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辅导:2012年初中历史毕业年级复习教学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5: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初中历史毕业年级复习教学建议
襄阳市教研室 肖永启


编者按:各地的中考命题要求不尽相同,但又有许多共通之处: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来命制试题。随着中考的临近,我们选编肖老师的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加强研究,明确方向,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2年历史学科的毕业升学考试坚持做到“稳中求变,变中创新,提高难度”:即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分值权重、内容比例、题型题量等均保持稳定,但在内容重点的确定、史料热点的选择、考查角度的设计、学生能力的培养、试题立意构思等方面有所创新,特别强调要加大历史试题的难度和增加地方教材的考试内容。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兼有毕业水平考试和招生选拔考试两项功能。考试将继续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文科综合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及适宜的难度。



二、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命题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依据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命题体现:①基础性──试题依据《考试说明》,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加强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②发展性──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准确地再认、再现重要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体现发展性。试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③时代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重视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重视时政热点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④情感性──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复习考试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



通过考试引导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朝着三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合格新生,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搞好初中生与高中的衔接。



三、命题的能力要求



⑴能力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命题基本依照2012年襄樊市中考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相关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⑵试题难度: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6:3:1。试题难度值约为0.65~0.75。比去年有较大提高。



⑶考试范围:命题依照2012年襄樊市中考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乡土历史的知识范围,突出学科主干知识,选取初一、二、三年历史教材中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知识。



⑷考试的题型结构比例



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和综合实践活动题;选择题10小题共10分;非选择题6~8小题,40分。历史总分50分。



四、历史复习教材及热点专题



(一)中国古代史



1.重要朝代专题: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政治经济中的制度、措施、人物等);



2.古代文化专题(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知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如思想、文化、科技、人物等)



3.乡土历史专题(三国、东汉、《襄阳好风日》目录等);



复习要求:中国古代文化部分除考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注意简答题、列举题和小综合题。重要朝代部分也要考虑简答题和小综合题。



(二)侵略与反抗



纪年热点:(《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170年)



1.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及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



4.面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中国人民的抗争;爱国英雄。



(四次战争;三个条约和影响;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及爱国英雄。)



(三)近代化探索



纪年热点: 1872年李鸿章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辛亥革命(1911年)和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00年)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背景、标志、旗帜、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性质、评价等)。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的变化: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纪年热点: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1927年)(85年)、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85年)



1.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历史意义、影响及“五四精神”内涵。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召开党的一大;地点:上海;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内容:确定党的第一个,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纲,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2)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发动起义,占领南昌,南下受挫,转战湘南;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经过: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决策:向井冈山进军;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结果: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红军不怕远征难



(1)原因、.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



(2)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②内容:解决“左”倾在军事,组织上的错误指导,肯定毛泽东主张,决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③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会师:①陕北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②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4)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注:本专题的内容以纪年热点内容为重点)



(五)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纪年热点:七七事变(1937年)(75年)、南京大屠杀(1937年)(75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75周年;挺进大别山(1947年)(65年)



1.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了解)



(2)七七事变:①背景:日本占领东三省,企图占领华北;②时间:1937年7月;③借口:一名日本士兵失踪;④结果:卢沟桥失陷,平津相继被占;⑤标志:局部抗战开始。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超过30万人被杀害)。



(4)全面抗战:(1)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抗战后首次大捷;(2)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3)1940年8月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5)中共召开七大:①背景:抗战胜利前夕;②地点:延安;③时间:1945年4月;④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⑤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背景:蒋介石玩弄和谈阴谋,以赢得备战时间;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了解)



(3)解放战争的胜利



①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威胁南京、武汉;②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乎;③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



(六)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教育、文化



纪年热点:1842年魏源编撰出版《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第一个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大学堂建立)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来家张謇、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2.教育与文化、思想



(1)教育: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中创办京师大学堂。



(2)文化出版机构: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3)思想:魏源与《海国图志》,严复译著《天演论》。



(4)文学: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2)赵树里《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5)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郭沫若《屈原》。



(6)美术音乐: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七)新中国的成立与主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纪年热点:2012年是土地改革完成(1952年)60年



1.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1)新中国的成立: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2)土地改革、纲领、措施、意义。



(3)三大改造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标志: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1)内容:分析基本矛盾,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英雄模范: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3)“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错误分析;(2)开始:1966年“五一六通知”;(3)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4)后果: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纪年热点: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周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年。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民主法制:《宪法》、《民法通则》。



