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数学优秀备课教案“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1)
绍兴市稽山中学 王志江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Ⅰ)》的基础上,学习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中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分析,得到零点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探索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这些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了解初等函数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描绘函数的图象,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探究,对函数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问题,为下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

从教材编写的顺序来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章的开始,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章的始终,而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在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中均蕴涵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章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通过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会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体验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局部问题的思想.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描绘,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渗透由具体到抽象思想,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实数根之间的关系,

2.零点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关键不在于学生提出这个概念。而是理解提出零点概念的作用,沟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体会用函数系统的角度去思考方程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4.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零点概念的认识.零点的概念是在分析了众多图象的基础上,由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得到的一个形象的概念,学生可能会设法画出图象找到所有任意函数的可能存在的所有零点,但是并不是所有函数的图象都能具体的描绘出,所以在概念的接受上有一点的障碍.

2.零点存在性的判断.正因为f(a)·f(b)<0且图象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是函数f(x)在区间[a,b]上有零点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3.零点(或零点个数)的确定.学生会作二次函数的图象,但是要作出一般的函数图象(或图象的交点)就比较困难,而在这一节课最重要的恰恰就是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的零点问题.这样就在零点(或零点个数)的确定上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认识零点的概念,在合情推理中让学生体会到判定定理的充分非必要性,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判断零点的存在或确定零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可借助计算机工具和构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直观演示能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问题引入:求方程3x2+6 x-1=0的实数根。

变式:解方程3x5+6x-1=0的实数根. (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方程的解都可以通过系数的四则运算,乘方与开方等运算来表示,但高于四次的方程不能用公式求解。大家课后去阅读本节后的“阅读与思考”,还有如lnx+2x-6=0的实数根很难下手,我们寻求新的角度——函数来解决这个方程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问题进一步的探究。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相关内容,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和更广泛的兴趣。开门见山的提出函数思想解决方程根的问题,点明本节课的目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17:46 | 只看该作者
(二)新知探究
1、零点的概念
问题1 求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并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
   方程x2-2x-3=0的实数根为-1、3。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
问题2 观察形式上函数y=x2-2x-3与相应方程x2-2x-3=0的联系。
函数y=0时的表达式就是方程x2-2x-3=0。
问题3 由于形式上的联系,则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在函数y=x2-2x-3的图象中如何体现?
y=0即为x轴,所以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就是y=x2-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二次函数图象和二次方程为平台,观察方程和函数形式上的联系,从而得到方程实数根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零点是连接函数与方程的结点。
初步提出零点的概念:-1、3既是方程x2-2x-3=0的根,又是函数y=x2-2x-3在y=0时x的值,也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1、3在方程中称为实数根,在函数中称为零点。
问题4 函数y=x2-2x+1和函数y=x2-2x+3零点分别是什么?
函数y=x2-2x+1的零点是-1。函数y=x2-2x+3不存在零点。
设计意图:应用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出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zero point)
2、函数零点的判定:
研究方程的实数根也就是研究相应函数的零点,也就是研究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         (Ⅰ)
问题5 如果把函数比作一部电影,那么函数的零点就像是电影的一个瞬间,一个镜头。有时我们会忽略一些镜头,但是我们仍然能推测出被忽略的片断。现在我有两组镜头(如图),哪一组能说明他的行程一定曾渡过河?                           (Ⅱ)
第Ⅰ组能说明他的行程中一定曾渡过河,而第Ⅱ组中他的行程就不一定曾渡过河。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动与静的关系,系统与局部的关系。
问题6 将河流抽象成x轴,将前后的两个位置视为A、B两点。请问当A、B与x轴怎样的位置关系时,AB间的一段连续不断的函数图象与x轴一定会有交点?
A、B两点在x轴的两侧。
设计意图: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合情推理,将原来学生只认为静态的函数图象,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
问题7 A、B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用数学符号(式子)来表示?
A、B两点在x轴的两侧。可以用fa)·fb)<0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原来的图象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验语言转化的过程。
问题8 满足条件的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一定在(a,b)内吗?即函数的零点一定在(a,b)内吗?
一定在区间(a,b)上。若交点不在(a,b)上,则它不是函数图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成数学模型时,需要一定修正。加强学生对函数动态的感受,对函数的定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上述探究,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一般地,我们有: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三)新知应用与深化
例题1 观察下表,分析函数在定义域内是否存在零点?
-2
-1
0
1
2
-109
-10
-1
8
107
分析:函数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又因为,所以在区间(0,1)上必存在零点。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作图(如图)帮助了解零点大致的情况。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来判断函数零点的存在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判断函数零点的方法,通过作出x的对应值表,来寻找函数值异号的区间,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来作函数的图象分析零点问题。而且对函数有一个零点形成直观认识.
例题2 求函数的零点个数.
分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x的对应值表和图象。
1
2
3
4
5
6
7
8
9
-4.0
-1.3
1.1
3.4
5.6
7.8
9.9
12.1
14.2
由表可知,f (2)<0,f (3)>0,则,这说明函数在区间(2,3)内有零点。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进而说明零点是只有唯一一个.
设计意图:学生应用例题1方法来解决例题2的零点存在性问题,并结合函数的单调性,从图象的直观上去判断零点的个数问题。
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存在零点,指出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fx)=2xln(x-2)-3;
fx)= 2x+2x-6.
(四)总结归纳设计
通过引导让学生回顾零点概念、意义与求法,以及零点存在性判断,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数学思想方面进行总结.
(五)目标检测设计
必作题:
1.教材P92习题3.1(A组)第2题;
2.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3)         (4)
3.求下列函数的零点,图象顶点的坐标,画出各自的简图,并指出函数值在哪些区间上大于零,哪些区间上小于零:
(1)              (2)
4.已知
(1)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零点;
(2)如果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的值.
选做题:设函数
(1)利用计算机探求时函数的零点个数;
(2)当时,函数的零点是怎样分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18:08 | 只看该作者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2)



