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700字800字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标题: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700字800字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700字800字
篇一:家乡的端午节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便热闹起来,迎接这个节日——端午节。

  说起端午,人们总会去河边观看一年一度的赛龙舟。在那奔腾的河水上漂浮着几只形态各异、宏伟大气的龙舟,它们抬着自己的头颅,毫不惧怕湍急的河水。赛龙舟这个习俗是因为古时候楚国大夫屈原投河自尽,人们乘龙舟想营救屈原,于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了。瞧,岸边已是人潮如流,熙熙攘攘,好一幅热闹景象!看那些壮士昂首挺胸地一个个登上了龙舟,一名壮士在一个大鼓前擂鼓呐喊,岸边的人群也不禁被他们所感染。只见一只只龙舟在河水中前进,谁都不让谁,实力都是旗鼓相当,人们仿佛看见了当初楚国人民救屈原的时候,一只只龙舟龙舟都快速前进,想争夺那冠军。

  就算赛龙舟多热闹,有些家庭却更喜欢在家里包粽子,享受全家人在一起的快乐,那难得的团聚时光。说起粽子,我想家家户户的人都会包,每年都会吃粽子。包粽子这个习俗是因为当初为了保护屈原尸体,人们包粽子扔给鱼虾吃,让鱼虾不要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了。包粽子的材料在各地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就是粽叶、糯米、馅料,至于是什么馅,就要看家人的口味了。包粽子的步骤很简单,先把粽叶做成一个似圆锥形的样子倒置,填入米与馅,外面用一条一条似绳子的的粽叶扎好,一个粽子便包好了。蒸好了,入口很鲜美滑嫩,是在端午节这天,千门万户的主食。

  在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大家都做同一件事,过同一个节日,不禁让人感叹:好一个有着传统文化,热闹非凡的端午节啊!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一说起端午节,小朋友就唱起有关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可在我的家乡,一进五月就能闻到浓浓的“端午香味”。

  五月初一,从村子里走过,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门窗上都插着“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传说这样可以避鬼神。其实,这些植物都有刺鼻的香味,插它们可以驱蚊驱虫。初二、初三大人们就会送给孩子形态各异的香包,孩子们看着形态可爱色彩斑斓的香包,都爱不释手。香包的浓香随着孩子在村子里飘来飘去。有讲究的人家,大人们还会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做成的平安符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这个平安符被称为“长命符”那五种亮丽的色彩,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各家都备一盆水,水里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第二天早晨,全家人都用这个水洗脸。听大人们说:“艾水洗脸可以避邪,保健康。”我每次洗完脸,脸上留着清香味,心里总有一种安全感,我会说:“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端午节那一天,老人们都忙着煮粽叶,洗糯米,腌猪肉……从厨房里飘出了粽叶浓浓的香味。午饭后,老人们开始包粽子,只见,一位老奶奶左手拿着粽叶,先把粽叶卷成一个空心的椎体,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抓米,放进那个椎体里,直到装满为止。装满米后,奶奶裹住椎体,用一根线紧紧包住粽叶。这样,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出炉了。接着,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在大锅里加上水煮,大火烧。奶奶不断地往火堆里添柴,在大锅里加水。粽子足足嘶叫了3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晚上,我们一边听着老人讲粽子传说,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肉的,有枣的,有火腿的……我们可真有口福。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它既非常喜庆,又充满了神奇!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很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吃棕子、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

  今年的端午节,我回到了老家。这一天人们总会采些艾叶插在大门上。艾草本来就是一种药草。插在门上能驱虫避邪,身体健康。端午节人们还要包粽子、炸油糕、喝雄黄酒。

  包粽子,首先要把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所用的材料:粽子主要用的是糯米。先把糯米用凉水泡上几个小时,同时再准备好自己要加在里面的材料。比如:花生、红枣、红豆、绿豆、肉等。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材料,包出棱角。然后把馅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粽叶包着的粽子做成三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形。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三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待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软软的粽肉,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粽子中镶嵌的花生活像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放在碗里,咬一口,美味无比,真是棒极了!

  故乡的端午节,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坐落于一个小山村,离城市有60多里地呢?虽然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大型的活动,不过也别有一番情趣,想知道吗?let’s go。

  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和爷爷拿着镰刀、镐头和筐向山上走去,忽然,我有一个问题想问爷爷想问爷爷,就对爷爷说“爷爷,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啊!”爷爷听了就对我说:“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的,其中,大家公认的是‘屈原投江’的故事”。那什么是“屈原投江”啊?我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爷爷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由于他的主张遭到了贵族公子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边疆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百姓流离失所,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他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好的饭团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拿出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中,想药昏江里的蛟龙水兽,以免伤到屈大夫。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问着说着,我们来到了山上,我和爷爷割了一些“艾蒿”放在了筐里,爷爷又用搞头刨了一些“庞峰”、“荷连头”,把泥土抖净,去掉叶子,也放进筐里了。抠了一会,筐快满了,天也亮了起来,我和爷爷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到了家里,爸爸也已经剪了一些柳条回来了,我们又拿出一些“葫芦”,把“葫芦”绑在柳条和艾蒿上,然后挂在了大门、屋檐上、牛圈上、猪圈上、玉米楼上等地方,我一看这么多的“葫芦”啊!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纸的、塑料的各式各样,漂亮极了。

