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集锦(多篇参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07
标题: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集锦(多篇参考)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



河北青县司马庄小学 梁文霞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 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再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09
在“聆听”中感悟秋韵  



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张湘君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观摩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课堂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这节课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注意甚至争议,我们就此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老师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讲解得很细腻,对各段落的音乐内容分析得很到位,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对乐曲的内涵了解得很透彻,可总令听课的教师觉得有些不足,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某些音乐片段的碎片,而这些碎片究竟处于乐曲的何部位,共出现几次?学生对此模模糊糊,因为他们欣赏的只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整体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欣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
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都能说出琵琶和竹笛两种乐器,而板胡却说成是二胡,弦乐的演奏说成是很多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便简单介绍板胡与弦乐的知识。
片断二:学生分别听赏一遍板胡和琵琶演奏的旋律,感受对比两种不同的音色后,老师出示A段旋律的歌谱,让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熟悉旋律的进行,接着男生听到板胡演奏时便用“噔”哼唱,女生听到琵琶演奏时便用“嗒”哼唱,“噔”的发音较有力,而“嗒”的发音较柔和,通过哼唱,学生既熟悉了A段旋律,又领悟到了两种乐器演奏的不同效果。
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
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
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重要。
1.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
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而老师直接以音乐导入,同时结合问题的思考,从曲式结构及音色上入手,既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加强。
因此,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些音乐技能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别让肢体语言削弱了对音乐的聆听。
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居基础地位。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方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老师在课中设计的让学生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能体现音乐的刚柔对比,但学生在模仿动作时,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从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而简单地“噔”与“嗒”的哼唱,既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力度对比,又能让学生熟悉旋律。
3.别用语言替代音乐。
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片断三中,老师详细地描绘了音乐的内容,其实音乐是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如果过多地被文学主题引导,或试图详细解释音乐的内容,那么就会偏离音乐,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因为感受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听”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音乐要素分析,如曲式结构的分析、节奏和旋律的对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音乐,而不是依靠学生平时文学方面的积累,通过语言简单地加以描绘。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09
音乐课上的德育渗透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丁永芹



     新课标明确提出: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三、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天安门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四、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配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到街头义务扫地、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服等,通过教育教学和公益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 完美世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0
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丁永芹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

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顿音记号()。

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让学生先读会歌曲的节奏,然后再学习曲谱。这样表面上看,学生们把歌曲学会了,但让他再读一读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达到教会学生的目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着重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课上,我除了把歌曲中的重点节奏提出来让学生读外,还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动脑再创造的机会。

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这样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活跃,敢于想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使学生牢记了歌曲中的重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歌词创编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歌词教学是学习歌曲的重点。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在教第二册《数蛤蟆》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歌词: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
我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展开想象,也编写一段歌词,看谁创编的好?学生们都放声唱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歌声。有的学生不仅创作的歌词很好,而且唱时音调也很准。有的同学这样创编的《数兔子》:
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呀/蹦蹦跳跳真可爱……
我请同学把自己编的歌唱给那些创作得不太规范的同学听,并希望他下课后继续创作,鼓励他们做一名很棒的词作家。这种在歌词教学中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中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表演和打击乐器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还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如第一册《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气氛。教师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呛”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呛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扭动身体。这种场面,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内容。
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0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丁永芹



说起习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根所说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而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在学习中掌握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意味着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而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受益人。

一、关注常规训练。

习惯是一种不会忘记的东西,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关注平常,关注每一次,显得特别的重要。首先,课前准备要做到整队快、静、齐。其次,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再次,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发声的姿势、演唱歌曲的姿势、欣赏歌曲的姿势。我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规范课堂纪律。每一次学生进教室之前,我要求学生排好队,比一比哪一队排队时最快、最静、最齐,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评比。学生得到表扬时心里有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满足。每次坚持这样做,逐渐养成整队快、静、齐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是我的追求。口琴教学是我校“今天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帮助学生的发展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在音乐课上,我关注学生对器乐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努力让每个学生学会口琴的简单吹奏。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学生喜爱上了口琴,喜欢吹奏口琴(哪怕学的曲子非常简单)。我深知,那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成功不管大小,它都是让我们的学生继续发展的最好动力。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更好。

三、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学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我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我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四、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激励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为宗旨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我们能看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的学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明显进步。这样,学生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也初步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的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音乐教学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要求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来看待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从细小之处入手,严格把好习惯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1
选择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丁永芹



选择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自我,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肯定、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江堰市在进步和成长。

选择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延伸,集中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取得未来成就的可能性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发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主人,才能起到锻炼他们主体性的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学习、自主进行选择、参与、探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在做主人的过程中培养出来蝗。只有在做主人的时候思想及行为才会是最主动的。比如我在教材的选择上会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音乐课的主人,按照常理,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会通览,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把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确定本世纪末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我在这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做了一个调查:1、请以小组为单位浏览教材的目击者录,看一看你感兴趣的单元主题是哪一个?2、翻一番、看一看你想学习哪首歌曲?想听哪首歌曲或乐曲?然后我把学生的意向作标准,这时的学生非常激动和主动,甚至争论起来,好像他们是教材编委一样。最感兴趣的是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和自制小乐器。最喜欢的单元有《动画城》、《可爱的家》、《小乐队》,最想学的歌曲有《哪吒传奇》、《快乐宝贝》、《大风车》、《可爱的家》、《法国号》、《打秋千》等。目前看来,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

二、自主选择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一种选择自由,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活动,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1. 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活动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动口就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就让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学习演唱形式一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小引组讨论并尝试体验,本小组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课上)演唱《我和星星打电话》这首歌曲,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及学生个体的知识探索、归纳、总结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效果非常好。有人提议、有人反驳,反驳的过程中就是在归纳。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老师灌输的,我想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会把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熟记在心。

2. 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活动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提出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或一部一答的现象,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激发他们自我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选择音乐课堂改革实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选择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选择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的需要,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一种“自主选择创新”的课堂模式,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和谐发展,将来成为一名拥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1
浅析歌唱中的呼吸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许菲





摘 要:呼吸在生活中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动作了,呼吸或更加通俗地说喘气目的是为了向血液充痒和净化血液而把空气吸到肺里去的动作或程序,以及其后的呼吸。同样,呼吸在歌唱中也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地动作,但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对于歌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歌唱的呼吸众说纷纭,由于气息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从感觉上加以理解。

关键词:呼吸 横膈膜 “漂浮的感觉” “吸着唱” 呼吸控制  

呼吸在生活中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动作了,呼吸或更加通俗地说喘气目的是为了向血液充痒和净化血液而把空气吸到肺里去的动作或程序,以及其后的呼吸。关于呼吸我们可以从任何有关生理学的标准书籍中找到对呼吸机能的全面说明。在斯塔林的《人类生理学》中,是这样描述呼吸的:“由于胸或胸腔有节奏地交替扩大或缩小的容积而使空气不断更新。胸的每次扩大而膨胀,使空气(气息)通过气管或风管被吸入肺里,这就是吸气。胸放松时,它收缩而容积缩小,从而把肺中的空气逐出或排出,这就是呼气。”同样,呼吸在歌唱中也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地动作,但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对于歌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的冲击声带是不会发声的。有的歌唱家甚至说“会呼吸就会歌唱”,这说明了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当我们想要发出一个高质量的,年轻的,漂亮的声音时,是离不开正确的发声法的,然而正确的发声方法的关键就是正确的呼吸运用。

在17、18世纪的声乐著作中非常强调气息在歌唱中的支持和运用。当时教师在教学中最流行的说法是 “在气息支持下唱歌”,“很好地支持住”,“用气息托住声音”,“谁懂得很好得呼吸和吐字就会懂得很好得歌唱”。这些说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包含了十分重要的道理。的确,在歌唱的每一分钟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凡是不用正确气息支持的歌唱,必然是挤着或是压着嗓子在歌唱。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凡是高音卡、挤,声音不自然、不放松的学生通常都没有正确的呼吸。

总的来讲,人的呼吸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啜泣,哽咽时锁骨和上胸部位的呼吸方法,但这种方法气息太短不易歌唱。第二种是普通的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气息虽然吸的很多,但呼吸的时候仅仅靠肋骨及胸部的肌肉收缩,控制力差,限制了演唱技巧的发挥,尤其是到了最后就像是泄了气的气球,此时再想做个渐强或者是唱个高八度的音就很困难了,因此专业歌唱中不采取这种方法。在初学的阶段,由于对歌唱中呼吸的陌生和呼吸时的心理紧张,导致身体紧张,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使用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来控制呼吸。第三种是婴儿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曾经有人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腹式呼吸的科学性“一个婴儿哭了十五天嗓子也没有哑,因为他用的式腹式呼吸法的缘故。”(《丹田气在歌唱中的作用》杨宁静)早年来我国讲学的意大利声乐专家基诺·贝基就十分强调腹式呼吸的优越性,认为使用腹式呼吸是获得漂亮声音的关键。他曾经说过“我倾向于腹式呼吸,因为它接近自然。”第四种是横膈膜来调节呼吸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吸气多,换气快,气息大小和变化自如,因此歌唱家多采用这个方法。可见关于歌唱的呼吸说法很多。那我们究竟用哪一种呼吸方法是最好的呢?我倾向于后两种方法。因为后两种呼吸方式更容易做到很好的呼吸控制,不至于一张嘴就没气儿,或是一口气不够用。至于后两种呼吸方式哪个更好,这就因人而异了,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控制呼吸,就用哪种呼吸方法。

每个人在初学歌唱时,对于气息在领会及其运用上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充分理解掌握后,对声乐演唱会有很大好处。用强调气息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副作用较少,而且是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的培养声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状态。与之相反的是,片面地从生理上强调某个部位,训练某个局部的肌肉,这就破坏了学生整体的歌唱状态,脱离了气息的支持,让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舌头、后部肌肉、下巴或腹肌……那就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越想哪里越紧张、越僵硬”的副作用,以致事与愿违。如果长期忽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地训练局部肌肉的作用,即使是练出了洪亮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声音。因此,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音的好坏。由此可见,气息是声乐的基础,气息的训练在歌唱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气息究竟该怎么用才是正确的?

歌唱中的呼吸众说纷纭,由于气息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从感觉上加以理解。歌唱时气息的呼吸总体感觉是“漂浮的感觉”或是总感觉“吸着唱”。例如:《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说到“唱高音时,软口盖是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只要想着吸着唱的感觉,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千万不能抬过了头,那么搞,声音肯定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唱高音时,不能忽略气息的支持,(“吸着唱的感觉”),这种吸的感觉有“漂浮的感觉”(“含蓄的力量”),否则腔体撑的过大失去弹性,无法自如运用气息,导致声音发僵。范竞马在《忆恩师科莱里》中提到“我本人受益最深的是,科莱里认为歌唱的一个技巧是sing on the breath而非sing with breath。很多唱歌的人都是sing with breath,这是不正确的。科莱里找到了自己年轻时把声音唱坏的原因:本来他的呼吸很好,有强大的横膈膜,他还用自己加大的呼吸推声音。歌唱时,正确的方法是:让声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来使劲推声音。举个例子,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上面放个球,水好比呼吸,球好比声音,球(既声音)应该稳稳地伏在水面(呼吸)上,而不是去用力压水,使水顶这个球。”由此可以明确:歌唱时不要用气推声音或是送气、给气等等。凡是这么做必然导致“憋气”“泄气”现象发生,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送气给气,都必定给气流造成一定的空气压力,造成喉咙收缩,导致后部肌肉紧张,无法正常发音。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发声器官——声带在受到气息冲击时,喉咙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打开,而是为了保护声带不受到打击而变得紧张狭窄。因此,声带在这种非自然的状态下很难正常发声,即使发出了声音也是苍老的,嘈杂的音色,而且唱出的音不是音不准就是到高音时破嗓。长期用气息冲击声带,就会使得声带产生器质上的损坏,例如:声带小结,声带充血等。因此,要永葆歌唱的青春,就必须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气息,而且要充分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不是一边唱一边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气时,全部的呼吸器官(包括横膈膜、小腹)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因此,芦老师(陕西师范大学芦康娥教授)总是告诉我说,“感觉腰是有力的,微微扩张的,能支持住的”“感觉自己的腰部像个轮胎”。这种感觉会使歌唱处于一个舒服的歌唱状态:喉咙松弛,不会挤、卡、压等紧张感觉;有效地避免了压胸而导致的胸僵、下巴紧张、牙关打不开;能感觉到身体中的气柱、通道、膨胀的感觉。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歌唱中放松与通畅的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歌唱中的呼吸运用必须遵循高效节约原则,即呼吸控制。要学会来控制呼吸,而不是呼吸控制歌者。歌唱中呼吸是用来保持的,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而不是把气息“送来送去”的。例如:在学声乐的过程中,老师总是说,要均匀地出气,不要突然喷出,要节约着用气。好似在说吐气的过程,其实是暗含的道理是要让我们学会对气息的控制。亨德森说:“实际是,不费力的歌唱是建于快速的但轻松的吸气和节约的呼气习惯上。”可以这样理解亨德森的话:吸气时要放松,不要吸的过饱、过涨,否则会导致呼吸器官僵化失去弹性;吐气时要有控制,不要随意吐气。斯坦利认为:正确的发声包含呼吸的抑制。拙劣的歌唱堕化为只是以气息冲击一个缩紧的喉咙而已。所以,发音要求保持和节约气息,而不是送气,用气息冲击我们宝贵而又脆弱的声带。逐渐地和最小限度地呼气的结合构成呼吸控制。布朗说:“不要控制你的声音,而是控制你的呼吸。”“其实,呼吸控制就是呼吸节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检验你的呼吸是否节约,或者说是否能控制住了你的呼吸,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离嘴很近的地方,如果正确控制了呼吸,此时无论所发的音有多响,烛火都将不动;如果烛火闪动,那就说明在起音或歌唱中逸出了过多的气息,没有很好地控制住呼吸,很可能一句没唱完就没气儿了。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只是歌唱的一个起点,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歌唱的灵魂。呼吸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整体。呼吸来源于生活,但又与生活中的呼吸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呼吸是为了歌唱事业而必须训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使歌唱能够继续下去的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1
浅谈儿童音乐剧的表演与德育的渗透  



北京市东城区地坛小学 何洋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良好道德修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儿童音乐剧的出现正是以学生们喜欢的讲故事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用以展开冲突,最终表现一定的人文主题、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它将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高水平的维系与发展。

一、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

1.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德育内涵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演出、评价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新的阐释和演绎。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一方面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得以逐渐加强、提升,使之变得更加美好、高尚。新教材中在低中高年级都安排了小小音乐剧。音乐剧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几大学科。它的出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更打开了学生接触音乐的视野、拓宽了思路,其中包含很多高尚思想道德的内容给孩子们以启发、唤醒、熏陶。如:《小青蛙找家》《小乌鸦爱妈妈》《三只小猪》《蜗牛与黄鹂鸟》《东郭先生和狼》《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老师启发学生表演时,特别注意问:“老乌鸦生病了,小乌鸦如何去照顾妈妈,这个过程你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的表情、语气、动作要怎样来表现,才能把你爱妈妈的情感真切感人地表达出来。”孩子们到台前表演的时候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他们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与妈妈交流,他们给“妈妈”盖被、量体温、端水、喂药等入情入景、情真意切。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有的说自己说的台词就是妈妈曾经说过的。老师及时问:“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这里,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妈妈过去总觉得您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觉得您是爱我才照顾我。我想说,我也很爱您——妈妈。”有的流着小眼泪说:“妈妈我想您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从麻木地接受妈妈的爱到现在真正地理解了妈妈的爱,这一变化是多么让人感到欣慰啊!

