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9 月亮上的足迹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实施方案



重庆市万州区江南初级中学 徐孝栋



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教学方法

1.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讨论式多向交流

2.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3.(开放式)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

2.了解月球及宇宙知识;做好课件并搜集与太空相关的网站。

3.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并上网查询资料。

教学设想

本文为一篇科普小品文,教学中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科学氛围。利用文本提高理解、筛选、归纳能力的同时,激发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引导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所以,我在处理这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本时,脱出窠臼,挖掘出了一个不同于常规思维的主题──只要有梦想,(去努力)总会有成真的一天!并将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文本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营造出民主氛围。

教学过程

【导入】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课件: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课件:“神六”升空──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神舟傲苍穹!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环绕地球在太空中飞行77圈,胜利归来)。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打开自读课文第19课)

【新课学习】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本

(1)(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归纳文本主题词:登月里程碑梦想成真

(课件)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吗?(师生交流。我们正是多梦的年龄,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到底能飞多高、多远)

同学们,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感受人类登上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感悟人类寻梦之旅,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然后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强调抓住要素)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时间要素

(2)登月、圆梦,多么美好的记忆。登上月球又是多么庞大而又细微的工作,作者却能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讲述得清清楚楚。同学们自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捕获信息并重组信息)

(与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依据时间推移完成“流程图”)

准备升空
       ↓
    1969年7月16日
       ↓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
    飞向月球
       ↓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
    登月成功
       ↓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
    开始工作……
   ↓
  返回地球
   ↓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引导学生将“流程图”与课文相结合,)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思考文章条理清晰的原因?──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另数据如6.8、7.67、10.5公里每秒)──以时间为序,是一种安排条理的好方法。

让你记忆最深的是哪个时间?(人类记住那一刻犹如母亲记住我们的生日!人类有多少梦想可以成真?!)(齐读“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所在的一段)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

①检查登月器;②采集月壤和月岩;③树立纪念碑;④安装电视摄像机;⑤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⑥安装激光仪;⑦安装月震仪;⑧插星条旗;(提问:五星红旗什么时候能插上月球?由谁去完成?──“神州五号”宇宙飞船横空出世,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五星红旗插上月球的日子为期不远了;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实现飞天梦的英雄,如今,伴随着“神州六号”载人航天的成功,中国人实现登上月球的千古梦想指日可待!今日中国,因为更高,所以更美!)⑨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2.交流合作·赏析文章

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想去月球上看看吗?要是你和我也登上了月球,你可能会留下哪些足迹?(开放思维:拜见嫦娥?造访吴刚?带去歌德巴赫猜想?埃及金字塔建造者探密?……)

月亮上的足迹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课文中,哪些词句看似平淡,却流露出作者对人类这次探索自然奥秘的壮举的赞叹?(“里程碑”、“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伟大的探险”、“伟大的一步”)

我们曾在校园留下足迹,我们也曾在原野留下足迹,而我们的足迹转瞬即逝。然而,阿姆斯特朗们平凡的一串足迹却让全人类震撼了、刻骨铭心了──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只要去努力),居然都能实现(那一串足迹是人类梦想成真的见证!)──诚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先与学生交流课文朗读(“整个人类”“巨大”等词重读,读出历史的沧桑感,更有自豪与兴奋!因为它显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里,指导学生个别朗读或齐读)人类由远古神话而到今天的现实,我们祖先放飞的梦想,跨越时空,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1967苏联科马洛夫、1986美“挑战者”号、2003“哥伦比亚”号等),然而,人类何曾停止过追寻梦想的脚步!哪位同学能说说人类探月的最新举措?(人类未来的探月计划:前不久,美国向世界宣布了2020年前重返月球的计划,2003年3月,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大约15年后中国人踏上月球已经不再是梦想。)

前文哪些地方印证了文末阿姆斯特朗这句话?──首段中如“38万公里”、“可望而不可即”并朗读首段。宇宙大吗?(大,因为人类的双脚没有离开地球;小,因为人类的梦想腾飞──宇宙之大没有心不能到达的地方。)

3.品味·升华

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我们要高声赞扬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我们祝贺他们!

