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五”为数量特征的人群单位→军队


→同伙


“伍”字今日已经很少有单独应用的机会,但从它所构成的词语中,我们不难了解,它所表示的主要,是一种人群组织:“队伍”,指多人排成的行列;“羞与为伍”,表示以和某人同伙为羞耻。而“伍”所表示的人群组织更多地带有军队的性质:“入伍”指参军,“退伍”指退役,“行伍”泛指军中,就连“队伍”也不光指人的行列,往往表示军队。应该说,“伍”字今天的这些用法,与它的早期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在上古文献中,“伍”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具体的人群单位。可以指最基层的军事编制单位,一“伍”有五人。又可指古代的户籍编制单位,一“伍”有五家。还可指古代兵车编组单位,一百二十五乘为一“伍”。显然,上古时代的“伍”作为军事编制单位或户籍编制单位,都是以“五”这个特定数量为特征的,即使一百二十五乘的兵车单位之“伍”,其中的数量也是“五”的倍数。如果淡化了这个数量限制,“伍”便可以很轻易地演化为一般的人群单位。由此可见,“伍”今天的常用意义正是由它原本的这种特定人群单位意义引申出来的。


根据“伍”的早期意义来看,“伍”字显然是个会意字,“人”表示它的人群单位意义,“五”则限定这一人群单位的人数。当然,“五”同时又兼有表音的功用。然而,在弄清了“伍”字形义联系奥秘的同时,人们或许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古人为什么总喜欢用“五”这个数量来组成他们的人群单位?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在早期形成数字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从他们自己的手指或脚趾数量上获得灵感的,而每只手或脚上指、趾的数量,则不免使他们对“五”这个数字产生特殊的认同感。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特殊认同感也同样在我们祖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其具体表现,就是把“五”这个数量强加给种种概念系统: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称“五行”水、火、木、金、土;空间方位概念称“五方”东、南、西、北、中;颜色概念称“五色”青、赤、白、黑、黄;味觉概念称“五味”酸、甜、苦、辣、咸;声音概念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人的欲望称“五欲”耳、目、鼻、口、心;人的性情称“五性”喜、怒、欲、惧、忧,等等。显然,在古人的观念里,有着一种用“五”这个数量来构成某种组织系统的思维定势。与此同时,“五”这个数量对于最基层的军事编制单位和户籍编制单位来说,又是比较方便的,于是“伍”作为人群编制单位的形成就有了它的必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辅佐→辅佐别人的人


“佐”字的意义总免不了配角、助手的性质,所谓“辅佐”,就是协助他人完成某事。观察“佐”字构形,显然是以“人”表义,以“左”表音的形声结构,而“人”似乎并不能精确地显示出“佐”字的意义。所以对“佐”字的形义关系加以探究,也就有了必要。


其实,“佐”本是由“左”分化出来的一个后起字,要弄清它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不能不从“左”字说起。“左”字原本是一个意义内涵相当丰富的文字,既可表示方位,也就是人体左手的那边,又可表示辅助类意义和偏邪类意义。联系古代文化背景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左右手的分工,通常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由于受这种肢体力量差异的影响,中国人对左右两个方位的地位也人为地分出高下。一般来说,右是被更加看重,而左是遭到忽略和轻视的。关于这一点,与“左”、“右”有关的词语就可以加以证明:降职贬官叫做“左迁”,而“左迁”的字面意义则是迁移到靠左的一方;不正经的派别叫做“左道旁门”,其中“左道”的意思就是靠左一方的道路;“无出其右”,实际意思是指没有超过他的,而字面意义却是无人能够超越到他的右面。


当然,不能一概地说古人尊右轻左,比如说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恰恰就是尊左的。然而楚的尊左,非但不能提高“左”的地位,反而加剧了它的沦落。原因很简单,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大地土,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华夏族占据政治、文化及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也是汉字体系的初创者,而中原人历来有贬斥周边民族的传统,楚正属于这种周边的“蛮夷”。显然,左由于受到楚的青睐而进一步遭到牵连,格外被中原华夏瞧不起。


由此,我们再来看“左”字的若干意义,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非常清晰了:由于是一个被人轻视的方位,“左”便很自然地被人们赋予了偏邪类意义;因为重右轻左,人们对物、事、人进行方位安排时,一般总将占据主导的置于右边,次要、辅助的置于左边,于是“左”又有了辅助类意义。


或许是因为“辅助”类意义与“左”的其他意义关系不太容易被人们理解,或许只是为了让文字的分工更加明确,后来人们为“左”的“辅助”意义专门造了一个“佐”字。由此可见,“佐”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其实也具有表义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表义功能还要强于义符“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中,并非是十分罕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易错字例说
庞德河/刘朝玉/王娜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富有表现力的短语。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来使用,其结构形式一般不能随意更动,一字写错,就会影响文意的正确表达。成语中易错字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形体相近、音同或音近致误


成语中有许多字,不仅形体相近,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不仔细加以辨析,就很容易写错。现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