还有的课虽然不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但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它编排成音乐剧。如六年级有一课《当五环传到北京的时候》,表现的是孩子们喜迎奥运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及学习奥运健儿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奥运精神。课堂上笔者给学生列出几个主题,启发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编排音乐剧。一组学生围绕“团结互助”这一主题尝试编写了剧本


场景:北京电视台演播室、五套桌椅。

道具:抢答器、得分牌。

人物:浩骐、李晓、外校学生1号、2号、3号。

(五名学生各自坐在椅子上,等待抢答问题,话外音:上半场比赛结束了,下面请各位同学休息五分钟。浩骐看看桌子上显示着的自己的得分,很沮丧的表情)

李晓:(急忙来到浩骐的座位边,关心地)没关系,下半场如果发挥的好,就还有希望。

浩骐:希望太渺茫了吧,我只有200分。

李晓:现在外校那三位,一个得分是240,一个是260,另一人是220,下场还有五道抢答题,一道20分,还有希望追上的。咱们可一定得加油,为学校争光啊。

浩骐:我这手怎么总比别人慢,好不容易抢到了,可一站起来就特紧张。一紧张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这不,一开始抢答环节,我一分没得。

李晓:别灰心,这次是五选四,只要进了前四名就能看奥运会第一场比赛啦,那可是有咱中国队参加的比赛。咱俩要都进了前四名多好呀。

浩骐:你现在是220分,估计能上,我看来是没戏了。咱学校有 你一人做代表也行了,别忘了比赛那天把校旗举高点,使劲摇起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学校的名字。(无限向往的神情)

李晓:好了,你的话我听着咋那不舒服呢。大家还等着听你为中国队加油的声音呢。你的嗓子那么洪亮,上次咱班和一班拔河比赛,幸亏你带动全班喊加油,咱班才起死回生。

浩骐:(摆摆手)好汉不提当年勇。(转念一想)是呀,我要能去,给我们的奥运健儿喊口号,那多来劲。(轻声的)中国队

李晓:加油。

浩骐:中国队。

李晓:加油。

(俩人相互看看,不禁大笑了起来。引得其他三人纷纷往他俩这边瞅)

李晓:好,还有几分钟,我来帮你复习一下。(俩人打开复习材料)奥运吉祥物是什么?代表什么含义?

浩骐:这道题我可是记得最清楚。2008年奥运吉祥物是五个福娃(还未说完,传来广播的声音:五分钟休息时间已到,请各位选手准备下半场的比赛。李晓对着浩骐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浩骐有力地点了点头)(后面略)

老师对这一剧本的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之后同学们在合作表演过程中,已完全把自己和所表演的那个角色相融在一起,剧中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真情已经潜移默化地流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而音乐剧的表演则使这一艺术更加生动而感人。

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个悲剧,是由于老太婆的贪心而最终落得一场空。比喻那些好逸恶劳、贪得无厌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对这样浅显的道理老师不用花太多时间来启发教导,但如何让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领悟更多的道德内涵,我想到了近一段时间学唱的八荣八耻歌,问大家这首歌里有没有这个故事中揭示的道理,大家很快找到第四句: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接着大家又把这首歌演唱了一遍。当在孩子们头脑中加深了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的意识之后,笔者又问:“今天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变成现代版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们让老婆婆变成一个正面人物,让别人像她学习,好不好?”大家的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笔者又规定原故事开始的情节不变。但是老婆婆不再要“木盆”“新房子”“做贵夫人”,而要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之后说出了:要“善良”、“智慧”、“勇气”、“勤奋”、“正义”等,孩子们对这一创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提出剧中的主题歌太悲伤,要在原基础上变成大调式,使之变的像新版的故事内容一样充满生机和阳光;有的建议歌词要首先改动,将过去的“蓝色的大海岸上有一所破泥房,老婆婆伴着旧木盆老公公守着破渔网,”改变成“蓝色的大海岸上,住着幸福的老两口。老婆婆勤劳而善良,老公公勇敢又坚强。”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法、对比性教学法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思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打开了他们认识美好人性的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德育内容

音乐剧表演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气氛民主且生动活泼。比如在教授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学生们被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平时很羞于当众表演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要到台上展露自己。于是班里很多同学表现的很诧异,也有学生甚至嘲笑地说:“她也来表演,哈哈。”结果这个同学表演老婆婆的角色演得很好,台词简洁,语气入情,简直和平时那个胆怯的她判若两人。表演后,即刻掌声四起。这个同学挺直了胸膛走下台,脸上的得意与自信不言而喻。笔者也赶忙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她(他)某一点不是很好就瞧不起甚至嘲讽别人,这样是很不好的。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位同学表演得非常好,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对她的精彩表演表示祝贺!”我又顺势说道:“平时多鼓励、帮助那些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人,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你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你也会找到更多的快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心态和以前有所不同,他们多了一份平和、宽容和理解他人的感受。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实践活动,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表演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和谐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课外小组活动──课堂音乐剧的延伸

学校组办的课外小组的活动,给了更多热爱表演艺术的同学更加广阔的舞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儿童剧组的训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在排演音乐童话剧《丑小鸭》时笔者给学生提了三点要求: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称赞美。金某某同学扮演的是丑小鸭的角色,有一段情节是鸭妈妈看丑小鸭不像自己的孩子,便抛弃了它。这一段要求“丑小鸭”一边跑着追妈妈,一边喊“妈妈,怎么连您也不要我了……”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每次演到这里四周一片寂静,同学们都在悄悄地抹眼泪。过一会儿,笔者问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老师,我刚才发现了金某某同学的美,她一遍一遍摔倒在地上,膝盖都磕青了,这是为艺术献身的美。我们给她鼓鼓掌吧。”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这位同学的膝盖的确早就磕青了。很多次刚刚结了痂,摔一下又破了,每次摔完后,所有的小演员都会簇拥过来,看看伤是否又重了,同学们的掌声是对金某某同学最高的赞美。在排练过程中,给孩子们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是团结、是正义、是善良、是百折不挠。这些可贵的品质,随着孩子们在剧中时而激动、时而悲伤、时而震撼、时而落泪的情感体验,早已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了。无论是课本上的音乐剧或改编名家的音乐剧,这当中赞美正义、善良,勇敢等高尚品质的主旋律,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是无庸质疑的。

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对他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一部好的音乐剧的播送,让学生从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3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华北路小学 刘杰



案例:
师:“听,彝族小朋友请我们去干什么?”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第一段。
生:“做游戏。”
师:“要想和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有个要求,必须要和着这首乐曲的拍子进行。”老师边说边放歌曲,然后走到画好的方格前说:“彝族小朋友先请我们玩跳房子游戏。”老师示范一遍后请同学上前试跳。既要跳好房子又要和着音乐进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难度,在试过几个学生都不行后,终于有一个学乐器的同学较好地完成了。
接着老师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了传球﹑拍球﹑踢毽子﹑跳皮筋等游戏,此时的教学时间已过半,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巩固歌曲﹑及创编第二段就显得比较匆忙,学生创作的思路刚打开,就被老师无情的结束语关掉了。
这是我所执教的二年级音乐课《阿西里西》的教学片段,本以为运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学唱歌曲,既熟悉旋律,又进行了节奏练习,在学会歌曲后又以边唱边玩的形式巩固歌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事与愿违。
问题到底在哪儿呢?是思路不对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教学理念与思路并没有错,关键是我没有摆正游戏与学唱歌曲的关系。
在这一节课中,唱好歌曲是目的,而游戏是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运用的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当跳房子这个游戏全班有个别学生能和着音乐跳时,就应意识到这个手段的选择是不恰当的.已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那些大部分学生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的游戏才是适合学生的,才是能更好的为学唱歌曲服务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
在众多游戏中拍手和传球游戏能达到上述要求,师可只选择这两种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并融入歌曲的游戏,这样既达到了熟悉歌曲和节奏练习的目的,又节省了大量时间为后面的创作环节让出时间。
而那些只有少数同学能胜任的游戏则可以作业的方式让其试试,还有什么游戏可以边唱边玩,那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成为下一课的反馈、拔高环节。
细细品味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正是因为没有摆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形成了现在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
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而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所运用的手段。
以前的音乐教育过分:手段的作用,最后以牺牲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代价而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人们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马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改,一下子又将手段缩小的无影无踪,将目的无限扩大。公开课上几乎看不到发声、打节奏、识谱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体验、感受,低年级的歌曲似乎还可以在反复聆听中学会,那高年级,尤其是二声部合唱又怎能在听赏中学会?没有适当的手段为载体,那目的又将如何实现?
我们的音乐教育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几年的课改下来,老师们明显意识到课堂是变热闹了,学生的兴趣也有了,但学生能力却下降了,于是出现了回到以前的局面。
这样转来转去,问题的核心就是没有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只有正确运用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依靠恰当的教学手段,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使自己能正确地分析、处理和重组各种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其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走出误区,以健康、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3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山东济宁市育才中学分校 朱丽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标志。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音乐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教师只想自已如何教,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只强调教学效果,不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而音乐教学改革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我认为,在音乐课堂中,敢探索、会创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以下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谈一谈我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音乐课与创新的关系
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蕴涵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创新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学习创新。作为音乐教育主渠道的中学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要教会学生唱歌,弄懂乐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以及乐器的演奏能力的提高等等。这要求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自已创编到群体交流,变封闭的音乐课堂为开放式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的手段。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以学生需求为本,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等,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自由天地。
在实践音乐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安排加入了两大版块的内容(1)通俗音乐,(2)民歌与流行歌曲。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俗音乐版块:让各班同学分组在课前收集、整理和归纳,然后我与学生互换角色,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自主介绍、欣赏和交流。许多同学对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响应,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能力。
民歌与流行歌曲版块:针对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较少的现象,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在介绍民族音乐的同时,并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最引起他们注意和兴趣的是,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作比较。在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时,用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来作对比,了解体会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宽广、曲调悠长、感情深沉的特点。学生在我的讲解中,通过对比法更轻松地溶入到欣赏中去,变被动为主动。
三、创设情景,使兴趣学习成为创新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审美情趣有着促进作用。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在这里,他特别提到了“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其作用。要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一方面,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在审美中的愉悦体验,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兴趣的强度差异,按照引起兴趣,激发兴趣,增强兴趣的三步骤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水平。
引起兴趣,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当前活动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导入是引发兴趣的起点,在教学歌曲《青春舞曲》时,歌曲节奏适宜载歌载舞,我把它编成简单的舞蹈作为导入,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巧妙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兴趣,是指在引趣基础上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激发起来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如何保持就尤为重要。当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自由设计拍手、跺脚等其他舞蹈动作或加入衬词和打击乐等,并使用多媒体音画结合,大胆设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形象生动地理解作品。
增强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产生的广泛稳定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在“乐中学,学得乐”,教师就要把生动与主动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再现与创造相结合。
四、感悟音乐,激活开放式的创新方式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在这两种基本模式中,第二种模式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在传统欣赏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而在创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主动走近音乐教材。上课之初,教师围绕新的知识点引出“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创作欲望,在引导中加入联想,把音乐教育引向深入。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一改往日就音乐说音乐的方式,先拿出几幅国画山水图请同学们思考:如果用音乐来表现山水画,该用怎样的乐队?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用什么样的调式?民族调式还是西洋大小调?意境如何?让同学们讨论。回答时大多数同学受“国画”的启发回答为民族乐队和民族调,意境是安静的。我给大家听第一遍《春江花月夜》,学生们都觉得乐曲与画的意境极为相似,在此基础上我立刻打出曲目的字幕。在音画的启发下,学生对乐曲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去启发,继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分析中我告诉学生,乐曲虽然分为好几个段落,但作者采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创作方法,使每个乐段的结尾乐句都是一样的。这种写法使乐句既对立又统一,引人入胜。在聆听第二遍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通过“音、画、诗”三位一体欣赏方式结合,让学生感悟音乐、视自己为“参与者”,将自己作为潜在的作曲家、书画家、诗人,根据自已的想象和联想对音乐进行理解。我在总结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允许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形式去创新,让学生相信自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力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活动。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这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主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使“创新之花”常开。
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的好:“如果你要想使学生成为顺从而教条的人,就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如果想要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并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音乐课在歌唱、欣赏、节奏、训练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的内容,作为创作教学部分。在创作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创编歌、舞、音乐剧,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积极地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我在歌唱教学中,把比赛场上运动员接力时体现出的团队精神运用在教唱《欢乐颂》中,采用接力方式把全班分成三组:打击乐组、演唱组、歌舞组等,以相互交换表演形式进行。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有的自告奋勇地当小指挥家;有的尝试采用新的打击乐器──竹筷、玻璃瓶;有的动手编排简单舞蹈……每个组员既是策划者又是演员,创新使其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最另我高兴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为歌曲重新创编了二声部,并配上了新的节奏型,创造性地发表自已的观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音乐创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地方,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教师应是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与引路人,鼓励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在“音乐王国”中,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就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成为“自由天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4
百花齐放才是春

