “好!好!”有些学生等不及了,马上拿起笔写起来。我特意观察了平时那几个“讨厌”写作文的学生,他们此时也在本子上写得飞快。

     ……

    下课后,其中一个不爱写作文的男孩跑到我的面前,一脸“坏笑”地说:“老师,我们上当了,你这是让我们写作文,不过,我的笔不知怎么回事,今天特能写。”我笑了笑说:“是嘛?看来你还是挺会写的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现在正走在成功的路上哟!”听了我的夸奖,他笑呵呵地走开了。

    对于小学生习作,我们教师应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奇异的体验活动来充实学生的感性体验,帮助他们收索习作素材,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给学生表达的自由,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09
教育学生要宽容



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  李宽



这一周是我值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我照例站在学校门口,督促学生进出校门不要挤拥,特别是骑车回校的学生必须下车,推车进出校门。这一举措是我校为了学生的安全而定出来的校规。星期三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带着值日牌站在校门旁边值岗。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校门,骑车的同学也能习惯地把车推出校门,离开拥挤的人群再上车。可是,五年级一位男生,个子较大,头发稍长,他骑着自行车从校园里冲过来。我示意他要下车推出校门,而他视而不见,一味骑着车飞出校门。我由于责任心的驱使,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车尾架。他不但不下车认错,而且还拼命挣扎想逃脱,态度很差。我火了,很想重重教训他一顿。可是一转念:不能发火呀,这里有很多家长、学生,发起火来很失态的。于是,我低声说:“小朋友,你这样骑车冲出校门,好危险啊!你忘记我们的校规了吗?”他见我没发火,便下了车。我下意识地叫他跟我在校门侧站着,好让他看看别人离校的表现。他看见同学们推车出校门,还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他的脸红了,低下了头,说:“主任,我叫小钟,是五(4)班的学生,我违反了校规,我知错了,请扣我班的分吧!我保证今后不再重犯了。”我微笑着说:“好吧,你知错认错,并能决心改正,就是好学生。今后你用行动来保证吧!”自此以后,小钟真的不再重犯这个错误了,还经常督促其他同学遵守校规,维护学校的秩序。

从这件事我常常反思,如果当时我扳起脸孔,狠狠批评小钟一顿,不知结果会怎么样。而我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以和蔼的语言教育他,又以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来感化他,使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有毅力去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甚至思想还变得积极进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当学生不知不觉的犯一点错误或违反某些规定时,能以宽容之心善待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有反思和改错的机会,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中,会对我们教育者产生一种感激和敬佩之情,师生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亲和感,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容易开展起来。因此,以宽容的态度和方式来教育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上面所举小钟同学的案例中,小钟能敢于认错,就是宽容给他的力量;小钟从违规到守规,是宽容给他的鼓舞。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宽容,不是对学生的犯错采取纵容、放任的态度,而是给学生的一种爱,一种信任,给学生一个反省的时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谅解是一种教育,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犯错能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这就体现出教师的高尚师德。我们反对那些以师道尊严自居,并以讽刺、挖苦、训斥、体罚的手段严惩犯错学生的行为。让宽容的教育方式走进校园,走进社会,使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谐起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0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个性





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  梁华文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由自发散的思维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思维方式也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都会有其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有一次,我在教完《凡卡》这篇课文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不能,因为信封上的地址不详(凡卡只写“乡下爷爷收”),又没贴邮票。我正准备作总结时,一个学习成绩,平时好动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点导致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我一听,感到很惊讶,同时也为这位学生积极思考感到高兴,便说:“那你谈谈你的看法吧。”那个学生说:“老师,课文最后写着‘邮车上坐着醉熏熏的邮差’,我觉得这个邮差醉熏熏的,怎能把信准确地送到目的地呢?因为人醉的时候是神志不清、迷迷糊糊的,连自己干了什么也不知道。”听了他的回答,我立刻肯定他的说法,并向他说明爷爷收不到信的最主要原因。然后赞扬他肯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是个聪明的学生。后来,那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反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贯做法: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已经把一节课的问题“有机”地罗列出来,给学生限定单一的思路,让老师的“教”主宰学生的“学”,把学生的理解局限于自己划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对于学生那些富于个性的见解不置可否或加以抑制;对于那些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不以为然。这样一来,学生的独特见解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们的积极行动得不到鼓励,大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禁锢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或被忽略,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产生独特的领悟。

在教学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这种善于发现、善于变通的积极态度,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侧面看问题,鼓励发散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坚信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关注和热爱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善于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独创性、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充分肯定他们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0
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吴川市吴阳镇大坉小学   李倩玲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是重要的,那么怎样让孩子培养自信心呢?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办法。孩子们最大渴望就是得到大人的赞扬和认可,有了赞扬和认可,才能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一、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

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我所带过的学生中,就有一个极调皮的学生,上课不太安份,不时在老师上课时插上几句,有时说的话与上课内容毫不相关,常令学生发笑,没少遭老师白眼,而我却发现这个学生的脑子动得特别快,总是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因此,我对他非常赏识,给予他适当的引导,并不时夸夸他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在一年后的升中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在全镇排第二。

赏识给了这个学生信心和动力,使他的语文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成绩名列前茅。

二、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痛苦,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其意在劝导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喜欢那一位老师,那一位老师的课就学得好,不喜欢那一位老师,那一位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不好。这实际是情感在起作用。如果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苦了。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把师生的感情联结起来,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吸收。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转换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这样做是建立师生感情深厚的前提。我班有个叫李上波的学生,其他科的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在“奥数考试”考试中,还获得了二等奖。唯有语文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聊天、周记、作文的形式和他交谈,通过一些名人的童年趣事启迪他,让他在学习中找到自信,还常常鼓励他,使他逐渐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在课堂上,我常提问他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有一种成就感,在升中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四、赏识——敲开学生的心梦

在教学中,我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口语交际等。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对一些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实行轮换,助教的制度,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抱负,打破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有时,我还在课堂上故意向学生请教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而赏识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服“良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0
生活, 写作的源泉——教学随笔



