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1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册)全套教案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鲜花爱雨露》。
  2、听赏歌曲《我爱米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鲜花爱雨露》。
  2、通过聆听歌曲《我爱米兰》,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3、培养和营造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养成尊师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唱歌《鲜花爱雨露》
  1、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同时聆听歌曲《鲜花爱雨露》的范唱。
  2、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歌词内容,然后复听一遍。
  3、听赏后,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及歌曲内容。
  4、教师可结合鲜花、雨露等知识向学生讲解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
  5、听伴奏,轻声学唱歌曲(用“啦”模唱或直接哼唱歌词均可)。
  6、为使学生始终对学唱产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学唱的熟练程度而改变学唱的方式。可以采用分小组、男女生接唱、单独演唱等形式。
  7、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二)欣赏《我爱米兰》
  1、教师展示歌曲《我爱米兰》的图片或课件,导入歌曲欣赏。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注意歌曲表现的内容。
  3、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和联想。
  4、复听歌曲,学生可随歌曲哼唱,或根据歌曲情绪进行动作创编。
  (三)综合复习
  1、教师将两首歌曲进行对比,请学生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为歌曲《鲜花爱雨露》创编动作表演(也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表演较好的同学集中,其他同学拍手或用打击乐器伴奏)。
  3、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歌表演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鲜花爱雨露》;复习《我爱米兰》,感受音乐的情绪与色彩的关系。
  2、音乐活动“音的高低”。
  教学目标:
  1、对音乐情绪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有一定的认识。
  2、能基本听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特点。
  3、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歌曲《鲜花爱雨露》,请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或歌表演。
  2、复习听赏歌曲《我爱米兰》,请学生边听边随录音哼唱。
  3、从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为《我爱米兰》选配一种适当的颜色,表示歌曲的情绪。
  (二)音乐活动“音的高低”’
  1、由教师或学生列举几个自然现象或生活中音的高低对比的事例。
  2、教师播放高低对比比较明显的音乐片段,请学生分辨。注意让学生发现和归纳。
  3、根据教科书第六、七页的插图创设音乐游戏或音乐故事,通过模拟各种人物、动物的声音表演各种角色。
  三个音乐小活动的题目和游戏形式:
  ①“小小配音演员”
  根据插图编故事并表演,可以简单化装,表演与配音的同学可分开,也可以边表演边配音。
  ②“我编你唱”
  唱、念童谣。节奏不变,音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创编,要求“叮”“当”必须一个高、一个低,就符合游戏规则。
  ③“看图、听音乐、找乐器”
  通过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其他有关乐器的挂图(或课件),选择部分高低音高对比明显的乐器演奏片段,使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音乐活动感受声音的高低。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有创新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2、歌表演创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我的好妈妈》(学生在幼儿园里已学过),导入本课教学。
  2、启发学生谈谈对妈妈的了解或对妈妈的感情等:
  ①如“妈妈的职业”、“妈妈的爱好”、“妈妈最喜欢的东西”、“妈妈的生日”等。
  ②谈谈对妈妈的感情,如“喜欢妈妈的微笑”、“最爱听妈妈讲故事”、“我为妈妈做家务”、“我帮妈妈捶背”等。
  3、教师用将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小乌鸦爱妈妈》。
  4、聆听歌曲范唱《小乌鸦爱妈妈》,加入课件演示。
  5、教师示范,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可分段、分小组进行)。
  6、教师再次播放录音。
  7、教师用听唱法教唱歌词。教师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应有提示或示范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
  8、在学生能较完整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为歌曲创设歌表演(一个组表演一段歌词内容)。要求动作美观、表达准确。
  9、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歌表演,其他同学伴唱。
  10、教师要求学生背唱这首歌曲。
  11、回家将这首歌曲唱给妈妈听。
  教学反思: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在表演过程中积极投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表演。
  2、听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背唱歌曲。
  2、利用教科书的插图或课件,引入歌曲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3、教师启发学生谈对“摇篮曲”的初步感受和体验(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摇篮曲》音乐作背景音乐。
  ①什么是“摇篮曲”?
