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一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竞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和个人的生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二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时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掌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示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1、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2、雾气充溢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括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倾慕称誉,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研讨】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
    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时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筹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只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朗读和背诵全文。
   ⑵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⑴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⑵ 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只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议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方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志向。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高尚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⑴ 积累词语:
     实词:
     (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 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推测语气的陈说句)
   ⑶ 阅读考虑:
    ①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 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
   ⑴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局部又是并列复句。
   ⑵ “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和”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和’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和”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资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
    “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
    “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⑴ 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⑵ “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
    “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
   ⑴ “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⑵ “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⑶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
    “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溺的白玉。”假如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
   ⑴ 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⑵ “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
    “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
    “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缺乏取。’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
    《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赞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和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赞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发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安排作业
六、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é)  属(同“嘱”zhǔ)  淫(yín)  霏(fēi)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局部(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局部(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志向。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假如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发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澎湃的动人画面。假如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⑴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⑵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⑶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示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志向: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时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发生审美的愉悦。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一、考虑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妙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局部,说说作者为表示“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原本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身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假如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烘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假如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二、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暮冥冥(  )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宠辱偕忘(  )
    嗟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肯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震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和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四
【优秀教案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空虚,情感丰富,不朗读缺乏以充沛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缺乏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缺乏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布置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和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测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测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考虑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志向和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和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志向。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方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震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和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身的政治志向,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掌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绚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局部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一起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协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示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丰衣足食,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身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身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时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忧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羞耻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示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肯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局部,第一段为第一局部,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局部(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局部(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志向,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安排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妙何在呢?
    学生考虑、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自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逾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依样画葫芦,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难过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身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假如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微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高尚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逾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弥补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志向的表示。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低,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廓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身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身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别具一格。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身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只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澎湃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只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身选例揣测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广博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偏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示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惊涛骇浪,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澎湃、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烘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身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假如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他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身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安排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生长的足迹》中。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推测语气的陈说句)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沛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只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议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对文章表示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师: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我带你们去看一下岳阳楼。(播放影视资料网址是:http://www.yueyanglou.com/)
二、作者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知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知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绩。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协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考虑: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高尚的信念。《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实际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身的志向的。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三、掌握读音
 谪守 zhé  属予作文 zhǔ  
 淫雨霏霏 yín fēi
 日星隐曜 yào
 噫 yī
 薄暮冥冥 míng
 岸芷汀兰 zhǐ tīng
 宠辱偕忘 chǒng xié
 嗟 jiē
  樯倾楫摧 qiáng jí
浩浩汤汤 shāng
四、朗读、感受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朗读,体味。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五、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考虑:
   ⑴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⑵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⑶ 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六、课外作业
  1、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安排的考虑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1、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⑵ 考虑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5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括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哀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身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2、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发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⑵ 考虑与讨论:
    ①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只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澎湃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②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衔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3、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发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哀的心情了。”“……就会发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溢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局部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⑵ 考虑与讨论:
    ①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妙”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局部,说说作者为表示“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原本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身分析、体会。)
    ②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假如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烘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假如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安排作业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考虑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协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和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⑶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⑷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⑸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示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标明自身原本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括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1、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和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局部(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局部(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志向。这是全文的核心。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四、小结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依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和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示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局部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烘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本文气势澎湃,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志向,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时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发生审美的感受。
五、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
唐五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非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身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示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六、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  宠辱偕(  )忘
    嗟夫(  )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肯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六、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六
【教学目的】
  1、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2、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讲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⑴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时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⑵ 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震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和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4、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⑴ 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⑵ 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⑶ 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⑷ 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新授
  1、学习课文第二节:
   ⑴ 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⑵ 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⑶ 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局部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局部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⑷ 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假如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⑸ 背诵本节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节:
   ⑴ 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⑵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黄昏时节两岸的声音。
   ⑶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⑷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⑸ 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⑹ 背诵这一节课文。
  3、学习课文第四节:
   ⑴ 朗读课文,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⑵ 这“春和景明”时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⑶ 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会发生那些感受?(喜)
   ⑷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⑸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⑹ 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和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发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身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发生差异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三、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1、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⑴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⑵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⑶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身的政治理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⑷ 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3、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⑴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⑵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4、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七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 理解课文大意和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政治志向。
【重点、难点、疑点和解决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志向。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的丰富内涵,准确找出并掌握文中的对偶句,通过教者点拔能解读全文内容,学习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赏析,从而感知课文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志向。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校音:
    谪(zhé)  属(zhǔ)予作文  樯(qiáng)  倾楫(jí)摧
    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  霪(yín)雨霏霏(fēi fēi)
    岸芷(zhǐ)汀(tīng)兰
  3、看注释,疏通语句,完成书后练习二。
  4、分析课文:
    本文实质上是一篇独特的议优秀论文。写议优秀论文,通常先提论点,再摆论据,而这篇文章的论点却在最后,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论点,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的否定树立起来的。全文可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⑴ 放投影现出文言句加点的字,让学生互解互答。
   ⑵ 找学生试译,教者点拨,纠正。
   ⑶ 综合分析:
     开头出一“谪”字,其时,范仲淹与滕子京政治上处境相同,但各句情绪高昂,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奋发有为而不能沉沦,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第二局部(第2~4段):写岳阳楼“大观”和洞庭湖阴晴异景和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不同感受。
   ⑴ 放教学碟片,展现岳阳楼“大观”和洞庭湖上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致,让学生体味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时不同心境所发生的不同感受。
   ⑵ 再放投影让学生解释加点的字词(教者点拨)
   ⑶ 疏通语句,点优内涵,翻译文字,领悟内容。
   ⑷ 综合分析:
     这一局部的内容,重点在3、4两段,这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写“异”,实际写“同”。因悲和喜表示虽“异”,实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思想境界上来。
     第三局部(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志向。
   ⑴ 教师感情范读,然后学生带着情感体味诵读。
   ⑵ 放投影解决疑难字词,学生解答,互相纠正。
   ⑶ 学生提问老师不懂之处,讨论解决。
   ⑷ 疏通语句,试译内容。
   ⑸ 综合分析:
     用“嗟夫”一声长叹,转入下文议论,抓住“异”这个关键,否定面异实同的两种思想感情,接着从反反面作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然后又从正面解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忧其君”,强调应以国事为重。再用“是”领起“进”、“退”两句,突出“忧”字,最后得出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志向,也表达了作者的高远志向。
     第四局部(最后一行):交代作记时间。
  5、通览全文,分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找出全文的十大对偶句,体会其对偶的表达效果,并增强识别对偶的能力,既掌握了该文的语言特色,又解决了书后练习三。
  6、分析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7、总结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先简略叙事,突出“谪守巴陵郡”;然后由事入景,写岳阳楼所见自然之景,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触景而悲,览物而喜,形成对比,突出了一个“情”字;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定“迁客骚人”,提出要效法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规劝好友滕子京,激励自身,警策后人。全文景中有情,情中潜理,理中蕴情。
【典型题例】
  例一、解释加粗的词,说明它们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就)
  3、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
  4、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像那)
  5、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例二、区分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去国怀乡(国都)  一碧万顷(一片)
  敌国外患者(国家) 长烟一空(完全)
  ★ 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并注意积累。
【能力层面训练】
一、知识掌握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至若春和景明
    A、景色  B、日光  C、影子 (  )
   ⑵ 予观夫巴陵胜状
    A、超越  B、胜利  C、优美的 (  )
   ⑶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A、聚会  B、时机  C、领会 (  )
   ⑷ 薄暮冥冥
    A、淡薄  B、轻视  C、迫近 (  )
  2、根据课文填写词、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⑴ 在横线上写出句中加粗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横无______涯  B、_____晖夕阴  C、商_____不行
    D、樯倾______摧  E、虎_____猿啼  F、忧_____畏讥
    G、心旷______怡  H、宠_____偕忘  J、进亦忧,_____亦忧
   ⑵ 根据上(或下)句写出和它对偶的句子:
    A、衔远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潇湘。
    C、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_______。
    D、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⑶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能力提高
  4、本文重点不在写景,而是表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说说作者如何引出见解的,对这种见解应怎样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试在文中找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局部,想想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⑴ 解释加粗字:
    A、或__________________
    B、示__________________
    C、尔__________________
    D、诸__________________
   ⑵ 翻译: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⑶ 这则短文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⑷ 读后感(50字左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解释词义:
   ⑴ 乃重修岳阳楼
   ⑵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 予观夫巴陵胜状
   ⑷ 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⑸ 前人之述备矣
   ⑹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⑺ 若夫霪雨霏霏
   ⑻ 薄暮冥冥
   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⑽ 至若春和景明
   ⑾ 而或长烟一空
   ⑿ 宠辱偕忘
   ⒀ 或异二者之为
   ⒁ 是进亦忧,退亦忧
  2、翻译:
   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身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⑴ 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⑵ 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方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安排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九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志向。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志向。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和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公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倒霉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身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习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测文章思路
一、揣测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身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测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考虑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示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发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一起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身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协助背诵(见板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板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6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安排学习预习:
  1、泛读课文和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2、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  )守  霪(  )雨  樯(  )倾楫(  )摧
    薄暮冥冥(  )  忧谗(  )畏讥  岸芷(  )汀兰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阴风怒号(  )
    嗟(  )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示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身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