徐闻县春蕾小学    黄文鹏



教学中我们常说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不能具体描绘出事物的形象,那么又何谈文章的生动呢?所以我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都注意诱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
     如指导写《快乐的课间十分钟》时,我让学生回忆课间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题材有了,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次习作,学生都写得丰富充实,表达清楚流利。因此,文章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料,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开发,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从生活中捕捉到素材,产生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写作的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0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徐闻县教育局教研室  黄堪勇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最近,本人深入学校教学调研时,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即老师们虽然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落实,往往是锁碎的分析充满课堂,极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与教师们交谈,他们普遍认为,一、学生读书再好,如果知识点没有落实,考起试来就吃亏,二、不知如何指导读。我的心为之一震,这显然是对朗读的一种误解,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产生的误区。何谓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吕叔湘先生曾主张:“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培养目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充分诵读  触发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然晓得其意思。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由于儿童语言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同时调动眼、口、耳的各感觉器官参与,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并促使大脑也参与思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现代白话文著作,入选教材的都比较浅显易懂,多读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效果也更加明显。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过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没有一定数量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多读则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去,变成自已的语言。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发挥示范作用,创设情境,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充分诵读。

1、教师引导,读出感情。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帮助。范读可谓引路,即给学生做个样子。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语音准确,富有感情,使学生佩服,愿意模仿。如一些感情浓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语调语气变化大,这类课文宜先由教师范读。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篇情调哀婉,教师只有十分投入地范读,才能以情动人,让学生披文入情。再如一位老师在教《金色的鱼钩》时,这篇课文内容易懂,感情丰富,特别像“老班长啃鱼骨头”、“老班长牺牲”等情节更是感人肺腑。如能读出感情来,无须讲解,即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些重点或难点的句段,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分别用上吞气、颤音、轻声等技巧进行了范读,而且还给学生分析了老师读得有感情的原因:⑴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了动人的画面。⑵透过外表看内心,不仅看到老班长的外表动作、神态,听到他的语言,而且想到老班长的内心活动。⑶进入角色,如像自己成了课文中的一员,自己就像是老班长。实际上这就是教给学生读出感情的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练习,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2、妙用音像,激活思维。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语言,从音记起,从动作和表情去体会,从而激活思维,展开想象,效果更佳。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倾听《月光曲》的课文配乐录音,并要求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想象,学生们听后好像真的面对着大海,看到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遍了银光……。再如,听了《穷人》的课文配乐录音,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小孩命运的悲惨,桑娜富有同情心的宽广胸怀。当学生看了《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对课文中写红军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壮烈场面,顿时就有了真切的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感染对学生的语言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妙用媒体,时刻想着让它们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挥必要的作用。

3、以问促读,心理体验。精心设计提问,以问促读,能激活学生智慧的潜能,这是培养敏锐的语感心理体验的好方法。众所周知,“满堂问”不等于启发式,但课堂上缺少不了必要的提问,关键是要少而精。提出的问题应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须认真读书,动脑思考方能获得。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促读”的作用。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段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了,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真的会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学生懂了,该怎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这一片断,即人物的语言、动作,他们心中已有数了,但是必要的地方,如重音、停顿是否得当,运用的语调、速度是否恰当,教师还要适当点拨一下。

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引导学生诵读贯穿于一课的始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池》一课时,设计了“初读——细读——品读——回读”“四环节”的阅读教学方法。初读,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在怎样的日子看五彩池的。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的。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的惊讶之情,了解水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时的喜悦之感,从而感受五彩池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初读——细读——品读——回读”贯穿于一课始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诵读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根据自己的领悟诵读等。

二、潜心品读  领悟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荷花》一文,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⑴“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挥、伸、露、冲)⑵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⑶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再如毛主席写的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大柏地雨后的美景是在品读中感受到的:烟雨迷蒙中水气未褪时,关山的苍翠之色时隐时显,西下的斜阳,七色彩练美而不艳,一个“舞”字更点出了革命者乐观、积极、豁达、豪放的精神境界。这自然美景中当年一场激战留下的弹洞将它装点得更加好看!在革命者眼里正义之战的弹痕无疑是最美的。全词的境界只有在品读中才能感其真,知其理,悟其情。

三、积累运用  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一位老师在教《五彩池》时,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五彩池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有的说:我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葫芦的;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盘子的;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莲花的……这样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再如老舍的《林海》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抒情散文。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大兴安岭的岭、花的景物特点的语句圈划出来,再让学生口头复述这些美景。这样,学生以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灵去感知领悟课文的语言,真正体会到语言大师老舍词汇的丰富多彩,结构的灵活多样,表现手法的生动形象。通过复述,学生积累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材料,就能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领悟力。但是,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随之也必然提高。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换句话就是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多接触、多使用语言材料,听听、读读、讲讲、背背、抄抄、写写、摘录都可以。只要反复实践,使语言的隐含意义以各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反复出现,形成反复的言语刺激,最后在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这种“顿悟”即语感的思维性产生的理性效果,应该说它也是通过语感实践获得的。阅读教学的实践已证明了,“语感”必定是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0
语 文 教 学 叙 事

徐闻县南山镇五里中心小学   卓春燕



“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推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谰语)的确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往往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处理得好,课堂将会出现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那一次,上复习课,我跟同学们进行语文基础训练,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课上得很顺利。快下课时,讲到了这样一道题:(连词成句)“诗仙、的、李白、唐朝、是、大诗人、被、称为”。我请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练习,然后根据他的答案分析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被称为‘诗仙’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讲完后我没再多加考虑,抓紧时间准备讲完最后一道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现了。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见他是学困生,没理睬,没想到他自己站起来,张口就说:“老师,我想到了另一个答案,不知对不对?”被他打断了教学进度,当时的我气急败坏地说:“答案只有一种。”他不服气地坐了下来,再看看其他同学也是欲言又止。课堂一下静得可怕。我``想:此刻,同学们的思维冒出火花,怎能忙着讲完题而遏止他们呢?得鼓励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我马上改口说:“老师心急,只想到一种答案。妃鑫同学多细心呀,他还想出另一种答案,我们来听听,大家鼓掌欢迎。”他高兴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听了他的正确答案,我意识到自己刚才太武断了,决定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果然,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很多种答案。有的说:“李白是唐朝大诗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说“唐朝的李白是大诗人,被称为‘诗仙’”……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也跟着放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兴趣很浓,直到下课了,还有一个同学追着我问这样对不对。虽然训练题没有讲完,但训练效果非常好。

课后,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一棒子打死”学生的质疑,而是及时捕捉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反思:①当教学进度因学生的质疑而受阻时,教师别心急,应细心呵护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进行教学,理解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②当学生的质疑扰乱了教学思路时,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独特体验,教师少指责,多指导,多启迪,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把课堂变成和谐的课堂,精彩绝呈的课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驿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1
语文教学随笔

徐闻县曲界中心小学    朱学惠

                                                      

学校这个学期学习外镇经验,大力抓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自己得意,领导满意的课.这可难倒很多同事.我不由得也紧张起来.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我苦备了一个星期才勉强把这节课拿出来.上完后总觉得不尽人意.