──新课改情况下如何开好农村小学音乐课的探索

蓬莱市城区教育工作站 高镇红



近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随着国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推出,音乐新教材的使用,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小学的其他学科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和教学水平仍是学校教育的最薄弱环节,这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很不相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与新课改的标准也很不协调。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们蓬莱城区教育工作站的音乐教学现状、学生音乐课学习状况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如下:
一、以“分数定论”的传统教育观念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停滞不前,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根本不重视音乐学科的教学。
众所周知,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年头,但“分,分,学生教师的命根”始终没能淡出家长和教师的意识领域。社会上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们也知道美育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好事,但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美育上,我们的升学率从哪来?没有了升学率,学校的生源从哪来?没有了学生还要我们这些校长、老师干嘛?”这种传统的观念使社会与家长将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分数,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艺术教育。农村小学本身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再加上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就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所辖6所小学,员工86人,教师年龄在35岁以的下只有18人,占教师总数的20.9%,介于36-40岁的教师仅有8人,社会与学校的以分定论的量化评价机制,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将年轻教师全部用于艺体以外的语、数、英三大学科的教学,并且年轻教师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包班制。
二、兼职音乐教师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音乐师资严重缺乏且素质偏低,这部分教师急需得到基本的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6所小学,专职音乐教师只有1人,并且这名教师除担负音美学科的教学外,还要担负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所以精力达不到,就更谈不上专业了。其他学校的5名音乐教师都是兼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没有音乐专业基础,谁会唱两句,就由谁代上音乐课,实在不会唱就用录音机放范唱带让学生跟着录音唱,其他所谓的音乐欣赏、创作、乐理、乐器等就更谈不上了。所以这部分教师急需得到基本的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三、现在的农村小学音乐经费投入严重短缺,严重到无法开展任何教学活动。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农村的教育经费本来就短缺,有限的经费大多用来购买必要的教育用具,略有剩余也投入到数、语、外主科上,根本轮不到音乐教学。好点的学校有一架普通的风琴,但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音乐教学设备严重匮乏。我们城区个别学校即使有相应的教学设备,但由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限所以利用率不高,导致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好一点的教师将音乐课定格在教会学生唱几首歌。甚至个别音乐教师将课表上的音乐课改为语、数、英三大主科,学生根本听不到艺术殿堂的声音。
如此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很不适应,学生缺乏艺术的熏陶,就不能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特别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是不利,所以我们要急需改变现在的教育现状。实现音乐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加音乐知识,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会更好。
一、改变对音乐学科歧视的观念,让社会、家长、学校共同提高认识,形成人人认可、喜爱的艺术教育大氛围。
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改变对艺术学科有偏见的意识,形成教师人人认可艺术的教育氛围。新课改以来,倡导各学科的知识融合,各学科都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人是感情动物,离开艺术根本谈不上情感教育。现在一堂好的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科的课都离不开艺术教育手段,一段优美的轻音乐会让学生领略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大自然的美,学唱英语歌曲是每节小学英语课的必设内容……。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读书工程使教师了解音乐学科的作用,阅读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专著,了解名人、大家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教师明确了音乐对各学科的促进作用,就会将艺术教育很好地与其他学科融合,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共同的认识。当然,传统的意识观念和偏见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所以说这项工作是一项长久的认识过程。学校要经常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功能:寓教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感,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启迪智慧,与智育相辅相成;联想与想象,在发现中进行创造。争取家长的认同与支持,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的司家庄小学就很重视对教师与家长意识观念的熏陶,学校处处洋溢着艺术教育的气氛。学校的声乐队、舞蹈队、手风琴演奏队的高水平表演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赞同与认可,在2006年省规范化学校的评选中,一举成为蓬莱市第一所农村省级规范化小学。
二、在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实行一师多校和聘任社会专业人士的方法,争取社会的支持,同时加强对兼职音乐教师的培训。
针对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在教师急缺而又无法补充的情况下,急需提倡音乐资源的流动与整合。提倡“一师多校”,让有条件的音乐专业教师轮流到各校任教,以实行优秀资源共享。由于专业教师人数有限,有的农村小学用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音乐课的需要。像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6所小学,音乐专业毕业的仅有1人,并且还要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只能跑两所学校任教。其他的4所学校怎么办?我们城区积极采用到社会上争取专业人士支持的办法,像司庄小学到烟台艺校聘请教师教学舞蹈课程;万寿学校请市文化馆的教师教授乐器;武霖小学聘请专业教师丰富学生的声乐课堂。这样的举措很好地推进了城区开好音乐课的步伐,但这种方法也有弊端,无形中给学校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我认为,应加大音乐教师的培训面,让有能力的其他学科教师也参加音乐理论与技能培训,培养全能型教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仍不失为音乐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
讲究对兼职音乐教师培训的方法,改进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改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理念。其次结合实际课堂进行如下课题的研究:音乐课如何安排结构更合理;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何让学生体会音乐,培养学生乐感等。
三、多渠道争取音乐教育投入,为农村小学音乐课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
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资金严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也下大力气努力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学校要争取社会、家长多方面的支持。像我们城区的武霖小学积极争取武霖社区的支持,为学校上多媒体设备,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为音乐学科的远程教育的接通提供了有利的硬件保障;另外,各小学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提出“人人都有一件乐器”的口号,大到手风琴、小到口琴、竖笛。“生生爱音乐,艺术我也行”的音乐教育氛围已在城区各学校形成。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在我们播种的这片土地上,我们始终坚信“一枝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满园春”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懈努力,让音乐之花开遍我们的农村小学校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4
试论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小学 邬京华



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任何国家要想在ZI世纪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就得靠创新精神。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创新意识使人总想去创造,而创新精神则使人敢于创造、勇于创造。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中的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一)激发兴趣,进行创造性教学

研究表明,儿童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兴趣是什么?它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当儿童对某事发生兴趣后,会产生求知的愿望。我校有位学生原来只对手工深感兴趣,因父母带他看了一场民乐演奏会,便萌生了学习二胡的念头,两年间已学到了六级的水平。笔者认为,兴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会激发人们去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享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

比如在教学《两只小象》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表演的动作,并请一名学生与我合作,边唱歌边表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动了起来。很自然地积极地投入到歌曲学习中去。在学会歌曲之后,又鼓励学生B编动作表演,这样就连平时不爱动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在提高和发展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特别重要。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

以上着重谈了兴趣教学。除此之外,参与教学、情景教学、直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好方法。

参与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它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思想。如在上一年级节奏课时,我先用手拍节奏××|×××|,学生模仿,之后,我用此节奏分别做拍肩、砸拳、弹指的动作,我引导学生创编其他动作,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跌脉、有的拍脸、有的扭动,五花八门各显其能,参与的热情特别高。

创设情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如我教《理发师》时,组织学生自备了小剪刀、小镜子、围裙、眼镜、胡子等小道具,将课堂布置成理发店,让学生在场景中再现老爷爷的劳动场面。学生们表演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他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动作,有的拿着梳子梳头的、有的拿着围裙装扮客人等。

我在给一年级学生教学乐理时运用了直观法:用彩色纸捻做五线谱,高音谱号被称为国王,低音谱号是王后,音符是小土兵以及作为大臣的 2/4、3/4、4/4拍号等,同时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童话音符”,使学生们学得很有兴趣。

(三)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相结合

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一定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过新年》一课,不仅学会《过新年》的歌曲,还可以让学生们向家长了解更多的过新年的民俗,如贴对联、贴倒的福字、贴窗花、放鞭炮、吃饺子、请财神等。还可以同《新年好》相结合,了解外国过新年的民俗。如过圣诞节,唱圣诞歌,装扮圣诞树,圣诞老人赠送礼物等。通过大家的交流、丰富了音乐文化,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学”中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因此,音乐教学中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最具创造性,这包括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及综合性学习。

(一)个性化学习

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则提倡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思考问题。在欣赏《小猫钓鱼》时,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小猫的图片。学生找来了各种自己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喜爱小动物的情感融进了歌声里。同时也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合作性学习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学科都开展了合作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过去,我们欣赏《狮子》就是让学生随音乐模仿狮子的吼叫,走步。新的教育理念启发了我,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表演一段小故事。有的组设计了小动物为狮王祝寿的情节;有的组设计了狮王从错人的枪下解救小白兔的情节;有的组设计了森林中的动物开联欢会,狮子表演节目的情节。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

(三)综合性学习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我校学生在电脑课上制作了许多简单的课件,有介绍贝多芬、莫扎特的,有介绍铜管乐的。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大大辅助了课堂教学。

三、教师的创造性

创造性教育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的创造意识

一名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有追求音乐事业的痴迷之心。其次,要热爱教育对象,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欣赏《京调》一课时,我在课上加了些身段表演,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课堂气氛异常非常活跃。

(二)对教材的再创造

过去,我们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未给予重视。而后者则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首《两只小象》就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法。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词(两只小兔哟罗罗,河边跑呀罗罗罗,竖起耳朵哟罗罗,勾一勾呀罗罗罗。)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就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善于向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思维敏捷,他们的创意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保持活跃的思维,要注意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5
让儿童音乐剧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哈 雷



一、“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十三部儿童歌舞剧。其中《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 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比较著名,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有其“人文精神” 的现实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开创,我们的国家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良好的人生态度、能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一代新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

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我们把这一尝试叫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

一年多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课堂音乐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实验目的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课,它的实验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解决“孩子们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 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现“人文价值” 主题,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使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知情达理。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完善、突出了“教学评价” 的作用,实际锻炼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

三、“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生成过程

课堂“儿童音乐剧” 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

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确定简单的“标题”,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

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

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展现教师风采,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因陋就简;当场打扮、化妆,要注意安全性,勿伤学生皮肤。

注意音量匹配,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不要笑场,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四、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不像老传统,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叫我演大灰狼!”“老师,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让“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为创新小学音乐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6
从新教材看教师角色转变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王 娜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编写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1.根据教材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在新教材中,为教师留出的教学空间和可支配因素增多了,课堂不仅是课本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应是教材的编写者。

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中,教学内容是音乐活动──配乐讲故事,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的插图,听辨音乐情绪,配上相应的画面。在教材上,这一课没有过多的要求,这就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很多的思想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图片的顺序,选好音乐让学生听辨各段音乐的情绪,再把音乐连起来,让学生听着音乐按照图片的顺序讲一个自己的音乐故事。教师还可以打乱图片的顺序,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根据图片的内容,排列故事的顺序,并且选择欣赏过的音乐或歌曲来讲述这个音乐故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组,每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讲述音乐故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的教材不同,单元中每一课的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音乐中的动物》这一单元,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也可以先上活动课,学习“音的长短” 以后,再讲其他内容。还可以把《在动物园里》这一课当做这一单元的导入课或结束课等。教材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补充其他内容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教授,把教学内容限制得很死。新教材的实行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在某种意义上讲,还应成为教材的编写者和设计者。新教材中,留给教师的可支配因素大大增多了。随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更丰富的音乐内容传授给学生。比如,在《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新房” 的故事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编故事,并用声音来表现故事的内容。在欣赏课中,让学生多欣赏几首相同情绪的乐曲;介绍某位音乐家不同的经典作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拓展,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使他们在音乐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全面发展。

二、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表演者,也是教学的导演者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对着教案讲课的教书先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成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指导者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认真地看,仔细地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且考虑下一步要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现在提倡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设计问题时要“跳一跳,够得着”,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进行“变教为导” 的改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要把自己从教材的表演者变为教学的导演者。进行这种转变,要求不是轻松了,而是更高了。教师必须在课下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熟悉整个单元的内容。其次,安排每一课时的内容,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教材的顺序进行排列。接着,为每一课寻找相关的内容如音乐游戏、音乐故事来充实教学。如在《有趣的声音世界》这一单元,教师就要准备大量的音响资料,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或录制各种声响,课下准备的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学生通过听辨音响对音乐产生兴趣,模仿这些声音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听辨、模仿能力,并且让他们懂得,自然界的声音丰富多彩,要用心地去观察。如果没有教师课前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是抽象地叙述各种声音的特点,学生就没有直观的体验,这节课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在转变,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如《趣味运动会》是一节活动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趣味运动会培养学生听辨、模仿、创编的能力。在这节课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不同的比赛项目,在趣味比赛中培养兴趣,获得音乐知识。在活动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是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也要具备综合的素质

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也不能仅有音乐专业知识,必须朝着具有综合的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1.教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决定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场所。教师不仅要具备与成人交流的能力,更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不同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游戏、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施以影响,逐渐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2.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到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各方面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如《江雪》这首歌,非常优美,很有意境。但仅让学生唱会这首歌曲,还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字画请学生欣赏,并且请学生们听着歌曲自己写一写这首古诗。这节课中加入美术、书法的一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教师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要能够充分地利用、灵活地使用。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出风格和特点,充分展示出教师良好教学基本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中,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乱堂” 现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做到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有点“乱”,实际上是“活”。学生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他们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教学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与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6
浅谈音乐教材中的竖笛教学



天津培英外语学校 孙成文



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行“器乐进课堂”以来,许多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运用“课堂乐器”[竖笛(含六孔、八孔)、口琴、口风琴、电子琴等等,在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竖笛以其结构简洁、排孔科学、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易教易学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通过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专家论证,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课标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选择八孔竖笛为“课堂乐器”。教材中竖笛的技能学习和乐曲的选择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具有以下特点: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乐曲的选择注重与单元主题的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师生互动、重视音乐实践。

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标准》中规定,“课堂乐器”的学习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但在初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初中阶段起始年级(七年级)的“课堂乐器(八孔竖笛)”选择了零起点,进度较小学稍快一些。

在八孔竖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演奏姿势是:身体保持正直,眼睛平视,肩部放松且自然下垂。笛口处放入口中不要太深,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的拇指封堵竖笛的背孔──也称高音孔或零孔。竖笛的正面各音孔的名称从上至下分别为1、2、3、4、5、6、7孔。左手的二、三、四指封堵坚笛的1、2、3孔(注意左手的小指自然地停在竖笛的上方,不要置于竖笛的下侧以免影响左手二、三、四指的灵活性),右手的大指置于竖笛的下侧来稳固竖笛,其余的手指依次封堵竖奋剩下的几个音孔。在用手指封堵竖笛音孔时,应注意要用手指的指腹处封堵音孔,以便于音孔关闭严密,左手的拇指要用靠近指尖部腹部封闭音孔,以利于高音孔的开闭。

呼吸方法:学生在初学竖笛时,气息应作为一个难点。吸气要从鼻子和嘴角吸气,吸到胸部和腰部,小腹微微向里收,以使演奏是有气息支持的。为使学生感受气息的运用,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运用对比法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气息吹奏竖管所产生效果的不同。比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有的组感受把一张小纸片放在嘴前,用气息把它吹动而不能把它吹跑,或体验把小蜡烛吹动而不能吹灭;有的组体验吹肥皂不要把它吹爆;有的组感受把空中的小羽毛吹浮在空中而不落到地上;有的组感受用力把大气球吹起来等等。通过听辨各组用不同的气息演奏出的效果的不同,使学生对坚笛气息的运用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掌握坚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铺垫。

基本演奏技法:单吐是用舌尖顶住上牙的牙根,用气息轻轻地把舌尖冲开,待声音发出后舌尖有弹性地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舌尖就像一个通气阀门,如果我们让它发出声音就像发“嘟”音的感觉。在有连线的地方只有第一个音采用单吐的技法,后面的音不再做吐音,只接前面“嘟”音的尾音发出“呜”音,整个连城里面的音就像“嘟鸣”的感觉。