刘宗良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有函数零点概念、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函数零点是研究当函数的值为零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反映在函数图象上,也就是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
由于函数的值为零亦即,其本身已是方程的形式,因而函数的零点必然与方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上,若方程有解,则函数存在零点,且方程的根就是相应函数的零点,也是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顺理成章的,方程的求解问题,可以转化为求函数零点的问题.这是函数与方程关系认识的第一步.
零点存在性定理,是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函数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满足f(af(b)<0,则函数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但零点的个数,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进行判断.定理的逆命题不成立.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研究方法,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特殊的、具体的二次函数入手,建立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二次方程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的、抽象的函数与相应方程的情形;零点存在性的研究,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同时还使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及“转化与化归思想”.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研究,不仅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揭示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中学数学重要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理论基础.可见,函数零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根与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会将求方程的根的问题转化为求相应函数零点的问题;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并能初步确定具体函数存在零点的区间.
1.能够结合具体方程(如二次方程),说明方程的根、相应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以及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
2.正确理解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了解图象连续不断的意义及作用;知道定理只是函数存在零点的一个充分条件;了解函数零点只能不止一个;
3.能利用函数图象和性质判断某些函数的零点个数;
4.能顺利将一个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零点问题,写出与方程对应的函数;并会判断存在零点的区间(可使用计算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初中学习过二次函数图象和二次方程,并且解过“当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自变量的值”的问题,初步认识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联系,对二次函数图象与轴是否相交,也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与体会.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与性质,掌握了部分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及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以二次方程及相应的二次函数为例,引入函数零点的概念,说明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学生并不会觉得困难.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准确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并针对具体函数(或方程),能求出存在零点(或根)的区间.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而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教学,则应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的情况,来研究函数零点的情况,通过研究:①函数图象不连续;②;③,函数在区间上不单调;④,函数在区间上单调,等各种情况,加深学生对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计算机或者计算器,一方面是绘制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图象加深方程的根、函数零点以及同时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的关系;另一方面,判断零点所在区间过程中,一些函数值的计算也必须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方程的根与相应函数图象的关系
复习总结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函数与轴的交点及其坐标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
图象与轴交点个数
图象与轴交点坐标
意图:回顾二次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和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为一般函数及相应方程关系作准备.
问题一、上述结论对其他函数成立吗?为什么?
在《几何画板》下展示如下函数的图象:
比较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和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
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即当,该方程有几个根,的图象与轴就有几个交点,且方程的根就是交点的横坐标.
意图:通过各种函数,将结论推广到一般函数。
2.函数零点概念
对于函数,把使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说明:函数零点不是一个点,而是具体的自变量的取值.
3.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以上关系说明:函数与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有些方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求解,同样,函数问题有时也可转化为方程问题.这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基础.
4.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二、观察图象(气温变化图)片段,根据该图象片段,将其补充成完整函数图象,并问:是否有某时刻的温度为0℃?为什么?(假设气温是连续变化的)
意图:通过类比得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给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c也就是方程的根.
问题三、不是连续函数结论还成立吗?请举例说明。
在《几何画板》下结合函数的图象说明。
问题四、若,函数在区间在上一定没有零点吗?
问题五、若,函数在区间在上只有一个零点吗?可能有几个?
问题六、时,增加什么条件可确定函数在区间在上只有一个零点?
在《几何画板》下结合函数的图象说明问题四、五、六。
意图:通过四个问题使学生准确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
5.例题: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问题七、能否确定一个区间,使函数在该区间内有零点.
问题八、该函数有几个零点?为什么?
意图:通过例题分析,学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确定零点存在区间,并且结合函数性质,判断零点个数的方法.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已知函数f (x)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且有如下对应值表,则函数在哪几个区间内有零点?为什么?
x
1
2
3
4
6
10
f (x)
20
-5.5
-2
6
18
-3
2.函数在区间[-5,6]上是否存在零点?若存在,有几个?
3.利用函数图象判断下列方程有几个根
(1)
(2)
4.指出下列函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1)
(2)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略)
思考题:函数的零点在区间内有零点,如何求出这个零点?设计意图:为下一节“二分法”的学习做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18:36 | 只看该作者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3)



