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标”强调: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中,加强综合与渗透。注重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其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期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七课表演《大海的歌》时,设置几个场景来创造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综合课堂。
场景一、看图联想,导入课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几种图画背景,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蓝色,我想到了蓝色的天空。生:我到的是蓝色,我联想到了大海。 生:这些蓝色让我想到了我的调色板。
评析与反思:“教育即生活”,这是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理论。通过几幅图画,几种颜色,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们把生活中见到的情景或在脑海中存在的影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放松心情,还能让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场景二、学唱《大海》这首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经过完整的聆听,小声的“模唱”,划旋律线的“跟唱”到跟着钢琴“演唱”等步骤,学习《大海》这首歌曲的旋律。师:请同学们完整聆听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用轻声的“噜”音,合着老师的钢琴声来“哼唱”,听听谁的声音最美。
评析与反思: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印象很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作为教师,不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演唱,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是事关重要的。学习一首新的歌曲,都是从陌生到熟悉。“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其实也就是要有耐心等待学生们的学习,学生刚开始接触歌唱就用轻声“哼鸣”的方法,这既可以培养学生较好地发声习惯,又可以减少“喊唱”的现象。把发声练习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中,可起到很好的作用。过于紧张低年级学生的演唱,往往会适得其反。还是应该循序渐进的从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