1.“不胫而走”误作“不径而走”(’97全国卷)


“不胫而走”是说没有腿却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应是“胫骨”的“胫”(jīng),不是“大相径庭”的“径(jìng)


2.“插科打诨”误作“插科打浑”(’96全国卷)


“插科打诨”是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道白和动作引观众发笑。“诨”(hùn),戏谑,开玩笑。应是“诨名”(外号)的“诨”,不是“浑浊”、“浑身”的“浑”(hún)。


3.“销声匿迹”误作“消声匿迹”(’95全国卷)


“销声匿迹”是说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门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应当是“销假”的“销”,不是“消失”的“消”。


4.“罄竹难书”误作“磬竹难书”(’94全国卷)


“罄竹难书”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出之竹,书罪无穷。”意思是用尽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后用来形容罪行很多,难以说尽。“罄”(qìng)尽。“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应是“罄其所有”的“罄”,不是“钟磬”的“磬”。


二.形体相近、读音不同致误


成语中也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形体相近,但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读音与意义,如果不对这些字的字形认真辨记,就极易误写。例如:


1.“病入膏肓”误作“病入膏盲”


“病入膏肓”是指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态严重到无可挽救的地步。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把心脏与隔膜之间叫“肓”(huāng下面是“月”),据说“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盲”(máng下面是“目”),是说眼睛看不见东西。


2.“脍炙人口”误作“脍灸人口”


“脍炙人口”是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zhì),上面是“@①”(古“肉”字)烤熟的肉。“灸”(jiǔ),下面是“久”,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


3.“饮鸩止渴”误作“饮鸠止渴


“饮鸩止渴”意思是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将来有大患。“鸩”(zhèn),指的是“鸩”(传说中一种有毒的鸟)的羽毛泡成的毒酒,左边是“@②”。应是“鸩毒”的“鸩”,不是“斑鸠”(jiū)。


4.“有恃无恐”误作“有持无恐”


“有恃无恐”是指因为有所倚仗而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恃”(shì),依赖、倚仗的意思。应是“恃才傲物”(倚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旁人)的“恃”,左边是“@③”,不是“持之以恒”的“持”,左边是“@④”。


三.形体不同、音同或音近致误成语


中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但读音却相同或相近,如果对这些字的含义不透彻理解,就很容易张冠李戴。例如:1.“川流不息”误作“穿流不息”(’93六省市卷)


“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应是“百川归海”的“川”(河流),不是“穿针引线”的“穿”(通过)。


2.“蜂拥而上”误作“蜂涌而上”(’94全国卷)


“蜂拥而上”是指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而上去。应是“拥挤”的“拥”,不是“涌现”的“涌”。


3.“枉费心机”误作“妄费心机”(’94全国卷)


“枉费心机”意思是白费心机。“枉”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应是“枉然”的“枉”,不是“胆大妄为”的“妄”(胡乱)。


4.“直截了当”误作“直接了当”(’93年全国卷)


“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不绕弯子。应是“截然”的“截”(jié),不是“连接”的“接(jiē)。


四.形体不同、读音不同、意义相近致误


成语中往往有一些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读音也不一样,但意思颇接近,如不谨慎,也会误用。例如:


1.“披荆斩棘”误作“披荆斩刺”


“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清除障碍,艰苦奋斗。“棘”(jí)常与“荆”合用,组成“荆棘”一词,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用来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刺”(cì),指尖锐像针的东西。“刺”与“棘”意义有别。


2.“以邻为壑”误作“以邻为祸”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来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应是“沟壑”的“壑”(hè),不是“祸害”的“祸”(huò)。


总之,要做到正确地书写成语,首先应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多积累成语,丰富词汇量。有了扎实深厚的功底,再多做练习,我们在运用成语时就可以避免写错字,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炙的上半部分


@②原字为鸩的左半部分


@③原字为惊的左半部分


@④原字为持的左半部分


【原文出处】语文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尴尬”、“不尴尬”与“不尴不尬”详解
安徽师大文学院/李庆霞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六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李小二看见两个人走进他的酒店,交头接耳地商量着什么,悄悄喊来老婆,说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的不尴尬?”随后李小二找来林冲,告诉他:“却才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清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同样的两个人,前作“不尴尬”,后作“尴尬人”,意思是相同还是相反?前之“不尴尬”,课文注释说:“不尴尬,鬼鬼祟祟,不正派。也作‘尴尬’,或者‘不尴不尬’。”后之“尴尬人”未注,从语境看,此处也该作“鬼鬼祟祟,不正派”讲,与前文“不尴尬”的意思相同。


问题:为什么“尴尬”、“不尴尬”和“不尴不尬”的意思相同呢?课文注释是对是错?


