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整理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曹刿论战》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我想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意在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因此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学生的情况是好象初看会分析,但翻译却不落实,其原因多半在于不会分析。例:“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又何间焉?”。从“齐师”到“请见”,可以看作三个主谓短语,“其”字以后是一个包含着以复合句作为宾语的句子:这种句子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是:“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那里面去呢?”把握这种句式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有比较牢实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有了它,便可以掌握文言文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常见句式,从而控制文言文的句式原理。只有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才能打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掌握常见句式,翻译起来也就可以脉络分明了。

由于学生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我便对其直接检测,没有让学生展示翻译的成果,但是做题效果不是很好.此环节的临时改变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翻译情况了解不够清晰,没让学生质疑使得难点句子没有得到共同解决,使得效率不是很高。在以后的课堂授课中如果要改变教学环节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后反思

用了三节课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占时比较多。但是,我觉得学得比较扎实,有成效,90%的学生达到了背诵和默写。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只有三百三四十个字。语言通俗晓畅,接近于现代的白话文。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学习它不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基于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上。至于理解邹忌劝说的艺术,我认为是次要的。语文课上,积累语言,理解运用语言,才是中心,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甚至树立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是说,工具性是语文科的基础,丢掉了这个基础,人文性就无从谈起。记得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亲近、亲爱。让学生背诵积累一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诗词,以高品味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文明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在学习古代优秀的文章时,关键是积累,而不是分析讲解,理解内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课前备课时,我曾设想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再演出。但是,随之我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这样做会用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改编剧本得两三节时间,再演出也得一两节时间。而且这样的课容易造成表面的热情,除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在面临中招考试的九年级,尽量采用实用的课堂教学。但是也应避免平庸枯燥的课堂,甚至以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反倒不如教师。我和学生同时背诵,边学边背。我把课文背诵下来时,还没有一个学生会背。他们背得慢,而且容易忘记。我已30多岁了,记忆力当然不如十三四岁的学生。可为什么他们会比我背得慢呢?在课下,我把这个困惑讲给一位同事。她说,学生当然没有你记得快了,你上学时背诵过这篇课文,当教师后又教了几遍,有了记忆的基础,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它,他们的识记是从零开始的。再者,成人的理解能力比青少年强,理解能力在记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还有,你有充足的时间,而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他们要学习八九门课程。听了她的一番话,我茅塞顿开,也理解了学生。当学生的学习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要苛求、责难学生,要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想一想,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很用功地学习了,我们不应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我们能做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树立学习的成本意识,那些高耗低能的教学是教师最大的失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9 15: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