  然后,奶奶把艾蒿拿出一把,捡干净,放进脸盆里,倒进热水,过了一会,盆里的水慢慢的“绿”了起来,一股清香弥漫在屋子里。我用这水洗干净了脸和手。妈妈在我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五彩绳”,又给我戴上了一个“香囊”,它是用朱砂、雄黄、香药,在外包以绒布做成的,再用五彩丝线扣成索,各种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清香四溢,并能驱除蚊虫。

  最后,奶奶又拿出煮鸡蛋让我吃,并说是什么“初一”的,小孩子吃了肚子不疼的。

  我们虽然没有“赛龙舟”的壮阔场面,没有那里的你追我赶的气势。但是,我们这样的小山村也有我们自己的习俗,也有对先人的思念。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我常年在街市做生意,什么节日会有什么变化,我是最看得清楚的。

  今天是端午节,天刚亮我就开车去了市场,最先看到的当然是粽子,因为我做生意的旁边是一个小餐馆,今天,小餐馆专门用火炉渚了一大锅粽子。粽子这东西在我们乡镇市场,平日里是看不到的,今天满街都是,而且卖得特火,赶集的人们争着买,他一大锅粽子被一抢而光。之后,我和餐馆老板说起这粽子的事,老板笑着说:“这就是端午节,如果人们平日里就把吃粽子当小吃,反而把端午节的内涵丢失了。”我说:“是呀,我突然感觉我家乡的端午节是用眼睛看得到的,看,赶集的农妇们,背着一大捆的艾蒿,摆放在市场上,又是一道只有端午节才能看得到的风景。”

  我家乡的端午节不光是突出了粽子,还有艾蒿,艾蒿本来是一种很平常的草,乡间地头处都有,平日里看都没有人看,因为它不好看,可是端午节这天的艾蒿身价就变了,它仿佛是节日的灯,它的出现,就能照亮端午节,家乡的人们对艾蒿情有独钟,在端午节这天,买一捆艾蒿,然后把艾蒿插在大门门缝里,这艾蒿插在大门的门缝里能好看吗?可是我家乡的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艾蒿插在大门的门缝里是家乡的人们对端午节的独爱,整个五月,艾蒿将在大门上,或者房子最显眼的地方亮相,这难道不是风景?在哪个地方能看得到?

  家乡端午节的市场是与平日不一样的,这天的集市上,农妇们不光背着艾蒿来卖,更有卖粽叶的,市场上做好了的粽子是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家乡的人们更喜欢自己做粽子,所以,市场的粽叶和捆粽子的棕叶满市场都是,这也是家乡端午节的市场上的一道风景,过了端午节,市场上是买不到的。

  说了粽子,说了粽叶,说了艾蒿,还得说一说栀子花,端午节到了,栀子花也开了,人们喜欢把艾蒿插在大门上,人们还喜欢把栀子花插在睡房里,栀子花的香味很浓,睡房里插上一两朵栀子花,可以香好多天。

  家乡的花,品种很多很多,却从没有象栀子花有这样高的持遇,被人们放时睡房,栀子花开在五月初,刚好开在端午节,所以,家乡的端午节是少不了栀子花的,栀子花在五月更是人们争着购买的唯一花种。

  我家乡的端午节是别得地区不可以相比的。人们把端午节看得比任何节日都重,别不相信,你会说,春节,中国最大的节,最长的节,春节是很长,人们辛苦了一年,就是积赞了一年的东西在春节里享受,也就是说,春节是人们用来享受的节日,可是端午节就不同了,端午节虽然也讲究吃,可最主要是吃粽子,人们是对我们的屈原一种想念,把这种想念变成了端午节,在端午节,乡村的农家人,会做成平日里没去做成的好事。

  家乡的端午节是美丽的风景,整个五月,人们都欢乐在节日的氛围里,朋友们,来我的家乡过端午节吧,来感受感受。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我就想起了5月5日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灯节、诗人节等名称。端午的食俗有吃粽子、咸鸭蛋、年糕,喝雄黄酒等,而主要活动就要数赛龙舟啦!据说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往江里投粽子是为了让江里的鱼虾吃饱,不要再吃屈原了。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我们全家都忙碌了起来,妈妈帮我在手上、脚上系上长命缕,脖子上戴着香囊,走到哪儿,哪儿就流动着香气。但是最有趣的事情还是包粽子。只见奶奶先用一片粽叶折成漏斗形,再用勺子往“漏斗”里面加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然后再拿一片粽叶盖在“漏斗”上,最后把“漏斗”的两个角折好,用棉线绑扎结实放进锅里煮,不一会儿,阵阵清香就从大锅里飘了出来,我馋的口水都流出来了,终于,一盘“穿”着绿衣服的粽子娃娃出锅啦!那香味让我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粽子蘸上白糖细细品尝。“好粘好甜哦!”我一边吃着,一边称赞道,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下了我的肚子,让我吃了还想吃。我想:也许,在圣诞节、儿童节、端午节里,端午节就是过得最有意义的节日了。