2.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②城市: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2)对外开放: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理论指导



(1)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对地位。



(九)新中国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



纪年热点: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1972年)40周年;



1.民族团结



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各民族共同发展。



2、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是基本方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实践运用。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3.国防与外交



(1)国防: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出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2)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原子弹的成功爆炸:1964年10月16日;氢弹的成功爆炸:1967年6月,导弹核武器的研制。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2)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籼型杂交水稻。



(十)资本主义的革命与改革



纪年热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文艺复兴:历程、(思潮核心、人物、作用。



(2)新航路开辟:(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工具,追逐黄金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因。(2)经过: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3)作用:世界开始连结成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经过、结果、意义)



3.美国独立战争(背景、开始、领导者、美国诞生: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转折:独立、结果、意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4.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开始、颁布《人权宣》、经过、高潮、意义:推翻了法国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拿破仑帝国)



5.美国南北战争(原因、导火线、进程、1862年《解放黑人民奴隶宣言》颁布、意义)



6.俄国废除农奴制(时间、人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内容:自由人、份地、赎买;意义: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7.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内部: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外部:1853年美国打开国门,矛盾激化;②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土地买卖,发展近代工作。社会生活──文明开化,学习欧美,发展教育。③影响: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



(十一)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无产阶级的斗争



1.殖民扩张(罪恶的“三角贸易”、“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2.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摧毁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2)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3.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十二)一战、二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纪年热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1942年)(70年)、《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70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90周年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2)大战爆发:①巴尔干半岛—欧洲的“火药桶”;②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③1914年7月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④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空前灾难: 1916年“凡尔登绞肉机”。 1917年美国、中国对德宣战。1918年德国投降—战结束。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条约、评价)



①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实质: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国际联盟成立。



②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实质: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二战爆发:①慕尼黑阴谋(1938.9):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给德国──缓靖政策的顶峰。②战争爆发:德军突袭波兰,(1939.9)→占领西欧、北欧→突袭苏联(莫斯科保卫战)。③战争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1941.12)。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维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国家:美、英、法。决议:战后成立联合国。③最后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二战转折点。诺曼底登陆(1944.6)。德国投降(1945.5)──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投降(1945.8.1)──二战结束。



(3)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①政治格局的演变:冷战中的对峙、美苏争霸、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②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影响)



(十三)经济危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发展变化



1.经济大危机



经济危机:(1)时间:19219~1933年。(2)地点: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2.罗斯福新政



(1)目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2)中心措施:调整工业、《国家工业复兴》。(3)影响: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巩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加强。



3.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最富强;(2)危机和经济调整;(3)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和全球化。



4.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欧洲的联合:①经济发展原因;②欧洲共同体成立;③欧洲联盟成立。



(2)日本的崛起,①原因;②表现;③发展趋势。



(十四)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纪年热点:十月革命(1917年)(95年)



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时间及领导人、结果、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的革命,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对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探索:①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②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亚非拉的奋起:①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②非洲民族独立浪潮;③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十五)三次科技革命和思想文化



纪年热点:神八和天宫一号对接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成就: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的到来;美国人造出蒸汽机轮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2)历程: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并向法国、美国扩展。



(3)意义: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统治的确立;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同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97年发明耐用灯炮,注册发明1300多种。



(3)汽车、飞机问世:19世纪80年代,德国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卡尔?本茨制成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3.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时间:①20世纪四五十年代:②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③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社会。



(2)特点:①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②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影响:①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②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③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多极化。



4.科学和思想文化



(1)思想启蒙的火种:法国伏尔泰。



(2)科学的革命:现代科学之父:牛顿;物种起源的探索者: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现代物理学的泰斗:爱因斯坦→相对论。



(3)世界文化杰作:①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那》、《复活》、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②美术名家:梵高—荷兰著名画家,代表作《向日葵》。③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代表《英国交响曲》。



5.现代文学和美术



(1)文学:①美国德莱赛:《美国的悲剧》。②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



(2)美术:西班牙著名现代艺术家毕加索:《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和电影:爵士乐、好莱坞、电视出现与普及对电影造成强烈冲击。



(十六)襄阳地方史



《襄阳好风日》、“四个襄阳”



五、2011年重大历史周年复习(了解)



1.逢“10”周年



⑴《南京条约》(1842年)170年



⑵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00年)