(再次与学生交流:有梦,就一定能实现吗?)不错的,阅读文章就是在进行再创造。看“月亮上的足迹”再创造着我们的艺术品位,再创造着我们纯洁而高尚的灵魂!

4.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自从人类把足迹留在月球,“广寒宫”不再给人一幅冷漠的面孔,我们在地球之外又多了一片播撒希望的沃土!如果你是画家,你会为宇航英雄画一幅神采奕奕的特写吗?;如果你是歌唱家,你会为航天英雄唱一首赞歌吗?……作为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少年,当我们慨叹“月亮上的足迹”时,你的思想是否正在叩击着未知世界的大门?是否正邀游于广袤的太空世界?──“月亮上的足迹”给我们什么启示?(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提示:远古人类的未知世界乃是整个神秘的自然界,对日月星辰的神往与探索便成了千古梦想;人类发展到今天,所面对的未知世界难道仅仅局限于月球吗?“宏观”与“微观”世界)

(备选答案:

(1)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总生活在摇篮里。──去未知世界里寻梦!

(2)飞天不再仅仅是梦想,人类已经能够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人类的足迹,将会延伸向何方?

(3)──建立太空家园建设太空城建立月球基地移民火星建设黑洞城市。

是啊,世界从来不缺乏成功的喜悦,人类却永远需要构思着灿烂的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人类最需要──创造新的梦想!面对未知世界,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短的文字写出你心中的梦想……(提示:今天,我们固然没有能力创造未来,却能创造梦想!30个字左右)(先写后交流)。

小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课后思考】

登陆下列网站,神游太空世界,然后以“梦幻世界”为题构思一幅科幻画。

www.my.szptt.net.cn

www.moon.com.cn

www.hnen.com

【结束语】

人类播撒着希望、耕耘着希望,也收获着希望!让我们顺着阿波罗宇航

员的足迹,怀揣梦想“可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0 山市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0 《山市》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选自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描述的是观看如“海市蜃楼”般的“山中‘鬼市’”。因为其所睹景色瞬息万变,虚无飘渺。学生对幻景除了感觉神秘外,定然还具有好奇心。因此,《山市》是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文章。笔者认为,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以口头复述来发展学生最基本的再造想象能力。在疏通字词、选定幻景“孤塔耸起、城垣连亘、危楼接天”三个层次后,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复述。这种不翻看文章的复述,就已经是要据文词景物添加个人凭生活印象的造景了。这种再造景色风物的能力,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想象能力。它植根于语言土壤,出自语言又糅合进自己的想象成分,极为可贵。能画虎似虎是高境界,能画虎似猫次之,即使画虎类犬也还不错;我们教师总应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不惜组内复述再复述,以期人人过关。

以画幻景主图来发展学生凭文译景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推荐三位在小学时的画图高手上黑板各画一幅上述三景的插图。再请评画员来评论,也可集体加以评论画作优劣程度。举“危楼接天”为例来议,如果画工只将其在黑板上从下沿画到上沿,再高再大也不见其高大,因为它只有黑板宽度的高度。说明该生缺乏想象力。如果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修改意见:在“危楼”的下半截后景中添画“太阳或月亮”来以衬其高,就想象得不错了。更有甚者,能借“孤塔耸起,直插青冥”中以云彩衬塔高的“云彩”来截断“危楼”以映衬“危楼”之高耸入天;又或以“两三层云”来截“危楼”成三四段,使“危楼”高出九霄,想象力可以说极为丰富了。相比较来说,“高塔”已不易画,它已需要想象,要用上映衬法(即美术中烘云托月法);“宫阙连亘六七里”就不能平铺直画了,而要错落交叠想象成立体,故它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好材料;而上述“危楼入天”有多处衬景,则更能表明学生再造想象力已相当发达了。从语言转译为画作,是以语意的物什转化为视觉直观的物什,不失为发展想象力的一种生动的方法。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将语文课上成美术课了吗?既然这样,我们是否也可以反问一句:新课标不是要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吗?换一句话说,就是语言稍嫌迟钝,绘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理该得到想象力的发展。倒不是蛮不讲理而认为在教学中总要好生、次生一视同仁,至起码本文中可以这样来试着去做。