  我爱我们家乡的端午节,爱那甜甜的粽子,喜爱那红心的咸鸭蛋,我喜爱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说法都不一。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 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艾叶,薰苍术、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我们家乡有个风俗,那就是吃粽子!我看过整个包粽子的流程,先把煮熟的粽叶浸泡在冷水里,挑三张宽一点的粽叶卷一个锥形体,再放些米和馅把它包裹起来,再取一张粽叶,顺着粽子裹好用线扎紧,一个粽子就成功了。粽子的口味还挺多的呢!有肉粽子,蜜枣粽子、豆粽子,不放馅的白米粽子等等。只要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馅,都能放进去。你们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呢?我最喜欢蜜枣和肉的,一次能吃两三个呢,厉害吧!

  妈妈说,她们小时候过端午节,还有大人送香袋呢,有圆型的,方形的,心型的,总之创意很多,正反两面,还可以绣上孩子的名字呢。香袋可以挂在脖子或腰间,具有辟邪、防蚊等作用呢!不过,现在好象很少见到了!真想看看那香袋的真面目!

  其他地区还有一些习俗,像江西那边河多,赛龙舟是不可少的;在四川,虽然受难,可是人们还是热情地过端午,包粽子、洗艾叶澡,真是开心得不得了!

  2011年,又一个新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怀着一颗思念,期待,激动的心去迎接你,让我的人生过得更加光彩有力。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3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节,每年这个时候很高兴,因为有美味的粽子吃!咸肉的、蛋黄的、绿豆馅的······它的由来,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可靠的解释!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吃粽子?有人说,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也称为诗人节;也有人说,这个日子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在端午节里,还会赛龙舟哦,可真精彩啊。

  端午节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到端午节我家总是很忙很忙!大人们很早就起来准备了,裹粽子、烧香拜神祭祖先等等,那时候家里很多人,很热闹,我感觉到很温馨的感觉!

  我还记得,在我六岁的那年,在家乡过的那一次端午节。

  “孩子,端午节了!起床咯!去洗洗脸,就去拜拜祖先吧!”“哦”我应答了一声。刚洗完脸,就来到厨房找吃的。可倒霉的是,一来到就给妈妈拉着帮忙裹粽子了!一开始我还不愿意的,可是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材料,童心又起了!一会拿片裹粽子的竹叶,放点材料:一会拿着草绳绑呀绑,终于,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我第一的条粽子,虽然样貌难看了一点,可也是我亲手做的。我拿着粽子跑去厨房,叫大人们帮我煮熟它,等熟了,就把它消灭了。

  到了中午,就和几个小伙伴去河边看赛龙舟了。我拿着自己裹的粽子,一面吃一面走着去。哇,那龙舟一条比一条帅、威武。龙头大大的,一双铜锣般的龙眼,很长很长的龙须,还有那龙身,够长的了,起码有几米长;有的是黑红黑红的,有的是金色加红色的,何等威武啊!等到何时,我也可以去赛龙舟呢?在我发呆的时候,一阵响声,龙舟出发了,每条龙舟的龙头那,坐着一个人,在打鼓激励着选手们!

  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冠军还有亚军季军都出现了,选手们的努力,在比赛时发挥的淋漓尽致,精彩极了。赛完了,我还跟小伙伴玩到傍晚才回家。

  到了现在,我还回味着我亲手裹的那粽子的味道,那赛龙舟之间的精彩。家乡,很久没回去了,我怀念家乡过的端午节,自己裹的粽子,看过的龙舟。家乡的端午节,虽然不像其他地方的习俗,也没有很多的节目,可是,我对家乡的端午节情有独钟,在我眼里,家乡那端午节,是永远值得我怀念的思念的!

  家乡的端午节,我是不会忘记您的,我爱您!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

  不到农历五月初五这里已显得别样的热闹,端午的气息弥漫着,窗外有铿锵有力的鼓声,闻声而探出头来,只见那满河的五彩的龙舟。小时候,在家不远处就有一条小河,但是却不曾游玩,因为奶奶总是说河里有种想猫的动物,它会将那在河边贪玩的孩子托下水去,那时人小听了也害怕,也就这样被哄骗了。但是每年端午,只要听到那激昂的鼓声,我总会偷偷的去河边,挤着人流,探头张望些什么,也总是能瞧见那两只龙舟相互间比赛的样子,或也跟着人们一同欢呼,那时又并不知道为什么也就跟着他们欢呼了,而这种场面,听着那鼓声已成为我的童年最快乐的时间。

