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讨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教师作小结性评价。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3段,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或发挥想象,改写原文。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以下词的读音和意思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答。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答。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后。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唏
未已        长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九年级复习

第一章:积累与运用
考点中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集中凸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汉语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积累水平和运用语言知识和能力探究问题的水平。
《考试说明》解读一:
1.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        正确书写汉字。
(1)主要题型: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找出错别字并修改、判断读音、书写正确与否的选择题。
   (2)教学建议:平时注意,复习梳理,常用为主,特例强化。
《课标》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但在复习期间进行梳篾式的复习不仅花时费,而且效率低。要我们师生在平时阅读、写作、口头表达时都要强调语言运用的正确和规范,并注意收集学生在阅读、写作以及其它作业中常常读错、写错的字。还要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的形声字的适当梳理。
举例:不谙水性 ān 哺育 bǔ停泊 bó 忏悔 chàn 玷污diàn 粗犷 guǎng污秽huì眼睑 jiǎn针灸jiǔ.口角 jué.禅让 shàn折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shé垂涎三尺 xián酗酒 xù殷红 yān良莠不齐 yǒu弄巧成拙 zhuō肇事 zhào箴言 zhēn蛰伏 zhé
莫明其妙    不加思索     再接再励   变本加利   别出新裁   谈笑风声
沤心沥血     大相径廷   不醒人事    坚苦朴素   锐不可挡   粗制烂造
神态安祥     墨守陈规    张灯接彩   迫不急待   绿树成阴   两全齐美
  《考试说明》解读二
3.        根据语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1)主要题型: 语境中的多义词的辨析、选词填空、成语使用、关联词选用等。
多义词辨析举例:
a.下列句中的“宽”的理解相同的两项是(     )
①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②听了他的话,心就放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③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④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宽裕,宽绰)
⑤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苛求)
b.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自然界的物体,多呈曲线状。崇山峻岭,是     着的曲线;江河溪流,是     着的曲线;大海汪洋,是      着的曲线。
A、流动   B、屹立    C、翻腾   (2005年实验区中考题)
(2).教学建议:结合语境,辨析有法,培养语感。
   词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所以用地毯式的复习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关键是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关联词运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或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
词语和成语运用往往是从词语的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辨析。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某一角度去揣摩、分析。
《考试说明》解读三
4.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仿写、扩写、续写、缩段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是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所以备受大家的关注。然而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自己只要形式正确就能得分。教师指导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认为这类题目需要学生语言积累和自身的语言功底,很难指导。
(1) 学生病句:
仿写:没有沙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沙尘的聚积,就没有沙漠的覆盖。没有树木的聚积,就没有郁葱的森林。没有花朵的聚积,就没有花园的美丽。仿写:你希望成才吗?那么别浪费机遇,机遇是获得成才的因素。
你希望成才吗?那么别放弃勤奋,勤奋是获得成才的条件之一。
你珍惜爱情吗?那么别浪费机会,机会是筑成爱情的部分。
你希望成才吗?那么别浪费时间,时间是掌握成才的钥匙
你希望成才吗?那么别错过挫折,挫折是构成人才的良方。
    (2)教学建议:审查题干、结合语境、语言流畅、适当文采。
  a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的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该题除了要求句式是“微笑是+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外,还应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符合“温馨”的语境。
   例:微笑是一个优雅的舞姿,微笑是一抹美丽的霞光;微笑是一盆清香的米兰,微笑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微笑是一束怒放的玫瑰,微笑是一掬清凉的山泉等。
《考试说明》解读四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1)主要题型:选择题、句子修改题、语段修改题。
(2)教学建议:熟悉基本语病、凭借第一语感、探究句意事理。
基本语病有:成分残缺(主语、谓语、宾语)、搭配不当(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修饰搭配)、语序不当、句式杂糅(陈述语气不统一)、重复、累赘、矛盾等。
由于初中学生没有构建系统的语法体系,所以病句还是主要靠语感来的辨识,所以平时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自己或学生的习作,病句辨析训练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或默念来体会,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考试说明》解读五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了解一些标点符号使用规则。主要是问号、引号、顿号、冒号、分号、省略号等的使用。
《考试说明》解读六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的作品知识。
《新课标》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图书和报刊。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有情感体验,还要学会欣赏评价。
(1)主要题型:文学常识积累题、主要人物性格题、人物情节关联题、故事情节评点题、感悟品味评价题、综合积累运用题。
(2)教学建议:拓展视野、了解经典、激发兴趣
  这一考点如果学生在初中或小学中有较广的阅读面,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那么完成这类题是很容易的。
   例:选择四大名著中的一部,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卡片。
  示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卡片
           所选作品:《西游记》
           主要人物:孙悟空
           相关情节:三打白骨精
           人物评价:机智勇敢,富有斗争精神。
            