首先看词典对“尴尬”的解释。《汉语大词典》释为:1.行为、态度不正常。2.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汉语大字典》释为:1.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2.神色不正常,鬼鬼祟祟。3.不安全,危险。《辞源》释为:1.行为不正,鬼鬼祟祟。2.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


“不尴尬”《汉语大词典》释为:1.行为不端正。2.犹言尴尬,指行为鬼祟,神色态度不自然。3.事情棘手,有麻烦,使人困窘。


“不尴不尬” 《汉语大词典》释为:1.指人的行为不正。2.指处境困难。3.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尴尬”、“不尴尬”。“不尴不尬”的意思基本上相同。课本注释符合词典中的相关义项,并非有误。


其实“尴尬”、“不尴尬”和“不尴不尬”意义相同的情况在古书中尤其是明清小说戏曲中是很多的。


为什么“尴尬”、“不尴尬”、“不尴不尬”三个词的形式不同意义却相同呢?关键在于“不”字的用法。“不”在古汉语中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用作否定副词的,如“不伦不类”、“不卑不亢”等等。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又是一个语助词。《汉语大词典》中“不”的第五个义项是:“助词,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并且举例:《诗·大雅·东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注:“不惊,惊也。不盈,盈也。”诗经通常为四言,“不”在这里起足句的作用,使诗句结构整齐。正因为“不”有这样的用法,三个关于“尴尬”的词意思才可以保持相同。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并不少见。


如:


不则。《逸·周书·蔡公》:“我不则寅哉,寅戈。”“不则”即“则”,就。


不可。《敦煌变文集·垆远公话》:“你在寺枷蓝,要念即不可,就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即不可”就是“即可”。


不羞见。关汉卿《蝴蝶梦》“我若学嫉妬的桑新妇,不羞见那鲁义姑。”顾学颉、王学奇主编的《元曲释词》注: “不羞见”即“羞见”;加“不”以反语见义,起加强语气作用。


不甫能。元·纪君样《赵氏孤儿》:“不甫能风调雨顺,太平年宠用这般人。”“不甫能”即”甫能”才能够,好容易。


不因。关汉卿《窦娥冤》:“窦天章白:‘不因我受儿一件事,感起一桩故事。’”又《水浒传》第十二回:“不因这番比试,有分教,杨志在万马丛中闻姓宁,千军里在头功。”


不争。关汉卿《哭香囊》:“比当日黑河秋,则不争咏着貂裘。”“不争”即“争”,差。


不当不正或不端不正。元·无名氏《渔樵记》:“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头前。”又(金瓶梅)第二回:“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如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巾上。”“不当不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犹言“端端正正”。白维国主编的《金瓶梅词典》解释为:又作“不端不正。


以上这些例句中的“不”字在句中起“足句”或“加强语气”的作用,使得语言生动、句式整齐而富于韵味。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店小二与妻子说两个客人“不尴尬”时,“不尴尬”用作补语,表述状态有强调之意。而与林冲说两个“尴尬人”时,“尴尬”用作定语,没有强调之意;而且此处如用“不尴尬”,反会使句子别扭,故用“尴尬”一词。这几个词语意义虽然相同却不可互换,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非常谨慎,颇为精到。


摘自《学语文》2001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稿件的名称
刘乃乐


腹稿:在大脑中进行构思尚未动笔写作的稿件。


草稿·初稿:初次写出尚未改定的稿件。


脱稿:指已经修改抄正的稿件。


手稿:由作者亲笔书写的稿子。


特稿:为宣传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而特约作者写的稿件。


专稿:专门供给某一报刊采用的稿件。


尊稿:对别人所写稿件的敬称。


惠稿·赐稿:编辑对作者来稿的敬称。


拙稿:作者对自己所写稿件的谦称。


旧稿:很久以前写好的稿件。


残稿:残缺不全的稿件。


遗稿:一个作者逝世后留下的尚未发表的稿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赤子”的由来
刘宝河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摘自《语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趣辨多音字
刘仕应


在教学中,多音字是难点;在备考中,多音字往往使学生望洋兴叹,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弃而不学。为了让学生掌握多音字,可将一个字的多个读音编入一句有趣的话中,让学生辨识、记忆,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于后。


几 你家有几张茶几(jǐ jī)


仆 奴仆有前仆后继的精神吗?(pú pū)


挨 挨着她坐的那几个学生都挨打了。(āi ái)


拗 他执拗着写下了这些拗口的话。(niù ào)


膀 鸟有翅膀而无膀胱。(bǎng páng)


把 把刀把子抓牢!(bǎ bà)


磅 从气势磅礴的炼钢炉前开出的那辆汽车,平稳地上了地磅。(páng bàng)


蚌 蚌埠有河蚌吗?(Bèng bàng)


薄 把她那刻薄的语言记在薄荷叶状的薄片上。(bó bò b áo)


暴 他学习上那一暴十寒的弱点暴露出来了。(pù bào)


背 他把背包背在背上。(bèi bēi bèi)


奔 奔腾的江水直奔大海。(bēi bèi)


【原文出处】读写月报


【原刊期号】199908


【作者简介】刘仕应,四川开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22: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