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踮起脚→盼望


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企鹅,是一种有翅不能飞,但却善于潜水游泳的水鸟。因为个头较大,称它为“鹅”当然是合理的,但又为什么要在“鹅”前加上一个“企”,称它为“企鹅”呢?这是因为它站立时有一种踮脚昂首的样子,而“企”字原本就指“踮起脚跟”。“企”字甲骨文写作a,上面是“人”,下面是“止”,“止”描摹的就是人足的形象,在这里突出人踮脚站立的意思。有句成语叫“企足而待”,指抬起脚后跟来等待,也同样保留了“企”的本义。


弄清了“企”字的本义,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企盼”、“企望”、“企求”、“企图”等词语中“企”的“盼望”意义的来由了。踮起脚尖来张望,正是一种很典型的盼望姿势,所以本表“踮脚”的“企”又很自然被人们用来表示“盼望”。


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以“盈利”、“资财”为追求目标,“资财”可以称为“业”,所以这种以“业”为追逐目标的部门也就被叫做“企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汉语词典》:床,①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②像床的器具:冰床、机床。③某些像床的地面:苗床、河床。


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与今天只用作睡卧不同。《说文》:“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体安稳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底座。所以有琴床、机床、车床、笔床。由“床”构成的复合词的中心义是:起安稳作用的底座。胡潔青(齐白石的学生):“看齐老人刻印是一大享受,……不用印床,而是一手握石,一手持刀,全靠腕力。”(《齐白石三百石印·前言》)宋·陆游《入蜀记》:“二十日倒樯竿,立②床。”②即橹,指安在船上或船旁比桨要长要大的工具,需用底座固定,这种底座称“橹床”。明十三陵定陵,我们去参观,有叫“灵床”的,是放置灵柩的底座。《齐民要术·养羊》:


“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动,则铰之。”“毛床”指在底部的羊毛,贴近羊身的部分。


这些引申义,来自“床”的本义。这是一种功能引申义。许慎给床作注,很细心,突出床的“功能”,后来功能引申义变成构词力非常强的词素义。


《现代汉语词典》说“像床的器具”“像床的地面”,主要讲床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了床的功能。这样难以揭示引申义的特点,例如“牙床”,难以从“像床……东西”去解释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②原字为橹的繁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砍杀→夸耀


  →攻打


  →砍树


一般来说,比较有规模地攻打别人是“伐”字现时最基本的一个用法,所谓“讨伐”、“征伐”,都表示出兵攻击。追究“伐”字的构形,我们不难领悟“伐”的这种通行意义其实与它的初始意义一脉相承。甲骨文“伐”字写作A,描摹用戈砍杀人的脑袋,这个行为动作,正是“伐”字的本义所指。很显然,砍人脑袋,乃是攻击别人最典型的具体表现,所以“伐”字的本义稍作抽象,便演化成了它当今的通行意义。


“伐”字还有一个通行的意义是“砍树”,如“伐木”。显然,只要把砍杀的对象由人的脑袋转换成为树木,“伐”字的本义就可演化为“砍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演化的背后,也有着相当深刻的文化原由。可以这样说,砍树与砍人脑袋,是古人在实际生活中都要经常遇到的事情。树木作为人们长期以来主要的生活资料,在被取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以自身的物质特性让人们形成强烈的感受和印象,而这种印象与感受又会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们生活中另外一种比较经常的活动砍人的脑袋。为了争夺较为优越较为广大的生存空间,各个人群之间难免要发生武装冲突,时代越古,这种情况就越突出。正因为如此,在上古时代,军事活动与祭祀一起,被人们看做国家的头等大事。打开上古的史书,不难发现它的主要内容不外乎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征战。杀敌固然不免要砍人脑袋,而把敌人的脑袋砍下来一般来说又是战士们表明自己战功的基本手段。正因为砍树与砍头都是古人生活中比较主要的内容,而这两种活动给人的感受又十分相似,所以“伐”才很自然地演化出“砍树”的意义来。


值得注意的是,“伐”在书面语中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意义“夸耀”,如“伐善”,表示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矜不伐”,表示不骄傲自夸。“伐”之所以可以表示“夸耀”,其实与“伐”字砍脑袋的字形描摹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前文说过,在上古时代,战争是决定人们生存境况的头等大事,于是杀敌便成了无尚的功绩。如何来证明这种功绩呢?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砍下敌人的脑袋来作凭证。由此看来,“伐”也就变成了最值得夸耀的一种行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
居室建筑→广、大


