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复制链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政治课“症结问题”教学探例(陈方梁)

陈方梁



对象档案

  陈方梁  男,1957年生。宁海中学政治教师,宁波市名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1983年毕业于绍兴师专政教专业,长期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主编或参编教育教学类书籍多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三个并在省市获奖,发表专业性文章二十余篇。典型课例:《货币的职能》、《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育(教学)格言:带着研究的目光去教学;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采访人

  徐亚芬,女,宁海中学政治教师。

行为描述

  这是一堂哲学课,内容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当分析了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关系后,我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讨论当前的腐败现象。这是一个直面现实、学生在认知和思想上又比较疑惑的问题。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分析腐败现象只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不会改变党的性质,但这样很难做到以理服人,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症结。我对这堂课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肯定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它严重的危害性,和学生一起宜泄对腐败的愤怒,共同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之后,我依次提出了以下问题。1.我们痛恨腐败,共产党恨不恨腐败?反腐败的
决心大不大?(从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反腐败的有关决策措施和典型事例来分析)。2,既然决心大,为什么效果看起来不明显?(从腐败行为隐蔽性强、查处难,党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等方面来分析)。3.腐败现象的存在是否意味着党的性质已发生转变?会不会导致党的性质转变?(从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会相互转化理论来分析,说明党的性质没有转变,但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迫切性)。最后指出学生愤怒和指责的出发点,肯定他们的爱党爱国之心,从中引出我们还要将此付之于行动,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学生觉得这样分析入情入理,比较容易接受,由此产生的忧患意识渐渐代替了消极情绪。

行为访谈

  问:您能谈谈这样做的理由吗?

  答:腐败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比较关注,但因恨之切所以对当前的反腐败效果不满意,认识上有偏差,思想上有情绪,解决不好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学上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这就要分析学生在认识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会因为腐败的存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就相信党是英明的。他们痛恨腐败,所以不管其多少都认为是不应该的,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先从反腐败符合党的根本利益人手,使学生相信党的决心,理解其难处,才会比较客观地认识这一现象。

  问:政治课教学常会碰到类似的疑难问题,有理想的解决途径吗?

  答:我把这类问题称做政治课教学的“症结”性问题。所谓“症结”,是因为它不但是学科理论中的重、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而且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心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充分重视。纵观当前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说服力不强,学生难以信服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究其原因,除了教材本身相对滞后,贴近学生实际不足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尤其是涉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根本性理论而学生又容易迷惑的内容上,教师没有很好地突破,动摇了学生的基本信念。如共同富裕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教材的理论支点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学生认为在现实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还怎么走向共同富裕?再如共产主义的有关理论,书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还描绘了她的美好蓝图,而学生想的是这个理想能实现吗?她的客观必然性在哪里?值得为此奋斗吗?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敏感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学科的信任度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要迎难而上,彻底搞清搞懂,做到胸有成竹,教得理直气壮。至于用什么方法,怎样处理,那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一点必须始终坚持,即要以理服人。

  问:您的谈话始终强调政治课教学要以理服人,强调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这是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途径,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即教书与育人的直接同一。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教学的着眼点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德育只是如何渗透的问题;而政治课本身就是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根本目标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是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因此,它特别追求教与学的互动,特别需要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和自觉行为的养成。同时,从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看,其他学科主要是解决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而政治课教学则要复杂得多,既有知与不知的矛盾,又有信与不信、知与行的矛盾,并且知与不知矛盾的解决要受到信与不信矛盾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知与不知上深入浅出,在信与不信上理直气壮,在知行转化过程中与学生共鸣。惟有如此,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实现教学目标的由此及彼。

  问:您所讲的正是政治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能谈谈具体做法吗?