从学生对竖笛各直的认知规律来看,在音阶1234567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各音顺序是7654321。在中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学习竖笛,首先介绍的是567i四个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从“7”音入手,这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向后依次为“6”“5”。在学会了这三个音的指法后,为了避免单调枯燥的指法练习,可为学生适当安排小乐曲的练习《小宝宝要睡觉》,使学生感觉到竖笛并不是很难的,用简单的三个音就可协吹奏小乐曲了,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坚衡的兴趣。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为了使我们的教材适应每一名学生。体观音乐*质教育的思想,教材在选择坚笛乐曲时,难度稍大一点的曲子都编配了旋律简化谱。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北京的金山上》,学生在演奏时如果按原歌曲的节奏演奏下来,可能对于有的同学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吹奏,所以教材中编配了旋律简化谱,降低了演奏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对简化港也感到困难,教材中还为他们准备了只有356i四个音构成的第三声部,这样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演奏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乐曲的选择注重了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在这首乐曲中,第一声都可以由教师吹奏竖笛,也可以用其他乐器演奏,也可以请几名吹奏技能比较好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吹奏第一声部,这样既使有能力演奏的同学得到了发挥,又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共同参与了活动,体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合奏时教师应注意坚笛与其他演奏乐器声音的和谐、统一。声部的分配应由学生自由选择。

乐曲的选择注重与单元主题相结合。教材中的坚笛乐曲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的、随意的,也不是单纯从竖笛技能的角度去编排的,而是既注重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技能体系,又考虑到与单元主题的结合。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虽然只是坚笛学习的第一课,只学习了基本指法,但是在选择乐曲时考虑到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而选择了《秋声》和《秋收》,使得竖奋教学成为本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独立于唱歌、欣赏之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思想。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辽阔的草原》,竖奋曲选择的《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民歌,是对单元内容的补充。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表现音乐,通过演唱《牧歌》,欣赏《牧歌》(无伴奏合唱)《辽阔的草原》《我们的新毡房》《北方水草茂密的家乡》《万马奔腾》《金色的阿勒泰》,演奏《北京的金山上》等多种形式去感受和表现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

竖笛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教材中的坚笛合奏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坚盲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和熟悉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音乐文化,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从而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6
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辽宁省大连西岗区滨海小学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一观点的提出,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只注重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加教材是音乐课程最直接、最基本的资污芳名随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每单元内容相互联结、渗透,为教师、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自实验以来,我校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汇报。

一、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大家都知道,环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音乐的熏陶、学习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学校将音乐室进行了装修,安装了阶梯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大型图画,地面铺设了彩色胶块,上面摆放了几张低矮的方桌,供学生放乐器、头饰,表演时又能当道具使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在、跪在地上,可以维在阶梯座位上,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整个教室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气息。

为培养学生的表演、演奏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开学以来,学校购置了架子鼓、铝板琴、沙锤、响筒等各种打击乐器,闲置多年的电子琴、手风琴也利用起来了,有些学生还买了容易演奏的口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有乐器,他们或合作伴奏,或独奏,不仅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给那些在外面学习乐器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他们常常提前预习;熟悉歌曲旋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乐器进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所学音乐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为音乐老师购置了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教师备课、研究使用。特别是音像资料,市场上有关音乐方面的光碟特别多,这些素材在教学中可随时用到,以此来丰富音乐教学。

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音乐教学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宽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

1.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增强音乐视听效果

为丰富教学手段,开发教育资源,音乐教师赵叶多方搜集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光碟,自费购买课件制作教程,目前她已经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手段制作教学软件。在上《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中,她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少录制了各种图片。声音。有优美的古典音乐、有大森林的猿猴叫声,有瀑布的流水声。鸟鸣声等等,音乐的基本知识在声光色彩的氛围里自然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动画城》一课中,赵叶老师将20多张卡通歌曲光碟编制在教学软件中。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意点击歌曲,含有图片的歌曲便放映出来。这就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地播放、查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

一提起音乐课,我们马上想到在音乐教室里上。在信息化时代,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和培养。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本学期,我们尝试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头带耳麦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操作,可以全班统一学唱一首歌曲,也可以自己跟着机器学唱,提前学会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歌曲,或欣赏其他名曲、歌舞,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从网上下载、从光碟中拷贝有关录像、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点击欣赏。

3.上因特网欣赏流行音乐

目前,各种网站都没有许多音乐网址,在那里可以查到许多最新流行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在网上传播并流行起来的。学生对流行音乐也是情有独衷的,对喜爱的歌曲往往听唱几遍,就能哼唱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上网欣赏流行音乐,不仅为音乐教学增添了时代气息,也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网络、影视等媒体文化。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向上的歌曲,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歌颂党、歌颂领袖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等表达亲情、友情歌曲,《健康歌》《三百六十五天》等儿童卡通歌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科整合  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艺术的联系。在音乐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词创编、讲述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制作头饰等活动,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在讲《动画城》一课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课上制作头饰,在音乐课上评出最佳头饰设计奖。在教唱歌曲《在动物园里》时,让学生根据歌曲创编歌词,学生当堂创编了很多压韵的歌词,如:小鸡妈妈喂宝宝,真好玩,真好玩;小猴噌噌爬上树,真淘气,真淘气;小兔嘴巴三瓣瓣,真奇怪,真奇怪。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创造能力令在场的老师赞叹不已。像《两只小猪》《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等歌曲,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进行表演、创编。音乐课上,学生的各种才能都得到了发挥。

音乐教育资料是非常广阔的领域,它还包括社会文化资源、生活经验资源、人才资源等。我们只是在课改的起始阶段进行了一点尝试,有待今后进一步地开发教育资源.努力提自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终身有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7
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 郑文淑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期力的二种反映。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论。并发人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使命。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5.教学设计的活动性:教学设计把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教学设计要求为:一是开展过程教学。二是开展参与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设计、自己演唱和互相评价的机会;三是开展合作学习。

总而言之,在这半年来的教改活动中,使我忧喜、激动和兴奋,同时又使我有了许多压力,在这压力下,我成长起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进取,肯于钻研,从每课中都找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而作出努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7
学习进步改革创新



辽宁省大连市长春路小学 牟红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取得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被系统地介绍进来,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现行的音乐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在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我区承担国家级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项目,我有幸成为课改教师的一员。经过半年的学习和实践,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把握得如何,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和质量。因此,我利用署假期间参加了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的国家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辅导的研讨会,对课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来又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新课标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思路,为新课改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因此,新教材提倡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采取围绕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组织单元的方法,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例如:第三单元的《音乐探宝》一课,本是一节复习课,没有新知识的传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学生唱唱、跳跳就可以了。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游戏的形式带领同学根据画面和路标的内容,寻找宝贝,使学生一直在浓厚、好奇的学习兴趣中,在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中,复习所学过的歌曲和节奏。直到下课时,学生还余兴未尽。这节课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领导的好评。

三、重视实践活动,注重文化传录

音乐学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音乐活动的设计应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例如:在《听听我创造的声音》一课中,我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准备了大量能发出声音的物品,使学生通过报纸、塑料袋抖动的声音,联想到风声、雨声、瀑布声等,通过敲击装有不同水位的杯子发出的声响来感受声音的奇妙,并用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配伴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实践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又J学习领域。新课程标准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四大部分之一,是区别于旧大纲的重要方面。新教材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介绍,同时着力于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教材不仅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将世界民族音乐列入其中。教材还注意吸收和引进文学、戏曲、美术等姊妹艺术和相关学科的新概念、新成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7
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到“我能行”



辽宁省大连市市场小学 孟宪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音乐课中的教学目标的改革,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享受来自于宽松民主的氛围,它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随时随刻都感受到“我能行!”学生的这种感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

一、用激励性的“课前语”,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从“德导”到“育导”,成功的导课第一锤就能敲在学生的心上。为此,每次上课预备铃声响后,我总是让学生齐声背诵一句“激励语”。例如:“我的歌声真动听!”“今天我真棒!”“音乐是我的好朋友”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一开始就自己树立了信心及对音乐课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话语:“今天你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真喜欢你们的歌声!”双向的激励、融洽、和谐、民主的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他们感到能上好音乐课,“我能行!”。

二、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上学生情绪兴奋时,记忆力增强、创造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颇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具体做法是:1.节奏训练与游戏相结合;2.歌曲学习与自编自演相结合。

1.引导学生自编动作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动”为主。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且情绪极不稳定,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运用体态律动,让学生自己编动作、自己跳,达到自学、自乐的目的。

2. 启发学生编歌词

新歌的歌词,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主要是以教师的“教读”为主,但有些歌曲,可以引导小朋友自己来编歌词。例如:在教一年级歌曲《在动物园里》时,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改编歌词,很多学生把他们喜欢的小动物都填在歌词中。例如:“孔雀开屏真美丽,真美丽”“小兔跳舞真可爱,真可爱”这些都是歌曲中没有的词,老师鼓励他们说:“嗯,你们可真聪明,都成了小小词作家了!”其他小朋友一听,也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我也行我也能作词。”于是大家一齐开动脑筋,不知不觉中为歌曲填了许多词,学生演唱起自己编写的歌词更是兴趣盎然。

三、用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学法上的自主性。在四年级合唱歌曲教学中,我打破以往教师给学生分声部的习惯,而是让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告诉他们“你喜欢哪个声部就唱哪个声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接着老师再次鼓励学生:“你能不能试着把较难的声部也唱会?看谁两个声部都会唱?”这样激励的话语、大大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的信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7
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郭家街小学 陈香云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兼任辛寨子镇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2002年9月开始课改实验以后,我深深地感到音乐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虽然我们是农村小学,但小气候也要适应大环境,跟上形势的发展,为了广大农村孩子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走在改革实验的前列。

一、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编的人教版音乐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懂、吃透。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尽快更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学习。新学期伊始,我就做了“依据《课标》研究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活动的详细安排和布置。然后召集教师们汇报、交流、研讨。通过实际操作,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引起全体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过去教师只看教材上课,而现在是课标不离手,课标成为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这已成为音乐教师的共识。

有观念才有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及课堂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开展了“勤学乐练,互学共进” 和“一功四课”等活动,即: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今年的音乐教研课,我设计为二级课堂教学实验尝试。一级尝试的要求是:音乐教师自己设计教案,用本校学生上公开课,全镇音乐教师观摩评价,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高到理论的水平上群体诊课。二级尝试的要求是:自行设计教案,交叉备课,交叉上课,用外校学生,借校、借生上观摩课。并请来了外片音乐教师和专家为我们评课,看教师用新的理念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如何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这一尝试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得到了观摩教师的认同、鼓励和赏识。我镇片的音乐老师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我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我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渠道,教师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的教学体会是:“一把握”“三研究”“四开发”。即:“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细心地研究教材、科学地选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案。”“开发校内外、教师与学生、家庭、社会的音乐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的音乐教学思路是:在育人上奠基,在课堂内体验,在学生家庭里延伸,在实践中检验。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以音乐教师特有的音乐形象,用爱心、专业技能、授课方式及特色,像磁铁一样去吸引学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要以“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的合作伙伴” 出现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开发型(学校、家庭、社会)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践—创新。特别要引导学生深入情感体验。倡导自由、自主地学习,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实践、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音乐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把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融进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并注重学习知识或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这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和教学所关注的探索与改革的方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7 15:18
改变观念 改革教学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兆麟小学 于 婷



21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备受广大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随着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在经过了多层次、多部门的培训学习后,自己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年来,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践与探索,深刻地感受到新课改、新教材、新教法带来了课堂新气象。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多年来,我们音乐教师都不断地述说着教材老、线谱难等实际教学困难,寄希望于教育部门及早更改教材。现在,终于盼来了新课改。但当我们欣喜地拿到“新课标” 和“新教材” 的时候,我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因为对于“新标准” 和“新教材” 的大变革,我们一时还无法领悟,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 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一场挑战。

为了尽快尽早适应和执行“新课标” 的精神,在教研员过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新课改理论,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活动,尤其是对音乐的新课标多次学习理解消化,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明确了音乐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在“知识”“学科” 等狭隘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的素质教育思想。

通过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意识的培训与强化,可以说我已能较深刻地理解新课程全面改革的意义与精神,转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并不断地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二、全面贯彻精神,改革课堂教与学

有了充分的理论作指导,教学实践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注意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全面贯彻课改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都生动活泼地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的状态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对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1.开放座位。

座位模式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单调刻板,只能让学生感到纪律的约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活动与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为了让学生在每堂课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半圆形、方形、台阶形等座位模式,有时因活动需要,干脆移开方凳,师生围圈坐在地中央,尽情地唱啊、跳啊,从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学习中,我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全新、自由的座位编排方式。

2.板书设计。

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结构美;音乐语言的简捷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不重视板书的设计,认为音乐课重在教唱歌曲,进行表演,再加之自己缺少美术细胞,很少去设计、构画板书。在新一轮教改中,把音乐审美摆在了核心位置。起初是逼迫自己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逐渐尝到了图文并茂的板书为音乐教学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每堂课都尽可能地变换花样地设计板书,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既体现了新课标“潜移默化培养美的情感” 精神,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1.师生互动,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与促进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发展,让自己的课堂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一年级编织声音故事《小白兔盖新房》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模仿与创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教材来让学生看图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道具与乐器,并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编织声音故事,进行学习汇报。当学生排练完毕邀请我来当他们的免妈妈时,我欣然戴上头饰、加入了他们的表演行列,和他们一起忘情地表演起来。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积极性高涨,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表演着,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2.合作学习,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一年级歌曲《在动物园里》短小的四乐句,欢快上口的旋律唱出了狮子、猴子、小鸟的形态动作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唱。我抓住这一良好的学习时机,结合这吸引学十的有趣内容,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一人一句,来共同编唱一首新的《在动物园里》,并逐一进行汇报演唱。孩子们积极投入创编,演唱了十几首《在动物园里》,可谓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3.重视实践,培养能力。

轻松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同时又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对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了各种能力,达到新理念的最终目的。例如,一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音乐探宝》,让学生想象正在奔驰的火车的声音,启发学生用体态、律动或打击乐器模拟奔驰中火车的节奏,想象火车由远及近的速度力度变化并表现出来。接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官活动来运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体现火车途经各站的情景,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司机、列车员、乘客)来参与游戏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的课改尝试,品尝到课改结出的丰硕成果,深深地喜欢上新课标、新教材,也深刻地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我愿意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一名称职的“美的使者”,投身于音乐教学的改革,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做出贡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0
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香二小学 任淑芳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引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尽力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以及趣味性;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趣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种瓜》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些直观形象的西瓜道具,课堂上将这些色彩艳丽的大西瓜粘贴在黑板上,并形象地画出叶、茎和一片瓜地,我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体味到搞瓜的辛苦的同时,也感悟到了种瓜的艰辛,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思想渗透,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二)谈话导入法