  ②听赏歌曲时,感受到什么情绪?
  ③是谁为谁唱“摇篮曲”?
  4、采用范唱或录音再次听赏歌曲。
  5、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6、教师提示学生:
  ①听赏这首歌曲后,你想到了什么?
  ②听赏这首歌曲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7、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表演,可以分组或集体进行。
  8、推选一位或几位同学,说说动作的创设意图。
  9、歌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反思:
  学生听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富有想象力。为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创编动作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单元 下雪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雪花飞舞》及歌曲《江雪》。
  2.跟着录音学唱歌曲《江雪》。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雪花飞舞》,感受乐曲的情绪。
  2.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3.听赏歌曲《江雪》,熟读这首古诗,了解它的意境并跟着录音学唱。
  教学过程:
  (一)《雪花飞舞》
  1.可播放一段雪花飞舞的录像,引入教学主题。
  2.为录像画面配上乐曲《雪花飞舞》,边看边听赏。
  3.单独听赏乐曲,教师应启发学生,乐曲是怎样表现纷纷扬扬的雪花的?
  4.有条件的学校,可听赏钢琴独奏《雪花飞舞》,感受电子琴独奏与钢琴独奏
  的不同。
  5.教师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注意乐曲有淡淡的忧愁,注意动作的速度不要太快。
  6.可由个别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动作设计。
  7.全班同学一起表演。但不要求动作绝对统一,仍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编动作。
  (二)《江雪》
  1.初步听赏歌曲《江雪》。
  2.教师讲解古诗的含义,可借助教科书上的插图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相关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学生跟着老师朗读古诗。
  4.用听唱法教唱歌词,先分句教唱,再整体教唱。
  5.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教学反思:
  学生能积极参与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演唱歌曲《江雪》情绪与诗词意境吻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雪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雪”的形成。
  2.能正确表达歌曲情绪。
  3.了解顿音的唱法,并能按照顿音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复习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2.请几位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动作随音乐表演。
  3.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雪”是怎样形成的?
  4.播放录音带或CD,听歌曲《雪花》的录音(也可由教师范唱)。
  5.教师分句教唱。
  6.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教师示范):
  ①注意顿音的唱法。注意第一、三乐句第一、二小节中顿音的唱法,应唱得有
  跳跃感。
  ②注意歌曲情绪的变化。
  虽然歌曲是多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但是,歌曲仍然在情绪上有一定变化:从大的方面看,前4个乐句可以为一部分,为一种情绪,后4个乐句为一部分,是另一种情绪。从小的方面看,第一、三乐句应唱得跳跃,而第二、四乐句则应抒情等。
  ③注意力度的变化。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歌曲强弱力度的走势及顿音记号的作用。第一乐句中第一、二小节,应唱得富有弹性,第三、四小节唱得连贯一些,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后四小节再由强渐弱;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仿;第四乐句,力度从强到渐弱;第七乐句力度渐强,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第八乐句可唱得稍强。
  7.最后,全班同学按照以上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雪花》。
  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参与歌表演,在听赏音乐时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小雪橇》。
  教学目标:
  1.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2.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1.教师播放有关滑雪橇的画面。
  2.听录音两遍,教师提问:滑雪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时,应该是怎样的情绪?
