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春》同步练习一



一、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①  涨水(    )          涨红 (    )      
      ②  应和(    )          和平(    )
      ③  黄晕(    )          晕车 (    )      
      ④  薄烟(    )       日薄西山(    )
      ⑤  散步 (    )         散文 (    )      
      ⑥  西藏(    )       捉迷藏(    )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躺跑,捉几回迷藏。
     B、 鸟儿将巢安要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C、 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三、写出下列比喻句的喻体,并体会它的作用: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     抚摸着你。
     B、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     ,粉的像     ,白的像     。
     C、 (春雨)像     ,像     ,像     ,密密地斜织着。
     D、 春天像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四、“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
     春草:
     夏草:
     秋草:
     冬草:


五、文中描绘的春花图中,作者没有局限在写春花本身,而是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请根据下面的描写展开联想,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秋来了,风卷着枯叶飘落四方……
 



答案
一、①  zhǎng    zhàng  
    ②  hè       hé  
    ③  yùn      yūn  
    ④  báo      bó   
    ⑤  sàn      sǎn  
    ⑥  zàng    cáng
二、C
三、A、 母亲的手  
    B、 火、霞、雪  
    C、 牛毛、花针、细雨  
    D、 刚落地的娃娃 
四、 略
五、 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春》同步练习二

一、选择题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组 (     )
      A、眨眼(zhǎ)   
      B、应和(hè)   
      C、酝酿(yún rǎng)黄晕(yún)
      D、涨起来(zhǎng) 蓑草(suāi)

     2、与“呼朋引伴”中“引”字同义的一项是 (     )
      A、引经据典
      B、引而不发
      C、引吭高歌
      D、引人入胜

     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含义是 (     )
      A、春天迟迟不来,人们盼望了很久才到。
      B、春天善解人意,人们盼望着盼望着就到了。
      C、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盼春的急切心情。
      D、东风是春天的先行官,东风到了,春天随后也就到了。

     4、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二、填空
     1、《春》的作者是 (     )。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是 (     )。
     2、《春》是一篇优美的 (     )散文,全文可分为 (     )三部分。
     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 (     )《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指 (     )。
     4、山 (     )起来了,水 (     )起来了,太阳的脸 (     )起来了。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
     4、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     )
     5、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衣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问题:
     1、这段文字描绘了《春》中五幅图画之一的 (     )图。作者抓住了 (     )的特点是: (     )
和 (     ),静景写到 (     ),从 (     )写到人,由近到 (     )。

     2、请用横线画出正面描写春雨的句子;再用曲线画出侧面描写春雨的句子。

     3、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 ,而且也写了。“织”字是承上句像 的比喻,准确地表达出了春雨的动态。

     4、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 (     )、 (     )、 (     )。
     5、文中加▲号的词类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傍晚    上     而      慢慢
      A、名词    动词    副词    形容词
      B、名词    动词    连词    形容词
      C、名词    名词    连词    副词
      D、名词    名词    连词    形容词

五、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丝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为文中□处填上恰当的标点。?

     2、第三自然段在书写时漏掉一句话,它应填的位置是 (     )
      A、应填在“白的像雪”的后面。
      B、应填在“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后面。
      C、应填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前面。
    这句话是:“闭的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3、为下列字注出文中的读音① 钻  ② 藏  ③ 趟  ④ 佛

     4、第一自然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后分写 (     )
      A、“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B、“春山、春日”

     5、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 (     )
      ① 这温顺柔和的草,讨人喜欢。
      ② 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③ 初生的春草带着娇柔的姿态。
      ④ 那美丽的色泽,纯净而又新鲜。

     6、第二自然段如果加上一个小标题,应是《         》,写出了小草的 (     )和 (     )长势。

     7、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其作用是 (     )
      A、让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软可爱。
      B、借风衬草,借人写草。
      C、反衬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可爱。

     8、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争奇斗艳的画面,首句写 ,二句写 ,三句写 ,写句写间之闹,五句写野花之多。

     9、“赶趟儿”原意是 (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用了 (     )的修辞方法。

    10、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句想象,它是 (     ),这与上下文构成了一种 (     )结合写法。

    11、这三个自然段,作者运用的语言是优美清新中透着朴素,尤其对字的锤炼更是略高一筹,如:
      ① 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
      ②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闹着
      ③ 山朗润起来了。   
        这些加点字好在哪里?

