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平面图形》课堂实录

 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1、说说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①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生:黑板是长方体。教室里的音箱是长方体。(学生指着教室前面桌子上圆柱形的杯子)这个杯子是圆柱。我家的冰箱是长方体。……
  ②让学生从桌面上的各种立体图形中找出喜欢的物体。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找的是圆柱。
  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2、摸物体的面,感觉面。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请学生摸物体的面,把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摸起来平平的。
  生:摸起来滑滑的。
  生:摸起来有点尖(这个学生摸到三棱柱的棱上去了)。
  师:哦,你这不是面,你这是三棱柱的棱了。还有吗?
  生:我觉得有的摸起来滑滑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次次的。
  师:那是不是平平的呀?
  生:是的。(评析:其实这里应先说明“滑滑的”或“次次的”都是物体材质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到面是平的上来。)
  生:有的面摸起来圆圆的。……(评析:这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给新知的铺垫和“热身”。由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仅仅是前一节课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得还不够,因而对其形状和名称还不是很熟悉,通过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有一个重温旧知的机会,也可对旧知有一个巩固的作用;这环节又给新知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平台,因为后面的各个环节中所要学生操作的如摸、找、说、画等都是在本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感受“面”从“体”得出
  1、认识长方形
  ①从长方体上认识长方形。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但是谁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个什么图形吗?生:长方形(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答)师:真棒,这么多人都知道。那现在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让学生读“长方形”三个字)
  ②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师:现在请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找)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生:我在盒子里找到了一张纸,把纸折起来是一个长方形。(因为我提供的是一些药品包装盒,有些盒里边有说明书。)
  生:我在这个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边指边说)……
  ③摸一摸找到的长方形
  2、认识其他图形
  ①师:刚才大家都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师:咦,找到正方形?你能把你手里的长方体那起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装出很奇怪的样子)三棱柱上有长方形吗?在哪呢?
  生:有,在这里。(边摸边说)师:太棒了,连三棱柱上的长方形都能找出来。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评析:以上环节采用“先摸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摸”的部分里,由于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也已经知道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因此我直接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上“剥落”下来,这样既直观又让人印象深刻。然后让学生找和摸长方形,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的感觉。在“放”的部分里,安排了“找”和“说”两个内容。“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在长方体上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这样的话,经过教师的点拨就可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立体图形上可能会有多种面存在,并非是单一的。这样也达到了“放”的目的。“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
  ②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并揭题。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咱们一起来读读看这些图形的名称。(生读)大家比比看今天认识的图形和昨天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体长长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圆柱鼓鼓的,圆扁扁的。
  生:正方体有六个面,正方形只有一个面。
  生:……师进行小结并揭题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会用“体”描“形”
  1、画各种形状图:
  师:请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在纸上描出今天学过的图形。同一小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不会画的可以看书。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分类:
  师:请各小组从自己的作品里选两个最漂亮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自己可要想好了要贴到哪里。(学生在贴的过程中有几个小朋友把圆贴到三角形的后面,或把长方形贴到正方形的后面。)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贴的对吗?(由学生上黑板进行改动)
  (评析:本环节我应该让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可以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也可以用印泥印等。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既是对平面图形特性的进一步感知,也是对分类知识的初步渗透。)
  四、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1、找一找
  师:谁能说说咱们身边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大家可以出座位在教室里找,也可以说说家里、路上所看到的。谁起来对大家说说?
  生:……(评析:这样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小组合作,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地图画。(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合作与互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回家找找看,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今天学过的这些图形的样子的,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评析: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在这里教师留了一个让学生与父母交流的空间,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去体会平面图形的特性,也让父母参与了孩子的学习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5以内的加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情境,如模拟表演(原来有几个人,又来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讲童话故事等,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的自身素质各不一样。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针对这种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红色粉笔,右手在盒子里拿出1枝黄色粉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起来,问学生一共是几枝粉笔。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一试。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