我上的这一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日月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隐”、“筑”、“晰”等6个字,会写“展”、“建”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看图介绍宁波的一处景色。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首先谈话导入,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学习3、4描写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自然段。用你熟悉的记号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一个大问题贯穿整堂课“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自己解决一个难点“隐隐约约”,教师只做引导。在学习中午太阳高照时,抓住“清晰”这个词进行理解、感悟。在学习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时,抓住重点词“朦胧”,让学生找到比喻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然后迁移运用,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看图说话中,介绍宁波的景色。最后一个环节的写字指导中,我出示的是两个同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但在书写中又有所不同。
  整堂课上下来,自己也有所感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还是上得比较成功的:
  1、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而且文章的文字又写得很美,是锻炼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文章。所以我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自由读,读出感受,读出问题,读的层次比较清楚,读通读顺——理解感悟——有感情地读——背诵积累。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时,采用文本联系生活场景的方法,如“隐隐约约”、“朦胧”。
  2、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也希望学生能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好词的词义——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看图说话,迁移运用。但是可能我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仅仅让他们背了自己喜欢的几句话,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把3、4段都背下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当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整堂课的重点上讲,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但在学习“朦胧的日月潭”的文字时,我突然要求学生找出比喻句,而且要学生精确地说“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像什么”。本身这个题目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点困难,另外一个,也冲淡了已经营造起来的感情基调,以致于再让学生谈感受时兴趣不太大了。而且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有感情朗读时,可以用上轻音乐,帮助学生激发感情,促进感悟。
  2、有些小细节不够注意。比如当学生说话出现语病时,我没有指出。如果从小就训练学生的语言规范,以后学生说话就会很有逻辑性,很规范。在看图说话时,第二张图出示的是东钱湖的湖光山色,学生只想着怎样把我出示的词语用进自己的语言中,而没有顾及其他,在这里,其实我应该指导学生看图的顺序。当学生在看图说话说出了好词好句时,应该马上把这些词语板书,并让大家跟着这个学生齐读,营造用好词光荣的氛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1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随笔

徐闻县实验小学  关奕梅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简要地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介绍课文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常会导致学生觉得课堂乏味无趣。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之前,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计算机的文章和图片或到有电脑的地方去参观。在教学时,我不急于检查,而是问:“同学们,以往我们学过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它们重点分别写人、记事、写景。那么,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1:不同点在于这篇课文重点是写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学生2:不同点在于它给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知识。

学生3:不同点在于这篇文章打比方的写法非常突出。

根据以上回答,我的教学判断是:学生对说明文显然没有建立起明晰的概念,这是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于是,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了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买过牛奶没有?

生:买过。

师:你们买牛奶时第一件事做什么?

生:看说明书。

师:好啦,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像不像说明书?哪些像?哪些不像?

听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探寻。

“老师,我看这篇课文很像说明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说明文!”学生脸上挂满了发现新知识的喜悦。另一个学生说:“课文中介绍电子计算机用途这部分的写法,跟牛奶说明书很相似。”又是一个发现者。学生继续发表研读所得:“牛奶说明书不打比方,只列数字。”……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我归纳引导:“说明文重点是介绍事物的特点、用途或使用方法的文章,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很快地找出有关的句子,发言非常热烈。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要把搜集到的广泛的信息资料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认真阅读课文。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我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如:“从‘埃尼阿克’出生到现在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好几代。”这个句子是理解第1自然段的关键。指导学生研读这句话,重点是读出两个短语背后的意思——“短短的几十年”和“繁衍了好几代”。按理讲,“几十年”并不算短,若是一个人,这个时间可以从童年到中年了,可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改变着世界的重大科学技术,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此重大的科技成果,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就繁衍了好几代,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字面背后的意思被学生读出来了,文章的段意被读出来了,扣住重点词来读,文意也被寻找到了。另外我还要学生提出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计算机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和电脑是什么关系?3、如今的计算机用来干什么?4、计算机越来越神,它会神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急于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分组讨论,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待学生完成前三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未来计算机神的程度,激发了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发展的美好憧憬,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

之后要求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用第一人称作“电脑的自述”的表演。经过一番酝酿之后,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还做着简单的动作,像舞台上演员;有的学生边听边帮别人修改,俨然像个导演。我听了,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开头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就是你们的好朋友电脑呀……”还有的学生这样讲:“嗨,大家好,我叫电脑,过去我的名字叫计算机……”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开头很新颖:“一天,我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祖爷爷埃尼阿克发给我的……”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课的教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以往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指导成轻松、活跃、和谐的民主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1
做一个内涵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



湛江开发区龙潮学校    谭海霞

又随堂听了一 节语文课,课堂上出现的几种不良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其一,教师照本宣科,气氛沉闷,学生乏味,收效不佳。其二,教师提的问题总是想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其三,对学困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其四,过于关注优生,对学困生的举手视而不见。

据于以上现象,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思考,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是否要求有丰富的内涵呢?

我认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丰富内涵的。那么,什么是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呢?那就是充满激情浪漫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细胞,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更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特别是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就更要讲究艺术了。如常用“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等商量或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倍感亲切,也会更加的信赖老师,这样教学工作起来会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来讽刺、挖苦、嘲弄学生,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试问这样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吗?学生会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吗?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激情澎湃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不容易。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激情澎湃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愿我们都做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谢谢你,让我找到实验的乐趣

湛江市草苏学校    欧瑞娟



    由于前一天去开会了,有关“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无法提前完成的。我抱着算了吧!就让演示实验变成教师讲解吧!反正农村的学生总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好像各种神秘的生命现象总与他们无关似的,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使我越来越懒于做实验了。