  3.教师分句教唱第一段歌词,可放慢速度。
  4.教唱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
  5.教唱第二段歌词。
  6.在学会歌曲后,可组织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选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如马蹄的声音,用什么乐器来模仿?马铃用什么乐器来模仿?等等。所选乐器不要多,节奏也不要太复杂。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歌曲的效率高。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动物告别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为下一步表演作准备。
  2.注意区分2/4拍及3/4拍,并能按要求演唱。
  教学过程:
  1.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冬眠的画面。
  2.听录音范唱,
  3.教师分段、分句教唱,可放慢速度教唱。
  4.教唱第一乐段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应唱得抒情、优美。
  5.教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第二段与第一乐段在节拍、情绪、速度等几方面的区别。
  6.教唱第三乐段,注意情绪的对比:小动物们在依依惜别,相约明年再相会。
  7.学会歌曲后,第一、三乐段齐唱,第二乐段可按歌词内容分配角色演唱。由于歌曲较长、歌词较多,要求学生背唱有一定难度。学生能跟着录音比较完整地延长就可以了。在以后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有机会进一步熟悉这首歌曲。
  8.下课之前,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布置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在课下小组同学讨论,分别为歌曲的三段设计几个动作。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歌曲的效率高。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小动物告别会》。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为下一步表演作准备。
  2.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排演动作。
  教学过程:
  1.为了上好本节课,事先要有一些准备,教师要准备一些头饰、面具,音乐教室也要适当布置一下,还要事先培养各班的音乐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准备好《小动物告别会》歌曲的磁带,还应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使这项音乐活动既热烈,又井然有序。
  学生方面也可自己准备一些头饰或面具,并设计几个舞蹈动作。
  2.播放《小动物告别会》的伴奏带,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上台,为大家表演本小组为歌曲设计的动作,并组织大家简单讨论。
  3.教师与学生中的骨干分子领先起舞,另两组同学,一组伴唱,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奏出三拍子的节奏型(如“×××”、“××××”等)。
  4.其他学生陆续加入,可以模仿教师的舞姿,也可模仿同伴们的舞姿,即使动作不太协调,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参与,要能感受到三拍子的韵律。
  5.如场地条件稍差,无法让全班学生同时表演,也可分三组进行,分别表演歌曲的三个乐段。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设计出恰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把这一课上好。
  教学反思:
  热烈欢快的场面与良好的纪律相统一,学生的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活动中,学生富有创造力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蓝皮鼠与大脸猫》。
  2.音乐活动《跟着队长》,随着音乐做律动。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蓝皮鼠与大脸猫》《跟着队长走》。
  2.随着音乐做律动。
  教学过程:
  (一)《蓝皮鼠和大脸猫》
  1.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2.教师提问:今天,动画城播放什么动画片呢?
  教师播放《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录音带,引导学生完整地欣赏歌曲。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动画片名称。
  3.教师自己或请学生介绍《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剧情,并播放《蓝皮鼠和大脸猫》的片头。
  (二)模仿老鼠与猫的叫声,跟着录音带演唱伴唱部分。
  1.请学生聆听歌曲,说出歌曲中老鼠和猫的叫声。教师准确范唱老鼠和猫的声部。
  2.请学生继续听录音,跟着录音学唱老鼠与猫的伴唱部分。
  (三)聆听歌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帮助老鼠与猫找到自己的家。
  1.教师自己或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间房子,两间房子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请学生说出哪间房子是老鼠的,哪间是猫的?
  2.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学生将刚才模仿的老鼠与猫叫的声音,与卡片上的节奏相对应。请一位学生将两张节奏卡片粘贴在两间房子上。
  3.教师请另一位学生指出房子分别属于谁。
  4.一位学生放卡片,另一位学生找房子,视时间的多少,游戏可继续进行。
  (四)聆听《跟着队长走》,播放动画片《小飞侠》片断。
  1.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第二个《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2.教师提问:动画城现在播放什么动画片呢?
