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35|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0: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三国演义我看了有2,3遍,但每回都有新的收获,笔记下
20、关云长挂印封金(第二十七回)
(白马之战中刘备得到关羽下落。不久,关羽也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并收到刘备亲笔信)关羽得到刘备消息后,向曹操告辞。曹操回避不见,张辽也托病不见。关羽就写信送到相府,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旧部将,护送着二嫂,向着官道进发,去投奔刘备了。

21、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第二十八回)
羽得知刘备下落后,决然挂印封金,寻刘而去。曹操见无力挽留,索性为其送行。因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守将均不放行。于是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斩了孔秀、韩福、秦琪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22、官渡之战(第三十~三十一回)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向曹操献计劫袁绍的屯粮重地乌巢。曹操连夜奔袭袁绍的屯粮重地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官渡之战曹操胜出,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23、刘皇叔马跃檀溪(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遂与弟蔡瑁密谋杀刘备,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然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24、三顾茅庐(第三十七回)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亮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敞开肺腑,促膝长谈,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25、火烧博望坡(第三十九回)
孔明建议刘备趁刘表病危,取荆州为安身之地以拒操,刘备不肯而屯兵新野,曹操命大将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孔明假借刘备剑印,调兵遣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坡的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敦果然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成,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6、火烧新野(第四十回)
曹操亲督大军南下平江南,玄德采用了孔明的计策,弃新野前往樊城,孔明以青红旗军来设疑兵打退曹军将领许褚。曹仁作为先锋进驻新野,城中空无一人,曹仁未知是孔明之计。半夜时城中火起,曹军急夺东门而逃,又连遭赵云截杀、关羽放白河之水淹溺和张飞伏兵引军拦路,曹军大败。

27、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听取孔明之计,弃樊城取襄阳。于是,派人整顿船只,在城中声扬操兵已至,樊城不可久守,愿跟随渡江者可一同过江。新野、樊城之民都愿跟随玄德。刘备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浩浩荡荡而又悲恸欲绝地渡到南岸。如此撤退,显然有违 “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却使刘备赢得了民心。

28、赵子龙单骑救主(第四十一回)
新野一战,曹操被玄德打败,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人马走到当阳县被曹兵截住,混乱中走散了甘、糜夫人母子。赵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他们,他七进七出,力战众将,势不可当。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勇猛无比,传令一定要活捉。他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救出阿斗。

29、张飞大闹长坂桥(第四十二回)
曹军追赵云至长坂桥,见张飞立桥上,后有烟雾疑是伏兵而不敢近前。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30、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为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随鲁肃来到江东。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东吴群儒皆失色无语。面对孙权的疑虑,诸葛亮频用激将法,终使其茅塞顿开,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

31、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五回)
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充当曹操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酣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急于立功的蒋干和生性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蔡瑁和张允被杀,周瑜反间计大获成功。

32、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联军用箭为名,要诸葛亮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想以此除去诸葛亮。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三天完成任务。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骗得曹军乱箭齐发,天明后清点草船上的箭,总数已超十万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7-27 16:33:18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7-27 16:31:08 | 只看该作者
:L:L:L:L:L:L:L:L:L:L:L:L:L:L:L:L: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2-16 15:17:38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0:18:52 | 只看该作者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罗贯中精心塑造了刘备、曹操、孙权三个势力集团以及其他集团中各种各样的正面或反面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姜维、曹操、孙权、周瑜、吕布……无不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罗贯中的笔下,他们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悲剧或喜剧。



读书收获:《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赞叹刘备诗: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我想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只要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像三国中的人物尽显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0:18:4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的人物: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二、刘备(仁慈、纳贤)

喜欢的事件:草船借箭

    周瑜见诸葛亮这么聪明,就想害诸葛亮。于是就借机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只箭,如果造不出来的话,就......前两天诸葛亮不动声色,只是让准备二十只大船,在船的周围造了上千个稻草人。第三天晚上,诸葛亮率二十只大船向曹军驶去,又让士兵使劲击鼓。正好雾非常大,曹操不敢擅自出兵,只命人向江中射箭。天快亮时诸葛亮载着满满二十大船的箭驶回了东吴。这些箭一共有十万多只呢!所以周瑜只能呆若木鸡呢!

主要内容:描写了三国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0:18:24 | 只看该作者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

  还有我比较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名篇.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无情无义已到了极致,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人固然有才能很重要,但还要讲"德"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为了保护曹操,曹操失了吕韦和儿子,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力量不如他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就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的骄傲,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刚正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成败原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好的名著可以伴人一生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1 04: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