  可以说我们一家人都是龙舟迷了,老到爷爷的爷爷,小到我只有7岁的小弟弟,只要哪有龙舟声起,必有一人会跑到窗前,启窗而观赛的。我的爷爷也曾是村里龙舟队的一名鼓者,五六十岁时他仍下龙舟打鼓,每次一和别的龙舟比赛,他总是打得很起劲,那鼓槌抡得很高,已锤使那鼓面震动,发出别样的激情,每逢比赛,舟员们都听鼓令,鼓声一响,船桨一齐插入水中,那一舟一蹿一蹿,就像一只正在水中游动的蜈蚣,爷爷打鼓也特别投入,连他自己都同龙舟在蹿动在跳……

  我记得那时,爷爷总会从村里拿来几只船桨,因为我喜欢龙舟,而那时龙舟只有男孩子才可以接触到,而女孩子是不可以接触的,在家乡的风俗里女孩子是不可以在桥上看龙舟的说是当龙舟过桥时要晦气的。所以每天夕阳在山,龙舟都归家时,家中的我早已准备好在陆地上的龙舟赛了。我那时4、5岁家中用得却是高凳,我就和表哥、表姐就把高凳翻转过来,凳脚朝上,就像那板凳摔了个大跤四脚朝天的样子。我们都坐在两凳脚间,把两只凳脚作为龙舟高高翘起的两头,手握船桨,嘴里念着那龙舟特有的鼓声的节奏,脸上显出那卖力的样子,也前扑后仰的样子,显得滑稽可笑。却满含有童真和童趣,而这就是我小时候关于龙舟的快乐的端午。现在,仰面回想也别有一番甜蜜与快乐!

  而今的端午,鼓声齐响,每天下午,年近八十的爷爷都要到河边,带着摄像机亲自拍下每一只龙舟,每一段赛龙舟的故事。有时他要架着自己的单车和龙舟一同都,有时,一天他都要骑车去好几个村。

  家乡的端午每年都有赛龙舟比赛,在端午节来临前一个月,就都开始了训练。今年也显得特别热闹,小时候听着这一声声的鼓声,每一年我都在长大,十四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抡笔写下了我的感受,我爱我的家乡,家乡的山山水水,属于家乡的风土人情,故乡——总是有一种散不开的浓浓的母亲的味道!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 但在他乡就找不到节日的快乐与气氛, 在家里窝了一天,静思中不由得想起儿时家乡的端午节,在我们那里也称端午节为"五月节"。五月节是我们家乡非常重要的节庆,有"端午大过年." 的说法.端午节这天已定婚的男方家一定要到女方家"送节",送的礼品有粽子,猪肉和鸡,鸭,鱼等.五月初,人们就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叶,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有的还会拿到集市去卖。初五这天每家每户除了包粽子、熬粽子外,还捕鱼、宰杀鸡鸭鹅等。

  因端午节气候开始变热,病菌易流传,而旧时缺乏科学知识,民间流行不少"避邪祛病"的风俗。端午节当天不论大人小孩都需剃头、洗澡,妇女们也要修面、洗发一番。全家人都要以艾叶、菖蒲等煎汤沐浴,浴毕以黄酒点涂头顶、太阳穴、心窝、肚脐及掌心等部位,每人还要喝一口用鱼腥草等草药煎汤配雄黄泡成的雄黄酒,以避此时已苏醒活跃于房前屋后、山路田间的各种毒蛇。同时,人们还在自家大门上挂上葛藤、桃枝、菖蒲和艾叶等以避邪避祸,将家中各处打扫干净,燃点苍术、白芷,边边角角遍洒雄黄酒以避疫除瘴。客家端午节除了包粽子、饮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外,有些地方还彩船云集,人们结集去河畔欣赏龙舟竞渡,在鼓乐喧天中百舸争游,蔚为奇观,热闹非凡。

  端午节妇女还有上山采集中草药茶的习俗。端午节后的初六至初十期间,人们常常走亲访友,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品茶,将家中仅存年前酿制的上等黄酒(糯米酒)彻底"收拾"干净,因为端午之后,必须等到中秋节才能再度欢聚、开怀畅饮了,而那时夏收夏种已经结束,新粮酿制的美酒又可开坛。妇女们则一般携儿带女回娘家稍住几天,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畅叙自正月阔别以来的思念之情,倾吐几个月来的劳累与辛酸,憧憬夏季的夏收乃至秋冬岁末的家庭建设蓝图,浓浓的亲情充溢其间。

  挂菖蒲、插艾草:家家门前都插上菖蒲、艾草、葛藤和黄金枝,菖蒲叶像刀剑,艾草束成人形,葛藤似绳索,黄金又如鞭子,方便门神使用这些武器来捉拿祸害人间的妖魔鬼怪。

  悬钟馗、贴葫芦:将手持七星宝剑、右上方画有五雷、下方画五雷火焰的钟馗像悬挂在大门两侧以驱邪。家中水缸、米缸、箱柜在五月初一午前贴上彩印的葫芦(口朝下)吸附蛇、蝎、蟾蜍、蜈蚣、蜘蛛等五毒,至端午日午时前揭下可保家中老少平安健康。