  教师播放《跟着队长走》的录音带,引导学生完整地欣赏歌曲。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动画片名称。
  3.教师顺势介绍《小飞侠》的剧情,并播放《小飞侠》的片断。并请学生指出《跟着队长走》出现在剧情发展的什么时候。
  (五)随着音乐设计与动画片相关的律动。
  1.请学生说说随着歌曲《跟着队长走》的音乐响起,动画片中的小孩子们做了些什么(穿越瀑布、涉水渡江、攀藤过崖、钻密林、走稻田等)。
  2.请学生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用动作表现穿越瀑布、涉水渡江、攀藤过崖、钻密林、走稻田等情景。
  3.学生围成圆圈,领头的做队长,带着印第安人有羽毛的头饰,随音乐做一个动作,其他学生模仿他的动作。第一遍音乐结束,头饰交给第二个同学,由第二个同学做队长,做一个动作,其他学生模仿他的动作。依次循环,表现穿越瀑布、涉水渡江、攀藤过崖、钻密林、走稻田等情景。
  (六)随着音乐设计其他律动。
  1.引导学生用《蓝皮鼠和大脸猫》的音乐,继续做律动。
  2.启发学生回忆看过的动画片,激发学生伴随着《跟着队长走》的音乐,做其他律动。如老人、孩子,三只小猪、孙悟空师徒、云、雨等。
  3.启发学生选择情绪不同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
  教学反思:
  学生愿意和喜欢聆听歌曲《蓝皮鼠和大脸猫》《跟着队长走》。积极地参与到律动中去,并且在动作上有所创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学唱歌曲《三个和尚》,跳木桩。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
  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
  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
  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
  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乐谱:
  
  (四)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
  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
  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教学反思:
  学生专心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能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乐于参与表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大风车》。
  2.复习整个单元歌曲与乐曲。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风车》。
  2.鼓励学生随着音乐旋转“大风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开始《动画城》歌曲的学唱。
  播放歌曲《大风车》,学唱《大风车》。
  (二)分组搭架“大风车”。
  1.启发学生讲述风车的形状。
  2.引导学生四人一组搭建一个风车。
  3.所有风车围成一个圆圈,既可以四人一组地旋转,也可沿着大圆圈旋转。
  4.边唱歌曲,边旋转“大风车”。
  (三)随音乐旋转“大风车”,说出歌曲与乐曲名称。
  1.教师播放本单元或以前学过的歌曲或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旋转“大风车”。
  2.一首音乐结束时,停在教师面前的“大风车”,必须说出刚才所播放的音乐的名称,才能随着下一首音乐继续玩“大风车”。否则,这架“大风车”只能下场休息。
  (四)结束全单元课程。
  教学反思:
  大多数学生会唱歌曲《大风车》,愿意参与“大风车”游戏。
  相关参考资料
  (一)文字资料
  1.《小飞侠》
  美国迪斯尼动画片《小飞侠》,又名《彼得·潘》。该片讲述了一位名叫彼得·潘的神奇少年,他具有儿童个个向往的飞行能力和不畏****、保护弱小者的正义感,以及不断战胜邪恶势力的幸运。
  彼得·潘结识了少女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在小精灵丁克的帮助下,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飞上了天空。一行五人来到了虚无岛,来到了彼得·潘和孤儿们居住的藏身洞。代表邪恶势力的海盗霍克船长尾随而至,设计把彼得·潘引开,把温迪和其他孩子全抓到船上,危机时刻,丁克带着彼得·潘赶到,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孩子们战胜了霍克和海盗们,恢复了快乐而平静的生活。而温迪和弟弟们也回到伦敦的家里,这一段神奇而难忘的经历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里。
  2.《蓝皮鼠和大脸猫》
  第一集“蓝皮鼠学艺”介绍蓝皮鼠向杂技大师黄鼠狼学艺的过程。历尽艰险,蓝皮鼠终于在森林杂技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赢得巧克力汽车一辆。
  第二集“大烟卷”蓝皮鼠名声在外,一家烟卷公司花重金请蓝皮鼠在杂技演出时做广告,蓝皮鼠在表演中投掷烟卷,众观众在烟雾中昏睡过去,众人认识到烟卷的危害,纷纷谴责烟卷公司的行径,公司代表灰溜溜地逃离现场。
  第三集“蜘蛛风筝”森林风筝会上,蜘蛛因为身体太轻,几次差点被自己放飞的风筝带到天上。在蓝皮鼠与大脸猫的帮助下,蜘蛛吐丝为线,大脸猫牵丝,把蜘蛛放飞到空中,蓝皮鼠在蜘蛛丝上表演走钢丝的杂技,引得动物们拍手叫好。
  第四集“巧克力车被窃”大脸猫羡慕蓝皮鼠成功,一心想成为像蓝皮鼠一样的杂技明星,可又忍不住嘴馋偷吃了蓝皮鼠的巧克力汽车,惹恼了蓝皮鼠,后因一个喷嚏把蓝皮鼠从土坑中吹出来,解救了蓝皮鼠,两人因此而成为杂技演出的搭档。
  第五集“狮虎山历险”蓝皮鼠、大脸猫为了争夺剧场而与蟋蟀乐团作对,两人在狮虎山搭起钢丝表演,蓝皮鼠不慎跌落虎山下,眼看就要落入虎口,就在这时,蟋蟀乐队奏响起了摇篮曲,老虎呼呼入睡,蓝皮鼠安全脱离虎口。
  其他各集还有“奶油蛋糕”、“十二色餐厅”、“超级胶水炮”、“怪眼镜”、“隐身术”等。
  3.小小音乐剧《小熊猫学木匠》
  人物:
  大马—小铁匠、孔雀—理发匠、鹅妈妈—修鞋匠、
  小猴—修车匠、熊猫—小木匠
  剧情:
  小熊猫一天天长大了,他一心想学门本领,成为有本事的人。他来到街上,遇见小猴,熊猫问:“小猴小猴,我想学一门本领,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好吗?”