  具体做法很难说,也没有一定之规,但有几点是需要坚持的。1.要始终带着研究的目光去教学。这里的研究有别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它强调主动、自觉的理性思考,从创新的视角去突破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参考书提供的只是一种范例,是相对稳定的,而时代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生也是复杂多变的,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去解决。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研究教材内容的特点,还要研究时代发展对相关理论的突破与拓展;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可接受程度。要通过研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整合,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对于涉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症结”问题,要花大力气突破。2.要切实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一是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动态,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要密切联系当前的理论发展实际,及时反映最新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充分展现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生命力。三是要密切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实际,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其是非辨别能力。3.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民主、平等思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敢于直面矛盾冲突,以虚心和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相长中展示学科的活力和价值。

相关链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电影《我的一九一九》,觉得这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好影片,就把它下载到电脑里。在进行“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对外政策”教学时,课前我请学生看了这部影片。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回忆了影片的重要场景,随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为什么拒绝签约?2.中国的要求是正义的,中国代表在谈判中是尽力的,中国青年的爱国呼声是强烈的,但为什么英、法、美等国竟无视国际公理,拒绝我国的正义要求?3.日本为什么敢于提出租借山东的要求,并得到英、法、美等国的认同?4.在这个事件中,
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我讲述了中国青年自焚的悲壮,中国代表团四处碰壁的无奈,中国旧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接着请学生回答三个为什么。学生在回答中个个慷慨激昂,每一个问题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当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在这个事件中,你知道了什么”时,学生齐声吼出:“国家必须强大!”

  (选自陈方梁老师的教学案例)

问题拓展

    1.提问是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您对上述提问的设计有何感想?
    2.您在碰到“症结”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上述处理方式对您有何启发?
    3.在实现政治课德育目标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做法和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分析试卷的尝试



北京市大兴区德茂中学 付泽锋 100076



目前,我们很多老师在讲评试卷时,都习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上手快、速度快、教学任务完成快。但是,却不太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正好与之相反,实际授课效果也不太好。在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开学之时,拿起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我便思考:怎样给学生分析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也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我尝试地使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分析试卷。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针对对方的错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共同探讨;且每道题的评析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以紧迫感,促使其积极思考、提高效率;在学生“互评”之后,再向全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课堂效果:1、学生参与情况:百分之百达到全员参与。2、课堂气氛:极度活跃,但又活而不乱。3、学生的态度:相当端正,都在严肃认真地细读对方的试卷,然后向对方表达着自己的见解,看不到“走神”和“开小差”的现象。4、学生的表情观察:有的一脸严肃、有的一脸兴奋、有的镇静自若、有的面红耳赤……5、我对课堂进度的感觉: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感觉时间不够用,很快就下课了,但学生仍然有许多要说的,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产生了以上的课堂效果之后,我的心情非常愉快,我静心思考、分析着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



1、学生之所以能够百分之百地参与进来,是因为任务分配明确具体,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上课,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课堂气氛之所以极度活跃且活而不乱,是因为这种教学形式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确实有着探究真知的心理需求。



3、学生态度之所以相当端正,是因为他们已经以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主体融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了,追求真知的心理抓住了他们的思想,没有“走神”和“开小差”的闲心了。



4、学生的面部表情之所以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是因为对问题的探讨产生的内心反应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在真正地思考问题。



5、课堂时间过得快,是因为投入进去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投入进去之后,时间流逝得自然快了。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轻松快乐的,上课只有上得老师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才叫成功、精彩,而要上出成功精彩的课,一定要多思考、多摸索、多探究、多实践、多反思,还要进行反复实践、再反思和总结,如果这种意识能得以坚持,课堂效果一定会越来越令人满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适应新教材,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二中李志敏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新教材的改革。《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顺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自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新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它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新教材内容的表达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活动,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些优势,在上课前以单元或课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学。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自学,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可能认为这是一句口号,觉得不可思议。但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将它变为现实。教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空,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忆自己试教新教材近一年来,我上的不很成功的课,最大的教训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一定能得到解决。



当然,学生自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单元为单位,有的可以课为单位,有的也可以框为单位;有的可以放在课堂上“现场办公”,有的也可以放在课外;有的可以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有的可以学生互助合作,有的教师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但自学务求实效,要强调学生“心静气顺地读,放飞思维地想,大胆创造地去写、去演”。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一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四要逐渐地由课内向课外转轨。总之,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首先要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充分地“对话”。



二、注重互动,突出师生交流合作



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在应试教育压迫下,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填鸭”,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地抄”;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其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本,使其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如八下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中“王老师用真情挽留了将要辍学的小余”、“爸爸不要小梅上学,小梅依法维权”等案例都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剧情并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来学习。运用角色扮演法能把抽象的法律问题具体化,远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近景化。这样,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体验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情境创设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课件等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也是一种情境。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在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体探究活动,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以使学生体悟、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山东聊城七中 宋桂焕