  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
  ……
  2.摆圆片。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是几张画?
  ……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4+1=5,3+2=5两种情况,教师在集体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  
  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4.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独立观察图,找出同一类型的东西把他们合并起来,如凳子和凳子合起来,梨和梨合起来,花盆和花盆合起来。
  (2)这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符合图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几》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服务。教学中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2、数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在探索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4、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具有组织能力和模仿能力的组长。准备10个水杯。每人准备一把扇子(收集起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在咱们教室里举行一次室内运动会。
  生(齐):太好了!
  师:看,运动员们跑到终点了(让5个同学代替运动员,从教室门外跑步到讲台前面)。同学们快看谁跑得最快?
  生(齐):向超第一,罗时雨第二,赵亦凡第三,谭振林第四,毛前第五,
  反思: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设计的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实际就渗透了“第几”的知识,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第几”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学生能切身感受的“数学事实”,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活动1:颁奖。
  师: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颁奖仪式,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到前面按老师的要求做:
  请你给得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三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四名的运动员发优秀奖
  请你给得第五名的运动员发纪念奖
  活动2:送水。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跑了第一的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成一排)
  生1把水送到了向超手中。
  师:跑了第一名的向超同学,现在排在第几?
  生2:向超排在第3。
  生3:向超排在第4。
  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2:我从左边数了数,向超排在了第3。
  生3:我是从右边数的,向超就是排在第4。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同学们明白“从左数”和“从右数”的不同了吗?
  生(齐):明白了。师:老师这里还有5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2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2名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2名”与“前2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生4:“第2名”是一个人,“前2名”是两个人。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
  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从右数的第三个)。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我让他们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师:老师这里还有4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3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3名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3名”与“前3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大小》课堂实录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比大小”知识做了调整,将认识“=”“>”、“<”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在第17页首先让学生观察“猴子吃水果图”,数出猴的只数和3种水果的个性,然后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这种排列形式实质上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我们称它为象形统计图。根据象形统计图,抽出以小猴和其中一种水果为内容的两列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说关系符号“=”“>”、“<”,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使学生初次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录在线】:
  创设游戏情景,教学“=”“>”、“<”、的含义。
  1、认识“=”的教学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两只小猴正在举行一场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是一场什么比赛?
  生(齐声):夹弹珠比赛。
  课件演示:森林中两只小猴进行“夹弹珠”的游戏比赛。结果两只小猴都夹了2颗弹珠。
  师:究竟两只小猴谁获胜呢?为什么?
  生1:左边小猴夹了2颗,右边也夹了2颗。
  生2:两只小猴都夹了2颗,不分胜负。
  师:两只小猴都夹了2颗,表示夹的弹珠同样多,也就是2和2同样多。2和2同样多,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连接表示。(课件出示等号)教师也用教具摆出等号。
  学生齐读等式:2等于2。
  师:2等于2表示什么意思?生1:就是2和2一样大。生2:表示2和2同样多。师:小朋友真能干,你还能用举出用等号表示的例子吗?
  生1:5等于5。生2:3等于3。生……
  2、认识“>”的教学
  师过渡语:小猴“夹弹珠”游戏不分胜负,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猴们一样也做这个游戏呢?生(齐)想。
  师:做做夹弹珠游戏前,请小朋友仔细听清楚游戏规则:1、口哨一响,小朋友开始夹弹珠把盒里的弹珠夹到盒盖里;2、口哨再响,大家停手;3、弹珠掉地下,重新拾开始。
  生:老师,我们没有夹的东西?
  师:大家从铅笔盒中拿出两支铅笔,我们就用他们做工具进行比赛,好吗?我们先自由练习1分钟。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教师根据游戏规则进行正式比赛。
  师:游戏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自己和同桌夹的弹珠数目。