  绣香包、包粽子:客家妇女以各色绸布缝制的香包,千奇百样,多姿多彩。香包内盛茴香、艾茸、麝香,下端缀上亮丽的五彩丝线,精巧玲珑,香郁美妙,真是人见人爱。香包佩戴在幼童身上,据说可保长命百岁。粽子形状呈角形,昔称"角黍",粽多以三角形、四角形或枕头形状为主,有咸、甜、碱味,内包红豆、莲蓉、栗子、百果、咸肉、蛋黄、香菇诸馅,清香可口,百吃不厌。家有学童都帮着来"包粽子",博个考试"包中"的好彩头。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忘了是第几个年头没在家过端午节了,端午倒不是重点,很多节都没跟家里人一起过了。

  前几日看到说说,高安端午的赛龙舟,原来自己一次都没看过。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端午,兴致冲冲地去外婆家然后好像是说要去高安看龙舟的,现在却记不起为什么当时没去了。以后的端午也没提过去看龙舟这回事了。

  年幼时的端午,印象中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约上三五好友,领个三五块钱,一起去逛街了。对了,早上吃完饭,老妈总要在小孩子的脚丫子里面,手指缝里,头顶都涂上雄黄。然后在房子周围,房间的角落都撒雄黄酒。难怪总是碰见蛇的时候,我还没跑蛇就落跑了。果然是有效的。

  不知道是哪岁的事,那年端午和一些伙伴在照相馆拍了几张照。如今照片也找不到了,曾经的人也不知道哪去了。独我,神殇。

  端午节家里没有吃粽子的习俗,有的习俗是吃糕。每年端午前一天,老妈或者说村里人都会去摘桐树叶子,洗干净,放在蒸笼上。这样蒸出来的糕或许美味些,因这叶子的汁液渗入糕中。奶奶喜欢煮盐鸡蛋,总要给我,我是不喜欢的,可也难拒绝老人家。想来好多年也没吃这些端午小点了,总有种家乡的味道。

  关于端午印象比较深的除了这些吃的,还有就是中考和高考了。那年中考第二天便是端午节,究竟也算不成一回事了,还是考试重要。高考好像也是恰逢端午。

  其实每一天都该好好过,节日也只是后人赋予的意义而已。不管明天是不是端午,都要像所有的祝福一样,快乐,过好每一天。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又快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谁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以,划龙舟、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一般会在端午节那天吃1、2个粽子,表示一下,平常是不吃,不怎么喜欢的,划龙舟也很少看见,因为家乡没有,在外求学也很少有机会去看,会在电视上看见,我觉得这应该是纪念屈原最好的方式了。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端午节又是另一番景象。

  插艾蒿,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艾蒿可以泡水洗澡或是入药(具体什么作用我就不知道了)艾蒿成片的生长,但也不是很常见,所以要在节前的1、2天就去割,我在家过端午还是在读初中前,那时爷爷也还在,他老人家都会在前一天或是端午那一大清早就去,然后几个儿子家都分一些,有时候没有了,也要到处去找,不可能没有的,然后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看端午公公,到现在为止这也是一个对我来说的传说,我也不清楚那个“端午公公”是不是屈原,总之,每到端午节,大人们都会说,端午日要早点起,最好是天蒙蒙亮的时候,比别人都要早,你就能在某个门缝里看见端午公公了,我从来没有早起过,更没有看见什么端午公公了,

  回娘家,这是对母亲来说的,一家人在早饭后准备准备就会去了,外公和外婆通常就在忙上忙下的等我们来了,然后两个姨也会回来,一屋人在一起拉家常,打牌……那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我想最高兴的应该就是外公外婆了。

  算算,有五、六年没有在家过端午了,爷爷也不在了,今年更是要在实习的地方了。读书在外,同学们对端午节就不是那么的在意了,远比上圣诞节,只是会在那天吃几个粽子,然后希望学校能放假,出去玩玩。

  回忆起家乡的端午节,虽然没有吃粽子的习惯,更划不上龙舟,但也是一番美好的景象,农民没有文人那种忧虑和诗意,他们有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种平凡、平安,幸福的日子,和对他们自认为富裕生活的满足。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没有回家,是和好友一起在南昌过的。中午,一人吃了个香喷喷的粽子,多少还是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息。端午那天的天气不是很好,“唏唏呖呖”总是不间断地下着雨,这让我有些为家乡的龙舟赛担心。

  家乡是在一个县城,小而传统。记得小时侯,端午还没到,全县就早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笼罩。我的家靠近县城的潦河,于是,总能听见从那传来的阵阵锣鼓声还有“哼唷哼唷”的号子声。这声音让我很兴奋,因为我知道一个重大的节日就要来了,我们这帮小孩可以心安理得的不上学了。

  端午前一天,家里似乎一下子变得忙碌了起来。淘糯米、洗粽叶、煮茶蛋,空中弥漫着的是沁人心脾的香!那一天,妈妈总是坐在家门口,手脚很麻利地包粽子。幼年时代的我,爱坐在旁边,看着妈妈忙碌,哪怕是打打杂也很高兴。偶尔,心血来潮时,也会吵着让妈妈教我包。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重新返工。