   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推荐篇目的文学常识、人物、主要情节、对人物和作品的评价进行整理。比如让学生做以上的读书卡片,当然要更具体一些。
《考试说明》解读七
8.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1)主要题型:上下连句、提供语境默写、理解性默写。
(2)教学建议:平时积累,理解识记,注重积淀
根据《考试说明》要求,默写古诗文的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没有范围的话,浩瀚的中国古代诗文又势必会成为众多考生“题海”。平时多一些积累,丰富学生的诗文积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收获定能超出8分的价值。其次,初中学生可以对识记的诗文作适当的诠释,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完成理解性默写题,更重要的是以增强记忆和逐渐融入学生的知识、情感结构中,成为一种文化沉淀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应停留在机械地识记上,应更多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结合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使学生有所顿悟。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价值。否则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训练,那是有违新课程理念的。
《考试说明》解读八
9.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鉴赏。
诗歌鉴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鉴赏活动,可以综合表现鉴赏者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感悟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还很难达到这个层次,所以这里所谓的鉴赏其实是一种直觉式的语言感受的反映。一般不需要学生对诗歌进行技法鉴赏,所选的诗歌也应是比较明确的。一般题型为感情基调的把握、具体语言的品析、运用想象、联想对诗歌意境的再现等。
(1)教学建议: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涵咏品析。
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
《考试说明》解读九
10.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a. 这是《新课标》中语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体现。根据《新课标》7-9年级段口语交际要求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根据场合、对象,文明得体地交流;
(2)表达清楚、连贯、集中。
(3)不同内容的口语交际有不同的要求:议论、演讲、讨论类,要有理有据,观点鲜明集中,演讲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叙述、描写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要完整准确。
b.综合性学习要求:
(1)能提出问题,并利用各种方法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并把问题或探究过程、方法、结论文字化。
   这个考点的题型很多,也很新。有广告词的设计、主持采访、临别留言、情景对话、表格图表分析、漫画解说、新闻评说等,但一般都是以自主探究、自主设计某个具体任务为中心,要求结合具体任务所需要的语境,进行的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表达练习。所以具有实践性、情景性、交际性等特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的能力,也有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实践性: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中心。有广告词、标语设计、主持发言、现场采访、一事一议等。所涉及的任务往往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或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所考查的学生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问题设计、思维发展等。
例如2005年实验区中考卷第7题第1小题是从浙江的历史、艺术、名胜、民俗等仿写栏目。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
栏目二:遍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            
栏目四: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第2小题是根据示例介绍浙江的文化名人。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
第3小题是为熟悉的浙江某一名优特产拟写宣传语,有字数限制。考查学生的地方特产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紧扣语境、自由发挥、把关语言。
        教学时侧重对语境的分析和语言得体、流畅等指导和落实。建议教师能落实对语言表达的具体评价和指导。不要轻易地认为这样的题目全靠学生的临场发挥,或认为这样的题目不管怎么答都能得分。
  
现 代 文 阅 读(发言提要)