→庇护


“广”,今天人们所熟悉的读音是guǎng,为“赓”的简化字,如“广大“"宽广”等。但作为一个常用的汉字部首,它常被称做“广字旁儿”(古读作yǎn),表示依傍山崖而建造的房屋。“广”的小篆字形作A,正是依崖而造房屋的侧视形象。


应该说,依傍山崖而建造的房屋是相当罕见的,但“广”作为一个部首却以房屋为基本意义,如“库’、“庐”、“庙”、“府”等字原本都表示某种建筑形式。其实,“广”的形义之间的这种不谐,乃是时间距离造成的。早期人类生存于世,并无构建房屋的能力,在居住方式上,只是摹仿动物栖身于山洞或依树而构巢。以后文明渐进,便利用自然地势营造居室。“广”应当是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的人类居室类型。今天,在黄土高原上还可见到的窑洞,当是这种较为原始的建筑形式的孑遗。在造字之际,这种建筑形式则极为人们所熟悉,"广”也就被赋予了“房屋建筑”的意义。


“广”既在汉字部首中取得了房屋代表的资格,便不免被赋予某些古人对房屋建筑的特有情感,从而衍生出一些今人并不熟悉的意义。就拿我们所熟悉的读guǎng的“广”来说,原本写做“庚”,其中的“黄"只是表音的声符,“广”才是表义的符号。“广”的基本意义乃是“大”,所谓“广大“、“广博“、“宽广”,都以“大”为基本内涵。“广”与“大”的这种联系,还可表现于“廓”字中:以“广”为惟一表义符号的“廓”,原本的意义也是“大”。房屋建筑未必是大的,而“广”又如何能表示“大”?这个问题不妨姑且搁置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广”作为部首的另一个用法。


“庇”字表示“保护”,“庇护”这个同义复合的双音词正表明“庇”的意义正与“护”同。然而,“庇”字的义符也只是“广”。房屋建筑可以给人以庇护,这自不待言,但能给人以庇护的事物又岂止房屋?所以,对“广”的“庇护”意义有必要作更深一层次的探究。


人类以建筑的手段来作出使自然界适于自身生存的努力,是一件虽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境况。在远古没有房屋的时候,人们生活十分艰辛,而宫室之类民居建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古人的生存状况,所以总受到人们另眼相看,进而被视为最重要的庇护之物。“庇”字以“广”为惟一的表义符号,进而被视为最重要的庇护,原因正在于此;另一方面,房屋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对自然界的简单适应,一变而为按照自身的需要来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建筑的手段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在“小国寡民”的上古时代,也是很容易做到这一点的。不难发现,这种以建筑手段自我封闭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多层次的表现:大到国家的长城、城市的城墙,小到村寨的土围子、木栅栏,家庭的四合院,无不体现着这种传统文化心态。与此相联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己生存于其中的这个自然空间,其实与自己的居舍并无多大差别,所以自然天地无非就是一所大房子。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远古时代的人类一场巨大灾祸,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这所大房子轰然倒塌而已,所以女娲才会“断鳌足以立四极”,即砍下四条大龟的腿做梁柱,去重新撑起这所大房子。于是,建筑不仅被视为最重要的庇身之所,而且也被看成类同于天地酌自然空间。“宇”字本指“屋檐”,却可演化为一个无限空间的概念,正说明了这一点。同理,作为建筑符号的“广”被赋予“大”的意义,也是非常符合古人的思维逻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聚居的地方 首都


行政区域


城市


地名


封地


“城市”也可叫做“城邑”,所谓“通都大邑”即指大型城市。可见“邑”即表“城市”,只是这个字眼比较书面化,口语中难得一见。但是“邑”作为一个部首却是我们必须经常与之打交道的,所以有必要对它的来龙去脉作一番审视。


“邑”作部首一般是以一个简化了的形体出现的,写做“”。因为这个部首通常出现在合体字的右边,又酷似人耳朵的形态,所以人们习惯于称之为“右耳刀儿”。“邑”怎么会变成“”?其实只要回顾一下它的字形演变过程就可一目了然:甲骨文“邑”字写做,上面是“口”(“围”的古字),下面是二个跪地的人。金文“邑”字写做,下面人形的腿部简化趋直。简帛文字“邑”则将上面的“口”与下面的人形连写为一体,并进一步拉直人形的腿部线条,写成。再经过隶变楷化的规范,“邑”终于变成了“”。


