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汪涛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联想可以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十)实践记忆法

这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来进行记忆。比如,学习了有关的面积、地积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去量一块地,算算亩产量;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画一张自已所在班级身高、体重等情况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验证,就会得到久而不忘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两点体会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两点体会
西峰市南街小学 白焕元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数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安排教学过程的尝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安排教学过程的尝试
郑纯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让小学生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并不是件易事。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得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设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结构结合起来,巧妙、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以疑激欲,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在学生认为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必须要通过计算得出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不通过计算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在学生揣测不定时,我让学生任意出分数考我。为了验证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还请两个学生通过计算器的计算告诉全班同学老师回答的是否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心底暗暗佩服也好奇老师怎么这么有本事,于是自然而然萌发了探索新知的欲望。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有层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学会到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这样设计课堂提问:指着黑板上的六个分数问:“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规律是在分数的分母中,还是在分子中,是怎么看出来?”再问:“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母决定的,说说看你们认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提示学生将六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问:“左边三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中含有哪些质因数?有几种情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继续问:“为什么一个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呢?”鼓励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接着问:“观察右边三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它们含有哪些质因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出分数考学生,故意安排4/35,5/35和7/35这三个分数,当学生发现7/35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故作惊奇问:“奇怪了,为什么分母同样是35,4/35和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35能化成有限小数呢?我们刚才概括的规律错了吗?”富有思考性而且很有趣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必须在总结的规律前面加上“一个最简分数”。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规律本身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又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和分析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地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
设计形式多样、有趣、有层次的练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可以在主动思维中巩固新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判断事先写在小卡片上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开始是个别举手回答,接着改成同桌抢答,最后又进行集体性手势回答。学生情绪颇高,多样的形式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探索规律,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数学讲评课浅谈  

 
   




数学讲评课浅谈

虞国英

  

    数学讲评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已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数学讲评课应遵循的五项原则与同行切磋。

一. 准确及时原则

    准确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评讲、及时反馈,效率显著。讲评的好坏依赖于反馈信息的准确。讲评之前,教师应统计好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卷的各知识点归类,分析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对有创见的解法及相应的学生,对典型的错误教师应心中有数。总之,试卷分析越翔实准确,讲评效果越好。

二. 激励性原则

    激励应贯穿讲评的始终。对一直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找准差距。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对分数不高的学生要捕捉其闪光点,激励他们的兴趣。通过讲评,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要求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水平,忌讳面面俱到。由于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散于各题中,逐题依次讲评,学生思维时此时彼,难以专一,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按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适当归类评价,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对有创见的解题方法,尤要加以肯定。

四. 自主性原则

    讲评课要给学生表述自已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作出“反评价”,即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鼓励他们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清楚地了解其学习中的困难究竟发生在何处。通过讲评培养学生表述能力,达到统一。讲评以后,应布置一些相应作业,让学生自已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五. 模式化原则

    模式化一方面要求把所讲评的内容纳入已学过的模式,归入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系统结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和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把新知识纳入原认识结构的同时,还要注意改造认知结构,使它和新知识顺应,从而形成新认知结构,这是讲评课的着力点。

    数学讲评的主要形式是解题。解题的过程一般由审题——探索——表述,审题的核心手段是观察。探索的重要途径是联想与变换,表述的基本要求是简捷与规范。对于典型的考题,要注意展现思路形成的过程。通过猜想,类比,归纳等方法,提出问题的概略解决方案。其次,要突出思路的探索过程。教师通过“得什么?为什么?怎样想到的?”问答,在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自然思维过程,暴露方法择优过程和解题偏差纠正过程,使学生了解自已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学生转变思维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下面举两例,加以说明:

    例1. 若X1,X2是方程X2-(K-2)X+(K2+3K+5)=0的两实数根。求X12+X22最大值。

    学生解题时易犯错误为:由X12+X22=(X1+X2)2-2X1X2=-(K+5)2+19,故得X1+X2的最大值为19。

    教师讲评时,可不加评价地公布上述解法。请学生谈出自已的思路分析。教师评价则着重在以下几点:

1. 概略解决方案:利用根与系数关系,运用配方法。

2. 解题过程偏差纠正:初中只研究实数根,判别试Δ≥0举足轻重,不可掉以轻心。

3. 正确解答(略)。(答案:当K=-4时,达最大值18)。

    例2. 有一项工程,若甲单独做刚好按规定时期完成,若乙单独做要超过规定时期3天才能完成,现在由甲乙合作2天,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刚好规定日期完成,

