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9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 》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山奇松 》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过程和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布置: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掌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协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黄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一帆风顺(卡片出示“一帆风顺”),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溢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只……而且……”。(迎客松不只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身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示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身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局部。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竞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局部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竞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黄山奇松 》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谁能用搜集来的资料介绍一下。
3、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它如此偏爱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渐入意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考虑: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
三、细读课文,感悟生活。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板书:三大名松)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树的动人姿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0课《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多媒体出示填空题:被誉为 的黄山,以 、 、 、 “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 ,更是 。)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课文第2小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3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4下面请同学们再读第2小节,用小括号标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中括号标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尖括号标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5你喜欢哪棵松,就把描写它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6下面,我们来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1) 你脑海中出现的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 “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学生做动作、读课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从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3) “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 “虽然一帆风顺,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溢生机。”“一帆风顺”什么意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 正如文中说它一帆风顺,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溢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如今,(出示填空: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
(6)说了那么多,让我们来看看真的迎客松吧?(出示迎客松)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吧!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看了图,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7)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身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示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8)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身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9)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局部。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竞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局部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学生朗读)
(10)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教师引背第二节。)
三、活动扮演,升华感情
学了课文,哪些同学想去黄山旅游?(请六名同学、请出三大名松)
从黄山回来,我们意犹未尽,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万千,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
四、安排作业,总结延伸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进而知道课文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就大概有了些印象,对后面的学文有了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三大名松的介绍,所以对教学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课文介绍了哪几大名松,说说它们的名字的由来。2.联系插图说说它们的特点。3.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看到这三大名松会说些什么。4.有感情的朗读描写这三大名松的语句.这样达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自然段又要求背诵,所以当堂要求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黄山上的松树还有哪些形态,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我要求学生仿照迎客松的写法,再说说黄山上其他松树的姿态,我拿“状如黑虎”举个例子,这样学生的思想的闸门大开,个个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俨然一个个小作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黄山奇松 》课堂实录3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对象分析
    本班为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件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具备上网浏览的能力、简单的文字输入、编辑能力和网上绘画能力,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四、教学战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五、媒体设计
    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
  六、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身的感受。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发生直观感知以和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出现:
    [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掌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出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协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掌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出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一帆风顺”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发明天地”试一试。
    [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发明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一帆风顺”、“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局部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局部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身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身的作品。在发布自身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胜利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发明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发明力的养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局部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出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沛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局部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假如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整体感知—局部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6: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