⑶土地改革完成(1952年)60年;



⑷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30周年;



⑸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20年。



⑹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1972年)(40年)



⑺《九国公约》(1922年)(90年)



⑻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1942年)(70年)



⑼《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70年)



2.逢“5”周年



⑴十月革命(1917年)(95年)



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1927年)(85年)



⑶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85年)



⑷七七事变(1937年)(75年)



⑸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7年)(75年)



⑹挺进大别山(1947年)(65年)



⑺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65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5:20:56 | 只看该作者
六、 历史复习教学建议



1.研读《课标》《说明》,明确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课程标准》是备考的依据、方向。要把对课标的学习理解和授课紧密结合,课标的使用不只是在复习中,而在新授课时就要开始注意运用。要认识《课标》的重要性:《课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制订和颁布的,是教育部文件,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就是以《课标》为依据,全面贯彻《课标》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根据《课标》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的。《课标》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授课和备考都要依据课标。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学习“考试说明”,我个人认为要抓住以下几方面:



① 明确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变化。这也是老师们最关注的部分,从“考试说明”来看,2012年中考内容有增有减,我们要比较考试说明要点的变化之处,做好计划,思考对策。



②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近两年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相对稳定。



③明确考试的内涵要求及变化。这是我们学习“考试说明”的重点部分。教师应认真研读,反复揣摩,深刻体会,并指导复习实践。2012年中考考试命题将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能力立意,既注重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④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及样题。“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示例给出了中考命题的呈现形式、考查角度及能力层次要求,给中考复习以明确的标高,具体的方向。



总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可以更好了解把握考试的目标、考试的范围、试题的难度、考试的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2.仔细研读教材,落实基础知识,抓紧主干知识



中考历史试卷有相当数量的题目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中,要注意对教材中目录和大事年表的掌握,学会归纳和总结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对比,形成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掌控梳理。



①研读教材,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主要参考依据。研读新教材,要抓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立足基础知识的网络化和整体化。历史教师在复习中,要重视整合主题知识,突出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打破单元、课之间的界限,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纵横联系。要注重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外联系、古今联系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温故而知新。不要忽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单纯地采取孤立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复习历史基础知识。



②研读教材,改进方法,落实能力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历史概念不清,史实混淆;另一方面是学科学习能力的不足,如学生阅读理解知识、分析提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隐性信息的能力差;审题能力差,粗心大意,不能准确理解题意;不善于分析比较、综合理解。因此,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精心备课,落实辅导措施和改进复习方法,努力使复习教学做到合理有效。



3.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加强“大历史观”的训练



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应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学“活”历史,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答历史问题才能轻松自如。例如文化史、科技革命史来分析思考等等。



4.关注时政“热点”,突出周年纪念



历史就是过去了的现实,而今天的现实也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所以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要注意关注热点问题。现在命题选取的信息量非常大,这就要求老师加强学习,不仅学课本知识,还要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并且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及时充电,以适应新形势下复习备考的需要。



中考历史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以社会热点创设情境的题目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历史与现实的链接,要研究热点,关注社会焦点,注重知识的现实性、时代性。如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225周年;《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俄国十月革命95周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90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75周年;关贸总协定成立65周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40周年;香港回归15周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等。这些周年纪念是我们在中考复习中应该重视的内容等。周年纪念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我们在复习中应该高度重视。



5.加强答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的训练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对题干中关键词句的解读和限定语的分析判断,抓住关键词,找准知识点。然后从容作答;加强答题有效性的培养,减少非知识性失误的失分;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会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等。



另外,注重平时答题技巧的训练。在平时的练习或者考试中发现,有些考生在解题技巧上犯一些幼稚的毛病,如看错、看漏关键字词,题干和备选项没有认真读完就凭感觉写答案。造成无谓的失分。克服这些错误不只是在考试和模拟训练中,应该在每一次的提问和练习,甚至听写中。平时养成好习惯了,考场上才有好成绩。教是为了不教。备考复习中最为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复习应考的方法,让学生会复习,会应考。因此,复习备考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如何把握历史知识要素的方法、如何理解性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及备选项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会分析,会考试,考试也才能少失误,考出好成绩。



总之,今年的中考要求新,任务重,时间紧。备考工作必须做好周密计划,科学应对,适应中考改革新变化,增强历史复习有效性。



注意的热点: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古今中外文化)。



2.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历次重要会议)。



3.襄阳地方教材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1 0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