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教材《布谷》一课时,我便采用提问的方式:“世上的鸟类有千万种,你们都认识哪些鸟?”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我出示一张插图,让学生辨认图上的小鸟是布谷鸟,在观察其外形特征之后,再请学生模仿一下布谷鸟的叫声。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课题《布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适用的导入方法。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题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得较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投内容要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在教一年级课改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借助了这种方法。我运用精炼的语言,将前四节内容融汇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自然、连贯、环节紧凑。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学生接着回答还有风声、雨声等等)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渐沥沥)。”从而引出了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接下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老师还带同学们到奇妙的音乐厅里走一走,布娃娃为了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为大家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什么声?”学生回答是木琴声。然后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在音乐厅里,学生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不仅认识了多种乐器,还听到了它们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有钢琴声、小号声、长笛声、二胡声、鼓声等等,随后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大鼓声是(咚咚),小鼓声是(嘭嘭),这是我们学的哪首歌曲?”学生在说出了歌名《大鼓和小鼓》后,配合律动表演完整演唱,就这样前几课的内容全部融会在一起复习了一遍,教师在学生兴致正浓时导入新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要继续运用大自然中这些有趣的声音来编织一个小故事,名叫--小白兔盖新房。”从而完成了一节课的导入。

音乐课堂的导入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就是: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契入点,运用最有利的方法,再辅以教师讲课的艺术美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好课,导入至关重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1
浅谈课改中的音乐欣赏与多媒体教学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石道街小学 杨 怡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所执教的一年级课改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欣赏中我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十分理想。下面我就浅谈一下音乐欣赏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有评析地复听,但是单纯依靠听觉,或过多的讲述,就显得单调、枯燥、平谈乏味。欣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欣赏教学的“初步感知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官能欣赏为主”,它是音乐欣赏的初级过程。这个过程应以学生独立自主的聆听为主,必须保证学生的听觉的自主性和时间性。

第二,欣赏教学的“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第三,欣赏教学的“理解提高阶段”。这个阶段是对作品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是音乐审美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有关知识、作曲家的世界观、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等,以求更加准确、完整、深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由于我承教的是一年级的音乐课,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身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图画、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儿童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上人教版音乐实验教材的《动画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设备和直观生动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抓住儿童喜欢看动画片,爱唱动画片里的歌曲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本课教材的内容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然后录制磁带,作为一条主线穿插在歌曲欣赏中,同时播放相应的动画片歌曲,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歌曲。

实践证明,小学生朴实、纯洁、天真、活泼,充满好奇与幻想,喜欢在欢乐的气氛中求知。多媒体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形象,正好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极大,它能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引起他们的好奇与联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丰富的源泉。”对此,我也有同感。在音乐中灵活、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思维、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1
论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



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艺术系 候丽娟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三、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三)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1
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东关小学 窦雅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在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及创造性地学习。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想像与表现。

一、乐做课堂配角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且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既要能“独唱”,更应做好“伴唱”。

在音乐课中,我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唱”,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唱”,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指挥、领唱、用乐器伴奏。在进行歌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编动作来教我,例如:学习《两只小象》这课时,我先问学生小象是怎样走路的,让他们到前面模仿,并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喜欢做什么,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难为了教师,更难为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例如:在学习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时,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儿歌中所出现的内容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示,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并很快掌握了儿歌。在这基础上,学生看大屏幕上有趣的画面自然地做出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的缺陷。

三、诱发自由想像

想像是创造的最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和乐曲的过程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在教学《在动物园里》一课时,我将音乐室黑板上、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根据歌曲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改曲如从已出,融入歌曲所展现的意境之中,这时,教师有感情地演唱,让学生在熟悉这首歌的曲调之后创编歌词。有的学生依据动物的形态创编,有的依据动物的动态创编,他们创编得可高兴了。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尝试简单创造

教师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地认识事物,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从而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例如:《听听我创造的声音》这一课,学生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再如,通过《编一编》的游戏来巩固各种节奏型,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黑板上出示一句节奏如×××|××|,教师示范用语言来表承小白兔|跳跳|,请学生也用语言来即兴表示节奏。于是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地编了起来:小花猫|喵喵|、小宝宝|睡觉|,接着再请学生自己在黑板编一个节奏,再说出这个节奏型。如此简单的一个游戏,却使学生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尝试到了无穷的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创设自由空间

所谓自由空间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动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 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像力。有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又不能怎么放等等。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挨批评的时候。怎么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呢?为此,我在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甲班上课时,我在音乐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玻璃瓶、盛水的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由去体验、去感受,结果学生很快认识到打击乐器的特点,有的学生还发现了碗里盛的水容量不同,敲出来的音也不同,他们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和音乐有关,还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能不能用风铃做成一个乐器等等;在乙班上课时,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座位上,然后拿出双响筒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演奏,尽管他们也知道双响街是什么东西,怎么演奏,但当我布置了任务:自制一种打击乐器(可以用空易拉罐装上沙子或者塑料瓶装上米粒),乙班交上来的只有教师提示的这两种。而甲班交上来的除了教师提出的那两种外,还有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来的“串铃”,两个废旧自行车铃用绳串起来的“碰铃”,风铃上的铝条加一根小铁棒做成的“三角铁”等等。

儿童真有无拘无束的想像力,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不去挖掘和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甚至还有意无意地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那么,本身充满情趣的音乐就变得索然无味,音乐的学科特点也就得不到充分的显现,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良好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结合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1
谈谈音乐教学中兴趣培养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小学 赵晓东



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有一位古罗马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去点燃这颗火种呢?

一、用精美的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一年级教材《声音的长短》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猫、小鸭子、小鸡的脸谱,小动物的嘴巴是可以活动的,我采用小时候玩过的“东西南北”的折纸形式,把一面粘贴起来,只留下一个开口,把手穿在里面操纵,一张一合的,然后把形象逼真、柯栩如生的头饰图画贴到上面去,教具就制成了。当我把它拿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不由地叫了起来,孩子们脸上那种喜悦的表情以及赞许的目光,使我非常欣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授课时,师生活动也是轻松愉快的。教师有节奏地操纵头饰,学生自然地学叫“喵、喵”;“嘎、嘎”;“叽叽、叽叽”,学生美妙的叫声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猫小鸭小鸡在叫一样,声音在音乐教室的四周回荡着,美妙极了。接着,我让学生亲自来操纵,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我想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都是用形象反映一定社会生活,二者应该结合起来。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各种艺术经常相互印象,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有时音乐会变成绘画,有时绘画会变成音乐”。

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也是强调在分科基础上的综合,音乐课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

在教学中,我喜欢用形式多样的绘画来开拓学生的兴趣。在教授《两只小象》时,我精心画了两只微笑着的、正在用勾鼻子表现友谊的两只可爱的小象。我采用拼图的形式,把图画制作成可分解开的一个个小图块,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拼图,通过动手、动脑把它拼好,学生看着美丽的画面,心情愉悦地学习着歌曲,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教具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好的教具能事半功倍。

二、以律动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兴趣和认识常有直观性、表面性、具体性,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对活泼好动,感情外露的儿童来说,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当音乐刺激儿童听觉,并且在他们心灵产生共鸣时,儿童便会动起来,这样的律动是他们内心感受音乐的深化和升华。

为了适应学生这一特点,我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创编动作进行律动,一年级欣赏课《一个师傅仨徒弟》这首歌的旋律节奏感很强,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请不自禁地在座位上挪动起来,这时,我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听着歌词模仿动作,有的学孙悟空的动作,有的学沙和尚挑着担的动作,有的迈着猪八戒笨重的脚步,还有的装扮成唐僧在“骑马”,学生兴趣盎然。接下来教师再播放一遍音乐,学生即兴创编律动,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地到讲台前跳给大家看,这样不仅顺应了儿童爱动的特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积极学习音乐,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以后的课程中,由于这首歌曲是2/4拍,速度又比较适合行进,我把它作为进教室时的音乐,每节课由不同的学生来领舞,让学生一进教室就兴致勃勃地“动”起来,一堂课的起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动听的乐曲,优美的舞姿,使得课堂上其乐融融。

三、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竞争促进步,竞争促完善,竞争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仍是实用的一种方法。音乐课中《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我采用了竞争手法,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1.首先教师在大屏障后面,用若干把扇子及书本的上下扇动,发出了鸡飞或者说一群鸽子扇动翅膀飞走的声音;2.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模仿什么声音?进而提出问题:你认为教师是用什么工具来模仿的?3.教师给学生若干把扇子、书本、报纸、绸子等各种各样的工具,学生分成小组来模仿老师发出的声音;4. 请学生到幕后表演,看哪一组模仿得最逼真,教师给予奖励。

这种竞争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竞争,它也需要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引入流行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课堂应该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课改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适当增选几首流行歌曲,让学生来学一学,唱一唱,以激发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六年级的教材到期末时歌曲不太够唱,这时我把《但愿人长久》引入了课堂,课堂上我首先用CD机播放了《但愿人长久》的二胡独奏曲,让学生欣赏了乐曲的委婉,然后我将苏教的《水调歌头》妙在黑板上,动情地朗诵了一遍,学生被优美的曲调及歌词的美妙打动了,这时,我将《但愿人长久》又播放了一遍,学生情不自禁的演唱了起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在以后的几堂课中,学生用竖笛吹奏了乐曲,又自编了歌伴舞,把它做为新年晚会的表演节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人们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一定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例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对有关方面的消息总是很注意的,他会为报刊杂志所报导的音乐方面的消息所吸引,在剧场或收音机中听乐曲时,表现出津津有味,业余时间也会有意无意地试音练唱。

总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来引爆学生心灵的火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1
教材更新与教学观念变革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香一小学 许 英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在本学期教材更新的浪潮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于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师授生学的教学模式牢牢地禁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作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观念,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作为体验美感、情感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挥。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同时也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授歌曲《两只小象》时,我打破了以往教学中传统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看图讲故事,在故事中引出歌词并通过聆听来学会演唱歌曲,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歌曲,使课堂上呈现平等和谐,热烈的气氛。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从而将全课推向了高潮。同时通过歌曲教学也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的道理。课后学生都说还没上够,最喜欢上音乐课。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育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塑造人格的艰苦劳动。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基本观念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灌输式教育转变成园丁式教育;再次是从园丁式教育转变为交流式教育,这种观念变化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师生关系的调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多次告诫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淡、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学生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样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尊重的美好和谐。这种美好和诺不正是我们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教育工作也更可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并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认为教师能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师生间的课堂交际和学生间的课堂交际轻松而又愉快。实践证明音乐课堂越是活跃和丰富,学生越是容易被带入其中,并在参与中培养学生感受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总之,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学的使命已经发生变化;音乐教师必须从一个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深入地和学生对话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生活。只有交流式的音乐教育观念,才能使教师用自己的音乐世界与学生的音乐世界碰撞、交融,创造新世纪的音乐世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2
深化课改不断创新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水仙小学 薛 晶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课程标准的问世以及各种版本教材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怀与重视,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新世纪、新千年建立高质量基础音乐的发展方向、改革力度和未来前景,所以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及教改精神,并坚决贯彻执行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天职。自教改实验以来,我陆续地参加了各种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在秦皇岛参加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培训,更使我耳目一新,感触颇深。当然,观念上的转变只是课改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上,在这半年的教学中,我针对小组合作式学习进行了尝试。

分组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相互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苏联教育家舍吉宁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十教师。”在愉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原理,在音乐教学中,应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分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个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

1.改变座位组合。

传统音乐课中“秧田式”的座位组合,是所有学生围绕教师一人的传统班级授课制形式,它有很大的局限性。(l)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的探求性和创造性不易发挥。(2)缺少合作性,学生之间的交流少。(3)实践性不强,活动受限制,学生动手机会少。(4)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所以我首先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坐成“O形”“四字形”及“马蹄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

2. 教师走下“权威”的讲台,深入学生中间。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如在歌曲学习中,与学生接龙对唱;在歌曲表演中,与学生一起载歌载舞等。我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主动找一些胆小拘谨的学生做朋友,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敬畏感,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缩短了心理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二、发挥“生生合作”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教育是这一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我充分发挥“生生合作”功能,诱导创新。

1.共同交流,丰富音乐的形象。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想像,发挥主观能动性,互为补充,形成更清晰、更生动、丰富的形象。例如:在欣赏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的《狮子》《大象》时,学生听完后,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大象在散步。”有的说:“狮子在吼叫。”有的说:“狗熊在跳舞。”等等,这种经过想像和讨论而得出的美丽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2. 共同活动,表现音乐情趣。

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儿童音乐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歌曲、乐曲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在共同活动中,尽情地用动作、语言、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如在欣赏《我们才不怕大灰狼》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片,了解故事内容,再让他们欣赏歌曲,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扮演各种角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合作表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歌曲的内容,并在合作中加强了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共同创造,拓宽思路。

“创作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更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像力,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在动物园里》一课时,我让学生重新创编歌词,并采用分组讨论汇报表演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孔雀开屏多美丽。”有的说:“老虎正在散步。”……然后重新组成一首歌汇报表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创作的歌曲。在音乐创作的合作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像、构思和创造。

综上所述,实施分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学会共处,学会同他人合作。因此,“分组合作学习”不仅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需要,更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2
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情趣、情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 李 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反映了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改变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法,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理论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 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 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绿灯行》这首歌曲时,我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而我则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我跟着歌声举牌,扮“交通警察” 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另一部分扮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表演司机,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培养了音乐表现力。

由此可见,创设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对优化审美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 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主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中让学生加入了形象的动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节奏,并且能够用形象的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融听音训练、节奏律动、速度、感知、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音乐训能为一体,在自觉、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章程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在教唱二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我给学生们编了一个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动人故事,故事讲了乌鸦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小乌鸦养育大,终于有一天,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辛辛苦苦为妈妈寻找食物喂养妈妈。课中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语气感动学生,让学生从中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孝敬妈妈,疼爱妈妈,学生听了故事后,很感动,纷纷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将怎样疼爱自己的妈妈,并在学习歌曲和演唱歌曲时都很认真、专注,用心投入地演唱了这首歌曲,达到了德育与智育并举。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美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8 10:53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做法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六路小学 徐晓华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

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我们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教,学生学,要求规划统一,教师一遍一遍教,学生一遍一遍学,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自己动脑创造实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培养独创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教师要放弃包办代替,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的精神、勇气和能力。,

