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4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是概率论中研究得最早,在社会生活中又广泛存在的一种随机现象,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试验的全部可能结果只有有限个,比如说为n个。(2)每个试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n。等可能性事件在概率论发展初期即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故这类随机现象通常又被称为古典概型,本单元的例1、例2和例3及相关练习都属于古典概型问题。
    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主要是指算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即中位数在数值大小上处于一组数据的最中间,主要反映了统计数据的中等水平,并且不受偏大或偏小等极端数据的影响,对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中等水平很有帮助。
    在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从而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教科书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现象:确定性现象(即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和随机现象(即不确定事件)。概率论就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据组,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如例4、例5的数据组中,因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影响到平均数也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该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的优势正好能够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而在这样的场合中,中位数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另外,因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最中间的位置,故其在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如某城市一个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值是70(空气质量为良),则说明该城市这个月超过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都为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然后再利用中位数的这一特点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如调查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如果中位数显示睡眠不足,则表明全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睡眠不足,据此就可建议大家少看电视和按时作息等。
    3.本单元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科书通过主题图、例1、例2和例3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编排方式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如例1的抛硬币试验和例2 的击鼓传花游戏等,都是从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这个角度说明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提出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就是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二是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出发,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游戏方案,这主要体现在“做一做”和练习题中,教学时应注意结合相应的例题引导学生从可能性角度进行思考;三是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如例2后的“做一做”,根据设计好的转盘,预测转动80次后,指针可能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等等。
    (1)主题图。

    主题图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活动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大量的等可能性事件,平时的游戏活动中也隐含着许多公平性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这幅情景图,也可制成电脑课件进行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击鼓传花、足球比赛等活动中蕴涵的概率思想,特别要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个角度去观察问题,如学生会直观感到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游戏活动对参与的各方是否公平。教学时可先让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找出等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促进学生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
    主题图里全是情境,没有相应的文字说明,故教学时应注意说明每个活动的游戏规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过分关注游戏、活动内容本身。
    (2)例1及“做一做”。

    ①例1。
    本例教学最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即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为1/2,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教科书呈现了足球比赛前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场景,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
    掷一枚硬币时,既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预先作出确定的判断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硬币均匀,直观上会感到出现正面与出现反面的机会应该相等,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正面朝上的频率,应接近于50%。为了验证这点,在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也做过这个试验,其结果如下:

因此,尽管在抛一次硬币时,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当我们大量重复抛掷一枚硬币时,二者出现的频率在0.5附近摆动,我们就认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1/2,从而验证了在足球比赛前采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规则是公平的。
    教学时,为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做抛硬币试验,并做好结果记录(如:每个小组抛100次,分别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在试验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汇报本组得到的结果。针对有的小组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理论上的概率值相差较大,教师可以把各个小组试验的情况汇总,再进行分析,就可使结果更加逼近理论值。同时,教师还可说明:当试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逼近12。这实际上就是概率的统计定义思想。
    ②做一做。
    这是一个简单的转盘游戏,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接触过了,知道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比停在蓝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都要大,所以判断“这样公平吗”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上。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学生得到“这样做不公平,因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要大些”的结论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大呢?从而实现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过渡。
    为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把转盘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红色区域占两份,蓝色区域和黄色区域各占一份,所以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4,即1/2,而停在蓝色区域和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1/4,从而说明这个转盘设计得不公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等可能性的角度来重新设计这个转盘,即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红、黄、蓝各占1/3,就可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了。
    (3)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因为正方体各部分都很均匀和规则,所以投掷后6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6。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让他们动手试验,最好多投几次,并作好记录,以发现其中的概率规律。
    第2题,转盘被平均分成了四部分,故指针停在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4。如果转动指针100次,因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机会均等,所以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大约就是100÷4=25(次)。
    第3题,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
    (4)例2及 “做一做”。

    ①例2。
    通过击鼓传花游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可能性事件的认识,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即花落到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到男生(或女生)手里的可能性的联系。为了直观展现可能性由1/18变为9/18这一过程,教学时可借助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来模拟本活动:把一个转盘平均分成18个区域,灰色区域代表男生,白色区域代表女生,灰白间隔,则例2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指针停在灰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大,而这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②做一做。