我按照设想,用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出新课,“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1%-5%被植物吸收利用,谁知道其他的水分去哪里呢?”然后导出新课——蒸腾作用。接着让学生阅读“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过程,打算和学生一起解决实验中的讨论题就归纳蒸腾作用的定义。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吗?我做了实验,发现真的有水珠出现呢。”望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我感到惭愧。我如实说:“这个实验老师确实因为昨天没有时间而没有准备,但这个实验老师曾经做过了”。我灵机一动说:“你能否上来说说你的实验过程?老师真想知道你是如何做的。”他很大方地站讲台上说:“我没有试管,也不知道什么是植物油,但我想只有选择两个同样的装置就可以的。因此我选用了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子,按照课文所说的加入等量的清水,将按照课文那样处理的两条枝条分别插入两个矿泉水瓶里,并加入了少量的花生油,我想花生油的作用和植物油的作用是一样的,然后我选用了两个买菜用的白色塑料袋扎好瓶口,放在太阳下2个小时,然后我移到阴凉的地方观察,发现有叶子的那个袋子真的有水珠出现。”他接着说:“我觉得好玩,我把加入等量清水改为加入等量的红墨水,我发现塑料袋有颜色了,而且发现枝条也被染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望着他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听着他那有条理又有创意的陈述,我的心既激动又惭愧,多好的学生,我过去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我根据了他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评述了他的实验情况,并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把后一节所涉及到的植物茎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提前到了这一节课上讲,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后自己用实验来验证。这可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节课。

通过了这一节课,让我深深地懂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老师怎么能够因为部分学生的无心而抹杀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探索机会呢?又怎么能够以此为借口而不为学生创造机会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实验的机会;也许设备和课文要求不符,但也正于这一点点不符合,正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的独特和创新。如在蝴蝶标本的制作中,按常规是用死的蝴蝶来制作标本,但是我们却学会了活体蝴蝶制作了活生生的蝴蝶标本。望着那活灵活现的标本,我的心中充满了感谢,感谢我的学生让我找到实验的快乐,找到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对待学生要厚道

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学         吴丽莎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的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我们中国叫作“厚道”。

在课间与学生交流互动时,我们之间就发生了一起偶然“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个教学习惯,两节连堂语文课的课间,我都要与我的学生在课室里进行交流、谈心。记得那天,因为学生们急于想了解到自己的单元测验成绩,所以把讲台和我都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互动”给彼此带来的快乐,谁也没有注意到讲台上的水杯,水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位学生打倒了,这时讲台上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学生“抢救”被水打湿的试卷;有的学生急忙“抢救”险些被打湿的电脑;有的学生奋力“保护”被水迎面淋湿的我……短短十分钟的课间,让我看到了学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另一面,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第二节课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表扬好人好事,并想:顺势指导学生写以“好人好事”为主题的作文。于是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原本我以为,学生肯定会围绕着“谁做了什么好事”来展开讨论,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指导写作并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了。可当我听到学生这样地回答时,我不禁陷入了片刻地沉思。他说:“吴老师,刚才某同学把您的水杯打倒了,不仅让您没水喝,还把您的衣服和大家的试卷都打湿了。我们都很气愤!”我放眼望去,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再望一望打倒水杯的那位同学,他满脸涨得通红,头埋得很低,似乎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等待着老师和同学的所有“批判”。怎么会与我的意愿背道而驰呢?强烈的职业感使我敏感地认识到:我已被无形地推到风头浪尖上了。如果我处理不好,无论哪个学生都不会高兴,甚至会好事变坏事。形势要求我必须马上调整教育方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我以朋友的语气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得感谢某同学,是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全班同学都用十分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包括那位同学。我接着说:“我要感谢他,是他让吴老师认识到原来我们班有那么多懂事、为集体着想的好孩子。例如……”在我的带动下,班里的掌声一阵接一阵地送给了那些做好事的孩子们,之前不愉快的气氛得到了缓解,“我建议:也把掌声送给那位同学,是他令我们整个集体更和谐、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话音刚落,班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地掌声……虽然在冬天,打湿了的衣服穿在身上觉得仍有一丝寒意,但我的心里却是暖烘烘的,因为我的学生学会了宽容,那位学生也找回了自信。这不正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指导学生怎样“写事”的最佳时机吗?

之后,一位学生的周记中这样写到:“敬爱的吴老师,谢谢您让我们明白了心存善良、宽容悦己的真谛。原来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告诉您一个秘密:那天响亮的掌声,是同学们对您至高无上的敬意……”读到这里,我不仅热泪盈眶。是啊,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我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着……

谁说老师仅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我们是在修剪孩子们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也许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孩子的心田里栽种下美好的种子。而心灵里的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快乐教语文



         湛江市第九小学   叶兰芳



小学语文教师,担任的课程多,班务繁杂,总有干不完的活。有些老师有时候顾及不过来,就整天抱怨,成天发老骚。我觉得工作是否快乐,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态变了,世界就变了。我们干哪一行就要爱哪一行,你既然选择了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你就要尽己所能,教出味道,在课堂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那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寻找自己的快乐呢?例如,有一天,我教《山中访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时,心想:六年级的生字词怎么教才让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总不能像低年级那样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逐一用枯燥无味的方法灌给学生。于是,我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再用接力赛的形式去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学生一听是接力赛,学习情绪空前高涨,赶紧去读、记、想、查。规定时间一到,就举行接力赛,按座位的顺序到黑板上默写一个生字和相应的音节,看哪一组写得又快有好。参赛的同学个个精神抖擞,劲头十足。拉拉队的同学也在拼命地读,使劲地喊,比赛场面热闹非凡。学生在玩中记住了本课的生词,老师在笑声中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不愧是一举两得。

这一节课结束后,几个调皮的学生跑上来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又上新课?”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的是知识,老师在工作中收获的是快乐。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去设计和善于去挖掘教材,语文课堂上无处没有快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语文教学“三放手”探索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文昌小学  吕定辉



新课标、新理念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本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抓好以下“三放手”:

一、提供充分机会,放手让学生勤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求、认真思考的良好品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们争着说:“哪儿可以称得上‘天堂’?”“‘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去探索问题,寻求“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作者以“鸟的天堂”为题,目的是什么?在充分熟读课文之后,放手让学生思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俗话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尤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参与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共同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参与多种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

辩一辩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辩”可一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以采用“辩”的方法。教师提出:“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能始终坚持‘纹丝不动’?”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辩,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辩。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学生在“辩”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品德教育。

访一访 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可以放在课文后进行,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有助于巩固大家的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学习了《向命运挑战》一文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要是你是一名小记者,采访霍金,你提问他什么问题?他可能会怎样回答?课后,我选了一些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霍金”角色的同学提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课文内容的掌握,也给予了学生一个锻炼应变能力的机会。