一、动态把握:
首先,纯记忆性考核题减少。
其次,整张试卷的题量减少。
第三,试卷难度减小。
第四,考试甄别功能减少。
二、课标理解:
三、《考试说明》研读
1、目标呈现:
2、考点分析:
四、试题研究:
1、选材要求:
①        完整性。
②        典型性。
③        适宜性。
④        可靠性。
2、选文形式:
组合一: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
组合二: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
3、考查重点: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其中整体感知、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要占较大比例,信息筛选,评价能力等题目所占比例相对小些。
4、题型探究:
全部采用主观题,不用选择题。主观性题型主要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能品味、揣摩语言,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同时探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内容概括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用简洁语言概括。拟标题,概括段落大意。
?        信息筛选题。要求考生阅读根据题意筛选有关信息。
?        体验感悟题。
?        批注鉴赏题。
五、复习建议:
1、        精选阅读材料,力求举一反三;
2、        梳理常见考点,明确考试目标;
3、        提供支持材料,整理相关知识;
4、        精析经典题目,指导答题技巧;
5、进行仿真练习,检测巩固提升。
六、学习资料推荐:
《语文课程课标》
《05年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人民教育》2005第6期
《中考复习导引》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从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语文命题思路及特征角度谈复习

一、        把握命题依据和试题特征
从大处着眼,从宏观把握往往可以少走弯路
(一)        用心把握中考语文命题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
2、《2005年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
3、由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和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编写的《中考命题指导(语文)》
(二)        用心把握04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特征
从全国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的15份试卷分析看文言文试题的主要特征:
1、        选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选自教材
2、        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二、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课内外并举
文言文的阅读的整篇或相对独立的语段为主。
根据考查的内容过好“四”关:
1、        过好背诵默写关
2、        过好文言实词关
3、        过好重点语句关
4、        过好课外迁移关
三、        从反思中谈复习
1、        05年省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特征
2、        学生答题得与失
3、        反思复习
附录: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语文试卷文言文相关情况统计表

实验区        试题分值        卷面总分        分值比重        篇数        字数(字)
黑龙江宁安市        7分        120        5.8%        1        118
贵州贵阳        10分        150        6.7%        1        102
海南海口        8分        满分100分,超量分总120分        8%        1        185
四省(区)        10分        120分        8.3%        2        265
湖南开福        10分        120分        8.3%        2        265
重庆北碚        14分        150分        9.3%        1        222
山东潍坊        10分        100分        10%        1        94
河北鹿泉        11分        110分        10%        1        140
山东青岛        15分        120分        12.5%        2        197
青海湟中        15分        120分        12.5%        1        279
四川成都郫县        15分        120分        12.5%        1        181
深圳南山        8分        100分        8%        1        179
广西南宁        18分        120分        15%        2        377
辽宁大连        15分        150分,附加分8分        10%        2        318
福建厦门        14分        150分        9.3%        2        267
打造一枝生花的妙笔
——浅谈九年级作文教学
宁波北仑区长江中学 王静波