    12、这段共用了下列哪组的修辞方法 (     )
      A、比喻     拟人     借代     引用
      B、拟人     比喻     排比     夸张
      C、比喻     夸张     排比     引用
      D、拟人     借代     比喻     夸张

    13、这三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六、读《春》的语段,回答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型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半背上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嘹(    )(       )         潦(    )(        )     
     僚(    )(       )         缭(    )(        )        

     2、酝酿:原意指 (     ),本文指 (     ),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 (     )的准备过程。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诗出自 (     )
      A、白居易《忆江南》
      B、杜甫《望岳》
      C、王之涣《凉州词》
      D、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指 (     ),用的是 (     )修辞方法。

     5、“抚摸 润湿 嫩叶 应和”四个词中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fú     yún     nùn     hé
      B、fǔ     rùn     nùn     hé
      C、fú     yùn     nèn     hè
      D、fǔ     rùn     nèn     hè

     6、“卖型”一词在本文的解释是“炫耀”,这里运用了 (     )的手法,达到赞美的目的。

     7、“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的“抚摸”二字写出了春风的 (     )
      A、温暖     轻盈      
      B、爱抚     轻柔      
      C、温暖     轻柔      
      D、温暖     柔情
    8、语段第一句写出春风的 (     );是从 (     )角度写的;第二句从 (     )角度写出了春风的 (     );第三四句从 (     )角度写出了春风的 (     )。这样写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 (     )有味,有 (     )有 (     )。

    9、“沾衣欲湿杏花雨,(                )。(补上诗句。)




答案
一、1、 B   
    2、 D   
    3、 C   
    4、 B
二、1、 朱自清  《背影》
    2、 写景抒情   盼春   绘春   赞春  
    3、 志南和尚   春风  
    4、 朗润   涨   红
三、1、 引用、比喻  
    2、 拟人  
    3、 比喻、拟人  
    4、 排比
    5、 拟人
四、1、 春雨图   春雨   细密   轻盈   动景   物   运  
    2、 正面描写的句子:“像牛毛……薄烟”;侧面描写:“树叶……你的眼”;“一点点……晕的光”。  
    3、 春雨   春风   细丝  
    4、 细且密   细且亮   细且飘丝
    5、 B   
五、1、 :
    2、 C  
    3、 ① zuān  
        ② cáng
        ③ tàng
        ④ fú  
    4、 A、B  
    5、 ① 软绵绵   
        ② 钻出来  
        ③ 嫩嫩的   
        ④ 绿绿的
    6、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  
    7、 C  
    8、 春花图,春花竞放,花色之美,花果之甜  
    9、 赶得上,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拟人  
   10、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虚实  
   11、 ① 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
        ② 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③ 写出了春山的光泽。  
   12、 B  
   13、 对春天美丽,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和赞美,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六、1、 liáo嘹亮   liǎo潦草   liáo官僚   liáo缭乱  
    2、 造酒。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逐渐达到成熟  
    3、 D  
    4、 春风、借  
    5、 D   
    6、 贬义褒用   
    7、 D   
    8、 柔和 触觉;嗅觉;芳香;视觉和听觉,和悦;声、情、感   
    9、 吹面不寒杨柳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春》课后练习

一 本文可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根据这个结构,说明作者写这篇文 章的思路。   

   二 “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 这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怎样的联系?   揣摩·运用  

 三 给下列字注音,并用它们分别组词。  

      蓑()悄()   衰()稍()   哀()俏()   衷()梢()   

   四 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说说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水涨(高)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野花散(开)在草丛里。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五 朗读有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参考 下面的朗读提示,练习朗读一段课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 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 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他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 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六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诚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积累·联想   

   七 背诵这篇课文。   

   八 “读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晚看红湿处,花重锦宫 城。”

   试回答: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润”字怎么用得好?   