黄岩中学 李柏青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函数零点的的概念、函数零点存在性判定定理。
函数f(x)的零点,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函数值与自变量对应的角度看,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实数x;从方程的角度看,即为相应方程f(x)=0的实数根,从函数的图形表示看,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判定定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找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也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定理不需证明,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并加以确认,由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加强对定理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定理应用的局限性,即定理的前提是函数的图象必须是连续的,定理只能判定函数的“变号”零点;定理结论中零点存在但不一定唯一,需要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的判断。
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
函数与方程相比较,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整体”,一个“局部”。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本质上就是将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体中研究,将静态的结果放在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这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与不等式等其它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应当站在函数应用的高度,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的角度来引入较为适宜。
二、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的问题,并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使学生领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结合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分析特殊函数的零点存在的特点,通过问题,理解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并能由此方法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了解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应用的局限性,及定理的准确结论。
3.通过具体实例,学生能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函数与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模型,掌握了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及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函数零点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缺乏的是函数的观点,或是函数应用的意识,造成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由此作为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时,有必要点明函数的核心地位,即说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树立起函数应用的意识。并从此出发,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再通过实例的确认与体验,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式,捅破学生认识上的这层“窗户纸”。
2.对于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教材不要求给予其证明,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量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操作感知,同时鼓励学生举例来验证,最终能自主地获得并确认该定理的结论。对于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学生往往考虑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
3.函数的零点,体现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应遵循高中数学以函数为主线的这一原则进行联结,侧重在从函数的角度看方程,同时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应用,与其他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能抓住这一联系,你就拥有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案例1:周长为定值的矩形
不妨取l=12
问题1:求其面积的值:
显然面积是一个关于x的一个二次多项式
用几何画板演示矩形的变化:
问题2: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当x取不同值时,代数式的值也相应随之变化,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审视其中的关系吗?
问题3:能否使得矩形的面积为8?你是如何分析的?
(1)实验演示的角度进行估计,拖动时难以恰好出现面积为8的情况;
(2)解方程:x(6-x)=8
(3)方程x(6-x)=8能否从函数的角度来进行描述?
问题4:
一般地,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结论:
代数式的值就是相应的函数值;
方程的根就是使相应函数值为0的x的值。
更一般地
方程f(x)=0的根,就是使函数值y=f(x)的函数值为0的x值,从函数的角度我们称之为零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有必要让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有所了解。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揭示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的二次函数,推广到一般的二次函数,再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函数。
(二)  互动交流  研讨新知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对零点概念的理解
案例2:观察图象
问题1:此图象是否能表示函数?
问题2:你能从中分析函数有哪些零点吗?
问题3:从函数图象的角度,你能对函数的零点换一种说法吗?
结论: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函数的核心概念,同时通过图象进行一步完善对函数零点的全面理解,为下面借助图象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作好一定的铺垫。
2.零点存在定理的探究
案例3:下表是三次函数的部分对应值表:
             
问题1:你能从表中找出函数的零点吗?
问题2:结合图象与表格,你能发现此函数零点的附近函数值有何特点?
生:两边的函数值异号!
问题3:如果一个函数f(x)满足f(a)f(b)<0,在区间(a,b)上是否一定存在着函数的零点?
注意:函数在区间上必须是连续的(图象能一笔画),从而引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4: 有位同学画了一个图,认为定理不一定成立,你的看法呢?
问题5:你能改变定理的条件或结论,得到一些新的命题吗?
如1:加强定理的结论:若在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满足f(a)f(b)<0,是否意味着函数f(x)在[a,b]上恰有一个零点?
如2.将定理反过来:若连续函数f(x)在[a,b]上有一个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
如3:一般化:一个函数的零点是否都可由上述的定理进行判断?(反例:同号零点,如案例2中的零点-2)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并为观察零点存在性定理中函数值的异号埋下伏笔。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领悟定理的内容,而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必要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求函数f(x)=㏑x+2x -6的零点个数。
设计问题:
(1)你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判断函数零点?
(2)你是如何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的?请各自选择。
(3)零点是唯一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对所学内容巩固,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函数f(x)的图象观察,也可借助<EXCEl>列出函数值表观察。
本题可以使学生意识对零点的区间是不唯一的,为下一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基础。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零点的唯一性需要借助函数的单调性。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请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有哪些?
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
你还获得了什么?
      ()作业(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01: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