以扩展性复述来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在笔者看来,“危楼入天”后的“又有早行者,见人烟市肆,与世无别”中的“人烟市肆”是文章没详细介绍的一处景色。让学生据这“人烟市肆,与世无别”八个字去用一至二百来字加以扩充式复述,既是品味语言的具体的细致描绘,可起到锤炼语言的作用,更是促成学生创造性想象的绝妙契机,因为以“孤塔耸起”文段等的复述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据只有概括性词语的复述不动用生活场景帮助想象实在不能。当然,这时的创造性想象是有限制的:“古代、店肆、与世无别”就是框架。这种创造性想象的自由度又有文字限制,换句话来说,真正为戴着镣铐在跳舞。虽则如此,笔者觉得该文中这样的创造性想象力发展点,最该重视。

在笔者看来,教学一篇文章能抓住一个贯穿全文的知能点即可算作成功,这种课有活力。试想:长期重视研究,上下求索,左右钩连,尺水兴波,还愁什么语文课会上成“千课同音,万堂同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0 《山市》中创造性想象的学习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人教版《教学用书》建议《山市》的教学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认为这很对头,便在“教学预设”时,采用了这样三个层次来准备落实想象力的发展:第一,以口头复述“孙公子说的‘孤塔耸起、城廓连亘、危楼入天’来发展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像力”;第二,以推荐学生给上述三景物画插图来发展学生将语言转译为图景的空间想像力;第三,以给“又有早行者说的‘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扩展成语段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在施教过程中,一、二两个环节能基本到位,第三个环节稍微出了些“状况”。但笔者认为,这第三个环节最该重视。所以即使在现在执教后,仍认为有必要将其实录下来,以备以后再教时参考。

要学生创造性复述,笔者先提出了这样几点要求:①列简单提纲。②描述对象应为古人、古集市。③述景为与古代真景无别的街市。初次复述时,生1读道:“奂山人们工作忙碌。男的在田里耕田,女的在养鸡。街上店铺林立。瓜摊旁,王婆正在叫:‘快来买,快来买。西瓜包甜,不甜不要钱。’中心街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集市尽头有一个学堂,传出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在众人评述时,他们大多慈悲地定他为80及80以上的分数。笔者说,绝对只能打80分以下,最多只能判79分。理由1:“山市”是一种大气的自然折光现象,是将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景物呈现于空中,只能相当于如今的“无声电影”,只可见画面及动作,听不出声音。理由2:谁能从“山市”中找出一处描述声音的句子来否定笔者,笔者定然改正。学生哑然。这时笔者建议:生1所述“耕田是田野劳作”不属于市景应删去。另应描述集市人的动作神态为主,即使要描述声音也应描述发声音的动作为好!群策群力将其改为:“街上店铺林立。瓜摊旁,王婆在摊位前拍着大腿招着手,似乎在叫:‘快来买,快来买。西瓜包甜,不甜不要钱。’中心街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集市尽头有一个学堂,学生们手中端着书本,正襟危坐,似乎正在全神贯注地读着书,那云端仿佛不就飘来了琅琅读书声?”