  家乡的端午,孩童们有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碰鹅蛋。一个个被染上大红颜色的鹅蛋,在孩子们手上玩捏了一会后,便开始了相互碰击的游戏。蛋壳被碰破了的孩子,总是很沮丧。那些输了不服气的,还会跑回家问父母再要;而那位最终胜利者,则可以洋洋得意上好长一段时间。“砰”,孩子们玩得是很带劲,可却苦了父母。因为孩子们享受的,是游戏的快乐和比赛的刺激,对于被碰破了壳的鹅蛋,他们却是并不爱吃的。于是,只能统统地交给父母。端午的饭桌上,便常常可以看见这道菜。

  端午节还有让孩子们很心仪的另一个活动,那就是看赛龙舟。五月初五的这一天,还没等比赛正式开始,潦河两岸已经围满了等待的人。那些小商小贩们也抓住这个机会,早就在河边布好了摊点。冰棍、茶叶蛋、汽水、气球、玩具,吃的玩的,琳琅满目。小孩对这个还不是最感兴趣的,大家最高兴的是能光着脚在河里玩。龙舟赛在一声哨响后,开始了。锣鼓声、号子声、喊叫声、掌声、孩子的笑声,让那条平日里很安静的潦河此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上大学后,离开了家。端午再没机会在家乡过了。可每逢那一天,总能收到妈妈托人从家带来的她亲手包的粽子。而那一天,我也总在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寻找着,寻找记忆中的那片锣鼓声和号子声,寻找记忆中那一红一绿的大龙舟,寻找那逝去的快乐童年。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

  故乡的端午,苇叶青青,粽子飘香,伴着童年的记忆,缭绕在长长的岁月里。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人们刚在破夏的雨声里歇下来,小满促一闪,端午节便回身赶来了。倏忽间,清清浅浅的绿便铺满原野!疲惫了一春的乡亲们,便盘算着在端午节里好好轻松一下了。

  于是,小镇便洋溢在浓浓的苇香里。

  急不可待的小贩们早已将清香诱人的苇叶摆满了街头,还有那乳白的糯米,蜜甜的红枣。艾草在每家的房前屋后都有,不算稀奇物件,最难寻的是菖蒲了,假如谁家有菖蒲挂在门楣厅堂,保准是这家有亲友从南方带回来的,人们便显出爱慕的脸色。还有葱绿的柴胡,那也是清热、治感冒的君子参。再看孩子们的衣服、帽檐上,不知何时已挂上了小巧可恶的香囊,胖乎乎的手臂跟脚脖子上,是谁家手巧的女子编织的花绳?从孩子们身边走过,那雄黄、樟脑和香药扑出的幽香,莫名让你神清气爽。许是侵染了这些少有的草气和药香,端午节里的人们显得比任何时候都分外的精力。

  最让我悼念的,是我已故的奶奶。奶奶会用草药治病。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到处收罗些艾叶、柴胡等草药积攒下来,乡亲们有个小伤风小感冒的,经常来找奶奶,只要一些草药就能治好。每当治好一个病人,奶奶都高兴得像个孩子,我们便拥抱着奶奶,让她摸摸我们的额头,捏捏我们的鬓角,是不是也感冒了……太阳快落山时,粽子的香味就开端自乡亲们的小院里溢出来,让我们小孩子馋得直掉口水。这是,老是先由奶奶敬献锅灶后,才开始品味粽子,大人小孩每人一个,洒上一小勺白糖,黏黏的、甜甜的,而咱们小孩子只是先将粽子里的红枣扒出来吃掉,而后谎称粽子不甜,在加上更多的白糖……

  端午节,我的故乡固然不龙舟,也很少见到菖蒲,很少喝雄黄酒,可是总感到家乡的端午节别有韵味,让人陶醉。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前一天我忘记了明天是端午节,不过是随意的给妈妈打电话被告知的,她语气里面有很关切的成分,我不以为然。

  我小的时候不喜欢端午节的原因是到了这几天的前后都是要吃粽子的,里面有黏黏的米饭和一个红枣,可是我明明看到电视里面的粽子都是带肉的或者火腿,我觉得这样的才好吃,妈妈说那都是南方的粽子,我们的都放红枣,或者多加一个。我心理想我有一天还是去可以吃到有肉粽的地方去生活好点。对了,上海这个南方城市里面的肉粽里面还有红红的蛋黄。很好吃。我想我的确是爱吃肉的吧,浙江有一种梅菜扣肉饼,我吃起来也好吃。

  不过我还是想念家乡的端午节,也许就是因为那样一个四周环山的小城市太小了,也许就是太凉了,或者过节的人都集中在一条清清的河水边,一起的用很凉的河水洗脸,还有好多的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的打闹,总之,太多的场景时清晰时模糊的浮现,伴随我过了端午节的一天。