  “跟我学修车吧。”小猴说。
  “刷刷刷刷车轮飞,嗤嗤嗤嗤气筒响,我是快乐的修车匠,嗨!嗨!快乐的修车匠。”小猴边唱边表演修车的动作。
  “修车又脏又累,不学不学。”熊猫转身就走。
  遇见大马,熊猫问:“大马大马,我想学一门本领,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好吗?”
  “学我这一行吧。”大马说。
  “扑扑扑扑火焰飞,当当当当铁锤响,我是快乐的小铁匠,嗨!嗨!快乐的小铁匠。”大马边唱边表演打铁的动作。
  “打铁又热又辛苦,不学不学。”熊猫转身就走。
  遇见孔雀,熊猫问:“孔雀孔雀,我想学一门本领,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好吗?”
  “跟我学理发吧。”孔雀说。
  “咔嚓咔嚓剪子飞,呼呼呼呼吹风响,我是快乐的理发师,嗨!嗨!快乐的理发师。”孔雀边唱边表演理发的动作。
  “理发又忙又乱,不学不学。”熊猫转身就走。
  遇见鹅妈妈,熊猫问:“鹅妈妈,我想学一门本领,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好吗?”
  “跟我学修鞋吧。”鹅妈妈说。
  “吱吱吱吱针线飞,嗒嗒嗒嗒机车响,我是快乐的修鞋匠,嗨!嗨!快乐的修鞋匠。”鹅妈妈边唱边表演修鞋的动作。
  “修鞋又脏又邋遢,不学不学。”熊猫转身就走。
  熊猫走到半路,鞋坏了,找到鹅妈妈,鹅妈妈学着熊猫的样子说:“修鞋又脏又邋遢,不修不修。”
  熊猫推着坏了的自行车,找到小猴,小猴学着熊猫的样子说:“修车又脏又累,不修不修。”
  熊猫低着头发长长的头,拖着漏水的铁锅,灰溜溜地从孔雀和大马的身边走过……
  街道上响着快乐的劳动歌声,到处是一番劳动的火热场面。
  不知什么时候,歌声中多了一个声音:“嚓嚓嚓嚓沙沙沙沙”,众人沿着歌声望去,小熊猫拿着大锯、刨子等工具上场。众人停下,听小熊猫歌唱“嚓嚓嚓嚓刨花飞,沙沙沙沙大锯响,我是快乐的小木匠,嗨!嗨!快乐的小木匠。”。
  众人互相对视而笑,加入到歌唱中来,最后音乐剧在众人的歌唱声中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 动画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快乐的小木匠》。
  2.表演小小音乐剧《小熊猫学木匠》。
  教学目标:
  1.教唱歌曲《快乐的小木匠》。
  2.鼓励学生创编歌词和表演与歌词相关的动作。
  3.引导边唱着歌曲边表演小小音乐剧《小熊猫学木匠》。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这一单元教学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播放歌曲《大风车》,《动画城》节目时间到了,请学生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动画片,说说最近电视台播放的新的动画片,唱唱片中的歌曲,鼓励学生把家中的动画片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聆听歌曲《快乐的小木匠》。
  1.今天的《动画城》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老师也不知道。老师只知道动画片的主人翁是小熊猫,小熊猫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学生根据歌词回答,歌曲表现了小熊猫做木匠的情形。
  3.教师放第二遍录音并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木匠劳动的情形?学生回答,“嚓嚓嚓嚓”、“沙沙沙沙”等。
  4.教师引导学生边听歌曲,边根据对木匠了解和观察,做两到三个律动动作,如弯腰伸臂刨木头,或屈膝锯木头,搬运、摆放木头等动作。
  (三)听并学唱歌曲。
  1.学生在教师的范唱中继续表演木匠劳动的动作。
  2.教师邀请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加入到跟唱歌曲的行列中来。
  3.请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第一段歌词。
  (四)创编歌词并表演动作。
  1.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凡的工作是不太引人注意,但人们又离不开它的。学生回答,理发师、修鞋匠、小商贩、修车匠、清洁工等。
  2.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些行业工作的环境、工具、声音、姿态等列举出来,并改变成歌词,替换《快乐的小木匠》的第一段歌词。如“扑扑扑扑火焰飞,当当当当铁锤响,我是快乐的小铁匠,嗨!嗨!快乐的小铁匠。”等。
  3.请同学们把创编的歌词演唱并表演动作,然后分组进行演唱和表演。
  (五)根据故事情节串接和编排小小音乐剧《小熊猫学木匠》。
  1.教师介绍小熊猫学木匠的过程,鼓励学生们根据《小熊猫学木匠》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剧情参照“七、相关参考资料”)。