在课改实践中,我尝试了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运用丰富的联想,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

人教版小学音乐一、二册教材中有很多课都是要求用声音编织故事的活动课,是有完整的情节的。如《龟兔赛跑》《小白兔盖新房》等,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当作曲家、作词家、创编后传,还可以来表演自己编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致自然被教师激发出来了。

二、创设创新氛围,让学生大胆表演

对于音乐之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德国的音乐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这里略举一二与大家共勉。

例1: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例2:可以将班里同学分组,每组固定人数,当音乐响起时,各组都模仿领头人的动作,要求领头人的动作千奇百怪,不能与其他人的动作相同,音乐停止,领头排到各组的最后一个,由第二位同学当领头人,游戏继续进行,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创造,并随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创作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气都将有很大进步。

三、以音乐技能为基础,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大自然中包含着各种节奏,教师可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并在游戏中完成节奏教学。例如,低段的节奏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实践模仿,掌握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情景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实物创造节奏,如请一学生扮圣诞老人,戴上红帽子,挂上假白须,再披上红衣服。请其他同学唱圣诞歌,唱完一遍,“圣诞老人”从口袋里拿出一件礼物(那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小鸡小鸭等),然后让“圣诞老人”请一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由他们自己找出这些动物的叫声的特点,教师归纳出小鸡叫X X X;小鸭叫X X;鹅叫X—;等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节奏做各种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和运用节奏。

让学生自己创造语言,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以歌曲为范本,创作歌词

有的音乐作品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歌词、曲调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歌词创新能力,以达到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动物唱歌》这首歌。在学完新歌后,可以启发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继续创作歌词并设计动作表演。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曲调特点和旋律特点,能提高学生快捷反应、临场发挥灵活多变的能力,音乐表演自然流畅,富有激情,并且使学生在创造和表演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五、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的乐器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造乐器。有的同学在易拉罐里放上沙子做沙锤;有的同学在易拉罐上放个皮筋,拉动皮筋产生声音;也有的同学拿几根铁棒做打击乐器,所有的创造热情都显露了出来,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是那样的活跃,让你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必要而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1
情趣与理智——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说开去







陪着儿子看了好几集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不禁为远在大洋彼岸那群动画创作者天才般的创造力和幽默品质而折服!两岁多的儿子完全被那有趣的情节、夸张的动作、可爱的形象迷住了。你瞧,他老吵着要放动画片,只要打开VCD,他的眼睛一眨不眨,有时还坐在沙发上旁若无人地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儿子这副着迷的样子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不能制作得像动画片一般迷住花朵般美好的孩子这不单是介质的变化和制作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问题。我们的教科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认知结构和情感品质。或者说,既要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又要以色、香、味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喜欢动物几乎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似乎很重视这一点。教材中的动物们一个个在孩子们面前闪亮登场。但笔者感到,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是理趣大于情趣。很多时候,它们仅仅是传播知识、训导为人处世原则的手段和工具,缺乏一种动物本身的真趣和魅力。

像《小猫种鱼》《小山羊》《小壁虎借尾巴》《三只白鹤》《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都是想借动物们的言行举止向小孩子传授简单的科学知识,从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充满激情的想象和创造,而是一个穿着动物的外衣的博学之士在向孩子们作科普讲座。

小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一种寄寓型的动物。这类动物活动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因为,它们的背上都背着一个装有人生哲理的“包袱”,全然不像前面提到的猫和老鼠那般无拘无束,个性鲜明。这类课文在教材中简直是俯拾皆是。如教人们互帮互助的《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孩子们做事要善于想办法的“乌鸦”(《乌鸦喝水》),说明不要见异思迁的“小猴子”(《小猴子下山》),让孩子们从小抛弃坐享其成思想的《小白兔和小灰兔》,说明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小猫”(《小猫钓鱼》),揭示人各有所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驼骆和羊》,告诫孩子们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美丽的公鸡》,暴露自我炫耀者丑态的《骄傲的孔雀》,让孩子们明白跟恶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狼和小羊》,知道不要相信坏人的《会摇尾巴的狼》,教导孩子们不要轻听别人奉承的《狐狸和乌鸦》,懂得对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分析和验证的“小马”(《小马过河》),等等。

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科学启蒙和人生养成教育固然重要,但笔者以为,这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设想一下,即使我们把上面提到的教材中的篇目都制成动画片,它们有《猫和老鼠》那样让人着迷吗我看未必。这些动物们的脸上没有幽默,没有滑稽,没有生活中的真情真趣,有的只是一脸的严肃。他们像一群参透人生的智者,借着动物的口吻向纯真的孩子们作人生的指点和忠告。在这里,猫非猫,兔非兔,孔雀不是孔雀,公鸡不是公鸡,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箴言警语的传声筒。他们的形象似乎还有几分童真,但只要一说话,便是一个地道的饱经沧桑的老者。我不知道正处在生命黎明时分的小孩子能不能亲近这份老成和持重

这么多富有理趣的动物是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不谋而合的。若拿“文以载道”的标准去审视《猫和老鼠》,这部迪斯尼巨片的思想性是不是要打折扣如果你想从这部片子中去寻找所谓的高尚品质、人生哲理、处世原则的话,那将是徒劳。在我看来,要说《猫和老鼠》载道,它所承载的是一种透明的童真与童趣,同时这里所折射的是一种美国式的机智和幽默。

长期以来,我们所认同的“道”总是一种端坐于圣坛的理想人格,很多时候是一种让人仰之弥高的价值取向。小学教材里的这类寓言型的动物,之所以不及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里的动物们那么真切、自然、可爱,原因就在于我们对“道”的理解比较功利和肤浅。

一个小学生告诉我,他听老师范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却让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

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情的感染力。

记不清哪位诗人说过:一个大哲人在临死前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其实是一个童稚皆知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小学生还刚刚迈步,有很多成人们自以为深邃无比、举足轻重的道理他们在生活中会慢慢体会得到的。我们有必要不顾他们的阅读趣味而喋喋不休地说理布道吗笔者以为,小学语文课本里呼唤更多的有真情、有真趣、有真味的动物形象,我们的课堂里同样要少些理性说教,多些情感共鸣。

一旦树立了这种观念,我们就不会勉强孩子们去揣摩句子的思想含义,更不会让他们背着“文以载道”的沉重包袱而在作文中大肆地编造好人好事,当然也就不会草率地把写蚂蚁搬家之类的文章判为主题不积极。

是的,语文课必须挣脱人为的理性羁绊,要用文学的形式把美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要让他们像喜爱动画片一样喜爱手中的语文书。

(黄耀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2
浅谈多煤作课件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 薛 蕾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由于多媒体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直观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对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了催化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一年级实验教材《咏鹅》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用课件展示):美丽的小河边,微风轻轻地吹着柳枝,小鸟在快乐地歌唱,水中的鹅儿也在快活地叫着,就连小河里的流水也在哗啦啦地唱着歌……同时,播放出鸟鸣、鹅叫、风吹柳枝、小河流水的音乐,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孩子们动脑、动手,不断想象、创造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诗、画与音乐融合的同时,也把美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不知不觉地有感情地背诵出这首古诗,激发了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浓厚兴趣。

二、入情入理,解决教学难点

音乐知识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好新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任何课堂如果脱离了科学的知识的传授,无论怎样创新都会像水上的浮萍,只有将音乐知识的落实和歌曲情绪表达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歌曲更完美。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虚拟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解《春天的音乐会》这一课时,播放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春天的美丽,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录像背景下,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以情带声,感受理解歌曲

在解决了重难点之后,进入到歌曲的演唱这一环节,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例如,我在处理歌曲《保护小羊》时,播放Flash动画,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气非常晴朗,花儿张开了笑脸,小草随风舞蹈,几只小羊离开了妈妈的怀抱来到草地上,他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顶角,玩的可高兴了……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请来演唱第一乐句?”学生看着美丽的动画情不自禁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出了第一句。接着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三只狼,小羊边跑边叫,小鸟急得拍翅膀,正在这时大象来了,举起了长鼻子;狗熊举起了大手掌;小刺猬、小猎狗都来了,最后三只狼叽里咕噜滚下了山坡。看到这,学生禁不住欢呼起来,演唱热情极为高涨,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制打击乐,如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小盒模仿小羊的温驯,用手拍书、用筷子敲纸盒等模仿各种动物,边演唱边敲击,培养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四、设境表情,感受表现歌曲

教师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充分宣泄情感,“歌咏不足,则手舞之,足蹈之”。例如,在学习《小动物唱歌》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好多同学喜欢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乌,起伏有致,如似鸟儿在树林中尽情地对答歌唱;有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两手指竖起放在头顶,扮演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扮演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摆等等,他们边演唱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起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一定高,当利用电教手段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给学生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同的舞蹈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自由模仿,然后再利用学到的动作,自己根据歌曲进行动作的创编。将教学融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闪光的思想火花进行精彩的质疑提问,点拨引导,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的应用,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加快了节奏,提高了效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2
用心把握《标准》内涵理念上莫入误区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郭方田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出现在广大教师面前,每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都给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充注了新鲜的血液。但是,由于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把握不准,部分教师容易走入音乐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抓住教改的壳,摒弃音乐的魂

在这十个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这四点容易让教师产生理解误区。这四个教育理念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但从最近听到的一些实验研究课上,却发现了一些与这些教育理念不和谐的现象。

有这样一书音乐课,课题是《彝家娃娃真幸福》,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便从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学生也真正地动了起来,声音高而亮,虽然不得法但热情甚高,应该说,课的开始部分确实有新的教学思路和良好的导入情景,深深地抓住了大家的心。但课的基本部分却让人感觉闹得异常: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肩上背着大军鼓,脚底下踏着行进的步子,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跟着音乐打节奏,一会儿和着音乐做舞蹈动作,这些活动就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但细一品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总不是让学生们来撒个欢儿,热闹一下拉倒吧?其实,这就是走入了音乐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误区!提倡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但音乐教学的“根”还是在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魂不谈,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便会营养不良,何谈审美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而另外一节音乐课《一个师傅仨徒弟》,授课教师采用故事入课的方式,教师扮演唐僧,学生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形象逼真的表演过程中,歌曲的主题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故事变成了音乐,学生们表现自已、表现音乐的欲望与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一般合力,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整个教学过程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真可谓妙不可言,这正是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新“标准”的内涵,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诠释了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

误区二:要素质,不要双基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曾经听过这样的话:“课改重视情感体验,重视音乐实践,以前的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全没了,这课真不会上了。”当我正在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一节课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节课的课题是音乐欣赏《鸭子拌嘴》,旨在通过音乐听赏,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授课教师从音乐欣赏入课,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6遍音乐,应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但整个授课过程,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作品的音乐魁力,而重视的是:“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你能讲一下音乐里的故事吗?”从这一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却迷失了方向。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替他们把好舵,导引好方向,那又会怎么样呢?同样是这一个课题,另有一个老师的设计却让课堂异彩纷呈:课的导入是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有的学生模仿鸭子的动作,有的学生脚打起了拍子,在这种意境中,教师提出问题:“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果被问的学生说:“是鸭子笨拙的动作。”大家哄堂大笑(包括许多听课的教师)。在这个问题回答上,学生应该说是音乐,这才合乎逻辑。但这个教师不但没有批评学生,却顺势把问题带了下去,从鸭子到音乐、由音的强到弱,由快到慢。这么多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而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音的强弱、快慢的例子,总结他们的特点,学生们的兴趣更浓厚了。这里,教师全然没有对教材进行常规性的讲解分析,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对音乐的学习,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印象就深刻得多了,以致于下课的时候,学生还恋恋不舍,“老师,再上一节吧!”并且学生们还模仿着《鸭子拌嘴》的节奏高高兴兴地离开教室。由此可见,课程改革虽然淡化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而是把双基融会到听、赏、唱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能够表现艺术的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2
论音乐课改中的革新用心创新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红岩小学 陈 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保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在乐课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那一点一滴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在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路

有人说:“换教材要换脑筋”,在我看来,面对新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已代替了旧的教学大纲,新的教育理念已代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新的学习方式已代替了以往的接受学习,我们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以往的音乐课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技巧的训练;现在的音乐课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淡化枯燥的技巧训练。

2. 以往的音乐课以教师为主,教师是领唱,学生是合唱者;现在的音乐课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淡化教师的权威指挥作用。

3.以往的音乐课以“一教一学”“一问一答”“一说一听”为教与学的方式;现在的音乐课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 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教材已用过多年,体现不出时代特色;现在的音乐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童趣、有美感、有创新,教材令人赏心悦目。

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的同时,我收获了教学中的轻松与快乐,体验到了课改所带来的益处,同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音乐课堂的美与愉悦,在这自由、轻松的空间中,我和学生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

二、真诚用心,以心换心

“孩子,你们真的很聪明,你们真行。老师相信将来的作曲家、作词家就在你们当中。”

“小朋友们只要稍稍努力了,你们都会做的最好,做个勇敢的孩子吧。”

“陈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微笑是最好的,如果你们也喜欢陈老师,也笑一笔,好吗?……”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保改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爱心。

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可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支持,教学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对学生用心换来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对音乐课的喜欢。这就是成功,这一点一滴的成功快乐就是教师用心的回报,真诚的结晶。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同一首歌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歌词,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

《在动物园里》一课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创编歌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创编出了优美的歌河,如“长颈鹿呀脖子长,真好玩,真好玩”;“小鱼小鱼游呀游,真好玩,真好玩”;“小海豚呀跳得高,……”;“大象大象鼻子长,……”;“孔雀开屏真好看,……”

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凝聚,说明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发掘教材中可利用、可创造的空间,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创造源于新观念的接受与学习,用新的观念时刻提醒每一节课都是新的,都应该有新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为自身、为课程改革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创起,常常设问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如:这首歌还可以怎样表现?怎样唱还会更好一些?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再想想其他办法吗?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创造。

在课程改革中,我学会了用脑、用心,我学会了用更新、更好的方法去教,去让学生自己学,我更领会了一种转变,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转变,并从中感受到了教学中的轻松与愉快。

课程改革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机会与挑战的空间,我会在这挑战与机遇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做到革新、用心、创新,让教学更加充满阳光与希望,我相信:只要努力,课程改革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2
主体性教学方法初探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乔桂英