  生1:我夹了5颗,同桌也夹5颗。(教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2:我夹了3颗,同桌夹了2颗。(教师板书)
  师:有没有和上面两位小朋友不一样的结果?
  生3:我夹了1颗,同桌夹了4颗。(教师板书)
  生4:我夹了3颗,同桌夹了3颗。(教师在生1数目板书下面板书)
  生5:我夹了2颗,同桌夹了1颗。(教师在生2数目板书下面板书)
  生6:我夹了2颗,同桌夹了4颗。(教师在生3数目板书下面板书)
  师:5和5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数连起来吗?为什么?
  生:5等于5,表示两个人一样多。
  师:3和2这组比赛结果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
  生1:3和2不一样多。生2:3比2多。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我们自己能不能也用铅笔摆一个符号可以连接这两个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可移动的教具摆放自己创造的连接符号。
  师:这位小朋友摆出“>”这符号连接,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生:3比2大,2小,尖的就对着2。
  师:请和这位小朋友摆的一样的举手。(班上基本正确)
  师:这个符号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大于号”。3>2表示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
  生1:3大于2。
  3、认识“<”的教学
  师:1和4这个比赛结果可以用>连接吗?大家再动手摆一个符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可移动的教具摆放自己创造的连接符号。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符号取一个什么名字?
  生:小于号。师: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连起来把1<4读一读。
  生齐读。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1<4表示什么?
  生1:1<4就是1比4小。
  生2:4比1大。
  4、分“>”和“<”、
  A、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
  师:“>”和“<”、真象一对双胞胎,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很难区分“>”和“<”?
  生1: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尖,小于号;生2: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在右小于号生……教师对于学生的语言描述只要正确都加以肯定。
  师:我们把比赛结果用简单符号表示。小朋友想不想再比赛一次。这次,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将比赛结果用今天所学知识表示。学生再次进行比赛。结束后同桌用数字卡片表示结果。
  6、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在游戏中认识“>”、“<”“=”三种符号。在现实生活中,比大小(出示课题比大小)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用“>”、“<”、“=”来表示,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
  巩固深化
  基础练习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看图填数(课件演示)学生根据题意举数字卡片表示,课件反馈校对。
  (2)选择正确的关系符号。形式:课件出示以上题分别写在5架无人驾驶的飞碟身上,清学生从标有“>”、“<”、“=”的小动物中选出符合驾驶要求飞碟驾驶员。学生先独立思考,在逐题反馈。形式是选择正确飞碟顺利起飞。(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1)创设情景,引入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森林中3只小猴对着一堆水果正在争吵,小猴甲:三种水果每人分一个,我猜桃子一定不够分。小猴乙:不对,不对,香蕉才不够分呢!小猴丙:你们说得都不对,每种水果都够分。
  师:3只小猴争吵不休,小朋友能他们想一好个办法能一眼看清楚这些水果够不够分?
  生1:可以把这些水果一个一个对起来看看,就知道够不够分。
  生2:我数一数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够不够分。
  生……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先把这些水果理一理,使小猴们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不够吃,好吗?
  同桌学生利用学具将凌乱的水果进行粘贴在卡纸上进行整理,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整理方法。
  反馈展示学生的摆放结果。
  师:小朋友能能干,合作的力量可真大,通过合作都完成了任务。下面请展示在黑板上的这组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整理?
  生:我们是把三只猴子竖着排列,一只猴子对一种水果,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梨比猴子多,桃正好分完,香蕉不够分。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棒!哪些小组和他们整理方法是一样的?
  结果有3个组基本一样。
  师:我们请第二种整理方法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整理的?
  生:我们是把三只猴子横竖着排列,一只猴子对一种水果,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梨有4只比猴子多,3个桃正好分给3只猴,香蕉只有2支所以不够分。
  师:这组的整理方法也非常好。有几个组和他们一样呢?(结果有2个组采用这种方法)
  在反馈展示中,有个别组把三只猴依据课件里,猴子围坐的方式排列,三种水果别对应在每只猴子身边。这种整理就不能较好渗透统计的方法。教师给予重新粘贴。
  课堂总结
  师: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这节课也快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整理水果。
  生2:我认识了>。
  生3:我也认识了>。
  生4:我还认识了“>”、“<”、和“=”。
  生……
  【反思升华】:
  本节课的教学《比大小》内容是做了调整后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本,教材把认识“>”、“<”、“=”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在教学中老师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所以,这堂课中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通过游戏引出知识点,再游戏贯穿于知识的建构,最后由游戏式的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统计知识的渗透。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创设学生“夹弹珠”比赛的活动情景,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自己建构数学知识,增加才干。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时力求通过几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难点。首先,出现“>”和“<”时,让学生自己通过利用铅笔创造符号的过程,在操作中认识、记忆符号。其次,安排同桌交流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交流、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3、课堂练习,层层深入。