  2.请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其他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如理发师、修鞋匠、小商贩、修车匠、清洁工,并演唱和表演前面创编的歌词与动作。
  3.完整地表演并演唱。
  4.鼓励学生回家准备相关的头饰、服装或道具,以备“六·一”演出表演。
  教学反思:
  学生基本能背唱歌曲《快乐的小木匠》的第一段歌词。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能创编一段与服务行业有关的歌词,并表演相关的动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拔河》。
  2.欣赏管弦乐曲《踢毯子》
  教学目标:
  1.能用富有力度和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拔河》。
  2.能用人声和打击乐器表现拔河的情景,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拔河》伴奏。
  3.能随着乐曲《踢踺子》的韵律,即兴表演踢踺子的动作。
  教学过程:
  1.用拔河的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入歌曲《拔河》的教学,请学生用语言描绘拔河时欢快、热烈的气氛。
  2.提问“拔河的音乐应当是怎样的?”“演唱时在声音上应具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想象表现拔河场面歌曲的音调特点:热烈、欢快、紧张。
  3.听赏歌曲《拔河》的范唱录音,听几遍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认识,为正确地表现这首歌曲打下基础。
  4.录音学唱歌曲。
  5.教师领唱、学生齐唱,学生领唱、齐唱。
  6.按课本上的要求,用打击乐器(或小喇叭、喊声、跺脚等)表现歌曲《拔河》热烈、紧张。欢快的气氛,再将这些声音录下来。
  7.边演唱歌曲,边放渲染气氛的录音,师生共同评论。
  8.欣赏管弦乐曲《踢踺子》,引导学生注意由木琴奏出的主题。
  9.教师表演踢踺子动作
  10.学生随音乐即兴地做踢踺子的动作,不要要求整齐划一,只要求能合拍,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演音乐”的目的。
  11.复听一遍《踢踺子》以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能在以后播放这段音乐时立即说出曲名。
  12.歌表演《拔河》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但以徒手表演拔河为好,不要使用真的绳子,以免目标转移。表演的动作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各组表演的动作可以不同,每组约11人(五人一队分列两边,一人当裁判),部分学生可用打击乐器、人声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
  学生演唱《拔河》时积极投入,在歌表演时表现的纪律性及创造性。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
  2.欣赏管弦乐曲《布老虎》。
  教学目标:
  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布老虎的民俗。
  2.在熟悉《士兵进行曲》音乐的基础上,能按节拍敏捷地作出种种动作。
  教学过程:
  1.出示布老虎的图片或实物后,初听管弦乐曲《布老虎》。
  2.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布老虎是儿童的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手中拿着布老虎,睡觉时还有老虎枕……有一首民谣唱道:“小猴孩,你别哭,你别闹,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麻胡”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残害儿童的恶鬼,让孩子穿虎鞋、戴虎帽、玩布老虎是表示驱恶除魔保佑平安的意思。
  布老虎身上的图案色彩鲜明,眼睛很大,额头还有一个”王”字,但并没有过于凶猛的样子,相反,它能使孩子们爱不释手。
  3.复听《布老虎》,引导学生分辩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是貌似凶猛的,一个是比较温和的。
  4.初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5.请学生仔细观赏课本上的图示,知道一共要做拍手、拍腿、踏左脚、打枪、立正、敬礼等六个动作。同时要念qi、cha、peng、pa、ka等象声词。
  6.教师随音乐作示范。
  7.这个练习的难点是既要做动作,又要念出声音,两者要密切配合,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因此可带领学生先随音乐学做动作,再同时念出声音。
  这段音乐一共有八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如只做一遍动作,可用第1、2、7、8乐句,即:
  如连续做两遍动作,可用整首曲子。
  8.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最整齐。
  9.教师弹琴,部分学生做动作,部分学生列队行进(模仿木偶兵的形象),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10.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自由表演。
  教学反思:
  学生随音乐做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学生能积极设计动作并富有创造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阿西里西》。
  2.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阿西里西》。
  2.学会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3.能积极探索堂鼓等乐器的其它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1.从第三单元的欣赏曲《阿细跳月》引入《阿西里西》,这两者都是彝族的音乐,前者是表现青年们的舞蹈,后者是表现儿童们的游戏。
  2.听《阿西里西》的录音数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3.教师解释“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和“丘都拉迪嗡啊”(表现欢乐的衬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这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介绍过)。
  4.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阿西里西》。
  5.展示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请学生说出名字,学生可能将堂鼓说成小鼓,将小钹说成是小镲,这也无妨。
  教师分别介绍并示范这三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堂鼓用单槌击和双槌同时击都是基本的演奏方法;小钹上下相击,左右相击也都是基本的演奏方法。
  6.学生分三组,分别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堂鼓可奏“×××××”的节奏,小钹奏“×××××”的节奏,木鱼奏“××××”和“××××××××××”的节奏。然后三组齐奏,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7.各组分别探索堂鼓、小钹、木鱼的其它演奏方法,如堂鼓击鼓边、或用手按住鼓皮敲击、小钹磨擦发音、用鼓槌击木鱼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同一件乐器身上探索发出几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这一练习是很有意义的。
  8.用堂鼓、小钹和木鱼为歌曲《阿西里西》伴奏,请学生在课外作好设计,下一节课大家共同来实践。
  9.复习一遍歌曲《阿西里西》,再用刚才试敲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
  学生掌握堂鼓、小钹、木鱼基本演奏方法,学生能探索堂鼓等乐器其它演奏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欣赏歌曲《转圆圈》。
  教学目标
  1.能较为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2.感受《转圆圈》所描绘的儿童月下欢乐歌舞的情景,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并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3.能用堂鼓等打击乐器为《阿西里西》作伴奏。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随教师学唱《阿西里西》的歌谱。
  3.出示“×××”与“×××”两张卡片,让学生能清楚地区别两者的不同,再请学生找一找在《阿西里西》的歌谱中“×××”和“×××”各使用了几次,“××××”用了几次。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能更有表情地唱好《阿西里西》。在教师的指挥下,随着伴奏带全体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5.请学生分组设计如何用堂鼓、下钹、木鱼为《阿西里西》伴奏(为每种打击乐器设计两小节节奏型),师生共同比较、归纳、综合,作出几套方案。例如:
  6.部分学生歌唱,部分学生用堂鼓等伴奏,掀起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7.教师介绍合唱歌曲《转圆圈》的相关资料,并与已欣赏过的《阿细跳月》作比较,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彝族的音乐,且都是在月光下的歌舞,不同的是《阿细跳月》是青年人的舞蹈,《转圆圈》是儿童们的游戏歌曲。
  8.出示《转圆圈》的歌词,听赏《转圆圈》。
  9.听赏几遍后,引导学生跟看录音哼唱以下两个片断:
  10.部分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掀起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
  教学反思:
  学生演唱《阿西里西》时的表情投入。学生即兴表演时积极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能较准确地掌握领唱、齐唱这一种歌唱形式。
  2、能主动参与齐唱或领唱。
  教学过程:
  1、教师将录制好的领唱、齐唱《我和星星打电话》完整地放一遍。并介绍领、齐唱这一种新的歌唱形式,它在我们的民歌演唱中常称″一领众和″。
  2、朗诵歌词。请一位同学朗诵领唱部分,其余同学一起朗诵齐唱部分。注意齐唱部分的朗诵一定要整齐。
  3、教师教唱歌曲几遍。
  ①注意突出音准、节奏的准确。
  ②注意对话语气要尽量表现出来。
  4、教师引导同学们就歌曲所描写的内容进行简短的讨论:
  ①我们的生活中有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等。我们今天学唱的歌词是否也充满了科学幻想,为什么?
  ②我们应不应该有幻想,为什么﹖
  5、老师领唱、同学们齐唱,要求齐唱部分准确、整齐。
  6、请一位同学或几位同学领唱,其余同学齐唱。
  教学反思:
  学生能掌握领唱、齐唱这一歌唱形式,能在讨论中主动、大胆发言。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阿细跳月》。
  2、歌表演《莹火虫》。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
  2、能积极参与集体歌舞表演。
  3、能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舞伴奏。
  4、学会《莹火虫》的歌词和歌谱。
  教学过程:
  (一)歌表演《萤火虫》
  一位戴着莹火虫头饰、身背两叶翅膀的同学,手提点亮的红灯笼站在同学们的前面。
  1、教师请同学猜那位同学的装扮。(提示是一种能在夏夜里发出亮光的昆虫)。
  2、将歌曲《莹火虫》完整地放一遍,老师随音乐将舞蹈动作示范给同学们。
  3、跟老师轻声学唱歌曲《莹火虫》,并学会几个舞蹈动作。
  4、将学生分成舞蹈组、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歌表演。舞蹈组排成两行在中间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舞蹈,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成倒八字站两边,歌唱和敲击打击乐器。分组由学生们自愿选择,人数不限。
  舞蹈队要求:
  ①动作优美、大方、表情自然,愉快。
  ②能合上舞蹈音乐(三拍子)的节拍。
  歌唱队要求:
  ①大方、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②节奏、音准正确。
  打击乐队要求:
  ①选择符合歌曲情绪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②几种打击乐器能协调配合。
  ③节奏准确、强弱分明。
  (注:老师可将以上要求课前出示在黑板上,同时出示歌曲《莹火虫》的歌词。)在表演开始前老师可分组进行辅导,然后再合成。
  5、同学们对三个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并能说出表演得好与不太好的原因。
  6、每组可推荐一名代表出来组成一个三人组的表演队进行表演。
  7、老师对歌表演进行总结性评价,尤其需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当众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
  (二)听赏《阿细跳月》
  1、教师展示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图片或播放一段阿细人跳舞的录像片。
  2、教师将音乐完整地放一遍,让学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安静地欣赏。
  3、教师讲解阿细人的“跳月”故事。
  4、再听音乐一遍,老师带着学生随节奏拍手或老师随音乐舞蹈、同学们拍手伴奏。
  教学反思:
  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歌表演,并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会唱歌曲《莹火虫》的歌词和曲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15: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