  上海已经很热了,但是黑龙江的小兴安岭的河水还是申进去就轧骨的感觉,所以身在这里,却可以清楚的判断出家里的气温。几乎年复一年的从出生到张大每年的端午都还是开心的,也许就是因为气温开始暖和了,还有就是端午过起来有点全民动员的意思。提前几天就要折彩色的纸葫芦,到了那天好挂在自己家的大门框上。前一天的晚上就有人骑车走出远点采集枫树叶,这做法很夸张的。无非就是自己家门前挂那么一个枝条,可是足足采回来一棵树那么多的,都是一支支捭下来的。

  现在想想,树都会很疼的。

  我会同学约好了端午这天起的早早的,叫人奇怪的是无论你起的多早,去往山边河水边的路上都是返回来的人群。这真真叫人奇怪,莫非昨天晚上就赶来了,现在又回去睡觉了吗?路上是三三两两的,也有卖粽子的人推个小车子,也有卖葫芦或者气球的,应该还很多玩意儿,现在真想不起来了。这里的习俗是这样的,一定要尽早来到河边,用清清的凉水洗把脸,据说可以名目。水是真的清,这里没有工厂也没有居民往这里排水。而且水是流动的嘛,来自山上,洗脸应该不脏。就是真的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也有这个规矩,还有就是这究竟是怎么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形成的呢?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多数是中小学孩子在闹的游戏,就是用自己家煮好的鸡蛋来互相比赛碰撞,看看究竟谁的蛋比较硬,这个也蛮有意思。可能不指孩子们在做这个游戏呢。

  太多的片段越来越模糊了。只是那种心境还挺清楚的。记忆里不段出现的是山,登山的路,还有河面不阔,淙淙的流水,还有树叶,一些个朋友,或者期盼出现却没有在这里遇见的人的面孔,名字。凉凉的有味道的空气,碰撞的鸡鸭鹅蛋,还有一个没睡饱的摇摇晃晃的自己。

  嘿嘿,真的曾经快乐过的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因地域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我的家乡系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的一个乡下小村里。家乡的端午节有包粽子,带五彩线,采艾蒿,折柳枝,挂葫芦等。为过端午节最早做准备的是泡包粽子的米。小时候的家乡比较落后,那时包粽子的米主要是黄米。家庭主妇们掐算着日子,提前把米泡上,据说泡米的时间较长,煮出的粽子好剥皮,剥皮后外表有光滑,吃起来柔软,有韧性。所以有的主妇泡米长达一个月。最少的   也得泡半个月。现在条件好了,人们用江米包粽子,泡的时间长短不一了,有的提前三几天泡泡就可。当然也有泡时间长的,道理一样。我从实践中也发现泡的时间较长一些粽子还是好吃的。包粽子的时候一般都是初四的下午包,中午把苇叶和马莲煮好。下午开始包,晚上就放到大锅里开始煮,煮时在粽子锅里煮上鸡蛋或鸭蛋、鹅蛋之类,说是粽子锅煮的蛋类好吃,鸡蛋清都变的略带黄色,吃起来粽子的香味和蛋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过节的那天,主妇们起早起来看看粽子煮的怎样,再炒点菜,孩子们或男人们出去采艾蒿或折点柳枝,把柳枝放到大门口和屋门口,,再挂上纸做的葫芦,红绿相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艾蒿放到每间屋子里的窗台处,然后用从井中刚打出来的冰凉的水洗脸,洗脸时往水中放点艾蒿叶,老人们说五月节这天用艾蒿叶洗脸可以明目。小时候就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折柳枝的原因无从考证。至于喝雄黄酒我还没经历过,只是在看白蛇传时知道,白素贞误喝了许仙给他的雄黄酒现了原形,把许仙吓死的故事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了数千年的民谣便是对端午习俗的总结。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又是一年端午节的到来,自从国家规定法定假日后,端午节这一个在我国留传了很久的节日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家乡的端午节从儿时记忆最深的便是戴香囊、戴百绳、吃粽子,给门楣上放艾草。那个时候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只知道在节日的前几天盼着吃粽子、戴香囊、戴百绳。百绳是妈妈用几种彩色丝线编来自做的,香囊是用各色好看的花布缝制的,不像现在的端午节可以去街上买来戴。至于找艾草拔来放在门楣上那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只管戴了香囊和百绳,在一起看谁的香囊和百绳漂亮。粽子在那时能吃到也是挺稀罕的事,因为包粽子要用芦苇的叶子来包;家乡种植芦苇很少,我们镇上到现在我只见过一户种芦苇的人家,那是相距我们村很近的一个村子。站在我们村的这边沟畔便可望到对面人家院畔下边的滩地里种植的那一小块芦苇。听大人说芦苇主要用来编席子用的。