  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排练习时,主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注意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基本练习,练习设计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展示。比如“飞碟找驾驶员”这组练习题,卡通式的形象再配上克移动的练习形式,大大调动学生练习的情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练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总之,让学生在轻松的练习环境中练习,既注意广度,又深入拓展,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教材中的小猴分吃水果的例题教学,我把它作为应用练习展开。这种安排主要出于对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因,把它作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不拘泥于教材的设计,体现教师是教材的组织者的角色地位体现出来。设计时以小猴为分吃水果争吵,让学生怎样平息争吵为教学线索展开教学,使教学有了很好的问题起点。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积极思考,认真动手寻求答案,既解决问题,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起到巩固知识,应用生活实际的练习作用。
  在看到成功的同时,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第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缺乏数学教师精辟、科学的语言表述能力。游戏的规则表述没有针对这些开学才两周的孩子设计。尤其是单调贫乏的评价语言对低年级孩子的导向性不够。第二、灵活处理教案的机制不够,缺乏课堂调控机制。不能灵活驾驭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有带着教案走进课堂的感觉,缺少领着孩子走进课堂的那中驾驭教材课堂教学能力。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将大胆地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借课改这次东风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有一个新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一数》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页—第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一数的过程,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抽象出“几个几”,并体会“几个几”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相同加数连加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感受乘法的必要性;
  3、通过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通过数一数,抽象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数物体的个数时,所表示的“几个几”的含义不同。
  教学准备:熊猫卡片、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数熊猫个数,抽象出“几个几”。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卡通动物运动会去看一看,你们说好吗?
  【出示熊猫图】你们看,一群可爱的小熊猫也来参加运动了,怎样才能知道这一共是多少只小熊猫呢?
  生:可以数一数。
  师:【板书课题:数一数】那都可以怎样数?
  生:可以1个1个的数;
  生:可以2个2个的数;
  生:可以3个3个的数;
  ……
  师:这么多的方法,那好吧,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同样多的熊猫卡片,用你喜欢的方法数一数一共是多少?
  先别急,老师有个要求,一会你要告诉大家,每次数几个,数了几次?
  生:(学生动手数熊猫卡片。)
  师:【巡视:强调问题,让学生准备好说数的过程】数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师:好,谁愿意先来说一说?
  生:我是1个1个数的,一共是12只小熊猫。
  师:数对了吗?谁还有不同的数法?
  生:(展台展示)我是2个2个数的,2、4、6、8、10、12,一共是12只小熊猫。
  师:那你是每次数几个?数了几次呢?
  生:我每次数2个,数了6次。
  师:来,我们一起看屏幕数一数。【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数:每次数2个,这是1个2,2个2,3个2……6个2。)
  师:一共是几个2?
  生:6个2。【板书】
  师:谁能看屏幕完整地说一说?
  生:每次数2个,数了6次,就可以说成是6个2。
  师:像他这样,同桌互相说一说。谁再说一说?谁能把数的过程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2+2+2+2+2+2=12
  师:这种方法很好,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学生说,师课件演示】
  生:每次数3个,数了4次,就表示4个3,算式:3+3+3+3=12;
  每次数4个,数了3次,就表示3个4,算式:4+4+4=12;【板书:-个-算式】
  每次数6个,数了2次,就表示2个6,算式:6+6=12;
  生:每次数5个,数了2次,还多2个。
  师:这种数法也数出了12只小熊猫,不过每次数的个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根据不同的数法列出了这些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加数相同;
  师:举个例子说说,加数是几?几个2相加?这个呢?
  这些算式都可以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数法数出了熊猫的个数,并且把数的过程用几个几相加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从不同角度观察,理解几个几的含义。
  师:【课件】观众们已经坐好了,团体操表演就要开始了,看,场地上已经画好了表演队形,每个圆圈里要站一只企鹅,一共会有多少只企鹅参加表演呢?
  注意观察,这回可以怎样数?想好了,和同桌说一说。
  生:(观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是横着数的,一行有6个,2行是12个,3行是18个,4行就是24个。
  师:同意吗?这位同学是横着数的,这一横行我们就说是一排。每排有6个,有4排,可以说成是几个几呢?
  生:4个6。
  师:【板书4个6】你能指指4个6在哪呢?
  生:(指图)1个6,2个6、3个6、4个6。
  师:你能把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6+6+6+6=24
  师:【板书算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到前面来指指,)
  生:我是竖着数的,每竖行有4个,有6竖行,就表示6个4,一共是24只。
  师:这一竖行可以说是一列。能指指6个4在哪吗?
  生:(指图)1个4,2个4……
  师:【板书6个4】怎样列式?
  生:4+4+4+4+4+4=24
  师:【板书算式】这就奇怪了,同样都数出了24只企鹅,怎么一会可以用4个6表示,一会又可以用6个4来表示呢?这是为什么?【课件对比】
  生:横着看,每排6个,有4排,所以是4个6;竖着看,每列4个,有6列,所以是6个4。
  师:哦,我明白了,原来是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个几,所以4个6和6个4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
  三、综合运用,巩固对“几个几”含义的理解。
  师:场上的表演真热闹,场下的拉拉队也不甘示弱,你们看,由小兔、小猴、小熊和小松鼠组成的四支拉拉队正给运动员加油助威呢。(出示四块题板)每个拉拉队一共准备了多少个道具呢?别着急,老师这有一些卡片,我们分成四个小组,选择合适的卡片给它们贴上,看看哪个小组选得又对又快,开始吧。
  (卡片内容:6个3、3+3+3+3+3+3、3个6,6+6+6、2个9、9+9、9个2、2+2+2……18)
  生:(分组活动)
  师:这个小组最快,我们先请他们说说为什么选这几张卡片发给—拉拉队了呢?
  谁来说?好,你代表吧。
  生:因为每只小兔拿了3个气球,一共是6只,所以是6个3,算式是3+3+3+3+3+3,一共是18个气球。
  师:大家看他们选对了吗?
  师:你们小组也来说说吧?再看看这两个小组选得对不对?
  生:(解释贴卡片的理由。)
  师:(总结)前面,我们通过数一数的过程,知道了每次数的数量一样,数了几次之后,都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根据几个几的含义,列出了连加算式,解决了问题。
  四、拓展延伸,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师:小松鼠拉拉队又增添了新队员,现在是10只小松鼠,一共拿了多少个气球?表示几个几?
  生:10个3。算式是3+3+3+3+3+3+3+3+3+3=30
  师:如果是15只小松鼠呢?
  生:15个3相加。
  师:如果是50只小松鼠,拿多少气球,你会算吗?能列出算式吗?
  生:50个3连加。
  师:如果是280只、350只呢?大家想想,这样写起来或算起来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太多了,很麻烦。
  师: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实录