     演一演 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机会,充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老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性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小抄写员》一课时,可采用表演的学习方法。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展开比赛。先让学生反复读读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后的那几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分角色演一演。表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表演后进行评议,谈体会。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主动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的活动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留出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互相交流。

课堂交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应是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踊跃参与。勇于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放不开,深怕学生听不懂,学不扎实,于是讲得很多。许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大部分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了发言机会,只要稍微有错,或者偏离教师所拟定的轨道,教师就会立刻打断,予以纠正。如此一来,一堂课之中学生并没几句完整的话,甚至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老师的提问,更不必说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放,多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讨论,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必要的时候,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讨论、总结,在交流中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课前,我提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没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比较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会。课中,各个小组根据观察后的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派代表谈体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内容,就能深刻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自觉参与教学获取新知识,不仅培养了参与意识,同时又锻炼了观察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学习起来也更主动、积极。

老师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乐于交流。学生作为独立体和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并将这种爱通过语言、手势、表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感受到受尊重受鼓舞。这样很自然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产生乐于同教师交流的愿望。其次,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理解和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真诚帮助学生战胜困难,重获成功。再次,师生之间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诚然,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好“三个放手”,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作用,多想办法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自由探索,就会让孩子们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以文挖“文法”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中心小学   许立川

批改学生日记、作文时,老师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写的内容不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感想,而是采用偷梁换柱法:把别人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名字,或是摘抄作文选中某篇文章的片段;一些学生倒是眉毛、鼻子一起抓,全篇文章不分主次、没有章法,简直是乱七八糟。究其原因,学生不懂得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或掌握的写作方法不够“熟透”是原因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是文本,挖掘每篇文章的“文法”,在课堂中与学生切磋,经实践,效果是显著的。下面,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子,说说本人的一些不够成熟的教学体会。

一、       以文学修辞方法

文章的语言美有如人的穿着、打扮美一样,让人看了还想看。《鸟的天堂》一文语言比较优美,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文中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有比喻修辞手法,如“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有排笔修辞手法,如“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等等。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品味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仿照这些句子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在练中,学生会渐渐知晓写文章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奥秘。

二、       以文学描写方法

描写在每一篇成功的文章中都不会缺少,要不,文章显得干巴巴、无血无肉。丰富多彩的描写使《鸟的天堂》内容更充实,景物更美和作者的感情淋漓尽致流露于读者面前。首先,作者运用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写出了榕树之大与生机勃勃;在该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描写是动态和静态,描绘了榕树的特点和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动态和静态描写是第一次提出来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该课必须突破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比、分析,使之晓之以理,明白这是描写景物的两种有效的描写方法,更要在作文中运用上运用好。

三、       以文学取材方法

《鸟的天堂》中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但是作者真正是去了两次,还是三次、四次……呢?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者选择了两次去鸟的天堂,达到了描写榕树和众鸟活动的目的。因此,我觉得应借此契机,告诉学生写文章时的取材也有方法可循:要围绕文题与写作要求,选择有意义的事情、有独特特点的景物作为文章材料,不是遇到什么事就写什么事,看到什么景色就写什么景物。老舍学生也许多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其选择了早上与傍晚两次看到的不同景色写出来,避免了写的内容出现重复累赘的现象。这不正体现了写作选材的高超技巧吗?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坚信,如果教师深入挖掘每文章蕴涵的“文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切磋,相信学生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遂溪县第四小学     陈碧云

 

最近,我镇举行优质课“擂台赛”,我以十一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参赛,获得了最佳课件奖和优质课一等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谈谈我的感想:

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二、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断:

师: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能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吗?

生:全球气温变暖,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水及干旱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生: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但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生:据环境检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十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污染。

生: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酸雨的形成。

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图像。

师为“美丽可爱”配乐朗读:

同学们,你们看,碧蓝碧蓝的大海,雪白雪白的云朵,巍巍的山峰,还有茂密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和娇艳美丽的花朵。这些美景都是地球母亲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那么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什么?请大胆地赞叹她吧!

生:地球母亲,您真是太美丽了!

生:地球,您太伟大了!

生:地球母亲,我爱您!

生:地球,感谢您给我们创造的美好家园。

师为“生态灾难”配乐朗读:

在这幅图上大片农舍被沙尘暴无情淹没。被酸雨腐蚀的森林已经枯萎,寸草不生。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已使全世界许多地方陷入水的危机。有人说“最后一滴水,它的价格将与血液等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地球变的非常容易破碎。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地球妈妈太可怜了,她在哭泣。人类啊,请你们醒悟吧!

生: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付出代价,保护地球现在就要行动。

生: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以遨游太空目睹地球的一句话“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我始终抓住“可爱”和“破碎”俩词,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将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这次,我尝试上了质疑型的课,效果还好。我是这样做的:

1、         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         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如“生态灾难”一词 ,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话:“地球母亲,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2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廉江市第八小学   余晓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趣,包罗万象的学科。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情趣?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让语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走进当前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并非如此乐观。虽然教改的号角已响了很久,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尤其是那些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学校),就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了。

其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分数仍是老师们最注重的。无可否认,不少领导和家长还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了追求分数,老师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题海战术:课堂上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课后让学生买各种资料反复做;二是反复做测试卷、练笔;三是死记硬背课文;四是抄读优秀例文……无完无了的练习,让学生感到厌烦。

其二、许多教学活动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条件差,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怎样迎接考试,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其三、拘泥于教材、教参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拘泥于教材、教参的观点,不敢或者不愿去作更深一层的探究、体会,照本宣科,没有新意,课堂教学自然谈不上精彩。

其四、局限于教材内容,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课本,课文不是很多,就是高年级也不过20多篇。不少学生领到语文书不久就浏览完了,尔后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详细的分析,他们觉得没有新意。

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这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感悟点滴



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赤岭小学   陈友仁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无法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能应付未来挑战的知识,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这才是教育者的明智选择。

我在多年的语文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我都想方设法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如我教《鸟的天堂》一课,我就采用了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