  记忆再深的一次端午节是妈妈请了村里的大奶奶来家里帮忙“拔丝,”记得是春天桑树刚发芽时养的蚕,等到了端午节时已结了好多的茧子,这时需要把茧子拔成丝,“拔丝”是一门绝活,拔出的丝须粗细均匀,在“拔丝”的过程中也不能断线。一般没技巧的妇女是拔不好丝的,不是粗细不匀,就是在拔的过程中断了。记得妈先在门前的梧桐树下支起一口铁锅烧水,等水烧开了开始均匀的下茧子,大奶奶拿起三角“拐子”娴熟的开始拔起丝来,我们小孩子只觉得是一件稀奇的事,便围在跟前看。请大奶奶来帮忙家里自然要多做些好吃的饭菜,加上又是端午节,饭桌上更加丰盛了些,在那个较贫困的年代能吃到一顿好饭菜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所以留在心中的记忆就很深了。

  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在小县城参加工作了,每到端午节的前几天,街道两旁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香囊、百绳,给小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有好多香囊、百绳的做法也与儿时的不一样,有的点缀着一些小铃铛,有的点缀着沁人心脾的小香包,很是可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的挑选。粽子也不用包,可以买来吃,我不大喜欢吃粽子,所以也去买,除了与家人一起聚餐,饭桌上在亲人的劝说下才吃一个。在城里如果懒得去野外拔艾草也可以买来。

  生活条件好了,现在城里过节什么都可以买得来,用不着动手去做,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老一辈人对待过节依然是那么的认真,一点也马虎不得,像今年的端午节婆婆专门买来五色线,用砣拧成百绳亲手戴给我们。当我看到婆婆用砣拧百绳的瞬间,不由心生一种敬仰,更让我感到的是对未来端午节的遐想,待到我们以后年龄大了,会用砣给我们的小辈拧百绳戴吗?还会拿起苇叶包粽子吗?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4
家乡的端午节

  一提起端午节,鼻尖仿佛就弥漫着粽子的清香,让我不禁垂涎三尺。我的家乡端午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外婆包的粽子是我的最爱。

  端午节的前几天,一大早外婆就会到不远处的龙游河畔采摘箬叶。等我和妈妈起床的时候,外婆已经抱着一大捧青翠欲滴的箬叶回家了。外婆把箬叶放进锅里,再放满水,生起火来煮,据说这样箬叶就能又软又韧,包粽子时才不容易破损。过一会儿,外婆把箬叶从锅里捞出来晾。这时妈妈会把箬叶的根部修剪整齐,外婆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外婆把四张箬叶排列整齐,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箬叶一绕,箬叶被卷成了漏斗形状。这时在里面装满早已淘洗好的糯米,再把箬叶的尾部缠绕好,系上绳子,一个小巧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有时外婆为了满足大家不同的口味,还会在糯米中加入红豆、花生、蜜枣等配料。为了区分它们,外婆就用不同颜色的线来包扎。时间充裕的时候,外婆还会包出猪蹄、百宝箱等有趣的样子呢,真是心灵手巧啊!

  包好了粽子,外婆把它们放进锅里,加满水,开始煮粽子了。这时最心急的就是我了,总是一直在锅台旁边转,惹得外婆直叫我“小馋猫”。等到锅里开始冒出腾腾的热气,空气里便到处弥漫着粽子的清香,让我忍不住口水直流。等到粽子出锅,剥开箬叶,蘸上白糖,咬在嘴里,粘粘的,甜甜的,香香的,别提多美了。

  外婆的粽子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我爱外婆的粽子,更爱带给我幸福童年的外婆。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5-6 08:45
家乡的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四川达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没有盐鸭蛋甚至在记忆中连粽子都没有过,我们有的是吃麻花,熏黄烟,挂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麻花我是一直没有搞懂的,因为从老师从书本里得到的信息就是端午节是应该要吃粽子的。记得小时候也问过大人们,好像大概的意思就是端午节本身是为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所以吃麻糖(麻花)来粘嘴,也是为了祝愿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听着好像也没多大关系,不过小时候只要可以过节有吃的就很开心啦!

  黄烟就类似于鞭炮一样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也不响,只是冒出一股股的黄烟。每年端午的时候爸爸都会买一小包黄烟在临近中午十分用火钳夹着点着的黄烟在屋子里面熏一圈,妈妈说是可以熏五毒,熏了之后什么蛇虫蚂蚁蟑螂老鼠的就都不会来光顾了。小时候特别奇怪感觉那个黄烟的味道还特别好闻,闻着香香的老是要凑上去闻的时候就被妈妈拽走了。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几乎家家都要插艾叶挂菖蒲。艾叶又名家艾、艾蒿,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过节的时候往往就会把这几样组合在一起或编或捆然后在大门的两边都挂一把,那种独特的香味可以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呢。

  说了这么多端午的习俗,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以前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个团聚的日子,放假了我们一家人就会赶车去外婆家一大家子人可以坐两桌的那种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饭过节,饭后外公还要现炸麻花给我们吃,一家人边吃边摆龙门阵,那种日子现在是再也找不回来了。现在的端午没有了节日的气氛,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几乎都很少有时间可以凑到一起更别提在一起过端午了,怀念那些美好的日子!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