           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济南的冬天 教案

导入新课: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三.教学过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c.略

(三)研读1~~~2节。

a.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   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四)研读3~~~5节。

a.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    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   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五)自由探究: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讨论明确]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六)练习说明:

一  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然后要让学生找出要讲的几个方面和精彩片断;最后是复述,复述时可先参照课文在心里默述,待熟练之后再口头复述。要考虑到“给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这一特定语境。

二  (题略)设题意图:这是一道了解和运用知识,又揣摩语言的题目,引导学生借助题干的知识,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三.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济南的冬天 说课案

教材处理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一是讲读结合。老舍是语言运用大师,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十分讲究,需要细细研读和揣摩。在讲解课文精要之处的同时,发挥默读、朗读、诵读的功用十分重要。二是讨论圈点。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然后由教师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到启发,掌握知识。三是比较教学。本文和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在写作方法、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本课与《春》进行比较,在比较学习中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认识。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和讲解,仔细阅读,圈点批注,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知识,获得应有的启发。

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3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用于熟悉课文和讲读一、二段,第二课时用于讲读三、四、五段,第三课时用于归纳小结(包括与《春》的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提示”和注解,听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主要是几个词的注音和解释,结合抽查指名学生完成。

2、讲读第一段。①先要求学生阅读该段,思考: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②讨论并明确: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有温晴的天气,真得算个宝地”,因为一是“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二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是作者通过把济南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写出来的。

3、讲读第二段。①指明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用得最生动的3个动词,说明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通过讨论明确:“晒”、“睡着”、“唤醒”这3个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济南写成了一个小婴儿,“暖和安适”一词写出了它的神态。②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得睡着?从本段文中找出答案。通过讨论明确:文中写小山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的比喻句说明济南周围的那圈小山使济南具有了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因此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的睡着;这是写晴朗阳光照耀下的小山。③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这说明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性情”?找出一个双音节的形容词来回答。明确:济南的冬天具有“慈善”的性情。

4、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第三段,要求:①找出本段所运用的三个方位名词和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三个方位名词是“山上”、“山尖”、“山坡”,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落”;这一段主要写济南雪后山上的景色。②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动的三个带有比喻意义的动词和拟人句,说说所起的作用。明确:三个动词是“顶”、“镶”、“穿”,拟人句是“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表现济南小山“秀气”的特征。

2、指名朗读第四段,要求:①找出两个相同的动词,指出是什么写法,照应前文哪句话?明确:动词是“卧”,是拟人写法,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②讨论: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本段承接上文写城外远山,写出的特征是像张“小水墨画”(比喻)。

3、指名朗读第五段,要求:①画出文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词句,描写蓝水晶的形容词,说明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词句是“贮蓄”、“全拿出来”、“精神”、“不忍得”、“照个影儿”、“蓝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团花”;本段写济南的水,写出其“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绿”、“澄清”、“水天一色”的特点。②揣摩结尾一句:“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齐读课文,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段。

第三课时:

1、提问(难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讨论明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点明:情景交融是本文一大特点。

2、提问:本文各个段落写作的对象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一写济南冬天天气,二写阳光照耀下的小山,三写雪后山景,四写城外远山,五写济南冬天的水。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3、提问: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明确: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主要有以下不同:一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春》运用的是重彩浓墨描绘的方式,激情涌动;《济南的冬天》则是采用聊天谈话的方式,稳重含蓄。二是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三是修辞不同:《济南的冬天》采用谈话的语言,除了比喻、拟人外,没有其他什么修辞;《春》采用了比喻、拟人、叠词叠句、排比、引用等诸多修辞。四是文采不同:《济南的冬天》显得平实,《春》写得文采斐然。

4、齐读课文,试背诵第3段。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2、4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21: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