首先让学生学会解题。让学生读题目,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谈自己认为所谓天堂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谈题目中的是天堂,最后再让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其次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并分层。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提问,初读课文,归纳出主要内容,然后再熟读课文给课文分层,并让学生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再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鸟的天堂》一文的重点部分是两次去所见不同。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只看见了美丽繁茂的充满生命力的大榕树,让学生自己归纳作者写了榕树的根枝叶,并让学生读这一部分并体会体会。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许多鸟,让学生精读,进一步归纳鸟的多、颜色、种类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鸟的天堂的美。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一篇文章怎样去分析,以这样去读懂。

最后让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我一般把它放在一堂课的后半部分来处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这个学生动了脑筋,提出了这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上述教例,让我想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3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湛江开发区四航小学  何秀英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文。本文篇幅短小,虽然只有六句话,却生动有趣味,富有童趣,读起来趣味盎然。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我在上课时尽量避免朗读技巧的抽象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从情景表演为引导,着手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课文趣味的同时,朗读情感到位了,又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是在校内进行公开课,由于学生们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在课的开始时,他们显得有些拘束,我知道老师的良好情绪也是学生的镇定剂,因此,我微笑地说: “老师们都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所以今天来这里看我们上一节课,不知道你们有信心好好表现一下吗?” “有”听见孩子们的响亮回答声,我的情绪立刻被调动了,在引入新课后,我使出拿手本领—-朗读,伴着音乐把课文美美地读了一遍。

读完后,我立刻问:你们想不想也象老师一样把课文美美地读出来?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边读边圈生字,再把生字读熟,让学生明白只有熟读了生字才能流利朗读课文的道理。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可以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同学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现的欲望,纷纷抢者当小老师带读,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我还采取指名读,小火车读,分组读,为了看看学生掌握生字熟练程度,我采用去掉生字读词组……由于我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课堂上同学们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十分钟的生字认读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课文的朗读指导,这是本课的重点, 我在上课时尽量避免朗读技巧的抽象指导,从读课文着手,使得孩子们初步的了解课文以后说说: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很快同学们小手如林,立刻解决了问题。并且黄浩峰同学还帮老师把小画家们画的是什么画贴上黑板,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接下来我就创设情景:让小朋友们扮演小动物,练习说话: “我的脚印像__”而且让学生边说边想象一下当时的心情,立刻孩子们体会到那种开心,这时我就恰倒好处地说: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称赞,心里一定也高兴,那我们就用上高兴的语气来读读前面三句话。接着我采用指名读;学生评价:好在哪,不好在哪;最后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几分钟下来学生用心体会后的模仿读也出效果了。这时我不失时机,接着问:你们在课文中有什么发现吗?一节课最活跃的气氛被激起,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发言。

曾雨晴说: “我发现小动物们画画和我们不一样。”

“是的,小动物们是用爪子画画”罗权超说。

“我发现小动物们的脚印不一样”肖文婷抢着发言。

郑家昕说:“我知道课文哪句话说明,就是: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

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他学生也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 听着他们的发言,我觉得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学习,我感到欣慰与激动,不时给予掌声和鼓励,打铁要趁热,我问:听见老师的表扬,你们心里怎样?学生们神气地回答“开心”, “听见你们神气的回答,就象小动物一样,能不能用神气的语气朗读?”接着我请悟性高的曾雨晴和罗权超同学表演读,十足的神气味道呢,最后全班读的效果也很好。

这是同学中传来一个声:老师,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开始,这个问题原本是我接下来的问题,这时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要紧紧地抓住。于是,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李龙泉的问题提的真好。下面老师就当记者采访小青蛙吧。”接着我走到学生群中展开了采访活动,又一次的情景创设把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发言,一轮采访下来,答案从孩子们嘴里得出:原来青蛙要冬眠。所以读到这时我们要轻声朗读。经过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整节课孩子们的心情是愉悦的,这正是新的课改理念的生动体现。
    下课后,几位学生拉着我说“老师,我这节课我太开心了。” 带着喜悦与收获,我走向办公室… …
思考:
     1、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根据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异口异声”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试想,如果我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事先设想的教学步骤,不予考虑或一口否定了彭星杰的不同看法,后果便可想而知。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变以往的重教师、重教学为重学生、重学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属于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求自解;属于难点问题,教师可给以旁敲侧击;属于有争议问题,教师可指点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则要疏导、订正。在辩证地处理好导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3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   林淑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怎样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在教学上我经常碰到了这样的困惑,经过实践证明,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话表明:在导入新课时精心创设情景,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申奥成功时人们欢呼的照片、北京世纪坛庆祝的情景,教室墙壁四周贴了一些奥运会的知识、标志、吉祥物等,给学生营造了置身在申奥成功那种喜悦的情境。上课开始,我播放了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神圣时刻的画面,电视屏幕上一遍又一遍地放着“我们赢了”这句话。动听的音乐,令人振奋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看过奥运会的比赛吗?在2001年夏天的那个申奥的晚上,你看了电视了吗?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课文《我们成功了》,一起去感受这个神圣的时刻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能体会课文的情感,从中理解课文中人们的激动心情和自豪感,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北京申奥的专题片。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当中的情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自己当时也在欢庆的人群中,由此体会人们欢快、喜悦、激动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在课堂中放飞情感,个个神采飞扬,在情中诵读,读中理解。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再尝试以小组辩论的方式,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学生在课堂上众说纷纭,语文课堂就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有的说:“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救了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做出判断。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如果胖子没想到装死的方法,被熊吃了,那能否说瘦子是‘适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了,这肯定不能。”有的说:“可以说是‘适者生存’,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不能只顾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这种人,我肯定不和他交朋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做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后进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进步,并使他们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而言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3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因为个人的原因,今年我又下来教一年级,算来对一年级的教学也比较熟悉了,而现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也即将结束,当然汉语拼音的教学也已经早结束,但回过头来想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汉语拼音的教学。