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一、愉快教育法

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比较多,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值感的交流作用。如在上音乐课之前,我经常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或面带微笑和学生轻松地谈话,或敲一敲打击乐器等。一上课,我以亲切随和的教态和学生一齐听着音乐参与做律动,这样创设了一种愉悦、合作的学习气氛,而学生在一种激奋情感的驱使下,很快产生了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心理需求,这就为后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如在教第一单元《动画城》中《小机灵的歌》一课时,教师弹奏《西游记》插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在导入新歌时教师说:“难听出来了,这是哪部动画片的插曲?如果听出来,就跟着音乐模仿一下动画片人物的动作。”教师弹着学生熟悉的《西游记》插曲,学生都很认真地听,有的学生走到台前模仿起孙悟空、猪八戒的动作,嘴里还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学生比较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片中的人物,教师在创设了让学生进行音乐体验的氛围后,又调动他们的音乐学习经验,用较为熟悉的《西游记》插曲引人,进行了情感与音乐经验的双重铺垫。当学习《小机灵的歌》时,学生就能很快地投入到旋律的感受中去。

二、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

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和学生平等相处,有了真挚的情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有了平等和谐的音乐氛围,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如在一年级实验班有一个男同学,上音乐课不愿唱歌,不愿跳舞,非常腼腆,老师走到他跟前,拉着他的手做律动他也不做,教他唱歌他还是不唱,最后我鼓励他上课坐得那么好,听得那么认真,肯定在心里早已经听会了,看会了,然后我让组里的其他学生唱歌,让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结果他不但不为难,接过乐器伴奏起来,效果很好,我及时鼓励他,最后他不但用打击乐器伴奏而且还唱起了歌,这时全体学生为他鼓掌,这次鼓励,使这个学生以后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中。

三、激趣表现法

只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在课堂上有时我这样提问:“老师和你一起唱这首歌好吗?”“有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你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一下。”等等,用这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学生容易接受,乐于表现。在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研究怎样表现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表现方式。在分组展示时,有的学生选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用不同乐器未同一节奏,或用相同乐器击不同节奏;有的用表演动作表现歌曲;有的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歌曲(二人对唱、小组对唱、领唱等),还有的用图画、色彩表现歌曲等,形式丰富多彩,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个性,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控能力、独立判断决断能力、自学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3
怎样体现新标准下的音乐课评价



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中心小学 陆春英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音乐课的基础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怎样才能体现这一基本价值呢?通过教材培训、实地观摩和平日实践,我发现“体态律动”是体现这一基本音乐价值的较为直接的途径。

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面对的是一批可塑性强的小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丰富的想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极具好奇心,他们能把一般的事物形象化。只有抓住这一阶段的认识发展规律,才能继续挖掘和激发他们内在的音乐潜力,培养他们今后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推广的资料就很适合小学生律动,如唱歌课《小蚂蚁》《小雨沙沙沙》《小毛驴爬山坡》《保护小羊》《快乐的孩子爱唱歌》《藏猫猫》等。活动课、器乐课、欣赏课也不例外。正是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这一特点,他们才乐学好学,最终才能学好。

基于此,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灵活把握教材,熟练地驾驭课堂,做好音乐课的导演,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成功。

就唱歌课而言,我看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课前的准备活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身体运动训练(如律动)或做一些身体对音乐的即兴运动反应训练,让他们根据音乐发挥想像,即兴地、创造性地用身体语言表达对这段音乐的节奏、旋律、情绪等的理解。给他们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既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进入学习状态,又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的训练。

2. 基本练习

利用低年级儿童爱玩游戏的特点,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发声练习设计成一种情境:例如带着学生来农场,听到一些小动物叫声,教师问:“小猫怎样叫?”“喵喵”,在唱的同时做出小猫的动作特征(双手五指张开,在嘴边左右拉动)而且要求学生能根据动物叫声的特点,改变其回答的节奏。这样不仅使得发声练习生动活泼,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节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根据节奏填词,或者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动作去理解和表现节奏。这样既使得节奏教学不枯燥,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掌握了节奏。

3. 新歌教学

在新歌教学中,当学生第一遍听赏歌曲时,可以把歌曲作为一段即兴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去感受、想像、表现。如:用拍手的方式感受节奏的疏密;用肢体语言表现旋律的起伏;闭上眼睛想像歌曲的情境;等等。

4. 歌表演

歌表演是新歌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对整首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力、表现力的手段。由于在新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开始接触音乐时,就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同时学习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的规律,因此,只有身心全部投入到音乐中后,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的、生动的,这时身体对音乐产生的即兴运动(即创作律动)才是一种真正充满生命力的律动。欣表演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发挥其想像力、创作力和表现力,大胆地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歌曲,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动作,那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表现力。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表现欲、创造力、想像力较强,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即身体运动训练和身体对音乐的即兴运动反应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挥音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此来更好地体现音乐课的基本价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3
审美互动自主创造



山东省高密市注沟镇方市小学 庄松花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小学一年级)的过程中,我首先认识到,该教材在教材思路和设置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强调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和多种学科综合。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该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也是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和特征所决定的基本原则、比如:在《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一单元中,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小学生感受进行曲雄壮的音调;通过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感受活泼优美的音调;通过表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体验,并激发出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提倡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材改变了过去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即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也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在小学第一册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有趣的声音世界》,让小学生一开始学习音乐就能注意到自己身边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音乐,引起他们产生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兴趣和思考。在《音乐中的动物》《动画城》等单元中又激发他们对音响中的动物形象,动画片中的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自主学习感受的习惯。

3.强调音乐与文化的关联和多学科综合。比如:第二册《音乐》中的《小丽沙沙沙》《春天悄悄来临》《春天的音乐会》与第二册《语文》中的《春天,春风,春雨》《春笋》《雨点》《池塘》《春到梅花山》以及课文后词语练习: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音乐中的《小动物唱歌》《口哨与小狗》与语文中《放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音乐中《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与语文中《家》;音乐中《快乐的孩子爱唱歌》与语文中的《做什么事情最快乐》;等等,以上这些《音乐》与《语文》教材之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我在上音乐课时,如学习《春》这单元时,启发引导学生把语文课上《春》的课文内容自编到自己唱熟的歌曲中来唱课文;把音乐《我爱祖国我爱家乡》这首歌曲编到语文中的《家》这篇诗歌中唱一唱,比赛谁编唱得好,谁就是“小小音乐家”,这样学生一个比一个编唱得好听,学生兴趣很浓.在上语文课时,遇到有与音乐课文相关的内容时,我也随时引导学生唱一唱。在教学中我充分感受到,这些音乐课程中的内容既是语文知识有益的补充与拓展,更是为小学生调节学习生活,放松大脑,提供音乐创作天地,发展小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不可缺少的,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重要内容。因为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本人承担一年级的语文、音乐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生,若是给他们少上一节语文课,他们不计较,可是如果少上一节音乐课,他们一定会强烈要求老师给补上的。学生之所以如此热爱音乐课是因为现在的音乐课,不仅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放松,无限的欢乐,更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学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该教材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小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提供机会和素材”。在该教材中除唱歌、欣赏、歌表演之外还安排了“听听我创造的声音”“用声音编故事”“音乐擂台赛”自己组织音乐会等内容,让小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动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音乐教学创编活动中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套新的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我逐步明确了五个教学目标:1.面向全体学生;2.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3.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4.培养爱国主义精神;5.教好用好这套集开放性、科学性、愉快性、综合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实验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21世纪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3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 忱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区在课改实验的半年中,教师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但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那么必将阻碍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前进的步伐。现将我区实验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以期引起其他实验教师的重视。

一、教师急需拓宽知识面,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像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中《红眼睛绿眼睛》一课,就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编排了通过歌曲“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常见的交通规则入手,把小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以正确的为“绿灯”、错误的为“红灯”的方式呈现出来,教材的安排自然、贴切,一改往日教材单调的说教和生搬硬套式的品德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一课。但教学时,教师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标志不了解,相关知识面太窄,上课就会出现问题。如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请学生说说见到的一些标志,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在马路旁看到过一个标志:一辆汽车后面还拉着另一辆,上面还画了一个斜杠。表示这里不许带拖车。”教师说:“噢,对,这是不允许带拖车的标志,应该亮红灯。”当时我们听课的一位领导正巧会开车,但为了确认无误,又在下课后咨询了在校的司机同志,得到的答案是:此标志表示此地不许停车,违者拖走。通过这个例子让我感到,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多了,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备课时不能只单单备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和了解与本课相关的其他层面的知识,这样课堂上才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今后教学的发展,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学生要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二、教学中活动增加了,但音乐主钱却不能丢

新教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练习、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备课时,可不能将知识作为隐线。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教案,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太牢固,经不起考验。像第一册《音乐探宝》一课,若只按游戏进行,只是简单地像走马观花~样把几个单元的内容过了一遍,那么本节课就没有音乐的重点。《音乐探宝》在教学中虽然是复习课,但每到一关,对学生的要求就需要增加些难度,如歌曲就不是简单的演唱,不仅要声情并茂,而且从声音和气息方面,节拍的特点和歌曲的处理等方面要更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

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设计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穿插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游戏,可以达到乐教乐学的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感觉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不过把握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音乐作为主线,围绕音乐进行设计。每一个音乐游戏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音乐知识点。如《做个好娃娃》一课,是一项综合音乐活动,它既包括认识四分休止符、念儿歌,又包括用打击乐器伴奏。这节课里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可略讲,教师应把握好,否则,课上起来就会变样。有些教师党得四分休止持上有红灯,学生一看就能掌握,所以就把重点放在了有五段词、记忆有难度的童谣和用打击乐器伴奏上了。这样这节课下来学生对四分休止符到底休止相对多长时间,仍未掌握或只是一知半解。

另外,教学中有了音乐活动,每节课的容量较大,而且一般活动时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可能还要有展示和评价等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的分配,突出重点,围绕重点设计游戏活动的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做个好娃娃》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的能力,而合作能力和演奏能力可暂不做为侧重点。

三、在活动中求质量、重引导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提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新教材中《新年好》一课,有一项活动是学生自编歌词,教材要求在“祝贺大家”和“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的空白处填上新的歌词,这是学生第一次自编歌词,教师由于引导不到位,结果学生创编有困难,思维不活跃,课上的不成功。课后大家一起备课,经过讨论设计出利用道具“白胡子”试着逐步启发学生填上新的歌词: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他脸上贴上白胡子,启发同学问:“这是谁?我们怎样用歌声向他祝贺新年呢?”学生马上就能唱出“祝贺爷爷新年好”,继而“祝贺奶奶”“祝贺妈妈”“祝贺老师新年好”就自然创编出来了,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你们还用什么方式庆祝新年啊?”学生又编出了“我们游戏,我们表演”、“扭起秧歌,舞起狮子”等有创意的歌词。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得到发挥。

音乐是审美教育,这一点最为重要,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第二册《小雨沙沙沙》一课中,有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新颖,利用学生寻找周围景色的变化导入(教材安排上本课正逢春天),又用配乐朗诵揭示歌词,还在网上下载了春雨沙沙沙的声音,学习歌曲后又请学生边创编歌词,边在黑板上配画,最后画出一副雨中春景图。整节课环环紧扣,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吸引学生,但惟一处理不好的就是结尾处创编歌曲并配画,因为他没能利用自己“引导者”的身份,不了解学生创编什么歌词,要画什么内容,所以学生在黑板作画缺乏了整体布局的美,各组推荐的学生各画各的:小青蛙比小鸭子大,小鸡却画在了荷叶旁,画面杂乱无章,既然是表达对春雨到来的欢快喜悦之情,却又没有小雨……课后我提示他,音乐课是审美教育,不单单体现在听觉上的美,增加学科的整合后,处处要体现美,当然也包括学生作画的视觉美。这对教师要求很高,既要在学生讨论时深入冬小组了解情况,又要迅速反应,在脑海中勾画出他们在黑板上作画的位置,适时适当地也要提示一下画的大小,最后教师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填加上河水、小雨、远山等,将这幅雨中春景画得更完善,让学生在这节音乐课上处处都能得到审美的教育。当然在教师小结或一些总结性的语言上,也要抓住“落点”,不能与音乐脱节,还要把这幅雨中春景图编成一首歌,帮助学生斟酌一下字、词,和着《小雨沙沙沙》的曲调,让大家演唱出来。

四、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他们不懂得那么多的规矩,教师最好不要给他们定下太多的规矩,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一但他们身体受到限制,思维也就不会活跃了,所以在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上课时,首先要不怕乱,不怕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然后在活动、游戏中掌握好学生动的“度”的问题。各项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左右,在记忆目的上无意识记忆仍占主导地位,仍擅长具体形象的识记,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注意所有学生的学习反映,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进行观察与检查,监督其操作,注意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避免他的游离,同时也要给受冷落的学生创造参与、接纳的机会。这样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及时调整教案,根据学生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节奏和教学强度上的强弱、松紧与长短的有规律调整,注意把握课堂前15分钟和25~40分钟两个时段,这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时段,教师要把知识、技能和重点分散地放在这两个时段加以解决。_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好动的特点,在15~25分钟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利用比赛、游戏等形式来达到学习歌曲的目的,这样既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注意力,又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顺利吸收。

五、提高课堂评价质量

努力完善评价机制,是这次课改追求的一个目标。我这里只想就实验课说说课堂评价。在课堂评价方式上,无非是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和教师的评价。课改前我们的师评用得多一些,学生的评价很少,所以在听课视导中,我发现有些教师教学中只用学生的他评和师评两种,而且评价只停留在“好”‘唱得不错”“向他学习”之类的话上,这样的评价并没有真正起到评价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不断地提高音乐审美和修养,进一步提高他们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同时教师也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所以在评价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好在哪里?”“向他学习哪些方面?”“有几点值得我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音准、音色这些音乐要素、情感、自信心、音乐表现、唱奏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和音乐创造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一个学习音乐的目标。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自评,自己发现不足,这是正确评价自己和超越自我的一个好办法。最后要强调的是,教师评价中鼓励性的语言多一些,有层次、有内涵的专业性语言多一些,这也是学生今后学会鉴赏音乐的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3
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 王风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源于声音。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声音的探索和创造,可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中,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就是集声音、想像、创造、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求我们音乐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谋活动中,本人有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创造

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被教师“立规矩”的阶段,对教师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解放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在一个充满生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下积极参与活动,进行创造。如在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上课我就告诉学生:老师情你们看一个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之后,请你将动画片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可以自由地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并试着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创编声音的材料,来模仿声音,创编这个故事。这样做,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展开自由的想像。

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想像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

想像是创造的前提,丰富的想像力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如播放《兔妈妈幸福的一家》的动画片片断,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兔妈妈幸福的一家,他们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就在森林的小溪旁边,四周开满了美丽的鲜花。兔妈妈吹着悠扬的笛子,小兔子们高高兴兴地围着兔妈妈在玩耍。让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都有哪些声音,哪些素材可以创造出声音,来表现这美妙的一幕。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想像力加以限制,而是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的空间,不要求~致,而要求学生求异求新。实践证明:学生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他们积极踊跃地用口哨声、笛声、歌声、笑声表现着兔妈妈幸福的一家。