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此题按常规方法,设规定日期为X天,不难列出方程:2[1/X+1/(X+3)]+(X+2)×[1/(X+3)]=1。但教师的讲评到此止步,则意犹未尽。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乙做X天后,剩下的工程甲做2天,由于剩下的工程相等,故乙做3天,而这正是甲做2天的工作量,即有2/X=3/(X+3),此法较常规解简便得多。

这样的讲评,为学生转变思维的方向,方法与策略,提供了样板,对建立新的认知结

构大有裨益。以上几点,仅是自已教学和听课中感到上好讲评课应解决的几个问题,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翁兰英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通过组织学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导他们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过程内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鲁晓千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鲁晓千)
    数学领域中的知识博大精深,学之不尽。小学生们所学到的只是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最基本的东西。因此, 学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 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便显得尤为 重要。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研究数学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是逻辑性强、 抽象度高,小学生不易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呢?
    一、在讲能被2、5、3整除的数时,第一节课先讲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接下的第二节课要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 整除。”
    这两节课要讲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在思维上存在着一段跳跃。因为第一节课学生们注意和观察的是一个 数个位上的数学有什么特征,而第二节课则变成了观察一个数的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特征。如果教师按照教材 上的顺序开始就例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疑虑:“一个数的个位上是 0、3、6、9的数是否也能被3整除呢?”因此这节课的开始时,教师就应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并举出例子 ,得出结论,打消学生们头脑中的这个疑虑。
    如:看下面个位是0、3、6、9的两组数。
    (附图 {图})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
    上述的结论,学生们会很自然接受的,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结论的获得是用了一个数学中很常用的重 要证明方法——举反例的证明方法。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这种方法点拨给学生,指出:“要证明一个结论 是不是成立时,只要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结论不正确即可。”这种方法叫做举反例的证明方法。这样,举 反例的证明方法就会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深深地留下了印象。
    二、计算:1/2+1/4+1/8+1/16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一道分数连加法的计算题,计算过程 如下:
    1/2+1/4+1/8+1/16=8/16+4/16+2/16+1/16=(8+4+2+1) /16=15/16
    然而,这道题的本意并不在此,其目的是要寻求一种简便的算法。如(图一),用一正方形表示单位“1 ”,这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图形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会得出:
    1/2+1/4+1/8+1/16=1-1/16=15/16
    至此,本题的目的已经达到,但学生们还没有得到此题的精髓,也就是题中所包含着什么样的规律,体现 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们渗透和点拨出来。
    实质上,此题是求数列:
    1/2,1/4,1/8……1/2[n]……的前几项和问题,其前几项的和是S[,n]=1-1/ 2[n]=(2[n]-1)/2[n]
    由于学生没有极限的思想,不理解无穷的概念,因此,字母“n”的意义无法给他们讲解清楚。但教师可 以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把上述极限思想渗透给学生。如在上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下列几题:
    1.计算 1/2+1/4+1/8+1/16+1/32
    2.计算 1/2+1/4+1/8+1/16+1/32+1/64
    3.计算 1/2+1/4+1/8+1/16+1/32+1/64+1/128
    观察图形,使用前面例题的简便算法,学生们会很快算出结果。
    1/2+1/4+1/8+1/16+1/32=1-1/32=31/32
    1/2+1/4+1/8+1/16+1/32+1/64=1-1/64=63/64
    1/2+1/4+1/8+1/16+1/32+1/64+1/128=1-1/128=127/1 28
    这时,教师再继续让学生计算1/2+1/4+1/8+1/16+……+1/512
    如果学生能很快得出结果是:1-1/512=511/512这就说明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 了数列的概念。此时教师将前面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如果以分子是1,分母是前一个加数的分 母的2倍的规律,再继续加下去,不论再加什么数,结果总是得:1-最后一个加数。并且其结果总是不超过 1。
    上述的结论是极限思想的体现,对此,学生们不会有深刻的理解,但极限理论中无穷的概念已在他们的头 脑中产生了朦胧的定义。这为他们将来学习极限理论,提高抽象思维,奠定了基础。
    以上只举了教学中的两个具体的实例,实际上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中最重要的思想 和方法孕含在其中,如:集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充分必要条件、归纳法等,只要教师能抓住适当的时机, 将这些思想和方法适度地渗透给学生,就会使他们从小就开阔视野,并为他们走出校门后去独立学习和研究更 高深的数学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潘仙兰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 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 力。
    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小 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 中充分运用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 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巩固概念时的比较。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 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 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应用题教学中的比较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 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 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 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 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 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应用题“多变”,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 ”等。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 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 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16: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