为提高语言锤炼档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笔者说道:“请同学们借鉴上述修改要点审视自己的练笔,稍加检点,再推举一位同学向全班交流。”

之后,生2发言说:山市真热闹。一名屠夫向肉砍去,接着一位老太太将肉拎走,才走几步,老太太的孙女指着旁边的包子摊,似乎在说:“你一定买给我吃,我才肯走。”肉摊旁,这时又有一位中年顾客在低着头向袋子里掏着什么。莫非他也是要买肉吧?屠夫的女儿正在家里绣花……

笔者让学生先评,学生们议论纷纷,评价较到位。生3的评述及修改建议:主要只讲了“一个行业”,内容较单薄;可多写几处布店,打铁店等。生4的评述及修改建议:“家里的”“绣花姑娘”肯定看不明,存在问题;可改为“屠夫的女儿正在窗口绣花……”总结时,笔者也补充了一条修改建议:“别只顾了‘人烟市肆’而忽视了‘与世无别’。也就是说‘与世无别’也应该有个明确的交代。”

集体智慧让生2添改“发言”为:“山市真热闹。一名屠夫向肉砍去,接着一位老太太将肉拎走,才走几步,老太太的孙女指着旁边的包子摊,似乎在说:‘你一定买给我吃,我才肯走。’肉摊旁,这时又有一位中年顾客在低着头向袋子里掏着什么。莫非他也是要买肉吧?屠夫的女儿正在窗口绣花。隔了几家,是一家布店,几位姑娘正走进店去挑选布料。不远的街道宽敞处,有大汉在耍大刀,边上围着一圈人在观看,他们个个张着嘴似乎在叫‘好’,双掌也不停地拍击着。山市幻境,与世上真景并没有什么多大区别。”

课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所撰所改内容记载下来作为本周的周记任务。

笔者认为,这种“想像性”专课学习,似乎不露痕迹,无形中却同样达到了发展学生想像力的目的,较为成功。

编辑短评:本文作者在《山市》一文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有新意,可供中学阅读教学参考。(熊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方案A)







四川省郫县 卫曦红


○活动目标


① 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奥秘的能力。


② 了解月亮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点


进一步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① 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月的亮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


② 每人将所收集资料装在资料袋里,带到班里交换、欣赏,互通有无,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再次丰富和整理。


③ 把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再进行一次专题活动课。


○活动过程


男女擂台,男女生各一名主持。


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先装饰黑板,在黑板正中写上“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索月球奥秘”几个字,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散着清辉的满月,黑色的天幕上有几颗星星散布在各处,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同时VCD放出《水调歌头,中秋》这首歌,上课了,主持人宣布主题,活动开始。


第一课时 科学探索


第一轮


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陈述对月球某个方面知识的了解,各自说五个问题,一个问题一分,说不出和说错的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①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③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④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⑤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⑥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⑦ 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


⑧ 最大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


⑨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


⑩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


第二轮


分别请五人上台接龙,也是谈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这五人的问题可以独立成题,只要是关于月球的知识就行。每人限说一分钟,超出时间和说错就不给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一个问题给一分。男女各10分。


① 为什么会发生日食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地理课知识回答)


② 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陨石坑)


③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因为月球引力小)


④ 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


⑤ 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万里长城)


⑥ 月球是行星吗?(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⑦ 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⑧ 天文台为什么建在山上?(地势高、视线好、便于观察)


⑨ 天文台为什么是圆的?(观察面广,便于确定位置)


⑩ 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甘石星经》的作者是谁?(甘德和石申)


第三轮


相互提问。男女可分别提五个我国古代的天文问题考对方,每题2分,答不出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①岁差现象是由谁发现的?(虞喜)


②祖冲之编定的历法叫什么名字?(《大名历》)


③唐朝是谁主持测定了午线长度?(僧一行)


④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是由谁编定的?这个历法叫什么?(郭守敬、《授时历》)


⑤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什么?(水运仪象台)


⑥水运仪象台是在哪部书中记载的?(《新仪象法要》)


⑦《新仪象法要》的作者是谁?(苏颂)


⑧祖冲之在自己编定的历法中把一年定为多少天?(365天)


⑨《甘石星经》发现了哪些行星的运行规律?(金、木、水、火、土)


⑩《甘石星经》记录了多少颗恒星的方位?(120)


所有答案正确与否由主持人评判,如果出错由主持人更正,男方出错由男主持人更正,女方出错由女主持人更正,问题不重复,已解答过的问题不重提,每轮提问或答问的学生不重复,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机会,评出“月球专家”。