    又是一个转盘游戏,转盘表面被平均分成了8个部分,并涂了红、黄、蓝3种颜色,分别占转盘表面积的3/8、2/8、3/8。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转盘,认识到指针停在每一个小扇形区域的可能性都是1/8,即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性的,然后再观察红、黄、蓝3种颜色各占几个小扇形,从而根据等可能性事件的“加法原理”就可得出指针停在红、黄、蓝三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3/8、2/8、3/8。
    转动指针80次,则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次数大体上应相等,即均为80÷8=10(次),又因为红色占了3个小区域,所以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大约就是10×3=30(次)。教学时应指出这是理论上的结果,因为随机事件的概率值是建立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实际转动80次时,有可能会偏离这个结果,这也是正常的。
    (5)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①把9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后摆在桌子上,随机抽取一张,抽到每张数字卡片的可能性都是1/9,而单数有1,3,5,7,9,共5个,所以抽到单数的可能性是5/9,同理,抽到双数的可能性是4/9。可见,这个游戏对小芳而言是不公平的。②虽然游戏规则对小芳不利,但在一次或有限次试验中,小芳却不一定会输。因为这里的可能性5/9和4/9都是一个理论值,是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抽到单数和双数的频率的极限。因此,在独立的一次游戏中,小芳还是有可能获胜的。③为了使游戏规则变得公平,可去掉一张单数卡片或再增加一张双数卡片,从而使得摸到单数和摸到双数的可能性都是1/2,就实现了游戏的公平。
    第2题,这是一个开放题,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只要他们的方案满足红色区域占整个转盘面积的一半,绿色和黄色区域各占整个转盘面积的1/4就行。
    第3题,①转盘被均匀地分成了10个区域,指针停在任一区域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1/10。当甲转动指针时,乙能猜对指针停在哪一区域(即乙获胜)的可能性是1/10,而乙猜错(即甲获胜)的可能性是9/10,所以这个游戏规则对乙来说是不公平的。
    ②虽然乙获胜的可能性很小,但根据随机事件的特性,小概率事件也是会发生的,所以在一次试验中并不能断定乙就一定会输,只是说明乙输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该游戏大量重复进行试验时,这一点会表现得更明显。
    ③针对教材中列出的四种猜数方法,第一种:不是2的整数倍的数有1,3,5,7,9共5个,因而乙猜对的可能性是5/10;第二种:不是3的整数倍的数有1,2,4,5,7,8,10共7个,因而乙猜对的可能性是7/10;第三种:大于6的数有7,8,9,10共4个,因而乙猜对的可能性是4/10;第四种:不大于6的数有1,2,3,4,5,6共6个,因而乙猜对的可能性是6/10。比较四种方法后发现,乙选择第二种方法获胜的可能性最大,所以乙应选择第二种。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在概率论里称为 “互补事件”,两个互补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和等于1。所以,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三种方法获胜的可能性,第四种方法获胜的可能性就可直接通过减法计算求得。
    ④因为这个游戏只有甲、乙两个人参与,所以公平的游戏规则应是甲乙双方获胜的可能性都为1/2,设计规则时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即可。如可让乙猜指针停在单数或双数上,或猜指针停在1~5这5个数字上,等等。
(6)例3及“做一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①例3通过判断小丽和小强采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跳是否公平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小丽获胜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和分析。但与例1、例2不同,例3并没有给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所以不能直接计算出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而应先罗列出他们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见,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因为每人出石头、剪子、布的可能性都相同,所以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1/9。其中小强获胜的结果有3种,小丽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的结果也有3种,故小强获胜的可能性就是3/9,同理,小丽获胜的可能性也是3/9,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跳是公平的。
    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在找出游戏的所有可能结果后,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再解决“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大”就比较容易了。
    ②做一做。
    为了求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首先应罗列出3,5,6这三张卡片能够摆出的所有三位数,即3个数的全排列共有=6种:356,365,536,563,635,653。由此可见,6个三位数中单数有4个,双数有两个,所以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是4/6=2/3,是双数的可能性是2/6=1/3。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排列组合方法,以保证在罗列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除了列举法,也可根据单数和双数的特性来分析问题。判断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主要看这个数的个位,若个位上的数字是单数,则该数就是单数,反之,则说明该数是双数。现在来看3,5,6这3个数字,3,5都是单数,只有6是双数,所以当3或5都放在个位时,组成的三位数就是单数,只有当6放在个位时,组成的三位数才是双数,因而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是2/3,是双数的可能性是1/3。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游戏规则对猜“摆出的三位数是双数”的一方不利,所以游戏不公平。
    (7)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从4张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共有种,分别是:①2,3;②2,7;③2,8;④3,7;⑤3,8;⑥7,8。其中第一种和第五种情况下两数的乘积既是2的整数倍又是3的整数倍,所以可排除,即有效的组合有4种。在这4种组合中,乘积是2的整数倍的有3种(2,7;2,8;7,8),乘积是3的整数倍的有1种(3,7),所以这个玩法不公平。
    根据已有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公平,则必须换掉卡片或卡片,并且新加的数字卡片应满足如下条件:该数字是不能被3整除的单数,如5。教学时,应注意说明当两个数的乘积既不能被2整除又不能被3整除时,也要重来。
    第2题,投掷一粒骰子,朝上的数字有6种可能的结果,根据乘法原理,同时掷两粒骰子时,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6×6=36种,并且这36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1/36。与此对应,36种情况下两个数字的和的分布情况如下表阴影部分所示:
   
