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2月13日春季小学第二周国旗下讲话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0:2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2月13日春季小学第二周国旗下讲话稿
第二周国旗下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致教师》。
    秋季从天堂降临,风吹来的方向,隐约有落叶飘零的声音。在这个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教师节。
    心情也一下子变得如秋日的天空般澄澈明净,面对教师二字,我们虔诚得不敢寻觅词汇。大家都说教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可我要说他们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他们,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掬一脉书香,老师从校园小径走来,走进我们那青春的芳草地,为我们拾来了光彩夺目的智慧:玄妙深奥的几何图形,精彩有趣的ABCD,月吟风唱的之乎者也……他们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大胆探索。去寻找,去发现,用知识装点人生,让生活充满惊喜。
    老师在躬身为我们浇水、锄草间在我们的心里倾注了爱,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凝结了真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挚感言。父母之爱,让我们感受到养育的艰辛;朋友之爱,让我们体会到互助的温暖;教师之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不求回报无私关爱的伟大。教师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爱,这爱不仅是出于他们职业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们更是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子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给予的爱恰恰就是这种神圣。教师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教师思考的是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他们从不因眼前的不理解而放任迁就。教师的爱包含母爱且胜于母爱,在于这种爱是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完美结合,在于它突破了母亲的那种一味的溺爱。
    “紧张的早晨,繁忙的白天,不眠的夜晚,再加上疲倦的周末。”人们常常这样来形容教师的生活。教师们像所有的人一样,平凡又不平凡,开拓着自己的方向:魏书生痴心不改圆南梦,兰畹清风欲何求,田马来身患绝症,与死神交臂之间领人生真情,三尺讲台之上追求生命的价值,殷雪梅一生从教,无悔追求,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教育界永恒的赞歌!还有那千百万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教育者筑起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
哦,老师。不,也许应该称您为桑树。多少次,您微笑地看着我咀嚼您的奉献,我永远是您的蚕。今天在这里,我要对您说出爱的语言:“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痕迹,但满园的桃李会共同见证您曾经飞过!祝教师节快乐!”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0:29:32 | 只看该作者
安全教育从我做起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很多方面涉及安全。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个人家居安全等等。今天主要讲校内外安全和交通安全。
(一) 校内安全
1.在校内不互相追逐打闹, 学习用电常识,不要用硬的物品接触电源,也不要用人体某个部位接触电源,以防触电。不要乱插、私接电源,特别是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
2.从小养成卫生习惯,饭便前后都要洗手,不到无证摊贩购买不洁零食和其他来路不明的食物。不要偷吃校园内果树上的果实,可能有喷洒的农药,以免中毒。
3.体育课要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拉伤身体。身体有某些方面疾病的同学一定提前报告给班主任,防止在体育课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
(二)校外安全
1. 一个人在家时要关好门窗;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或打110电话。
2.在集体活动中,自觉服从老师的统一管理,不打闹、不随意离开班级或活动小组;如有身体不适等情况要及早报告老师。
3.不要离家出走,与大人赌气出门在外,让大人操心,也避免遇上坏人。放学回家不要在外面玩,应先回家,如果有什么事需外出应与家长商量,好让家人知道你的去向。
4.注意交通安全.行人走路须走人行道,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横过公路时,应走人行横道线。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不要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乘车人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希望广大同学,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学校,注意自己的行走安全,骑车安全,校内卫生、住宿、用电、体育课等方方面面的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7 2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