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教学:



一、引导学生分析本学科特点,抓住学科特点去学



思想品德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学习。



1、思想品德课教材,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由材料事例到事理的一般认知规律。先以新颖的事例材料,图文并茂地吸引我们,然后辅以“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相关链接”等栏目引导我们分析事例,提出和启发解决问题。最后课本正文部分总结出上述事例所说明的道理,进行阐释。往往每一段正文的首句、末句或中间一两句揭示要点道理。把握好课本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搞好自学。­



2、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无论自学哪一课,都可以有意识地从上述三个角度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做自尊自信的人时,可以尝试提出以下问题去思考:“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者有何表现”、“自尊与虚荣,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有何区别”,“做人为什么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为何说自信是成功之基”、“怎样才能赢得自尊”、“怎样才能使自己更自信(或你打算如何唱响自己的自信之歌?)”、“如何培养民族自信心”等等。相信经过锻炼,就会逐渐发现学习这门课的诀窍。



3、对课堂教学中讲明的重点问题和理解的要点,要求学生及时地标注到课本上。如把问题记到答案的旁边;划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标上序号①②③等。课堂上的笔记要简练,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不必面面俱到。完全可以通过课后复习时再加以完善。



二、鼓励学生运用“读”的学习方法



“读”在学习方法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政治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在新一轮课改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读性增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节题、框题、目题之间的联系。读政治课本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益处:



1、再现、再认知识点。有许多同学在政治课的学习中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通过阅读来达到对知识点的再识记。



2、把握知识结构,增强前后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



3、帮助查漏补缺。课本中知识,老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



4、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每读一遍,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5、提高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某问题就能够用政治术语来解释。



三、试卷讲评采取“互评”法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也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我尝试地使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分析卷。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针对对方的错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共同探讨;且每道题的评析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以紧迫感,促使其积极思考、提高效率;在学生“互评”之后,再向全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态度端正,全员参与,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启发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华罗庚先生有句名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一本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



所谓“由厚变薄”就是把知识形成网络,会总结概括知识。为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先看课前的目录,理清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中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每一知识点的位置,能用简要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来概括所学的整本书。如初二下册就概括为:集体、环保、现代科技、依法治国。



所谓“由薄变厚”就是根据纲要填充基本的知识点,再现知识网络。如初二下册的第五单元就可以根据“集体”来再现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如集体的形式、特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处理这一关系,怎样面对大集体──社会,怎样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等等。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能被学生接受,能起到良好作用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好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初探



山东聊城第七中学 宋桂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即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万事开头难。设计出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心理,下功夫研究,进行精心准备。现将常见的思想品德课导入法,浅述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适度设计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这种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2、歌曲导入法



中学生大都喜欢明星,喜欢流行歌曲,有许多学生精心备有歌本,抄写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歌曲。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导入时,可适当运用“歌曲导入”。歌曲导入是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歌曲导入,所选歌曲必须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同时歌曲本身必须健康有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3、漫画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设计动漫导入,能创设情景,较快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问题(复习)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针对前面的教学重点难点且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



5、诗词、名言、俗语导入法



课堂导入,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特别是学生有所了解的),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6、重大时事导入法   



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游戏(表演)导入法



初中生虽已告别童年时期,但对游戏仍然喜爱,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运用于场景性强的内容教学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等。 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导语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导语既要短小精练、简洁,又要新颖独特;在导入方式上,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便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有效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催化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三问”



福建泉州市现代中学政治教研组 廖珍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是常见的方法。根据教师所设问题的来源可划分为:教材中的问题、活动导出的问题、教师自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都有可能引导教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甚至学生给出的意想不到的回答或者是错误的回答,学生自发的提问等,都是使课堂转变预期运行轨道,呈现新的表现形式的契机。因此,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智慧地提问,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提问如果做到:“趣问”、“巧问”、“曲问”、“活问”,则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趣问”。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产生一种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的生成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在市区思想品德教学交流活动中,林老师在《欣赏与赞美》一课中设计的快乐编剧,就是利用“趣问”的手段,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和探究问题,自然而然地做到教学目标的生成。林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投影故事梗概:19世纪末,有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兔子装到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烘烤,弄得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痛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向你扔石头,或做别的什么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她……接下去要求学生对故事设想一个结尾。问题形式是:请你当编剧,请同学们为这个故事设计几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既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乐于参与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想象的丰富多彩,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想象、思想交流与分享的大舞台。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故事内容,激活了人物,感觉自己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因此,这个有趣的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成并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