一、尝试准备

师:同学们,王老师要开车去省城了(课件演示老师开车的情景)。我们的省城在哪儿?

评析:教师把生活中的实例与课本中的例题紧密结合,老师扮演成题目中的主人翁,学生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体现了“数学就在学生身边”的思想。难得的是教师能有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好生活(老师也能拥有自己的小车),很好的实现了情感教育目标。

生:(异口同声)长沙

师:你们一定想知道老师开车的速度快不快。请看:(出示课件)王老师开车去长沙,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师:你们能根据题中所给的两个量写出一个比吗?

男生甲:老师第一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为80:2

女生甲:老师第二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为200:5

师:看样子我们的男生与女生在暗暗地展开比赛了。好!老师要看看男生和女生谁能根据这两个量再说出不同的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男生、女生积极讨论)

评议:“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用男女生进行登山(学习)比赛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快了思维进度。

女生乙(抢):我还知道第一次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为2:80

男生乙(抢):我还知道第二次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为5:200。

师:看了这几个比,你们想做些什么吗?学数学就是要善于比较,如果把这几个比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会发现些什么?

生(齐答):比值相等。(学生欢呼,老师露出惊讶的神色。)

男生:我发现2︰80=5︰200。(学生再次欢呼,老师报以欣慰的目光。)

女生:还有其他的比相等吗?什么情况下两个比就相等呢?

男生:相等比有什么特点呢?

师:好,大家提的的问题很多,象这样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比例,你们想到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评析:学习比例的意义前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比的等式现象,从而自己发现相等比这一问题,描准学习主题,击中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很好地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尝试探索

师:我们班男生、女生都很棒!你们再比比看,谁能根据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和刚刚接触的新知识出题考大家吗?

评析:老师还没教,就让学生自己围绕新知出题考一考,对学生来说,确实感到新颖。这样做把新知探索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女甲:我给男生出一道判断题,比就是比例,对吗?

男甲:不对(男生、女生紧张地出题,应答神态煞是可爱。)

男乙: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男丙:比只有2项,而比例有4项。(学生边答,教师也用课件进行演示)

男丁:我给女生出一道判断题:两个比一定可以组成比例,对吗?

女甲:不一定对!

