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605|回复: 1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桃冲中学 陈 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

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展史。

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

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

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要细心,厦门大学张资珙教授曾经把一名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比喻为C4H4,C4H4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烃,具有很高的活性,即:clearhead(聪明的头脑)、clever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curiousheart(好奇心)。故事三说明每一项化学成果都来之不易,灵感只会光顾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它是不会去拜访懒汉的。

总之,从三个故事可以看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用途,充满浓厚趣味的自然科学,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那么这门学科是怎样发展的呢?

板书:二、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和炼金术

讲述:与原始社会相比,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帝王将相自然而然产生了两种愿望:一是希望长生不老,二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有些方士从事炼丹方面的活动,主要从事炼制长生不老丹和人造金银,这就是炼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

纵观炼丹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的炼丹大家,如魏伯阳、葛洪、狐刚子等。炼丹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因此,炼丹的场所多设在深山古观,与烟尘毒气进行搏斗,中国的炼丹常与道教联系在一起。

衰老病死是本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炼出长生不老丹。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三千童男玉女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丹,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在历史上,服用长生不老丹而丧命的大有人在,如唐太宗、唐宪宗等。

1970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京都长安──现在的陕西西安发现两坛唐代宝物,其中之一是“长生不老丹”的药方,药方上开列: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等,其中好多是有巨毒的物质,难怪吃了就一命呜呼!

展示: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样品

讨论: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什么没有走向成功?

分析:炼丹术和炼金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交臂。其次,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殊少进步。实验用具不知道采用玻璃仪器。操作者缺少数学教养,不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讲述:关于炼丹术的功过,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作了一个公正的评价。他把炼丹术比喻为《伊索寓言》里的一位老人,一位快要死去的老人,告诉他的儿子们,说他在葡萄园里已经埋下了许多的黄金,留给他们,儿子们把葡萄树四周的的泥土都挖松了,但是并没有发现金子,可是,树根四周的青苔和杂草被他们除去了,结果第二年长成了满园的好葡萄。

讨论:炼丹术和炼金术的积极意义在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归纳:炼丹术和炼金术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冶金、地质、矿物、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投影:1.炼丹导致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如火药、烧酒等的出现,都和道家的炼丹活动有关。

2.为研究“药用”的人造金银而进行的冶金研究,这一方面对我国古代的冶金学的发展贡献较大。

3.药用植物的研究,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4.炼丹家们在实验中所作的记录,是我们研究古代化学史宝贵的资料。

总之,由于炼丹、炼金都以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为虚幻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屡遭失败,并且日益走向衰落。化学研究的方面只能专注到实用方面,冶金化学、近代化学、医药化学的发展迎来了现代化学的诞生。

在系统化学形成以前,人类对物质的变化认识还处在哲学性的猜想和经验性的实践阶段,在化学发展史中经历了很长的这样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化学时期。在当时,我国在化学工艺的成就上,在认识物质的哲学基础上,以及在炼丹术几个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

到了近代,欧洲社会较早脱离了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也就适应了欧洲社会的需要,由经验性的水平提高到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系统化的化学知识,被称为近代化学。

板书:三、近代化学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

我国虽然有了高度发展的经验性化学,但近代化学却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本是常见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并且加以发展外来文化,就能使得近代化学在我国开花结果。所以,近代化学是从欧洲引进过来的,这是无须隐讳的事实。

19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文献中就有了“化学”一词以及有关化学知识的记载,这些化学知识都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随后化学知识在上流社会开始流传普及。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徐寿。

板书:四、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徐寿,江苏无锡人,生于1818年,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情况不是很富裕。因此,他不能像大多数富家子弟那样去学习八股文,走仕途作官这条路,只好自己用心学习科学。有一次,他在上海得到《博物新编》这本书之后,回到家中找一些仪器进行化学实验,因此,他的化学知识比同时代的人要丰富得多。

在当时,上海有些传教士开始翻译教科书,徐寿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于1867年调到江南制造局工作,担任了17年的编译工作。徐寿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首先是化学物质的命名方面,从徐寿所译的书开始,我国有了一套系统的元素名称。

2.徐寿的第二项贡献是他在介绍化学知识时,注重系统性。

投影:徐寿的画像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热爱化学,学好化学,长大后为我国的化学工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预习序言部分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是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通过化学史的教学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了解化学的起源、发展。通过炼丹术和炼金术的讲解,知道我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这种社会责任感融入到今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将化学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2-7-7 10:10:17 | 只看该作者
下载地址在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发表于 2008-9-15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太原钢铁四中 耿 虎
教材分析
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复习引入]
1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
    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组织小组实验]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组织讨论、观察]
原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我们看一组图片:





这些都是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组织观察]
2请同学们再看一组我们太原市区的图片:




[组织讨论]

在市区内几乎不使用煤作燃料,可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也会如此恶劣?这是什么引起的?
目前,多数汽车都使用什么作为燃料?
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我们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对空气的污染呢?
正如同学们所说,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组织讨论]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讲解介绍]
1乙醇(俗称酒精)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
(多媒体出示乙醇的化学式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组织讨论]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
(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组织讨论、归纳]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讲解介绍]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组织讨论]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学生发言。










学生回忆,发言。






学生小组操作实验。
认真观察、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观看图片,进一步认识酸雨的危害。












观看图片,感受太原市的污染状况。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认识并记忆。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归纳。






学生听讲,了解。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学生阅读,了解。









学生讨论、发言。

































观察图片。





















































学生发言谈收获。

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坏境的影响。














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对酸雨造成的危害产生心灵的震憾,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











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明确造成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从而从学生内心唤起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



培养表达能力。













知道几种清洁燃料及其优点。

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知识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分析对比能力,知道在化学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了解我国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所作的工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出希望,给学生鼓励,引导努力奋斗的方向。











































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08-9-1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燃烧与灭火”一节的教学体会



大连市第六十中学 周艳霞



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半年以来,给我的最大感受新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下面仅就“燃料与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谈点体会:

①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保障。

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可燃物的燃烧,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教材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燃烧这一变化,设计了四个专题,即(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爆炸;(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甚至是已经亲自解决过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②实验设计,主要以“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形式出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燃烧与灭火”一节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学生都有能力独立完成,而且完全具备家庭实验的条件,当教师把实验用品摆放好,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有关要求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产生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的体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非常兴奋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面粉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但面粉能燃烧吗?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也可能导致爆炸吗?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教师提供有关的用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当看到面粉燃烧时,学生们很是兴奋,当看到面粉爆炸实验时,教室里顿时发了一片惊叹声,由此学生们意识到:可燃性的粉尘也可能导致爆炸的产生,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

③问题设计,主要以“你已经知道什么?”、“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等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在“你已经知道什么?”中,让学生把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在表格中,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反应的特征。再如:在“联想与启示”中给出四种物质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何点燃它们?”(2)“我知道如何点燃它们,但点燃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呢?”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而且日常生活中都亲自做过,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他们很乐于表现自己,在教师肯定性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练习与实践”中的问题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高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解决会更全面一些,而低层次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而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新教材一改过去在“缓慢氧化、自燃、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方面的大篇幅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爆炸产生的原因。增加了一个“灭火与自救”小图片,丰富了学生防火与自救方面的知识。

新教材在“燃烧与灭火”一节共设计了五个实验。(老教材在这一节里只设计一个实验),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自己独立动手实验的能力,而后通过实验去获取新知。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新教材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将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扎扎实实做好初中化学课改实验的教学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08-9-1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江苏南京市板桥中学 毕吉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分析—归纳法。
五、仪器、药品、用品
多媒体、镊子、酒精灯、酒精、棉花、水、蜡烛、火柴、木条、一块煤、烧杯、蒸发皿、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热水(60 ℃以上)、白磷、红磷、湿抹布。
六、教学过程
【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入“火的发现和利用”
师:请学生谈对火的认识
投影:燃烧的利用
【实验探究】投影打出
1.取两个蒸发皿,分别倒入1~2 mL酒精和水,用火柴分别点燃,观察谁能被点燃。实验结束后用湿抹布盖灭。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另一支蜡烛放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将蜡烛熄灭。
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要求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当学生答出一个条件就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当三个条件都出现时,在屏幕中央显示一堆火──燃烧条件三角图。
提问: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有哪些共同点?你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
提醒:着火点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改进)。
强调:只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是水火也相容。
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课件展示)
可然物