作文综合地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个性、智慧等文化素养,展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语言表达和个性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课程改革中,我们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地探求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将学生的训练和教师的的指导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手中的那枝稍显生涩凝重的笔尽可能打造得娴熟轻巧些。
现以九年级为主,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
一、        让作文教学相伴教学全程
阅读与写作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头戏,应该是并行的双翼,所以写作与阅读须做到并肩齐举。尤其到九年级,临阵磨枪,语文教学的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充盈着作文教学,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只见阅读不见写作。
(一)如何在时间上保证作文教学?
1、每周一节课语言技能训练。
可在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或集中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按老师每周语言训练的要求,有准备地口头表达。内容可以丰富多样:简短的新闻发布,名著内容的梗概,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课余在准备语言训练材料的时候,扩大了自己的信息量,丰富了生活和文化的积累。
2、每周一节课文学名著阅读。
我们备课组有一个区里立项的课题——“走近文学”,这个课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名著资料指导他们欣赏阅读。学校教务处专门给我们每周一节课的时间用作学生文学阅读。学生像喜欢体育课一样喜欢这节文学欣赏课,他们愉快地在广袤瑰丽的文学海洋中尽情地徜徉,像干渴的海绵一样汲取着文学的养分。课堂45分钟的阅读还让我们的收获向课余伸展,因为阅读的惯性,学生都在课外继续阅读课堂内仅仅看完一部分的名著,从而达到了一定量的文学阅读。他们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无疑也是作文水平的提升。
3、每周一节课报刊佳作欣赏。
我们学生订阅了《未来作家报》《语文报》,这些报纸刊登的基本以同龄人的作文为主。每周我们安排在假日活动的一节课里,让学生阅读交流。学生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他们对同龄人的习作从形式到内容,交换看法切磋技艺,不亦乐乎。此法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在横向的比较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自己的作文,逐渐地从“跟着感觉走”的盲目作文中走出来。
4、周末阅读笔记和生活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星期天的作业。阅读笔记有具体的内容要求:从优美语言、情节人物、点评感受等几个角度进行记录;生活随笔便是通常说的周记,是学生点滴生活的生动记载,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常规训练,更是作文的生活积累。这对学生切实地提高写作是极有帮助的。区教研员胡懿行老师到我们的学校调研检查时,看到我们放在桌上整齐划一的笔记本,翻阅里面具体细腻的摘记和随笔,常常露出满意的微笑。
(二)如何在空间上保证作文教学?
1、让教材的课文成为写作学习的范文
教材大多是经典文选,教师大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学习写作的范文。具体的做法是——切入其一点,学习和借鉴。比如,九年级上册鲁迅名篇《故乡》,如果教师喜欢的话,可以把它作为作文学习描写的范例。(1)用环境描写衬托心境。“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用环境描写传达出他渐近故乡面对日益败落的农村时的悲凉心绪。(2)用动作描写再现情景。“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的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能干的形象。(3)用外貌的细节刻画人物。“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的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切入人物外貌手部的细处,浓缩闰土二十余年来的悲惨遭遇。(4)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向往。“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心理描写勾勒了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期盼,展现了人们奋斗的前方目标,从而揭示了小说创作的主旨。(5)……
2、让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成为作文训练的主阵地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有效而广阔的天地,可以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训练。相比之下,写作的指导和教学却有轻描淡写之嫌。况且在人教版的新教材中,写作是作为活动的一个内容被融合到了综合性学习中,并且没有了一向被依赖的指导写作的知识短文。于是综合性学习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写作活动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这个不足,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弥补。
具体的做法是: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作文教学重拳出击,有意识地凸显作文教学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位置。如何重拳出击呢?就是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都有一个作文训练的目标,每一次的综合性活动学习掌握一个写作知识点,并使之序列化,最后连点成线,从而把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现以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为例子阐述操作的过程。
(1)确定学习目标,开展多样活动
这个单元的选文与文化艺术有关,学生同作家一起体验和感悟了多种的文艺形式,丰富了文化素养。与之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它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对戏曲的兴趣,提升欣赏戏曲的能力。
根据上述具体目标,我们在课内外有选择地安排了一些活动:
搜集资料活动。
视听名段活动。
实践表演活动。
(2)确立作文要求,具体指导写法
    我们对这个单元教材“议一议,写一写”,确定主要的作文内容为:“记看戏、听戏、学戏过程的有趣经历,述看戏、听戏、学戏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确定要重点训练的作文写法知识点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多样的描写方法并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确定指导的范文:课内选文《观舞记》《口技》和课外文章叶君健的《看戏》;指导时重点突出从人物的声音话音、动作、神情等多个角度进行正面描写和用观众(听众)的反应来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戏曲艺术的优美动人。
(3)活动丰富了素养,指导提高了能力
学生经过多样的活动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情怀,又经过具体的写作指导,手中的笔似乎流畅了一些,运用的描写也有模有样,于是好作文异彩纷呈。
学生习作
教室里的演出  (长江中学  邱小燕)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微笑,把目光集中在讲台边侧的女生身上。她们都是这堂语文课戏曲表演的主角。
这时台上走来一女生,自我介绍后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不时还来几个旋转,不知是由于剧情过于伤感,还是毕竟是业余水平的原因,反正那旋转有点缓慢而且稍显不流畅。不过声音非常细腻清淳,只是太轻,听起来似乎在远水间荡漾着,让我担心会被水声淹没。底下的同学可不管这些,有声有形有舞的表演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有的面带笑容与同桌低低地交换着看法,有的伸长脖子,侧耳倾听,唯恐听不清,唯恐看不见。
紧接着的是1班的一个女生,圆圆的脸庞,梳了一个马尾辫。演唱的是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她那翘着兰花指的双手非常柔和优美地时而舒展时而收拢,她那马尾辫也随着她摇颈摆头的演唱好看地一甩一晃的,她那那字字清脆声声婉转的唱腔,一起赢得了同学们不绝于耳的掌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21: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