总结那一个多月以来的教学,觉得拼音教学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图——学习情景歌——认识新的拼音字母——复习总结。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训练了孩子某种习惯和素养。例如看图是为了引出新的知识,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细心的观察,有序的观察。看完图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今后的写作也有帮助。……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义,都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是,从汉语拼音第一课一直到第十五课一直这样,学习下来的确有点重复,也有点单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缺少了点吸引力。尤其就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现在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或学前班都已经学习过了拼音,上了一年级再学,兴趣好象不那么大了,主动性也差点。因此,能否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似乎成为了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也根据自己上课的感觉来说。要上好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首先就要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年级最好是通过游戏带动吸引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各种竞赛游戏中去。其次,要建立多元的激励手段,就是要有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肯定中充满自信。游戏是很能带动孩子的积极性,但同时不好的地方就是孩子容易过度兴奋变得比较难把握,纪律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干扰,这时通过适度的表扬和激励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了,孩子喜欢老师表扬,自然会自觉多了。再次,老师的精神面貌同样能影响和带动整个班级孩子的情绪,因此老师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我记得在上《j、q、x》这课时,因为患了流行性感冒,精神确实不佳,而无论我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似乎也很没有精神,更像是情绪不佳的样子,那段时间上课效果真的不太好,但我的精神好了后,要调动孩子的情绪时也很容易了,所以我觉得老师的精神面貌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为了孩子我们也要善待自己,以最佳的状态站在讲台上……

这些是我在之前两个月拼音教学中的一些反思和感想,也许还不太成熟。当然,一年级的课堂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和更多的耐心。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更要多听课,多学习,争取把我们的课上得更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3
以情朗读

            浅谈小学生感情朗读技巧指导





湛江开发区第一小学  王颖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较高层次的要求,怎样使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得有感情,需要老师在感情朗读指导中,巧导妙引并在课堂上进行不断地指导和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综合运用了如下导引方法。

一、交流资料法

当今社会资训发达,有些课文适合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更加了解,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感情朗读。

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时,文章对狮子大小和形状的描写很精彩,也是要进行感情朗读指导的段落。为了能让学生把狮子栩栩如生的特点读出来,我课前组织学生查阅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阅,有的去了图书馆看书,学完了这一段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带着欣喜的心情走近了卢沟桥,再有感情地朗读指定段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语言描述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感情朗读指导的需要,精心设计,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要对这一句“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这本是表达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不忍总理离去之情,可是到了学生的嘴里感情却变淡了。为此,我设计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灵车缓缓地前进着,敬爱的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总理啊,您再也不能迎送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您再也不能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我们再也不能看到您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泪水在无声地流淌着、流淌着……总理啊,您知道吗?神州大地都在为您哀泣。”(学生接读:“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三、引导回忆法

学生不断成长是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生活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开发这笔财富,为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启发学生重现脑中已有的表象:怎样的雨是“蒙蒙细雨”?怎样的风是“微风”?春天的柳、草、花、叶各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春天美吗?美在哪里?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了,把课文的描写,变成了清晰逼真、鲜灵活泼的形象,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四、利用音像法

直观的东西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打动学生,有些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的课文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以用这种方法。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文章第二部分写了当年圆明园如何辉煌,到了第三部分笔锋一转,写到了这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毁灭,从而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读好最后一段,要有一种爱国情感的酝酿,而这种情感,仅仅凭文字的叙述是不够的。学完这一段后,我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把学生带到那惨痛的场景之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后感,最后再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很容易调动起来了。

五、进行赏评法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一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在听朗读时,不能只“学得像”,应该体会感情,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评:“哪些地方读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下面请你读读试试。”

六、结合绘图法

教材中有一些古诗文,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意画成图画。学生在揣摩和构思中,一定能进入到诗句所表达的境界中,也就能准确地表达诗句的情感了。

七、观察插图法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也可以帮助学生体验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进行感情朗读。

在教学《峨眉道上》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后,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扣住“所谓”、“两尺见方”、“竖”等词语体会山道的“高、陡、狭窄”,再让学生对“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立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进行情感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实物、参与实验、进入角色等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进行情感朗读指导。



总之,在指导情感朗读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导入技能,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朗读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3
优化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



东海岛试验区觉民小学   王秀英



近两年,我一直担任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有机会探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对低年级如何优化学生的识字效率,感触颇深。新课标中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会认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识字的要求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识字教学目标的提高,对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学前教育基础薄弱;二是家庭教育配合不力;三是社会学习环境苍白。识字教学的任务全压在了课堂教学上。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下面是我优化识字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从谈话中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刚入学的儿童在同伴的初次交往中,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认识同伴们的姓名。这时,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同学互相介绍,并将班中每位学生的姓名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学生认记,定会起着意想不到的识字效果。在实践中我发现,每到课余时间,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聚坐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桌的大名,还有的兴奋地讲述着自己认识多少同学的名字。又如:在开学的第一天,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王老师,你能说说你的名字吗?”这时候学生会很乐意地回答:“我是×××。”这样,老师利用和学生的谈话,让学生认识“同学、老师、名字”等生字。

二、运用图画激趣,帮助学生识字

在低年识字教学中,我发现运用图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能较好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色泽鲜艳的图画中快乐识字。例如:教“月”字时,如果教师单纯地、反复地让学生背“月”字的笔顺,学生就会觉得很烦澡。但如果教师借助图画和象形文字等手段引导学生识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这时,如果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字画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地记住“月”字。又如教《小猫种鱼》一课生字中的“玉”和“土”字时,我首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画上的字音怎样读。通过看图,学生会说:“图上画了许多玉米,字音是‘yù’和‘tǔ’”。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从中发现“玉”字是“王”字里加一点,“土”字是“王”字上少一横,而且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这样从图入手,以识字为基点,既教会了学生识字的方法,也教会学生观察发现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思维,提高识字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在要想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参与、交流、猜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观察法。利用身体语言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学“大”字时,先请位学生站在讲台上双手平举,两脚分开,摆好姿势,让其他同学观察。瞧,伸开的双壁是“一”身体连着分开的双脚表示“人”,合起来就是“大”字。接着再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笔画结构,指导学生用“加、减”笔画的方法来认识更多字。如:“大”字加一笔会是什么字呢?让学生自己想动脑想,动手摆,这时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太”字,有的说:“天”字,有的说是“大”字,还有的提出“大”字去掉一笔是什么字,学生会马上说出“人”字。二是编儿歌。小孩子是听着儿歌长大的,琅琅上口。生动有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4
由生字教学想到的