第二课时 艺术荟萃


第一轮


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


第二轮


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说多少算多少,每个一分,男生先说。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


第三轮


在5分钟内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背出一句给一分,组内谁都可以背,但不能两人一起背。女生先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轮


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男女各讲一个,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3分,共6分。


第五轮


唱歌比赛,看谁唱得好,如唱出五月的歌就扣分,唱对了就给分,一首歌给2分。


如果分数相同,由主持人临时出题考对方,以分出胜负。评出“月球艺术家”,最后与VCD同唱《明月千里寄相思》。


活动小结


这两节课,每一轮完成的内容男女同学都不重复。第一节课可以检测同学对科学的兴趣,第二节课与语言文字关系最为密切,既可丰富语文知识,也可培养语言兴趣。男女擂台的形式易激发同学们的好胜心,使这项活动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无论主持人还是其他同学都得到了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方案B)







青岛 林琳


○活动目标


①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②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③ 写作时,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④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⑤ 掌握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活动重点


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①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档案袋;观测农历8月15日至9月15日月亮运行的情况。观察星空变化,观察八月十五到九月十五的月相,并每日画下来,搜集有关资料。查询、下载资料并进行分类。上交档案袋。


② 分组: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月球奥秘知多少”学习小组和“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学习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月球与人类关系”、“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民风民俗”、“音乐绘画”等各子小组。


○活动过程


① 导人阶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播放”人类登月”的录像,感受人类的伟大。全班准备一个本子,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全班同学每天轮流写一段话,进行故事接龙。


② 整合阶段:观测月亮运行情况的口头交流,注意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搜集,各子小组交流成果,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在“画月亮、集资料”作业本上,互相补充,互相探究,互相质疑,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两个大组”月球奥秘知多少”小组和”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协作学习、资源共享。


③ 上交档案袋,根据作业情况,给予等级评定。


④ 课堂展示过程:组织一次月球知识擂台赛,分三个擂台小组,每个小组有三个人。成立组委会,由组委会编题,赛后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第一轮


必答题


比赛规则:


① 赛台三名选手必须依次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


② 答对一题得10分,答不完整或答错不扣分。


③ 答题时间30秒。


第二轮


抢答题


比赛规则:


① 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时,第一时间发出声响者有优先解答权。


② 第一发言人答不对或不完整的,小组其他人可适当补充,不得超时


③ 限时一分钟,答对一题加10分。


④ 答错扣10分,题目作为观众题。


第三轮


小组合作必答题


比赛规则:


①答题时间一分钟。


②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


③答对或基本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


④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10分。


播放电脑动画,请你复述哥伦布节借月食降敌的故事


播放实况录像,请你说说月食的过程。


播放月相形成电脑动画,请画出并说明不同的月相。


今天是阴历12月16,请说出今天的月相。


第四轮


风险题


l0分的风险题:①什么叫月食?②什么叫月晕?③月球岩石的主要组成物质有哪些?


20分的风险题:1.唱一首关于月亮的歌。2.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3.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时间30秒。


30分的风险题:(播放录像文字介绍)1.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潮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播放钱塘江潮录像)2.用丰富的想像表达听潮的感受。


(播放人类第一次登月录像)3.怎样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谈到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第五轮


写作题


要求:a.想像奇特、有新意。b.富有创造精神。c.合作完成,—人表述。d.200字左右,时间3分钟。e.观众评议,分值可分为50分、40分、30分三等。


第一题: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第二题:在月球上的一天


第三题:我是一个月球人……


活动小结


①本次活动主题渗透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物理学科等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就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又将看、听、说、写、读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在一起。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上国际互联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上书店看书、买书,最大程度地获取最多的资料。


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特别是在INTERNET上资料的获得及从多媒体光盘上资料的获得,使学生倍感新奇,兴趣盎然,劲头十足。


③整个学习过程和课堂竞赛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14: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