    从表中可见,和是单数的结果有18种,所以和是单数的可能性是18/36=1/2,同理,和是双数的可能性也是1/2,故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公平的。
    第3题,本题是开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熟悉的游戏、活动中寻找题材,先探究这些游戏、活动的规则是否对比赛各方都公平,如果不公平,则根据等可能性思想,对游戏的规则进行矫正,或重新制定,直到使其满足公平性。
    2.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而中位数并不完全是“虚拟”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    中位数则仅与一组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在讲中位数的概念时,还要注意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1)例4。

    本例通过解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知道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方便和适用,但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的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例如本例,因为个别数据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由此矛盾,就要求我们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些数据组时的不足,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首先,教师可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会估计他们的一般成绩在23~25米之间,然后再让学生算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7.7,从而发现与他们的估计有较大出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由此引出中位数。
    教学时应把中位数特点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如在本例中,因为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严重偏离了大多数同学的水平,这时用中位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在教学怎样求中位数时,要强调 “中位”是相对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顺序而言的,计算中位数前首先应将该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再找出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据。
    最后,教师可适当小结一下,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针对具体的一组数据来说,则应根据数据组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如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就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2)例5。

    设计本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本例呈现了几名男生的跳远成绩,并从平均数和中位数两个角度对该数据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针对给定的一组数据,判断某个统计量优劣的标准就是该统计量是否包含了数据组足够多的信息量,是否很好地反映了该组数据的大部分特征,也即该统计量蕴涵了更多的有关该组数据的信息。对例5而言,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平均数是2.96,中位数是2.89,分析发现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从而说明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代表该组成绩不太合适,应选用中位数。为让学生更完整地掌握求给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在本例最后,有意将原数据组的7个数据变成了8个,以向学生介绍当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据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时,先出示五(2)班7名男生的跳远成绩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用什么数来代表该组数据比较合适,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两个统计量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学生计算中位数时,本例与例4不同之处是统计表中7个数据还没有按大小顺序排列,故应先调整统计表中各数据的位置,使之有序排列,然后再仿例4进行计算。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结合本例的实际情况,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3)关于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7名同学的成绩估一估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大约应是多少,然后再分别计算出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后发现用中位数140来表示该小组同学跳绳的一般水平合适,因为平均数是144,而7人中有5人的成绩都低于该数值,所以不具有代表性。进一步探究会发现,造成平均数偏大的原因是7人中有一个同学的成绩是172,大大高于该组同学的一般水平,从而抬高了平均数。
    第2题,本题的编写意图有两点: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当一组数据中没有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都能较好地反映该组数据的情况;二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对以下事实有所感悟:当一组数据中所有比中位数小的数与中位数之差的和小于所有比中位数大的数与中位数之差的和时,中位数就比平均数小,反之中位数就比平均数大。如在本题中,中位数是1/2×(15+17)=16,比16小的所有数据与中位数之差的和是7+4+1=12,比16大的所有数据与中位数之差的和是1+5+14=20,因为12<20,所以中位数就比平均数小。实际教学时,不必在理论上讲得这么深刻和严密,只要学生能理解以下事实就行: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则往往会抬高平均数,使平均数大于中位数;反之,则会使平均数小于中位数;此外,如果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大,而另一部分的数据严重偏小,则通过相互抵消,往往会促使平均数接近中位数。
    第3题,通过展示两个公司职工工资情况统计表,说明在生活中要特别警惕平均数的误用,要看清在平均数掩盖下的事实真相,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在本题里, “乙公司说他们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500元,比甲公司高”,虽然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里的平均工资并不能真正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因为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乙公司经理的工资差不多是普通职员工资的6倍,更是临时工的13倍,副经理的工资与普通员工工资的差距同样十分悬殊,这无形中就把公司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了,所以用平均工资来反映该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并不合适。同理,甲公司的平均工资也不能代表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普通职员在公司里占绝大多数,所以他们的工资更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实际上也是工资统计表里的中位数,从而也与前面学习的用“中位数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相一致。
    如果爸爸想应聘公司的员工,从工资水平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甲公司,因为甲公司普通职员的工资是1200元,高于乙公司的1100元。
    第4题,这是一道实践活动题,同时又是一道开放题,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调查活动。首先是确定需要调查的内容,如可按教材提示调查本班同学视力情况,也可调查一个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并制定好相应的调查计划,作好统计表,然后在全班(全年级或全校)的同学中进行调查。调查后把结果反映在设计好的统计表里,由此求出所收集数据的中位数,特别应让学生说说中位数的意义。例如在视力情况的调查中,如果中位数大于近视数据,则说明全班大约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没近视,反之则说明全班约有一半的同学患近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09: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