界炮中心小学      詹永明



      今学期我为学校上了一节语文教学公开课,我所上的内容是《可爱的草塘》第一课时。可能有人会觉得第一课时无非是学习生字词,这有什么好上?其实,正是这节生字词的教学让我感受颇多。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很多人会认为高年级的生字不是让学生自学吗?着重学习课文内容就行了。其实现在的小学生认识并记住所学过的生字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高年级老师大部分不重视生字教学造成的。因此,这一节课我花了很长时间教学课文的生字,取得不错的效果。生字教学要使学生会读、会记、会写、会理解并运用。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自己拼读,我再出示课文的生字,让学生多种形式去读;读完后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生字,找出难读的并纠正。会读还不行,还要会记,我的学法是记住一个,同时能记住多个,如:“棍”字,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记时,就会想起以前所学过的“混”字,记住了“棍”字,也巩固了“混”字;又如记“哇”字,同时也能记住“蛙、娃、洼、挂、佳”等字,记一个字,同时能记住多个,其实是温故而知新啊!接着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俗话说:写一遍相当于读十遍。书写过后生字记得更牢了。最后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整个生字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高年级的学生似乎感觉回到了低年级时的课堂,兴趣也浓了,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课本里的生字,还复习巩固了旧字。课后,听课的老师都深有体会,生字教学要重视,学会生字,才能读懂课文。

    这一节生字教学让我认识了生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想让学生记住所学的字,语文老师平时的教学要重视生字的学习,避免学生学一忘十,要让学生在学习新字的同时,既要记住新字,又要记住旧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4-30 11:1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锦林小学 吴爱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就此,谈谈自己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作者: 邹岐柯    时间: 2012-5-30 15:25
谢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一路走来1    时间: 2014-12-17 20:40
时报情我与时报结缘,得益于文字。做为一名语文老师,闲时喜欢涂抹几笔,一是下水练笔,二是充实自己,一来二去,也就攒了几篇小文,零零碎碎见诸于报端,但都是兴之所至,终不成气候。后来在学校订阅的《教育时报》上看到了教师周末版,便寄去了几篇稿子,没想到《美丽的露珠》很快便发了出来,欣喜之余,又陆续寄去了几篇,又发了一篇《用脉搏计时》,但对时报,仍像一个淡淡的朋友,相识并不相知。可是有一件事情却打动了我,那是一天上午,办公室的老师告诉我,《时报》的徐老师找我,诧异中,我按照电话号码拨了回去,线的那头是一个很好听的男声,普通话很标准,有些北京口音。这在河南是不多见的,原来是徐结怀老师,他告诉我,由于我经常投稿,稿子也还不错,所以准备给发一期专辑,让我准备一张照片和一份小历寄过去。放下电话,可一颗心还在噗噗嗵嗵地跳,是因为要发专辑,挺激动,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编辑对作者的稿子是这样认真负责,在我的想象中,如果稿子不合适的话,肯定顺手就扔垃圾筒了,否则,那么大的来稿量,编辑不被淹没在稿件堆中才怪呢!可是当亲耳听到了徐老师说"你寄来的稿子我们都存着”时,心便一寸寸柔软起来,被这种重视、尊重的感觉,轻轻地包着、托着、裹着、浮着,而且,寄得并未曾在稿子上留过电话,徐老师又是怎么查到的呢?想着这些没有亲见的故事,顿觉无比的幸福恬适。再以后,收到的样报上便有了徐老师的签名,默默地注视它,像见到了一个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虽然我们仍不曾多来往,但心底却很接近,不过自己便额外多了一份任务,比以前更加勤奋了,而且首先寄的就是《教育时报》,感觉不是为了发表,而是让朋友知道我的讯息,读读我的文章。有时心情竟像一个小学生费尽心力写了一篇自己非常满意的作文而等着老师批改一样,没想到,无心插柳,柳已成阴。仅2003年来,除时报外,我就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报》《教师博览》《师道》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随笔等20余篇,每当接到编辑老师对我的热情鼓励时,我总是在心底里默默地说一句:"谢谢时报,谢谢徐老师。” 后来,收到一封签名霍波的信,从名字上来看,气宇轩昂,尤其是霍姓,受《霍元甲》的影响,马上想到一位英雄好汉,可是再看字体,却小巧秀气,柔弱无骨,便笑了。因为忙于事务,便放下了。可是几天后便接到了电话,又让我吃惊了,原来霍波和我同性,看来是侠女了,于是马上霍波姐姐地叫开了,毕竟姑娘们在一起有话说,可是又跌眼镜了,原来霍小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妹妹,比我妹妹还小一岁呢!就这样,又认识了一个时报人,热情、细致是他们一贯的印象,也给了我许多启迪,在教学时对学生又多了几份耐心。 记录下来,这一份生命历程中的感动,怕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忘却。
作者: 609514502    时间: 2015-1-7 19:52
好,值得大家学习!
作者: 947540158    时间: 2015-1-15 09:06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作者: 947540158    时间: 2015-1-15 09:09
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609514502    时间: 2015-1-19 19:03
       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作者: 李文禄    时间: 2015-1-20 21:08
会读书,说来容易可做来却难,只能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努力践行!

作者: 董开平    时间: 2015-1-21 08:39
网站工作室 发表于 2010-4-30 11:0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青龙第一实验小学    李艳华

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激发他们说的欲望。给孩子创造机会,适当引导,让他们有说的兴趣,有说的欲望,有说的内容。

作者: 董开平    时间: 2015-1-21 08:40
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激发他们说的欲望。给孩子创造机会,适当引导,让他们有说的兴趣,有说的欲望,有说的内容。
作者: 爱学习的小树苗    时间: 2015-4-4 21:33
语言朴实无华,渗透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爱学习的小树苗    时间: 2015-4-4 21:52
身有同感,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是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我上《登鹳鹊楼>>这首诗在板书课题时把鹊写成雀。学生也是说我写错了。我打开课本一看,确实是我写错了。于是我从人们对这两种鸟的看发巧妙的处理了。可是在我当年读书时明明是雀呀,事后我还在图书室翻到了当年的书本,上面写的就是麻雀的雀。一个字的替换可以影响一代人。

作者: 爱学习的小树苗    时间: 2015-4-4 21:55
董开平 发表于 2015-1-21 08:39
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激发他们说的欲望。给孩子创造机会,适当引导,让他们有说的兴趣,有说的欲望, ...

如何引导是关键。

作者: 666283    时间: 2015-4-7 13:12
新颖的敎学方法值得学习。
作者: 783343569    时间: 2015-4-17 06:40
谢谢绿圃中小学教育网,给我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作者: quwen    时间: 2015-6-4 11:01
值得大家学习!
作者: 肖辉    时间: 2015-12-18 10:49
语文课堂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同样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也是兴高采烈的。
作者: wangjun55    时间: 2016-4-7 11:08
收获可不小啊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