白磷

红磷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60

320~370

700~750

课后思考与探究:酒精的着火点高于木炭,为什么却比木炭更易点燃?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一想:课件展示
1.为什么生煤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2.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的火焰时,为什么一扇就灭?
3.点燃火柴,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燃着;而火柴头向下,火柴梗容易燃着。为什么?
4.蜡烛燃烧熄灭后的烟为什么能点燃?它与加油站附近要严禁烟火有什么联系?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想尽办法让火着的更旺,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小影片看看火够不够大!
课件展示:几个火灾的片段
师:燃烧失控时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火灾就是警钟,因此掌握一些灭火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请同学们看看常见的灭火方法。(每看完一种方法,要求学生说出该方法的原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
1.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2.堆放杂物纸箱着火时,可以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3.科威特油井着火,我灭火队员采用在井口点燃炸药灭火。(隔绝氧气)
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隔绝可燃物)
家庭实验:
点燃三支小蜡烛,在其中一支小蜡烛上扣上一只小烧杯;将另两支小蜡烛放在小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口碱)溶液和白醋,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小结:灭火的原理。(课件展示)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考考你
1.下列哪一个是火警电话号码?
A.114   B.120  C.110  D.119
2.室内失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燃烧得更旺,为什么?
3.如果你家天然气泄漏且灶台边己经着火,那么采取下列哪种方法灭火比较理想?
A.打开电灯,关闭阀门,用水降温灭火。
B.打开排气开关,关闭阀门,用衣物或其他物品灭火。
C.关闭阀门,用衣物或其他物品灭火,灭后打开门窗,到室外打求救电话。
D.进屋后撸起袖子,关闭阀门。
4.家用煤气泄漏,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用明火检查                            B.打开排气扇排气
C.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到室外打求救电话  D.立即打电话
5.如果你身处高层,楼内失火,并且浓烟滚滚,火势很猛,但逃生的门和楼道并未堵塞,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逃生比较合适?
A.纵身跳楼   
B.跑到楼顶等待救缓
C.如果有水,用湿毛巾或衣服等捂住口鼻,然后匍匐下楼
D.就地呼救,等待消防人员来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08-9-1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灭火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本月中旬,顺德乐从沙滘路段一出租商铺楼起火,大火肆虐1小时终被扑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3层楼上下的仓库和18个商铺被毁,业主损失惨重。由此可见,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思考,但未得答案。 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推理
     【引导推理】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应用知识解



问题
【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设计实验使其熄灭。

【组织实验】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实施方案。
【设计方案】吹灭、用水淋灭、罩上烧杯、倾倒二氧化碳……

【实施方案】
利用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性评价
     【组织评价】组织学生对以上方案进行评价。

    小提示:可从能否达到灭火目的、灭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简便、灭火后对可燃物的影响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

①条条大道通罗马,灭火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学会从中优选,选择快捷、方便、有效的方法。②在灭火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电器着火、油类着火就不能用水来扑灭。③火势较小时,一般采用快捷、简便的方法,但当火势较大时,往往要利用多种灭火的原理,做到双管齐下,甚至是三管齐下,例如,对于森林火灾,消防队员一方面把火势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掉,一方面使用水或其他的灭火剂。
【回答】

组一:用水淋灭的方法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操作简便,灭火速度快,但灭火后会使烛芯变湿,难以短时期内再次点着;

组二:罩上烧杯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操作也简便,但灭火速度较慢;

组三:倾倒二氧化碳的方法能达到灭火的目的,但要制取二氧化碳,操作麻烦,灭火的速度也不快;

组四:吹灭的方法简单易行,灭火速度快,且不需要其他的物品和工具。
在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评价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教师点拔提高学生认识。
学习结果性评价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评价。

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学完本课的心得。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反馈教学效果。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08-9-1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广东省佛山市惠景中学 夏建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组织交流】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
【导入新课】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物质燃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燃烧与灭火。
【回答】煤气燃烧、火柴燃烧、电器设备着火燃烧……以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组织交流】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导入主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组织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
【收集证据】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回答】利:利用燃烧来做饭烧菜;弊:酿成火灾。
【猜想】燃烧要有氧气、火、具有可燃性的物质……
【回答】1.纸可以燃烧,石头不可以。
2.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具有可燃物。
实验,并记录现象。
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探求未知知识,这种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引导分析
【提问】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
【提供信息】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白磷是40 ℃。
【追问】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
【继续追问】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
【提出问题】
1.为什么铝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2.为什么铝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回答】1.铝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集体回答】往水中通入氧气。
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得出结论
【引导归纳】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吗?
【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回答】归纳燃烧条件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习过程性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利用燃烧的条件对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
异常现象:
1.铝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
2.铝片上的白磷和白磷均不能燃烧。
【回答】1.铝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和白磷放得太靠近了,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铝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烧杯中的水太少,传递的热量不足,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
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0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