三、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挖掘,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如在《小白兔盖新房》中,暴风雨来了,大风刮倒了兔妈妈一家的房子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亲自动手去实践,创造声音,并要求学生用和别人不同的方法去创造,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就模仿雨声这一项,学生就用了许多种方法,有摇动沙锤模仿雨声的,有将沙子或冰块装入矿泉水瓶上下振动模仿雨声的,甚至用很脆的塑料袋模仿雨声的……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热情。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为探索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3
课改使音乐课堂教学景象一新



黑龙江省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喜华



课堂教学是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对这一环节非常重视,积极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指导。经过听课、座谈,发现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参加通识培训,课标、教材的一级培训,二级培训及座谈、交流后,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使宁安市音乐课堂教学景象一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改变以往音乐课堂重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识谱、教歌的教学模式。教师用自己的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石岩镇中学的高仁云老师在执教《祖国颂》一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甜美的嗓音演唱了《祝福祖国》《一条大河》等歌曲。实验小学的关宁老师在执教《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时,在同学们欣赏歌曲的同时,即兴为同学们表演舞蹈。第二中学的祖欣桐老师在执教《金色的秋天》一课时,用清晰的语言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朗诵,加深了学生对秋的认识及对秋的喜爱之情。

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师应用影视(VCD)光碟,广播、网络等手段,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技术优势服务于音乐教学,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协作者,组织学生进行积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通过音乐体验与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音乐课堂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弹奏,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调整师生的位置,设计学生座次与站立的排列顺序。第四小学的郝芙蓉老师在执教《唐僧骑马步得哈》一课时,学生在前台编排表演节目,教师在座位上欣赏指导,改变了长尊幼卑的传统思想,构建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丹江小学何影老师在执教《三只小猪》时,将学生的座位排列成半圆形;王慧老师在执教《在动物园里》时,将学生站立队形排成圆形,教师站在圆心;四小郝芙蓉老师在执教《唐僧骑马步得哈》时,同学们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正面人物,自己扮演老妖怪反面人物,师生共同参与一个表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中裴艳红老师在执教《绣红旗》时,根据歌曲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编舞蹈,一起跳,一起唱,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三、情境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中张雷老师在执教《金色的秋天》时,为了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将教室看作是一个农家小院,自己动手剪彩条、拉花、写对联来布置,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得很像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在这个小院里欣赏《庆丰收》,欢歌跳舞,真正体验到了丰收、成功的喜悦。同时这一活动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热情。

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宁安第三中学音乐教师张营在执教《金色的秋天》时,结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对秋天的认识与感受。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学生谈起来兴趣盎然,没有障碍。然后再提问学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内心的活动是怎样的?学生答是非常欣喜的、激动的。教师接着问,那么人们在丰收的季节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很多种表现形式,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组成小组,采取他们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秋的喜悦。学生们集思广益,于是就出现了用舞蹈、唱歌、器乐、手工、剪纸(剪窗花)、诗朗诵、书法(写对联)、绘画、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他们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秋的喜悦。学生们在兴趣的激励下,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新知,培养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在本课中也突出了音乐与影视、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的综合,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改变以往那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

五、少挑剔,多鼓励,重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以挑剔的眼光去对待学生,而是采取欣赏关爱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去对待学生,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从而形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评价中关注“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在参与,增强学生的勇气、自信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常用语言是“太好了”“你真行”“有进步”“你真棒”,学生用掌声加以鼓励,并说“嘿!嘿!你真棒!”这样的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增强勇气与自信心。课堂中教师还经常用小红花、学习用品等小礼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红城小学徐坤老师在课堂中创设了奖励几个第一的方法,如:第一个发言的同学,第一个参与表演的同学,第一个开口唱的同学,第一个动手弹的同学等等,不论你说的、唱的、跳的、弹的水平如何,只要是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都要加以鼓励,并奖励小礼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胆怯、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学生的勇气,使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六、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教材。实验教材在编写的体例、结构上有其明确的特点,每单元、每课都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例如,石岩镇中学高仁云老师在讲授《祖国颂》一课时,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又选取补充了《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两首歌曲;三中张蕾老师在执教《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又选择了《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人们在金秋时节的喜悦心情;四中谢丽华老师在执教《亚洲之声》一课时,除学习教材中例举的几个国家的乐曲、歌曲之外,又让同学们课后收集亚洲其他国家的歌曲,并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人文等知识,在下节课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分享,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参与的积极性;石岩小学高云老师在执教《咏鹅》一课时,又收集了《数鸭子》《两只小象》《小袋鼠》等表现小动物的歌曲;等等。教师们都能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课时、主题延伸教材,充分体观音乐课改新理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9 15:43
活泼的课堂创新的天地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四小学 李 艳



从2001年9月开始,我们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教师,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既感到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一课改目标为立足点,以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这一课改核心为切入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音乐课程总目标为依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

更新观念是实施课改的前提。要想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把握五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教育观;面向学生每一方面的全面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主体教育观;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方法观。新的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在课程实施中处理好怎样“教好”和如何“学好”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体验互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根据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了“五让”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去听,让学生去想,让学生去议,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去表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二、课上有效果,课前需努力

要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阅览室、图书馆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微机房里有我们为学生精心设计的课件,音像社里常常出现我们的身影。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还投入大量的精力,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许多头饰道具。此外,我们重视集体备课交流,强调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声像、软件、投影等呈现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音乐氛围。总之,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情境,通过甜美的歌声,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三、贯彻新理念,教学效果好

在课改实验中,我坚持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了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我在教学《新年好》一课时,就贯彻了体验互动、探究、合作的音乐教学模式。整堂课通过寻找声音,猜出小动物,给小动物找家,模仿小动物的形象等活动,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去感受音乐、去描绘音乐。如教师在黑板上挂一幅自然景色的图,问学生小狗应放在什么位置。如果按原来的教学,学生自然按教师的标准答案把小狗放在房子附近去看家。可是现在学生们思维开阔了,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小狗可放在小河里游泳,有的说小狗可以放在草地上玩耍,有的说小狗可放在路上让人牵着,有的说小狗可抱怀里,等等,通过青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听音乐猜出小动物,并贴在画面上。这样视觉的动、思维的动、形体的动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表观音乐形象的能力。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在歌词“祝贺大家”这一句以外发挥学生创造与想像,试着填上新歌词,如祝贺老师、祝贺李明、祝贺程义等。“我们唱歌,我们跳舞”这一句,学生创编出“一束鲜花、一片真情”“我们欢呼,我们歌唱”等等。总之,应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来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爱教师、爱同学、爱长辈、爱身边的人。通过小猴子买乐器游戏,学生在玩乐中认识了打击乐,并掌握了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对学生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在课堂上要用甜美的语言、和蔼的语调、动听的歌声吸引学生,使师生间距离更近。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课改实验中。我坚持学习,开拓进取,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课改实验公开课活动中,我执教的《新年好》一课,被评为一等奖,受到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袭卷着中华大地,我们只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为了保证课改实验高质量进行,我们还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使课改实验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1 13:30
面对音乐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宁安市实验小学 关 宁



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创造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和创新意识。

一、营造自由的气氛

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改教材上册《音乐中的动物》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舞蹈的形式请出来。首先为了打破学生的紧张心理,我首先戴上了一个“小孔雀”头饰,跳了一个舞蹈,然后告诉同学们“我请出了孔雀,那你们想邀请谁呢?”引导他们充分想像、创编。随后,许多同学分别表演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舞蹈,全班载歌载舞,即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相比之下,这要比以往死板的全班律动好得多,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培养想像和创造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像。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播放一些关于动物叫声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音故事的音乐中随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富有创意,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例如,在一节课上,我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这时,一位同学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站起来就说:“老师,听着听着我的想像就出来了。”他的语言使在座的听课教师发出笑声,但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同一种声音有的也不一样,就象鸭妈妈和鸭孩子的叫声就不是一样的,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刚才听这段音乐我就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鸭妈妈就领着鸭孩子们去河边游泳去了”。然后他又到黑板上简单画了一幅小鸭子们游水的图画,接下去,我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像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在激发学生们的丰富想像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像的基础上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无拘无束,让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激活,创造力得到培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1 13:30
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发展



黑龙江省宁安市石岩中学 高仁云



2001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宁安实验区通识培训班”的培训,领会到了课改的基本理念,听到有关专家、教授和编写者的精彩讲解,深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课改实验以来,我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加深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更新了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勉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从以下六个方面简要总结一下。

一、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参与面广,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如在演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时,我采用分角色演唱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包括表演唱、女领、男领、女小合、男小合、一人一句、合唱等。打击乐器有我们自身拥有的乐器--拍手和三角铁,还有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按锤,这样,既有表演的、唱歌的,还有打节奏的,使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效果很好。

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勉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在欣赏《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并为其制作小插图时,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想到天安门、气球与和平鸽;有的想到了革命烈士;有的想到了一群小朋友登上了长城,并把国旗插在了烽火台上,他们在高喊:“祖国万岁!”;还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台湾,用一颗大心代表中国,一颗小心代表台湾,小朋友高举着这两颗心,背景是中国的版图和一面五星红旗,他希望最后一个流落他乡的孩子尽快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时,左边的“太阳公公”在说──“祖国万岁!”,右边的“月亮婆婆”也露出了笑脸,她说──“我爱你中国!”;还有的学生从国防、军事、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各个角度作画表达了对祖国的祝愿。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再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开学第一节音乐课是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这首歌,我让学生们课前自制了打击乐器──沙锤,有的学生用矿泉水瓶装上小半瓶沙粒,外面用彩纸贴上;有的学生用易拉罐;还有学生用葫芦,里面装上了一少半沙粒来代替,学生们做得都很好。歌曲的前半部分是用“拍手”的形式打节奏,后半部分用沙锤打节奏,当我问到歌曲的演唱形式时,出现了不同答案,大部分认为是齐唱,而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不是齐唱,应该是表演唱!”其他同学都说:“老师,他说错了,是齐唱!”甚至有的学生还笑话他,我让大家安静下来问他:“为什么是表演唱?你能说一下吗?”这位学生说:“因为老师在前面弹琴;五名同学在前面用三角铁、碰钟、梆子、按锤、双响简打节奏;我们在下面边唱边拍手还用沙锤打节奏,我们都在表演,所以说应该是表演唱。”我及时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经予了肯定,大家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同一首歌、同一首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多种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生对音乐的应变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由于新教材形式多样,课堂教学的空间增大,这样就使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在为《祝福祖国》制作完小插图后,我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来讲述所画的作品,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表现,而且讲得也很生动形象,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二学年我也实行了课改,让学生都参与。例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首先激情导入:“同学们,欢天喜地的锣鼓,拉开了新春的帷幕。扭秧歌,放鞭炮,人们沉浸在欢乐中,你们愿意过年吗?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在干什么?”学生说愿意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拿到压岁钱,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尽情地玩儿,可以不写作业,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等等。接着我们共同欣赏作品,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像,这时老师准备好道具,如灯笼、对联、气球、擀面杖、面(用纸代替)、鞭炮(仿制的)等,让学生到前面或在座位附近表演,学生们表演得很好,他们任意选择道具,有的模仿包饺子、擀饺子皮;有的模仿拜年、给压岁钱;有的搬来板凳挂灯笼;有的表演放鞭炮等,表演得生动形象,课堂气氛很活跃。

实践说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家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五、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在学唱《歌唱祖国》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及情绪表现,采用小组评比的形式,看哪组说的词语既准确又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情绪。这时,教师规定探究讨论时间为2分钟,当时间到的时候,每组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欢快活泼的情绪,有的说是雄壮豪迈的,有的说是优美抒情的,有的说是壮大行进的,有的甚至说是沉重的,等等。最后我们把意义最相近的词语如激昂的、雄壮有力的、壮大行进的、雄壮豪迈的等归纳了一下,第三级同学获胜,当公布结果后,第三组全体学生马上站起来一齐喊,同桌之间一起击掌表示祝贺。看到此情此景后,我感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本课得到充分体现。

六、把相关乐理知识渗透到每堂课中,使学生不再感到基本乐理很难

例如我在讲解“旋律线”的定义和特点时,如果我只是单纯地讲概念,效果不一定好,于是我用了一个比喻,把旋律线比喻成大海的波涛,当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波涛就很平稳(舒缓);当暴风骤雨来临时,波涛就变得起伏不定,接着,把波涛再换成旋律线,让学生自己总结旋律线的特点,即旋律线有两种型态:一种是平稳(舒缓)型,另一种是曲折型,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2001年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年,作为课改实验区的第一批实验老师,我们倍感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尝试,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1 13:30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黑龙江省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体音美部 黄喜华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通过音乐新教材(人教版)的实验,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异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审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二)自主、模仿、探究、拓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每个学生充分地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模仿,探究式地学习音乐。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创造表现、合作交流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 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她的话富有哲理,对我们音乐教学也很有启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表现,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创造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表现的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演,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一)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重新设计学生的座位排列顺序,可将学生的座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排成圆形、半圆形,两组对坐等形式,从形式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师生可共同体验一种情境。例如,教《唐僧骑马路得略》时,同学们分别扮演正面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教师扮演反面人物老妖怪,师生共同参与表演,一起唱,一起跳,共同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进行表演与创造。

(三)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采用自主、模仿、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可结合本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出对秋天的认识与感受,这一问题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兴趣盎然,侃侃而谈,接着教师,再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心清是怎样的?学生答,是非常欣喜、激动的。接着问,那人们在丰收的季节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许多种表现形式,教师可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秋的喜悦。同学们集思广益,于是就出现了用舞蹈、唱歌、器乐演奏、手工、剪纸、诗朗诵、书法(写对联)、绘画、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同学们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现秋的喜悦。学生在兴趣中,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新知,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让班级的学生组织一台庆丰收的联欢会,以上几种表现形式的组合堪称一台精彩的表演。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也突出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改变了以往那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

(四)情境陶冶,激发学生创造表现欲

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个丰收的小院。将教室看作是一个农家小院,自己动手剪彩条,拉花,写对联等方式来布置,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成很像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在这个小院里欣赏《庆丰收》,手舞足蹈,无比喜悦,在音乐中体验丰收及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

实验教科书在编写体系、结构上有其明确的特点,每单元、每课都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师有责任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延伸教材。例如,教学《祖国颂》时,可选取《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作品补充进来。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选择《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金秋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亚洲之声》时,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国家乐曲、歌曲之外,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参与的积极性。

构建“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新的尝试,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它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1 13:31
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



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镇红城小学 徐 坤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 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作者: 路亚0818    时间: 2015-9-24 18:10
一起交流!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