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创设情境。
出示资料“人体中的数据”:人的心脏如果一分钟跳动70次,一昼夜就超过100000次,人活到60岁时,心脏已经跳动了2000000000次。它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一年能使血液流动25000000000米,60年以及可压出血液130000吨。
2、 学生自由读资料。(有的学生站起身点0,有的学生边读边把手按住心脏)
3、师: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生:心脏命真苦啊!(生笑)人活着全靠它了,我们要保护好心脏!
生:我看见老师把这些话抄在黑板上,花了好长时间,很辛苦!
生:老师可以把“100000”、“2000000000”这些大的数改写成语文字。这样好抄,我们也好读。(学生纷纷表示赞成)
4、 师:感谢大家的建议!有时在生活中,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在的数稍作改写处理,要让人们读起来、写起来比较简便。
5、 揭题:改写较大的数据。
反思:为了让学生搭建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学生通过阅读中的个性体验、交流中的共同感悟,充分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真切地体验了知识的实际使用空间及使用价值。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内在需要,才真正有了探究新知的内驱力,从而自然地实现了对新的数学知识的生成重建与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让学生受益匪浅,多收了三五斗。
本堂课教学若采用常规的“告诉——强记——训练”的方法,其终端结果也能达标,且快捷实用,但由于缺乏学习主体的情感参与,学生获得的只是认知结构随知识的叠加而扩充了的储备,其他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却很少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重复这条“捷径”,而是“曲径通幽”,别具匠心地用两句话为学生创造了探究情境,引出了问题,引发了有效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