在本堂课的另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赞美之花送给认为自己值得赞美的同学。在一场感人的场面过后,林老师突然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细心的她想到了会不会是这位同学没有收到赞美之花?本来这一节课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而若是有同学没有收到同学的赞美之花那将对他以后的心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时林老师灵机一动,将这位同学叫到讲台,现场让同学们来个“优点轰炸”赛,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列出了这位同学的许多优点。正是因为是“赛”的问题形式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同学们得出答案的同时,也是本堂课的一个“闪亮点”——本是一位表现得伤心、自卑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轰炸赛”中变得自信而激动。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两次利用“趣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赞美他人之美,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



“巧问”。即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进行提问。“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生成也离课堂越来越远。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各种新的认识,收到良好的问答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教学的“身临其境”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投影三组的漫画:第一组:“香烟陷阱”;第二组:“棒下出孝子”;第三组“暴力抢劫”。当看到“香烟陷阱”时,学生都被画面所吸引。教师及时地提出:“如果有同学请你抽烟或请你看不健康的录像片,你该怎么应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表情没有先前那么活跃。他们被以往固定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锁”住了,同时怕回答错了被听课老师和同学笑话。在这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换过另一种问法:“大家想想三十六计中,可以用到哪些招数?看谁的方法既妙又巧?”这时,教室里再度升温,大家被这个“三十六计”吸引住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自的内心都在合计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声东击西”……,连平时很少思考问题的学生也在想象的空间里放飞自己的思绪,并且生成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



“活问”。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做到避免机械死板,类型应 “灵活”多样。所设问题要做到“活”,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贯彻新课程标准时,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搜集,精心挑选,制作成投影、录像、录音、网页等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使教学真正走向开放,在教学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解决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讲台——学生的舞台



河北省徐水县安肃镇商庄中学 宋庆余





三尺讲台,历来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领地,但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讲台已成为学生参与教学、交流、沟通与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贵在学生参与,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会如下。



一、课前五分钟,新闻评论——演讲的舞台。



我省每年的中考文科综合,都会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开辟了新闻评论的平台。学生们在课下搜集资料,资料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例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上的消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听到的或看到的,能够引起思索,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均是评论的素材。评论的角度是多方位的,例如:可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提出创新问题。这里谈到的创新问题是指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和老师去深思。



短短的五分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与传统的复习提问导入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促使学生课外刻苦钻研,广泛收集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上台演说准备素材。



讲授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能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学习高峰体验,真正激起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兴趣,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小品表演——活动的舞台



如今的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比以往的思想政治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组织有关下一课的小品内容。



通过让学生编排、表演小品,鼓励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符合课改的新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合作与表演的热情,提高了能力,也发现了一部分同学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思想品德学习交流会——迸发思想火花的舞台



学生取得进步,学习方法是不容忽视的。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比较重视传授学习方法。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产生的距离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易接受教师的直接传授。如果在班里找十几名同学谈自己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同学们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学期我在班里举行两次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交流会,找一些进步的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为其他同学献计献策。



通过思想品德学习交流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靠聪明与勤奋,也有赖于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现了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四、学生授课——全面展示能力的舞台



在教学教程中,我尝试着把一些难度不大、理解不太困难的框题,让学生来给大家上一堂课,并为其提供各种资料。这种形式以学生“高度”去认识教材,分析教材,讲授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主动性增强,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知识丰富,能力提高,有了更高的体验,满足了学生做一名“小老师”的欲望。听课学生新鲜感强,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易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兴趣浓厚,课堂表现积极,同等的地位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易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也有利于教师比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缺陷,调整方式,走出误区。



讲台成为舞台应是多样化的,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学生是则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既充当“演员”,也充当着学习的主体。在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是“旁观者”,教师的主导性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新闻评论的人员安排、评论内容和课文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教师都要给予全面指导。充分相信学生,尽量避免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



我在思想品德中将讲台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需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希望在我们的未来的教育中,学生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为了一切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习困难生;力争上游的还是不思进取的;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品德还是人格,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5 20: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