“A”作为一个表义的构字偏旁所能表示的意义是相当丰富的。前文说过,“邑”有“城市”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同样为“”所具有,如“都”指大城市,“郛(fǘ)”指外城,“郊”指城市外围地区。除了表示“城市”以外,“”还可以表示国家或国家的行政区域,如“邦”即国家,“郑”、“郭”、“那”为古代国名,“郡”、“鄙”为国家的一级行政区划。“”又可以表示地名,如“邬”、“鄞”、“邺”都是古代地区名称。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列举的这些文字都是以“”作为惟一表义符号的形声字,也就是说,它们的字义只是维系在“”之上。


部首“”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意义呢?这或许是因为“邑”字原本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邑”在古代汉语中不但可指“”所具有的“国家”、“城市”、“行政区划”、“地名”等意义,还可以表示“封地”、“首都”、“人聚居的地方”等等。不难发现,在“邑”字的各个义项中,“人聚居的地方”是一个最为概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也最能解释“邑”字的构形设计:中的“口”是“范围”的“围”的古字,表示人们聚居的范围,“口”下面的描摹了一个人跪地的形象,这个形象正是古人居处家中的基本形态。在唐宋以前,古人居室中并无桌椅板凳,人们习惯于双膝跪地,臀着脚后跟在家中歇息,所以岛这个形象正可表示居住的意义,也是对它上面的“口”这个范围作了一个性质的限定。显然,无论上文谈到的“邑”或“”的哪种用法都可以从这个字形设计中找到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量词→可一一计算的事物


“件”在现代汉语中可算得上一个常用的量词:有形之物可以用“件”来数,如“一件衣服”,无形之事也可用“件”来算,如“两件案子”。由于这个量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又干脆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一计算的事物本身,如“零件”、“配件”、“案件”、“文件”等等。


不难发现,“件”的这些意义与“件”字的构形有着明显的隔膜:很难看出以“人”和“牛”组合起来的“件”与它作为量词的意义有什么关系。其实,“件”字原本并不表示量词,而是表示“分别”。当然,事物一经分别,往往也就具备可以计数的量,所以它终于演化为一个常见的量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它的“分别”的本义与“人”、“牛”的构形组合又有什么关系呢?


“件”是一个会意字,“人”和“牛”之所以能够会合出“分别”的意义来,是因为他(它)们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都是具有特殊地位、非常性质,进而最可分别于其他物类的。“人”是生灵中最为高贵、最为优异、最具灵性的种类,对于这一点,古人有充分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人”是最能与其他生灵相区分的种类。与人在所有生灵中的这种特有地位相似,“牛”在牲畜中的地位也同样最为特异,因而也最具区分度:《说文解字》在“件”字的解说中对其中“牛”所表示的意义作了这样的解释:“牛,大物,故可分。”显然,说牛是大物,并非是指牛的形体,而是就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而言的。由于在农耕生产中成为人们最得力的助手,而农业生产又是当时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牛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要远远超过现代。同时,祭祀是古代社会中的头等大事,而牛则是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中等级最高的一种,这也大大提升了牛的地位。由此可见,牛对古人而言,具有无可置疑的特殊意义,它的特异可分性质也就格外为人所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片的水域→具有大、多特征的事物


→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


→中国与外国的界线


→外国的


什么是“海”?在现代人观念里,是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认识里,类似于海的大湖也叫做“海”,“里海”、“青海”、“洱海”之类称名传承至今。“海”是广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称具有“大”或“多”的意义特征的事物:可称“连成大片的很多同类的事物”,如“人海”、“火海”之“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气“,如“海碗”、“海量”、“夸下海口”之“海”。值得注意的是,“海”还可以表示“国外的“,如“海棠”、“海枣”之“海”。与此相应,“海内”指中国之内,“海外”指中国境外,“海关”则是设在国境上的国家行政监督机关。显然,“海”的这种用法表明,人们似乎把“海”看成了中国与外国的分界线。这种奇特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浏览一下“海”的历史。


“海”曾经是方向的代名词,古书中有“四海犹四方”的说法。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所以可成为方向的名称。古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空间概念,答案可以从古人对于“海”字的声训中求得:“梅者,晦也。“"海者,晦暗无知也。”古人声训,意在揭示词语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释“海”,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历史事实:由于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对茫无际涯的大海,唯有望洋兴叹而不得知其详,更不了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陆,所以便将它视为天下的尽头了。


华夏先民以为自己所居的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为天下的中心,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而中国四周的异族则被认为处于大地周边,因为他们近于海,所以也被称之为“海”,古书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的说法。这样一来,“海”就很自然成了“中国”的界限;“海内”、“海外”等一系列词语,实际上都是古人透过其有色眼镜来看“海”的观感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16: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