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4作文漫画范文

[复制链接]
204#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11-9 14:50:57
k.p[/j.o;'k
205#
发表于 2014-11-10 21:35:14 |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一看,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剜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为护送战友们,辛辛苦苦钓了几条小鱼,全都煮了给战士们吃,当我发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时,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先是万分吃惊,“不由得呆往了”,接着是万分痛苦,“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而后万分难受,“失声喊起来”,最后是说不出活来:“你怎么…”一个省略号,省下了千言万语,正是我的心情激动,正是“我”的感情急剧变化,烘托了老班长的精神感人之深。由此可见,成功的细节来自于细致的观察。成功的细节描写,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学生:在哪里写启示呢?

师: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在文章的结尾,要写出自己从事件中受到的启发或感悟。小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在一个“真”字,就是要写生活中真实的事,说真心的话,抒自己的真实感情。只有写真实的事,才能把文章写具体,记叙起来就会顺当;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而感染读者,从而使读者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一个学生在描述了吹泡泡游戏后,通过认真思考点出了游戏这件事情的意义——

啊!吹泡泡活动,你是我们小学生活中最鲜亮的一页,是最生动的音符,是最开心的时刻。吹泡泡吹出了欢乐,吹出了情趣,吹出了开心。

这样,由于思考的更深刻一层,写出来文章的份量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小朋友到了美国,他观察了一些事情之后,经过认真地思考,写出了下面的一篇文章《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读一读,你也会受到启发的。

学生:如何写好这次作文的开头呢?

师:本次的作文,是先叙事,后写启示。所以,文章的开头,与我们平时写的叙事的记叙文一样。你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写的。

学生:怎样写好这次作文的结尾呢?

师:这次文章的难点就是要写好结尾。这里结尾,应该根据前面所叙述的事例,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道理。写出你明白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把你自己想到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下面的文章《爬竿的启示》一文,小作者就是先具体地叙述了爬竿的一件事,然后在文章的结尾写出自己的启示的。

通过这次爬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都要掌握方法。这样,事情就能成功。

学生:如何快速构思行文呢?

师:写好这次的作文,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文章分成两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写因:具体叙述一件事情。

第二部分写果: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启示。

具体思路是:

因(具体事情)→结果(启示)

这一个章法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述的事件——因,后面的结尾是由前面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受到的启发。

因:这里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指的是具体的事例。可能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两件事情。在叙述的时候,要注意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写有趣。

果:这里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或是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或是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哲理。这里不是指事情的结果。而是指事情的意义,文章的主题。

:^_^哈哈!我又学会了一个写作文的好方法啊!
206#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11-11 19:27:25
萨比


207#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11-12 17:52:10
Good,i    love       you!!!!!!!!!!!!
208#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11-12 17:53:19
cffyfythfyfyfytftftftftfutfutcytcftftftfytfyftfuyfutfuytfufyutfyutfxrxtrydzaauygiuaagnzwaiudnzshikhIsui zysahziniuez uwdi ozuudiunziouzoieewi hzahdbzhdesauizbwiouffrfyshrihudxjhreiurxnjeryebxwhurory cjriocbtgrkejfiwefhieguyrgnrueiby946244?5;?8?77;7;5;5;5?94i
209#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11-14 18:59:00
haojile
210#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11-15 10:15:53
就看就看就看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4 07: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