女乙: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则不能组成比例。(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评析:采用男生与女生相互出题讨论的方式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比和比例的比较,较透彻地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学生自问自答,学得投入,这与传统的听记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相比是绝然不同的。

师:(赞许点头)刚才我们经过唇枪舌剑的一番争论弄清了比例的意义,也知道比例是由4个项组成的。学习比的时候,我们把组成比的两个数分别叫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比例出现后,你们能叫出这四个项的名字吗?

评议:学生也学着取名字,带有创造性,与课本上的取名对照竟然一致起来,感受到自己颇有科学家的头脑,能从心理上促进学生不疲地学习。

男生甲:比例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再掀学习高潮)

生:喜欢!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答题纸,做一个数字接龙游戏。男生求下列比例的外项的乘积,女生算出下列比例的内项的乘积,看谁做得快!

男生甲:老师,我帮女生也做了。

师:我班的男生挺会照顾女生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怎么做人的教育)

女生乙:老师,我们帮男生也做了!(女生当仁不让)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说说你们的答案。(教师幽默的语言让课堂气氛变得又热烈又轻松)

师: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生:两外项的乘积与两内项的乘积相同!(学生一个个快蹦起来了!)

师:你们再看书,书上给我们的结论取了一个名字。

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把知识规范化)

生(齐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议:小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是凭借归纳律,教学中宜少用演绎律。教师匠心独运,把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规律,通过男女学习小组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使列举的过程变成了结果计算和对答的过程。在结果对答的过程中,学生觉察到好象是不是跟着别人说答案似的,再三思考竟然是男生与女生计算的结果相同,并巧妙地让学生积极主动而又轻松自然的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尝试引申

师:老师这儿有12、15、4、5四个数,你们能用这些数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呢?(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彻底的吸引了,跃跃欲试)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合作方案:一组4人,组长分工,甲写12开头的、乙写15开头的、丙写4开头的、丁写5开头的;独立写比例;相互检查、统计汇总人人获取答案;代表汇报)

男甲:12:15=4:5

12:4=15:5

女甲:15:12=5:4

15:5=12:4

男丙:4:5=12:15

4:12=5:15

女丁:5:15=4:12

5:4=15:12

(学生们争着抢着答,谁也不甘落后)

师:你们观察这些比例,还发现什么秘密没有?

男甲:我发现15和4好象一对亲兄弟。15是外项时,4也是外项,15是内项时,4也是内项。(老师露出惊奇,高兴的神态!)

男乙:每个数字开头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师:(赞许点头)想象得真好。

女生:5和12也是一对好姐妹!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比例是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巩固与拓展性应用,对于这样练习起点较高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恰到好处,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在答题的后面教师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反思,进一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胜负难分,老师还要你们比动脑筋。有两个比,它们的比值是2,把这两个比组成比例,你们能写出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紧张地讨论、交流)

师:你们谁先答?(老师能讲究民主)

男甲:女士优先!

师:有绅士风度,女生先来。(渗透如何做人的教育)

女甲:2:1=4:2

男乙:6:3=80:40

女乙:100:50=0.6:0.3

男生:

………………………

男女惊呼:老师,可以组成无数个比例。说不完的!

师:真厉害!秘密又被你们揭穿了!无数个比例,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出来?

生:省略号。

评析:学习是一步紧扣一步,一环又一环的悬念,学生都能大胆设想,大胆动手动脑,经过推理、验证,从而获得成功。数学中的省略号的应用,教师也未放过,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理念,符号感正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四、尝试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评析:把课堂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回顾一节课中的学习所得,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余力无穷。

生甲:明白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生乙:学会了如何组比例。

生丙:如何用简便方法组比例。

生丁: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组成无数个比例。

…………………

师:我们的收获真不少!我们全班男女同学都登上了今天的数学山顶。下课,谢谢同学们!

评析:本节课始终把握住了赏识教育理念,本着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数学学习内容与男女生进行登山比赛活动结合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激励着学生达到本课学习的目标。每一次成功的获得,男女学生在登山线上升高一步,最后互不相让、共同到达学习目的地。教学过程中用学生自能提问、自能解答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用男女学生对答内外项积的游戏自我发现、自我归纳概括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练习方式巩固和加深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上得成功,紧张又轻松、热烈又刺激,使人有“忘我”之感,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2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